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20 18:02:17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篇(1)

【文章摘要】

《连锁经营管理》是高职教学中一门较为新兴的课程,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改革创新适应高职教育培养应用能力的特点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文章从开设专业和该课程在不同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入手,分析了该课程现有主要教学模式及其优势与不足之处,反思和总结了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今后改进和发展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

《连锁经营管理》;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校企合作

1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开设的专业与地位

《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是伴随高职院校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该课程一般开始在第一学年,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一方面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和掌握连锁企业的经营方式和行业发展,另一方面使学生可以对后续各门专业课程有基本的了解。近几年,随着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许多行业和企业都引入了连锁经营形式,一些相关专业也开始开设《连锁经营管理》课程作为重要专业拓展课程,一般开设在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后期。

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各不相同,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采用就有了不同的选择,也就形成了现在《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各不相同的教学现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特别是在高职课程教学版块,需要有结合实际教学现状和地区、行业、企业发展需求而进行改革的创新精神。《连锁经营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高职专业课程,更是需要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2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2.1 纯粹的课程理论

延续多年的高等院校理论教学模式,主要以课本为主,采用教师讲授的形式,将连锁经营发展的历史、现状,模式等内容教授给学生,中间会穿插一些经典课程案例,把教学重点放在连锁经营的理论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连锁经营的核心理念和性质,简言之知道什么是连锁经营即可。这种模式能够将连锁经营理论体系知识传授给学生,但缺乏实践环节,与现实连锁经营脱节。所以,除了刚开设该课程或者非本专业核心课程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很少采取这种模式讲授《连锁经营管理》课程。

2.2 基本理论+综合实训

纯粹的理论化教学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为了突出高职教育贴近实际需求、强调应用技能的特点,《连锁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调整。在理论教学版块进行了一定的删减,只保留最核心的重要知识点。在讲授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大量引用最新的行业、企业发展资讯和案例作为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让专业课程学习更贴近现实经济发展现状。因为删减理论教学内容而多出的学时,则会用于开展综合实训。例如,参观校企合作的连锁企业来认识连锁企业的构成和经营,操作校内实训室设备和软件来模拟连锁企业日常经营,参加由连锁企业提供的假期兼职来积累实践经验等。这种教学模式是目前《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主要采取的形式之一,既有基础理论教学,又贴近连锁企业经营实际情况,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能够起到承上启下,对其他专业教学能够拓展视野和知识面。但这种模式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是综合实训版块的内容设置比较基础,只能做到参观、考察、模拟等各种短期认识和了解,不能提供一个更广、更深入的平台。

2.3 深入连锁企业的细致化教学

随着高职院校与连锁企业校企合作的深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连锁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一是在课程实训这个环节上进行了深入校企合作与改革,综合实训不在是简单的校内模拟操作,校外参观考察,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完成后进入连锁企业顶岗实习,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完成对学生实践环节课程学习,这个过程能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连锁经营与发展。二是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除连锁经营核心共通内容之外,其余部分完全按照校企合作企业经营内容设置教学内容,让学生完全掌握合作企业的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式,为后期的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打下基础。两种方式都是《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深入校企合作企业的细致化教学,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会掌握到最实用、最具体的实践知识和能力。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如具体教学内容设置和安排如何既满足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符合连锁企业的要求,同时又适应不同学生毕业后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 对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现状的反思

3.1 课程教学模式应按专业发展需要而定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应该怎样教才符合高职教学特色一直都是该课程专业教师思考的问题。无论是纯理论式教学,理论+综合实训的改进式教学,还是深入连锁企业的细致化教学,都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方面,关键是不同专业在选择《连锁经营管理》加入专业课程体系时,应思考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所在专业服务的行业或企业的需求,准确把握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若该课程是作为专业拓展领域的学习,那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按照理论+综合实训模式来进行教学。如果没有相应的校内外资源,那么纯理论式教学,同时注意结合实际也未尝不可。但若该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如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连锁经营管理》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时,那么理论+综合实训模式的教学模式是必须的,如果能有更好的校企合作平台,深入连锁企业的细致化教学模式就是更好的选择。

3.2 课程教学环节的校企合作要加大改革力度

开展课程教学环节的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但也是一个难点。一是,校企合作对象单一。目前,与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连锁企业基本上都是超市,业态种类过于单一。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够最终在超市就业的比例相对较小,大部分毕业生都会进入到其他零售业态中去。单纯只跟或者只能跟超市进行校企合作来开展《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会使教学内容、方法上受到一定限制,不适应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所以,今后校企合作对象应该更广,百货、专营店、餐饮、教育培训等各行业,只要开展连锁经营的,都应该纳入校企合作的考虑中。二是,缺乏“双师型”教学团队。《连锁经营管理》现阶段的教学仍以学校教师为主,校企合作企业多提供场地供老师和学生参观与实习,具体教学过程仍由学校专业教师来承担。学校专业教师专业基础知识牢固,但在连锁企业工作实践经验相对较少。因此,聘请连锁企业专业人员作为课程教学的指导老师,依托他们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提高课程整体教学水平,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构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双师型”教学团队。

3.3 课程教学内容中应加入创新创业教育

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一直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根据相关调查,许多高职毕业生都会选择创业作为自己的就业之路,而大多创业成功的毕业生选择了具有创新意义的事业。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为例,对现有经营模式进行创新,然后开展连锁经营就是他们创业之路。事实上,高职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创新、创业活动都有很大兴趣,但现实教学环境却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则比较偏重于校企合作部分。因此,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中除传统的理论知识,综合实训等之外,还应当结合课程不同模块适当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其中,结合现代连锁经营发展趋势,开展连锁经营创新创业的特色课程内容是最为关键的部分。例如,做一份某行业连锁企业创业计划书,或者设计一种新型的零售产品销售模式等,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激发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3.4 课程专业教师应不断学习提升自我

虽然学校与企业一直希望能够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但按照现有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来看,高校专业教师依然是课程教学的主力军。除了专业基础知识外,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和能力、对经济发展趋势的不了解都是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许多高职院校开展了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学习,也在引进新教师的环节增加了对应聘者必须具备相应工作经验的要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但从专业和教师个人长远发展来看,教师还应通过各种途径不同提升自我专业水平,以适应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速度,适应连锁企业对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适应不同高职学生对职业发展规划多样化特点。

【参考文献】

[1]张琼,郑光财.对《连锁经营》课程建设的探索[J],职教论坛,2005(14).

[2]赵明晓.连锁经营管理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12).

[3]赵杨.基于创业导向下高职连锁经营管理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探索[J],当代经济,2012(11).

