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09 14:56:06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1)

传统网络课程多是单向的信息传输,学习者与授课者之间缺乏互动,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但在微课程教学中,学习者与授课者可通过视频、音频、微信群等进行交流,学习者还可通过微测试对学习情况进行测评,从而了解自身不足,进一步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另外,在微课程条件下,不单学习者与授课者可相互交流,不同地域的学习者也可就某个问题进行即时探讨,交流中信息量更大,分析问题的角度更多样,有利于学习者扩大视野,加深理解。总之,微课程的交互性使得学习者不再孤独无助。

二、分析开放教育中的微课应用及问题

1.学习终端的使用与普及问题分析

有学者指出,微课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者多是在职从业人员,这些学习者的学习时间相对有限,存在明显的工学矛盾。而当下微课程的学习终端主要为体积和重量较大的电脑,形式单一。尽管电脑越来越普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不便携带,不便手持,再加上微课程视频格式的适用性不高,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兼容性不强,微课程视频在手机等更为便携的移动设备中往往无法观看,使得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受限,无法随时随地随需学习,微课程的推广被限制。

2.分析资源建设及开发问题

微课程以微视频为载体,其课程资源包括课程PPT、练习测试资料、学习情况评价反馈、教学支持服务等,旨在满足学习者交流学习信息、评价和反馈学习成效的需求。微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视频制作技术难度大,非专业人员难以完成课程视频制作;目前部分微课程平台仅能支持授课者、更新、修改微课程视频,未允许学习者参与课程的编辑,且不具备学习记录功能,授课者和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不足,这些都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积极性;另外,不同学科的微课程受欢迎程度不一,一般而言,人文社科性质的课程内容更生动,表现形式更丰富,较理工科性质的课程更受欢迎,但这种学科建设和开发不平衡的现象也影响了课程的推广。

3.系统化与碎片化的问题

在微课程学习中,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均是零碎的,而且学习行为断续,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需学习,自主学习,学习压力相对较低;但课程之间逻辑性不强,通过零碎的学习,学习者只能获得基础性知识,知识体系不完整,系统性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会相应弱化,不利于深入思考,也不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因此,该方法不适用于较为复杂的学习任务。

4.分析教学模式改革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微课程;开放教育

一、背景研究

教育部在2012年成立国家开放大学时,明确表示国家开放大学是建立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办学网络立体覆盖全国城乡、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没有围墙的新型大学。成立全国开放大学,标志着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踏上新征程。那么如何实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办学网络立体覆盖全国城乡,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开放大学?课程资源建设是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课程资源建设是目前遇到的最现实的问题。以何种方式为出发点,快速发展新的资源建设,显然是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在向开放大学转型时期面临的直接问题。目前开放教育各平台的课程资源表现形式为网络课程,指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课程的时间安排上一般是50分钟的学习过程。过去几年间,建设了几千门精品课程,在优质教学内容数字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带动了高校网络教学的普遍开展。然而,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等技术的迅猛发展,让我们步入了“微时代”的学门,并且促进了学生使用新的学习方法,如移动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人们也逐渐不再满足于在电脑前学习,希望能利用零散的空档时间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需要的内容短小,精悍,适合在移动终端上展现,适合快节奏的学习资源。传统网络课程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

二、微课程助力实现远程教育的“开放”

1.微课程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很多的专家学者都对微课进行了定义,有黎加厚、焦建利、胡铁生、郑小军、张一春等。黎加厚教授在文章《微课的含义与发展》里给出了“微课程”的简明的定义:“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本篇论文中,将微课程界定为:微课程是以微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围绕某一个主题或某一情境展开的,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短小的小课程。

2.微课程的特点。微课程的应用非常广泛,微型课程的形式也十分多样,主要是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本文研究微课程应用于开放大学成人教育领域,根据与当前中小学的微课程相比较总结归纳了成人微课程的主要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内容短小精悍。根据国外可汗课程的统计以及对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注意力集中方面的普遍的有效时间在10分钟左右。因此,微课程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集中阐述一个主题,如果时间过长、主题太多,学习者就会觉得冗长。因此,微课程首先应该在时间上做到短,这也就意味着微课程展现的知识量要少,并且不能忽视微课程的深度。例如,可汗微课程的讲述往往超过了教科书的知识,注重微课程深度解析。(2)更加注重教学特色。针对中小学的特点,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对中小学的微课程要求具有兴趣性。而开放大学成人学员,本身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都较强,自学能力强,不用刻意增强趣味性,因此提出要体现教学特色。(3)呈系列性。有人曾就可汗的微课程进行过对比,拿出可汗相关的一个微课程来看,可能展现出来的内容和画面并不是那么出彩,并且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但是,可汗的微课程是呈系列的,支持可持续性的学习,这是它最大的优势。对于开放成人学员来说,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作用要弱化很多,微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自主学习资源,应注重微课程的系列性呈现,形成系列的学习资源。(4)应用灵活。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移动设备或PC,随时随地学习,在线学习、移动学习变得越来越普及,学习变得越来越自由。微课程以其短而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等以上特点,在应用上更加灵活,使学习变得越来越方便和及时。此外,中小学生的应用方式可以概括为“集中看看”、“回家看看”、“经常看看”,而开放大学的学生则是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和自己的移动设备进行在线自主学习。

3.微课程的应用。国家开放大学是一种新型大学,它以开放教育和远程教育为基本特征,其主要功能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每一个有愿望、有能力学习的社会成员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服务,其核心办学理念是教育的“开放”。目前,诸多省级电大(如浙江、福建、湖南、江苏等)不仅进行了微课程的开发,而且在远程教育教学方面已经开展了多方面的实践,电大系统内部的微课程应用也已起步。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连续几年开展了以微课为主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建设评比,优质学习资源建设项目评比,进一步深化了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微课程”进行自主学习,提升了课程品质,推进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国家开放大学也不例外,从2012年年底开始,启动“微课开发及学习评价体系建设项目”,该项目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五分钟课程网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微课程的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支持微课资源的整合和分享,微课开发及学习评价系统建设项目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打通了手机、平板电脑、台式机等多终端设备,为个性化、碎片化、移动化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学习平台。各省级电大在微课程方面的实践和探索不仅有利于推动微课程在本省电大系统内部的传播和推广,更为全国电大设计、开发、建设微课程,开展微课程教学提供了实践参考和经验借鉴。

