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27 19:31: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恋爱观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

篇(1)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观 婚姻观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162-01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特征

1.的好奇心理。由生理发育成熟导致的性冲动与性亲近要求的产生而形成。

2.急于求成的占有心理。与高校聚集着才华、风度、美貌于一身的特殊人群氛围直接相关。有些男大学生固执地认为:毕业后还没有男朋友的女孩都是别人挑剩下的。

3.依赖心理。由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所致,属于“情感寄托型”的恋爱动机,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易受挫。

4.补偿心理。由功利型的恋爱动机所引发,即希望在所爱的人那儿获得社会地位、经济等方面的补偿。

5.游戏人生心理。其恋爱动机是:满足与异往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甚至发生了婚前,他们见一个爱一个,玩一个丢一个,完全是一种游离于婚姻之外的享受和消费。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存在的问题

由于性心理上的不成熟,不恰当的恋爱观也出现在了大学生的恋爱当中。表现出思想上的波动、排他、冲动、幻想;同时,大学生还受到了外界周围环境的影响。

1.择偶动机不纯。据分析,2%的大学生恋爱动机不纯。当代大学生在选择对象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对方适不适合自己,是不是为了真正的爱情,而更多考虑的是能不能在学习期间、生活上、将来的就业和发展上的帮助。如果发现有利用价值,就会采取一切措施,进行攻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同时有的大学生也利用自己家庭和社会的地位去寻找爱情,而且有的大学生同时与多个异性进行交往,不建立关系。

2.好奇心较重。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理机能趋于成熟,精力充沛,渴望异往。在中学时学习压力较大,未充分显示出来,现在主体意识发展了,个体发展必然会在个人生活中得以体现,对异性的渴望使之在心理上产生了好奇,想试一试探究异性之间的秘密,在恋爱观上表现出不负责任的态度,仅仅停留在爱情的表层的好奇与渴望,没有想到恋爱之后的后果和将来的发展。

3.道德观念淡化。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道德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大学生接受新思想的速度极快,开放的思想对大学生“性”及婚姻问题产生了影响,在这种新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在理智与情感方面处于矛盾的旋涡,性的观念逐渐开放起来,而忽视了结果和道德。加之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即出现了对“性”的好奇、大胆的尝试,但在尝试之后往往面对的是尴尬和无尽的悔恨。

4.物质至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功利性、权利性的爱情不仅仅表现在女性身上。当代大学生男女功利性、权利性的色彩都明显越来越多起来,越来越把自己的将来寄托在对方身上。当然,这种功利性、权利性的恋爱观形成也与社会就业压力、主观个人心理上的成熟有关系。到尽头。两个人最需要的是真情实感,只有这样,爱情才会结出美丽、灿烂的花环。

三、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1.充分认识到恋爱要受法律法规的约束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法的角度来讲,修改后的婚姻法增加了关于禁止重婚的规定,在总则则增加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相互扶助。在法律责任中,重婚追究其刑事责任,因一方重婚而导致的离婚的,无过失的一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不难看出,国家法律加大了对重婚的处罚,目的就是规范婚姻关系。对于恋爱中的一些过激行为,大学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仅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律要求。

2.对爱情有崇高的定位

青少年大学生考虑爱情的问题是无须指责的,但一定要正确认识爱情。恋爱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情感。爱情的本质是承担责任、勇于奉献。真爱是以互爱为前提的,它可以使人获得力量和幸福,充实人生,促进成材,构建和谐家庭。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则表现出了彼此的真爱。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就短暂的人生而言,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理想更具有意义,而爱情则处于从属关系,当代大学生只有把爱情融入理想,事业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及爱情赋予真正的含义。那些“以钱取人”、“以貌取人”、“以恋补虚”等恋爱动机不纯的青年们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爱情的。它不但玷污了爱情本身,而且违背了道德的基本要求。

3.加强恋爱过程中的道德责任感

恋爱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有许多恋人在一起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而是为了精神上的空虚,把恋爱当成游戏,三角恋、多角恋油然而生,伴随着两个人交往,性问题也开始发展,婚前逐渐增多,未婚先育的问题屡见不鲜,而且每年还在增加。大学校园外的旅店、日租房层出不穷。这样的情况怎样能与道德无关呢?其次,大学生经不住金钱、权贵的诱惑,为了得到自己想追求的生活,傍“大款”成了当今最流行的词汇,而且在一些娱乐场所,大学生的身影也比比皆是。信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成了大学生的最新理念。恋爱与大学生道德影响具有两重性,积极高尚的爱情对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显著的催化作用。与此,庸俗的爱情使大学生留恋或追求低级趣味,甚至行为越轨。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道德观念是事业、爱情奋发向上的源泉。

