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纺织工业论文

纺织工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14 21:10:08

纺织工业论文

纺织工业论文篇(1)

[论文摘要]染色废水属于典型的难生化降解废水,如何低成本、高效率的对其处理,且保证出水的稳定达标,一直是许多环境保护工作者的研究目标。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染色废水处理的技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综合概述,并对各类工艺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出一般染色废水的主要处理工艺技术路线。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工业之一,也是出口创汇较多的行业之一,目前我国占有15%左右的国际市场份额,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经过多年建设,纺织工业基本成为一个门类较齐全、布局较合理、原料和设备基本立足于国内、生产技术达到一定水平的工业部门。产业综合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已形成棉、毛、丝、麻、化纤、服装、纺织机械等行业较为完整的系列体系。

纺织工业按加工的原料、产品的品种和产品的加工用途等不同,主要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类产业,纺织工业的上游产业主要指各类纤维生产和加工,如天然纤维的棉花、羊毛和各类化学纤维等生产领域;中游产业指纺纱、织布、染色等生产领域;下游产业主要指服装加工等生产领域。

染色行业作为纺织工业中的中游行业,在纺织工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将各类纤维加工制造的坯布,通过染色和印花工艺生产出各类带色彩和图案的织物。在染色业中,棉纺染色业是最大的行业。染色行业作为湿法加工行业,其生产过程中用水量较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染色废水排放量约为每天300万~400万立方米,染色厂每加工100米织物,产生废水量3~5立方米。而且,染色废水成份复杂,含有的多种有机染料难降解,色度深,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威胁。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日益破坏着地球生物圈几亿年来形成的生态平衡,并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存在威胁。由于逐渐加重的环境压力,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和各项有力的措施,我国作为世界大国,对环境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并向国际社会全球性环境保护公约作出了自己的承诺。

二、废水处理方法分类

根据使用技术措施的作用原理和去除对象,废水处理法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三类。具体如下:

1.废水的物理处理法

利用物理作用进行废水处理,主要目的是分离去除废水中不溶性的悬浮颗粒物。主要工艺有:

(1)格栅和筛网格栅是一组平行金属栅条制成的有一定间隔的框架。把它竖直或倾斜放置在废水渠道上,用来去除废水里粗大的悬浮物和漂浮物,以免后面装置堵塞。筛网是穿孔滤板或金属网制成的过滤设备,用以去除较细小的悬浮物。

(2)沉淀法利用重力作用,使废水中比水重的固体物质下沉,与废水分离。主要用于(a)在尘砂池中除去无机砂粒(b)在初见沉淀中去除比水重的悬浮状有机物(c)在二次沉淀中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生物污泥(d)在混凝工艺以后去除混凝形成的絮状物(e)在污泥浓缩池中分离污泥中的水分,浓缩污泥。此法简单易行而且效果好。

(3)气浮法在废水中通入空气,产生细小气泡,附着在细微颗粒污染物上,形成密度小于水的浮体,上浮到水面。主要用来分离密度与水接近或比水小,靠重力无法沉淀的细微颗粒污染物。

(4)离心分离利用离心作用,使质量不同的悬浮物和水体分离。分离设备有施流分离器和离心机。

2.废水的化学处理法

(1)酸性废水的中和处理

酸性废水处理可以用投药中和法、天然水体及土壤碱度中和法、碱性废水和废渣中和法等。药剂有石灰乳、苛性钠、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等。他的优点是:可处理任何浓度、任何性质的酸性废水。废水中允许有较多的悬浮物,对水质水量的波动适用性强,中和剂利用率高,过程容易调节。缺点:劳动条件差、设备多、投资大、泥渣多且脱水难。天然水体及土壤碱度中和法采用时要慎重,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允许排入水体的酸性废水量应根据水体或土体的中和能力来确定。

