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档案信息

档案信息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21 22:28:29

档案信息

档案信息篇(1)

信息档案化是档案部门面临的新课题,笔者认为,信息档案化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档案部门要树立大档案观,将信息资源扩展为档案管理范畴。过去档案部门将具有凭证、参考作用的原始信息确定为档案,档案管理只是信息的很小一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要求档案部门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内相关单位数字档案馆工程项目在确定建立其数字资源信息库时,大大扩展信息资源采集范围。信息资源采集不仅包括馆藏档案数字化、立档单位数字档案的在(离)线接收、专门专业档案信息收集,还包括各类相关信息(如电子政府的政务信息、社会公众服务信息、数字图书馆信息、网上信息等)的搜索,是社会综合信息资源库,这些信息库必须在严格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上由多个部门联合建立,以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2.各类信息采用档案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档案信息化处理是建立在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上的。信息档案化则是采用档案的管理理念,对浩如烟海且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有序整合、标准化处理。包括对接收的电子文件建立元数据库,对各种数据库的数字信息进行储存格式与载体标准转换。传统的数据库是一类结构化的数据集合,其属性描述和检索处理依赖于精确的人工语言,而这种方法对于管理综合性的超大规模数据库(知识库)很不适应,例如国际互联网上成千上万的大型数据库,由于检索语言不统一和管理方式各异已经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因此必须依赖更为先进的智能化信息管理技术、以求用自然语言进行概念性全网络搜索,才能为用户提供方便、高效的服务。3.建立信息档案化的实施机制。信息档案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还不为人们所了解,笔者认为,其实施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首先应当在档案部门进行广泛宣传,使档案工作者明确信息时代档案人角色的转变及肩负的历史责任。第二,要向有关领导及信息主管部门宣传呼吁,积极主动地做好有关情况汇报及业务技术咨询工作。第三,要积极与各行业信息管理部门沟通联系,在标准规范及智能信息技术方面给予指导监督。第四,建立信息档案化的实施实体。

二、档案部门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档案信息管理与保存中心

档案机构保存有大量历史真实记录,是各类档案信息的集藏地,是社会各界了解政策形成及效益、工作查考、学术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档案信息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对各行各业均有相当的利用价值,与公民权益息息相关。档案机构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要充实自身的信息基础建设,建立档案信息系统及专题资源数据库,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档案管理与运用,更好地发挥档案机构建档与扩散功能,发挥各类档案信息中心的重要作用。

(二)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保存和传递中心

档案机构保存的各类档案信息,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财政、工交等各种专业,档案机构可运用科技手段将馆藏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予以保存管理,从而成为各机构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中心。其中,适宜于向社会开放的档案,可将其置于公共领域,通过网络传送,提供给远距离的信息需求者利用,成为各机构档案信息的传递中心。

(三)档案信息的数字模拟整合技术处理中心

档案信息篇(2)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化建设原则;档案

在当前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下,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档案事业应对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从党和国家明确提出的“已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要求,到国家档案局提出的“已档案信息化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目标”要求,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档案信息服务社会的最佳技术手段和实现途径。传统的档案实体管理体制已经开始彻底改变,档案信息化和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自2000年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档案信息化的概念后档案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各类档案馆(室)中蓬勃开展起来。对于档案信息化及档案信息化建设以前我是知之甚少的,在这几年的工作实践及学习中逐步有了一些认识,现将我的一些拙识浅见拿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档案信息化的含义

档案信息化是指档案管理模式从以面向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以档案实体的数字化信息这种主要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为重心的转变过程。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要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要实现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要实现档案信息高度共享,而这必将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

二、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档案信息化应遵循的原则

1. 规范性原则。制定和实施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需要。实现馆(室)藏档案信息化,一方面可以将馆(室)藏的档案通过扫描等技术手段转化成计算机可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接收电子文件进馆,但不管是通过馆(室)藏档案数字化还是接收电子文件,都应该坚持规范性原则,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和法规,如:字符内部编码标准、数据处理格式标准、信息输出标准(包括信息的显示、打印、传递等直接面向网络用户的服务格式)及数据交换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文件的归档,传统介质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的保管、传递、利用等工作都实现有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避免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重复建设等现象发生。

