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学专题讲座

教学专题讲座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2:49

教学专题讲座

教学专题讲座篇(1)

关键词:中职物流;专题讲座;教学途径

物流业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物流专业在各大高校以及中职学校的设立和发展,但是,作为一个新兴专业,物流教学普遍存在问题和不足。而通过寻找新的方法和途径去改善这些问题成为物流教学目前面对的首要问题。

一、中职物流教学现状

1、专业目标不明确,课程开设没有针对性。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物流专业都没有明确的专业定位,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所以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就显得不够精挑细选,只要跟物流相关的课程都开设,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都只有粗略认识而没有哪个方面是特别在行的,在就业过程中没有竞争力。

2、缺乏专业教师和实用性强的教材。具有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老师是中职学校的需求,然而现今中职学校的物流老师大多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的:要么是有一定工作经验而理论不强;要么是物流专业出身而缺乏工作经验,在教学中常常显得不够全面不够专业。与之相适应的中职物流教材也不统一没有针对性,而由于老师们的专业性有限,大多都只是照本宣科,大大影响了物流教学质量。

3、校内实训场所有限,校外实践基地缺乏。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最大要求就是动手能力强,而由于条件所限,很多中职学校的校内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都不足,课程设置所要求的实训课程开设不足。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大笔资金投入,多数企业对于接受学生实习的意愿也不足,校企合作成了仅限于合同合作的空谈。物流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而校内校外的锻炼机会的缺乏让整个专业职能以理论教学为主,中职生对于理论学习兴趣不高,导致理论没学好操作没学过的现象,这样的学生就业肯定是不受欢迎的。

二、专题讲座概述

讲座是主讲人向学员传授某方面的知识、技巧,或改善某种能力、心态的一种公开半公开的学习形式。

专题讲座一般由某个院系或研究机构主办,邀请的嘉宾多为该领域的知名专家,而讲座的主题也会围绕领域内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可以促使学生了解所在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

讲座讲座式教学是国外传过来的,因为经研究发现,声像结合的传递信息效率是最高的,可以达到61%,只声音传递只能达到20%多一点,而讲座的这个优点更符合中职生的学习特点。

三、专题讲座在中职物流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中职物流教学的教学效果,各中职学校都努力改善学校教学条件以促使各种教学途径教学方法发挥应有作用。专题讲座作为一种利用校外资源的辅助教学途径发挥了极大的窗口作用,让学生能在学校里面可以了解到本行业的最新动向,同时可以通过行业领军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处事方式学到更多不可多得的人生经验。

1、专题讲座是学生了解物流行业最新动态的窗口。中职物流专题讲座的主讲嘉宾一般都是物流行业内的成功人士,有着丰富的个人经历和宝贵的实践经验,他们都在自己的特定领域给学生带来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动向,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物流行业的现状,并有机会接触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沿。中职学生一般都没有看报纸杂志的习惯,上网也不会关注本专业的相关内容,除了课堂接触的内容之外,对本专业的了解有限。而这些专题讲座能让他们近距离接触行业翘楚的机会,对本专业的社会发展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犹如打开了专业学习的另外一个窗口,而这个窗口给他们带来的决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在讲座中,他们能领略到行业名家的个人魅力,能学习不同人的个人发展经历和处事风格,这些可能影响到学生的职业规划、道德修养和日常行为,比之专业知识的学习更为深远。

2、专题讲座可以弥补其他教学途径的缺陷。由于教师和教材的专业性都不够高,学生在某些问题上获得的认知也是有限的,而专题讲座由于是行业名家擅长的领域,能在这些特定领域带来专业度和可信度都极高的知识获得。校外实践基地的缺失导致学生无法了解到企业对员工的最真实的要求,而在专题讲座中,他们能从各位行业名家的讲座中了解到一些企业的真实情况,并调整自身的学习方向和行为习惯以适应企业的要求。

3、专题讲座可以拓展学生的交际圈。专题讲座的主讲嘉宾一般都是行业领头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接触到除了亲友和老师之外的其他成人。另外,专题讲座都是由本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和老师一起聆听,这增加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尤其是在答疑环节,更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四、专题讲座应注意的问题

专题讲座在行业动态、人生经验方面给中职学生带来了不少的收获,作为一种辅的教学途径也越来越为中职学校接受和使用,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把握几个问题:

1、专题讲座的内容要是学生需要并且感兴趣的。目前,也有不少专题讲座是因为各类评价考证的形式,学校为了完成任务随意找人过来,而主讲人也只是走过场。这类讲座只会让学生对这种教学途径产生质疑和厌倦。

教学专题讲座篇(2)

好课的背后折射的是教师的教育哲学,一个好教师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有他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取向的,他既不会随心所欲,天马行空,也不会为人左右,失去自我。好课的艺术,就在于“放得开,收得拢”,这艺术会让人觉得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会让师生难以忘怀。

总结起来是四句话——要有人,要有料,要有趣,要有变。如果浓缩一下就是要有味,能让人回味无穷的味。

课堂要“有人”

1、你的课堂上,有生命的成长吗?

