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口老龄化的危害

人口老龄化的危害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04 11:01:17

人口老龄化的危害篇(1)

关键词:粘虫;川西北牧区;老芒麦;草;燕麦;仲彬草

中图分类号:S433.4;S8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8-4006-04

Difference Analysis of Armyworm Infection on Four Main Cultivated Grasses in the Pastoral Areas of Northwest Sichuan

LIU Jin-ping1,YOU Ming-hong2,BAI Shi-qie2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9,Sichuan, China;

2. Sichuan Academy of Grassland Science, Chengdu 611731,China)

Abstract: Elymus sibiricus L., Phalaris arundinacea L., Kengyilla rigidula(Keng)J.L. and Avena sativa L., main cultivated grasses in the northwest Sichuan plateau, were used as research objects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damage of Mythimna separate Walker.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se grasses were easily infected by armyworms in the booting and heading stage. And the infection of E. sibiricus and P. arundinacea was earlier than that of A. sativa and K. rigidula. There was a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total infected rate, the disease index and severity (P<0.01) for those grasses. A great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population density for the grasses an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x insects per shoot and the number of insect per shoot were found. Meanwhil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insect instar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n those grasses (P<0.01).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leaf area loss resulted in a great fall of fresh grass yield(P<0.01), with the loss rate of fresh grass of 8.06%~18.65%. The difference for the loss rate of inflorescence also lead to a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seed yield (P<0.01).

Key words: armyworm; northwest Sichuan plateau; Elymus sibiricus L.; Phalaris arundinacea L.; Avena sativa L. Kengyilla rigidula(Keng)J.L.

粘虫(Mythimna separate Walker)为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昆虫,具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为重要农林害虫[1]。川西北牧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海拔多在3 500 m以上,牧草生长期短,鲜有粘虫危害的报道[2]。近年来,由于相关项目的带动,川西北牧区的草地资源利用、生产能力提高,栽培耕作制度等方面有了较大改良[3-6],天然草地补播和人工草地建植面积不断扩大。草地的生产者组成改变后,会引起消费者种类与数量变化,尤其会改变植食性昆虫的演替与发育。开展川西北牧区昆虫的系统跟踪研究,对川西北牧区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试验以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选育并在川西北牧区大面积种植的4种主要禾本科牧草(禾草)为对象,调查粘虫在禾草上的发育情况、数量变化及禾草的被害率、病情指数、虫害严重度、损失率等指标,比较不同禾草粘虫危害的差异性,为草地粘虫的预测预报与防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邛溪镇二农场进行,试验地东经102°32′、北纬32°46′、海拔3 497 m,年均气温1.1 ℃,极端高温23.5 ℃,极端低温-33.8 ℃,年降水量738 mm,相对湿度71%,≥10 ℃年积温865 ℃,属大陆性高原寒温带季风气候。土壤为草甸土,0~20 cm土壤的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分别为276.0、10.2、131.0 mg/kg,有机质含量5.87%,pH 5.91。

1.2 试验材料

老芒麦为2年生川草2号老芒麦(Elgmus sibiricus L.cv.Chuancao No.2)、草为2年生川草引3号草(Phalaris arundinacea L. cv.Chuancao No. 3)、仲彬草为2年生阿坝硬秆仲彬草[Kengyilla rigidula(Keng)J. L. cv. Aba]、燕麦为当年生阿坝燕麦(Avena sativa L. cv. Aba),人工草地。

1.3 试验方法

栽培禾草于7月初发现粘虫,开始危害不大,考虑经济阈值与生态安全,只通过栽培措施控制,到7月中下旬危害加剧,但由于受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影响,直到8月初农药才到达。施药前调查被害率、病情指数、严重度、枝最大虫数、虫口密度、枝均虫数、花序损失率、鲜草产量损失率,种子成熟后测定种子产量损失率。各项调查进行3次,取平均值分析[7]。

被害率:每种材料随机选1O刈割,测总枝条数与受害枝条数。被害率=受害枝条数/调查总枝条数×100%。

病情指数:每种材料随机取300个枝条。危害分级:1为轻度,20%以下叶片受害;2为中度,20%~40%叶片受害;3为较重,40%~60%叶片受害;4为严重,60%以上叶片受害。病情指数=∑(病级数×相应病级样本数)/(最高病级数×调查总样本数)×100。

严重度:每种材料随机取300叶,用坐标纸法测定缺刻(斑点)占叶面积的百分比,取平均值为叶片(受害)严重度;每种资源随机取300个花序,计算受害小穗量占总小穗量的百分比,取平均值为花序(受害)严重度。

枝最大虫数:测定虫口密度前,检测每样方内单枝附着粘虫的最大数。

虫口密度:每种材料随机选1 m2拍打后齐地刈割,马上测定样地内植株、留茬、地表的幼虫数量、发育龄期(表1)和各龄幼虫所占比例,尔后翻转根际松土,检查潜土的幼虫,虫口密度为调查的单位面积总虫数3次重复的平均值。

枝均虫数:枝均虫数=虫口密度/单位面积枝条数。

损失率:测定虫口密度时1O齐地刈割鲜草量为单位面积鲜草产量,待种子成熟后测定单位面积种子产量。因二农场相关禾草全部受害,所以未受害田平均产量为过去3年栽培措施一致的未受害田对应平均产量。产量损失率=(未受害田平均产量-受害田平均产量)/未受害田平均产量×100%。