2. 安全性原则。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显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采取有力的安全策略,充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在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方面我们可以采取: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如入网访问控制、网络的权限控制、目录级安全控制、属性安全控制、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网络端口和节点的安全控制、防火墙控制等。)信息加密策略;网络安全管理策略等。

3. 效益性原则。由于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必须要遵守效益性原则,讲究信息化工作的效益, 要根据自身的能力,根据馆(室)藏基础,分析用户需求,研究馆(室)藏体系还要考虑馆(室)藏档案的利用率。选择数字化的内容要“经典”,主题要与社会利用“热点”相结合,把重要的,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把那些利用率较高且利用后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档案数字化,可以带来巨大的效益。而那些利用率不高的档案则无需数字化,否则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以根据馆(室)藏档案的特色选择这些档案进行数字化,提供独具优势的服务。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优势,特色馆藏信息和特色服务往往是赢得用户和创造效益与价值的关键所在。在进行数字化建设时,要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做到按“需”数字化。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遵循的原则

1. 文档一体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这就要求把档案信息化纳入到办公自动化的总格局之中,与办公自动化融为一体,同步进行。同时,也要求档案人员积极介入此项工作中,提出档案管理和电子文件归档方面切实可行的需求

2. 归档双轨制,是纸质文件向电子文件过渡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虽然电子文件大量产生和应用,但它的法律作用和凭证作用尚未取代纸质文件的地位。据专家预计,在较长的时期内,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还会继续并存。而且按照国家档案局的要求,电子文件必须与相同版本的纸质文件一同归档。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在网络时代的必由之路,是深化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必然要求。它是一项耗资大、要求技术含量高的业务建设。作为企业内部的档案馆(室)要想在信息化建设中有所建树,使档案工作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的实现不是档案馆(室)某一部门的工作,也不是单靠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所有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与配合,档案队伍素质对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档案队伍计算机技能的提高是目前档案部门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档案馆(室)只有克服困难,迎头赶上,与其他行业同步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档案信息篇(3)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提高;档案管理

加快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实现档案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提高档案管理水平重要手段,本文谈谈在数字化工作过程的体会。

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是一项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专业配合,多部门协作,多环节配套的复杂系统工程,系统建设发展到目前阶段,研究探讨对系统的协调组织、加强管理和科学决策,是十分必要的。

加强对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的目的在于开发应用,离开推进应用水平的提高,就脱离了实际。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一是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争取条件采用先进技术;二是要充分掌握系统的综合性、系统性、统一性,统筹兼顾,全面安排,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要从现实出发,循序渐进。如何提高应用水平,需要深入考察与自动化系统相关的诸多方面的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

一、推进自动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多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系统的主要矛盾不是硬件设备的缺乏,而是硬件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取得共识是系统建设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它使我们的观察视野从计算机系统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这一认识上的转变给我们的启示是: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自动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二、自动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

根据系统论思想和集成化要求,档案信息自动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整个系统,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节点都应达到一定水平,并通过网络加以联通,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部分节点甚至一个重要节点的障碍,都可能造成系统的梗阻。当然,要求每个节点的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不可能“齐步走”。鼓励和支持先进单位提高水平,在一些单位进行较高水平的试点,以取得值得推广的经验,对整个系统是有利的,但其基本出发点应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只有少数先进的节点不可能组成先进的系统。

三、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工程的主体。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试点,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录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一步。

四、慎重选定技术路线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当代技术革命的主要特征。目前,对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工程影响最大的技术是微机?工作站、服务器?性能的提高,网络技术的成熟及数据库技术和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局域网、广域网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开通。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条件下,选择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技术路线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推行适应的先进技术,使经济效益的合理性和技术的先进性相统一,技术路线的选择要符合我们的实际。档案部门对先进技术的潜在需求很大,但现实的需求又往往跟不上,宏观监测需要的信息量和使用频率同微观经济需求有很大差别,因此不断发生买了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建了网络而传输量很少的情况。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现状,充分考虑先进技术的发展,再进行每一项具体的决策。

