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连锁经营论文

连锁经营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1-28 02:55:16

连锁经营论文

连锁经营论文篇(1)

连锁经营实质上是一种企业有形与无形资产的转让与承接,实现低风险资本扩张和规模经营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它以科学的组织形式、专业化经营、标准化经营是连锁企业获得较好的规模收益。它具有天然的经营优势。

连锁经营作为现代零售商业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是与传统的独立商店相对而言的,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在同一店名下有多家商店,按规范、统一的原则和标准来经营,使连锁经营能够获得传统零售商业组织形式所不能获得的规模效益。

由于连锁经营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对连锁经营的理论研究和探索不够,再加上实践不足,在具体的发展过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连锁经营类型单一,管理体制落后,经营规模较小,规范化程度低、标准化差,连锁企业的总店和分店之间缺乏内在经济纽带,配送中心建设和发展滞后,统一配送率低,经营管理的手段和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先进性,管理人才与专业技术员缺乏,店址和业态选择盲目性强,连锁经营企业资金不足,自有资金比例偏低,连锁企业自身品牌优势不明显,连锁企业缺乏自己的企业文化,外部配套硬件建设落后,经营缺乏特色等。

我国连锁经营中之所以存在以上这些问题,主要有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的原因。而只有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才能扩大我国零售企业的规模经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经营效益;才能促使我国零售企业建立新的经营机制,提高它们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期市场竞争能力;才能发展和壮大我国零售企业的实力。因此,必须针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1.为了促进我国连锁经营尽快进人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政府应积极发挥宏观调控职,通过宏观政策指导,选择和确立连锁商业的发展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分阶段推进的路子,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健全关于连锁经营的法律与制度,促进连锁经营的规范和统一,深化商业流通管理体制和税收制度的改革,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推进连锁经营发展;完善市场管理制度,杜绝有关管理部门的非规范性干预,在工商管理方面,简化登记和办证手续,促进连锁经营健康地可持续发展;对现行的税收制度进行改革,与国际上先进的税收制度接轨来推进连锁经营的跨区域发展;同时应加快建设对社会开放的物流配送中心,以提高全社会的物流效率,保证商品在流通中质量的可靠性。

2.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实现效益梯度增长。首先,通过兼并重组,减少同业竞争,实现零售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势互补、集约整合和跨越发展,以扩大经营规模,实现经营效益的不断增加。其次,大力发展特许连锁,首先迅速抢占国内零售和服务业市场。积极探索、完善发展特许连锁所需的各项支持系统;建立健全特许连锁的法律制度,大力发展促进特许连锁的中介组织。同时积极开拓小城镇和农村市场,大力发展与其消费水平相适应的连锁超市。

我国的小城镇和农村是具有巨大消费潜力的市场,尤其是那些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密度大,交通方便的沿海小城镇和农村,传统零售业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我国连锁零售业应积极了解那里居民的生活消费习惯、民俗文化,积极与当地政府管理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合理建立连锁分店,扩大销售规模。3.积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品牌战略,使连锁零售业由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变为品牌竞争、价值竞争,树立连锁零售业在消费者心中健康、诚信、充满活力的整体形象。积极开发自有品牌,针对不同的阶段实施不同的发展策略,通过塑造强有力的品牌个性,维护巩固现有市场地位,同时结合适当的品牌延伸和开发销售新产品,以实现品牌资产增值。连锁零售企业还应注重经营理念的创新,积极实施知识管理,注重长远战略的制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积极开展电子商务,降低经营成本。

4.加快人才培训和软、硬件设施的开发利用,提高我国连锁商业的现代化水平。现代连锁经营亟需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并掌握现代技术装备,有较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一大批素质较高的员工。因此,要依靠部门、地方、社会的力量,建立应用人才教育、培训、考核的体系和制度,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培养适合我国连锁商业发展的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连锁经营人才。同时应加快计算机、电子收银机、条形码等硬件设施的开发与利用,以及相应配套的各类管理软件的开发推广。进一步改善仓储设施、配送中心等流通设施,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体系,使我国连锁商店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发展。

5.加强连锁企业的制度化建设。建立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促使企业内部行为的规范化,提高店面标准化、产品标准化和服务标准化水平,树立经营特色优势。提高企业资本的运营与管理能力,重视连锁企业的纵向整合,形成“上下游”之间的综合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建立严格的质量监督与管理体系,逐步培育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的企业文化。同时应立足本土,积极创新,学习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努力降低经营成本,走中国特色的发展连锁经营道路。

连锁经营论文篇(2)

在此背景下,连锁经营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一份来自《中国连锁业人力资源发展报告》的资料显示,按保守估计,目前全国连锁行业的管理性人才缺口至少为60万,人才需求非常旺盛。同时,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是困扰连锁经营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开展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以便于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批适应市场需要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既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和能力的职业性,又具有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去向的基层性的特点,80%以上的毕业生到企业就业。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连锁经营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在连锁销售促销等一线岗位工作。在与连锁企业多年的交往中,笔者发现企业选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时,不仅仅注重学历,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门店管理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及营销策划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些和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目标有很大的一致性。创业教育具有专业性和普适性的特点,是以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等为教育内容,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思维、敬业精神、专业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企业和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作为创业素质的基础,创业能力侧重于知识结构在实践中的表现,主要包括经营能力、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推理总结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创业能力的培养应当贯穿于大学生受教育的整个过程。创业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是指具备丰富的创业知识、强烈的创业意识和全面的创业能力,在连锁经营行业领域创造出新颖的经营形式、优质的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专业人才。目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及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十分欠缺,难以适应目前社会变化和行业发展的需求。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课程结构和体系尚未形成,多数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上,或开设极少量创业教育课程,而且作为选修课,课程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全过程性和系统性,教学模式也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培养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普遍缺乏创新创业精神。因此,创新高职院校创业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批既具有创业能力,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需要。

