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学的基本原则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03 15:39:25

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学的基本原则篇(1)

一、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表现为教学内容要选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数学基础知识。影响学生接受能力主要有两个因素,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能力基础。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采用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循序编排的方式,即逐渐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明白易懂的生活语言逐渐过渡到简洁的数学语言。依照量力性原则,小学数学的很多问题不可能采取严格的数学科学的表述形式和论证模式。小学的数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数学,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适宜于小学生学习的“学校数学”。如:小学数学不称“分数定义”而称“分数的意义”。把“分数的意义叙述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而不采用“形如m/n(n为大于1的自然数,m为自然数)的数叫做分数……”的定义式语句。再如,小学数学只说“物体的表面与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而不把这种说明性的文字当作面积的定义。其次,量力性原则表现在课程文件中教学要求的制订也要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随着学生认识能力与知识基础的提高而逐步提高,对数学概念认识的要求逐步加深,逐步精确,逐步严密。教材编排中十进制位值原则的逐步建立、分数概念的分段认识、角概念的几次深化等都是量力性原则的体现。比如,在低年级学习分数,只要求学生粗略地知道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会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就可以了。对分数的更深入的认识,如分数的意义,异分母分数的运算等,要在小学高年级才能提到学习日程上。且在整个小学阶段,都不去形式化地讨论其定义。

最为关键的是,量力性原则还表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提超越小学生能力的要求。课堂提问、布置练习等都要考虑学生达成目标的实际可能性。如: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经由“发现学习”得出“平行线”这一概念,不论是由一个学生独自探索,还是由几个学生一起研究,在多数情况下可能都不会有积极的结果。类似这样抽象程度很高、学生难于理解的学习材料,通常宜用启发式讲解法进行教学。

二、直观性原则

数学教学的直观是为了数学抽象的理解。直观材料的使用要适度,要具有典型性;直观材料的使用不是目的,而是形成抽象结论、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手段。比如,根据课标要求,感知平移、旋转现象是第一学段的教学内容。年龄8岁左右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往往需要丰富而多元的直观体验作为支持,虽然平移和旋转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但孩子们在生活中实际接触观察到的具体现象绝大多数是两种现象的合成。显然,让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深入理解是不现实的,如何处理?教师不必要作过多的理性分析和阐述,而是特别注意设计游戏的目的性、所用事例的典型性,让学生结合这些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可以通过游戏以“移动”和“转动”作为学生的认知起点,借助生活中典型的实例和写实性的描绘,使学生对“平移和旋转”获得更多的直观体验;通过动手操作(用动作的准确性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抓住“平移”和“旋转”的本质属性,帮助小学生扎实有效地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基本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具体的实例来揭示规律时,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概括、类比、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对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加工和改造,经历一个抽象思维过程。

三、巩固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地科学地编选习题,对有效巩固新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习题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可以分为准备性习题、尝试性习题、巩固性习题、运用性习题、综合性习题、创造性习题等多种类型。如:新授课中得尝试性练习题是当堂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理解与掌握情况,用于查漏补缺。编选这类习题时要注意紧密围绕教学目标,配合例题,针对教材中重点、难点进行巩固练习,针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进行对比练习,针对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诊疗性练习。新授后的课堂作业题的目的是巩固新知识,形成基本技能。选编练习题时不能只注意形式,更应该注意内容。根据知识体系整体规划,以类似例题的题目为主,以基本练习为主、以练关键点为主,适当增加稍有变化、稍有发展的习题,力求少而精,突出练习设计的目的性、层次性、整体性原则。再如:小学数学新授课后大多紧接着是练习课、复习课。练习课的习题选编既要注重数量,又要注重质量,避免过量和机械重复。复习课的习题选编要体现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复习题必须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知识的内在联系;既要有知识的序,又要有智力的序;既要照顾中间大多数学生,又能使两头的学生吃掉吃饱。

教学的基本原则篇(2)

关键词: 基础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基本原则

1.引言

文化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基础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还能使学生了解社会文化知识;既能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其社会文化能力。但文化教学并非只是简单的文化知识讲解和借题随意发挥。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承载着文化传承和文化比较的基本功能,关系到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因而必须要具有适度性、针对性和科学性(胡文仲,1997)。文化教学能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领悟目的语文化,在文化学习中强化英语语言能力,做到语言与文化相互渗透,两种能力培养齐头并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经过长期的基础英语教学实践和不断的总结反思,认为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激发学生兴趣、把握文化平等、对照文化差异、相关性和实用性兼顾、师生良好互动等基本原则。

