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公益广告论文

公益广告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01 19:21:24

公益广告论文

公益广告论文篇(1)

在公益广告文本中,可以发现大量的人称、空间指示语,例如:(1)有人曾这样问过我,播出的一条公益广告,能不能改变我们生活中的陋习……我相信,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不过是10厘米的距离……(2)文明就在身边,文明从这里传递,心心相传。(3)学雷锋,就是每一天为别人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我们身边的人,让他们快乐,然后我们自己也快乐……我们用我们的方式把它延续……(4)你的第一场演出,你的毕业典礼,你事业的低谷,你的人生大事,你生命的延续,在你生命的每一重要时刻,无论是悲是喜,无论荣辱,无论是风是雨,也不论阴晴,他们都不曾缺席,他们的晚年,至少让你的关心也不要缺席,关怀空巢老人,有机会,请多出席。句(1)中“我”“我们”是人称指示语,广告语中没有明确指明社会公众的每一个人,而是连续用我和我们表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你或是我,只要是生存在这个社会就要改变我们的陋习,文明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用这些代词拉近了说话者(濮存昕)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有一种亲切感,仿佛这是读者和濮存昕一致的心里准则,减少了命令口气的强迫感,无形中就给大众行为文明提供了强大动力。句(2)中“这里”是空间指示语,指代文明行为就从当下,从此地开始,从人们做每件事情开始,体现了文明行为的刻不容缓,让读者有了立刻行动的意识及紧迫感。句(3)中“雷锋”是称谓指示语,表示我们要学习的对象,用雷锋这个我们熟知而又服务社会的典型代表来感召社会公众,既体现了雷锋的社会价值又最大化地激发了读者即公众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句(4)中“你”和“他们”都是人称指示语,“你”指代的是人们的孩童时代,而“他们”指代父母年老的时候,用“你”和“他们”,拉近了说话者与读者的距离,也间接表明社会公众的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孝顺老人,以此号召大众学会感恩,关怀空巢老人。此类指示语的运用,不仅仅可以拉近读者和说话者的距离,让公益广告以更加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口吻传递着社会价值观。

2公益广告文本中的动词

给人民大众树立起时代的道德标杆。句中四个小句,三个心理过程,将节约的号召更委婉地向大众传达,让人更容易接受并以此为行为标准,可以达到公益广告宣传文明道德风尚的作用。综上所述,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均有陈述客观事实的作用,可见公益广告文本非常侧重介绍各种事实以此来树立典型代表来激励大众,而心理过程侧重施动者的心理体会,这几种过程的运用可以让公益广告和公益广告的受众之间产生互动,更能吸引大众用广告中倡导的文明行为规范自身。

3公益广告文本的主位

标记性主位在公益广告文本中使用,需要突出强调某种情感时,标记性主位被选则并突出,如:幸福的印记,成功的印记,思念的印记,甜蜜的印记,成长的印记,别让酒驾毁了您的幸福,关爱生命,文明出行。这则公益广告用了标记性主位,标记性主位的运用对强调的事件加以突出,使读者对特定的事件加以注意并产生敬畏之感,引起了读者的关注,但对于大部分公益广告来说,标记性主位的运用还不够。

4公益广告文本的语言学特征

公益广告文本的最终目的是希望感召大众用文明的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通过对公益广告文本中代词、动词及主位使用情况的分析,笔者发现公益广告文本有以下语言学特征:1)大量人称、空间指示语的使用拉近了说话者和读者的心理距离,给读者一种亲切的感觉,激发出读者要加入到文明人行列中的动力。2)及物性过程中大量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的使用,给人民大众树立起一个又一个服务社会的典型,令读者心生敬畏,心理过程的使用更加委婉地号召大众从现在起用文明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3)有一定数量的标记性主位被选择使用,突出强调了社会热点事件,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5结语

公益广告论文篇(2)

1、对象与方法

随机选取赣州城区主要公交线路站点的广告牌为研究对象。其中,公交站点指目前仍在使用,供乘客上下公交车的正式站点,不包括公交车临时停靠站点、已废弃站点或因城市建设临时设立的站点。公交站点广告指分布在公交站点附近的、以站牌或候车棚广告牌为载体、较为醒目的广告宣传,不包括临时张贴、较为隐蔽的广告,以及距离公交站点较远、已损坏的或尚未广告的空白广告牌。健康公益类广告指广告内容涉及精神文明建设或健康教育类的非盈利性公益宣传类广告。对随机抽取的公交站点进行现场调查,记录其有无广告、广告数量及广告类型。所得数据经整理后输入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一般统计描述,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查时间为2014年3月-4月。

2、结果

229个公交站点中,市区公交站点192个,郊区公交站点37个,共有广告牌542块,其中38个(16.6%)公交站点没有广告牌,郊区只有13个公交站点有广告牌,市区公交站点广告多于郊区,存在显著性差异(x2=74.295,p<0.05)。在设有广告的公交站点中,40个(17.5%)公交站点设有1块广告牌,28个(12.2%)公交站点设有2块广告牌,76个(33.2%)公交站点设有3块广告牌,24个(10.5%)公交站点设有4块广告牌,16个(7%)公交站点设有5块广告牌,7个(3.1%)公交站点设有6块以上广告牌。在具体广告类型方面,共有481块商业广告牌,广告内容主要为房地产(282块,52%)、移动通讯类产品(70块,12.9%)、绿色农产品(25块,4.6%)、旅游景点宣传(23块,4.2%)、招聘类(22块,4.1%)、驾校、健身、IT等相关培训机构(18块,3.3%)、金融(14块,2.6%)、建材(11块,2%)、酒类(10块,1.8%)、其它消费品,如汽车、影视作品等(6块,1.1%)。仅61块广告牌健康公益类广告,其中郊区6块,市区55块,主要类型为:精神文明宣传类,如和谐赣州、尊老爱幼、振兴苏区建设、“中国梦”等(43块,7.9%),新年祝福、节日问候类(18块,3.3%),本次调查未发现精神心理健康教育、烟草危害及戒烟宣传、慢性疾病科普知识、急救常识或环境保护等健康公益类广告。

