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微课制作心得体会

微课制作心得体会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12 08:14:54

微课制作心得体会

微课制作心得体会篇(1)

教师微课制作心得体会1:

六月初,参加了东师举办的“宽城区智慧教育种子教师培训”,短短的四天,让我得到了系统的学习,对其作用、模式、制作工具、设计理念都有了新的认识。

一、 微课的核心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构思

有很多老师常常说:“我也想做微课,可是我对电脑操作不太熟练,做不成。”其实微课最重要的是设计思路。有了巧妙的构思,总能找到简单的技术来完成它,不会录屏,可以录像;不会用PPT的复杂功能,可以用简单的图片加音乐加文字来体现;实在不行,我们可以采用老办法,一块黑板,加上教师的精彩讲解,然后用手机拍下来;不愿意出镜,也可以啊,能找到很多动画形象代替。只要想做、愿意做,技术不是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了解教学需求,了解学生需求。从实用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

二、 微课的制作固然重要,运用更重要

培训班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程帅老师的讲解,他使用了很多的前沿技术,让我极其羡慕。还有吉喆老师的“Camtasia Studio”熟练运用,也让我自愧不如,以前还觉得自己的信息技术用的不错,现在看到他们才知道,在他们面前自己还是个小学生。为什么平时沾沾自喜的我会如此呢?思考过后得出答案——自己运用得还不够!由此及彼,想到为什么现在的微课资源很多,但老师们却很少使用,有的甚至认为微课只能是学生在家使用,或者只能在平板电脑中使用。这大概是受了几所最先开展研究学校的影响,例如“可汗学院”就是做给孩子们在家收看用的。这种成功经验,在中国可以推广到边远山区,为缺少学校的山区免费建立网络,配备设备。这样也许每个教学点只需要设立指导教师,就能解决缺少教师的问题,以最少的投入,让乡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城里孩子的教育资源。但是如何用?在教学的哪些环节运用?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研究的,有了运用的经验才能做出更好的微课。微课一定是植根于一线教育这片土壤上的,而不是找些专家们闭门造车,就能制作出适用于一线教育教学的微课。在这点上东师和宽城区的领导们已经意识到了,所以这次参与培训的都是一线的优秀教师。用起来,在用中感悟,在用中不断修改思路,才能做出好的微课。

三、微课重要的不是为了教师的教,而是为了让学生更主动地学

看过很多大赛的微课作品,觉得现在的微课大有取代教师之势。有的微课就是照搬课堂教学;有的微课就是教师一味地讲,而缺少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还有的微课时间过长,缺少趣味。在这一点上我喜欢钟绍春教授不断追问的风格,他经常问我,为什么要制作这个微课?学生在学习这课时有什么难度?我还喜欢宽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李校长的提醒:“要注意学科知识的体现!”这些交织融合在一起,让我时刻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微课要短小、有趣、有互动,这样的微课学生才会喜欢!

四、微课要多样化

以前我认为微课只是用于教学,通过培训我了解到,微课的角度很多样,有的可以用于让学生自学,有的可以用于指导学生学,有的可以用于课后辅导……。以前我觉得做微课只是老师的事,通过培训我知道了,微课的制作要有学生的参与,甚至放手让学生制作,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这样来自于同学的经验更容易让孩子们感兴趣而接受。写到这里,我不禁大胆设想一下,可不可以让家长也参与进来?现在不是流行用微信晒宝贝的成长吗?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发起一个活动,例如:“朗读刚学的诗歌”,让家长在家录成视频晒出来!

几天的学习,让我觉得时间飞快,意犹未尽,期待更多学习的机会!

教师微课制作心得体会2:

今天,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学习心得。

一、什么是微课?

1、微课的概念

微课又叫微课程,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

微课≠微视频≠课例片段

2、微课的特点

(1)短:教学活动短视频时长短(10分钟内)

(2)小:资源容量小教学主题小

(3)精:教学内容精选教学活动精彩

(4)悍:交互性强功能强大应用面广

3、微课盛行的原因

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5-8分钟)和认知学习特点(信息太多注意力难以集中)和科技的进步(无线网络/智能终端的普及)、学习者个性化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的迫切需要……

4、微课的优点

第一,学习可以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学习者能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学习指定的内容,这个独特优势是其他学习方式所望尘莫及的,极大地满足了学员的需求。

第二,学习的自主性。学员可以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学习,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课程,这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知识的便利,使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掌握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组块。

第三、可以消除心理负担。从心理学角度看,对于一些性格内向、害羞等性格的学习者来说,移动学习能够弥补传统课堂和面对面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尴尬的场面,驱除交流的胆怯心理,从而轻松地学习和交流。

二、如何制作微课?

1、微课的基础——PPT

重点突出、简洁美观、引导思考、声画和谐

背景与模板、图画与布局、字体、字号、音乐、字数与速度

2、常见的微课制作方法

(1)录屏软件录制:录屏软件+PPT

(2)可汗学院模式:录屏软件+手写板+画图工具

(3)摄像机拍摄:DV录像机+白板

(4)More……

3、微课录制的常用工具

uCamtasiaStudio(CS6.0)

u屏幕录像专家

uPhotoshop(PS)

u会声会影

……

4、微课的录制流程(录屏软件+PPT)

5、优秀微课的评价标准

微课程功能理解透彻;

时间不超过八分钟;

知识点够细;

受众定位明确;

情景定位明确;

知识准确无误;

知识点讲解不照本宣科;

语言通俗易懂;

PPT有视觉美感;

视频画质清晰;

版式设计好;

音乐配合好,节奏感强。

老师们,微课的制作是我们新时代的每位老师都应该掌握的一项必备技能,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只是抛砖引玉,跟各位作一个简单的交流,微课的制作实践性很强,主要还是靠大家下来多实践多操作。如果讲得不当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教师微课制作心得体会3:

通过这次的培训,感受到微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新型方式,更是一种促进自己成长的新模式,通过最近制作微课程,我不断深入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一个知识点,精要的讲解,多媒体的呈现方式、五分钟的学习享受,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爱上学习。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我们可以将一些重难点,易错易混点,拓展性知识碎片化,显性化,形象化,传媒化。

从微课制作方法上,目前我采用的方式是通过摄像机自己录制,课件加声音或背景音乐转化为视频格式。对教师使用各种软件的技巧要求很高,需要自己熟练掌握各种音视频软件的使用方法。

从教师层面,通过微课制作,不仅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更重要的是制作微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经验积累的一个过程,做微课程,其实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不断地反思中,教师能够不断地成长。微课程便于传播,教师间可以相互学习好的经验方法。优秀教师有许多好的经验,过去没有恰当的办法总结、传播,而微课程恰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固化经验、传播方法,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成长。

从课堂操作方面,是将来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微课的应用弥补了农村学生家长素质低,不能很好辅导自己孩子的空缺,学生在家中也可以运用网络很好的巩固学习,对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及一些难点,盲点进行针对性点拨和指导,从而保证自己教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微课制作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微课;体育教学;先学后教

“微”时代强势来袭。发微博、聊微信、看微电影、读微小说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主调。微视频也在教育的大课堂上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优势,在“微”时代大潮的裹挟中,中小学体育教学也在酝酿着变革。正当我为如何研发“接地气”的体育“微课程”犯愁时,山东省威海市教研中心在文登区实验中学举行了“威海市初中体育教育名家工作室导师指导活动”,这让我受益匪浅。活动中,同仁们在体育教学中大胆尝试了“微课”,特别是《快速跑》一课中的微课程使用让我感触颇多。

一、微课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真正实现了先学后教

看点一:在教学《快速跑》这节课时,上课前,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iPad播放北京田径世锦赛男子100米决赛博尔特与其他选手比赛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如风一般的奔跑速度,并引出本课的内容和目标。

优点呈现:

1.让学生领略世界上短跑速度最快的运动员的风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播放顶级运动员的比赛,牢牢吸引住学生的眼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该项运动技能的渴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实现兴趣引领学习的方式。因为运动员的展示比体育老教师更专业、更出彩,能精准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启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利用情境、资源、活动的设计,陶冶学生的情操

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句俗话来形容微课程再贴切不过了。微课程的设定要结合课堂的需要和学生的喜好,打破教条主义,开启学生观―思―研―学―练的授课模式。学习情境的创设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有效的互动式教学又能带给他们全新的体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高级的教育。

3.实现“以生为本,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微课”摆脱了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理念,立足“以生为本”。在“微课”的引领下,教师为学生学得愉悦而教,为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而教,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实践、善于创新而教。

4.让学生带着目标参与课堂学习

通过课前的视频预习,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任由教师描绘。预习的超前性与独立性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了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优化了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带着问题参与课堂学习。

二、微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

看点二:在教学《快速跑》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快速跑结束后,让他们带着问题,观看世锦赛苏炳添与博尔特百米比赛视频,找出他们的不同之处,并联系实践,我们怎样才能和博尔特跑得一样快?

