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29 16:01:48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篇(1)

关键词:网络教育;开放资源;成人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8―020―03

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全国68所普通高校试点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招收网络教育学生。经过近十年的发展,2008年国内网络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达到356万人。2000年,教育部启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这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高等教育(含网络教育支撑环境)重大项目的最重要内容。至2003年,该工程总课题及299个网络课程、1个试题库、9个资源库和案例库已通过验收。2007年1月,教育部启动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评审工作。至2009年,共评审出149门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分布在43所网络教育学院、中央电大及两所省级电大。2008年3月,教育部“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启动,由中央电大承担建设任务。该项目主要内容是研究并构建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机制、标准、技术与平台,把各地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并进行共享,拓展目前的远程教育服务空间和服务内容。2009年12月,53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副院长汇聚北京,参加全国高校远程教育协作组主办的全国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免费开放研讨会。教育部高教司远程与继续教育处刘英处长出席了研讨会并对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是高等院校网络教育要在发展中规范,保证学历教育的高质量。二是优质网络教育资源要向社会免费开放,把网络教育优质资源通过网络服务于社会大众。三是网络教育资源免费向社会大众开放,要重点解决社会关注的问题。会上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网络教育资源免费开放联盟,标志着全国高等学校网络教育资源免费开放计划的正式启动。

广东省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为教育部批准远程教育试点单位,开展现代远程学历教育。经过十年的发展,广东省在网络教育规模和探索网络教育教学模式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在网络教育共享平台搭建和开放资源建设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更多高校参与其中,共同开展网络教学资源共享以及共享平台的建设工作。

一、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网络教育以其资源利用最大化、学习行为自主化、学习形式交互化、教学形式个性化、教学管理自动化等特点,成为人们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形式,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和平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开展继续教育服务社会,以及利用网络教育开展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和公共服务的发展目标。高等学校凭借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和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的经验及名师特色,建立了一系列优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丰富的、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是网络教育的基础,而推进各高校优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网络教育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关键。开展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推进网络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高网络教育质量,使网络教育在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可以有效整合高等学校优质教学资源,从而提高网络教育的质量。通过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可以把各高等院校重点、特色学科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共享,或者将某一专业中不同课程需要的教育资源建设,通过高等学校间的配合与分工协作来完成。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上集中最有优势的资源,更有利于网络教育资源质量的提高。

2.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能实现高等学校间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整合与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我们仅需要建设一套优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就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在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上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从而有利于节约成本。

3.通过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可以进一步推进网络教育管理的规范化。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要求各高等学校在教学资源建设以及运行过程中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运行机制,包括网络教育平台的搭建,也需要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通过这种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推进了网络教育的规范化管理,从而保证网络教育的质量。

4.网络教育开放资源不仅可以为在校教师教学备课提供更加丰富、全面的知识作为参考,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在校学生业余自主学习、开阔思维和视野、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技能等提供更大的便利。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可以更好地为普通高等教育提供辅助教学作用。

5.网络教育可以作为成人学历教育、自学考试以及继续教育的重要教育途径。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将对推动网络教育更好地为成人学历教育、自学考试以及继续教育等服务发挥积极作用。

6.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同样是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建设的基础与关键,整合各高校优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可以有效满足社会大众对不同知识的多样化需求,对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和“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的内容

1.确定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的服务定位。定位准确是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及达到预期成果的必要条件。结合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高等教育服务定位的要求,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的服务定位如下:

(1)网络教育应主要运用于各类继续教育的远程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是师生准分离状态下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自律性和求知的目的性具有较高的要求,而各类继续教育的成人求学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的自律性,因此,成人求学者是最适合接受网络教育教学的群体。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的主要服务对象应为各类继续教育的成人求学者。

(2)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也不仅仅局限于继续教育的成人求学者,对在校教师的教学也有一定帮助。在校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丰富

自己的课堂教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对在校学生的业余辅助学习,满足在校学生的课外知识、业余爱好等非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提供帮助。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可以为普通高等教育提供辅助教学作用。

(3)随着网络及计算机的普及,以及普通高校教育资源的开放,高校借助网络教育服务于大众,提供社会公共教育服务的责任越来越大。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为高校服务社会提供公共教育服务平台,为终身学习体系和构建学习型社会贡献力量。

2.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涉及网络人力资源建设、网络教育环境资源建设、网络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三者缺一不可。

(1)网络人力资源建设。组织优秀网络教育教师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是开展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的保障。教师队伍是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主要来源,优秀的网络教育教师队伍应该是学科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并且掌握网络课件制作技能和网络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教师队伍,优秀教师队伍建设对网络教育的教学质量带来保障。专业技术人员是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和教学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和管理的主要人员,主要参与网络教育教学平台的开发与维护,以及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录制、管理与维护,为网络教育的正常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2)网络教育环境资源建设。环境资源建设主要包括网络教育硬件环境和网络教育软件环境。网络教育硬件环境是网络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载体,存储并系统管理网络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硬件资源主要包括服务器、宽带、防火墙、录播系统等设备。网络教育软件资源是实现网络教育教学的关键支持系统,是实现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环节。软件资源主要是指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即教学服务软件系统,结合服务定位的不用,教学平台应该可以满足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

(3)网络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网络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是网络教育开展的基础和关键,也是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的重要工作。网络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的优劣,直接影响网络教育开展的教学质量和最终成果。网络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视频资源、课件资源、试题库资源、辅助教材库资源等。网络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方法和途径包括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国际引进。其目标应该能实现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共享,而又分类开放,满足不同教育对象的需求。

3.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的运行与保障机制。

(1)高校内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是一项大的教学改革项目,涉及高校内各个部门,甚至校际、国际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因此,高校内应成立专门部门或者领导机构。完善高校内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分工,各个部门协调工作,为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工作的进行提供体制保障。

(2)校际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合作开发的运行机制。广泛开展校际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合作开发,是整合、共享优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是提高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效率和网络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而合作开发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必然面临高校间彼此互认相关课程,以及如何开展合作达到优势互补和利益共赢的问题,因此探讨完善高校间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合作开发的运行机制,意义重大。

(3)网络教育开放资源使用与管理条例。网络教育开放资源使用与管理条例是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的制度保障,明确网络教育开放资源的服务定位,管理体制,各部门分工,教学资源开发、使用、维护办法,经费投入及使用等方面的管理条例,为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指导。

(4)教师知识产权保障机制。教学资源的免费开放,涉及教师知识产权的保障问题。为调动优质教师参与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完善教师知识产权保障机制,给予教师适当报酬补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借助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发展