3创业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3.1科学制定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指导思想。创业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是建立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的,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既要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也要突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只有将专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结合起来,才能使得创业能力有专业的根基,培养学生基于本专业的创业精神。根据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定位,以就业岗位任职和创业能力要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创业任务为依据,综合企业专家、创业者、教育专家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和开发课程内容,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把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三大模块,即基础素能模块、核心素能模块、素能拓展模块。基础素能模块传授基础知识,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能、道德素质和创业常识;核心素能模块主要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基于本专业的创业素能;素能拓展模块重在传授拓展知识和创业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3.2合理设置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结合的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包括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课程结构就是课程的组织与流程,反映教学的框架与进程。根据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设置课程,构建以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并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分解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立足于专业与创业的融合,围绕创业要求,整体构建课程,增加有关创业的上下游延伸性课程。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学生在学校受教育全过程,形成三年连续式递进式的创业教育,实现创业教育在时空上的全覆盖。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一年级开展创业意识和创业基本常识教育,培养学生创业品质,和对创业与财富的基本认识、价值标准、职业道德等,把“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和“创业基础”等创业基础理论课程放入基础素能模块。二、三年级开展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创业计划制作、融资、企业管理技巧、市场调查等创业技能的辅导。将“连锁经营与创业”、“市场营销”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创业课程放入核心素能模块。将创业实践课程如创业教育活动(创业大讲堂、创业创意竞赛、创业培训、创业实践活动)和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职业大讲堂、职业规划比赛、简历设计比赛)作为素能拓展模块课程。同时,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和创业需要开设核心课程,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连锁经营市场的变化,整合课程内容,开发新课程,课程内容要重点加强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的训练与培养,着力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创业实务知识的传授。突出岗位定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强化知识应用和技能实践、创业教育过程和创业能力。在课程形式上,做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

3.3大力推行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结合的教学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或创业的能力,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因此,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高职连锁经营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职业岗位(群)和创业需要分析入手。梳理出哪些是从事职业岗位(群)工作所需的能力,哪些是创业所需要的能力,依此,对专业教学进行系统的规划。一方面,要及时了解连锁行业的基本情况。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连锁专业,热爱连锁专业,且对未来职业生涯有一定的规划。将连锁经营专业学生要求应具备的时间管理、有效沟通和服务他人等技能培养融入到连锁专业技能教学中。加强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使得学生进入企业后,愿意从基层做起,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较强的职业发展动力,增强学生职业忠诚度,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要了解从事连锁企业创业所需要的专项能力及综合能力。以此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体现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高职教育观念。同时,依托政府搭建的创业园、工业园等创业平台,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同时,将课堂创业教学与课外创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培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正确认识社会的需要,积累创业经验。

3.4确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途径

校企合作是培养既有专业能力又有创业能力的高职连锁经营人才最有效、最基本的培养途径。只有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将获取的理论知识有效转换成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是培养创业型连锁经营人才的关键。依托政府搭台、协会牵线、校企联手,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校企合作不断深入。通过连锁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积极与连锁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连锁企业成为培养创业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学生实战应用基地,真正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真实连锁环境中掌握必需的专业技能,锻炼创业技能。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有选择性地与品牌连锁企业合作,在校内建立连锁门店,开展模拟教学和实战训练。让学生学习商品陈列、销售、防损、收银、客服等前台操作技能,学习开发商品采购、配送、信息处理等后台管理技能,使学生掌握商品流通、定价、促销、配送、POS技术、数据分析等连锁专业核心技能,这样既能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又学习到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号召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以此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能将连锁专业知识迁移到多变的职业岗位中,以应对多变的连锁业态及市场环境。

3.5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教师创业素质的培养是创业型连锁经营人才培养的关键。培养连锁经营专业教师的创业精神,提高教师自身创业素质。大力推行“一师一企”即一名教师联系一家企业,设立“企业教师工作站”。选拔有潜质的青年教师到企业或直接参与创业实践,让教师深入连锁经营企业尤其是自主创业成功的企业进行实践学习,这样才能潜心研究案例,并能够带着自己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和学生共同去创业,以造就一批“创业型教师”或“教师企业家”,增强教师指导学生基于本专业创业的教学能力。

3.6构筑浓郁的校园创业文化

连锁经营论文篇(3)

1合肥市绿都体育舞蹈培训连锁经营的SWOT分析

1.1合肥市绿都体育舞蹈培训连锁经营的优势分析

1.1.1合肥市体育舞蹈人口规模

合肥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连续六年中部省会城市经济增速第一名,随着“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口号城市大建设下人口总量达到600多万,合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大科教基地之一.