优点呈现:

1.知识点设计新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人们常用“眼球效应”来形容醒目或轰动的效果,“微课”就巧妙地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效应”,并且从立意到整合都极具现代感。兴趣的激发让学生拥有足够的参与感,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奔跑的对比,找出影响跑速的主要原因

中小学生因为生理特点在学习上容易出现忽视细节的问题。在这节《快速跑》“微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步频和步长的对比镜头”,从细节上呈现出决定运动员跑速的两个因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3.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翻转,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微课”实现了“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进行高效学习,这种方法重新调整了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支架,使学生更加灵活、主动地参与学习。

三、微课程的制作和应用,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微课的制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高大上”的教学再创作

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我们结合实际教学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完成了知识的巩固与提高、反思与更新、交互与共享,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2.微课的形式特点迎合了时展

今社会,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普及使微课的传播变得十分轻松。同事之间好的教学经验方法的交流“分分钟”便可实现。这种互动式的交流对教研团队的成长大有裨益。

3.微课制作方法简单,形式新颖

通过微课,教师可以进行资源的积累、信息的整合和教学教法的分享。同时,教师在微课制作过程中亲力亲为能提高自信心,增加成就感。

四、微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反思及建议

体育课作为室外课,本身是具有局限性的,因而对“微课”在体育课堂上的运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我看来,可以从几个要点来研究体育“微课程”。

1.体育微课程应用的时间节点

体育“微课”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出现在每一个课堂节点。如在准备阶段,我们可以导入观赏性的视频,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或者在技能教学阶段,以提问思考的方式导入“微课”,培养学生的小组探究能力;又或者在放松身心阶段导入瑜伽、德育等内容的“微课”,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

2.体育微课程应用重点解决的问题

“微课”的优势是直观立体、细致明确。这种优势在体育技能教学中会被无限放大。在传统的技能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来完成。鉴于体育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动作示范规范性良莠不齐,必然会使部分学生无法抓住技能学习的要领,事倍功半。而且一部分老体育教师因身体原因,不可能每节课给学生做诸如背越式跳高等高难度动作。此时,“微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制作者可以通过资源信息的整合,将原本复杂的运动技能拆解成简单易学的模块,最后由学生完成模块的整合,达到技能熟练的目的。

3.体育微课程应用的不利因素

(1)电脑、iPad等设备不够普及是第一个不利因素

我们无法强求每个学校都能达到人手一iPad或者每个家庭都有上网设备。特别是偏远地区经济较落后,“微课”的开展尤为困难。

(2)外堂课与“微课”的使用衔接上还有诸多困难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将一节体育课拆分成室内“微课”和室外练习两部分,必然会导致课堂时间的浪费。当然,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已经用室外互动式电子平板解决了这个问题。

(3)“微课”制作的培训和推广力度不足

暑期远程研修曾对“微课”的制作进行了一系列培训,使体育教师对“微课”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制作精良的体育“微课”对于大部分体育教师来说还是有难度的。这需要后期的继续培训和地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

诚如诸多新生事物一样,“微课”也需要在时代的大潮大浪中经受洗礼。每一个淘沙者都在不停地摸索、探寻,只为寻到那一块闪闪发亮的金子。摒弃浮华,潜心钻研,让我们在“微时代”里做一个快乐的淘沙者。

参考文献:

微课制作心得体会篇(3)

共同体活动特点

数学微课教研共同体的教研活动围绕“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做”(其中“做中学”是现代教育理论家杜威主张的观点)的模式,这是曲折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对教学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很有价值。我们的教研活动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真实性 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遇到实际存在的难点和重点,通过教研,制作出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的视频。例如,我们一年级教学中笔算的写法,孩子们看到老师在微课中拿着尺子在划线的动作,就一个一个地跟着拿起尺子模仿,这个切实的做法,牵动学生动手实践的愿望。

实用性 围绕教学实际,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教师之间研讨,师生之间磨合,进行微课制作,作品应用于教学,服务于教学。通过实际教学与具体操作的融合,让我们教研的根基更扎实,同时活动成员学会创作与分享、学会反思与修正,在交流中获得探究的惊喜和成长的快乐,同时,“探索”的魅力会在年轻教师身上引发不竭的动力。例如,有的班级学生多,像认识体积的授课,教师在讲台上做演示,会有一部分同学观看不全面,于是五年级教师韩晓雁就想到利用微课,提前制作好图形进行教学,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他们都观察得很仔细,没有一个“死角”,因此能够清楚地认识体积这一概念。

合作性 “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做”的实践宗旨,是教师之间共同讨论、共同思考的对话交流过程,始终以一个团队的力量面对出现的任何一个问题。例如,制作任何一个小微课,大家都齐心协力,进行专门教研。因此,凝结了集体智慧的微课,课堂效果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效性 微课作品内容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研讨交流后制作成的视频资料,有一定的系统性,因此使用起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都很有实效。

共同体活动流程

“协同学习”中的“协同”有“合作”“协作”之意。并不是任务平均或成员同质为前提,而是以成员之间的异质性,活动的多样性为前提,由于成员的异质性会发现不同的内在知识建构模式,从而产生更高的效率,并且支撑我们“协同学习”的环境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模式是“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做”,因此微课教研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优化,形成一种全新的学习形态。

学校活动小组,由笔者牵头,精心挑选了一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数学骨干教师,一共10名教师组成微课教研“协同学习”小组。首先,召开全体成员动员会,进行分工,建立微信群,建立交流博客,各有任务,及时交流。其次,“选题试做”:年级组内教研,对本学段教材进行教研,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微课制作,梳理制作的原因,制作的方法以及设计的流程。再次,“同观共评”:全体成员分别对每个年级的微课进行微教研,发现“微亮点”,提出“微建议”,做出“微创新”。最后,“观课议课”:经过集体打磨的“微课”运用到课堂上,全体成员一起参与到“微课堂”,开展更深层次的“微教研”。在实践中思考自己制作的微课程,发现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做到精益求精。

共同体活动达到的效果

微课是近年来新兴的教学模式,它有以下特点:

第一,微课制作针对某一知识点,大约4至5分钟(一到四年级不超过4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5分钟),必须与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有效时间相匹配。

第二,实现“双师”教学的方式,成型的微课应用到课堂上,一方面,学生观看微课学习时,教师可以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或者在用微课教学时,学生遇到障碍,教师暂停视频,和学生一起互动讨论,把问题梳理清楚,再接着进行下去。我们学校班容量较大,教师组织操作课堂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课堂上教师采用边播放视频边个别指导,也是“双师”教学的一种模式。

第三,差异化教学成为可能,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例如:个别同学对某一知识点了解不透,可以单独使用“微课”资源,进行反复学习,直到学会为止。

微课制作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 微课;高中化学;网络学习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3-0103-03

