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安全防范措施

安全防范措施

时间:2022-12-09 16:46:48
安全防范措施

安全管理防范措施1

0引言

近年来,统计我国煤矿安全事故产生原因可发现,多数都是由于煤矿管理者对安全管理未能引起高度重视,在具体煤矿开采中安全管理措施采取不当。通风事故属于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井下开采过程中,要通过必要的通风系统及时排除有毒气体,保证井下作业安全。

1通风安全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1.1煤矿行业准入机制不健全现阶段一些企业家能够关注到煤矿的开采对经济产生的推动作用,因此也会选择投入到开采煤矿行业中。在矿井周围,小型煤矿的数量较多,由于行业准入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保障作用,因此小型煤矿在未获得国家颁发的相关资质基础上就开始进行煤矿开采,再加上管理者一味节约成本,没有重视各种系统的完善,因此通风体系不健全,直接会产生各类安全隐患。例如,瓦斯中毒、瓦斯爆炸、人员伤亡等,这些都严重危害着整个煤矿行业的健康发展[1]。

1.2通风系统管理体系不健全提高煤矿开采效率离不开专业人员采用专业技术,更离不开专业设备的支持。因此,不管是人员操作设备的技能和水平,还是设备的具体稳定性都应当受到高度重视。但一些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岗位人员结构不完善,且缺少相应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操作经验,导致通风系统出现各种安全隐患。煤矿管理人员也并没有组织矿工开展必要的培训和学习活动,矿工开采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没有为所有员工渗透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1.3矿井周边地质结构较复杂煤矿开采通常是在距离地表以下很深的地方,由于地下结构经过上亿年的变化,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是煤矿开采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具体开采中,往往会受到地质影响,导致煤层稳定性较低,这样也会加重煤矿开采难度。在井下作业时会为矿工安排两个安全出口,但由于矿井周围开采点较多,安全出口的设置位置也会受到地质影响,出现不科学或距离较远等问题,再加上并没有根据煤矿实际情况设置通风系统,这样一来,巷道的风阻随时会发生变化,也在威胁着人员的安全。

1.4矿井内部通风系统不完善由于矿井分布不均,每一个矿井有着不同的开采特点,矿工在开采煤矿时也应当根据矿井具体特征,采取相应的开采技术。在设计通风系统时,也应当考虑到矿井内部的结构和人员分布以及设备安放的问题。但在具体开采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缺少管理意识以及专业的通风系统设计人员不足,导致矿井内部通风系统五花八门,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设置。因此,由于通风系统造成的停产,整修等问题层出不穷,极大地阻碍了整个煤矿的生产效率。

1.5矿井通风设备设置不科学首先,一些煤矿管理者虽然能够意识到煤矿中通风设备的安放和系统的设置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仍然一味节约成本,采购的通风设备并不是最先进和科学的,甚至质量一般,价格较低,这样一来,在具体使用中也会无法加强通风设施建设的安全度。其次,一些煤矿在通风设备设置中缺少顶层设计理念,设计的通风系统难以符合具体的开采要求,后期开采深度逐渐加深,通风问题也会日渐凸显[2]。

2防止出现通风事故的若干对策

2.1重视通风安全意识的宣贯工作在生产行业中,安全生产属于头等大事,煤矿生产行业也应当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的宣传和贯彻情况,要从所有人员的思想意识入手,使其形成安全生产习惯,时刻关注生产中的安全问题。第一,煤矿生产管理者要组织所有人员共同学习关于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等的重要性,确保每个人都能接受到符合工作实际需求的安全生产知识。第二,管理者还应当构建监管小组,在煤矿生产的每个环节加大监督力度,保证所有人员以身作则,严格按照相应流程规范操作。第三,管理人员还应当构建相应的评估体系,对煤矿开采过程中的所有环节进行评价,必要的时候可以和矿工的薪资待遇挂钩,这样才能促进人员的安全意识提升,保证煤矿生产稳定进行。

