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04 05:58:37

企业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篇(1)

从特征上看,企业文化是判别不同企业之间界限的重要途径。形象生动的企业文化能够促使员工迅速的融入到该企业并能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以及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对外的扩张力。然而,从经济方面来看,丰厚的物质基础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发展与发达始终建立在经济社会的发达之上,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可违背的基础规律。当前形势下,我国已经迈入社会主义新阶段。广大职工群众的经济生活、物质文化生活已经进入到了较高水平的阶段。从经济学方面我们已经得知:附加值越高的商品价值就越高,随着人们对精神需求的增加,企业生产的产品精神文化含量的高低将显著影响该产品在市场中占据的份额。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文化逐渐拥有了产业价值,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决定了文化将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基础。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已经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全民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将在企业竞争中发挥空前的作用,企业文化带来的商业效应将会是空前的巨大。在未来的企业发展和竞争中,企业文化带来的附加值将会起决定性作用。因此面对文化与经济逐渐合并发展的趋势,我们应该切实把握企业文化与经济不可割舍的关系,以便于发挥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企业能够成功发展壮大的关键之一是建立起能够顺应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文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文化的广泛传播以达到经济产业与模式的逐渐扩散是当下世界500强企业共同的经营策略。产品质量达到某种程度时,产品的市场地位和相应的价位、产品占据的市场份额,将会主要取决于产品自身的文化含量。经济活动往往是经济、文化一体化经营模式,当前形势下经济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亟待文化体系的支持。只有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和其难以预计的巨大推动力,只有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依靠文化来带动生产力,企业才能提高竞争力,才能持续稳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完善的、积极的、能被广泛接受并认可的企业文化。成功的企业一定要有如下几个特征:完善的治理结构,充满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富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科学的管理团队,有完善、积极被认可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强大的精神力量与推动力,随着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发展完善,它对企业的竞争力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企业除了先人一筹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优秀而独到的企业文化也将是企业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未必都能成功;但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因为缺乏广泛的认同,注定不会成功。因此21世纪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根本的是企业文化的竞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中,企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管理,通过科学的管理企业才能稳步的发展。而科学的管理越来越离不开企业的文化理念、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市场经济的推动决定了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灵魂即核心价值观。历史表明: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依的,经济域文化可以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经济与经济的一体化逐渐已经成历史发展的趋势。经济与文化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经济对文化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而文化的发展对经济具有制衡与指导作用。

二、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

(1)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文化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种资源与产品的供给、人才的培养投入等等。

(2)经济发展支撑了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以社会消费存在并在增长为前提。消费需求促进了文化活动的扩大与广泛传播,这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

(3)经济发展的格局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与格局。

不同的经济水平、迥异的发展方向、有差别的投入导致了文化发展的规模与方向的不一致。

三、文化发展对经济的制衡与指导

(1)与经济发展速度不一致的文化模式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历史表明,落后的文化水平将会极大的阻碍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不能体现社会群体利益、愿望的文化形式将难以有助于价值标准、道德风尚、行为规范的确立,不利于形成适应经济发展的文化氛围与理念。而先进的文化理念将有助于引导企业文化健康正常的发展,有助于为企业的发展方向指明正确的方针和路线。

(2)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其在达到一定规模时需要相应的体质与准则的约束。

而文化的发展则有助于体制的建立与行为规则确立,同时也有助于群体对体质与规则的认同。

四、市场经济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契合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相同的文化理念将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趋于多元化的今天,企业文化认同感将极大的影响该企业经济发展趋势。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而由此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了经济利益的提升。同时,企业文化工作的基本思想就是引导帮助企业员工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达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企业文化工作的对象是职工群众,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企业员工的主人公意识和地位。通过循循诱导的方式促使员工的思想统一、工作目标一致。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将企业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将对企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精神状态、思维方式等方面引导职工,促进文化意识的统一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适当的经济投入,加强区域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扩大职工对现代文明的接触范围,引导人们的经济观念与经济行为,将对经济行为与规范的形成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企业文化模式的好坏就在于能不通过实践的验证。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建设中能否很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检验的最佳方式就是关注该文化是否促进了该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文化变化和发展的需求,是企业内部为了满足各个部门成员对企业的精神需求,而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价值体系,该体系有着完整、协调、始终处于变化中的特征。不完善将会对企业生存、发展起阻碍和腐蚀作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畸态。任何企业文化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如果企业文化不适应企业的发展趋势或发展规模,那就要改变现有的企业文化,创建新的企业文化以满足企业的发展趋势和规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始终处于变动之中,过去优秀的企业文化未必适合于当下或者未来,因此抱残守缺是绝不可取的,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过去,展望未来,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体制。企业要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不绝的动力,为企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五、结语

企业经济论文篇(2)

(一)低碳经济基础理论文献

在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国外有学者比较了不同国家之间制造业能源强度,并研究了不同国家间的结构差别。有的学者进行了CO2排放量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国内低碳经济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界定和总结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特点、发展途径和模式等方面。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其发展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与潜力巨大,中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可能途径有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遏制奢侈浪费、发挥碳汇潜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