2.激发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束定芳,1996),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要着力激发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兴趣,这就对授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从课本知识导入文化知识的过程,并着力创设目的语文化知识的交际实践和环境,能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生动有趣的真实语境中,从而产生对目的语文化的兴趣,在语言实践和情景模拟中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以歌曲为例,同样是英语文本,对于歌曲,学生在听过几遍后就既能记住曲调,又能记住歌词,但对于老师布置的课文段落背诵,却很少能在极短的时间里记住。这充分说明了兴趣驱动对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课程教学中使用歌曲、网络视频等生动有趣的技术手段对英语文化进行展示,激发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能深刻体会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特定文化形态,以及这种文化形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文化意识,开拓了他们的文化视野,从而达到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实现文化教学的目的。

3.引导学生把握文化平等的前提

文化教学的另外一个关键原则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文化平等的基本观念。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譬如不同的人种,虽然肤色体形各有不同,但绝无优劣之分,学习文化时,也一定要坚持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即不论孕育这种文化的民族是大是小,是强是弱,其文化亦绝无好坏优劣之分(刘润清,1995),不能因为英语是多数发达国家使用的语言,就认为西方文化具有优越性,从而产生崇洋、妄自菲薄的心态。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外语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了解并吸收他国文化的优秀成分,为我所用。同时,外语学习尤其要重视自身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学会更准确地用外语介绍和传播灿烂的本民族文化,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平等和语言平等的基本观念。在了解和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承认每一种文化的合理性、优点和长处。要让学生明白,文化融合的过程是取长补短、不断充实和完成自身更新的过程。学习英语一定要学习英美文化,但不应唯西方文化是从。要告诉学生,跨文化交际是各种文化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对话和交流。中西文化相互撞击、相互摩擦、相互吸收和融合,并在互动中向前发展。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在进行文化差异性的对比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切忌过分地赞扬某种文化,更不要恣意贬低某种文化,而应该努力使学生形成基于文化平等对话基础上的正确文化价值观。

4.注意中西文化差异性的对比

在基础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课程中遇到的文化点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和归纳。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关乎文化差异的交际语境也可以由教师先总结,以便让学生很容易地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与英美人士初见时谈话的禁忌语为例,教师可以将其归纳为“I,WARM,Where,Meal”等四个英文单词。其中“I”代表Income;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等。学生只要记住这几个单词就可以很随意地和外宾交流而不至于陷入一种文化禁忌遭遇尴尬。因为这四个单词表明了在初遇外宾时不合适提问的收入、体重、年龄、宗教、婚姻、去哪里以及是否吃饭等几个应该注意的问题(张秀英,2007)。这些文化点应该合理分布于日常教学中,并应用大量的情景模拟使学生能进行实际演练,做到熟练掌握这些差异且明白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但汉英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里全部讲解这些内容,学生也不可能在一节课里解决所有的文化问题。因此对文化内容的量和度的把握是教师在上课时应该灵活处理的一个问题。巧妙而典型的对比和归纳不但有助于学生轻松掌握文化知识,而且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必然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5.注意课本知识的相关性和交际的实用性

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还应该坚持两个原则,即课本知识的相关性和应用于交际的实用性(陈申,2001)。文化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概念,但文化教学并不是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英语教学过程中所有文化点都必须和课本紧密相关,切忌恣意发挥,漫无边际。其次,文化知识的讲解应该确保其跨文化交际的实用性。也就是说,文化导入一方面要以教材规定的内容为依托,另一方面必须顾及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需要。一方面能使学生认识英汉语言的差异性,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产生动机,提高其兴趣,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意识到英汉文化的差异,从而增强跨文化的敏感性,自觉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英语专业教材《综合教程》中有关于西方节日的文章,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紧扣课文的文化知识点进行西方节日文化的延伸。如Valentine’s Day,在对其来龙去脉向学生作以简单介绍后,还可以和中国传统的七月七日互相比较,在交际中可以说:Today is Chinese Valentine’s day.这样就既兼顾教材,又兼顾交际,体现了相关性和实用性的文化教学原则。