三、微课程的开放设计原则

1.设计要有目标性原则。对于微课程的设计,必须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科的目标进行设计。在微课程设计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需要达到的目标,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再进行微课程的科学性开发,反之开发出来的微课程对学习者来说是没有效果的。在参考各类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将微课程目标性原则归纳为“以学科内涵为依托,以学科培养目标为主线,以学科实际教学内容为依据,秉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设计并开发符合学科发展趋势和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具有学科教育价值的优质微课程。”

2.知识点的选取具有合理性原则。微课程是教师根据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结合学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解决的知识点,而开发的一系列教学资源。因此,微课程的设计需要结合学科目标来对知识点进行分割和建构,从中选择分割、建构后的知识点制作有效的微课程。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微课程关于知识点的选择需要具有合理性。知识点的分割选取,决定了学习者在通过微课程学习后所建构出来的知识结构,因此并不是任何教学内容或知识点都可以毫无规划的随意选取和划分形成微课程。如果没有选择,就会导致课程内容以及知识点支离破碎,与学科课程索要体现的系统性、整体性特征相违背。同样,只有通过精心的分割、适当的选择,选取微课程的核心内容,发挥微课程的最大效能。不然,煞费苦心开发出微课程,却无实际应用价值。

3.设计要有创新性原则。当今社会,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人们对创造性事物的兴趣总是比较浓厚的。因此,在微课程设计的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通过运用新颖、丰富的内容,可以从多方面分析学习的创新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同时,通过运用创新教材,提高学生对创新观念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微课程的制作不仅需要知识点的选择,更要注重创新内容的整合。

4.内容的设计要有系统性原则。微课程内容的设计是以学习者为基础的。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写作学习。由于微课程的特点,不管学生在课堂或者是在课下,在学校或者在家里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移动终端来学习。同时,由于个人理解的差异,在某些情况下学习者掌握知识的重点会出现偏差,因此在帮助学生使用微课程的过程中,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基于这方面的原因,教师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相关知识点,建立一个系统的学习框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能有更多的目标和效率。

四、微课程的设计模式

微课程的设计是一个从大到小、从整体到部分的过程。在设计微课程时,首先需要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从整体上进行分析,确定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进而搭建微课程的内容设计框架;在完成内容设计框架后,再对设计框架的每一个任务分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完成后,接着对每一个教学设计进行详尽的脚本设计;最后再依据脚本设计进行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制作;完成后将微课程资源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并根据实际教学反馈情况调整资源。微课程资源设计如图所示。规范、完整的微课程资源设计流程对于微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指导性意见。中和微课程开发过程的各种问题,通过确定主题、教学任务分析、内容设计、教学设计、脚本设计和微视频开发共六个步骤完成微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建设,对微课程的设计开放具有指导性作用。微课程对教师教学实践或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很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微课程内容的研究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对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来说,具有极高兴趣和期望。但由于我国在微课程的应用领域中,许多理念和开发运用尚不成熟,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微课领域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微课程设计和建设方案可供参考。随着国家开放大学启动“5分钟课程建设工程”项目,越来越多的成人教育在开放教育环境下也开始了微课程的探索,但具体的应用形式和应用效果的研究也很少,希望更多的学者和教师参与进来,我将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顾小清.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建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巧芳.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0).

[3]黄建军.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

[4]张志宏.微课: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0).

[5]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319).

[6]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微课 教学模式 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F01,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250-02

针对某个教学环节或学科知识点的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的微课,在开放教育实际教学活动中,越来越受到学生欢迎,彰显其教学效果。笔者在微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中,收获了不少感悟,希望与同仁进一步探研适合开放教育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

一、《西方经济学》微课教学模式的实践

《西方经济学》是开放教育财经类专业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理论课,数理分析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感觉该课程的原理和概念都非常抽象难懂,作者利用黑板或PPT板书讲授,通过案例讲解,同学们还是觉得不容易理解,特别是对于专科的同学来说,他们觉得更难消化。开放教育的学生主要是在职业余远程学习,没有大量且整块学习时间,学习时间比较零碎。每个同学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千差万别,教师想要兼顾到对每个学生的指导,非常困难。

基于课程特点和学习者的需求,笔者不断实践和探索,构思如何通过微课讲授抽象难懂的经济学原理,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快地学懂学会。借助新媒体After Effects工具,通过自建和购置整合的方式,已经有20个微课作品投入使用,在课堂教学中马上获得学生好评,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更激发了笔者制作微课的热情。微课让学生感觉不但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精简的情景式讲授,形象生动的例子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把非常抽象的原理概念讲到通俗易懂,方便学生理解掌握。如消费者剩余、均衡价格的形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选择与机会成本、效用、消费者均衡、科斯定理、IS-LM曲线、财政的自动稳定器、菲利普斯曲线、比较优势等概念和原理,以微课的方式表现,学生认为很好学,很快会,能运用。

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实践中采用微课开展教学能适应学生学习需求,使他们能在快节奏的工作条件下,做到“时时能学,处处可学”,轻松、有效、快乐学习,教学效果良好。

二、《西方经济学》微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微课教学模式能满足开放教育成人学习的需要,有其适应性。

1.用通俗易懂的形象化微案例表现抽象的理论知识,微课适宜于成人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大而全强调理论不贴近现实的较长时间的课堂讲授,不利于成人业余学习,传统的较长时间的面授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向学生讲解知识,其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方法呆板,很难把抽象的理论讲通讲透。而微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文字、对话、图片、图表、动漫、视频、PPT、flash等多元化信息技术手法的应用,用通俗易懂的形象化微案例表现抽象的理论知识,学习内容生动有趣,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掌握课程内容。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把抽象的概念讲得通俗易懂,一直是老师们想做到的,太长太复杂的案例,学生学习听讲很吃力。比如,对“消费者剩余”这一概念的理解,课堂上怎么讲,学生还是不容易明白,笔者设计了“讨价还价的学问”微课,学生以一个消费者的身份购买商品,在市场中与商家讨价还价,实现了购买行为中获得了“额外利益”的满意,教学视频生动活泼,数字和图像分析简练精确,通俗易懂,学生通过“讨价还价的学问”很好地理解了“消费者剩余”、“效用”等概念以及消费者效用的实现这一原理。