[4]张波,李斌宁.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6).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篇(2)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兼职实习;现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2-0056-0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连锁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企业经营者意识增强,连锁体系明显增多,门店数量及销售量也快速增长。同时,连锁业态分布日趋广泛,从传统的零售、餐饮向医药、房产、婴幼、咖啡、教育、美容、家居等更多的行业辐射,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商贸流通业和服务业。连锁经营已成为一种先进的商业模式,支撑着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更成为拉动国民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培养创业精神,提升创业能力,促进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已成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一项新的任务和目标。连锁零售业是一个对劳动就业有较强吸附能力的行业,特许经营的模式成就了很多有识之士自我创业和发展的梦想。同时连锁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社会对连锁业人才的大量需求。目前,我国设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有150所左右,每年为连锁行业输送着上万名经过合格训练的专业人才,为快速发展的连锁企业添砖加瓦。

一、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

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我国连锁企业的发展如火如荼,各类连锁门店

数量和销售额都增长迅速,但在快速发展中却出现了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如门店管理人员缺乏、人员素质低、流动比例大、管理水平落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成长,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利润。为此,连锁经营企业需要亟待解决以上各类问题,并通过不断补充和完善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来确保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发展。

鉴于此,我国连锁经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依托连锁企业的发展背景,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具备连锁企业基本职业道德,掌握连锁经营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连锁企业经营活动的各项职业技能,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就业方向是连锁经营企业的基层和中层管理岗位,如连锁企业的店长助理、业务主管类的岗位后备人选,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和学习,进而成长为连锁经营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即能够胜任连锁企业分店店长或区域负责人。[1]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连锁经营管理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加上全球连锁经营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性教学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但是由于受到种种条件

的限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尚存在着诸多问题,并影响到该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专业知识的学习仍然以传统理论讲解为主导

传统的理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主要教学平台,以知识传授为主要任务,在教学环境上是以教室为主。在连锁经营管理传统教学的设计中用得最多的是案例教学法,这也是该专业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仅有案例教学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由于缺乏实际操作,对很多运作流程难以理解,学习兴趣和热情无法被调动,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和发展很茫然,进而可能影响到未来的从业信心,毕业后改行的不计其数,无形中影响到国家对连锁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

(二)缺少与连锁经营企业深层次的接触

从当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各学校自身缺少必要的资金和场地,难以建立小型连锁企业以供教学使用。而校外实习基地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资源、观念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也常常供不应求或与教学产生脱节。学生在实践中,大多数会到连锁门店进行参观访问和实地调查,但是若想深入到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中,学到实质性的经验和技巧就必须在校企协作下才能实现,而实习基地不足或者类型单一是目前很多院校存在的共同性难题。

(三)学校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缺乏足够的重视

由于资金所限或认识不足,不少院校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具体表现为资金投入较少。由于资金匮乏,很多院校在实训室硬件设施和软件的投入上都明显不足。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上,要和知名的大型连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仅靠老师个人的力量难以胜任,必须靠学校之力,并借助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才能和企业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对接,而这点很多院校都未能充分重视和落实。

(四)合格师资的数量和专业水准不足

由于连锁经营管理是个新专业,而我国本科院校中只有极少数开设了此专业。所以担任该专业课教学的老师也基本上是从其他专业改行过来的。理论教学对其难度不大,但实践性教学对老师来说却是挑战。如果没有接触过连锁经营管理工作,在实践教学中必然只能流于形式,或者浅尝辄止。新专业、新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专业老师必须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向,捕捉最新资讯充实到教学之中。从事实践教学的老师还应经常参与到学生的实习之中,并深入到合作企业了解熟悉企业环境、从事企业咨询、提供决策支持、提出合理建议等。只有老师自身能够用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才能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教育。[2]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举措

(一)以认识实习开启学生的专业之门

在扬州职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实践性环节是《连锁经营认识实习》。经过几年的设计和完善,笔者发现,如果精心设计这个初期实践课程,会给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及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校学生在认识实习之前,尚未接触到专业课,只有市场营销和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所以在实习说明会上首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连锁经营管理的基本概念,介绍中务必要联系实际,并配合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教学图片和教学视频,一下子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接下来如有条件最好由老师带领学生到连锁企业进行参观走访,让学生建立起直接的感官印象。笔者也曾邀请过在连锁企业成功发展的往届毕业生来给学弟学妹们做专业分析和经验分享,由于是学长的亲身经验介绍,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并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们的从业信心,有利于学生未来在专业领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

(二)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效果

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的教学中,经常要进行多种教学方式的联合使用,除了案例教学法以外,市场调研、课堂讨论、模拟情境分析、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等都能大大增强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把握。其中,问题的提出是关键,在设计课堂讨论题时,最好能结合行业发展,对专业领域内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以增强趣味性和现实性。笔者就曾针对家乐福和康师傅的营采矛盾以及双汇集团的“瘦肉精”事件设计过两次课堂讨论,在讨论中鼓励学生通过阐述或辩论等方式来强化效果,加深印象。在多媒体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超链接的方式,随时打开网络进行更新和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连锁零售企业自有品牌之路是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将著名连锁企业的自有品牌内容收集在精品课程网站中,授课时就可以随时运用和分析。图文并茂的方式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效果自然超过了传统教学方式。

(三)假期兼职实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由于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和实习时间的非灵活性,若要安排所有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既难以实现也未必效果良好。好在连锁企业面广量多,很多大型综合超市、连锁家电商场、连锁餐饮店平时常有短期用工的需求,大学生是这类企业最好的招聘对象。鉴于此,我们经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地联系相关企业从事社会兼职,通过兼职学习来认识和了解更多的岗位和专业特点。兼职实习中学生可以得到的岗位很多,如促销员、收银员、理货员等。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获得实习储备干部、预备店长等管理岗位的锻炼机会。如果学生工作表现好,企业恰好也有需求,学生毕业之后可以直接留在企业就业。兼职实习的岗位由于是学生自主联系,经过选拔而录用的,所以学生会非常珍惜和认同。这种方式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有益处,老师可以通过学生这个桥梁和企业建立起联系,如果双方需求互补,企业会成为日后学校新的实习基地,使校企合作的工作更上一层楼。[3]

(四)完善实训室建设,训练学生实践技能

在连锁经营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中,连锁综合实训室或者实训中心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而言,短期课程的实训在校内仿真实训室完成,长期综合课程实践则有赖于校外的实习基地。在校内实训中,通过演示和模拟操作让学生了解连锁经营的运作流程,学习先进的连锁经营理念和经营技巧。在实训室建设方面,学校领导要大力支持,除了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完善实训基础条件以外,选择合适的软件至关重要。好的软件应该能够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具备训练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数据和进行决策的功能。连锁经营企业的运营特点是统购分销,管理精髓体现在总部对各门店的管控、门店与总部的互动以及门店的经营管理之中。所以软件在功能上,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还要加入实用的评估检查系统,使教师在学生训练时能及时给予评估。另一方面,可帮助教师积累科研素材,为精品课程制作、课题研究、专业建设等提供支撑。

现代流通业的三大支柱产业是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其中连锁经营与物流配送更是互为依托。连锁经营管理能力实训必须与物流配送管理能力实训结合起来,所以在实训室的设计和规划上,可以将连锁实训室和物流实训室比邻而设,打通连锁经营实训室和物流配送实训室的间隔,形成总部、配送中心、物流仓储,配送、门店经营、采购、理货、上架、陈列等技能训练一条龙的格局。

