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制造业成本核算

制造业成本核算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12 14:24:26

制造业成本核算

制造业成本核算篇(1)

关键词:成本核算;存在问题;对策

引言

制造业可以说是在我国整个工业生产体系中的“龙头老大”。特别是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在全球范围中,我们总能够找到印有“中国制造”标语的商品。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开始成立。而一个企业想要谋求长久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看它是否能够盈利。在制造业企业中,成本核算是影响到企业最终利润问题的一大关键点。有关这一关键点的管理尽管已经日益完善,但仍旧存在着各种大大小小的实际问题。所以,在实际中解决好成本核算所存在的问题,才能够使制造业企业得到更好的运行和发展。

一、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的特点

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表现形式明显与众不同。与其他企业相比较而言,它的不同之处在于三个方面:成本核算的具体表现,成本核算的具体办法以及成本核算的主要目标。首先,在成本核算的具体表现方面,主要分成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内容。这两项内容还可以继续往下进行划分,例如,直接成本中还可以包含有人工费用、材料费用、设施使用费用等等。正是因为在制造业企业中,它的成本核算具体划分比较庞杂,所以与其他企业相比较而言,显得与众不同。其次,在成本核算的具体办法方面,与其他企业进行比较,会发现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更加多样化。例如:在制造业企业中可以使用分批法、作业成本法等方法进行成本核算。只需要找到符合自身企业发展实际的方法,即可进行成本核算。最后,与其他企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制造业企业中的成本核算主要目标考虑更加完善。比如,制造业企业中要考虑到整个企业的具体运行情况,还要考虑到企业的各项财务措施等等。所以,制造业企业中的成本核算目标更加全面化,需要满足各方面的各项基本要求。

二、制造业企业中成本核算出现的问题

在制造业企业中,成本核算在实际实践过程中总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总的来说,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成本核算所针对的目标群体不准确

成本核算主要是通过核算企业在整个运作生产体系中所花费的费用,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规划和发展。所以,在这一项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进行确定成本核算所针对的目标群体。在成本核算工作中,只有准确的把握目标群体,才能使这项工作更加具有实际的参考意义。但就目前阶段而言,国家对于成本核算中所出现的目标群体要求并不严格。这就导致了许多制造业企业对自身评估脱离现实,从而导致成本核算不够精确的问题。

2.成本核算所选择的方法不够恰当

上文已经大致介绍过,企业的成本核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ABC法、分批次方法、分类型方法、以及品种法等等。选择成本核算的方法主要受到主观及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是指制造业企业的规划发展,它的高层管理人员想要如何进行下一步的发展等方面措施都会对成本核算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客观因素方面,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企业的整条流水生产线。在这条生产线中的资金、生产数目等涉及到的各项环节,都对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

3.相关专业人才短缺

在大部分制造业企业中,负责进行成本核算的工作人员主要由该企业等会计人员兼任。这些工作人员并不是专业的相关性人才,所以有时候会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

三、制造业企业中成本核算问题解决的对策

1.遵循相关政策,端正工作态度

企业一定要严格遵守国家所施行的有关成本核算方面的政策规定。企业中的员工也要对整个企业的流水线全面进行了解后再进行具体的成本核算,工作人员也要努力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只有对企业基本状况做到了如指掌,才能在成本核算时做到精准恰当。最重要的是,有关成本核算的工作人员要在工作中做到实事求是,不做假账,对企业负责,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2.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正确选择成本核算方法

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要立足于制造业企业的整体实际情况,而不是根据之前的经验主义,直接生搬硬套,不认真考虑情形,工作人员就武断的选择某一种成本核算方法,最后导致失误的发生。有关成本核算的工作人员不能为了简化工作步骤,擅自只考虑某一个部门的情况,而忽略了企业整体的发展状况,最终发生以偏概全的情况,致使企业蒙受巨大的利益损失。

3.工作人员进修学习,加强自身专业素养

负责成本核算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在其余时间进行进修学习,加强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相关工作人员在平时可以参加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班,学习最新的前沿知识,更好的为企业所服务。

4.针对细节问题,完善监督管理制度

监督工作人员要对整套流程要掌握的了如指掌,对整个成本核算中容易出错的地方要加以注意,并对每次解决方案加以总结,做好对细节方面的监察工作。还要加强相关管理制度,走程序化解决路径,不要因为个人因素影响整个工作的进展。

四、结语

制造业这一庞大的产业,存在的问题出现在了方方面面,成本核算问题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只要正确的意识到成本核算所带来的实际问题,并及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将其运用于实践中,制造业企业自身问题才能够得以解决,从而在利润方面谋求更大的进步,制造业企业也才因此能够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潘金梅.浅析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贸,2016(2):245-246.

[2]姜节.浅析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7(11):55-56.

[3]马凤兰.浅析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贸,2016(18):261-262.

制造业成本核算篇(2)

关键词:中小制造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加强措施

一、中小制造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意义

为提高中小制造企业自身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同时加强中小制造企业与社会经济之间的联系,中小制造企业逐渐创设并执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当前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主要发展的趋势是实现企业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即企业需要将从社会获取的社会资源在经过一系列加工合成后的生产产品服务于社会本身。而企业为寻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则需要对企业自身的市场资源进行优化利用,降低企业在生产阶段对自然、社会环境的影响力度。值得注意的是,中小企业优化自身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则是通过中小制造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来实现,提高中小制造企业的资源管理效率以及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监督力度,使企业的运营成本逐渐降低,提高企业的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二、中小制造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存在的弊端

1.成本核算与管理内容不完善

我国中小制造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的内容并不是较为全面化以及系统化,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内容涉及范围不全面,无法适应中小制造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各种生产环境。在进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采用的方法较为落后,工作效率低,对中小制造企业的生产与经营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随着社会经济理论的不断完善,新兴的经济理论为中小制造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内容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但是部分中小制造企业并没有将知识经济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仍然按照传统的核算方式开展,造成企业自身的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的内容无法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小制造企业的生产与运营,降低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效益。

2.管理者缺乏正确的工作理念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小制造企业的管理在企业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只注重了企业产品的销售阶段,而对企业成本的核算与管理加以忽视,影响了企业生产资源的管理效率。同时,在进行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阶段,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制度的内容不完善,不同的核算人员在进行核算的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核算方法,对企业财务体系数据的正确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核算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核算部门对于企业的消耗定额没有正确的定位,致使或本信息不正确。

3.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强度不高

对于部分中小制造企业来说,尽管企业存在较为完善的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存在部分企业核算人员对于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高,造成中小制造企业对于企业自身的财务成本过于模糊化,无法对企业资源的生产以及销售起到促进作用。中小制造企业对于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不足,企业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因此,企业管理高层应加强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的执行能力,提高中小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效率。