2.2建立健全科学的通风管理体系通风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健全工作也应当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第一,应当由专业人员根据矿井开采实际情况,合理布局出完善的通风系统,再经过所有人员的会审,确保方案的可操作性。第二,通风系统设定之后,也要经过勘察人员的仔细勘察和核对,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证矿井内的风量充足。关于通风系统的稳定性,也应当从设备的安放,后期的调整等角度入手,确保通风设施的正常运行。第三,通风机的主机和分机要达成配合工作状态,这样才能持续保证正常通风。在矿井开采到一定深度之后,专业人员也应当对矿井地质进行再次勘测,通过数据分析,动态调整各项通风设备的位置,例如,加入防尘系统等,有效避免火灾,降低安全通风事故的发生率。

2.3充分结合现代信息化先进技术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已经对各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质的飞跃,煤矿开采过程中也应当有效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优化和改善矿井的通风系统,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并且提高通风系统的管理效率和运转效率。第一,管理人员应当安排专业通风设计人员,对所有关于矿井通风的资料进行收集,再借助信息技术的数据处理系统,数据挖掘技术等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归纳等,制定出合理的通风系统。第二,通过构建通风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同步管理的目的。例如报表管理系统、火区管理系统、瓦斯管理系统等都可以由通风网络管理进行监督,这样能够借助信息共享,使专业人员及时把控矿井下的作业情况,出现问题也能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2.4不断增强通风系统的监管力度在矿井运行中,通风系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设置通风系统时,首先要了解矿井内部情况,其次,根据周围地质特点,环境变化等采取合理的通风装置。第一,在保证矿井内部风量充足的情况下,对巷道进行设计时应当重点考虑通风阻力。第二,重视采购先进的通风器材及设备,确保这些设备的运转能够保障煤矿资源开采效率。第三,煤矿企业应当聘用专业通风设施安装和维修人员进行设备的后期养护和维修,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还能保障通风系统的持续正常运转。

2.5有效结合矿井内部的风量调节由于矿井处于地下,因此在具体开采煤矿期间,会存在风量分配不达标的问题。而通风管理就是要有效改善这一问题,专业人员可以按照以下三个角度进行:第一,通过降低风阻达到调节风量的目的。第二,通过增加风阻达到调节风量的目的。第三,可以通过通风机达到调节风量的目的[3]。具体方式的选择应当根据矿井的具体情况。

3结语

在整个煤矿生产行业过程中,通风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是重点内容,也是要贯穿在整个煤矿开采过程中主要关注的内容。管理人员应当重视通风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及时输送氧气,排出有毒气体,然后要根据具体开采情况的受制因素,合理选择通风系统,这样才能保证矿工生命安全,真正提高煤矿生产安全性.

作者:闫晓磊单位:山西轩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安全指挥中心

安全管理防范措施2

受限空间是指进出口受限,通风不良,可能存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或缺氧,对进入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封闭、半封闭设施及场所,如反应器、塔、釜、槽、罐、炉膛、锅筒、管道以及地下室、窨井、坑(池)、下水道或其他封闭、半封闭场所。受限空间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因受限空间作业管理不当,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屡屡发生,对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1受限空间作业基本概念

受限空间作业是指进入或探入受限空间的作业活动。常见的受限空间作业主要有:

1.1清除、清理作业如进入污水井进行疏通,进入发酵池进行清理等。

1.2设备设施的安装、更换、维修等作业如进入地下管沟敷设线缆、进入污水调节池更换设备等。

1.3涂装、防腐、防水、焊接等作业如在储罐内进行防腐作业、在船舱内进行焊接作业等。

1.4巡查、检修等作业如进入检查井、热力管沟进行巡检等。

2受限空间作业风险分析

2.1中毒的风险

受限空间内可能存在有毒有害气体,导致进入其中的作业人员中毒。常见有毒有害气体有硫化氢、一氧化碳等。如2019年2月15日,广东省某企业组织进行污水调节池(事故应急池)清理作业时,发生硫化氢后毒事故,造成7人死亡、2人受伤。

