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校创新教育

高校创新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14 16:43:56

高校创新教育

高校创新教育篇(1)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教育;着力点

一、明确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

高校创新教育就是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开拓受教育者的智力存储和思维潜能,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使受教育者不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知识素质和人文素质,而且善于在实践中将这些素质以高度综合的形式加以升华和应用,并转化为生气勃勃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从知识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能够长期起作用的、对人的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品质和能力[1]。高校办学的目的决不是要使学生成为“书厨”,成为知识的“匣子”,成为只会沿着线性思维单纯寻找因果关系的模仿沿袭者,而是要应用、要创新、要不断地形成新的观念,产生新的东西,实现新的飞跃。因此,高校创新教育要围绕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展开,充分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潜力,使学生获得扎实而灵活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广博而合理的知识结构,敏锐而准确的观察力,严谨而科学的思维能力,丰富甚至是奇异的想象力,也就是要有高度的灵性,能充分运用大脑智慧,凭借多元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立足于科技前沿[2],不断开拓创新。

人文素质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在结构,一种积淀,它是创新教育的内在动力。科学与人文是共生、互动、互通的,李岚清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一次会议上,告诫中国的大学师生不要只“精于科学,荒于人文”。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是时代潮流与历史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创新教育的另一个任务是在赋予学生创新能力的智力因素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培养对大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的人文素质,这些素质包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尚实精神、崇真精神、探索精神、团队精神以及创新精神等等,由此使他们成为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具有高度责任感,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才。

二、抓住关键——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创新教育要突出以人为本,既切实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高校创新教育实施的关键。具体来说,在创新教育中,不仅要在理念上而且要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做到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定位于引导和被引导的关系,把教师的角色从以“教”为主逐渐转化为以“导”为主,把学生的角色从被动的以“听”为主转变为主动的以“取”为主。实现创新教育,取决于教师的创新素质和主导作用,要求教师激励自己努力追求新知,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从“为考试而教”转变到“为创新而教”;要求教师通晓创新的方法和方式,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即“要学”比“学好”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重要;要求教师将教学和科研融合在一起,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的知识,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

实现创新教育还取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保证。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批判性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原始的创造精神使他们对探求未知、寻求真理有着较强烈的兴趣和追求,这正是需要大学创新教育者去呵护、开掘和发展的。因此,高校进行创新教育,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不把学生看作消极的管理对象,不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具有张力的思维空间。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教育和个性发展,鼓励和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发掘自我优势和潜能,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三、强固基础——重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就培养模式的主体而言,一部分是课堂教学,另一部分是实践教学,二者互为补充,互相渗透却不能互相取代。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是靠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来完成。

课堂教学是筑牢学生创新能力根基的最重要的环节,抓好这一环节,关键又在于创新课堂教学、活化教学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强调系统性、完整性的宜道式讲授法,引人体现知识的发现、发生、发展过程的“发现式”教学方法,寓创新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必须营造积极自由的课堂氛围,留出“时间空白”,在课堂教学中不把学生紧紧束缚在过去和现在之中,不用现实去锁定学生的思维,不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地被塑造的客体,而是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不断地认识、追求、探索、发现和完善自身、形成个性特质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创新教育的真谛。

要创新就必须重视实践。实践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相关的创新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通过亲身的观察、体验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现在的大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仍是书本理论,而将实践教学看成是课堂教学的附属环节,以验证理论为主,对实践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1]。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言,实践教学可能比课堂教学更重要。因此,大学的教学模式应该是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者并重,大学的实践教学要像课堂教学一样,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有相应的条件和实施方案[1],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得到启迪,产生智慧,进发创新的灵感。