4.正确处理学习和恋爱的关系

古今中外,凡是能立大志,树大业的人都能正确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作为青年大学生们更应利用自己的“黄金时期”多多积累知识,培养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大学生不能因为好奇而过早涉入爱情,更不能以爱情为托词,来满足自己寻求刺激的心理。当爱情真的降临到你身上时,要进行理智的思考,摆正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恋爱观实际是人生观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恋爱观,加强教育和管理,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5.学会识别爱情,注重保护自己

在爱的时候,恋人的智商几乎为零。有许多人利用慈祥的外表、优雅的动作、高贵的气质欺骗着无数无辜少男少女的心,在不纯洁的恋爱动机里,尤其是女性同学更应该注意,“”不一定能栓住你爱的她,天下也没有不劳而获的美差。一切都需要自己的努力。如果真有幸运落在你的身边,你一定要识别它的“真伪”,不要成为爱情的牺牲品。真爱是不需要任何承诺的,有承诺的爱情就预示着即将走到尽头。两个人最需要的是真情实感,只有这样,爱情才会结出美丽、灿烂的花环。

总之,当代大学生在受到外界因素、周围环境影响的同时,必须培养自身道德,法律规范的修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有助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渐成熟、完善;有助于大学生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环境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有助于大学生寻求自我真正的爱情,盛开幸福的爱情之花。

参考文献

[1] 王洪波,石德时.当前大学生恋爱中不良倾向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9):23.

[2] 余逸群.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恋爱道德教育[.丨].北京青年政抬学院学报.2003(6):31.

[3] 孙景艳.对当代女大学生恋爱价值的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01(10):30.

[4] 骆文炎.高职生恋爱观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3(23):183-]84.

篇(2)

论文摘要:大学生社会化是大学生在社会角色的期待下,通过学习感知社会文化,接受教化,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独立成熟、自食其力的社会人。大学生社会化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必然需要,大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则是大学生社会化状况最直接的体现。校园不良消费透视出大学生过度社会化倾向,折射出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社会化行为的过度或偏离。因此,高校要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化的课程体系,同时大力开展人生观、消费观和恋爱观教育,引导和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不良消费;社会化教育;消费教育

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群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获得社会生活基本技能,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过程是十分复杂而全面的,其中大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是大学生社会化状况最直接的体现。随着90后新生代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大学生校园的消费行为呈现多元化、多极化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社会特殊消费群体的大学生,其自身几乎没有直接的经济来源,所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特别受到社会、家长、学校的高度关注。学生的消费行为反映出社会经济文化的演进和社会消费导向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揭示着当今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特点,也折射出大学生社会化倾向和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状况。

一、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文化产品的充裕,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作为纯消费群体的大学生,其消费需求也日趋旺盛。如今的新生代大学生,不再像过去的大学生只满足于生活学习必需的生存消费,除生活、学习消费外,交际消费、手机电话消费、网络消费、健身消费、旅游消费、美容化妆消费等都成了大学生消费的重要内容,反映出如今大学生的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学生社会化的状况。

二、不良消费折射大学生过度社会化

大学生社会化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从被动走向主动,并获得一定的社会角色、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的关键所在。从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超出了正常的消费范围,出现高消费、盲从消费、畸形消费等不良消费问题。出现这些不良消费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消费倾向的某些误导和学校、家庭对学生消费教育的缺失,对学生消费社会化过程缺少有效的引导和监管。许多大学生一进入大学,就急切地跳出中学阶段升学压力形成的封闭状态,急于释放各种抑制和束缚,把抑制的消费欲望迅速地放大,盲从地投身于社会消费的时尚和潮流中,使得大学生消费社会化的过程呈现出“快速转变”的特点,一些大学生在社会消费主义思想影响下,为了打破经济拮据的无奈和窘境,逐步形成了“借贷”、“信用”、“透支”等“负翁”消费意识。这种消费社会化速度和程度明显高于同类人群,脱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消费承受能力的消费,是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的集中表现。

大学生的种种不良消费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是大学生为片面追求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而导致的行为偏差。从大学生不良消费透视大学生过度社会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人物质生活过度社会化。一些大学生追求时尚、追求品牌,推崇世俗化物质享受,互相攀比,把高消费的“潇洒”表现得淋漓尽致,吸烟、酗酒等一些与大学生身份及消费能力不相符的行为在校园里蔓延。二是感情生活过度社会化。大学校园恋爱被视为一项不谈婚姻的爱情,是一项明知没有结果的爱情。一部分大学生游离于学校生活之外,在校外过早地开始营造自己的家庭生活,不仅在饭店、茶室、肯德基出双入对,还双双出入超市、商场和菜场,提前体验了婚姻生活的酸甜苦辣,既增加了生活支出,又严重影响学习,影响身心发展。三是处世态度过度社会化。一些学生的消费支出中,请客、送礼占了相当的比例,有些学生过分热衷“感情投资”,搞交际、拉关系,圆滑世故,有些学生为了入党、评优、“提干”,搞串联、拉选票,甚至通过各种渠道,打通关系走后门,他们以这种方式显示自己懂得人情世故,拉近与社会的距离,向社会证明自己的成熟。