(五)以现场教学法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信心

现场教学是在校外连锁企业现场直接进行教学的方法,由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完成某一教学任务。例如,在门店选址和商圈分析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带学生到连锁企业,面对真实的场所和地理位置进行分析讲解;在学习磁石点理论和商品陈列的知识时,带领学生到连锁超市的现场,先讲后看或者边讲边看;在学习自有品牌的知识时,可以将学生分组,分别安排到不同的连锁商店去进行调查和资料收集。回校之后再根据市场调查的情况由各小组分别汇报交流。这种让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增强了团队协作的意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现场教学还包括邀请连锁企业或实习基地的工作人员给学生做面对面的讲解说明。由于现场工作人员工作熟悉、经验丰富,所以讲解的内容特别适用,能够解决很多课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也能够了解到连锁企业的很多专业术语。为深化现场教学的效果,可以在企业人员讲完之后安排一部分学生的自由询问时间,由工作人员现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且如果要求学生在事前有所准备、查阅资料等,现场提问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最后,由于连锁企业遍布的业态广、行业多,学校应尽量和更多的连锁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根据实习基地的情况,实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校外实训的实践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接触实际,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毕业后能够更好地和社会接轨,与就业实现无缝对接。学生通过几年的经验积累,奠定未来自主创新和创业的职业技能和基础之后,才能最终实现自我发展的事业梦想。

参考文献:

[1]赵明晓.谈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1(5):14-16.

[2]欧晓勇.浅谈如何加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J].现代营销,2011(6):265.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篇(3)

上海高校“十二五”内涵建设连锁经营管理重点专业项目资助。

特别说明:上海商学院2015 届连锁经营管理本科专业徐晶同学和刘雪燕同学为本项目进行了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初步分析。

摘要:连锁经营管理本科专业服务面向于连锁经营企业,尤其是为连锁商业企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本次调研是针对上海商学院2011届连锁经营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工作2年后开展的一次就业竞争力调查。调查的基本结论为:毕业生就业行业集中度最高的为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其中私营企业、合资企业以及外资企业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专业定位明确,学校具有深厚的商业行业背景以及学生具备丰富的连锁经营知识和商业实践技能是本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竞争优势;其中在校期间的专业实习和假期打工成为对学生首次就业帮助最大的环节。

关键词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本科 就业竞争力 调查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30年来,我国连锁行业经历了从高速扩张期到平稳转型期,连锁门店扩张从一二线城市下沉到三四线城市为主,连锁业态的发展从大型综合超市为主到购物中心的崛起,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对连锁实体商业带来冲击和竞争,连锁实体商业纷纷进入电子商务领域,调整发展战略,寻求实体商业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连锁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领域的不断扩大,零售业态的不断创新,客观上对连锁经营管理的专门化人才需求有了更高更大的需求。

上海商学院连锁经营管理本科专业定位于为连锁经营企业,尤其是连锁零售企业,立足为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培养中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本文通过调查和分析我校连锁经营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竞争力,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客观地理清本专业的市场就业状况以及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可为为即将面临就业求职的本专业学生提供一定的咨询和帮助,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和发挥专业优势,同时对学校教育教学和就业指导的改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上海商学院2011届连锁经营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共80人,问卷发放时间为2013年6月,毕业后工作时间为2年,我们通过前期电子邮件和后期电话访问的形式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发放问卷共80份,回收问卷65份,其中有效问卷62份,回收率77.5%,有效率95.38%。

此次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为:男女比例基本平衡,上海生源与非上海生源之间的比例大致为3:2;其中团员和党员占绝大部分;50%左右的调查对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经历。

2.调查内容

本次问卷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政治面貌、生源地和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的信息;二是就业基本信息,包括工作单位、所属行业、工作地、月薪情况及专业对口情况;三是个人及专业竞争力,包括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所获证书情况、求职竞争优势及劣势、大学生就职优势及困难、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就业帮助最大的教学环节、本校毕业生的优势、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上应做的改革;四是求职和就业指导,包括应聘次数、就业信息来源、跳槽情况及原因、目前工作情况、对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以及影响职业决策的因素的重要程度。

三、数据统计及分析

1.就业基本信息

(1)工作所属行业和单位类型

2011届连锁经营管理本科专业毕业两年后,工作于连锁零售贸易及餐饮企业的人数为27人,在62位有效调查者中占比43.54%,还有15人工作于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金融、保险、教育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占比为24.19%,这说明连锁经营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为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商贸流通业。但若按男生和女生分开统计,男生从事零售贸易及餐饮业的比例为48.48%,女生为24.14%,而女性从事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行业的比例为17.24%,要远远高于男性。这说明不同性别毕业生选择行业具有一定差异性。

从2011届连锁经营管理本科专业毕业两年后所从事的单位类型来看,19人工作于外资和合作企业, 19人工作于民营和私营企业,分别占比为30.65%,11人工作于国有企业,占比17.74%,面向企业就业的占比合计为79.04%,其中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以及民营私营企业为学生就业的主渠道。还有5位同学在政府机构及事业单位就业,占比为8.06%,5位同学还在继续深造;2位同学进行自主创业,占比3.22%,这也说明毕业生直接从事自主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的。学校所提倡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更多应体现在创新精神、创业知识以及创造性工作能力的培养。但若按男生和女生分开统计,男生工作于民营和私营企业的比例为36.36%,而外资合作企业以及国有企业分别为21.21%,面向企业就业的占比合计为78.78%。女生工作于外资合作企业为41.38%,民营和私营企业的比例为24.14%,国有企业为13.79%,面向企业就业的占比合计为79.31%。

(2)生源地与工作地区

调查显示,90.32%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2011届本科毕业生两年后继续在上海市工作,只有9.68%的毕业生在华东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工作,这说明绝大部分毕业生将自己的职业规划的起点定位于上海这一国际化大都市,看好上海现代服务业尤其是连锁零售的发展和就业机会。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2011届本科毕业生当年(2007年)招生录取时的上海生源和非上海生源的比例大约是3:2,进一步分析可得知,所有上海生源地毕业生全部选择在上海本地就业,即使是非上海生源的毕业生绝大部分也选择了留在上海市工作,选择其他地区工作的9.68%的毕业生皆为外地生源毕业生。

(3)月收入(税前)情况

调查显示:毕业生的月收入分布在2000至10000元之间,变动范围较大。平均月收入达到了5070元,对比2012年上海市的平均工资4296元,该届毕业生已超过平均水平。从众数及中位数指标来看,有35.09%的毕业生收入处于4000-5000元的水平,收入分布为右偏分布;但由39.80%的离散系数可以看出该届毕业生月收入之间的差异是还是比较悬殊的。

(4)目前的月薪与期望月薪的对比

调查显示:由于个人对期望月薪的判定标准具有主观性,每个人的期望月薪都是不同的,期望月薪的高低也会因为所处行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仍然有53.45%毕业生觉得目前薪资与期望值不符合。这些现象说明了对于已毕业两年的大学生来说,在薪资方面半数处于不太满意阶段,对薪资水平有着更高的目标和期盼。