四、构筑平台——加强创新教育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

创新教育的软环境包括校园精神、学术环境和管理环境等,应该体现出宽松和谐、民主自由、开放进取等特点。从校园精神来说,必须具有倡导创新、鼓励创新、追求创新的办学理念,建设推崇创新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创新教育的合力效应;从学术环境来说,应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搭建多学科相互融汇、各种学术思想交流的平台,形成促进创新思想火花进发的氛围;从管理环境来说,关键在于尊重人的主体性,即“教学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形成有利于调动师生创新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创新教育硬环境的建设是创新教育的物质基础,是师生创新活动的有力保障,主要体现在基础条件和教育资源的建设上。近年来硬环境建设在高校创新教育中得到较为充分的重视,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其效益,力求让学校的物质资源充满着创新的智慧和功能。

创新教育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又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目标,面对这项涉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环境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必须找准改革的着力点,努力实现传统型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从而更好地担负起为国家、民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高校创新教育篇(2)

1高校体育创新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缺乏系统化的创新教育指导

结合我国高校实际进行分析,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时代意识,认为体育课程只是一门追求身体锻炼的基础学科,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都在以“体质教育”为目标,致力于增强学生体质时,忽略了创新思想的渗透教育。在此情况下,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遭到扼杀,而体育创新教育更是被局限在传统的思想下,难以适应陌生环境,只能依靠外部环境中的扶持。教育指导与社会的脱节,使得高校体育教学水平日益下降,不利于学生日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1.2忽视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如今,当代大学生是被社会标榜个性发展的90后,他们从小生活在优渥的环境中,养成了依赖父母的习惯,缺乏了自立自强、分享的基本素质。但是,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学生在毕业后不仅仅需要能力,更需要自立、分享、互助等基本素质。因此,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应把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团结互助和充分激发人的创造性放在首位,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融合,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就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3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它直接关系到整个课程教学活动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能力的形成。但是,当前的高效在创新体育教学中依然沿用传统教育的老路。也就是说,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片面追求教学的进度与技能的讲授。在这种单一发展的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教学丧失了趣味性,变得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被严重削减,体育成为了学生应付学习任务、修学分的一门普通学科。

2创新教育视阈中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2.1正确定位创新教育,夯实体育教学基础

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热潮,在这种创新热潮的推动作用下,社会正在逐步形成“创新”文化,而创新文化在形成的同时也为高校体育创新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创新文化作为一种新时代的文化产物,其不仅能够扩展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还能够以其自身的文化氛围促进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实力的提升。在创新文化的侵染下,当代大学生正在不断地积淀自身的人文素养,那么创新教育实践势必也能在此过程中获得人文性因素的支持。在此大环境下,高校体育教学教师应结合时展态势,对创新教育进行一次全面深刻的认识,以明确其学科定位,并优化课程设置,开设相对应的学科课程,促进体育教学活动有条不紊进行。

2.2优化学科课程设置,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伴随着创新教育的深入实施,社会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学校应从高校与高职院校所存在的专业发展差异性出发,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优先考虑学生的就业发展需要,深入企业了解各职业岗位对学生所提出的体能要求,从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针对各专业、各职业特征设置相应的体育项目,并授予不同的职业体育知识和技能。如,机电类工科专业,由于受到职业性质特殊性的影响,其要求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较强,且要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能力。针对这类专业,学校可以开设足球、排球等能够增强学生体力的体育项目,让学生通过体育强化训练发展自己的上下肢力量、耐力和腰腹力量;而对于酒店管理、文秘等文科类专业,学校则可以选择一些形体训练、健美操、排球等教学内容,这是由于这些专业职业体能对腰、腿部力量和耐力要求较高,同时教师还可以融入一些有利于锻炼学生耐力内容,实施模块教学,使之能够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体能发展需求,为其日后的就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实施多元化教学,增强体育教学成效

