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17 13:43:31

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篇(1)

关键词:铁路工程;施工方案;优化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X73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铁路工程在蓬勃发展的今天也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如施工方案选择草率、铁道质量存在较大隐患、缺乏论证和评审且对施工起不到指导作用。其中,施工方案选择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造成施工随意性强,设定的各项目标没有技术支撑,浪费施工资源。因此,铁路工程项目施工前的重点在于施工方案的优化。施工方案对于道路的整体质量以及铁路工程造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必须加强对施工方案的优化,为铁道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铁路工程施工前的现场调查

铁路建设施工方案的优化选择涉及到路基、桥涵、地道等多个专业施工,需要电务部门、铁路各设备接管单位密切合作,组织协调难度和安全风险压力巨大。为此,在施工前期需要做好现场调查,充分采纳运输部门的合理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确保铁道方案的优质、高效。铁道工程施工前期需要重点对各行车设施、设备、车站的运输组织情况进行调查。充分的现场调查是编制施工方案的基础保障。主要内容包括:

1、施工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特征、交通条件、水源、电源、燃料等可利用情况和当地建筑材料的分布情况。

2、施工场所的设施情况。对照施工图核道岔的类型、开向、轨道类型、轨枕型号、道床厚度、道砟等级、接头类型、线路有效长度、线间距、等是否与施工图设计一致。

3、调查既有电务设施情况。对照施工图核对信号联锁、轨道闭塞方式;信号设备规格、型号、位置;室内外电缆进路、设备空间、容量等是否与施工图设计一致。

4、现有运输组织情况。现有车站列车对数、列车运行间隔、股道利用率、咽喉区行车密度、车站客流量、货运流量、车站接发车能力富余情况等,以及给排水、电力、通信、信号等地下管线的数量、路径及走向。

二、铁路工程方案优化的原则

1、明确施工总体目标以及施工步骤和顺序。包括安全目标、质量目标、进度目标、环保目标、文明施工等,围绕目标研究制定施工方案。根据施工图和现场调查情况,经过反复的方案研究比选,在充分征求运输、客运、车务(车站)、工务、电务意见的基础上,制定详细实施步骤,明确各专业施工内容、施工顺序,以及各专业间的配合和接口关系,同时编制站场优化分步实施示意图。

2、明确主要阶段工期安排,分解细化各专业工程施工工期,结合现场情况合理设置大型临时工程。编制总体施工方案以及重难点工程施工方案,明确施工方法、设备、施工顺序及流水施工的组织。合理布置施工便道、搅拌站、钢筋(钢构)加工场、施工用水用电、生产生活房屋,提高施工作业效率。大临规划须经监理和建设单位审批后方可实施。

3、在保证运输和既有设备安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永临结合,减少工程投资,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过渡方案,尤其是对信号过渡,要尽可能一步到位,尽可能减少对联锁软件的修改。合理安排资源配置。主要包括:劳动力配置计划、主要工程材料设备采购供应方案、工机具配置计划等,资源的配置要根据施工方案来安排,同时要满足进度目标的要求。

4、制定组织和技术保障措施。包括质量、安全、工期、投资、环境、文明施工、文物保护、冬雨季等施工保障措施。

二、铁路工程施工方案优选步骤和优选方法

施工方案优选是工程产品形成过程的重要阶段,从本质上讲,施工方案优选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施工方案的大多数技术指标、施工流程、人员与机械的安排都是在这个优选阶段确定的。施工方案优选一般包括问题识别、拟定施工方案、评价备选方案、优选最佳方案等步骤。施工方案优选方法主要有三种:

1、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对于施工技术较复杂的施工方案应当应用技术经济分析法,技术经济分析涉及价值、功能和成本三个基本要素。它以功能分析为核心,是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所需功能为目标的一个有组织的贯穿整个产品生产过程的活动。技术经济分析中的“价值”是作为某种产品(作业)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的比值,这种对比关系可以表示为“价值 = 功能/成本技术”。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与人对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思维、判断过程大致是一样的。一般来说,该分析过程可以分成三个步骤:

2.1 将决策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最上层为目标层(解决问题的目标),最下层是方案层即参与优选的各个方案,中间层是准则层即评价方案的因素层或者说指标层。

2.2 通过相互比较确定各准则对于目标的权重以及各方案对于每一准则的权重。这些权重在人的思维过程中通常是定性的,而在层次分析法中则要给出得到权重的定量方法。

2.3 将方案层对准则层的权重及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进行综合,最终确定方案层对目标层的权重

3、多目标优化规划法。多目标优化规划法主要用于解决在决策过程中需要同时考虑多个目标达到最优的问题,是一种数学规划方法,需要建立连续的数学模型。对于施工系统而言,各个施工变化因子与期望目标之间只是离散的一一对应关系,不存在连续的数学函数关系。要建立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必须将模拟结果与变化因子的关系进行必要的抽象,形成连续的数学关系才能应用。对于优化结果还要进行整数化处理或采用整数规划方法进行求解。

上述三种施工方案优选方法在优选过程中具有各自的优势,但在整个优选过程中,它们无法协调统一所有的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要解决这一问题,需探索新的思路。笔者在此引入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通过实证分析说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施工方案优选过程中的作用。

四、铁路工程施工方案的评价及建议

在铁路施工方案决策和施工效果等综合评价问题中,如何既坚持质量第一,又兼顾施工费用、工期、资源的综合优化,是该行业长期探索的一个问题。通过常用的施工方案优选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综合评价结果不能分辨的问题,给出了模糊综合评价的解法,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处理了质量、费用、工期、资源不均衡之间既有协同性又有对立性这个矛盾,比起常用的优选方法仅从协同性这个角度进行评价选优更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运用于施工方案优选能够取得理想效果。

1、依靠经验法或仅从经济角度来优选施工方案是不合理的,可能使问题失真,最终导致决策失误。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能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较好地实现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不失为施工方案优选决策的理想方法。

2、模糊综合评价涉及的因素较多,计算过程较复杂,一般适用于有4-5种方案的优选情况。若可行方案较多,可采用其他方法首先进行方案初选,优选出4-5种方案,再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最终方案优选决策。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不会降低决策的可靠性。

3、在方案综合决策时利用计算机编程计算,不仅可缩短决策时间,提高决策效率,而且可以避免人工计算的精度误差。

结束语

铁路工程施工方案的优化必须以道路建设单位为实施主体,以确保铁路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以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为基本内涵,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作业标准和工作流程为主要依据,以机械化、信息化、专业化为支撑手段,建立标准的方案实施体制,确保道路工程质量得以实现。因此方案的设计与优化必须要各方共同参与、配合与协调,及时分析研究并解决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确保铁道建设施工的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岳云杉.高速铁路施工技术与管理[Z],2010.

