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25 14:54:38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篇(1)

关键词:网聊语言文体特征成因。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以网络为媒介的网际交流活动中。网聊是这种日益流行的网际交流活动形式之一。它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吸引着世界各地、各行业人的参与。在网聊活动中,利用各种聊天软件和工具,活动参与者通过键盘键入文字,通过计算机屏幕收看文字,使以文字为信息载体的笔语跨时空交流。它同通常意义上的面对面聊天有所不同。Kiesleretal(1984)认为这种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活动有两个有趣特点:1)缺少社会语境信息;2)缺少被广泛接受的使用规则。其中第一个特点使参与交际活动的人不能依赖手势、体势语、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信息解释文字、辅助交流。规则的缺乏则使参与网上活动的人打破了传统交际中必须遵守的许多礼仪,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在网际交流中被一致认可的规范。但作为一种实时交流活动网聊又非常接近日常生活中面对面的口语交流。在实时交流中,同一时段里交流是双向的,即交流者可同时接收信息和发出信息。信息的接收和发送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过程。这使得交流双方能及时收到对方的反馈信息,并据此调节和修正下一步交流的方向和内容。可见,网聊活动具有口语和书面语双重特征,它模糊了人们对口语和书面语区别的传统认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体风格。

本文拟从两个角度对网聊语言进行文体分析:语言描述和语境因素分析。在语言描述中,我们采用文体标记系统给语言特征分类。根据Enkvist&Spenser(1964)文体标记就是突出的文体特征。在某一语境中具有文体意义的语言项目都可被认为是文体标记。这与功能文体学的突出概念一致。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认为突出是语言显耀的统称,是语篇的某些语言特征以某种形式凸露出来。进而,他又把突出特征分为两类:一类是违反常规的突出,是否定性的;另一类是符合常规的突出,是肯定的(参见张德禄1998)。在文体学中一般把语言特征分为四个层面:音系、字位、词汇、句法/语法。在网聊中,视觉文字或标点符号是传递信息的唯一载体,所以音系文体标记不具有文体意义。我们只分析字位、词汇、句法/语法文体标记。同时,我们还要从功能的角度对万维网键谈进行语境因素分析。这是因为语境因素是文体的重要决定因素。对语言单元或语篇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们出现的语境。除更广意义上的文化语境外,语境可分为两类:语言语境(linguisticcontext)和情景语

境(extralinguisticcontext或contextofsituation)。语言语境指在语篇中某一具体语言单元之前或之后的语言单元,情景语境指语篇出现的情景中的相关特征,如讲话内容、参与者、讲话媒介和渠道等。因此讨论网聊语文体特征时,我们将以情景语境的三个组成部分: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为框架,分析和讨论网聊英语的语境因素。

一、语言的词汇特征

对网络语言词汇特征的分析主要侧重于那些对其特征形成有重要意义的词汇。通过对网络交际活动的观察,笔者总结出以下几个典型的词汇文体标记。

1、缩略词使用频率高

为了节约时间和空间,及时交换信息,网络交际中使用大量的缩略词。这些缩略词已逐渐被人们接受,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新俚语或网话(cyberspeak)。例如:

(1)大量使用已被公认的缩略词汇。如USA,cm(centimeter)、km(kilometer)、Xmas(Christmas)、SOS(Saveourshiporsoul)、F.O.C.(freeofcharge)。

(2)创造新的英语首字母词,如WWW(WorldWideWeb:万维网)、DL(=download:下载)、LOL(=Laughoutloudly:大笑)、BAK(=backatthekeyboard:回到键盘旁)等。

(3)使用英文字母仿英文常用语之谐音,如IC(=Isee:我明白了)、ICQ(Iseekyou之谐音,ICQ本是最早的网络寻呼软件名,其爱称为QQ)、C-YA(=Seeyouagain:再会)。

(4)用数字代替字母缩合词。如:L8R(later)、b4(before)。

(5)使用英语词首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混合成词,如B2B(=BusinesstoBusiness:商家)、F2F(=facetoface:面对面)、Y2K(=Year2000:千年虫问题)、IH8U(=Ihateyou:我恨你)、K4(考试之谐音)。

(6)在连贯话语中使用数字谐音替代英语单词或汉字,如WhatcanIdo4(for)you?乐4(死)我了。别肉麻了,我都快2(吐)了。我上午发了个伊妹儿2(to)you。

2、使用副语言符号表示语调和情感

网络不能传递非语言线索(nonverbalclues),而它们在实时交流中却很必要。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活动中,缺少这些非语言线索不仅会使对方对文意的理解出现问题,而且纯文字也不能把交际者的行动、情感完全表达清楚。所以,在网际交流中,微笑、皱眉、怒吼、生气等生动的人类情感活动在纯文字实时信息传递中消失了。为了弥补网际交流的这种缺陷,网上键谈者利用键盘上各种符号的组合,发明了一套脸谱或表情符(emoticon),来传递感情。如O-<表示fishy(值得怀疑)、:-(表示悲哀、:-)表示微笑等等。这些符号已成为虚拟社会最独特的流行语,类似一种新生的象形文字(ideograph),脱离了所有文字的本体,超越一切语言界限的障碍而广泛流行。

3、使用语言来描述网络交际者的动作、情感和体态

除了使用脸谱生动地呈现交际者的动作、情感外,为弥补交流中非语言符号的不足,网络上还盛行另一种做法,即用语言描述一些非语言行为。例如,键入hehehe,表示我在笑。在网络键谈中,文字分为两类:一类用于纯文字交流另一类是描述键谈者非语言特征的文字。为了区别这两类文字,描述键谈者行为和反应的文字常常用一定的符号圈住,表示这是动作,最常用的是前后加星号。例如:*g*(thespeaker)

grins

*rotfl*rollingonthefloorlaughing

*hugs*huggingsomeone

laughingoutloud

4、为使语言既简洁明快又生动活泼,交际过程中还频繁使用感叹词

该类词的使用能极大地提高语言的音响效果。如aha,gosh,WOW,dear,mmm,ha-ha。

二、网络语言的语法特征

从语法角度分析,网络语言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由于网上交流是将文字打在键盘上,再呈现在电脑屏幕上由接受者来读,具有说和写的双重特点。因此,在电子语篇(electronicdiscourse)中,为节省各自占用的时间、突出重点,网民大都倾向于使用不完全句子、省略句子和不规则句子。如下面聊天室的一段对话:

NetizenA:hi,IamJohn.Student.Liveinca.whaturname.

NetizenB:me2.InnyLiketomakefriendwithU.

NetizenA:withpleasure.

在上述对话中,不难发现,交际双方在键入词语时都是能简则简。如,hi,me,what该大写时却用小写ca应为CA(California),ny应为NY(NewYork)Liketomakefriendwithu应为Idliketomakefriendwithu.等。这表现出网上交际明显的语言特点:不守规则,不注重语法和词法以及随意性强,大量使用省略句式,具有很明显的口语化特色。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省略句式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具有交际价值,省略的句子成分要靠上下文的联系和自身经验的判断来补全。

2、从句型选择上来看,网上交际所用的句子一般以单句、短句居多,很少出现复句、长句。例如:

NetizenAl:youarealso3bottleman,howmuchcouldyoudrink?

NetizenBl:Beer,5bottles.

NetizenA2:Seaquantity!

NetizenB2:So-so,dear.Ineverdrinktoomuch.Ifearofsuddendeathwithoutbeingknownbyanyone.

NetizenA3:Justfinishedanotheressayaboutourworkunit,veryfunny,wanttoreadit?

NetizenB3:Ofcourse.Mypleasure.

以上交谈多由中、短句构成,表现出简洁、明快的特点。据统计,各类英语文体的平均单句包含17.8个词。而网上键谈聊天的句子比英语句子的平均长度短。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网络聊天以休闲话题为主,有时候甚至比较无聊,因此字数较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已经可以满足网民的交际需要,相反,一些复杂的长句输入时间过长,又不便于理解。此外,由于在网络聊天中话题转换非常快,对每一个话题的讨论都不深入,不需要长句传达复杂的意思和表达复杂的逻辑关系。

3、网络交际中频繁使用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

如在催促对方回答问题时,网虫们大多喜欢连用几个甚至一大串问号。在表示赞同或欣赏对方的观点时也常连用几个感叹号。尤其值得研究的是,为了制造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美妙意境,有些高手常创造性地使用省略号。如女士在回答doyoumissme?时,常巧妙地打出这样的字幕:I……

三、网络语言文体特征的成因分析

对任何语篇意义的理解都依赖语篇出现的环境。在进行文体分析时,对语境的分析非常必要。因此,我们采用功能文体学的语境因素分析框架,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方面阐释网络交际中出现上述文体特征的根源。

1、语场

语场指发生了什么事、所发生的社会活动的性质、参与者从事的活动等。也就是说,语场描述话语的内容范围。在不同的语场中,为实现语言的不同功能,语言在词汇、语法和形式等方面都会呈现独特的特征。就网络交际而言,语言用来传递信息、阐明事理的功能成为语言的第一功能。在高速运转的信息化社会中时间就是一切,因此交流变得简约化。为了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必然要求语言符号形式上的简化。在输入中用英文字母代替汉字,缩略语代替了单词等。总之,速度是第一要务,只要不妨碍沟通就尽可能地简化在键盘上的操作,力争一击到位,这就是为什么连数字和标点符号都被赋予特定内涵的原因。正如陈原先生所说,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很快,语言接触引起的一个新问题,就是缩略语问题。节奏快,以至于在某些场合要采取符号(非语言的符号)来显示信息。缩略语就是把必要信息压缩(浓缩)到在接触的一瞬间就能立刻了解的程度。把必要信息转化为图形(非语言符号),是适应高速度和其他现代社会条件的需要而产生的。

