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01 15:58:31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篇(1)

[关键词]中国技术创新理论 研究前沿 共词分析 可视化 知识图谱

[分类号]N99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第一步,选取国际上被美国ISI(科学情报研究所)的SCI、SSCI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10个技术创新创新理论研究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期刊(见表1)。

第二步,从SCI、SSCI中下载2001―2005年间英语语言的文章3 066篇,提取3 233个关键词,依出现频次的高低提取186个关键词。

第三步,确定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期刊。首先,在中国全文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技术创新”,搜索登载“技术创新”方面文章居多的期刊(2001―2005年);其次,在第一步的基础上,统计出的期刊,同时被CSSCI收入及包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指定的管理类、经济类、科学学期刊范围内,或只包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指定的管理类、经济类、科学学期刊范围内的期刊(见表2)。

第四步,利用CSSCI数据库,将由表1所示期刊中得到的关键词,对应地输入所得到的中文期刊中,最后得到纯文本格式的文章共有41 869篇(次)。

1.2 研究方法

从下载的41 869篇次的文章中,提取关键词26 083个,出现总频次为134 925次,平均每个关键词出现5,17次。同时提取出现频次为112次以上关键词97个,其出现总频次为23 775,占出现总频次的17.6%,平均每个关键词出现245.1次。由平均出现频次可知,97个高频关键词基本上代表了当今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前沿。

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通过自编软件,对出现频次居前97位高频关键词(见文后附表)进行共词分析,生成共词矩阵,然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分别绘制以高频关键词为内容的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前沿知识图谱。

2 前沿图谱与研究领域

2.1 多维尺度分析与聚类分析

从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前沿的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图1),可以看出由高频关键词聚类而成的8个前沿知识群。这8个前沿知识群亦是当代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前沿的8个前沿学术领域。

从这8个前沿知识群所构成的前沿研究领域频次居于前列的关键词(见表3)与其他高频关键词(见附表),可以了解当代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前沿的基本内涵。

从知识图谱中各知识群的分布态势来看,知识群1、2、3处于核心知识“地带”,其中,知识群1与知识群2的知识含量最大,占据着主导之地位,知识群3发挥着“桥梁”的功能;知识群4、5、6、7、8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它们却聚集在一起,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

・知识群1中,“技术创新”、“知识管理”、“信息技术”、“战略联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核心能力”、“人力资本”、“产品创新”、“评价指标”、“绩效评价”、“人力资源”、“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知识共享”、“全球化”、“网络经济”、“互联网”、“学习型组织”、“竞争战略”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这表明该知识群主要关注在全球化与网络经济的背景下,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技术创新的主线,以产品创新为核心,集中于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联盟的建立、人力资本开发与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文化的建设、电子商务的发展、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等领域。

・知识群2中,“企业”、“风险投资”、“经济增长”、“跨国公司”、“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创新”、“R&D”、“激励机制”、“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国有企业”、“资源配置”、“实证分析”、“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科技政策”、“基础研究”、“中国企业”、“信息不对称”、“企业家”、“市场结构”、“组织创新”、“科学哲学”、“评价方法”、“企业创新”、“层次分析法”、“合作创新”、“国际创新系统”、“技术能力”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这表明该知识群首先着眼于企业的有关问题,包括跨国公司、中国企业中的国有企业、中小企业中的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激励机制及R&D的关系,企业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风险投资、知识产权的关系,企业家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其次,立足国家创新系统的视角,涉及区域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市场结构与信息不对称的关系、企业创新与合作创新的关系等问题。再者,科学哲学的视角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反思,技术创新的有关评价方法,特别是层次分析法的运用,也是该知识群的―个研究亮点。

・知识群3中,“企业管理”、“供应链”、“战略管理”、“组织学习”、“WTO”、“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集群”、“企业竞争力”、“组织结构”、“项目管理”、“企业战略”、“创新能力”、“信息化”、“制造业”、“高技术企业”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表明该知识群的注意力集中在WTO、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的背景下,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加强企业管理,这涉及到战略管理、组织学习、组织结构、项目管理等内容。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集群、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尤受瞩目。

・知识群4中,“上市公司”、“综合评价”、“国际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表明该知识群主要集中在有关上市公司的综合评价、国际竞争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等问题上。

・知识群5中,“公司治理”、“股票市场”、“证券市场”、“高新技术”、“资本市场”、“实证研究”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表明该知识群主要聚焦在高新技术公司的公司治理及其与资本市场中的股票市场、证券市场等方面。

・知识群6中,“科学技术”、“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表明该知识群主要集聚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及其评价等领域。

・知识群7中,“管理模式”、“企业绩效”、“经济全球化”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表明该知识群主要集中于

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其绩效的关系问题。

・知识群8中,“企业信息化”、“科研管理”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这表明企业的科研管理与企业信息化存在一定的关系,即某种程度而言,企业信息化为企业良好的科研管理创造条件,而企业有效的科研管理可以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与建设。

2.2 因子分析

在高频关键词的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基础上,再利用因子分析对研究前沿进行进一步的论证,以利于解释。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得到累计方差贡献率占71.599%的前8位主成分,如表4所示:

考察高频关键词因子分析中的原始特征值与方差贡献率可知:

在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前沿中,最为活跃的研究前沿是知识群1,这表示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的建设,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化,极为引人注目。第二活跃的研究前沿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风险投资、制度创新、知识创新、R&D管理、跨国公司的管理等为主导的知识群2,这说明在国家创新系统的维度下,区域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企业创新的核心――技术创新的复杂性等问题,已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知识群3是居于第三活跃的地位,亦即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管理、组织学习及供应链管理、产业集群、制造业的创新能力等呈热点趋势。其中,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已取得普遍的共识与肯定。这三个知识群在知识图谱中占据的地带最为“庞大”,知识含量也最为可观,知识群1与知识群2引领着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的前行,知识群3则在其中起着一定程度的“贯通”作用。

知识群4、5、6、7、8在知识图谱中,虽占据的位置有些“偏僻”,学术活跃性偏弱,但其在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中,所占分量不可小视,对整体研究的进展,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与完善作用。

3 结论与展望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篇(2)