1.1.2连锁经营的形式与规模

合肥市绿都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分别属于安徽省体育舞蹈协会、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世界体育舞蹈联合会分会等.培训机构在工商局注册,绿都体育舞蹈培训学校是安徽首批代表国家队赴英国“黑池”学习的拉丁舞教师何建农、姚萍创办,95年创立合肥绿都五环体育舞蹈培训中心;目前在合肥市庐阳区、蜀山区、瑶海区、高新区、包河区、滨湖新区、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20多个培训点,实行连锁经营统一化的管理,少儿与成人体育舞蹈学员近8000多人.经营体育舞蹈的培训实行连锁经营模式,其中主要经营形式有直营连锁、小规模直营连锁、加盟连锁和自由连锁.据调查,合肥市区将体育舞蹈作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培训机构有十几家,如锦玲舞蹈俱乐部、尚舞舞蹈学校、小不点舞蹈艺术学校、明日之星舞蹈学校、舞之源体育舞蹈素质学校、蓝舞池、宝葫芦舞蹈培训等,大部分主要经营少儿和成人拉丁舞,绿都所有的培训点都设拉丁与标准舞班.

1.1.3品牌建设

绿都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在合肥当地都小有名气,是由英国皇家国际舞蹈教师协会(IDTA)裁判、教师、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CDSF部级裁判、部级教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体育舞蹈技能安徽省考官、是目前同行业中的领头羊.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合肥晚报等多家媒体专题报到,安徽电视台、合肥电视台做过人物专访.全国第四届体育大会拉丁舞展演项目的承办单位,目前已成为省内少儿、成人体育舞蹈的首席培训学校,并获得500多项国家、省级大奖.每年定期给任课教师进行培训,进行统一化的教师考核.

1.1.4直营店连锁流程

体育舞蹈培训机构进行市场和投资评估确立市场定位方案选址筹备阶段,注册、店面装修、招聘教师,宣传制作,总部进行指导试营业阶段正常运营阶段.

1.2合肥市绿都体育舞蹈培训连锁经营的劣势分析

绿都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由于是连锁经营,不同点的地理位置、收费标准、场地条件、教师的教学水平都直接制约着整个体育舞蹈运动水平的提高,影响着体育舞蹈消费市场的发展.体育舞蹈培训对场地要求是相对比较高的,最好有柚木地板,面积有100平方以上,当前飞速上展的房价、租金无必然增加经营成本,对管理者的经营水平是很大的考验,若仅仅是将成本转嫁于学员身上又会让不少低收入者望而却步.传统媒体舆论的宣传导向问题.目前国内所有的体育舞蹈专业类媒体都有以下特点,数量少、定位高、价格高.体育类媒体虽然也有对体育舞蹈零星的报道,但总体来说数量还是较少,关注度太低,相对于其他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等的铺天盖地的资讯来说只能算是凤毛麟角.在安徽省一级的电视、报纸、网络中也是鲜有体育舞蹈的身影.大众传媒宣传力度不高大大限制了体育舞蹈培训业在安徽省的发展.

1.3合肥市绿都体育舞蹈培训连锁经营的机会分析

1.3.1潜在幼儿舞蹈市场

合肥市的体育舞蹈培训市场仍具很大的潜力,少儿拉丁舞市场氛围已经形成,并且已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人拉丁舞与摩登舞已逐渐被大众接受,很多成年人开始从广场舞转移到室内参与培训机构标准舞培训.除了这两大块以外,合肥幼儿舞蹈市场显示出较大的潜力,随着城市规模的剧增,每年合肥市约八万个新生儿出生,家长更愿意从三岁开始让孩子从事专业的舞蹈训练,主要以形体芭蕾为主.

1.3.2中老年市场潜力巨大

体育舞蹈在合肥市已发展有二十余年,调查表明,十年前,合肥市的体舞蹈培训机构就将市场定位为少儿,经过高速发展的十年,市场定位依然是少儿.走访各广场与公园,很多中老年人在广场跳舞,健身舞形式上多种多样,走访参与健身舞锻炼的中老年人,一部分对体育舞蹈充满热情的中老年人,恳切希望可以在室内学习专业的拉丁,但是大部分培训机构没有开设中老年课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中老年人对于舞蹈的追求不仅仅只是停留在锻炼身体的阶段,还希望能够上升到艺术美的层次.中老年人是培训机构潜在的消费人口,中老年市场在安庆市也是空白.中老年人,有较稳定的收入,也有闲暇的时间,同时也愿意为此消费,这就为中老年人走进专门的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老年人走进培训机构,机构可以针对这部分人群特点,开展社交舞,简化的拉丁舞和摩登舞教学.

1.3.3体育表演方向培训市场迅速升温

近些年,随着艺考热不断升温,很多学校都开始招收体育舞蹈艺术生.调查结果表明,体育舞蹈培训机构每年都会有零零散散的几个艺考生,单独设立体育舞蹈艺考生的课程比较少,只是将个别艺考生和其他学生混在一起学习.个别机构已经着手艺考生市场,但是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推广策略.合肥绿都体育舞蹈培训艺术高考班已经启动,规模可以有更大突破.