6.着力形成教学过程中的良好互动

在基础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而坚持互动性的原则是培养这种文化意识很有效的途径。这种互动与平日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并没有什么不同,主要指在文化教学环节上教与学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沟通。文化的导入也包括观念、认识、情感、成果等个人认知及主观层面的内容(金惠康,2004)。通过探索和讨论可以可以获得新发现,达成共识,实现知识共享和共同进步。例如文章中讲到西方的Party,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讲讲自己印象里西方的Party的形式,以及受邀参加一个Party时作为客人应该注意的时间、举止、言谈、告别等问题。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实现师生互动后,在时间安排允许的情况下即可以让学生模拟一个西方的Party,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提供文化氛围,以小组表演的方式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一些简单的文化点诸如问路、求助等均可以在师生互动或学生互动中展开,教师可以利用当地较有特征的建筑物让学生进行问路的情景模拟,也可以很有创意地进行表演。总之,着力形成良好的互动式教学对于文化的有效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7.结语

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对语言教学提出了新问题,开辟了新思路。坚持科学的导入原则和方法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前提,也是文化导入有效性的根本保证。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感到目的语文化的趣味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来。在帮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的同时,要防止学生形成文化优劣的错误价值观,导致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接受和崇拜。同时,教师要在平时注意中西文化差异性的归纳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在文化教学中既要紧扣教材设计的文化项目,也要顾及文化意识培养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用性。在课程教学中,要设计科学生动的教学过程,着力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使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的相互探讨中深化对文化的领悟,达到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总之,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文化教学事关学生语言文化学习的成败,只有不断总结教学的实践经验,坚持科学的教学原则,才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在协调有序中共同提高,实现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Stern.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刘润清.21世纪英语教学――记英国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69-71.

教学的基本原则篇(3)

一、有效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应该是不论进行概念的、定理的教学,还是为学生进行复习,以至在例题的讲解和对学生作业的核对时,都应在教师的指导、启示下,先让学生自己积极的进行思考,并试作答案;而后再由教师引导着全体同学对这答案进行研讨、评定;最后再由教师总结、明确。而不应该是教师只单纯地讲解,学生只单纯地聆听来进行。要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会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数学转变为“会学”数学。具体归纳为以下三个方法。

1、检查、巩固已学的知识。学过的东西该记得是否记住了,理解是否正确,是否完整,通过提问,常常可以发现教和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予以补救。

2、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通过提问唤起旧知识也是很重要的,教学的成败,和师生的思维活动是否协调一致,关系极大。否则尽管都是言之谆谆,学生仍然听之藐藐。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一般说教师是心中有效的,但在学生来说却是不一定。如果在关键处向学生提问,引起学生重视,是很必要的,提问的结果,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答得来,这当然好,再一是答不来,也有好处,这会便于引起学生注意,使他对接受新知识做好思想准备。

3、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应用能力,表达能力。总之,提问一个问题之前,教师一定要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估计学生的答案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的问题在哪里。否则乱问一通,看起来好像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没什么作用,还有可能会问的学生晕头转向,给教学设下障碍。

二、科学性原则

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应学生知识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凌两可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确切和唯一的,要避免答案不确定或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用明确的反应,或肯定、或否定、或点拨、或追问,恰当的反应可强化提问的效果。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明确各章节的知识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各章节知识点间的紧密联系,具有较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

三、启发性原则

数学科概念抽象,推理逻辑性强,基本运算方法繁多,许多学生都感到很难学,为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正确的选择切实可行的授课方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运用启发式教学能力成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他们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更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静心的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造成心里的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由好奇而达到求知的目的。教学中把要解决的问题,不直接讲述给学生,而是先把前体条件交代给学生,然后提出疑问,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经过思考,刨根问底,直到得出结论。

四、实时性原则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对我们筹划课堂提问是有现实意义的。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反之,学生会对教师的提问无以回答,教师本人也会索然无味。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巧妙的提问,给学生暗示思维的方向和寻找正确答案的途径。教师要尽可能恰当的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引而不发,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动机,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会感到无限的欣慰。

五、集中性原则

教学的基本原则篇(4)