(2)碱性废水和废渣中和法

投酸中和法可用药剂:硫酸、盐酸、及压缩二氧化碳(用二氧化碳做中和剂,由于PH值低于6,因此不需要PH值控制装置)酸性废水及废气中和法如烟道气中有高达24%的二氧化碳,可用来中和碱性废水。其优点可把废水处理与烟道气除尘结合起来,缺点是处理后的废水中硫化物、色度和耗氧量均有显著增加。清洗由污泥消化获得的沼气(含25%—35%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水也可用于中和碱废水。

3.生物处理法

利用微生物可以把有机物氧化分解为稳定的无机物的这一功能,经常采用一定人工措施大量繁殖微生物。

(1)好氧生物处理法

应用好氧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下,把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方法,主要处理工艺有: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等,这种方法处理效率高,应用面广。

(2)厌氧生物处理法

应用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降解有机污染物,最后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等物质的方法。主要用于有机污泥、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的处理。如啤酒厂、屠宰厂。

(3)自然生物处理法

应用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处理废水的方法。工艺简单,建设费用和运行成本都比较低,但其净化功能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处理技术有稳定塘和土地处理法。

三、染色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

在染色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中往往遇到以下问题:(1)工程设计人员大都是仅仅了解废水水质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工程经验和直觉进行设计,这样往往造成工程缺陷,使建成的处理系统处理废水不能达标排放;(2)在有些设计中,因为对出水的达标要求严格,使设计出的工艺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偏高;(3)在许多现有的处理系统中,由于所要处理的水质发生改变,原有工艺不能针对目前的水质进行有效的处理。以上的这些都涉及到污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和优化管理运行问题。

如何优化污水处理工艺,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对于污水处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指出的是,染色废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问题,从目的上它不仅要基于污水水质分析,按照技术和经济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各种方法,找出最佳的设计工艺方案,并在设计工况条件下,找出最佳的设施组合和最佳工艺参数,而且还要在污水的成份和水量一定幅度变动的情况下,找出相应的优化运行措施和最少运行成本。而在各染色废水水质各异、水量大小不一的实际工况下,要求得到一个能严格意义上普遍性的染色废水优化处理系统是不可能的,某一污水处理系统可能对某企业的废水处理是最优,但它对其他的染色厂可能就并不能做到最优,因此本论文对染色废水处理系统优化研究只是为提出一个系统优化改造和优化运行的概念和思路,并不是要提出一个能对所有染色废水有最优处理效果的处理系统。

四、系统工艺改造的总体思路

污水处理厂废水的水质为含有一定量难生物降解物质和颜色的有机废水,各染色子行业排放的废水所含污染物质不同,其相应的治理工艺流程也不同。对染色废水处理,工程上一般用物化法和生化法或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处理方法。物化处理有见效快、水力停留时间短的优势,但其处理费用高、污泥产量大、污泥处理困难、存在二次污染的隐患。虽然臭氧氧化、活性碳吸附、电解等方法有较好的脱色效果,但它们较高的运行费用却使厂家无法承受。但前述的几种方法都具有稳定性好的特点。生物处理因具有处理成本较低,并能大幅度去处有机污染物和一定色度的特性使得染色废水治理采用生物治理作为主要治理单元己成为共识。但结合园区污水处理厂目前的运行现状及操作工人素质,为确保污水处理厂处理出水的稳定达标排放,因此改造扩建工艺的设计思想以强化物化处理的原则,以生物处理工艺为重心,尽量提高强化生物处理的作用。鉴于污水处理厂接受的染色废水综合性废水,是典型的难生化降解的有机废水,水质性质有其特殊性,而且各有关企业生产废水排放的水质水量的不稳定性,以及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及运行负荷。因此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废水处理工艺,才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在选择处理工艺前,应在分析废水水质及其组成及对废水所要求的处理程度的基础上,确定各单元处理方法和改造工艺流程,以验证改造工艺的有效性。