2.微课通过情景化表现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理论知识如何运用于实践,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价值观的核心与精髓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向他们提供所需要的一些事实,事例或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去思考,鼓励他们多提问,多动脑,学会学习。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身临其境自己解决问题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微课情景化的教学设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带到真实的案例中,将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变为参与其中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体验理论知识如何运用于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热点问题、人物、事件都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怎么解决,怎么思考,需要教师教学设计上的引导。笔者根据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要面对的“选择”问题,制作了“选择与机会成本”微课,用情景式体验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多种方案中择最优,降低机会成本,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很轻松地理解了经济学所阐述的“选择”、“机会成本”等概念以及资源配置原理。教学实践证明,把理论知识融合到学生熟悉的人物和事件当中,他们更喜欢,更容易接受,可以实现让学生提高学习力的教学目标,做到活学活用。精美的小情景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随时随地轻松学习的环境。

3.微课方便学生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累积知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快餐式的学习方式是学生所需要的。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双通道假设”和“工作记忆有限性假设”研究结论,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容量是有限的,基于这些认识,约5-10分钟是人们接收信息的最佳时效,时间过长容易让人疲倦,学习效果就不太好。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5-10分钟的微课也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讲授就相当于教师“长话短说”,微课模式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精细剪辑编排教学内容,短小精悍。微课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灵活播放,方便学生利用工作间隙进行碎片化学习,可以在课外或回家看知识点的微视频讲解,让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

4.微课能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要。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讲解的一个知识点,由于个人学习上的差异性,有的学生可能理解了,有的学生可能还听不懂。微课学习对象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将微课下载到终端设备(如电脑、手机、MP4、MP5等)上实现移动学习,观看微课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控制播放,速度快慢全由自己掌握,可以暂停详细记笔记,可以反复观看,学生自己掌控学习,满足自主学习的需要。

(二)微课教学设计应根据课程特点和学习者的需求提高其适应性

1.微课教学设计要考虑课程特点。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它的系统性和缜密的逻辑体系,不能随意割裂或断章取义。课堂教学必须系统连贯讲授,宜集中较多的时间详讲。但对于知识结构简单易于用片段化分析的概念、小原理采取片段化微课表达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什么样的方式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教师必须扎实做好教学方案的设计。西方经济学课程,知识结构是有层次有先后次序的,先讲好需求,再论述供给,讲消费再讲生产,宜系统讲解,但其中的概念可以片断化。比如,40分钟的详讲课,网络课件,主要系统讲授基本知识,20多个微课重点讲解难理解的概念和小原理。比如讲解知识点“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如何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宜系统讲授,把“经济不景气”的背景和现象以及相应措施讲透,几分钟是很难说通的。但是,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IS-LM曲线的分析,可以以微课表现。

2.微课教学设计要适应学习者的需求。开放大学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是“成人、在职、业余”,成人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实际工作部门,他们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但工学矛盾突出,不能像全日制学生那样,有较充裕的连续学习的时间,课堂面授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提供给学习者学习的教学内容在设计和编写过程中不能够延续普通高校教学内容的大而全强调纯理论的模式,针对成人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设计应更多的考虑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能听懂学会,为此,学习的材料不宜学术化,应合理裁剪适宜碎片式学习方式的“学材”,所用案例要短小恰当,语言要简练、专业,具有学科的特点,轻松愉悦的表达。每个微课的制作,首先必须精心选择讲授内容,通过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小案例进行情景引入,并以解答问题的方法,把知识点讲清讲透,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动画,把枯燥的理论趣味性呈现出来,方便学生随需、随地、随时“时时能学,处处可学”,轻松、有效、快乐学习。目前录制微课时教师主讲有出镜与不出镜两种表现形式,哪种形式更好,不能整齐划一,由于课程的差异性,因课而定。笔者认为,无论是哪种形式,只要微课的内容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让学习者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满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那就是一节好的微课。

在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翻转学习、在线学习盛行的今天,寓教于乐的微课,是教学模式的一个有益实践,能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精准、快速的知识要点,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已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好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进一步构建微课学习平台,如何发挥微课的教学优势,如何将微课与传统教学互相融合,取长补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维的能力,提高成人学习的有效性,这些都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微视频课件的开放教育特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2014JGA262)]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5-13

[2] 李鑫.微课堂在小学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J].学园,2014(20)

[3] 徐翠锋,郭庆.论微课与传统教学的有效融合[J].职业时空2014(01):74-75

[4] 韦忠娟.从微课的教学效果看微课程建设问题[J].市场论坛,2014(06):101-103

[5] 电大在线学习平台[EB/OL].http://.cn/video/

playVideo.aspid=2911&mode=only

[6] 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网[EB/OL].http://.cn/default.aspx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微课程的概念与特征

1.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一词由国外引进,可称为Mini course、Micro lecture、Micro lesson,最早可追溯至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提出的微型课程,而正式为人们熟知并吸引关注的是2008年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国内已有多人对微课程的概念进行了阐释,综合各方观点,笔者认为微课程是以简洁的教学视频、PPT等媒体形式为呈现载体,围绕某个教学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和教学环节(练习、实验、任务)开展的教学活动及配套资源总和,是一种支持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新型数字化教育资源。

2.微课程的特征

(1)知识目标明确,素材使用便捷

根据可汗学院课程的统计和脑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为10分钟左右,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微课程的时间也比较短,通常不超过10分钟,5~8分钟较宜。微课程的格式多为易于在网络上运行的主流格式(如RM、FLV、WMV等),能够在常用教学终端流畅播放,加上配套资源,总的容量也只有几十兆,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调用和下载。微课程中所教授的内容是精华的浓缩,并不像传统课程教学那样,以一堂课为单位安排复杂多样的教学内容,而是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重新解构,如某个突出而关键的知识点教学、某些集中反映的难题解惑,或者是实验操作演示等某个教学小环节。

