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05 12:42:36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篇(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56-03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各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了社会经济、科学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各领域协调发展。美国的历史谈不上悠久,但世界各国移民带来了各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不断地碰撞融合、弃糟吸髓地渗透到美国的各领域,来自各国的文化精髓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军事、经济、科技等领域,促进了美国成为近一个多世纪的超级大国。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对各国社会经济、科技研究和人民生活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今天,更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科技、经济和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到各层次的国民教育中,以促进我国未来各领域的和谐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拟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如何在高职工科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在高职工科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必须加强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和创新。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也强调:“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而高职工科学生,是担负着未来国家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即将从事生产、服务和基础管理的第一线工作,工作范围涉及国家建设的各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当前,社会普遍认为“进高职院校就是为了学专门技能以便就业”,高职工科学生虽认同科学知识、专业技术是真学问,却忽视了社会科学、传统文化的学习,以致部分学生缺乏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在这种观念下,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即使有着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却可能缺乏创新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其职业发展会受到影响;甚至一些学生因急功近利,铤而走险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概括起来就是,高职教育存在“重技能培养、轻素养教育”的?^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在工科教学中,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学生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存在以下问题:其一,不知道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去启迪专业学习与运用创新思维;其二,不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的关联性,缺少将传统文化的元素运用于学习和工作中的能力;其三,缺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融合并运用于建构新文化、新知识的能力;其四,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观淡薄;其五,个别学生缺失传统道德和民族自豪感,崇洋媚外和个人思想严重,等等。要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就要在高职工科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二、在高职工科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45所高校共同签署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之大学校长责任共识》,彰显了在高等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开展了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系列工作。

(一)加强全员培训,提升师资队伍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水平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由院领导牵头、基础部教师参与和邀请区内国学大师、专家,成立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指导小组,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端正思想,增强教师的使命感;邀请市党校、市文化馆的国学大师开展“国学”“柳州史”等讲座,开拓了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视野;各专业教学团队结合本专业教育的特点,尝试“基于高职教育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并根据各自的特长,撰写了《传统文化概论》《柳宗元》和《刘三姐》等专著10余部,各团队开设了名著赏析、传统诗词赏析等多门专业选修课;邀请市内优秀技艺大师参与专业教学,通过“传、帮、带”,增强了各教学团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各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活动,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案例,渗透到专业学科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提高学生学习及未来工作的研究能力及创造力。

(二)完善教育环境,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互补功能

1.以特色活动为重点,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精品化多元化。一是定期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举办川剧、京剧、话剧等传统艺术专场20余次,观看师生达2万余人。二是积极打造“道德讲堂”“名师讲学”“柳职大讲堂”“博雅文化讲堂”四大讲堂文化品牌,邀请国学大师、专家为本校师生开展国学讲座50余场。三是成立信仰学社及志愿者协会,联合柳州市内中小学进入社区、乡村举办古诗朗诵、勤俭节约等优秀美德活动。四是团委、学生会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国学季风”主题教育活动,组织了“中华茶艺”、武术表演、中华书法等重点活动和常规活动,通过名著阅读沙龙、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经典剧目展演、知识竞赛及壮乡传统文化寻访展示等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紧密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2.打造国学活动平台,鼓励学生自觉接受、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组织学生到文庙参加柳州市举办的一年一度祭孔大典,学生分别在大典中扮演司仪、礼生、舞生、武士、壮汉、乐生、花篮礼仪等角色,演绎“祭祀先师孔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更加美好的柳州”为主题的“乐、歌、舞、礼”,弘扬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赋予新时代的生命力。为弘扬中华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学生每学期开学初都会自发在校园内宣传“光盘行动”,引导全体师生节约粮食。另外,以环保与食品系牵头的各种关注低碳环保的活动,彰显了中国古人一直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

三、在高职工科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柳州有着丰富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在市政府极力打造“全国文明城市”的城市环境建设中,新建和修建了柳江明珠水上大舞台、百里柳江十里画廊、柳州园博园、工业博物馆、军事博物馆、柳州体育馆、游泳馆、柳江喷泉、文庙、柳侯祠、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博物馆等一大批群众文化娱乐场所,并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校外氛围。在这样良好的校内外教育环境中,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到高职工科教育中,关键在于培育学生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研究和解决现代科技的一些问题,从而将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思维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因势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职工科教育中,要充分利用一些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进行现代科技项目的研究的成功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等工科基础课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通过举例世界级汽车设计大师乔治亚罗为中华汽车所设计的“尊驰”案例,让学生观看“尊驰”的设计、生产流程及效果图,分组充分讨论“尊驰”设计体现了哪些元素,学生积极找出优美的圆弧线条与翘起的尾翼、V字形底盘与中字形隔栅完美结合的感性视觉效果和唐装与咖啡、国画与歌剧等意识流的理性认知,深感大师设计的细腻人文情怀;再点出乔治亚罗设计的理念:如何将原创转化成品牌,这要扎根于你的文化,与文化能产生共鸣的产品才能成为经典品牌。这些案例,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结合,对现代科技的发展研究,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从而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和专业技术的积极性。

