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金融世界论文

金融世界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15 06:16:51

金融世界论文

金融世界论文篇(1)

论文摘要: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逐步演变成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美国贸易发展的长期不均衡性对危机的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07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额高达2371亿美元,占其贸易逆差的32%。长期以来,美国对华出口限制政策导致中美两国贸易不平衡逐年拉大。对华出口限制已经严重的影响到美国贸易的发展,威胁到美元世界性货币的地位。解除对华出口限制将对避免类似于次贷危机的经济危机爆发产生积极效果,对新的世界金融体系的建立与世界经济的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给世界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原有的世界金融体系也受到了挑战。宏观调控失效,金融监管不利,信用评级不完善都是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长期以来,美国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对危机的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贸易额中逆差所占的比例在逐年增大,仅就中美贸易来看,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巨大。巨大的贸易逆差使得美元一直面临着巨大的贬值压力,美元贬值将会影响到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巨大的贸易逆差也说明美国市场长期信用扩张,消费无度,这些都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其中最为严重的中美贸易逆差由许多原因造成,但是美国对华出口的严格限制是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为了建立新的世界金融体系,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美国应该加快解除对华贸易限制的步伐。

1中美贸易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中国建立后最初二十几年美国一直不承认中国政府的合法地位。从1950年到1971年美国对华一直实行贸易禁运。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解冻,截至到1979年中美建交的这7年里中美贸易发展速度缓慢,双边贸易额从1972年的9500万美元增加到1979年的11.48亿美元。1979年以来,中美贸易开始高速发展。2005年中美贸易额突破了2000亿大关,达到了2116.3亿美元。美国也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出口国,同时中国也是美国的第四大出口国。

进入21世纪,中美贸易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中美贸易之间的不平衡性却越来越严重。中国在1993年以前对美贸易始终存在逆差。但是此后就由逆差转变为顺差,而且这一顺差还不断扩大。2007年中美之间的商品贸易顺差达到了2371亿美元,占美国全部商品贸易逆差的32%。大量的贸易逆差严重的影响到了中美之间的贸易发展,使得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

2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研究

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是由许多原因共同造成的。中国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以及政府所主导的汇率体制对贸易出口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美国对华的严格出口限制也是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政府主导的汇率管理体制。从1994年到2005年的11年里人民币实行单一汇率,再加上外汇管理的严格管制,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在平稳的水平上。2005年7月20日人民币进行了汇率改革,放弃盯住美元而开始盯住包括美元日元等11种货币在内的一篮子货币。这一汇率改革使得人民币在最近的3年里持续升值。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的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是中美贸易逆差额的绝对数量仍在增加。这说明中美贸易不平衡必定存在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美国长期对华实行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美国对世界上许多的国家进行出口限制,这些出口管制政策覆盖了2500多项产品,在出口时需得到美国政府的出口许可证。可以看出,美国对华出口限制不仅涉及军事敏感产品而且包括许多的高科技产品,美国对华出口限制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维护其在世界科技发展领域内的绝对领先地位,防止其他国家挑战其世界霸主的地位。然而美国忽视了对华出口限制对其本身贸易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中美贸易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力市场,而且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在我国出口的货物当中,大多数都是劳动力密集产品。而美国是世界上科技最为发达的国家,中国需要从美国进口许多科技密集型的产品。这种贸易的互补性对于中美之间贸易发展是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美国对华的高科技出口限制阻碍了这一过程的有效进行。

3对华出口限制对美国贸易发展的危害

美国长期对华实行出口限制就是为了维持其在世界贸易与科技领域内的霸主地位。但是美国没有认识到,他所采取的这种贸易政策对自身的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已经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长期的贸易逆差使得美元面临严重的贬值压力。在国际金融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出现贸易逆差的国家货币会有贬值的趋势。长期以来美国贸易的逆差使得美元面临着严重的贬值压力,从2005年以来相对于人民币美元已经累计贬值18%。美元的贬值将会使得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受到挑战。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美国今天的经济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合作的产物,它的最主要特征就是由美元来充当国际货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世界金融体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国的利益为基础建立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地位在世界上逐渐下滑,这就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终瓦解。而加速这一进程的就是“美元危机”。

从2005年以来,美元持续贬值已经达到了18%,新一轮的美元信任危机已经显露端倪。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已经对美元结算产生了怀疑,强烈呼吁建立新的世界金融结算体系。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已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一切也就是由于美国长期的贸易不平衡造成的。

4解除对华限制,建立世界金融新体系

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逐渐蔓延到了世界范围内,而且在逐渐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美国呼吁2008年11月在美国召开世界金融会议共同商讨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而在这一会议上很有可能建立新的世界金融体系,中国在这一体系中势必要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建立更加平等的贸易环境,促进世界经济增长。自由化的世界贸易会很好的应对各种经济危机,更好的将各种危机的阵痛消弭于经济集团的内部。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性对中美两国都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危害,今天美国爆发金融危机正是对世界的警示。而现在也为美国解除对华出口限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建立新的世界金融体系,共同应对金融挑战。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对建立新的世界金融体系充满信心。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旧的世界金融体系过于依赖美元,使得风险性增大。中国作为世界上经,增长最快的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

的贡献极大。在新的世界金融体系中中国也必定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面对经济危机时,必须通过各国协调一致的努力与自由平等的贸易来解决。而建立自由平等的贸易一直是世界各国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取消对华出口限制也可以加快这一目标实现的进程。

世界经济不会因为经济危机的爆发而停止发展,吸取经验继续促进经济发展是当务之急。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识到建立平等自由的贸易环境对于世界经济发展,对于应对突发经济危机的重要性。中美作为世界上极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应该在今后的经济运行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平等的贸易环境将为中美两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解除对华出口限制对美国和中国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好处,对建立更为自由平等的世界贸易环境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今后的贸易发展中,切实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应该成为中美两国的基本共识。尽快解除美国对华出口限制也应该是中美今后贸易发展中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黄梅波.世界经济国别经济[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10).

金融世界论文篇(2)

国际学术活动:自1999年10月以来,先后应邀访问过瑞典隆德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富勒顿分校、荷兰自由大学、德国亚琛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法国蒙比利埃高等商学院、加拿大皇家路大学、日本国一桥大学、那须大学、朝日大学、大阪国际大学、岛根县立大学、韩国江南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康乃尔大学、澳门欧洲研究所、香港城市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际研究机构与高校。

教学活动:主要承担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法经济学、经济史等专业博士生的《经济理论前沿》、《金融理论研究》《世界经济理论与实践》、《法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国际金融理论研究》等课程;世界经济、金融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等专业硕士生的《世界经济统计》、《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国际金融实务》、《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等课程教学。

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是世界经济理论、金融理论、劳动经济学理论,尤其是在对世界经济周期、国际金融危机传染及其防范、国际汇率与利率的走势、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WTO、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货币供给调控理论、宏观经济分析等领域。

金融世界论文篇(3)

[摘要]作为此次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美国在金融领域的变革性影响力已经在全球经济的沉浮中得到深刻揭示。这种对全球经济的决定性力量,来自于美国所独有的金融霸权。本文基于对当今时代美国金融霸权三大表象及两大支柱的分析,结合政治学领域的意识形态理论,对美国金融霸权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一种意识形态的解释。美国所独有的社会价值观念成为支撑美国经济金融领域霸权形式存在的根本性因素。