此外,网络交际的语场很难被规定在某一范围之内,交流的主题经常变化。每一位网络新成员的加入,每一个新问题的提出都会导致话题的转变,而且经常是几个主题同时并存。从功能上讲,人们加入网络聊天这种交互性实时交流的目的一般是交换对某一问题、事件或人物的观点和看法,然而具体到每一个人,其目的都不尽相同。对网络键谈参与者来讲,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交流场所,这个场所倡导言论自由,且范围可延伸至世界各地。因此,网络键谈的主题和功能都具有不确定性。

2、语旨

语旨指谁是参与者,参与者的特点、社会地位和角色关系,即描述参与者个人的情况和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互联网是个开放的系统,上网的人只要遵守一定的网络礼仪,便可在网上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它对参与者个人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都不作限制。此外,多数网上键谈者选择使用匿名进行交谈,有些甚至在注册时填入假信息以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现实世界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在网络上毫无意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是平等的,扮演的角色也是随意的。这种开放、平等的网络交往氛围有利于使人们的主体能动性和潜能得以提升,创新精神得以发挥。所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民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极力使用独特、新奇的语言抒感、发泄不满,从取名用字到遣词造句,处处表现出漠视传统和规范的语言风格,甚至可以违背某些语言规则。因此,在网络交际中,常会出现拼写错误、缩略形式、不规范标点、不符合语法的句子,以及用以调节气氛、表达情感的符号等。这都是不正规语言才具有的特点,所以网络语言文体的正规程度比较低。

3、语式

语式指语言在情景中所起的作用,语篇的符号组织及其在情景中的地位和功能。我们将从语言在情景中的作用、媒介、渠道、语言自发性和交互性五个方面分析网络语言的话语语式。

(1)语言在情景中的作用

张德禄把语言在情景中的作用分为两类:构成型(constitutive)和辅助型(ancillary)。构成型语言组成整个交流事件,而辅助型语言只对社会活动起辅助作用。

(2)交流媒介

交流媒介指用于传递信息的图形符号(视觉媒介)或声波(听觉媒介)。媒介的不同,使语言产生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变体。在网络中,信息的传递通过键盘键入和从屏幕上阅读文字实现,所以它使用视频媒介,具有书面语的特征,但是,作为一种实时交流形式,信息接受和发送的同步性使交流者能及时收到反馈信息,调节谈话内容。这决定了它同时具有口语交流的一些特征。所以有人称它为读起来像对话的书面语,即介于口语和书面语的特殊语言状态。因此,网络语言带有很大程度的随便性。

(3)交流渠道

交流渠道指信息传递的语式。交流渠道的限制是指信息的传递只限于一个渠道---视觉的或听觉的。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更注重视听互动性和依存性。书籍、报刊、杂志等强调的是通过读者的视觉来感悟世界,电话、广播类强调的是听觉功能,电影、电视则可通过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传递或接受信息,但却无法形成互为依存的互动关系,而网络传播中的交流体现了视觉和听觉的依存性和互动性。首先,网络键谈中的信息主要通过视觉媒介传递,具有交流渠道的限制。所以,这种交流会借助符号、标点等字位文体标记来实现意义表达的准确和清晰。其次,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传播信息速度的要求,仅凭视觉有时对交流信息是无法顺利传递和解读的,必须依赖于听觉辅助进行解码。如网络上流行的用语F2F、CU、5460等,在解读的过程中,信息接受者必须先读出声音,借助听觉加以辨析,从而加速视觉的认知过程。

(4)自发性

在网络交际中,参与者需要及时对他人的信息作出反馈,所以没有时间设计、修改语言错误,常会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停顿、甚至错句和拼写错误等。同时,交际者通常会选用最常用的日常词汇来表达意思。因此,网络键谈具有自发性。这也是它接近口语交谈的地方。

(5)交互性

在网络交际中,虽然交流的对象不在眼前,但他们却是真实存在的。所以,网络聊天者之间需要相互合作。键谈双方要根据对方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谈话内容和谈话策略。同时,键谈者会借助大写、标点和副语言符号等文体特征吸引其他键谈者的注意,提高谈话的交互性,保障交流的成功。

四、结论

本文应用现代文体学理论,从语言描述和语境因素两方面分析了网聊的文体特征。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文体的分析是有选择的,即只选择那些具有文体代表性的方面。在衡量文体特征重要性时,我们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特征越重要,则它1)在所研究变体中出现频率越高,2)在其它变体中出现越少。基于这两个原则,我们选择了字位文体标记、句法/语法文体标记、词汇文体标记,分析了网聊的语言特征。之后,我们又结合其出现的语境,从语言使用特征方面,分析了它的语境因素。希望我们的分析能为那些正在参与或准备参与网聊的人提供一些语用指导,使他们能在交流中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语言,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较好地完成交际活动。

参考文献

[1]Enkvist,N.E.&J,Spenser.LinguisticsandStyle.[M].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64.

[2]Kiesler,S..J,Siegel&W.M,Timothy.Socialpsychologicalaspectsof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J].AmericanPsychologist.1984.39/10.

[3]鲍宗豪:《网络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董兰、王勤:《网络英语天津》[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2。

[5]董启明、刘玉梅:万维网键谈英语的文体特征[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

[6]钱瑗:《实用英语文体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7]秦秀白:网语和网话[J].北京:外语电化教学2003,(6)。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篇(2)

关键词:语言接触 南昌口音普通话 语音特征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中华民族共同的通用语言和交际工具。我国地域广阔,方言众多且差异大,为了实现各地区不同方言区人们之间的口语交流,自建国以来,国家就着手实施推广普通话的任务,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普通话推广工作开展得更为广泛深入。作为赣语代表的南昌方言,其所在区域被认为是普通话推广工作开展得较好的地区之一。但事实上,南昌方言区人们所学习的普通话是一种南昌口音普通话,这是普通话和南昌方言相互接触下而形成的一种中介语形式的普通话,并非规范普通话。南昌方言区的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受方言母语的影响,往往把这种普通话当作规范普通话来学习。那么,这种南昌口音性质的普通话具有怎样的特征?它与规范普通话的差异在何处?这样的特征和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本文试对以上问题做一探讨。

南昌口音普通话是普通话与南昌方言接触下的产物。我们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到了部分南昌口音普通话的真实语料,然后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并与普通话①作比较之后,发现南昌口音普通话在语音上具有以下特征:

一、声母方面

1.普通话中的舌尖后音[t?]、[t??]、[?],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一般都读成舌尖前音[ts]、[??]、[s]。例如:注意[tsu51]、建筑[tsu51],城市[???n35]、汽车[???55],手机[sou214]、睡觉[suei51]。

这一语音特征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十分普遍,广泛存在于老年、中年和青年三大人群②中,是南昌口音普通话主要的语音特征之一。究其原因,这与南昌方言的语音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南昌方言里的声母不分[t?]组音和[ts]组音,古知庄章三组字均读成[ts]、[??]、[s],这对普通话[t?]、[t??]、[?]声母的学习产生具有负迁移的作用。换言之,操南昌方言的人在说这组声母时,受到方言里语音规则的干扰,都读成[ts]、[??]、[s]。

2.普通话中的舌尖中音[n]、舌尖后音[?],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一般读成舌尖中音[l]。

普通话中的[n]读成[l]的如:河南[lan35]、难题[lan35]、无奈[lai51]、奶奶[lai214]、内衣[lei51];普通话中的[?]读成[l]的如:热天[l?51]、容易[lu?35]、转让[lɑ?51]、牛肉[lou51]、然后[lan35]、强弱[luo51]。

这同样是南昌口音普通话主要的语音特点之一。把[n]读成[l]的多数为中老年人,在青年人群中则较少出现,且年龄越小,普通话水平越高的人,出现这种偏误的情况越少;但把[?]读成[l]的却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老、中、青三代人群中都有。其原因是:南昌方言中古泥来母洪音字不分,都读为[l],普通话水平不高的中老年人说普通话时易受方言的干扰,也通通读为[l],而从小学习普通话的人,则能够很好地区分[n]和[l]。同没有[t?]组音一样,南昌方言中也没有[?],因此操南昌方言的人在说普通话中的翘舌声母时,会感到十分困难。为了说话时经济省力,人们便采取了用近似但又容易说的音来替代的办法,如[t?]组音被[ts]组音替代,[?]则被舌边音[l]所替代。

3.普通话中部分零声母的字,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带上鼻音[?]或[?]。例如:语文[?y214]、疑问[?i35]、经验[?ian51]、原来 [?yan35]、平安[?on55]、我[?o214]、暗[?an51]。

该特征多出现在中老年人群当中,在青年人群则极少出现。这也是把方言中的语音规则类推到普通话说话中的结果,这对普通话声母的学习同样具有负迁移的作用。普通话中零声母字在南昌方言中多数都为[?]或[?]声母的字。中老年人的普通话不高,容易受方言的干扰。

4.普通话中部分舌尖后音[t?]、[t??]、[?],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读成舌面音[?]、[??]、[?]。例如:猪[?y55]、住[??y51]、书[?y55]、舒[?y55]。