(二)渐进渗透,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高职工科教育中,可渐进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培育学生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研究和解决究现代科技的一些问题。例如,在工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举例:二进制是当前电子信息的数学基础,但长期以来关于莱布尼兹是否是看到伏羲八卦图之后才发明二进制的,在学术界有着激烈争论。直到2006年,比利时华人胡杨、李长铎经考证大量原始文献以及莱布尼兹本人信件后,写出《莱布尼兹:二进制与伏羲八卦图考》,验证了“二进制源于伏羲八卦图的思维启发”,引起各国学术界广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人文、科技和思维科学的成果资料,引入学科研究和教?W。又如,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可以举例:中国古代数学体系从传统经验上,已发展到一步步的程序性算法;我国吴文俊院士应用传统数学的程序性算法,结合计算机高速运算,全面开展几何问题的机器证明,推动了机械化数学的发展,我国“银河”系列计算机的开发研制,也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思维。

(三)迁移渗透,驱动学生建构新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益于推进科技创新活动,这种创新活动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并迁移到现代问题的研究及建构的认知。例如,现代有数控车床、刨床、铣床、镗床等金属精加工机床,但却无法加工形状复杂的部件,而中国古代“失蜡法”有能铸造铜铁佛像或其他铸件的方法,现已由“失蜡法”发展起精密铸造业。又如,1988年我国建成的上海经贸大厦,由美国著名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吸取的就是中国传统塔的符号因素,“以中国塔的形象为起点,设计一个极具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塔式建筑”。再如,柳州21座跨江大桥中的“风雨桥”“文惠桥”的设计,将我国侗、汉族的传统形式中的非精神的成分迁移到现代化的建筑,将传统符号与现代符号想象共融与结合,实现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符号的美感传承。这些例子通过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讨论,有利于传统文化的迁移渗透,促进学生建构新知识、新技能。

(四)融合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已开始解决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灾害预报等重大自然史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课题。然而,西方“还原论”科学体系已面临无能为力的困惑。这必须推进科学复杂性、非线性研究以及对综合方法和整体论的创新认识;促进当前科学由简单性探索向复杂性研究的变革,而中国传统整体论科学渗透到现代科学复杂性的研究,已令世人瞩目。例如,英国《NATURE》期刊评价:“竺可桢论点是特别有说服力的,着重说明了研究气候变迁的途径(运用中国历代气候的记载,进行现代气候变化的研究)”。又如,对于大型工程设计的论证,我国学者已创造历史模型法,通过与运用物理模型法、数学模型法的论证与融合,从历史特大灾害记录,研究历史上的巨大自然变动幅度和灾害强度,从而使工程设计充分考虑防震、防洪的等级,避免工程造价的盲目增加(如长江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等)。这些案例的解说,能够促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深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实践渗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045-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本质体现,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它体现了指导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高度,因其理论高度必然带来一定的实践难度。若要致力于探求理论高度与实践难度的融通之道,则应在实践生活中寻找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现实生长点,而这个生长点恰恰蕴含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是衔接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高度和实践难度的文化桥梁。因此,在高校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与经验调研富有深远意义。2015年6~7月,课题组以南华工商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广东高职院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960份,回收有效问卷904份,施测率为94%。另外,课题组对以上学院近五年校园官网相关教育信息报道进行了收集,再结合个别院校访谈,基于以上三个研究视觉,我们对于高校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与经验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

一、大学生对于高校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较高共识

1.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系认识达成了高度共识。研究发现:当问及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时,其中认为“紧密联系,继承和发扬”和“有一定关系,新时期有新的含义”分别占62.5%(565人)和36.9%(334人),共有高达99.4%(899人)的受访学生能够以历史发展的视觉认识到两者关系并且有新的期待。

2.大学生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能够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识也达成了普遍共识。当问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定能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时,有28.25%(258人)的学生认为“一定能”,有66%(592人)的学生认为“可能”,仅有5.25%(54人)的学生认为“不可能”。可见,有近30%的学生持坚定乐观态度,而将近70%的学生持积极展望态度。