[关键字]美国金融霸权 意识形态 理论分析

金融霸权(Financial Hegemony)概念最早见于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研究霸权对于国际货币体系作用的文章中。1973年,金德尔伯格在其专著《1929-1939年世界经济萧条》中首先提出了关于金融霸权的理论之一“霸权稳定论”。“金融霸权”概念经过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经济学等各领域学者的发展,已经体现出诸多内涵。通过对各学科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中我们认为,金融霸权是指一个国家在其社会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在其军事、政治和其他经济霸权因素的支持下,拥有的在国际金融领域具有支配性控制权的结构性状态。美国金融霸权建立在两个现实基础(即两个支柱)之上,即国内完善的金融体制和强制性的对外金融扩张。

一 美国金融霸权的表现

金融霸权作为一个集合概念,现实中它表现为多方面优势并存的状况。美国金融霸权直观上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美元霸权

上世纪40年代,国际经济规模大幅度增加、美国经济实力霸主地位确立,直接催生了具有“双挂钩”特征的新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的霸权地位也随之产生。与战前英镑的地位不同,美元与黄金保持1:35的指定平价,此项机制在美元独霸地位的建立之初就蕴涵着未来必将发生的美元危机,即“特立芬难题”。经历了1959、1968年两次美元危机之后,美元相对黄金贬值的势头显然已无法挽回。直到1976年,《牙买加协议》才从名义上对布需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进行了形式上的确认。

美元霸权的巨大收益才是美国选择建立而又放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终考量,这种收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过度特权”(exorbitant privilege)收益;(2)国际铸币税收益。非居民持有的美元现钞年增加额、美元相对贬值或美国国内通胀和美国国债低利率引发的财富隐性内流,这两方面均属美国所占有的国际铸币税收益;(3)赤字消费收益。美国所极力推行的全球金融一体化保持了其剧增的收支逆差,正如Hudson指出的:“若没有国际收支逆差,美国人将不得不依靠自己为联邦债务的增长融资,这会具有通货紧缩的效应,转而迫使经济量人为出。但是,在国家债务的增长由外国央行提供融资的情况下,国际收支逆差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牙买加体系时代及其之后,美元霸权依然存在,甚至有所增强,80年代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剧增催生的“广场协议”、现阶段中国面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都向世人“彰显”着美元霸权的现实影响力。

(二)国际组织强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当今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两大主导性机构,在国际金融稳定、国际货币合作和支持后发国家改革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对于IMF来说,持续性的借款职能意味着必要且持续性的监管,由于基金组织所借以运行的经济政治环境极为复杂,所以针对IMF的改革议题也将同样的不易解决。现实中令人悲观的是,美国与西欧控制的两大机构直接为西方集团利益服务。IMF在贷款条件的设定毫无遮掩地显露出西方国家推行自身经济制度和发展模式的险恶用心,而悍然置借款国当地具体经济状况与不顾。我们认为,国际货币领域中各国不同的财政金融诉求应该得到充分顾及,各国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的表决投票权应该得到妥善协调。

(三)华尔街模式

20世纪,华尔街的繁荣直接推动了美国争夺世界经济强国的进程,实体经济金融化是华尔街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主要使命。美国金融部门迅速扩张始于1972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国际货币体系强调成员国央行对国际金融事务的控制,采取“国际金融抑制”严格限制私人金融部门参与国际金融事务。世界领先的美国私人金融机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开始了其全球范围的扩张行动,形成了可以左右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的强力集团。美国金融资产规模庞大,金融体系以强大的资本市场为支撑,以摆脱传统商业银行为主的运行模式,以直接融资为主,呈现出“脱媒”的特征。

美国在全球推行其华尔街模式,依靠强大的制度性力量尽可能的统一各国金融体系的运行模式。从而依靠在资金、服务、人才和意识等均呈现明显优势的华尔街影响各国金融业发展甚至国家整体经济走势。各国金融机构内部部门设置、金融体系构成呈现出美国化趋势即为明证。

二、美国金融霸权的本质

针对意识形态,国际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方面的诸多学者都有过理论化的阐述。综合各种理论及目前现实,我们认为,意识形态是在社会历史进程中依赖于经济基础形成的一种代表某一社会集团利益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它体现出群体性、系统性和历史性的特征。

“美国特殊论”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直接来源,所谓美国特殊论是指这样一种观点:美利坚民族承担着建立民主自由样板国家的特殊使命,并且有责任在国际社会广泛推广自由观念和民主制度。正是基于此,意识形态的输出自然就会成为盛行于西方的新自由主义意欲蔓延或可采取的重要手段。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有着难以忽视的紧密联系,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亨廷顿对次有过深刻的描述:“价值、文化和体制深刻地影响国家如何界定它们的利益。”国家利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的,其特性在任何一点上都取决于社会和政府中普遍持有的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观点。

在理论层面上,与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相对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则寻求全球性的古典自由放任;在实践层面上,极力推行着一场有利于西方国家国家利益的社会经济转型运动,“华盛顿共识”和“休克疗法”均可被认为是其新自由主义付诸实践的试验场。实际上,处于中心地位的美国金融资本,需要统领全球要素,保证世界资源毫无阻拦的流向处于霸权“旋窝中心”的美国市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是新自由主义金融扩张理论的吹鼓者,并从中获取巨大收益。

三、结语

金融世界论文篇(4)

关键词:数理金融;行为金融;有效理性;投资者

文章编号:1003-4625(2014)06-0107-04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志码:A

一、发展历程:从数理金融到行为金融的演进

数理金融(Mathematical Finance)是指运用数学哩论和方法,来研究金融市场运行的规律。利用数学方法分析金融问题,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00年法国数学家巴歇里埃(Bachelier L,)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投机理论》(The Theory of Speculation)。他认为在资本市场中有买有卖,买者看涨、卖者看跌,涨涨跌跌,其价格的波动是布朗运动(BrownianMotion),其统计分布是正态分布。但人们通常认为现代金融学只有50年左右的历史,这50年也就是使金融学成为可用数学公理化方法架构的历史。1952年马科维茨(H.Markowitz,1927-)发表了他那篇著名的论文《投资组合选择》(Portfolio Selection),提出了均值一方差模型(Mean-Variance Portfolio Theo-ry),建立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这才标志着现代标准金融学的诞生,马科维茨因为这个理论而被誉为“投资组合理论之父”。1964年马科维茨的学生夏普(W.Sharpe)在他老师研究基础上,提出单因素模型,构建了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 Pricing Model,简称CAPM),夏普因此与他老师马科维茨一起荣获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1958年莫迪格利尼和米勒(Modigliani and Miller)提出MM定理,奠定了公司理财学的基础,并且首次明确提出无套利假设。1970年法玛(Fama)提出市场有效性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得出对有效市场的经典定义:在有效的金融市场中,投资者是完全理性的,能够充分利用市场中的完全信息,最大化其期望效用,使得股票价格的变化始终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信息的变化,投资者的收益率符合随机游走模型。1973年,布莱克(Fisher Black)和斯科尔斯(Myrons Scholes)《期权定价与公司负债》The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Black-Scholes模型(简称B-S模型)。布莱克一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的成功促使1976年罗斯(S.A.Ross)的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 PricingTheory,简称APT)的出现。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是数理金融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段时期内数理金融得到了极大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行为金融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至今还没有一个为学术界所公认的严格定义。泰勒(Thaler)提出,行为金融学应该是研究人类认知、了解信息并付诸决策行动的学科。通过大量的实验模型,他发现投资者行为并不总是理性、可预测和公正的,实际上,投资者经常会犯错。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金融奠基人之一的罗伯特・希勒(RoberJ.Shiller)认为行为金融是从对人们决策时的实际心理特征研究人手讨论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其投资决策模型是建立在对人们投资决策的心理因素的假设基础上的。国内李心丹(2005)则认为行为金融学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是研究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认知、感情、态度等心理特征及其引起的市场非有效性的一系列问题嘲。可以说行为金融是心理学和金融学的结合,而最早探讨心理学和金融学相结合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bon)的《群体》(The Crowd)和麦基(Mackey)的《非凡的公众错觉和群体疯狂》(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 and Madness of Crowds)。1936年凯恩斯基于心理预期在投资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股市“选美竞赛”理论和“空中楼阁”理论,他认为决定投资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因素,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其投资行为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的,证券价格的高低取决于市场中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所形成的合力,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充满了“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1979年Stanford大学心理学教授特维茨基(Tversky)和Priceton大学研究心理学的卡尼曼(Kahneman)共同提出了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成为行为金融理论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行为金融理论作为一种新兴金融理论真正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5年德朋特(Debondt)和泰勒(Thaler)发表了题为《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一文,揭开了行为金融学迅速发展的序幕。Shefrim和Statman(1994)的BAPM模型;Dan-iel、Hirshleifer和Subramanyam(1998)的DHS模型及Hong和Stern(1999)的HS模型等出现,行为金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金融和行为金融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二、对比分析:数理金融和行为金融的比较