4.核算人员专业素质水平较低

由于中小企业的运营资金较为缺乏,中小企业无法为专业的核算人员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以及工资,造成中小企业的核算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存在部分中小制造企业的核算人员只能够对成本进行简单的计算,而对于数据的分析存在一定的难度。再者,中小制造企业的管理层对于企业成本核算这一方面不加重视,致使企业的核算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工作意识,工作过程较为懒散。同时部分核算人员固步自封,认为只要满足当前阶段企业成本核算即可,而对社会市场经济中的新兴经济理论不加学习,严重影响了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

三、加强中小制造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措施

1.制定完善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条例

中小制造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较多,例如分批法、定额法、品种法等。由于每个核算方法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这就意味着中小制造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方式的选择时,不能依附于市场经济的大流,而是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模式以及销售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会计成本的核算。同时,企业的管理高层应对企业自身的核算内容进行完善,保证企业核算数据的正确性。通过使用合理科学的核算方式,从而提高中小制造企业的资源优化效率。

2.强化管理人员的成本核算工作意识

中小制造企业管理高层应加强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理解程度。减少企业生产成本的运营模式,提高企业市场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管理高层应将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贯穿于整个的生产销售过程中,加强核算人员的工作责任意识,提高企业核算部门的工作效率。

3.提高企业成本核算制度的执行强度

中小制造企业仅仅具备较为全面且系统的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是不够的,应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创设专业的监管部门,对企业的核算工作人员进行工作方面的监督,从而保证核算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企业可以建立个人责任制度,对于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企业应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提高企业核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个核算部分的工作效率,提高中小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

4.加强企业成本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

为保障中小制造企业能够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核算人员在适应当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先进核算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小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定期对核算人员进行培训。即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加强核算人员的工作效率。

作者:陈军生 单位:嵊州信元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吕振华.浅议中小制造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理[J].会计师,2014,19:60-61.

制造业成本核算篇(3)

【关键词】 制造业;物流成本;物流成本核算模式

一、我国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现状

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首先必须了解物流的实际情况,对物流系统进行分析比较,有了比较基础,才可能制定目标,持续改善。很多企业的物流管理采用的是分散管理的体制,物流活动是按照不同来职能部门进行,如订单处理、运输等,财务对成本核算也是依据部门、期间、设备台时等进行核算统计,口径不一致使得物流系统涉及成本方面的基础数据需求很难进行完整有效的统计,物流成本无法单独列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中没有单独考虑到物流成本的问题;(2)物流成本的各个项目分散在企业成本核算的不同会计账户中,常常和企业的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混在一起,容易被忽视,甚至没被列入成本核算,其结果导致物流成本的低估或模糊,不利于物流管理和绩效的评价;(3)核算的范围不全面,缺乏全面供应链成本观,重视运输、仓储、采购成本等显性成本,对物流管理成本、库存持有成本、库存积压成本、占压资金机会成本损失等隐性成本重视不够;由于难于了解企业物流成本的现状,物流的利润源就掩藏在“冰山”之下,使得企业无法明确目标,无法有效“开发”这个利润源。

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就是通过凭证、账户、报表对物流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及报告来核算物流成本的模式。

1.单轨制。是结合财务会 计体系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即把物流成本核算与企业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结合起来进行,在现有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并且明确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使用这种模式在会计处理上,与物流成本无关的部分直接记入相关的成本费用账,把与物流成本有关的部分直接记入设置的物流成本账户中。会计期末,再将各个物流成本账户归集的物流成本余额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摊到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中。这种模式的物流成本账户和传统的成本费用账户是合一的。

2.双轨制。是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把物流成本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截然分开,单独建立起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样形成相互独立的两套账户系统,两套计算体系分别按不同要求进行,向不同的信息要求者提供各自需要的信息,提供的信息比较系统、全面、连续、准确、真实。在新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单独反映出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这些费用在哪些地方发生(物流成本位置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

对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两种模式,单轨制和双轨制,从收益与成本匹配来讲,对于我国一般企业更适合于选择双轨制。单就收益来讲,单轨制能够在一套成本核算体系中提供多种成本核算信息,其经济效益也是非常显著。双轨制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只能反映物流成本的情况,企业如果要得到责任成本、变动成本等资料还需再构建责任成本核算体系,变动成本核算体系等。当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而不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能得到较高的收益成本。相对于选择双轨制模式,虽然需要另设账簿,既不违反财务会计准则,又将物流成本入了管理会计体系,利于物流成本的管理。

3.物流成本二级账户的核算模式。是在不打破原有的财务会计的框架下,通过在包含物流成本的成本费用账户下设置“物流成本(如委托物流成本、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废弃物物流成本等)”二级账户,进行独立的物流成本二级核算。在各二级账户下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再按功能设置运输费、保管费、装卸包装费、配送费、流通加工费、物流信息费和物流管理费等三级账户,并按费用支付状态设置专栏。将各种物流成本归入二级账户中,最后将各物流成本的二级科目分类汇即可求得总的物流成本。这些物流成本账户不纳入现行成本计算的账户体系,是一种外计算,具有辅助账户记录的性质,不需要对现行成本计算的账簿进行调整。物流成本二级账户的核算模式,在不影响当前会计核算流程的前提下,通过在现有的成本费用项目下设置物流成本二级账户,进行独立的物流成本二级核算。相比较前两种模式,既不需调整现有成本核算系统,也不需要单独设置一整套账簿,而是在物流费用发生时,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直接计入物流成本相关二级科目中,无需为了核算物流成本重新对相关的成本费用科目进行分析,也无需专设物流成本员,工作量和花费都小很多,同时能够提供比较全面、系统的物流成本资料,核算方法也比较简单,易为财会人员所掌握。

一般而言,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企业物流成本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为物流管理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促进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根据需要为外部报表使用人提供相关的物流成本信息。物流成本的核算完全没有必要像财务成本的核算那样,设置完整的凭证、账户和报表体系,而完全可以通过对企业现有成本核算资料的解剖分析,从中抽出物流耗费部分,再加上一部分现行成本核算没有包括进去,但要归入物流成本的费用,对上述费用重新归类、分配、汇总,加工成物流管理所需要的成本信息。提倡制造企业采用物流成本二级账户的核算模式,不改变原有财务会计核算模式,而是在凭证、账户中增设明细科目来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

