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

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17 19:41:51

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

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篇(1)

对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国残联在第三次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上,提出到20**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宏伟目标。康复事业关系到残疾人的切身利益,是残疾人就学、就业、脱贫、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是残疾人的迫切需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大力推进残疾人的社区康复工作,让康复进社区。但是,农村社区的康复工作,难度大,任务重,困难多。我就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提出加强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几点思考。一、王江泾镇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

王江泾镇是嘉兴的北大门,北接江苏盛泽,南临嘉兴市区,20xx年实现生产总值XX.X亿元。全镇有行政村XXX个,社区居委会7个,总人口79XXX人。至20xx年全镇办证残疾人1XXX人,占总人口的XX.X%,其中肢体残疾人XXX人,占残疾人总数的XX.X%;听力残疾人XXX人,占XX.X%;语言残疾人7人,占XX.X%;视力残疾人XXX人,占XX.X%;智力残疾人110,占XX.X%;精神残疾人XXX人,占XX.X%。年龄在18岁以下残疾人XXX人,60岁以上残疾人XXX人,处在劳动年龄阶段的残疾人XXX人,占残疾人总数的XX.X%。

全镇现有农村社区康复指导站XXX个,有专职康复指导医生或指导员XXX人,大部分康复指导站都依托所在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从实施社区康复工作以来,共实施白内障手术30例,普及型假肢装配人数7人,听力障碍佩戴助听器XXX人,聋儿康复训练人数5人,目前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肢体残疾人XXX人。经统计,目前有需要康复服务的残疾人人数105,其中肢体残XXX人,脑瘫7人,语言残XXX人,智力残XXX人,视力2人。社区康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残疾人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我镇社区康复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残疾人康复工作经费来源少,主要是向上级残联申请,康复工作的经费没有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的预算,各级财政对残疾人康复工作资金投入偏少。由于经费有限,社区康复指导站硬件设施不完善,人才队伍层次较低,除田乐社区康复指导站有较完备的康复器材外,其它的指导站康复器材较少,有的仅能提供咨询服务。二、社区康复工作、康复知识缺少广泛的、有深度的宣传。农村社区残疾人对康复这个概念的认知程度非常有限,大部分人还未听说过,更不知道康复与到一般医院看病有什么不同。三、康复治疗基本上是以狭义的治疗后康复为主,尤其是仅仅把非医疗性的器械训练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等作为一项社会服务项目。四、缺少有效的社区康复的评价机制。对社区康复的有效性、针对性还没有建立一套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康复工作的深入开展缺少有效的依据。二、加强农村社区康复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农村康复服务网点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各级政府要在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投入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的服务网点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在农村地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加大基层服务网点和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目前,农村残疾人基础服务设施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有些农村社区没有一个康复网点,许多残疾人想康复而无处康复。而有的地方有康复服务网点,但基础设施落后,提供不了应有的服务内容,只是虚有其名罢了。由此可见,要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农村社区康复服务网点和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起码要先为他们提供一个必要的康复场所和较为完备的康复器材。完善的康复基础设施是实现农村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最基本条件。只有具备这个条件,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才能有效的、全面的展开。

(二)加快农村社区康复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康复服务的水平。

康复工作是一个全方位、多学科、深层次的技术问题,需要方方面面的技术人才。农村地区缺少专门的康复人才,不能够提供更多有效的服务内容,所能提供的康复服务与残疾人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要提高农村社区康复服务的水平,必须加快农村社区康复人才队伍的建设。XX%的残疾人的康复服务主要是在社区内进行的,要依靠农村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建立一只有社区领导、卫生人员、社区志愿人员、残疾人家属等参与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基本队伍。同时,医疗卫生部门、残联康复机构应针对不同的康复内容,加紧培训农村社区康复的技术人员。通过,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农村社区康复服务的水平。