(2)构成松散耦合,学习自控步调

微课程传递的知识是片段化的,能清晰表现一个独立完整的教学内容,但是微课程特别是应用于中小学教学的微课程彼此并不孤立,一般成系列集,内容具连贯性,承前启后,由浅入深。微课程的设计秉承信息化环境下倡导的个性化学习理念,松散耦合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开放性和扩展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求随时上传、更新微课程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已提供的学习路径参与课程学习;也可以自主控制学习进度,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对不懂的内容反复学习,对新的内容提前预习,对“进阶内容”深入探习,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吃不饱”、“跟不上”等知识吸收与消化的弊端。

3.微课程的研究现状

以“微课”和“微课程”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文献数量并不多,也都是近三年发表的,以相同的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学术趋势”查询,得到学术关注度和用户关注度如下页图1、图2所示。关于微课程的探讨与关注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发现,研究的主题分为理论探讨、微课程设计、国内外微课程的介绍与对比分析,微课程应用策略等,对如何利用微课程开展课堂教学尚未有做深入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翻转课堂模式为指导,笔者试图寻找出微课程与传统学习模式的融合点,依托微课程灵活多元的优势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促进微课程内涵和实践的双提升,探索达到提高教学质量这一课改终极目标的新路。

基于微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

在相关研究中,微课程大都贴上“教师”的标签,意味着微课程的制作一般都由教师来完成。鉴于微课程制作具有可选的方法多、操作简单的有利条件,笔者尝试以学生自制微课程为切入点,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维,通过基于微课程的教与学,帮助学生组织、建构知识,进行有意义学习。

1.课前学习,建构新知

(1)搭建微课程开放交流平台

为了支撑师生在课内外的教学与互动,在开课之初,必须搭建起微课程开放交流平台。该平台将实现以下基本功能:信息与资源共享,教师能够上传微课程及其配套资源、最新通知和教学计划等消息,并创建合理、完整的学习支架,学生除了查阅最新动态、下载或在线学习微课程外,也可以上传自己希望共享的资源;互动与答疑,利用讨论版、即时通讯工具等交互工具,开设主题互动专区,支持协作学习和深度交流;练习与测试,提供在线练习和在线测试,检测掌握程度,延伸知识圈。学习跟踪,自动跟踪记录学生学习足迹,基于用户行为数据为学习者个性化推送合适的微课程及相关资源。

(2)自主学习新知识

教师上传开发好的微课程,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学习领悟;可以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初评自己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及时提出碰到的疑问和难题,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进行回复、评论,“提问─回复”形成N对N的辐射性深度参与方式,互动解惑,完成自己对研究主题的意义建构。

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引入学生微课程,作为学生回复和评论的一种新方式。学生之间不仅限于文字或语音的对话,教师可鼓励学生扮演主讲人的角色,利用最易上手且不会为学生增加额外学习负担的“1手机+1纸+1笔”的微课程制作方式,将对知识不同角度的思考,或者对问题的多种解决办法等直观地展示和传递出来。微课程制作符合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对新媒体新技术的敏锐触角及认同的特点,他们是微课程的使用者、推广者。学生制作的微课程要求比较低,不像教师开发的微课程要强调教学设计和内容组织,它重点关注能清晰、具体地呈现出问题对策、思想表达即可。因此,学生自行制作微课程是对所学内容的再提炼,成为知识消化吸收为自己营养的指示剂和催化剂。

2.课堂内化,探究知识

(1)组织多元课堂活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获取是学习者经过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发展知识,达到意义的最终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学生开展协作探究学习。根据在平台上收集到的问题以及教学重难点,教师提炼出有价值的探究主题,有效地设计组织教学点拨、习题演练、动手实验、专题研讨等教师讲授、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混合式课堂学习活动,强化反馈和实践运用,让学生不再成为被灌输知识的对象,而是在此过程中成为信息的主动加工者,融合、形成个人知识,从而实现知识内化。

(2)促进整体式协作探究

在独立探究、协作学习后,学生展示成果。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向我们形象地阐释了不同的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留存率(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记住内容的多少)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页图3)。从中我们发现,当采用“教授他人/马上应用”的学习方法时学习内容留存率最高,达90%,即表示该方法所产生的学习效果最好。基于此,学生将个人或小组的各类成果制作成微课程的形式到平台上与大家分享交流,实现知识的输出。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也有利于汇总不同的观点,转变为整个班级的协作探究,提升学习层次和深度,激励学生求知、求新的精神。教师应及时记录学习情况,充分挖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潜在创意,做好建设性指导与评价。

3.课后复习,巩固已知

本课结束后,学生依照自己的学习进度,有针对性地调用和观看适合的微课程进行复习巩固,突破难点,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利用平台上用于评价的资源自我评估,判断自己是否成功掌握了知识,达到学习目标。如果圆满完成学习目标,则证明学生具备学习新知识点的基础;如果距学习目标仍有距离,则继续学习至达标。

结语

微课程作为一个新生资源,是对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基于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将容易习得的知识使用微课程在课前传递,然后充分利用节省出来的时间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的协作探究活动,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和应用中得出真知,实现了“课堂时间”的高效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自己搜索到想要的微课程,并自定步调学习,任意停止和反复观看学习微课程以确保更加透彻地理解学习内容,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自行制作微课程将督促他们掌握好学习内容,如果自己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是无法自信地将知识教于他人的,通过微课程,能增进知识记忆的牢固性,更好地促使学生的知识“活”起来。可是微课程的设计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很快就适应,它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有着较高较新的要求;且从学生角度,不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的效率,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陷入在线学习迷航的情况。

毫无疑问,微课程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微课程的推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发挥微课程的作用,笔者在操作层面上对基于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作了初步探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对微课程的应用方式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2-14.

[3]岑健林,胡铁生.微课:数字化教学资源新形式[J].教育信息技术,2013(4):19-21.

[4]于莉.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构建高效数学课堂[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8):33-34.

[5]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6]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7]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8]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3-14.

[9]王新乙.微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J].基础教育课程,2013(z1):95.

[10]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1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6.

[1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6.