这类字属于遇摄三等字,在南昌方言中和知庄章相拼时,常读成[?]、[??]、[?],老年人的普通话读音常受其影响。但这一特征现仅存在于极少数老年人的发音中,中、青年人群受普通话读音的影响和在第一条语音特征的类推作用下,普遍都读成猪[tsu55]、住[ts?u51]、书[su55]。因此,这一特征已有逐渐消失的趋势。只是在个别词语和特定的语境中,舌面音的读法仍有保留。如:“德国猪③”“他简直是一头猪④”中的“猪”,都读为[?y55]。

5.普通话中部分舌尖前音[ts]、[??]、[s]的字,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读成舌尖后音[t?]、[t??]、[?]。例如:组织[t?u214]、总是[t?u?214]、粗壮[t??u55]、村庄[[t??un55]、死亡[??214]、思考[??51]。

该特征多出现在青年人群当中,在中老年人的语音中一般不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普通话学习过程中舌尖后音过度泛化造成的。普通话中有[t?]组音和[ts]组音之分,而南昌方言中只有[ts]组音,青年人为了使自己的普通话说得更为标准,往往会特别注意[t?]组音的学习。学习的初期,强迫把一些读成[ts]组音更为顺口的字读成[t?]组音,久而久之,读成[t?]组音的规则和意识形成之后,则又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状况——把普通话中部分本为[ts]组音的字读成[t?]组音,造成舌尖后音的泛化。另外,语流中的同化作用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舌尖后音的泛化多数出现在双音节的词汇当中,且通常前一个音节的声母是舌尖前音,后一个音节的声母是舌尖后音。为了说话时简便,前一个音节舌尖前音的声母甘愿受到后一个音节舌尖后音声母的影响读成舌尖后音,如上文所举的“组织”“粗壮”等。

二、韵母方面

1.普通话中舌根音[x]和[u]相拼时,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一般丢失介音[u],读成唇齿音[f]。例如:发挥[fei55]、昏倒[f?n55]、花卉[fa55fei51]、坏人[fai51]、电话[fa51]、生活[fo35]。

这一特征在中年以上人群的发音中还保留得十分充分;而青年人的这一特征已经不明显,都能按照普通话的读音来读。原因如下:南昌方言里的合一、合二、止合三晓母字及合一、合二、蟹合四匣母字都读为[f],可直接和开口呼相拼。受此影响,中老年人在说普通话时,通常保留原音节结构而直接转读成普通话中的声调。梗合四匣母字如“活”“话”,虽在南昌方言中为零声母字,但受到类推作用,也读为[f]。青年人大多从小受到规范普通话的学习,基本不存在这样的偏误。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也不排除偶尔出现像“挥发[fei55]、花费[fa55]”这样音变误读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语流中前一个音节的声母受到后一个音节声母的影响,产生了逆同化作用。

2.普通话中部分有撮口呼介音[y]的字,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读成齐齿呼介音[i]。例如:觉得[t?i?35]、解决[t?i?35]、学习[?i?35]、下雪[?i?214]、选择[?ian214]。

该特征见于部分中老年人群的发音中,由于[i]和[y]同为舌面前、高元音,发音部位相同但发音方法不同,圆唇与不圆唇是其区别特征,中老年人常常为了说话时省力,把圆唇的介音[y]读成不圆唇的介音[i]。而青年人的普通话水平较高,一般不会出现这样的偏误。

3.普通话中某些字的主要元音,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发生替换。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普通话中主要元音读成[a]而收[n]或[?]韵的,南昌口音普通话读成[o]或[?],如:干[kon51]、管[kuon214]、搬[p?n55]、香[?i??35];第二,普通话中主要元音读成[?]而收[?]韵的,南昌口音普通话读成[u?],如:做梦[mu?51]、朋友[pu?35]、起风[fu?55]、朦胧[mu?35];第三,普通话中主要元音读成[?],南昌口音普通话读成[o],如:哥哥[ko55]、一个[ko51]、鸽子[ko55]。

这三种情况常见于中老年人的发音中,但特征②也仍多出现在青年人群中。普通话中被替换的主要元音均来自南昌方言,因此,南昌口音普通话中这一特征显然是来自于南昌方言的负迁移影响。

4.普通话中主要元音为[i]、[?]而收舌根鼻音韵尾[?]的字,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一般读成收舌尖鼻音韵尾[n]。例如:肯定[tin51]、英语[in55]、听力[t?in55]、风景[?in214]、城市[ts??n35]、心疼[t??n35]、上升[s?n55]。

该特征普遍存在于老年、中年、青年人群当中,是南昌口音普通话主要的语音特征之一。此外,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普通话中主要元音为[a]、[u]而收[?]韵的字,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并不会读成收[n]韵,和普通话的读音相同⑤。这同样与南昌方言的语音特点有关。普通话中主要元音为[i]、[?]而收舌根鼻音韵尾[?]和[n]的字,在南昌方言中都收为[n]韵⑥,不存在[n]与[?]的区分。受到母语类推的负迁移干扰,操南昌方言的人在自然状态下按普通话读音说这类字时,很易把舌根鼻音发成舌尖鼻音。相反,普通话中主要元音为[a]、[u]而收[?]韵的字,在南昌方言中也收[?]韵,同[n]韵起着区别意义的作用。这样,母语(南昌方言)和目的语(普通话)之间就建立起了正迁移的关系。所以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这类字是读得较为规范的。

5.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部分字音出现入声韵尾[t]、[k]。例如:成绩[?it5]、结果[?i?t5]、积极[t?it5]、发短信[fak5]、菩萨[sak5]。

这一特征也在老年、中年、青年人群中均有表现,是受南昌方言入声影响的结果。南昌方言有[t]、[k]两个入声韵尾,南昌口音普通话中带有入声韵尾读音的字,在南昌方言中均为入声字。这一语音特征在实际语境中出现,往往表达一种强调、突出的含义。

6.普通话中的儿化韵,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一般不读成儿化,或加上作词尾读轻声的“子”。例如:刀把儿——刀把、没劲儿——没劲、豆角儿——豆角(子)、小孩儿——小孩(子)、盖儿——盖子、条儿——条子。

该特征是南昌口音普通话主要的语音特征之一。受南昌方言没有儿化韵的影响,南昌口音普通话基本不出现儿化韵,有的按本字读音拼读,有的则加上读轻声的“子”来凑足音节。

三、声调方面

普通话中部分读轻声的字,在南昌口音普通话中一般按本字声调来读。例如:麻烦[fan35]、估计[?i51]、分析[?i55]、东西[?i55]、知识[??35]、地方[fɑ?55]。

这一特征多出现在青年人群当中。在实际语境中,轻声字按字本调来读,目的是为了表达一种强调的含义或亲昵的情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南昌口音普通话之所以与规范普通话存在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南昌方言中的某些语音特点或规则迁移到普通话中,并且这种语音特点或规则常常是普通话中所不具备的,因此这种迁移绝大多数为南昌方言对普通话的负迁移。南昌方言里越鲜明、越强势的语音特征,越容易发生负迁移,呈现出异于普通话的特征。类推作用能强化南昌方言里的某些语音特征在普通话习得过程中的运用,使得南昌口音普通话区别于普通话。另外,过度泛化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南昌方言同普通话存在着语音差异,必然需要重视普通话中有而南昌方言中没有的一些语音特点,但若“矫枉过正”,同样会产生偏误,形成不同于规范普通话的南昌口音普通话。

(本研究是2012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GCCX2012110091]的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本文所说的“普通话”,未做特别说明的,一般指“规范普通

话”,与“南昌口音普通话”加以分别。

②这里划分老年、中年、青年的标准是:15至35岁为青年,35至55

岁为中年,55岁以上为老年。

③形容人非常胖,是南昌方言里特有的词汇。

④形容人非常蠢笨。

⑤这里仅指韵尾相同,主要元音仍有可能不一样,详见本文第8条

特征的论述。

⑥这里不包括普通话中如“风”“碰”“梦”等字,参见本文第8

条特征的论述。

参考文献:

[1]熊正辉.南昌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张燕娣.南昌方言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3]江燕.南昌话与普通话接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中文系,

2008.

[4]陈建伟.临沂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中文

系,2008.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篇(3)

何谓“汉语哲学”?