因此,大学生的不良消费,不只是简单的消费行为,它反映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不成熟,缺乏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自我辨别能力,在心理上表现为异常“成熟”,在行为上盲目从众,超越了大学生甚至普通社会成员的行为标准和承受程度,这种过度社会化现象,容易使其人格受到挤压而导致人格缺陷,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滑向歧途,对学生自身和社会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社会化的对策

大学生社会化的实质是大学生在社会角色的期待下,通过学习感知社会文化,接受教化,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独立成熟、自食其力的社会人。大学阶段学生必须完成这样一种质的转变,然而过度、过快的转变,也不利于学生社会角色形成和演变。校园不良消费反映出一部分学生社会角色的过度过快转变,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引导和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1.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化的课程体系

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社会角色转变的成功与否。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如何与社会相适应,如何更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他们迫切希望按照社会的要求从各方面来塑造自己,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发展自己。由于学校在学生社会化方面的教育缺失,使学生在社会角色转变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导致学生社会化行为的过度或偏离。因此,高校在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必须把社会化的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如可以开设“家庭与婚姻”、“公民道德”、“消费常识”、“职业生涯规划”、“商品知识”、“体育文化”、“心理学”、“医学卫生常识”等社会化课程,为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增强生活技能提供有效的知识基础、理论指导和行为导向。

2.加强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加速时期,多元文化和不同价值观的激烈冲突,使得整个社会的价值、规范、准则处于调整和变动之中,大学生的人生经历简单,面对社会多样化的复杂环境,不少大学生难以依据自己已有的认识经验,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从而深深地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尴尬境地,甚至无所适从、迷失方向。从消费调查来看,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处世态度,反映出大学生社会化的价值偏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造成严重障碍。因此,高校要坚定不移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开展公民基本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角色期望,强化社会责任,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对待权力、地位、金钱,正确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抵御各种不良社会现象侵蚀的能力,顺利实现从学生到社会劳动者的角色转变。

3.加强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形成健康理性的消费行为

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是反映大学生社会化状况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一个基本没有收入的群体,其消费状况不应该超越社会人群的消费水平和范围。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消费通常被认定为私人事务或行使个人权利、满足个人需要、获取个人消费利益的行为,所以,学校对学生的消费教育往往不够重视,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消费意识,消费时往往比较冲动,缺少消费的理性和理财方面的能力。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消费引导,开展消费教育,拓展他们的消费知识与消费技能,鼓励他们更多关注自主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倡导发展型消费。可以组织专门的培训或消费知识讲座,使他们学会选择,学会理财。要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开展消费问题的讨论、消费知识竞赛或有奖问答、消费品鉴赏和鉴别、消费投诉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常用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使用、维修与保护等,提高大学生对不科学消费的抵抗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消除消费攀比心理和炫耀心理,使其认识到超前消费对自己、家庭和社会的潜在危害,逐步克服不良消费习惯,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学校各类传播工具要进行直观形象的消费宣传,积极倡导正确的消费理念,增强消费道德,抵制不合理的消费行为,为大学生的理性消费营造良好的氛围。

篇(3)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教育;必要性;途径与方法

一、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挫折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需要适应社会生存的需要。我国已将挫折教育的内容纳入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当中,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更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培养。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还不是太乐观,许多学生在挫折面前不能独立思考,冷静下来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而是采取一种消极回避或者过于激进的行为,这样往往会使他们产生埋怨、悲观、失望,甚至轻生的念头等消极情绪,这些不当的处理方式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必须重视学生受挫能力的培养,而挫折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的必要而有效的途径。素质教育是是每个教育阶段都倡导的教育理念,它除了包含常规教育理念上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体育素质、文化素质和科研素质之外,还包括抗挫素质培养。我国的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讲授轻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综合能力不高,受挫能力不强,导致毕业后走上社会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这也是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造成的结果。因此,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挫折教育能力,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很好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培养,一旦步入社会,发现与大学校园环境相差极大,只看到了社会的复杂面和阴暗面,不能正确处理,那么会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不适应感。因此,给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求得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遇挫原因分析

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其原因也多种多样。

(一)人际交往不适应导致的挫折。进入大学前,学生主要精力和任务是学习,学习成绩好就行。进入大学校园后,生活丰富多彩,人际交往频繁,有些同学因为缺乏与人交往经验,不善与人交往,长期以往会产生与人交往的困难感,形成自闭,内向的性格,产生压抑感和挫折感。

