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学设备论文

教学设备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02 12:25:38

教学设备论文

教学设备论文篇(1)

关键词:教学模式;职业能力;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教学模式

1前言

近年来,桂西北的发展,为中、高技能人才需求提供了巨大市场。随着有色金属冶炼、制糖、水电、机械加工等大、中型项目的开工,桂西北各个行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格外迫切,要求其掌握现代先进制造装备技术,并且有着一定的安装调试及维护经验。但是就当地各大院校输出的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人才实际来说,其与企业需求不匹配,也普遍存在岗位适应性差等问题,需要较长的时间二次适应。这也导致用人单位用工荒,寻找对口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成为企业迫切的需求。基于这样的背景,做好机电类专业人才优秀人才的输出是当务之急。要想解决学校与企业人才供给的矛盾问题,校企合作及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必不可少,只有真正了解企业对人员的需求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教学,校企合作就是让学校与企业实现人才问题的交流探讨与共同培育管理。本文就桂西北特色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学模式进行阐述。

2教学模式

基于工学交替与1+3的合作理念,该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学校与三类企业的合作。“1+3合作”中的“1”是学校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3”指的是与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办学关系密切的“机电设备应用商”、“机电工程商”和“机电产品供应商”三类企业进行合作,其中学校发挥自己场地、技术及人员方面的优势,综合三类企业的实际开展不同内容的合作。根据就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现实要求,明确思路:从公共基础课学习到专业课程学习再到专业的实践实习模拟再到针对性的课程补充学习再到专业技能应用最后到技能进修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始终是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指针与原则,针对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特点,打破传统学期概念,推行“三年六段”的弹性教学模式,借助学校与企业两大场地组织教学,不断增强学生岗位适应力,并引导其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

3组织与实践

“三年六段”教学模式各阶段按能力递进原则组织实施,具体安排如下:3.1文化素质教育。第一个学校教学组织的主场所是学校,时间一般为半年。主要是新生入学,引导其从高中的学习模式中出来,通过军训教育、专业介绍等,让其熟悉接下来的学习任务与环境,增强对班级的认同感对学校的荣誉感,做好文化课程的学习,奠定后期学习的基础。3.2职业入门训练及岗位认知实习。第二个学校依然是在学校,时间约为4个月。一般是文化学习之后。安排《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工操作与电子线路焊接》、《机械基础与机械加工》等专业入门课教学,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悉基础的专业知识,能认识电气并识别低电压电器等,也具备绘图的能力,这是下一阶段学习必不可少的积累阶段。在校外企业进行,保持在1个月以上,当然也要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合理安排。此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锻炼的体验,其难以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过渡转化,但是又希望了解岗位情况,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现阶段的学习就是岗位认识学习,企业管理者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机电设备专业的认识,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锻炼其动手操作能力。该阶段的学习倡导灵活与弹性制,可以一气呵成开展下来,也可以分小段进行,循序渐进。3.3岗位跟班实习及生产性项目训练。三学期在“校外实习点”实施,1个月。桂西北地区冶炼、糖业、水电资源丰富,机电设备应用率高,是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之一。糖业有个生产暂停期,时间是6月份到10月份,企业一般会利用该时间段对设备进行检修维护,而企业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让学生实习参观,借助企业设备资源,在教师的详细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设备维修保养的知识,也更加灵活地参与到检修中,为后期工作积累经验。在岗位跟班实习阶段,学生可以参与设备故障抢修,身临一线,提升对岗位工作的认识,也潜移默化地深化对你企业文化制度及管理制度的认识。对于企业来说也可以很好地储备人才。4个月,在校内“加工车间、设备维修车间、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车间”进行,综合生产实际弹性安排。前期为区域调研阶段,主要是挑选有合作有利条件并且有与学校合作意向的对口企业,坚持校企合作,共赢互利的原则,两者之间达成合作协议,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建立加工车间与设备维修车间,为该模式教学奠定环境基础。可以借助企业开展的项目对学生进行实际的培养与锻炼。学生定位为员工,自主或者合作负责对应项目。正是因为真正参与到实践中,学生无论是心态还是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引导与锻炼。在生产项目的训练中,学生重点提升对专业工具的使用能力和工程项目的实施能力,学生树立追求卓越与承担责任的工作意识,加强团队合作与协调,端正工作心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职业资质考核,带动学生综合发展。3.4职业认证训练。四学期在校内实施,5个月。通过岗位认知实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专业课学习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实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课程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训练”的顺序组织教学。教师以学生所见的机电设备和应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迈入专业领域大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本阶段学生应完成电机拆装与维护、液压与气动、机床电气控制、PLC电气控制技术与实训、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机械设备维修工艺等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训,考取电工上岗证,并结合个人能力情况参加中级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考评。专业课学习阶段,教师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电气安装与维修等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3.5岗位定向实习。五学期的校外实习点实施,必须以企业的用工实际为参考。在综合各个阶段的学习后,学生专业技能有所提升,也对行业及职业有了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也能很好地适应现实的工作环境并且明白其行业应用中对象的差异性,岗位胜任力提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到桂西北不同的校企合作基地进行训练实习。针对企业的典型机电设备做好专项课程的开发,涉及到岗位的安全教育,这是前提也是不可忽略的部分。设备操作规范和设备安装调试等模块。综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学生的就业意向,选择对应的企业,其中学校教师负责理论部分的讲解,企业教师则承担现场指导任务,开展专项针对性的教学。在这样的锻炼指导下,学生达到企业职业人的标准。3.6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最后一个环节,一般是在第六个学期组织实施。历时五个月。经过第一阶段到第五阶段的学习锻炼后,相信多数学生已经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定位,也了解了机电设备应用技能人才的实际成长过程,更加明白企业的用工需求,熟悉企业的实操环境。顶岗实习则是水到渠成,学生带薪上岗,真正从事到机电设备操作、监控及维护中。此时也进入校企合作管理阶段,学校企业双方联系,共同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指导,对于那些表现优秀的实习生,企业要优先录用或者作为储备人才,真正做到定岗与职业岗位的无缝结合。实习与就业零距离,学生毕业后也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就业更顺利。