研究方案篇(2)

《电影课程开发》研究方案 江西省大余县东门小学   王万辉 伍世冯 一、课题的提出     1、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学校教育还是以学科教学一统天下,因而软化学科边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观看影视,是学生业余生活的主色调,学生从电影电视中获得的知识、观念要比其它渠道得到的多得多。优秀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融戏剧、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题材,是一门不具学科分类,独具知识性、审美性、思想性、教育性的综合课程,能与各项育人目标有机整合,通过优秀电影能提高育人实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开发电影课程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 审美能力的强弱,影响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对艺术的欣赏与创造,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对人的同情与理解,对现实生活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与扬弃,对自己的认知与调控,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等等,它决定了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社会、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因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优秀影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涵,充分发挥电影的美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3、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 各地学校在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何使学校有特色,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开发切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不失为明智之举。而数以百计的中外电影名片则可提供给各校足够的选择,各校完全有可能从中选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电影组合,使之成为校本课程。电影课将教材从单一文字载体变为集“形、声、光、色”于一体的生动、直观的多载体形式,由单纯的学科形式变为综合艺术形式,必将以其独有的特性引起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重大变革,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特点,把呆板、乏味、说教的方法转变为生动、直观、形象、综合的方法,把约束式、封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为开放式、参与式、自我教育式的教学模式,使电影有效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可行的常规和操作体系,能进入课堂教学广泛使用的电影教案、教辅活动设计仍然匮乏。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选定《电影课程开发》子课题进行研究,以探索出一条小学电影课教学的良好途径。 二、研究目标 1、形成电影课开课教材。要使电影课成为一门课程,必须要有一套符合学生特点的、科学的教材。电影课程开发的研究,就要从数以百计的影片中挑选出每个年级学生适合观赏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好这些影片的观看顺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电影课程教材。 2、研制出以美育为首,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持续和谐发展的各年级教案、教辅活动设计。 3、形成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观片的可行性常规,如课时安排、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教学基本程序、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等,规范电影课程操作体系。 4、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研究,研究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和组织管理方法等。 三、研究方法 1、采用座谈、问卷调查、统计等方法挑选出每个年级适合观看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影片的观看顺序,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 2、采用经验总结法编写电影课程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先由各个班级语数教师讨论、设计出初稿,然后全年级其他班级教师试按照该方案进行教学,并认真写好教后感,提出自己对初稿的修改意见,最后由全年级教师再讨论,由初稿执笔者定稿。 3、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展开对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的研究。 四、教案设计要求 教案的设计是电影课程开发的重点,电影课教案的设计,既要遵循一般的规律,又要充分发挥电影课的优势,突出实现以下两个转变: 1、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观世界然后形成世界观”,学生的审美能力、思想情操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是在其目不转睛地、全身心投入地观看影片和回味影片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应该摒弃以教材为中心,以自己为中心的做法,使自己成为一位学习的指导者,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把教案编写的重点放在“导”和“促”上,而不是“填鸭”、“牵牛”或“放羊”,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2、转变学生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人的主体性是素质发展、提高的关键因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禁锢学生发展的能动性,阻碍学生的发展。电影课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不能靠告诉、讲解,也不能靠灌输、命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才能实现与影片的共鸣,使电影课充分发挥具有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充满情感、知识和教育性的特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促进学生辨别影视片中、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个性品质的发展。所以电影课应该摒弃填鸭式的“灌”或“喂”,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鉴赏、质疑、争辩、联想、求异、进行知识再创造等,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境地,主动去“觅”得可口的“食物”,建立动态的、自主探究的、自我建构的学习方式,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同时,在教案设计中要把握三个环节: 1、观影前:教师在观影前应将影片仔细看一遍,掌握影片时代背景、中心内容,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情知状态,找准放映中需要给学生点拔之处或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体验、讨论之处,以便观影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影片背景,或便于观影前教师向学生介绍影片情况,  2、观影中:要把握情感激发点、想象激发点、审美关键点、知识关键点和心理作用点,适当点拔、激发,恰当地提出审美、思维或想象要求,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体验、讨论,使学生受到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或潜在智慧的启迪。 3、观影后:引导学生回味影片精彩情节和印象深刻之处,进行表演、复述或交流观后体会等,进一步陶冶性情、美化行为、净化心灵。 五、教辅活动设计原则 1、自主性原则:电影课以其色彩、声音、影像集于一体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和扩展学生的想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发展的状态之中,因此电影课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活动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思维境况,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活动,积极参与活动组织过程和评价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 2、实践性原则:教辅活动的设计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通过情境式、表演式、训练式、辩析式、讨论式等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获得直接体验,发展各项潜能。 3、综合性原则:设计的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能力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活动应进行综合性考察和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仅从单一学科角度评价学生活动中的表现。 4、开放性原则: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行为自由;活动空间可不受课堂场地的限制,应根据确定的活动主题来选择;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开放学生的心理空间,开放教材的育人空间,开放学生的经验空间和课外生活的空间。 六、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1年9月——2002年3月) 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电影课开发的目的、意义、方法、内容,观看《<家洁公司>导看纪实》等录像,学习怎样导看、怎样编写电影课的教案,教学的原则、方法等。 2、检查各班VCD、彩电等设备的情况,有故障的及时修理。 3、检查教师运用VCD定格、回放、选时播放等技术操作情况,对新教师进行这方面的补课,强化教师上电影课的技能技巧、熟练程度。 4、打印出500部影片的目录、简介,印发给每一位教师,由各年级老师通过调查、讨论确定2001—2002学年下学期(即2002年4月至6月这十四周内)选看哪七部片子。由下列教师负责登计、协调:     一年级:赖浩          二年级:吴小红     三年级:刘小明        四年级:刘小玲     五年级:刘跃辉 5、把每部影片落实到每个班的老师,由搭班的两位老师于4月1日前合作编写好第一次观看的影片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影片和教案、教辅活动设计年级内各班交流使用,其他班的老师在使用的过程中提出修改意见或另一教法、活动方案,修改、增删、完善,最后返回初撰者手中,再次斟酌并定版。 (二)实施阶段(2002年4月——2004年7月) 1、逢单周星期二下午第二、第三节课开设电影课,组织观影。以后每学年选二十部影片组织学生观看。 2、逢双周结合所看影片,设计并开展阶段性活动。 3、认真检查教案,深入听课,开展研讨活动,推出典型教案、课例和活动,提高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质量。 4、及时对电影课教学、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建立电影课评价体系。 5、定期回顾、总结实验经验,根据实验情况,对观影次数、活动安排、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常规做出相应调整。 6、下学期初多媒体综合校园网建成后,立即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和自助餐的研究。 7、开展教案设计比赛、优秀教辅活动评选等评比,进行成果交流,推动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总结阶段(2004年10月——2005年1月) 1、全面总结,明确电影课开课的次数、活动安排、教学基本程序、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评价体系等常规性做法。 2、对各年级观看的影片进行全面分析、整理,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并提出运用该教材的指导意见。 3、收集、整理并完善各年级观影的教案、教辅活动设计,按教材顺序荟集成册,形成各年级电影课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 4、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做出实验研究报告。 七、预期研究成果 1、2002年4月至2002年9月,撰写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每周观片常规化的研究论文及课程安排表。 2、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遴选出100部优秀的、适合不同年龄学生观看的电影片,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组合,使之成为各年级电影课程教材。 3、 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编辑好100部电影片的观映指导(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形成《观影指导》专集。 4、2002年4月至2003年1月将电影教学示范课拍成录像。 5、2002年9月至2005年1月撰写电影课程的课型比例、结构研究报告。 八、领导机构及分工 1、领导机构: 组长:伍世冯 副组长:王万辉  刘跃辉 成员:刘小明、吴小红、刘小玲、赖浩、张玉胜 2、具体分工: 伍世冯校长负责本课题研究规划,课题实施的安排、评价、调整等,指导实验顺利实施。 张玉胜负责课件制作、收集与处理各项图表、数据等材料,进行结果分析、经验总结、推广应用等。 赖浩、吴小红、刘小明、刘小玲、刘跃辉分别负责一、二、三、四、五年级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如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指导,活动的组织等。