[关键词]竞争情报 信息可视化 知识图谱

[分类号]G350

1 引言

竞争情报是当今市场激烈竞争和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指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目的,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情报。它不仅包括竞争数据的收集和行业数据、竞争对手的分析,而且还体现出企业的一项核心能力,即通过对有关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和竞争策略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生成关于企业机会、威胁、优势与弱点的新知识和情报,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能够发挥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经营战略;它既是一种信息产品,又是一种信息活动和过程。竞争情报已经成为企业等竞争实体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起步早于国内,研究成果及其转化应用也比国内成熟。因此,有必要对国外竞争情报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以供国内各方参考借鉴。

2 数据来源及处理

2.1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10年1月20日。检索表达式设定为Top-ic=(“compefiti*intelligence”)OR Topic=(“competiti *information”)OR TopiC=(eompefiti*SAME intelli-gence)OR Topic=(eompetiti*SAME information),学科类别范围是所有学科领域;入库时间设定为2000―2010年;文献类型只包含期刊论文(Article)。经过检索得到有效的文献记录为1522篇,总引文频次为10517,引证文献(去除自引)为9563篇,如图1和图2所示:

2.2数据处理工具

CiteSpace是美国德雷赛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教授陈超美利用Java编程语言开发的一种多元、分时、动态的应用程序和可视化软件。该软件在绘制知识图谱和基于不同特征引文网络的可视化分析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和功能优势,能用于对学科的知识基础、研究前沿(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动态演化历程、研究热点、不同研究前沿之间的内部关系以及研究趋势的分析与探测。

3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3.1竞争情报研究热点和前沿分析

3.1.1重要学科领域分析从检索结果来看,关于研究竞争情报的主要学科(交叉学科)共13个,文献数最多的学科为227篇,最少为54篇;按文献数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和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情报学与图书馆学、工程技术、工业、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电子与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应用、生态学、工程制造和商业金融。

将“术语”和“学科主题”作为网络节点,绘制竞争情报研究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图谱,有139个节点,248个连接,如图3所示:

图谱中主要有10个较明显的聚类,基本上各聚类之间联系紧密,充分表明了这10个关于竞争情报研究的主要学科领域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呈现出学科间相互交叉和融合的特征和态势。

解析图谱,按节点中间中心度大小,并结合各学科内的文献数量及被引频次,可以客观和直接地反映出竞争情报研究所属学科的重要性和权威性。基于此,按照被引频次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经济学、管理学、商学、运筹学与管理学、信息科学(情报学)与图书馆学、心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这表明,当前国外竞争情报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经济学、管理学、图书情报以及工程技术等科学领域,并形成了较大的研究规模,具有比较丰富和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一分析结果与上述检索数据的引文分析报告内容基本一致,与竞争情报活动最早兴起于工商与企业管理领域的现实相符合,同时也反映出这样一种客观情况,即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以图书情报和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在内的学术界一直重视对竞争情报的研究。另外,计算机科学领域具有唯一较高的突现度(为8.48),说明自2000年以来,随着互联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竞争情报活动中的应用有着越来越突出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竞争情报研究中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3.1.2研究前沿的知识基础分析知识基础反映出某一领域前沿的本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助于明确和预测研究前沿和动态趋势。以“参考文献”作为网络节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一些竞争情报领域中权威学者的经典文献或奠基性文章,以展现其研究前沿不断演进变化的学科知识基础。

采用类似于3.1.1的方法,以“参考文献”作为共引分析的节点,以论文标题、摘要和关键词(包括描述词和标识符)作为前沿术语来源,分析竞争情报研究前沿领域的重要知识基础,得到9个主要的共被引文献聚类,共有962个节点,2946个连接,见图4。

基于文献的共被引关系,按照共被引频次,在引文网络中可以形成不同的文献聚类;同一聚类内的文献在专业属性和研究主题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而不同聚类之间则具有较大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在该图谱中处于中心的聚类代表了竞争情报研究领域的核心学术群体,周围还围绕着8个主要聚类,代表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知识群,包括很多竞争情报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图谱中最明显的两个文献节点分别是《竞争战略》及《企业资源和持续性竞争优势》,其中间中心度最高,均为0.22。按被引频次排列,主要文献及其作者如表1所示:

表1中列出的学者及其代表性论著,总体上展现出国外竞争情报领域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知识基础,为后来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演进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3.1.3研究热点分析文献题录中的关键词是对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描述,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可以用于确定竞争情报研究的热点领域和重要主题。以“关键词”为网络节点,生成共词网络图谱,如图5所示,共有471个节点,958个连接。

根据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中间中心度衡量网络中某节点对经过该节点并彼此相连接的另外两个节点的控制能力,一定程度上表征某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的联系以及在整个网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间中心度在0.1以上的节点,在网络中具有较核心的位置。因此,在知识图谱中,按中间中心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模型、绩效、信息(情报)、管理、行为、系统、竞争、因特网、质量等关键词,都集中在2000至2002年,反映出当前国外竞争情报领域一直关注的研究热点。具体而言,企业竞争情报绩效评估研究包括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绩效分析指标、绩效评估流传等内容;竞争情

报与知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管理等管理领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竞争情报活动中需要进行不同类型信息源的分类和选择,有关竞争对手和环境信息的搜集与分析,竞争性信息的甄别、挖掘、利用与评价,不完全信息的情报分析等,都与“信息”或“情报”直接相关;竞争对手作为竞争行为的主体,竞争对手的行为也是竞争情报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的实施竞争反应模式分析与预测竞争对手行为是竞争对手情报跟踪的中心目的;基于业务需要的各种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需要系统设计与开发理论的指导与技术方法的应用;网络环境下的竞争情报活动、网络竞争情报源、网络技术在竞争情报活动中的应用等方面都离不开因特网和互联网,竞争情报工作也要不断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除此以外,还包括竞争情报质量评估模型与体系、竞争情报质量评价方法、竞争情报活动中的质量控制等其他热点研究领域。

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是可视化网络图谱中较大的节点,这些高频词代表了国外竞争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要主题。按照频次大小(取30以上)排列依次为:模型、竞争、信息、绩效、管理、系统、行为、技术、因特网、公司、市场、商业、设计、不对称信息、(企业)影响力、知识、质量、竞争策略、产业、竞争优势、信息技术、创新等关键词,在2001年到2002年间开始出现,代表了国外竞争情报研究一直普遍关注的热点主题。除上述研究热点分析内容以外,以计算机、网络、通讯和数据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竞争情报活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竞争情报活动最早起源于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不同企业或公司之间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一现实,最先在工业、商业等部门和领域中开展,企业或公司便必然成为开展竞争情报活动中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另外,竞争情报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与维护,竞争情报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知识管理、知识发现与竞争情报,竞争情报产业与产业竞争情报,企业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产品创新、创新性企业与竞争情报研究以及竞争情报创新研究等,都成为近年来国外竞争情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得到学术界和工商管理界学者与专家的广泛关注。