(5)专业对口情况

从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生的专业对口情况的调查来看,有56.46%的毕业生选择了不同程度与专业对口的职业,他们的行业分布在零售贸易、餐饮等商贸流通业。根据麦可思出版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一书可知,管理学本科学科2009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后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4%,并且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呈现平稳趋势。由此可见,连锁专业2011届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低7.5%个百分比。

2.个人及专业竞争力

(1)计算机能力和外语能力

计算机与外语是大学生的基础必修课,也是当代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技能。根据对毕业生计算机与外语能力的调查,将5级量表相应转换为1-5的分数进行统计。计算出计算机能力和外语能力的平均分。结果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生的整体应用外语及计算机能力一般,平均得分在3分左右,其中计算机能力得分高于英语能力,为3.65分,英语能力得分仅3.13分。两项能力非常好及不好的毕业生占比均不到10%,大部分处在一般水平,呈正态分布,反应了该届毕业生在计算机及外语应用能力方面的竞争优势一般。

(2)专业证书和荣誉证书

对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专业证书及荣誉证书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有75%左右的毕业生获得的专业证书,如奖学金、技能证书等在5个以下,仅少部分人获得的证书超过6个;而有66.13%的毕业生获得的荣誉证书,如社会实践类等在3个以下,不到40%的毕业生获得了3个以上的证书。以上反映了该届毕业生参与校内外或社会实践活动,在校期间绝大部分同学都获得了一定的专业证书及荣誉证书,但优势不明显。

(3)求职中竞争优势和劣势

调查显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优势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位于前四的分别是人际交往能力、实习经历、踏实肯干、自我定位准确,其中38位毕业生选择了人际交往能力,在62位被调查者中占比61.13%,30位和29位毕业生选择了实习经历和踏实肯干,在62位被调查者中占比48.39%和46.77%;与此对应,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劣势前四位的是各种证书及相关技能认证、创新精神、专业技能、自我定位准确,其中23位同学选择了各种证书及相关技能认证,在62位被调查者中占比37.10%,而且踏实肯干作为竞争劣势所占比例为零。

(4)就业过程中的最大优势

连锁经营管理2011届的毕业生认为工作过程中的最大的优势体现在学习领悟能力强、年纪轻、精力旺盛、有工作热情,两项优势合计占比64.47%;接收新事物快和在竞争基层岗位上具有优势也是很重要两大优势,赞同人分别占了21.05%和10.53%。

(5)就业过程中的最主要困难

连锁经营管理2011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困难排序前三项依次为: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僧多粥少”以及对自己的发展方向与职业定位不明确,其中42位毕业生选择了“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在62位被调查者中占比67.74%。反映了就业过程主要矛盾是毕业生的心理定位和诉求与企业的岗位要求、薪资福利有一定的距离。

(6)影响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影响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排名前四位的是人际交往能力、就业态度、社会关系背景、学习成绩与专业技能。另外有9.80%的人认为寻找工作付出的努力也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面临比较常见的影响因素。目前毕业生在社会求职的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往往是比较重要的,对于本校毕业生来说,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态度,适当减少对刚开始工作的薪金的要求,要学会从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另外,在大学里,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与专业技能可能让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7)在校期间对就业帮助最大的环节

在校期间对就业帮助最大的前三项为:假期打工、专业实习、担任学生干部,其中26位毕业生选择了假期打工,在被调查的62位毕业生中占比为41.94。不难发现,假期打工和专业实习这种贴近社会的实践活动对以后就业帮助比较大,能够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也将形成就业过程中的竞争优势。

调查还显示:学校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教学实践、课外学术活动在毕业生以后的就业中的帮助比较小,这也说明目前本专业进行的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有待改善,学校要提高对毕业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质量的要求,研究问题要来源于企业实践,对行业或企业有实际帮助的问题;学校还需要增加教学实践和课外学术活动的有效安排。

(8)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优势

学生工作环境适应能力强,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准确的自我定位,不好高骛远;同时,学校具有深厚的商业行业背景和丰富的连锁经营知识,以上四方面为连锁经营管理本科专业的主要优势所在。其中27位毕业生选择了工作环境适应能力强,在62位被调查者中占比为43.55%。

(9)学校在人才培养和教学上应做的改革

分析发现,学生最希望作出的改革是对提升对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协作精神的培养,其次需要重视对人生观、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及要成才,先成人,学校要注重学生做人的基本道理的培养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还有外语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没有很好的机会或者良好的氛围去学习外语,提高外语的口语能力。

3.求职和就业指导

(1)就业应聘情况分析

在调查连锁经营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应聘情况方面,当问到“在第几次应聘时落实到初次就业单位”时,64.52%的毕业生表示1—2次,27.42%的表示3—4次,而经过5次以上应聘成功的毕业生仅占比不到10%。可见,毕业生在求职应聘上成功率还是较高的。

从进一步调查数据可以看出:50%以上的毕业生主要是通过校外的方式获得成功的就业信息,而从校内获得成功就业信息的毕业生占比仅在30%左右,校内就业信息对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帮助明显小于校外信息。同时,也在另一方面反映了毕业生在求职时,并不会仅仅通过一条信息渠道,他们会通过多条渠道获得信息,以提高求职应聘的成功率。

(2)跳槽情况分析

从毕业生工作后跳槽的次数来看,34位毕业生选择没有跳过槽,在被调查的62位毕业生中占比为54.84%,29.03%的被调查者表示工作后跳槽记录为1次,跳槽2次的比例为17.74%,而3次仅占比8.06%,没有被调查者表示跳槽记录4次以上。可见,毕业生就业后工作相对安心和稳定,高频率更换工作的人比例相当较少。

进一步深入研究跳槽者跳槽原因时,数据显示,选择跳槽原因比较集中的前三项为:没有发展空间,收入少和离家远。其中15位毕业生选择没有发展空间,占被调查的28位跳过槽的毕业生的53.57%,14位毕业生选择没有发展空间,占比为50%,10人选择离家远,占比为35.71%。而行业前景、是否符合工作兴趣特长、工作压力大是毕业生选择跳槽的次要原因。

(3)对目前工作态度分析

在连锁经营管理2011届本科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态度方面:9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胜任目前工作,但在满意度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较低,仅4.84%的被调查者表示很满意现在的工作,38.71%的被调查者表示比较满意,但对现任工作感到一般的占比达到48.39%。且对目前工作前景的看法方面,40.32%的被调查者表示前景一般,仅有19.35%的被调查者表示前景很好,充满信心,极大多数被调查者对目前工作的前景信心不大。由此可见,对于自身工作,毕业生虽然基本可以胜任,但满意度却不高,毕业生普遍对现任工作信心不大。

但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可以看到,虽然对现任工作的满意度较低,但一半左右的被调查者选择在本单位好好干,仅有20.97%的被调查者表示准备换工作,同时,也有少部分的被调查者选择准备创业和继续深造,希望通过转变工作的方式提高工作满意度。