三、物流成本的构成

我国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是利用现有的财务报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企业的两大主要会计报表是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分别反映的是一个企业在特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内与企业经营相关的收入及费用成本。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这两大报表中反映的只是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不一定实际发生的机会成本是得不到确认的。在这种情况下,把在会计核算中实际发生的,计入企业实际成本费用的各项可视物流成本支出称为显性物流成本,显性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购买或租用所有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把那些企业不一定实际发生,不在企业两大报表中反映的,在物流管理决策中应该考虑的机会成本称为隐性物流成本。显性成本存在于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具体的基础设施、设备资源和运作过程中,隐性成本存在于由于物流运作不畅导致的库存费用增加所形成的资金利息成本、库存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和市场反映慢的损失及管理不善造成的货物损失和损坏的成本中。

在物流活动中实际发生,体现在会计报表中的显性物流成本包括:运输费用、包装费用、装卸费用、仓储费用、流通加工费、定单及信息处理费用、人员工资、管理费用、办公费用、应交税金、设施折旧费用、物流软件费用等。两大报表在确认、分类、报告时由于遵循会计准则的要求造成物流成本分析时存在“剥离”缺陷和“不完全”缺陷,这两大隐形缺陷形成的隐性物流成本包括:库存资金占用成本、库存积压降价处理、库存呆滞产品成本、启返程空载成本、退货损失成本、缺货损失成本、异地调货成本等以及企业总的人工费、办公费在多大程度上用于物流活动,归入物流成本。最后这类成本仍然存在着一个如何剥离的问题,是另一类隐性成本。

四、制造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构建

1.制造企业物流成本会计科目及账户设置。对于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模式的构建,采用选择物流成本二级账户的核算模式,即在不影响当前会计核算流程的前提下,通过在相应的成本费用项目下设置“物流成本”二级账户,进行独立的物流成本二级核算。具体做法是从会计核算中所有的成本费用类科目入手,逐一分析其发生的明细项目,必要时追溯至原始凭证,逐一确认其是否属于物流成本的内容。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制造企业成本费用类会计科目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研发支出、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等科目。企业对内支付的物流费用主要包括在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成本等账户之中,同时我国会计核算对存货采购环节与物流相关的运输费、装卸费都连同存货本身一并计入了“原材料”科目。所以,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还需考虑材料采购中包含的物流成本信息。

(1)科目设置。按照物流成本二级账户核算模式的要求以及制造企业的成本费用类科目,可以作如下的科目设置:在制造费用科目下设置“生产物流成本”二级科目,用于核算生产过程中的运输费、搬运费等;在管理费用科目下设置“供应物流成本”和“销售物流成本”二级科目,分别用于核算采购人员的工资、差旅费、办公费等以及企业内部仓库保管费、搬运费等;在销售费用科目下设置“销售物流成本”和“废弃物物流成本”二级科目,分别用于核算销售人员的工资、福利费等以及回收废弃物发生的物流费用;在原材料科目下设置“供应物流成本”二级科目,用于核算材料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仓储费等;在其他业务成本科目下设置“委托物流成本”,用于核算企业对外支付的全部物流费用;其他与物流相关的设备、仓库等的折旧费以及物流信息费按其不同属性,在发生或摊销时分别计入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和废弃物流成本等相关二级科目中。

(2)账户设置。本文采取在原有一级科目的基础上通过增设二级科目的方式核算物流成本,故不涉及新账户的设置,只是在制造费用账户中设置了生产物流成本项目;在管理费用账户中设置了供应物流成本项目和销售物流成本项目;在销售费用账户中设置了销售物流成本项目和废弃物物流成本项目;在原材料账户下设置了供应物流成本项目;在其他业务成本账户下设置了委托物流成本项目。在明确了各二级账户的设置之后,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再按功能设置运输费、保管费、仓储费、装卸费、包装费、流通加工费、物流信息费和物流管理费等三级账户,并且在编制物流成本计算表时按费用支付形态设置专栏。

2.账务处理。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于制造企业来讲主要是内部加强物流管理的需要,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成本也成为外部报表使用人了解企业情况、进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在进行了物流成本核算对象和科目账户设置之后,需要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账务处理和报表编制给予介绍。制造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账务处理程序如下:

(1)当企业相关物流活动发生时,财会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直接编制相关会计分录,登记记账凭证,以销售物流成本为例:例如,某制造企业销售甲产品,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为100 000元,增值税为17 000元,另卖方承担运费10 000元与仓库周转费用5000元。

借:银行存款117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 000

借:销售费用――销售物流成本――运输费10 000

――仓储费5000

贷:银行存款 15 000

(2)物流成本的归集与分配。企业发生的物流成本应借记“物流成本”相关二级账户,贷记相关账户,但有些物流费用在供应、生产及销售各阶段都有发生,应区分情况,分别记入相应的二级账户及明细账户。一是供应物流成本归集:管理费用、原材料账户中的相应项目;二是生产物流成本归集:制造费用账户中的相应项目;三是销售物流成本归集: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账户中的相应项目;四是废弃物流成本归集:销售费用账户中的相应项目;五是委托物流成本归集:其他业务成本账户中的相应项目。上述五项与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活动特点通过调查、分析、估算得到的隐性物流成本之和便是企业一定时期内总的物流成本。由于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都是在原有账户的二级科目中完成,物流成本也就随着原账户最终分配到“本年利润”账户中,不需要再对物流成本单独分配。

3.物流成本会计信息的报告。为了便于企业内部管理者对物流成本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和利用,以及为相关报表使用人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来更全面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需要编制一张“企业物流成本报告表”来综合反映企业物流成本信息,同时根据物流成本的重要性程度,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的后附补充资料中另加入一张“企业物流成本报告表”。考虑到前文对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设定,企业最终的物流成本报告。

上述的物流成本核算是根据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废弃物物流以及委托加工物流的物流流程进行物流成本的归集并进行报表的编制。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还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成本核算的不同内容等,按照物流成本支付形态、产品等进行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

长期以来,物流成本核算是一直困扰企业的问题,企业只有选择符合本企业长远发展并简便实用的成本核算模式,才能有效地实施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我国的制造业可以选择在不打破原有的财务会计的框架下,通过在包含物流成本的成本费用账户下设置二级账户,进行独立的物流成本二级核算,这能够为企业在有效地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竞争优势等方面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制造业成本核算篇(4)

一、作业成本法概述

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提出的JIT生产模式给西方公司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西方会计学者不得不对传统的成本会计体系进行重新审视,经过多年的研究,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作为一种新的成本计算方法,是以多元化的动态的分配标准来核算产品成本,能够为企业提供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简言之,成本核算就是一个先归集,后分配的过程。成本包含三大部分,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因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可以直接对应到具体的产品上,其成本的确定往往是直观和准确的,而对于制造费用如折旧费、办公费等很难界定到具体的产品支出上,通常企业的做法是按照工时、约当产量等形式进行分配。这一方法往往将产品的真实成本掩盖了,使得产品计算的结果不准确。