4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有责任心的负责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三年六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中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与示范,为桂西北各行业机电设备应用、安装与调试岗位培养了一批“精专业、有专长、留得住、能干事”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毕业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得到增强,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作者:王甦 单位: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曹根基.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的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01(05):10~11.

教学设备论文篇(2)

1.1恶劣的教学环境使设备的寿命得到缩短

作为计算机的天敌,灰尘的影响相对较大。机箱内、显示器及鼠标上的灰尘和污垢若未得到经常性清理,则会增加计算机故障的发生率,缩短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使计算机设备的损坏及老化速度得到有效加快。在教室里,人员进进出出,每天都会有较多灰尘产生,学生习惯用扫把将教室内的灰尘和粉笔末打扫得漫天飞舞,这些都会对计算机设备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另外,灰尘还直接影响到投影机的使用。在风扇高速转动下,灰尘会落在灯泡、成像板及液晶板上,对过滤网造成堵塞,减少风扇的送风量,使风速降低,改变了灯泡的冷却效率,轻则造成画面出现斑点或杂乱无章,重则引发灯泡、液晶板、成像板烧坏的现象。维修起来不仅麻烦,而且还会产生较大的费用。

1.2计算机故障

带电移动台式机电脑,造成硬盘损坏,带电插拔VGA接口造成笔记本VGA接口损坏。

1.3薄弱化的管理力量,多样化的管理部门,引发设备无法及时使用

目前我校的多媒体教室由学生科、班主任管理,计算机机房由实习科、管理员管理,多功能厅和会议室由办公室管理。这些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中心主要是靠中心机房的技术老师来进行管理维护的。他们除了上课之外,还要对学校内的一些电教室设备进行维修保养,无法投入太多精力,包括设备操作、维修以及养护技术的应用。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除了计算机的设备以外,还应对过滤网进行定期清理,使散热达到通常状态,进一步将灯泡的冷却效率得到改善,避免由于散热不畅导致灯泡损坏的问题出现。

1.4学生掌管多媒体设备钥匙的弊端

多媒体设备的钥匙本应该是学生科和班主任管理,可目前多由学生拿钥匙。上课时由任课老师监管,可下课后,特别是午间和下午下课到晚自习放学时间,就出现了无人管理的空白,学生任意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有以下弊端出现:(1)投影机长时间开机,比正常教学每天多出6个小时,使投影灯泡的寿命减少一半;(2)用U盘通过电脑播放视频等资料,引起电脑病毒;(3)使用网线连接多媒体教学设备引起网络病毒;(4)教室没人时不关投影机和幕布,造成资源浪费和设备的不安全性。