通过对数理金融到行为金融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发现数理金融和行为金融根本的不同有三个方面:一是假设的基础不同,二是研究的逻辑不同,三是方法和本质的不同。

(一)假设基础的不同

斯蒂格利茨(2010)指出:“经济学理论是一个逻辑推理过程,由一组假设以及由这些假设推演得出的结论共同构成,只有前提假设正确,结论才可能是正确的。”又如Mossin(1973)曾指出:通过检查前提假设,将能够更加准确地发现被忽略的部分,进而估计理想与现实差异的本质和影响。表2归纳了数理金融模型的具体假设。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数理金融和行为金融关于前提假设的分歧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数理金融认为市场中的人是理性的,即经济行为人对其所处环境的各种状态都具有完美信息,并且在既定条件下每个人都具有使自己获得最大效用的意愿和能力。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自利性假设;(2)一致性假设;(3)极大化假设。但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上述经济理性的三个基本含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以西蒙(simon)为代表的有限理性得到了行为金融学派的认同,有限理性认为人类的理性在一定的限度内起作用,即理性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并提出“实质理性”和“过程理性”的区别。行为金融对数理金融完全理性的假设前提进行了修正。二是数理金融认为市场是有效的,而行为金融认为市场并非完全有效。市场是否有效,是行为金融和数理金融争论的核心命题,也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市场有效学说的代表人物法玛认为,尽管大量文献证明了股价长期回报异常的存在,但市场仍是有效的,因为股价对市场信息的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同时存在,异常只是一种“偶然结果”。但希勒反对法玛的观点,他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当成是偶然结果,而忽略其背后的心理学依据。泰勒也认为传统数理金融只提供了一系列没有实证支持的资产定价模型以及一系列没有理论支持的实证观察结果,行为金融学的观点及方法将逐渐深入金融学研究的各个层面,以致最后“行为金融学”这一名词将消失。伴随着时间的流逝,纯理性的模型将被纳入一个更为广泛的心理学模型中去,其中完全理性将作为一个重要的特例。

(二)研究的逻辑不同

传统数理金融研究的是经济个体的最优决策行为,是基于严格假设条件下的一种理想情况,可以说是先创造理想,然后逐步走向现实,其关注的重点是理想状况下应该发生什么,而不是现实世界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它的研究逻辑可以说是从理想到现实;而行为金融研究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决策行为,是基于现实实际情况下发生了什么及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可以说是先基于现实,然后逐步走向理想,它的研究逻辑是从现实到理想。行为金融对于数理金融来说是一种现实的逻辑,逆向的逻辑。

(三)方法与本质的不同

数理金融主要是把数学作为工具,利用数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金融市场的规律,数学本身不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它仅仅是一种工具。而行为金融除了利用数学的原理和方法外,更加注重利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金融市场规律,二者的不同在于人的心理本身会对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金融市场的很多现象和规律都与人的心理有关,心理现象会对投资者的投资产生重大影响,著名投资大师巴菲特的经典名言就是:“别人恐慌的时候贪婪,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慌。”行为金融探究人们决策时的实际心理特征,研究人的认知、感情、态度等心理特征对投资者及金融市场的影响,是抓住了金融的本质。

三、结语:理想世界到现实世界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可知数理金融的核心理论和模型都是建立在严格的假设前提下的,是对市场达到均衡时所呈现状况的一种完美抽象和阐述,刻画的是一种理想市场状态。正如Miller教授所言:“描述了在经济学家眼中一个理想世界中,存在完美的资本市场,所有的市场参与者的信息完整且对称等条件下的理想结果。”而行为金融从投资者的现实交易行为出发,描述的是现实市场中的真实状态,由于投资者行为的“易错性”,现实世界中投资者总是非理性或有限理性的;由于“反身性”的存在,市场并非都是有效的,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确凿地证明了有效市场假说的不足。行为金融通过对数理金融核心假设的修订,拉近了理性选择的预设条件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赋予了行为金融强大的生命力,使其具有更显著的实践指导意义。

金融世界论文篇(5)

关键词: 世界银行业产业组织并购综合经营

中图分类号: F830.4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770(2009)011-014-05

一、引言

银行是世界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活动主体,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浪潮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银行业结构的变化和组织绩效的改善对国际资本流动与资金效益具有直接影响,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增强自身金融业实力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关键就在于增强银行业的竞争力。

产业组织理论以哈佛大学梅森和贝恩提出的结构-行为-绩效(SCP)的范式为主要分析框架,认为结构决定行为,进而影响绩效(SCP)。以后该范式不断得到扩展和修正,突破了以前静态及单向的缺陷,认为结构、行为与绩效三者之间是一个动态反馈关系,相互影响,它们同时还受到其它经济发展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国外Pilloff研究了美国银行业的兼并认为,正是银行业的并购活动改变了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其中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但主要还是放松管制。

国内于良春和鞠源(1998)最早对中国银行业的产业组织进行研究,得出中国银行业具有寡头垄断特征,且存在着高度集中和国有垄断低效率问题。林毅夫等(2004)对世界各国的银行业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结构变化的5个因素,认为经济发展阶段和政府采取的发展战略着重影响着银行业的结构。

本文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出发,使用规模经济、集中度等概念讨论银行业市场结构,运用企业的垄断程度、企业并购和企业集团化等概念分析银行业的行为,从资源配置效率、技术绩效、经济效益等方面研究银行业的绩效。通过对英国《银行家》(The Banker)杂志1998年-2008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给出银行业的结构、行为与绩效,并联系银行业发展演变的经济环境说明世界银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对认清当前世界银行业的格局和发展趋势以及如何提升中国银行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世界银行业产业组织分析

(一)世界银行业的规模经济

世界银行业的总资产和一级资本持续扩大,呈现出规模大型化趋势。总资产反映了银行的实力和规模,一级资本则反映了银行的稳健性和风险应对能力。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暴发至1998年底结束,此后为了加强银行抗风险的能力,各国逐渐重视并执行《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对照《银行家》对1000家大银行总资产和一级资本的变化可以看出世界银行业的规模、经营实力和发展水平。见表1

从总一级资本额来看,总额从1998年的14881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42760亿美元,一级资本总额增长2.87倍,年均增长率为26.1%,高于同期的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同样,看总资本额变化,1000家大银行的总资产显示出持续增长的趋势。由从1998年的332114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963950亿美元,总资产额增长2.90倍,大于总一级资本额的增长幅度。

可见,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世界银行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总体实力不断得到加强,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从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资产总额与一级资本总额增长趋势图(见图1)观察,世界银行业发展并不平稳,上升趋势中还呈现了波动,说明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000家大银行的总资产逐年递增,但是总一级资本的表现不尽相同,有些年份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如2001年、2003年的数据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与之对照的是2004年和2007年则显示了较快的增长,是世界银行业规模扩张较大的年份。世界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反映了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趋势,同时也是世界金融市场不断扩大和银行效率不断提高的结果。