研究方案篇(3)

关键词:拖轮 配置方案 研究

中图分类号:U6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c)-0042-02

在港口,船舶进出港需要拖轮拖引,由于船舶的进出是一个离散随机事件(船舶大小、载重吨及进出港时间均是随机的),因此为拖轮船队的合理配置带来一定的难度。一方面可能造成港口船舶等待拖引时间加长,另一方面可能造成拖轮利用率低,造成港口资源的浪费。因此,对拖轮配置进行优化研究,提出拖轮数量及马力分配的合理方案,以适应港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在对秦皇岛港拖轮配置及作业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统计资料,对拖轮工作过程进行仿真,得出适合现状的拖轮配置方案,为决策提供参考。

1 参照相邻港口确定全港拖轮规模

目前港作拖轮,主要协助1万吨级以上船舶离靠泊作业。参照相邻的京唐港区、营口港、大连港和烟台芝罘湾港区,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数量和拖轮的配置数量比为2.15~2.42。秦皇岛港目前东、西港区共有万吨级以上泊位44个,经营泊位38个,参照相邻港口的拖轮配置情况,在不考虑港区泊位分布及拖带作业特点的情况下,按照上述比较系数,秦皇岛港全港区拖轮配备的数量应为16艘。

2 根据来港船舶确定全港拖轮规模

应用统计资料,对拖轮工作过程进行仿真,结果如下。

每月每船平均装燃油2次,加水4~5次,平均到每天0.5 h(加油一次2.5 h左右,加水一次2 h左右);每天三班交接班(2次)检查确认共需要1 h;根据维修记录,每天白班要进行设备日常点检保养和临时故障修理3 h左右;船员自己掌握的用餐时间,每个班45 min左右,共1.5 h。综上,即可利用作业时间为18 h。

根据生产统计数据,秦皇岛港每次拖轮作业主机实际运转时间为1.5 h左右,即18 h内最多可作业12艘次,当不平衡系数为1.4~1.6时,每天作业8艘次对于设备和人员都是比较合理的。

针对单船所需的港作拖轮的配备数量和拖力根据不同船舶的长度和吨级配备。

根据秦皇岛港分港区、分货类、分吨级到港船型统计分析,预测近期来港船舶分吨级艘次,分析其所需各马力拖轮艘次,结合单条拖轮每天合理作业艘次,即可推算各港区配备拖轮数量及马力分配方案。

同时,从拖轮的主管机构海事、船检机构来看,目前越来越加强对老旧船舶的淘汰更新管理,如船龄达29年的船舶必须每年进厂上坞检查,老龄船舶的消防、安保系统等都须加强升级,每次检验需更换修理的设备范围越来越大,减排放污改造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大大提高了老旧船舶的运营成本,降低了使用效率。因此,需结合老龄拖轮比例对配置方案进行修正。

此外,拖轮、推轮属于第五类海船,船龄到34年将强制报废②。对于船龄到期的老旧拖轮,需要及时更新购置,以满足港口生产需要,购置拖轮从技术规格书编制、招标、建造到交付大约需要2年的时间,因此,对于32年船龄的拖轮,应启动购置计划。

3 结语

该文开展的港口拖轮配置方案研究为合理配置拖轮数量及马力分配提供参考,为助力港口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杨志华.港口拖轮优化配置研究[J].系统仿真技术,2012(2):169-174.

[2] 切裉.广州港拖轮配置分析[D].上海海事大学,2005.

[3] 杨志华.港口拖轮总体配置的仿真研究及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3.

注释

研究方案篇(4)

关键词:培训方案 设计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组织的人、财、物、信息四种资源中,人们越来越广泛地认识到人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渐渐深入人心,美国知名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斯曾说:"企业或事业惟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①员工是组织的血液,他或者使你的事业轰轰烈烈,或者使你碌碌无为。不同组织间的竞争即成为人才的竞争,人们对此已经达成共识,通用汽车公司的前总经理艾尔弗雷德·斯隆曾经说过,"把我的资产拿走吧――但是请把我的公司的人才留给我,五年后,我将使拿走的一切失而复得。"②组织间对人才的竞争必然引起对人才的重新定位,以现代社会中人们掌握的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特点为主要标志,以字母或符号的造型来象征其主要特点的人才分类方法,提出了"X""T""I"型人才论,系统地掌握两门专业知识,并有明显的主要的交叉点、结合部的"X"型人才更受人们的亲睐,而它显然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所不能满足的,它需要走出学校的员工不断通过培训来求得自身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普及率低的国情决定了从实践中产生的人才需接受新的培训来弥补自身知识的缺陷。社会在飞速发展,不断变化的组织环境也客观要求,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时时刻刻都要接受培训才不致落后于时代。组织的竞争归根结蒂于人才的竞争,而适应于社会发展的人才来源于"活到老,学到老"接受终生培训的员工之中。认识到了培训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就能做好培训工作,因为培训工作的完成需依赖于培训方案。有好的培训方案,不一定有好的培训效果,但要有好的培训效果,则必须要有好的培训方案,如何设计有效的培训方案,也正是本文目的之所在。