网络教育开放资源建设为传统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改革提供契机。如何把握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改革传统成人高等教育向现代成人高等教育转变,使网络教育这种现代化教育手段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还有许多关键问题需要我们去改善。

1.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应该在各类继续教育教学中加以运用。这也对传统继续教育借助网络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提出要求。实现网络教学与传统面授教学的优势互补,开展“网教+面授”的教学模式改革,是发挥网络教育资源优势,促进继续教育整体发展的关键。

2.网络教育在传统继续教育领域开展,对继续教育接收端的教学条件提出了要求――具备最基础的网络数据接收设备和影像播放设备。因此,加快继续教育教学点等基层站点的教学设备建设,并普及网络和计算机使用,在最大范围内实现继续教育求学者接受网络教育的可能,是借助网络教育资源,促进继续教育发展的基础。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篇(2)

关键词:德育;网络德育;育人价值

DOI:10.15938/ki.iper.2016.03.028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3-0125-05

指出:“我国互联网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成就,网络走入千家万户,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1]”。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德育育人已经成为学校德育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发挥网络德育的育人功效,实现网络德育的育人价值,是当前需要探寻的重要课题,也是网络背景下,德育创新发展的前提。研究网络德育育人价值的实现途径,能够有效提高网络德育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网络新形势下德育创新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一、网络德育的育人价值的表现

网络德育是通过网络培养人的德性的一种实践活动。网络德育价值是以网络为载体德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客体的属性或功能与主体需要之间的现实关系。“网络德育价值揭示的是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作为德育价值主体的社会、个人的德性需要的满足与否、促进与否的关系”。[2]有基于此,网络德育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价值、对学校的价值和对社会的价值。

1.网络德育育人对学生的价值

当今学生群体知识水平高,生活条件优越,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其对于未来的发展期待较高,但由于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又比较多,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了影响。因此,网络德育育人体现出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的积极价值。一方面,网络德育育人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正处于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乐于通过网络认识世界获取知识,但是网络中充斥着大量消极信息,学生由于年纪轻,思想波动大,更加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强化网络德育的育人价值功能,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最终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另一方面,网络德育育人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学生不仅要在专业知识上学有所成,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网络德育育人的开展,能够使教育者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网络德育育人对学校的价值

网络德育育人价值的研究,在强化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学校德育育人的内容,同时也大力推进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首先,网络德育育人有助于完成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校园作为思想价值观念传播具有非常丰富快捷的现实环境,网络德育育人大力推进了德育育人相关工作进度。其次,网络德育育人有助于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才,网络德育育人能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优良的环境,促进人才的培养。最后,网络德育育人有助于提升人才素质,而人才素质的提高,能够有效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3.网络德育育人对社会的价值

梁启超先生在一百多年前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先生把中国强盛的希望放在青年人身上,而今天的学生,正是广大青年人的主力军,日后必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必将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网络德育育人工作有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人才数量的增加和人才质量的提高能更好的为社会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其次,网络德育育人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建设,网络德育育人能够有效引导人们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进行改造,从而提高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后,网络德育育人有助于社会育人价值目标的实现,网络时代背景下,各种意识形态矛盾冲突正在逐渐升级,充分发挥网络德育育人价值的功能,有助于缓解各种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促进全社会育人价值的实现,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究其网络德育育人价值的表现特点,主要有:一是现实性与虚拟性相结合。网络德育育人价值的现实性,是指网络德育育人进程中,现实存在的育人价值,它是对学生真实有用的价值。而网络德育育人价值的虚拟性,并非真实存在的育人价值,它是虚拟的非现实价值。网络德育育人价值的现实性与虚拟性通常是相伴相生的,就像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但它又与现实紧密相连。二是广泛性与复杂性相结合。当前网络环境的高速发展,使信息来源更加广泛,也增加了网络德育育人价值的复杂性。对于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学校教育者来讲,网络的复杂性与广泛性,使学校教育者更要加强对网络发展的研究,提高对网络德育育人功能的认识,提升网络德育育人能力和水平。要充分把握网络的广泛性与复杂性相结合的基本特点。三是普遍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当今时代,学生的基本特点呈现出一定的普遍性,同时由于个体的不同又有差异性的表现,在网络德育育人价值实现过程中,要在寻找共性,解决普遍问题的同时,注意对学生个体特点的分析,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学生的思想成长。

二、实现网络德育的育人价值的前提和把握的关系

网络德育的育人价值的实现,需要充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在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自身成长成才目标以及遵循网络德育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牢牢把握网络德育育人价值和社会、学生个人以及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的关系。使学生在自愿、自觉的前提下,做到真正地接受网络这种新兴形式,并逐步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观的要求完善自身思想纬度。

1.实现网络德育育人的前提

网络德育育人价值的实现,必须从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的成长成才目标、遵循网络德育育人的规律入手,才能使学生在其基本需要被满足的前提下,接受并认同网络德育育人工作,最终促进学生的思想价值体系的形成。

(1)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比作阶梯,将其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方面的需要、安全方面的需要、社交方面的需要、尊重方面的需要及自我实现方面的需要。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越是高级需要得到满足,人们越具有从事该工作的热情。学生身处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在渴望被认同的同时又急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学生尚未完全成熟,心理价值取向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各种矛盾的心态。因此,要针对学生心理需要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满足其心理发展过程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对其进行思想引导与教育。

(2)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 成长是每个人的必经阶段,成才是一个人通过努力获得的成就,一个人要想成才必须经历成长的阶段,而成长却未必能成才。学生对自身的成长成才有着迫切的追求,只有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的网络德育育人内容,才能使学生从根本上认同网络德育育人,乐于接受与学习网络德育育人的相关内容。网络德育育人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要充分把握学生的成长特点,科学有效的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在学生成长进程中给予正确引导。

(3)遵循网络德育育人的规律 网络德育育人的规律是在网络的不断发展下,由传统德育育人的内在规律不断发展衍生出来的新的规律体系,网络德育的育人价值实现,必须充分把握和认识网络德育育人的内在规律,网络德育育人的规律深刻反映着网络德育育人价值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趋势。科学开展网络德育育人工作,要求我们要充分把握网络德育育人的内在规律,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对学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要高度重视网络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充分把握网络德育育人的内在规律,精准出击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现网络德育育人价值需要把握的关系

虽然网络德育的育人工作一直在努力开展,但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也从未止步,这给网络德育的育人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网络德育育人的教育者正在加大对网络舆情关注的力度,认真分析网络与现实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充分把握网络德育的育人价值实现和社会发展及学生个人成长的关系、网络德育的育人价值实现的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的关系。