3.大学生对于所在院校运用中华优秀文化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整体工作满意度评价也体现了高度共识。当问及“你对自己学校在运用中华优秀文化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整体工作满意”时,表示很满意的有5.9%(54人),表示较满意的有35.6%(322人),表示基本满意的有49.2%(445人)。若将“很满意、较满意、基本满意”这三项相加则高达90.7%,仅有9.3%的学生要求相对较高。从“满意”态度学生的学院分布来看,南华工商学院和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满意度最高,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居其次。

二、高校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与经验

1.实践探索点面纷呈各放异彩。近年来,受国外全人教育、通识教育等观念启发,许多高校日益重视大学生素质教育,有些高校早在2006年国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候,就开始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探索。

(1)设置了专门机构院校根基较牢靠。研究发现,切实建立了相关传扬中国传统文化机构的高校,推进工作中会更有规划性和可行性。例如:在受访高职院校中,推进博雅教育步伐较快的有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和南华工商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早年就创建了博雅学院和博雅教育工作室;南华工商学院则坚持“一线定位、博雅教育”的办学理念,成立了博雅教育推进办,每年扶持若干博雅教育研究课题,设置博雅学术讲坛,成立了博雅教育教研室。

(2)设置了专门课程院校工作更踏实。开设专门课程教育,把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灌输给广大学生,切实推进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覆盖面最为广泛且有效的方式。如: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将“明德、笃学、砺能、自强”融合到博雅教育中,为全体学生提供全人教育板块。南华工商学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两门博雅课设置为全院必修课,力度大,效果好。此外,还辅助博雅讲坛系列专题讲座,场数目前过百。

(3)开展相关活动院校更为学生乐见。本次被调查的所有院校这个方面普遍做得较好。当问到“你希望学院以何种形式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有64.8%(586人)的学生选择“古代服装秀”表演;51.5%(466人)的学生选择“书法绘画展”;有大约45%的学生选择学术讲座、传统文化课、成语竞赛、志愿者实践活动。此外,“征文比赛”形式也有25%的学生赞成。例如: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的“关心孤寡老人,关注洲心幸福院”志愿服务活动、南华工商学院的“汉服时装秀”活动、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国学知识竞赛等。

2.经验积累初具雏形且日渐丰富。

(1)理论成果初见雏形。据了解,受调查的8所学院近年在探索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确实积累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其中不乏著书、学术论文和课题研究,不少教育工作者为此付出了大量努力。著书方面:南华工商学院易江教授上世纪90年就的《博雅人生》一书今年已再版发行。科研方面:粗略统计省部级课题至少3项,院级课题多项。例: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博雅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新生入学教育――文训模式探究》课题获得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资格。相关学术论文愈50篇,例:《地域文化视阀下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论研究――以广东为例》(余展洪,中国成人教育,2013-21)等。

(2)实践经验日渐丰富。通过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实现理论高度和实践难度的对立统一,近年实践探索均有得失,受访院校为我们提供了经验之谈。其一,办学理念体现了文化传承性。如:南华工商学院校训中的“儒雅自尊”、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训中的“修德强能”等。其二,教育实施体现顶层设计思路。不少院校能够做到从课程设置、学术讲座到学生活动内外渗透,形成全员参与的战略格局。其三,学生自觉参与意识愈发喜人。调查显示:当问及你“是否愿意参加旨在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时,表示“尽量参加”的占49.3%(446人),“周末参加”的占34.1%(309人),而选择“不参加但支持”的占16.1%(146人)。可见有近85%的学生愿意参加相关活动,情况令人欣喜。

三、高校进一步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诚然,调查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其一,不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其中认为很了解的仅占7.69%(72人),“一般”的为77.4%(700人),“很少”的为15.1%(137人)。其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认知程度不高。被调查学生中仅有8.2%(75人)的学生认为耳熟能详,有34.7%(314人)的学生知道大部分,有51.6%(467人)的学生选择“知道一点”,还有7.9%(72人)的学生一点也不晓得。其三,对于本学院相关课程设置了解程度不高,当问及“所在学校有否开设类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去推进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时,40.7%(368人)的学生认为“有”;42%(380人)的学生表示“不清楚”;17.2%(156人)的学生认为“没有”。因此,高校这项工作的推进任务依然任重道远,下来谈谈推进思路和方法。

1.进一步推进高校师生对于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共识。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进一步推进该项工作,首先应尊重与聆听学生的心声。例如:调查中,不少学生能够提出良好意见和建议,包括大力支持高校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应开设课程、多组织举办知识竞赛等活动,且提出希望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不要用过于强硬的手段去要求学生学习,且认为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等等。其次,高校教育工作者对推进工作的价值认识也非常重要,高校应该搭建良好平台以促进师生价值共识是首要任务。