[13]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7-20.

[14]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25-28.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5)

“微课”英文名为micro-lecture,最早由美国依阿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提出,最初微课是作为学科课程的“补丁”。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教授正式提出了“微课”概念,即“微课不是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孕育生成的为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设计的实际教学内容”。2011年,国内著名的微课实践者与研究者、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的教师胡铁生首次将“微课”概念引入国内。他将微课定义为“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时间较短(15分钟左右)、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他带领中小学教师开发出了超过3000节的优质微课,深受中小学师生的欢迎。随着对微课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短短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进一步推动微课向纵深发展,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切实推动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2012年11月21日,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正式启动了首届高校微课比赛[4]。比赛吸引了1600多所高校参与,参赛选手达12000人次,共有638件作品进入决赛。最终评出特别奖2名,一等奖17名,二等奖68名,三等奖105名。2014年3月,第二届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拉开了序幕,高职高专组的比赛在2015年1月落下帷幕,高校组还在激烈的进行中。从目前参赛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来看,较上一届有了明显的提升。

2微课平台

国外主要的两家平台是2009年兴起的可汗学院(KhanAcademy)及2011年进入教育行业的TED-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Education),他们将微课视频在美国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平台上,通过在线教学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可汗学院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始,是一个非盈利教育组织,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该项目由萨尔曼·可汗给亲戚的孩子讲授的在线视频课程开始,迅速向周围蔓延,并从家庭走进了学校,甚至正在“翻转课堂”,被认为正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TED指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在英语中的缩写,即技术、娱乐、设计,是美国的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该机构以它组织的TED大会著称。TED诞生于1984年,其发起人是里查德·沃曼。2002年起,克里斯·安德森接管TED,创立了种子基金会(TheSaplingFoundation),并营运TED大会。每年3月,TED大会在美国召集众多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分享他们关于技术、社会、人的思考和探索。后整合资源推出大学在线教程网(TED-Ed),是TED在教育领域的发展。TED-Ed是一种全新的视频学习组织形式,是一个集视频、字幕、交互式问答为一体的开放式课堂视频网站,TED-ED是一个展示教学视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优秀的教育者和出色的动画师强强联手,打造精致的动画教学视频,拓展“传播有价值的思想”的TED理念到“打造有价值的课程”。TED-ED教学视频分三个模块:Series、Subject和YouTube.Series,且每一个视频都会有相应的视频播放区、视频介绍、作者、课程标题、拓展知识、练习题目、分享、重新编辑等。近几年,国内先后出现了中国微课网、微课网、浙江微课网、第九课堂等微课教学展示网站以及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可见国内以微课教学为主的网站正在兴起。上传作品类型主要有讲授类、探究类、导入类,其次还有合作类、问答类、实验类、练习类、说课类等,从目前国内微课网站建设情况来看,在学习理念、自主学习环境等方面都有待改善。

3普通生物学的性质、内容及教材

“普通生物学”是一门具有通论性质的课程,又称生命科学,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全貌,掌握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本课程的基础性、通论性和入门性决定了这门课覆盖面较广,涉及生命的化学基础、细胞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进化等多方面知识,几乎涵盖了生物学的各个领域[5]。普通生物学也是一门综合性较高的课程,课程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同时,普通生物学结构较为松散,不易分清重点和难点。部分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抽象枯燥,学生普遍反映很难掌握重要知识点,有些内容知识点高中已学过,造成了部分学生对生物学学习兴趣不高,对课程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因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掌握适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专业素质,这些已然成为提高普通生物学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目前,受到广泛认可的在版的普通生物学教材主要有吴相钰、陈守良、葛明德主编的《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三版);顾德兴主编的《普通生物学》;周永红、丁春邦主编的《普通生物学》;张维杰的《生命科学导论(公共课)》、吴庆余的《基础生命科学》、宋思扬主编的《生命科学导论》、高崇明的《生命科学导论》、樊正忠编的《自然科学概论(A)生命科学(理科方向)》等几个版本。各版本在知识结构和内容编排上有所不同。各个院校根据不同专业对象、不同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中选用了不同的教材。

4微课在普通生物学的教学中的必要性

4.1普通生物学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需要微课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普通生物学课程的开设对象逐渐增多,有生物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科学教育、制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有变为通识教育课程的趋势,但相比与国外的发展进程显然慢了许多,迫切需要针对非生物专业开设普通生物学课程。既然它是通论性质的课程,因此它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通识性的人才。当下,国内普通生物学教学的学时数一般是64学时,包括实验16学时。那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讲授课程要求的庞杂知识,光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实现的;另外,越来越多的其它专业学生需要学习普通生物学,现有的教学教师、教学资源等条件很难匹配这样的教学需求,迫切需要一种开放共享式的优质教学资源。微课作为一种网络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将全部课程放至网上,学生可随时随地即点即看、反复观看,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教师在有限的64学时课堂教学中主要解决学生的疑点、重点、难点知识,不必面面俱到,解决了普通生物学有限的讲授时间与无限的课程内容间的矛盾。同时,微课的开放共享,也满足了越来越多其它专业学习者的需求,随着微课在移动通讯端、社交媒体端的开放,学习者感受到的是学习的便捷。另外,微课内容短小精悍,容易提高学习者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微课的这些特征解决了普通生物学课堂教学的诸多不足,也解决了有限的教学条件与无限教学资源间的矛盾。

4.2教学理念的变革需要微课进入普通生物学教学

在开放式学习型、网络资源共享型社会的大环境大趋势下,纵观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国外的高校课程相比于国内的主要特色之一是比较注重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网络资源开放,注重实施课程国际化,它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国家人才战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处于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某一课程开放共享的国际化程度代表的是学校、学科或国家的软实力。因此普通生物学课程也早已不是传统的单一的知识性课程,而是多主题、多角度,兼具科学与人文、社会关怀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微课是网络化普及和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普通生物学教学也需要主动适应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那么二者的结合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因此,一个制作精良的普通生物学优质微课资源就是学校的一张名牌,对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提高知名度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5普通生物学微课制作案例