有人的第一层含义,当然是有学生。作为一位教师,应该努力从教育的本原来认识我们的课堂,教育是面对人,帮助人的生命生长的,着眼生命生长的课堂,必然是基于学生实际,要从学生生命生长需要出发的。

我们在课上总是习惯于指向考试,指向升学,我们灌输给学生的,很少是指向批判、体验、创造的。考试升学,找好工作,讨好老婆,过好日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着眼于人的,但是人生绝对不仅仅是这么一条直线,如果我们的课堂给他们的就这么一条直线,那么将来他们一旦遇到挫折,离开这个轨道的时候,他们就不知所措了。

2、给课堂注入个人风格

“有人”的第二层含义,就是有我们自己。所谓有我们自己就是要有我们的个人风格,是我的“课堂”,这里面包含着“我的”教学哲学。每个人包括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教师的个体意识,就会失去教学的创造性。

做教师的,学徒,到匠人,到艺人,到专家,这个过程中我们所教的每堂课本就是不一样的。这原本是常识,可是我们在课堂教学评价时往往只有一个标准,这标准更多的时候是无视施教教师和受教学生的。

3、课堂上要关注情境中的人

所谓“有人”,还包括不在场的人,比如教材的编写者,教学纲要、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制定者,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这些孩子身边的人,这才是我们挂在嘴上的“教学情景”。

课堂要“有料”

“有料”,换一个角度讲,就是课程资源。一堂好课,教师是会从实际的教学情境出发,开发和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的,这资源既有我们自身的经验积累,更来自与学生的互动。

课堂要“有趣”

所谓趣味性,就是课堂能让学生产生发现到某种稀罕之物的兴奋,迫不及待地要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与大家分享他的乐趣。人总是喜欢发掘神秘的宝藏,尤其是儿童。有趣的课堂,就是要带领学生走进神秘的境地,寻求知识的宝藏。

有趣的课堂会将学生的天赋、洞察力、以及多元的视野聚焦在他们对生命的挑战上,进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可能,也就会寻找到我们从未想过的答案。

课堂要“有变”

“有变”说的是一堂好课的每一个环节往往是“出乎意料”的,是随机的,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动态生成”。一堂好课是一定会根据课堂的实景调整教学预案和教学方法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张力,有灵气的。教学面对的是人,既然人是活的,我们怎么可以死守预先设定的教学方案呢,又怎么能够按照一个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呢?

其实,有变的课堂就是要打破我们对他人的迷信,对标准的迷信。我们的课堂要勇于挑战传统的模式,不能用一个不变的标准来认识自己。因为生命是多元的、变化的,决定了教育必须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刻板化、模式化,好的课堂总是会在变化中收获教与学的愉悦。

做到这“四有”,需要培养四种能力

如何上出这样的好课?我认为,还可以说四句话——就是需要学会四种能力,即解读文本的能力、灵动的能力,沉稳的能力,“得意忘形”的能力。

1、解读文本的能力:在文本中发现问题,才能培养出有“问题”的人

应试教学的弊端之一是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真正的教育要做的是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有“问题”的人。要让学生有“问题”,自己先要成为有“问题”的人。教师对文本的阅读最要紧的就是从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善于思考的学生。

2、灵动的能力:捕捉课堂上灵光一闪的瞬间

所谓“灵动”,就是教育理论上讲的教育机智,我的理解是“课感”,也就是教师驾驭课堂的灵感。教师有了这种“灵动”,在课堂上才能够迅速发现、捕捉那些对课堂教学有帮助的瞬间,也才能够及时消解那些不利于教学的负面因素。

比如,课堂上突然有麻雀飞进了教室,怎么办?一是把它赶出去,二是不闻不问,再有就是相机引导,跟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前两种情况没有及时消解不利因素,而“相机引导”就是具有课堂的灵感,能将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为我所用。

3、沉稳的能力:别让浮躁的心态污染了课堂

所谓沉稳就是不浮躁,现在的课堂教学当中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尤其是低年级,就是动不动就表扬:“你真聪明!”“你怎么会想到这个问题的?”等等,过度就是一种浮躁。

许多情况下教师同样很急躁,比如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完成练习、在与教师的互动当中,出现了思维、语言、表达阻塞的时候,有的教师就会拉下脸来:“这个我都讲了多少遍了,你还不会?”