1 前言

微课是指以多媒体为依托,以图形声像相结合的方式制作的教学短片。微课是信息化教学的一种新生教学事物,以其短小生动的形式深受学生的欢迎,因此,在教学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微课同样能够发挥其用武之地。化学是一门兼具知识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微课能够发挥其作用,将知识和实验结合起来,所以微课在化学教学中用途很大。

微课的运用是有技巧的,并不是简单地在课堂中播放一个教学短片,更重要的是要将微课和教学需要结合起来。精心地制作微课,适时地在课堂中进行展示,并且重视对于微课的课后分享,以此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2 微课的课前制作

微课的制作是运用微课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好的微课课件才能够在高中教学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微课运用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课课件制作得好不好。在微课的制作中,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精心制作出能够帮助教学效果改善与增强的微课课件。

结合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主题 高中化学中微课的运用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些有趣的主题,从而能够让微课充分发挥作用。如在高中化学元素的教学中,由于各种元素的特性不同,学生在记忆和理解的时候常常会存在困难。教师可以设计“化学元素大家庭”这样的教学主题,通过微课动画展现的形式展示化学元素大家庭里每一个元素的特性,如活泼元素、懒惰元素,通过元素找朋友的方式展示出不同元素在一起所产生的化学反应。通过这样的教学主题,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不同化学元素之间的情况,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诸如此来的主题设计,都能够达到教学的目标,教师一定要在主题设计上花心思、动脑筋,从而设计出高质量的微课课件[1]。

教学内容的选取要贴近需要 在化学教学里,需要向学生讲解和传授的知识点有很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微课这种形式。教师在设计微课课件时,对于内容的选取一定要贴近教学的实际需要。一些需要学生识记的内容可能并不是很适合采用微课,这种就要通过板书讲解等其他形式向学生传授。而对于一些适合微课的内容,则可以通过微课进行传授。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取舍,从而真正做出适合教学需要的课件。

如在教授氧化还原反应时候,很多学生可能搞不懂什么是氧化,什么是还原,以及中间发生的化学变化。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用动画的形式展现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以及氧化物、还原物的特点等。学生可以通过微课的辅助展示,清楚地知道这些化学反应发生的全过程。

微课的形式要生动多样 微课取胜之处就在于它的多样性,图形声像等都可以作为微课的材料。在微课制作时,教师要通过不同的形式将化学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展示出来。运用动画、音乐、沙画、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使得微课课件有趣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整体兴趣。以元素特性为例,化学元素可以是一个个动画形象,其特性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展示,发生的化学反应可以是视频,这些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是微课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取得出奇制胜效果的保证[2]。

微课的长度要适当 在微课课件的制作中,要注意微课课件的长度,一般以5分钟左右为适宜。一节课45分钟,教师对微课课件的运用是插入环节,而不是主体环节,对于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展示都不应该过长或者过短,过长学生会疲惫,过短可能讲不清楚一个知识点。教师在微课课件的制作中,要既能够讲清楚一个知识点,又不会过长。微课的所有内容都应该是对教学有用的,对于一些单纯的只是好玩的东西要少之又少,只保留核心内容,从而增强微课课件的实际效果。

3 微课的课堂展示

微课课件的展示要坚持适时适度的原则,在重要的教学时机进行微课课件的展示,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不合时宜的展示则往往事与愿违。微课课件展示一般主要运用于以下几个环节。

课程导入时展示 在新课程导入时,学生对于一些陌生的知识,常常比较难以理解和接受,而化学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口头讲解,学生可能会不懂。因此,在新课程导入的时候,采用微课这种直观的形式,能够较为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新知识,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且微课是一种较为活泼的形式,展示新内容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集中精力,从而能够以较高的热情吸收新知识。再配合教师其后的讲解,新知识的导入便不再是教学中的问题。

重难点讲解时展示 在重难点讲解的时候,微课展示是强调重点、分解难点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微课的方式,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记住重点、理解难点,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化学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重点需要向学生反复强调,对于这些重点,教师一遍遍地重复,学生可能会厌烦,也不见得能够接受和记住。利用微课这种形式,因为比较生动形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识记[3]。

对于一些难点内容,由于化学的抽象性,教师往往不能够很好地讲清楚。利用微课这种形式,能够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将抽象的东西具象化,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从而把需要大脑想象的抽象过程变为可以眼观耳听的直观感受,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

知识拓展时展示 化学课堂所传授的知识并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有时候还需要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一些延伸和拓展,而在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方面,微课又是一个好帮手。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教师跟学生讲的时候可能无法表达清楚,但是微课却是能够讲清楚的一个好手段。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一些知识的延伸,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如在讲授一些著名科学发现的时候,告诉学生这些著名的科学发现者,通过微课向学生展示这些科学家的图片或者视频,帮助学生发掘科学探索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的提升。

化学实验时展示 在进行一些化学实验的时候,由于课堂教室的空g局限性,可能后排的学生无法清楚地看到前排教师所进行的实验,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室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在大屏幕上播放实验过程,并且可以采用慢动作、反复播放等方式,让学生看清楚实验的过程以及其中的细节,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化学实验。还有一些化学实验由于具有危险性,比如可能会爆炸,在实验室里无法展示给学生,就可以通过微课的方式让学生看到实验的结果,从而让他们牢记一些可能出现的危险,避免在自己做实验的时候发生。

直观展示要结合深度讲解 在微课的课堂展示中需要配合教师的讲解。微课的运用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将课堂交给微课。微课是一种直观展示的形式,对于一些表象的或者抽象的东西能够很好地展示,但是对于一些深度的逻辑性的知识则展示能力较弱,这就需要教师配合微课进行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逻辑和思路。另外,在微课播放过程中,由于融入一些动画视频等形式,学生获得的信息比较多,有可能只是去注意这种形式上的好玩,而忽略了对于知识的提取。因此,对于哪些是核心知识,还需要教师进行强调,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强调,帮助学生明白核心知识并进行重点掌握。

4 微课的课后分享

微课课件的运用不仅仅体现在课前制作、课堂展示,还应该体现在课后的分享和讨论。通过分享,让微课作用得以更好地发挥;通过讨论,让教师更好地掌握微课制作的要领。

网络分享 微课课件是教师精心制作的学习材料,对于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微课是一种电子媒介,电子媒介的特性之一就是便于复制和传播,因此,在微课的运用中除了教学课堂的展示,还要注重课后的分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大屏幕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能够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但是课堂并不仅仅是微课课件的唯一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课后更多功能的发挥。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复制微课课件进行课下学习,也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电子邮箱、网络学习平台等渠道将微课课件进行传播和分享,从而帮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也让微课这种形式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学讨论 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这种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对于教师来讲,微课也是一种新鲜事物,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完善。因此,对于微课的使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后讨论,也可以在教师群体里发动一些教学技巧的交流和分析。如对于教师制作的微课课件,以及学习过程中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教学的讨论,让学生提出哪些是微课课件制作较好的地方,哪些是不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地方。通过征求学生的意见,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他们的兴趣点以及兴奋点,在以后的课件制作过程中进行改进,更加迎合学生的口味和需求,更好地进行课件制作,切实增强课堂效果[4]。

5 结论

高中化学课程中运用微课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氛围,增强教学的实际效果。在微课的运用中,最关键的在于科学地制作微课课件,要结合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主题,教学内容的选取要贴近需要,微课的形式要生动多样,微课的长度要适当。在课堂展示的时候,要注意适时地进行展示。微课主要运用于课程导入、重难点讲解、知识拓展等环节,在进行直观展示的同时要结合教学需要进行深入讲解。此外,还要重视微课的课后分享,通过网络分享的方式方便学生的学习需要。针对微课中的一些教学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和讨论。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切实发挥微课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金国林,林肃浩.构建高中化学微课“生态”系统:以“化学反应的方向”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10):3-6.