2.进一步挖掘地缘文化优势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地缘文化与中华文化是点和面的关系,优秀的地缘文化是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生长点。例如:通过传扬新时期广东精神(“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来拓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接地气的做法,更容易达到良效。

3.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的构建以积累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从上至下逐层建议:国家教育部门从政策上对推进工作予以扶持,高校完善机制建立相应教育机构,教师自觉提高自身涵养,形成全方位育人教育环境和氛围,假以时日,高校必将形成厚重的学习氛围和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篇(3)

尤其关于整合到何种程度,是一个关键问题。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每个阶段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容,各学校可以根据具体的校情、学情,从中研究、提炼出对应的具体操作点。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辽宁省大连市实验小学、海南省琼海市第一小学在这方面都进行了有成效的探索。

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

找准课程整合关节点,

培养有中华文化根基的合格小公民

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根据“公民素养教育”的特色定位,通过找到多个整合的关节点,将优秀传统文化整合到课程中,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学科课程全覆盖、各个年级全覆盖、教学环节全覆盖,培养学生做“有中华文化根基”的合格小公民。

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课程的整合

学校分学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课程,主要与语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整合点之经典诵读

充分挖掘语文国标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并编写国学读本校本教材系列,利用每天的晨诵时间开展经典诵读。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成语典故》,四年级古诗词,五年级《论语》选读,六年级《孟子》《大学》《中庸》选读。让孩子们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逐渐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质朴的道德操守、高雅的审美情趣。

整合点之数学文化

学校数学教师开发了一至六年级的数学游戏与实践活动,分别是拼玩七巧板、创作剪纸、了解中国四大发明、领略算盘魅力、走进数学古代名著、挑战数学古题。学生通过阅读、游戏、实践等方式了解数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前人的智慧,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整合点之中华美食

饮食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既重要又富有代表性。三至六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开设了中华美食课,和学生一起观看《舌尖上的中国》,绘制重庆美食地图,学做饺子、汤圆、馄饨等传统美食,了解中华饮食文化,掌握简单的烹饪技巧。

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课程的整合

重庆市教委2012年开始实施课程辅助活动,体育、艺术、科技、手工和书法每周各一节。学校将课程辅助活动纳入课表,创生了葫芦丝、国画、武术、围棋、书法这些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

整合点之艺术课程辅助活动

以弘扬民族艺术文化为基石,艺术课程辅助活动选取了葫芦丝和国画作为切入口。一、三、五年级,初步掌握葫芦丝的演奏技巧,感知民乐的表现力。二、四、六年级,则接触和认识国画,欣赏名家名作,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笔墨技巧,每个学生毕业时都能吹奏葫芦丝,会画国画。

整合点之体育课程辅助活动

体育辅助活动静动结合,围棋和武术单、双周交替进行。学生学习棋史、棋品、棋道,体验“得好友、得人和、得教训”;了解中国武术的起源和发展,学会基本的武术套路,培养勤学苦练、自律守规的民族武德。

整合点之书法课程辅助活动

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和掌握硬笔书法的基本技巧,三至六年级学习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学生稳步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感受汉字和中华书法的独特魅力。

优秀传统文化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学校构建了个性素养和公共素养相结合的校本课程体系,包括对传统节日文化和公民知识及礼仪的了解,并在广泛的公民行动中践行“公民素养教育”。

整合点之传统节日课程

学校重视传统节日和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精选“春节”“清明”“端午”“乞巧”“中秋”“重阳”这六个富有文化蕴涵的传统节日,每学期开展一次主题活动,3年一个周期,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喜欢传统节日,主动传承民族美德。

整合点之修身课程

学校创生了校本课程――修身,一周一课时。该课程脱胎于传统蒙学教育的“洒扫应对”,同时也融入现代文明礼仪,是培养学生公民素养的核心课程。一至六年级的修身课选取了“懂礼仪、会合作、知感恩、讲诚信、乐公益、观时政”六个主题,学年落实一个重点,积极宣传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涵养化育功能。

整合点之公民行动课程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信息化 高职教育 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165-01

目前,我国教育部门越来越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教育部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这一指导思想,强调要全面的推进我国高校的各类课程教育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解决教学投入的重复性,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高效利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素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使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特点的高校把自己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技术以共享平台的形式展现出来,进而满足社会的各项学习要求。