2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及维护的措施

2.1加强教师团队的培训,提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率

针对一些教师由于操作技术缺乏,对计算机以及投影机等方面的基础性知识都有所缺乏,掌握了较少的设备性能,大多数就会导致多媒体教室的损坏无法使用,因此在教室的操作培训力度上也要加大,每学期的开学初期,都应该先对教师展开培训工作,特别是针对教师的技能培训工作和对于新教师的培训,将培训的内容和费用划分至年度计划内。对设备性能的控制进行介绍,并能对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的控制调控工作,对于设备性能的介绍,还要对教师讲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调控工作,讲解一些计算机知识以及多媒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多媒体的教学设备能够熟练地操作应用,确保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能够应对自如教学设备出现的技术性突发问题。

2.2做好投影仪维护工作,使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

作为多媒体教学设备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投影仪的维护工作显得极为必要。通常情况下,投影仪的机壳上都存在用于通风的开槽或开口,空气的入口处设有空气过滤器,在投影仪工作的同时,对灰尘和污染物进行过滤。若未能及时对其进行清理,则会对投影机通风口造成堵塞,引发故障问题出现。所以,应对投影仪开展定期的专业化除尘工作,是投影仪维护的一项最佳方法。投影仪的灯牌是最需要维护的重点,也是使用的关键。由于在点亮的状态下,灯牌的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灯丝一般都处于半熔状态,所以在开机状态下,禁止对投影机进行震动和搬移,以免导致灯泡炸裂、灯丝断裂等情况。

2.3开展计算机设备的硬盘保护和系统备份,使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行得到一定的保障

多媒体教学设备中管理最复杂的就是计算机管理,由于是公共的应用场所,因此运用的教师也越多,由于软件的种类较多,加上病毒的侵害和误操作等,若是再对计算机出现不到位的保护情况,就会引起计算机的系统崩溃等情况,这样也会对正常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应运用有效的计算机保护方法。目前,应用较多的保护方式主要是包括硬盘和系统的备份情况的调控。

2.4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管理控制

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管理控制一般都需要完善并落实一定的规章管理制度,加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调控,增强设备的使用寿命。计算机的管理人员素质问题直接关系着多媒体教室的管理水平,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工作需要的技术性素质控制与思想控制,并且能够具备一定的电脑知识才行,掌握一定的用电技巧,提高一定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服务意识,能够主动、耐心、热情为教师服务。在教室的设备操作上对选择的人员以及管理人员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大部分人都认为教室管理工作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对教室设备的管理者还应分析各管理员的管理心态以及操作管理的需求,具体情况具体实施,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来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操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新性,提高素质能力并促使教学的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3结语

教学设备论文篇(3)

【关键词】医学影像设备;网络多媒体理论教学;模拟实验教学;应用物理;

中图分类号;O4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 言

医学影像设备学是一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学科,是医学影像学的分支学科,是医学专业中一门专门介绍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历程、分类、结构、工作原理和操作使用等内容的课程。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器械的更新,医学影像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广泛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学已经成为医学类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也是获得临床医学影像设备操作知识的基础。医学影像设备分为两类: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和治疗设备。这门课程主要倾向于诊断设备,临床医学当中最主要的就是应用诊断设备来诊断患者的病情。诊断设备包括诊断X线机、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X-CT)、计算机X线摄影装置(CR)、数字X线摄影装置(D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DSA)、磁共振成像设备(MRI)、超声成像设备(USG)、核医学成像设备(SPECT和PET)等。这些设备结构复杂,工作原理繁琐,所以需要大量的物理、医学、机械、电子信息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学生一时很难接受和掌握这种跨越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网络多媒体理论教学和模拟实验教学方式。

2 多媒体理论教学

2.1 医学影像设备理论教学遇到的问题

在医学影像设备理论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解的知识只是文字层面上的东西,文字层面的知识很抽象,加上使用的专业术语,学生既难理解,又有难以掌握。因此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诸多方面的问题。例如:

问题1:当提到X线机,学生很难想象出这种医学影像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而且教师也很难用语言描述医学影像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问题2:讲到X线管时,教师不能把X线管的带进教室当中,给学生讲解X线管的基本结构。X线管种类繁多,每一种X线管带到教室无法实现。只能讲解几种有代表性的X线管,而代表性的X线管需要面对图片或者结构图来讲。