(二)学习方式和特点不同导致的挫折。大学生学了上课,学习全凭自觉,所以自主学习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大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大多数学生高中毕业前,习惯了靠教师手把手教,家长看着,填压式学习方式。这些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如没有养成良好的自觉性和学习习惯,遇到考试突然乱了阵脚,往往成绩并不理想,自信心大打折扣,长期以往,厌学、逃课等不良习惯严重滋生,造成了挫折感。

(三)恋爱观不成熟导致的挫折。大学生谈恋爱已成为现今校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对于高校我们既不反对,也不提倡,但是不少大学生对爱情观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慎重的态度,不能摆正爱情的位置,因恋爱受挫已不争的成为大学生面临的诸多问题之一。

(四)就业困难和压力导致的挫折。现今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大学生个人的问题,更是国家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业难已成为在校大学生一个切实存在的心理负担,特别是面临就业的毕业生,对就业难,求职过程中挫折不能正确对待,从而产生诸多不良情况和沉痛的教训。

三、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利用“两课”, 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

“两课”教育是现代高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开设的人生成长课程。高校必须在“两课”教育中,发挥主导功能,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培养其勇于应对挫折的能力,不断提高抗挫能力。高校应将“挫折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识别和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帮助学生正确、理性的对待情感等问题,不断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教育 现状 原因 对策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 近年来, 由于在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活领域各种不诚信的社会现象还时有发生, 并伴随着网络等现代传媒更快、更广地传播, 这给正处于成熟期的大学生的诚信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状况令人担忧,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成为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1、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思想道德品质也开始分化,一部分学生的诚信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学习诚信缺失

当代大学生的学风总的来说较好,但诚信缺失的不良现象在大学里时有发生:首先,考试作弊现象层出不穷,数量不断扩大。从夹带纸条、偷看、交头接耳到直接雇佣“”和使用现代通讯工具,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多元化;其次,作弊心态发生变化。以前的学生都认为作弊是不光彩的事,而现在的学生却十分坦然,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对其他学生作弊也持宽容态度;再次,学术弄虚造假,抄袭成风。信息共享的今天,方便了人们生活学习的同时也给那些想不劳而获得的人提供了便利,于是“天下文章一大抄”,论文依靠“复制”和“粘贴”就完成了;最后,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逃课、旷课习以为常,“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已经成为普遍的“口号” 。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是独立完成、而是“拷贝”其他同学的,应付了事。

1.2 经济诚信缺失

最明显的表现是助学贷款中的诚信缺失。一是骗取国家助学贷款和奖助学金。这些本是国家为了帮助真正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实施的助学举措,但是个别家庭并不困难的大学生伪造贫困证明骗取奖助学金;二是还贷意识淡薄,违约现象严重。国家助学贷款是以大学生的身份、人格和信誉为担保,由政府贴息的个人信用贷款。但有些大学生毕业后用各种借口搪塞,隐瞒工作单位,不透露联系方式以逃避还贷,甚至不还。三是恶意拖欠学费。个别大学生怀着一种“不欠学校的欠谁的”想法,拿着学费不交,肆意挥霍,把学费当成攀比享乐的资本。

1.3 就业与择业诚信缺失

首先是伪造求职履历,随着高校扩招与就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能找到一份满意工作,毕业生自荐材料“注水”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了;其次,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定位思考,签约不履约,有的甚至多次毁约,从而浪费用人指标,也使用人单位的用人计划实施困难。

1.4 价值取向存在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学新生到宽松的大学校园,有的能把握住自己,把学习放在首位。有的则认为自己考上大学,可以好好享受生活了,从此堕落。二是有的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观,出于寂寞或是好奇,随便谈恋爱,缺乏责任感。所以,近年来我国高校中由于失恋自杀的人越来越多。三是有的大学生拿着家长给的生活费肆意挥霍,最后债台高筑;四是在日常生活行为方面,说假话、办假事,拉选票、编造虚假新闻,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帖子,甚至相互谩骂、攻击等等。

2、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应对策略思考

美国高等教育学家布鲁贝克说: “学校中治学道德意识不仅教师要有, 学生也要有。学生正当的道德行为通常包含在学生的名誉准则这一概念中”。[1]诚信问题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不可能超然于社会之上,大学生的诚信不可能不受社会、学校、家庭的影响。 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的配合,更离不开学生本人的自觉行动”。[2]所以笔者认为加强诚信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2.1 在客观方面:

2.1.1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

首先,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对于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 “诚信”的内容极其丰富,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中对“诚信”就有非常深刻的论述。其它一些历史书籍,家训家规中也随处可见诚信内容。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只要每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提高了,诚信的重塑将不再是一件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因此,我们要重视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提高大学生的诚信素质, 帮助他们树立诚信品质。