(二)世界银行业的集中度分析

1.市场集中度分析

市场集中度指银行业市场中几个最大银行所占的业务份额,一般而言,集中度越高,大银行的支配力越强,竞争程度就越低。本文选取世界前25家大银行的有关指标占整个行业的份额分析。从全球前25名最大银行的区域统计数(见表2)看,近10年内基本上被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大银行所控制。美国的上榜数量十分稳定,日本的上榜数量逐渐下降到3家,降幅和下降趋势明显,而欧盟的银行数量虽然个别年份有下降,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从前25家大银行的排名位置看,欧美银行占有绝对的领先地位。这不仅由于银行自身的经营能力强,而且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有关。比如,随着美国放松对银行的管制以及银行之间的并购,出现了较多的超大银行,在前25家中的排名中处于强势地位。另外,欧盟成员国的扩大以及欧元的诞生加快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给欧元区内的欧洲银行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2.资产集中化趋势

全球前25名最大银行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盟三大区域,不仅体现在世界银行业的空间布局和市场集中度上,而且体现在全球金融资产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规模庞大的银行手中,反映了全球银行正在走向垄断竞争的新格局。以每年排名前25强的银行的资产、资本以及税前利润占1000家大银行的比重(见表3)可以看出近10年资产明显趋于集中且速度惊人。

从2009年的情况看,前25名的最大银行的一级资本额为16920亿美元、总资产为432538亿美元,分别占1000家大银行比重的39.57%、44.87%,说明它们的资产集中度非常高,市场垄断力相当大。但是利润方面共亏损323亿美元,对比2008年的统计利润3016.23亿美元,可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巨大。前25强的资产从1998年的94055亿美元到2009年的432538亿美元,增长了4.59倍,年均增长41.8%,增长幅度较大;从绝对数来看,每年向全球最大银行集中的资本增加数千亿甚至数万亿美元,资本资产上升的趋势明显,如图2所示。

银行业资本集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自由竞争经济规律的作用,竞争是促进集中的强有力杠杆,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走向高度集中和垄断(杨艳琳,2006);另一方面也有人为的做大做强的因素,其中9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业的并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有力的支持了银行业的快速集中。

(三)银行业间的并购行为

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面对金融服务领域激烈的竞争,90年代末以来,银行业纷纷通过并购扩大规模和提升竞争力。表4和表5以90年代以来美国和日本的主要大银行为例,说明世界银行业的并购情况。

欧盟的银行同样进行了大量的并购,以英国汇丰银行为例,1991年成立了汇丰集团控股公司。90年代以来,汇丰双管齐下,在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都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扩张行动。1992年收购英国米兰银行,使其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银行集团。1999年6月收购了马耳他最大的商业银行──地中海中部银行,同年底收购了萨法拉控股公司。从2002年初到2003年末的近两年时间,汇丰进行了多达27项收购。

对照并购的历程和上文对世界银行业规模集中度的分析,可以看出,银行业规模的扩张与反复的并购不无关系。并购整合了区域市场,达到了规模和效益的统一,打破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由日本银行独领的局面,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之势。

总之,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促使全球银行加速并购,并购成为大银行变得更大和更强的捷径,上榜大银行之间的激烈角逐往往是通过银行之间的并购行为实现的,仅从前25名大银行位置的变化即可看清楚。反过来,并购又推动了金融全球化,通过并购全球金融机构数量减少,单个机构的规模相对扩大,从而使得银行竞争更加激烈。通过并购银行业的集中度上升,银行的风险防御力和竞争力增强;通过并购金融产业不断优化升级,走向多元化综合经营,发展成大型跨国集团。

(四)世界银行业盈利水平与绩效分析

对全球1000家大银行利润变化的分析,可以看出世界银行业发展充满了挑战,呈现出起伏变化的特征。1000家大银行税前总利润从1999年的1744亿美元到2008年的7808亿美元,总体上增长4.48倍,其变化幅度远远超过了一级资本和总资产的变化幅度,盈利水平持续提高,见表6。但是在1999年、2002年、2008年以及2009年出现了负增长,反映了世界经济和金融波动对银行业的影响;同时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世界银行业的发展状况,表明其总体绩效处于不断改善之中。如图3所示。

资产收益率(ROA),是税前利润和资产的比率。资产收益率越高,表明银行资产的获利能力越强,其经营效率越高。资本收益率(ROE),即税前利润和一级资本的比率。资本收益率越高,说明企业自有投资的经济效益越好,风险越少。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均反映了银行的获利水平和效率。通过这两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均可看出世界银行业在2002年获利水平突降,2008年和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降态势也异常猛烈,如图4所示。

总之,无论是从资产规模、资本金还是赢利来看,与十年前相比,银行的规模都有了较大的扩张。反映了银行的扩张是全球经济总量以及世界贸易的迅猛发展对金融服务提高的必然要求,另外,金融自由化和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业管制的放松也推动了这一扩张进程。

三、世界银行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和转型

(一)世界银行业发展演变的经济环境

银行作为配置资源的中介功能决定了与世界经济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其面临的金融环境的变化会影响银行经营的综合表现。理论上看,一是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各国经济联动性加强,世界银行业的经营越来越受到经济总体走势的影响。二是银行业本身竞争加剧,导致整个行业利润水平的下降,利差水平不断降低,三是由于金融创新导致银行业面临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主要受金融脱媒的影响,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都面临强有力的挑战。

另外,全球1000家大银行各项指标值的变化充分地显示了其与世界经济的密切联系。比如1999年日本受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业亏损严重,整体上影响了世界银行业的表现。期间虽然美欧银行业有不错的表现,但是1000家银行的税前利润的增长率仍为-14.9%。再如2000年,由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尤其是美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一比率又急升至77.58%。

回顾历史,银行业加速增长是经济金融发展和微观经营改善的结果。2001年以来,全球利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助长了流动性过剩,全球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占GDP的比重大幅提高。作为经营货币的行业,银行业务规模必然加速增长(王家强,2008)。2003~2007年是世界经济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企业与个人的信贷融资需求旺盛,全球财富积累规模空前提高,成为银行业迅速发展的前提。从2003到2007年底的4年间,全球银行的利润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盈利能力逐年增强。然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信贷紧缩又一次使世界银行业陷入了困境。

(二)多元化综合经营制度的转变

在金融全球化、信息化趋势不断加快的条件下,世界大银行在外部实行并购的同时内部不断纷纷突破传统的经营方式,不断调整经营战略,多元化综合经营成为世界大银行增强其竞争力的重要市场行为。

在高科技的应用、金融创新的带动下,出现了多元化经营和多样化业务品种以及创新性“金融超级市场”,这既是世界商业银行多年来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21世纪商业银行经营方式转变的方向。比如,美国1999年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走上了金融综合经营的道路,银行的可经营范围扩大,规模和盈利能力的上升速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日本在1992年泡沫经济破灭后颁布了《金融制度改革法案》,结束了二战以来的主办银行制度,正式进入了金融综合经营体制。英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陆续颁布了《1979年银行法》、《金融服务法》(1986)、《1987年银行法》和《英格兰银行法》(1998)。这些法令允许金融机构提供各种综合性金融服务,确立了金融综合经营的制度,极大的推动了金融服务的自由化。在金融综合经营过程中,金融企业为了壮大自身实力或者快速地进入其他金融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并购,同时由综合经营引起的金融创新不断增多。

(三)银行业新技术的运用

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通过以来,金融综合经营成为整个世界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以及电子商务带来的冲击,为全球银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世界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的增强。