1.4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禾草虫害发生与症状差异

粘虫属迁飞性害虫,在北纬33°以北地区任何虫态均不能越冬[8,9],四川为二代区,成虫为5月10日至6月20日由南方迁飞而来。试验区海拔3 500 m左右,测定当年气温偏高,6月中下旬干旱少雨,草地蜜源植物开花提前,为粘虫迁入与繁殖提供了条件。成虫产卵于阔叶植物叶背、心叶皱缝间,4种禾草上未见卵块。卵43 d・℃就完成发育,初孵幼虫开始向外扩展。不同禾草茎叶质地不同造成粘虫初始入侵时间和虫龄都有所差异(表1,表2),始现虫日期相差可达20余天,始现虫虫龄不同致使受害症状不同。但4种禾草均为孕穗期、抽穗期受害,与该生育期植物抗性降低和粘虫食性有关,仲彬草茎叶坚硬,只4龄以上暴食期粘虫幼虫采食。

2.2 禾草被害率、病情指数与严重度差异

禾草被害率、病情指数与严重度情况见表3。粘虫最早侵害老芒麦,但草受害最严重,多重比较说明,不同禾草总被害率、病情指数与严重度存在极显著差异,F值说明结果可信度高。受害指标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被害率、病情指数、花序严重度、叶片严重度。草种间比较可见,草受害程度极显著重于其他3种禾草,老芒麦受害程度次之,燕麦与仲彬草除花序严重度外其他受害指标差异不显著。4种禾草尽管受害情况存在差异性,但被害率高达28.33%~72.67%,病情指数高达42.75~75.50,均属于严重受害。

2.3 受害禾草虫口密度与虫龄组成差异

受害禾草虫口密度与虫龄组成情况见表4。4种禾草虫口密度存在极显著差异,草为907头/m2,极显著高于其他禾草,老芒麦次之为428头/m2,燕麦与仲彬草差异不显著;草枝最大虫数达9头、枝均虫数达0.54头,极显著高于其余3种禾草,而老芒麦与燕麦、仲彬草差异不大;不同禾草间粘虫虫龄组成与结构存在极显著差异,各禾草都没有1龄粘虫为害,危害老芒麦、草的为2~6龄,危害燕麦与仲彬草的为4~6龄;不同禾草上的1龄以上的各龄粘虫所占比例有极显著差异,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4龄、5龄、6龄、3龄、2龄。

2.4 受害禾草损失率差异

受害禾草损失率情况见表5。粘虫造成禾草叶片面积损失率为28.32%~54.77%,4种禾草叶片面积损失率存在极显著差异;因主要同化器官与重要产量构成因子叶片的缺失,导致禾草鲜草产量损失率为8.06%~18.65%,禾草鲜草产量损失率存在极显著差异。但受4种禾草茎叶比不同的影响,仅草与其他禾草鲜草产量损失率差异极显著,老芒麦、燕麦、仲彬草鲜草产量损失率差异不显著。

粘虫危害花序导致小穗、小花被采食,花序轴、小穗柄、小花柄被咬断或撕裂,花序干枯、种子干秕等现象发生。不同禾草花序类型、花序数量、花序结构及附属芒刺都会影响粘虫采食,致使花序损失率存在极显著差异。花序与叶片的损失对种子产量构成与物质累积的影响不同,造成不同禾草种子产量损失率存在极显著差异。草叶面积损失率54.77%,花序枯萎严重、损失率达34.32%,种子干秕、产量损失率高达45.22%,高于其他禾草;老芒麦受害最早,种子产量损失率也高于受害晚的燕麦与仲彬草。

3 小结与讨论

3.1 禾草孕穗期与抽穗期受害的原因

1)供试禾草是川西北牧区选育的品种,6月下旬植物进入孕穗与抽穗期,8月中旬种子进入成熟期,该时期植物主要进行生殖生长,分生与再生能力减弱。试验地≥10 ℃年积温865 ℃,且水热同期,高温与高湿的气候为害虫生长繁殖发育提供了较好环境。禾草在孕穗期与抽穗期抗性降低加之环境适宜,易遭受严重的虫害。

2)粘虫为迁飞性害虫,适宜生活环境为温度10~25 ℃、相对湿度85%,适宜产卵环境为温度19~22 ℃、相对湿度90%左右;成虫需取食花蜜补充营养,如蜜源丰富则产卵量高;成虫产卵积温需111 d・℃,同时满足以上条件才能够造成虫害大面积发生[8]。试验当年,川西北牧区气温偏高,降雨偏少,蜜源植物开花早,为粘虫成虫的迁入、繁殖与幼虫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3)供试禾草孕穗期与抽穗期的温湿度与粘虫发生条件相吻合,故造成了该期粘虫大量发生。试验地禾本科牧草人工草地水肥充足、生长茂密,利于该虫大发生。

3.2 粘虫危害时间与症状差异的原因

初孵粘虫幼虫腹足未全发育,行走如尺蠖,仅能啃食叶肉,移动范围小,一般就近侵害禾草,受害叶片呈现白色斑点状症状,检测发现老芒麦与草受害早于燕麦与仲彬草,与其更靠近天然草地蜜源植物有一定的关系,也可能是测产后堆放在田埂与路边的秸秆为粘虫产卵提供了场所。而到7月中下旬粘虫发育到4龄后,活动能力增强,食量增大,取食叶片成缺刻,危害范围、对象扩大,致使茎叶坚硬的仲彬草也受到危害。

3.3 禾草虫害评估指标选择的依据

禾草分蘖能力强,试验以1 m2作为取样面积,老芒麦、草、燕麦、仲彬草密度分别为1 465、1 672、927、1 027枝/m2。被害率表明枝条受害数,病情指数表明叶片受害数,不能具体说明叶片的损失面积,所以试验引入严重度测定叶片的平均受害程度。为了更直观地呈现虫害严重程度,在分析虫口密度与虫龄结构的同时,分析了枝最大虫数与枝平均虫数。考虑到牧草有饲草生产与种子生产两种收获目的,试验测定了叶片损失率、花序损失率以及由此导致的鲜草产量损失率和种子产量损失率,表明产量损失不仅是构件缺失或受损造成的,也受物质合成与积累的影响。不同禾草株高、分蘖能力、茎叶比、适口性等的不同,以及花序类型、花序数量、花序结构及附属芒刺等的不同,都会影响粘虫采食,使被害率、严重度、损失率出现差异。