[2]张正伟.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注意的问题[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6(6):110.

[3]刘瑛.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5(15):139-140.

[4]陈广余.微课,让化学学习更加有效[J].化学教与学,

微课制作心得体会篇(5)

近两年,“微课”一词火遍大江南北,特别是进入2013年,各种微课大赛和培训活动此起彼伏,颇有“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言微课”之态势。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和流行,必然有其区别于以往相似事物的特点,那么,微课的特点是什么呢?

微课的产生和推广,得益于其形式上的变化

一是资源类型的变化。十年前的资源建设,主要建设的是课件、教案、习题等“部分性”资源,而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内容的“整体性”资源。课件、教案、习题等都只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到的某部分资源,且是基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想化设计而制作出来的,较难反映出教学的全貌和真实状况。微课的主体是视频,其所蕴涵的信息量及对课堂教学的反映是其他资源难以比拟的,因此微课的提出才能引发大众的追捧。

二是资源粒度上的变化。课堂教学视频可以满足前述资源类型的需要,但因其时间长、文件容量大而与互联网的传播规律相悖,从而使得课堂教学视频的传播与分享遭遇瓶颈。因此,尽管各地都建设了不少优秀教学视频库,但使用效率和效果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微课的“时间短”这一核心特征,恰恰解决了课堂教学视频的不足,解脱了教学视频的束缚,才能成为新的热点。

三是资源名称上的改变。微课最开始的名称是“课堂视频片段”,2009年已在佛山市开展实践,但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当媒体人给其取名“微课”后,则迅速传播开去,引发全国热潮,再次证明在互联网时代,好的名字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微”是微课形式变化的首要特征

所谓“微”,指的是视频的时长较短,一般在5分钟左右,最好不超过10分钟,因为在互联网上,人们观看视频的忍耐度通常不会超过10分钟,这也是首届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规定微课不超过10分钟的主要原因。

形式上的变化,有时也会反过来引发事物其他属性的变化。由于微课在这种形式上的变化(“微”或者说“短”),使得微课有一系列其他方面的属性变化,也就因此有了微课的其他几个特点——

“小”是微课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小”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微课文件的容量小,因为时间短,所以微课视频的文件容量可以大幅减少,一般只有几十兆甚至十几兆,这完全符合当下互联网播放视频的带宽和速度,也就使得微课视频的传播和分发有了较好的物理基础;二是指微课的选题小,因为时间短,所以微课不可能像以往的课堂视频一样讲授一个完整的单元,只能针对某个知识点、某道习题或某个学习环节进行讲解。

“精”是由“短”所带来的另一个微课的特点。所谓“精”,指的是微课的设计必须精致、紧凑,不能拖泥带水。因为时间短,所以微课中的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钟都应该经过精心设计,否则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传统的课堂视频,教师有较多的时间来导入学习内容,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来组织学习活动,微课则不然,每一段教学活动都需要进行更精致的设计,因此设计微课就像拍一部短片一样,除了惯常的教学设计,还要有详细的脚本规划以及镜头的组织安排,否则很可能就超时了。

上述分析的是微课因其外在形式的变化而产生的新属性,这些固然是微课的重要特征,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仅有形式上的变化恐怕还不够,必须在根本上区别于以往的资源,这样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面向学习者”是微课的核心特征

笔者认为,“面向学习者”才是微课区别于其他以往资源的核心特征。以往建设的资源,无论是课件、教案、习题,还是教学视频,从根本上说,面向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课件、教案、习题等资源,显而易见是给教师参考或上课时使用的,并不是直接给学生用的。课堂教学视频,尽管人们也宣称它可以给学生观看,但实际上无论从制作成本还是建设机制方面来分析,并没有把学生作为主要或首要观众。

课堂教学视频的制作,从成本上来说是较高的,一节课的制作,通常都要双机拍摄以及后期剪辑,还要考虑灯光、录音等各种环境,即使不算授课教师以及听课学生的人力成本,单从技术制作角度而言,没有几千元是做不出一节课的。尽管现在有自动录播系统,但其智能化程度和拍摄效果仍未达到专业人士的水准。

因此,一般教师并不会轻易去拍摄自己的课堂录像,大部分都是为了评奖或展示才会请人来拍课,这也是多数教学视频资源库建设常用“以评促建”方式的重要原因。而“以评促建”的一个负面效果就是,大部分教师为了迎合评审的需要,多在视频中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以体现自己的教学功底如何深厚、教学技艺如何高超、教学理念如何科学、教学方法如何先进,对于如何支撑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学习内容的呈现等)反而重视不够,甚至有意摒弃,这样制作出来的教学视频如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呢?实际上,也很少有学生去看教师拍摄的课堂教学视频,这些视频主要还是用来给同行学习和借鉴的。

尽管面向教师的资源有其自身的价值,但其价值却因借鉴过程中的两次衰减而大打折扣。现有的资源使用逻辑是,教师通过观摩和借鉴优秀教师的作品,改善自己的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这个逻辑看起来很好,实施起来则不一定能达到预想的目标,甚至远远达不到目标。一位优秀的教师将其教学中使用的教案、课件乃至视频等共享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学习,但观摩学习的教师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优秀教师的想法?即使观摩的教师能完全理解优秀教师的设计意图,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将所学转化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在这个“学习—转化”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存在衰减,其实际产生的效果(即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度)并不理想。

既然在“学习—转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衰减现象,那何不由优秀教师直接为学习者做一节课?这样对学习者学习的支持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这就是微课“面向学习者”的核心特征,也是微课区别于以往教学资源的本质特征。

这一特征笔者归纳为“悍”,即微课强调的是效果,是对学习者学习支撑的效果,一节微课是否优秀,关键在于它的效果是否强悍,能否解决学习者的困惑。通俗点说就是,学生不懂,看了微课后就明白了,这样的微课就是好微课。

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微课资源建设

“面向学习者”这一特征,也会引起微课建设其他一些方面的变化,如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到微课资源建设中来,这对微课的发展大有裨益。过去十多年资源库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师这个群体总体而言是不会掏钱购买教学资源的,或者说教师在教学资源购买方面的能力存在不足,这也是众多教育资源公司风光不再的重要原因——主要客户群体缺乏购买意愿或能力,公司如何得以生存,产品又如何得以持续发展。微课则不然。微课面向的终端用户是学生,尽管学生没有太多消费能力,但家长可是愿意花钱的。因此,微课势必吸引众多的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入到这个市场中来,这些资本和力量的引入,对于微课的建设和应用并不是件坏事。

人人皆可做微课

“面向学习者”这一特征,还会降低微课制作的门槛和成本,使得人人制作微课成为可能。以往的课堂教学视频,由于要展现教师的风采以及教学理念,因此需要拍摄教师讲课的镜头,还要拍摄学生活动或问答的镜头,这就需要专业的团队来拍摄和编辑。而微课的目的在于讲清楚一个问题,重点在于教学内容的传递,因此完全可以不出现教师或学生的形象。

教师可以事先制作好PPT,一边播放PPT,一边讲解,然后用录屏软件将PPT播放的过程和讲解的声音同步录制下来,直接生成视频。这种微课制作的技术门槛和成本近乎零,就把教师从技术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聚焦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国外风靡的“可汗学院”的授课视频,也是用录屏软件录制的。这是微课得以流行的另一个原因。

目前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误区与困惑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对微课的特征做一个归纳,即“短小精悍”。其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根据这种认识,我们再来审视当前各种微课大赛及众多微课作品,不难发现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上依然存在很多困惑和偏差。

1. 超时

关于微课的时长,其实并没有严格的科学研究来说明究竟多长才合适。但根据一般网络视频的观看规律以及大多数人的体验,不宜超过十分钟。这点在中小学的微课制作中相对较合理,反而是高校制作的微课时间太长。首届高校教师微课大赛规定的时长为“10分钟~20分钟”,这与微课的“短”这一首要特征契合度不高。笔者以为,微课宜短不宜长,对于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拆分成几个微课来解决。