(4)职业决策时影响因素分析

在进行职业决策时,个人发展空间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薪资福利和地理位置,均在4分以上,这与前面的跳槽主要原因调查基本一致。此外,按得分高低顺序排在其后的是工作稳定性、人际关系、工作环境与组织文化、符合个人性格兴趣爱好、工作自由度、社会地位、单位性质、工作强度这8个相关因素,均在3-4分之间,而影响力最少的则是专业对口,仅2.48分。在面临职业选择时,企业能否给个人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是求职者最看重的,因为职业生涯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个人生活各方面;良好的发展空间可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对职位的提升也是有帮助的,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一种肯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毕业生对于薪资福利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大城市的高度竞争压力下对财富的追求,同时也是对生活质量的有效保证;正是由于大城市的高速生活节奏和高度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地理位置也成为了求职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选择离家近的工作地区可以减少交通成本和人力成本;但专业是否对口却成为了毕业生职业决策是最不重要的因素。

四、结论与思考

此次调查的内容涉及就业基本状况、个人及专业竞争力、求职和就业指导三部分,综合起来,有以下调查发现和思考。

1.就业基本状况

(1)毕业生就业行业集中度最高的为零售贸易和餐饮业2011届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两年后工作集中度最高的行业为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占比为43.54%,其中就职企业大部分为连锁经营类企业,工作分布在连锁企业中总部、区域、门店及配送中心等部门。这与本专业的培养能在各类流通服务类企业,特别是连锁零售企业从事经营管理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这一定位基本契合。

(2)毕业生就业企业主要为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其次为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以及外资企业为2011届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其次为国有企业。同时仍有8%的毕业生就职于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8%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3%的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此外,男性比较喜欢从事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女性在选择职业时更加追求稳定。

(3)九成毕业生在上海工作,平均月收入达五千元90.32%的毕业生在上海工作,只有9.68%的毕业生在上海市以外地区工作,并皆为外地生源毕业生,本地生源毕业生学生全部在上海就业。这说明绝大部分毕业生将自己的职业规划的起点定位于上海这一国际化大都市,看好上海现代服务业尤其是连锁零售的发展和就业机会。毕业生的月收入分布在2000至10000元之间,变动范围较大,平均月收入达到了5070元,对于已毕业两年的大学生来说,绝大部分人对薪资方面仍然处于不太满意阶段,对薪资水平有着更高的目标和期盼。

(4)超过五成的毕业生选择了不同程度与专业对口的职业有56.46%的毕业生选择了不同程度与专业对口的职业,行业主要分布在零售贸易、餐饮等商贸流通业。根据麦可思的调查数据,管理学本科学科2009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后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4%,这说明连锁专业2011届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稍低一点。

2.个人及专业竞争力

(1)毕业生在计算机及外语应用能力方面的竞争优势一般

2011届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应用外语及计算机能力一般,按照五级量表计算,计算机能力得分为3.65分,英语能力得分仅3.13分。这说明毕业生的计算机及英语应用能力不能很好地满足自身工作的需要,学校应该进一步强化计算机应用和英语方面的教学,通过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革,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的应用技能,英语的听说读写技能以及专业英语能力。

(2)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成为毕业生求职就业中的首要竞争优势

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一定的实习经历构成毕业生求职中的主要竞争优势;三成毕业生认为:创新精神不够、专业技能不够强成为需要改善的劣势,部分同学认为自我定位准确成为其求职中的竞争优势,但也有部分同学自我定位不够清晰,成为其求职的劣势。

由此可见,对于在校就读的学生来说,学习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就可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3)大学生就业主要困难来自于过高的工作期望值

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僧多粥少”以及对自己的发展方向与职业定位不明确,是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困难,这也反映了就业过程主要矛盾是毕业生的心理定位和诉求与企业的岗位要求、薪资福利有一定的距离。在大学毕业生已经不是稀缺资源的情况下,同学们应该适时地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定位。

(4)假期打工和专业实习成为对就业帮助最大的环节

假期打工、专业实习和担任学生干部成为毕业生在校期间对就业帮助最大的三方面。不难发现,假期打工和专业实习这些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和企业的实践活动,能够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也是一种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最终形成就业过程中的竞争优势。

(5)学校具有深厚的商业行业背景成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重要的优势

毕业生工作环境适应能力强、自我定位准确的、学校具有深厚的商业行业背景和丰富的连锁经营知识,成为连锁经营管理本科专业的主要优势所在。学校在60年的办学历史中,背靠商贸行业,紧跟行业发展对商贸人才的需求,坚持“以商立校”的办学方针,开展商科特色办学和学科研究,学校60年的办学积累已经给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带来良好的辐射效果和办学优势。

(6)基本工作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

人际关系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协作精神的培养;人生观、敬业精神和价值观的提升;外语应用能力的加强;以及学生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培养,毕业生认为是学校应该进一步强化和提升的重点。由此可见,“宽口经,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实践。”作为本专业办学的方向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3.求职和就业指导

(1)求职网站成为毕业生求职就业的重要渠道

50%以上的毕业生主要是通过就业网站和亲朋好友的介绍方式获得成功的就业信息,而从校内获得成功就业信息的毕业生占比仅在30%左右。这也说明,学校在为毕业生提供求职信息的广度和质量方面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学校在毕业生求职信息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就业信息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联系,为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和指导服务,充分发挥学校对毕业生求职就业方面的引导作用,增强毕业生通过校内就业信息求职应聘的成功性。

(2)就业状态基本稳定,但对工作的满意度偏低

毕业生就业后总体情况比较稳定,超50%的毕业生两年内没有跳过槽,近30%的毕业生两年内跳槽过1次,高频率更换工作的人比例较少。但在满意度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较低,仅有19.35%的毕业生表示对职业前景看好,充满信心,大多数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前景和信心不足。

由此可见,毕业生基本可以胜任目前工作,但满意度不高,具有更换工作或岗位提高工作满意度的潜在意识。竞争压力大、生活成本高、个人以及家长过高的职业期待,成为高校教育者和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

(3)职业决策的首要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其次为薪资福利和地理位置

在进行职业决策时,个人发展空间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薪资福利和地理位置,在面临职业选择时,企业能否给个人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是求职者最看重的,专业对口这一因素相对于现如今的社会生活环境来说是最不重要的,由于行业需求量的极端不平衡以及生活压力大等原因,造成了近几年大学生的专业对口率普遍偏低,除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大部分人则是为了生活而工作,专业对口的影响力也就不明显了,学校需要深刻思考并关注的是怎样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地得到社会的认可,更好地让专业与社会需要相吻合。

作者简介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篇(4)

关键词:连锁经营;课证融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9-0137-01

一、引言

高职教育16号文件明确指出,课程建设和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各高职院校纷纷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探索。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高职教育已经进行了三次改革。第一次基于实践本位课程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特征是理论课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增加实践学时,特别是集中实训环节。这次改革虽增加了实践课程,但学科体系不变,仍保持三段式的课程结构。第二次基于能力本位课程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特征是课程设计思想从原来基于学科知识的课程设计转换为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设计,但这次改革仅仅集中于认识层面和对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科目课程的改革没能深入进行。第三次基于工作过程本位的课程改革,这次改革打破了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本文基于第三次改革的思路,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了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建设。