就银行业自身而言,逐渐向全能化银行、金融超市加速发展,盈利水平被作为衡量综合实力最重要的指标。电子网络和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新业务、新产品和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对全球银行盈利水平的大幅度增长起了重要作用。网上银行不仅增加了现代银行的业务渠道,而且具有极大的便利性,能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网上银行可以更方便地实施市场分割的策略,它具有的成本优势和在市场上迅速扩张的能力给传统银行业的改造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又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制度的创新。伴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产品、技术和服务的不断创新,金融业不同部门之间的业务不断交叉、融合,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不断发生变化,金融企业为了分散风险、追求范围经济而不断地对企业组织形式进行变革,如金融控股公司就是金融组织制度创新的产物。

四、结语: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都在调整中艰难前行。以至于国际银行业近年来的一些发展方向也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如旨在分散金融风险的金融创新竟然起到了放大风险的负面作用,综合化经营大大增加了银行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等(赵幼力等,2008)。然而纵观世界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和行为,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未来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第一、金融自由化进程对银行经营的影响很大,虽然金触控股公司遭遇全面风险,但综合化经营趋势不会改变,银行业未来将继续走跨国集团化、规模集中化的道路。金融分工界限逐渐淡化,但区域与国别的差异将会继续存在,金融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金融危机过后,世界银行业可能再度掀起并购热潮,这不仅会增强银行的实力,更为银行业实现多元化经营提供现实可能。

第二、世界银行业的格局调整与结构变化,将为未来国际金融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亚洲的银行业将会崛起。次贷风波使得国际大银行深刻地认识到新兴市场的重要性,未来将会继续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分享亚太等新兴市场的增长红利,欧美市场早已成熟的零售业务和非信贷业务在新兴市场还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将会给国际大银行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促进盈利增长。

第三、高新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大,仍会是银行业发展的推动力,网络银行的发展将使虚拟银行的发展加快,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行将成为世界银行业新的发展热点,银行服务科技化的程度和现代化管理水平都会进一步提高。

第四、针对次贷风波中金融创新带来的短期金融抑制负效应,银行业未来将更加稳健合理的利用金融创新,以便更好地分散并降低风险、增加市场流动性、丰富市场投资品种以及增加投资人获利渠道。银行资本金的重要性日益凸现,资本实力已成为国际银行业衡量稳健性及对抗风险能力的主要指标。当前,补充日益下降的资本充足水平,加强世界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和监管更为重要。现有的分散监管架构不适应于各类金融市场之间紧密联系的发展趋势,监管重叠和缺位的问题时有发生。所以要在支持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有效地防范各类风险,提升监管效率,改革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与架构。

注:

1.本文感谢萧灼基教授和胡坚教授的指导,作为“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金融论坛)”参会论文的一部分,得到了参会专家与学者的有益评论和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表示感谢,当然文责自负。

2.《银行家》从1989年开始按一级资本(Tier One Capital,也叫核心资本)对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这1000家大银行的实力基本上代表了世界银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

除非特殊说明,文中数据亦来自1998-2008年第7期的《银行家》杂志或者计算得出。

参考文献:

1.Barger Allen N, Hannan Timothy H. The Pric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 in Banking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9 , (5),71: 291-299

2.Keeley. M. Deposit Insurance, Risk and Market Power in Banking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0, (80): 1183-1200

金融世界论文篇(6)

一、总体性原则的出场:金融化的经济学研究限阈

20世纪90年代后,金融化被普遍视为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特征,从而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其研究路径依然体现着新古典经济学与激进政治经济学的分野。

新古典经济学基于金融发展理论,在对银行、保险、不动产等金融部门在现代经济中的利润分割、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宏观收入变动、以及资产结构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将金融化理解为与金融相关的诸如金融动机、金融市场、金融参与者以及金融机构等金融部门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升的过程。它是应对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普遍面临的投资和利润率下降所导致的经济停滞等问题的有效手段。2]与主流经济学的立场不同,激进政治经济学基于资本积累的当代形态,并结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出资本主义金融化的内涵与实质就是垄断金融资本,而不是商品生产和贸易支配的资本主义积累方式。它造就了一种实体部门投资积累下降、失业率上升以及工薪阶层收入的长期停滞的积累和增长体制。而这种经济体制恰恰是引发美国次贷危机乃至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

虽然新古典经济学与激进政治经济学对金融化的研究存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政策导向等方面的差异,但是从经济学学科整体背景看,两者共同分享着三大固有的并值得进一步批判的理论逻辑。第一是对金融化认证的经验逻辑。对于金融化现象的确证,无论是依据现代金融急剧膨胀的新事实的新古典经济学,还是基于资本积累形态的新变化的激进政治经济学,其背后都是直观的经验的实证主义。而仅仅依靠当前的经济现象与数据统计,脱离资本主义整体发展的大历史,很难解释布罗代尔所说的资本主义周期性问题,即“金融资本主义不是20世纪的新生儿,而是随着商业资本的兴起和资本积累超过正常投资渠道就出现了。”

第二是对金融化解释的抽离逻辑。经济学抽离了金融化与社会、政治、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互动关系。对金融化动因、表现与特征的分析主要以美国经济作为样本,仅限于企业经营投资、个人家庭消费、社会收入与分配以及政府财政开支等经济与金融领域。鉴于现实中金融对政治权力、国家战略、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的全面渗透,如何确证金融化是标志当代资本主义整体新变化,而不仅是经济新变化?

第三是对金融化趋势的单向逻辑。新古典经济学基于金融深化理论,提出了金融化的发展逻辑。这与激进政治经济学基于金融资本批判理论提出的金融化的危机逻辑形成二元对立。这种单线思维导致各自存在难以解释的理论难题:金融化的发展逻辑,如何解释曾促进经济繁荣的金融化为什么最终会导致金融危机?金融化的危机逻辑,如何解释导致种种危机的金融化为什么会成为当代资本主义共同选择?

现代西方经济学基于经验、抽离与线性逻辑所导致的金融化研究的非历史性、孤立性与片面性,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对资本主义金融化这一时代重大问题的深入理解,也决定了引入新的研究视域,即总体性原则的必要性。

这里的总体性来自卢卡奇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哲学解读,是一种从整体出发,在事物发展的现实历史过程中来考察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分析与考察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总体性原则具有三个维度:一是历史性’即把各种社会生活现象放到历史的具体过程中去揭示相互之间的联系,“资产阶级社会是最发达的和最多样性的历史的生产组织”;二是整体性,即任何社会形态都是一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总体,是一个“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社会机体”;三是辩证性,即在历史发展的总体视野中辨析社会经济现象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的辩证关系,“把所有局部现象看作是整体--被理解为思想和历史的统一的辩证过程--的因素”。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原则通过对经验、局部、片面的超越和扬弃,把握事物的历史发展与整体关联,超越了实证的西方经济学,从而构成我们今天研究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化问题的科学视域。

二、金融化的历史维度:演进历程与形态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是历史的总体,正如著名马克思主义者卢森堡指出,“马克思有一把有魔力的钥匙,这把钥匙使他揭开了一切资本主义现象最深奥的秘密,使他能够轻易地解决了连斯密和李嘉图这样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大师都没料到其存在的问题。不是别的,就是把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当作一个历史现象来理解。”[]同样,基于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金融化并非仅仅出现在当代资本主义,而是一个周期性的历史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时期的金融化演变方式而呈现不同的形态与特征。