五、结论

印染生产废水可生化性差,原污水处理系统又存在着设计、施工不尽合理,管理水平落后等缺陷,从而造成了处理出水污染指标达不到排放标准,运行成本高等后果。染色废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问题,而作为集中式染色废水处理厂的优化就更加困难了。从目的上它不仅要在污水水质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技术和经济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各种方法,找出最佳的设计工艺方案。并在设计工况条件下,找出最佳的设施组合和最佳工艺参数,而且,还要在污水的成份和水量大幅度变动的情况下,找出相应的优化运行措施和最少的运行成本。但由于客观条件的诸多限制,并且各种印染废水水质各异,水量大小不一的设计情况下,要求得到一个能严格意义上普遍性的染色废水优化方法十分困难,某一污水处理系统可能对某一区域内的废水处理是最优的,但它对其他的企业可能就并不能做到最优。因此,在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同时也要为保护我们仅有的水资源提高人类意识,转变观念,为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多做努力。

[参考文献]

纺织工业论文篇(2)

关键词:纺织工程;应用复合型人才;高技术;创新;就业需求

纺织工业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早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就提出纺织业发展要强调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也就是说,在今后纺织工业发展过程中要把精力和有限的资本投向科技和品牌,即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这些转变需要具有高技术和专业技能较高的人才[1]。我国是一个纺织工业大国,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提高本国的纺织企业力量,对高级纺织人才的需求会更加迫切,因此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为适应这些需求,纺织工程专业应确立纺织工程科技创新与纺织商贸实践能力综合培育的指导思想。专业应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纺织材料科学、现代纺织加工制造技术、纺织品设计与纺织产品检验等工程理论与实践知识,熟悉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理论和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与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能力,满足纺织生产一线和纺织贸易的岗位要求,从事纺织生产管理、纺织品设计与开发、纺织产品检验、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等工作的工程应用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能力要求如下:

1.工程知识

具备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数学、物理、化学基础,掌握纺织品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纺织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纺织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掌握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能够综合运用纺织专业知识分析纺织品检验、纺织贸易业务中的工程问题。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设计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掌握纺织材料的性能及其测试方法,掌握纺织生产流程,掌握纺织品开发技术,具有纺织品工艺设计、纺织品产品设计、纺织产品检验和解决纺织品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创新的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能够跟踪纺织工程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提出解决纺织工程问题的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4.研究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纺织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能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分析与评价,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

掌握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能够针对纺织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纺织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

6.工程与社会

具有工程实习和社会实践经历;

熟悉与纺织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客观评价纺织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具有运用科学技术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

具有组织管理、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

能够就纺织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

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能够制定项目规划,并整合资源,组织实施。

12.终身学习

能够制定并实施自身职业发展计划,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在纺织工程学生培养过程中,应重视采取将校内学习和校外工作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及早接触社会提供机会,以便由此积累工作经验,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做准备。

纺织工程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工学类中的轻工纺织食品类,其中轻工纺织食品类共15个专业,纺织工程专业在轻工纺织食品类专业中排名第3。纺织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可以在纺织企业的技术和业务管理部门从事工艺设计、生产管理、产品开发等工作,到经营和外贸等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和专业外贸等工作,也可以在科研单位、纺织学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同时,由于专业调整,毕业生就业面更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其他行业大型公司就业,不少毕业生被合资、独资企业录用,部分毕业生被国外企业录用,直接到境外就业。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主要有销售工程师、面料辅料采购、专业咨询技术人员、机械工程师、机电产品招标与进口业务经理、销售经理、储备干部、纺织助剂销售工程师、面料开发、产品检验工程师、验货员、研发工程师等[1]。据统计,纺织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地区有:1、上海、2、广州、3、杭州、4、深圳、5、苏州、6、北京、7、东莞、8、宁波、9、青岛、10、南京。

纺织工业论文篇(3)

