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素质专周实训总结

素质专周实训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30 13:31:14

素质专周实训总结

素质专周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网球 运动员 赛前训练 监控

对网球运动员重大比赛前的备战训练过程实施科学监控,充分发挥科研、训练、竞赛相结合的科研攻关保障体系的重要价值,是十分重要的研究任务。通过训练过程中的监控,能够及时发现运动员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备战运动员的训练效率与竞技状态。对此,笔者所在的科研组进行了实证研究。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某省网球队8名备战全国网球比赛的女子运动员。

2.研究方法。科研组对该队训练过程进行了为期7周的跟踪与监控研究,并走访了10多位该省网球专家、网球队教练员,多次该队组织的内部业务研讨会。在研究过程中,对该队6周共64次训练课的时间安排、组织形式、训练手段、负荷量度、训练效果等开展了全程跟踪记录;对运动员在练习与恢复过程中的心率进行随机抽样监测;每2周对运动员进行1次晨起静脉采血,重点检测血红蛋白、血压积、红细胞、皮质醇等7项生化指标,依据检测情况、运动员承受负荷量度的情况、身体机能状况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营养补充;在训练末期对全体队员实施专项素质测试,并运用统计软件对测得数据开展差异性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1.身体机能监控与效果分析

一是建立生理生化监控指标体系。根据运动员训练生理生化检测指标要求,按照网球项目的具体特点,科研组以血红蛋白、血压积、红细胞、皮质醇、血尿素、血睾酮、血清肌酸激酶等7项生化指标及晨脉、血压、体重等常规指标为基础,建立起网球队运动员生理生化检测与监控指标体系。依据各指标监测得到的数据,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况与训练负荷、训练效果等及时作出评价与反馈,为运动员调配与制定个性化营养补充方案,并据此修订训练计划,从而实现训练监控之目的。

二是对生化指标监测结果及身体机能状况、营养补充效果的分析。训练7周的检测结果表明,第1周8名队员的血红蛋白均值为12.8±0.641/dL,要高于普通同龄女性的标准,无贫血现象。从第3周起血红蛋白值稍下降,从第5周起逐渐恢复并上升,说明此次训练给运动员机体以有效负荷刺激,从而造成机体分解与合成代谢有明显增强。总体趋势有所上升,说明7周训练让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有所提高,这是有氧训练与应用补血类营养品所共同起到的效果。8名队员的血尿素均值为6.41±1.82mmol/L,在正常人群(1.8―8/9 mmol/L)中处于较高位置,这说明网球运动员的体内蛋白质代谢比一般人群更为活跃。血尿素波动现象显著,从第3周起保持高位后开始逐步下降,说明训练给予了机体以足够刺激,造成了机体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疲劳,特别是训练前期的负荷量比较大,但恢复之后无疲劳堆积现象。8名队员的血清CK值为142±85U/L,显然要高于正常人群10―60 U/L的标准,说明训练期间安排了大幅度的力量训练,其数值的变化十分敏感地反应出机体肌肉的负荷情况。8名队员的血睾酮、T/C(即血睾酮和皮质醇的比值)的变化曲线波动趋向一致,队员从第3周起血睾酮的检测值有显著下降,说明这一时期机体出现疲劳,机能明显下降,证明训练特别是第2周的运动负荷量偏大,经过及时调整负荷与营养品补充,运动员在训练后半段的身体机能维持在较好的水平上。第3周有2名队员的T/C值未出现明显下降,且最后一次测试值大幅上升,显示出运动员之间的身体机能差异。1名队员在第7周的血睾酮与T/C值明显上升,经查是因为旧伤复发,减少训练量减少所致。

对以上检测指标进行分析,全体队员的指标变化幅度基本上在正常的范围以内,但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总体训练负荷结构安排合理,虽然第2周的负荷稍微偏大,但及时根据监控信息进行调整,并运用积极性恢复手段,使运动员的机体功能得到很好的恢复,未出现疲劳积累现象。营养品的补充,尤其是补血剂与蛋白质补剂的服用,使运动员的机体合成代谢得到显著加强。在训练后期,运动员的有氧能力、运动后机体恢复能力有明显提高,身体总体机能趋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血睾酮的调节效果不够理想,其值偏低,尚需进一步研究应对血睾酮下降的办法。

2.专项素质监测及体能现状分析

一是建立专项素质测试指标体系。按照该省网球队体能训练的整体工作部署,科研组以国际网球联合会高级教程所推荐的测试项目为标准,对运动员的专项耐力、速度、上肢力量、上肢爆发力、下肢爆发力进行了监测,并以此构成专项素质测试指标体系。

二是对专项素质测试结果与体能现状、训练效果的分析。科研组不仅对体能训练进行全程监控,而且还协助教练制订体能训练计划,运用专项素质测试、恢复心率监测等两种方法进行体能训练效果评价。通过跟踪监控运动员从间歇跑后的心率变化情况,可进行如下分析:在负荷的性质大体相同,负荷后即刻心率值大体接近的情况下,运动员每周的心率恢复速度都在加快,尤其是运动后1分钟内的快速恢复能力有显著提高,运动员在有氧代谢能力上的训练效果十分理想。可见,此次体能训练富有成效,全体运动员各方面的身体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结论

总的来说,此次冬训遵循当今世界职业网球运动以“高标准、高质量、短时间、大强度”为主要内容的训练模式,与以往传统的训练方法相比,着重加大了体能训练的比例,缩短了各课次的训练时间,强调每次训练的负荷强度与每项练习的训练要求,使训练更为接近于实战,因而训练的效果更加突出。在网球赛前训练中开展实时跟踪监测,并在第一时间反馈监测结果与评价意见,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教练员与科研人员对于训练过程的控制。通过系统分析与充分利用训练监控过程所获得的大量第一手数据,有助于为我国网球事业的科学化、规范化训练提供坚实的依据。

参考文献:

素质专周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 基层教练员 年度训练计划 课时教案制定

训练是艺术,更是科学。有效的训练首要是科学训练计划、课时教案,虽然训练过程受教练员、运动员情绪、环境、条件等诸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千变万化、难以预料,教案的预见性、计划性和指导性有一定局限,但不能因此而否认训练教案,而是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案、设计教案、制定教案。当代竞技运动水平的快速发展归因于科学训练质量的提高,新的训练《大纲》会带来全新的科学训练理念,冲击着传统的训练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在制定训练计划、教案的同时,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前者指训练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即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后者指训练过程的计划和安排,即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因此制定训练计划必须首先对本项目运动队运动员的技术、战术、身体素质、机能水平、意志品质、整体实力、比赛对象的技战术特点以及训练条件和设备作全面、准确的分析、诊断,为制定训练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训练计划制定的原则

制定训练计划必须做好起始状态的诊断,一般应通过对运动员的观察、相互交流,进行必要的技战术和身体素质测验和生理功能的测试,同时还要根据各自项目训练《大纲》要求,结合不同年龄段运动员的身体差异、不同的运动项目的训练过程而制定。在制定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训练计划制定的四个原则即: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针对性和五个环节即:现状诊断环节、设计训练计划环节、确定训练指标环节、实施计划环节、测验考核环节。

二、训练计划的内涵

训练计划内容的制定,按国家体育总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06]7号)文件精神要求,结合2008年6月以出版的“全国青少年奥运项目教学训练大纲”(1)、(2)、(3)、(4)册,可分为五大类、十五小项。