其次,构建社会经济诚信氛围。现阶段我国经济进入了十分关键的社会转型期。诸如急功近利、言而无信,偷税漏税等现象随之出现。这些不诚信的经济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信用环境和信用制度。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只有坚持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灵魂——诚实守信,不断完善市经济体制,努力打造诚信的经济环境,全面提升社会成员的诚信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再次,构建社会法制诚信氛围。这不仅需要道德的约束,也要依靠法制的约束。一是要健全诚信法制。完善包括金融、信贷、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中的信用制度的立法工作,做到有法可依。二是要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使失信者不仅承担诚信缺失的道德责任,而且还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提高失信成本。三是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知法,懂法,守法,让人们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保障社会的诚信。

2.1.2 建立诚信教育的基本体制

篇(5)

论文摘要:本文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问题,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从六个方面进行论述:关注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做好大学生新生的入学教育;以生为本、寓“爱”于教;引导学生追求真知、科学审美;引导学生合理设置成就目标;关注学生的优势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政治方向,是引导大学生全面而正确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其内容和方法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热烈讨论。本文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出发,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讨论,以促使大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方向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灵。

马斯洛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把人的需要分为7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这七个层次的需要是依次由低级到高级,即生理需要处于最低级,自我实现处于最高级。他还认为,只有低一层次的需要满足或部分满足后,上一级的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出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关注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

“特殊群体”主要指大学生中的贫困生群体。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是人对事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等,生理需要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最重要、最有力量。可以说,生理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如果人的生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则其它的需要就不会出现或很少出现。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中也出现了贫富差距。一项调查表明:富裕层学生的比例一般在10%~20%之间,贫困层学生的比例一般在30%左右,其困生的比例一般在10%~20%左右,这两项加起来占到了学生总数的近50%。这种贫富存在差距或不同经济水平的学生在行为和心理上出现差距,贫困生受经济影响更会出现负性的心理状态。据调查显示:对生活状况不满意的贫困生占被调查贫困生的62.93%,体会不到幸福的占被调查贫困生的58.00%,存在着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的占被调查贫困生的51%。因此,需要对贫困生特别关注,要满足他们最基本的温饱等生理需要。他们只有在满足低级需要的前提下,才能更加用心于求知等高级需要。

二、做好大学生的入学教育

这一举措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安全需要”而言。马斯洛认为,安全需要是人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就会感到威胁和恐惧。

刚入校的大学生对校园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包括校园的环境、学校的管理等。所以,给他们进行入学教育,告之学生的权利、义务等,以使学生的陌生感降低,生活环境的不确定性降低,他们才能处于一个舒适的、安全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

三、以生为本、寓“爱”于教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以生为本就要满足学生的尊重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尊重的需要是个体希望有稳定的地位、得到他人的高度评价、受到他人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尊重包括自尊与他尊。如果个体满足这种需要,则能体验到价值从而增强其信心;如果这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则会产生自卑,失去信心。寓“爱”于教,就是满足学生的爱和归属的需要。马斯洛认为,爱和归属的需要是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爱的需要包括给他人的爱和接受他人的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让他们增强信心,体验到自身价值,有信心去处理自己面临的问题。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有“爱”,“皮革马立翁效应”的启示是:爱的力量是无穷的。“三师一友”(思想导师、专业教师、生活良师和知心朋友)辅导员教育也基于此。具体的做法是,不要仅以成绩论英雄。

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有的人在这方面的能力较强,而有的人在另外一个方面的能力较强。因此,应发现学生的优点,让他们在班级、学校中突显出来。让每一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优点,让每一个人都是他人关注的对象,让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每一个人都有信心去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让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是班级、学校中的一员。

四、引导学生追求真知、科学审美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学生追求真知就是满足求知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求知的需要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个人的兴趣有助于问题的发现,兴趣可分为个体兴趣、情境兴趣。个体兴趣与个体的知识、从事的活动等有关。情境兴趣是由情境中的某一事物突然激发的兴趣。所以,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既要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又要关注身边的变化及疑难问题。

科学审美是对大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提出的要求。马斯洛认为,审美的需要是指对对称、程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科学审美要求有一个审美的标准,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审美的标准注重内在美、心灵美。

五、引导学生合理设置成就目标

马斯洛认为,个体存在一种最高等级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需要,指的是人们追求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每一个人根据自己不同的实际情况,自我实现的形式和设置的成就目标不一致。在成就目标设置上,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目标的实现将增强个体的信心,目标不能实现则会产生挫败感而自卑。

设定怎样的目标才算成功呢?成就目标理论提出了三原则,即任务标准(是否达到活动的要求)、自我标准(现在是否比自己以前做得好)和他人标准(是否比群体中的其他人做得好),将成就目标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掌握目标是将个体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只要达到目标就算成功;成绩目标是将目标定位在好成绩或好名次上,只有赢了才算成功。前者采用的是任务标准和自我标准,后者采用的是他人标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成就目标评价的三原则来引导学生合理设置目标。