二、构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下课证融通课程体系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下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是基于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分析,根据岗位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方法,引入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结合行业标准设置以任务导向、技能实训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一)以职业岗位群分析作为课程体系的设置关键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从事连锁企业总部业务部门中的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工作,连锁企业各门店的管理工作,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的管理和技术应用方面的工作,及现代商业企业的相应管理和技术应用方面的工作。通过对毕业生的回访发现,大约有近70%毕业生在现代零售业的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专卖店、百货店、购物中心就业,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有门店的导购员、理货员、门店助理店长及店长、大型综合超市部门负责人及总部商品部采购、配送中心库管等。通过与合作企业相关专家进行分析,确定了这些岗位所要具有的能力。我们根据这些能力要求设置了相关的课程。如下表:

(二)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作为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

按照职业能力的内涵要求,将其划分为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知识能力。每种能力又进行了细分,而后设置相应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此种能力。具体能力要求及实现途径如下表:

(三)以职业资格为标准构建核心课程

“课证融通”是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引入,建立课程教学体系,是指把国家职业标准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贯穿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中。目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可以考取的资格证书主要是连锁经营管理师、职业店长资格证及助理物流师三种证书。具体适用的岗位及对应的课程如下表:

(四)以学生发展为方向设置职业能力拓展课程

课程体系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全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设计,课程结构的设置应当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拓展能力主要是考虑拓宽学生职业能力范围,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发展能力。我们主要通过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例如连锁企业财务管理、品类管理、连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连锁企业经营战略等课程,主要面对的是连锁企业中层以上管理岗位,为学生以后的职业方向做好铺垫。

三、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机制

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机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至关重要。因为课程体系的开发需要企业专业的深度参与,而且实训项目也需要深度的校企合作。模拟的实训项目可以在实训室内完成,但真实的实训项目必须直接来源于企业,这在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

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是构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下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关键。一方面积极加大专业教师的培训,培养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积极聘请企业的实践专家担任实训环节的教学,这样才能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 军.高职法律文秘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研究与探索[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 (6).

[2] 朱重生,胡建国.基于“课证融通,理实一体”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篇(5)

在此背景下,连锁经营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一份来自《中国连锁业人力资源发展报告》的资料显示,按保守估计,目前全国连锁行业的管理性人才缺口至少为60万,人才需求非常旺盛。同时,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是困扰连锁经营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开展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以便于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批适应市场需要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既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和能力的职业性,又具有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去向的基层性的特点,80%以上的毕业生到企业就业。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连锁经营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在连锁销售促销等一线岗位工作。在与连锁企业多年的交往中,笔者发现企业选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时,不仅仅注重学历,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门店管理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及营销策划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些和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目标有很大的一致性。创业教育具有专业性和普适性的特点,是以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等为教育内容,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思维、敬业精神、专业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企业和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作为创业素质的基础,创业能力侧重于知识结构在实践中的表现,主要包括经营能力、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推理总结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创业能力的培养应当贯穿于大学生受教育的整个过程。创业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是指具备丰富的创业知识、强烈的创业意识和全面的创业能力,在连锁经营行业领域创造出新颖的经营形式、优质的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专业人才。目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及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十分欠缺,难以适应目前社会变化和行业发展的需求。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课程结构和体系尚未形成,多数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上,或开设极少量创业教育课程,而且作为选修课,课程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全过程性和系统性,教学模式也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培养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普遍缺乏创新创业精神。因此,创新高职院校创业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批既具有创业能力,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需要。

3创业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3.1科学制定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指导思想。创业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是建立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的,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既要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也要突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只有将专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结合起来,才能使得创业能力有专业的根基,培养学生基于本专业的创业精神。根据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定位,以就业岗位任职和创业能力要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创业任务为依据,综合企业专家、创业者、教育专家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和开发课程内容,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把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三大模块,即基础素能模块、核心素能模块、素能拓展模块。基础素能模块传授基础知识,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能、道德素质和创业常识;核心素能模块主要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基于本专业的创业素能;素能拓展模块重在传授拓展知识和创业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3.2合理设置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结合的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包括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课程结构就是课程的组织与流程,反映教学的框架与进程。根据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设置课程,构建以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并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分解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立足于专业与创业的融合,围绕创业要求,整体构建课程,增加有关创业的上下游延伸性课程。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学生在学校受教育全过程,形成三年连续式递进式的创业教育,实现创业教育在时空上的全覆盖。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一年级开展创业意识和创业基本常识教育,培养学生创业品质,和对创业与财富的基本认识、价值标准、职业道德等,把“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和“创业基础”等创业基础理论课程放入基础素能模块。二、三年级开展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创业计划制作、融资、企业管理技巧、市场调查等创业技能的辅导。将“连锁经营与创业”、“市场营销”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创业课程放入核心素能模块。将创业实践课程如创业教育活动(创业大讲堂、创业创意竞赛、创业培训、创业实践活动)和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职业大讲堂、职业规划比赛、简历设计比赛)作为素能拓展模块课程。同时,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和创业需要开设核心课程,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连锁经营市场的变化,整合课程内容,开发新课程,课程内容要重点加强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的训练与培养,着力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创业实务知识的传授。突出岗位定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强化知识应用和技能实践、创业教育过程和创业能力。在课程形式上,做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

3.3大力推行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结合的教学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或创业的能力,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因此,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高职连锁经营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职业岗位(群)和创业需要分析入手。梳理出哪些是从事职业岗位(群)工作所需的能力,哪些是创业所需要的能力,依此,对专业教学进行系统的规划。一方面,要及时了解连锁行业的基本情况。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连锁专业,热爱连锁专业,且对未来职业生涯有一定的规划。将连锁经营专业学生要求应具备的时间管理、有效沟通和服务他人等技能培养融入到连锁专业技能教学中。加强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使得学生进入企业后,愿意从基层做起,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较强的职业发展动力,增强学生职业忠诚度,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要了解从事连锁企业创业所需要的专项能力及综合能力。以此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体现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高职教育观念。同时,依托政府搭建的创业园、工业园等创业平台,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同时,将课堂创业教学与课外创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培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正确认识社会的需要,积累创业经验。

3.4确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途径

校企合作是培养既有专业能力又有创业能力的高职连锁经营人才最有效、最基本的培养途径。只有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将获取的理论知识有效转换成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是培养创业型连锁经营人才的关键。依托政府搭台、协会牵线、校企联手,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校企合作不断深入。通过连锁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积极与连锁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连锁企业成为培养创业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学生实战应用基地,真正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真实连锁环境中掌握必需的专业技能,锻炼创业技能。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有选择性地与品牌连锁企业合作,在校内建立连锁门店,开展模拟教学和实战训练。让学生学习商品陈列、销售、防损、收银、客服等前台操作技能,学习开发商品采购、配送、信息处理等后台管理技能,使学生掌握商品流通、定价、促销、配送、POS技术、数据分析等连锁专业核心技能,这样既能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又学习到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号召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以此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能将连锁专业知识迁移到多变的职业岗位中,以应对多变的连锁业态及市场环境。