3.4 川西北牧区粘虫虫害研究的重点

试验仅就粘虫幼虫对禾草的危害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对成虫、卵、幼虫发育进度等未进行系统调查。粘虫完成1个世代的有效积温为 685.2 d・℃[8],而试验区域≥10 ℃年积温865 ℃,粘虫无法完成生活史,且当地最低温度-33.8 ℃,粘虫任何虫态均不能安全越冬,说明该地粘虫为迁飞而来的。粘虫基数受成虫状态如、产卵、发育程度等因素影响[9],也受虫源地、经历地、目的地等条件影响,而粘虫产卵、孵化、发育、危害等过程都要受温度、湿度、光周期、食源、天敌等诸多因素影响[10-14]。川西北牧区属大陆性高原寒温带季风气候,是偶然还是必然导致了试验年份严重的粘虫虫害发生,以及该地粘虫虫源、迁飞路线、产卵场所等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天辉,孙绪艮.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 川西北草原鼠虫害调查课题组.川西北草原鼠虫害种类、数量、分布及危害调查[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15(1):40-46.

[3] 鄢家俊,白史且,马 啸,等.川西北高原野生老芒麦居群穗部形态多样性研究[J].草业学报,2007,16(6):99-106.

[4] 马 啸,陈仕勇,张新全,等.老芒麦种质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研究[J].草业学报,2009,18(3):59-66.

[5] 游明鸿,张昌兵,刘金平,等.行距和肥力对川草2号老芒麦生产性能的作用[J].草业科学,2008,25(2):69-72.

[6] 鄢家俊,白史且,张新全,等.青藏高原老芒麦种质基于SRA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草业学报,2010,19(1):173-183.

[7] GB/T 15798-2009,粘虫测报调查规范[S].

[8] 林昌善.粘虫生理生态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9] LUO L Z,LI G B, HU Y. Relationship between flight capacity and oviposition of oriental armyworm Mythimna separata (Walker) [J]. Acta Entomologica Sinica,1995,38(3):284-289.

[10] 江幸福,蔡 彬,罗礼智,等.温、湿度综合效应对粘虫蛾飞行能力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3,23(4):738-743.

[11] 尹 姣,薛银根,乔红波,等. 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选择产卵场所的意义及颜色在定位中的作用[J].生态学报,2007,27(6):2483-2489.

[12] 潘 蕾,翟保平.2002年我国华北三代粘虫大发生的虫源分析[J].生态学报,2009,29(11):6248-6254.

[13] 王玉正,张孝羲.粘虫迁飞行为研究[J].生态学报,2001,21(5):772-779.

[14] 尹 姣,封洪强,程登发,等.粘虫成虫在气流场中飞行行为的观察研究[J].昆虫学报,2003,46(6):732-738.

收稿日期:2011-12-07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17B03);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NZ0064)

人口老龄化的危害篇(2)

关键词:水稻二化螟 危害症状 发生规律 防治方法

二化螟又称钻心虫,是我县水稻常发性主要害虫。幼虫食性杂,除危害水稻外,还可危害玉米、小麦、油菜等作物。近几年在我县都表现为中等偏重发生,水稻从分蘖期到乳熟期均可受到危害,并受到不同的受害状。以幼虫钻颈危害,发病前期枯心,既而死穗,后期造成秕粒增加。如防治不力,将会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甚至绝产。因此,做好水稻二化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一、危害症状

二化螟以幼虫危害水稻,水稻自幼苗期和成穗期均可遭受其危害,危害症状因不同生育期而异,分蘖期。初龄幼虫先是群集危害叶鞘,造成枯鞘;二龄末期后逐渐分散蛀食心叶,造成枯心苗;抽穗到杨花期咬断穗颈,造成白穗;灌浆到乳熟期为三龄以上幼虫转株危害,幼虫蛀入茎内,茎内组织全部被蛀空,仅剩下一层表皮,遇风吹折,易造成倒伏,这种被害株颜色灰枯,秕谷多,形成半枯穗,又称“老来死”。

二、发生规律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的调整,耕作制度趋向复杂化,有利于二化螟种群的不断积累,发生程度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特别是我县近几年一直存在部分套撒麦的种植方式,这为二化螟越冬幼虫提供更适宜的生存环境。我县二化螟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一共发生两代,且世育极不整齐,世代重叠严重,给测报和防治带来很大困难。越冬代二化螟以老熟幼虫或蛹在稻根内越冬,也有少量在稻草内越冬。第二年春天虫龄较低的越冬代幼虫能转到小麦茎秆内危害,造成麦子白穗或枯孕穗。一代二化螟卵孵高峰期一般在6月上中旬,正是我县水稻移栽期。幼虫孵化后先沿叶鞘向下爬行,集中危害叶鞘,称为枯鞘期,这个时期幼虫尚未柱入茎秆,抗药性比较差,是打药的好时机。二代二化螟卵孵高峰期在8月下旬,是我县水稻破口抽穗期。二代二化螟幼虫到二龄后就钻到茎秆内危害,形成枯心、枯孕穗和白穗。水稻收割后,老熟幼虫大多在稻茬内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生危害的虫源。

二化螟幼虫越冬死亡率与温湿度有一定的关系,以下是对我县近四年普查二化螟冬后幼虫基数、死亡率的数据如下表(表格见文尾):

表中可以反应上年冬季较暖,且当年春季湿度较好,当年的幼虫死亡率相对就低,残留虫口基数就高,当年发生就严重。相反,上年冬季较冷,当年春季有寒流,死亡率就高,当年发生就轻。