(1)网络德育育人价值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工作的重点,新时期网络德育的育人工作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有效的思想指引,而社会的发展进步又反作用于网络德育的育人工作,为网络德育的育人工作提供了广阔平台,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网络德育育人工作的开展,仅仅依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只有综合各方面的优势进行整合,多角度全方位发力,才能有效促进网络德育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

(2)网络德育的育人价值和学生个人思想成长的关系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信息传播的速度、深度和广度都有了显著的增加,这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当前网络德育育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学生的思想成长也与过去产生了很大改变,网络德育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学生个人思想成长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式,而学生个人思想成长是网络德育育人工作效果的体现,也为网络德育育人工作的不断完善提供了现实的指导意义,进而促进网络德育育人相关工作的开展。

(3)网络德育育人价值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关系 网络德育育人价值实现的显性教育是指教育者在网络德育育人过程中,向学生表明网络德育育人的目的,充分发挥网络德育育人工作的主导作用,显性教育是网络德育育人的主要方法。隐性教育是指在教育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并不采取强制的主动教育方式,而是潜移默化的在网络中影响学生的思想成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育者在网络德育育人过程中,要把握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关系,充分发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优势。

三、实现网络德育的育人价值的主要途径

实现网络德育的育人价值,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网络德育育人的长效机制、创新网络德育育人的方式方法、拓展丰富网络德育平台、强化校园网络建设与监管,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实现网络德育育人价值的途径。

1.坚持网络德育正面引导

当前,要科学有效的推进网络德育工作,实现网络育人价值,首先,必须把握正确的指导思想。要牢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把握网络阵地建设的主动权和话语权”[3],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网络德育。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使网络德育的育人工作把握好科学方向和理论指引。其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在网络德育育人过程中,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教育引导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最后,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扬。在网络德育的育人价值实现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把充分尊重学生、学会理解学生、重点关心学生和不断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作为网络德育育人价值实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构建网络德育育人的长效机制

网络德育的育人价值的实现,需要网络德育育人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要加速构建网络德育育人体系,发挥网络德育育人合力,逐步完善网络制度化建设,提升教育者网络德育育人的能力,促进网络德育育人的长效机制的建立。一是构建网络德育育人价值体系,发挥网络德育育人合力。价值的实现要重点把握网络德育育人体系的建立,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合力,学校“要以开放的心态,应对互联网的挑战,有组织、有投入地武装一批主流网站,拥有自己的网络宣传阵地[4]”。要构建网络德育育人体系,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合力,让一切现实中存在和希望存在的元素都可以自由组合和扩展。结合当前网络舆论特点和学生特点,社会各界要充分重视发挥合力作用,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对网络舆论进行疏导,不断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及时准确信息,对网络不实言论进行澄清,避免网民的无限联想和探讨。二是完善网络制度化建设。网络环境制度化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在党、国家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制。要加强对网络制度化的重视,学校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与上网习惯,主动出击发现问题并防患于未然,在网络制度化方面加大投入力量和重视程度,关注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特点,推动网络德育育人工作健康高效发展,最终提高学校的德育教育水平。三是提升教育者网络德育育人能力。作为教育的主体,网络德育育人教育者的网络素质及能力,是网络德育育人工作的重要保证。在网络德育育人进程中必须由一只专业的高素质互联网教师队伍进行监督和管理,要积极推进网络德育育人教育者的培训,使网络德育育人管理队伍充分掌握互联网技术,培养教育者主动出击意识和前瞻性的教育思维,强化互联网对学生影响程度的判断能力,最终提高教育者育人能力。

3.创新网络育人方式方法,拓展丰富网络德育载体

互联网的普及给学生带来了便捷,但是也要看到这种高速和快捷增加了教育者管理的难度,网络德育育人教育者面对如此庞大数量的互联网接入平台很难有效管理与引导,在技术层面和管理方面未能跟上互联网革新的步伐。一方面,创新网络德育育人手段。针对学生特点,把德育学习转化到生动形象便捷的互联网上来。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校园BBS论坛、人人网、微信、QQ等学生频繁使用的网络平台,特别是发挥手机作为新媒介的广泛影响力,加强与学生互动共享信息进行双向交流,在交流中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并在交流沟通的同时把握好学生群体的思想特征,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促进网络德育育人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展和开发网络德育育人载体,要重点建设“学校德育网站,提高学校网络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5]”。传统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阵地,要着重推进网络德育教育进课堂,使网络德育育人成为当今德育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把网络德育育人带入传统课堂的同时,还要把传统课堂教育推向网络,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平台,进行多媒体教学。要充分把握网络德育育人教育和传统课堂教育的关系,将网络德育育人和传统课堂教育有机结合,促进网络德育育人价值的实现。

4.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与监管

当前,网络德育育人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传统德育育人重点弘扬的爱国、奉献等内容在互联网环境下相对弱势。互联网环境中信息快速传播,在各种利益的不断驱使下,增加了高校学生的思想复杂性,学生对社会、对体制、对历史以及主流价值产生质疑。要充分结合学生时代特点,正确分析网络德育育人工作所面临的困境,把握好对学生引导的主动权。一是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当前,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自主化的趋势,学生的文化素质高,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但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网络时代下,学生心理情绪波动大、自我意识强,非常注重和强调自身观点的表达,喜欢独立获取知识。要充分结合学生所处的网络特点和时代特点,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与提高,要从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育及时转换为大众化、生活化的实践教育,把单向传授式教育模式转化为双向平等互动模式。二是加强校园网络道德建设。目前,我国校园网络在网络道德规范方面的教育存在许多不足,同时由于科技发展过快,导致校园网络技术相对滞后,网络上的自由化和匿名化,使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表观点,畅谈点评各种社会现象,校园网络环境中道德规范的缺失问题一直得不到彻底解决。因此,网络德育育人教育者要对学生加强宣传与引导,强化对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三是加强校园网络法制建设。当前,我国政府对校园网络的法制建设力度不足,相关网络立法缺乏针对性,网络德育育人教育者同样忽视校园法制建设,法制教育与法制宣传相对不足。网络德育育人的实践探索要加强系统性、注重长效性,要充分结合网络德育育人的发展规律,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着眼于网络时代的变化和育人目标,从实际出发,加强实践,重点关注校园网络的法制建设,最终促进高校网络德育的育人价值实现。

通过对网络德育的育人价值工作进行梳理与分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时代特点,结合学生思想价值特点,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当今时代学生的成长规律及特点。重点从坚持网络德育正面引导、构建网络德育育人的长效机制、创新网络德育育人方式方法拓展丰富网络德育育人载体、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与监管等方面入手,努力探寻网络德育的育人价值的实现途径。网络德育的育人价值实现途径的研究,充分展现了当前网络德育育人工作的特点,只有充分发挥网络德育的育人价值特点,探寻实现网络德育的育人价值实现途径,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1).