3.5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教师创业素质的培养是创业型连锁经营人才培养的关键。培养连锁经营专业教师的创业精神,提高教师自身创业素质。大力推行“一师一企”即一名教师联系一家企业,设立“企业教师工作站”。选拔有潜质的青年教师到企业或直接参与创业实践,让教师深入连锁经营企业尤其是自主创业成功的企业进行实践学习,这样才能潜心研究案例,并能够带着自己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和学生共同去创业,以造就一批“创业型教师”或“教师企业家”,增强教师指导学生基于本专业创业的教学能力。

3.6构筑浓郁的校园创业文化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篇(6)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一、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连锁经营兴起于商业发达的美国,它是把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到了商业流通领域。目前,连锁经营已风靡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我国买方市场的形成和新兴业态的兴起,零售业格局在世纪之交发生了重大变革。最终将使数十年来以传统百货店为主的中国零售业,转变为以连锁经营为主的业态多元化时代。

随着现代连锁企业的迅猛发展,连锁经营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也超过了人们的想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在这个发展大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人才应该是综合性的人才,即掌握了现代的信息技术、商务理论,还要具备连锁经营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的发展成为促进我国连锁经营,乃至连锁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据商联会的相关数据显示,连锁经营人才培养现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岗位需求特点

基层商业作业最需要的人才岗位中营业员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收银员、防损员和安保员,服务台员工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基层管理最需要的人才岗位中班组长占据重要的地位,销售督导和值班经理也是重要需求岗位。

(二)人才素质特点

用人单位认为连锁经营人才所需具备的职业素养中,责任心、执行力、团队精神占的比重较大,其次是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基层商业管理人员所需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中,服务管理、卖场营销、理货业务、商品陈列等能力是企业较看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成本控制、人员管理、门店选址、卖场营销等。

(三)就业特点

高职学生在就业中表现出一些较明显的特点,如就业踏实、学习能力强、实践技能较强、节约企业成本等。高职学生适合的岗位按序排列依次为店长、副店长、部门经理、班组长、值班经理,这与企业稀缺的岗位基本一致。

综上可以看出,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需求很大,培养空间也比较广阔。由于目前连锁经营人才短缺的状况还很明显,所以研究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解决连锁经营人才缺乏问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职业教育以促进就业为目标,人才培养应更加注重灵活、多样、开放。同时,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院校在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不能综合考虑各方因素,仍有许多问题存在。

(一)专业设置过分追求利益化

许多高职院校以市场短期需求为基准设置专业,社会当前需要什么职业,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急功近利的心态较明显,但目光不够长远。因为,随着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的变化,原本稀缺的专业可能在几年之后就趋于饱和了。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刚入学时,所学的还是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大好,但到了毕业时该专业已经供过于求,学生的竞争力自然会降低,就业困难的问题仍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种专业设置模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同时也不能满足连锁经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定位过高,把培养目标定位在理论型和研发设计型人才或领导型人才,例如,连锁业研究型人才或连锁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士;二是定位过低,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低层次、低技能的操作人员,例如,超市理货员或促销员等。

连锁经营企业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多层次、多层面的,而目前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定位不够明确,知识比较宽泛,对技能的要求不高,对于学生而言,该学的知识都学了,但是都不精,到了企业不能很快进入岗位角色。

(三)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连锁经营专业对于学生的培养还多以理论为主,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强调以教为中心,片面强调知识的讲授,忽视知识的整合与知识意义的建构,忽视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这样往往会影响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发挥,使得理论与实际不能很好的衔接。此外,教材不能及时更新,培训模式落后、师资水平有限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连锁企业经营实践与学生所学之间的差距。

三、高职院校培养连锁专业人才的对策

(一)发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在校期间一边学习一边工作,通过这种有偿的工作,学生可以真正融入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

目前,工学结合模式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学校通过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手段,实现了教学模式与工作现场的融合;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的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并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贯穿到各个教学环节,体现教学模式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二)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

校企合作是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基本途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办学中要以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为平台,加强校企合作,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如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的连锁专业与百盛、SEVEN-ELEVEN、津乐园等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输送了大量的学生去企业实习,与企业共同培养了大量技能型连锁经营人才,受到了企业广泛好评。

同时,还应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学生从进校起,学校就应将其就业作为项目进行组织规划,通过与企业的联动,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定向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通过这种“人才定做”,学生和企业之间可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企业和学生而言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三)引入连锁企业培训体系,开展职业资格认证

高职院校要根据连锁经营管理的专业需要,积极引入企业培训体系,通过课程改革,将连锁企业的培训内容整合到教育教学中,融入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训中,尤其是要把岗前培训的内容纳入专业教学体系,把企业的岗前培训前移到学院,减少企业的重复培训支出,并以进一步提高连锁经营人才的岗位适应性。

同时,高职院校还要积极开展职业资格培训。职业资格证书是从事岗位工作的基本门槛,高职学生要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就应该在毕业之前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所以,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连锁经营管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并积极进行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同时,高职院校要结合连锁经营管理职业资格认证的内容和要求来开展教学,以确保学生在毕业时取得1个以上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梁平.高职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解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5,2:25-26.

[2]徐国伟.连锁零售企业的现状及其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2006,20(3).

[3]袁玉玲.连锁经营管理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探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20-22.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篇(7)

[关键词] 连锁经营 理货业务 人才培养

一、课程背景

2005年,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我们开发了“卖场岗位综合实训”,该课程包括定单处理、商品陈列等训练内容。2006年,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大幅度调整,新增了和“卖场布局与商品陈列”等课程。“门店销售实务”讲授商品验收、前台销售、商品补货等内容。2008年在示范校申报过程中,由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被确定为部级示范专业,按照教育部16号文的要求,在大量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本着“项目驱动、任务导向、工学结合、能力培养”的原则,又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性改造。开发了包括在内的基于连锁门店店长岗位任职要求的课程群。“理货业务训练”教学内容将“卖场岗位综合实训”、“门店销售实务”“物流配送管理”等三门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组合并序化。

理货业务训练是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主体,辐射其它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大型综合性训练课程,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安排60学时,要求学生在课余安排100学时,共计160学时。本课程最初的教学地点是课堂和实训室两点一线。每学完一个专题的相关理论后,到卖场综合实训室通过仿真软件或实物演练来训练相应的技能。现在,本专业建设了专用的理货业务训练实训室,本课程的校内教学课程全部在实训室授课,采用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教学方式。为了让学生感受企业实真环境,能够将校内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理货业务实际有机结合,达到“做学合一”训练效果,学生带到卜蜂莲花等合作企业去实地实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本课程采用典型企业的典型个案为教学载体,使课程学习和真实工作完全对接,使学生“上岗即上手”。所有上述新措施都为教学的职业性起到保证作用。

二、课程定位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岗位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首都现代连锁经营行业,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掌握连锁店管理技能和方法的连锁企业基层领班人――连锁店长。

连锁店长岗位的任职要求:熟悉连锁经营进货、销售、储存诸环节的知识和业务流程。掌握连锁门店基层岗位及基层管理岗位的知识和技能。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见图1)按照基础课程和“商学结合”课程两大体系进行建设。岗位业务课程是“商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子系统之一,该子系统按照“商学结合”、校企合作原则,紧紧围绕连锁店长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系统建设。岗位业务课程的开发与连锁店长职业技能证书开发相结合。