3.2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分析

突现词是指出现频次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增加(即增长速度较快)或使用频次增长率明显提高的术语。利用突现词的动态变化特性,会比一般的较高频次术语更能准确地反映出竞争情报研究的前沿领域。从大量的文献主题词中检索出所有的突现词术语,根据词频的时间分布和变化趋势,而不单纯依据词频的大小,有助于较清晰地分析和了解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按照突现度这一量度指标从大到小排列,一共探测出10个突现词,如表2所示:

选择“Time Zone”时序视图功能,在基于词频时间分布的网络图谱中同样标有若干个较明显的突现术语,如图6所示:

其中,2000年出现的“信息技术”一词最明显,表明国外竞争情报研究开始关注信息技术,即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展竞争情报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形成了该领域中包括数据挖掘(DM)、联机分析处理(OLAP)、信息融合、基于案例的推理技术等在内、广泛使用的竞争情报处理技术。同年内的“竞争优势”也是一个研究前沿领域,表明企业内部的竞争优势成为当前国外较为关注的研究主题。竞争优势是SWOT竞争情报分析中的重要内容和对象之一,是相对于企业的竞争对手而言所具有的资源、技术、产品等方面的特殊强势因素。明确企业自身的关键内部竞争优势和劣势,把握好外部机会和威胁,有助于企业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2002年的“产业(行业)”、“行为”和“知识”成为新的研究重点。首先,从产业与竞争情报的关系上分析,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同一产业或行业领域的竞争对手、产业发展状况和态势、产业政策和技术等都成为竞争情报分析的重要内容;开展竞争情报活动成为信息产业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竞争行为是企业在竞争环境中为战胜对手、实现自身利益和取得长期生存和发展所采取的各种行为,是市场竞争机制的结果。竞争情报活动离不开对竞争对手市场行为的准确分析与预测,以便使企业不断地迅速作出市场反应,调整竞争策略和行为方式,确保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知识与竞争情报紧密相关,竞争情报的目标就是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战术实施提供有价值的情报、知识和技术支持。此外,开展竞争情报也需要建立知识交流和共享平台,旨在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知识”这一概念在国外竞争情报研究领域也将会不断得到深化和扩展。

2003年,“竞争战略”又成为一个关注的研究主题。从概念上分析,竞争策略是竞争情报的三个方面内容之一(其他两个方面为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从竞争情报产品角度上体现为一种用于企业决策的情报或策略。国外比较注重对竞争策略的研究,从现实意义上有助于指导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战略决策。特别是在2007至2009年内,公共(众)信息、市场营销情报、生存(环境)选择分别成为研究的前沿领域。公众或公共信息对竞争情报工作的影响,基于营销策略、营销战略、营销竞争力的竞争情报活动的广泛开展,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为实现长期生存与发展等方面,都需要企业随时了解竞争对手的各方面情况,准确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竞争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有利机会、机遇以及潜在的威胁、风险等,以便长久保持和增强竞争优势,有效规避风险和威胁,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与发展。这成为每个企业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有可能成为未来国外研究的方向和关注点。

4 结语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篇(3)

?荩广东沿海港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广东省拥有大陆海岸线3368公里,是我国岸线资源最丰富、沿海港口数量最多、水路运输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广东省大部分港口均属于珠江三角洲,而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连接华南和西南等地区与国际,特别是东南亚方面的重要门户。但广东沿海港口物流发展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法律的制度不健全,宏观管理缺乏力度。法律法规制度是规范人们在作业时的规章制度,但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对低标准船的界定、检查率、进行详细检查的条件、滞留标准等都缺乏规定。

盲目竞争依然存在,集疏运系统较滞后。广东沿海布局了广州港、深圳港等5大枢纽港口以及潮州港、揭阳港等9个地区性重要港口。由于港口众多、密集程度较高,导致各港口之间的相互竞争日益激烈。

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增值服务档次较低。目前,广东省的沿海港口集疏运配套设施建设还较为落后。珠江三角洲深水泊位只占小部分比例,不利于发展大型专业化集装箱,矿石、原油等运输;“一站式”的增值服务也较为缺乏。

信息化应用较落后,物流统筹规划不足。广东省的沿海港口虽在逐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平台,但由于港口是传统的物流基础设施,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技术更新慢的情况,而且EDI、GPS等技术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难以满足物流发展的需要。

港口物流人才缺乏,管理水平急需提高。目前,广东省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大中专院校较多,但设有港口物流专业方向的学校较少,专业的研究机构也是屈指可数。懂得国际贸易、国际物流操作的专业人才较为短缺。

?荩广东沿海港口物流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解放传统物流思想,转变港口经营观念。广东省港口物流的改革应减小政府的干预和加大企业的参与力度,鼓励民营企业成为建设和经营港口的重要力量。加快推进广州港、湛江港等港口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工作,适当增加民营资本在港口企业的股份比例。

完善海关监管制度,提高货物通关效率。加大海上巡查的力度,推进“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方便进出口企业就近报关。实行“提前报关、实货放行”的通关模式,在汕头、珠海、湛江等主要口岸推行“7×24”出口通关制度;完善快速通关绿色通道;推动A类及以上高信用企业适用“事后交单”方式。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集疏运的能力。首先,对现有的集疏运系统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设备利用率,以缩短船舶货物在港滞留时间。其次,加大港口泊位、码头堆场等设施的建设。再次,推进疏港公路、铁路、水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汕头广澳港、潮州港疏港铁路,疏港通道、东莞疏港大道延伸工程等建设。第四,加速建设综合保税物流园,方便货物的中转、报关、报检。