[2] 李太平.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89-92.

[3] 冯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大学生思政工作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4-01-17(3).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篇(3)

关键词:网络教育;传统教育;要素;交互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36-02

网络的出现,使整个地球成为了一个“村”,也使教育变得纷繁复杂。在今天,教育必须在现实教育和虚拟教育之间、集群教育和个性教育之间、产业化和非产业化之间、学校教育和机构教育之间做出选择或进行融合。但不管如何选择或融合,在信息时代,网络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制约因素。

一、网络教育的起源

每一种新事物的出现总有它的起源。网络教育发起的根本原因在于因特网的出现及其所具有的强大的交互功能:从文字到图片、影像、动画乃至声音的交互,从书面语言到口头语言的交互,从一对一的交互到多对多的交互,这几乎涵盖了人类所有的交流方式。当然,网络教育的发生并不仅仅是技术独立作用的结果,而是多方面因素合力的作用。网络教育的发生是技术、文化、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方面面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网络教育的定义

尽管网络教育已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一个名词,但对如何理解网络教育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网络教育就是因特网在线教育,也有些人将网络教育等同于继第一代函授教育、第二代广播电视教育的第三代远程教育形式――现代远程教育。2001年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南国农对网络教育进行了初步定义,他认为网络教育是一种主要通过多媒体网络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的教育方式[1]。而我国学者程智专门对网络教育的概念作了深入的探讨,认为“网络教育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的一种网络教和学的服务,这种服务体现于用数字化技术传递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2]从这个定义中,我们看到,网络教育融合了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念,并以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提供交互式的教学;另一方面,网络教育不受限于时空,学习者可以随时进行自主学习,这既充分体现了个性学习,又充分满足了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网络教育是随着技术和思想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我们也应该用一种发展观来认识网络教育。

三、网络教育的要素及其基本要素

在教育活动中,构成教育的要素在教育理论研究者中有大量的论述。叶澜教授认为,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资。其中,教育物资又可以分为教育活动的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以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3]在这些要素中,教育的基本要素至少包括学生、教师、教育内容和教育媒介。其中教育媒介指在教育活动中为了实现有效学习所采用的语言、文字、视频、音频、图片、幻灯片和动画等媒介。这四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因为没有这些要素的“教育”就不是教育。没有学生或教师或教育内容或教育媒介的“教育”情形会是一种怎样的“教育”呢?不难想象,这已背离了教育的本质。所以缺少其中任何一项基本要素,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了。那么,在网络教育中,其要素及基本要素又有哪些呢?“网络教育的构成要素至少应该包括学生、教师、因特网和网络课程以及网络资源,从事网络设计、开发、维护等工作的技术人员、商、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和服务器、卫星光纤等。其中,学生、教师、因特网和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的基本要素。”[4]这些要素在网络教育中缺一不可,它们彼此关联,连成一个整体,正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四、网络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定位

在网络教育中,教师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课程专家,他们可能是集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多面手,也可能是一个包括了多名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工作群体,他们共同工作,共同实现教学目标。比起传统教育来,网络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难。网络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对网络熟悉甚至需要精通,另外还要有更强烈的敬业精神,因为网络学习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对受教育者和学生进行适时的答疑,同时也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友善的空间。同样,学生在网络教育中不再只是传统教学中被动的接受者。在网络教学中,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组织、加工,甚至创造者。在虚拟课堂中,学生与教师可以进行更为放松的互动教学,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

网络教育是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形式。那么,它与传统教育比较起来,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呢?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显著差异在于网络教育的时空分离特性,它能够向路途遥远的学生、身体状况不佳的学生或时间安排不开的学生提供远程教育课程,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在线学习。另外,超大容量的知识储备,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一切都为网络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同时,网络教育中的知识信息不仅仅包含文字,还有与文字信息相关的声音、视频、动画、图片等信息,摆脱传统教育中只依赖文字等较为单一的信息传递方式的枯燥乏味,使学习者能从多个信息渠道了解事物的方方面面,增强学习者学习的兴趣,从而保持学习者的学习注意力[5]。网络教育相对传统教育的另一明显优势在于其互动性,这也是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本质的一个区别。在大多数传统教育形式中,往往是由教育者单方面地将信息“倾销”给学习者,学习者只是被动的在接受信息。而在网络教育中,教与学依然是一个整体,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会得到更大的提升,这是因为网络教育互动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学习者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组织、加工、甚至创造者。但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即便网络教育有如此之多的优势,却也难免有其局限性。在网络教育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其主要特征及优点。但与此同时,纯粹人机交互的学习途径使得在线学习缺乏传统课堂教育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交流,这使得学习者很容易产生孤立感。另外,许多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教学内容的正确性或深度令人怀疑。

网络教育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教育和生活,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随着“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口号的提出,网络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网络教育正在开辟着一个全新的教育领域,尽管它还不完善,但却毫无疑问地预示着教育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1,(8).

[2]程智.对网络教育概念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3,(7).

[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马治国.网络教育本质论[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篇(4)

论文关键词:电大;网络教育;软实力

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软实力实际上是相对于硬实力来讲的,网络教育的硬实力往往指组成网络的硬件设施、拓朴结构、设备性能配置等,这个在组网的时候都已经考虑得很多,硬件平台如何搭建和完善在很多文献中都有讲述。而网络教育软实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的存在并非是一个实物,而是由很多非物质性力量构成,比如网络教育的文化力、网络教育的影响力、网络教育的服务力、网络教育的影响力等等。我们电大是国内较早参加网上教育的大学之一,我们的校园网的构建也相对成熟,整个全国电大系统内的网上教学也逐步开展。我们在参与网络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觉得电大系统的网络教育在软实力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注意改进与完善的地方,从以上原因出发,我们希望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初探。

一、电大系统网络教育软实力的构成

网络教育的软实力是由很多非物质性力量构成,经过研究分析,我们认为电大系统的网络教育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文化力

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文化力是整个软实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网络教育的核心。电大在以前曾实施过广播电视网络及卫星传播的教育方式,但这种方式的教育是非双向的,只有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信息传输,没有学生反馈;教育也是非实时的,学生和教师不同步参加;教育是非交互的,教师和学生不能交流与讨论。网络教育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文化力,不同之处首先是教学方式的不同,网络教育采取的是多种媒体为媒介进行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的方式;其次是个性化教育明显,因材施教;再次是网络教育的文化不是灌输式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学习文化的自主性强。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和培训方式,已受到教育界、科技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和欢迎,成为当前internet教育应用的一大热点。