(二)低碳经济实证文献

在低碳经济实证研究方面,国外集中探讨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模式,主要运用MACRO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和Lotka-volterra模型等数量模型。如运用投入-产出法评价碳排放对不同产业的影响,以及评价印度生产部门和家庭最终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状况。国内低碳经济评价涉及范围比较广,涉及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低碳城市评价、低碳省市评价、低碳区域评价、低碳企业评价等几方面。研究方法主要有DPSIR模型、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指标值综合合成法等。

(三)石化企业绩效评价

石化企业绩效评价主要集中在循环经济、生态效率等方面。有关企业循环经济研究认为应当建立一种具有普遍共识的通用的指标体系。同时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环境运行绩效指标和安全健康绩效指标。国外低碳经济研究主要集中在实用性上,经济理论内涵和外延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获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但低碳经济实证研究还不成熟。

二、研究设计

(一)石化企业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本文采取平衡记分卡法构建石化企业低碳经济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取出了40个能反映经济绩效、社会效益、生态绩效和低碳水平的指标,其中,财务状况可分为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客户状况由于可获得数据有限,只有一个满意程度作为准则层;内部业务流程状况主要体现了石化企业低碳状况的指标,分为资源利用、节能减排、低碳潜力三个准则层,下设的低碳指标包括能耗、排放和投入等,比如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乙烯综合能耗、二氧化碳减排量、科技投入变化率等;学习与成长状况分为社会贡献状况、生产能力状况和人力资源状况。

(二)评价标准

目前现有文献中只有低碳城市方面的研究具有明确的相关评价标准,而中石化对低碳的贡献是一个城市低碳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明晰中石化低

(三)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是中石化的公司年报、年鉴和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公开数据。由于中石化的年鉴和社会责任报告公布的指标各年份有些出入,因此只选取了2008—2011年四年的数据作为数据样本。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层次分析

首先,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处理结果。其次,经过相关专家为各指标重要性打分后取均值再应用层次分析法对中石化低碳经济绩效各项指标权重进行测算,得到两两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权重之后求出特征向量W。经计算,单层一致性检验和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的各项CR值均小于0.1,计算结果表明判断矩阵通过检验,,因此可以得到各项指标的最终权值。

(二)结果分析

2008年的综合指数显示中石化处于超高碳经济阶段。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润率最低,乙烯综合能耗、炼油综合能耗在四年的数据比较中都是最高,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位列第三,说明2008能耗相比较高,经济效益最差。与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相比,2008年的各项投入较低,基础设施也较差。

(1)2009年的综合指数代表中石化的生产水平处在高碳经济阶段。2009年在节能率、二氧化碳减排量、环保资金投入变化率、职工费用占经营费用比、勘探费用占经营费用比在四年中的取值是最高的,说明2009年中石化在环保、生产方面投入巨大,体现在节能减排成果比较突出。在中石化对环保投入明显增多的2009年,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润率位属第二,说明环保投入有利于企业的经济可持续增长。

(2)2010的综合指数则处于中高碳经济阶段。2010年则在科技投入增长率、税收贡献占全国财政总收入比、天然气产量增长率、乙烯产量变化率、原油加工量变化率都有最显著的提升和增长,可见2010年中石化的增长战略是以科技促进经济和生产的发展。2010年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润率位列第一,说明科技进步能很好地促进经济增长。

(3)2011年的综合指数相较2010年有所上升,但仍处于中高碳经济阶段。2011年在各方面的状况都是最好的,能耗最低,万元产值工业取水量最少,轻油收率最高,三废排放量最少,员工培训人次数、大学以上学历人数比率、科技研发人员数量比率最高,累计授权专利数量最多,原油产量增长率、综合商品率也是最高的。然而经济效益却并不是最好的,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当年的科技投入和环保投入增长比较少,对经济效益的增长不利。总体来看,2011年是低碳绩效表现最佳的一年,究其原因,是由于在过去的几年中中石化在环保、节能、生产和科技方面的投入日渐加大并且逐年取得积极成效,再加上重视员工发展,提升了自身发展潜力和动力。

四、结论和建议

企业经济论文篇(3)

(1)人力资源概述

总的来说人力资源也就是能够发挥一定生产力作用的,并且具有劳动能力的团体,人力资源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资源但是又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各种生产力要素中最具有弹性的,也最具有活力的重要部分,具有较多的特点,比如:基础性、通用性以及重复性,此外人力资源还具有时代性、能动性以及连续性等其他特点。同时由于人力资源的特性,又可以将人力资源分为模块,例如: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与配置、培训开发与实施、绩效考核和实施以及薪酬福利、员工关系管理等部分,人力资源的每一个模块都具各自的作用和优势,就企业而言,人力资源能够影响到企业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的长足发展[1]。