按照布罗代尔与阿瑞吉对资本主义体系积累周期的理解,金融化的演进始终都是围绕着资本积累获取利润这一内在要求而展开的。因此它早在16世纪的商业资本主义时期就已经出现,“标志着中世纪后期和现代早期欧洲资本主义时代的最初开端。”w]这个时期以热那亚、荷兰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金融改革与创新,通过发展股票债券市场、改革财政税收制度,建立中央银行与信贷系统,创建股份公司,极大地推动了金融扩张。金融化主要体现为商业资本、生息资本与高利贷资本在国内商业、农业、采矿业以及国际贸易关系中的全面渗透与支配,“占主要统治地位的商业资本,到处都代表着一种掠夺制度”。

18世纪以来的工业资本主义虽然使商业资本、生息资本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和要求,但是并未完全阻碍金融化的步伐。资本主义金融化采取了新的形式与途径。一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为金融化展开提供了便利条件;二是发达的国家公共债务体系的出现使得国家政权的金融化程度提高,“从1688年到1720年,伦敦完成了金融革命,用一套有效的政府信用制度取代了粗制滥造并受王室随心所欲制约的制度”;三是在英国的主导下金本位制度得以确立,英镑成为世界货币,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大大加深了国际关系的金融化。

19世纪末伴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金融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主导形式,金融化也随之进人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金融化最显著的特征即是拉法格、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所指出的金融资本的出现与扩张。金融资本一经形成,就要实现对社会的全面统治。在经济领域,金融资本通过“股份制”来实现对工商业的金融控制;在政治领域,通过同政府进行“个人联合”来实现自己的寡头控制;在文化领域,倡导拜金主义与宣扬“镀金时代”来加强思想控制;在国际关系领域,通过资本输出与帝国主义战争来实现金融资本的全球控制。因此,“帝国主义,或者说金融资本的统治,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虽然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导致金融资本的权力受到削弱,金融化进程受到限制,但是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推动资本主义金融化进人到“第二个金融霸权时期”。这包括,新自由主义思潮与政策的兴起增强了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趋势;信息科技革命为全球金融网络的形成提供物质技术条件;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品为标志的金融创新加深了金融的知识化、社会化程度;跨国公司与跨国银行相结合的跨国银企成为充当金融资本全球流动的主要载体。所以,当代资本主义演进到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本身就标志着资本主义金融化的最新形态。

三、金融化的整体维度:社会结构与世界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是整体的总体。从这一总体视域出发,资本主义是一个由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种结构要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并通过各种纽带组成的一个不平衡、不对等的“世界体系”。而金融化问题也必须置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整体结构这样一个宏观背景下来考察,才可能得到正确理解。

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看,金融化不仅仅体现为经济领域中金融部门的扩张、金融利润的增长、金融资本的膨胀,更体现在金融与政治权力、社会关系、科技创新、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的深度融合。在金融化的形成过程中,金融势力逐渐向国家政权渗透,政府的组织架构、公共政策、权力运作等越来越被金融所挟持,形成金融资本与国家高度依存与融合的权力结构。在帝国主义时代,列宁称之为“金融寡头统治”。而在全球资本主义时代,则是所谓的“华尔街-财政部”政商联合体。金融市场的成熟与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将越来越多的社会民众卷人金融活动,导致家庭资产、社会分层与阶级对立越来越表现为金融关系,并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食利阶层:商业资本主义时代的借贷资本家;帝国主义时代凭借股票所有权为生的“食利者阶级”;当代转变为以华尔街金融精英为代表的“新食利者阶层”。在历次科技革命与创新中,“金融资本始终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大潜力和超额利润满足了金融资本的食利性冲动,成为金融化的一种重要财富创造工具。无论是19世纪英美的铁路建设高潮,还是20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计划,都可以看到金融资本能够迅速地集聚、投入到技术创新中,并在其中实现自身的获利增殖。金融资本的牟利本性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变成一个“超级大赌场”,助长了人们的投机冲动与食利心理:今天,年轻人的乐观与进取心和可能的投机资金相结合,确保能迅速、有效地利用变化莫测的投机机会。”人们总是力图不劳而获,直接攫取收益,就像马克思所言,“周期地患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中介而赚到钱”。

从资本主义世界范围看,由于“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金融化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中呈现多种样态,而且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也越来越体现为金融中心国与边缘国之间的不平等权力关系。商业资本主义时代的荷兰凭借巨大的商业贸易优势,走了一条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的金融化之路。垄断时代的帝国主义则利用英镑、美元等强势货币,控制国际金融体系,金融力量日益渗透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在当代金融化过程中,推崇“市场万能”的新自由主义的英美模式中,金融化主要体现为放松金融市场管制,鼓励金融技术创新;[M]在以社会民主主义为指导,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与高福利社会政策的莱茵模式,扩大财政赤字和巨额公共债务是其金融化的必然选择;基于依附理论的发展主义,实行进口替代的拉美模式的金融化表现为经济发展外资化、金融市场自由化与财政结构债务化的结合。每一个金融化的资本主义周期都会形成金融中心国凭借强大的经济与金融实力,建立金融霸权,形成对半边缘、边缘国进行金融剥削与掠夺的世界体系。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英国通过金本位制与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建立的金融霸权,从海外投资中获得了高额利润,有力地维护了日不落帝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当代美国在金融化过程中借助于美元霸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与世界银行四位一体的机制,建立了新的世界金融帝国。英美等金融中心国凭借金融霸权,在金融资本的全球流动中,不但造成资本收益从发展中国家大量流向发达国家,而且肆意转嫁金融风险与危机,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中心-外围”的不平等的世界体系。

四、金融化的辩证维度:现实效应与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是辩证的总体。对于资本主义发展与变化的总体趋向,马克思从两个方面作了辩证的解读:一方面以“两个决不会”论断以及“资本的文明面”,阐述了资本主义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进步性与生命力,另一方面以“两个必然”论断,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和被新的社会形态代替的必然性。金融化作为资本主义在历史发展中的一种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的机制,具有应对资本积累困境、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但是由于受制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无法根本解决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反而以新的形式,在更大的范围内激化了矛盾,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背离、自我否定和自我扬弃的进程。

资本主义生产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本质导致了一个贯穿资本主义历史的重要特征,即“积累悖论”。这是“由于利润的增长主要通过抑制与生产力相关的工资增长来提高劳动剥削率,最终制约了资本自身的扩张”。21]为摆脱这一积累困境,金融化成为历史资本主义所采取的一种重要途径。金融化过程中,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业务的扩展,金融工具的创新,为整个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机制提供了集中性的、全面的、专业化的服务,提高了资本运动速度,缩短了流通时间,减少了交易环节,使资本周转的效率大大提升。虽然剩余价值的产生不在流通过程,但是流通过程节约的必要费用和时间,有利于资本积累;加快剩余价值的流转会提高剩余价值量,从而扩大资本积累的源泉。这种金融化积累机制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大量资本通过金融市场、金融业务与工具的发展,增强了资本的流动性,形成了多元化、分散化、社会化的投资格局,从而有利于降低经济与金融风险、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所以生活在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马克思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22]而垄断时代的斯威齐、布瓦耶等马克思主义者也认为资本积累过程中的金融化是支撑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世界积累金融化制度的产生确实使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光荣的30年’长期积累之后的困境和福特主义调节危机。”

但是,“在我们的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作为金融主导型的经济增长与资本积累模式,金融化固然是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一种金融修复,但是并不能彻底解决各种矛盾,不过是以新的方式积累与激化矛盾:在金融领域,表现为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的矛盾。“金融资本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寻求以金融资产创造为方向扩展的历史,是一个寻求规避法律、政治或者文化力量对资产创造施加限制和监管的历史。”在经济领域,表现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矛盾。金融化导致过剩资本大量涌入金融、地产等经济部门,形成一个脱离实体经济的自我循环、自我膨胀的虚拟经济。在社会领域,表现为金融资本家与劳动人民的矛盾。金融资本家通过“金融掠夺”获得了日益增多的权力和财富,而劳动者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的金融分化日益严重。在国际领域,表现为金融霸权国家与边缘国家之间的矛盾。列宁曾经指出’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的国际剥削是帝国主义本质特征之一’“资本主义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与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这些矛盾积聚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通过经济与金融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