五、实事求是地改进管理体制

集中统一是管理任何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方式,信息自动化这一高新技术系统也不例外。人机结合是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方针,其含义为档案业务人员直接使用微机开展工作,这亦是研究自动化系统管理时必须考虑的原则之一。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要能使高度集中管理和方便使用相结合。目前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同时存在集中统一管理不力和使用不方便的问题,主要方面是集中统一管理不力,这同我国档案工作是在各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和系统建设从“微机起步”有关。应下决心解决分散现象,从管理制度上保证业务技术规范、标准,硬软件的选用,上下各个层次和各专业办公自动化等都应纳入统一的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之中,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不能各行其是自建系统,造成信息分割和资源浪费。也要下决心解决方便使用的问题,如长期将档案部门的“硬任务”集中于一个部门,在档案部门这一信息系统之内再组建一个“档案信息系统”,就很难提高档案工作整体水平。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散式系统,是较理想的模式,但这种高技术结构,必须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不具备这些条件,从集中向分散过渡,反倒有可能退回到分散式。

六、充分发挥系统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档案自动化系统建设是档案部门投资最大的项目,在资金筹集和管理使用方面,较好的做法是多渠道筹措资金,资金使用上做到按项目管理,进行项目论证并跟踪考核。档案信息自动化项目资金大多通过领导特批解决,为此耗费了各级档案部门领导很大精力。“九五”建设规划被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作为国家经济信息化优先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打下了良好基础,但要落到实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各地也应及早积极争取。

档案信息篇(4)

有的档案部门和人员甚至因为怕泄密而人为扩大保密范围、不及时开展档案降解密和档案公布工作、忽视档案信息利用服务,这些情况导致了档案信息封闭于档案馆库高墙之内的后果,进而影响了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在公众信息权益不断觉醒、社会信息资源共享需求不断增强、档案机构信息服务不断改善的今天,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档案信息资源的特殊性,尤其是军事外交、国防科技、商业秘密、个人资料等档案信息的极端重要性和高度敏感性,以及这些信息背后错综复杂的联系,使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隐藏着许多信息挖掘推理通道和泄密隐患,极容易被恶意攻击者所利用。因此,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的过程中,必须高度警惕和重视档案敏感信息泄露的问题,在保证档案敏感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档案在信息共享方面的优势及敏感信息的安全问题以电子档案为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敏感信息保护的矛盾关系更为突出。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档案领域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由计算机产生和管理的电子档案大量增加,随着人类社会进一步向数字社会和信息时代迈进,这种趋势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信息将为电子档案所承载,海量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与共享利用也就变得极其重要。而电子文件作为一种现代技术的伴生物,其真正的优势在于“传递—传输”[2]。换个角度,这也就是说,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在信息传输、传递,进而在知识传播、促进社会信息共享方面具有传统载体档案无可匹敌的优越性。电子档案不同于传统纸质文件的一些特性共同造就了其“传递—传输”效率优势,如大存贮量、高密度、多种信息综合集成、灵活的可操作性等,同时,电子档案与其载体介质具有可分离性,电子档案及其承载的信息可以在不同的计算机和载体之间方便地复制、传递,也可以在网络上传输、传播。人们发现,网络环境下电子档案中蕴含的大量信息和知识的充分共享利用,将对经济、社会、科技进步和人类自身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便于高效快捷地处理的同时,也使得档案信息处于更大的危险之中。例如,电子文件在处理过程中易于修改、拷贝、剪切、粘贴、查询、下载、移动,且不留下痕迹,这直接影响和威胁了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性;电子文件在输入、存贮、传输和提供利用的过程中,都可能存在信息干扰、信息丢失、窃密攻击、病毒侵犯、人为破坏等不安全现象。因此,电子档案的特性决定了在其管理、利用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尤其是一些电子档案信息具有高敏感性、保密性,一旦泄密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综上所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这个目标必须在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在档案信息安全领域引入隐私保护技术,探讨档案敏感信息保护问题,是协调和解决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敏感信息保护两者之间矛盾关系的一种探索和尝试。