(2)经济增长概述

经济增长(Economicgrowth)指的是某一个国家或者是某一个地区,所生产的物质产品以及服务都在持续上涨,而这些产品的上涨也就意味着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在逐渐的扩大,从而反映出一个国家或者是某一地区经济实力的增长。目前在我国主要是利用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国民生产总值来测量经济的增长,而度量经济增长不仅要测量增长的总量,以及经济增长总量的增长率,还应该计算人均的占有量。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并不是简单的计算经济增长总值,还应该算一下人均占有率,这才能够体现出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制约着经济增长的因素也是比较多的,例如资源的约束,这不仅包括了自然条件同时还包括了劳动力素质等;还有技术方面的约束和体制的约束等,这些因素或大或小的影响了经济的增长。而国家为了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也颁布了一些政策,比如调整利率政策、财政政策以及税收政策等,这些政策的颁布都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3)人力资源因素与经济增长差异的关系

经济增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因素的组合以及利用的方式不同都影响着经济增长,甚至产生经济增长差异,其中具有较大影响作用的就是人力资源因素,人力资源的功能就是促进劳动者提高生产效率,一旦劳动者生产效率有所提高,那么将会带来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有效劳动的进一步增加,从而也就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而人力资源的投入能够有效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促使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收益得到提高,也能够减少资本的边际生产效率的递减,以此来提高资本边际收益率,从而带动经济的迅速增长。对于企业而言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获得最大化的利益,而作为企业运行的根本———人力资源,也就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可以说企业拥有高技能的优秀工作人员,那么就能够让企业在企业竞争之间立于不败之地,以此谋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而企业经济增长差异的根本原因也就是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2]。人力资源的开发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力资源开发是技术得以进步的保障,人力资源开发是从产业结构变化的深层基础,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流动对于企业经增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2造成企业经济增长存在差异的因素

企业经济增长差异是形成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造成企业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也会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那么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积极的认识到造成企业经济增长存在差异的原因,然后在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从而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就是说企业经济的增长拉动了我国总体经济的增长。第一,自然条件因素。地理位置虽然不能够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但是地理位置能够通过影响文化,以及人口等多方面因素来影响经济的发展,我国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对外开放,在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上有着一定的优势,那么这也就给当地的中小企业奠定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由于经济实力的支撑该地的经济文化相比于我国西部地区有着较大优势,也就是说自然条件因素影响了企业经济的增长,导致企业经济增长存在差异。第二,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每个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都是不同的,而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也就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目前大多数的企业都在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并没有认识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或者有的企业借助于发展较好企业的管理模式,生搬硬套,并没有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这也就阻碍了企业经济的发展。第三,资本投入因素。企业得以发展需要物力、人力以及财力的投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企业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都会有着不同的作用,我国是劳动密集型国家,拥有着较多的人力资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能够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企业想要得到发展必须要积极的提高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积极的培养出高新技术人才,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

3缩小我国企业经济增长差异的人力资源政策

第一,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积极的优化教育投资结构。人力资源因素是影响我国企业经济存在差异的关键,同时也是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存在差异的关键,那么这就要积极的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并且促进经济发展的技术型人才,全面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总体质量。教育作为人力资源资本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而劳动生产力的高低与劳动者的文化程度高度有着正相关关系,也是形成人力资源的基本途径,就必须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第二,完善教育体系。我国中西部的经济差异较大,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力资源因素的影响,也就是教育体系所造成的,那么为了缩小企业经济的差异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积极的完善教育体系,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并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为企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第三,企业应该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训。不仅仅是国家应该给予企业培养优质的人才,企业也应该积极的展开对企业人员的培训,以此来提高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的认识,促使企业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功,从而保证经济的增长。第四,给予企业员工一定的福利政策。员工为企业的长足发展贡献自己的能力,那么企业相应的也应该给予员工一定的福利,比如对于年轻的员工可以予以奖金的鼓励,并且可以安排他们进修,提高其综合素质,而对于年龄中等的员工在给予一定的资金鼓励之外,还可以给他们一个假期,让其放松,对于年龄较大点的员工可以考虑给他们升职加薪,保证他们的退休福利。让企业员工能够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4结语

企业经济论文篇(4)

关键词: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一、引言

“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的概念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1962年受宇宙飞船的启发提出,但其诞生后并未引起广泛重视,近年来才逐步成为一些国家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首选模式。循环经济既是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又是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

1发展循环经济是历史必然

1.1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1.2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3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1.4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1.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2.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2.2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瞽,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2.3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2.4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分析

3.1管理支撑

3.1.1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3.1.2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3.2制度支撑

3.2.1计划和布局制度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

3.2.2市场准入制度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

3.2.3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

3.3技术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企业经济论文篇(5)

1.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绿色物流适应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加入WTO后,国外很多企业制定和严格的产品准入标准,其中环保首当其冲,这样绿色带来的高门槛,要求各企业必须在各个环节包括物流环节建立完善的环境认证体系,这样才能参与到国际竞争的行列之中,伴随着环保概念的深入人心,绿色物流势在必行。

2.有利于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政策支持国内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得国家出台一系列环保新政及法律法规,各企业必须严格执行,这对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企业需要设计制定出符合法律法规的作业流程及方法,如有问题,将会对企业的供应链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为此,国家积极对现有物流体制强化管理,并通过一系列法律政策鼓励企业绿色生产、绿色经营,如保险、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并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物流技术的实行以及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的使用,并对物流产业的政策进行倾斜,力求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绿色物流企业,引领物流行业快速发展。