2.3.1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高校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单一化一直为社会人士所诟病,我们可以看到在体育课堂上,学生跟随着教师的步伐走,在教师示范、讲解教学中,接受教师定向性灌输的知识与技能。那么,在学生配合下,教师也随之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三基的教学上,学生最后所接受的只是基础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毋容置疑,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长期性地处于被动地位,积极性日益低下,体育教学成效并不明显。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应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例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进一些扩展训练项目,把扩展训练中的游戏、攀岩、盲人方阵等项目移植到体育课堂中,从而扭转传统体育教学中偏重生理效应的单一的局面,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需求以及适应力等对重组教学流程,让体育课程教学更加实用,更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2.3.2渗透德育思想教学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作用下,21世纪的今天已经迈入了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时代的变更使企业面向新一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大学生自身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体育所特有的竞争性、实践性属性特征,创设模拟情景,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培养意志品质。如:田径、武术、球类等课程,则有利于培养学生顽强、勇敢、机智、果断、灵活等品质,尤其是田径运动,更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等品质。这是由于田径是一项剧烈活动,学生在参与短跑、长跑时容易出现呼吸困难、耐力下降、乳酸堆积等生理现象,学生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意志力才能够去克服这些困难。

3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作为一门传统学科课程,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创新教育发展形势下,如何构筑创新教育体系是新时代高校值得深思的问题所在。高校体育教师应深入研究体育创新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创新教育发展方向出发,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实现教学实践与创新思想的融合,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作者:李晶辰 沈杰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初中

参考文献

[1]张玉霞,鲁志文.对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54-156.

高校创新教育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教育;路径;意义

1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现实意义

1.1有利于改善高职生的社会形象

企业对人才需求偏向于本科以学历,影响了高职生的未来发展,这与当下高职院校教育模式有一定关系,传统教育理念保守、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导致教育水平明显较低。创新教育的出现,可以将学生成就动机和对知识的好奇化为学习的动力,它是对学生求职动机的有效培养[1]。对高职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头脑更加灵活,有效改善高职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从而使高职生发展发展成为技术人,有利于改善高职生的社会形象,促进高职生就业率的提升。

1.2满足企业多样化人才需求

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可以有效满足企业多样化人才需求,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低下的一大原因,是由于科研人员专业素质不达标,其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这需要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创新素质,加强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从而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水平的人才,促进企业人才结构转型发展。企业的发展需要“灰领”的支撑,如果企业缺乏高素质水平的“灰领”人才,科技创新步伐就难以推进,企业社会价值无从实现。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攀升,企业要想保持其综合竞争力,就需要大批创新性人才的支撑,因此技术工人可以有效满足企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1.3促进高职教育发展

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发展可以有效带动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步伐,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综合水平。创新教育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对其教育模式进行不断创新,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以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教师从此为学生学习提供“导游”的角色,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摒弃传统统一式模式教育,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老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而不是传统模式下老师处于评价的主体地位。要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让学生能够将教师当作自己的朋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这些变化,创新教育便能有效的促进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2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新路径

2.1推进校园文化发展

校园文化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环境载体,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高职院校应注重学校形象,创新其管理模式,对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其向自由民主、和谐开放的方向发展。在对校园文化创建的同时,还要加强管理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的建设,以有效为高职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学校创新环境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学生的创新意识,为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2]。

2.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课程,他对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推进需要利用思想政治质押重要课程,同时要召开专门的创新法规讲座,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通过引入创新法规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从而最终培养其创新精神。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有效为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奠定思想基础。

2.3加强专业教学中创新技能的锻炼

高职教育的主要阵地就是专业教学,对专业教学创新技能的锻炼可以推进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发展。教师要将创新教育渗透到其教学过程中,要在理论教学方面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使其能够对教学方法和思路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另外,教师要加强学生实训环节,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技能训练。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实践训练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效推进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发展[3-4]。

2.4加大创新活动开展力度

创新活动是对创新教育成果进行检验的重要标准,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组织创新团队参与创新活动,可以通过举办多样化的创新竞赛,如学生的小发明和小创造,都可以被参与到创新竞赛中来,以将学生的创新技能充分反映出来,使教育创新的成果被准确检验,从而推进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发展。

高校创新教育篇(4)