档案敏感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及保护需求

档案敏感信息面临的主要威胁档案信息内容安全是档案信息安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钟义信认为,内容安全直接发生在信息的内核,这是它与基于密码学的信息安全问题的最大区别,后者只对信号的形式进行处理,不需要理解信息的内容[3]。按照来源,威胁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自然威胁和人为威胁。自然威胁是指不可抗力自然灾害、自然消耗损坏、环境干扰等自然因素构成的威胁;人为威胁则是由于人为过失或破坏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威胁,包括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者和利用者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无意攻击或恶意攻击等。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的公开性对档案信息资源中敏感信息的安全构成威胁。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在档案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档案工作发生深刻变化,档案信息的存储介质由主要是纸介质发展到声、光、电、磁等多种形式介质并存,档案信息的利用方式网络化、便捷化等等,这些方面的变革,大大提升了档案工作信息化水平,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例如,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是近几年来档案领域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系统在存储、传输档案信息时极易遇到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问题,档案敏感信息有可能轻易被窃取、泄漏和篡改,这些都使得网络环境下数字化档案与传统介质档案相比,更易发生泄密问题和隐私权侵犯问题。这也是档案信息网络化共享难以推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积极寻求解决之道,维护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是档案界和计算机界面临的共同课题。档案敏感信息安全保护需求根据《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技术要求》(BMB17-2007),档案信息安全涉及到环境、设备、介质安全,备份恢复、病毒防护,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密码保护、电磁泄露、完整性校验、安全审计、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信息安全性能检测、抗抵赖、边界防护等多个方面。而就电子文件信息安全来说,主要是指对其信息内容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进行的安全保护[4]。本文关注档案敏感信息安全问题的侧重点在于如何应用隐私保护技术和知识技术对档案敏感信息内容本身进行保护,实际上是属于维护档案信息内容保密性的范畴,而对于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不可否认性,可在对档案敏感信息资源进行隐私保护处理以后,联合运用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存储加密、数字签名、加密传输、入侵检测、安全隔离等信息安全手段和技术,对档案敏感信息进行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保护。这样,由于对档案敏感信息本身进行了隐私保护处理,那么即便是在突破各种防范手段非法获取了档案信息的情况下,恶意攻击者也无法知晓档案中的敏感信息。对档案敏感信息进行隐私保护处理并不影响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因为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隐私保护处理的主体是档案馆等档案工作权威机构,档案工作权威机构在对其所有的档案信息资料进行隐私保护处理以后,再经官方途径统一,或按照档案敏感信息访问控制策略提供利用,这样就能保证档案信息及其来源的真实可信。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针对档案数据库中的敏感信息保护研究[5]中,为了保护敏感信息不被泄露,会涉及到对数据库中的部分信息进行泛化、隐匿处理,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档案信息的精确性和完整性,但相比较于限制、禁止开放利用所有包含敏感信息的档案信息资源这种保密处理方式而言,利用隐私保护技术将敏感信息保护起来的方式能够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扩大和深化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目前能够或已经开放共享的档案信息资源中,可能存在一些敏感信息,恶意攻击者通过链接攻击和推理攻击等方式,能够将其挖掘出来,造成敏感信息泄露和个人隐私侵犯。如果档案馆在这些档案信息资源之前,能够对其进行隐私保护处理,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引入隐私保护技术和知识技术对档案敏感信息本身进行处理,能够保护档案敏感信息安全,并在其基础上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扩展和深化。

档案信息篇(5)

一、档案信息安全工作的必要性

档案不同于一般信息,它记录着党和国家事务活动的历史过程。档案中有相当部分涉及国家机密,关系国家安全,包含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敏感信息,具有较强的保密性和利用限制性。这些信息被非法利用,将威胁到国家安全,损害公众的利益,危及社会稳定。档案信息特有的原始性和凭证作用的不可替代性,也决定了对其在数字环境中存储传输的可靠性要求高于其他信息,如何提高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成为档案管理信息化时代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档案信息的安全性设计

1.人员安全

档案信息安全系统,不论设计再如何周密,如果没有严格的人员控管,不论利用再复杂的加密技术亦是徒具形式。所以,档案信息操作过程中最有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就是人为泄密。因此,在档案信息公开前,必须防范任何可能蓄意或者非蓄意的人为疏失,通过培训教育组织内成员,积极宣导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降低发生的几率。同时,严格执行任何人使用档案信息前,必须先确认使用者身份才能进入档案库房。此外,因为任何档案工作部门的成员,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不同程度的档案实体,因此人员异动,包括职位调动、离职、停职及退休等均可能造成信息外流,为避免档案信息意外流出,就必须对人员异动与权限有效期的控管进行管理。任何人员以电脑接触档案信息时,首先要取得区域内电脑的使用权,落实使用者权限的管控。根据不同职位的职权,给予一般使用、超级使用者或管理者权限。以固定的使用者账号命名逻辑,人工就可以加以初步的辨识,如果有入侵意图,使用不具有管理工作权限的代码,就可以立刻排除。