五、作为总体的金融化:结论与展望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卢卡奇正确指出,“不是经济动机在历史解释中的首要地位,而是总体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科学有决定性的区别。”从这一总体视域出发,资本主义金融化是在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进程中金融与金融资本凭借各种政治、经济与社会手段,不但在经济运行中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主导经济发展关键因素,而且向资本主义政治、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全面渗透与扩张,将资本主义日益塑造成一个金融化的社会世界的过程。

资本主义金融化的总体性理解,一方面,是全面、系统、深人把握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本主义历史进程与发展态势的有机环节。全球金融危机及随后的经济衰退、社会动荡暴露出金融化所导致的当代资本主义总体性矛盾。因此,资本主义各国的调整与应对,不应仅仅局限在经济与金融领域,而应涉及政府职能、社会福利、劳资关系、文化导向、全球战略等诸多领域。这自然会引发当代资本主义的一系列新变化、新特征与新趋向,需要采用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思维原则,发展地而非静止地、全面地而非片面地、整体地而非局部的加以认识与把握。另一方面’对于正在成为资本主义主导的金融化积累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当代中国而言,无论是针对国际游资、人民币汇率、金融话语权博弈等涉及中国与全球政治的关系问题,还是应对地产泡沫、影子银行、地方债务、互联网金融、理财投资、家庭资产结构与收人差距等一系列关系到中国经济结构、社会制度与利益格局的重大问题,都应该置于马克思主义总体性原则中来加以考察。这是思考与应对我们时代面临的现实问题所不可或缺的一种研究视域。

金融世界论文篇(7)

一、关于全球化的本质问题

西方主流理论认为全球化是技术进步的结果。1997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称:“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国外有的学者认为全球化最重要的标志是国际贸易迅猛增长。我国相当多学者在论述经济金融全球化成因时,往往也与西方主流学派观点相类同,他们说:“导致金融全球化的因素可归纳为三类:一是实体经济因素,诸如贸易、直接投资、科技进步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二是金融技术因素;三是全球金融自由化创新因素。他们根本不提和掩盖推动经济金融全球化驱动力是资本无限扩张的冲动。

笔者赞同宿景祥等同志的观点,他们指出:“西方主流理论描述全球化是技术进步等因素的结果,却避开了全球化的本质”,从导致全球化因素剖析,“其根本驱动力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冲动”,是资本的本性要求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马克思),“不论经济全球化的每个阶段各有其什么特点,资本关系向全球扩张这个实质并没有改变”,“目前的世界经济依然由西方所主导,因而全球化问题仍然属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范畴”“资本主义全球化从本质上说,是指以资本主义为主导、以实现全球少数人利益为目的的资本征服整个世界的现象和过程”,“是西方殖**义向全球扩张的表现”。而今,西方跨国集团向超级化发展,全球民航客机市场已被美国波音、麦道公司合并坐上霸主宝座;在世界前10名金融巨头中美国竟占了7个,使美国在全球经济金融中处于霸权地位,美国是全球化的最大既得利益者。其政府只不过是国际垄断资本的“人”,利用军事、经济、金融实力称霸世界,企图控制、左右全球的政治、经济发展趋势。

二、全球化与民族化是国际经济金融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势

不少学者只宣传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国际化等等,说全球化是一个自然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而忽视在全球化的同时,还存在民族化的另一种基本趋势。不能否认,推动当代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是同资本主义发展到“全球化”最新阶段的巨大作用的结果。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世界是有众多的有的民族国家组成,资本所追求的全球性垄断与民族国家的之间,是相互尖锐对立的,它们所决定的“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化”趋势,是世界经济这一矛盾运动的两个方面,全球化趋势越强,民族化问题也随之越突出。因此,我们在重视研究、适应和利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同时,也必须要重视研究各国民族国家、民族经济金融的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安全。我国是一个寻求经济金融现代化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参与经济金融全球化的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繁荣与富强,这是第一位的。因为,其一是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放弃对资源的控制,听任外国资本对本国资源的任意配组和利用。波兰的国有银行已被外国资本所控制,外国资本家将波兰银行筹集的资金调往国外,使波兰的企业得不到信贷扶持,这是一个令人清醒的前车之鉴。其二是在世界现实生活中,最大的福利单位仍然是民族国家,而不是全球,因为世界尚未大同。在参与世界经济金融竞争中,如果本国银行不重点扶持提高本国民族经济的竞争力,这是舍本逐末,颠倒了主次,最终会导致民族经济被淘汰出局,就不可避免的使本国人民的福利受到根本性的损害。西方发达国家大肆宣扬全球化已使民族经济范畴随着全球化时代到来而终结,这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利己主义的宣传,是企图实现他们无阻挡的控制,占领整个世界市场,攫取最大的垄断利润。三、全球化与自主化

在参与经济金融科技全球化的同时,必须要坚持自主化(核心是国产化)。从全球来看,俄罗斯和发展中国家印度在坚持自主化问题上是做得很成功的。俄罗斯的电脑网络均是自主开发的,国际上的黑客袭击不了俄罗斯的互联网站,确保了俄罗斯的经济金融安全。印度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也十分重视支持技术国产化,印度风险投资公司投资范围和方式鲜明地为实现国家目标:注重技术的国产化和项目对国家和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使印度科技产业发展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令世人瞩目。我国在电脑网络上引进的多,自主开发的少。引进的美国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均被装有密钥芯片,为美国政府留有一个人口,对经济金融安全存在着不安全的隐患。全球化与自主化是一对矛盾,我们既要参与全球化,也必须要坚持自主化。正是由于我国党和政府长期坚持独立自主的政策,终于使“两弹一星”自主地开发,上了天,赢得了今天我国在国际上较高的政治地位。当然,今日的自主化、国产化并不是关起门来搞大而全、小而全,而是吸收利用国外先进适用的技术,进行技术集成,形成集成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创中国品牌,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在这里,核心的问题是我国的企业要掌握总体设计、核心技术、采购和销售的控制权,不然,我国的企业只能受制于人,只不过是无足轻重的“打工仔”而已。我国的银行、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公司,要学习印度风险投资公司的经验,注重扶持技术国产化的经验,过去只重视支持重复引进彩电、冰箱等生产线,造成了贷款大量呆滞的教训应予以牢牢记取。参与全球化必须要坚持自主化、国产化应该成为经济金融工作的一个指导思想,才能防止经济金融的控制大权旁落,受少数发达国家所摆布。