1 高职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研究的主要内容

高职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根据河北省人才培养规划要求以及目前教育资源建设的不足把具有优秀专家组成的名师所承担的优秀课程资料集合起来提供给社会各类学生,提高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素养。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通过信息技术搭建的一个教学资源共享和交流的平台,实现了现代教育发展下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精品课程的知识互补,充分提高名校名师的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平台有别于以前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加入了各学科名师专家团的管理模式,教育机构根据不同学科的进行分析调研,注意培养优秀的教师资源,并制定科学评价体系,评选出优秀的师资力量,把各学科的优秀教师和相关学科专家组成学科专家团,优质教学资源的管理由专家团来完成,平台的日常维护由系统管理员来完成,这样有效的避免了资源管理混乱的状况。最后,提供在线讨论和留言功能。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聊天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迅速的得出结果,可以采用协作讨论式学习,也可由各类专家建立分类讨论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

2 高职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研究的体系结构

当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教育部门已经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不同层次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有部级、省级和市级的,但是经过访问这些平台,发现它们共同存在着缺乏有效地资源共享与管理机制,教学资源共享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重复建设,优质资源匮乏,交互性不强等问题,这使得资源共享的水平、程度还有不尽人意之处。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由前台课程页面板块和后台管理板块两大部分组成,前台课程板块主要是优质课程资源的表现形式,方便学生进行登录平台系统,查询检索课程资源,高效便捷下载课程资源和上传信息的载体。后台管理板块是根据不同课程对教学资源进行管理,主要由系统管理员和课程专家管理团组成,系统管理员是对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进行管理,主要对用户信息进行审核,对不同级别的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而专家管理团则是对所属学科评价出的优秀的教学资源成果进行管理,包括教学资源的审核,上传和下载。整个平台的具体模块主要包括:平台管理、用户的注册和登陆、平台主页、优质教学资源信息的检索和浏览、在线交流和留言。其中优质资源信息库是重点建设部分,主要由精选出的具有优秀教学成果的优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各类教学资料组成,资源包括:动画资源、软件资源、音频资源、视频资源、图片资源和文字资源等,由专家管理团进行管理,通过包括资源的上传、资源格式自动转换、资源内容的审核、资源的删除、资源的下载等功能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在线交流和留言部分是平台自有的类似于QQ或MSN等即时聊天工具和百度贴吧留言功能的模块,目的是学生之间可以随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讨论,另外专家在线答疑也可帮助学生快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动性以及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的的交流协作能力。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承载体,技术平台建设的关键是教学资源共享硬件与软件配置的统一标准,信息检索与数据库标准等。由于平台服务的对象广泛,不仅包括本校师生还包括校外人员,所以教学资源的读取信息量非常大,在平台的实现中应考虑使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和存储技术,以及优秀的网络支持技术,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NET三层构架技术和MVC模式,分为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三个层面,按照MVC模型,逐层开发。在数据低层存储管理中,使用SQL SERVER 2008保证对海量数据存储的稳定性和数据读取速度的要求,提高用户体验度。在具体的开发中,采用作为开发工具,可以考虑先快速整体开发,然后再使用的过程中逐步完善。

3 高职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达到的目标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在使用过程中,要根据师生所反映的问题,不断的进行修改和完善。一个完善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是一个具有优质的教学资源、丰富的课程内容、目标,它创新了教学手段,改革了教学方法,对于推进终生教育体系有深远的影响;它改变了由于地域不同,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带来的学习限制,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均衡,协同发展,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4 结语

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不能只局限于平台技术的建设,一个优秀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应该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打造精品课程建设,设计丰富多样的优质课程资源。与此同时,相对应的评价机制,管理机制也应该积极跟进,才能保证与促进资源共享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 郑慧颖.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有效利用[J].信息数据共享技术,2011(4).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篇(5)

国家主席于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在当前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如何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这个问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尤为突出。

一、新形势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加强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①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是适应当前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更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一)有利于应对多元化社会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复杂局面。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逐渐影响并改变着年轻的一代,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使部分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持质疑甚至否定的态度。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具有开放性的儒家文化,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不断丰富、充实新的内容,不断完善自身,使传统文化保持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对传统美德的认同,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伦理道德传统的关键,也是现代中国道德文明建设重要的来源。传统文化强调了人的精神需求,为我们在今天的现代科技社会中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指导。

(二)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人的心灵感悟、情操陶冶,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使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良好的人文素质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刻而长久的,在学生以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这使得很多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毕业后必须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而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重专业轻人文和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滋养,都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三)有利于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博大精深,更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教学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神,体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对处于转型期的大学生自立自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挖掘、善于利用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培养大学生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民族自信心,传统文化中的丰富的表现形式如音乐、诗词和建筑等文化资源可以让学生在接受文化艺术熏陶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更有感染力。