我们知道,“哲学”原本是来自西方的舶来品。无论如何解释这个概念的内涵,我们都会首先想到西方哲学的基本要义,这些要义主要包含了对真理的追求、对知识的规定、对信念的确定以及对道德的追问。但在这些要义的背后,西方哲学似乎隐含了对真理的普遍性和对知识的客观性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哲学”概念的题中之义应当包括了理性观念和思想规律。然而,当我们考虑汉语的特征时,我们发现,汉语表达式的主要特征是与我们的经验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从汉字的产生还是到汉语的使用,我们看到的是汉字结构与外部事物之间的联系,了解到的是汉语字词使用方式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直接关系。换言之,我们容易强调汉语的外部形式和使用方式的经验特征,但却忽略了汉语的思想特征,也就是汉语作为一种能指符号系统的特征。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哲学,对汉语的思想特征给出说明,由此表明汉语如何能够更好地表达思想。这就是“汉语哲学”形成的主要根据。

历史地看,汉语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特征。汉语悠久的历史使得我们视异族他邦为蛮夷,汉语的璀璨博大也使得我们戏称他国语言为鸟语。然而,随着西方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被迫拉入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社会由此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社会的变迁不仅带来了中国人生活的根本变化,更是对中国人思想方式的重大挑战。由西方而来的现代化进程直接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由西方而来的思想观念也在渐渐地侵蚀着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可以不使用来自西方的洋货,但却无法不使用经过西方文化改造的汉语,这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白话文。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区别或对立,早已成为划分现代中国与传统中国的明显标志。如果说语言构成了我们的存在方式,我们现在使用的白话文就是我们当代中国人生活的标志。然而,我们对这种白话文的研究却大大落后于我们对这种语言的使用:我们无法解释为何我们需要用主谓形式说明汉语的句子结构,我们也并不了解句子的词序对了解句子的意义究竟有何影响。更进一步地说,当我们在使用汉语的时候,我们其实并不知道这种语言是如何表达思想的。例如,我们习惯于用陈述句描述事实,但对事实的理解却由于我们使用的句子的不同而有了差别。“拿破仑在滑铁卢被打败了”和“拿破仑兵败滑铁卢”,这两个句子的结构不同,描述了相同的事实。“你说你喜欢雨,但下雨时你却撑起了伞”和“你说烟雨微茫,兰亭远望”,这两个句子结构相同,是对相同英文句子的翻译,但却有着不同的意境。可见,我们在使用汉语时,通常并没有理解这种语言的结构,我们更关注的是这种语言表达带来的实际效果,或者是,我们往往通过语言的效果来解释我们的语言的意义。

由于我们对语言结构的认识不足,因此在理解语言意义以及表达这种意义的时候,我们就会犯一些常识性错误,特别是逻辑上的错误。比如,因为不了解汉语断句对意义理解的重要影响,我们在使用不同断句方式组成的句子时,就会误解句子的意义。例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或者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个句子可以通过语境加以理解。但以下的句子就无法理解了:“成都市研究所有五个池塘”(日本小学生作业题);“三大全国易市场布局渝中”(报纸标题);“李天一他妈的要求高律师不干了”(报纸标题);“不要用坏了”(卫生间提示语);“杭州市长店”(招牌);“佟大为妻子产下一女”(新闻标题);“有粮食不卖给吃”(标语)等等。如果不对这些句子做出正确断句,我们就无法理解这些句子的意义。

当然,更进一步的问题在于汉语结构与思想结构之间的密切联系。汉语作为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首先表达的是中国人的“知”、“情”、“义”。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比”、“赋”、“兴”让位于“主”、“谓”、“宾”,但汉语独有的表达特征并未改变。例如,汉字的形成主要以物形为根据,强调语言与人和外物存在的密切相关,即“观物取象”。“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于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不仅如此,汉语的使用与人们的社会风俗、祭祀活动、礼仪规范等密不可分。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人们总是力图把周边的生活留下记载。孔子曰,“就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汉文字的演变也受到时代风尚和统治阶级的强烈影响。从秦始皇的“字同文,车同轨”起,中国历代王朝特别重视文字在治理国家和统治人民中的重要作用。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把汉字确定为汉民族的统一文字。经过历代王朝更新,汉字始终被作为华夏民族的文化符号和存在标志。时代变迁也为汉字演变提供了更大舞台,从甲骨文到小篆,再到隶书和楷书,这些文字形状的变化,标志着时代的变迁;从古文到金文,再到繁体字和简化字,这些更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汉文字基本上属于表意文字,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民族性和经验性,汉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独特标志。这些表明,汉语文字从产生到结构的形成,始终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密切相关。汉语哲学就是对汉语表达方式及其特征的哲学说明,或者说,是关于汉语的哲学,即把汉语表达的内容作为汉语哲学研究的对象。这就要求对汉语的使用方式做出哲学考察。无论是《论语》《道德经》这些古典思想文本,还是《说文解字》这类文字学经典,中国古代思想表达基本上采取“能近取譬”方式,以借喻或比喻传达语词含义,而对这种含义的解释却依赖于不同的解释者。也由于从字义上阐发思想,人们对字形的经验感受就演变为理解字义的主要方式。这尤其说明了中国文字的象征特征。因此,我们需要从哲学上去分析汉语文字的这种特征。

语言与思想的关系

语言就是文明,语言就是生命。在中国丰富的语言宝藏中,在诸如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散笔韵文中,都蕴藏着大量意向生动、结构独特而文字熟见的词汇,等待我们去挖掘、获取和运用。把这些沉睡着的饱含生命力的词汇唤醒,使其重新生活在当代语言中,是实现文化繁荣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我们用于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要资源。因此,我们需要充分重视对汉语本身的研究,特别是从语言的性|出发去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汉语以其精炼的文字和深厚的意蕴展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精髓。虽然通常认为,汉语的文字结构和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经验生活和想象特征,但是,汉语的这些结构和方式却同时显示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如果说语言与思想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的话,汉语与思想之间的联系就表现得尤其明显。的确,汉语的方块字类似一种图像,表征了我们的思维是线性的、连贯的,或者说是空间性的,而不是时间性的。汉语的表达方式显示了我们的思维和行为的隐喻性特征,而非逻辑性特征。汉语哲学就是试图揭示汉语表达式与思想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

虽然“哲学”这个概念来自于西方,但以哲学的方式讨论思想问题则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都曾存在。所谓“哲学的方式”,主要是指超越当下经验而追问思想本身,但同时又以经验作为理解思想的主要途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经验的这种既超越又利用的态度表现为知行合一,而对思想本身的关注则更多体现为天人合一。这些思想观念虽然并不以哲学的名义展开,并非按照西方哲学逻辑表达,但古代中国人用汉语表达的这些思想,却是中国人用于解释世界和人自身关系的最好形式。人类的理性要求,就是要用人类自身的能力去把握周围世界,以及使人类能够更好适应这个世界,而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世界图景和思想观念,正是这种理性能力的最好表现。在这种意义上,汉语在为中国人提供了生存方式之时,也为中国人提供了解释世界的思想方式。由此,对汉语的哲学研究,就是在揭示中国人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思想方式。只有真正理解了汉语所承载的这些方式,我们才能理解汉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也才能更好地向世界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

用汉语讲好中国故事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那么这个民族就永远不会拥有这些思想。”①语言不仅是用于表达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态度,更是用于表达我们的思想构成方式,或者说,语言本身就是我们的思想。作为中国人生存于世界的根据和证明,汉语应当是中国人自己的生命标签。无论身居何处,只要使用汉语交流,人们都会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从语言的民族性看,如今的汉语使用已经不再是汉民族的独有标志,这早已成为汉语文化圈的共同标志。

不仅如此,汉语使用本身是一个自然历史的演化结果,是汉民族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同化吸收的结果。因此,汉语使用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一个对其思想的反思过程,也没有任何一种外来的语言侵入者对汉语使用范围的规定。相反,汉语使用范围的扩展和汉语文化圈的形成,正是汉语自身内在变化的结果,是汉语使用本身带来的自然结果。然而,汉语使用的这种情况隐含着两方面可能的结果:一方面,语言与人类生活经验的密切联系使得思想变成了某种外在的异己力量,对语言的任何思想结果都会被当作对语言本身的附加成分,因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遇到排斥甚至遭到清除。另一方面,汉语使用的自然过程也使得汉语使用者容易满足于汉语自身的特色,因而对任何外来语言的侵入都会采取同化的保守态度;同时,也会坚守自己的使用范围和对汉语特色的认同,因而对不同语言文化都会采取唯我唯大的策略。这些结果反过来就会影响到我们对汉语本身的理解和解释。借用柏拉图的洞穴比喻,由于生活于惟一的汉语文化圈中,我们始终相信只有汉语表达中的世界才是真实可信的,而其他语言表达也只有在汉语文化中才能够得到理解。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以往用汉语表达的思想没有得到汉语之外的世界的普遍理解和重视,甚至对这种思想给予了各种程度的批评和质疑。无论是黑格尔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偏见还是德里达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推崇,他们所表达的都是相同的思想倾向,即在他们看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都不属于西方哲学所确定的哲学,因而不具有真正普遍的意义。时至今日,西方哲学家在讨论中国哲学问题和概念时,依然抱有另类的态度。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仅是由于汉语学习的困难,更重要的是由于西方中心主义观念作祟。但另一方面,我们自身对汉语哲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坚持以西方哲学概念解释中国传统哲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在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专有名词术语的翻译上,以往都是采用西语意译的方式,由此给西方读者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相反,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哲学术语采用音译的方式,反而为西方读者提供了更大的理解空间。

从哲学学科在中国的百多年历史的事实中可以看到,无论是来自西方的哲学还是由此而形成的中国哲学,都能够很好地表达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这些表达显然都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虽然现在中文的许多哲学概念大多都来自日文,但这些日文都是以汉字表达的,并且也取自汉字原本的意义。如“哲学”一词本身就是来自“哲”与“学”的中文原本意义,不过是对这两个字做了叠加而已,由此构成了一个新词。我们对汉字中的哲学概念的理解,往往首先是基于我们对这个语词意义的理解,然后才会去领会这个语词所代表或表达的哲学内容。所以,对中文哲学概念的意义解释或诠释就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无论是对西方的符号文字还是中文的象形文字而言,我们在理解哲学概念时并非考虑的是概念的表现方式,而是概念的思想内容。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对相同的哲学概念进行转换,以便达到更为相近的理解。当我们对这些语词的意义做出了解释,我们就会超越这些语词形式本身,而真正进入语词概念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由此可见,我们是否能用汉语讲好中国故事,关键在于我们对汉语的表达方式有深入的理解,能够从语言与思想关系的高度去把握汉语文字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能够从哲学上分析汉语表达式的概念特征,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立在语言自信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向世界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