五年来,政研会坚持高举旗帜,着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培育推介具有纺织特色的企业文化、品牌文化,创建和谐企业与和谐劳动关系,弘扬新时代的纺织劳模精神,推进纺织企业党建工作深入发展,努力为纺织经济转型升级、加速纺织强国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支撑,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研会连续8年开展了“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推介活动,共推介80个年度“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企业,148家品牌文化创新企业,82名品牌文化建设杰出人物,在行业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继2006年全国纺织劳模评选表彰取得圆满成功后,2011年承办了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的评选表彰工作;同时还举办了“2011中国纺织品牌文化博鳌论坛”,创建了“全国纺织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全国纺织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基地”活动、纺织企业党建示范单位活动和“郝建秀小组式全国纺织先进班组”活动以及承办了联合文化手册的策划设计工作等,政研会的活力和影响力不断显现。多年来,政研会通过典型引领,不断地推动了思想文化建设的深化,涌现出富润、波司登、洁丽雅、红豆等一大批优秀企业,在全国范围起到了引领和带头作用。

当前,我国纺织工业正处在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建设纺织强国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这些矛盾和问题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行业思想文化建设需要适应这种变化趋势,将面临更为艰巨、更为复杂、更为重要的任务。因此,政研会今后要坚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纺织改革发展大局,在推动纺织强国建设中有所作为。特别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纺织强国建设为目标,以思想文化建设为切入点,紧密围绕纺织科技、品牌、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四大战略重点,增强做好政研会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投身纺织强国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纺织工业论文篇(4)

张延恺副会长表示纺织工业作为中国基础性制造产业,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一个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进入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二个十年(2011~2020年),中国纺织工业确立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结构调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许多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家也正在考虑走出中国到境外办厂,巴西也是重要的合作国之一。希望中国纺织业界通过本次活动,加强与巴西纺织业界的沟通,准确了解以巴西为中心的南美洲国家纺织市场的需求,消除两国行业间的隔阂与误解,资源整合,互补合作,让中国巴西两国的业界共同受益,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王庆元公参对论坛的召开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表示中巴两国自1974年建交以来,双方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领域都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近年来,纺织服装贸易在两国间的比重日益加强。希望中巴两国纺织行业能够加通过举办展览、论坛、技术交流等活动加强联系与沟通,发挥各自产业链优势。中国纺织品服装市场潜力巨大,也期待更多的巴西纺织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王庆元也表示中国驻巴西大使馆及他本人愿意为两国业界交流合作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与支持。

巴西服装协会总裁Roberto Chadad 在致辞中表示,纺织工业是巴西传统的工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劳动就业等领域占据重要比重。近些年,巴西纺织服装对外贸易逆差金额加大,一方面说明巴西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下降,另一方面也是业界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导致。在巴西国内虽然有些声音表示希望能够减少国际贸易来保护当地经济。但是行业主流声音认为,国际化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巴西纺织业十分重视与各国纺织业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也非常欢迎中国纺织业界来巴西办展并开展交流活动。本次召开的圣保罗GoTex国际纺织服装采购展以及交流论坛为中巴两国业界深度对接搭建了高效的桥梁,对中国巴西两国纺织服装产业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王宇为论坛作主旨发言。他介绍到,巴西纺织工业拥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无论是原料产业、纺织产业还是成品产业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可谓齐头并进。在这三大部分中,服装、家纺等成品加工业不论是从事加工的企业总量、就业人数还是产值,都堪称行业的主体。这次组织中国企业参加圣保罗GoTex国际纺织服装采购展,目的就是希望和巴西的产业实现完美对接。

纺织工业论文篇(5)

关键词:纺织品整理学;课程目标;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36-02

教育部2007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在全国高等学校启动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在此指导方针下,为了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对《纺织品整理学》课程进行了全面规划、改革和建设。

一、明确课程目标

绍兴是浙江省纺织工业大市,也是全国最大的纺织生产基地。绍兴文理学院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是: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并具备管理或贸易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纺织品整理学》的课程目标如下:《纺织品整理学》是轻化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以纺织品整理工艺为核心,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相结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纺织品整理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熟悉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工艺、新装备,为从事轻化工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染整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化纺织印染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