2.操作安全

对员工进行信息安全的教育,是确保信息安全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措施。除了宣导信息安全的观念外,应着重于档案信息操作过程的安全概念,包括个人电脑的防毒措施,以及资料备份的观念;避免档案信息公开的过程中,无意间夹带电脑病毒送出,形成感染,而造成使用者档案信息资料毁损或被篡改。档案部门除了在档案服务器中安装杀毒工具之外,同时也应在邮件服务器上安装邮件杀毒软件,建立基本的防毒安全环境。现在的电脑病毒防不胜防,因此,还应养成重要资料备份的习惯,将重要档案信息备份于服务器中,并备份于光碟或磁盘中,以减少还原失败的可能性。

3.档案信息内容安全

档案部门能够提供的公开档案信息,主要以电子邮件及网页浏览等方式来操作。为了确保公开的档案信息使用安全,档案信息以电子邮件方式发出前,应用防毒软件、电子邮件扫描软件进行杀毒;以网页方式发出时,应用内容过滤系统以及阻隔浏览网页系统来确保发送资料的安全,并阻止可能发后的攻击事件。

目前的档案全文是以影像为主,影像扫描的过程,可能会遇到人为安全问题或者资料输入大致相同的问题。因此,对提取原卷的过程应加以重视,扫描前与扫描后务必保持原件的数量一致,并确保原件并未受到破坏、恶意删改及盗用。为了防止档案信息被非法窃取,确保档案部门所公开的档案信息具有唯一性及公信力,所以文件储存时必须先将文件加密,同时配合完善的存取控制,避免权限不足的人员取得资料。

4.信息设备安全环境

设备安全是保证档案信息安全的基本要件,一般都应存放于适当的门禁系统的电脑机房内,以避免闲杂人等进入。电脑机房要加上密码锁作为主要的门禁系统管理,只有上级领导及负责机房管理的信息业务负责人有权进入,其余若有实际需要进入的人员,必须经过批准,取得同意后才能进入。以人为方式控制电子档案贮存场所的接触人数,一旦发现档案信息有泄露的情形时,即可容易追查可能的外泄人员。

档案信息篇(6)

所谓的档案意识就是指社会全体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和能动制约的精神系统。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档案的性质和价值的认识,对档案工作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既包括社会上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也包括档案工作者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

档案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它是随着社会档案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其特点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档案意识和档案工作客观存在的放映。也就是说档案事业内容是由档案、档案工作和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作为一种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不一定总与客观存在相一致,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进步的档案意识符合社会的需要和档案、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及其客观规律;反之,错误的档案意识则是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的错误反映。其二,档案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档案意识的发展从总体上讲是依赖于档案、档案工作客观存在的发展变化,但是这并不是说,一旦档案和档案工作发生变革后,案意识就立即跟着发生变化。同其他社会意识一样,档案意识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作为一种意识的档案意识也具有能动性,即正确的符合社会需要和档案、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及其客观规律的档案意识,对档案事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的错误反映的档案意识,则会阻碍档案事业的发展。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档案工作的奋斗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档案信息化不仅依赖以电脑为核心的技术进步,同时依赖于人们的态度或观念的转变,因此档案意识是影响档案事业是否全面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两者的关系如下:

1.档案意识促进或制约档案信息化建设。意识是行动的先导。积极进取的意识往往会产生动力,推动主体去实践;相反落后不良的意识自然会对主体行为起阻碍作用。同样,档案意识也如此,如果主体对档案工作有积极正确的档案意识,就会主动关心档案事业,重视档案事业的发展;相反,落后保守的档案意识就会对档案建设漠不关心,就会阻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例如,“档案信息化”一词,尽管从20纪80年代就开始提出,但仍有部分档案部门的领导对其认识不足,认为增加几台电脑、建个网站就算信息化了,从而使档案信息化流于形式,形象工程较多,计算机成了摆设,网站成了“死网”,后台的档案信信息化工作跟不上,档案信息服务的前台与后台脱节,结果网站无实际利用价值,效益不高,造成资源的浪费。这些必然影响了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倘若决策领导们正确理解档案倍息化的含义及实现的途径,就会对档案息化建设有着引导、支持和推动作用;就会增加对档案建设的投资,就会想方设法寻求与其部门的合作建设,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环节整合,创造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利环境,加速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同样,若社会组织或个人有较强的档案意识的话,也会养成利用档案的习惯。这自然也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起支持和推动作用,否则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就难以实现。因此我们应大力宣传、培养积极的档案意识,消除不良的档案意识,以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档案信息篇(7)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工程建设