关键词:高校英语 创新教育 教育现状 课程设置

一、高校英语教育进行创新的重要意义

高校英语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模式是通过不断的创新来进行完善的,以此来达到提高高校学生对英语的掌握能力。在高校英语教育中有针对性地对高校学生进行创新式的教育,在实际锻炼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各项能力,还能对英语教育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有效地帮助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同时,给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和社会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对高校英语教育进行创新有着实际的价值和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是值得重视和推广的。[1]

二、高校英语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体制和模式都十分陈旧,也严重阻碍了英语教育的创新进行,总体来说还处在相当落后的状态,不管从师资层面还是学生层面,都严重缺乏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总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校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课程的设置大多采用精读和听说的模式来进行课程的编排,显然课程是不太丰富,也很难满足种类学生的不同选择。而当今大学生对课程的要求是多元化的,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时常会忽略这一点,总是会远离《课程要求》中的贯彻分类指导和进行因材施教的原则,大多数还是采用原来的分级教学等陈旧的教学方法。可不知,大部分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在高中时期的英语基础不尽相同,学生的水平也不在同一层次,因此,传统的分级教学的方法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要求,让基础好的学生觉得学不到新的内容,而基础差的学生则有点跟不上班的感觉,长此以往,就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关点兴趣,也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2]

2.高校教师对英语教育的观念不足

高校教师在对英语教育的观念上还是十分欠缺的,一直存在偏差。就目前来讲,很多教师认为在高校教育中英语只是一门辅助型学科,从而过分对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教授,把大把的精力都放在对学生进行英语读写能力的培养上,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基础,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英语。往往在此过程中,就会忽视了英语在社会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交际中的实际意义,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英语听说的训练,很难让学生将所学英语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无法提高高效英语教育的总体水平。

3.学生对英语教育的主动性不强

在高校英语教育的教学中,除了教师对英语教育的不够重视,学生对英语教育也不重视,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主动性,上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勤,所以也很难学到真正的英语知识,更别说学有所用了。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忽视了英语在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现代高校中,教室内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各种层次的学生比比皆是,从而降低了学生在英语教育中的参与性,学生进行英语实际锻炼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3]

三、高校英语创新教育策略分析

根据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对高校英语创新教育提出以下几点策略,具体分析如下:

1.改善英语教育课程的设置

高校英语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该以满足学生的多方需求为目的,以是否满足学生学习要求为市场导向,并能根据不同学习目的的人才需求来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此学习过程中,教师就是商家,所设置的课程就是商品,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是营销途径,只有商品好,营销对路才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市场的需求,收到预期的效果。与此同时,高校英语教学还应考虑到逐步分类教学,把校内外的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并开设不同类别但又能产生很大经济价值的英语辅助课程,如商务口语、涉外礼仪、英美文化、专业英语翻译等一系列课程,这样就会提高学生对英语教育的社会需求,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2.采用创新型的英语教学方法

高校英语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种类很多,关键是要让学生觉得新颖,又感兴趣。如现在计算机和网络无处不在,学生对这些又特别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式的教学方法,在充分丰富英语教育的基础上,创新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乐于接受。在进行实际教学前,高校英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好教学课件,如PPT和Flas等软件,将课本知识打造成动态的画面,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图片、音乐和视频充分有利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多方面感知英语元素,从而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环境下轻松愉快的学习。[4]

3.创新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在英语教育创新教学中起着指导作用,能让教师和学生明确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能让教师更加主地去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也更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英语的学习。这就要让教师能在观念上意识到英语教育创新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合作型的教学方法,通过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按时有效地完成英语教学。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任务,如模拟对话等,让学生发挥自主创新的能力,利用各小组人员之间的合作,去进行探究学习,促使学生共同进步。教师则做好指导工作,如学生在合作中出现问题和遇到难题,教师应立即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以确保学生学习方法的正确。

综上所述,高校英语教育创新教学中,思想和意识的创新是起着引导作用的,高校英语创新教育要与时俱进,顺应社会的发展,更要从教师和学生实际出发,改变高校师生的英语教育和学习的观念,创新新的教学和学习的方法和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5]