二、当前高职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

(一)对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内容缺乏了解

高职教育采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学校往往更重视的是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由于当前社会就业的要求和压力,高职生更加重视的是专业技术的提升,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与掌握实际应用知识,相对来说忽视了自身文化素质的养成与提升。高职院校很多学生不重视人文历史书籍的阅读,据一些高校开展的调查得知,通读经典名著的学生并不多,有些学生甚至只是从手机上、网络上的碎片性阅读来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化时代学生的阅读种类、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选择更灵活,但大多数学生阅读的首选是小说、时尚杂志等。很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民俗风情、艺术表演和历史遗迹等历史文化遗产不感兴趣,却热衷于参与西方节日的庆祝活动。从很多调查数据来看,高职学生普遍对民族传统文化缺乏了解,这样会导致民族感情和社会责任感的淡化。

(二)对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认识不够

当代青年学生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而信息的多元化也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信仰造成了冲击,学生的生活道路和人生信仰的选择也更多元化。近代西方文明的广泛传播以及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使其呈现出来的功利性的特点,使部分大学生出现迷茫的思想状态,认为传统的农耕文化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没有实际意义,现实生活中也已经很难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待挖掘,有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灵活借鉴和运用。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也是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场所。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其精髓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积极进取的正能量。伦理道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可以促进高职生的道德内化和人格完善,对提高高职生思想道德水平有积极的影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融会贯通,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科学的眼光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在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环节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实践教学是传统文化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有利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根据地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教育效果。在实践教学中适当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近距离的、直观的学习,亲身参与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活动,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使理论更加生动化和具体化。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或文化古迹等,组织开展名家讲座或学术报告等活动,结合社会热点组织案例讨论、课堂辩论等课堂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也可以结合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或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高职教育培养具有强烈的职业性特征,当前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总体良好,但仍存在一些消极因素。部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认知模糊,不了解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职业情感淡薄,缺乏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职业意志力薄弱。所以做好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做好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诚信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在当代仍然是有效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等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的诚信观念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诚信品质和敬业精神,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营造一种科学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格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都可以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生耳濡目染优秀传统文化,在浓郁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五)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政治文化思想影响深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理解,掌握精髓,才能融入到具体的教学教育工作中。学校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和科研水平,使教师能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主动学习研究和传播传统文化知识,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符合时代精神发展方向的积极因素,并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工作中去。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篇(6)

一、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培训

1、继续开展安徽省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教师和学生培训,完成全省学科教师8800名,初一和初二学生17600名的培训任务。使我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高级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及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整合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高。通过有效的组织,良好的教学去赢得投资方的信任,积极争取类似培训项目。

2、发挥高教专业委员会成员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

3、联合广播电视专业部门,举办一期摄录像设备使用、保养和常见故障排除培训班。

4、加强省资源中心通讯员队伍建设,扩大规模,提高水平,举办通讯员写作水平培训班。

5、组织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开展软件资源教学应用的方法与技巧的培训、提高我省中小学软件资源教学应用的水平。

6、开展对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辅导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二、充分发挥协会在“农远工程”中的作用

紧紧围绕本省本地教育核心工作思考、开拓、开展,是我们教育协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农远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促进农村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实行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当前我省基础教育的重要工程,也是直接关系到电教系统的核心工程。计划开展以下相关工作:

1、充分发挥省电化教育协会以及有关专业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宣传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推动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2、深入开展调研活动,包括检查、督查,为领导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3、继续做好“农远工程”教师培训;规划、协调和组织“农远工程”应用的课题研究;总结和推广“三种模式”的优秀教学模式。

4、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农远工程”教学应用学术活动,通过评选、推荐和推广管理与应用的优秀成果和经验,促进“农远工程”应用上台阶。

5、策划举办“农远工程”教学论坛会议。

三、加强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

1、继续加强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和策略研究,积极规划数字化校园,推动信息化全面建设,注重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积极参与全国重大科研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继续参加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国家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课题的研究,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课题研究,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2、组织编写出版学术作品

中小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全省优秀学科教师编撰了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探讨农远工程应用教学方法的专著--《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百法百例》。现已经组织有关人员三稿修改定稿,正在联系出版社,争取08年出版发行。

四、开展各项评选活动

1、在全省开展优秀教育技术论文、课题研究方案(含全国和全省“十一五”课题研究论证、开题、实施计划方案等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方案、教师博客(或教师个人主页)、教育叙事研究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研究等六项电教学术作品评选活动,并遴选优秀作品推荐参加对应的全国性的评选活动。

2、举办全省教育电视节目评奖活动,组织参加全国优秀教育电视节目评奖活动。

3、组织参加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4、开展全省高校多媒体教育软件、电教教材评比活动;并联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国教育技术网、中国电化教育杂志、教育技术研究杂志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2008全国教育技术论文征集及评比活动”。