3.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一般情况下,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物流环节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将近90%的时间都原材料或半成品或成品都在频繁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活动中。企业的各项成本中物流成本更是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比重,而绿色物流恰恰就是强调能耗的最小化、产出最大化的物流发展模式,是降低企业成本的重要途径,能帮助企业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另外通过绿色物流的发展乃至整个绿色供应链的发展能很好的实现供应链信息共享,减少信息沟通成本,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企业整体最优,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合肥市重点企业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

(一)本文中对合肥市重点企业的界定

1.重点企业界定2003年5月22日,国家统计局根据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等部门的相关文件的精神,制定了《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其中规定了大、中、小型企业的从业人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三项指标的数值区间,本文中将大中型企业作为重点企业的选型样本。重点企业的营业额均达到了数十亿以上。在合肥市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具有经济实力强、技术过硬、管理水平高等优势,并在合肥市所属行业中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对行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通过研究其绿色物流,对整个行业甚至地区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具有着小企业不可取代的作用和意义。

2.合肥市重点企业选取及行业分布特征分析2013年全国500强企业名单,进入名单的合肥市骨干企业的位次及行业分布情况。合肥市重点企业中的服务行业以零售企业、建筑承包、贸易流通为主,服务业除了自身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之外,还会因服务不当造成对环境的间接影响。

(二)合肥市重点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重点企业本身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经营水平较高,管理认识上也比其他企业有了极大的提高。重点企业凭借其影响力对其他企业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这些都为重点企业发展绿色物流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持。

(2)合肥市重点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处在合肥市行业领先位置。这些企业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甚至拥有自己的研发部门,这些为绿色物流的发扎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2013相关数据,显示合肥市2012年工业企业R&D项目数达到了3767个,人员数达到了29867个,项目经费支出545468万元。合肥市的工业企业R&D项目数量乃至经费支出在全省呈现出投入较大的状态,但相较于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的发达城市还是呈现出低投入的水平。

2.劣势分析合肥市重点企业对合肥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物流和供应链进行改进,有利于促进合肥经济的快速发展。合肥市重点企业在物流管理的绿色化水平的研究包括研究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内国际先进企业在绿色物流的认识、国家的政策以及软硬件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物流的观念认识不足。人们对绿色物流认识非常有限,企业的物流管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绿色物流的重要性,还停留在仅仅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阶段,物流部门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只是被动支持,只有物流的思想而没有绿色化的概念,缺乏整体发展、均衡发展的观念,与时代的发展存在差距。

(2)绿色物流缺乏必要的法制建设。绿色物流是社会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保障,绿色物流的实施不仅仅是合肥市重点企业需要做的事情,而且必须从政府的角度去进行约束,制定必要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去鼓励或者促使企业建设绿色物流发展的框架。

(3)绿色物流的技术落后,管理水平较低。发展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不仅依赖物流绿色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订和遵循,更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但合肥市目前的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如合肥市的绿色物流仍然缺乏整体的规划、各自为政,物流布局不合理,从上游原材料采购到下游的分销配送,部门之间的协作水平低,信息没有很好的共享,导致供应链整体效益低下,这样对环境保护造成一定的压力,需要各企业按照绿色化的思路来重新进行物流规划设计。在机械化方面,物流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与绿色物流要求还有距离;物流材料的使用上,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用性、可降解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另外,在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环节上,绿色物流更是无从谈起。

(4)人才缺失。如今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急剧增加,物流人才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合肥市企业绿色物流发展的瓶颈。合肥市从事物流的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缺少技术和管理都过硬的专业人才;企业缺少相关知识和理论的培训,学校的培养方案缺少类似的知识体系;师资力量也明显不足,这些都制约着绿色物流的发展。

3.机会分析

(1)发展绿色物流的外部环境发展较好。绿色化的模式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政府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国家积极制定政策推动绿色工程,支持企业绿色管理的实行。

(2)物流需求较大。合肥市物流需求不断扩大。据统计,2011年安徽物流业实现增加值760亿元,较2007年增长42%。2012年安徽物流业实现增加值860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15.2%。因此减少企业在物流环节的耗费,将有利于企业资金周转,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3)学习机会增多。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驻合肥,也带来了很多先进的绿色物流个管理经验,合肥市的重点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绿色物流的机会,从而实现再使用、再回收、集约化的绿色物流目标。

4.威胁分析

(1)绿色物流市场的需求不足。虽然合肥市的社会物流需求总量较高,但由于绿色物流观念还未普及,大众和企业并不注重物流环保,阻碍了已推行绿色物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国外先进的物流企业的涌入加剧了竞争。国外先进的物流企业的进驻,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本土企业学习借鉴的机会,但同时他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供给客户更多的绿色物流的服务,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

(3)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没有很完善的有关环境保护与物流发展的法律法规,导致绿色物流的发展缺乏法律依据,加大了实施过程中的困难。

三、合肥市重点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及建议

(一)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政府要通过立法和制定行政规则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要求制度化。比如,鼓励企业使用环保型材料进行生产、选择环保车型进行运输配送的政策;对保护环境的个人或企业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供应链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严格的控制,限制过度包装,指导和支持绿色物流的发展等等。