要想沉稳地驾驭课堂,一定要克服这种浮躁的心理,埋下头来,回到教育的本真。教育不仅仅是考试和升学,教育的作用是帮助学生丰富生命的色彩,拓展生命的厚度。比如适应生活、独立生活、改善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使人成为人。

4、“得意忘形”的能力:摆脱固有的模式束缚

教学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如果用统一的“模式”去教,就会很机械、很教条,所以好老师的课堂要达到“得意忘形”之境界。

“得意”包括三个维度:一是要“得教材之意”,也就是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主旨、特点和编写者的意图;二是要“得学生之意”,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需要,适时调控学生的情绪,使之渐入佳境;三是要“得课堂之意”,即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套不变的、机械的程序。

教学专题讲座篇(3)

如何备课?

❶对比教材

备课时要对不同的教材来回比较,从而选择确定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70%左右要紧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纵横渗透,综合整合,作相应发挥。

❷提前备课

新学期刚开学尽量能把课完全备好,甚至包括各次考试的题目,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然后才上课。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方式进行教学。

❸把握整体

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只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讲授学生完全无法理解的内容。

如何上课?

❶反复推敲

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坚决守时,决不压堂。

❷关心学生

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❸善于提问

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❹注重互动

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

❺勤于总结

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如何考试?

❶激发兴趣

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一定要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主动、合作进行学习。

❷让考试成为一门艺术

要从“逻辑”“操作”“艺术”“交往”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测试。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学年中都有获得前三名的经历,对你的教学留下美好的回忆。

❸避免优秀学生自满

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真正有效的促进方法,是让他们深切地知道:“不进则退”。考试要让他们感受到一定的压力,保持必要的张力。避免他们盲目自满,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信与自尊。

❹考试后要巩固学习

每次考试后,应立刻将答案公布或发给每位学生。要学生“趁热打铁”,修正错误、巩固正确,打好基础。当天知道作业正确与否,对于有效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如何提问?

❶设计有意义的问题

设计教案的核心是设计问题。问题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兴趣;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今后学习奠基;问题解答要及时反馈,真正巩固。

❷要有预见

提问与思维。“选择思维”的问题是:“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吗?还有其它解决办法吗?”,增加思路。“前瞻思维”的问题是:“如果那样做,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要有预见。

❸换位思考

“情感思维”的问题是:“出现这样的结果满意吗?我的情感上能接受吗?”尝试体验;“换位思维”的问题是:“别人怎样看这个问题?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设身处地。

❹鼓励提问

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努力做到针对性强,切实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从问题到问题,学无止境。

综合经验

❶多肯定,少否定

对学生好的言行,要及时给予肯定的回应;对学生不好的言行,要及时给予否定的回应。大多数应是“肯定回应”,“否定回应”只占少数。

❷不断学习

每一学年都要调查统计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力争在自己最弱的一项上,有所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在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出“审美和立美”,艺无止境。

❸上好每一节课

每上一节课,要设想特别多的人在倾听,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力戒偏见。要以自己的全部智慧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如沐春风。“生命和使命”,价值统一。

教学专题讲座篇(4)

1实施方法

1,1前期准备

召开座谈会,根据所轮转专业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专长,确定每个学生的讲座内容、要求,组织教学材料、备课。根据临床排班情况及轮转学生的数量、意见,确定学生应用多媒体讲课的频率为每2周或4周一次,每次讲座的时间为1小时,讲座安排在周二或周四下午。

1,2学生

对象为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青光眼科轮转的眼科学或眼视光学硕士研究生、眼科学博士研究生。在临床日常工作带教的同时,采取周二或周四下午组织讲座,1次/2周或1次/4周,1学时/次。

1,3讲座内容

教师事先准备的选题包括: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先天性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分类和治疗,滤过泡的分类和处理,干扰素在青光眼中的应用,青光眼的视神经保护,计算机自动视野计检查,GDX、OCT、HRT等在眼科的应用,多焦电生理的应用等。每轮(3个月)选择3-6个专题,安排正在青光眼科轮转的研究生进行讲座。学生演讲30-45min,教师再利用15-30min时间纠正演讲内容的不妥或错误之处,听课的同学提出问题或不明之处,由主讲的学生答疑,听课的同学、教师可以进行补危、纠正,对有异议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教师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最后由带教老师对该学生的讲座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总结。

2让研究生开展专题讲座的体会

数年来,我们让在青光眼专科实习的研究生开展专题讲座,初步体会到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眼科学研究生毕业实习质量,其优越性在于:

2,1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让研究生开展讲座这一方法与国际上流行的基于问题式学习法(PBL)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强调自主学习。主讲的研究生为了准备专题讲座的内容,会有目的、主动、自觉、积极地去学习该专题的知识和技能,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该专题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会更牢固。听课的同学为准备问题、回答问题也会主动、自觉地去学习该专题相关的知识,查阅文献资料。在让学生开展专题讲座的过程中,我们引入了讨论式教学法,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大家提问、讨论,在提问、讨论阶段。同学们能主动应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经验和技能去思维、去分析、去判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主讲的研究生需自己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去制作多媒体课件。带教老师只给予指导、解答学生自己看书后仍不能理解的问题。准备听课的学生要带着问题去听课,也要自己思考、准备、学习相关的知识和临床技能,整个备课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