作业成本法将产品的成本划分为三大块,分别为直接成本、可追溯至作业的成本和不可追溯至作业的成本。直接成本是该成本的发生直接是由生产某种产品所引起的,因此直接成本通常可以直接追溯到特定的产品。成本概念下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就属于直接成本。可追溯至作业的成本是指有些成本虽然不能直接追溯到具体产品,但是却可以追溯到作业,由此得到作业成本。不可追溯的成本是指除上述两类外剩余的少量成本,对于不可追溯成本的处理方法是将其按照某种合理的标准分配到各有关产品中。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程序是:一是确认和计量各类资源消耗,将资源耗费价值归集到各资源库。二是将企业经营活动划分为各项作业。作业的划分不一定与企业的传统职能部门相一致,有时作业是跨部门的,而有时一个部门则能完成几项不同的作业。三是确定资源动因。资源动因是指决定一项作业消费资源的因素,反映作业量与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是把资源库价值分解到各项作业成本的依据。资源动因的确定应按照资源的性质考虑。四是归集各项作业成本。根据各项作业所消耗的资源动因,将资源价值分配到作业。各资源库中的资源价值应根据资源动因逐项分配到各作业中。将每个作业中转入的各项资源价值相加就形成作业成本。五是选择成本动因并计算成本动因率。成本动因的选择应该和作业中资源的消耗高度相关,并且易于收集,能够将产品与作业的消耗联系起来。成本动因确认以后,就可以将每项作业归集的作业成本按其成本动因量计算相应的成本动因率。

成本动因率=作业成本÷成本动因量

产品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某产品的作业成本=∑该产品消耗的作业成本动因量×各项作业成本动因率

二、案例分析

QA公司产品X是三种产品中工艺最简单的一种,公司每年销售160万件;产品Y工艺相对复杂一些,公司每年销售320万件,在三种产品中销量最大;产品Z工艺最复杂,公司每年销售10万件。公司设有两个生产车间,精加工车间和装配车间,生产加工的主要作业包括材料采购、材料检验、设备调试、零部件分选、车床加工、磨床加工、铣床加工、运输、车间管理、产品组装、产品检验、产品包装。公司有关的成本资料如,表1所示。

制造费用相关资料为制造费用合计7108万元,其中,材料整理费1204万元,加工费3075万元,运输费603万元,办公费56万元,包装费724万元,检验费306万元,其他费用1140万元。

在传统的计算方法下,QA公司以当月完成的各型产品数量占月总产量的比例为基础分配制造费用。其公式为: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所有产品产量合计

产品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产量×制造费用分配率

三种产品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基于此分配法下计算的产品成本资料,如表3所示。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主要分三大步:

首先,对生产加工过程中所执行的作业逐一进行分析和认定。

其次,建立作业成本库。根据所认定的作业进行分析,确定成本库。

第一,零部件分选作业。经分析,零部件分选作业是一项重要作业,不同产品生产批次都需要分选车间对零部件加工和装配进行分选整理,而且分选过程是纯手工作业,且无法与其他作业合并。因此将该项作业单独建立一个成本库。

第二,生产准备作业。材料的采购、材料的检验和设备的调试都属于产品投产前或者投产前期的作业,而且每批产品投产都必然发生一次。该三项作业都可以按照产量作为其动因分配标准,因此可以合并为一个作业成本库。

第三,加工装配作业。车床加工、磨床加工、铣床加工及产品组装作业都属于生产过程中的作业,可以将耗用的机器小时作为成本动因,合并为一个作业成本库。

第四,车间管理作业。车间管理作业难以划清为哪种产品所消耗,该项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成本是管理人员的薪酬,厂房折旧、照明费等,鉴于其成本支出金额不大,按照生产批次作为分配基础,单独确认为一个作业成本库。

第五,检验作业。检验作业是一项独立的作业,单独设立成本库。该项作业耗费的主要是人工工时,其成本主要是人工薪酬和少量的物料消耗。由于每批产品产量不同,而且需要逐个检验,所以检验每批产品所耗用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因此将检验的时间作为作业动因。

第六,运输作业。零部件和产品的运输主要的成本动因是运输次数。产品生产自动化降低了生产节拍,也加大了物料的需求。零部件的生产运输与产成品的入库运输也更加频繁,成本支出较大。因此将运输作业单独设立作业成本库。

最后,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作业成本分配率的计算需要两个基础数据,即实际作业成本和作业量。各作业成本库的作业量统计,如表4所示。

根据统计的作业量和实际支出的制造费用,可以计算出各个作业的作业分配率,如表5所示。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到Q和R两个矩阵。其中Q矩阵为各作业成本库的作业量矩阵,R为各作业单位消耗资源价值矩阵。将Q和R两个矩阵进行乘法运算,就可以得到产品消耗作业成本的总额。

Q=30000 18000 2000 1 40000 1000 16080000 43000 5000 2 80000 3000 3204200 4000 300 1 5000 140 10

R=[105.43 473.08 826.03 14 57.92 739.13 2.33]T

经过运算可得:X产品应分配的作业成本为1637万元,Y产品应分配的作业成本为3976万元,Z产品分配的作业成本为298万元。

最后对当期发生成本进行计算。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到X产品、Y产品和Z产品单位成本分别为:157.27万元、229.46万元、377.46万元。如表6所示。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看出,在作业成本法下,X产品的成本被多计了4.26万元,Y产品的成本被多计了1.77万元,Z产品的成本被少计了15.26万元。从实际的销售情况来看,Y产品并未形成亏损,X产品是一种高盈利的产品,Z产品的毛利率被高估。除保证市场占有率继续生产Y产品的特殊考虑外,企业应考虑产品结构的调整,如果无法继续提高Z产品的售价、应减少Z产品的生产或停止生产,加大X产品的生产投入。

从实例来看,作业成本法的采用能帮助管理者找出问题的症结,并为决策者生产决策和定价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依据,作业成本法对制造费用采取相应的成本动因进行分配,使得费用的分配也更加精确,从而为管理者带来准确的成本信息。

参考文献:

1.王平心,于洪涛,张枫.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及其新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2.向乐乐,吴新红.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应用的环境分析[J].财会通讯,2008(1).

3.李秉祥,王玉欣.作业成本计算模型的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8(2).

4.王雪雁,乔忠,魏保平.作业与作业动因合并的案例与理论研究[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8(1).