四、全球化与跨国公司

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是由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所主宰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资本主义的本质不仅在于它无限的扩张,而且要取得主宰世界的地位。当代资本主义最突出的特征是:4万多家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正日益主宰着世界经济和世界金融。据统计,1998年全球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共有6万家,其境内外分支机构已发展到近50万家。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生产的1/3、全球贸易的2/3以上、对外直接投资的90%。它们依靠竞争优势,挤跨、吞并各国的民族工业,独享垄断利润。排名全球1000家大银行几乎垄断了商业性金融服务。有些著名学者,主张国企改组借重跨国公司的国际资本,他们认为,只有大型跨国公司有能力进行较大数额投资,只有依靠跨国公司的进人才能显著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他们理由是在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开发与技术流动,愈来愈依靠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掌握着先进技术开发与跨国转让的主要份额。他们把跨国公司当作推动我国国企改革的“救世主”,这个想法过于天真。因为跨国公司战略,就是要采取各种竞争手段,战胜搞跨吞并竞争对手,收购和控制我国国有企业的股权,他掌握的核心技术是不可能转让的,只能把我国企业作为他的一个车间,甚至把我国企业彻底搞垮。最近,“pt水仙”股票被中国证监会终止上市,很能教育对跨国公司抱有奢望的学者和官员。美国惠而浦有限公司是世界最早生产洗衣机的厂商,其技术力量相当雄厚。上海“水仙”原也是名牌家电企业,但1995年与美国惠而浦公司合资建立大型合营公司——上海水仙惠而浦有限公司,中方只占45%的股权。水仙本想借此利用自己遍布全国的庞大销售网络,上个新台阶。但合资公司成立后,从生产、管理到销售全被外方掌握,没有利用水仙现有的销售网络,而是花大价钱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造成水仙惠而浦成本大幅上升,连年亏损,水仙也未能获得先进技术,最终被股市淘汰出局。波兰在私有化中,大批国有企业、国有银行股份被外国资本所控制,70%以上的银行股份被外资所掌握;外资每年以25%的增长速度进入波兰,在同外企竞争中,大批波兰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外企利用波兰在外资管理方面的漏洞逃税。专家警告:如果外资流人波兰的高速度仍然维持下去,那么10—12年以后,外国资本将掌握整个波兰经济,并把所有波兰企业排挤出局。以上两个实例足以使那些主张依靠跨国公司改造国企的学者有所醒悟。美国的资深经济学教授托马斯·内勒最近指出:“规模空前的全球化,已使经济活动变得有点像一场战争。通常,战争是用军事力量获得或保存财富、领土?⒆杂珊涂刂迫ā5牵诘苯袷贝扌刖滦卸眉际酢⒕侄巍⒀沽途猛饨唬芄皇迪秩φ目刂啤t谡饫铮绻臼亲詈鲜实闹葱姓摺薄6瘢拦目绻笠担唤鍪且桓鼍堤澹故且恢植豢珊鍪拥恼瘟α俊r虼耍收呷衔钥绻笠岛鸵械恼呤牵荒芾盟晕夜媒鹑诜⒄沟挠欣矫妫阅承枪泼裆男幸悼稍市砥浣惺识韧蹲剩槐匦胙细裣拗破淦笸悸⒍稀⒖刂坪统蹇缥夜褡寰媒鹑诘南矫妫阅切┕叵档轿夜媒鹑诎踩⒐泼裆男幸当匦胍卫慰刂圃诠沂种小?/p>

五、全球化与金融霸权

在为经济金融全球化唱赞歌声中,切切不能忘了而今的经济金融全球化是在金融霸权的垄断、控制和剥削下的全球化。从国际经济金融发展进程来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金融霸权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控制世界经济金融、剥削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形式,也是发展中国家纷纷爆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金融霸权是霸权国凭借其压倒的军事、政治、经济和金融实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将自己的意志、原则或规则强制性地在整个体系中推行,从而获得霸权利润。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发达国家利用金融霸权实现金融侵略和剥削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突出。前美国政治学会会长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一书中,列举了西方文明控制世界的14个战略要点,其中三条均与金融霸权有关:第一条“控制国际银行系统”,第二条“控制全球硬通货”,第五条“掌握国际资本市场”。美国金融霸权国主要通过以下四种形式实现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剥削:(1)美元霸权。目前,美元仍是国际货币,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外贸结算的48%和外汇交易结算的83%。美元的这种特权地位给美国带来霸权利益,使美国获得巨额的铸币税,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约有半数美元(约3750亿美元)在美?惩饬魍ǎ蛊涿磕暝蓟褚?5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0.2%;美国还通过向全世界举债和美元贬值,以及转嫁危机等手段,剥削其它国家。(2)国际资本向发展中国家流动。追逐超额利润是国际资本的本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国际资本盈利提供了良好环境。1990—1998年流人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资本总额达14622亿美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剥削。美国实施金融大改革后,利用美元霸主地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运用十分成功,低成本的资本输入和高回报的资本输出,使美国获取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的大部分利益。(3)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动具有极强的投机性、无序性和破坏性。目前,美国有1万多只共同基金拥有近4万亿美元资产,3000只对冲基金拥有4000亿美元资产。到目前为止,不少有油水的新兴市场国家均被美国投机基金所袭击,使这些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攻击性的金融投机是金融霸权对发展中国家侵略和剥削的新方式。(4)美欧银行大肆低价收购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金融机构和企业倒闭、破产成为普遍现象。在金融霸权国炮制出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再杀出“回马枪”,以低价收购东南亚金融机构和企业,而后者这时已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有任人宰割。东南亚国家挥泪大甩卖的过程就是金融霸权的实现过程,也是发展中国家被剥削的过程。面对金融霸权的横行,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国在金融改革开放步骤上、在利用外资政策上、在资本账户开放上、在允许外资控股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比例上等方面,切忌急燥冒进,必须要做到十分审慎,要反复调研、反复论证,切实做到知己知彼,万无一失。对金融霸权可能带来的危害必须有足够的估计和相应的对策措施。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在金融改革的指导思想上要有防范金融霸权危害的警惕性。才会奋起推进金融改革,从各方面切实增强我国金融体系抗击金融霸权袭击的风险和应变能力,确保我国金融业有参与经济金融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六、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和国际惯例

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贸易自由化,世界各国都把越来越多的产品投入世界市场,把世界市场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途径。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生产的产品约有1/4纳入国际贸易渠道。贸易占全球收入的份额已从二战结束时的7%上升至目前的21%。近年来,世界贸易以3倍于世界gdt的增长速度扩大,但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少数发达国家凭借其拥有的霸权,说的一套,做的另一套,推行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金融自由化政策,削弱不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金融权利,甚至运用所谓的“国际惯例”,使不发达国家非但不能平等获利,而且还受到不应有的歧视和限制。例如1989年,在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所谓“经济制裁”时,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冻结了对我国的贷款。1968年联合国贸发会议通过的普遍优惠制原则,即发达国家应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予以优惠待遇,并给予发展中国家以关税优惠待遇。但美国则对此拒不执行,自行规定将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与美国“不友好”的国家排除在受优惠待遇之外。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还频繁地运用反“倾销”调查手段,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全球反倾销案件:1995年156件,1999年剧增至328件。其中1999年,美国和欧盟提出的反倾销案件达110件,占全球总数的1/3,这就是西方发达国家高喊的所谓经济贸易自由化。美国银行在中国设立了不少分行,但当中国的银行要在美国设立分行时,美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则找种种借口,左审查右审查,进行百般刁难,就是拖着不予批准,不执行国际通行的对等原则,这就是美国所高喊的金融自由化!在贸易自由化中,我国也应运用反倾销保护本国企业。

七、全球化与贫困化

按理说,经济金融全球化,使全球生产、商品交换加快发展,有利于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实际结果却相反:一方面世界经济金融持续发展,世界财富急剧增加,而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另一方面世界贫困国家和贫困人口不断增加。据世界银行统计,1993年全世界每日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绝对贫困人口为13亿,1999年则增加到15亿;有关统计资料表明,40年前,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人均收入是30:1,而现在上升到74:1。在占世界人口1/6的发达国家集中了全球80%的财富,而占世界人口60%的63个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却只占全球总收入的6%。从美国来看,最富有者与最贫穷者之间差距也越来越拉大,美国26.1%的财富集中在10%的最富裕者手中,而10%的最贫穷者只占有1.7%的财富。这是由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是工业、金融寡头垄断的全球化,其结果必然是导致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因此,江泽**席在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明确提出: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平等的经济全球化、公平的经济全球化和共存的经济全球化。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江泽**席指出:关键在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