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的相继出现,人类已逐渐进入了“微时代”。随着科学技术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移动通讯、社交媒体、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已进入我们的教学体系。微课教学作为网络教学手段的一种新型模式,以其形式多样、简便易制、针对性强、即点即用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备受瞩目,相关的实践和应用也迅速展开。为此,我们就微课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应用进行了实践,以探讨其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简述如下。

5.1微课制作方法

一般微课平台对微课的要求是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时间在5~15分钟左右。微课的制作有摄制型微课、录屏式微课、软件合成式微课、混合式微课等多种制作方法。“录屏式微课”是比较方便快捷、成本低廉、使用普遍的一种制作方法。“录屏式微课”主要以PPT作为讲解载体,所以表现力和可操作性非常强。“录屏式微课”的制作和研究可以说是今后微课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在本案例,我们选择了camtasiastudio8.0录屏软件进行录制,这款软件的好处是它集录制、后期编辑、字幕制作于一体,方便易学。

5.2微课制作流程

选题——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拍摄/录制——后期制作选题一定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疑难点,这样微课的选题才会有的放矢,及时为学生解惑,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案例中,我们选择两个教学内容:动物多样性进化和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动物多样性进化是普通生物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是普通生物学中的难言内容之一。微课教学设计是根据微课的教学目标与功能,应用系统方法综合考虑教学中各要素之间及与整体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微课时综合协调它们的关系,以形成时间短、内容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微课。要录制一节高质量的微课,撰写视频拍摄/录制脚本必不可少。脚本设计要详细,针对知识点、画面要求、解说词等都要做好设计。因此,微课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5.3微课教学案例

我们制作的微课课件多是长约15min的短小视频,目标单一、陈述清晰,从而使学生产生“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精确掌握学习目标,加深对课堂所授知识点的理解。案例1:动物多样性进化动物界包含的科、属、种是一个庞大的数目,要记住各科动物的特征并从中找出其进化的方向与动力,须尽量多的借助图片、动画等立体化的教学手段。教科书中对动物描述多为文字,内容繁杂,静态性动物图片,学生理解片面、不直观、缺乏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将授课内容直接、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动物多样性进化”教学中,我们将教学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并分别做成言简意赅的课件:①两侧对称动物;②辐射对称动物;③原口、后口动物;④器官进化(课件中包括器官位置变异的个例);⑤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动物进化的影响。实际教学中我们将教学内容分割成几个小的微课,循序渐进讲授。并且,每个课件中的素材采用静态高清图、解剖图及三维动画模型展示,部分动物形态展示通过专业摄影师录制而成,通过不同角度、器官展示动物模型,加强学习效果。通过微课课件,我们不但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基础理论进一步加深,而且能够对动物的分类及特征有了更加立体的感受,还可以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的难点进行单独讲解。此外,我们还将微课通过QQ、手机APP端或微课平台发给学生,使其能够通过QQ或平台选择听课、测试、提问题、互助等项目,围绕某个复杂的问题畅所欲言,形成良好的师生双向沟通关系,形成“互动式”教学,从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及效率。案例2: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在“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科书多是以文字描述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不能明确直观地表现出女性卵巢与子宫特有的周期性变化,学生经常无法将文字转化为图像进行理解和记忆,导致无法对卵巢、月经、子宫的周期性变化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也不利于社会对女性的关爱。为此,我们将该知识点分解为以下几点并制作成微课:①女性生殖系统与卵巢、子宫的结构(利用3dMAX重构三维立体模型);②卵子的发生与运动(利用Flash重现卵子的产生及运动过程),③子宫的周期性变化(从多角度慢动作动画讲解);④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调控(利用Flash制作的曲线动态重现FSH、LH等各种生理激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及其与月经周期的对应关系)。在视频中,尽可能避免文字的简单描述,力求通过三维模型及动画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形象、直观地了解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的整个过程。最终,我们通过将视频在课堂上和网络上进行展示,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5.4微课教学效果评价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变革;新形态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4C-0025-04

一、概念探微:

伴随信息化纷至沓来的各种教育新词

(一)磨课与慕课。所谓磨课,就是在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基础上集中其他教师智慧的课以及上公开课前的反复推敲试讲过程。由于这个过程是一个反复推敲、不断打磨的过程,因而被教师形象化地称之为“磨课”,并成为教师耳熟能详的教学研究用语。可见,磨课是课例研究中“最常见”的教学研讨形式,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发展途径。“慕课”是“MOOC”的音译词,其含义是“大规模网络在线课程”。不仅如此,“MOOC”本身还是一个紧缩词,其全称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其中,第一个字母“M”代表Massive(大规模)、 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 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课程)。首先,“慕课”是数字化了的课程资源。这种近期涌现出来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打破了“学校”的界限,体现了信息时代学习的需要,实现了优质学习资源的共享,因此深受许多学习者的喜爱和推崇。其次,“慕课”是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其学习地点由学习者自由选择某个场所,而非某个固定的课堂。再次,“慕课”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重复多次的学习需要,而非传统的班级授课学习,因而满足了学习者的“个性”需要。

(二)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翻转课堂是伴随着“慕课”而来的教育用语。何为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FlippedClass Model的翻译语,意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人甚至直接将其译为“翻转课堂”以区别于“传统课堂”。但就教学的流程看,“翻转课堂”并没有“翻转”传统课堂模式,只不过传统课堂模式侧重于在课堂“内”组织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而翻转课堂则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先学习新知识,然后在课堂内进行深入地交流并深化。由此可见,翻转课堂被人们推崇的原因,就是学生必须课前先自主学习,然后在课上交流讨论,学生的学习权利得到了充分体现。当下推行的翻转课堂已经得到改良。即将“慕课”中的微视频等放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然后再组织交流讨论。这种改良适应了中国的国情:一是并非所有的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学生有条件在课前观看微视频并自主学习。二是自主学习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关,从“翻转课堂”和“慕课”等学习形式产生来看,这种学习方式首先发生在高校。由此可见,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由于其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并不能完全放手让其在没有适度“引导”下自学。三是自主学习使用的视频课程资源不足。在课程资源初创阶段,只有少数课程资源能选择,优秀的课程资源完全“免费”共享尚不具备条件。