2对策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来看,合肥绿都体育舞蹈培训事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合肥绿都体育舞蹈培训由于连锁经营模式,市场管理不够规范,培训市场化程度不高,体育舞蹈培训人才紧缺,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培训机构的分布过于集中,城乡分布不均衡.规范体育舞蹈市场的竞争秩序.

2.1加大绿都舞蹈品牌形象树立

好的品牌意味着好的质量和服务的保证,是影响培训机构连锁经营发展的关键,树立好的品牌,师资力量是基础,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是树立形象和品牌的前提.保证师资力量的整体水平,提供统一的高质量教学服务,是吸引学员的基础.同时,连锁经营也是推动品牌建设的一个好方法.机构总部和连锁店采用统一的装修风格,机构的工作人员统一着装、统一服务态度,采用统一的广告语和吉祥物,这些统一的形象都是是最佳效果的广告,处在不同地域的学员(会员),反复接受同一信息,久而久之,从陌生到熟悉,慢慢认可,进而发生兴趣,有助于树立与强化机构形象.本机构的学员转到其他连锁店店学习,能够很快接受和适应.

2.2重视教师队伍培养

培训机构培养出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各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应自觉要求教师持证上岗,严格审查教师的等级证书,加强监督教师继续学习以及专业资格年度审核,例如,个人素养、业务素质、体育舞蹈专业运动能力、体育舞蹈专业教学能力、与学员沟通能力等等.同时,根据教师岗位、发展需要和前景,培养和储备后备教师人才,整个连锁的培训机构的教师都应该接受各级培训.师资力量是培训机构成功经营的重要技术保证.

2.3规范连锁经营各培训点竞争秩序,连锁方式多样化

目前,合肥体育舞蹈培训市场还比较混乱,培训机构的培训价格尚未形成统一,各分校的监管力度不够,造成不正当竞争的无序发展,明确规定培训机构办学主体资格,改变培训市场零散混乱的状态,以保障体育舞蹈市场的开发有序地进行.与新的机构合作,连锁的形式灵活多变,也可采用半直营模式.

2.4开发幼儿与中老年的潜在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连锁经营论文篇(4)

随着连锁经营的迅速发展,学者们开始关注连锁企业经营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领域就是连锁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Sorenson&Sorensen认为,连锁经营方式有助于企业创造财富,帮助零售行业和服务行业企业扩大市场业务份额,但是实施连锁经营必须有效平衡企业集中化和标准化管理与适应当地市场特殊性之间的关系。他们从组织学习的角度提出,采取直营和特许混合经营的连锁经营企业可以实现这种平衡,从而影响连锁经营企业的绩效。Simon等研究认为,连锁零售企业可以通过改进销售人员学习水平而增强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发掘企业的潜在竞争优势。连锁经营企业个人学习可以积极地影响组织学习与组织学习文化。在国内相关研究领域,刘善仕等调查了我国83家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实践状况,认为,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实践与公司利润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在如何配合企业经营战略方面,连锁经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实践存在很大不足。

大多数连锁经营企业实施低成本的战略,雇用低技能、低教育水平和低培训的员工。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职能担任传统“人事”的角色,而不是战略伙伴;沈东军、陈传明探讨了连锁经营企业销售类人员的特点以及管理这类人员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善连锁经营企业销售人员绩效的激励策略;刘莉以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获取、保留、发展模型,构建了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出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把好“素质关”“、流失关”“、愿景关”。综合来看,现有文献对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都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基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观点研究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策略还须进一步深入。

2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基于战略视角

2.1员工流失率高,人员素质偏低,不利于连锁经营企业长远发展

2008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进行了一项全国范围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调查,参与该次调查的企业员工,约20.9%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约14.8%具有本科学历,仅2.6%为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他均为中专和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这表明,连锁经营企业员工学历层次整体较低,在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新技术广泛采用的形势下,员工综合素质亟待提高,才能适应连锁经营企业长远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该次调查还显示,2007年度行业内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平均流失率为5.4%,基层管理人员的流失率为18.65%,收银员、理货员、防损员、仓储员等基层员工的流失率则更高。员工流失是我国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影响了连锁经营企业的持续发展。

2.2缺乏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程序简单,人力资源积累不足

近年来,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我国连锁经营企业普遍保持高速扩张态势,人员需求大,加之部分岗位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面临很大的人员招聘压力,连锁经营企业很少基于长期经营战略以及门店拓展计划和组织需求制定人员招聘、储备、培训、考核和晋升等长远规划。企业招聘员工,多是为满足新增门店急需岗位以及员工流失岗位,很少能做到有计划地提前储备人才。为节约成本,连锁经营企业往往简化招聘程序,只进行简单面试,而缺乏对于应聘者的全面考察。甄选标准上,企业通常关注是否有相关工作经验和相关工作技能,较少关注应聘者的才能与素质。不完善的招聘程序降低了企业招聘效果和人力资源积累水平,影响连锁经营企业的长远发展。

2.3忽视员工培训,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

从现状来看,大多数连锁零售企业对员工缺乏战略性的系统培训。企业没有结合行业特点及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经验建立起一套实用的企业培训体系和方法,加之员工流动率太大,导致企业培训投入意愿不足。依据前述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调查,受访企业培训预算年平均值约87.4万元,这些经费对于拥有大量员工的连锁经营企业而言,可谓杯水车薪。有调查显示,连锁经营企业对于管理人员的岗前培训和正规培训都很薄弱。