二、优化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轻化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之一,内容涵盖纺织品整个过程各个环节的基本原理、工艺特点和主要设备特征,既有鲜明的过程工业特点,又涉及化学助剂、纺织材料、机械、控制等多学科的理论和知识。根据课程目标及教学大纲要求,教学内容的调整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理论知识的应用性、技术知识的实用性为原则,课程的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掌握纺织品整理的原理与工程的基础知识。②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掌握纺织品整理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③应用纺织品整理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纺织品整理学》原有的教学内容存在以下缺点:目前教材中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介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学内容和实际脱节,难以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较少。根据地方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精选和重组《纺织品整理学》教学内容,采用灵活方式设置课程模块。将课程分为八个教学模块,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有机地结合到相关模块中,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前沿性。[1]教学模块设置及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三、改革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教学、学生Seminar和读书报告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1.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件内容翔实,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源,如电子教案、习题与思考题、教材、参考资料等陆续上网,做到直观、清新、形象,[2]同时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2.学生Seminar。开展学生课堂Seminar,让学生走上讲台讲演,参与教学活动。[3]设定一个课题,通过学生自己收集、整理资料,课堂Seminar和组织讨论,强调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读书报告。读书报告内容要求关注纺织品整理技术前沿发展动态、新理论、新技术、新观点。读书报告会采取多媒体、口头汇报、书面材料相结合的方式,[4]要求同学积极提问,踊跃发言。通过组织读书报告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及时了解国内外纺织品整理技术最新动态,提高了学生文献检索、论文写作、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纺织品整理学》课程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性、前沿性的特点;在教学手段上采用课堂教学、学生Seminar和读书报告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均体现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工程素质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特点。

参考文献:

[1]周含笑,许招会.《波谱解析》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1,(11):149-151.

[2]韩婷婷,郭恩棉.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经济研究导刊,2010,(1):147-149.

[3]罗启,高峰.Seminar教学范式的价值意蕴[J].长江大学学报,2011,(10):148-151.

[4]王静.科室开展读书报告会的实践与成效[J].海军总医院学报,2011,(4):243-244.

纺织工业论文篇(6)

在开启“十三五”奋斗征程的大背景下,中国纺织学术年会作为纺织行业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盛会,对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意义重大。

深化科技创新,担当新时期的责任与使命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社会各界,包括纺织服装行业,一直都在寻找增长的新动力,而应对新常态最重要的是能够寻找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把创新放到了首要地位。本届年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围绕大会主题“发展新经济 培育新动能”,探讨了新经济形势下纺织工业如何利用新动能提升创新能力,以“十二五”科技进步成果为基础,完成“十三五”行业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和目标。

孙瑞哲指出,当前,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整体呈现L型增长态势,行业生产、消费、投资、出口等的主要指标增速趋于平稳。增长速度的回落,在释放压力的同时,也为行业创新发展预留了空间。面对发展新形势与创新新机遇,中国纺织工业的新经济正在酝酿,新动能开始形成。

近年来,尤其是“十二五”期间,资源投入的持续增加、教育支撑的不断增强、政策指引的科学精准以及体制机制的深入完善,使得行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和丰硕的成果,在纤维材料、纺织、染整、产业用纺织品、纺织装备、信息化各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实现了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的整体提升。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孙瑞哲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完成好“十三五”的目标与任务,担负起新时期的责任与使命,中国纺织工业需要不断深化与推进科技发展及技术创新,着力发展纤维材料高新技术、先进纺织染整及高附加值的纺织品加工技术、绿色制造技术、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加工技术、先进纺织装备和纺织信息化技术等六大领域。

汇聚顶尖学术资源,打造一流共享平台和高端智库

经过近 6 年的发展,中国纺织学术年会已然成为顶尖纺织学术资源的聚集地和首屈一指的交流平台。会议紧密结合纺织行业自身特点,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纺织学科繁荣发展,聚焦学科发展前沿,不断优化会议内容,提高学术交流实效。