同时,不同的运动项目的训练过程,都是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和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来完成目标任务的。训练过程的结构形式归纳为“五个环节”。

1.现状诊断环节

现状诊断环节,好比医生看病一样,对照病人的病情开处方。我们要根据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对所要训练对象的身体素质、专项技术、战术意识、运动成绩、发展潜力以及原来训练的成效和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包括新进队运动员的招生选材测试的原始数据),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现状,以科学的依据设计制订各类训练计划。

2.设计训练计划环节

通过对运动员现状诊断后所掌握的基本情况,就应设计制订各类行之有效,符合运动员实际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的制订后面专门介绍。

3.确定训练指标环节

在设计制定训练计划的同时,要依据现状诊断的综合情况,确定运动员各项训练指标。这些指标应包括有运动素质的、专项技术的等方面。确定训练指标要尽可能的定量化,以便在测验、考核、比赛中检查比较。训练中要努力完成确定的目标,只有这些指标的实现,才能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4.实施计划环节

计划的实施是整个训练过程中最具体、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计划的完成、指标的实现,目的达到,都要通过具体的实施计划时,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严格执行每一次训练课的计划,并督促运动员努力完成计划中的各项指标和任务。

5.测验考核环节

计划实施训练一段时间后,要通过专门进行的测验、考核来检查,评定训练的实际效果,并发现训练中的问题。综合分析后,这些问题是哪个环节出现的,就要及时地反馈给哪个环节,并进行调整,逐步向训练目标通过,而最终实现期望的目标。

以上五个环节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联。这五个环节同时说明了设计和制订训练计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三、训练计划的周期和阶段划分

训练计划有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课训练计划。

1.全年训练计划

结合省周期(省运会)训练计划的进度任务和年度比赛任务及上一年度的训练、比赛情况,制定的全年训练工作计划。市、县两级体校的教练员是从事少年儿童基础训练工作的,属训练的中级和初级阶段。在此阶段,训练的基本任务是:结合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促进有机体全面协调的发展;打好全面技术基础,逐步增加专项的基本技术、战术训练和专项运动素质训练。

(1)对运动员个体现状的基本分析。在基层教练员中,参加训练者少则8-10人,多则十几、20人,甚至更多,不可能都是重点队员。但在他们中间应根据训练时间长短、训练水平高低、运动成绩好坏,培养前途大小来确定是否为重点队员。一个队3-5人即可。对他们现状诊断的情况进行分析,为其全面和专项身体素质水平、主项与副项成绩,技战术和心理、作风等方面的长处和短处。

(2)全年训练的基本任务、目标。基层体校的教练员是从事少年儿童基础训练工作的,属训练的初级和中级阶段。在此阶段,训练的基本任务是:结合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促进有机体全面协调的发展;打好全面技术基础,逐步增加专项的基本技术、战术训练和专项运动素质训练。同时,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专项技能成绩指标,应选择具有专项特点,有代表性、有可能性,能量化的指标,以便在今后的测验、考核中对照检查和比较。

2.阶段训练计划

阶段训练计划是根据全年训练计划,将训练任务、内容、负荷、进度、要求落实到各个特定时间范围的具体安排。如冬训、夏季及赛前、赛中、赛后阶段;调整、恢复、提高阶段。周期的划分,从传统的观念和我们基层体校的初级、中级阶段训练情况来讲,一般将全年的训练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准备期(大约是11月下旬到第二年的四月下旬。或者是十二月初到第二年的五月初),竞赛期(大约五月中、下旬到十月底),休整期,也称过渡期(大约十月底到十一月)。2008年底,“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专家统评组对全国所有“基地”学校明确要求,在教练员的全年训练计划中增添冬训训练计划和冬训总结。根据这一新的精神要求,我们也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和训练模式,重新调整周期的划分。

全年阶段训练一般大至分为:冬训期(12~3);准备期(4~6);比赛期(7~9);调整期;(10~11)。

阶段不同,训练任务、内容、手段、组织方法、训练措施都有不同的要求。科学地划分周期,有计划、有步骤地、科学地组织训练,有助于队员形成及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比赛时发挥其最高的训练水平,取得最好成绩。

3.周训练计划

周训练计划是根据一个周期或阶段训练计划对一周的训练工作做出具体安排。周训练计划内容包括:一周的训练任务、要求、次数、时间、运动量、恢复措施及每次训练课的具体内容、要求、时间、运动量等。

周训练计划安排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技术、战术训练内容为主体进行安排;另一种是以训练负荷为主体进行安排。

制定周训练计划要注意本周训练在全年、各时期、前后周训练计划所处地位和作用及系统性。周训练计划是实施全年和各个时期训练计划的具体分支计划。他是训练周期结构体系中的小周期。全年训练和比赛应有46周以上。周训练负荷安排应大、中、小 相结合,根据每周一场训练比赛的需要,应使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波浪”式变化。

4.课时训练计划

课时训练计划,也称“教案”。是根据周训练计划对每次训练课做出的具体安排,是实施一系列训练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课训练计划就不可能完成一系列训练任务,因此没有教案就无资格授课。

课训练计划主要内容有:训练课的任务;训练课时间,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运动负荷,训练课的组织;训练手段方法;恢复措施等。

(1)训练课的任务。安排训练课首先应确定训练课的任务。训练课的任务要明确、具体。对各项技术、战术、身体素质、心理及意志品质等训练任务,应明确:是“复习”还是“学习”、“巩固”、“掌握”、“改进”、“提高”。切不要把计划简单化成 年年一样、队队可用的“身体”、“技术”、“战术”、“力量”、“速度”、“灵敏”等方面的空头计划。

(2)训练课时间。训练课时间是根据周训练计划时数和课的任务、运动量确定课的时间。训练课时间是实施一系列训练计划的最基本条件。没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就不可能达到必要的运动量及技、战术重复练习的数量、质量。一次训练课的时间一般在90~180分钟。

5.训练课的结构

训练课应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部分组成。

(1)准备部分。首先讲解本课任务、内容、训练方法与要求,然后根据本课的训练项目进行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分为一般性和专门性准备活动。目的是为球员进入基本部分训练在身体、心理等方面做好准备。一般两个小时左右的训练课,准备活动时间为25~30分钟,冬季准备活动应长些,夏季可短些。

准备活动应从易到难,从慢到快,也可用专项器械进行。准备活动一定要使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肌肉、关节得到充分活动。调整心理状态,为进入基本部分激烈活动做好准备。

(2)基本部分。训练课的基本部分是完成课的任务的主要部分,基本部分时间应占全课时间的80%左右。基本部分的训练内容应集中,不宜过多。一般每项训练内容练习30分钟左右为好。训练安排上应先进行技术训练,后进行战术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最好把技术、战术、身体素质揉在一起进行综合性训练。训练课的基本部分也要重视扬长避短的个别训练。

(3)结束部分。训练课结束部分的任务是:进行有效的放松整理活动、按摩等,积极消除基本部分积累的疲劳,使机体逐渐恢复,讲评本次训练课任务完成情况及表扬先进、指出不足,提出下次训练课改进要求和措施;提示下次训练课的任务及要求。结束部分时间不宜长,一般5分钟左右,逢雨天或较寒冷的天气应尽量缩短,以防受凉。