一、培训理论的研究及发展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们开始渐渐重视起培训工作,特别是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下,对培训工作的研究愈来愈多,但何为培训,却是各抒己见,至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下面摘录一些供研究参考。

培训:指各组织为适应业务及培育人才需要,用补习、进修、考察等方式,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使其适应新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拥有旺盛的工作能力,更能胜任现职工作,及将来能担任更重要职务,适应新技术革命必将带来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管理结构和干部结构等方面的深刻变化。③

培训:指向员工传授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任何活动,是与工作有关的任何形式的教育。④

培训:指创造一个环境,使员工能够在这一环境中获得或学习特定的与工作要求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⑤

培训:指给新雇员或现有雇员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改需的基本技能的过程。⑥

总之现代培训指的是员工通过学习,使其在知识、技能、态度上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便员工的职能与现任或预期的职务相匹配,进而提高员工现在和将来的工作绩效。

培训作为科研课题首先是在心理学和科学管理领域进行的。随后,培训理论随着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00-1930)、行为科学时期的培训(1930-1960)、系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60-)三个发展阶段。在传统理论时期,培训是以发展个人技术与态度为主,较少考虑个人与他人,或个人与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的培训,除了延续传统理论时期重视个人技术与态度的发展以外,更重视员工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培训理论进入系统理论时期,系统理论最重要的基本假设是系统对于外在环境的开放性,亦即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特别重视系统与系统间的适应与沟通。①

90年代以后,组织培训工作可以说已是没有固定模式的独立发展阶段,现代组织要真正搞好培训教育工作,则必须了解当今的培训发展趋势,使培训工作与时代同步,当今世界的培训发展趋势可以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员工培训的全员性。培训的对象上至领导下至普通的员工,这样通过全员性的职工培训极大地提高了组织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有效地推动了组织的发展。同时,管理者不仅有责任要说明学习应符合战略目标,要收获成果,而且也有责任来指导评估和加强被管理人员的学习。另外,培训的内容包括生产培训、管理培训、经营培训等组织内部的各个环节。

其二,员工培训的终身性。单凭学校正规教育所获得的一点知识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必需实行终身教育,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经营理论。

其三,员工培训的多样性。就是培训的范围已从企业扩展到整个社会,形成学校、企业、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的完整的职工培训网。培训的方式有企业组织的培训、有社会组织的业余培训、有大学为企业开办的各类培训班。

其四,员工培训的计划性。即组织把员工培训已纳入组织的发展计划之内,在组织内设有职工培训部门,负责有计划、有组织的员工培训教育工作。

其五,员工培训的国家干预性。西方一些国家不但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参加在职培训是公职人员的权利与义务,而且以立法的形式筹措培训经费。

二、国内外的培训现状

在国外,政府和其它组织都十分重视培训,培训成为员工教育重要的一部分。首先,政府以立法的形式筹措培训经费,并且公款用于培训已成为合法的举措。在1958年以前,在美国用朕邦政府的钱进行培训工作是受到禁止的,但该年"政府职工培训法"和它的修正案通过以后,一些政府机构增设了培训部门,在另一些机构较大地扩充了它们的规模,至1981年,经财政年度的统计数字说明,该年有492,314人上了政府培训计划的课程,总共支出的费用在3.7亿美元以上,且这还不包括军人和邮局工作人员的培训支出②。其次,愿意支出培训经费,培训计划的经费不断增加。既使在1982年,英国经济处于增长缓慢时期,对八十家工商企业进行管理人员培训的调查结论说:"我们很受鼓舞地获悉在过去一、二年里培训计划遭受严重削减的情况很少。很多培训人员说,他们受到的巨大压力是必须对需要的每一笔经费提出正当的理由,但是仅有极少数培训人员在过去一年里要求的经费遭到拒绝。至少有十几个培训计划还增加了经费?quot;③有资料显示,美国100名员工以上的组织在1992年的培训开支为450亿美元,比1988年增长了12%。④第三,培训经费在公司里所占比重很大。在90年代初,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每年在员工培训上的花费达到1.2亿美元,这一数额占公司工资总额的3.6%,美国联邦快递(Federal Express)公司每年花费2.25亿美元用于员工培训,这一费用占公司总开支的3%。⑤目前,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技能的飞速更新,人们已经认识到培训不是一种特权或权力,而是一种需要,培训工作更是倍受重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国内,渐渐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但培训工作做得并不理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培训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曾在"全国经贸工作会议"上作过明确部署,要把培养企业家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加强现有和未来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争取用3~5年时间,系统地培养出一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企业家。⑥目前,培训工作还没有其应有的地位,培训中心成为组织中可有可无的机构,效益好时,这个机构才有立锥之地,效益不好时,遭到裁减的首先为培训机构,究其原因:一是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在,培训的收益对组织的效益相关性不大,使培训不受注重;二是培训方案没有科学设计,使培训并不能满足培训需求,培训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员工不断培训必成为大家的共识,要做好培训工作,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研究已成为迫切需要。

三、如何设计员工培训方案

(一)培训需求分析

组织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它必须是理性化,以经济人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培训活动的成本无论从费用、时间和精力上来说,都是不低的,培训是要冒一定风险,因此在是否进行培训前需要进行需求分析,根据需求来指导培训方案的制定,要有的放矢,不能单纯地为培训而培训。

培训需求分析需从多维度来进行,包括组织、工作、个人三个方面。首先,进行组织分析。组织分析指确定组织范围内的培训需求,以保证培训计划符合组织的整体目标与战略要求。根据组织的运行计划和远景规划,预测本组织未来在技术上及组织结构上可能发生什么变化,了解现有员工的能力并推测未来将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从而估计出哪些员工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培训,以及这种培训真正见效所需的时间,以推测出培训提前期的长短,不致监渴掘井。其次,进行工作分析。工作分析指员工达到理想的工作绩效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能力。最后,进行个人分析。个人分析是将员工现有的水平与预期未来对员工技能的要求进行比照,发现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距。研究工作者本人的工作行为与期望行为标准之间的差异,当工作大?quot;能力"时,则需要进行培训,通过提高能力,达到员工的"职务"与"职能"相一致。"职务"和"职能"二者都是变量,当职能提高了,需要开发职务,使两者保持一致;当职务超过了能力,就需要进行培训,开发职能,使两者复归一致。由于培训的对象是员工,能否做好工作取决于诸多因素,培训并不是万能的,而且培训要讲求成本收益,因此,看培训能否促进员工的个人行为发生所期望的转变。如果聘用了技能不符合要求的人或者是恶劣的态度问题等,则不是培训所能解决的问题,不需要培训,若存在的问题培训能够解决时,则进行员工培训,设计具体的培训方案。