(二)加强人才培养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展开。例如,学习开设绿色管理的相关课程或专业;企业开展相关培训提升绿色物流管理的认识;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绿色物流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三)树立绿色物流的理念由于大众和各企业对绿色物流的认识度不高,导致很难开展。要在大众和企业中进行大量宣传,可从重点企业着手,逐步进行渗透,增强大家对绿色、环保概念的认识,使企业向可循环的绿色生产方式转变。

(四)企业内部绿色物流管理的实施

1.绿色仓储管理对企业的仓库进行合理布局,一方面以缩短运输历程,降低运输成本;另一方面,避免盲目建设仓库带来的资源浪费。消除保管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比如过量使用杀虫剂和化学制剂、保管不当造成大量废弃物。

2.绿色运输管理不合理的运输会造成环境污染。比如,运输路线设计不合理,长距离的运输会又大量的废弃排放对环境带来破坏,运输配载不合理,导致运输工具的闲置从而对社会资源造成浪费。所以,绿色运输管理要求企业尽量使用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车辆进行送货,短距离的配送可选用电动车等代替;规划设计合理的运输配送路线,使车辆尽量满载,降低空载率,运输路线尽量最短,从而使运输成本最低,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最小。

3.绿色包装管理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在包装作业中,是否使用了不易降解、不可再生资源、有毒的材料,造成环境污染等,促进物品生产尽量简化、以及采用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在流通过程中,注意是否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应采取措施实现包装的合理化与现代化、绿色化。

4.废弃物物流的管理从供应到生产到销售整个供应链中都会产生大量废弃物,这是不可避免的。废弃物物流管理是指根据实际需要处理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以及在分送过程中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需要通过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利用来降低废弃物物流。为此应立足于整个产供销供应链来组织物流,建立一个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例如,安徽佳通轮胎有限公司每年要用12万吨煤和1900万度电,消耗的资源和造成的污染相当严重。通过使用生物燃料———稻壳代替部分煤炭,从而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的排放,空气洁净了许多;同时农民增收。对于多余的热能采用热电联产,多余的热供给其他单位和发电,每月节省近百万元;对于产生的煤渣用来建房;废旧轮胎实行招回制度用作回收翻新或粉碎处理后作燃料发电、道路材料或建材等。由此,打造佳通生态链,实现绿色逆向物流。

四、小结

企业经济论文篇(6)

关键词:企业战略;战略并购;信息结构;支持框架

在已有并购决策研究成果中,能给企业并购实践提供有效支持的,仅局限于企业并购活动中的财务分析与估价方法等方面[3].相比之下,在并购策略分析与选择等方面比较有效的决策评价方法与支持工具甚少。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企业战略并购决策过程的系统考虑,忽视了或过分简化了并购过程中复杂性问题的处理。

刘可新等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分析评价并购策略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主要是研究一般战略评价工具用于支持企业并购策略的分析与评价,但并没有根据并购决策的特点,来考虑对并购决策过程的支持。

本文试图综合考虑并购决策的复杂性,系统考虑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与信息结构,针对战略并购决策的特点,用系统观点研究战略并购决策问题,研究支持战略并购决策的技术和方法,提出面向决策过程辅助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

一、战略并购决策的特点、过程与信息结构

(一)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特点

战略并购决策有着与企业其它管理决策活动不同的特点:

1.战略驱动性战略并购,是完全由企业战略驱动的企业行为,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竞争上的长期战略优势,使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并非单纯追求规模扩大和财务上短期盈利。企业并购过程中各个层面的决策都不能离开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企业不同的战略选择决定不同的共购选择。

2.劣结构性并购决策不仅涉及的因素多。指标体系层次多,是复杂的多主体、多准则的决策问题,而且许多信息是描述性的,甚至是模糊的。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先前并购的经验和教训常常是确保企业并购正确决策的重要方面,同一企业的并购,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经营管理者来决策,企业并购策略的制定、并购目标企业以及并购方式的选择,往往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企业并购决策是一种典型的劣结构化决策问题。

3.多主体性制定并购策略、确定并购目标。选择并购方式,不仅要考虑并购企业的发展战略与自身条件,还要考虑目标企业的状态,以及考虑国家产业政策、金融政策、法律环境、制度环境与市场竞争结构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并购活动中,并购企业、并购对象与国家(政府)是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主体的决策目标显然不会完全~致,并且各主体的决策相互影响。并购选择决策本质上是一个具有多个决策主体的复杂决策问题。

4.系统关联性战略并购决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我们必须把企业作为一个子系统放到企业所处市场环境这个大系统去考察;其次,并购活动直接影响到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方方面面,并购决策包括一系列具体的相互关联的选择决策,企业决策者在并购决策中必须系统地考虑并购决策的全过程。

5.过程动态性战略并购,从时间上说,是一个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动态过程,不能把并购仅看作是在某个时间点上发生的交易事件。完整的战略并购决策,既包括并购前的战略分析、并购中的一系列的选择决策,也包括并购后的整合规划,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决策。