2.2缺氧窒息风险

由于通风不良、生物的呼吸作用、物质的氧化作用或单纯性窒息气体聚集,受限空间内会形成缺氧环境,能够导致窒息事故发生。常见的单纯性窒息气体有二氧化碳、氮气、甲烷、氩气、水蒸气和六氟化硫等。

2.3火灾爆炸风险

受限空间内可能集聚可燃气体(甲烷、一氧化碳等)或粉尘,当可燃气体或粉尘浓度达到爆炸极限后,遇到明火或静电能够引起火灾爆炸事故。受限空间内常见的易燃易爆气体有甲烷、乙炔、一氧化碳等。

2.4淹溺风险

作业过程中突然涌入大量液体,以及作业人员因发生中毒、窒息、受伤或不慎跌入液体中,都可能造成人员淹溺。发生淹溺后人体常见的表现有:面部和全身青紫、烦躁不安、抽筋、呼吸困难、吐带血的泡沫痰、昏迷、意识丧失、呼吸心搏停止。

2.5高层坠落风险许多受限空间进出口距底部超过2m,一旦人员未佩戴有效坠落防护用品,在进出受限空间或作业时有发生高处坠落的风险。高处坠落可能导致四肢、躯干、腰椎等部位受冲击而造成重伤致残,或是因脑部或内脏损伤而致命。

2.6触电风险受限空间作业过程中使用电钻、电焊等设备可能存在触电的危险。当通过人体的电流超过一定值(感知电流)时,人就会产生痉挛,不能自主脱离带电体;当通过人体的电流超过50mA,就会使人呼吸和心脏停止而死亡。

3受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3.1加强日常安全管理

3.1.1建立健全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存在受限空间作业的单位应建立健全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安全责任制度、作业审批制度、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相关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应急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内容既要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要求,又要充分结合本单位受限空间作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保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1.2辨识受限空间并建立健全受限空间台账

存在受限空间作业的单位应根据受限空间的定义,辨识单位内存在的受限空间及其安全风险,确定受限空间数量、位置、名称、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可能导致的事故及后果、防护要求、作业主体等情况,建立受限空间管理台账并及时更新。

3.1.3开展受限空间作业专项安全培训

存在受限空间作业的单位应对受限空间作业相关人员进行专项安全培训,建立健全并妥善保管培训相关材料,如培训签到表、培训课件等。

3.1.4配置受限空间作业安全防护设备设施

为确保受限空间作业安全,存在受限空间作业的单位应根据受限空间作业环境和作业内容,配备气体检测设备、呼吸防护用品、坠落防护用品、其他个体防护用品和通风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以及应急救援装备等。同时应加强受限空间作业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保养,建立设备台账,负责维护、保养和定期检验、检定和校准等工作,确保处于完好状态,发现设备设施影响安全使用时,应及时修复或更换。

3.1.5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存在受限空间作业的单位应根据受限空间作业的特点,辨识可能的安全风险,明确救援工作分工及职责、现场处置程序等,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应急管理部令第2号)和《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20),制定科学、合理、可行、有效的受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定期组织培训,确保受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以及应急救援人员掌握应急预案内容。受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应每年至少组织1次演练,现场处置方案应至少每半年组织1次演练。

3.2强化受限空间作业过程管理

3.2.1严格作业审批

作业前应对作业环境进行安全风险辨识,分析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编制详细的作业方案。作业方案应经本单位相关人员审核和批准。

3.2.2作业准备

安全交底。作业现场负责人应对实施作业的全体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告知作业内容、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作业安全要求和应急处置措施等。交底后,交底人与被交底人双方应签字确认。设备检查。作业前应对安全防护设备、个体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装备、作业设备和用具的齐备性和安全性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应立即修复或更换。当受限空间可能为易燃易爆环境时,设备和用具应符合防爆安全要求。封闭作业区域及安全警示。应在作业现场设置围挡,封闭作业区域,并在进出口周边显著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或安全告知牌。占道作业的,应在作业区域周边设置交通安全设施。夜间作业的,作业区域周边显著位置应设置警示灯,人员应穿着高可视警示服。