2,3提高学生的素质

让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并就讲座的内容提出问题、讨论和回答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研究生学习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为制作合适、新颖、吸引人的多媒体课件等需要学生去思考、探索和创新,同学之间还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学生讲课、提问和答辩,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演讲能力,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的潜能。

2,4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学专题讲座篇(5)

关键词:专题讲座;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90-02

新形势下,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开拓型、创新型食品专业人才,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一、在校大学生学习时常见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学生学习过程常见的问题有:①盲目性。选择专业时缺乏对食品科学正确全面的认识,认为学习食品科学就是学习与食品相关的知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②从众性。有的学生学习任凭兴趣,缺乏专业知识学习的全局规划,往往存在“跟风”现象,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缺乏对知识学习的系统性。③脆弱性。有些学生一旦没学好专业基础课就觉得自身能力不行,从而丧失自信和兴趣。④被动性。由于食品科学知识体系的庞大复杂,有些知识需要学生自觉主动学习,部分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性和科学钻研精神。

二、大学开设“专题讲座”的必要性

“专题讲座”是食品专业的学科导引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关于食品专业学科的初步介绍,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该学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该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食品专业的学生,课程的开设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关于食品专业的介绍,并了解食品科学学科发展的历史、特点和内在规律等基本内容,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对本学科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过程中不再感到困惑和茫然,从而激发学生对食品专业的学习兴趣。

三、大学开设专题讲座作用

1.利于学生全面了解所学专业。上大学前,大部分学生仅凭专业名称或简单的专业介绍对所学专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学生可能对将来所学专业更加茫然。通过对食品专业部分在校学生的调查表明,在开课之前对食品科学了解的仅占60%左右,有50%左右的学生对将来可能要学习的专业不甚了解,如果未开设此类课程,这种状况可能要持续到专业课学习结束,或是到学生参加工作以后。开设“专题讲座”,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全面了解食品科学专业,并对专业发展方向有个准确的认识和定位。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在传统教学大纲安排中,大学一、二年级一般开设公共课和基础课。由于一年级新生不全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专业学习和研究内容,因此很难想象他们会在业余时间主动获取一些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概况等。通过调查,在学习本专业之前是否曾经看过与本专业相关书或杂志的提问中,回答基本没有看过和完全没有看过的学生大约分别占总人数的60%和20%左右,看过一些的学生不到20%。因此学生对专业方向不是很了解,也就谈不上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实际上,大学教育要培养学生主动摄取知识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也是大学教育的职责要求。

四、开设“专题讲座”,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虽也有开设专题讲座,但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等,导致效果不明显。所以,根据目前“专题讲座”开设的实际现状,笔者对在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研究方法:以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2007食质、2006食科专业为主体,通过不同类型“专题讲座”的开设,以“专题讲座”为枢纽,从教师水平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院“教”与“学”整体实力提升三个方面,尤其在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从三个不同阶段为重点,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

2.具体内容:①对教师自身水平提高的要求学院中级职称以上教师通过“专题讲座”的开设,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迫使自身提高水平,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提高职称、学历等,做到教学相长,并促进出成果。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于大一新生,主要以“新生入学教育”和各系开展的“专业思想教育”为主,来为大一新生介绍本专业的发展情况,使新生能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并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第二阶段,对于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学院进行“复合型”教学。包括各种类型的“专题讲座”,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项目等,并积极参加教师科研项目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能够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第三阶段,对于大四毕业生,一是专门开设“专题讲座”课程,由研究该领域的教师进行讲授,与专业课搭配的方式来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知识点及知识点以外的东西,并注重各部分基本理论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基本理论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开设“就业专题讲座”,由相关企业的一些成功人士进行授课,介绍涉及食品专业的企业情况,同时结合自己长期从事食品行业的丰富社会经历,以一个食品专业过来人的角度出发,就目前形势下食品行业的就业前景、就业方向以及学生该如何给自己进行目标定位、如何做好跨出校门前的准备等方面与同学进行交流,提高学生就业率,并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3.取得的效果。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取得了以下效果:①“专题讲座”首先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关于食品专业的介绍,使学生对食品学科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在上大学之前,大部分学生仅凭专业名称或简单的专业介绍对所学的专业有个大致理解。通过大学教育,培养了学生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也是大学教育的职责所在。②“专题讲座”为大二、大三高年级学生提供了掌握本专业知识相关联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将专业知识与科研创新意识相结合,并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③“专题讲座”还为大四毕业生提供了就业“信息库”,使学生在即将迈入社会时就了解有关的社会动态和就业问题,把握好自己的就业方向。④在学院建立一支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初步形成食品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模式。⑤学院教师获准各级项目15项,其中,省级以上科研项目6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编写教材及专著6部,30余篇,累计获得10项荣誉。⑥在学院内专门设立了“食品科技学院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学生参加的学校“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10余件作品获奖,20余名学生获得了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行动基金等项目的资助,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