(三)微课程与微课。微课程是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环境下,有关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评价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为一体的教学系统。显然,微课程是“单位课时”所建构的课程资源。特别要指出的是,很多教师把自己的微课程做成了一个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这是教师用的课件而非学生用的“微课程”。“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显然,微课只是某个知识点的视频讲解,且只是微课程的组成部分。

(四)微信与微博。在信息化教学中,师生、生生的互动往往通过“微信”与“微博”等形式开展教学讨论。微信(英文名:WeChat)是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微博(Weibo)是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即一句话博客,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微信与微博的区别在于,微信上的用户之间是“对话”关系,而微博上的用户之间是“关注”关系。微信是私密空间内的闭环交流,而微博则是开放的扩散传播。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一个私密,一个公开;一个注重交流,一个注重传播。学生“个人”有学习问题可通过师生间的微信来交流。教师有全班学生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可通过微博的形式。

(五)微视频与微课程。微视频是指个体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DC、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上传互联网进而播放共享的短则30秒、长则20分钟左右,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涵盖小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视频短片的统称。不少人将课堂教学实录的视频“切片”看成“微课程”,这是一种认识误区,因为“微课程”本身就是完成的教学设计,而且必须有师生的“互动”。根据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在10分钟左右的视觉驻留规律,教学用的微视频最好在8-10分钟左右,然后围绕“知识点”设计必要的互动检测。由于目前网络上的在线学习,多数是以微视频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微视频不仅是微课程的重要载体,而且也是微课程的一部分,是经过精心设计带有教学目的性的教育视频。

(六)网络教室与移动终端。网络教室也称为多媒体网络教室,是集成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它既能呈现出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又能提供各类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支持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国家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数字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等“三通工程”建设之后,受制于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限制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有了改观,学生可在普通教室里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从而使信息化教学得到推广实施。基于移动终端的价格以及操作使用的限制,中高年级学生可在普通教室使用便携式的移动终端,低年学生原则上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开展自主学习。

二、本质追问:

教育信息化就是用最先进的载体还原最本源的教育

皈依启蒙哲学的一句话:懂得了起源就懂得了本质。教育的本源,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教育。因此,就教育的本质而言,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个体健康成长,并最终实现学生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转化的“主角”是学生。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加快学生社会角色的转化进程。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其本质就是用最先进的载体还原最本源的教育。

(一)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育论断自提出以来已成为教育共识。但是,这个共识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伪命题”而遭到诟病。认为这一命题不仅未遵循同一律的基本要求,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而且同时还犯有“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一命题隐含的判断是“学生是主体,教师不是主体”。“主导主体说”不仅经不起事实的检验,而且在严格的逻辑学的审判下,也更是难以站住脚的。应该看到,教学活动既不是教师的“教”,也不是学生的“学”,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互动。尤其是在古代教育中,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教学内容信息的“所有者”,二者是“合二为一”的,因此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尤为显著。在信息极不对称的背景下,教学活动呈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被动地接受的过程。信息化背景下,现代教育已经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为教学组织和引导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确保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凸显和彰显。

(二)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并不是一个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为什么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有意或者无意地被剥夺?究其根本,就是教师把“教”的过程等同于学生“学”的过程,教师教得过多必然会挤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变相地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因此,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从“尊重学生的学习”开始。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说过,泄露一个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这是坏的教学法,甚至是一种罪恶。现在,许多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所谓流畅,常常用“假问题”或者带有较强倾向性的语调来“故意”泄露教师的教学意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做法就是以教师的“告知”来代替学生的“探究”,就是对学生学习权利的伤害,剥夺了学生获得学习的体验和享用的快乐。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下的生本课堂提倡“一切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多个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来满足学生的好奇之心、探究之智和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三)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学习兴趣的唤起是学生学习行为产生的意向激发。为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中大量采用多种信息技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激趣、提速、拓展和深化的目的。同时,信息技术在加快教学的进程、拓展学习的深度、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知识载体形态的转化等方面,都有着传统教育方式不具备的优势。不仅如此,还可以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以调动学生眼、耳、鼻、舌、身等多个感官的共同参与,从不同的渠道感知学习信息,从而最大化地获得有效知识。必须强调的是,一方面所运用的信息技术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要相适应;另一方面,学习内容依托的信息载体形式可以不同。当学习内容与所运用的信息技术的适切度、匹配度、融合度越高,越能激发学生的学趣,而且能长效维持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

三、变革走向:信息化催生线上

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新形态

(一)未来教育是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的教育。自从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形成以来,教育在追求并获得教育规模效应的同时,最大的问题就是未能很好地解决全面要求与个性需要的矛盾。此外,现代教育不再是“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而是终身教育理念下的终身学习。这种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仅可确保学习者获得学校提供的学习课程,还可通过社会媒体获得学生需要补充的知识。即使是在学校教育阶段,信息化教学可让在课堂学习中少数与班级其他同学不能同时跟进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数字化了的教学资源进行个体的反复自学,从而弥补自身知识的短板,确保学习者在后续学习中的同步。

(二)未来教育是开放与半开放相结合的教育。毋庸置疑的是,所有的学校教育都是“封闭式”的教育,即使是所谓开放大学,其“开放”也是在获得一定的“授权”(缴费注册)之下的半开放。因此,传统的学校教育都是封闭式的教育。信息化时代,使得教育的开放性得到进一步加强,表现为:一是学习人数不再受到学校招生计划的限制,可接受更多的人参与学习。二是学习者的学习选择权进一步扩大。传统的按课程表授课的形式被打破,学习者可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三是学习者的学习反馈和结业方式更灵活。学习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个人意愿提前或者延后结束学业。当然,尽管教育信息化之后学校教育的开放性得到进一步增强,但学校教育依旧是半开放性的教育。社会媒体开发的都是些普适性的知识,因而是免费和开放的。科学领域中的前沿知识在信息时代其价值还将得到进一步放大,并且成为更有价值的信息。号称“开放性”的在线教育(慕课等)虽然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但并不能取代“知名”学校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拥有和研发能力,因为“半开放”表现为高投入产生的高效优质资源“不可能”免费开放使用(国家公益项目除外)。在线学习只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未来教育依旧是线下学习即学校教育为基点的开放性渐趋增强的教育。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7)