四、制定训练计划的注意事项

1.训练课的运动负荷

课的负荷一般根据周的训练负荷计划安排,但也要视运动员体能恢复实际情况,在必要时做适当调整。

课的负荷安排有;全课的平均负荷;负荷量变化曲线;大负荷高峰出现的次数、时间及持续时间,调整的依据和方法;结束部分放松与恢复。

2.训练课的组织

训练课的组织应根据课时计划确定的任务及运动员技术能力、实战需要,组织运动员个人、小组、全队进行练习。课的组织必须要发挥每个教练员的指导才能和指导作用,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设备、课的时间,使每个运动员在训练时间内能得到更多、更切合实际的指导和训练。

教练员卓越的组织教法与要求,对提高训练质量极为重要。在拟定课时计划时,应十分重视训练课的组织教法,准确地选择、设计训练手段方法。

3.整理活动

训练后肌肉和血液中的乳酸积累,使肌肉酸痛、僵硬,运动能力降低,因此,训练间歇和结束时认真做整理活动。一般采用放松慢跑、深呼吸运动、全身性的伸展与放松活动,促使机体血乳酸尽快排除,使机体逐渐恢复到相对的安静状态。

素质专周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运动训练;高水平运动员;竞走

中图分类号:G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3-0068-05

竞走是我国的田径传统优势项目。在2005年全运会结束后,国家成立了竞走集训队,并召集全国竞走高级教练及相关专家研讨竞走训练。在围绕“技术与体能关系”议题中,观点集中在三方面:一是主张“技术”为第一要素,认为体能再好,没有技术作保障,比赛中一旦得到三张红卡,一切将前功尽弃;二是主张“体能”为第一要素,认为竞走比赛时间长距离远,没有“体能”作保障,“技术”再全面与规范,如果不能超越对手,只是中看不中用;三是主张“技术”与“体能”齐头并进。持各种观点的教练团队都在国内外比赛中取得过辉煌的成绩。然而,悉尼奥运会后,我国就无人问鼎世界三大赛冠军,并且竞走技术常不被国外裁判员看好,如在2003年巴黎田径世锦赛上,我国8名运动员参赛,得了21张红卡,5人被判罚,无缘前8名。2005年,随着朱红军、姜静等一批年轻选手的涌现,赫尔辛基世界田径锦标赛被视作我国竞走复苏的起点,结果又以失败告终,运动员总结为“体力跟不上,走不动”。由此,针对技术问题,国家多次邀请国外专家来华指导。针对体能问题,提出了“高强度训练法”。然而,截至2008年世界杯赛,我国竞走运动员的世界排名已无缘前8名。这些事实对我国竞走训练的指导思想是否跟上时代步伐提出疑问。

笔者作为国家田径管理中心特派跟队科研人员,将综合国内外研究资料和国家竞走集训队运动员的训练实际来探析高水平竞走运动训练理念。

1 运动训练的实质

20世纪70年代前后诞生了以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说、突变理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自组织理论,指出: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无限发展中,非平衡态是其整体演化特征,非线性作用是其基本作用方式,自组织是其内在发展机制。由此,人们从“多个质点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效应与结果,可以完全还原为每个质点孤立作用结果的简单相加”、“整体等于部分之和”与“质点问作用为线性,可绝对恢复、循环的”等思维方法中走出来。确立了系统科学与整体论的思想方法。

根据自组织理论,人体作为耗散结构的有机体,可通过所处环境的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复杂、非线性相互作用,造成系统内部相关要素偏离系统稳定状态的涨落得以放大,从而在系统中引起与新的序参量相联系的、大范围系统参数的相关变化。在单向时间过程中,系统的大范围相关变化,造成系统被推离原有的平衡状态,同时在系统偏离原平衡态的实时条件下,系统自身依据各相关参量的初始水平,发生按照系统目标要求且基于涨落效应的自组织活动,使系统在新的序参量条件下实现相应的有序状态过程。

人体生命的存在形式是一种“有序状态”,是一种“组织模式”,是一个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大量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从人体运动的角度来看,运动能力的表达,是通过人体大量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效应,从而形成功能性自组织结构,表现出新的有序状态。这个有序状态存在内部矛盾,也存在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它能实现双重矛盾的统一。训练工作可以分析其矛盾,调动其积极因素,克服障碍,促使“现实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围绕“系统目标”,建立训练步骤,通过人体与环境的互动,设置与变换种种条件,有“指向”地激发“发展需求”,破坏原有的稳定态,促使新的有序状态的转化与重构,完成自组织过程。根据人体的生物适应性规律,给运动员一次负荷刺激,产生一次反应,发生一次自组织;给运动员多次重复负荷刺激,发生多次自组织,产生适应性。经过长时间朝着“目标状态”的多次自组织过程促使机体形成功能性稳定结构。这就是运动训练过程。因此,运动训练的实质是指在“目标系统”的导向下,运动员对运动负荷(刺激)发生连续自组织的过程。

2 竞走的本质要求竞技与竞速的高度统一

竞走的最新定义是运动员与地面保持接触,连续向前迈进的过程,没有(人眼)可见的腾空,前腿从脚触地瞬间至垂直部位应伸直(即膝关节不能弯曲)。属于单腿支撑与双腿支撑交替进行的周期性运动。在竞走比赛中,有专门的技术裁判进行技术监督和判罚,对技术犯规的运动员给予警告或出示红卡,对出现3张红卡的运动员取消其该场比赛资格。从比赛的结果来看,竞走的本质要求是比拚人移速度能力(简称竞速)。从其技术规定性来说,竞走的本质要求又是比拚技术的规范性与经济性(简称竞技)。因此,竞走的本质要求竞技与竞速的高度统一。

由运动训练学知识可知,步幅与步频是决定人移速度的关键性因素,是决定速度素质的两个子系统。由于竞走技术要求运动员行进中不能腾空,那么其步幅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骨盆的转动方式。骨盆正处于人体的中间部位,起到上连躯干下连两腿,能绕垂直轴、矢状轴、额状轴转动。骨盆绕垂直轴进行的转动更有利于扩大腿的摆动幅度,至于增加多少取决于整个髋关节的灵活程度(灵敏性与柔韧性)。关节灵活程度的改变,其指向是为竞走技术服务,是人体发挥快速行走技术的必要条件。由此说明,人体快速行走的速度素质和反映关节灵活程度的灵敏与柔韧素质是建立在竞走技术规定的基础之上的。它们存在于竞走技术形式之中。

人体骨骼肌力量的大小(俗称力量素质)是决定动作快慢的关键性因素。在竞走运动中,单腿支撑阶段动作完成的快慢,直接反映运动员的步频能力。竞走不同于跑,因为其单腿支撑阶段受“脚着地瞬间就必须直膝”的限制,所以,肌肉力量再大,违反这个规定的用力,将受到判罚。由于竞走比赛距离远,肌肉持续工作时间长,那么,下肢省力技术就至关重要了。在竞走的前支撑过程中,脚着地瞬间伸直膝关节,从用力时间上来看,一是前摆腿在未着地前伸膝肌适当用力,其膝即可伸直,二是前摆腿伸膝肌在脚落地时再用力,膝才伸直。前者用力时间长显然费力,后者用力时间短自然省力。所以,下肢省力技术的关键就是伸膝用力要晚,否则,在长距离、长时间的快速走中过早伸膝用力,不仅表现出其技术的不放松、不协调,更重要的是会导致疲劳的过早出现。由此说明,竞走运动员的力量素质也是建立在竞走技术规定基础之上的,存在于技术形式之中。