发展临港配套产业,提高港口吞吐能力。目前,广东省已初步形成惠州―广州―珠海―茂名―湛江一线的沿海石化产业带。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陶瓷、金属制品等特色产业群,深圳、东莞、惠州着力发展造船修船、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广州、佛山优先发展汽车、造船、家电、陶瓷等产业;珠海、中山、江门应重点提升精细化工、木材加工、造纸、装备制造等产业,阳江、茂名、湛江可在电力能源装备、海洋工程、钢铁、重化炼油等产业做文章。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篇(4)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对策研究;沿海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30-02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现状

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小微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民间融资、内源性融资等来筹集资金,但是这几种融资渠道均有所不畅,很多小微企业面临生产困境,缺乏大量生产经营资金,辽宁沿海经济带小微企业融资现状不容乐观。据统计,银行信贷基本覆盖大型企业和80%的中型企业,而规模以下的小企业80%则无缘银行信贷,大量小微企业通过民间借贷解决燃眉之急,借款利率已高达50%以上,融资成本居高不下。据调查,出现这些状况的主要原因有: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现在还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小额信贷公司作用还亟需提升、直接融资规模偏小、非银行金融业务开展不足、寄出的管理水平偏低。

(一)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诸多不足

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运作并不理想。首先,由于担保机构规模和数量有限,导致管理体制不统一。目前,我国的担保机构超过90%是由政府出资的政策担保机构,是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的主要支柱。受地方政府财力的限制,各地的担保机构规模普遍偏小。其次,缺乏资金补偿的机制。现有的商业性担保机构资本实力比较弱,缺乏资金补偿机制,使其承保能力较弱、经营的风险增加。再次,缺乏风险分散的机制。当前安全机构的力量较小,基于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往往不能要求其提供反担保,许多银行将会通过担保机构转移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这就汇集了小微企业的市场风险和银行转移的大部分甚至全额的信贷风险。担保业务的范围狭窄、担保机构内部管理滞后等,这些都制约了小微企业的信用体系发展。

信用评价体系发展比较滞后。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市场化程度比较低,行业整体的水平不高,市场的规模很小,经营比较分散,业务量相对比较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形成一套全面的、客观的、公正的和可行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以致于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的评估。

(二)小微企业小额信贷公司作用亟需提升

小微企业成长遇到了“下坡路”。从区域来看,华北、西南、西北经济属于相对落后的三大地区,出于区域自身经济发展的限制,区域内的小微企业比之沿海地区的,在规模和盈利能力等多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在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企业对比来看,国内大企业凭技术、资本和人才的优势,占领着产业链的高端环节,而小微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不强、高端和领军人才不足等局面尚未根本改观。

无法回避的事实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企业由于受原材料成本上升、人力成本上升、税费负担偏重、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加上小微企业自身经营发展的缺损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一直是小微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困扰和阻碍,小微企业的日子不好过,甚至于遭遇非常艰难的困境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发展与小微企业相适应的小型金融机构、建立由政府主导的信用担保制度亟待提升。

(三)小微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偏小,非银行金融业务开展不足

由于小微企业自身实力较弱和资金投入的能力较少等原因,小微企业通常不可能参与到重大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之中。通常,最多只能承担当中某一部分的分包工作,因而小微企业的融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基本用于企业的经营、财务费用以及规模的扩大等。

(四)小微企业寄出管理水平偏低

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小微企业一般自有的资本和自有的积累都比较少,大多数的小微企业在经营管理、治理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由于规模比较小,市场开发不足,其抵御风险能力会比较差,同时财务信息也不透明,大多数的小微企业没有经过审计的合格财务报表,财务状况相对缺乏透明度,银行也无法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风险,有的即使提供了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通常银行也会怀疑会计师事务所的可靠性。这就导致了金融机构不得不对小微企业的实行信贷配给,甚至也会忽视成长性良好的小微企业的合理贷款需求,使其不能达到金融机构贷款的门槛。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现状的影响

由于信贷缺口与资本缺口的存在,小微企业存在着与生俱来的投融资困难,这个问题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尤为突出。由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小微企业资产规模相对较小,技术水平比较落后,难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市场需求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其抗市场波动的能力也相对较低,因此经营的风险较大。可以说小微企业既没有有效的抵质押品,也难以取得有效的担保。同时由于小微企业缺乏对融资信用的足够重视,频频出现恶意的拖欠贷款,到期不还贷,小微企业借贷行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小微企业信用缺失严重。而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的服务信用担保体系自身发展还不够,规模不是很大,实力还不够强。所以银行从风险的控制与管理的角度出发,不愿意对小微企业进行融资,从而使得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格外突出。

(一)融资难度大,企业生存空间狭小

辽宁小微企业获得融资有多种渠道,这主要由企业自身的资质来决定。企业资信状况好,生产经营正常,有良好资产作为担保或质押,主要会通过银行融资;上面这些考核指标有明显不足的企业,获得贷款主要通过地方金融机构;连地方金融机构考核的标准都不能达到的企业,因此,小微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就只能从民间融资,融资难度较大。

资源要素保障是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资源要素制约加剧,主要体现在用工荒上。如何有意识地做好人才储备,保持公司长久的驱动力,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企业能否迅速地捕捉这种变化,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人才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当前小微企业的用工荒现象不仅表现在普工的短缺,技工、高端人才也极为匮乏。据调查,企业用工缺口普遍在15%以上,企业增加20%-30%工资后仍然招不到工人。小微企业往往由于待遇、提供发展平台等限制,难以寻求到懂技术、具有操作经验的技术人才,至于引进和留住研发、高级管理等高端人才更难,因此导致小微企业生存的空间比较狭小。

(二)融资成本高,企业竞争劣势明显

小微企业图生存谋发展,资金是企业的“命根子”。自启动货币紧缩周期以来,连续多次高频度的加息加大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度,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上浮了30%以上。加上存款回报、担保、中介等其他费用,小微企业的银行融资成本包括各种显性、隐性费用,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基准利率的2倍。

而银行方面,由于受到政策影响,不敢向负债率较高的和信用观念比较淡薄的小微企业轻易贷款,使得小微企业不得不求助民间贷款解决燃眉之急,年利息在20%-30%不等,部分地区短期年利息甚至高达50%-60%。“贷款越来越少,利息越来越高”成了小微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较高,导致企业的竞争劣势比较明显。