(二)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影响力

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影响力主要是指受影响的面越来越广,受影响的人越来越多。在各县级地区,在各成人高校中,对成人教育影响最大的就是电大系统及系统内的网络教育。有很多一部分人选择电大就读,就是因为电大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得较好,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这些人的宣传介绍,电大系统的网络教育又被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网络教育满足了人们求学的愿望。现代社会,高等教育往往是社会阶层的分水岭。没有接受高等教育,意味着个人发展将受到相当的限制。然而,即使是发达国家,既有的高校也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求学的愿望。对于中国来说,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不能满足人们求学的需求问题非常突出。每年大批高考落榜的考生,入学无门,又渴望上学。国家要振兴经济,要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但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限制,普通高校要扩大办学规模困难很多。因此,远程教育在中国的市场很大。人们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社会需要高层次人才,这都为电大网络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服务力

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服务力包括网络设备的服务能力与管理者的服务能力。电大系统内的网络设备必须是容量大、稳定性好、24小时无间断通讯的设备。管理者的服务力包括教师提供教学资源的服务力、管理者与学生实时互动的交互力、管理者对网络资源的管理能力。为了电大网络教育的需要,现在从中央电大到下面各县级电大,基本上每个学校都配有十台以上服务器,用于平时的网上教学和网络考试。每个学校都建立了信息中心部门,派专人来维护这些网络设备,以保证设备正常长期地运行。电大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丰富,有各种多媒体课件资源,教师及时地进行管理更新,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在网络上,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各种各样的答疑、研讨形式的交互活动,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实时互动的功能。电大网络教育的服务力是以前传统的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教育的服务更加彻底,个性化教学更加明显。

(四)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竞争力

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竞争力包括网络内容的竞争力、网络服务的竞争力、学习用户收费的竞争力。电大系统的网络教育如何在众多的成人教育高校中脱颖而出,就要看我们的学校是否具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是否具有先进的网络支持服务。而这两项,都离不开整体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后盾。电大系统平时注意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同时加强本系统内原有教师师资水平的提升,整个教师队伍在教学、管理和科研能力方面已大大提高,使得电大能在众多的成人教育高校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对网上学习的用户进行收费方面,电大一直坚持将所有的学习资源免费提供给学生学习使用,不仅包括所有教师的教学课件,还包括很多期末考试的试题库,这种做法更加人性化,更加满足了学习者的需要。

二、电大系统网络教育的软实力如何提升

(一)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电大系统的网络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这也是网络教育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蕴含了丰富的人性化、个性化内涵,触及到了网络教育的深层理念。它在现代网络教育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要“以学习者为本”,努力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而不论他们的空间和时间条件。远程教学以网络作为传输信息的载体,突破了地理区域和时间的限制,只要用户联入internet网络,就可以使用上面的各种教学资源。其二要“以学习者的学习为本”,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提供优质的学习产品,为学习者的学习服务。其三要“以学习者的个性学习为本”,强化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为每一位有着不同发展速率和个性特征的学习者,提供适合而多样化的学习支持,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自主发展。

(二)丰富网络教学资源

电大系统从中央电大到地方电大,网络教育中的教学资源在不断的丰富之中,如本科、专科专业中各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直播课堂、音像制品等,都放在网上,供学生点击学习;还有很多老师和同学的教学论坛讨论内容也放在网上,供学生学习和考试的参考之用。现在电大网站上还放了电子文献数据库,里面不仅包括了电大历届期末考试的试题库,还链接了国内知名刊物里的很多著作,供学生参考学习。不过随着近几年新专业的开设,网上的教学资源还有待进一步的丰富,网上测试这一块的科目开设得也不多,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后很多课程的考核都应该直接通过网络来进行,因此学校应重视对新专业新课程的网络资源的建设和网上考核科目数量的逐步增加。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

网络教育的发展,新型的授课方式要求教师有新的素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并不能代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计算机网络在教育中的运用,要求教师们必须学习运用网络的技能,使用多媒体授课,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简单地知识灌输。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掌握网络教育的技术,还要注意自己教师角色的变化。网络教育中的教师必须在学生加工知识、提出假设、解决问题和创造时给予帮助。从中央电大到下面的各省市级电大,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人数不是很多,而且很多县级电大的教师具有副高职称的人数也很少,在学历进修上还有待加强。在使用先进技术制作媒体课件的水平上,还不能令人满意。电大系统内经常开设教学技能培训,可以提高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更应该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

(四)加强教师与学生互动活动的开展

我们要经常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互,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远程教学是开放的系统,充分考虑到传统教学中有提问反馈和交流的双向教学环境,既保留了传统电教的形象生动、不受时空限制的优点,又有相互访问、直接双向交流的特点,而且教学内容既可适应在校学生,也同样满足社会上需要再教育的各类人员的需要。学校应该要求教师定时开展交互活动,并且把这项工作列入教师的工作量考核当中。

(五)关注学生对教学资源使用的方便程度

我们网络上提供给学生的教学资源形式很多,学生可以用学号或者用户名进行登录。但这一过程还可以再统一一下,希望所有的登录名和密码都能一致,而不是现在在这个电大网站用9位学号,那个网站用14位学号,有些还要注册用户名。学生看课件时所要安装的软件,也可以放在一个统一醒目的地方,集中起来,供学生一次性下载。

(六)完善网络教育中的制度建设

网络教育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制度来约束。比如对教师的管理制度,对学生的管理制度,对领导机构的管理制度等等。对教师的管理如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定时更新网络课件,放上期末复习指导等指导学生学习和考试,对学生提问内容的及时回复等;对学生的管理比如做好学生的上网学习记录,学生提问语句的正常管理等;对领导机构的管理比如领导应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地对教师和学生的网上教学过程作出合理的考核和评价。

(七)加强对网络设备的维护

网络设备的维护是电大网络教育顺利开展的最重要的技术支持。没有网络设备,一切网络教育都无从开展;而如果没有专人维护,一旦出现网络故障,所有的网络教育也必须停止,甚至引起整个电大网络系统的瘫痪。电大系统内的服务器在不断增加,网络运行也日趋繁忙。各学校信息中心的管理人员正在努力维护网络系统,尽量使网络不中断。网络运行速度、安全性、可靠性这将是系统内未来需要关注的最主要的问题。