除主题报告外,本届年会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特别设置了纤维材料、现代纺织技术论坛、技术纺织品、纺织专项成果交流会 ――“相变调温技术”与“植物染料技术”、生物基合成纤维的开发与应用等 5个分会场,专家学者围绕高新技术纤维材料、先进纺织工艺和产品开发技术、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智能纺织、互联网+纺织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培养储备一批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的科技领军人物,建立创新的科技人才选拔机制、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营造人才发展的软环境是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本届年会颁发了中国纺织学术大奖等多个奖项,众望所归,高潮迭起。其中,天津工业大学程博闻、东华大学王华平荣膺本年度“中国纺织学术大奖”;江南大学丛红莲等 5 人获颁“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阳光集团陈丽芬等 5 人摘得“中国纺织技术带头人”奖;厦门三维丝蔡伟龙等 3 人获得“富丽达”2016中国纺织青年科技奖;《钨酸铋负载涤纶织物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等15篇论文获得17届“陈维稷优秀论文奖”。

精彩纷呈的学术交流活动为智慧之火的碰撞培育了沃土,也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契机。通过科研成果的介绍和展示,以及优秀纺织科技人才的举荐与表彰,中国纺织学术年会为全国的纺织科技工作者搭建了高端学术交流、优秀科研成果的产学研用权威平台,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纺织人才强国战略发挥引领作用。

本届年会尤其注重学术界与产业界的融合。为推动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经济持续发展,辅助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充分整合利用各种资源,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搭建面向地方政府、高校、企业的实用性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即建立不同类型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据市场需求,提供优质科研与技术、培训供给和精准服务,实现服务区域行业发展,驱动企业技术创新,务实高校科研的目的。会上,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分别与青岛中科纺织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筹)管理委员会、石狮市人民政府签约合作成立“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生态纤维和纱线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面料产业研究院”和“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纺织服装和辅料产业石狮研究院”。

针对业内具有技术特色的企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自2008年开始就开展技术研发中心体系建设工作,陆续授牌了90余家研发中心企业。本次大会,学会对新加入研发中心的无锡市万邦机械制造厂等12家企业举行了授牌仪式。

纺织工业论文篇(7)

1 纺织发展新特点与检验

1.1 纺织的战略地位

2009年,国务院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给纺织工业明确定位,提出了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纺织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重要时期。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纺织工业的发展和提升仍面临着国际、国内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又要面对诸多可预见或难预见的风险挑战。“十二五”时期纺织工业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纺织工业的转型升级,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纺织工业的持续发展。

就纺织检验而言,“十一五”期间,纺织行业共新制定、修订标准727项,标准总数达到1500余项,覆盖服装、家用、产业用三大应用领域,基本形成标准体系,有6项标准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积极开展对口国际标准(ISO)转化工作,转化率达到80%;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自主提出了2项提案,提高了行业与国际标准对接的水平。“十二五”期间,标准要为转变纺织工业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提供技术支撑。重点研究制定与产业发展配套的产业用、家用纺织品和服装标准,纺织新材料、生态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高新性能纺织品、功能服装等重点产品及相关检测和评价标准,纺织机械装备以及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方面的标准,纺织品服装与纺织机械安全标准。通过对一批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研究,制定一批满足市场需求而且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重要标准,提高纺织工业标准整体水平和国际化水平,进一步优化标准体系结构,提升我国标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建立起与我国纺织科技和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标准体系[1]。

1.2 纺织战略转移与地域经济

我国纺织功能与作用,曾经历过解决人们穿衣问题、出口创汇、解决就业问题等阶段,纺织工业总处于一定的国民经济以及全球经济的宏观环境之中,是一个与宏观经济环境相适应的动态概念。纺织工业的产业功能不仅要与国内经济环境相适应,也要与国际竞争环境相协调。在物质比较贫乏的年代,纺织工业的基本功能就是满足人们穿衣的基本需要。改革开放以后,面对国内建设资金不足的局面,纺织工业就担负起了出口创汇的重任。纺织工业的就业功能既适应了我国低成本劳动力众多的基本国情,也适应了国际产业分工的趋势。而国内经济在不断发展,国际经济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纺织工业的产业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动态地转变。