六、关注学生的优势需要

人的需要是不断出现的,旧的需要得以满足则新的需要随之产生。新出现的需要将成为支配个体意识的占主导的需要,叫优势需要。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状况及面临的任务,其优势需要包括恋爱的需要和就业指导的需要。

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理论,成年早期(18~25岁)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这一时期亲密感的范围较大,包括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和恋爱关系等。虽然这一时期的个体脱离了孩子群体,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常被称作“边缘人”。由于这一时期的个体的性生理的发展和成熟,男女间相互吸引而建立恋爱关系。大学生中的恋爱是正常的,但因为两者都没有接触社会这个大熔炉,所以其恋爱关系不稳固,常会失恋。针对恋爱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让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对待恋爱中的挫折。要让学生认识到爱情不是一厢情愿的,要保持“天涯何处无芳草”的积极心态,做到失恋不失德。同时,随着各行各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其就业指导的需要由此产生。对大学生的择业应根据所学专业、本人的人格特点以及职位的特点而进行,争取做到最佳的人职匹配。对于就业指导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让其增强择业意识的自主性,促进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择业要积极主动,要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及自己的兴趣、能力、人格特点,等等。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希影.贫富差距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师,2008,(11).

篇(6)

【关键词】婚恋观; 大学生; 特点; 成因

婚恋观,即人们对婚前恋爱、婚姻生活以及婚恋过程中取向的基本看法,是人们对待婚姻和恋爱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

本文在文献检索与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拟从心理学的角度,以“大学生婚恋观特点研究”施测的实证性研究为依据,揭示在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特点差异,并分析其原因,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婚恋教育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采取团体施测的方式,在山西、重庆、福州、广州等地8所大学选取有效被试1531人,其中大一548人,大二262人,大三379人,大四320人,大五22人;男732人,女799人。

1.2 研究方法问卷编制采用利克特5点记分量表,共进行了三次预测,初测71题,被试360人,结果经项目分析与因素分析,保留了34题,抽取了7个因子:恋爱动机、婚姻倾向、婚姻价值观、婚姻自主观、婚姻角色观、婚姻忠诚观、抉择观。7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5840~.8570之间,分半信度在.3598~.8315之间,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7410,分半信度为.7011;各因子下的题项与其属分测验的相关系数(.301~.775)显著高于它们与其它分测验的相关系数(.007~.359),说明本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效度较好,另结构效度检验也较好,各因子与量表总分相关在.307-.680之间。

采用统一指导语,团体施测,测验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整理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大学生婚恋观的年级差异

以大学生年级为自变量,对大学生婚恋观进行独立样本单因子多变量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在整体上大学生婚恋观在五个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P

2.2 大学生婚恋观的性别差异

以大学生性别为自变量,对大学生婚恋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在婚恋观总体上,大学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且在许多因子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在有显著性差异的各因子上比较男女生的平均分可以发现,女生得分普遍高于男生,这可以说明女生在婚恋观水平上比男生更为传统、更为保守一些。见表2。

2.3 大学生婚恋观在学科类别上的差异

以大学生的学科类别为自变量,将被试按专业类型分为文科、理科、艺术类、医科、工科五种类型,大学生婚恋观的各因子及总问卷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单因子变异数(One-way ANOVA)分析。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整体上大学生婚恋观在学科类型差异上达到了极其显著(P

3 大学生婚恋观的特征与成因分析

研究表明,大学生婚恋观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大学生婚恋观整体上存在年级差异。总体上看,大三年级学生的婚恋观与其它四个年级的相比,差异特别显著,从前文中也可以看出,三年级的大学生婚恋观得分达到最低,在V型的底谷,表明三年级学生的婚恋观念达到最开放的程度,他们更容易接受、他们不太接受在家庭中男性角色一定要比女性高的观念、他们在选择配偶时更为自主、他们比其它四个年级的学生更为不接受婚姻的束缚、他们的恋爱动机更加注重对恋爱的亲身体验,另外在婚姻价值观上他们更加崇尚自主的婚姻。大一大二时,学生的婚恋观总体基本持平,大三时得分达到最低,而在大四大五时得分即明显回升,说明大四大五的学生婚恋观又回归传统。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况,我想是出于如下原因:大一与大二时,刚从高中升到大学,高中时所受到的传统观念还有所保留,但是到了三年级,由于在大学里接触的东西颇多,经历积累也颇丰富,并且由于大学里学校不再象高中那样对学生婚恋行为管制那么多,况且三年级的学生较之一二年级的学生生理更加成熟,他们对于异性的渴求也会增加,所以他们的婚恋观就起了变化。另外,随着年级的增长,四年级(或医学专业的五年级)是一个毕业的年级,大学生此时考虑婚恋问题可能更切合实际,而且他们也有可能立即面临婚恋与性问题,他们可能会考虑到更多的责任,故而在观念上就显的更为传统。