6、不确定性企业并购活动中会面临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企业承担的财务风险、企业并购整合运营情况等。在并购决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不仅要有对各方面未来变化的预测,还要有具体的风险规避与风险控制决策。

(二)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与信息结构

首先,战略并购企业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战略并购工作组。战略并购工作组通常应由一名高层管理人员领导,包括若干战略规划人员、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并购活动管理人员以及并购和财务等方面的领域专家。战略并购决策通常包括一系列具体的相互关联的动态选择与规划决策过程。我们将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概括为下面八个主要阶段:

1.企业竞争格局的分析评价主要由企业战略规划人员负责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竞争格局以及企业竞争对手的能力和战略,分析企业自身的资源状况与企业的关键竞争资源和核心竞争能力,明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战略成长的机会与威胁。

2.并购策略选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确定企业是否采用并购策略,明确实施战略并购的目的及选择何种并购策略。战略并购按照并购动机可分为以增加盈利为目的的并购和以降低风险为目的的并购。同行或竞争者之间的水平并购主要是为了集中资源和客户,从而扩大规模、扩大知名度、增强在同行业的竞争能力。控制或影响同类产品市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纵向并购主要是为企业找到稳定可靠的供应渠道和销售渠道,降低采购费用和销售费用,为企业竞争创造条件,以利于对市场变化迅速做出反应;跨行业的横向多角化并购可以使企业迅速进入前景良好的行业或领域,降低或化解经营风险,获得更为稳定的现金流量;跨地区的并购是企业在新(地区)市场上渗透或扩张的捷径,在存在多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情况下,是打开一国市场的必由之路。

3.企业战略定位与策略分析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对企业竞争格局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明确企业的发展远景,分析企业战略定位及目标的合理性,确定是否调整企业战略定位及目标;确定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与竞争格局变化所要建立的目标战略优势以及所要获取的目标战略资源、所要形成的目标战略能力、和所要进入的目标战略市场;并由企业战略规划人员进一步分析资源、市场和能力战略需求的实现途径。

4.并购对象选择与目标企业评价并购策略确定后,企业战略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以及并购策略确定企业理想并购对象(以此作为并购对象的选择与评价标准)。并购、财务等方面的领域专家在适当的范围内确定可能的并购对象并对其作初步可行性分析;然后对初步可行的并购对象进行评估,确定最有并购价值的并购对象为候选目标企业。

5.并购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并购工作组负责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企业并购策略与实现目标、企业资源状况以及并购企业整合运营规划情况,综合分析评价对当前候选目标企业并购方案的实施可行性。

6.并购企业整合运营规划高层管理人员与相关部门管理人员根据企业战略目标以及目标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并购企业整合运营的总体规划,包括并购整合运营规划资金需求。经营战略协同与管理制度整合、人事管理与就业安排以及财务管理与会计处理等方面。

7.选择并购方式与确定并购价格并购工作组在评估并购对象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并购策略。并购能力与条件以及目标企业的特点,(谈判、协商)选择合适的并购方式,在并购方式选择的基础上,(谈判、协商)确定企业并购价格。

8.并购融资决策财务领域专家根据企业并购价格和企业整合运营规划情况,预测并购融资总需求,分析不同金融工具、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与财务风险,选择最佳的金融工具与融资方式(自己集资、银行贷款与发行证券等)。

上述战略并购的基本过程在实际企业并购中常常是一个需往复调整的动态过程。根据上述对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的概括,我们给出如图1所示的反映企业战略并购决策基本过程的信息结构图。

二、企业战略并购决策支持的功能要求与系统框架

(一)支持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功能要求

战略并购决策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通常企业并购有投资银行与会计师事务所作并购选择、资产评估等方面的顾问,但企业高层管理者在战略并购决策中应该自始至终都是真正决策主体。投资银行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并购顾问在并购业务及其具体运作上的确能为企业提供很多帮助,但决不能完全代替企业决策者决策。因为只有企业决策者才真正完全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如何运用并购策略、整合运营并购企业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战略的正确制定以及并购策略的正确选择是企业战略并购成功的根本保证。另外,战略并购决策支持系统只是支持而不是也不可能代替企业决策者和相关领域进行并购决策。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功能应是为战略并购决策人员提供决策分析工具与信息环境,对战略并购决策过程进行管理与控制,从而确保企业战略的正确制定以及并购策略的正确选择。

基于上述认识和前述战略并购的基本特点,我们认为,企业战略并购决策支持系统,作为辅助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支持工具,除了必须具有模型求解。定量分析。定性推理与人机交互等一般决策支持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外至少应具有如下决策支持功能:

1.战略驱动功能促使企业决策者在企业战略驱动下进行企业并购决策;

2.关联互动功能促使企业决策者在并购决策各阶段系统考虑战略并购决策的全过程;

3.虚拟仿真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分析并购中劣结构的决策问题,如并购对象选择与并购整合规划等;

4案例学习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参考先前企业并购的经验和教训创造性地做出合理的并购决策;

5.多人决策支持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充分考虑企业战略决策以及并购活动中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

6.专家会议支持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充分利用各领域专家的集体智慧做出正确的并购决策;