三、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

(1)、秋季耕翻灭茬,减少二化螟越冬虫源。

(2)、春季灌深水灭蛹和老熟幼虫,减轻一代二化螟危害程度。

(3)、适当推迟播栽期,是实行栽培避螟的有效措施。推广机插秧、旱育稀植、小苗抛栽等有利于适度推迟播期的轻简栽培措施,可有效避过一代二化螟早期虫源在秧田的产卵;常规水稻推迟至5月20日左右播种,6月20-25日移栽,可把一代二化螟主峰幼虫歼灭在秧田,这样既节省人力物力,同时又减轻大田防治压力。

(4)、拔除白穗:齐根拔除或剪除白穗株,可消灭一部分虫源从而减少二化螟幼虫越冬虫源。

2、化学防治

(1)、防治时间:防治一代二化螟:于6月中旬一代二化螟卵孵高峰期用药。防治二代二化螟:于8月下旬二代二化螟卵孵高峰期后3天集中用药。具体防治时间要根据田间调查结果来决定。

(2)、防治策略:采取狠治一代压低基数的防治策略。

(3)、防治方法:防治一代二化螟,我们建议用好两次药。

人口老龄化的危害篇(3)

摘要在对苹果绵蚜形态特征和发生危害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苹果绵蚜的发生规律,提出了消灭疫区、控制苹果绵蚜危害等技术措施,以期为豫西地区苹果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苹果绵蚜;形态特征;危害;发生规律;无害化治理;豫西地区

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jerum(Hausmann))又称血蚜、赤蚜,属同翅目(Homoptera)、绵蚜科(Eriosomatidae),原产北美洲。20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1],90年代初传入豫西区,首次在灵宝市发现,现已广泛分布于三门峡市所辖的3县2市1区,传播蔓延速度之快,危害之重是人们始料不及的。为更好地控制消灭该虫的发生危害,现将苹果绵蚜形态特征、危害情况及综合治理技术介绍如下。

1形态特征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7~2.1 mm,黄褐色至红褐色,喙粗,长达后足基节。触角6节,基部第1、2节粗短,第3节最长。腹管退化仅留痕迹,呈半圆形。腹部膨大,背面有4条纵列的泌蜡孔,分泌白色蜡质绵状物。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7~2.3 mm,翅展5.5 mm,头胸黑色,腹部橄榄绿色。触角6节,第3节特别长。翅透明,前翅中脉有1分枝。腹管退化为环状黑色小孔。若虫分4龄,1龄若虫扁平呈圆筒形,黄褐色至赤褐色,2龄以后逐渐形成圆锥形,赤褐色。

2危害情况

2.1危害症状

苹果绵蚜以无翅胎生成虫及若虫密集于背光的病虫伤口、剪锯口、老树皮裂缝、新梢的叶腋、短果枝的端部、果柄、果实的梗洼和萼洼以及地下根部和露出地表的根际等处刺吸危害,吸取果树汁液,消耗果树营养,导致树势衰弱。在被害处形成瘤状突起,严重时肿瘤累累,木质部变为黑褐色坏死,受害根不再长须根,失去吸收能力[2]。受害轻影响产量;重则造成全株枯死。

2.2危害程度

近年来,笔者对豫西地区苹果绵蚜的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的500个果园中,绵蚜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普遍率达到100%,以老果园、生长势弱、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生重。水旱地果园发生差别不大。就树龄而言,10年以上的果园发生普遍率为100%,虫株率为83.7%;5~10年的果园发生普遍率为100%,虫株率为31.3%;5年以下的果园一般很少发生或不发生。

3发生规律

苹果绵蚜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出蛰活动、繁殖危害;5月上中旬进入普遍蔓延阶段,5月底至7月中旬为绵蚜繁殖危害盛期,此期平均温度为20 ℃左右,适宜绵蚜繁殖危害,整个树枝干各部均覆盖有白色绵状物。被害部位呈瘤状,伤疤边缘形成白环,枝梢和叶腋有1个白团。7月中下旬至8月受寄主和高温的影响,苹果绵蚜在果园的发生量受到抑制,虫口密度下降;9—10月,温度下降,寄主减少,苹果绵蚜的数量又急剧增加,形成第2个危害高峰;11月下旬苹果绵蚜开始以1、2龄若虫越冬[3]。

4无害化治理技术

4.1实施启动预案,采取非常规措施加以消灭

苹果绵蚜是一种检疫性害虫,对其防治具有法制性、社会性、行政性,因此应立即启动苹果绵蚜防治预案,采取非常规措施进行防治。鉴于该虫已在豫西地区普通发生,必须采取行政手段,启动法制措施,充分调动全社会可以调动的力量,制定限期消灭的技术措施,尽快缩小疫区,最终达到消灭疫区。

4.2加强农业综防措施

要加强果园管理,科学修剪,及时刮除粗翘皮,不但能消除部分虫源,而且使越冬绵蚜暴露,可提高药剂防治效果。在苹果树休眠期,处理剪锯口、伤口、结疤等处,重点采用“人工抹杀”,铲除根蘖,剪除虫枝。另外,刮治腐烂病疤,铲除无用根蘖,刷树枝和堵树洞,以破坏和消除苹果绵蚜栖居、繁衍的场所,对防治绵蚜有很大的作用[4]。

4.3药剂防治

可用48%乐斯本乳油1 000倍药液拌成药泥抹杀,或用48%乐斯本、40%蚜灭磷1 000倍药液涂刷剪锯口、伤疤等苹果绵蚜主要越冬场所,以压低当年的苹果绵蚜基数,为防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力选用生物农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在苹果绵蚜发生盛期,选用48%毒死蜱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喷雾防治;或1.8%阿巴丁乳油(阿维菌素)3 000倍液,或50%抗蚜威1 500倍液,或10%吡虫啉2 000倍液喷雾防治,同时可兼治苹果黄蚜等多种害虫[5]。用48%乐斯本乳油1 000倍液,或10%抗蚜威3 000倍液灌根,灌前先将根部周围的泥土刨开,灌后覆土。

5参考文献

[1] 侯启昌,陈汉杰.河南省苹果绵蚜的发生及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8(10):92-93.