(三)高成本催生偷漏税,财务风险加大

由于小微企业经营的规模相对较小、组织结构变动较快、内部财务的制度和财务管理不够规范和稳定,使得小微企业的资信等级普遍不高。正是信用等级这一条件,许多小微企业一次也就被排除在可贷款范围内或者严重影响对其贷款评估报告,使许多小微企业无缘银行信贷,只能通过民间的高成本进行融资。然而,高的成本催生了很多小微企业的偷漏税等现象。有些小微企业借改组转制之机逃债、废债;部分企业多头开户,多头贷款,以套取银行的信贷资金,逃避银行的监督检查;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间交易经常采用现金形式,多数没有交易合同,这就造成银行审查资金用途和回笼资金的困难等,也就更加影响了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积极性,使其财务的风险也随之增大。

三、辽宁沿海经济带小微企业投资环境优化对策研究

据上述所析,我们知道小微型企业的融资难既有法律法规上的不健全,银行贷款风险较大、成本较高,微型金融服务机构的信贷资金不足等问题,又有自身的规模较小,经营风险较大,财务制度的不健全,信用等级较低等问题。因此,针对如上问题,文章提出了如下的具体操作办法:

(一)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

小微企业的特点各异,数目众多,这就要求金融业的发展要贴近小微企业,金融机构要分层次针对不同的小微企业建立不同的服务体系,努力拓展和培养优秀的小微企业客户群,建立小微企业信息的管理系统,同时还要特别制定为小微企业服务的贷款方案,着实提高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质量。另外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小微企业自身的需要进行设计金融产品,用来满足不同类型小微企业的融资的需要。同时要降低小微企业贷款的准入门槛,改变授权授信的方式,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控制和激励机制进行完善和改进,开展授信培育、财务辅导的工作,加大支持的力度等。

(二)健全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首先应该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提升担保能力和建立小微企业失信惩戒的机制。必须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信用评价体系,掌握各经济主体的信用记录,完善相关的信息披露制度,并出台有效的奖惩制度,通过奖励守信企业鼓励其发展,提高失信行为的成本,维护良好的秩序。还应加快小微企业融资保障制度的建设。小微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难,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小微企业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和贷款担保的措施,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能力不太满意,为减少资金风险,也就不愿意向其放贷。建立一个完善的融资保障制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

(三)建立小微企业投资基金,发展风险投资融资

可由政府主导,募集社会的资金,建立小微企业的投资基金会,重点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扶持的力度。政府还要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小微企业进行培训,使其熟悉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评估小微企业的合理资产,好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者,大力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引导社会资金对小微企业的支持,缓解融资难的问题。

(四)提高信用水平,维护企业信用形象

辽宁沿海经济带小微企业具有较低的信誉评级,然而只有良好的信誉才能较为容易的获得银行的贷款。一方面小微企业要提高信用的水平,积极与金融机构建立信息互换等机制;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与银行的信息沟通意识,这样有利于银行了解企业的信誉、业主品行等财务报表上不能披露的“软信息”,从而可以使信用贷款的机会得到提高。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篇(5)

当前,为配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西部地区各地政府本身也为了抓住这一性机遇,在宏观上都在从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积极努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本地区发展水平。但对于苦苦支撑着西部地区脆弱经济的企业来说,由于历史原因,大都是解决就业人口较多的国有企业,包袱重,资金少,技术水平低,面对东南沿海及外商资金的涌入,我们如何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提高竞争力是决定此次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否真正成功的关键因素。在西部地区企业中,虽然面对的困难因素较多,但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企业的管理水平,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为取代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泰罗管说”的“科学管理”认为:“管理的重心在于经营,经营的重心在于决策”。而企业管理决策主要依靠的是信息,企业经营决策中依靠的信息90%来源于企业会计信息。就,我国企业(特别是西部地区)会计大都还在沿袭原来的处理,手工操作,重复劳动,效率低下,即使采用电算化,也未从实质上解决会计信息化问题。会计提供的信息未能及时、有效的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在通过笔者对西部许多企业会计电算化现状调查基础上,本文主要针对西部地区企业如何加快自身会计信息化进程,提高管理水平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信息对于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企业来说,其作用已毫无疑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以高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形态,我们称之为信息经济(1982年,奈斯比特《大趋势》)或知识经济社会(1990年,联合国相关机构)。1996年,世界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将其定义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之上的经济”,首次提出并强调了信息和知识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国,人们对知识经济的提法早已不再陌生,我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并正积极地适应和参与、融入到这场无形的变革中。经济进程中高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越来越大(大于27%),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技术不但创造新的群,而且已经扩散到农业。“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也相应越来越高。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必然导致会计的一些基本理论、报告体系、职能、方法进行重构。IT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必将对电算化会计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及挑战。管理方法的变革必将要求企业建立完整的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于西部地区企业来说,更应紧紧抓住目前的机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到真正认识信息的作用,利用信息,建立起高效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利用高手段,实现管理方式的变革,以在当今激烈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西部地区企业会计电算化现状

我国电算化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有了几百万家企事业单位在会计工作中使用了机(其中一部分已经建成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靠计算机有效运行完成记帐、算帐、报帐任务。并且已组建了几百家专门开发和营销会计软件的专业公司。但是通过笔者对西部地区企业调查后发现,西部企业在会计电算化方面由于以下原因,目前其现状还不尽人意。

首先,起步较晚,我国电算化事业是于文革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切经济活动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计算机就开始在会计中应用,而诸如美国等西方国家则更早在1965年就陆续建成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70年代又研制出决策支持系统,从80年代开始人工智能又引入了决策支持系统。而西部企业由于信息相对较为落后,又未处于当时改革开放的前沿,所以其电算化基本是在近几年才开始的,许多企业基本于1995年才开始,并且普及率较低,多数单位也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这与沿海发达地区及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及拥有完整、领先的技术支持相比较,西部企业电算化目前大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对其重要性认识及电算化质量都不尽人意。

其次,人们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许多企业对信息技术及信息经济漠然视之,不愿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上投入资金,即使企业效益较好的单位也是如此,许多单位仅仅几台计算机,大都应用于打印文件(特别是一些极具潜力的中小企业),更不用说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以及注册自己的网站,所以电算化普及率还不高。许多企业只是应付检查或流于形式,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方面都未从实质上解决问题,所以,即使进行电算化其核算技术也相对落后,根本未能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这在我国企业中都普遍存在,特别是在我国中西部地区。