2.本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理货业务训练”与“卖场设计”、“卖场营销策划”、“卖场管理”等三门课程构成专业岗位业务课程。本课程按照校内实训50%、校外顶岗实习50%,实行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一体化学习与管理。教学目标是通过将三家卖场(北京卜蜂莲花超市有限公司、北京百货大楼、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菜市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的理货业务流程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订单处理、商品验收、商品陈列、前端销售、商品盘点、商品补货等综合业务技术。在掌握专业能力的同时,提升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明显促进作用。

连锁经营原理是与本课程关系密切的前导课程,它为本课程了解卖场环境、卖场文化、卖场布局形式及连锁经营的基本运营方式奠定基础。本课程将为“卖场设计”、“卖场营销策划”、“卖场管理”等后续课程起到支撑作用。

三、课程设计

本课程在详细分析店长成长过程所涉及的基层工作的基础上,提炼出若干业务工作,理货业务工作是其中之一。对北京菜市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卜蜂莲花超市和7-11等连锁企业的理货业务流程进行任务分解,形成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参照国家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部《商贸零售C&G二级》确定本课程训练六大模块,包括订单处理训练、商品验收训练、商品陈列训练、前端销售训练、商品盘点训练、商品补货训练。在此基础上,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主要包括课程标准、组织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实训条件建设与教学团队构建、制定课程考核标准、组织实施与考核(见图2)。

四、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针对连锁企业一线操作管理人员(如店长、理货员、收银员等)岗位职责中所应具备的操作技能而设定,并充分考虑学习者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习者能够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单一或综合的理货业务。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货业务训练》是让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理货流程”这个真实的大项目,来完成订单制作、商品验收、商品陈列、前台销售、商品盘点、卖场补货等六个模块来达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分成两个单元,第一单元大体是教师先教,学生来学,然后就让学生开始操做,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第二单元是让学生先做,在做中学,然后是教师发现问题予以指导,同样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从教学大纲可以看出,理货业务教学内容有着较强的实操性特点,高职学生感性思维更高于理性思维,“做中学”的教学方式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因此,每位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灵活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例如,POS机的操作是前台销售的重要内容,首先让学生在POS机上自己练习,然后给每位同学分配角色,有购买商品的顾客,有投诉的顾客,有询问各种问题的顾客,还有各种性格的收银员,让学生置身于虚拟的卖场中,模拟收银的过程中,既熟悉了收银的流程与相关的知识,又掌握收银技能。还采用的案例分析和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例如,在15分钟教学录像中,主讲教师不是一开始,就讲授普通发票应该怎样填写,而是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发票,然后小范围讨论,达成一致后,上台展示小组填写情况,以及发票填写要点及注意事项,教师最后点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牢牢掌握了填写发票的技能。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丰富了课程教学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理货业务能力,使学生更多、更快捷地了解了企业理货业务的实际情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仿真模拟教学技术手段,辅助学生对理货业务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安装了连锁企业真实业务软件,学生利用软件系统学习理货业务流程与工作内容。每位教师都制作了教学课件,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在商品盘点、商品陈列等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加深学生对企业理货业务的了解。如在学习“商品陈列方法”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料向学生演示不同企业,不同商品的陈列录像,通过视觉冲击,学生深切感受不同产品有着不同的陈列方法,不同陈列方法会带来不同的顾客感知,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六、教师队伍

通过教师队伍建设,本课程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年龄、专业、学历结构合理,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并重,能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该课程组共7人,专业教师5人、企业兼职教师2人。两位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建设训练基地;三位专业教师和两位企业兼职教师负责两个班的教学、训练指导和负责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课程组5名专任教师分别毕业于不同院校。3人研究生毕业于工商类专业,占66%;1人本科毕业于工商类专业,占20%;1人大专毕业于财会类专业。该学缘结构满足电子商务课等交叉性学科的要求。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性强;课题组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相关的实践工作经验,进取心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具有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好的理论造诣,对职业教育有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对课程建设规划给予了许多的指导和建设性意见。

七、教材建设

为了让我们的课程更加符合当地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近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与企业一起合作,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的设计和开发。

2008年在示范校申报过程中,由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被确定为部级示范专业,按照教育部16号文的要求,在大量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又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性改造。开发了包括在内的基于连锁门店店长岗位任职要求的课程群。“理货业务训练”教学内容将“卖场岗位综合实训”、“门店销售实务”等三门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组合并序化。我们在开发了“卖场岗位综合实训”的同时,编写了实训指导书。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卖场岗位综合实训》,于2006年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原创教材,获得同行的广泛认可。这本教材具有通俗易懂、实操性等特点,教材融入了我院模拟卖场实训工作的诸多探索、内容把握、过程控制和经验总结,以大量的范例对实训基地的建立和实训过程的实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门店销售实务”选用的教材为《连锁店经营管理实务》,本书是首都连锁企业普遍使用的店长培训教材,该教材内容鲜活、实操性强。

为了配合“理货业务训练”课程,我们与北京菜市口百货公司、7-11(北京)公司、卜蜂莲花连锁公司等企业共同组建校企结合的教材编写团队,正在合作编写“理货业务训练”教材。且与出版社协商,在近期内出版。

八、实训教学环境、场景

校内实训环境的建设是理货业务训练的支撑条件,通过递进式阶段训练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实操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在一条街财贸素养体验,使学生能够真实体会理货业务的流程与运转形式。以下是训练环境的基本情况介绍:

1.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训室(北京市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我们引进了大卖场运营中所使用的全真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为理货业务中的订单处理、商品盘店、前台销售等模块的训练提供条件,以适应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2.新建理货业务实训室

理货业务训练是新课程体系下的专业核心课程,为此配套新建了理货业务实训室。本实训室是连锁店长训练理货业务技能的实训环境,采用引进典型企业典型个案的方式建设,内容包括文化环境、硬件、用具、教具和管理制度。系统化的理货环境促进学生财贸素养的养成,提高理货技能的学习积极性。理货业务实训室的建设坚持三功能目标:学生学习功能、教师教研功能、面向企业在岗职工开展职业培训功能。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设备、工作流程、工作理念和管理制度,建成国内领先的理货业务实训室。理货业务实训室实训项目、技能鉴定项目(见表)。

3.财贸素养一条街

财贸素养一条街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集岗位实训中心和拓展训练中心为一体。学生在此通过实真训练,学会了订单处理、商品陈列、前台销售、商品盘店等工作内容,完成了从实训室的仿真模拟到企业顶岗工作之间的过渡。

九、教学效果

近三年学生对《理货业务训练》各任课教师的评价全部为优秀,教学督导组对本课程综合效果评价包括教师教学水平、实训环境、实训教材、实训内容、训练方式、课时分配和能力培养等七个指标,2007年主讲教师的综合得分为91.3分、2008年主讲教师的上半年综合得分为92.1分。

参考文献:

[1]潘家俊.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

[2]江明光,陈文.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引进与咨询,2005,(5).

[3]葛春凤.我国连锁经营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开商网,2005-11-28.

[4]刘克旺.校企联合是搞好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