教学专题讲座篇(6)

人之“成人”,不仅体现在生理学层面或法学层面,更重要的还在于文化学层面、心理学层面上的“精神成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文化,不仅有学问更要有修养。大学生的“精神成人”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为了大学生的“精神成人”,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有重要的责任担当。

“精神成人”旨在让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健全的人格,达到心智上的成熟。一个大学生毕业生,应该具备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精神成人作为人生成长的重要一部分,其重要品质为诚实善良、内心丰盈、气质高雅,拥有独立人格和价值观,这些比专业技能更重要。精神成人与人们所注重的专业知识相比,精神世界、情感意识、人生态度、学生的生命状态,更为关键。

有学者指出,大学教育比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并热爱真理和智慧。大学的人文教育,不仅要关注大学生脚下的路,还要让他们抬起头来,关注远方的天空,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他们真正在精神上成人了,才可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个体的幸福和快乐,也才能真正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开设跨学科大讲坛的必要性

加强人文教育,是要让学生具有法理意义上的“公民素养”伦理意义上的“道德修养”文化意义上的“人道意识”以及心灵意义上的“爱的情怀”。这些都是“精神成人”的内容。大学的人文教育可以通过课程的设置来实施,我国高校目前普遍采取的是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通识类公共选修课程。然而这一类课程的内容体系今天来看仍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在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博雅教育”是英国人纽曼提出的,其内容重点就是强调学校要着重对学生品性的全面熏陶。他认为,让大学生“专业成才”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精神成人”。据此,他呼吁学校一定要重视人文教育。这一教育思想为很多教育家所推崇。

美国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改革方案也是直指学生的精神层面。具体而言,这一核心课程改革有四大目标:培养全球性的公民;发展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使学生理解生活的道德面向;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既是文化传统的产品,又是创造这一传统的参与者。这四大目标都以核心课程的方式显示出来。与现行的核心课程相比,这一新核心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知识领域,而降低在某一具体题目上的深度。换句话说,就是求广不求深。这里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大学要为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作准备,而不是仅仅提供专业知识。

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它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要使大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意识。学生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应该做的事情。学科学术讲座对于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展开是功不可没的,它有效解决了各高校师资力量分配不均的问题,使每一位学生都得以学到学校不开设的课程和知识,使学生与名师名人零距离接触,在校园内即可听到来自全国各地名师的讲解。

20世纪90年代,杨叔子院士就曾指出,我国的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着“五重五轻”现象,即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这“五重五轻”中的重功利、轻素质是要害;而轻基础、轻实践、轻个性、轻素质又同轻视人文密切相关。人文教育是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是基础的基础,人文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素质。轻视素质,忽视人文,急功近利,危害无穷。忽视学生的精神成人问题,只能看作是教育体制缺陷的表现。高校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实际,开设跨学科大讲坛是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的一个重要举措。

三、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的顶层设计、建设与实施

开设跨学科学术讲座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学生体验和感受人文精神的良好场所。跨学科学术讲座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工作过程中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内容以人文为主体,覆盖众多学科,内容包括古今中外、文学、艺术、哲学等系列知识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旨在“提升文化品位、倡导格调生活、拓宽知识视野、推进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一一跨学科学术大讲堂“启航讲坛”,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专为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开阔学术视野而搭建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并作为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列入本科培养方案。面向文科学生普及自然科学知识,面向理工科学生进行跨学科的自然科学知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普及中西方文化,同时介绍国内外着名科学家的创新思想、治学精神、研宄方法,学会做人之道,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启航讲坛”旨在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更多地接触名师名家、提升大学生审美情趣,促进综合素质发展的平台。讲坛期望能吸引更多名师学者,办成黑龙江省乃至全国性的文化交流中心,形成人文和科学精神的殿堂。

1.发挥“启航讲坛”的育人功能

“启航讲坛”作为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纳入了本科培养方案,其定位是素质教育跨学科的学术大课堂,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为主。主要邀请国内外高校名师,诠释通识教育内涵、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等方面素质与能力。尤其是“学会做人”,这对大学生成长非常重要,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讲坛以“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启迪智慧,引领航程”为宗旨,重在知识性、前沿性、趣味性、哲理性,由“中外历史与文化”“语言与文学”、“哲学人生与社会科学”、“艺术修养与审美'“自然科学与人类文明”、“国防文化与船海特色”等六大模块组成。