[2] 段爱琴,高九思,何艳花,等.无公害苹果园主要害虫综合治理(续)[J].现代农业科技,2008(7):90-91.

[3] 刘湘琼,师小梅.苹果绵蚜的发生规律及防治[J].山西农业,2004(12):33.

人口老龄化的危害篇(4)

关键词:苗圃地下害虫综合防治

Abstract: the underground pest in forest nursery has no grubs, wireworms (beetle) (beetle), mole crickets (LA crayfish), tiger (section insects, nematodes). This kind of insect species, harm the host range, often cause the nursery seedling seedling growth or so bad. These pests living habits, damage symptom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should be carefully,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for insect according to tak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will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control, physical control and chemical control combination.

Keyword:Nursery. Soil insectIntegrated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暖冬现象的出现,苗圃地下害虫的危害范围和程度呈扩大加剧趋势。苗圃地下害虫主要取食植物的种子及幼芽、幼苗根茎,造成毁种和苗木死亡。在苗圃生产管理中,苗木的害虫防治工作是生产中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苗木的产量与质量,其中地下害虫的防治是此中的重中之重。林场内的苗圃地内地下害虫有蛴螬(金龟子)、金针虫(叩头虫)、蝼蛄(啦啦蛄)、地老虎(截虫)、线虫等。这类害虫种类繁多,危害寄主广,常造成苗圃缺苗或使幼苗生长不良。在以往的防治中,常采用呋喃丹和甲胺磷农药,因这些农药高毒、高残留,目前已禁止使用。这些害虫生活习性、危害症状不同,应认真诊断鉴别,因地制宜因虫制宜地采取科学有效的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在管理苗圃时,可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减少地下害虫。防治地下虫害的有效方法如下

一、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对于虫口密度较大的苗圃地尤其重要。通过用机械作用杀伤部分虫体外,还可以破坏其生态环境,将虫体翻出土,使其受天敌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而死亡,从而减少虫口密度。

二、合理施肥 苗圃地内施肥经常施用厩肥等粪肥,因此施用的粪肥要充分腐熟再用,同时也可以在粪肥中加拌一些农药以杀死其中存在的虫卵和幼虫,从而减少病虫害的来源。

三、苗地管理 杂草是地老虎产卵的主要场所及幼龄幼虫的食料,清除田间杂草,对防治地老虎危害有一定的作用,也可将嫩草散布在地面诱杀3龄以上幼虫。用大水漫灌可杀死地面杂草上的卵及大量初龄幼虫。适时灌水,可显著减少蛴螬危害。还可用300倍的地虫一灌净洒在垄背上,然后再浇水,防治地下害虫的危害。

四、化学防治

1.甲拌磷;做床时均匀掺入土中20厘米深的土层内,若苗期发病可用小棍扎洞灌杀虫药液,换床可在换床开沟时把颗粒甲拌69磷施入沟底并拌覆土中。

2.辛硫磷:黄棕色液体,在中性酸性溶液中稳定,遇碱、热、光,尤其是紫外光易分解,辛硫磷具有较强的触杀胃毒作用,杀虫范围广泛,对高等动物毒性很低,它用作土壤处理,其残效期均较短,而辛硫磷在土壤中的杀虫作用很突出,残效期可达3个月。因此,很适用土壤处理以防治地下害虫。50%乳液1:100倍液按1(药液):100(麦种)拌种,对蝼蛄、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的防治残效期可维持2—3个月,最好在傍晚施药以减少日光照射而大量光解。对蜜蜂毒性大,用药时不可放蜂。

3.敌敌畏:敌敌畏乳油存放较长时间不致分解,但加水后,尤其在高温碱性环境中分解失效快,药效期短,在一般使用浓度下,对绝大多数植物无药害。

4.敌百虫:敌百虫主要胃毒和触杀作用,对人畜安全,而对害虫毒性高,其原因由于敌百虫在高等动物体内易被血液中血清酯酶分解成为三氯乙醛及三氯乙基葡萄糖醛酯而失去毒力,并由尿中排出体外,而在昆虫体内却比较稳定,分解较慢,并能转化为毒性更高的敌敌畏。敌百虫残效短,采用90%晶体敌百虫0.075千克与5干克麦麸子款子制成毒饵,诱杀地老虎和蝼蛄等地下害虫,效果显著。敌百虫的稀释液或毒饵应随即用完,不能久放,以免分解失效。

五、人工捕杀利用金龟子成虫的假死性,在盛发期发动群众捕杀,清晨巡视苗圃地时,如发现断苗时,刨土捕杀幼虫。蛴螬的发生地点有一些规律,在平坦的圃地,如高燥地点发生的频率要高于其它地点,它们的活动与土壤温度关系密切,当苗床表面土下5厘米深的土温在15℃以上时,蛴螬活动深度在床面下15厘米的土层内,此时用20厘米长细钢针按水平向1厘米间距下扎,可有效杀捕2—3龄幼虫。

六、诱杀成虫在成虫出现期,每天傍晚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诱杀成虫。糖醋液配合比例为糖6份、醋3份、白酒1份、农药1份。在黑光灯的周围喷洒农药,以杀死成虫。利用毒饵诱杀,即把煮熟的谷子用地虫一灌净浸泡,做成毒谷,撒在危害严重的地块,防治效果很好。