2. 微课成了课堂的浓缩

许多人认为微课就是精讲,把原来课堂中四十分钟的内容浓缩到十分钟左右讲完。这一观念从逻辑上就可以证伪:四十分钟面对面都不一定能讲清楚的内容,如何能通过十分钟的视频讲明白?微课是针对某个小的知识点或习题等来制作的,并不是完整的一节课的内容,也不是传统课堂的浓缩。

3. 微课中可否出现教师

虽然微课起源于课堂教学片段,但它是直接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因此,需不需要出现教师或学生,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学习的需要来判断。但从当前看到的微课作品来分析,笔者认为大部分出现教师和学生的微课都是画蛇添足,多数此类微课的制作者还在延续以往课堂视频的制作思路。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多次微课的培训中都使用过这个例子:“我今早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很不错。但我有必要把下蛋的老母鸡抓来看看吗?微课就像鸡蛋,而教师就是老母鸡,把蛋下好就行,何必总是惦记着出来展现自己的风采呢?”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的评审标准中,并没有像以往课堂录像评比一样有“教师风采”这一项评价指标,其原因也在于此。

4. 选择什么点来制作微课

微课的选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重点、难点,二是解决个性化学习的点。所谓重点、难点,就是针对学习过程中认知上存在困惑,或者学生自己看不明白的地方,制作微课进行讲解或引导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但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会对不同问题产生困惑,因此从个性化学习的角度来看,只要有学生可能会不明白的内容或习题,都可以制作微课。当然,在制作的顺序和优先级上,可先考虑重点、难点,这能解决大多数人的学习问题,相对价值更高。

从目前各地微课大赛的作品来看,选点的重复率较高而覆盖度较低。有些点很多人做,一个点有几十节微课,很多点却没人关注,一节微课都没有,因此后续的微课建设(包括大赛)应考虑在这方面做适当引导。

5. 缺乏趣味性

目前大多数微课作品都是教师的讲解,很像是课堂搬家,这是制约微课发展的深层原因,因为它反映的是教师对教学的理解以及设计教学的能力,同时它又是微课制作必须解决的问题。

与课堂教学不同,微课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感。传统课堂上,教师可以直接与学生进行眼神等交流,课堂学习环境也可使学生更容易保持学习积极性。微课在这些方面不具备优势,缺少了教师的监督,学生更容易产生疲倦感。

更麻烦的是,控制权掌握在学生手里。传统课堂中,学生即使不想学,也不能随意离开教室,或者中止教学过程。但在观看微课时,学生可以随时关闭视频或者切换到其他地方去,因此,微课在激发学习动机方面需要有更多的设计。例如,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或认知困惑,从而吸引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一步步完成学习过程。多媒体的使用也是一种提升学习积极性的手段。

简而言之,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一种危机感,要不断思考,学生在看到这段时会不会厌倦、会不会关闭这个微课视频。如果会,就需要在这个节点设置一些活动或环节来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这也是目前多数微课制作者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6. 如何才能做出好微课

笔者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难度相当于回答“如何才能上好课”。从微课制作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制作微课时教师需要把自己当作一对一课外辅导的教师,而非面对一个班级进行集体教学的教师。因为,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时,通常都是自己一个人看,这和集体授课的感觉是不同的,而集体教学与一对一辅导的教学方法和操作技巧存在诸多不同。教师必须设想自己对学生一对一辅导的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临场感。

微课制作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微课;高职;主题班会;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5-0064-03

现在,我国高校已经全面迎来了95后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信息技术已全面嵌入他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并对他们的思维方式、人际交往等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对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思政工作者作为主导者,将“微课”应用于主题班会课上,可实现其主题教育覆盖范围从线下到线上,教育模式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的转变,也是高职思政工作者主动顺应高职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的一种创新。

一、“微课”的定义和特征

“微课”是依照实践教学的要求,把教师在课堂上或者是课堂外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整理,放置在网络上的一种资源课程,它的主要形式是以视频为主要的载体,针对教学上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讨论或者是教学的形式。[1]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环境,学生自身特点等原因,对高职学生采取“微课”的方式教学,是非常合适的。“微课”的特征:

(一)主题突出,结构完整

“微课”在设计上,主题突出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而且内容结构完整,一般一个视频就针对一个专题或者一个问题,强调的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突出重点难点的解决,或者强调的是学习方法,或者强调的是教学反思等。

(二)内容精炼,容量短小

“微课”以教学时间较短的视频形式作为其核心组成内容,“微课”虽然短小,资源容量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却非常大,“微课”讲授的虽然只是一两个知识点,但“微课”的内容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教学主题突出,教学设计突出情景化,趣味创作,制作简便,以实用为宗旨。[2]

(三)精致设计,服务教学

“微课”的制作不是为了减轻思政工作者的负担,而是思政工作者要花更多精力精心设计,努力提高教学效果。[2]通过思政工作者精心设计、制作简短教学视频,内容精炼,或者通过展示实效的案例,有目的的引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等。“微课”不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否定,而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完善和改进创新。时至今日,“微课”的发展并没有改变课堂教学的框架,“微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服务于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节省出更多的时间用于讨论和答疑,活跃课堂,利用“微课”的直观、针对性强、画面动感等特点设计制作新颖的主题“微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在高职学生的主题班会课上运用“微课”的意义

主题班会就是班级建设的重要手段与载体,主题班会课是有目的的围绕某个专题或问题,开展教育活动。它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方式之一,是班级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形式,是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有效手段。[3]在移动互联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校高职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价值趋向呈多元化的倾向,他们政治素养和文化知识基础也存在参差不齐情况,而且高职大学生的学习更容易接受直观、更有视觉冲击力的视频图片信息。因此将“微课”运用于高职大学生的主题班会课中,对于提高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主题班会的辐射范围实现从“线下”到“线上”的结合

由于网络以及移动互联的普及,网络已成为高职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非常重要一部分,高职思政工作者不能再仅仅局限于主题班会课线下组织引导,必须推进主题教育进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而“微课”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微课”内容正是以图文视频的形式呈现,非常适合像利用微课、微博、微信等平台为载体,将主题班会课的内容用新媒体的方式在线上保存和传播。[2]高职思政工作者有效的顺应高职生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高职班级的主题班会课中运用“微课”,不仅可使教学辐射范围实现从“线下”到“线上”,拓展主题班会教育阵地,而且提高“微课”的使用频率,突破了传统主题班会教育受时空限制的局限。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教育引导工作能更加与时俱进,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变得更加生活化、普及化。

(二)增强主题班会教育过程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高职思政工作者通过设计制作贴近高职学生人生经历的“微课”,利用“微课”在高职学生的主题班会课上运用,不仅充分发挥思政工作者起着主导作用,更可以增强学生和思政工作者互动。“微课”作为信息沟通媒介,在交流平台上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讨论和交流,既能突出主题思想,又增加班会的吸引力。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改变了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传播方式。“微课”也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前或课后浏览,为课堂教学节省出大量的时间,让思政工作者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展开对话,针对主题问题展开讨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得主题教育在互动和参与中发生思想的碰撞,激发学生更好结合实际,启发诱导学生经过充分讨论,用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作出明智的选择,付诸行动实践。也可以帮助思政工作者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等各方面的犹,利用“微课”的优势让学生在感悟中获得成长和进步,不断强化育人效果。

“微课”可以灵活地用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情景中,满足不同学习需求的学习者。碎片式学习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让教育效果更加显著。

(三)有利于课程化建设,提升主题班会科学化水平

目前大多职业高职院校都建立起主题班会规范化的制度,但是形成较为系统的教育课程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建设。而“微课”运用于主题班会中,需要教育者对于主题把握的精准,对教育内容系统性整体性的把握,虽然是对高职政工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的考验,但是更有利于发挥高职政工思政工作者集体智慧,可以通过分类主题制作、集体备课,在主题教育过程中形成系列研究课题,把经验固化,不仅有力促进思政工作者真正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更促进高职学生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