问题3:当提到第五代CT(超高速CT和动态空间重建机),这种CT,一般的医院中很难见到,学生很难想象到这种医学影像设备外观和内部结构。

上述的常见问题如何解决成为努力改进的方向,经过三年教学,已经掌握基本方法和探索一些新的方法。

2.2 解决理论教学出现问题的方法

1.板书教学

传统的板书教学,思路清晰,学生易于掌握,有时间记录板书。然而这门课程的内容图片、电子电路设计图和工程设计图纸需要书写图画,所以进行得缓慢。

2. 挂图教学

挂图教学,是在传统的板书基础上引进的,比板书教学生动,节约时间。然而挂图也具有局限性,由于课程的图表很多,把课程所需的图表和工程设计图纸、以及一些电子电路设计图制成挂图困难,而且挂图的质量也有待考量。

3.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要比挂图教学要方便很多,也比传统的教学更加生动,更加节约时间,但是也有缺陷,这种教学方法没有传统板书教学思路清晰,最重要的是学生无时间记录板书。

2.3 板书、网络和多媒体融合教学(网络多媒体理论教学)

通过板书来梳理教学内容,让学习思路更加清晰,再通过多媒体显示和辅助教学,以及通过网络来课后辅助教学,巩固教授的知识。这样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把课件发给每一个学生,节省记录笔记的时间,大量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和实践这门课所学知识。教师建立QQ群和微信平台,进行网上答疑。

3 模拟实验教学

3.1 医学影像设备实验教学遇到的问题

在医学影像设备实验教学中,往往是教师面对实验设备讲解,而不能把实验设备拆开,来了解仪器设备的内部结构,再加上抽象的专业术语,学生既难理解,又难掌握。因此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实际应用方面的问题。例如:

问题1:当X线-电视系统中的影响增强器(I.I.)时,学生难以想象出这种内部构造。并且教师难用语言描述医学影像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仪器设备极其昂贵,不可能拆开观察。

问题2:讲到核磁共振设备(MRI),不能为了了解其内部结构而拆机观看,也不能完全由学生自己来操作仪器,只能有指导老师来操作仪器。而学生不能单独实际操作,也锻炼不出能力。

问题3:当超声仪器设备(USG)实验时,虽然学生有机会实际操作的机会,如何准确定位患者的身体具体器官是一个问题。是否正确操作也是问题。

上述的诸多的常见问题如何解决成为努力发展的方向,经过多方面的考察研究,已经掌握的一些方法,但还需要引进新的方法。

3.2 解决实验教学出现问题的方法

1.实验室教学

实验室教学是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教师实地讲授,学生的实践的时间充裕,易于理解。但是这种方式对于这门课程远远不够,实验室的设备仪器往往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践。

2. 医院实习教学

医院实习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有了更多的实践过程,而缺少系统的讲授,同时由于医学影像的实验仪器极其昂贵,很少单独让学生操作,学生缺少自主操作的能力。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提出了模拟实验教学方式。

3.3 模拟实验教学

模拟实验教学,很多学校、单位在上岗前都采用此种方式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这种教学方法采用的是模拟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也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实验考试。这对学生来说既增加兴趣又增强实践能力。

4 .总结

利用计算机模拟、网络和多媒体可以改变医学影像设备学理论和实验教学。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设备成为医疗领域必不可少的医疗诊断和治疗仪器。采用多种技术能够满足这门学科发展和教学的需要,通过网络多媒体理论教学和模拟实验教学能更好的为各大医学院校和医学相关以及应用专业开设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陆晓萍. 浅谈影响临床护生教学质量的原因与对策[J]. 大家健康,2015 9(2):271-272.

[2]韩丰谈,李建民. 强化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探讨[J].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2(9):1-2.

[3]岳若蒙. 设计性实验在医学影像设备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 卫生职业教育,2014,32(4):76-77.

[4]冯楠. 医学影像设备学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探讨[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4(4):456-457.