7.专家知识支持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综合利用相关领域专家知识分析推理战略并购决策问题。

(二)支持企业战略并购选择决策的技术、方法

1.Petri网的动态决策过程的建模技术基于Petri网对并购过程的模型化描述能很好地反映决策行动间的动态关系。采用基于Petri网的并购决策过程模型作为企业战略并购动态决策过程中各阶段企业决策者交互决策与各类决策模型方法工具以及战略并购相关专家领域知识的支持平台,从而可确保企业决策者在企业并购选择决策过程中决策行为始终受企业经营战略的驱动,在各具体决策阶段都能系统考虑战略并购决策的全过程。

2.基于案例推理的交互式评价方法在制定企业并购策略、确定并购目标与选择并购方式中,经营管理者的创造性决策思维与先前企业并购的经验与教训常常能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并购决策。企业并购基于案例推理交互式评价主要包括并购案例特征抽取、检索评价、修正学习与系统交互方式等方面。企业并购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我们特别重视并购失败案例对并购选择决策的启示。

3.企业间竞争博弈的建模与分析技术对当前与未来企业竞争对手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的分析是企业依据企业战略目标确定下一步市场竞争战略的基础,企业间竞争博奕模型与战略管理领域专家知识的结合可有效支持决策者分析企业竞争对手以及所处市场竞争格局,从而确定是否调整企业战略目标与是否采用并购策略及选择何种并购策略。

4.动态虚拟现实仿真建模技术企业并购对象选择与企业整合运营规划,是相当复杂的劣结构化决策问题,难以用单一的简单静态模型描述。为此,将动态虚拟现实仿真建模技术与其它定性定量方法结合用于支持企业并购对象选择与企业整合运营规划决策。企业虚拟现实仿真模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模型、企业成长机制模型与企业生产技术能力(知识)模型等。

5.企业并购选择(多人)广义决策模型及其求解方法企业并购选择决策中,通常存在一些不易量化的决策变量,甚至涉及到处于不同地位的决策主体,不同地位的决策主体通常有不同的利益考虑。因此,在企业并购选择决策支持工具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定量优化模型与定性推理知识相结合的(多人)广义决策模型要比仅仅考虑单个决策主体的单人纯定量决策模型更合适。

6.并购相关领域专家知识战略并购决策具有典型的劣结构性特点,如果不注意适当运用并购相关领域专家知识而纯粹的定量化方法,很难支持企业并购决策中的劣结构问题。事实上,在实际的企业并购选择决策中,战略管理、企业并购、财务会计等领域专家知识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并购相关领域专家知识作为支持企业战略并购选择决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7.基于Agent的群决策与专家会议智能化支持技术战略并购决策比企业一般管理决策要复杂。战略并购决策,通常需要企业中多个具体的决策人一起对企业并购中的某些决策问题共同做出决策,是典型的群决策问题;有时还需要运用专家会议的形式听取并购活动各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基于Agent的群决策与专家会议智能化支持技术是企业战略并购中科学决策的重要支持手段。

(三)战略并购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

基于上述我们对战略并购决策基本过程与信息结构的分析以及所提出的企业战略并购选择决策支持技术与方法,本文运用多Agent智能决策支持的基本原理,提出如图2所示的基于Agent的战略并购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在图2所示的战略并购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中,我们将所有Agent分成两大类:任务管理Agent与决策支持Agent。任务管理Agent包括:企业战略分析Agent、并购策略选择Agent、并购对象选择与评估Agent、并购方式选择与定价入gent、企业整合与运营规划Agent、并购方案可行性论证Agent、并购融资决策Agent与决策过程控制Agent。决策支持Agent包括:方法选择Agent、数据处理Agent、模型选择Agent、知识处理Agent、案例推理Agent、专家会议Ag6nt与界面Agent。如果我们将参与决策的管理者与领域专家也看作特殊的智能决策支持Agent,那么就形成了一个多Agent的战略并购人机协同决策系统。多Agent的战略并购人机协同决策系统具有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

企业经济论文篇(7)

如果收费标准太低,会造成减缓投资回收,甚至无法收回投资,给高速公路投资带来风险。由于高速公路通行费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国务院规定,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收费标准由项目业主将方案上报到省交通主管部门,省交通主管部门会同省级物价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因此,积极争取较高的收费标准,能有效提高经营企业经济效益。

现行国家政策规定收费年限最长为25年(中西部地区30年),收费年限的确定原则是“收回投资并有合理回报”,一般说来,收费年限越长。投资收益率越高。因此,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在申报收费年限的过程中,要力争取得尽可能长的收费年限,以保证高速公路收费项目的总投资收益。