制造业成本核算篇(5)

[关键词]成本核算;计算机;机械制造业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2.008

[中图分类号]F2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2-0019-03

0 引言

在IT产业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已经是相当普及了,特别是随着商品化软件的发展,国内一些著名的以财务管理软件见长的如“用友”、“金蝶”等公司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据了解,虽然上述公司有功能强大的ERP软件,但大多数企业成功使用的仅仅是它的账务处理系统,由于ERP的实施要求和条件非常高,而通常来讲成本核算系统是ERP较为重要的核心。因此,当没有成功实施ERP时,成本核算系统也就无法实施了。

机械制造业财务处理的重要内容成本核算(包括定额成本、实际成本及成本分析等内容),由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在产品结构、工艺流程、生产组织的方式,材料价格的形式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而上述信息又是成本核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单纯依靠一套通用的ERP软件来满足所有企业(最起码是大多数企业)的要求是不现实的。而按照不同行业开发不同的系统(目前国外ERP软件供应商就是按照企业行业来划分产品的)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方法之一。

基于上述原因,要实现企业的成本核算电算化,只有2条路可走:①企业全面实现符合自身企业的ERP系统;②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发一套满足本企业成本核算要求的电算化系统。而在企业全面实现ERP,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了大额资金外,对企业自身的要求非常高。目前为止,国内企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ERP实施成功的范例不多。因此,走第二条路是在实施ERP之前解决成本核算电算化的途径之一。

1 成本核算系统的主要功能

根据企业的情况,我们自主开发了一套适合本企业的成本核算系统,主要运用于电动机产品。目前该系统已经稳定运行多年,基本满足了企业的电机产品成本核算管理方面的需求。

成本核算系统是基于定额成本、实际成本核算的,在此基础上延伸开发了生产作业计划管理及定额领料单开具功能。系统的主要功能有3大部分,即:定额成本核算部分、实际成本核算部分、生产作业计划管理部分。

1.1 定额成本核算部分

该部分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1)综合零件明细表输入、修改。综合零件明细表类似于产品结构+基础物料二合一的表格,是核算产品、组件、零件定额成本的基础。

(2)产品定额成本计算。可以按产品、组件、零件算出其定额成本。在定额成本输出单中,将定额成本按材料(原、辅材料)、自制半成品、外购半成品、外部加工费、燃料动力及工时(按一定比例分摊)、工装等分享内容进行分类,材料价格取自企业内部供应网上的实际动态价格。

(3)缺料等异常情况分析。在定额成本计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类似于材料库中找不到或没有价格的情况,以及某种零件的工时不存在等异常现象,定额成本计算中具备了将该类情况罗列出来,供进一步分析使用的功能。

(4)材料定额分类。该功能实际上可以用于供应部门的采购计划,以产品为单位,将全年(或一个周期)生产作业计划大纲中所需要原材料按生产车间进行分类汇总,也可以按组件进行分类汇总,为组件法生产提供帮助。

(5)各种半成品、外部加工件的价格管理。

(6)定额成本检索。可按产品、组件或零件不同条件组合检索,可以查出任意小到零件的定额成本。

1.2 实际成本核算部分

该部分是整个系统的主要部分,主要具有如下功能:

(1)月度初始化。每月进行一次,主要作用是将当期各类数据库清空。

(2)调整在制产品台数。主要针对生产作业计划动态调整而影响成本核算设置。

(3)输入当月各种材料价格差异。如果企业对生产用的材料、外购、外协件或其他半成品采用的是计划价格,那么可以根据当时的市场价格进行差异调整。

(4)定额料单返回系统。针对计算机开具的领料单返回到财务成本核算节点时,输入到计算机中,系统根据实际领料情况进行比对,是成本分析的重要依据。

(5)凭证方式输入。采用凭证输入诸如工时、分摊等信息。

(6)燃、动及固定费用输入,以生产车间为单位,输入燃料机动力、工资、福利费用、制造费用等。

(7)当期材料汇总。以生产车间为单位,将当期的材料汇总并生成材料汇总表。

(8)料单登账处理。当期的领料单输入时系统是存放在临时库中的,只有当月领料单全部输入完毕后,方可进行料单登账处理,此时按产品、生产车间汇总的材料费才真正入账处理,转到在产品成本费用账上去。

(9)当月发生凭证核对。对当月输入的凭证提供核对功能,以免差错。

(10)查阅成本明细账。对无纸化成本明细账簿进行查询。

(11)输入完工产品。输入当期完工入库的产品及批次、数量。(12)燃料动力及固定费用分配。对燃料动力及固定费用分配的方式有多种方式选择,既可保留工费或燃料动力,也可将当期发生的燃料动力及工费全部、部分转出,同时具备各类分配表格的输出。

(13)完工产品转出。该功能是实际成本核算的最终结果。在具备和完成上述的操作后,即可根据完工产品的品种、数量进行完工产品的实际成本计算,计算完毕后即可生成完工报表、在制报表等报表。在完工计算过程中,可以设置比较方式,是否与定额领料单进行比较,当与定额领料单进行比较时,自动对原材料、外购半成品、自制半成品、辅料、包装等费用进行设置预提,若不与定额领料单比较时,则采用人工输入方式将上述预提费用输入计算机。

(14)数据登账处理。该功能主要是将各车间已分配的费用和已经转出去成本登录到成本明细账上去,经过本程序操作后,将清除当期工时库和固定费用库中各车间的数据,此后本月不能再次费用分配和完工转出。

(15)完工产品累计分析表输出及完工产品累计报表输出。将指定年份年初至指定截止月份的完工数据进行累计分析、计算并输出至打印机;将指定年份年初至指定截止月份的完工报表累计计算后输出。给完工产品的成本波动原因提供参考依据。

(16)各类成本报表输出及成本数据输出。此功能主要提供了向财务主管部门提供各类报表及电子数据,供上级财务主管部门使用。

(17)年度初始化。每年进行一次初始化操作,同时将上一年的成本数据全部备份,以便对历年的成本数据进行追溯。

1.3 生产作业计划部分

该部分的功能主要是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中成本核算的基础数据,进而开发了生产作业计划、销售管理等功能,其主要功能如下:

(1)产品结构输出。提品的树形结构图,供生产制造部门编制、核对车间计划如工艺流程执行状况如何。

(2)产品计划大纲。根据计划大纲及综合零件明细表按照3种模式进行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在编制计划的过程中可以按滚动计划安排投料、生产,对商品、在制、投产的计划分别编制。

(3)产品领料单。根据生产作业计划的安排,将本次投料的产品按材料类别进行分类、汇总后形成单件领料单或领料清单提供给领料部门领用。

(4)半成品库管理。对公司的半成品库进行有效管理,具有入、出库,价格维护,缺料提醒等功能。

(5)销售利润明细表。输入当期销售税金及附加和销售费用,生成当期的销售利润明细表并计算出单台产品工厂成本。

(6)产成品库管理。对已经完工入库的产成品进行库房管理。

(7)应收账款、其他报表处理。以凭证方式对应收账款进行调整、分析。

2 系统开发的过程及难点、重点

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电算化,最大的难度在于技术部门产品的综合零件明细表(产品结构+基础物料)的结构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完整无缺,数据是否准确,管理是否正规,生产执行部门的执行力如何等等,只有上述条件具备了,成本核算电算化方可有效开展。据笔者了解,在制造业,特别是离散制造业,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或多或少的会存在问题,因而给财务的成本核算工作带来麻烦。