参与文献

[1]陈文平.英语教学新论[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顾雪梁,何建乐.当代外语新探索[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李正栓,郝惠珍.中国语境下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

高校创新教育篇(5)

在素质教育不断实施和推广的今天,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学生文明素养成为了目前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时期学生正处于一个自我成长和道德、素质观养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礼仪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影响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结合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高校礼仪教育的创新研究,给予学生适当的、正确的引导,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高尚道德素养的培育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结合高校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分析,阐述高校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高校礼仪教育的内容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行为规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说,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外交礼仪等六大方面。从社会文明进步的角度来看,礼仪教育也是推进社会文明发展、创建和谐社会的强烈要求。目前,高校礼仪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包括接待礼仪、公共礼仪和个人礼仪等开展的,其中公共礼仪又包括会场礼仪、课堂礼仪、餐厅礼仪、宿舍礼仪、图书馆礼仪、自习室礼仪等,个人礼仪包含运动礼仪、网络礼仪、穿着礼仪、言行礼仪等一系列跟个人素养有关的礼仪,以上都是在高校中进行礼仪教育必须重视的内容。

二、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校礼仪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教学研究中就必须要发挥其作用,为学生人文素质水平和道德品质的提升打下基础。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具体而言可以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是培养高素质、高文化人才的必经阶段。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行为规范,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外在表现,在高校礼仪教育中,加强礼仪教育创新研究,重视学生礼仪培养,使学生在高校时期接受专业的知识水平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文明礼仪的整体水平,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都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为学生今后的学生和发展都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是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随着社会经济全面的发展,对素质文明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文明礼仪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因素。在高校素质文化教育中,加强礼仪教育的创新研究,以发展的角度去看待礼仪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仅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同时反映出了高校的整体的精神面貌,是高校能给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外在条件。

第三,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据。高校礼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道德行为。而礼仪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是我国文明的一个标志,在高校素质文化教育中,加强礼仪教育创新研究,将传统的文化以现代化的表现方式应用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当中,引导学生去感受、去挖掘、去接受、去提高、去养成,让学生自然的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四,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在动力。文明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重视与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礼仪素养教育,是提高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自身对文明礼仪的重视,遵守社会公共道德,掌握社交礼仪规范,使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促进文明健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五,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是实施党和国家政策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一个中心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和文化素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根本要求。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源动力,为了响应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国家也在不断的颁布通知和下发文件,为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提供条件。

第六,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是对当前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的调整改进。受以往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下,高校礼仪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受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但是仍没有解决根本上的问题,礼仪教育仍停留在表面,重理论而轻实践,对学生文明素养的培养没有真正的贯彻和落实,学生自觉意识不强,日常的行为也缺乏必要的礼仪规范,重“仪”而轻“礼”,不利于礼仪教育的开展。而加强礼仪教育创新研究,是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礼仪教育落实到学生日常生活和行为准则中,让学生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提高其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

三、高校礼仪教育的创新研究

(一)礼仪教育的内涵

目前,尽管礼仪教育取得了一定的重视度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很多院校对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实质的认识,在教育过程中,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品质问题,这就导致很多学生有过硬的专业的技能水平而缺乏良好的文化素养,使其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是一个相互作用而互相独立的一个关系,专业知识是一个具象的东西,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具有技术性、记忆性和职业性,而文化素养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学生在自我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知。专业知识的学习丰富了文化素养的内涵,为文化素养的养成打下理论基础,而文化素养则是专业知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的一个表现行为,简而言之就是专业知识是文化素养的一个基本基石,而文化素养是专业知识的一个具体的体现。

礼是民族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礼乐文化是我国文明的核心思想。社会在不断发展和前进的过程中,礼一直作为其指导思想而存在。高校礼仪教育则是在认识到其重要性的过程中,将其继承和发扬,为弘扬名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出铺垫。