2.4绩效考核制度不适应企业发展战略要求

很多连锁经营企业对考核的认识有偏差,绩效考核不科学,流于形式,没有把绩效考核作为提升管理水平、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手段,而仅作为对员工进行薪酬奖惩的依据。2009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实施的绩效管理和能力建设专题调研显示,大部分企业建立了绩效管理基础架构,但缺乏信息系统保障发挥其最大效果;大部分企业在绩效考核时,关注滞后性、短期指标,如收入、利润等财务性指标,而忽视前瞻性、战略指标,如客户、运营和学习成长等指标。绩效考核方面的短视影响了连锁经营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2.5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激发员工潜能,影响企业竞争力连锁经营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本土连锁经营企业员工薪酬偏低,但工作时间较长,工作量大。许多本土连锁经营企业为控制成本,还存在薪酬体制不合理,薪酬支付不及时,社保基金缴纳不足等现象。前述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调查显示,2008年,受访连锁零售店(店面面积3000~5000m2)店长平均年薪仅为5.6~8.4万元,相对其他行业偏低,缺乏吸引力。此外,大部分连锁经营企业内部晋升、加薪和奖金等激励空间有限,对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及潜能不利,也不利于员工积极参与管理。

2.6连锁经营企业缺乏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企业战略难以实现

我国许多连锁经营企业没有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往往受短期利益驱使,将员工特别是基层员工视为执行经营活动的工具,却忽略了企业对于员工的责任,员工感受不到企业的重视与关注,甚至发生损害员工权益的现象。这导致员工对企业缺乏向心力,降低了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其服务质量。员工参与在当前中国连锁企业人力资源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广泛运用。因此,培育具有凝聚力的良性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价值认同感,鼓励员工参与,是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实现连锁经营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关键环节。

3基于发展战略,完善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3.1建立科学的战略人力资源规划,完善招聘机制

连锁经营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评估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第一,根据连锁经营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包括某一个特定时期人力资源管理的总目标、总政策、实施步骤等;第二,针对连锁经营企业未来的扩张计划和门店增加数目,制定长远人员储备计划和具体人力资源业务计划,包括员工招聘、储备、培训和激励计划等。苏宁公司就很重视战略人力资源规划。针对企业快速发展的情况,苏宁以公司战略规划为中心,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目标及规划,预测、估计和评价企业未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加强人才招聘与储备工作,从而有效满足了企业高速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减少了人才缺口。基于发展战略的需要,连锁经营企业在招聘面试时,除了关注应聘者与职位是否匹配外,还应综合考察其才能和素质,更要考察应聘者的价值观念是否符合企业核心价值观,应聘者的发展期望能否在企业得到满足等因素,确保招聘的员工可以长期为企业服务。在门店人员的招聘选才方面,连锁经营企业可以借鉴麦当劳及苏宁“适当而非优异”的选才标准,提高员工的工作适用性以降低离职率。

3.2完善培训体系,加强战略导向的员工培训

培训是企业的战略性投资,关系到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确立。连锁经营企业应根据战略发展需要,结合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加强战略导向的员工培训,并将培训与连锁经营企业各个领导阶层的培养机制结合起来,提升企业内部组织优势,增强连锁经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连锁经营企业的培训可以立足于企业在经营理念、经营管理、企业识别系统和经营商标以及商品和服务标准等方面所具有的高度一致性特点,将新员工送到分店顶岗见习或者派老店有能力的员工到新店指导和训练新员工。通过这样的方式,连锁经营企业将可能在企业系统内成功培养出各级员工,从而保证连锁经营企业的统一标准化经营。连锁经营企业在培训时,要结合企业发展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采取多样、灵活的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比如理货员培训应强调操作、店长培训应强调管理、企业高层培训则应强调决策和对于行业趋势的研讨。

3.3完善绩效管理,建立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

连锁经营企业应根据战略发展需要,结合员工自身的能力,建立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将连锁经营企业的战略目标与绩效评价系统有机结合起来,以使企业战略目标转变为具体的绩效目标和评价指标,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确保企业发展战略得以实现。连锁经营企业总部应建立一致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对各个分店实施统一、有效的考核,确保各分店运营标准化,树立连锁经营企业统一的形象。在确定考核指标体系时,连锁经营企业不仅要关注财务性指标,更应该关注诸如客户满意度、品牌认可度、服务达标等前瞻性战略指标,以确保各连锁分店在运营中能够有效贯彻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避免因短期行为而损害企业的整体、长远利益。在实施考核时,连锁经营企业应该根据不同岗位特征采用合适的考核方式,针对岗位特点合理地选取关键业绩指标,运用有效的绩效考核来激发员工工作潜能,并通过绩效考核将员工个人发展目标同部门目标、分店目标乃至连锁经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目标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员工绩效,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4完善连锁经营企业激励机制,加强战略导向的人才激励创新