3、讨论

公益广告论文篇(3)

最初的公益组织主要从事救援和救助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作为一种人类追寻真和善的社会性公共事业,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积极参与,公益广告生存的根基是社会公益事业的成长进步,它的主题是向社会成员传播其公益观念和行为的信息,在它的推进过程之中需要以视觉或视听觉传播的形式大力宣讲其公益观念,它的传播必须符合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并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为传播这种有益于大众的观念,维护人类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而做的关于公益观念的宣传广告,是公益广告区别于其他广告的根本所在。公益广告作为一种可视化的图式或视听媒介成为现代社会公益观念宣讲不可缺少的传播载体,它是用于诠释公益观念的最佳表达形式。因此,充分理解公益观念的诉求内容,抓住其内核特征,应用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视觉图式和视听语言进行表达,才能创造出打动和震颤大众心灵、为大众所接受的广告样式。2015年圣诞期间席琳•迪翁的一首《SOThisIsChristmas》就是以一种震撼人心的、优美的视听形式传播不同肤色和不同人种对自由、平等、和平和幸福的向往与追求的理念的公益广告,故而在网络中广为传播。公益广告关注的是大众瞩目的社会性问题,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以其特定的形式传播着向善的风尚或求真的观念,激发大众的关爱情绪;或规劝警示大众的行为,它常以社会性重大主题作为传播的主要内容,倡导求真、求实的观念,进而令大众产生情感的共鸣,为社会公众所认同和接受,成为公益观念的倡导者。它在传播中具备如下特征:首先,关注社会主体观念,营造一种气氛与和声即某种社会氛围,这成为公益广告传达的重大体征,这一体征通常出现在公益广告传达的命题中,诸如关爱艾滋孤儿、反对战争等主题。CNN曾经播放一则署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广告:两个亲密地玩耍的小孩,银幕下标着: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接着又出现伊拉克和科威特幼儿、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幼儿等几组儿童亲密玩耍的镜头,字幕显示:停止战争,为了孩子。这种公益广告面向大众,倡导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观念意识和主张,具有较强的社会感召力。其次,由于公益观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公益广告的社会性还表现出特有的时代性,公益广告总是服务于当下,关注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针对大众关注的现实问题进行宣传和传播。如20世纪90年代末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下岗再就业主题公益广告《从头再来》,其作品激励下岗工人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奋发图强的精神,以强烈的视听形式进行表现,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好作品。又如2012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期间中央电视台的反艾滋病歧视的公益短片《永远在一起》,它呼吁社会大众共同关心和帮助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倡导关爱、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为抗击艾滋病作出贡献。作为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卫生部预防艾滋病宣传员还演唱了主题曲《爱你的人》,场景充盈亲情和爱。再次,公益广告的形式和手段,已不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互联网和手机移动新媒体,车站码头和商场的电子屏幕,城市广场、城市社区、公园风景区的户外广告以及社区宣传栏等,也都成为公益广告的展现平台。如:近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诚信友善、爱岗敬业、敬老爱幼、助人为乐、文明举止,宣传保护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等社会生活的观念传递,都是有关“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观念在诸多媒介中的展现和传达。