由运动生理学知识可知,人体循环、呼吸、神经、

物质与能量代谢等系统的功能共同致力于骨骼肌系统功能的表达。就竞走运动而言,它们共同致力于保证机体长时间工作能力(俗称耐力素质)的实现。为了研究的需要,对构成人体运动能力系统的相关要素进行概念的指认,例如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等等,这些与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综合起来表述为“体能”(即维持机体运动的基本能力)。但并不等于这些素质与器官、系统机能的简单相加,它们既非平衡态,也非线性相互作用关系,而以一个整体存在于技术形式之中。

国家竞走集训队2005~2006年冬训期,科研人员参照教练员的意见把训练手段分为速度、耐力、力量、柔韧、课课练。并总结出:在以一天两练、每周2~3次身体素质训练课的小周期训练结构模式中,运动员实际完成142次训练课,累计训练手段118种;除准备活动一般身体练习外,最多一次课24种,最少6~8种。由此看出,冬训的最大特点是突出全面身体训练,训练模式趋向于把“身体素质”与“专项技术”一并看作运动能力的内涵,把“身体素质”看作更具“本原性”,追求所谓的“体能储备”。如果人为地把体能细分为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等相互独立的“功能物资”体系,认为运动能力依赖于这些“功能物资”的储备。那么,训练与比赛,就成了“储备”与“花销”的过程。其实,运动能力是内在于机体本身,而非机体所持有的物资,并不是机体局部机能的累加表达。全面化身体素质训练,大多是在“专项”所需的训练体系“外边”。借用热力学的“熵”概念,熵是混乱和无序的度量。熵值越大,混乱无序的程度越大。熵值越小,混乱无序的程度越小。从“外边”训练,使“熵值”增加,把“外边”训练误认为“内边”“负熵”源。就使“有序状态”的“可调性”被“胡乱”运用。使人体反复经历不同方向的来回折腾。“熵值”居高不下,人为地干扰与破坏运动能力的发展,甚至引起伤病。

从调整“有序状态”出发,训练措施具备正、负两种效应,即使是正效应的训练措施,也同时存在正、负两种不同的作用。所以,体能训练工作要追求到位,要符合项目本质要求,体能训练尽量“专项化”。“专项化”属宏观概念,其“外延”小,“内涵”大,在实践训练中,容易把训练导向专项训练的“外边”。对于高水平竞走运动员来说,技术已相对定型,所以,体能训练应贯彻“技术化”训练思路。

3 按实战强度要求设计训练手段

我国遵从“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各运动项目的训练效果取得了质的飞跃,竞技体育开始超前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技体育趋向职业化,运动队管理模式和竞赛模式发生了变化。又重新确立了“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指出其核心思想为从“实战需要”出发。即想方设法纠正那些不难、不严、不结合“实战需要”的训练内容和方法。“实战需要”是衡量训练效果的唯一标准。

没有负荷就不称其为训练,但什么样的负荷是项目所需要的负荷呢?就竞走运动而言,俄罗斯的著名运动训练学专家卡尤路在2003年对男子20km高水平竞走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与训练负荷相关参数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见表1。

相关系数的负值越大,运动成绩与其关联性越密切;相关系数的正值越大,运动成绩与其关联性越疏远。由表1可知,运动成绩与1km 4min 10s或更快速度的负相关水平最高(r=-0.7139;P≤0.01),这说明运动员具备这种速度能力保持的时间越长,他的成绩越理想(成绩值越小)。1km 4min 10s和更快些的强度相当于当时20km世界纪录(1h 17min 21s)平均强度层面,属于实战强度范畴。这反映了专项训练负荷尽可能按实战强度要求设计的特点。从运动成绩与1km 4min 36s~5min的强度的高度正相关关系来看,这类强度既没达到实战强度,又比最低训练强度高出甚多,属于“不上不下”训练负荷,对运动成绩的相关性不大。由此也反映专项训练负荷尽可能按实战强度要求设计的特点。表1中的运动成绩与比赛次数及比赛距离的相关性反映:年度竞走比赛并不是比赛次数越多越好;在比赛系列之中尽可能安排一定场次的短于专项距离的比赛。俄罗斯著名竞走教练安德列来华讲学时指出:“50km项目的运动员年均々项比赛约3次为宜;20km项目运动员专项比赛约6次为宜。安排适当场次的非专项距离比赛来检验训练效果”。因此,尽可能按实战强度要求设计训练,应贯彻“赛练结合,以赛促训”的训练思路。

贯彻“尽可能按实战强度设计训练”指导思想的典型范例主要有俄罗斯竞走队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训练与比赛实践。他们通过对奥运会三大竞走项目进行奥运年竞技水平的预测,构建技、战术训练目标模型。如男子50km竞走技战术训练目标模型,见表2。

截至2008年5月世界杯竞走比赛。三大奥运竞走项目的世界纪录纷纷被俄罗斯运动员打破(摘自国际田联信息)。其中男子50km运动员尼泽格罗多夫以3h 34min 13s打破世界纪录,并超越了预测成绩(3h 35min)。比赛分段强度与预测模型的分段强度对照见表3。

结合表3可知,技、战术预测模型平均强度为1km 4min 18s,现实表现平均强度为1km 4min 17s,两者基本一致;1km强度呈交替变化,两者也基本一致。战术安排都是从第3个5km开始加速,呈小节奏速度变化完成全程。二者反映出强度、负荷节奏、加速时机的一致性。根据俄罗斯竞走队的成功案例,反映了高水平竞走训练通过构建技战术目标模型实施目标强度训练的可行性。预示突出实战强度训练是现代高水平竞走训练的发展趋势。

4 构建个性化训练小周期负荷结构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把训练安排与社会生活星期制结合起来,组织成若干个训练小周期。而当前大多数运动项目全年比赛多达几十场次。小周期地位不断突出。而大周期却势微了。如孙海平教练对刘翔训练的指导,巧妙地运用“小周期”训练安排,一年参加14次比赛,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运动成绩。再如,竞走冠军安德列在1991年1月开始备战8月份世界田径锦标赛,先后参加8次竞走比赛,6月份世界杯赛上打破50km竞走世界纪录,8月份取得该项目世锦赛冠军,其训练也是巧妙运用“小周期”训练模式。这些事实反映训练小周期结构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

我国男子20km竞走队备战2006年竞走世界杯赛,以社会生活星期制安排训练小周期,按实战强度设计训练手段。完成20km以上训练课,韩玉成与崔志德平均每周1次;朱红军平均11d完成1次;吕荣华平均9d完成1次,并日,帏玉成的课强度比其他队员高出5%。4名运动员在完成短距离目标强度训练课中,韩玉成平均4d完成1次,其他3人在5d以上完成1次,在训练量上存在差异,韩玉成与朱红军体现在2km以上间歇走,另两人在2km以下的训练中比较突出。世界杯比赛中,只有韩玉成获得奖牌。由此看出,韩玉成适应“长短交替”的高强度训练负荷节奏,并且承受相近负荷的周期短于其他3人,全年保持这种小周期负荷结构的训练,参加6次国际大赛均保证了前3名。其他3人由于一些偶发影响因素,全年训练不够系统,比赛成绩平平。由此说明,按实战强度要求设计训练,运动员承受负荷的节奏呈明显个体差异,应该区别对待。

素质专周实训总结篇(4)