(课题来源: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项目“中国哲学思想的世界影响现状与对策研究”。)

「注释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篇(4)

一个国家、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地区,有着相同的生活习俗,使用相同的语言进行沟通,有着同样的心理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道德、信仰、习惯、语言等,这些都与其他民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就是民族独特的文化。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对其平面作品的设计风格具有很大的影响,大多数民族和国家在对其平面作品进行设计时,都会将其特有的民族元素融入进设计当中,并作为平面视觉语言的形式来对设计信息进行表达。而那些越是富含深厚民族性和个性化的设计作品,就越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和关注。

二、平面设计视觉语言主要的表现形式

1、文字视觉语言

所谓平面设计即在一个有限的平面上,有机的对各种视觉元素进行组合、排列,以个性化的方式对理性思维进行充分的表达,它是一种符合个人特色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视觉表达方法。在对信息进行传达的过程中,人的感官也同时产生了相应的美感。在平面设计中,字体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元素,大致上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独体型文字,以东方国家的文字作为代表,如中文。二是字母型文字,以西方国家的文字作为代表,如英文。随着平面设计的发展,在现如今的平面设计中,文字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远远超出了它对信息进行传递的作用,在平面设计视觉语言中文字的表现力是十分独特的,不仅对读者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同时也增添了平面设计作品的人性化、趣味性,使平面作品能够在众多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文字艺术作为平面设计重要的起源之一而存在,在对平面作品进行设计时,文字能够起到启发设计构思、组织设计结构的重要作用,它不再只是局限于一般的文字符号,而是更具有对重要信息进行记录的功能。同时,近年来,在平面设计行业中时常会提到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提倡在平面设计中文字由符号向图像化转变,尤其是汉字的转变,由此看来,文字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起着重新塑造的功能。

2、色彩视觉语言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篇(5)

摘要:意象是成因、结构和功能都很复杂的重要文学因素,它具有与文字学、心理学和文学等多种学科有关的多重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空间性特征。意象的空间特征又表现为强烈的物质性和文化意义的生产功能。意象空间的结构是经验空间,其成因是因为多重经验空间的重合。意象的文化意义生产功能在空间重合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使得文学文本产生视觉化、结构多层次化的变化。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2)04-0038-05

Space Structure and Literaty Functions of Images

GAN L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Key words: images; space structure; materiality; experience space; literary function; literary space

Abstract: Images are an important factor of literature with complicated causes,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They have many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subjects like etymology, psychology and literatur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s space characteristic manifested by intense materiality and production function. The space structure of images is caused by the overlapping of multiple experience spaces. Literary texts are changed to visualized texts with multiple structures through the images production function of culture in the overlapping process.

空间观念在文学中的引入促生了“文学空间”的概念,但是文学空间并不是物质世界在文学文本中的简单投射,也不是写作者幻觉中的影子。文学是由语言构建的空间,物质性与观念被文学空间紧密结合在一起。文学之所以又具有与其他文字作品不同的区别特征,是在于文学文本中包含着“意象”,因为意象的存在而拥有了巨大的空间容纳性,可以容纳历史的经验空间、现实世界的投射、词语的内涵物、作者个人知觉、意图以及观念等等。

文学空间是建立在语言的序列性上的空间。对于文学文本的组织原则来说,语言的序列性是最重要的。文本意义以序列性的形式表达出来,因为句子的结构就是线性的。文本只能服从于语言的局限,因此全方位、立体型的结构在以语言为建筑材料的艺术门类中是不存在的。文学作品就是语言按照时间的节奏流动留下的痕迹。语言的序列性与时间的线性结构契合,所以语言和篇章总是首先作为时间性的结构体被认识和被分析。同时,语言和篇章也是空间性的,它们是文字组合赖以进行的场所,所以时间—空间的共同作用模式贯彻在文本之中。“语言肯定是一种顺序性的连接,句子陈述的线性流动,由最具空间性的有限约束加以衔接。两个客体(或两个词)根本不可能完全占据同一个位置(譬如在一个页面上)。对于词语,我们所能做的,无非就是作重新的收集和创造性地加以并置的工作,尝试性地对空间进行诸种肯定和插入。”〔1〕词语的重置是文本中对语言的重新安排,只能在篇章提供的空间之中进行。这里所说的空间是在时间中的空间,是序列性排列中的流动空间。但是,如果我们搁置起线性流动的时间过程,只是采用静止与扩张的空间特征标准来观察文学文本,只观察其中的容纳度和空间独立性,“序列性的流动常常被撇在一边,以便对诸种同时发生的事件和侧面图绘作偶然性的描述,这样,才有可能几乎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叙事而又不失却总体目标这一主线:建立更具批判性的能说明问题的方式,观察时间与空间、历史与地理、时段与区域、序列与同存性等的结合体”〔1〕,那么,文学的空间观念也许会产生巨大的变化。

以空间化的视角来看,文学文本空间中容纳着诸多文学因素,但是“意象”是其中最具空间特征的,它是观念与物质的结合体。意象在文学文本当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标志性的,可以看作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重大特征。作为相对静止的空间结构体,意象的内涵物丰富,功能完备,而且具有超文本的诸多空间特征与性质,也就是所谓强烈的“空间性”。

意象拥有与普通词语不同的物质性而存在于文本之中。空间性有几个特征,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物质性。意象是世界物体与现象的语言投射物。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意象首先以“词语”的形式存在,它表达一个事物、事件或是一种情境。词语的文字和语音符号是意象作为语言的物质特征。处在语言状态的意象表现出来就是词语的形式,意象被词语的物化符号所标示、分析、解释。意象词语概念的所指必然是具体的物质,因为所指是现实的事物、事件或者是情境。尽管词语形式与它的所指不在同一层次上:一个处于文本而另外一个在物质世界平面之上,但是意象的二元语言结构紧密结合起二者的物质性;意象当中具体可感的形象性是物质性的另一体现。所有的意象都有物质形象的外壳,即生动的视觉形象外壳。意象在形象中的观念和经验内在物越丰富,便会使文本中意象的外壳形象变得越丰满。意象在文本当中的首要功能就是提供生动的形象,其他功能只为了更加突出形象功能的作用,这极大区别于文学文本中其他语言因素。物质性是意象所具有的最为独特的特征,是复杂而且多面的。

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意象的文本功能不仅作用于语言层面,还体现在文化意义的传输功能及文化生产性上,意象可以把文化意义和观念重置在特定的文学文本空间之中。本论文拟在静止的意象空间的截面上来看它对文化意义的输送与扭曲。

一、意象是经验的空间

之前,诗学研究都把意象看成是“意”与“象”形成紧密联系后的形象。《周易?系辞上》解释意象为“圣人立象以尽意”,把“尽意”看成是目的,“立象”视为过程抑或手段,这是重视形而上的传统所决定的,“立象”与“尽意”之间是时间的先后或者是因果的逻辑关系。这种理论将意象简单化为“象”之“意”,而“象”因为形而下的物质性反而遭到古代唯心论的长期排斥和忽略。由于前文指出的意象空间性对于物质性的容纳度,笔者更倾向于把意象看成是一个共同的二元综合结构体,是修辞学所谓的“隐喻”喻体与本体的双重结合,也是心理学上认为的形象在记忆痕迹中的定位,担负着记忆唤起的功能。

如果从意象空间的物质性和观念承载作用来说,它应该是复杂的、以形象为物质外壳的经验空间。意象首先赋予文本的是物质形象。这种物质形象以词语的形式出现,用词语的语言符号来代表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事物,它们之间产生物质世界与语言之间的转换与连接。这个过程必须要依靠人这个媒介来实现。“词语在成为概念符号之前,首先是作用我身体的一个事件,词语对我身体的作用划定了与词语有关的意义区域的界限。”〔2〕作为意象的词语同样也是曾经作用于写作者的事件,那么这个词语就包含了创作者的个人经验。经验中的事件作为物质形象被他的身体感官所感知,其实他仅仅感知到形象作为语言形式的空间存在,但是在身体的综合作用中,这种空间存在伴有了其他诸多感觉。比如说,人在“黄昏”之时很容易产生疲乏与惆怅的感觉,多伴着愁怨,这些感觉成为个人的体验,如“已是黄昏独自愁”(陆游《卜算子?咏梅》),又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在中国传统诗文中,“黄昏”意象常常伴随愁怨的感觉一起储存在人的知觉中。如果说意象并没有成为个人经验,那么就不太可能出现在文本之中,即使出现了,也只是对他人经验的借用,这对于感觉在文中的营造会有所妨碍。