从性别差异上来看,整体上,女生的婚恋观得分高于男生,而且达到了显著水平,表明女生比男生观念更为传统一些;从各因子分析角度来看,在抉择观、婚姻角色观、婚姻自主观、婚姻忠诚观等因子上差异显著,说明女生更加不赞同随意,更加赞同男性在婚姻家庭中在地位、文化、收入等方面要高于女生,在婚姻自主方面比男生更多依赖于家人,更加重视婚恋双方的忠诚,更加对在大学期间恋爱持谨慎态度,更为崇尚个性相符、兴趣相投的婚姻。这些与朴都雷、罗萍、Hill、Walters and Parker、Salts& Connie J、Murphy & Bogges、Brantley [5~11]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①社会化过程中性别角色期待的差异,社会中对男女生出现婚恋与性问题的态度不同,如男生若发生婚前或与多名女生发生性关系可以为社会上大多数人理解与接受,但对于女性则不然。②由于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父母依然有着传统的婚恋观念,而这种观念无形之中会影响到学生本身,而在传统思想上,对于婚恋与性观念,对女性的束缚显然多于男性。③在性格特征上,“女性比男性显的更为胆小、怯懦、多虑,而且他们自己也承认焦虑要比男性强烈些”[12],在婚恋与性问题上她们比男生更为关注自己是否受到伤害,另外,她们也比男生更关注社会对她们的要求。

在学科类型上大学生的婚恋观差异整体上达到了极其显著,其中文科学生最为传统与保守,而理科学生最为开放,究其原因:①文科生中女生较男生多,而女生的婚恋观较之男生更为传统;②文科生较之理科生或其它学科的学生而言,因为学科的原因,他们对我国或世界的传统思想接受较多,故而表现在婚恋观上也是传统观念较为深厚。而为何理科生最为开放,目前还没有合适的解释。

4 小结

总体上说,我国的大学生在婚恋观上仍比较多地坚持传统观念,但也可以从本文中发现有些学生在有些因子上观念趋于开放。开放(现代)的观念并不是不好,但在有些因子上出现开放的趋势就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如在抉择因子上,开放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性自由”,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很好的引导。

因此,我们呼吁在以后的教育中需要根据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对其进行合理、合适的教育,并据此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引导。

参考文献

1 胡利人,徐盈,谭秋浩.低年级医学生婚恋观和性观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0,8(6):698-701.

2 赵冰洁.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2,10(2):111-113.

3 卢春莉.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新动态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2(3):271-274.

4 卢淑华.婚姻观的统计分析与变迁研究[J].社会学研究, 1997(2):37-47.

5 朴都雷.中、韩大学生性与婚姻态度比较研究[D].硕士论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0.

6 罗萍,封颖.从性别视角看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念[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54(5):631-635.

7 Hill R J.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M].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Palo Alto, CA: Stanford university ,1951.

8 Walters J, Parker K K, & Stinnett N.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s concerning marriage[J]. Family Perspective,1972,7(1) :213-222.

9 Salts, Connie J, Seismore, Melisa D, Lindholm, Byron W, Smith&Thomas.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nd premarital sexual activity of college freshmen[J]. Adolescence, 1994,29(116):775-779.

10 Murphy J J,& Boggess S. Increased condom use among teenage males, 1988-1995: The role of attitudes[J].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 1998,30(6):276-280.

11 Brantley A, Knox D, &Zusman M E. When and why gender differences in saying “I love you” among college students[J]. College Student Journal,2002,36(4):614-615.

篇(7)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和办学层次的多样化,大学生心理障碍患者既多又杂,客观分析心理降碍产生的原因,积机探索心理障碍排除的方法,对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十分重要。