小结苗圃地的地下害虫一定要做到及时防治,抓住准确时机,多种方式综合防治。一旦发现有一点虫情及时抢前抓早,在虫口密度较小时就控制住虫害的发生,可采用多种防治方式联合综合治理,使苗木生长在正常的生长环境,培育出精品苗木。

参考文献:

人口老龄化的危害篇(5)

【关键词】 吲达帕胺缓释片;氨氯地平;老年高血压

1引言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是心血管领域内重要的课题,也是当今的社会问题。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高血压患病率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上升的趋势。目前,中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超过8 000万以上,数量居世界各国首位,其防治问题是当前医学界研究的首要问题之一[1]。老年是指大于80岁,老年高血压有许多特点,如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率高,舒张压水平偏低,脉压增大,波动性大,晨峰高血压现象显著,并发症多等。因此,老年高血压治疗较青年高血压更复杂,也更困难,降压的目标值,降压药物的选择均是研究热点。此次临床观察是采用利尿剂吲达帕胺联合钙拮抗剂氨氯地平控制老年性高血压,通过比较其良好的控制血压率和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以及较少的不良反应,进一步说明这一联合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材料与方法

1)观察休所年龄大于80岁,同时患有高血压的患者50例,均为男性,随机分为两组,A组25例,B组25例,两组间在并发症及年龄分布上无明显差异。排除病例:陈旧性心梗,肾功能不全,已有脑出血及严重脑梗死患者。A组给以口服吲达帕胺缓释片1片,1次/d,氨氯地平2.5 mg,1次/d,依血压水平调整剂量,B组给以不含药物的安慰剂口服。

2)吲达帕胺缓释片(钠催离)由法国施维雅公司提供,氨氯地平由辉瑞公司提供。

3)每日于晨起8:00测血压、心率,并记录。1周查1次电解质、血糖,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及胸闷、胸痛发作情况,及时给以心电图检查,以排除急性冠脉综合征,1个月时行脑CT检查,以明确有无近期新发脑梗死。

4)统计方法: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3结果

1)A组25例高血压患者,其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者18例,给药后血压控制率72%,未发生严重舒张压降低情况。化验显示:未发生低血钾、低钠及血糖异常。B组患者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者17例,有2例出现严重高血压急症。

2)两组患者血压控制率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表1)。

4讨论

高血压是中国人群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对老年人群健康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有效地防治老年高血压是减少老年心血管病危害的最主要措施之一。高龄本身就是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许多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80岁以下老年给予抗高血压治疗特别有益处。新的高血压治疗指南中已明确建议对80岁以下老年高血压进行降压治疗,但对于≥80岁高龄患者的治疗目前尚有争议。军队干休所内大多数休干均为≥80岁高龄患者,同时并发症多,如何有效地控制休干的高血压,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同时保证药物安全,不良反应少是我们的研究重点。老年高血压并发症多且严重,包括动脉硬化、脑卒中、冠心病、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1],多属高危及极高危患者。危险因素多,靶器官损害及并发症多。因此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应考虑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合并心血管或非心血管疾病等综合因素。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积极而平稳地干预老年高血压,仍有很大意义,通过降压控制危险因素及逆转靶器官损害,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率。老年人降压治疗应当遵循个体化原则,平稳、缓慢,药物的起始剂量要小,逐渐增加剂量,需考虑到老年人易出现的不良反应,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在降压药物的选择、配伍和剂量方面均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目前的抗高血压药物主要作用于外周血管,降低血管张力,对老年人降压效果不如中青年人;另一方面老年人的药物代谢能力及清除率降低,容易出现药物在体内的堆积;用药时应综合考虑。PR0GRESSl和ADVANCE研究已证实吲达帕胺缓释片可减少脑卒中再发并为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提供明确的临床益处,HYVET研究结果强化了吲达帕胺缓释片治疗老年高血压的重要地位[2],吲达帕胺缓释片具有噻嗪类利尿剂和类似钙拮抗剂舒张血管的双重作用[3]。在24 h平稳降压的同时可挽救更多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命,并具有不影响血钾、血糖、尿酸及肌酐等代谢指标的优势,而钙拮抗剂以氨氯地平为代表,在改善老年性收缩性高血压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同时兼有抗动脉硬化作用[4],降压多主张联合用药,剂量小同时降压效果好。因此,两药联用可以更好地控制老年性高血压,同时改善动脉硬化,不良反应较少,但要注意监测血压及时调整用药量。在我们的观察中发现,给以两药联合口服的休干,血压控制良好,未出现不良反应,同时有效地降低了脑卒中及心梗的发生率,达到了我们的降压目标。

降压治疗获益主要来自血压的控制,因此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是非常重要的。年龄本身不是拒绝降压治疗的主要理由,针对高龄老年高血压特点,合理选择和应用对心血管和肾脏有保护作用的降压药,有选择地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进行适度降压治疗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共识专家委员会.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专家共识(上)[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9,9(1):1-5.

[2]崔付清,蔡军,武强.高龄老年高血压治疗研究概况[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4):322-325.