再次,我国目前信息技术本身处于人才匮乏及技术上相对较为落后的地位,这也制约着我国电算化事业的发展,而现有人才基本集中于沿海及经济较发达地区,对西部地区电算化人才十分匮乏,企业本身也不注重培养及留住人才。

当然,政府相关部门的正确和积极引导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财政部制定的宏观政策下,如何制定适应本地区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措施也是西部开发中西部地区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未来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及对目前电算化现状的冲击

传统会计模型是建立在传统经济分工及经济理论上的,是同工业经济社会环境及手工处理技术相适应的。在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经营活动、工作重心都将发生变化,都将对传统会计、管理模式发生冲击。具体表现在对信息成本的核算、人力资源的开发与计价,会计流程、会计报告、会计理论的变革等,我国学者已经在这些方面提出了许多见解。这里主要探讨信息经济社会随着IT技术对经济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相应对会计处理方法的新要求并同时引起的管理方式变革。西部企业更应时刻关注这些变化,以随时加以调整。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的各方面新的要求的满足提供可能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计算机的出现很快就应用于会计业务处理。人们从此就着手开始如何完善会计业务的计算机处理,至今已经有上千种会计核算软件为会计工作服务,这大大地提高了会计业务的处理效率及效果。特别是的出现,使人们能够很方便地通过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实现数据共享,远程数据传输与查询。传统会计的手工凭证、帐簿将完全被电子凭证、电子帐簿所取代;相应的帐务处理程序也不复存在;跨国公司的远程管理、网上交易、电子货币、数据银行、虚拟企业等一系列知识经济的新将对我们现行的电算化产生更加深远的。而现行的电算化技术大都停留在按传统会计模式进行组织核算,只不过是借助于计算机这一工具而已,特别是在我国,这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新要求。而目前,会计界对经济进程中的一系列新的管理模式及结算形式的会计核算及管理还未来得及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改革,所以,研究这些变化,结合会计学科的特点,对会计的先行理论体系,操作规程进行彻底的变革也势在必行。今后开发的会计软件功能也将越来越强大,核算更加规范化,智能化。

根据以上所述及结合实际,我国会计电算化如火如荼,方兴未艾。面对新技术的浪潮及人们不断提高的要求,今后会计电算化事业将呈现以下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对西部企业目前的会计电算化现状乃至我国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企业应随时关注这些变化,以在信息化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变化

首先,我们将改变传统的思维观念,信息化的提法将不再陌生,电算化信息系统不仅仅是借助于机作为工具来解脱人员的手工繁琐重复的劳动,他们将相互促进,相互,不断共同。信息技术不断影响人们的生活,也将对会计带来一些新,通过计算机实现会计信息系统及通过实现数据信息传输与公开是信息化的必然。银行、、国家、投资者、职工以及母公司与子公司、分公司、关联公司,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等对会计信息的需求都能够通过信息技术随时随地得到满足,而这些都是会计信息化的必然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与成熟,电算化范围将会渗透到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最基础的会计信息核算到信息查询、会计数据管理、数据传输、信息披露都将通过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提供;其次,会计系统信息化的单位将逐渐扩大,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到2010年力争使80%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电算化,随着IT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个比例还将扩大,若我们的企业不积极参与并投身于这场变革中,将遭遇残酷无情的淘汰,这个事实通过近几年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得到证明。

(二)软件功能、特征的变化

总体特征将是会计软件从核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智能型转变。首先,这个变化表现在信息系统功能上的综合化和技术上的集成化,如以上所述,以后的软件将渗透到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供、产、销各个环节,企业将建立与之相关的决策支持系统、内部控制系统、系统。所以必须通过系统集成技术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化、集成化的统一的信息系统;其次,软件功能表现的管理一体化,通过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人、财、物的各项耗费,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机构、企业内部各部门、企业与各管理部门、企业与税务部门等之间都能够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信息的网络化和智能化将进一步提高;再次,信息系统将逐渐国际化,随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关注本国经济的国际化接轨进程,各国、各国的各个部门、各团体、企业之间都将通过国际信息网实现数据共享,对于各企业之间的合作,对相互间的财务会计数据的需求都会通过相应的网络技术提供,如国际互联网,即我们早已熟知的信息高速公路。到那时,人们之间由于信息技术而联结为一体,经济一体化而使全球成为一个经济村。综上所述,会计软件的功能将更加强大,为了满足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分析的需求,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将明显加大;为了满足各个方面的要求,提供的数据也会更加细化;为了有效支持预测决策的实施,软件还能提供对各项数据进行多维分析与观察。软件的智能化逐渐成熟。

(三)软件开发及软件市场的变化

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初期,大多是开发与应用结合在一起。在我国,1988年以后,通用化、商品化软件市场逐渐形成。随着管理型、决策型软件的发展,软件开发、设计的难度不断加大,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经济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会计软件更新的节奏加快,有时一代产品刚问世,就要组织技术力量按新的技术条件及管理制度开发新一带产品,这对专业的软件公司的技术含量、资金规模都会有更高要求,而基层单位自己组织力量开发基本上已不可能;软件的开发与安装日益规范化和工程化。随着软件的买方卖方市场的逐步形成及商品化软件日益增多、日趋成熟、维护队伍的日益壮大,商品化软件市场将全面形成。

三、加快西部地区企业会计信息化进程策略分析

结合上述经济及信息技术的新特点,西部企业电算化事业面临的任务是相当繁重的,我们必须结合实际,寻求自身的发展之路。

(一)政府从宣传及法制上提高电算化范围

目前,在我国西部地区已经使用计算机的单位占企事业单位总量不超过10%,而根据1994年财政部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到2000年力争达到40%~60%;到2010年,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电算化。这是一项非常宏伟而艰巨的任务,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已基本达到或超过该指标,而西部地区就目前基本只有一些上市公司建立了自己的会计信息系统,其他企事业单位只有极少数实行电算化。为此,西部地区各级地方政府应首先从宣传上提高各单位负责人和财会人员的认识,为了适应企业化管理及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必须尽快实现会计数据的信息化,加强管理规范,还可从实际工作中选择应用较好的单位进行经验推广;从相应规章制度上应协助解决实施电算化的一些实际问题,如资金、软件的选择、人员的培训等,应定期制定目标,使电算化工作普及化、制度化,当然还可对当年信息化建设的单位在税收政策上予以照顾;政府本身应积极应对信息化革命,可大胆探索,借鉴沿海地区先进经验,制定出一些强制性措施,如报表、帐簿等会计资料的报送。