一、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当你以一个学生思想工作者的敏锐眼光去观察,你就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常发生这些现象:有的同学由于不能妥善克服所遇到的困难而张惶失措,焦虑不安;有的由于经受不了所遭遇的挫折而悲观厌世;有的由于不能同别人和谐相处而终日烦恼苦闷;有的在恋爱上的不尽人意而灰心丧气,郁郁寡欢;有的被难以摆脱的消极思想和情绪所困扰.不知所从;等等。有的人胆小、怯濡、遇事萎缩不前,有的人易暴躁,有的人爱嫉妒,有的人性情孤僻。所有这些,笼统来说。都属于心理失常,心理不健康,严重者就是心理疾病。大学期间正是心理品质发展、成熟阶段,价值观的撞击,物质利益的诱惑,人际交往的复杂,择业选择的困扰,加之学生年龄的降低,学生类别和层次的多样化,心理障碍患者越来越多,在大学生中都占有一定比例,他们为数之多,为害之大.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应试式教育”形成了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健全。大学生出现心理间题多半是小学有苗头,中学现症状,大学出悲剧。长期以来的应试式教育,使学生围着考试转,在中小学,无论教学评估,评选先进甚至教师的晋职提升都离不开考试分数。学生若考了好分数,自然成了学校的尖子,重点保护起来。学生的德、体、美、劳如何,则提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这种以一育代全育的做法,造成了学生素质的畸型发展,形成隐患。正如北京五中吴昌顺校长所说:“青少年当中存在的厌学、离家出走、情感脆弱、承受力差等问题。大都不是思想品质、道德纪律问题,许多是因为认识偏差。情绪激动,内心矛盾而产生苦恼困惑,或是受到刺激,挫折而引起的心理失衡所致。因此正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健康体魄,应是我们教育思路的重要一环。峋因此,如何扭转围绕分数这一指挥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当务之急。

2,家延教育“老鸡游小鸡的保姆式关怀”造成了学生公理承受能力差。关中地区广大农村虽然还不富裕,但家长们宁可把所有苦和累全部担在他们的肩上,也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了孩子学习好,家长几乎包揽了一切,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使孩子从小失去了除学习之外的劳动、艰苦奋斗、传统美德、生存环境等环节的锻炼机会,一点也感受不到生活的困难和生存的艰难。所以当离开父母后,一遇到困难和挫折,便无所适从,缺乏磨难教育的保姆式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贻误非浅。

3.社会不正之风使部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困感。校园毕竟不是世外桃源,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和风气时时冲激着校园。如号召见义勇为,而见义勇为者却备受溪落,国家三令五申减轻农民负担,而有些地区农药、化肥的价格一涨再涨;大力惩治腐败而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再如拜金主义盛行,部分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传统美德,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精神正在淡化,以我为中心,以金钱为动力,迫求享受已成为时髦。总之,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部分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发生困惑,他们失望、消沉、心理变态。

4.市场经济的二重效应使一邵分大学生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积极作用(正效应)主要是:“商品经济遵循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促使人们树立竟争观念、开拓观念、更新观念和效益观念。这些对大学生的思想进步和健康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一些学校在学生管理中实行的“奖学金滚动制”、“试读制”、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择业等,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在:‘容易诱使人们注重个人利益,产生利己主义甚至产生拜金主义倾向,特别是来自社会上的‘一切向钱看’、‘高消费’、‘贪图享受’等”,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如部分教工想方设法在学生身上赚钱,以经济处罚代替思想教育等。学生方面,“打工热”、“经商热”、“计算机热”等,面对这些,有些同学迷惘、不理解、动摇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5.缺乏社会阅历和实践锻炼,使大学生容易偏激。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上是应付繁忙的学习任务和激烈的考试竞争,其生活基本上是在钻研知识中渡过的,缺乏对困难、社会现实的了解,当用书本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感到迷惘、苦闷,产生消极情绪和某些“短期行为”.

此外,因恋爱问题,家庭关系问题,经济负担间题,毕业分配问题等不能正确对待而优虑、焦急,产生心理障碍在大学雄中椒比转常甲一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高校作为人才的摇篮,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研究和改进新型人才的素质培养,使毕业生成为身心健康的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1.抓好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决不单纯是专业知识的载体,他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所以在搞好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对学生时进行基本知识理论教育,理想前途教育,人生观教育,优良传统教育,市场经济知识教育,以及其它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远大的理想,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克服困难、不怕挫折的意志和能力,在前进的路上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能认真对待,冷静思考,把同题处理好。

2。引导学生积桩参加社会实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国情和民情,接触实际,认识社会,使思想政治、实践能力等多方面都受到锻炼,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改革开故意识,提高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从实际出发,客观地、公正地看待一些现象和问题,避免书生气十,足的高谈阔论和看待问题的偏激情绪‘

3.对学生进杆磨难教育。对学生进行磨难教育,使学生懂得任何果实的获得,事业的成功.都是人与自然,与环境斗争,历经千辛万苦,克眼重重困难才获得的,决不是一帆风顺,一跳而就的,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在老师、家长的关心保护下一路顺风走过来的。对人生的艰难,对挫折的承受,可以说是体验很少,有一部电视剧叫《少年军校》,就是把一群中学生放在严酷的环境中,对他们进行生存训练,来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对艰苦环境的承受能力。一些高校在这方面也有积极尝试,如把学生放到农村、山区等艰苦环境中,使其受到锻炼,部分高校还专门开解学时设立《劳动教育课》,让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一定的劳动.在艰苦的劳动中去体验、·感受生活,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今后应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学校和家长应有意识的给学生创造一些磨难环境,使其心理在同环境作斗争。在克服困难中逐步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