档案信息化就是以室藏档案为依据,在不改变档案原来的内容信息的情况下,对档案本身的内容及档案的存在形式进行符合信息转变原则的改变,使档案信息社会化,实现档案资源共享。档案之所以能够进行信息化处理,是因为它自身就包涵着信息。

1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涵义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这种记录就是一种信息。但是在这里我们要弄清信息化中的信息不仅仅限于档案本身的记录信息,它还包括将原始信息进行处理后与社会其他信息形式融合形成的更广泛的信息。可见档案信息化的内容就有两方面:一是狭义上的信息化,就是将档案自身的内容信息化;二是广义上的信息化,就是将档案信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进行融合处理的信息化。所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在现代化的技术条件下,一方面促进档案本身信息进入社会交流系统,在社会中广为传播,另一方面就是将档案中的信息与其他社会信息形式融合使用,在社会中传播,广泛地服务于社会。当然这两个方面的目标并不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因为档案信息一旦广为社会大众利用,狭义的档案资源信息化,必然与社会发生普遍的联系,必然要与社会中的其他信息交融而广泛地交流和传播,形成另外形式的信息,即广泛意义的档案信息化。

2 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一定的社会意识就具有一定的社会能动作用。那么社会档案意识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必然有能动的影响,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推动力。所以,档案信息化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观念信息化”。档案工作人员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力量,他们的能动性事关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只有让档案工作人员在思想上树立档案信息的意识,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档案工作人员才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会主动关心档案信息化建设事业,认真做好信息化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主动思考社会文献信息系统中各种文献信息的渗透和融合,促使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其他社会信息事业相互结合,共同发展。

3 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技术

3.1 配备计算机、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扫描仪等硬件设备

系统软件的开发应用或完善,可通过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操作进行培训及推广,逐步建立同一平台为分中心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3.2 档案中心目录及全文的数字化

档案信息数据输入是目录中心的基础性工作,对各职能部门每年移交的大量成果档案资料,边整理边输入,从信息源头抓起,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实施纸质档案和数字档案“双套制”工作模式,避免重复劳动,不但能节约人力和财力,而且也会大大加快了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进程。

3.3对上网信息进行密级界定

首先制订密级标准,对室藏档案按公开、内部、秘密、机密进行界定;其次对档案信息使用者进行网上身份验证,对不同身份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信息查询权限,以保障软件系统的安全。

4 提高档案信息管理水平

信息技术的广泛采用和电子政务的加快推进,使档案基础建设的重心向档案信息化建设转变。现今,在计算机管理渗透的形式下,计算机管理软件的应用为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档案部门建立自己的局域网,添置计算机、光盘刻录机、扫描仪等,在系统开发和档案利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1随着电子文件的大量产生,如何安全且高效地管理电子档案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早在2002年,国家档案局就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要求电子文件形成单位和接收单位认真做好电子档案的管理等工作。因此,选取适合电子文件形成单位自身特点的档案管理软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录入、开发利用等工作是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可回避的一项重要工作。

4.2档案管理软件的对象是电子文件

通过选取合适的档案管理软件,不但可以达到科学、高效管理电子文件的目的,而且电子文件作为信息资源,经过软件的整合和开发,既是电子文件形成单位的有益积累,又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4 推行档案信息化管理,确立工程档案发展的新方向工程建设的过程就是工程档案的形成过程,这就决定了工程档案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工程立项直到工程验收的各个阶段,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都是由不同的单位或部门来实施的,这就在客观和主观上都大大增加了工程档案建立的难度,信息化管理无疑提高工程档案管理效率与效益。

5 充分利用计算机功能,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工程档案的管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搭建专门的档案管理平台,不仅能有效地实现工程档案的动态管理,提高档案管理效率,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社会信息化同步发展,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快捷有效的档案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唐宝莲,吴建华. 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及三者的关系[J]. 科技档案, 2006,(03) .

[2]夏燕玲. 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 云南档案, 201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