一、吃透教材,熟悉实际

吃透教材,即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把握教材的逻辑体系,把握主要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明确重点和难点,从而掌握教学内容及其精神实质。熟悉实际就是要熟悉学生的生理、心理、思想的实际,熟悉当前的社会实际,以及影响学生思想的各种社会思潮。只有吃透教材,熟悉实际,才能把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有针对性,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二、运用典型事例,剖析理论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教育,因此要坚持理论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但理论如果缺乏具体形象的事例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这一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选择一些学生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或是从一些大众传播媒介得到的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典型事例,科学地阐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中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常识和基本观点,如关于“我国多种经济成份是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形成的必然性”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的;二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对于第一个原因,学生在初中接触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让他们回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规律的内容,然后再分析我国所有制结构的确立与这一规律的关系。对于第二个原因与实际贴得较近,我运用了一些图片向学生展示了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巨大差异,图片的运用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我国目前的生产力状况,从而对现有的所有制结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最后从实践的角度说明这种所有制结构有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让一些同学从自己家庭生活的变迁中体会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从理论和实际两个角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现阶段所有制结构形成的必然性。

三、创造条件,学以致用

教学的基本原则篇(5)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基本原则

一、求实:扎实严谨、联系实际

1.扎实严谨

中学物理是以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构成的系统性强的基础性学科。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严谨求实的思维品质,才能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思考,积极探索,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当扎扎实实抓好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搞清物理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物理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需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物理要领的理解。对物理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物理规律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与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既要生动有趣,又要严谨求实,使学生既能感悟到物理科学的艺术美,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能使学生领悟到物理学科的严密性,树立求实的科学观。

在习题讲析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抽象物理情境、提出规律、列式求解、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等。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推理严密。

2.联系实际

物理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物理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在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及现代科学技术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周围,物理现象随处可见。因此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课堂演示实验能直观再显抽象的物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多做演示实验,还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物理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求活:方法科学、灵活多变

1.方法科学

在物理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前提,培养方法是关键,提高能力是目的。因为知识是方法的载体,方法则是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思维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建立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在中学物理课本中,用科学方法建立物理概念、探索物理规律的内容是很多的。例如实验观察法、理想法、数学法、等效法、科学想象法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自觉挖掘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其科学素质,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灵活多变

教育方法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探索型课应注重发现法,验证型课应注重实验观察法,论证型课应注重逻辑推理法等。同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恰当设疑,热情鼓励,积极引导,通过类比、联想等手段,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多种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例如:逻辑思维、直觉思维、逆向思维、聚合和发散思维等等。具体表现为在常规思维解题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挖掘特殊的思维方法技巧。例如:理想法与估算法,等效法与类比法,对称法与极限法,微元法与整体法等等,逐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三、求新:转变观念、创新教育

物理教学目标在于打好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这些目标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创新能力上。所以开展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

1.转变观念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获取新的教学信息,吸取新营养,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面向未来,以人为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传统讲授式为开放讨论式,变重知识传授为重方法培养,变重理论计算为重实际应用。

2.创新教育

教学的基本原则篇(6)

教学督导工作是对教与学的监督、检查和指导,是作为以教学为主的高职院校必要的教学研究和管理机制之一。灵活运用教学督导工作原则是做好教学督导工作,提高教学督导实效的关键所在。在教学督导工作实践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督导、“督”为手段,“导”为目的、多重督导与核心督导相结合、立体多元与客观求实、激励为主,及时总结、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的原则,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基本原则

教学督导工作是对教与学的监督、检查和指导,是作为以教学为主的高职院校必要的教学研究和管理机制之一,是学院了解教师工作、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途径,也是学院了解学校教学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的有效途径。灵活运用教学督导工作原则是做好教学督导工作,提高教学督导实效的关键所在。

一、以人为本,和谐督导的原则

教学督导活动是督导人员与教师的双边活动,这种活动需要双方密切配合、统一协调,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做好教学督导工作首先要处理好督导员与教师的关系,把握好教学督导工作的特殊性――教学督导员大多是学院的老教师和老同事,而工作的对象除了新教师(青年教师)就是“老熟人”,面对工作要做到以人为本、平等待人。

教师既是督导对象,又是教学的主角。他们处在教学第一线,对教学有自己的见解,但还需诚恳接受督导人员的建议与意见。督导人员应本着促进、发展的态度,去了解教学的真实情况,发现和推广好的典型和好的教学经验,准确客观地提出个人的看法与改进教学的建议,使教师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主动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二、“督”为手段,“导”为目的原则

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实践时间还不长,实践过程中也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教师对督导工作的理解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甚至还持抵制态度,这不利于督导工作的开展。教学督导人员特别要注意督导工作不是单一的“监督”教师,更不是去揪教师工作中的“小辫子”,在发挥教学督导监督功能的同时更要把握好导向功能。