五、建设信息与资源交流的网络平台

1、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高校专业委员会网站建设,申请独立网站域名,加大功能开发,从而搭建相对统一的网络平台,为高校信息与资源的相互交流提供便捷的通道。

2、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中心平台作用,为全省用户特别是广大中小学师生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多样化的课程学习和培训,为提高我省基础教育教学水平服务。探讨全省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方法。

六、加强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支持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篇(7)

学校肇始于解放前夕在毛泽东同志亲切关怀下成立的湘北建设学院,2003年11月经教育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湘潭工学院与原湘潭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育人环境

学校坐落在伟人故里、人文圣地湘潭,处于长株潭核心区域,比邻九华经济开发区,交通便利,创新创业条件优越。学校占地面积3107亩,建筑面积110余万平方米,月湖、明湖、樱花园、梅花园等10处景观园林相映成趣,山水型校园初具规模,是师生修身治学的理想沃土。

学校拥有两座现代化图书馆,纸质藏书261.38万册,全校中外文纸本期刊1578种,中外文电子期刊27184种。校园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已建成万兆核心骨干网络与云数据中心,有线无线网络全校覆盖、畅通快速;核心业务管理与服务全部实现信息化,移动校园应用平台日臻完善;坚持以父母心办食堂、建公寓,食宿生活条件一流,是师生安居成长的文明殿堂。

学科师资

学校坚持特色发展,构建良好的学科生态结构。设有19个教学院及研究生院、独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有90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金融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体育硕士、翻译硕士、工程硕士、会计硕士、艺术硕士等8种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及“硕师计划”推免权资格,并可开展同等学力人员在职申请硕士学位工作。拥有1个国防特色学科,1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拥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17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学校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46人、正高职称370人、博士学位教师838人;有国家863计划主题专家1人、教育部科技委委员1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学名师等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5人,湖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5人,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1人、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1人,“徐特立教育奖”获得者1人,湖南省教学名师、十佳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19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46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及培养对象32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及培养对象193人。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卓越教育”,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及留学生3.5万余人。拥有1个教学团队、5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主持省级以上教研教改课题750余项,获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0项,省级优秀课程、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39门。学校拥有81个教学实验室(中心)(其中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教育部“卓越计划”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1个省级实践教学平台。

学校实施“卓越学子计划”、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搭建了“芳菲之歌”“青春之歌”“理想之歌”等典型示范教育舞台,形成了“齐白石”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校园系列品牌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德国红点设计大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黄家厚、殷培孟、刘成、龚勋等同学接连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创造了全国地方高校成绩;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向日葵女孩”何平、“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彭月丹等一大批优秀典型。60多年来,已向社会输送了约30万名各类高层次人才,毕业生以品行优秀、素质全面、能力突出而广受用人单位好评。

科学研究

学校聚焦国家需求,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重科学研究与学术创新,是国家科技部认定的“蛟龙号”参研参试单位,其中领衔研制的“海牛”号深海海底60米多用途钻机海试成功,刷新了我国深海钻机钻探深度,标志着我国深海钻机技术跻身世界一流。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防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计划项目650余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711项,年入校科研经费位居省属高校前列;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等923项,推广新技术近100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31部。

学校拥有26个国家、省部级自科类科技创新平台,9个省级社科类创新平台;设有矿业工程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创新发展研究院等科学研究与战略咨询机构,办有《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矿业工程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等刊物,其中学报社科版入选CSSCI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学报,学报自科版和社科版均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毛泽东研究”专栏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开放办学

学校始终开放胸怀,重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40余所高校和台湾地区10余所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和科学研究。留学生规模稳步增长,已招收来自15个国家的留学生来校学习。近年来,积极派遣青年教师赴国外进修深造,选送学生赴国(境)外交流研修或攻读硕士学位,选派应届本科毕业生和教师赴美国、泰国等国家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拓展了师生的国际化视野。

学校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依托528个各类校企校地合作平台,与三一重工、等知名企业深度协同创新,服务地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区域产业转移和军民融合,为湘江流域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等重大民生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忘初心,奋力前行。科大人将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始终秉承“唯实惟新,至诚致志”的校训,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提供高层人才、高深知识、高新技术和高尚文化,朝着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迈进。(数据统计截止日期:2017年2月28日)

艺术类专业介绍

美术专业介绍

专业:美术学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艺术理论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具有美术史研究、美术评论、美术教育、当代视觉文化策划与管理、文化遗产研究与管理、美术专业创作等方面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比较优势:拥有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硕士(美术方向)、校级特色专业 。

主修课程:主干学科:美术学、教育学、艺术学理论,

主要课程: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透视与解剖学、中国民间美术、心理学、美术教育学、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绘画基础、绘画表现、设计基础等课程。