加强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必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战略导向的人才激励创新,激励员工自觉开发符合组织需要的潜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以实现连锁经营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连锁经营企业应该建立战略性薪酬福利机制,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结合内外部环境及资源状况,选择恰当的薪酬福利策略,系统设计薪酬福利体系并实施动态管理,以促进连锁经营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连锁经营企业可以针对不同用工形式,实行不同的计酬形式;应该在目标管理的基础上,对员工进行公平合理的绩效考评,依据考评结果确定员工的薪酬级别和上涨幅度;在及时发放薪酬的同时,足额缴纳各类社会保险金,为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福利保障。在薪酬之外,连锁经营企业还可以基于企业发展战略,实施富有吸引力的员工激励机制。如学习沃尔玛的员工利润分享计划和损耗奖励计划,与员工分享经营收益;有的连锁经营企业给予门店店长等重要员工或表现优异的员工特殊激励,如将门店经营管理权承包给店长,或对其给予分红权,甚至直接给予股票和期权激励等。这些措施将有利于连锁经营企业长期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连锁经营企业还应该加大精神方面的激励力度,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晋升通道,开展具有激励性的评比活动提升员工的职业成就感、荣誉感。员工参与是最佳人力资源实践的重要内容。鼓励员工参与管理,有助于提高连锁经营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使组织获得更高的绩效。

3.5构建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

连锁经营论文篇(5)

《突破文化领域连锁经营的法律困局》一文,以期更多有志于此的人士参与研究和探讨,促进文化领域连锁经营形式的健康发展。

近些年,我国文化领域连锁经营发展迅猛。据统计,2004年全国文化市场连锁企业门店共有14372个,营业收入达51亿元,经营范围从商品流通领域(如音像制品分销、出版物发行)扩展到文化服务领域(如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歌舞娱乐场所、艺术品经营以及电影院线等)。

连锁经营活跃了文化市场,为文化领域带来新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同时也对文化市场运行规范化和市场监管法制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确认识连锁经营的法律性质,是完善对这一经济组织形式的法律监管,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关键。

连锁经营行政许可实施的困惑

并非所有行业的连锁经营都需要行政许可,连锁经营的行政许可通常是和企业具体经营的业务紧密相连的。《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和《出版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在设定文化经营准入条件的同时,规定了对连锁经营的许可,并且对连锁经营企业比一般的企业要求更加严格,准入门槛更高。这表明,文化领域连锁经营的许可具有双重属性:既是对文化经营行业准入的许可,又是对连锁这种经营形式的许可。这也是文化领域连锁经营行政许可的特殊性所在。

那么,连锁经营的行政许可,许可的是谁?实践中,连锁经营的行政许可的对象通常是连锁经营企业的总部。总部取得行政许可,是否意味着门店当然取得许可?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国家经贸委关于促进连锁经营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2002]49号)中规定:“连锁经营企业经营烟草、药品、书籍、报刊、音像制品……等业务,可由总部向审批机关申请办理有关批准文件(或许可证)。总部取得批准文件(或许可证)后,门店不需再办理相应批准文件(或许可证),可由总部(或委托门店)持加盖总部印章的批准文件(或许可证)复印件,向门店所在地有关部门备案,并由门店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相关登记即可。”这样的规定,减少了连锁经营企业的审批环节,对降低连锁经营门槛,促进连锁企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这里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1.从许可理论角度,对一个企业的行政许可能否适用于其他企业主体仍值得探讨;2.从执法角度,在当前行政执法中心整体下移的背景下,门店无须单独审批使得地方执法部门很难掌握市场经营状况,加之地方执法力量的不足和手段的局限,市场监管容易出现漏洞;3.从行政处罚的角度,门店不需要审批,则门店的一些严重违法行为无法适用吊销许可证等处罚形式,缺少市场退出机制。4.部分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门店需要单独审批,如:“网吧”等文化娱乐场所的设立需要消防安全等前置审批,在设立环节的要求更加严格。

由此看来,连锁经营的行政许可似乎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如果总部和门店需要分别审批,众多审批环节无疑会桎梏连锁经营的发展,使连锁经营的优势失去意义;如果只审批总部,不审批门店,则属地管理难落实,许可的理论上也存在障碍。

笔者认为,对连锁经营的行政许可,不能简单肯定和否定,应当区分连锁经营的具体形式来确定。2004年我国颁布了《行政许可法》,该法的宗旨是缩小行政许可对经济生活的限制范围,赋予企业尽可能大的经营自。不论是设立分支机构还是投资设立子公司,都应属于一个企业自主经营的范畴,直营连锁经营完全没必要设置行政许可。这并不是说文化领域的直营连锁经营不需要任何许可,而是说文化领域的直营连锁企业,只需要满足一般企业的准入资格即可,不需因其采取连锁这种经营形式而受到双重许可或是面临更高的门槛。事实上,一个企业没有取得连锁经营的行政许可,同样可以依法自主设立分支机构、分公司或子公司,达到连锁经营的目的。而特许经营是一种比较独特的经营方式,特许人一方面向直接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另一方面向加盟商提供特许权,从吸收资金的角度,特许经营也构成一种融资行为。特许人是否具备足够的条件是特许经营体系能否成功的关键,关系着广大投资人(即受许人)的切身利益。在文化领域保留特许连锁的行政许可还是有必要的,但是根据行政许可高效、便民的原则,可以在审批程序上进行适当的简化。

连锁经营的法律责任和行政处罚

目前,文化领域的法律法规对连锁经营企业在设立环节上有很多规定,但对监督和法律责任方面的规定却很少,通常将连锁企业等同一般的经营企业对待。然而连锁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集中表现在连锁经营总部与门店的责任分担上。