研究方案篇(5)

一、加强领导,营造档案管理工作的良好环境。档案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与领导是否重视直接有关。为加强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工作列入分管领导的岗位职责,建立健全由公司领导带头,各处室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为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为进一步扩大档案工作的涵盖面,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建立了以综合档案室为中心的档案管理网络体系。一方面,加强档案室与职能处室的横向联系,在各处室设立了兼职资料员,具体负责本处室文件资料的收集工作;另一方面,加强档案室与下属公司档案室的纵向联系,从而使档案管理信息上下传递灵通,左右反馈及时,纵横交错,网络覆盖了全公司。

二、注重培训,全面提高档案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的质量,为此,公司高度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并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活动,以此带动档案管理工作上水平。一是采取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定期组织专兼职人员学习相关档案方面的方针政策,并借助网络平台,及时传达国家档案工作的新动态,研究探讨工作经验,提高档案人员的自身水平。二是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邀请专家现场讲课,每期参加人员达100多人。三是组织档案人员先后多次参加在济南、南昌,厦门、宜昌等地的档案培训班。截至目前,公司档案人员已全部经过各级档案管理部门的系统培训,具备了一定的档案管理水平。四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组织档案骨干人员开展档案理论研讨活动;另一方面组织人员到档案管理水平高的市、工程项目去参观学习,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查找不足,激发干劲。

三、强化管理,积极推进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建设。为全面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将档案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细化分解,从建、管、用三方面加强档案管理业务建设。

“建”就是规范建档。先后制定了十三个类别的档案管理办法、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表,出台了档案管理工作标准,使档案管理工作逐步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在规范建档工作中,做到“全”、“准”、“严”。“全”就是在档案齐全上下功夫,做到归档文件、归档门类、归档项目齐全,确保档案资料的归档率。“准”就是在档案完整率上把准关,根据档案归档范围,分清归档界限,在规定时限内将应归档的文件材料全部归档,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率。“严”就是在档案组卷上,严把档案质量关。不合格的档案材料严禁进入档案室,对库房不同门类的档案分别排列,统一编号,保证档案案卷的合格率。同时,办公室档案部门主动与文件资料形成部门密切配合,充分调动兼职资料员的积极性,通力合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管”就是科学管理。要求综合档案科(室):一是建立健全库房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库房“九防”措施,制定库房档案资料保管情况的排查计划,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应急措施,确保库存档案的安全。二是严格库房管理。认真履行档案收进移出手续,将档案收进移出情况记录再案,避免档案遗失,并按规定编制档案存放索引,橱具设置存取档标识,使各类档案一目了然。

“用”就是充分用档。档案保管的目的在于利用,为了更好地利用档案资源,编制能满足查阅需要的各类档案的检索工具,建立查全、查准登记制度,提高档案的利用率。二是在档案正常利用工作的同时,深层次了解室藏结构,积极开展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利用库存档案编制了一批优秀的二次以上的加工成果,提高了档案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档案网络管理

首先,利用现有的档案管理软件,运用档案各功能模块,达到目录级进而逐步达到文件级管理档案。做好电子文件的整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单位档案服务水平。作为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的第一步,建立和完善电子文件将产生诸多优势。一是电子文件的利用不再受“孤本”的限制,可以实现一份档案同时供多人共享。二是电子档案能够被快速检索。并能根据获取的资料,扩大查询范围,随时快速查询新的资料,提高了档案信息利用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时效性。三是电子文件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远距离传输,使异地传输、查阅利用更方便、更快捷,消除了利用者与档案信息的距离,为跨地区查询信息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其次,有步骤地开展库存档案的数据库系统建设,保证在将档案资料完整地输入计算机,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将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料变成数据资料,实现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并存。

五、文化引领,创建档案品牌系列工程。按照“四化”管理要求,在管理手段上下功夫,有计划地逐步实现档案品牌系列工程,营造档案管理的文化氛围,打造自己的管理品牌.

(一)强化基础。注重管理,创建综合档案管理品牌工程。开展档案目标考核是提高机关综合档案工作水平的有效抓手。利用馆(室)藏档案资源,创建档案编研品牌工程。档案编研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活化档案信息的有效手段。首先,抓住公司发展中的亮点,推出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编研成果;其次,引导档案部门增强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提高全系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第三,根据行业的需要,在完善开展公路史志编写的同时,以行业、地域文化为突破口,不断强化档案编研工作,开拓编研的思路,创新编研工作机制,促进编研成果转化。

(二)实施档案功能拓展工程。构筑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档案服务平台。近几年,公司逐步加大档案室建设的投入,完善各种档案基础设施改造和更新工作,对档案室库房温度湿度调控防火、防盗、职能密集架等应用系统与计算机管理系统集成,实现了库房各种管理应用的一体化,大大的提高了档案公共服务效果。

(三)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工程,力求在征、管、用上下功夫。“征”,即征收公司各单位所形成的各类档案资料。特别是在公司科技活动中形成的各类、不同载体的档案,丰富档案室结构;“管”,既加大库房管理力度。严格文件材料的归档制度,编制档案检索工具,并对各类、不同载体的档案资料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确保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和案卷合格率;“用”即为公司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以满足行业档案资料的需求。

(四)开展评先创优活动工程,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一是将档案管理工作考核纳入竞赛活动中,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组织、同检查、同考核。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党委经济考核内容,与工资、奖金挂钩。调动了各级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二是对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档案工作者予以表彰,极大的鼓舞了档案人员爱岗敬业的积极性,提高了档案工作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研究方案篇(6)

关键词:悬臂技术;桥梁施工;方案研究

随着“一带一路”以及“互联网+”等国家方针政策的不断提出和落实,对我国现阶段的交通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政部每年都为这类基础的项目、设施投入巨大的资金支持,在这些项目和设施中,桥梁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在经过多年的桥梁施工建设之后,桥梁各方面的施工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我们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技术经验,桥梁的悬臂施工技术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总体上来说,桥梁的悬臂施工技术的特点可以概括如下几方面:操纵方便、施工快捷、成本低廉。目前,有关桥梁悬臂技术施工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多数都是现存的一些成熟技术的探讨。本文针对目前已有的桥梁悬臂施工领域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当前较为流行的技术手段,提出了基于内部控制的桥梁悬臂施工技术解决方案,突破了以往常规的桥梁悬臂定性施工的限制,可以应用于多数桥梁悬臂施工方案中,很好地解决了桥梁悬臂对于特定场地的应用限制问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