3.2.3安全作业

在确认作业环境、作业程序、安全防护设备和个体防护用品等符合要求后,作业现场负责人方可许可作业人员进入受限空间作业。

3.2.3.1注意事项

(1)作业人员使用踏步、安全梯进入受限空间的,作业前应检查其牢固性和安全性,确保进出安全。(2)作业人员应严格执行作业方案,正确使用安全防护设备和个体防护用品,作业过程中与监护人员保持有效的信息沟通。(3)传递物料时应稳妥、可靠,防止滑脱;起吊物料所用绳索、吊桶等必须牢固、可靠,避免吊物时突然损坏、物料掉落。(4)应通过轮换作业等方式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人员长时间在受限空间工作。

3.2.3.2实时监测与持续通风

作业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受限空间作业面进行实时监测。监测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监护人员在受限空间外使用泵吸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对作业面进行监护检测;另一种是作业人员自行佩戴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对作业面进行个体检测。除实时监测外,作业过程中还应持续进行通风。当受限空间内进行涂装作业、防水作业、防腐作业以及焊接等动火作业时,应持续进行机械通风。

3.2.3.3作业监护

监护人员应在受限空间外全程持续监护,不得擅离职守,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1)跟踪作业人员的作业过程,与其保持信息沟通,发现受限空间气体环境发生不良变化、安全防护措施失效和其他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向作业人员发出撤离警报,并采取措施协助作业人员撤离。(2)防止未经许可的人员进入作业区域。

3.2.3.4异常情况紧急撤离

作业期间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作业人员应备发生故障时,及时找到相关售后厂家,及时排除仪器设备故障。此外,在仪器设备的日常使用养护过程中,也需要建立相应的日常档案,在每天使用设备或者在每次对设备进行养护时,都需要按照要求填写相应的信息,包括仪器设备的运行状态、操作时间、操作项目、有无故障异常、故障异常的特征等等,这样就可以为养护维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信息数据参考,帮助技术人员评估测井仪器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排查和处理潜在的故障隐患。

2.6重视对智能化维护检测技术的应用

将自动化设备应用于钻井测井仪器设备的养护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智慧油田和现代化油田建设的必然要求。技术人员可以借助智能化的管控监测平台实现对测井仪器运行中各类突发以及常见故障的自动检测、预警和判断,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维护检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油田智能化开采作出贡献。需要注意作为测井仪器管理部门及人员,则需要围绕石油钻井的具体情况构建相应的立体空间模型,这样才能够更好辅助测井仪器监测管控工作的开展,确保测井仪器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例如在测井仪器养护中引入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是通过无线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和激光扫描器等各类信息传感技术和仪器,在遵循所约定的协议的基础上,将测井仪器与互联网连接,进而实现对测井仪器设备的智能化定位、监控、追踪和管理,无需人工干预就可获得良好的仪器设备管理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当下石油开采工作复杂性以及开采负荷的增加,在现阶段必须充分认识到测井仪器使用和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各类测井仪器设备的使用要点,并围绕不同测井仪器设备的特点和使用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养护计划,合理利用相应的故障诊断技术和智能化检测技术,确保测井仪器的安全稳定运行。

作者:张健 单位:中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安全监察部

安全管理防范措施3

手术室属于临床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室和场所,其承担着患者检查、治疗与抢救等职责,因为,手术室接诊患者的疾病种类相对较多且病情复杂,如何做好手术患者的护理工作一直是临床医学工作者广泛关注的问题,并与患者的手术效果和生命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1]。手术室护理是非常复杂的,相关护理人员所承担的责任相对较为重大,同时其工作量相对较大,每天工作的时间均相对较长,护理风险较高且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也较多,一旦出现意外给患者和医院均会带来无法逆转的不良影响,不利于手术质量的提升及患者恢复,影响了医院的形象,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并针对性地分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进而全面做好手术室护理,避免各种安全隐患对患者造成的影响[2]。本次研究分析了手术室护理中实施针对性防范措施的应用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8年1—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95例作为对照组,将2019年1—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95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男性53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43.59±2.26)岁。对照组男性50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44.15±2.3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未实施风险管控接受手术治疗,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做好安全隐患分析接受手术治疗,并实施针对性防范措施,具体如下。