一、直营连锁企业的责任分担

1.分支机构(或分公司)形式的直营连锁

对分公司形式的直营连锁而言,门店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其违法行为应当由总部承担全部责任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门店能否单独承担行政责任呢?这是执法机关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虽然《行政处罚法》没有明确规定企业分支机构为处罚对象,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诉讼法和本解释外,可以参照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而《民事诉讼法》规定企业分支机构可以成为诉讼主体,肯定了企业分支机构的相对人地位。正如民事诉讼中的分支机构承担的是有限责任一样,在行政处罚中,分支机构也可以承担有限责任。即:对于警告和较小数额的罚款,可由作为企业分支机构的直营连锁门店直接承担,而对于较大数额罚款,吊销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等重大处罚,则只能由总部来承担。或者当门店逃避责任或没有能力承担责任时,可以对总部进行追溯,由总部承担连带责任。这样的好处是既赋予总部一定的管理职责,又不至于使总部因门店责任的连锁反应而背上沉重责任负担,同时也便于行政执法。

2.子公司形式的直营连锁

对于控股子公司形式直营连锁,即总部与门店是子公司与母公司的关系。此时,总部与门店在法律上是相互独立的实体,门店独立承担责任自是无疑。但对于连锁门店的严重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责任能否追溯到总部呢?

从目前的法律法规来看,除非有证据证明母公司直接参与了子公司的违法行为,否则母公司不需对子公司的违法行为承担责任。但在公司法律中,有一种“揭开法人面纱”制度(也叫“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指为防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保护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在具体法律关系中,否认公司及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责令公司的股东(包括控股公司)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即由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违法行为承担连带责任。我国2005年新修订的《公司法》第二十条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实际上是在民事领域确立了“揭开法人面纱”制度,是我国公司法的一项重大进步。但该理论能否在行政处罚中参照执行,学术界却很少论及,公司法的基本原则能否适用于行政处罚,实践中尚无先例。

二、特许连锁企业的责任分担

即将生效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重点规范的是特许经营合同及其履行,并未涉及对特许人和被特许人在行政处罚的责任划分。特许连锁企业总部与门店是合同关系。总部与门店的责任分担根据特许合同来确定,即使总部在管理上有疏忽,也是承担合同责任,不能当然地认定为具有行政上的可归责性。总部和门店应当分别对各自的违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况且特许连锁经营实行统一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门店的违法行为损害的是整个连锁企业的信誉和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总部也是门店违法行为的受害者,对其管理不善承担着商业上的风险,因此也没有理由对门店的违法后果承担连带责任。因此,不论是从理论、法律依据还是从合理性的角度来看,特许连锁的总部似乎都不应当对门店的违法行为承担责任。

连锁经营论文篇(6)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非常简单的模型说明了连锁能量释放的要点和逻辑路径。

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我们来分析下连锁能量的运作架构。

企业品牌连锁是把连锁的核心思想和方法全面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经营变革哲学和模式。是把企业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资源和价值整合在一起的新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和传统的企业经营比较,品牌连锁在下面几个方面有明显的优势:1,战略管控更强;品牌连锁经营需要讲企业资源和价值有效的整合在一起,这就要求企业在战略管理上有更加清晰的目标,对企业目标,能力,定位和文化的逻辑关系做到更加清晰的联系,并能系统的整合在一起。目前,很多企业在战略管理方面不重视,表现为认为战略很虚,或者认为企业的战略很清楚,不需要在这个方面花时间,也没有必要去做深入的讨论。其实,企业经营活动有意无意都受战略的支配,在资源相对比较少的企业发展初期,没有主动进行战略管理有时看不出问题,但真的当企业大了,资源多了,取舍变得更加的困难,战略管理的价值就显得很重要了。因此,品牌连锁经营正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资源和整合难度大的背景下,战略管控就是品牌连锁经营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之一。2,模式管理具有竞争力更为明显的特点,虽然中国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模式,但问题是这样的模式是否具备超越行业的竞争能力是关键,我们不能封闭的谈论自己企业的经营模式,而是要更加开放的评论这个模式是否具有卓越的价值和竞争力;3,管理系统更具有逻辑性。逻辑性是管理系统是否有效的重要特征,必须要更深入的研究企业管理系统的逻辑关系;4,管理更加精细化和有效率;5,对文化经营有更高的要求,品牌连锁对品牌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是管理文化的重要要求;6,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品牌连锁要求服务的含量在系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服务以及成为连锁体系产品中含量很高的部分。因此,企业经营必须升级到品牌连锁经营管理,这是品牌连锁能量释放的一个很大的空间。从以前的粗放性的连锁经营升级到品牌连锁经营反映的是时代的需求和企业经营管理规则的转型现实。

理论是灰色的,但没有理论的创新,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就无法进行系统的和可以预期的变革,也无法真正适应国际化的竞争要求。当然,在中国市场上进行合理可行的理论创新也是不难的,中国市场的独特文化和土壤决定了中国企业在管理变革方面处有天然的基因和变革的条件。中国管理肯定是中国市场上长出来的奇葩。