三、高职学生主题班会课中“微课”设计原则

(一)“微课”设计与高职大学生思想动态实际相结合

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时,思政工作者要坚持思政工作者主导,学生主体性原则。根据目前高职学生的特点及思想动态,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教学技术手段,设计与制作的主题“课微”,特别是充分结合学生现阶段思想动态,运用“微课”及时进行思想引导,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强调对学生个体发展以及对学生人格完善的关注,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5]

(二)“微课”设计与解决高职大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

在进行“微课”设计时,坚持深入开展班级学生调查和分析,坚持与解决高职大学生具体的实际问题相结合,针对不同年级、班级、专业的具体情况确定“微课”内容,要求设计内容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特别是针对大学生成长动力不足、自我规划和自我约束能力差等问题,对“微课”内容进行确立。这种设计原则的坚持,才能有效的促进主题班会教育在高职思政工作中的实效,起到教育效果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自觉行动。

(三)“微课”设计与推进主题班会课程化相结合

在设计“微课”时,思政工作者要坚持学生思政工作的系统化、专业化的建设,要与推进主题班会课程化相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课”建设是主渠道,而高职主题班会课中运用“微课”,不断的推进各自学校的学生主题班会“微课”资源库建设,也将为主题班会的课程化的推进奠定基础,可以创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系统化、科学化教育又一个阵地。

四、高职学生主题班会“微课”的模块设计与应用

高职学生主题班会“微课”的模块设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要求和高职大学生成长规律,将“微课”设计为: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人格塑造、职业成长、团队协作“五大模块”。系统规划下的高职学生的主题班会的模块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通过协助学生、帮助学生、启发诱导学生充分讨论和思考,实现学生集体主题教育的效果。[4]具体“微课”主题由思政工作者自行确定,并要求编写"微课"教案,制定完善的视频拍摄计划书等。

“微课”在高职学生主题班会应用中,始终将学生学习参与作为主题教育的主线,思政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为关键要素,帮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将知识内化,保证“微课”应用的质量。主题班会“微课”应用主要分为四个主要的部分:

(一)主题班会课前利用“微课”资源相关内容自主学习

首先,思政工作者在主题班会之前应该深度的对主题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制作好相应的“微课”视频以及搜集相应的视频材料。然后将制作好的视频内容上传到“微课”资源平台上,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首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本次主题的预期目标,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的相关任务;其次,学生和思政工作者还可以利用“微课”的网络平台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样能够更好的、更系统的保证学生能够完成在班会课前的自主的主题任务学习。比如在开展职业成长模块,大三阶段“就业你准备好了吗”主题班会课中,以困惑、选择、职业成长为主线,制作整理搜集同专业背景下的成功校友视频图文材料。思政工作者在班会课前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就业自我评估的任务。而且在互动平台交流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即将面对就业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为下一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课做好准备。

(二)“微课”应用于主题班会课中师生充分的互动参与

在主题班会的M织过程中,“微课”应用坚持自主性原则,学生的自我参与和自我感触式的教育,往往最容易产生心灵的内化,是最有效的,保证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进一步的理解透彻主题思想。在正式班会组织之前,思政工作者应该为主题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好一个充分的设计,及时了解到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主题互动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在“微课”中进行全面的演示和说明,在主题教育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关注的焦点和教育难点进行主要的分析。比如在开展团队协作模块,大一阶段“缘是一家人”主题班会课中,以珍惜友谊、团队合作、奋斗青春为主线进行设计“微课”,引起班级学生情感共鸣,参与的学生在集体的鼓励和相互真诚的感动表达中,温暖了心灵,加深感情,凝聚了人心,让学生把感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以“微课”等新媒体的实时互动为契机,巩固主题班会教育教学效果

每一次的主题班会的结束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结束,思政工作者要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之后,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可以利用“微课”平台等新媒体传递收获和心得,不仅利用检验主题班会课的效果而且可以巩固教育效果扩大影响。比如在开展人格塑造模块,大二阶段“青春不任性,共兴网络文明”主题班会课中,以奋斗青春,责任担当,文明上网为主线进行“微课”设计,课中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学生身边典型的实际案例,以小故事讲大道理,帮助他们更好的看清网络世界的特性,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参与到网络生活中,自己的责任和担当。课后继续鼓励学生用新媒体查找和讨论,反馈意见和建议,分享经验和感悟,用新媒体传播和积累正能量,扩大主题教育的影响面。同时思政工作者继续和学生骨干一起,关注班级学生在新媒体生活中的状态,研判学生思想动态,巩固和延续教育效果。

(四)“微课”运用于主题班会课后的反馈和改进

高职学生班级、专业、年级等情况的不同,决定了“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思政工作者必须坚持不断对主题教育的内容和图文视频展示形式进行调整。“微课”的设计和制作是片段式和主题性的,也需要思政工作者将主题教育有意识地调整到符合学生教育规律上,才能最大化的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优质的主题班会教育的“微课”形成,是需要经过思政工作者和学生通过评价与反馈,并不断改进和完善的。高职学生的主题班会与学生实际和社会环境联系紧密,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变化,更需要思政工作者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活动加以总结、分析和研究,找出问题,再次完善“微课”应用于主题班会中的方案,以便更好地指导以后班会的组织开展。

总之,一堂精彩、成功的主题班会,能广泛发动班级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他们的聪明才智,会直抵学生心灵深处,能引起班集体成员的触动或共鸣,为他们的成长注入营养。随着网络的普及,高职思政工作者设计制作“微课”,利用“微课”微小、情景化、主题突出、针对性强等特点,创新主题班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薇.“微课”在高职贯通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职业 教育,2015,(11).

[2]陈雨.微课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3]聂久胜. 高校主题班会系列化“规范化”课程化建 设的效用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4).

微课制作心得体会篇(7)

一、引言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课成为其语境下人们在教育领域的新探索。很多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疯狂地追逐微课,但真正吸引学习者的微课并不多,究其原因是微课教学设计缺乏吸引力,无法适应“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意识形态的新发展,很多微课缺乏教学情景设计,教学过程枯燥、呆板,无异于“课堂搬家”。

微课分不同的精品制作等级,但都不能脱离人的基本需求。影视课程具有新媒体的特征,是知识在人类生活中的再现。影视课程将知识还原于生活,将学习者看影视微课的过程变为知识体验的过程,让学习者在媒体效应中品味知识。传统网络课堂是忽视受众心理的强意识灌输,而影视课程利用人的特点和弱点进行设计,弱(无)意识进行感染达意,使重点难点在对比中完成;传统课堂告诉你什么是知识,而影视课程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传统网络课程具有强烈的课堂仪式感和教师统治感,影视教学是生活化的艺术感染,达到了工科问题文科化,文科??题戏剧化的效果。教师从“神坛”上走下来,将自己的智慧化作最小的落地单元,用最接地气的方法表述出来,将讲课的内容融入到认识世界的空间,无意识在上课,却是在讲授知识。网络影视课程编导理念集第四代电影、第九艺术、影视教育心理学、课程编导、云环境下的数据编导于一体,完成了一个全新的、与传统教学并行的新颖教学模式和思维[1]。

文章从微课教学设计的角度,对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和北京市成人继续教育大学生计算机应用竞赛的微课作品进行了研究分析,从知识内容、教学策略及媒体应用三个维度进行转换研究,首次将网络影视课程编导理念引入微课教学设计,提出了基于网络影视课程编导理念的微课教学设计新模式。