(二)企业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政府从宏观上引导,各基层单位领导从思想上真正高度重视。领导人员必须正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可对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深入考察,了解成功企业的经验,真正建立起自己企业的会计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现代化。即使处在内地,也能快捷地获得信息,以缩小与沿海的差距。要把建立企业完整、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当成企业迫在眉睫的事情,从资金、人力方面予以高度配合,企业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与企业生产核心技术革命一样重要,特别是新《会计法》实施后,加大了单位负责人的财务风险,对于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完整性负责任,单位负责人如何监管本单位财务人员,通过会计电算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企业领导可随时通过信息网对企业财务资料进行查询与监督。当然,企业职工,特别是财务人员更应该积极行动,努力掌握相关知识,积极配合,以促使企业建立起高效、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

(三)大力加强人才培训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篇(6)

2015年3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上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畅通信息丝绸之路;《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中也特别提出鼓励信息通信企业加速全球市场开拓、加大海外投资以及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电信通信企业纷纷响应,海外布局加速。

与此同时,除了水路、陆路,航空也是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通道,拓展空中航道和发展航空运输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重点之一,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航空业迎来前所未有的需求增长空间,航运、航空基建、航空制造齐发力,国际化布局开始加速。

中国电信业“走出去” 倾力打造“信息丝路”

中国电信业借“一带一路”“走出去”,致力于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不仅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融合,也为亟需寻求新业务增长点的传统企业转型提供了好好地契机。

据安永财务交易咨询大中华区主管苏丽介绍,与传统行业相比,中国的电信行业更多是对外投资“走出去”。特别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有的运营商和几大电信运营商,看到了更多的机会,也就加快他们海外布局的步伐。

中国电信国际有限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布局欧亚、大湄公河、非洲三大区域。旗下中国通讯服务公司策划推动投资150亿美元的“中非共建信息高速公路”,光缆设计里程15万公里,涉及48个非洲国家。而于去年成立的中国联通国际有限公司则加大在“一带一路”沿线的网络布局规模,建设对接中亚、东南亚、非洲和南美的光缆。2016年6月,其牵头成立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将整合区域内信息资源,打造“互联网+”产业生态圈。

其次,民营企业凭借灵活的投资决策和较强的适应能力,正在崛起成为电信海外扩张的重要参与力量。最近在海外民营电信虚拟运营商有比较大的步伐。

第三,以中兴、华为为代表的通讯设备商,包括一直在做全球化布局的上游光纤、光缆企业,随着对“一带一路”国家进一步加大投资步伐,他们也有了更多的收购机会。

“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信息化及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存在较大的需求缺口,移动通信设备、固网带宽升级、互联网数据中心等领域市场前景广阔。

苏丽表示,未来随着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海外市场不可避免的进入企业战略视野;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尚未饱和,发展潜力巨大。同时,她也强调,对于许多企业而言,并购的风险要大于受益,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行业和企业发展的特殊性,从自身和市场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国际化战略。

中国航空业加速海外布局 “空中丝路”增长空间广阔

受益于原油价格下降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航空业在经历了几年下行之后,开始复苏。安永预计,中国航空制造或将成为继高铁、核电之后另一张中国高端制造“走出去”的名片。

中国民航总局制定的《2025年重点推进的民航大众性建设项目清单》中,51个战略项目直接服务于“一带一路”,总投资额近2000亿元;2016年5月,民航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民航改革工作的建议》,提出进一步扩大航权开放,优化国际航权分配政策,鼓励民航企业走出国门,通过资本运作方式参与国际航空市场竞争等。

在此背景下,国际航线数量和国际运力高速增长。2015年,中国新开国际航线170条,年末总数增长35%,国际航线收入增长率均超过国内航线;2016年预计新开国际航线超过200条,国航、东航、南航、海航、四大航空公司纷纷加大国际市场运力投放。同时,“一带一路”沿线也成为布局重点,中国已与沿线61个国家签订双边政府间航空运输协定,同行国家43个;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线旅客周转量增长超过70%。

中国航企实力的不断壮大,正在带动中国航空公司海外并购潮的兴起。

海航集团在过去一年来频频亮相国际资本市场,在航空领域的并购步伐也不断加快,标志着公司借助并购加速布局国际网络,通过战略性的国际收购来打造完整的现代服务产业链,在业务布局上,以航空为主业,以旅游、写字楼、酒店等为辅业,积极向上下游产业延伸。从今年年初截止到8月底,海航集团跨境并购超过10起,仅在4月,海航就宣布5宗跨境并购,披露的收购总金额已超145亿元,涉及地产、航空产业、金融、酒店等行业。7月,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峰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面对当前并购领域如此好的时机,如果有机会收购对我们的核心业务有益的全球优质资产,我们当然必须进行并购,否则,我们将错失这个机会。”

同时,其他航空公司已经把国际化作为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如,东方航空继2015年与澳航连英合作及引入达美航空的国际战略投资后,正在响应“一带一路”和央企“走出去”战略的基础上加速国际化布局。

国际航线和运力增长之外,中国企业在海外航空基础设施建设、航空制造及航空服务等领域的全方位布局成为这一轮“飞出去”的显著特征。

受经济下滑影响,欧洲和其他一些地区越来越多机场亟待出售。中国企业则抓住市场低迷的契机,先后收购(或部分收购)了多座海外机场,包括德国帕西姆机场、英国希思罗机场、意大利帕尔玛机场等,积极拓展国际航空版图。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承建的多哥首都国际机场一期于2015年3月竣工,二期正在建设中。2016年4月,北京城建集团承建的马尔代夫唯一的国际机场改造项目开工。

在航空制造领域,国产新舟系列飞机已在18个国家的近300条航线成功运营。今年7月的范堡罗国际航展上,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与一家印度尼西亚航空公司签署了60架ARJ21飞机的购机协议,用于支持其组件机队。ARJ21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手架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系列飞机是针对国际市场推出的重要产品,是国产飞机首次大批次“走出去”。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篇(7)