在我看来,未来的企业经营管理中,中国企业必须要重新定义管理语言,重新定位产业概念和行业界限,必须站在一个全新的视野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思考行业的边界以及行业边界改变所带来的新竞争规律。中国管理必须在现在的产业边界下找到中国管理的新坐标。中国管理非常需要《品牌连锁学》这样的体系创新。

跨界竞争,行业整合资源和管理专业裂变所带来的新的管理革命直接把习惯摸石头过河的中国企业管理者带到了一个危险的边境,如何帮助我们的企业管理者熟悉新的行业关系,和制定新的管理语言是这个时代经营管理研究者的使命。

品牌连锁管理所产生的运动背景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品牌经营和连锁经营作为二个重要的经营模式将是未来中国企业不断努力追求实现的目标。但这样的二个目标必须重新定位和创新,品牌经营需要连锁经营的支持,连锁支持需要品牌经营的支持,二种经营方式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价值就可以真正的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而这样的一个定义将因为其本身的边界创新而获得一个全新的理论空间,具有相当好的实操价值。

连锁经营论文篇(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因此开展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对于刚起步的连锁经营专业而言,如何培育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校企合作模式正是培养专业有效性、科学性的重要渠道。鉴于此,本文从基于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校企合作模式的特殊性入手,分析当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优化创新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建设策略,推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够朝着应用型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

高校;连锁经营管理;校企合作模式

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活动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是要求教育活动能够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为市场提供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是要求加强对各个专业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已达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因而本文展开对教育活动的探讨,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而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大零售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拥有市场销售管理理论并能够充分调动不同地区的不同资源,实现高职院校和服务业的双赢。因而急需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够抓住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趋势,基于当前高职院系教育体制改革,从专业发展特点入手,培养出较高就业能力的学生。

一、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建设的特点

连锁经营管理是上世纪末正式添加的经营管理专业,同其他的经济专业相比,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更加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个商品、品牌、各区域卖场等各项资源的有机融合管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对产品的营销,因而在经济新常态的趋势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成为市场发展主模式,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开展校企合作要求教学内容能够同当前连锁经营企业相联系,以具体的市场活动作为教材,同时带动学生参与到企业活动中,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并丰富理论知识。具体而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经营管理综合素质较高,营销专业知识扎实,能够很好的适应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各类资源的配置情况,并能够很快的掌握该地区的营销优势,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强等特点。

二、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现状

(一)缺少重视

目前,高校专业已经初步执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发展起步较慢、理论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当前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出现较多的问题。首先是在思想观念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认知不清,觉得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校,企业主要是展开经营活动,因而主动成为学校合作方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校在寻找合作企业进行校外实训时,所在的企业发展模式不足。如本文所提到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需要进入到具有完整的连锁经营体系的企业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是学校对于校企合作模式重视不足,导致在寻找合作企业的时候不够尽心,如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能够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规模的连锁企业中展开校外实训无疑是最科学、全面的合作方式。但事实上,学校方面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即便参与到校企合作模式中展开教学实践,也不能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缺少制度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属于新起步的专业,当前仍有众多高校未将这一专业独立出来形成一个新的学科,并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展开教学培养目标的确定等。所以具有先天不足的特点。与此同时,要想扩大该专业的发展规模、发展的专业性,同时展开新的教育模式,提供市场导向型的人才必须要有制度支持。事实上,当前拥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高校未能制定独属于该专业的发展策略和相关制度,同时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执行同其他专业相一致。如某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前往同一个企业展开校外实训,致使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不能很好的对连锁企业发展情况进行有效掌握。

(三)缺少专业性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教育体制安排下展开的,对于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同样如此。通常情况下,只有制定完整的合作机制、如企业掌握学校的教学活动安排情况、学校了解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情况才能推动合作的专业性、科学性发展。当前我国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缺少专业性。一方面是双方信息未能及时全面共享导致;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前我国尚未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发展提供有效的文书、正常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导致校企活动仅仅是表面上的合作,而非本质上的具有实际效力的合作。

三、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优化策略

(一)对校企合作模式树立正确的认知

为提高高校和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正确认知,一方面要求高校能够利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学校的教学活动,这将使学校正确认识到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若干本质,从而在选择合作企业的时候能够更加注定该企业的专业性、可持续发展性;另一方面是要求相关部门能够提供校企合作模式的文件等支持,如支持校企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项目建设,提高给校企平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从而使高校和企业都能够支持这一模式的开展。

(二)建立健全双方的合作机制

加强校企合作模式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的合作机制,要求双方多能够根据对方发展现状,从而规范双方的合作,使合作达到应有的效果。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一方面要求学校能够在尊重当地连锁经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并展开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是要求企业能够按照高校的发展状况,提供专业的、具体的职位帮助,如某南方高校中,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偏向于对食品连锁店的管理,因而要求食品连锁企业能够主动同高校合作,使双方的合作关系更具体科学。

(三)以双方共赢作为合作目标

当前校企合作出现的专业性不足问题,在于学校所培养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未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也表现在企业所提供的职位未能满足学生实践理论知识的需求,因而要求能够基于双方互赢的目标展开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是要求企业员工能够进入到高校进行学习和展开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和学生进入到企业进行参观并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设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在发展中遇到较多的挑战。因而要求发挥政策、企业管理等的作用,推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发展,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

作者:高霞 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