1悬臂技术核心问题

所谓的悬臂技术即桥梁在施工的过程中的所有相关的悬臂浇筑设备,它的主要构成部分分为:主桁架、模版体系、锚固体系以及走形体系、挂吊部分、拉伸操作系统。其旨在提供一个可自由移动的模版架构,使用悬臂吊挂在悬臂梁上后,逐渐循环工作,以此来完成全部工程梁体的浇筑。桁架的主要目的是承重作用,模版体系由内部模以及外部模共同组成,内部模通过滑梁来进行移动,而外部模则通过侧边和底边模来进行移动和滑行。悬臂系统的走形部分通常利用特殊的滑轨来作为模版,通过电动机械来进行牵引。常见的桥梁悬臂系统分为桁架式、侧拉式以及滑动式几种类型,而桁架式又可细分为菱形桁架式、多弓弦式,侧拉式可分为三角侧拉和滑动侧拉等[2]。桥梁悬臂施工因其独有的特点而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中,应用范围较广,在施工的全过程中,底梁始终不会变形,效率和施工精度都很高,一般的桥梁悬臂系统如图1所示。

2工程实例分析

以南宁某桥梁为例,其大跨径的连续刚架构部分的布局为“55m+110m+55m”,混凝土的刚度为C55型,桥墩高度为55m,其箱梁构造为单箱室梁体,并采取多向的预应力支撑方式,桥墩结构如图2所示。连续的刚架构桥梁设计为超静定的结构,几何线形较为理想,与自身的设计关联度较大,与此同时更对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控制措施有较强的联系,箱梁在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重量、光照以及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而对于墩体的收缩等因素依赖性较强,会因此而产生纵向的挠度,同时也会使悬臂的端部线形发生轻微改变,因此,在浇筑过程中如何控制施工节点并适度地调整梁底标高来成功获取预期的结构线形,是桥梁悬臂施工过程中的重要问题[3]。图2桥墩结构图2.1总体布局方案悬臂浇筑方式的施工理念,是将所有梁划分成若干个部分,然后逐个、分次序进行浇筑,且位于主桥墩两侧的部分对称,而且重量以及长度均相匹配,在混凝土浇筑时仍要对称的进行[4]。位于主桥墩上的部分可通过支架进行浇混凝土,侧边有长度适宜的非平衡区域,也可以进行现浇混凝土,剩余的所有部分通过悬臂的方法来进行浇筑,需要注意的是,在最后的合拢过程中,一定要按照侧边、中间、后边的顺序进行,由于悬臂的挂篮为沿桥体方向移动的钢板,且梁的高度是变化的,因此挂篮的底部、侧向以及内部模板均呈分离状,可便于依据所设计的结构尺寸来进行调节。2.2施工控制措施在桥梁的悬臂浇筑过程中,出于稳定性以及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主桥墩、箱梁需利用临时的支架来形成T型的结构,并在合拢之后拆除所搭建的固定转接架构。以南宁某桥梁施工的具体过程为例,支座为可移动型的橡胶材质,即所谓的铰链,在此情况下的施工可能因悬臂自身的不平衡浇筑而引起悬臂倾斜及破坏[5]。因此,为确保整个施工期间的安全,要对悬臂部分进行有效的控制,可通过采取在主桥墩顶部的橡胶支座方向上增设刚性支座的方式来实现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如果条件允许,也可通过精轧螺纹钢将支座与主桥墩连接为一个整体部分,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演变为临时的刚性架构,但从竣工后长远的使用方面来看利大于弊。

3桥梁悬臂混凝土浇筑施工细节分析

通过泵送的方式在各梁部分的悬臂之间实现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且坍落度务必控制在15~20mm之间,当施工现场的温湿度、运输方式以及具体浇筑的速度发生变化时,也能相应做出调整。3.1悬臂载荷性能设计在进行悬臂的载荷性能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地考虑到载荷基座的长度是由悬臂浇筑的最长段决定的,桥体的宽度以及箱梁的界面构型均决定了悬臂的横断面的具体布局方式,当桥体的横断面仅为一个箱时,通过一个挂篮便可完成施工的全过程[6]。当箱梁为多箱形式时,为保证悬臂施工过程的灵活性以及安全性,也可通过使用多个挂篮来协同施工。悬臂载荷的设计,需按照1kPa左右的均等重量来计算模板的重量,而模板的全部重量又包括侧方、内部、底部以及端部模板等,在模板具体的尺寸规定之后,需进行详细、准确的计算。而对于模板各部分的重量,包括千斤顶、油泵等以及最大混凝土重量在内的所有部分,也需在模板的尺寸规定之后来进行悬臂载荷的计算和设计,并尽可能通过5倍振动器的量程来作为悬臂底架的振动力实施方案,但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的人力载荷,应按2kPa左右的标准来进行计算[7]。3.2悬臂实际载荷性能评估由于悬臂主要的承重结构为底部平台方向的下部梁,而其附近的下横梁又具有较强的刚度,因此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已将锚杆固定于浇筑好的混凝土箱梁上,如果此时施加8~10t左右的预应力便可将锚杆紧固。位于后下部的横梁尚未引起严重的变形,因此布置多个测点是不必要的,但位于前下方的简易横梁以及纵梁,由于其挠度变化非常大,为便于测量,还需在测点处放置刚性测杆,且杆顶端要超出箱梁顶部适当高度,此种测点方式的放置,对于反映前端横梁以及纵向横梁的变形程度具有重要意义[8]。

4试验论证

试验过程采取新安装挂篮方式对桥梁悬臂进行整体性能测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试验前一定要对主桁架等部件进行特定的预应力试验,这是后续一系列试验的基础部分,旨在避免因非弹性模量的失准而引发的整体变形以及其他不安全事故。最后对比内部控制以及线性控制两种桥梁悬臂性能解决方案的优劣程度。本试验的相关参数以及试验结果见表1~2。通过上述两组试验可知:在向悬臂施加相同的载荷系数的重量时,基于内部控制的荷载方案中的载荷能力和时长相对于线性控制的荷载方案中的各项参数,均具有一定的优势,且每组悬臂载荷的计算误差结果均在合理范围之内,进一步证明了所提出的基于内部控制的悬臂载荷方案的正确性与可行性[9,10]。

5结语

研究方案篇(7)

论文摘要:分析了个案研究在体育社会问题研究中应用的相关理论问题。体育社会问题总体边界的模糊性导致个案研究的运用具有理论上的必要性;个案研究具有深入剖析与积极应对体育社会问题的效果,有助于体育社会问题理论的建构与重构;体育社会问题个案的选取应该遵循典型性、分层抽取以及重点突出的原则;体育社会问题个案研究中可以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和访问法;研究者在体育社会问题个案研究中需要具有理论勇气,并保持价值中立。