1.1体育舞蹈的运动周期类型

体育舞蹈的训练周期可以分为超大周期、大周期以及中周期、小周期等四个基本类型。这些周期的训练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一个优秀的体育舞蹈运动员完整的训练过程。第一,超大周期。这个周期指的是体育舞蹈运动员重大的竞赛日程,例如:世界杯、奥运会、世锦赛等,这是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形成及发展规律的周期。超大周期一般会利用4年左右的时间来训练,这是一种训练体育舞蹈运动员的工作量的形式,而这种形式的内容则是由大周期环节的内容组成。换句话说,超大周期的训练内容就是大周期中主要的内容,两者包含关系,相辅相成。第二,大周期。在大周期期间的所有训练,都是根据超大周期期间的所有重大竞赛的时间、竞赛内容以及体育舞蹈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状态来确定、合理的安排的,往往这样的安排就是体育舞蹈运动员一整年的训练内容。在大周期期间,主要安排一些重要的训练方式,这些训练的方式可分作双训练的周期、单训练的周期和多训练的周期。第三,中周期。在这个周期中主要是根据运动员运动的适应规律和其超量的恢复原理来提出的。中周期是大周期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个部分也叫做体育舞蹈运动的训练阶段,而且每个训练的阶段都会消耗0.5个月至3个月等的时间。第四,小周期。体育舞蹈运动训练的小周期一般是由7天的时间来组成的,就是一个星期的时间。小周期的训练时间又是中周期的训练内容的构成部分,一般2到12个小周期就组成了一个中周期,所以,体育舞蹈训练的中周期时间为14到84天不等。

1.2体育舞蹈训练的结构

在体育舞蹈训练的周期中,训练的过程一般是由三个阶段所构成,就是准备阶段、竞赛阶段、过渡阶段,这三个阶段看似独立,但实际上者三个训练的阶段在一整个训练周期中是互相联系的。在训练的过程中,大小周期和各个阶段训练的计划全部都是由各个周期的紧密衔接而实现的。在这些训练的周期中,每个周期都有自己的训练目标等,所以,必须要科学、合理的来安排周期的训练,充分提高体育舞蹈运动员的各项素质,使其的训练质量和竞技的最佳状态以及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的机率大大提高。

1.2.1体育舞蹈训练的准备期

运动训练的准备期,可以从运动员的心理及生理上影响其学习的倾向角度及个人的训练技能。对于运动员的生理上来说,准备期是其自身运动的力量、强度、运动速度、运动耐力及自身柔韧度形成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运动员的身体内各个器官的系统完善的重要时间段。然而从心理的角度来看,是运动员培养自身道德品质及心理素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运动员会学习许多与体育舞蹈相关的理论训练的知识。准备期一般可以划分为专项训练的阶段和普通训练的阶段等两类,在这两个训练的阶段中,运动员又有着不同的训练任务。在专项训练的阶段过程中,其任务的重点是为了提高运动员在竞赛当中运动战术及技术运用的能力,再者就是培养运动员专项运动的素质。在专项训练的阶段中,要逐步增加训练的负荷强度,同时减小其负荷量。在体育舞蹈训练准备阶段的内容主要是根据诊断运动员的起始状态及建立明确的目标来确定的。对于运动员的训练过程来讲,这两项内容是两个独立的环节,而这两个环节的主要内容则是整个准备期的训练计划里面重要的、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

1.2.2体育舞蹈的竞赛期

竞赛期是继准备期后的第二个训练阶段。竞赛期是训练周期当中重要的组成阶段。竞赛期主要的为了提高、巩固体育舞蹈运动员专项竞技的能力,并且是为竞技比赛充分的做好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准备,使运动员能够充分、最大化的发挥自身的竞技水平,创造优秀的竞技比赛成绩,实现全年体育舞蹈训练的终极目标。在竞赛期阶段中又可以划分作比赛前的准备阶段及比赛的阶段。其中比赛前的准备阶段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体育舞蹈竞赛前期必须要采取多种措施来鼓励运动员,使其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第二,应该适当的安排一些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竞赛战术的练习,让其充分的掌握竞技比赛过程中战术高度的自动化。第三,运动员还应该适宜的安排好自己运动的负荷,使自己的体能能够在竞技时期达到超量恢复的阶段。比赛阶段中需要注意的几点:第一,主要采取重复法来对运动员的体能进行训练,然而技能训练的方法就要利用完整法来进行,并且还要与比赛法结合起来,便于能够综合的发展与运动员竞赛有关联的技能、体能和战术能力等。第二,要特别注意和合理的组织运动员在比赛期间的训练,并且对其竞技的状态进行合理的整顿,对赛间间歇充分的利用,力求做到在最短的时间里采用有效的措施以改善运动员的整个竞赛情况,获取新训练的效应。以运动员全年的训练周期为例子,这一整年当中训练的周期数目越大的话,那么一个训练周期中的比赛期就会越短。通常情况下,一整年的单个训练周期有4到6个月的准备期,而全年则属于双周期,只有1至2个月的准备期。

1.2.3体育舞蹈训练的过渡期

体育舞蹈的过渡期也叫做恢复期,这个阶段是训练周期中的最后一个过程。运动员在比赛前的准备阶段、比赛期间的训练以及比赛的过程都将会导致运动员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紧张、高度的动员状态,就算比赛结束后,这种紧张的状态总会长时间的伴随着运动员,使其在比赛后还会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这样不利于其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日常的训练。如果这样的紧张状态一直持续的话,会严重影响到运动员水平的正常发挥,尤其对其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恢复阶段的手段有两种。第一种是让运动员自然的恢复,例如用医学、生物学及营养学等的手段来让运动员的身心慢慢的得到放松,使其逐渐放下紧张的心情,轻松愉快的享受生活。这样的恢复方式比较自然,注重对运动员的生理、心理和营养方面的调节。另外一种恢复手段是根据比赛结束后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来给予休息安排,休息的时间有几天到十几天不等,这是一种由运动员自己调节的手段。最后,在过渡期阶段有一个是否重要的任务就是必须要总结对一整年的体育训练,检讨哪些做的不够完善的地方,知道自己什么地方需要再次突破。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年终训练的总结,总结这一年里的付出与收获,总结这一年期间的而需要改进的方面。另外还要制定出第二年的各项训练内容及计划,在计划中明确指出第二年的目标以及如何开展训练等的内容。

2体育舞蹈运动训练周期的特点

体育舞蹈是一项融艺术和体育为一体的舶来文化,不仅具有服饰美、音乐美、形体美的特点,还有高度的健身、建智、建心等价值。体育舞蹈在传入我国短短的二十几年,就已经得到快速普及和发展。体育舞蹈也名国标舞。体育舞蹈内容丰富、舞蹈种类多样、风格迥异,所以学习体育舞蹈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来选择自己喜欢且容易练习的舞蹈种类。体育舞蹈一般可分为两类受众类型,一种是一般受众,该类主要是中老年人为了健身所学习或者一些以交谊应酬、健身为目的的非舞蹈专业的大学生和白领,甚至是一些为培养兴趣爱好的小孩;另一种是专业受众,该类体育舞蹈则是针对一些专业的学校、学生所开展的,而本文对体育舞蹈运动训练周期特点的研究就是从一般受众和专业受众两类来进行阐述的。