“启航讲坛”作为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重要载体,通过讲座互动以及讲座后座谈的方式,使学生有机会与专家“零距离”接触,达到典范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启航讲坛”自2008年3月末开办,己成功举办近200多期。专家们以“渊博的学识、独到的眼光、睿智的见解、敏锐的思维、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同时学校也借专家来讲座为契机,扩大了知名度。“启航讲坛”开展的讲座,相继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杨叔子院士、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张岂之教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我校徐玉如院士、“终身荣誉教授”邓三瑞、校友郭宝柱、“两弹一星”专家邢球痕院士,清华大学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教师彭林、北京大学教授王义遒、少将金恩祥、徐光裕,“百家讲坛”的金正昆、马瑞芳、康震、鲍鹏山、隋丽娟、孙立群、喻大华等先生,还请到了美国工程院院士WilliamC.Webster、耶鲁大学着名经济学家陈志武、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UJ.Fan,全球经理人尹建维、屈中华先生,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央视着名主持人韩乔生等先生。每一位嘉宾精辟独到的见解,深入浅出的演讲都能够唤起听众的共鸣,引起了学校师生的强烈反响。

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老先生曾提出了“泡菜理论”,即泡菜水里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水。同样,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取决于学校的文化氛围。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潜移默化的,“启航讲坛”所开展的通识教育课程正是起到了这样一种作用。通过“启航讲坛”,广大师生可以和知名学者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大师风范,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多元思考。学生说“启航讲坛”像干涸的土地灌进甘露,滋润学生的心田,震撼学生的心灵。

2.规范“启航讲坛”的顶层设计

讲座课程的顶层设计是做好讲座的前提,邀请谁、讲什么、怎样讲、效果如何,是我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我校讲座专家的邀请主要围绕文化素质教育六大课程体系展开,邀请专家以国内外高校名师为主,讲座内容中一定要体现如何求知、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应提前一个学期设计讲授主题与系列,提前一个月联系好专家。“启航讲坛”开办的讲座作为学分课程,具备一般课程所需的运行要素,包括课程大纲、教材与参考文献、讲授方式等。

针对我校理工科大学的状况,侧重中华传统文化、国防特色模块,开展名师系列和少将系列讲座。我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负责讲坛组织运转工作,负责对专家遴选、邀请、行程安排、现场掌控、课堂巡视、效果测评等情况进行统筹安排。

我们拟在每学期的教学周大致安排18场“启航讲坛”讲座,全年近40场。上半年讲座主要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解放军国防大学的教学名师,以及来自跨国公司的CEO、国外大学的教授,重点讲授语言与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国际形势、国外高等教育相关领域。下半年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开展军工文化、学校特色船海系列、中华传统文化系列、国防教育系列讲座,重点邀请香港与台湾大学专家、“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军事领域知名少将开展讲座。

我校“启航讲坛”跨学科大课堂的举办,受到学校领导、院系、机关、师生的大力支持,从依托课程体系遴选专家的前期策划、讲座嘉宾介绍的PPT制作、讲座内容网络与海报宣传、讲座礼仪主持、课程内容采编、专家专访,学生听后感等,均由基地学生工作中心学生团队完成。每期讲座后,作为“启航讲坛”幕后团队的同学们都认真总结,仔细分析不足之处,以便下次改进。

3.展望“启航讲坛”的开放课堂

“启航讲坛”讲座专家主要以国内外高校名师为主,走“高质量、精品化、课程化、常态化”路线。

部分讲座将以模块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己被聘为学校的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30多位学者,每年将到我校讲座至少一次。专家提前两个星期提供讲座课程大纲或讲座简介或讲座文稿,并提供与讲座相关的教材或书籍,以便学生延伸阅读与学习。“启航讲坛”不仅浓厚了学校的文化氛围,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更是有效促进了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教学专题讲座篇(7)

1 现有新生入馆教育途径及其不足

现有新生入馆教育途径并不单一,也有许多可取之处,但因存在着一些缺陷,教育效果不佳。具体分析如下。

1.1 现有新生入馆教育途径

1.1.1 发放《读者指南》手册

《读者指南》是图书馆为新生编写的说明性手册,详细介绍了图书馆的概况、布局、馆藏资源、服务内容、资源使用办法及规章制度等内容,并配有馆舍平面图、中图分类法、相关照片等的图表信息。《读者指南》一般为印刷精美的小册子,方便读者随身携带。新生人手一册,在图书馆的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随时翻阅。