人口老龄化的危害篇(6)

论文关键词香樟;樟巢螟;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方法

论文摘要阐述了樟巢螟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提出了采取以林业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为长江以北地区樟巢螟的防治提供参考。

香樟以前大多在长江以南种植,近10年被引进长江以北,并逐步成为道路绿化的主力军。随着扬州市邗江区樟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主要虫害樟巢螟也随之大面积发生。通过几年的防治观察,现将樟巢螟的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13mm,翅展22~30mm,头部淡黄褐色,触角黑褐色,雄蛾微毛状基节后方混合淡白的黑褐色鳞片,下唇须外侧黑褐色,内侧白色,向上举弯曲超过头顶,末端尖锐。雄蛾胸腹部背面淡褐色,雌蛾黑褐色,腹面淡褐色。前翅基部暗黑褐色,内横线黑褐色,前翅前缘中部有一黑点,外横线曲折波浪形,沿中脉向外突出,尖形向后收缩,翅前缘2/3处有一状肿瘤,外缘黑褐色,缘毛褐色,基部有一排黑点。后翅除外缘形成褐色带外,其余灰黄色。卵扁平圆形,直径0.6~0.8mm,中央有不规则的红斑,卵壳有点状纹。卵粒不规则堆叠一起成卵块。初孵幼虫灰黑色,2龄后渐变棕色。老熟幼虫体长22~30mm,褐色,头部及前胸背板红褐色,体背有1条褐色宽带,其两侧各有2条黄褐色线,每节背面有细毛6根。茧长12~14mm,黄褐色,椭圆形。蛹体长9~12mm,红褐色或深棕色,腹节有刻点,腹末有钩刺6根。

2发生规律

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的浅土层中结茧越冬,翌年春季化蛹,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成虫羽化,,产卵。卵期5~6d,6月上旬第1代幼虫孵化出危害,7月下旬幼虫老熟化蛹,蛹期10~15d,7~8月成虫陆续羽化产卵,第2代幼虫8月中旬前后孵出危害,该虫有世代重叠现象,6~11月虫巢中均有不同龄期幼虫为害,10月老熟幼虫陆续下树入土结茧越冬。5龄期巢内有长条状茧袋,每袋1条幼虫,昼躲夜出,行动敏捷,受害严重的树木满是虫巢。成虫多在夜间羽化,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卵产于两叶靠拢处较荫蔽的叶面,每块卵5~146粒。初孵幼虫集群吐丝连新枝和新叶,使虫苞扩大,形成巢,内有纯丝织成的巢室,充满虫粪、丝和枯树叶。幼虫行动敏捷,稍受惊动即缩入巢内。低龄幼虫有集群性,并随虫龄增大而分巢,每巢有幼虫1~10条。老熟幼虫吐丝下垂到地面,或坠地入土2~4cm处结茧化蛹,少数在巢中作圆形丝织蛹室化蛹。

3危害特点

樟巢螟以幼虫取食樟树叶片。1~2龄幼虫取食叶片,3~5龄幼虫吐丝缀合小枝与叶片,形成鸟巢样的虫巢。有的整株叶片几乎吃光,甚至造成刚刚移栽的树木死亡,严重影响樟树生长与绿化效果。

4防治方法

4.1林业防治

林业防治是基础。樟巢螟在连片单生香樟林地段的为害重于混生林地段,在选择行道绿化树种时,应以香樟树与非樟科其他树种适当搭配。同时,由于樟巢螟老熟幼虫在每年10月以后入土结茧越冬,虫茧比较集中在树冠下或松土1~3cm的浅土层中,一直到翌年4月中下旬化蛹,因此通过冬季翻耕土壤,能有效地消灭越冬虫茧,压低发生基数。

4.2物理方法

人工摘除虫巢的关键是掌握摘巢时间和摘巢方法。通常第1代幼虫在6月上旬出现,而人工摘虫巢的最佳时间为7月上中旬;第2代幼虫在8月上中旬出现,人工摘虫巢的时间为9月中旬。每年受气候、樟巢螟发生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摘巢的最佳时间前后有变化。因此,掌握摘巢时间可以有效地控制樟巢螟的发生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摘巢方法及虫巢处置的问题。摘下虫巢后要立即将巢中的幼虫踩死,然后将虫巢放入袋中,并集中烧毁。另外,在樟、桑混栽地段、鱼虾池附近以及樟巢螟发生严重的地段,应提倡人工防除,将虫包剪下集中销毁,不仅能有效地减轻当代为害、降低下代虫口基数,而且避免药剂防治造成的污染和鱼、虾、蚕中毒事故。成虫期也可以用灯光诱杀。4.3生物防治

在幼虫初孵期用生物农药Bt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0.3%高渗阿维菌素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使樟巢螟畸形渐渐死亡,抑制其下代的幼虫质量和虫口发生量。香樟的天敌较多,如蟾蜍、蛙类、姬蜂、茧蜂、寄蝇等,使用生物防治还能保护天敌,创造天敌的生存环境,以虫治虫。

4.4化学防治

人口老龄化的危害篇(7)

“少子化”乃人口发展的“元问题”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少子化”问题实乃人口发展的“元问题”,很多其他问题由此引发,所以带有根本性意义。这是因为从人口的生命历程出发,人口是递进式加替换式发展的,角色、力量和价值均会发生规律性变化,恰似长江后浪推前浪,长江新浪换旧浪。如果说0-14岁的少儿人口是朝阳人口、希望人口和潜力人口,那么15-59或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是活跃人口和实力人口,是可以有最大价值产出的贡献人口,而60岁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则是夕阳人口和余力人口。人口更替(递进式加替换式发展)规律表明,如果没有少儿人口的成长和替代,劳动年龄人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2012年以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出现大规模减少,就是人口少子化远期效应的一个信号、一种表现。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15至59岁的劳动适龄人口为9.37亿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 这是中国劳动适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首次出现下降,而且今后将会持续减少。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人口前景。

传统的人口治理思路根植于计划经济体制和思维,这就是通过控制生育、减少出生增量来达到控制与减少人口总量的目的。但为什么要对哪怕是世界第一的“人口总量”那么害怕和担忧,却找不到可以说服人的理由。所谓人均理论,其片面性和牵强性连支持者也心知肚明,不好意思再继续传播和说教。强制性计划生育是集权式计划经济的产物。所以,从历史的眼光看,中国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应该恢复自然、自由和自主的生育生态,从人口增长的内在规律看,1990年也是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从正转负的历史拐点。