2.1体育舞蹈运动专业受众的训练周期特点

对于专业的体育舞蹈学生来说,体育舞蹈不仅是其自身的一种专业技能,而且还是其将来求职的方向。所以,参加一些体育舞蹈竞技的比赛可以使学生积累经验、自我检查,是其将来求职的重要途径。对于专业的体育舞蹈运动员来讲,体育舞蹈几乎占了生活的大部分,所以,一些专业的体育舞蹈运动员会利用参加竞技比赛获取名次、物质奖赏等方式来扩大自身名气,更重要的是能够给自己所代表的单位争得荣誉。

2.1.1专业体育舞蹈运动专业受众的训练内容

技术训练是体育舞蹈运动训练的核心,舞蹈运动员对舞蹈风格把握程度、和舞伴的默契程度、动作的难易程度都会直接影响比赛的成绩。体育舞蹈竞技比赛对参赛人员的耐力、灵敏度、速度和力量都有很高要求,所以,参赛人员的身体训练是体育舞蹈运动训练的基础,艺术表现力则是重点;此外,对参赛人员进行心理训练是很关键的,通过对赛程、场地及对手的熟悉了解,才能在比赛时做到游刃有余、随机应变,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艺、水平,这对参赛人员的心理素质就有很高的要求。

2.1.2体育舞蹈运动专业受众的训练方法

体育舞蹈比赛通常是由男女搭配将舞蹈动作结合音乐风格来演绎的。所以,在准备阶段通常会使用间歇法和持续法来训练,使运动员的风格稳固化、动作自动化,进而全面提升其素质;在体育舞蹈运动比赛过程中一般会使用重复法,主要发展参赛运动员的专项素质,且稳定其竞技时的状态,以便达到最佳成绩;恢复阶段主要以变换法和训练法为主,有助于消除运动员的心理及身体疲劳。

2.1.3体育舞蹈运动专业受众的比赛时间跨度

对于体育舞蹈运动员来说最重要的比赛莫过于每年五月底举办的全球性体育舞蹈盛会,就是人们常说的黑池舞蹈节。其次就是中国体育舞蹈的公开赛、大奖赛及体育舞蹈世界锦标赛,最后就是一些专业受众国内外的比赛。一般情况下,比赛的准备期大约是0.5到2个月的时间,比赛期限有1至3天,恢复期则为0.5到1个月。

2.1.4体育舞蹈运动专业受众的负荷安排

体育舞蹈运动的负荷强度及负荷量随着准备阶段的进度逐渐增加,此时要全面发展运动员的运动素质、身体素质及坚强的意志力;进入比赛阶段后,负荷量逐步减小,而负荷强度继续增加,使比赛状态得以保持和巩固,让运动员的身体达到超量恢复的阶段,此时逐步减小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消除疲劳,使运动员各项素质积极恢复。

2.1.5体育舞蹈运动专业受众的比赛安排

体育舞蹈运动比赛主要可以分为检查性、适应性、训练型及竞技性的比赛。训练性的比赛主要安排在比赛期前,针对舞蹈运动员的专项能力或者综合能力的培训;适应性和检查性的比赛大多用在比赛前,专门用来提高运动员战术的自动化能力以及对比赛场地、裁判、气候和比赛对手等的适应力,进而,为获得比赛的好成绩打下牢固的基础。

2.1.6体育舞蹈专业受众的运动恢复

对专业体育舞蹈运动员的运动恢复不仅只是恢复原来的水平,还要采取训练的手段、营养学方面手段、心理学手段及生物学方面的手段对其进行恢复,力求超量恢复。

2.2体育舞蹈运动一般受众的训练周期特点

体育舞蹈运动一般受众的训练虽然通常以兴趣爱好、健身休闲和交际应酬等为目的,但是为了使体育舞蹈运动能够更好的发展,相关的协会还是会举行一些业余的比赛,这就要求了业余的体育舞蹈运动员也必须要具备专业的素质。业余的体育舞蹈比赛不会像国际性的比赛那样重大,大多时候都是各相关协会综合各种现实的因素一年举办一次。而参加比赛的人员也是为了锻炼、检查自己,以获得更多参赛的经验。所以,安排全年多个训练周期相对适合一些。一般比赛的准备期为0.5个月到1.5个月,比赛期为5到8天,恢复期是0.5个月到1个月。另外,体育舞蹈运动一般受众的训练方法及内容与专业受众的大同小异,只是两者的目的不一样,一个注重比赛成绩,另一个则注重锻炼和体验。一般受众的训练与专业受众不一样的是运动恢复阶段,一般受众采取的办法是积极利用音乐疗法或者休息等方式来恢复。

3结语

素质专周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篮球运动;多元组合训练法;男篮队员;体能训练;力量;柔韧;灵敏;耐力;速度;身体成分

中图分类号:G8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129-03

多元组合训练法是在一个或若干个训练单元中,依照运动员的训练阶段、水平、项目要求及个人特点等因素的差异,科学地运用训练学的原理,合理地选择和安排多项不同性质和比例的多元训练内容,以获取最佳整体效应的训练方法。因此,多元组合训练法不同于单一力量训练,耐力训练等,它并非是将各种单一训练内容或方法简单地相加,而是项中有项,以一定的间歇和交叉组合的方式,把多种训练方法的优点和功能集中在一起,有利于灵活、科学地安排负荷和间歇。把影响运动成绩的多个因素纳入训练课中,一次课同时训练多个机体系统,这样对单个系统的刺激不如单一训练的强度大,但多个刺激系统的总和比单一训练的刺激总和大,持续训练时间较长,总体负荷较大,内容变化灵活,不易产生疲劳,运动员训练积极性高。[1]同时,训练方式及内容的不同变化,又有助于防止神经和肌肉在训练中的疲劳,避免局部负荷过大与损伤,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1实验对象

1.1实验对象基本情况上海体育学院男篮运动训练专业运动员14名,经健康检查,无心、肺、肝、肾及内分泌等疾病史(表1)。

1.2实验前实验对象各指标测试情况实验前对实验对象的柔韧、力量、爆发力、灵敏、速度、耐力指标进行测试(表2、表3)。

2实验方法与步骤

2.1体能训练计划安排

2.1.1周期安排实验时间:2004年9月-2005年1月。包括两个中周期,共15周。

适应期:第2-3周;训练一期:第4-9周;调整期:第10周;训练二期:第11-16周。

2.1.2负荷安排在训练一期,第7周训练负荷达到最大;在训练二期,第14周训练负荷再次达到最大。

负荷安排见图1。

2.1.3训练内容安排每周分别安排两次力量、下肢爆发力及灵敏、速度、耐力为主的训练,即周一、周四安排以灵敏、速度、耐力训练为主(具体组合训练方法手段略);周二、周五安排以力量及下肢爆发力训练为主(具体组合训练方法手段略2);柔韧训练则贯穿于每次训练课中(具体组合训练方法手段略)。注意在训练内容的安排及方法手段的选择上,密切结合篮球专项特点。

2.2测试时间与指标安排

2.2.1运动素质适应期:2-3周,指标前测;训练一期:4-9周;调整期:第10周;训练二期:11-16周,指标后测。

测试指标:

象限跳。在平坦的地面上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约1 min长)。将测试地面分为4个象限,并标示数字,标示数字顺序为1、2、3、4,受试者双脚并拢,微屈膝立于象限1中。听到信号后,双脚并拢按1、2、3、4的顺序跳跃,计完成10次循环动作所需时间。