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幕课和微课程的流行,引起了教育界的持续、热烈的谈论,本文在分析微课程产生原因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开展微课程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高职;微课程;设计

2014年,对于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6月2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称《决定》)正式向社会公开。紧随其后,在6月23日至24日,期待已久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同一天,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六部门联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称《规划》)。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和扩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我国经济面临结构型调整的背景下,作为直接为实体经济服务和提供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关于专业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教学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不可避免。微课程兴起对传统课堂的冲击,引发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诸多思考,值得研究。

1 微课程的起源及发展

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特别是近几年来,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社会节奏加快,个性化学习需求旺盛,教育资源也逐渐开放、共享和多元化。当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大量涌入我们的生活时,教育的“微”时代也即将来临。而开启教育“微”时代的正是“微课程”。在国外,微课程( Micro-lecture) 的雏形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 教授提出了60 秒课程( 60-Second Course), 还有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 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 )。现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 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 提出的。“可汗学院”、“TED”等微型网络教学视频的出现,为全世界人民提供了优质的、免费的学习资源。

国内对微课程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在随后的20年中主要聚焦于微型课程概念和教学组织和设计的关注。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微型课程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学科应用和教学模式构建等。而微型学习是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研究主要主要集中在对概念的研究和应用设计上。相对于微型课程和微型学习的研究,微课程的研究是近几年才启动的,主要是关于概念、教学模式和制作方法的研究。国内微课程的实践较为成熟的是佛山微课网、华南师大“凤凰微课”和国家开放大学5分钟课程等网站。

总之,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工作者以学生为主教育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在线课程出现并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国外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模式的引入,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微课程作为一种短小精彩的在线学习资源,让学生有了更大的自和拥有感,其开放性、趣味性、互动性及持续的开发潜力也为教学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满足了在线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2 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现状分析

微课程是在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上的一种新颖的形式,对于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改进课程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其体现为:

2.1 创新“教学”方式

微课程通常以网络学习资源的形式出现,其短小、精致、灵活的特点,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对教师而言,大量重复、枯燥的课程教授可由微课程取而代之,教师可把主要精力用于课程的设计、与学生互动、批改课业等方面,提高了教学效率;对于学生而言,大家可以在最愿意学的时间、合适的地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定制学习内容:必学+选学)进行学习,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提改善了学习效果;对于学习过程而言,微课程更接近完整的教学模式,有参与、有反馈、有作业、有讨论和评价,丰富了教学形式。

2.2 丰富教学资源

与传统的教材、教案、PPT、讲课视频相比,微课程在形式上更加灵活,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它以微视频为核心,体现了一个教学环节的全过程,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教案、课件、练习、测试、讨论、点评等必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结构化、信息化、开放性、情景化的动态教学应用环境,因此它是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课程改革的学习资源创新,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新型教学资源。

2.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转变教学理念,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把课教好,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把知识和技能学好;②提升专业能力、完善课程设计,从而实现课程标准与岗位职责的对接,教学方法与学生兴趣的吻合;③掌握必要的微课程制作技术,如,视频拍摄、视频处理、格式转换、字幕同步等,让微课程更具生命力和吸引力。

在促进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微课程的设计和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

(1)设计能力不足

无论是在主流的微课程网站上,还是各种微课程比赛中,“重形式轻设计”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老师都把微课程制作的重点放在视频拍摄、配音、效果渲染等表现形式上,而对于微课程作为一个完整教学环节属性的重视不足,在结构的完整性、实用性、与岗位职责的匹配性,以及练习、互动、共同学习等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

(2)制作技术粗糙

微课程的制作对教师掌握信息化技术的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对微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设计合理、制作精良的微课程作者绝大部分都是计算机、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教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科专业、年纪较大的教师在微课程制作方面技术粗糙、形式呆板,有的甚至仅仅是45分钟课堂教学视频的剪辑,这样的微课程在引导学习自主学习时,效果必定大打折扣。

(3)微课程平台建设滞后

微课程的应用离不开网络平台支持,国内外很多知名慕课网站动辄都是上千万美元的投入,还拥有专业的技术团队管理课程平台,国内很多院校都不可能具备这样的条件和实力。现实是,学校在微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么借助不专业的校园网站,要么利用共享的精品课程网站或者其他商业网站,导致对微课程的建设、管理、维护处处受到限制,不利于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普及,对于在线课程考试、微课程学分置换等教学改革更加难以实现。

3 高职院校开展微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现阶段,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升级转型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大使命,其相对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为微课程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结合作者十多年来对高职教育的理解和实践,对高职院校开展微课程教学提几点建议:

3.1 加强微课程的研究和设计

微课程在形式上是一门完整的课程,应具有相应的课程标准。目前还没有极具说服力的实例研究如何设计、开发与实施微课程。高职院校微课程的设计既要兼顾课程的整体性,还要凸显高职课程与岗位职责对接的特色,在有限的时间里传递丰富的信息,这就需要对微课程设计的理论、策略、方法、流程、技术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形成可以推广的标准。

微课程设计是微课程应用的起点和基础,除对微课程本身进行研究外,还要加强对教师信息化环境下的微课程设计的培训,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课程的能力。

3.2 组建专业的微课程制作和管理团队

微课程的制作不仅需要教师懂专业,还要熟练掌握日新月异、纷繁复杂的微课程制作技术和一定的网络课程管理能力,这对于本来就承担大量教学任务、科研压力、企业实践要求的高职教师而言,困难重重。因此,高职院校至少应该在学校层面组建专业的微课程制作团队和管理团队,不仅可以提高微课程制作效率和水平,还可以加快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普及。

3.3 拓展微课程的应用领域

目前微课程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初见成效,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高职院校除了学历教育之外,还承担了为行业、企业服务的责任,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开放的、共享的教育资源,应该充分拓展其应用领域和服务功能。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企业要求,设计针对入职培训、岗位培训、岗位晋级考核等方面的微课程;还可以借助微课程向公众传授科普知识和生活常识等。拓展微课程的应用领域将对教育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

[2]李巧芳、杨文美,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