1.2.1安全隐患

(1)安全核查问题。核对患者信息的过程中镇静剂等药物的运用会导致患者无法正确回答问题,可能会出现接错患者或手术时间错误的情况。未严格执行相关查对制度,凭借印象手术可能会导致手术部位错误。同时,询问不全面可能会导致因为药物错用与输血错误而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与症状。物品清点疏忽、查对失误等可能会导致异物遗留。(2)无菌观念淡薄。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并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相关规定,手术间的空气消毒并不达标、无菌物品不在保质期内,术前准备不规范以及皮肤消毒不到位和手术间参观人员数量太多等均可能增加手术切口感染的可能性。(3)体位安置不当。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来说良好的体位安置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患者体位放置不理想就可能会因为局部长时间受到压迫而容易导致压疮以及神经、肌肉、血管损伤等情况的出现,且影响患者的呼吸与循环功能,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导致不可挽回损伤的出现。(4)术中仪器使用不当。腹腔镜及器械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检查器械完整性出现漏电等情况,同时,开腹器械等尖锐物品可能损伤患者正常组织,存在潜在风险。在此基础上高频电刀输出频率设定不合理可能引起电灼伤,而气压止血带压力掌握不理想可能因为使用时间较长而导致组织缺血坏死。(5)用药、输血错误。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时可能出现病情的变化,也就是说在手术中需要准备的各种药品的种类相对较多,护理人员因为经验不足、缺少药品知识、口头医嘱执行错误或者是药物未按照指定位置放置等问题而导致用药错误情况的出现。同时,部分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需要输血,如果不能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原则就可能导致输血错误。(6)病理标本保管错误。标本名称与实际不符,填写不清楚或者是登记不及时、不全面等情况均可能导致标本混淆或者是丢失。(7)医护人员缺乏沟通。手术的主要实施者是医生,但是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却不能缺少护理人员的配合,也就是说一台完美的手术需要医护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如果二者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就可能导致术前准备不充分、传接物品不及时、不正确等诸多问题的出现,导致安全隐患的出现。