20 m折返跑。站立式起跑,跑完20 m后折回起点时停表。

反应时。用日产Fitness station系统测试,利用光信号发生器在通过控制器产生信号的同时,计时器打开,被试者双脚以最快的速度跳起,计时器显示值为反应时。

50 m跑。站立式起跑,起动计时,到终点停表。

腰柔韧。采用日产坐位体前屈仪。

纵跳。采用日产原地纵跳仪。

握力。采用日产握力仪。

腹肌力。1 min仰卧起坐。

背力。采用背力计。

瘦体重、体脂率。采用日产Fitness station系统。

无氧能力测定:Wingnate无氧功率测试。

有氧能力测定:VO2max,跑台测定,采用Bunce方案。

2.2.2数据处理全部数据表示为x±sd,经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显著性水平以p

3结果与分析

3.1力量下肢是实现身体灵活移动的部分,下肢力量要求在瞬间用力、及时放松和平衡。腰腹是上下肢联系的中枢,对腰腹枢纽的稳定和平衡性要求高。上肢是控制篮球的身体部分,要求上肢力量的精确性,上臂的绝对力量是上肢稳定性的重要保障。以上三个部分肌肉的收缩具有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上的特征。

由表5可看出,实验对象实验前、后相比,通过t检验,腿力、背力及腰腹肌差异达显著水平(P

经过为期15周的训练实验,实验对象力量中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与实验中所采用的练习方法手段、内容安排及负荷量、强度的选择密切相关。

开始阶段以肌肉体积和肌肉力量耐力的发展为主要目标,选择的力量练习内容与方法手段全面,负荷安排应量大、强度小,为下一阶段作好准备。非极限负重的重复练习至疲劳,在接近疲劳时肌肉紧张程度最高,这时肌肉生理特征与极限负重时大致相同,训练效果明显。

发展最大力量阶段以最大力量的发展为主要目标,负荷强度逐步递增,负荷量递减,为发展爆发力作好准备。当一般力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原有的负荷强度不再有明显作用。这时进入最大力量的发展阶段。采用等于或者几乎等于运动员特定训练状态下所能表现的最大力量完成动作的负重。

发展爆发力阶段以爆发力的发展为主要目标,负荷强度接近极限,负荷量接近最小,纯力量的练习要服从在专项运动中的具体力量表现,如力量和速度的结合。篮球运动对于速度的要求是本质性的,在实际训练中,力求以最大速度完成练习。

在各个阶段的力量练习中,均要考虑与专项动作结合。我们知道,不同身体部位关节的肌肉在完成动作时收缩特征不同。下肢的爆发力是主要表现形式,腰腹的静力性收缩是对抗能力的基础,肩关节肌肉的静力性力量是稳定性的重要保障,肘关节的一般力量和力量耐力更为重要,腕关节的力量耐力是关键。针对这些部位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专项训练,包括在形式上分为动力性和静力性的练习方式,针对力量耐力的重复练习、针对爆发力的超等长练习、针对最大力量的大负荷练习。[5]在动作的结构上可以尽量模仿篮球比赛中的动作。

3.2柔韧、灵敏、耐力、速度篮球运动中的速度,其实质表现为速度的变化,关键是人体对速度变化的控制能力。人体对于速度变化的控制能力,取决于神经对于肌肉的控制能力和神经系统形成的综合预判水平。因此在篮球运动中的速度素质包括速度的实现能力、速度的感觉及速度的控制能力。

篮球运动员的专项耐力与力量和速度能力有所不同,往往并不直接决定技战术行动的实际效果,而主要对完成爆发式动作提供稳定的保障。而这一专项耐力既表现为无氧耐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有氧耐力起了重要作用。

篮球运动中的情况千变万化,运动员不断面对新的情景,并且要迅速整合已有的运动技能形成合理的技术动作,及时做出反应。合理的判断来自运动员的随机应变。篮球运动的项目特点要求运动员突然快速、连续不断地移动。因此,灵敏素质要求速度、爆发力、平衡三个基本素质作为基础。

由表6结果可看出,实验对象实验前、后相比,通过t检验,腰部柔韧达非常显著性差异(P

篮球运动中,有氧耐力是基础。实验表明经过两个中周期的训练,实验对象耐力明显提高,最大摄氧量提高明显,最大输出功率和平均输出功率也明显升高,篮球运动员的有氧耐力得到明显提高。[8]

柔韧素质在篮球运动中的作用日趋突出,它不仅有助于灵敏协调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而且还对扩大各关节韧带的伸展度及制空权无疑意义重大,除此之外,对于消除疲劳、加快机体恢复以及练习之间的转换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欧美诸队对于柔韧素质的训练非常重视,相比之下,我国各俱乐部教练员虽然已经认识到该素质的重要作用,但对柔韧素质的训练方法及内容安排理解不够深入。我们在训练安排上对柔韧练习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足够的时间。

3.3身体成分组成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总成分称身体成分,在体育领域中主要是研究人的体脂(BF)和去脂体重(瘦体重LBM)构成及其对运动能力的影响。瘦体重(Lean)是指去掉脂肪的体重,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瘦体重与人体运动能力呈正比,即瘦体重越高,运动能力越强。人体总脂量(Fat)则反应人体脂肪含量,在一定意义上体脂率越高,体脂过多,对那些需要克服体重做垂直或水平加速运动的工作是不利的。代谢上,脂肪过多增大了工作时移动总体重所需要的代谢值。

由表7可看出,实验对象实验前、后相比,通过t检验,P值均大于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意义;虽然差异不显著,但实验对象的体脂率下降,瘦体重上升(表7)。

表明:经过为期15周的训练实验,对篮球队员的身体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能够控制身体成分在适宜的水平,这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有利于运动员获得更高的体能。

4结论

采用多元组合训练法对篮球运动员进行为期15周的体能训练实验,实验对象实验前、后的运动素质发生变化,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提高且差异显著;体成分无明显差异,但体脂率呈下降趋势,体重上升。表明多元组合训练法有利于提高篮球运动员的体能状况;同时在体能训练实践中并未造成实验对象的机体过度疲劳和损伤,表明多元组合训练法中运动负荷量及强度的安排具有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Isaacs LS. Comparison of the Vertec and Just Jump system for measuring height of vertical jump for young children.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1998,86:659-663.

[2] Teford et al.A simple method for the assessment of general fitness: the tri-level profile.Australi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1989,27:20-24.

[3] Young, W.,McLean,B., & Ardanga,J.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ngth qualities and sprinting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Sports.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1995,(35):13-19.

[4] 杨桦.论篮球运动的本质、特征及规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4(27):60-62.

[5] 王保成,等.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内容[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3(13):38-46.