同样,人类对词语的习得也伴随有对词语的感觉,语言学称为词语的感觉色彩。感觉色彩的成形依靠大量类似的语境赋予。词语的习得是反复进行的,“只有当词语持续呈现时,它才成为外部表象,其意义才成为思想”〔2〕。在持续呈现的过程当中,词语还总是伴随着色彩、温度、情绪等等感觉。在不同却又类似的语境当中,词语的感觉色彩不断累积和强化,因为语境的强制性规定词语一定是以协调的色彩出现的。之所以词语能赋予习得者的感觉色彩就是凭借习得者语境体验的经验累积。此时,“经验”应该是两种经验的组合:一是以文字为载体的集体历史意识,包含了一个文化团体在自己的文化语境中对于词语所代表的事物的共同体验和认识,它们经过群体的认同之后凝固在历史的记忆当中,并且将之附加在词语为形体的语言符号之中,成为延续性很强的文化象征符号——意象。比如“杨柳”之于爱情的缠绵悱恻,“长亭”之于离别的不舍。意象之中的集体经验还会通过词语对语境作出选择。语境作为大的语言环境,其感觉色彩比起一个词语来更加明确和突出,但是意象仍然会反作用于语境,会进一步加强感觉色彩的作用。词语与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让集体经验更为明晰,它们除了表明意义还传递经验。二是意象接受者的个人经验。个人经验除了个人对事件或者事物本身的真实体验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集体的意识。由于个人是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中成长的,处在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经验必然经过集体意识的过滤,与集体意识应该是基本一致的,具体表现为对某种事物特征的共同认同、对事物的价值取舍与感情倾向,比如说:“大雁”总是作为夫妇爱情的象征,而“孤雁”则为失偶和离群者,历代文本总是保持着对该意象感觉的高度一致,意象作为集体意识会渗透到相同文化接受者的个人经验之中,“雁”意象一旦作用于接受者,其深层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意象作为特殊的被空间化了的词语,表达词语的概念意义只是它的基本功能之一。除此之外,意象还应该是一种图解式的心象,是集体意识在心灵空间中的凝固。意象图解首先表现在它的文字形体的视觉性上,以汉字为代表的象形文字尤其如此。象形文字让意象的文字形体承担了视觉经验的唤起功能,比如:基本象形字“火”可以让人知觉到火的形象以及这个形象带来的灼热的温度。形声字“热”、“灼”因为带有“火”旁,同样也能产生类似的感觉。“琵琶”两个汉字使用了四个“王”字作为形旁,让人想起琵琶面板上二十四个品的排列形象。当然,并不是所有意象都必须依靠文字象形图解,而是在习得了该意象词语承载的文化意义之后才产生了图像联想。比如“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梅子与雨的搭配一定能让人想起江南绵绵不尽的梅雨季节。另外,意象还带有语音上的感觉经验,比如说“玻璃”的发音因为长元音/i/而伴随着脆弱和尖锐的印象,而且玻璃本身就具有这样的性质,所以在选择“玻璃”的语音形式的时候,尖利的高元音/i/起到了突出感觉的作用。在中国诗文传统中更倾向于使用有相同音素的双声、叠韵连绵词,如果“出现几个相同的音节时,它们便会形成一个向心力场”〔3〕,如“琵琶”两个爆破音连续使用形成勾连,让人联想起琵琶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与连贯。语音通常能赋予听觉知觉上的感觉,还伴随着其他各种复杂的感觉特征,一起形成全方位的语音形象。总之,意象空间不只是单纯的视觉空间,它携带的感觉是非常复杂的。

词语的语言形式带来的感觉与事物本身的感觉特征之间能产生通感,这是意象空间化和传输功能形成的重要原因,是空间沟通的重要手段。意象采用语言物质空间化方法突破了文本与感觉之间的障碍,将感觉附着在意象的空间之中。复杂意象,比如反映一个事件的意象,它内部空间的组织方式会受到事件现象投射在感觉器官上的先后次序的影响,反映在词语的语言形式上是语序的颠倒。

二、意象空间的文化意义生产功能

意象的文化意义生产功能也是构成其空间性的重要特征。文化意义通常以历史集体经验的形式贯穿在语言之中,但仅仅从存在论的角度来看待意象的功能又是不够的。意象除了是容纳文化意义、个人知觉的场所之外,还带有很强的能动性,它对文化意义具备生产和选择的功能。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意象的功能不仅限于语言与文本的层面,还具有超文本的价值。

文化意义和意象发生关联之后,包含其中的集体经验或者集体意识将成为语言的所指和语言的色彩,并附着在意象当中。这是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必须要在大量的相同语境之中用相类似的语言色彩反复地强加于某个词语之上,意象才能真正产生,否则如果意象带有的某种色彩或意义褪色了,或者色彩与意义与意象之间失去了联系,那么意象将被还原为普通词语。意象产生之后,首先体现出来的就是对文化意义的传输功能。传输并不只是管道式的连接,而是建立在异位空间上的重合。所谓异位空间,是因为时空关系的发展而造成的文化断裂层。越到现代,异位性越明显,现代性催生出错位空间。异位空间丧失时间持续性,意象二元空间在重叠之时必然会出现文化意义的扭曲和冲突。由于现实认识与历史集体意识这双重空间具有极大差异,因此在创作过程中以及阅读者的接受过程中,现实的认识空间对于文本所能起到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个人经验的局限,创作者只能从现实空间来选用意象。但是意象成形之后,“个人记忆与缠入了历史的集体记忆不能互相区分”〔4〕。在意象中现实与历史接界,空间的物质性变成了一种“模糊的幻想”,去除了纯粹的思维过程及其表征。意象成为空间的实践场来实现现实与历史的整合,这个过程主要依靠创作者的认知和知觉来完成。随着文学文本形式的不断发展,新的主题、表达方法与新思想的涌现对意象的影响非常大,意象内部的知觉与经验的分布也将产生不同的变化。历史经验在重置过程中,由于现实世界对于历史经验的屏蔽和过滤作用,使意象包含的图像与知觉的信息并不能完全地输送到创作者的内在世界中。

空间的转移和历史的异位意味着信息量的错失,意象把异位的空间重叠起来的过程意味着相对遗忘和相互妥协。在文学文本当中,意象的使命是营造感觉,所以相同的感觉特征和情感特征是历史与现实之间产生联系的重要标准。意象是“感觉的复制品”,是对“进入感觉的简单性质的‘复制’,尽管并不总是对这些东西由之结合在一起的方式的‘复制’”〔5〕。只要有相同或者类似的感觉与感情,历史与现实两重空间就有重新整合的可能。至于历史集体经验中与此类感觉无关的其他部分都会被淡化甚至于被忽略,其他细节都不再重要,只剩下携带感觉的心象在文学文本之中以形象的方式出现。普通词汇对于文化意义的传承是通过概念意义的延续来进行的,而意象体现历史的文化意义最终一定要落实到感觉与情感上,必须通过文本的感觉特征来选择历史的集体意识,也可以说集体意识在作者“模糊的幻想”中只剩下了一个带有强烈感情特征的形象外壳。意象文化意义的生成依赖于感觉的承认,在意象构成的文化氛围中,文化意义实际上只是以强烈的感彩这种现象存在;或者说,在文学文本之中,意象把文化意义变成了一种从历史中抽取出来的感觉,再附着于创作者知觉中产生的现实世界图像之上。这就形成了一种结构复杂、意义深邃的空间形象和特殊的空间文化意义。

从意象生成文化意义的过程来看,这一切是在文本之外进行的,发生在创作者预设的知觉世界当中,有他个人的知识经验在参与。个人经验具有不可复制性,这对于集体经验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扭曲,但这种作用是比较微小的。如果扭曲过度,意象内部发生空间的断层,意象将丧失其历史证据,成为作者个人意识中漂浮的晦涩难懂的词语。之所以意象使用可以历久弥新,也是因为个人心灵的不可复制性赋予意象某种程度上的新鲜感,而且个人经验对于历史经验的审视常常可以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来进行,所以意象在不同的个人语境当中会焕发出不同的光彩。

三、意象空间化的文学意义

在文学文本当中,作为观念性的经验空间与物化的知觉空间相结合的双重结合体,意象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文本是用语言以线性的原则构筑出来的,尤其是在说明和议论类的文本当中,语言线性的特点正好与作者的线性的思想发展过程吻合。但是,文学文本的基本构造和创作目的不同,文学的目的在于用语言建筑起空间感,以便容纳诸多的事物与事件。从存在论的观点来看,文学空间是“把上手事物在空间上各属其所得状态开放出来”〔6〕。开放状态的空间感营造主要依赖于词语的“复现”,即具有相同要素的词语重复地出现。情感和感觉需要累积才能具有渲染力,词语“复现”就是很有效的感觉累积途径。在文学空间内,意象与意象之间也存在着复现的关系,复现包括了重复、相似、对立和不同意象之间逻辑的演进、推导。意象群之间通过复现形成牢固的空间链。意象空间链在文学文本的大空间中可以无限延伸,一旦有对立的复现出现,还可以形成文学空间的扭转,构成转折和对立的冲击力,从而大大丰富文学空间的层次。

每个意象本身的空间特征是固定的,“意”是意象空间附属的感觉特征和文化意义,物化的知觉空间只是载体和媒介。意象都带有比普通词语更为丰富的感觉。文本内的意象群中,各个意象的物化空间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们的总体感觉特征必须是一致的、相互映衬和烘托的关系。意象空间一旦存在,其感觉特征就会约束和限制文本。感觉的丰满、溢出与弥漫是文学空间的一大特点,意象可以凭借“复现”这种方式来构成意象群,让感觉不断累积乃至溢出空间。意象内部凭借通感而形成,意象与意象之间也应具有通感功能。意象在物化知觉空间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之上牢固地粘附上各种知觉,如触觉、听觉、视觉等感觉特征。尽管意象与意象之间表现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不同,但是只要有一种知觉相同,就可以轻易地联系起来形成“复现”,联想规律的形成也基于此原因。因此,意象链成为文学文本感觉与感情形成的重要原因。