1.2.2防范措施

(1)认真落实核查制度。在接患者去手术室的过程中要执行三查八对,按照手术通知单认知对病历进行查对,清醒患者自己说出姓名,意识障碍者要与家属沟通,查看腕带信息,送入手术间后要由手术医生、麻醉师与巡回护士共同核对患者信息与手术位置,确定无误后方可实施手术操作。在用药、输血时要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了解药物用法、用量与基本作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与配伍禁忌,口述医嘱并由医生确认无误后则可以用药。输血时则需要两人查对,确认无误并签字后用血,做好输血反应密切观察。在此基础上,也要执行三人四数制度,手术医生、器械与巡回护士术前要共同完成针线、纱布、器械等相关物品的清点,并记录于护理记录上,之后分别为关闭体腔前、后以及离开手术间前分别再次清点。(2)加强无菌管理。要加强无菌观念的培训工作,手术室空气、皮肤消毒必须到位,手术所用药的物品、器械等均必须严格消毒灭绝,定期检查其效果。同时手术前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保证备皮、清洁工作等到位。手术间内的人员数量要严格限制,除了必要的手术参与人员外最多可以有3人参观手术,存在感染情况的人员禁止进入手术间,严格做好把关并切断传染源。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的具体位置也要严格规范,将二者分开放置,并由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检查与管理。在手术完成之后相关可重复使用的器械也要先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1h在进行消毒灭菌,手术室内的相关物品、设施要运用消毒液擦拭,不仅如此也要运用紫外线照射和空气消毒机消毒,时间均>1h,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3)优化体位摆放。在协助患者选择体位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手术位置,在充分暴露术野的基础上注意受压部位的情况,避免移位情况的出现,全麻患者需要2h查看1次受压部位,避免压疮情况的出现。(4)完善器械使用。在使用相关手术器械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检查其完整性,保证其使用的安全性,同时使用一些尖锐器械过程中要做好患者的保护工作。高频电刀的使用要熟练掌握其性能,掌握安全使用的选择,避免各种意外的出现,在使用电动气压止血带的过程中要选择好压力与使用时间,做好患者循环与循环功能的监测。(5)落实安全用药与输血。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负责药物的相关护理人员要具备基本的药学知识,药品的摆放也要科学、合理,保证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可以准确的拿取所需要的药物。同时,在具体使用药物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也要耐心的听取医生的口头医嘱,在执行之前要复述一次,避免盲目执行医嘱情况的出现,并严格做好药名、药物使用剂量以及具体使用方法的核对。实施输血操作的过程中要认真核对好患者的病历与输血单,并只取一个人的血,避免取错等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取血完成之后需要与麻醉医生进行检查、核对,只有全部确定无误之后才能开始输血,并认真做好输血过程中患者情况的密切观察。(6)手术护士需要对标本袋的标签进行清楚的填写,主要内容包括科室、患者姓名、病历号、床号、标本名称、切除时间、固定时间等,在与手术医生共同确认并签字后送至病理科,有病理科人员核对无误后签字确认。

1.2.3加强医护沟通在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加强医生与护理人员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更好开展。因此,就要加强医生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联系,在术前充分针对所需要准备的物品,手术基本流程以及配合要点进行沟通,增强二者之间的了解,进而提高配合度,避免因为配合不佳、沟通不足所给手术顺利开展造成的影响。

1.3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分别为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实现患者护理满意率的评价,在患者出院前1d由患者与家属共同填写,问卷的满分为100分,≥80分为十分满意,60~79分为比较满意,<60分为不满意[3]。护理总满意率=(十分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不良事件1例,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1/95);对照组不良事件15例,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8%(15/9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07,P<0.05)。2.2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为97.9%,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手术室属于集诊断、治疗和抢救的重要场所,其护理工作属于手术室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细节共同组成,具有工作量大、时间长以及技术性强与风险性高等明显的特点,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轻则可能影响手术效果,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伤残或者是死亡[4]。手术室护理中安全隐患的来源较为广泛,主要包括安全核查问题、无菌观念淡薄、体位安置不当以及术中仪器使用不当与病理标本保管错误等[5]。针对上述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需要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严格执行三查八对等原则,做好患者查对,避免输血、用药错误,认真清点手术物品,同时,也需要落实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手术中做好患者体位安置,合理使用手术仪器与器械,完善术后病理标本标签的填写与确认,避免各种安全隐患对患者造成的影响[6-7]。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手术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治疗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为了保证手术治疗的效果,避免对患者造成的影响与伤害应该针对安全隐患制订防范措施,从而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获得患者较高的满意度,有利于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舒艳梅,彭春梅,黄艳,等.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护理模式在鼻窦炎合并腺样体肥大患者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2,19(1):147-150.

[2]邓庆秋,周玲.FMEA联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22,38(6):1053-1055.

[3]杜强.急诊脑外伤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循证护理效果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2):286-287.

[4]徐莉,刘芬.安全隐患预防措施在门诊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15):193-195.

[5]刘博阳.眼科手术室的护理安全隐患而导致的患者感染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3):172-173.

[6]卫美辰,贺永超,柳笑榆.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在耳鼻咽喉科手术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1,36(5):169-171.

[7]王春晖.手术室潜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及预防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21,31(33):108.

作者:王桂丽 单位:天津市东丽医院手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