教学设备论文篇(4)

1.实践教学内容不完善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是《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学》、《热加工工艺》、《材料力学性能》及《材料分析方法》等。目前实验教学及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均与这些理论课程密切相关,而且实验内容以验证型实验为主,例如《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钢的热处理组织观察》等,大多数学生认为,通过这些课程实验,学会了利用显微镜识别金属材料的微观组织的能力,掌握了一些材料性能测试方法等,但是,目前的实验教学内容涉及的综合型及设计型实验内容相对较少,而这些实验内容是综合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设计实验工艺并进行相关实验研究等,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追踪调查表明,大多数毕业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是还有从事与金属材料相关的冶炼及材料的成型与控制相关的工作。由于目前实验课程教学缺少综合型及交叉学科的相关实验教学内容,影响了学生在相关专业的工作岗位上的实际操作技能。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大学实践教学应该涉及到交叉学科内容,根据目前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开设了材料成型与控制及钢铁冶金相关的课程,如《轧制原理及工艺导论》、《钢铁冶金概论》等,因此可以开设与钢的冶炼、模拟轧制等相关的实验。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扩大就业面,增强社会适应性。如果实践教学的内容不完善,会影响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的就业前景,从而降低就业率。

2.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实验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实践教学系统及内容不完善、实验设备条件及环境因素等。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教学,由于没有太多的新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被动按照实验程序完成任务,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得培养。而实验设备条件也会影响实验教学质量。例如学校的大型精密设备,例如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衍射仪等大型设备,由于需要培训上岗,因此,学生也只能是观摩而不能动手操作,只是观看实验老师的演示性实验,这样实验对所学课程的帮助意义并不是很大,学生到了企业,遇到这种大型设备还是不会马上上岗进行操作。目前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主要有认识实习及针对热加工工艺相关课程的生产实习,实习场所主要安排在钢铁冶金相关的企业,但是由于大多数企业基于安全、效益、保密等方面考虑,不允许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学生只能看到表面现象,不能了解生产内容的实质性工艺及相关参数。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实习完后的感觉就是走马观花。因此,到企业中参加生产实习,学生得不到参与及动手操作的机会,更谈不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了,因此严重制约了我国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3.实验教学设备不足

目前,大学扩招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扩招带来了相应的负面影响,给实践教学带来巨大压力,实践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几十及上百学生可以同时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环境,是实践与理论相联系的教学环节。需要有一定的场地和设备支持,因此专业人数的增加,对设备及老师提出挑战,设备不足,学生实验就需要分批次进行,如果批次人数太多,达不到实践的预期效果,批次人数减少,老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毕业论文(设计)过程,因为设备不足,学生要排队长时间等待,往往由于时间限制,很多学生随意得到一些结果,不考虑实验结果是否合理,放到毕业论文中凑数以达到毕业的目的。例如,金属材料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常常涉及钢铁材料的研发,需要用金相显微镜拍照微观组织,目前实验室就一台可以照相的设备,由于使用该设备人数比较多,不仅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使用该设备,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冶金专业的学生往往也用到该设备,因此,毕业论文(设计)期间,学生要用到这台设备拍照,往往要等很长时间才能等到,而毕业论文工作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有些学生往往随便拍照几张,放到毕业论文中,有时拍出来的照片并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所以就会影响到论文的分析总结等,从而影响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

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1.更新实践教学内容,融入交叉学科实践教学内容

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表明高等院校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要包括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及设计型实验,其中验证型实验基本是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书本中的某种现象,该实验比较简单,学生实验过程只要得到与教材中相关的结果即可,但是,综合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是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自己设计相关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并利用书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结果,这两种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为重要,因此,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应该增加与专业相关的综合型及设计型实验内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金属材料相关的性能与材料的化学成分、生产工艺过程等之间的相关性。因此,化学成分控制的冶炼过程,轧制冷却及随后的热处理过程都会影响最终的性能指标,这些环节涉及到冶金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及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因此,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在本专业领域,而应该考虑学科交叉,实践教学涉及到一些关于钢的冶炼、轧制等相关的内容,这样能够弥补本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不足,从而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大学生就业面。

2.实习基地的建设,增加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

针对前面提到的实验教学质量不高,尤其是生产实习由于受到企业的限制影响了教学质量,需要对生产实习的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学生一方面去企业参观,另一方面,要建立与大生产相似的工作环境,例如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将企业的设备小型化,学生可以根据企业的生产模式,针对某种产品进行工艺设计,然后动手操作制造,在该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制备相关工艺,同时可以学习设备的操作过程,实践过程中,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要明确目标,学生在学完《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热加工工艺》、《金属材料学》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后需要到冶金厂生产实习,了解冶金产品热处理方法及高倍缺陷、低倍缺陷的分析方法,力学性能测试设备及方法等。根据金属材料专业实验室现有设备,购置一下小型设备及实验耗材,让学生在实验室根据冶金厂实际的分析检测方法对不同类型钢铁材料进行工艺制备、微观组织及缺陷分析等,在实习基地模拟大工业生产实验条件,这样可以弥补校外实习的不足,大大提高了实习教学质量。