作为图解式的心象,意象的视觉化趋势使得文学文本产生诗画倾向。诗画倾向也是文学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重大特征。意象的参与使得文学文本产生视觉化的空间艺术效果,形成“一幅幅以文字构成的图像的有意味的缀合”〔7〕。这一点突出地体现在古代诗词歌赋之中。如马致远的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将类似感觉色彩的意象密集并置,以营造出意象空间,使每一位读者如同身处一幅与旅途相关的图画中。随着意象群在图画中的共现,文学文本的空间伸展能力加强,诗画倾向更明显,感染力也随之加强。在文本的空间视觉化过程当中,解决文字线性对于空间感的破坏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文学空间必须利用文字的线性而成为流动的空间,成为呈现完整事件的容纳场所。文学空间的线性流动构成方式区别于图画的共时视觉空间,它努力把历时的一切都压缩在一层空间之内。从这种意义来说,意象具有反时间的特征,是经验与记忆的现象在文字学意义上的集合体,相对其他意象和文学因素而言是独立的单元,甚至对于文学空间本身来说也是独立的。如果从传承的历史经验来说,意象是在文学文本之外形成的,可以在任意的文本当中嵌入,它的存在标示着文本之外的意义在此间展开。尽管意象的空间性有反时间的特点,但它对于文学空间的延展却是非常有利的。历史的意义从不可见变为可见,文本以一种反时间的方式来反映时间。

意象的文化意义生产功能把民族共同经验还原为空间物质形象与感觉特征,经过选择再传输到文本中的意象空间进行两重空间的压缩与融合,这个过程是文化意义在现实文本中的重置和安放,而且可进一步理解为是历史与现实混合后产生的新意义和新精神。意象带有能动性,是文本中最具生产力的文学因素之一。意象的能动性把感觉特征和知觉形象分布于文学文本之中,而且因为意象对于意义的生产力是超越文本的,所以文学空间能够成为一个开放状态的空间。意象利用了文字符号形体的空间形象而延伸到知觉空间,所以它的空间本质属于语言,但是它又交叉存在于语言和知觉两个层面中,而且作为“模糊的幻想”可以渗透进人的感知,常常使人忘却其语言空间的本质。因为意象不同寻常的空间性,它在文学文本、意义与经验之间构筑了特别的联系,因此构筑起了文学空间的深层意义。

参考文献:

〔1〕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2.

〔2〕莫里斯?梅洛-庞蔕.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00.

〔3〕高友工,梅祖麟.唐诗的魅力〔M〕.李世耀,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

〔4〕马里奥?J?瓦尔德斯.诗意的诠释学〔M〕.史惠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8.

〔5〕伯特兰?罗素.心的分析〔M〕.贾可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33.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篇(6)

[关键词]网络语言 基本特征 优势

网络语言是基于网络环境及网民文化背景创造出来的词语或用法,在频繁的使用中被越来越多的网民所接受并约定俗成,形成固定用法,有了明确含义。网络语言是支撑网络世界的基础。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网络语言孕育于自然语言的母体,又与民族语言有着血脉的联系,它在语言形式上虽然会有所突破,但它又不能脱离现实语言的基本规律。

一、网络语言的基本特征

1.口语特征

网络人际传播目前仍然主要以文字为中介,许多平时在口头交流时很少用到的书面语言,甚至文言文都会在网络聊天中出现。但是,与传统语言相比,网络语言主要是一种通过文字进行口语式沟通的工具,保留了人际传播口语化的许多特点。

比如,人们口语表达比较随意,不象写文章那样注意语法、逻辑关系,甚至字斟句酌。不少网络语言也频繁运用倒装、省略等形式,只要清楚表达意义,不讲求规范规则。“下载”称为“当”或“荡”,“有事给我发E-mail”,有的甚至干脆说成“有事E我”等等。再如,在网络语言中谐音词特别多,这也符合口语传播重发音,不重文字的规律。“偶”就是“我”,“泥”就是“你”等等。另外,口语中常用的象声词、方言等,在网络语言中也被大量应用。后后(模拟笑声)、就酱紫(就这样子,台湾话发音)。网络语言的口语特征营造了一种轻松随意的交流氛围,这也是它受到网民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2.便捷特征

大部分网语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根据便捷原则,创造出许多网络缩略语。一种是汉语拼音的简缩。如jj、mm、gg、dd,分别是“姐姐”、“妹妹”、“哥哥”、“弟弟”。PPMM(漂亮美眉或婆婆妈妈)、PMP(拍马屁)、GX(恭喜)等。一种是英语字头的缩写。如BF(Boyfriend)、U(you)等。另一种是英文谐音。如CU(see you)、3Q(thank you)、IC(I see)等等。还有一种是数字谐音。如7456(气死我了)、9494(就是就是)、1314520(一生一世我爱你)、657(对不起)等等。当然,更多的网络缩语是这几种形式的组合。

3.键盘特征

利用计算机键盘上的特殊字符表情达意也是网络语言的一个特点。这种键盘表情符号的历史可追溯至1986年,日本一位网民在网络留言的尾端加上了一个“”符号,像一个眯起眼在笑的人脸,很快风靡全球。受此启发,网友们创造出一系列带有键盘特征的网络语言符号。如*―(使眼色)、T---T(流泪)、=~―~=(脸红了)、%―(头晕目眩)、:-#(说错了,应该闭嘴)等等。后来这种符号扩大到描述人物、动物的特征,如*〈―:--(倒看像一个戴着尖顶帽的圣诞老人)、C=:―〉(倒看像一个厨师形象)等等。这些代号形象而有趣。键盘符号的运用使得在网络对话中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张卡通式的形象,不仅更加传神,同时也体现了网络传播“超文本”的特点。

4.新鲜热辣,调侃幽默的风格特征

总体看来,网络和电脑报刊文字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的诙谐性、新鲜热辣,侃风较盛,别具情趣。这是因为网络语言是虚拟世界的信息符号,人们在网上交际时,心态平衡而放松,与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判然有别。另外,网络语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多为年轻人,这些年轻的网民充满了智慧和活力,喜欢机智而轻松的交流,追求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网络词汇中的“脸谱符号”就充分体现了这种风格,网络语言风格的另外一方面是“侃”风较盛。下边是一位电脑报纸的专栏编辑(“焉老虎”)与读者的两段对话。

A.问题:你好虎哥:我是小平,我很喜欢你在《家用电脑报》上的幽默和智慧的表现,嘻嘻……(第一次拍马屁还不习惯。)我……目前在学DREAM WAVER,但我对她却控制不好。……能否牺牲一下和女朋友温存的时间,帮我作答?感谢感谢!!解答:真是第一次拍那个吗?我看不像哦,呵呵……

B.问题:虎哥:久闻虎哥辈武功盖世,在下华山令狐冲望尘莫及。现有一剑法上的难点,望虎前辈点拨点拨。我用OUT EXPRESS收发E-MAIL,不知为何一接收或发送文件就断线,请虎前辈指点!解答:原来是令狐少侠,久仰久仰。独孤九剑已是天下第一绝学,哪容得我放肆,哈哈!你检查一下OUTLOOK EXPRESS中的菜单……如果是的话,那么就是“病因”所在了。这样的文字增添了媒体的趣味性,文字的可读性。当然,这种文风若不加节制也有流弊,会使文风走上轻浮油滑之路。

在网络空间的交往中,网络语言独特的语言形式成为网民心神领会、约定俗成的身份识别代码,也发挥着特有的信息、情感沟通优势。

二、网络语言形式的优势

1.效果陌生

在网络人际传播的语言文化中,和不认识的人搭讪并试图建立关系是规则所允许和鼓励的,而且放弃建立关系的努力也不会被视为轻浮反复,同时所有行为的代价和成本都是低廉的。囿于现实生活的原因,严肃平庸拘谨是多数人的生活常态,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人们在现实生活被压抑了的欲望得以充分释放,而且还放大成某种疯狂。在主要靠语言来交流的网络上,情感的放肆当然需要文字来表达,怪异极端的文字在茫茫网上很能吸引眼球,而且人们的文字狂欢使人获得心灵的满足。

2.情感弥补

与面对面的交流相比,由于身体、表情和声音的缺少,造成了网络传播中情感的传递障碍,网络使用者为此绞尽脑汁创造种种方式来弥补。最为明显的就是网络中表情符号的出现,目前已有数以百计的简单符号用以模拟人的基本表情,同时,“哈哈”、“呵呵”、“5555……”这样的拟声词成为网络语言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类词。

3.个性彰显

没有了声音、语调、笔迹的区别,网络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受众的“个性”。因此,网络使用者必须依靠自身的语言风格来张扬自己的个性,以引起别人的重视,取得一定范围的身份认同。即使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相貌平庸、沉默寡言,却毫不影响其在网络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丰富多彩的网络语言为网民提供了展示个性的平台,网民展示个性的文字又丰富了网络语言的空间。

网络语言是生动多彩、充满活力的,也正是因为它的生动才显得繁多复杂。在其创造发展中的不规范现象,乃至粗俗、不文明等问题也逐渐暴露。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生事物,它有其发展的条件和空间,我们不能因为它的瑕疵而否定它、排斥它,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它。对此,有待于民众和学者共同努力,净化网络语言,提升网络语言品位,最终引导这种新兴的、多变的语言形式在适当的轨道中前进,这样才真正到了“随心之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另类”新词拒绝还是接纳.中国青年报,2002-12-30.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篇(7)