教学督导员要通过随机听课,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书育人、课堂秩序等进行检查、评议,并将结果反馈到教师本人和系(部),对于不足之处督促其改进;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划,为修订教学计划提出参考意见,增强“教”与“学”的计划性、科学性,沟通教与学的联系,对教学经验欠缺的青年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通过多次听课、评课等指导,促其逐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对教学效果较差、教学态度不够认真的教师提出中肯的批评和建议,使教学步入良性循环。

三、多重督导与核心督导相结合的原则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要实行统分结合,分工合作的院、系(部)两级教学督导工作管理体制。院教学督导组由专职教学督导员、中层以上干部和教务处相关人员组成,系(部)教学督导小组由系(部)正、副主任和相关人员组成。院、系(部)教学督导组分工与责任明确,以随堂听课、常规督导、教学检查、信息采集、过程控制为主,并及时汇总各组督导工作信息,向院办、当事人员系(部)沟通反馈,做好解决问题的工作。开学初的教学秩序检查、期末的考试巡视、新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实验室和实训中心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的运行、各类专项检查等督导工作由院、系(部)教学督导组合作完成。

实际上,要真正提高教学督导工作实效,还必须遵循核心督导原则,即以教务处督导为主。教务处作为全院教学工作的全面和具体负责部门,不仅具有管理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具有管理的权限和威信,相对各系(部)督导员来说,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学院领导的督导工作虽然也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但实事求是地讲,由于领导工作的繁忙,也只能起到督促作用,他们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其派出机构教务处的身上,与其说领导在督导,还不如说领导在真正了解教学情况和支持教务处工作。所以,真正要提高学院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除了做好多重督导工作外,关键还是要做好教务处的督导工作。

四、立体多元与客观求实的原则

所谓立体多元,即指要综合考虑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尽量做到全面开展工作。所谓客观求实,意指要综合考虑不同系(部)、不同教师、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在立体多元方面,要综合考虑学生、教师和学校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在学生方面,一要关注学生出勤,要了解到底有多少学生早退,多少学生缺勤;二要关注课堂纪律,要了解学生自觉守纪意识,了解上课睡觉、讲话、玩手机等情况;三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思想动态,随时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真正做到关心、关爱学生,促其身心健康成长。在教师方面,一要关注教师教学态度,了解教师的教态、教学资料的准备、教学管理情况、教学方法运用、师生互动情况等;二要关注教师教学水平,要充分了解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了解教师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等;三要关注教师教学纪律,要关注老师是否上课有不讲课要学生自习、上课接听手机、上课形象、私自调课和换教室、整堂课放视频、提前下课等情况。在学校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方面,要密切关注学校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及时将这些重点工作纳入教学督导工作中,譬如新课标实施、教学设计活动、教风建设、教学评估等。

在客观求实方面,一定要结合实际,综合考虑。在学生方面,要尽量考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要考虑不同时期学生的思想差异,关注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在教师方面,要考虑不同学科、不同课程教师的特点,考虑老教师和新教师的不同特点,考虑本校教师与外聘教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差异。在学校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方面,也要做到评价的客观性。除此之外,不要盲目追求完美,不要盲目与重点高校进行攀比,一定要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五、激励为主,及时总结的原则

没有教学自信的教学是不堪设想的,而缺乏教学自信也正是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督导员在督导过程中不仅要时刻注意维护教师的教学自信,而且要通过督导帮助教师寻找自信,培养自信,强化自信。

教学督导员在进行日常教学工作检查时,要多方位地树立先进典型,对青年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其优点;评课时要“优点谈足,缺点抓住”,要评出特色,点出创新,对于某些优点很少的课,不妨将优点拆大为小分开评,缺点归类分开抓主要的说;通过收集教学中的各种信息和师生评教、评学座谈会,反馈教学信息,达到改进教学方法的目的;在组织教师认真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同时,研究如何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新理念和加强教师培养学生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督导;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规格的特殊性――实践教学占有很大的比例,教学督导工作又应以实践教学为主;每个月都要形成系统的教学督导工作简报,并在学校工作中公开,使全校上下都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了解工作中的不足与问题,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等等。