二、通过合理的诱导措施和优质的服务吸引交通流量

很多人把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比喻为山大王。认为只要路建好进行收费,车流量会滚滚而来。交通量的大小与营销策略没有直接的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其实不然。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高速公路“自古华山一条路”的优势早已被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所取代,“奈条大路通罗马”的公路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以收取道路通行费为主业的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出现了同业竞争的局面,典型的例子是杭州到上海的高速公路。1997—2007年间.仅有沪杭高速公路一条,可以说是垄断经营.但2007年底一条崭新的高速公路一杭浦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毋庸置疑,沪杭高速公路的交通量会被分流掉一部分。积极、科学地营销宣传有助于增加交通量,杭浦高速公路开通初期知名度不高,更有必要借助广播、电视、完善的指路导向牌、向司机发放行车指南等灵活多样的市场促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促使交通流量增加。另外,做好道路养护工作,保证道路安全、畅通、快捷、舒适,收费人员的优质服务等,都有助于吸引社会车辆,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加强高速公路沿线副业的经营管理。

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高速公路的服务区是指设置在高速公路上,主要为车辆、司乘人员提供餐饮、休息、加油、维修、通信、停车等服务的设施,因为高速公路的“封闭性”保证了横向无干扰、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从而实现它高效、安全、节时、舒适的优势。但另一方面,它人为阻碍了车辆与司乘人员与外界的联系,给司乘人员及车辆带来了困难和不便,这就有必要借助高速公路内部的有关设施提供服务。因此,发挥高速公路服务区的优势,做好服务区的“品牌”文章,加强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经营管理、完善服务设施和内容,美化服务环境,为司乘人员及车辆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副营业务收入,是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一个不可忽视的利润增长点。另外要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经济走廊”的优势,实现高速公路与沿线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大力发展广告业,把高速公路办成展示地方经济、文化形象的窗口,在拉动区域经济的同时,提高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

四、从项目前期到建设施工全程控制建设成本

在投资决策已确定的情况下,提高投资效益的关键在于有效控制工程建设成本,将建设成本控制在X.-程概算范围之内。为了保证公路工程质量、控制公路工程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应做好从项目前期到建设施工全过程控制建设成本。首先,通过实施建设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方式选择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可行性论证等措施来控制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成本;其次,通过公开招标和资格验证方式选择有资格的设计单位、工程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保证工程质量,降低这些环节的成本。最后,要加强对公路工程项目竣工决算的财务监督,这对公路建设成本的有效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五、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护管理机制控制运营养护成本

对高速公路养护成本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对高速公路大中修工程、日常养护工程、抢修工程、道路绿化养护工程等实行公开招投标管理,以降低养护费用,提高养护质量;强化高速公路日常保养,加强路面、桥梁巡查制度,实行每日一巡或每周一巡,将高速公路病害控制在萌芽阶段,防止“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加大对超载超限车辆的管理力度,保障高速公路路权路产的安全完整。通过以上措施能很好地控制高速公路经营成本,提高高速公路经济效益。

六、优化资金管理控制资金成本

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资金投入大,一条高速公路的建设,少则投入几十个亿,多则投入上百亿资金,因此资金的管理显得尤其重要。高速公路一般通过直接吸收投资或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资本金,通过向金融机构借款或发行企业债券来筹集债务资金,当债务资金和资本金保持一个合理的结构,也就是适合的资产负债率时.能使企业获取最大的投资效益。所谓合适的资产负债率就是指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资金成本最小化的最优资本结构。另外,债务资金筹措策略直接影响企业效益及筹资风险。一个好的筹资方案,不但能降低财务风险,对提高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经济效益起重要作用。因此,企业做筹资方案时,需考虑到以下因素:(1)融资渠道:向金融机构借款取得比较方便,但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发行企业债券虽然限制条件较多,但资金成本比同期银行贷款低。因此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考虑适当提高债券融资比例,有利于降低综合债务成本,提高企业效益。(2)融资期限长短。根据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投资效益相对滞后的行业特点,车流量增长有一个缓慢的过程,一般通车初期车流量较少,通行费收入较低,很少的现金流无法还本付息,因此,宜采用期限较长的融资策略,否则会造成无法按期偿还贷款,不但要支付滞纳金.还会发生信用危机,加大财务风险,甚至有可能使企业陷入资金链断裂无法持续经营的境地。虽然中长期贷款会加大资金成本,但此时如何避免财务风险应放在首位。随着车流量的增长,主营收入大幅度上升,当现金流相对宽裕时,可以考虑降低中长期融资比例,提高短期融资比例。以降低财务成本,提高企业效益。(3)财务杠杆作用。债务融资的目的是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收益通过对交通量和收费收入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未来的投资收益率高于债务成本率时,实行适度举债,发挥财务杠杆效应,达到提高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经济效益。

此外,要向发达国家高速公路先进管理水平看齐,推动营运管理科技创新力度,采用并推广电子不停车收费方式,无需收费人员就可以达到应收不漏的效果,可以减少大量的收费广场工作人员,从而大大降低营运成本,提高通行能力,最大程度达到提高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经济效益。总之,实现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途径有很多,这就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探索。寻求更多好办法、好点子,实现高速公路营运管理的总目标。

论文关键词:高速公路经济效益对策

论文摘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有许多,总的可概括为开源和节流两方面。文章从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行业特点出发,提出了如何争取较高的收费标准和较长的收费年限、通过合理的诱导措施和优质的服务吸引交通量通过加强高速公路沿线副业的经营管理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及如何通过控制项目建设成本、降低运营养护成本、优化资金管理控制资金成本等开源节流对策,以达到提高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