    在中国,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对社会学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为学者们从事个案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在过去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经由人类学、社会学的共同推动,个案研究已经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取向之一”。在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领域,个案研究的成果比较少见,尤其是对于体育社会问题研究而言,个案研究几乎被学者们所忽视了。为此,笔者尝试将社会学的这一重要研究方法—个案研究引人我国体育社会问题研究领域,从而探索体育社会问题研究的新方法,进一步拓宽体育社会问题研究的新思路。

1个案研究概述

1.1定义及目的

    一般认为,个案研究是由英文case study翻译过来的。笔者在此列举比较有权威性的定义加以简介。费孝通先生说:“国外所称的‘个案研究’大体相似于典型调查。”“我们现在更习惯于把个案研究亦称为典型调查,因为典型调查已经变成了中国化的个案研究的代名词”。国外最新出版的《现代社会学词典》对个案研究的定义是:“一种通过对一个单独个案进行详细分析来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个案可以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事件、一个过程、一个社会或社会生活的任一其他单位。这种方法依赖于所研究的个案得出的假设具有同事物的代表性,所以通过详尽的分析能够得出普遍性的东西使用于同类的其他个案。个案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对个案的剖析,其实“个案研究有双重目的,一为对个案做一广泛且深人的考察,一为发展一般性理论,以概括说明社会结构与过程。”基于对“个案研究”概念及目的的理解,笔者认为体育社会问题的个案研究主要是指通过对一些典型的体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育社会现象进行深人剖析,以达到对某一类体育社会问题本质及规律的深刻认识,旨在为解决与预防体育社会问题提供对策与建议,从而促进体育自身乃至体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1.2两个基本理论问题

1.2.1代表性问题

    个案研究是否具有代表性、在多大程度上具有代表性以及如何实现代表性一直都是学者们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个案研究经常遭受质疑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可能是我国体育社会学者慎用个案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山大学王宁教授曾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人研究,他认为,“关于个案研究的代表性问题是‘虚假问题’,因为个案研究并不一定要求个案具有代表性”,“个案不是统计样本,所以它并不一定需要具有代表性”,“个案研究实质上是通过对某个(或几个)案例的研究来达到对某一类现象的认识,而不是达到对一个总体的认识”闭。王宁教授的这一观点应该对于消除一直以来蒙在个案研究上的阴影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也为我们进行体育社会问题的个案研究扫除了认识上的樊篱。

1.2.2典型性问题

    既然个案研究不具有代表性,那么学者们为什么还对个案研究乐此不疲,个案研究的意义到底何在呢?这也是在进行体育社会问题个案研究之前所必须厘清的关键问题。王宁教授同时指出,“在个案的代表性不清楚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提高个案研究的可外推性呢?一个重要的解决办法就是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个案”,“典型性则是个案所必须具有的属性,是个案是否体现了某一类别的现象(个人、群体、事件、过程、社区等)或共性的性质”。通过对一些典型个案的研究能够达到对同类现象的深刻认识,这也许就是个案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所在。例如,“费孝通调查的‘江村’是人多地少、工农相辅的典型;‘绿村’是没有手工业,农民的生产和收人主要靠耕地的典型;费孝通的学生张之毅调查的‘玉村’则是受商业影响较深的典型”。为此,个案的典型性特征应该成为体育社会问题个案研究的基本要求。

    至此,我们对备受争议的有关个案研究的代表性与典型性问题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笔者将通过对几个社会问题个案研究的案例进行分析,试图为体育社会问题个案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1.3社会问题个案研究案例分析

1.3.1几个典型案例

    在社会问题研究中,许多学者都曾采用了个案研究的方法,取得了一些富有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笔者在此撷取几例进行简要介绍与分析。如韩晓燕等对离婚家庭青少年进行了个案研究,通过参与观察和深人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挖掘孩子的内心世界,将未成年的青少年视为有能动和互动能力的主体,试图做到“和孩子共同研究”( research with children ),而不只是“研究孩子”( research on/about children) ;唐钧等通过对上海市47户贫困家庭的深人访谈,并且在个案记录的基础上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深人讨论了“收人极其有限的贫困家庭是怎样维持他们的生活的”这一重要而又常常被忽视的问题;刘继同通过对城市流浪儿童的个案研究,探讨了儿童福利状况及其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圈。

1.3.2几点重要启示

    通过对上述3个社会问题个案研究的案例进行分析,至少能够得到如下5点较为重要的启示:(1)个案研究有利于实现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使被研究者能够参与到整个研究过程中来,从而达到“共同研究”的效果;(2)个案研究能够深人被研究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可以对一些表象的问题达到本质上的认识;(3)个案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社会问题的产生背景、原因、产生路径及变化过程;(4)在个案研究中可以综合使用访问法(特别是深度访问法)、观察法、文献法(尤其是档案)等具体方法和手段,从而达到对研究对象的全面、详细和深人的认识;(5)通过社会问题的个案研究,可以为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对策与建议。个案研究在社会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将为进行体育社会问题个案研究提供现实的参考依据。

2个案研究在体育社会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分析

2.1必要性分析

2.1.1体育社会问题总体边界的模糊性

    由于体育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变异性等特点,当前我国体育社会问题的总体边界是比较模糊的,总量亦是难以确定的。如典型的兴奋剂、黑哨、假球等问题,总量到底有多少,具体又是如何分布的,至少在当前还不能予以明确地界定,其他体育社会问题也都比较类似。在总体边界不清楚的情况下,抽样调查难以发挥用武之地,因为“任何样本的出现都有一个前提,即总体的范围和边界是清楚的。也就是说,样本是以某种规则(如随机抽样原则)从研究总体(或调查总体)中抽取出来的”。而“在个案研究中,研究总体的边界是模糊的”,这种总体边界的模糊性恰恰使得个案研究在体育社会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具备了理论上的必要性。

2.1.2个案研究具有深入剖析与积极应对体育社会问题的效果

    “个案研究属于学术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的范畴,说到底,它最为根本的目的并不在于为科学—实证化研究积累量的和类型学的样本(这也正是在此路径上个案研究始终无法解脱方法论困惑的根本原因),而是要为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案例”。有助于深人理解社会现象是个案研究的其中一大魅力,这一方法学上的优势应该同样适用于体育社会问题研究。由于社会问题与体育社会问题具有共性特征,结合上述对社会问题个案研究的案例分析,我们对于体育社会问题的个案研究应该可以形成如下认识:通过对典型体育社会问题个案的研究,有利于深人、全面、详细地认识体育社会问题的细节、特征、多样性与复杂性,有利于把握体育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及形成路径,从而可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且具可操作性的应对策略,达到积极预防与解决体育社会问题的效果。