(二)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

高校时期正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一时期加强学生礼仪教育,对于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1.道德品质的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是高校礼仪教育的重点内容,是其核心的思想,是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的主要方向。下面就结合我国传统的文明,以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为目的,从德、仁、敬、信四个方面阐述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中的道德品质教育。

(1)“德”是礼仪教育的重点。指人的本性、品德,是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表现方式。

(2)“仁”是礼仪教育的灵魂。是人际交往的应具备的基本原则,要求人与人之间友善、有爱。

(3)“敬”是礼仪教育的核心。敬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要尊敬。

(4)“信”是礼仪教育的基础。这就要求人要诚信,做事要诚实可靠,做人要诚信。

“德”、“仁”、“敬”、“信”是构建我国传统文明体系的桥梁,每一字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寓意,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中,要善于把握这些民族文化,使其贯彻在整个礼仪教育中,让学生在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掌握好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从而在不断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过程中延伸出文化教育和品德休养。

2.行为气质的训练。礼仪教育是教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掌握好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如何提高自身素养和行为气质。大学生的个人形象代表着其本身的素养与其所在高校的整体形象,个人的行为举止、举手投足、气质修养、神韵魅力都是包含在形象礼仪的教育中。因此,在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中应加强对学生行为气质的训练,培养学生整体的形象和气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行为训练教育和形象塑造教育。

(1)行为训练教育主要包括:站、坐、行、礼。站包括人的基本站姿(男士、女士),各种礼仪站姿及各种场合下人的站立姿势,还可延伸到规范得体的蹲姿内容的讲授;坐包括入座和离座的规范,以及各种场合下何种坐姿能更得体与优雅,以及职场中各种会议的排座礼仪;行走的基本形态,以及体现不同人精神气质的行姿,可延伸到如何陪同引领,上下楼梯,进入办公室、电梯等基本的职场礼仪内容的讲授;礼包括目光的运用、各国见面礼、介绍礼仪、微笑礼仪、手势礼仪以及职场中的握手礼、递交名片礼仪等商务礼仪规范。

(2)形象塑造教育主要包括形、神、雅、美的教育。形包括合适的发型和身形的塑造;神。包括化妆的技法和精神气质的塑造;雅包括日常服饰的搭配与职场着装规范,可延伸到色彩的教学及配饰的使用规范;美包括整体形象的和谐与统一。可分男士形象打造及女士形象塑造专题进行讲授。

3.沟通能力的培养。沟通是人与人交流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加强人与人之间思想、情感传递的一个核心手段。简单的来说,沟通能力的培养实质就是为了人与人更好的交流,思想和情感更好的传递,而礼仪则是沟通过程中所运用的常用的“技能”,良好的礼仪,是沟通能给训练进行和基石。沟通的形式和内容都多样化,沟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在现代职场中,沟通能力更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系,一个人沟通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方对这个人整体的印象和认知,同时也关系着个人知识、能力和品德。所以,在高校礼仪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沟通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沟通素质,让学生在沟通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具体可以从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善于倾听的良好素质;其次,在日常交谈和交际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交流沟通技巧,以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再次,要不断的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丰富自身内涵;最后,提高自身写作能力。

结束语

高校创新教育篇(6)

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导向,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理论创新是教育内容和手段创新的前提,因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首先创新教育理论。马克思认为教育是“完整意义上的人的生产”,“人”是教育的主体,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尊重人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多处于被动地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受教育者的创造能力和个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主体性教育、发展性教育,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是开展教育的基础,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受教育者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导向,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容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核心。教育内容体现教育目标,是为目标服务的,教育目标的创新必然带来内容的创新。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下的人。

根据这一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人的本质出发,完成教育内容从理想型向现实型的转变。

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导向,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教育手段创新是实现教育创新的根本途径。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主体的发展性教育,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应该符合主体发展性要求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有两种类型:

一是“约束性自我教育”,即将自我教育看作是自我批评、检讨、反省甚至压抑、贬损的过程,将自己视为教育改造的对象,很难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积极的主体人格;