二、研究背景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育资源形态呈现了碎片化、主题化和微型化的发展趋势,微课便是教育信息化时代的产物。麦克格鲁(McGrew)[2]提出的“60 秒课”,是一种用1 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讲解或说明一个特定主题或知识点的教学方式,这是微课程的雏形。之后胡铁生[3]指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黎加厚[4]认为,“微课”和“微课程”同义,是指时间在十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祝智庭[5]则认为,微课程应是一种适应现代快节奏,适合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而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细化设计的讲座,长度不长于十分钟的内容精、容量小的新型课程形态。

微课凭借其短、明、快的特点被教育界所接受。各种形式的微课大赛也在如火如荼的举行,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举办的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1200余所职业院校的参赛选手,提交微课作品2600余件,其中中职组1654件、高职组508件纳入评审范围。在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举办的2016年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应用竞赛中,共有39所院校提交134份作品,其中微课组35份作品,视频短片组41份作品。文章以“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的评委专家以及“2016年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应用竞赛”的总裁判长的视角,探索基于网络影视课程编导理念的微课教学设计。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以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为例,随机抽取此次微课大赛的300部作品进行分类统计,针对参赛微课作品的教学设计,主要从知识内容分析、教学策略分析和媒体应用三个维度进行研究。

鉴于我国微课正处于初步探索和完善阶段,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因此本研究主要采取内容分析法,即以预先设计的类目表格为依据,用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作出叙述性的说明[6]。

对于本研究的信度分析,研究首先对三位评判者A、B、C进行培训,由评判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作品独立进行评判分析,对评判结果采用内容分析的信度公式:R=n×K/[1+ (n-1)×K]进行计算[7]。其中,R为信度,K为平均相互同意度,K=2M/ (N1+N2),其中M 为两个评判员意见相同的栏目,N1 为第一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N2为第二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通过计算得出KAB≈0.7714,KAC≈0.9324,KBC≈0.8261,信度R≈0.9417。由于本研究信度大于0.90,可以采用主评判员的分类栏目。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研究将随机抽取的300部参赛微课作品进行归纳分类,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将微课分为以教为主的微课(讲授型、演示型)、协作为主的微课(讨论型、实验型、合作学习型)和以学为主的微课(启发型、练习型、自主学习型、探究型)。各类型的微课占比情况见图1。

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教为主(讲授型、演示型)的微课(231个)依然占据主体位置。在教学内容上,以教为主的微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对知识内容理解不够深刻,知识点不够明确,学生无法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协作为主的微课(32个)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很容易忽略学习者特征以致造成教学难点的出现。教学应该符合学生对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教师必要时应该对知识进行前期的铺垫;以学为主的微课(55个)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选择问题和情境不当,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综上可以看出,在教学内容上,本次大赛微课作品主要出现了知识点不明确、教学难点无法很好解决以及错误的问题和情境引入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误解”等问题。

2.教学策略分析

从微课的引入手段类型层面,本研究将其分为冲突引用型、悬念应用型和平铺直叙型。首先对300部作品引入手段与作品分数进行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

结果显示:相对于平铺直叙型的引入,冲突和悬念引入的微课更加有吸引力。就微课类型来说,讲授型微课多采用平铺直叙型,这种类型的引入,相对来说比较死板,很少出现兴奋点和转折点,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知识枯燥,形式单一,缺少互动。演示型的微课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在没有配备必要的解说时便开始演示,没有正确的问题导入,容易出现学生对知识的困惑。而协作为主的微课和以学为主的微课相对来说比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互动性比较强,学生参与性强,采用适当的情景和问题导入法可以很好地设置悬念,制造冲突,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如果运用得当,效果较好。

在叙述问题角度,本研究将其分为多条叙事线型微课和单条叙事线型微课,通过对其进行统计,得出图3中的对应关系。

叙事线分为主叙事线和辅叙事线,主叙事线是叙事的骨架,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没有任何修饰的事物主体;辅叙事线通过蒙太奇、特效、特写、旁白、转场等技术引入支持主题叙事的人物、事件,相当于叙事的血和肉,使得问题更加落地、清晰、活灵活现。辅助的叙事线是为主叙事线服务的。根据统计结果,相对于单条叙事线来说,二条或三条叙事线并行叙事、交叉叙事,能够持续吸引学习者注意力和保持对知识的新鲜度。如中职组-专业技能类一等奖作品《低头族的颈椎保健》在叙事方式上,从现实生活出发,引出病态,中间穿插引入社会现象案例及几种临床分类,接着又引出有效的治疗方法。整体上做到了多条叙事线交叉叙事,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又不会让学习者感觉疲惫,达到了很好的叙事效果。但是叙事线过多会加大知识的复杂度,无形当中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

另外,本研究还对微课作品中出现的“移情”效应和整体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移情也是可以让学习者跟着教学走的有效方法,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教学期待可以使学习者产生人物移情(包括形象移情、演说移情等)和内容移情(包括内容吸引、情节吸引等),前者会让学习者产生美好的心理环境,后者将会保持学生对课程的追踪度。

综上,恰当地将影视技巧引入到微课作品中,可以让微课更加有吸引力,增强微课的精彩程度。例如《低头族的颈椎保健》,它从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饱受颈椎病折磨的角度出发,自然出场,引出病态。通过VR技术融合抛出问题,用技术消灭在教学中的技术痕迹,做到了无说教痕迹、无空间转换痕迹,具有较强的达意和感染的效果。并且通过引入社会现象案例、几种临床分类让学习者对号入座,进而引出有效的治疗方法,即推出具有强感染力的颈部操,学习者也都会不由地跟着活动。围绕多条叙事线,兴奋点接连不断,结论明确,知识点独立,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不断推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一个个小陷阱设计巧妙,最后进行结束语,较为轻松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此作品荣获中职组-专业技能类一等奖。

3.媒体应用分析

通过对抽样样本的分析统计得出,微课在媒体应用方面朝着多样化趋势发展,幻灯片、图形、图像、动画、音频、文字、色彩搭配以及镜头使用等都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了微课作品中。恰当地运用这些媒体为教学服务可以使微课作品更加有吸引力,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然而,并不是媒体运用的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本研究根据作品的媒体使用情况与作品平均分绘制了图4的媒体冲击力与教学效果对应图。

从图4可以看出,一定的媒体冲击力对教学效果起着积极的作用。例如,高职组-专业技能类一等奖作品《色彩搭配》,以一个广告的配色效果为例让学习者对灰度、颜色度、饱和度的概念产生深刻的印象,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媒体运用自如,作品整体达到了一种艺术美的境界。但是媒体冲击力应当适度,否则会偏离叙事主线。例如也有大量未获奖作品媒体运用不恰当,为了突出音乐和视觉效果而转移了学生对主题的关注度,让学生形成两个无法融合的视听空间,从始至终教师与投影屏幕同在,镜头无伸缩变化,有的引入媒体过多,或者媒体的吸引力超过课堂本身,造成形式大于内容,分散了学习者注意力,出现了过犹不及的现象,这也就失去了微课存在的意义。

五、基于影视课程编导理念的微课教学设计转换

以上反映出大多数微课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角度,作品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媒体应用上出现内容不清晰、知识不明确、教学难点多、教学缺乏吸引力、互动少、缺乏情景设计等问题,而恰当的影视技巧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如上问题。文章将网络影视课程编导理念引入微课制作中,基于网络影视课程编导理念的微课教学设计转换模式如图5所示。

1.微课教学内容转换

针对微课教学中存在的知识点不明确、教学难点多以及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等问题,网络影视课程编导理念把教师授课内容视为基础素材,对其进行二次创意,强调工科问题文科化,文科问题戏剧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在进行教学内容转换上,主要是将知识进行联通和分解。