就业方向:中、小学,高职院校、高等学校、美术馆所、博物馆、文化企事业单位。

学制:本科四年 本专业招收美术类文史、理工类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绘画专业介绍

专业:绘画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绘画创作、教学的能力,能在专业艺术领域和各级各类学校从事绘画创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设有国画、油画、水彩、版画四个专业方向。(每年交替设置两个专业方向)

比较优势:拥有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硕士(美术方向)

主修课程:主干学科:美术学、艺术学理论

主要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概论、构图学、应用解剖与透视、素描、色彩、绘画创作等课程。

就业方向: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网络媒体美术等绘画创作、研究与交流机构,中高等专业学校,文化企事业单位。

学制:本科四年 本专业招收美术类文史、理工类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雕塑专业介绍

专业:雕塑

培养目标:强调造型基础,同时注重将创新理念、艺术方法论引入基础教学,培养能从事城市雕塑、装饰雕塑、创作、规划、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亦能在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从事雕塑教学工作。

比较优势:拥有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硕士(美术方向),湖南省本科专业。

主修课程:主干学科:艺术学、文学、工学

主要课程:美术概论、透视学、解剖学、中外美术史、中外雕塑史、素描、泥塑(浮雕、圆雕)、陶艺、综合材料、雕塑创作构图等。

就业方向:雕塑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以及与雕塑专业相关的各种工厂、艺术创作机构,各类中高等专业学校等需要雕塑人才的事业单位。

学制:本科四年 本专业招收美术类文史、理工类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学专业介绍

专业:音乐学

培养目标:分钢琴、声乐、舞蹈、理论、作曲、器乐、指挥等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巧,能在中、高等学校从事音乐教育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亦能在社区及企事业单位从事音乐培训、演出和管理方面的工作。比较优势:拥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硕士(音乐方向)

主修课程:主干学科:艺术学、教育学

主要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合唱与指挥、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中外音乐史、音乐教育导论和教材教法、教育心理学、声乐、钢琴、器乐、中国当代音乐、歌曲写作、电脑音乐等。

就业方向:中小学、中等专业学校、各类文艺团体及其他需要音乐人才的企事业单位。

学制:本科四年 本专业招收音乐类文史、理工类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艺术舞蹈)

专业:舞蹈表演(艺术舞蹈)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技能和专业理论素养,并接受舞蹈表演专业的基本训练,掌握舞蹈表演基本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比较优势:拥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硕士(音乐方向)

主修课程:主干学科:舞蹈学、音乐学

主要课程:芭蕾基训、古典舞身韵、毯功、民族民间舞蹈、舞台化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舞台表演、舞蹈编导、舞蹈艺术概论、中外舞蹈作品赏析、中外舞蹈史、舞蹈音乐剪辑与制作等。

就业方向:专业表演团体、文化馆站、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需要舞蹈人才的企事业单位。

学制:本科四年 本专业招收舞蹈类文史、理工类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体育舞蹈)

专业:舞蹈表演(体育舞蹈)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扎实的舞蹈学、体育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体育舞蹈、流行舞蹈等表演能力、创编能力和教学能力,符合舞蹈表演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比较优势:拥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硕士(音乐方向)

主修课程:主干学科:舞蹈学;体育学

主要课程:中外舞蹈史;舞蹈艺术概论;舞蹈解剖学;现代舞;爵士舞;拉丁舞;摩登舞等专业技能和理论课程。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各类专业表演团体、企事业文化机构、各级各类学校、舞蹈培训机构、健身俱乐部、社区文化机构、社团组织(协会)、影视传媒等单位从事表演、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

学制:本科四年本专业招收舞蹈类文史、理工类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招生计划

注:1、具体招生计划以各省相关部门公布的为准。2、专业收费标准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为准。

报考须知

专业要求:考生报考我校艺术类专业,必须参加生源所在省份组织的艺术类专业统考。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绘画和雕塑专业招收参加美术类统考的考生;音乐学招收参加音乐类统考的考生;专业要求:考生报考我校艺术类专业,必须参加生源所在省份组织的艺术类专业统考。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绘画和雕塑专业招收参加美术类统考的考生;音乐学招收参加音乐类统考的考生;舞蹈表演(艺术舞蹈方向)专业招收艺术统考舞蹈类(安徽、云南、广西);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专业招收安徽省省统考本科:表演(体育舞蹈、健美操)、河南省和云南省艺术类体育舞蹈省统考、湖北省艺(二)舞蹈学类统考的考生。湖南省的舞蹈表演(艺术舞蹈方向)和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使用舞蹈类省统考成绩。我校2017年没有单独组织艺术类专业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