二是“发展性自我教育”,着眼于人的主体精神和个性发展,追求理想人格的自我发展和实现,只有这种类型的“自我教育”才符合“主体性”要求,符合教育方法手段创新要求。

高校创新教育篇(7)

一、新媒体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新媒体教育模式又称为“数字化教育”模式、“全媒体教育”模式,主要以先进的信息科技和媒体技术为依托,以移动教育、点播教育、检索教育等教育要求的达成为改革目标,在传统高校中进行教育模式改革的一种运作模式。在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下,当前的新媒体教育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并涌现出包含电子词典教育、互联网教育、电纸书教育、光盘教育、手机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这种互联网教育模式作为第四媒体和新媒体教育模式的核心,在发展过程中又包括了手机报、手机微博、手机文学等新型模式。从新媒体教育模式当前的特征和优势来看,主要包含以下四点:一是提高素质教育过程的即时性。新媒体技术拓展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渠道,使得教师能通过手机微博、QQ传播、网络论坛等载体开展课外教育。教师可使用文字、影像、图片等多样化的形式对同一事物进行展示,为学生提供更为真实而全面的感官体验,从而提高素质教育的丰富性和实践性。此外,新媒体教育在内容选择方面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学生仅需要轻轻一点,就可以完成界面之间的互换,内容检索和选择极为便捷。这种界面互换使得信息接收者和者可灵活进行角色互换及互动,并提供完善的公共网络系统让师生能够轻松完成实时交流,提高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性。二是推动素质教育信息的权威性。在新媒体虚拟空间下,各类教育信息可以实现畅通传播。新媒体使用者可以在BBS论坛、微信、微博、QQ即时通讯工具中与对方就同一话题进行讨论,无需要经过编辑或权威部门的审核与批准。在此便捷自由的互动模式下,每一个个体都可以轻松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体验和观点。这种传播优势为每一个学习者发表意见提供了极具有个性化的空间,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奠定了基础。三是增强素质教育方式的直观性。新媒体教育通过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教育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便捷性。基于新媒体的素质教育削弱了传统教育方式的说教性,提高了教育过程的享受性、游戏性和直观性,从而吸引高校学生关注素质教育,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素质教育的熏陶。四是提高素质教育对象的大众化。相比传统的书本教育模式,新媒体教育能减轻学生对素质教育的抗拒感和疲劳感。新媒体教育所提供的内容更为丰富多样,使学生在接受素质教育时,可以选择结构明了、通俗易懂的内容进行阅读,提高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新媒体教育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

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木在《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本性》里提出,科技的发展变迁速度高于文化的发展变迁速度。这一观点在当代大学生的资讯教育以及互动教育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以新媒体作为自己娱乐休闲的主要方式,比如使用手机搜索和观看新闻和资讯,运用微博对身边好友进行最新动向跟踪,登录社交工具和网站与人群进行沟通,使用文字和图片在自己的网络空间内进行生活分享等等。正因为当代大学生对教育载体的个性化要求的日渐提升,新媒体教育模式的内容和发展形式才得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作为信息获取和传递的载体,新媒体自身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发展,也为其与高校素质教育的融合及应用的多样化发展倾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新媒体技术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改变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使用新媒体进行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快速了解国内外重大要闻时政,并对其社交空间的狭窄性以在线交流平台的形式进行补充。新媒体教育模式在缩短高校学生和外部社会之间距离的同时,可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并为学生提供更多平等性的思想交流机会。此外,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融入,使得教育形式更加多元化。语言文字不再作为其文化学习的中心,大量视觉文化、声像文化融汇到一起,使得高校学生对素质教育有了更为感性、形象的认识。在语言被图像取代并成为思维工具后,人文思想的普及和推广更加形象化、多元化。新媒体教育改变了大学生思维的单一和贫乏状况,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领悟力的敏锐性以及想象力的丰富性等素质能力。新媒体教育以快捷简便的新闻报道替代深度报道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化的健康发展。二是新媒体教育具有浅教育特征。新媒体的方便快捷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容易形成“快餐教育”现象。在视觉文化的快速冲击下,教育者追求新奇和快速教育,缺乏钻研思考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对高校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积累的引导性培养,也不利于学生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应用。长时间的上网教育和快速教育,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教育“成瘾”。新媒体所构建的虚拟空间,也容易导致学生沉迷于网络,不利于学生与他人的互动交流,降低了素质教育的有效性。长此以往不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耽误学生学业的同时,也容易导致学生只凭个人感想和情绪做事,缺乏理性协调能力。由此,高校的素质教育必须具有阵地意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必须有教育者的引导。在新媒体融入的过程中,面对各类问题的出现,教育者必须充分了解和把握媒体造成的各类隐患,并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善于应用新媒体的优势,促进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和优化。