1、在网络的安全性方面,比如操作安全、病毒防治、数据库备份等。

2、在网络技术方面,如操作故障的排除、文件整理、组织网管软件开发、网络系统分析等等。

3、对区域内网络运行管理。

4、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等等。

总之,电大系统的网络教育软实力的提升要从以上七个方面去实施,应注意结合学校本身的专业和教学特点,加强品牌效应,注重过程管理,定能在众多的网络教育学校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网络教育标准与技术》杨宗凯 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1-01

[2]《网络教育(教学与认知发展新视角)》:(美国)艾碧编、丁兴富等译 ,轻工业出版社

[3]《网络教育初探》,顾曰国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网络教育标准与技术》,杨宗凯 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1-01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篇(5)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和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因此,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避免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互联网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对大学生的影响

1.对大学生认知的影响。网络的发展使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得到空前拓展。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对外界事物有着极强的接受能力,但又缺乏必要的信息筛选能力。超过一定限度时,他们对信息的概括和抽象就会出现错误,看事物肤浅化、感情化,难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出现认知问题。

2.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网络交流具有时效性、互动性、自由性和匿名性等特征,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为方便和隐蔽,甚至可以使人们跨越时间和空间建立起各种关系。许多大学生在网络或者游戏中能够达到自我实现和与人交流的目的,于是网络的“去抑制性”特征在他们身上不断扩张和扭曲,使他们对网络产生依赖,甚至出现网瘾。

(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1.教育环境的复杂化。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渠道丰富多样,所以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更加明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教育模式的复杂化。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一切心理教育都要归结为自我教育。网络交流的自由性、匿名性等特征使人们在网络上具有天然的平等性。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会不自觉地把教师当成平等的交流对象,而不是传统意义上“高高在上”的教师。由于网络交流的互动性,学生既能以被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又能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协助教师对其他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互动型的教育机制。

3.教育对象的复杂化。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各种教育资源,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不仅可以覆盖本校的学生,也可以覆盖其他学校的学生,甚至可以覆盖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员。同时,由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关系是非紧密型的,如果教育模式和方法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就会不接受,就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困难。

二、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战略规划方面

互联网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来说是一种新生事物,所以许多高校在开始进行网络建设和网络教育时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对校园网的功能不能准确定位。许多校园网仅仅作为学校新闻的窗口存在,没有设置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的栏目,使校园网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应当发挥的作用受到限制。另外,高校开展网络建设和网络教育的人才储备也不足。在许多高校中,懂网络的教师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经验,而有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教师却又不熟悉网络的相关知识,这就严重制约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指导思想方面

网络可以迅速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流,也使西方腐朽思想的渗透范围更广、力度更大、形式更多样。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时刻警惕,要积极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与此同时,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不仅要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挑战,还要面对一般商业网站的竞争。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他们上网时大多挑选最能吸引自己、最能引起共鸣的网站。学校的网站如果不能吸引他们浏览,就无法起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商业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采取了各种各样的运作手段,而高校网站在这方面则做得远远不够。对于高校而言,并不是建立了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网页就万事大吉了,建立网站仅仅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高校还要用较高的建设质量吸引大多数学生看,让学生感到看过之后有所收获,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网站内容方面

网络教育不同于我们以往所见的任何教育方式。网络教育中,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往往会感觉无所适从,难以分辨真假正误,容易形成迷失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抽象变为具体、从静态变为动态、从平面走向立体。然而,很多高校的校园网内容陈旧、说教味浓,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和厌倦情绪,无法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校园网内容的枯燥直接导致点击率不高,网站也就无法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四)教育形式方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作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必须能够吸引学生、启发学生,这样才能发挥作用。随着网络的普及,视频、音频、聊天软件等许多新兴载体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主流,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但是,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页面呆板、内容单调,没有充分利用新兴载体,只是简单地将政治理论知识的文字上传到网上,没有充分依托网络的技术优势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这样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劳而无获。

(五)管理方法方面

目前,很多校园网都存在功能定位不准确、结构不严谨、主题不突出、栏目缺乏互动性等问题,对于学生关心的情感、娱乐、健康和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缺乏迅速的反应。这就造成网站和网页上的信息缺乏时效性,容易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偏差,学生的思想问题也就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网络的交互性和隐蔽性决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互动的过程,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理念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对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网络与电视、手机一样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所以高校必须以开放的姿态主动出击,迎接挑战,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信仰。

(一)科学规划,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布局

在网络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 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明确方向、理清思路、抓住重点。为此,高校应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全面规划和整体部署,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和资源投入进行科学的规划。

(二)转变观念,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要对网络流行文化中消极之处及时矫正,为大学生在心理接受机制上砌起一道“红色防火墙”。我国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采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但网络的匿名性和自由性很容易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被腐朽思想腐蚀。因此,高校要特别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批判精神,使大学生提高认识水平,不迷信网上的言论和行为,敢于革故鼎新、激浊扬清。

(三)完善机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建设力度

高校要让大学生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要重点建设内容丰富、服务性强、受众面广的校园网,在网站内容和形式建设上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在网站运行中,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度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发挥网络高度自由性、广泛性和参与性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学校网站的认同度,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良好互动平台。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有了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他们就会把积极性转化为强大的内驱力和行动执行力,促进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四)积极创新,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学习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将政治辅导工作从“网下”转化为“网上”与“网下”相结合。对于许多人提出的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人才”的意见,笔者不能苟同。在现代社会,上网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并不是技术或科研行为,而只是一种休闲和生活方式,因为上网并没有太高的技术要求。对于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必须掌握的工作技能,是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必不可少的工具。诚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辅导员都是网络高手,也不能只在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选择辅导员。网络的普及给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辅导员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使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在网络中同样有用武之地。

(五)加大投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长效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校园网络建设都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甚至有的高校根本无法自主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无法发挥网络的思想教育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必须坚持长期性、时效性和互动性,及时维护,及时监管,及时互动,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及时、全面的改善,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最好使各高校思想政治网络联合起来,加强交流,形成一个具有规模性和互补性的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网络,这将使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得以不断扩大和巩固。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正在改变着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建设是一项紧迫而现实的艰巨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期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方法。高校只有积极调整思路,才能成功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不断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孟勇.论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5,(9).

[2]蔡海江,杨华琴.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网络健康的互动关系[J].前沿,2005,(5).