素质专周实训总结篇(6)

摘 要 体能训练计划是实现大学生训练目标和训练过程的规划,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体能训练计划的作用、类型分析,探讨大学生体能训练计划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能 训练计划

一、大学生体能训练计划的作用

大学生体能训练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进而提高其基本运动能力,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对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的发展及预防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大学生中仍有不少人不能积极参加体能训练,而在参与体能训练的人群中也存在着体能训练不合理、不科学,甚至违反训练规律、原则的问题,也因此而导致了健身效果差、体能素质提高不明显,运动损伤渐增、放弃训练等问题的发生。体能训练计划是实现大学生训练目标和训练过程的规划,是体能训练过程的前提设想和预先安排,对体能训练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大学生体能训练计划的类型

大学生通常在校3年以上,可把其在校期间的整个训练期看作一个系统,结合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综合分析,可把体能训练分为总计划、学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

(一)体能训练总计划

体能训练总计划也称体能训练全程计划,是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能训练的总规划、总设计,是体能训练目标实现的预定方案,是学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制定的依据和总体部署,通常包含大学生体能训练总培养目标、大学阶段体能训练的内容、方式等等。

(二)体能训练学年计划

高校体能训练与其它学科教学安排相同,通常以年度作为院校教育过程的基本时间单位。学年训练计划,是对一年体能训练的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是学年体能训练的纲领性规划,对完成体能训练的总计划及实现年度训练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体能训练月计划

体能训练月计划是根据学生本月训练的目标、内容、任务而进行设计的训练方案和规划,在训练目标、内容等要明确,如柔韧、速度、耐力、力量等素质提高到多大程度或水平,减肥要达到什么效果等等。

(四)体能训练周计划

体能训练周计划是学生每周训练安排的方案。周训练计划在制定上,应以训练内容为核心采取多种形式合理安排,确保各项素质得到有效锻炼。

(五)体能训练日计划

体能训练日计划是上述所有训练计划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日计划分主要包括训练目标、训练方法、训练负荷、训练间歇等方面,日计划尽量考虑年龄、性别及身体机能状态,使得训练计划更具有普适性。

三、大学生体能训练计划设计策略

训练计划的设计主要包括训练目标、训练方式、负荷安排、注意题四个方面。

(一)训练目标

训练目标是通过系统的体能训练使身体形态、机能、运动成绩及心理素质达到某一预定水平。体能训练总计划的目标要体现远期目标,通常可设定4-6个目标,以体现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学年训练计划通常设定3-5个目标,要注意不同目标间的联系和顺序安排,保证相当比例的学员能够达标;月训练计划要体现近期目标,应考虑训练的可行性及对远期目标实现的可能;周训练计划的目标与当月的体能训练计划目标一致,可根据一周内不同类型的训练设计分目标,如力量训练,第一次训练可安排股四头肌,第二次可安排胸大肌、第三次可安排腰腹肌。日训练计划要体现具体目标,例如当日力量训练的目标肌肉为股四头肌等等。

(二)训练方式

训练方式指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体能素质运用的方法、手段、途径。体能训练总计划在训练方式上重点对本专业学生体能训练的运动方法体系、手段体系、途径等进行整体性设计。学年计划在训练方式上通常根据对应的训练目标大致选择训练方法、手段和途径,但之前应根据学生的FMS测试水平为依据;月计划在健身方式的选取上要根据月训练目标及大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训练条件、环境等确定并及时进行调整;周计划在训练形式选择上应多种多样,避免单一,通过变换具体的训练方法,一方面能更好地达到健身训练效果,另一方面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日训练计划中要对整个训练所涉及的所有的训练方法、训练手段、训练途径进行详细的构思,与当日训练负荷要协调一致。

(三)负荷安排

体能训练总计划在负荷安排方面,要呈现出递增的发展趋势,并进行宏观的设计,以确保学生在身心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学年计划中,训练负荷不必过于细致、精确,能够基本确定训练频率尚可,训练频率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体质情况来决定,通常每周锻炼3次以上效果较理想;月训练计划中要体现运动强度的递增态势,运动强度的设计是难点,选择适宜的训练计划是学生体能素质提升的保障及训练安全的重要前提。因此,应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运动强度;周训练计划中对除了有明确的负荷强度、负荷量外,还应当包括训练的总时间,通常每周累计训练时间应在9-10小时左右,时间过短效果差,时间过长容易疲劳累积,甚至造成训练伤;日训练计划的训练负荷制定要针对该日的训练目标进行训练量、强度等方面的精细化设计,确保训练负荷与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的生理变化相适应。

素质专周实训总结篇(7)

一、 规范管理,切实提高保教保育质量。

两年来,我园一直秉持这样的办园理念,奋斗目标,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办园理念是“放飞童心,快乐成长”;奋斗目标是“力争2~3年创建县、市级示范性幼儿园”;工作思路是“严管理、抓细节、勤学习、有耐心,共育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两年来的工作重点是“沟通交流、转变观念,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制定有园长短期发展规划,根据《规划》,每学年每学期又制定有学年和学期《园务工作计划》,依据《计划》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修订完善了《教师工作考核办法》、《考勤制度》等39种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这些规章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又得到了很好地落实;为进一步夯实责任,明确职责,逐层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并且在园内实行结构工资制和按月考核制-----日检查、周抽查、月考核。通过开展以上工作,使我园的各项管理工作日趋规范、科学,保教保育质量切实得到了提高。保教保育质量提高了,我们的幼儿才会有所获,才能健康成长。尊敬的各位家长,你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我们幼儿园,并不是像有些家长说的那样,孩子到了幼儿园就是玩,哄孩子不哭就行,而是每一天有每一天的活动安排,比如:小班8:00至8:40是入园晨检;8:40至8:50是手指游戏。8:55至9:15就是桌面游戏活动,每个时间段都有每个时间段的活动内容,并且这些活动的安排都有它的目的,比如:手指游戏就是锻炼幼儿手的灵活能力;桌面游戏就是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和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同时学校每周都有每周的工作安排,每周的周五都要召开园委会,总结上周工作(本周都安排哪些工作,每项工作都完成得怎么样,通过检查,存在哪些问题,下周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安排部署下周工作;每周的周日都要召开全园教师会。所以说,我园的各项工作都是按计划安排开展的,并不是杂乱无章,盲目无头绪的,请各位家长放心,我们幼儿园有信心、有能力把你的孩子教育好、培养好,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习惯、探究能力,让孩子健康全面发展。

二、 继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素质。

人常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而我认为:“有一批好老师,才是一所好学校”,有了好老师,才能把我们的幼儿管理和教育好。因此,建园两年来,我园一直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让教师尽快成长,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在园本培训方面,派教师外出培训80多次,人均达两次之多,投入经费4万多元;又和北教场沙梁幼儿园结对,让他们园的优秀骨干教师来我园面对面、手把手全程给我们的教师培训,另外,在我们园内,还通过“岗位练兵”、“教学评优”、“班级管理观摩”、“骨干教师示范课”、“微型课题研究”、“专题培训”等,两年来成长为校级教学能手12名,思敏老师在上学期还获得了县级教学评优活动三等奖。本学期乃至今后,我园将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在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比如:本学期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在原有培训的基础上,又安排双周周四下午对全园教师进行“弹唱,绘画”专项技能培训等。总的来讲,就是想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提高了,就能更好地管理和教育好幼儿。也请各位家长放心,我的教师有信心,也有能力把你的孩子教育好、培养好。

三、 今后工作的设想

1.继续完善我园发展规划和修订各项规章制度,依法办园,规范办园,力争在明年前季三月份完成市级“一类”幼儿园的申报初验工作。

2.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力争让教师走出去,参加省级以上的各类培训,让教师站的层次更高,视野更开拓,专业技能更精湛。

3.我园逐步考虑想在业余时间创办音乐舞蹈班,培养幼儿特长。

4.进一步美化校园,为幼儿健康营造更加良好地环境。准备对东西教学楼二楼楼道墙面重新设计,设计成幼儿优秀作品展区;楼梯处将我县和我们张村驿镇的优秀传统文化名胜古迹和民间习俗照片装框上墙;一楼墙面将安装涂鸦墙和益智性游戏。

5.进一步做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文明礼貌和日常简单地生活能力的养成和培养工作,每班都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期末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