“少子化”与“老龄化”

少子化由来已久,且将持续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少儿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人口占33.60%,65岁及以上人口占4.9%;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人口占27.70%,65岁及以上人口占5.6%;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人口占22.90%,65岁及以上人口占7.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87个百分点。同1982年普查数据比较,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17个百分点,超过一半,这是非常惊人的变化,与此同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3.87个百分点。两相比较,少子化的速度超过了老龄化,说明中国人口发展的潜力被大大削弱,中国人口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堪忧。中国已经不可救药地掉进了“少子老龄化陷阱”或者说“超低生育率陷阱”。确切地讲,在一胎化政策下出现的独一无二的“独子高龄化”问题将长期困扰中国社会,带来极为严峻的挑战。

然而,仅仅将少子化看作是老龄化原因之一是远远不够的。“少子化”的危机有别于“老龄化”,这两个问题彼此联系又相对独立。庞大的人口总量和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将人口少子化问题完全淹没和遮蔽了,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人口问题观将导向片面的甚至是本末倒置的人口治理。 如果说少子化是人口之本,那么老龄化是人口之末。少子化关乎人口的生机和活力问题,老龄化则彰显人口的负担和保障问题。不遏止少子化,老龄化将陷入无解困境。少儿人口是潜力人口、朝阳人口和希望人口,具有人口的生育潜力、支撑潜力和创造潜力。比较而言,老年人口则是余力人口、夕阳人口和负担人口,潜力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减少。年轻人口是一国最重要的资产。

少子化日积月累的危机尚未被深刻认识。中国要深切关注“人口态势”,而不仅仅是“人口现状”。“人口态势”能够帮助我们打开历史视野,树立人口发展、人口问题的大历史观,由此获得人口少子化的忧患意识。少子化是人口发展的釜底抽薪,过了某个拐点,就是人口自杀的开始。少子化过程存在着自发性机制和干预性机制。现有体制的个性充分说明了“权力集中”的危害,强制一胎化之所以大行其道,根本原因在于公权力过于强大,强大的公权力压制了弱小的私权利。

少子化带来的其他问题

少子化不仅会带来少子老龄化(底部老龄化和跷跷板效应),2014年9月24日公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计:2020-2030年间,全国老年人口平均子女数将下降到2个以下,城镇老年人口的平均子女数不到1个。未来,空巢老年人口比例预计将突破70%。 而且,少子化会带来其他严峻问题。

其一,年轻人口持续亏损。从“老龄化社会”(the aging society)转型到“老龄社会”(the aged society)和“高龄社会”(the super-aged society)之后,无论宏观和微观,老年人口都严重缺乏年轻人口的生产性、服务性和依靠性支撑。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有一个和“未富先老”一样重要的特点,就是“未备先老”,所谓“未备”不仅表现在养老服务体系、养老保障体系等没有准备好,也包括极其重要却在庞大人口总量的表象下常常被忽视的年轻人力资源储备的不足上。我们必须认识到,仅仅有钱不足以保障老年人的需要,还必须有强大的年轻人力资源的支撑,包括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力,也包括为老年群体提供服务的人力。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为“年轻人口战略性储备不足”而追悔不已。

其二,少儿人口的代际减少意味着人口三大潜力将受到严重损害。0-14岁人口的生育潜力、支撑潜力和创造潜力将在成年阶段表达出来。 中国的人口生育政策不是说应该什么时候放的问题,而是从一开始就应该做适中适度、合情合理的定位,最初就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再迟疑不决,只能雪上加霜,带来更多的人口风险、人口失衡、人口负债,而不会有任何好处。在严峻的人口形势下,理想的选择是公民自主负责生育和国家鼓励优化生育的结合,全面放开二胎只是一个过渡点和平衡点,实际上80后、90后的意愿生育率在高抚养成本的压力下已经达到超低生育水平,仅仅放开二胎也不可能使生育率有明显回升,达到“近更替水平生育率”(TFR=1.8-2.5)。此外,大量独生子女空巢家庭、痛苦家庭和困难家庭则需要国家建构起贴心关怀、真诚服务和福利保障的政策和制度体系才能体现以人为本、以民为贵的伦理要求。

其三,有朝一日,老龄化比重超过少子化,形成危险的倒金字塔人口结构,人口关系倾斜、失衡甚至断裂。严重的少子化(0-14岁少儿人口比重低于18%)将使人口失去平衡能力、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少儿人口比重下降到16.6%。微观上,一些独生子女因为就学、就业或者婚姻离开自己的父母,造成“老年空巢”和“赡养脱离”,儿女养老有心无力,家庭养老形同虚设。宏观上,护理人员、家政人员短缺以及普遍的用工荒已经从不同的方面证实了劳动力转移“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其四,生育的独子化带来人口的少子化,中国人口的少子化已经形成强大的“人口惯性”,这是最可怕的。经过计划生育长达几十年的片面宣传,一代又一代生育观被严重扭曲,一元化的只生一个孩子被认为是“正常”的选择。年轻一代身上的生育信仰和生育责任大大弱化甚至荡然无存,这意味着今后即使鼓励生育,响应者也将寥寥。中国早已经掉入内生性的超低生育率陷阱,而且越陷越深,对潜藏的风险和危机浑然不觉,反倒为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不客气地说,少子化的不断深化将有导致大国衰落的危险。

让计划生育回归“家庭计划”的本意

人口是国家真正意义上的“血肉长城”,持续的超低生育率态势无异于自毁“长城”。放眼历史的长河,也许过不了多久,中国将兴起一场人口学意义的民族救亡运动。“复兴中华人口”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计划生育也终将回归“家庭计划”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