3.增加实验设备投入,满足实践教学多样化需求

教学设备论文篇(5)

关键词:对外汉语 理论知识 能力 转化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217-02

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以及教学实践中,我们慢慢发现,对外汉语教学不只是一种词汇、语法、文化层面的知识教学,它还是一种以人与人交际行为完成为最终目的的教学,是一种将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综合为一体的教学,是一门帮助学习者学习与掌握语言交际工具的教学。这种教学对教师提出了理论层面、实践操作层面以及把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层面的要求。要在单位时间内让学生明白、学会汉语知识,然后在一个有意义的交际环境中完成交际目标,这就涉及到教者要对课前、课中、课后进行科学有效地掌控。这种掌控关系到教师是否能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问题。这也是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成掌控教学的能力的关键所在。

1 为实现有效的人际交际教学目标,课前准备、预设是对外汉语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的可行性条件

要顺利实施一个教学过程,教师需要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做支撑,但是在教学实施前,教师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既定的、可行的教学目标。这里的“既定”是指依据教学文本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来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课前准备、课中互动以及课后反思总结的核心教学目标,是教学实施的主线;这里的“可行”是指在课前要遵循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步骤、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围绕教学目标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可能出现的生发、收回的细节问题。

课前准备。在明确既定可行的教学目标后,教师首先要做好课前准备。对于短期汉语项目的学生来说,汉语是一种即刻就要使用并帮其解决问题的工具,这种工具教学要求教师要从总体上明确应以怎样的理念来实施教学。如果在教学中,教只能让学生记得,而让学生参与,学生才能学会。那么教师就要思考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学生不但记得,还能让学生学会。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学会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教师在课前准备中就要学会掌控自我。

(1)掌控自我。所谓掌控自我,是说教师在课前准备中必须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作用和应有的价值。掌控自我,是控制教师不要任由自己的理论知识膨胀,而是要精巧地把自己储备的理论知识用到关键上;掌控自我,是说教师要明确为完成既定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准备好要说的内容,明确要怎样说,并十分清楚怎样说才能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要学的语言知识,并利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完成交际任务。这实际就是教师把充实的理论知识储备转化成能力的一种表现。掌控自我,还在于教师在课前准备中,为了掌控教学不但要设计教学步骤,还要设计自我,即教师要把自己合理地放在所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所谓合理,是指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新生词、语法点的时候,教师不是枯燥语言知识的讲解者,而是以实际范例、有趣问题引发学生关注,诱发学生参与互动的引领者;在练习的环节中教师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慢到快、由课文单一语境到多种语境的教练和导航员;在讨论环节中,教师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要设计自己既是一个参与者又是一个控制者的身份,教师要设计自我怎样才能不露痕迹地随时改换身份参与到既定的话题讨论中,怎样才能在保证讨论顺利进行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控制话语范围,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的词语和语法点表述自己的观点。

(2)课前预设。如果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要遵循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还要关注课前预设问题。这种预设也是教师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另一种转化。课前预设是保证师生、生生互动能顺利进行的前提。因为师生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在以练代讲的过程中常会出现文化冲突。课前预设就是说教师在充分了解、尊重学生文化背景的前提下,预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规避文化冲突,避免文化休克阻碍教学,最大限度地避免伤害学生。譬如,《高级汉语口语》第四课“一定要将官司进行到底”中涉及歧视问题。在讨论这个话题时,针对学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籍,教师在课前预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因为课文中谈到当今有多种歧视,除了性别歧视、身高歧视外,还有种族歧视、容貌歧视等现象。这既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也是敏感问题。教师在涉及种族歧视、容貌歧视的时候,就要控制话题的范围,话题主体由课文单一语境向多种语境过渡时,要尽量避免不同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话题与学生生活过近,要避免不当的话题扩散导致交际搁浅。

教学设备论文篇(6)