六、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的原则

教学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且十分复杂的工作,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工作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在教学督导工作中,要考虑到教师阅历、教学经验、性格特点等个体因素,不能整齐划一,求全责备;要充分尊重教学的独特性,倡导教学的创造性,发扬教学的艺术性,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要以学习的心态参与,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通过督导来丰富和完善教师自身的教学理论与理论素养,促其专业发展,真正达到督导员、教师、学生和学校的互利共赢。

要达到这一理想目标,就须使教师们理解和支持教学督导简报的制定和印发工作,明白教学督导简报的编发,旨在建立一个教育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和交流的平台,及时地反映教学督导工作动态,传递各类教学信息,贯彻“督为手段,导为目的”的教学督导工作方针,服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理解督教督学仅仅是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稳定有序开展的必要手段,其真正目的在于引导师生逐渐转变教学理念,落实教学设计等教学改革,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引导师生不断改进教和学的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全校师生充分认识到督导的对象是教学质量,不能简单地把督导工作理解为对教师和学生的监控,充分认识到教师和学生既是督导对象,又是教学和学习的主角,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措施和手段等都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活动出发点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创新学习、变知识为能力的能力为根本和最终落脚点;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活动,构架师生平等交流的立交桥,真正走入学生心灵,使学生真正敞开心扉,健康成长;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探讨与思考,探索适合本校环境、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有效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的基本原则篇(7)

【关键词】情境教学 探索 适应 诱发 民主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75-01

一、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是指教师从激发学生探求欲望的目的出发,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把要传授的知识信息精心组织在一起引人兴奋、使学生疑惑在关键处,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己尝试去解开“疑问”,通过自己亲自探索来获取知识。

“疑”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内驱力,它是引导思维、启迪智慧的重要心理因素。学生的探究活动是以“疑”为基础的。从心理学角度讲,“疑”是由于个体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某种刺激不适应所产生的一种心智的骚扰与不宁。这种心智的骚扰和不宁要求得到解脱,情绪的惆怅与紧张希望得到放松,由此便引发了人类一系列的探索认知活动。疑难最容易引发学生产生探索性反应,从而引发其思维。可见,“疑”作为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会打破学生心理上的平衡,引起学生动机、注意力和情感态度的及时改变,并重新组成认知行为的心理动力系统,以保证认知探索活动的顺利进行。实践证明,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的情境,教师能否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疑”,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生的探索活动水平。教师通过提供一定难度而又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学习材料,介绍日常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常现象等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置疑解疑,主动探索。如,在“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一节教学中,在学习“伴性遗传”前,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道尔顿画像,并呈现道尔顿为母亲买袜子的故事,让学生认识“色自”的发现过程,通过提问“为什么道尔顿和他的弟弟所看到的袜子颜色与他人不同?”、“色盲是由什么决定的?其遗传有什么规律?”,通过这一系列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疑问,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二、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指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学习的对象和问题的难度要适应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学生心智发展的现有水平,是情境教学的客观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或超越了这个发展水平,所创设的情境必定是盲目的。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身心发展水平,特别是心理发展水平;二是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和技能,特别是系统的科学知识己经达到的水平。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类的心智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连续性。某一阶段实施的任务和方法,都应该与这个阶段的心智发展水平相适应。所以,在情境教学中要循序渐进,要根据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的不同,创设相应难度的教学情境或问题情境;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或问题情境的难度和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区分为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层次。心智发展的连续性是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客观基础,它向我们揭示了适应“最近发展区”的超前教育的可能性,它告诉我们,在情境教学中,我们所创设的情境或问题应该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又要高于学生现有的心智发展水平,学生对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或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有兴趣并有可能去解决它,教师通过介绍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或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三、诱发性原则

诱发性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创设具有诱发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固有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成为一个满足好奇心和兴趣的需要、充满求知欲的主动过程。

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都是在人的精神需要和实际活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积极的主观态度,在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作用下,它可以转化为一种巨大而持久的内驱力,推动人们进行探索和创造活动。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接受信息的主动程度,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然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般情况下不会自发形成,需要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对具体教学法作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组织。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在好奇心、求知欲的诱发性原则指导下,通过揭示事物的自身矛盾、介绍科学与感觉之间的矛盾等,创设具有诱发性的教学情境,应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自身潜在的巨大学习内驱力,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追寻和探索知识信息的主动过程。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掘这种天然的内驱力,并使其转换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智慧。成功的教学必须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