二、审美视域下公益广告对大众价值取向的引导

在视觉思维的感官之上而作出的对现存事物认知、理解、分析和抉择,体现出自然人对人和事物的价值抉择。也即人对事物的认识和是非判断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任何一种价值取向在没有被绝对否定以前所形成的视角、认知、判定及它所阐述的意义,都有着客观程度价值的所在,而这种思想的价值则在于它所被认可的程度以及含义,而人对于这种价值的理解和感知,这是人性思维里最简单、也是最真实的评定所在,而这种思维又可以成为价值取向的由来。人的天性中对美的事物认知通常是在超乎寻常的罕见性的崇高或是与对象在某种独特和不寻常的情境相遇时显示出的一种愉悦感,这种对于美的广泛性的认知决定人们把美视作为最高端的感性愉悦。美作为存在的常态,它普遍存在于社会、自然和人工作品之中。人类生存选择性进化的压力及有限资源通用供求法则的相互作用使人的审美心智存在着跨时空、跨文化的共同因素,使不同文化人群的审美和价值取向由于某种事物的导向而趋于一种认同。思维的各环节之间有着一致的精神关联性,站在价值体系的高度去把握价值理论,通过分析价值理论的来龙去脉并作出符合大众审美视域的公益广告作品,使大众从心灵深处认同其宣讲的价值观念,才能产生真正物质和精神的力量;才能使公益观念引向深入、潜入人性。当然,为宣讲有益于人类社会的观念,公益广告的内容设置需要有所选择,可以将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前沿的问题列入广告的内容,通过分析研讨,以美的视觉形式体现公益观念本身的魅力,彰显人类真和善的理念,使这种观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因而,公益广告是以美的视域增强大众对公益价值认同和取向的最实际、最快捷也是最有效的路径。公益广告具有对人的精神和行为的价值导向作用,它“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其社会价值主要是精神价值,它主要是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精神世界的多种需求”[2]。并通过艺术创意赋予公益理念以新的内涵和多重涵义,是审美精神与价值精神交织的混合体。公益广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广告人的创作活动在实现个人才智的同时使广大社会成员从公益广告中获取新的价值观念,或是对旧事物的新见解,令受众由此获得精神空间的交流,或获取新的理念,或唤起社会良知,或得到善意警示,以改变原有的行为与思维方式。通过广告生动的图式或震撼的视听,以美感的形式吸引大众眼球,进而打动人的心灵,使其在审美感受中,接纳和认识公益广告传递的公益观念和文化气息。因此,审美价值是公益广告综合价值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艺术地体现公益观念是公益广告的职责所在。公益广告的创意手法与技巧各有千秋:有的针砭时弊,妙喻取譬;有的直言阐述,开启心智;有的措辞警励,寓意深刻。一则好的公益广告创意是艺术性的高度浓缩,是审美智慧的结晶,它令公益广告的宣讲或警示效果成倍增进。公益广告是对公益观念的推介,是上层建筑的范畴,表现其公益理念是它的第一要旨,这样就要求公益广告的诉求明晰、品质高雅,将观念性和审美性完整地统一在广告之中,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把抽象的观念形象化,常见的事物或人物典型化,更好地打动和感化受众,使人过目难忘、进而使大众因这种感召而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就审美经验来讲,美好的事物给人的感觉是和谐、优雅和愉悦的。以人为主体的善与以自然为客体的真体现在广告艺术创作之中,是真善的内涵和优美的形式的高度融合与统一;在公益广告的形式上有对美和丑、崇高与卑下、悲与喜的多种表达。它以审美的视域建构其直观的、感性的外在样式,给人以心理愉悦,并在直观感性的背后表达公益事业需要传达的诉求,它以自己特定的表达吸引受众,以美的形式摄取人们的心灵,它具有震颤心灵的动情力与冲击力。如何吸引受众的眼球,让大众在无意识观看中感到生动、有趣继而被打动、被震颤,从而使公众发自内心地接受其传达的观念,是公益广告创作者的首要课题。创意精良的公益广告会通过新的视听表达充分体现其创作观念以达到全新的视听效果,以期达到更好社会效益,起到警世和教化的作用。例如:第43届戛纳国际广告节上的一则反种族歧视的广告,“画面是四个大脑,前三个大小相同,最后一个明显小于前三个,标在相应大脑下的文字说明依次为非洲人、欧洲人、亚洲人,最后是种族主义者”[3],它用出彩的视听、精巧的比喻、缩短的时间和篇幅,创作出具有强大艺术感染力与说服力的作品,把诉求的理念高度浓缩于耀眼的一瞬间,其传达篇幅虽短且精,情真且味浓。从而打动受众,让其观后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其创意令人拍案称绝。

三、公益广告的有效性和精神启示

公益广告论文篇(4)

解题。本届公路公益广告大赛的主题是“美丽中国高速行”,这是一个将美丽“中国梦”的思想内涵与的通畅、快捷的高速公路相结合而产生的创作主题,目的是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告诉公众和社会要关心公路,热爱公路,用好公路,加强对公路保护与关注。我认为,这样一个创作主题包含的内容很广,给了设计师们很大的创作空间。经过解题分析,个人觉得系列作品可能会更好地诠释主题,集中而又统一地表达中心思想。地点、时间和气候,与高速公路的运行息息相关,是公路运行的三大的要素,这为我的系列作品的创作确定了清晰的方向。

创意。有了作品主题,接下来就是如何表现的问题。公益广告的创作空间巨大,表现形式丰富。对于海报设计来说,必须有相当的号召力与艺术感染力。现在的广告海报设计,越来越多的使用漫画的表现形式,这样的表现形式或许没有传统的照片拼贴那么真实,但是它给人一种亲切感,更加的自然和更有艺术范,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因为绘画风格的自由,又使其海报更加幽默和卡通,更容易与受众产生共鸣,提高他们的观赏兴趣,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广告所传达的教育涵义。为此,在考虑了很多表现手法后,我还是选择了漫画风格。经过多方面的思考和不断尝试,我决定用漫画加水墨的表现形式,还原生活中的人们与“路”息息相关的各种经历:穿越都市、森林和山区不同地域的路;连接清晨、正午与夜晚不同时间的路;历经晴朗、下雨与飘雪不同气候的路。在最普通的生活经验中,调取人们对“路”的情感,从而体现中国公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与快乐。

借鉴。作为还是学生的我,学习是我最主要的任务,参加这次公益广告大赛,就是我的一个学习过程。借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更是绘画学习的基础。在本次系列广告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我在漫画风格上首先借鉴了一些原始主义的绘画风格,这种风格以表现人的原始本性为创作目的。这种稚拙主义艺术,没有古典主义的严谨,浪漫主义的想象,印象主义的光与色,也没有表现主义的激情。它所描述的并不是人类的原始,事实上不过是画家的幻梦,所以这种主义并没有形成具体的流派,因为乏人追随;也没有形成气候,因为少人欣赏。其中代表的画家是亨利•卢梭,他用那纯真无瑕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和感受生活的真谛,这使他的画具有强烈而鲜明的个性。而我在这组系列海报中想表现的就是一种天真纯朴,接近于儿童画的感觉,并且充满了想像(图2)。在作品背景的创作中,我向大师毕加索进行了学习。他在一幅叫《小提琴和葡萄》的作品中,将小提琴的形态没有完全表现于观众,但是通过表现小提琴的几个代表的部分,使一把小提琴浮现于受众的脑海中。整幅画通过片段联系在一起,却不致混乱,让人产生很合理的联想,从而将观众引向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这正是我所要学习之处。我的作品的背景是通过树、山和城市的变化来展示环境;通过清晨、正午和夜晚的变化来比喻时间;通过晴朗、下雨与飘雪的天气来诠释气候,这些场景的变化,可能会引起我们心情的改变,然而,高速公路却能克服因时间、空间和环境所造成的各种障碍,使一切变得简单而高效,使我们的心情变得愉悦而欢快(图3)。