三、新媒体教育下高校素质教育的引导对策

综合利用新媒体,强化素质教育新阵地。新媒体已经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新模式和新载体。新媒体所具有的直接交流互动方式、双向多向、多元化模式、图文并茂等传播优势,自然会取代传统命令式说教、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整合新媒体资源,素质教育工作者可借助“校园微博”“校园QQ群”“校园网校”等网络人际交流模式,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并建立起方便快捷、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传播渠道,以促进传播合力的有效发挥。借鉴新媒体互动模式中的各类人际交流技巧,例如QQ表情符号等来控制自身情绪的表露,交流者可以更为简单地克制自身的羞涩情绪,达成与他人交流互动的情感需要。网络流行词和热词的良好运用,可以缩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提高素质教育的亲和性与有效性。发挥新媒体优势,拓展素质教育范围。曾指出:“书籍并不能改变整个社会和世界,但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而人则可以改变世界。不读书的人没有发展前途,不读书的民族更没有发展前途”。有效的阅读引导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提升知识储备和人文素养,拓展事业视野,提高自身素质层次。教师应巧妙使用新媒体教育优势,为学生做好教育指导和规划,并运用新媒体传播特征,进行优秀教育内容最大限度的提供和信息共享,以充分发挥新媒体教育传播力。此外,教师还应尽可能缩短新媒体文化和知识传播的时间差,提供更为有效、便捷的教育服务,例如通过创建手机QQ学习群、个人博客、课程网站和学习园地等,促进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共同探索,此种方式将更有利于高校实施隐形教育。此外,教师将自身对专业知识和社会的理解及生活经验等,书写成文与学生进行共享,则可将三尺讲台延伸到微博空间里。这种网络化言传身教,在无形中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信息共享性,拓宽素质教育渠道。美国传播学者瑞斯和休梅克通过研究提出,新媒体传播内容容易受到工作者个人、组织方式、日常工作惯例、意识形态、机构之外对媒介内容等五种因素的影响。由于新媒体大众化、娱乐化程度较高,借此优势新媒体教育可具有较强的“意见领袖”影响和“趋众性”,通过点击率排名较高的博客文章、转发率极高的长微博等,新媒体教育模式可将受众人群扩展到超过数百万之多。由此,教师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适当的课程和讲座,以提升知识的共享率,拓宽文化素质知识的传播和交流渠道。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构建的方式对资料和教育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共享、传播,在充分把握高校学生实际需求和心理的基础上,提供素质教育的共享和互动功能等,以增强素质教育的整体互动性。总的来说,中国全球化战略的推进需要以人才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基础,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也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充分发挥信息化时代下的新媒体教学优势,结合微信、微博以及QQ等平台开展素质教育,拓展素质教育的范围和渠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人文素质积累,进一步优化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①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②万纤:《引导高校新媒体交往积极作用——新媒体素质教育》,《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③许韶平:《试论新媒体对高校审美教育的影响》,《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④何雪莲:《超越解构主义:新媒体时代之媒介素养教育》,《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1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