本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难题是产品的材料分类及零部件的代码问题,在数据的管理中,数据代码是必须的,通常应给产品零部件按一定规则进行编码,但本企业产品结构十分复杂,编码牵涉的部门人员较多。而产品结构的不确定性更加增大了编码的难度,最后采取了利用零部件图纸图号作为零部件编码基础的方法,在图号作为编码的基础上,进行了计算机规范以满足软件的要求。在产品结构数据进行录入之前,对综合明细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顿以降低差错率,在录入数据时对那些不需要加工的无图号的零部件给出了规范的定义和编码。成本核算的过程和结果与相关价格十分密切,不宜采取计划价加差异处理的方法,我们采用了动态的材料价格,与物资公司的材料库通过局域网联接获得。

在对数据结构的设计工作中,我们采用了以零件为核心的原则,在整个数据体系中,零件是唯一的,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通用零件在多个产品共存而出现的数据二异性。但是在数据整理录入过程中增加了识别的难度。系统设计了具有较强的数据判断识别功能,对输入的数据关键字段进行识别,以防出现数据的二异性,对于可疑数据能够自动剔除后供技术人员确定后再行录入。

定额成本核算功能模块中,在计算产品、组件的定额成本过程中,采取了反向递归算法。产品的零件定义为不能再进行物理分割的最小单元,而组件(部套)的定义为由若干个零件组合而成的复合件,由于组件之下又可能存在多级组件,因此在计算成本时,系统采用了优化的递归算法,既保证了计算的准确性,又使得程序简练,计算迅速。

实际成本核算模块中,系统设置了2种料单返回模式:①是料单返回时可自动与定额料单进行比较,对超定额多领的料单拒收,这样既可保证成本的有效控制,又可以对今后的成本分析提供依据;②是不与定额领料单比较,这样输入速度快一些,但在成本控制上要借助于核算会计的人工审核,对今后的成本分析也较难提供数据。成本核算的方法也提供了多种形式供选择,可根据企业的财务要求,选择工费转入完工产品成本的方式。由于本企业产品类别繁多,其中发电机和电动机在报表格式上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对产品的处理上也预留了多种方式供选择。

生产管理模块的设计中,较好地处理了综合零件明细表中的工艺路线与实际生产中的工艺路线之间的差别。在实际生产组织中,由于各生产车间的情况变化,需要临时调整工艺路线,以满足生产组织的需求,而综合零件明细表又不可能做到适时调整。在程序设计中,我们参照原先手工制订生产作业计划的方法,对工艺路线变化的零部件允许生产计划员进行手工调整,但调整是一次性的,综合零件明细表仍然是原始的工艺路线,若工艺路线作永久性调整,则由计划员与工艺人员协调后,由技术部门按照技术文件管理办法修改后,下达修改通知单方可修改系统的综合零件明细表中的相关数据。

系统中生产作业计划的生产组织模式制订了3类:①第一类是产品(部套)法。此种方法是目前采用的方法,即按产品(部套)来制订生产作业计划,以产品为核心组织生产,优点是简单明了,生产组织容易。缺点是产品零部件的通用性差,同类产品不同批次的一致性差,适配现象严重,给销售服务带来不便,通常适用于单件生产的离散制造业采用。②第二类是零件法。此方法是以零件为核心组织生产,该方法的优点是零件通用性强,产品一致性好,质量可得到有效保证,但对产品结构复杂的企业来讲,对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职工技能要求较高,适用于批量化生产,零件通用性强的机械制造业。③第三类是模块法。模块法就是以常生产的典型产品,从零件开始进行工艺路线、工时分析,制定零件标准生产模式,继而扩大到部套、产品、形成典型产品的模板,其他产品参照该模式进行作业计划的制订。该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倒排生产作业计划,并能准确地找出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彻底取消凭经验的方法。但该方法对技术文件,工时定额制订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设备的状态等条件要求较高,通常适用于产品定型,大批量生产固定产品的企业。

3 结语

成本核算是现代企业管理十分重要的功能,市场经济发展到目前,在产品质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相比较的就是成本,而成本的高低又直接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在机械制造企业,由于产品结构和生产组织形式复杂,传统的手工方法使得产品成本核算工作异常困难,不但劳动强度大,甚至很难算清产品的准确成本。因此,相当多的企业为了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纷纷实施了ERP。这些企业中,确实有部分具备条件的企业成功地实施了ERP,使得企业自身管理水平非常高,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大的优势,给那些没有实施ERP的企业做了表率。遗憾的是这样的成功企业并不多,多数先期实施ERP的企业都以失败告终。严格意义上讲,那些实施ERP失败的企业应该都是不具备实施ERP的条件的企业。根据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特有情况,目前有条件实施ERP的企业不多,既然大多数企业条件不具备,而市场经济的竞争残酷性又不容置疑,因此企业根据其自身的情况,借助于自身或外部的力量,实施小范围的成本核算电算化功能以满足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要求,无疑是一种投资小、见效快的办法。成本核算电算化既可以提高企业成本核算的水平,又可以为今后实施ERP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黄俊昌,罗伯特·丹尼尔,谢淑珍.企业财务管理与分析[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

制造业成本核算篇(6)

关键词:制造企业 产品成本 细化核算

制造企业在工业体系中的地位很重要。2016年中国制造业持续低迷,同时面临着严峻的内外部挑战。产品成本细化核算,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成本消耗,确保较高市场占有率,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是制造企业当务之急,所以制造企业严格管控成本很是必要。事实上,制造企业产品成本细化核算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完善,笔者结合自身对其的理解,做如下阐述。

一、简述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

产品成本,是指企业为了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可以是一定时期生产的一定数量亦或是产品单位的成本。产品成本构成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制造费用、直接材料与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包括单位生产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机物料消耗、设备厂房折旧及其他各种费用。企业可结合自身特点及管理需求,适当调整制造费用各细项设置,原则上尽可能的细化。制造费用管理单方面反映控制、考核费用等,要设立专门项目;为便于核算,可不设立成本项目。直接材料,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燃料与辅助材料等。直接人工,指企业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员工工资与福利,含五险一金等。