分享。在总结我的作品的获奖原因时,我觉得应该取胜在表现风格上。相对于其他作品而言,这组作品应该是比较独特的。这也给了我一个启示,在广告海报的创作乃至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敢于创新,敢于去挑战不同的风格。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才不乏新意,才会有持续有效的感染力。我的系列作品在视觉表现上运用了前实后虚的方法,也就是背景相对虚化,突出主体。先用水墨进行打底,勾勒出框架,然后用色彩给以一定的填涂,颜色淡雅而不浓厚,使得背景恰如其分地表达内容但不抢眼。作品突出的主题是公路,所以我将公路和汽车的表现具象化,将汽车颜色的填充饱满而强烈,出现在画面的最前面,而公路上护栏和地面的指示线等的描绘相对于汽车弱化一些,但又能被背景衬托出来。

公益广告论文篇(5)

关键词:电视公益广告;功能;人文视角;人文理念

1.公益广告的功能

1.1理性导向功能

公益广告一般都较为贴近生活,反应了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喜好需求,这符合大众文化的发展走向。公益广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理性的思考才能完成,理性的思考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使其更加关注社会。

1.2文化导向功能

公益广告的制作和推广离不开文化素养的强力支撑。其在将节目内容呈现给受众时,承载着普及文化的重要功能。因此,公益广告在反应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在宣传着一定的文化。

1.3艺术导向功能

公益广告涉及各种表现样式,使节目赋有多元性和新鲜感,增强受众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这就要求公益广告具备一定的艺术性,使受众在思想上与之产生共鸣。

2.公益广告的人文化走向

电视公益广告的人文化走向,指的是电视公益广告对精神向度、文化理想和审美价值的一种追求取向。“人文”这个概念,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不难看出,这里所释的“人文”,指的是用“文明”的方式来达到安定社会的目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讲的是实施人文的宗旨,在于“化成天下”。这里的“天下”,主要指天下之人。由此可以推知,古人就已经懂得用“人文精神”来感召教化天下世人。这一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十分适用。

电视公益广告本质上应当注重受众群体所期待的美的享受,而这种美的享受需要浓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来予以支撑。目前,电视公益广告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契合受众的心理,并未给受众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形成了快餐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忽略了受众的主观愿望和内心需求。因此,通过电视节目所达到的文化传播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并未凸显,更多了体现了公益广告背后的商业利益的竞相追逐。这种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的公益广告,是不能给受众留下足够深的印象,说到底,它没有从受众主体的感受去考虑如何做好节目,众多的公益广告往往不能够标新立异,难免出现雷同感,也丧失了公益广告本应具备的特色性和新颖性。不能不说,这是公益广告的一个重大遗憾。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电视公益广告的人文化走向,主要体现在对观众主观愿望和内心需求的尊重,即以受众为核心进行利益节目的创制,确立以受众为本位的传播理念。这种本位价值观,要求传播者要充分考量受众的感受,就是说,传播者不是简单机械的完成任务即可,在传播过程中,报以服务受众的责任意识来进行运作。尊重受众,服务受众,这样的公益广告才能满足受众的心理想法和审美条件,才能在众多的公益广告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加深受众的印象。

3.公益广告以人文精神为旨归

以人文精神为旨归,电视公益广告形态在当今中国社会有着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它有理由、有责任回归观众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和实践以人为本的宣传理念。以人文精神为旨归,首先要赋予受众对于公益广告的选择权,互动权及参与权,这些权利得到应有的保障,受众才能得到更为深层的人文关怀,从而改变公益广告摆脱数量多质量却逐渐下滑的不良局面,获得受众的关注和鼓励,使公益广告在主题选择、表现方式、音乐配置等方面都做到精益求精。

3.1接受人文精神是现今公益广告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公益广告也不例外。公益广告作为一种职业工作,当然要求精益求精。随着时代的前进步伐,节目可以做到日臻完善,但是,再好的节目如果一味的朝向一个模式发展,丧失新鲜感,按照自身的策划,通过照本宣科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势必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所以,在公益广告中融入更强的人文理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是社会前进发展,人们水到渠成的要求,更是人们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毕竟,电视公益广告与受众者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受众者的广泛参与,也就没有公益广告存在的价值。因此,社会不再像原来那样只考虑本身,更是关注公益广告的潮流和趋势,关注人们的口味。相关工作群体也深知,将旨意简单表达的公益广告是不能谋求到长远发展的。将人文理念引入公益广告领域,对公益广告的创制,策划,编排及最终的呈现给观众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公益广告接受人文理念反映了受众者的审美意愿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欣赏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原来,面对公益广告人们只是听一听看一看,是一种习惯式的被动接受。现在,随着各种公益广告的竞相登场并且花样翻新,人们对公益广告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式的观看或收听,而是在观看或收听的同时,去品味节目本身的优点,去挑出节目本身的不足,这一切的行为,都是观众或听众在挖掘节目本身的美感。因此,这一客观现象让我们知道,将人文理念融入公益广告,人们才会寻觅到自身所预期的美感,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满足。公益广告已经面临了新的挑战,人们已经逐渐学会在接触节目内容所传达的信息的同时,去感受广告本身的魅力,并且已经习惯这样去做。事实上,受众所寻求的这种魅力的源泉无疑是人文理念融入公益广告后所呈现出的美感享受。人文理念与公益广告能够有机的合拍,才会产生艺术美感,人们才会获得美的享受。