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有关部门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体。从数量上看,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6%,截止2004年底,我国中小企业达360万家,个体经营户2351万家;我国GDP的58%、工业新增产值的74%、社会销售额的59%、税收的48%和出口的68%由中小企业创造;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50%以上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70%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员、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消除贫困、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约70%的创新来自中小企业,约65%专利由中小企业发明,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因此,积极引导和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发挥中小企业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事业中的作用,对于我国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将大力推动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从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加强公共技术支持平台建设、推动产学研联合、完善创新服务体系等多角度、多层面,组织社会资源,探索有效机制,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我国外汇管理将突出7个重点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年前表示,围绕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目标,未来五年我国的外汇管理工作有7个重点。这7个重点是:①进一步扩大内需,统筹促进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②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识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③支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④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利用好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⑤进一步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⑥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有序拓宽资本流出渠道,增强国内企业和银行抗风险能力;⑦加强国际收支风险的监测预警和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管理,维护金融安全。他同时表示,当前全球贸易迅速发展但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跨国公司在全球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全球分工调整的重点正逐步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人力资源国际流动日益明显。从国内情况看,与市场机制相配套的宏观管理有待加强,统筹内外经济均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中国承担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增大。这些新形势对外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广东规划重要民生行业的发展目标

2005年,广东省整规办了《广东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规划(2005年至2007年)》,这个《规划》内容涉及食品、药品、医疗卫生、建筑市场等10多个与民生相关的行业。

―――建设项目将实施工程担保制。《规划》中要求,在2004年还款30%的基础上,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拖欠款在2005年底前全部还清,2006年底基本解决已经确认的2003年年底前竣工工程的拖欠工程款,2004年以后竣工工程不再产生新的拖欠工程款;2005~2007年全省各地应招标工程和应公开招标工程招标率达到100%,不出现重大违法违纪案件。自2005年起,逐步将专业分包、建筑材料采购纳入有形建筑市场进行交易,2007年全部纳入有形建筑市场进行交易。未来几年,逐步培育劳务分包市场,劳务队伍逐步成建制转化为劳务市场的主体,并进场进行交易;推进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方式改革工作,未来3年内,政府投资工程实行的集中、专业化管理模式将逐步推行到珠三角地区;争取到2007年底前,将工程保证担保制度逐步推行到所有建设项目上。―――明年生猪合格率须达百分百。针对“放心肉”问题,《规划》提出,将尽快制订“广东省生猪屠宰管理实施细则”,加强屠宰管理工作,积极完善肉品流通管理机制,尽快制定屠宰厂(场)分级管理办法和外来鲜肉准入标准,严禁“垃圾猪”进入流通市场。《规划》提出,各市县城以上生猪肉品出厂合格率2005年达90%以上、2006年95%以上、2007年达100%;2005年机械化、半机械化屠宰普及率由目前的46%提高到50%、2006年55%、2007年60%以上;积极推进牛、羊的定点集中屠宰检疫工作,争取在2006年县以上城市实行集中屠宰,2007年重点乡镇全部实行集中屠宰。―――农药残留超标率后年须降6%。在食品卫生安全方面,《规划》要求,全省大中城市、大型蔬菜生产基地自产农产品的农药超标率平均每年下降1~2个百分点,到2007年底农药残留超标率平均下降5~6个百分点;2007年底全省碘盐合格率98%以上,碘盐覆盖率95%以上;2007年底地级以上市学校集体食堂和餐饮业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管理达到98%以上;全省经济发达地区自产畜产品的“瘦肉精”检测率平均每年下降0.1~0.2个百分点,到2007年底下降到3%以下。

江苏:沿海开发将重点发展四大产业

江苏沿海开发将重点发展四个方面的产业:一是新能源产业。使沿海成为江苏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抓住国家能源布局调整的际遇,积极争取液化天然气发电、风力发电、核电等新能源项目,项目布局重点向苏北、向沿海有条件的地方倾斜。加快推进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总投资160亿元的如东洋口港LNG接收站和燃气轮机电厂项目;在如东风电一期工程已开工、首台机组将于年底前并网发电的基础上,抓紧开工二期项目,筹备三期项目以及东台、大丰两个风能发电项目,力争“十一五”末,江苏累计投产风电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以上。适时开工建设田湾核电站二期项目。二是基础产业。在沿海地区发展重化工业。但是,底线是不搞小项目,不上高污染项目,着力引进大项目、技术含量高的项目,严格把住环保准入门槛。力争在沿海形成炼油及后续加工一体化的发展格局,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下游延伸产品,尽快形成石化产业集群。另外,积极发展船舶修造、纺织机械,强化产业配套和行业合作,争取建成国内外有影响的机械装备制造和船舶生产基地。三是海洋产业。预计到“十一五”期末,总产值年均递增19%以上,到2010年达到2000亿元,跨入海洋经济强省行列。主要有6个方面的重点:1.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提高深加工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加快发展海洋食品加工、海洋医药,优化调整海洋盐业发展结构和盐化工,积极发展外向高效海洋产业。2.依托滩涂芦苇资源、农田秸秆资源、速生丰产林资源,积极发展林纸产业。到2010年末,实现林业产值110亿元。3.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加大资源繁殖保护力度,积极调整海洋渔业结构,稳定海洋捕捞业,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4.发挥连云港、南通海洋资源和医药产业优势,实施原料药和海洋医药创新工程,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江苏原料药和海洋医药产业水平。5.充分利用沿海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国家自然保护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海洋旅游业。6.保持盐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扩大盐化工生产。四是现代物流产业。以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为契机,推动沿海深水港建设,加快形成功能完善、分工明确、定位清晰的沿海港口群,同步规划建设相关的航道、锚地、停泊区等水上功能水域。全力将连云港打造成亿吨国际大港;大力推进南通港建设,使其成为国际性、多功能、综合性近洋枢纽港;加快实施沿海中部港口建设项目,尽快把大丰港、射阳港和滨海港建成服务本地经济发展的专业性港口,打通沿海中部地区出海通道。

长三角将打造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最近在南京召开的第五次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将合作建设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信用长三角”,力求实现三省市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的试运行、三地信用工作信息的相互交流、企业信息的相互查询。目前已确定了“长三角”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的工作目标:力争2006年前,共同制定区域内三方信用信息标准,完成信用信息的分级管理,实现基本信用信息的共享和信息定期更新机制,制定信用服务机构跨省市服务导则和建立信用服务机构失信通报制度;争取2007年前,建立针对企业和个人的联合奖惩机制;争取2010年之前,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信用管理政策法规体系。(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