二、产品成本计算方式

(一)产品成本计算设计涉及的成本类科目

产品成本计算设计涉及的成本类科目包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在制品差异科目、明细科目等。其中基本生产成本科目的核算,包括直接材料的核算与直接人工的核算;重估成本科目,收集料、工、费后,凭借ERP系统,对成本进行的核算;辅助材料科目核算的对象包括动力、燃料等;辅助生产成本核算的对象是直接为本企业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成本;在制品差异核算科目是对各生产工单按照BOM设置对标准材料成本与实际耗用间差异的计算;差异价格科目是对采购验收入库存货的实际单价与标准单价间差异的计算;重工成本科目,是对不包括生产工单在内的材料成本进行核算。各产品生产工单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标准材料成本(按照标准物料清单计算的),另一部分是实际材料成本(生产这种产品时的实际领用)。

(二)产品成本计算设计中的资产类科目

产品成本计算设计涉及的资产类科目是存货科目,如自制半成品科目、原材料科目等。原材料科目源于采购订单的收货,自制半成品科目核算源于生产工单耗费,由仓库管理人员凭借ERP系统操作,将数量输入其中产生而来,同时交由财务人员实施数字输入,采用移动平均加权法,对存货成本进行计算。半成品工费科目从属于自制半成品科目,对半成品的工费进行核算。

(三)成品的成本计算方法

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先要考虑生产类型,同时还要结合成本管理的要求。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有三种:一种是分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单件、小批生产;一种是品种法,适用于大批大量单步骤生产的企业。一种是分步法,用在需要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大批次、多步骤企业。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计算方法,如分类法、作业成本法等。

产品成本包括:半成品的成本、外购辅件、成品的工费。半成品的成本:原材料、半成品的工费。成品与半成品,其中料的成本均可使用ERP系统,通过该月完成的生产工单来计算。制造费用与直接人工费用不容易分摊,主要因为该月发生的制造费用和人工费用不仅包含了生产半成品工费,同时也包括生产成品工费。当月末半成品较少时,可以不考虑半成品工费,参照一定系数将实际发生的工费具体分摊各成品中,最终也就归集到了成品成本与主营业务成本中。不过为确保工费分配的真实性,笔者建议月末结账前各制程已开工单务必全部结案,以杜绝在制工单跨月分配差异。

三、我国制造企业产品成本细化核算现状

审视我国制造企业生产成本核算不难发现,其表现为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材料成本、燃料成本、动力成本核算缺少准确性与全面性。原材料消耗、燃料消耗、动力消耗在产品成本中占了较大比例,导致这方面需要核算较多内容。原材料、燃料、动力的成本核算并不简单,应严格依照有关规定,进行领料检查、单据汇报、报表编制等。不能因为其较为复杂,导致材料成本核算出现错误,或者不充分,那么获得的原材料成本核算报表一定是不完善的,一定程度上影响制造企业的成本战略。

其次,人工成本核算的标准性不足。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消耗众多人力及较多人工成本,要求财务部门应当认真核算人工成本。制造企业人工成本核算缺少充分的标准,通常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企业人工工资的计算,忽视了工时、考勤与工龄,不够严格,如果人工工资的计算是不合理的,必然会出现一部分人工费用的浪费,导致人工核算不准确;人工工资涨幅远远超出正常材料的成本,企业也就需要承担较多的增值税,如此企业要承担更多的人工成本。

再次,制造费用的核算不易区分。制造费用,指的是企业在生产产品亦或提供服务产生的间接性费用,考虑到这种情况,依照分配标准,将其归入到产品成本中,然而现实的情况是,部分生产企业在实际生产中亦或提供服务时,往往无法区分制造费用与期间费用,导致制造费用核算较困难,往往把期间费用核算划入到间接费用核算中,亦或将一部分制造费用核算给忽略掉。

四、产品成本细化核算的策略

现阶段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存在许多缺陷,要求制造企业认真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进行成本的核算与控制,提升成本核算准确性与有效性。

(一)优化成本核算体系及管理系统

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包含了许多内容,需要核算的项目费用很多,如材料费用的准确核算、期间费用的准确核算等。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差错问题,为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实现核算的具体化,以最终控制成本,要求制造企业构建健全的成本核算与管理系统,也就是通过整合后,构建涵盖不同组织领导与成本在内的管理系统,考虑企业实际状况,同时包括成本核算的目标,使形成的成本核算体系体现合理性与科学性,能够解释成本核算的需求与过程等,确保产品成本核算参照成本核算体系,接受企业领导监督,按照顺序,切实践行。成本核算细不细及准不准,日常工单管制尤为重要。笔者所在的淮安厂,开立工单时严格按照班次、线体(亦或机台)作业,并展开相应人力、物料排配。同时为确保人力物料正确按工单号次来归集,工单开立到半成品亦或成品完工入库结案的周期严格控制在3个工作日完成,这进一步提高了物料人工归集至工单的准确性及资源耗费匹配性。

(二)选择最恰当的成本核算策略

对制造企业成本实施具体的核算时,当使用的成本核算方式不合理,会导致成本核算结果产生多方问题,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要想确保成本核算的具体化及成本控制的合理化,一定要使用合适的成本核算手段。制造企业考虑自身运行特征及管理所需,逐步优化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核算法的应用,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方法。保障成本核算方法在企业中得到应用,详细核算企业成本,有助于制造企业以成本消耗为依据,控制成本,实现既定目标。

(三)强化经营及管理成本的细化核算

经营与管理是制造企业两项重要内容,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制造企业做好经营成本及管理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切合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先进的经营理念为引导,将其作为工作的切入点,编制健全的管理体系,合理规划及监控企业的各种经营,清晰地呈现经营管理费用与产品消耗的费用,此外配合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使经营和管理的成本核算更加具体,实现成本的合理控制。

五、结束语

2016年,中国经济出现了结构性改革,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要求制造企业一定要具有良好的成本管理能力,节省经营成本,逐步提升企业效益,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稳脚跟。我国制造企业产品细化核算存在缺陷,构建健全的成本核算与管理系统,采取合理的成本核算手段,强化细化核算及控制经营与管理成本,凸显制造企业成本的细化核算与控制职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丹,张敏敏.加强装备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策略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9:59

[2]舒巧.制造业生产成本精细化计算与分析[J].文摘版:经济管理, 2015(3):255-255

[3]柳阳.试论生产型企业成本的细化核算与控制[J].时代金融,2014,23:152+154

[4]廖向红.浅议生产型企业成本细化核算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2,03:46-47

制造业成本核算篇(7)

【关键字】作业成本法;电子制造服务业;制造企业成本;应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范围的扩大,以及全球行业竞争的加剧,电子制造服务业(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Services,EMS)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新兴起的行业,其市场前景和市场潜力都是无法估计的一笔重要财富。但是近年来,EMS行业在资本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发展趋势下,间接成本在总成本中的份额越来越大,而其与传统成本分摊标准的相关性却越来越小,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方法,来弥补传统成本法的不足之处,并能够给予企业成本管理和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信息。由此,作业成本法这种新兴的成本核算方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和EMS决策者的关注。