3.3接受人文理念是公益广告服务大众的应有之义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人文理念已渗透到各个行业。接受人文理念并将其有机的融入公益广告,是公益广告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公益广告追求进步的内在要求。人文理念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文理念是一种透着人性美的观念。公益广告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将有效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信息加以及时准确的传达,服务于人们的生活,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惬意。人们的审美观念在不断更新,由简单到精致,因此,迫切要求公益广告的改善,这无不说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

4.结语

公益广告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人们必须确保其正确的发展方向,从人文视角对其进行更为深层的剖析,将人文精神有机融入公益广告,使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受众的愿望,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公益广告论文篇(6)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 公益广告 互动传播 整合传播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公益广告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特殊广告。我们一般将那些不同于商业广告,旨在引起公众对某些社会问题关注、支持或倡导某种社会事业和社会风尚,促进社会进步的广告称为公益广告。其中,人本性是公益广告最为本质的属性,即其关注的中心是人,是人自身的完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传统媒体视野下,公众对话语权占有的相对有限性、对公益广告效果反馈的无力性,均使得公益主题和受众之间不能形成良好互动,无法获得最具影响力的传播效果。

web2.0时代,互联网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交流、互动、分享的人性化元素,社会化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网络应用模式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充分实现了用户建立关系、提升个人价值及发挥影响的心理需求。公益广告借助社会化媒体这一传播平台,以崭新的互动传播模式吸引受众,实现公益广告信息和受众的心理双向互动,这不但能使公益广告从政治和道德说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可以借助受众主动参与及自发口碑传播,敦促其以正确的观念和行为配合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这一前提下,文章将重点探讨在社会化媒体视野下,公益广告的互动传播要始终坚持以公众为导向,同时要积极营造“意见领袖+全民参与”的公益广告传播氛围,并最终促进公益广告的健康发展。

公益广告互动传播的现实需求

互动传播指地位平等的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进行的以相互了解、相互影响为目的的信息双向交流活动。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消费者主导”、“受众中心”观念日渐凸显,消费者内在的互动意识也随之强烈地表现出来,传播必须创造人们可以及时分享信息传播喜悦的空间,才能满足人们互动化的心理需求。如今,信息时代的网络和数字传播新技术对广告及广告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影响,以网络广告和互动营销为代表的广告互动传播已成为最具生长潜力的广告方式,受到广告业界前所未有的关注。

公益广告是为公众服务的非盈利性广告,它提倡社会道德责任,引领公众自觉的公益行动,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健康发展。和商业广告不同,消费者既是公益广告的直接对象,也是公益广告的活动主体,消费者对公益广告的关注意识越强,参与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公益广告对社会的引导效应,促进公益广告的健康发展。②因此,针对公益广告最广泛的受众群体―全体社会公众进行传播互动,成为公益广告传播的总趋势。

公益广告的互动传播具体指针对某一公益广告主题,通过新颖独特的表现方式与受众深入沟通,引起受众主动参与公益广告活动、主动讨论公益广告信息内容,并主动分享其互动感受,本质上是一种公益广告传播主体与公益广告传播受众之间所进行的有组织的、类人际的公益广告传播活动。较之于以往单向传播的公益广告活动,公益广告互动式的信息传播一方面使受众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成为了主动的信息参与者和寻求者,提高了受众参与度;另一方面也使得公益广告传播主体基于对受众接触点的分析,获取即时反馈,精确测定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不但有利于整体国民公益意识的提高,还能够促成公益广告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公益广告互动传播构想

创新的互联网业态时刻在发生,以微博、社交网站、定位服务、即时通讯、视频分享、维基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便是近年来新媒体领域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社会化媒体是Web2.0时代的重要传播介质,它依托于互联网络和社会网络,是用户社会交往和信息分享的平台。该平台给予用户极大的参与和交流空间,用户既是信息内容的接受者也是信息内容的制造者,并有权选择信息来源和传播方向。随着聚合平台、社交功能、移动方式的兴起,社会化媒体进一步实现了人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它不仅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也改变了媒体传播的方式,为公益广告传播的全民参与提供了现实土壤。

第一,参与性将推动公益广告由信息感知到行为实践的效果转变。广告的互动传播,无论是基于传统媒体还是早期web1.0网络环境,传受双方都是以相互了解、相互影响为目的,侧重通过交往获得情感的支持和关系的升华。然而,公益广告作为社会文明的旗帜、国家理想的标杆,时刻影响着公众的社会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品质,除注重精神交往的互动外,更应关注公众基于理性的真实参与,即公益广告的互动传播在心,更在于行。

中国公益广告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媒体、企业、公益组织为辅的传播主体构成。其中,政府通过公益广告来辅助国家意识的传播、引导舆论、加强管理使其成为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特殊力量,虽然从管理的高度保障了公益广告的健康有序发展,但其单调的推进方式严重制约了公众的参与热情。企业和媒体多是借助公益广告伦理道德的传播来树立形象,展现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为间接获得市场利益,公益广告的内容主题往往围绕重大社会热点事件而展开,较难汇集民意以传递文明。公益组织虽坚守公益理念,在公益广告传播中最具持续性,但公众认知度较低、资金匮乏、传播渠道受限等不利因素却往往使其“心有余而力不足”。