关键词:色彩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116-03

一、前言

国际色彩联盟(Internet Color Consortium,简称ICC)在1993年提出的色彩管理技术,是现代印刷企业控制色彩质量的主要手段,色彩管理课程现已成为印刷工程学科的专业课程,是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中的重要模块,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性。唐义祥等学者曾对色彩管理课程的教学进行过有益的研究。[1-4]本文以色彩管理本科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该课程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本科教学和高职高专的教学要求不同,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有理论、有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以适应培养目标的需要。

二、色彩管理的教学内容

色彩管理以颜色理论为基础,基于色度学解决色彩复制中的一致性问题,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在色度学理论基础上,ICC提出跨平台的色彩管理解决方法,实现了不同平台下各种色彩处理软硬件的互操作,用户可借助色彩复制过程中的软硬件,轻松实现色彩复制目标,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对于色彩管理本科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合理分配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1. 色彩管理的理论知识

色彩管理的理论是在色彩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以往的教材往往把色彩学理论作为色彩管理课程中的理论内容,这样会与印刷工程专业的色彩学课程内容重复。色彩管理有自身的理论,可以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基础理论包括ICC色彩管理的基本原理、特性文件结构、再现意图、色彩管理模块等相关理论。ICC色彩管理的基本原理是所有理论的基础。特性文件结构、再现意图和色彩管理模块的相关理论是课程的主要理论,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对于印刷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是十分必要的,不仅有助于从底层理解色彩管理软件的工作原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可为参加色彩管理系统的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色彩管理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有配套的软硬件来支持完成整个色彩管理的实施。在讲授实践操作的知识之前,需要对与应用相关的理论进行讲解,包括色彩管理的校准、特性化和色彩转换过程,色彩管理的前期、中间和后期流程,数码打样与屏幕软打样,以及Adobe的色彩管理框架等知识。色彩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是色彩管理课程的核心知识,也是进行色彩管理应用实践的基础。

2. 色彩管理的实践知识

在色彩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操作一系列的色彩管理软件和硬件,来达到色彩在设备间的传递和准确复制的目的。色彩管理的实践知识涉及到这些软硬件的使用。色彩管理软硬件供应商有很多,但因遵循了ICC所定义的规范,在操作上有通用之处。色彩管理的硬件包括输入设备、显示设备和输出设备和颜色测量仪器。各种设备的使用在印刷工程的其它专业课程中已经涉及,在色彩管理的实践内容中不将其作为重点。颜色测量仪器用来获取颜色样本的色彩数值,是色彩管理中使用的重要硬件,仪器工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是实践知识的组成部分。色彩管理的软件种类较多,包括特性化软件、颜色测量软件、色彩管理应用软件、数码打样软件等。这些软件的色彩管理功能、操作步骤和使用等方法是课程实践知识的重点内容。

实践知识的掌握是在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在色彩管理本科课程的教学中,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课时分配建议在1:1左右,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理论,又具有灵活应用的动手能力,避免仅学会生搬硬套的实践操作。

三、色彩管理的教学条件

为支持色彩管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需要在教学条件的配备上做较多投入。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需要配备多媒体教室,方便教师借助图文、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展现课件。实践知识的教学需要有色彩复制流程中的相关专业设备的支持。输入设备最好、配置高端的滚筒扫描仪以及支持色彩管理的扫描软件。配备的数码相机除了在参数上满足色彩的复制要求以外,还要有专业的摄影条件,如标准照明光源、中性灰环境等。显示设备应配备具有较大色域、可调节单通道的显示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配备具有色彩管理功能的专业显示器,并购买相关的辅助设备,如遮光罩等。显示器安置的环境照明条件也应按照国标进行设置。对于输出设备,专业的数码打样机必不可少。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有印刷机及其相关设备,如观察样张的标准灯箱等。

教学设备论文篇(7)

摘要: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与化工原理课程相配套的一个必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文章从理论学习、实验设计、设备选型、工程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等4个方面总结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在提升化工原理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化工原理主要介绍化工生产过程当中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理论(三传理论)以及常用单元操作中典型设备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及设计计算等知识ti.-I,教学内容中包含大量理论公式的推导和经验公式的运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完化工原理课程的相应教学内容后所安排的教学环节,不仅与化工原理课程的内容紧密相连,还要运用计算机编程.AutoC aD机械制图、化工仪表自动化及操作控制、化_L设备机械基础、化工制图等先修课程的知识,是一项综合性实践训练阴。该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和锻炼学生以下3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1)系统训练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和文献资料利用能力,逐步培养其工程意识;(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二(.程实际问题的能力;(3)塑造学生良好的设计理念。