[3]潘敏,陈中润,于朝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2005,(5).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生活化;网络境域;教育方式

在全球化的今天,互联网带来一场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并以锐不可当之势席卷全球,渗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不仅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的重要方式,也是交流情感、沟通思想的重要平台。互联网虽然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等带来巨大方便,也为腐朽思想、不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温床,对学生的社会认知、政治信仰、道德修养、价值观念等产生了不良影响。因而,应将互联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网络学习、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网络交际等之中,深入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网络境域

现实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教育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育为导向,立足于现实生活,并在生活中寻找教育契机的教育模式。将虚拟的网络生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先进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引导网络生活,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但是当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却并不乐观,许多学生忽视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师缺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一)学生对网络生活的认识不够。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中,网络给学生的学习、生活、交际等带来很多方便,比如,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各种专业知识和新闻信息,通过淘宝、京东、当当等网站进行网上购物,通过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进行娱乐活动,通过QQ、BBS、微信、微博、电子邮件等进行交流沟通。虽然网络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带来巨大方便,但是过分沉湎于虚拟的网络生活,可能会影响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比如,有些大学生对虚拟的网络生活缺乏认识,整日沉湎于网络聊天、网上购物、网络游戏等不能自拔,并因此而耽误了学业,影响了身心健康。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生活相脱节。当前,网络空间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色情、暴力、封建迷信、拜金主义等不良文化泛滥,这些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比如,网络游戏导致许多学生荒废了学业,网络色情让许多学生胡思乱想,丧失道德,网络聊天使许多学生沉湎于虚拟的网络生活,等等。为了占领互联网这个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许多高校都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了校园网、思想政治教育网等,但是这些网站内容陈旧、形式单调,点击率不高,甚至形同虚设,并未发挥宣传教育的功能。此外,许多学校并未深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未对沉湎于网络生活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或思想教育,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尽人意。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不专业。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不仅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教育平台和宣传阵地,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许多新困难、新挑战。比如,学生获取理论知识、政治观点、价值思想的渠道更为宽广,许多学生不再满足于单调、枯燥的理论说教与思想灌输,而是借助互联网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和思想观点;学生的平等意识、独立意识、批判意识等明显增强,不愿接受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等等。但是,许多思想政治教师缺乏网络知识技能与网络生活体验,不了解学生的网络生活状况,不会用思想政治网、多媒体、微信、博客等网络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状况不尽人意。

二、生活化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陶行知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就是生活,只有从生活中来并回到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生活已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生活结合起来,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1]

(一)引领学生的精神生活。互联网是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信息的崭新窗口,是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平台,对促进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社会交流、文化繁荣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也存在许多色情、庸俗低俗、暴力迷信、的不良文化,这些不良文化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形成。因而,需要以网络生活为教育背景,以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为基本内容,通过多种方式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正确的政治信仰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的人是生活的主体,“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可见,个体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学习语言、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的社会化过程。在当代社会中,网络是人们获取知识、了解社会的重要工具,也是人们娱乐休闲、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网络学习、网络交际、网络购物、网络娱乐等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网络生活结合起来,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的实践路径

(一)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必然选择。因而,应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1.思想政治教育应关注网络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网络游戏、网络交际、网络新闻等使网络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娱乐、社交、休闲、工作之中,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形式,并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教育人、引导人、改造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形式,理应顺应时展的潮流,将网络伦理、网络文明、网络政治等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网络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积极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2]

2.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网络生活。网络具有匿名性、交互性、平等性等特征,网民能够摆脱身份、地位、性别、年龄等外在条件的限制,以真实的自我参与网络活动,这有利于形成新的社会关系,提高网民的社会化程度。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学生上网时的思想、行为、需求、心理等出发,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使受教育者自然而然地认同教育目标、接受教育内容。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应采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情感渗透,而不能用“填鸭式”教育法进行灌输,这样才不会引起受教育者的抵触与反感,收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引领生活。现代社会有着节奏快、变化快的特点,一种时尚与潮流很快会被另一种时尚与潮流所取代,网络在推动时尚潮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改变着文化娱乐样式、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未来学家托夫勒说过,“随着互联网及相关概念进入寻常百姓生活……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从这样一个时代特征出发,那么我们就会失去阵地、失去空间、失去人民”。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网络生活为坚实的依托,利用和开发充满生活气息、具有教育引领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引导广大网民的网络生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用“善的生活”引导“非善的生活”,“前进的生活”引导“落后的生活”,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生活结合起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网络生活、网络心理和网络需求,不能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网络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网络生活相脱节。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应从学生的网络生活节奏出发,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比如,可以加强校园思想政治网、班级微博、校园BBS、官方微信等网络平台建设,借助网络平台宣传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网络思想政治网站,创新网站的内容与形式,或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库、专题博客等,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可以将思想政治课堂搬到网络空间之中,通过虚拟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或者针对某个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讨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此外,可以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聊天室、BBS、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结合起来,建立健康积极的网络社群,在网络交流中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正确的人生态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网络娱乐之中,比如,将优秀的音乐、影视作品等上传到校园网上,通过这些积极向上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可以与软件开发商合作开发一些优秀的网络游戏,通过这些高质量的网络游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网络购物中,可以将《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上传到校园网、校园微博上,引导学生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可以在校园网、思想政治网等网络平台上开辟购物讨论区,引导学生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培养学生科学的消费观。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师资力量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离不开一支教学经验和网络知识丰富的教师队伍。因而,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网络技术培训、网络教学比赛、考察学习等方式培养教师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培养高素质、懂网络、有经验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此外,教育者也应树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多与学生进行网络交流,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网络生活,积极探究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必由之路。因而,应从学生的网络生活出发,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和方法路径,深入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娜娜.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

[2]王梅.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现状与对策探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6

[3]王璐,宋元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价值及其实现[J].鸡西大学学报,2011,1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篇(7)

关键词:网络环境;公民意识;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d92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3-0142-04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了机遇,同时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的意识观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把握网络环境的特征,正确应对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开放性和共享性是网络环境最大的特点。网络从一开始就是以共享为目的的开放型系统,网络信息资源的全球交流和共享,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大学生进入网络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多元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文化习惯。共享网络信息使他们扩大了视野,但是在信息渠道丰富的同时,不良信息也蜂拥而至,对部分缺乏判断力的大学生造成误导,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主流意识受到影响,对我们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培养大学生坚定的国家意识带来巨大的挑战。