用户创造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是web2.0环境下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是社会化媒体的核心价值。倡导为用户创建一个参与表达、创造、沟通和分享的环境,激发感兴趣的用户主动地贡献和反馈,使用户具有极高的参与性。社会化媒体的参与性推动了公益广告传播主体的个体化转变,公众基于话语表达需求的自主参与成为公益广告传播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以微博为例,它是社会化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如果说社交网站最大的贡献是把世界各地的人联系起来,那么微博的意义则是在于改变了人们说话的方式。现阶段,作为自媒体的微博已经成为承载民意表达和网络舆论的最大平台。在科技与文明齐头并进的今天,公众可以借助微博、转发、评论等功能生成对公益广告运动更为丰富多样的观点与见解,也许就传播个体而言只是在尽微薄之力,但无限长尾个体的力量汇集起来将可能创造巨大的传播价值。不但推动了公益广告信息的快速传播,也促进了公众从信息感知、交流到实际公益行动的落实。

第二,平等的交流方式有益于保障公益广告社会责任的落实。公益广告传播公益理念,倡导公共意识,是点亮社会责任的明灯。它取材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以伦理道德为主要的传播内容,以促进公众的道德养成和社会教化为核心追求,以实现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为本质目的,为社会公众构建了一个行为的“拟态环境”,成为社会公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信息来源。

公益广告社会责任的落实得益于“对话引导”而非“强硬说教”,社会化媒体时代信息平等交流的方式无疑为其准备了条件。较之于传统媒体和web1.0时代的网络媒体,社会化媒体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提供了双向传播,还将传播者和受众放到了信息传播的同等地位,使得信息的表达方式从“传播”变革为基于平等对话的“交流”。

Responsible Young Drivers是比利时一家针对年轻驾驶员安全意识教育的公益组织,鉴于每年因驾驶员在开车的时候发短信而引发上千交通事故,该机构选择和驾校的教练员合作,拍摄以开车时不要用手机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宣传片。广告以驾校考试为创意内容,年轻人一边开车通过测验,一边根据教练员的指示利用手机发送信息,结果毋庸置疑,很多学员都表示无法做到。最后,广告文案画龙点睛提示受众:边开车边发短信是相当危险的事情,如果你也同意,请帮我们转发这条广告!该公益广告利用视频分享网站接触公众,摒弃了说教般的口吻与司空见惯的恐惧式诉求,炮制出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广告主题,并借助平等交流和口口相传,增强了公众对公益广告的黏性,也确保了公益广告社会责任的实现。

第三,强社交性创新公益广告“人人互动”传播模式。在传统媒体单向传播背景下,公益广告的互动传播只能依靠广告前的市场调研和投放后的效果评估而延时实现。随着网络媒体的异军突起,其得天独厚的交互特性使得公益广告传播主体与受众实现了直接对话,变劝服式、被动式的公益广告信息为实时性的话语沟通,大幅提高了公益广告互动传播的效果。现如今,网络传播已进入“以人为本”的社会化媒体时代,所谓的社会化媒体,其实所依托的主要是移动互联网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网络的网络基础。③社会化媒体将互联网用户的真实人际交往及行为方式聚合于网络服务平台上,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社会关系来组织个人门户,并以共同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进行充分的交流。公益广告传播可以以用户的个人化信息为中心,以社会关系为脉络,带动公众对公益广告所设置的话题进行自主选择、自主参与及自主传播,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以裂变式的速度带动公益广告信息的分享与交流,不断激发更多的公众对公益广告互动参与的热情。公益广告传播基于社会化媒体强社交性这一特点不但可以实现与受众的“延时互动”、“即时互动”,还可以进一步实现“人人互动”,创新公益广告互动传播模式。

第四,信息公开性有利于生成公益广告传播的互信机制。公益性是公益广告的本质属性,即公益广告应该以公益为唯一的传播目的,而禁止私利对公益资源的占用。虽然建立市场为导向的公益广告运作模式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但媒体的把关失责和企业利义间博弈的失衡,导致公益广告商业化愈演愈烈,严重威胁着公益广告的公信力。公信力正是以公众的评价为逻辑起点,着力强调了在主客体间主体公众的认知决定作用。④公益广告提升公信力,将有助于弱化其商业助力后的社会不利影响,并增强公众对传播主体提供的公益理念的信用体验及价值认定,进而激发公众互动参与的热情。

社会化媒体演进至今,为公益广告公信力的提升搭建了一个信息公开的平台,并借公益广告信息的完备性和对称性生成公益广告传播的互信机制。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公益广告互动传播构想

所谓公益广告传播的互信机制,实为公益广告互动传播的前提保障:一方面指公益广告受众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公开性,强化对于公益理念的主动追寻,并自由对公益广告进行评论、分享和反馈,积极发挥自身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指公益广告的传播主体面对失信行为随时曝光的信息公开机制,保证公益广告传播的公开、公正、透明,积极聆听公众的实时反馈,调整完善公益广告的创意表现,实现与公众更近距离、更直接、更有效的互动沟通。

第五,连通性将实现公益广告整合传播。作为一种实战性极强的操作性理论,整合营销传播的核心思想是将与企业市场营销有关的一切传播活动一元化,即企业以消费者为导向,通过多种传播渠道以及手段为企业传达统一的信息,从而使目标群体对企业形成一致的认识。整合传播不但深受商业广告推崇,同时也是公益广告互动传播的有效策略。在统一的核心公益理念下,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来进行公益广告的主题表达,形成公益广告的效果最大化,这就是公益广告的整合传播。社会化媒体具有强大的连通性,能将多种媒体融合到一起,使之成为深化公益理念传播的理想平台。

社会化媒体时代,信息的生产与消费更多地成为了人们编织自己社会关系网络的手段,因此,较之于注重资源与内容整合的传统整合传播模式,社会化媒体视野下的整合传播更为注重关系为王,强调传播渠道的多元交融与完美互动。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公益广告整合传播可以更全面地发挥媒体功效,为公益理念的扩散搭建一个完整、立体的信息网络,强化任一单一媒体所无法实现的传播效果,并使公益广告的影响力与冲击力得到保持和发展。