2011年,国务院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指出:现在中国扶贫工作已经超越了温饱,进入到解决相对贫困的新阶段。而增长过快、数量过多的贸易顺差会引发国际贸易摩擦,加深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也给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带来不利影响。长期以来,劳动力成本较低是我国纺织工业最大的比较优势,也是纺织工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这一比较优势是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的。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人工资不断增长,我国纺织工业的劳动力成本涨幅较快,近几年一直保持着高达10%左右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其增长势头已经超过了印度、巴基斯坦、印尼等国家,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成本优势也正在不断缩小。与原料价格上涨,煤、电、油、运费用上升相较,对于纺织这样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说,人工成本的上升对企业利润水平的影响更大。劳动力结构也表现出动态变化的特征。我国纺织工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这部分“打工者”是纺织工业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来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结构看,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象越来越严重[2]。

纺织业也在地域经济中占有突出地位,如湖北产业用纺织品的产业链不断向外延伸,集团化、集群化发展势头初显。药纱布等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在崇阳、新洲、天门、枝江、黄冈等地出现扎堆效应;非织造布制品业在仙桃市彭场镇已发展成为以加工业为主导,集拉链、橡皮筋生产、包装等配套企业以及无纺布生产于一体的产业集群;荆门也具有SMS非织造布生产基地;汉川马口以及鄂州缝纫线等子行业也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3]。

纤维检验服务于这些具备地域优势的特色优势子行业而言,极其必要,各地也进行了此方面的工作。如湖北荆门市,就依托其非织造布生产地域优势,设立了“湖北省非织造布及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1.3 纺织文化

纺织对人类社会生活具备文化意义。纺织文化既有纵向的历史钩沉,又有横向的宽泛涉猎,在科技、文学、美学、思想渊源诸方面提示传统纺织文化传承着的人文精神。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以作者所在地广东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与纺织直接相关的产品就有佛山的香云纱、粤绣、瑶族刺绣;间接涉及纺织纤维制品的就更多,如粤剧服装的广绣、木偶上的服饰、潮州剪纸所用的棕色丝线、民族服饰等。湖北也不例外:土家族西兰卡普、天门蓝印花、红安大布等。

纺织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纺织材料,是检验的空白点。

1.4 现代纺织发展的新要求

作者曾发文以澳大利亚材料与纤维创新中心为例指出[4],现代纤维材料的发展方向,及在传统纺织的继承基础上,超越传统纺织,进入功能、智能、产业用、生物、纳米等热点领域。在纤维及纺织品领域,纤维和纺织品发展重点是创新性利用各类纤维即从天然纤维到化学纤维,从微观级纤维到纳米级纤维,这种研究包括纤维的生产及加工各个领域。这类计划的研究重点,在于先进的纤维制品的测试和表征技术、一系列和一定规模加工技术及制品表面处理技术和设备。而这类检验更是空白点。

图1是武汉纺织大学国家王训该教授制作的纤维应用轮,非常直观地明确了现代纤维材料应用领域,即纤维制品领域为服用、家用和产业用,涉及各行各业。

毋庸置疑,纤维检验必须适应现代纺织发展的新要求。

1.5 纺织出口形势

2012年我国虽然经济遇到困难,但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出口仍保持增长态势。其中亚洲是我国产业用纺织品最大的出口地区;对拉丁美洲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出口额虽然不大,但是增速超过15%,是增速最快的市场。由此可见,我国产业用纺织品份额不断加大的趋势[5]。如图2表明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出口各洲的金额比例。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纤维检验特别是产业用纺织品检验,依然具备强劲的市场前景。

2 纺织品检验现状及问题

2.1 检验标准

我国纺织品检验在标准上,与国外标准的接轨还有相当的距离。如,国外标准多为推荐性标准,而在我国就是强制性标准。国外是以消费者认可的权威检测机构作为检测主体,国内则通常以地域圈定检测主体,因此检验权威性往往不被国外认可。检测内容上,国内通常是一些常规性、外观规格性检验,企业检验需求不强烈。近些年,虽然在生态检验方面国内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无论是标准、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跟随国外的状况。