(二)网民主体的虚拟性和平等性

网络所构建的是一个真实现实世界以外的虚拟的空间,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都能够得到充分隐匿,同时,网络环境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发表意见提供了一个充分自由和平等的平台,每一个大学生都可能成为网络的中心。由于网民身份的虚拟性和平等性,大学生在网上交流的过程中,作为网民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增长,民主参与意识更为强烈,通过网络参与现实决策的愿望更为迫切,同时网络的虚拟性使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约束力大为弱化,这种情况极容易导致自由和权利的滥用,导致部分大学生将在现实社会中的不满情绪带到了网络中来,任意地攻击、侮辱他人,忽视社会后果,社会责任感淡漠,显示了最基本的公民意识的缺失。这些都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和从众性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用户的迅猛增长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以最迅捷的姿态介入某些公共事件,并形成汹涌的“民意大潮”。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信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网络上的信息量大,传播的覆盖面很广,因此,大学生在针对一个信息自己的观点时,往往仅凭个人好恶和直观感受,缺乏深入的思考,比较感性化、情绪化、简单化,具有明显的非理性色彩。同时,网络舆论传播本身也有明显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受一时一事的影响较大,并且很容易受到阶段性的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和引导,表现出较强的从众性和跟风效应。对于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和从众性的特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增强和理性精神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网络环境给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因而,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以及其自身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和谐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要求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里写到:“一个国家,只有他的人民是现代人,他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的人格,他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国家。否则,即使经济已经起飞,也不会太长久。”随着我国网络环境下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在重视个人权利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公民素养,在注重自我发展的同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成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一环。“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他们的公民意识不仅影响着他们以后的个人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国

和民族的发展和走向。因而,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公民意识,是实现国家教育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是国家提高综合实力的必然要求。

(二)信息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多元文化、多元价值相互激荡,这种多元价值观正通过网络媒介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使他们的思想状况和价值取向变得更为多元、复杂。信息全球化多元化的飞速发展,既为大学生关注世界社会问题,吸收和传播先进文化,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也给西方敌对势力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面临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冲撞对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挑战;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冲击给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带来的挑战;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对青年大学生‘四信’教育带来的挑战。”因此,信息全球化、多元化发展下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塑造国家合格公民,是对国家政策、文化理念及传统价值的信仰和捍卫,是信息全球化、多元化发展对我国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新的挑战和要求。

(三)现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大学是年轻人成人成才的摇篮,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是加深和扩大对社会和人生认识、逐步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时期。大学阶段,青年学生心理上辩证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独立性显著增强。但由于大学生个人阅历较浅,缺乏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世界观不成熟并且在判断事物时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网络环境下各种不良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在客观上加剧了大学生价值观中的某些不良倾向,使他们走入价值观选择的误区。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缺失,在此情况下,加强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使其对自己在网络环境下所享有的权利与所承担的义务有清醒的认识,以满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网络环境下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新架构

长期以来,在我国对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公民意识的教育,但缺乏“明确性”、“系统性”,缺乏“人性化”。当代大学生是网络环境下最具活力的参与者,网络环境的进步发展,有赖于大学生公民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公民意识的养成。网络环境下,我们可以通过搭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一中心双基地四平台”的新架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从而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中心理念——搭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一中心”

以人为本,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出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远的指导方针,也是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必须落实的重要原则。在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以“以人为本”理念为中心,离开这一中心,公民意识教育就容易成为一种空洞的理论说教,难以落到实处。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大学生中存在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以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就是相信大学生,依靠大学生,满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不同的精神需求,提高公民意识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是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切实向前推进。

(二)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相结合——搭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双基地”

网络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虚拟空间,我国当代大学生是网络世界里最具活力的成员,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网络空间应该成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基地。首先必须积极建立大学生网络公民意识教育基地。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被动教育方式,可以在网上创建公民意识教育的网站,开辟公民意识教育专栏,设立公民意识教育论坛,建立信息互动沟通平台,加大网络公民意识教育的宣传力度。其次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公民意识教育基地。要增强网络公民意识教育的知识性、实用性,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公民意识教育中,用有益的网络资源调动学生学习互联网知识的积极性,最大可能地抑制和消减网络的消极负面

影响,为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健康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在充分利用网络空间搭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基地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搭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现实社会基地。因为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虽然存在着虚拟与现实的区别,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的活动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人的活动,网络社会中对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促进都要在现实中得到体现,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虚拟环境之中,否则就失去了其现实意义。首先要充分利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丰富资源,让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贴近现实社会、贴近生活,把大学生学习、应用网络知识的热情引导到适应未来、服务社会的方向上来,把上网与做人、做事相结合。其次要重视大学生公民实践活动。公民意识教育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应该以大学生公民意识活动为载体,坚持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突出内涵,强化公民意识要求,使大学生把公民意识教育中学得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在实践中转化为行动。只有通过网络空间、现实社会双方面的公民意识教育基地,形成网内网外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良好合力,才能使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更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全方位多层次——一搭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四平台”

一是以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引导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凝聚力的体现,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直接、深刻、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为校园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物质技术环境,利用形式多样的网络技术手段,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公民意识教育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营造良好的公民意识教育的舆论氛围,使大学生明确自身的公民角色和公民责任,使校园文化体现民主、开放、友爱、协作的价值观,拓宽大学生的眼界,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因此网络环境下优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发展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将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起到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是以管理制度创新平台推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现实社会依靠法律对社会的运行进行起码的调控,起到了约束、规范的作用。但是,因为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存在与现实社会有很大的区别,因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管理制度及规范体系也应该与现实社会有一定的区别。从制度层面上讲,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构建方向是既要逐步构建和强化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信息管理相关制度和实施体制,建立民主平等交流的程序性规范,明确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相关责任、权利和地位,又要给网络环境开辟充分的自由空间,保证网络环境下的有序稳定及大学生的正当利益不受侵犯,要坚持在引导中管理,在管理中引导,使得网络环境下的管理制度可以为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发展、公民权利的使用营造宽松的环境,为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

三是以教育队伍建设平台发展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由于网络改变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环境,这就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其必须进一步树立教育民主化的观念,除了具有较高政治觉悟和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外,还要熟悉网络特点,具备通过网络新载体开展公民意识教育能力。因此,必须重视教育队伍建设平台,要提高教育队伍的公民意识教育的创新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使他们能积极整合各种有利资源,快捷准确地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其明辨是非、坚定信念,形成正面的舆论强势;利用网络环境的新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公民意识教育活动,增强网络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方面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教育队伍成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升的良好前提和保证,从而不断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工作的新发展,促使大学生公民意识逐渐走向成熟,引导大学生建康成长成才。

四是以政治理论教育平台促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平台。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具有一定的同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好公民;公民教育也是教育学生如何做“合格公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升华的主要途径。网络环境下,仍然要充分发挥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把其作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导作用。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比较注意体系的完整性,在思想性、理论性、科学性方面注意得比较多,但在生动性、实践性方面结合得不够,因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要充分运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平台,改变其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来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积极开展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大学生社会参与机制,不断开拓公民意识教育的新领域,使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柯缇祖,网络舆论:民意的“自由市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09-02,

[2]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