    对文学作品作严格科学意义上的要素分析、结构分析,是近代以来借鉴西方文艺理论的结果。中国古典文论把“文”(文章、文学)看作气韵生动的有机体,它是包含“神”“气”“骨”“韵”等范畴的生命性现象,而非由不同要素组成的结构性存在。把语音层看作文学作品的第一结构层次(即把语音要素看作文学作品的首要因素),这种观点是与科学分析方法一起引进的舶来品,英伽登(Ingarden)对文本的结构分层则是其直接的理论来源。英伽登把文学作品分成四个层次:语音层,意义单元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化观相层,这四个层次之上还有形而上质.他认为语音层次决定后三者尤其是语义层的存在,是文学作品首要的决定性因素。与象形的汉字不同,西方语言是拼音文字。语音在整个语言王国中居核心地位,以至于在西方语言文化世界中形成“语音—逻各斯”中心主义,成为贯穿西方文化的语言轴心并被德里达等人所抨击。在这种语言文化背景下,西方文学理论把语音层看作文学作品第一层次、把语音作为文学作品的首要因素,就不足为奇了。

    文学作品“语音第一性”原则产生于“语音—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拼音语言文化世界,它固然切合拼音语言文学作品的实际,但是否也适合象形文字的汉语文学作品呢?“语音第一性”原则能否跨出拼音语言世界、在象形的汉语世界中安之若素而不受怀疑呢?答案是否定的。在鉴赏接受文学作品的感性体验中,我们就能发觉,汉语作品呈现给我们的“第一要素”不同于拼音语言作品首先呈现出来的、明确清晰的音韵音节,而是或明或暗的画面、景象。仅有感性体验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深层的学理分析;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则是探讨象形的汉字与拼音文字,汉语与拼音语言建构的不同以及语言建构后隐含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的差异。

    一汉字是象形文字,最初起源于对事物的拟迹仿形。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道:“黄帝之史仓领见鸟兽蹄痕之迹……初造文契”。《易经?系辞传》亦载:“古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虽然是对八卦符号及其64卦象起源的记载,却也完全符合汉字发源之际原始人拟迹仿形的图画活动,描绘了原初文字创制的情形.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创造的图形画像日益丰富,逐渐定型,原初文字出现规范化和简约化倾向,“文”字出现就表明这一点。“文”者,纹也,指花纹、图纹,它显示了最初的图形画像向图纹花纹过渡、再由图纹花纹向成熟象形文字过渡的简约化轨迹。成熟定型的汉字积淀保留了创造时拟迹仿形的“形象”因素,表现出鲜明的象征性特征。这可以从汉字的构造特点、汉字与“象”的关系两方面进行考察。许慎对汉字进行共时性静态分析,研究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书”。他在归纳六种造字方法的同时,也把汉字分成结构类型不同的六类: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和假借字,前四种是基本类型文字,后两种是补充性文字。象形单字(如“羊”“马”“山”等)最能体现汉字拟迹仿形的象征特征,是构成其他五种类型汉字的核心和基础。指事字(如“本’,“末’,“刃”等)是在象形单字上加标志符号表示难达之意;会意字(如“明”“尘”“体”等)、形声字(如“核”“闻”“转”等)把两个或多个象形单字益加,在多重形象的碰撞、融合中产生新的意义。因其拟迹仿形的造字方法和象形的结构特征,汉字与人的视觉思维直接关联。一个象形单字是一幅图象画面,也就是一重视觉形象,会意字、指事字、形声字则是在一重视觉形象基础上把同类或异类感觉形象叠加,以象形表愈的视觉思维方式表现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触觉形象,并在形象重合中呈现意义,以表示复杂的事物和抽象的观念。

    拼音文字的产生,是借用象形文字符号加以改变后记录语音、指涉意义的.这种借用把视觉的字符应用到听觉的语音,跨越两种不同的感觉类型,其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其关系的建立需要人为建立一种对应原则,以无意义的字母符号标识语音、指涉意义。这种对应原则是人为活动的结果,是主体给世界设里一种秩序,同时这种对应原则也使人类运用文字把握世界的语言活动由视觉思维转向听觉思维。象形汉字的字形与意义之间是一种彼此交融、共同呈现的关系,两者共同包孕在“象”中并以“象”的方式呈现自身。拼音文字的字母丧失了与意义的联系,与语音的关系也是一种没有逻辑基础的人为设备;由穿母组成的拼音语词固然对应、展现了语音流向,但与意义之间仍是机械的指涉对应关系.如果说汉字是拟迹仿形,拼音文字则是拟声仿音,汉字与所“仿”“拟”的“形”“迹”之间有一致的视觉思维基础,语音与字形、字义也统一在这个基础上;虽然拼音语词的线性词形展现了语音流向,但其字母与所“仿洲拟”的“声”“音”之间却没有必然联系,其指涉的意义也存在于词形、语音之外的世界。

    汉字作为“象形”文字,与汉语文化中“象”范畴有密切关系。汉字拟迹仿形,造字所依据之“形”“迹”是视觉思维对世界的直观把握,是以“象”的形式实现的。这种“象”性思维与拼音文字的线性思维有重大不同。拼音文字拟声仿音,依据线性的语音造就线性的词形,而线性的词形则对应线性的语音.作为声音的存在之域—时间与声音如影随形,因而线性的词形在对应线性语音的同时,也必然隐含时间的线性形式.拼音文字线性的语音,线性的词形决定其意义呈现方式也是线性的.线性的意义呈现方式使意义在时间上具有鲜明的前后.在逻辑上具有明确的因果,这为以后西方文化分析兴盛、理性昌明提供了语言基础.汉字拟迹仿形,表现在形为方块字,表现在音为单音节,它不对应线性的声音和线性的时间.汉字的“象”性思维更多在“空间”领域展开,但又不是理性的纯然的空间。时空概念的划分是西方理性发展的产物,在汉字“象”性思维中没有明晰的时间意识或空间意识,而是以混沌一体的现象整体把握宇宙世界,在所呈现的“象”中刹那间遭遇永恒,点滴中包孕万有。汉字这种混沌的“空间”与卡西尔所谓“原始的空间概念”是相通的,他说:“对原始人来说,空间的概念即使在系统化之后,也总足与主体密切地结合着,它更多地是一个表达情感的具体的概念,而不是具有发达丈化的人所认为的那种抽象空间……它在性质上远不是客观的,可浏圣的和抽象的。它显示出自我中心的或人类学的特征,并且是植根于具体物和实际存在物的观相学的原动力。”图卡西尔以西方理性的空间概念衡量原始人的“空间”意识和思维特点,在古今对比中描绘原始人“象”性思维,并且指出这种思维与主体情感关系密切,在对世界观照中不设定主体固定原则,但处处又染上自我的感情色彩,即“以物观物”而非“以我观物”。此种思维的结果,就是整个世界充满诗性,天地与我同一。积淀保留在汉字中的“象”性思维就是人类最初阶段的思维方式—诗性思维,这是人类最初、也是最符合自然感性的思维。中国文化诗性传统与汉字的这种诗性思维方式有深层次渊源关系.

    二文字的内部结构直接决定了文字间的外部联系—语法关系.汉字与拼音文字内在结构的不同隐含了思维方式和表现方法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反映在两种语言的语法上。汉字以象性思维直观把握世界,在这一点上,古典文言的语法关系与汉字的建构方式保持高度一致.文言通过意象的叠加表达复杂意义,叶维廉先生认为具有视觉性,多重暗示性和电影蒙太奇效果.他分析李白诗“浮云游子意”句道:“李白这句诗的美感效果,是其使我们看到浮云与游于(及他的心灵状态)。这两个物象的同时呈现,一知两个不同的镜头的并1(即艾山斯坦所谓‘蒙太奇’),‘是整体的创造,而不足一个镜头加另一个镜头的总和。它之比较接近于整体的创作—而不同几个部分的总和—是因为在这一类镜头的并里上,其效果在质上与各个分镜头独立看来足不同的。’读者的想象,由于两个镜头的并1开始创作的活动,而在二者之间咦起第三层繁复的形象.”

    叶维廉以诗歌为例,通过对比文言与英文的不同表现方式揭示文言语法的特点,概括有三点:一、中国诗少有跨句,每一行都是语意完整的句子;二、汉语没有冠词,没有动词词尾,诗中少有人称代词,语言本身摆脱了这种限制性,使个人经验回到共有的纯粹经验、纯粹情境中;三、汉语没有动词时态,超脱特定的时间囿限,倾向回归现象本身.[’J汉语发展过程中有文言衰微、白话兴起的转折。这一方面由于文言“物象重叠洲现象直观”的思维表现方式在瞬间把握的信息有限,难以适应信息量激增的文化活动,一方面由于白话文接近口语,具有类似拼音语言的线性特征,可以在线性延伸中逐步拓展意义的空间,获得更大信息量。所以,汉语的白话文作品一方面受汉字内部结构与文言结构影响,具有象性思维特征,一方面则在整体上表现出较文言作品更强的线性特征;相应地,因果逻辑,分析思维这些典型的线性语言特征在白话汉语中日益鲜明。但与拼音语言作品相比较,汉语作品和象形汉字的象性思维特征仍然占据醒目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