社会化媒体视野下公益广告互动传播的挑战与发展方向

社会化媒体丰富了公益广告传播的信息渠道,无疑为中国公益广告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公益广告传播在中国不仅受到了政府越来越高的关注与理解,更加带动了传媒与企业参与的热情,同时也为公众打造了一个对公益广告信息由感知到自主传播、付诸实践再到舆论监督的互动式沟通平台。然而社会化媒体信息的复杂性也决定了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互动传播不可避免地将面对更多挑战。

首先,社会化媒体中信源众多且分散,如何引发足够的关注成为公益广告互动传播的首要难题。其次,社会化媒体中信息节点众多,口碑的力量将公益广告信息以病毒繁衍的方式在互联网放大、扩散,使得公益广告的内容和传播方向极难控制。最后,社会化媒体允许更多属于公众的声音出现在公共舆论空间,因个体网民对事物认知程度的不同,极易出现公益广告舆论引导无序的状况。

由此可见,社会化媒体视野下,公益广告的互动传播要始终坚持以公众为导向,一方面,认真研究公众对社会化媒体分享的行为走向,积极洞察他们的兴趣和价值取向,基于“民意”挖掘出能够激发公众互动参与热情的公益广告主题,并借助娱乐性、个性化的创意表现形式强化公众对公益理念的认同。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意见领袖在公益广告互动传播中的舆论引导作用,营造“意见领袖+全民参与”的公益广告传播氛围,并最终促进公益广告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572014BC24)

【注释】

①王珊:“广告互动传播模式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6页。

②陈正辉:“公益广告的社会责任”,《现代传播》,2012年第1期,第22页。

③付玉辉:“社会化媒体传播的逻辑与边界”,《广告大观》(综合版),2012年第1期,第24页。

公益广告论文篇(7)

关键词:灾难事件 公益广告 协调功能

在我国,对公益广告概念一般是这样界定的:“所谓公益广告是为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提供报务的,它是以推广有利于社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为目的的广告传播活动。”①公益广告在于它的公益性质,除了要达到一般广告所需的传播效果之外,还承载着重大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在灾难事件发生时,公益广告更能显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

什么是灾难性事件呢?灾难性事件是在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并且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②灾难性事件,因其破坏性、突发性、多变性、潜伏性和危害性,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一旦发生,往往会迅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对人类社会有着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

因此,面对灾难性事件,政府和媒体如何积极地应对,如何迅速地组织公众,如何把灾难性事件对公众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这就是公益广告所面临的协调功能,本文也将针对这个问题对灾难性事件中的公益广告的协调功能进行研究,以期更大地发挥公益广告的社会责任。具体来看,发生灾难性事件时,公益广告的协调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即正面宣传、引导舆论,体现人文关怀,重塑公众信心以及社会全体人员的动员功能。

1948年,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韦尔在他的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指出传播具有三大社会功能,其中第二大功能就是协调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所以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它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公益广告和新闻报道及评论都属于大众传播现象,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传播的频率不同,新闻传播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一种媒体一般只能传播一次,评论一次,否则就是传播旧闻,是新闻工作的大忌。即使广播电视采用滚动的方式播出新闻信息,也应随时反映最新变动事实,传播频率在绝对意义上仍是一次。而公益广告则可以反复传递信息,并且只有重复,才能强化空间和时间上的传播效果,特别是灾难性事件发生的时候,公益广告的作用将发挥到极致。下面笔者将从四个方面依次论述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公益广告如何行使协调功能。

引导舆论

一般来说,灾难性事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不确定性、紧迫性和信息不充分性等特性。这些特性将会使公众处于信息短缺及模糊状态,再加上信息的来源比较多,此时如果媒体处于“失语”状态,就很容易给谣言提供滋生蔓延的空间,而谣言一旦传播,就会在灾难事件中形成舆论,就很有可能导致群体冲动而引发失控行为,成为种种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这时,政府和媒体急需正确的舆论引导。媒体除了及时地发表评论来表示态度外,更需要利用公益广告的新颖、独特、深入人心并且不断重复的特性更好地履行舆论引导的责任。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附近发生了9.0级地震,强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引发核泄漏危机。这个灾难性事件的发生迅速改变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恐慌,再加上人们对核知识的匮乏,于是谣言开始蔓延,有人认为吃碘盐可以抗辐射,有人担心海水已经被污染了,以后从海水里生产的食盐就不适宜食用了,接下来就引发了中国的“抢盐风波”,仅仅一天,各大超市的食盐被抢购一空,中国关于食盐的股票甚至是咸菜的股票全都涨停,这些现象对中国的食盐市场以及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政府通过媒体一系列的公益广告告诉公众,中国的食盐储备非常充足,仅察尔汉盐湖就储藏有500亿吨以上的氯化钠,可供全世界的人食用1000年。并且通过公益广告及时对核知识进行了普及,让公众了解核电站核泄漏和核武器爆炸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对人们的影响是比较小的,相当于多坐了几趟飞机而已,公众无须“谈核色变”。由此可以看出公益广告对协助政府工作具有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灾难性事件发生的时候,政府和媒体可以通过公益广告引导舆论,减少谣言,帮助人民重塑不畏困难的信心,有助于社会稳定。