一、概述

1.基本概念

企业以实现其生产经营目标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资源,并实现资源与产品成本之间的链接过程,我们将之称为“作业”。在企业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过程可能涉及有真实具体的活动,也有可能是活动的种类。而不管这里的活动是具体的还是类别的概括,按照作业的产出方式,作业的主要分类包括有单位层次、批量层次、产品层次以及设施层次。

作业成本法指的是在作业的基础上,利用成本计算方法,对其可能产生的成本费用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源费用与各种作业之间的归集,从而确认作业过程中的资源动因,再对资源动因进行计量。二是对作业成本和成本对象如产品、顾客等进行归集,从而确认作业过程中的作业动因,再对其进行计量。其处理成本问题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以“作业”作为成本核算的桥梁。

成本动因主要是指在制造费用的隐藏下,能够对成本发生起到推动作用的影响因素。成本动因的构成类目很多,既可以是一项作业,也可以是一个事件。成本行为在它的支配下,对成本的发生起决定性的作用。成本动因划分为主要充当资源与中间成本对象中介的资源动因和充当资源与最终成本对象中介的作业动因。

2.理论基础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作业为中介将成本和价值连接在一起的一种核算方法。消耗各种作业的过程中发生成本,而作业的需求量又决定了产品取得的成本。即企业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生产产品及提供服务,并在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花费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资源,从而形成成本。

3.计算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主要内容包括作业中心成本库、各种资源费用以及各产品。在其计算过程中第一步就是建立作业中心成本库,其次考虑资源费用的资源动因,并按照资源动因的不同分别归入各作业中心成本库。再者,就是对作业中心成本库的成本依照作业动因进行各产品的归集。

因此,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方法不是一步式完成的,其计算方法主要分为两步走。首先,对所涉及的“作业”进行确认,如主要作业、作业中心成本库的确认,再实现资源费用在作业中心成本库的归集,此时的成本动因基础是资源动因;其次,作业中心成本库以作业动因为基础将成本归集到各个产品当中。

二、作业成本法在电子制造服务业中应用的必要性

1.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局限性强

长期以来在制造企业中存在的现象就是直接成本在总份额中占了很大一部分,而间接成本只占据了很小的一部分,以产量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方法完全能够适应当时的生产水平。但是随着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多数企业朝着资金密集型企业和资源密集型企业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一些制造设备实际使用寿命远远低于当初预计使用寿命,而先进的设备在显著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往往也可能带来高昂的维修、维护成本,其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大大的增加了企业内部的机器折旧费用和维修费用等间接成本。2013年,我国EMS产业销售收入为1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7%,折美元计算,占同期全球IT支出比重超过50%,规模以上EMS销售收入93202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为88.6元/每百元。销售利润率4.5%,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压力较大,盈利水平偏低。由此可见,准确客观地核算成本,特别是间接成本对于EMS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可能会影响成本信息的准确性,进而导致管理层做出错误的决策。

2.作业成本法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随着EMS行业发展的日趋成熟,行业竞争者数量也越来越多,同类型的产品大批量生产无疑加剧了行业内部的竞争;经济危机带来的威胁也在价格上对其产品产生了影响,EMS行业价格竞争机制的不良运转,导致了EMS行业内部产生价格大战。因此如何有效控制成本,成为了EMS行业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ABC在EMS行业中的运用,不仅大大提高了成本计算结果的精度,还克服间接费用相关责任不清的问题,还能较合理区分企业内部增值成本与非增值成本、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从而实现了整体成本的控制,优化了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

三、作业成本法在EMS行业中的应用设计

基于EMS行业内部的制造流程,其基本内容主要有元器件购买、筛选、AI自动插件、丝印、点胶、贴装、固化、回流焊接、手工插件、波峰焊接、补焊和后装、ICT在线测试、系统组装、Function Test功能测试、包装、检验及返修等。这些制造流程都是生产产品过程中所需的,但是同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复杂程度可能有明显的差别,对这些制造流程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间接费用与直接人工成本、机器小时、直接人工小时等传统成本分摊标准的相关性越来越小。那么继续采用传统的方法来分配这些间接费用就会显得非常不合理、不准确。因此,在对以上内容进行程序设计时,有必要遵循一些原则,以保证设计效果,并且促进程序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1.成本效益原则

坚持成本效益原则,就要坚持成本存在效益时就应当采用相关的作业,反之则应当尽力避免或消除对其进行作业。换句话说就是财务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取决于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项目的预期效益高于成本,企业在该项目的成本中能够实现企业的效益,那么成本就值得发生,反之则不值得发生。当然,成本并不是越低越好,其成本的多少主要取决于项目成本支出额与项目成本产生的效益之间的关系。以收益为例,如果仅考虑企业的收益,那么对于作业成本的设计来说,自然是越精细的作业成本设计,对企业的收益越有利。但是,过度的成本设计内容无形中加大了资料收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相关成本。因此,在作业成本的设计中,要坚持成本效益原则,从而实现作业成本的合理分配。

2.可操作性原则

作业成本法对基础性数据的要求较高,正是因为如此,其可能涉及到的部门以及基层工作人员的范围会遍及全企业。这也对企业作业成本核算法体系设计和实施的可操作性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就要求了在数据收集、作业确认、成本中心划分、成本动因选择等因素上要明确、清晰、具体。此外,还要保证设计的凭证要做到格式、文字的规范标准、账户的明确和具体以及账簿格式与传统成本核算体系账簿格式的一致等一系列财务核算工具的可操作性。此外,还要考虑到非财务工作人员的理解水平适当地选择使用非财务信息。

3.弹性与稳定性相互统一的原则

考虑到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多变性的特点,因此,在对成本核算体系的设计时也要考虑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从而制作一个动态型的成本核算体系。但是在设计成本核算体系时,我们还要考虑成本信息周期内的稳定性,这是有其成本横向比较和纵向考核的内在要求决定的,否则,没有考虑到企业周期内的成本会计信息的稳定性,将不利于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

因此,在作业成本核算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要将稳定性和弹性结合在一起,以便后续工作的开展。

总之,作业成本法在EMS行业中的运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可以给予管理层管理者准确的成本会计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另一方面,通过成本动因和作业动因,有效的评价了作业完成的效果,提高了企业的作业效率,优化了企业的作业流程,从而实现了企业整体效益和企业总收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2013电子信息产业公报,2014

[2]曾迪.作业成本法在电子制造服务业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03(0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