2.2 检验理论与方法

纤维及纺织品的检验或表征,主要体现在国外检测技术和方法的发展。以天然纤维原料检验为例:棉花经过美国研究,提出了系统的评价方法与手段,即HVI和相关的ASTM标准;以澳大利亚羊毛为代表,基本解决了羊毛的系统评价和实用表征方法[6]。对比我国,桑蚕丝拿不出有效实用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评价方法,仍守着祖先手感目测的基本原则,麻纤维仅命名就杂乱无章,更没有客观、有效、精准的评价体系和表征方法。

在纤维制品检验方面,我们就更显落伍。如纱线的结构和功能的表征,除了显微观察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Uster仪器几乎一统天下地包揽了纱线品质评价的所有方法与技术。织物方面,以风格测试为例,川端季雄的KES、澳大利亚联的FAST(CSIRO)几乎一统天下,国人虽有类似风格环的理论方法创新,但与标准、设备结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3 特殊制品检验

服用纺织材料感觉与舒适的物理、生理和心理作用的分离或联系的表征,家用纺织品微环境表征,产业用纺织品的安全与可靠的表征等,仍是较为单薄和欠缺的内容。

例如,产业用纺织品表现形式有三种,有时作为其他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可直接对其产品的强度、使用性能以及其他特性产生影响,如帘子布;有时作为加工其他产品过程中使用的一个部件承担重要功能,如造纸毛毯;有时单独使用来执行一种或几种功能,如帐篷。

我们现在检验,一般局限在纤维及各种加工材料,没有从整体上检验制品。

2.4 材料属性检验

基于服用材料的传统统治地位,检验的发展主要依托于高分子材料和有机材料的检验。而无机材料、金属材料检验就成了检验薄弱环节。其实,金属和无机材料在规整结构(晶体)和力学物理性质上有极为经典的理论与成果,并且是材料学科中表征技术和材料发展最为超前的学科,有助于纺织材料的引用、借鉴[6]。这需要我们按柔性体概念进行消化引用。

3 纺织检验人才

3.1 人才类型

新形势下纺织检验的人才,必须适应纺织产业转型与现状,属于应用型人才,具体可分以下几个类型:

一是适应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以高性能纤维为突破口的产业用纺织品开发,需要一种敏感于新材料、新产品的创新型人才;二是在纺织行业比较优势持续发展的驱使下,需要一批工程应用能力较强的能适应全球化、信息化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三是为了适应纺织行业中小企业群体的发展,需要具备环保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感且熟悉纺织产业链(特别是纤维初加工和后整理)的服务型人才;四是为了适应现代消费需求个性化、艺术化的趋势,需要有具备一定艺术涵养的时尚性人才;五是为了适应测试技术的可视化、数字化目标,需要具有工程科技能力并将从事检验研究的高层次人才。

3.2 人才基础

在传统的工学学科基础上,必须结合应用数学、现代物理、分析化学、统计学、仪器学、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发展。现代表征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已成为纤维制品现代表征、检测分析、模拟、预测、精准表达的学科基础。

3.3 人才培养

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在“纺织工程”检验与贸易方面的人才培养方面,定位目标为: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纺织材料检测分析、纺织品设计开发、纺织工艺设计、纺织生产质量控制、生产技术改造、纺织品质量检验能力,同时兼有纺织品营销、计算机应用以及管理初步能力,能从事纺织企业、外贸、商检、海关、科研、教学等部门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以数理工学科为基础、以纺织学业为对象、以材料学科为前沿、以人文艺术为引领、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这种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才有可能适应新形势下纺织检验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Z].2010,11.

[2]韩世洪,李建强,江宏飞.我国纺织“产业功能”的动态转变及趋势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07,6:1-4.

[3] 韩世洪,李建强,易长海.湖北省产业用纺织品的现状分析,[J].产业用纺织品,2007,12:1-4.

[4] 李建强.现代纤维材料的发展——迪肯大学材料与纤维创新中心介绍[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3:1-6.

[5] 季建兵.主体优势犹存 经营增长趋缓——2012年上半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运行分析[J].非织造布,2012,4: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