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当中,学生需掌握厂程技术人员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工程素质,比如工具书、国家标准和规范的使用,经验公式和经验数据的选择,专业文献资料的查阅、设计成果的分析判断等等,因此课程设计可培养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对_L程问题的解决能力,是对学生的一次综合训练,也是对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一次总结,更是对化工原理和化工设备课程教学效果的一次检验。本文主要通过以下4个方面总结了课程设计在提升化工原理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1 加深学生对“三传理论”和单元操作的理解

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理论(三传理论)以及常用单元操作是化工原理的主要教学内容,虽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动画演示、课堂实验、课后练习、练习辅导等方面增强学生对化工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的感性认识和理解,但由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多,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习任务较繁重,学生自觉完成课程学习的动力明显不足,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单元操作的设计,愁一个设计任务一般均涉及物料衡算、热.衡算、相平衡关系、传热传质速率关系等典型单元操作的基本内容,经历流程设计到!几艺设计计算、主体设备结构设计和附属装置的选用等过程,因此学生在具体设计中必须全而理解和应用“三传理论”,并选用合适的单元操作过程。过程必然影响结果,课程设计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在实践中有效地督导学生加强对理论学习内容的消化,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培养实验设计和设备选型能力

实验设计能力和设备选型能力的培养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学习化工原理课程时,通过讲解、动画演示和参观等教学手段,学生熟悉了常用设备的基本操作规程,但大部分同学的实验设计能力和设备选型能力较差。为解决这一问题,在确定课程设计内容时,有针对性地选用部分化工原理中常用的单元操作,给学生下达一个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围绕任务所确定的主题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具体的设计_L作。如,为加强学生对干燥单元操作的理解,可要求学生设计一套离心喷雾干燥塔或设计气流干燥器。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涵盖一个完整的工段,为此学生需完成不同艺的方一案选择、设备选型论证、工艺计算,并根据计算与生产经验进行主体设备结构设计,然后确定设备总体尺寸、管口尺寸与方位,还要求进行辅助设备选型与计算,最后绘制主体设备图及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过程训练效果表明,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设备选型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提高工程设计能力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为培养学生设计能力设置的一个教学实践环节,也是使学生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重要一环。每一个设计任务均涉及相应单元操作的基本理论,并经历流程设计到艺设计计算、主体设备结构设计和附属装置的选用等过程。由于安排课程设计中只有任务而没有参数和条件限制,学生在设计过程当中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背景选择设计线路,设定和收集操作参数,完成具体的设计工作:

经济效益是判断设计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中设备建设费和使用操作费是其中的关键,而设备费和操作费的综合考虑也是贯穿于化原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比如,精馏操作是化_工生产中常用的单元操作,其中物料的回流比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操作参数C合理的物料回流比应使操作费用和设备折旧费用之和最低在该单元操作中,操作费用主要取决干再沸器中加热蒸汽消耗量及冷凝器中冷却水的消耗量,随着回流比的增大而增大。设备折旧费主要取决于精馏塔中再沸器、冷凝器等设备的投资费,一般随着回流比的增大而降低。为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设备折旧费和操作费的关系。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学生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公式应用和数据运算能力,同时学会了主动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也体会到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4培养创新能力

在完成化工原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同时,为了满足部分学有余力,且对化工原理问题确有兴趣的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小组创造条件为其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平台,即结合科研任务的需要设计一定数量的课程设计题目,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在设计过程中严格坚持“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以创新为目标”的原则,有效地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完成工艺设计计算之后、整理设计说明书之前,要求全体课题组进行交流和总结,即每个设计课题组里选派1-2名学生代表,将本组设计情况在交流会_[向全体同学和指导老师进行汇报。交流时要求主讲人用图表、数据、结论等工程术语表达自己的设计,并在规定时间内着重讲解自己设计的特点,对设计结果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突出自己的创造性。交流过程中,指导老师也主动指点设计要领,并对进行设计进行合理评价。这样的师生互动使学生的收获不仅局限于自己所做的课题,对其它设计课题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更有效地开拓了学生的设计思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