1.1.2 带领新生实地参观

实地参观,即由有经验的图书馆员带领新生读者实地游览参观图书馆,并在参观中进行现场讲解。由于新生人数众多,图书馆对全校新生进行分批接待,事先把读者按系别、专业、班级等进行划分不同参观批次,根据参观流程安排好不同批次新生的参观时间。一般采取流水线作业形式,第一批读者参观完第一个部门后进入第二个部门,此时,第二批读者进入第一个部门参观,依次类推。实地参观加现场讲解的模式让读者能够亲身感受图书馆,对图书馆形成一个直观的认识。

1.1.3 举办新生讲座

新生讲座是由图书馆选派资深馆员为新生举办的专题讲座,内容包括图书馆资源及服务介绍、资源使用办法及各项规章制度等。讲座一般采取多头形式,把全校新生按系别、专业等划分为不同批次,各批次人数相当,由多个馆员同时对不同批次读者进行讲座。讲座的形式有PPT讲解、播放新生入馆专题教育片等。

1.1.4 馆舍迎新美化

馆舍迎新美化,即美化馆内环境,营造新生入馆的欢迎气氛。美化内容有在图书馆大厅悬挂欢迎新生入馆的条幅,在LED显示屏上打出欢迎标语,在馆内宣传板上制作欢迎新生入馆的专题内容,在大厅、阅览室等地放置绿植花卉等,意在让新生第一次到图书馆就喜欢上图书馆。

1.2 现有新生入馆教育途径的不足

现有新生入馆教育途径虽然努力通过多种途径让读者感受、了解图书馆,但其形式上的单向性和内容上的笼统性使得这些教育途径无法起到深远的影响。

1.2.1 形式上的单向性

无论上发放手册、举办讲座、带领参观还是美化馆舍,都是以图书馆为主体,由图书馆单向的向读者传递信息,读者的参与度不高,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很容易形成“看过就算,听过就忘”的情况,难以达到教育目的。

1.2.2 内容上的笼统性

《读者指南》手册的内容是统一的,新生讲座的内容是统一的,参观讲解的内容还是统一的。现有教育途径由于人数、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只能按全体新生的总体要求进行内容设置,内容上难免笼统,无法按不同读者群体的要求进行设置。

2 新生入馆教育新途径探索

针对现有新生入馆教育途径的不足,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当前的新技术新环境,拓展教育新途径,加大读者参与力度,满足读者不同需求,深化教育效果,具体的新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2.1 举办丰富多彩的新生参与活动

2.1.1 设置多种馆内趣味活动

在发放《读者指南》、举办读者讲座、举办实地参观以后,在图书馆内设置趣味读者活动,可以帮助新生更快更好的熟悉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

活动形式可以各式各样,比如,读者找书竞赛。活动地点为图书馆开架书库。活动形式为:图书馆员预先在每个纸条上写上5个不同的书名,这5本图书类号不同,且分别属于不同借阅区。参赛读者从图书馆员处领取一个纸条,到借阅区内查找图书。查找时可以借助检索机和《读者指南》。用时最短的参赛者获胜。获胜者将得到图书馆颁发的小礼品。找书竞赛可以帮助新生在实践中迅速熟悉馆藏图书资源内容、排架及查找办法。

又比如答题活动。活动地点可设在图书馆大厅。活动形式为:图书馆员事先准备一些图书馆相关题目,内容可涉及馆藏布局、资源、服务、规章制度等各个方面。参加活动的读者到图书馆员处随机回答10个问题。答对不同数量的题目,可得到相应的小礼品。答题活动受时间的限制少,可以连续举办,读者也可随到随答。答题活动可以让新生在思考中记住图书馆的各方面相关信息。

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目的都是吸引读者参与,帮助读者快速熟悉和更好的利用图书馆。

2.1.2 让读者参与制作寓教于乐的宣传材料

现有的入馆教育宣传材料大都由图书馆一方制作,宣传角度也是从图书馆方面出发。如果能让读者参与到宣传材料的制作中来,从读者的角度来宣传,势必能引起更多读者的共鸣,吸引读者的关注。

目前,已有少数高校图书馆对这种教育途径进行探索。其中,最为成功的当属清华大学图书馆推出的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图书馆主题营销视频系列短片《爱上图书馆》。该短片以在校大学生的生活为背景,图书馆的馆藏布局、资源利用、规章制度等内容自然的贯穿其中,使读者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轻松记住相关图书馆信息。

2.2 利用网络加强读者互动

2.2.1 在网上建设“新生专栏”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离不开网络,在网络上建立内容丰富,生动直观的“新生专栏”,效果远远优于单纯的纸质的宣传材料。网络版的“新生专栏”中,形式上更加生动,内容上更加充实。形式上可以综合使用文字、图片、表格、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内容上可以涵盖新生常见问题、图书馆历史介绍、前辈寄语等等丰富多彩的栏目。