2.1.3个案研究有助于体育社会问题理论的建构与重构

    “分析性概括旨在说明,个案研究法的魅力不在于要像大规模抽样调查那样,用样本的结论推断总体的特征,不在于样本选择的代表性或典型性,而在于其辅助理论建构的力量”,扩展个案方法又有助于实现理论的重构。当前,我国体育社会问题研究还比较薄弱,体育社会问题理论还比较缺乏,这与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社会问题的多样化与复杂化形成了较大的反差,由此也凸现了我国体育社会问题理论建构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在理论建构过程中,个案研究可以通过对一些典型体育社会问题案例的深人剖析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个案研究还可以通过对一些独特个案的挖掘与分析不断修正既有的体育社会问题理论,从而达到理论重构的目的。

2.2个案选取的原则与方法

2.2.1选取原则

    个案的选取是个案研究的前提和关键,直接关系到个案研究理论意义的大小以及应用价值的范围。笔者认为,体育社会问题个案的选取至少应该遵循三条原则:其一,典型性原则。前面已述及,个案研究中的个案不需要具有代表性,但应该具有典型性,既能够较好地反映某一类现象的共性特征。在体育社会问题个案研究中,所选取的个案只有具备典型性才能够达到理论建构以及预防解决的目的。因此,体育社会问题个案的选取应该遵循典型性原则,即能够较好地反映某一类体育社会问题的属性。其二,分层抽取的原则。分层抽取即对体育社会问题进行逐层分类,在不同类别中选取一些典型的个案,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个案选取的典型性(即能够反映某一类问题的属性)。其三,重点突出的原则。重点突出即所选取的个案应该为当代中国影响面较广、破坏性较强以及体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育社会现象,而不必主次不分,面面俱到,其实这也是体育社会问题研究的现实需要。

2.2.2选取方法

    基于上述3条个案的选取原则,在具体操作时可以首先将体育社会问题划分为社会体育领域、学校体育领域、竞技体育领域以及体育产业领域四大类,然后选择每个领域的一些重点体育社会问题,最后再在每一个小类中选取典型的具体个案。如在研究社会体育领域的体育社会问题时,可以选择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问题、群众体育社团影响社会稳定问题、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管理问题等。当研究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问题时又可以在“空巢”老人参与体育问题、城乡贫困居民参与体育问题、残疾人参与体育问题、流动人口参与体育问题等中选取典型个案;当研究群众体育社团影响社会稳定问题时可以按组织化程度或按人群、项目、地区等进行分类选取典型的重点案例;当研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管理问题时可以按级别或地区进行分类选取典型个案,等等。在研究学校体育领域的体育社会问题时可以选取体育考试舞弊问题、体育竞赛舞弊问题、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等,然后再在每一小类中选取典型的案例。竞技体育领域的体育社会问题比较严重,是当前研究的难点和重点,可以在兴奋剂、假球、黑哨、体育赌博问题、赛场暴力问题、退役运动员就业问题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等方面选取影响较大的典型个案进行详细分析。体育产业领域的体育社会问题主要体现在体育产业资源政府垄断以及体育产业不正当竞争等方面,在研究体育产业资源政府垄断问题时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赛事、职业体育俱乐部、优秀运动员(商业开发),在研究体育产业不正当竞争问题时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健身娱乐企业、体育经纪企业以及职业体育俱乐部等。

2.2.3值得注意的观点

    “罗伯特·斯特克认为,研究者在个案选取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他个人的兴趣、是否有从事研究的途径等,特别是要选择那些令研究者认为会使自己获得最大收获的个案。即该个案的研究潜力要比代表性更重要。有时候甚至有必要选择一个不典型的个案。”川该观点虽然不一定具有普适性,但仍有其合理性,因此在体育社会问题个案研究中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在体育社会问题理论重构时非常具有借鉴价值,因为有时候一个特殊的个案足以颠覆一个经典的理论。

2.3研究方法的运用

    在体育社会问题个案研究中可以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和访问法,从多个角度对个案进行广泛、深人地研究。“文献是由人们专门建立的,用来传递和储存情报的对象,它包括各种报刊、书籍、档案、图像等等”。体育社会问题个案研究中文献法的使用主要是通过搜集体育新闻(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和一些体育事件的档案资料来获取研究所需要的信息。“社会研究中的观察法就是根据研究课题,观察者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和其他科学手段及仪器,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以取得研究所需资料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者的角色,观察法可分为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体育社会问题的个性特征决定了在个案研究中主要是采用非参与观察的方式,即“观察者以旁观者的身份,置身于调查群体之外进行的观察”。当然某些体育社会问题亦可以采用参与观察的形式,如针对体育赌博问题,研究者就可以考虑以“赌博者”的身份进行实地调查;如针对群众体育社团影响社会稳定问题,研究者也可以考虑以加人特定体育社团的方式进行研究,等等。访问法通常与观察法相结合使用,访问法包括面访、电话访问、e - mail访问等具体方法,体育社会问题个案研究中应该重点采用面访的方式,特别是深度访问法,唯有此才能达到对一些问题的深人认识。需要强调的是,研究方法的运用要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是要做到各种方法的综合与灵活运用。

2.4研究者的基本要求

2.4.1具有理论勇气

社会学家的责任在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以及提供建议。作为体育社会学研究者的责任也在于发现体育社会问题、揭示体育社会问题、研究体育社会问题并提供对策建议,为体育社会问题的预防与解决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足够的理论勇气,有一种促进中国体育和谐、健康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敢于揭示危害当代中国体育及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体育社会问题,敢于选择一些典型的、影响较大的个案,并在研究过程中不畏权威、不畏权力、不畏艰难,始终坚持真理。这也是研究者从事体育社会问题研究(尤其是个案研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2.4.2保持价值中立

    在西方学术界,由马克斯·韦伯详尽阐释的“价值中立”( value一free/ value neutrality)原则历来备受关注,甚至在一些学术共同体中成了某种不言自明的公理,而且事实上因其引发的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其实“它只是要求在研究过程中保持客观的态度,避免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或者说尽可能遵循科学研究本身的内在规律”。在体育社会问题研究中,“对待体育社会问题的态度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既不要缩小掩盖,也不要夸张扩大”。尤其是在体育社会问题个案研究中,由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经常进行互动甚至是情感的交流,研究者在分析问题时极可能带有感情色彩,渗透着自己的价值观,从而不利于实事求是地反映体育社会问题的本质。因此,研究者在体育社会问题个案研究时更需要保持价值中立的态度,始终不要忘记自己研究者的身份,客观公正地揭示与分析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