1998年的抗洪救灾,党和人民严防死守,国内媒体适时刊播出大量的公益广告,提升了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最后共同抗御洪魔、战胜洪灾。正是由于公益广告的这种引导功能,才使得灾难事件中的各种信息更加条理化,更容易被受众接受、理解。2003年随着非典病毒的蔓延,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意识到舆论引导的重要性,通过大量的公益广告,并且利用多种传播手段帮助受众理智地分析局势、消减他们的恐惧、鼓舞他们的斗志,从而帮助受众从宏观上更理性、更深入地思考问题,缓解了焦虑感。在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中,受打击最重的是美国的金融界和商业界,因此他们的表态也最及时、最坚决。9月14日的《纽约时报》上美国运通在整版的广告中表示“我们的心与受难者紧密相连”,并保证一切业务照常运作。美林证券也在整版的广告中表示对美国的金融稳定充满信心,同时呼吁“面对巨大的灾难,全世界热爱自由的人民将与美国人民一起带着悲悯、勇气与力量继续前进”。这些公益广告在最恰当的时刻出现,像一盏明灯及时地引导了舆论方向,代表了政府的声音,安定了人心,也为后续的救援工作提供了保障。

体现人文关怀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人文关怀的核心为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人文关怀发自人内心,关注人内心,也最容易打动人心。③当面临灾难时,公益广告更应该自觉地承担起关怀公众的任务,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的关爱理念以富有人性的表现方式,体现在公益广告作品中,通过一张张或真实、或生动、或艺术的图片和视频,表达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永恒主题。

有关“5・12”抗震救灾的各类公益广告紧扣主题,充满人文关怀,传达着人们的勇气、决心和温情。比如公益广告“别害怕我就站在你身边”主题歌是由汪峰作词、作曲并且演唱,通过汪峰富有磁性的嗓音、真情的演绎,再辅以救灾现场真实感人的画面,“突然间袭来了生命的危险,还来不及完成春天的心愿,突然间牵挂在聚散之间,只有爱的乐章告慰着思念,别害怕我就站在你身边,心在一起爱会让我们勇敢”。从词到曲再到一幕幕感人落泪的画面,整个公益广告像一股暖流注入灾区人民心中,无论面临再大的风雨,也不会再彷徨、再迷失、再恐惧。

重塑信心

每一次灾难性事件都可以被称为一场公共危机,都会对公众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这时的公益广告可以稳定公众的情绪,鼓舞国人的士气,重塑信心。

2008年1月,中国遭受雨雪冰冻灾害,2月1日,在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门前的以抗击雪灾为主题的公益宣传户外广告,引起了路人的极大关注。这则广告以醒目的红色大字“大爱有声”为主题,辅以“大灾面前、众志成城、留京过年、同样温暖”16个红色大字,再配以众人肃穆展望的表情为背景,让各界群众在寒冷的冬季立马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同时也激励人们众志成城抗击雪灾的决心。

如“9・11”恐怖袭击事件,《纽约时报》上50多个全美犹太组织联名刊登广告,除表示哀悼外,还宣称“我们将继续与恐怖主义、仇恨和暴力进行不懈的斗争,为民主自由和对所有生命的尊重而奋斗”。阿拉伯裔美国人反歧视委员会发表公益广告说:“无论哪种形式的针对和平的暴力都是不可宽恕的,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成为此类行为的借口。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我们坚决地支持美国政府与人民。”通过这些充满激情和斗志的话语,增强了人们战胜灾难的决心和信心。

社会动员功能

灾难性事件发生之后,政府急需大量各类物资和人员对受灾地区的人们进行救助。由于灾难性事件的突发性和破坏性,这些大量的食品、衣服、棉被、药品和帐篷等物资以及可供灾民暂时避难的场所完全靠政府提供,短时间内不太容易实现,这时就需要广大的非受灾人们提供帮助,只有全人类共同奉献爱心,才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救助更多的灾民。在这个非常时期,公益广告可以起到巨大的动员作用,它以受众为本位,将思想融进视听形象中,让理性的内涵通过感性诉求的形式反映出来,这使得传播内容更加容易被受众所理解,能够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这场“战斗”中,奉献自己的爱心。媒体把这些公益广告提炼成类似于“万众一心、风雨同舟、团结互助、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心系灾区、微微一元钱,浓浓一片情!洪水无情人有情,一份捐款一份心……”这样的标语口号在黄金时段反复播出,强化人们对灾难性事件的认知,并且采用“乐队花车”的宣传方法,告诉大家每个人都在这样做,你也要和我们一起奉献爱心,关爱生命。于是无论是个人还是各类社会组织或是企业团体都积极地行动起来,自觉自愿地加入到救助队伍当中去。在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之后,日本商界迅速加入救灾行列,日本大型连锁电器站Bigcamera提供免费手机电池。

灾难性事件是一种小概率事件,但是它一旦发生就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再加上它的突发性,往往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如何应对灾难性事件正是考验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对公共危机的控制能力。美国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在其专著《危机管理》中提出了4R模式,概括了突发危机管理工作的四个环节,即: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④。在面对灾难性公共危机处理的四个环节中,公益广告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它的协调功能。在缩减和反应环节中,政府要对已经发生的灾难进行分析,减轻灾难对社会造成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影响,主要工作是撤离、救援以及处理创伤等。这时政府急需通过公益广告的引导舆论功能,减少危机的攻击力和影响力来稳定社会。在预备环节中,政府要做好处理危机情况的准备,具体工作包括建立预警机制和培训计划。在平时,政府和媒体就可以通过公益广告宣传一些正确的生活方式及科学知识,教会人们当灾难来袭时如何面对并且从自身做起减少损失。在恢复环节中,政府需要为灾民重建家园,这时更需要公益广告来帮助公众重树信心,通过社会动员功能增强民众战胜灾难、重建美好家园的决心和信心。(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课题《公益广告的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马玉梅、周云利:《论公益广告的社会价值》,《学术交流》,2000(2)。

②吴穹、许开立:《安全管理学》,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页。

③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7页。

④徐晓冬:《基于范例推理与逻辑推理的突发危机事件决策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