在微课教学中,教学设计者要对知识点进行铺垫,学习者通过前序的铺垫,完成信息积累,促成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心理关联。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教学设计者在设计一节课时,必须做到从具体到抽象逐步过渡,否则就会产生教学难点。微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微”,包括知识点的“微”、时间的“微”,如果要在短小时间内将知识点讲清楚,则需要在教学中尽量做到“无难点”,如何克服微课中的难点?首先,需要且必须将知识内容和现实经?对应和融合,并借助外部描述将学习者所不能直接获得的经验或知识以替代性的信息传达出来(如声音色彩的变化以及各种镜头剪接手法等)。由此便可以针对性地传达教学信息,降低知识的复杂度。再者,克服难点问题还可以运用削坡和填坡。削坡即把问题进行分解以及总结,将抽象经验具体化,分解的关联度要强,分解的原则是降低知识难度,最后对各个分解单元组合,完成知识点的整体构成;填坡即对知识内容进行前期铺垫,由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到抽象的经验逐步过渡,做到“无难点设计”。

例如中职组-专业技能类二等奖作品《平息环路造成的广播风暴》,将逻辑设计转变为形象思维,教师从高技术神坛中走下来,是工科问题文科化的典型案例。将网络问题形象化,最后给出问题的答案,是工科问题悬念设计的典型。本作品解决问题的方法非常明确,媒体运用自如,做到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工科问题故事化。

2.微课教学策略转换

文章将从微课问题的引入和问题的解决两方面进行影视课程的转换。将影视中的冲突、悬念、多条叙事线、移情等技法运用到微课教学策略中,以改善传统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恰当引入,引起学习者注意力

首先,根据皮亚杰的同化和顺应理论,有时候只有同化是不行的,“顺应”可以改变主体原有的图式去适应新知,从而使图式发生质的变化。“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没有心理期待就没有教学目标,没有悬念就没有网上课堂”,问题的抛出精彩程度直接影响到课程的精彩程度。在讲课中我们要引出冲突,让所有学习者参与冲突,在冲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微课教学中,当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自身知识之间产生冲突的时候,可以引发学习者思考,进而探究,产生“顺应”,使其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制造冲突常用方法便是讨论,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应允许并且鼓励有不同观点的产生,双方或者是多方通过激烈的辩论产生争执,在矛盾中产生对问题的见解,揭示出问题的实质,找到正确的答案。因此,建议微课设计者可以在微课中加入双方博弈、沙龙讨论以及辩论的形式,以达到一种最佳的学习效果。

再者,也可以采用悬念手法引入知识点,用格式塔理论填空,形成信息不平衡导致的认知失调,促进学习者学习。所谓悬念,就是“以引而不发、悬而置疑的手法来推进情节和冲突的发展,使故事的铺展呈现曲折、复杂的曲线形态”[1]。在微课教学中,教学设计者制造悬念的目的就是引发学习者强烈的关切、焦虑的心理,一般情况下,教学设计者在特定的场景中运用悬念,引而不发,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而悬念的答案通常就是课的重难点。恰当地运用悬念对微课中的情景设计、教学重难点的牢记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影视课程编导理念,教学如同师生同做游戏,教学设计者如果无法使这个教学游戏拥有足够吸引力,那么学习者自然就会放弃参与,终止学习。反之,教学设计者若想学习者参与自己的教学游戏,就必须用精彩的内容来吸引学习者。此外,根据格式塔心理学,也需要将必要的“骗技”引入到教学之中,教学的叙事“骗局”也就是需要设计教学“悬念”。看电影的过程其实是“思想甘心受骗”的过程,明知影片中有很多陷阱,观众还是想尝试,这是因为电影可以在他们心里产生一种强大的“整体知觉”。教学亦是如此,网络影视教学研究通过各种悬念技法去吸引学习者,它是一种“心理学游戏”,恰当运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中制造悬念的方法一般有两种:①通过制造信息缺失制造悬念。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制造信息缺失,打破原有信息结构的平衡,形成信息缺口,可以激发人们完形填空的心理趋向,从而产生强大的心理张力。微课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意扣留信息,使信息产生不平衡,从而引发学习者思考,进而产生更强烈的关注。 在微课后期制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将教学视频以插叙或者倒叙的方式进行剪辑,从而做到信息缺失,造成教学悬念。②通过打破心理定势制作悬念。在教学当中,心理定势指的是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体系或者已?@取到的知识信息而产生的一种较为确定而又稳固的心理态势。根据皮亚杰的同化与顺应理论,主体面对不能“同化”的客体,“顺应”能改变原有的图式去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使图式发生质的变化。因此,打破心理定势是学习者获得新知的有效方法。

(2)转换问题解决策略,持续吸引学习者注意

问题抛出后,怎样解决问题才可让课程不枯燥,让学习者随着教师的引导继续深入理解?教师应该如何设局?网络影视课程编导理念强调教师可以利用人们在影视欣赏中天生愿意上当的特点及人们的好奇心巧妙设局,要不断地设计为什么,不断地讲主我、客我、引入第三方观点和案例,给学生挖一个适中的陷阱,恰如其分地引入媒体素材,巧妙地使用媒体叙事张力和语言叙事张力,完成微课叙事设计。

“二分钟一个兴奋点,十五分钟一个转折点”是网络课程的叙事要求,在微课中,教学的兴奋点可在一分钟内,微课转折点可在五分钟内。网络影视教学可以多叙事线、更加清晰的描述事物本身,多条叙事线无法用语言传述清楚,因为语言是一维(信息)的,而文字是二维(信息*时间)的,而有支线的故事,是三维的甚至四维的(信息*信息*时间)。这就为从模式再到概念,从概念到定义,最后逐渐将若干同类现象进行定义化描述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为更科学、直观、全面的获得知识的手段和方法提供了可能性。

二条叙事线以上并行叙事、交叉叙事,能够提高学习者注意力和对知识的新鲜度。如中职组-专业技能类一等奖作品《低头族的颈椎保健》在叙事方式上,从现实生活出发,引出病态,中间穿插引入社会现象案例及几种临床分类,接着又引出有效的治疗方法。整体上做到了多条叙事线交叉叙事,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又不会让学习者感觉疲惫,达到了很好的叙事效果。但是,超过三条的叙事线,就会无形当中干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学效果反而受到影响。

移情也是可以让学习者跟着教学走的有效方法,在许多成功的影视课程中,只有受众移情效果明显,才会出现受众广泛的现象。移情一般情况下包括人物移情和内容移情,而且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换,可以通过适当的情景创造、环境烘托、镜头移动、字幕介绍等来增强移情效果。

优秀的微课作品在叙事上,几乎30秒钟一个兴奋点,2分钟一个转折点,以一个问题为中心产生多条教学辅助问题的叙事线,不断地提高学习者的兴奋度和关注度,不断提出陷阱问题引起判断,使单方微课影视放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互动效果。

3.微课媒体适度应用转换

微课创作需要创新性思维,跳出原来所固有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打开网络思维的想象空间,制造正面、反面问题,突发性问题,应用多种反应镜头、蒙太奇进行创作。

在一定范围内,媒体冲击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逐渐增强,但是媒体的过度使用则会影响到教学效果。也就是说,不要一味为了技巧而技巧,过度的媒体冲击力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过度的叙事张力会让学生忘记学习的知识本身,陷阱挖的太深会让学生“爬不上来”,要用技术消灭教学中的技术痕迹,做到无痕迹教学。

适当的环境营造无形当中为教学效果添光加彩,音乐、图像等媒体的适当应用可以营造一个很好的讲课环境。创作微课时可以将影视课程的特写和闪现技法加以利用,利用镜头完成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重复和加强对记忆性知识的学习。讲课的反应镜头是一种气氛的烘托,是一个对知识点的态度,是对讲课内容的理解程度的反映。录制过程中插入反应镜头,就会产生兴奋点、共振现象、镜头内外的教学气场,就有制造悬念的机会。

综上所述,知识内容的转换可以降低内容的复杂度;冲突悬念等影视手段的应用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使其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知识;移情效应可以提高教学关注度;媒体技术的适度应用可以产生无痕迹的教学。信息化教育的时代,快乐教学才是根本,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只有让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