2.2.2 用好图书馆博客和微博

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在新浪、腾讯、搜狐、人人网等大型网站中开设了博客和微博。在图书馆博客中开辟新生空间,针对新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宣传和互动,有助于拉近与新生的距离。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在新浪上专门开设了“新生空间”博客,设置了北大图书馆介绍、他们眼中的北大图书馆、北大图书馆读者使用手册、北大图书馆印象、北大图书馆一小时讲座、与北大图书馆交流等6个栏目,以生动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赢得了相当高的点击率。微博的互动性更强,在图书馆微博中即时更新图书馆动态的同时,可以发起新生互动话题,让读者随时参与到话题讨论中来,扩大图书馆在新生中的影响。

2.2.3 利用即时通讯工具

即时通讯工具,让图书馆与读者的实时互动成为现实。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置“馆员在线参考咨询链接”,可即时帮助读者解决在使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中,设置“图书馆新生交流”群组,既可以及时解答新生问题,又可以给新生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在互助中共同成长。

2.3 分类组织宣传,满足不同需求

2.3.1 针对不同的读者群需求来准备宣传材料

新生分属于不同的院系与专业,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对图书馆的需求也不同。针对不同需求准备宣传材料是提高入馆教育效果的好办法。比如,针对不同院系与专业,提供相应的专业推荐书目、制作相应专业使用的数据库使用指南等;针对不同偏好的读者,制作相应内容的多媒体课件等。

2.3.2 根据读者需求开设讲座

准备好不同的宣传材料后,可根据不同需求开设读者培训讲座。

根据专业开设专题讲座。比如,针对经济学专业的讲座,包括经济学专业经常使用的数据库检索技巧、网络免费经济类资源的查找方法、经济学专业写作与投稿指南等等。让大学新生在一入学就熟悉本专业的信息获取来源与使用技巧,让今后的大学学习事半功倍。

根据读者偏好开设专题讲座。比如,针对喜欢多媒体学习的读者开设馆藏多媒体数字资源的介绍和使用方法的讲座。还可以提供读者预约讲座服务,根据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推出相应的讲座。

3 总结

总之,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的新途径主要是要适应当前的新环境,利用新技术,采用各种手段,提高读者的参与度,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深化新生入馆教育的效果,让新生通过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迅速熟悉图书馆资源和服务,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2.2.2 用好图书馆博客和微博

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在新浪、腾讯、搜狐、人人网等大型网站中开设了博客和微博。在图书馆博客中开辟新生空间,针对新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宣传和互动,有助于拉近与新生的距离。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在新浪上专门开设了“新生空间”博客,设置了北大图书馆介绍、他们眼中的北大图书馆、北大图书馆读者使用手册、北大图书馆印象、北大图书馆一小时讲座、与北大图书馆交流等6个栏目,以生动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赢得了相当高的点击率。微博的互动性更强,在图书馆微博中即时更新图书馆动态的同时,可以发起新生互动话题,让读者随时参与到话题讨论中来,扩大图书馆在新生中的影响。

2.2.3 利用即时通讯工具

即时通讯工具,让图书馆与读者的实时互动成为现实。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置“馆员在线参考咨询链接”,可即时帮助读者解决在使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中,设置“图书馆新生交流”群组,既可以及时解答新生问题,又可以给新生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在互助中共同成长。

2.3 分类组织宣传,满足不同需求

2.3.1 针对不同的读者群需求来准备宣传材料

新生分属于不同的院系与专业,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对图书馆的需求也不同。针对不同需求准备宣传材料是提高入馆教育效果的好办法。比如,针对不同院系与专业,提供相应的专业推荐书目、制作相应专业使用的数据库使用指南等;针对不同偏好的读者,制作相应内容的多媒体课件等。

2.3.2 根据读者需求开设讲座

准备好不同的宣传材料后,可根据不同需求开设读者培训讲座。

根据专业开设专题讲座。比如,针对经济学专业的讲座,包括经济学专业经常使用的数据库检索技巧、网络免费经济类资源的查找方法、经济学专业写作与投稿指南等等。让大学新生在一入学就熟悉本专业的信息获取来源与使用技巧,让今后的大学学习事半功倍。

根据读者偏好开设专题讲座。比如,针对喜欢多媒体学习的读者开设馆藏多媒体数字资源的介绍和使用方法的讲座。还可以提供读者预约讲座服务,根据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推出相应的讲座。

3 总结

总之,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的新途径主要是要适应当前的新环境,利用新技术,采用各种手段,提高读者的参与度,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深化新生入馆教育的效果,让新生通过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迅速熟悉图书馆资源和服务,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 廖丽艳.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J].晋图学刊,2009(4):39-41.

[2] 钟晓辉,柯霞芳.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如何进行新生入馆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4):36-37.

[3] 陈靖,郑宏.普通高校新生入馆教育方法新探[J].图书情报工作,2009(12):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