(三)加强社区康复服务的能力建设,促进社区康复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农村社区康复工作是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农村社区康复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是残疾人参与社区康复的积极因素,也是促进社区康复的可持续性发展关键。目前农村社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康复人才匮乏,造成社区康复工作的层次低、手段少、能力有限,针对性和有效性还不强,仅仅能满足一些简单的功能训练和咨询服务,不足以吸引更多的残疾人参加到社区康复中来,能够提供的服务离残疾人的需求有较

对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几点思考第2页

大的差距。社区康复要在完善现有功能障碍康复的基础上,增加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服务内容,提高社区康复服务的能力,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有效的康复服务,真正提高残疾患者的功能水平,使患者重返社会,担负起他们能承担和应承担的社会职能。

(四)加强康复工作的宣传,形成人人都有康复意识的环境。

残疾人康复工作在社会上,甚至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中并不是都很了解和熟悉,特别是农村残疾人对康复这个概念的认知程度非常有限,大部分人还未听说过,更不知道康复与到一般医院看病有什么不同。这就需要做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要通过宣传教育,让全社会都来了解关心、支持残疾人的康复工作;让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属知道康复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依托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康复指导站、志愿者组织、民政、慈善、托养机构以及残疾人家庭等社会力量开展康复知识、康复服务的宣传,了解残疾人的康复需求,进行康复技术指导,形成人人都有康复意识的环境。

(五)建立农村社区康复工作评价考核机制,促进康复工作有效开展。

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篇(2)

按照市残联的工作要求,与区卫生局共同实施了“康复进社区、服务进家庭”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试点工作。经过医务人员、残联干部的辛勤努力,开展了康复需求筛查、签订康复服务约定书、提供上门康复服务等工作,为各类残疾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简易的健康体检和康复知识咨询,并指导残疾人进行生活技能、自理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功能康复训练。现汇报如下:

一、试点工作概况。

20__年,我区在两个镇进行了“康复进社区、服务进家庭”的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试点,今年6月份又在全区18个镇、街道(园区)全面推进。两镇从20__年1月1日起、其余各镇、街道(园区)从20__年8月1日起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医生正式开始上门进行康复服务。

据统计,全区18个镇、街道(园区)有持证残疾人13827人,进行康复需求筛查8186人,签订上海市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约定书7024人,占有康复需求残疾人的85.8。(其中肢体残疾3670人,智力残疾1570人,视力残疾807人,听力语言残疾583人,精神残疾363人,多重残疾32人。)

二、领导重视,形成共识,做好准备工作。

作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的试点区,区政府非常重视,在04年初列为区政府122项重点工作之一,区残联以及残康办成立了由区残联、卫生局、财政局、两个试点镇残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拟定了试点工作计划和社区康复服务约定书,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原则、服务内容、工作步骤,保证了我区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为做好此项工作,我们在20__年10月13日与区卫生局一起在洞泾镇召开两个试点镇工作研讨会,市残联、市卫生局的领导参加了会议,会上对“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试点工作的对象、要求、工作节点等作了说明,与卫生部门明确了工作职责,各级领导也提出了试点工作要求。

三、摸清底数,互相配合,推进试点工作。

根据残疾人的康复工作应努力做到覆盖面广、时效性强、满足残疾人的迫切需求的原则。我们认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试点工作要从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出发,并结合当前社区卫生工作的一些特点来开展工作。在实施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对2个试点镇的居(村)委会行政主任、社区医生进行康复知识培训,明确康复服务的对象、服务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由行政主任、社区医生上门对残疾人进行康复需求调查摸底,填写《康复需求登记表》,了解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康复服务。

第三、卫生、残联齐心协作,确保整个试点工作的扎实推进。一是区残联、区卫生局分别把“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纳入到对相关的基层残联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考核内容之中。二是试点镇残联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方共同对“服务约定书”的内容进行多次的探讨、研究,完善相关服务内容,力争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三是作为试点工作的启动标志,20__年12月23日在张泾村举行了“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签约仪式,10名视、听、肢、精、智等残疾的残疾人代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康复服务约定书。

四、全面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

1、为了进一步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在全区全面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我们在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6月17日,与区卫生局联合召开会议,进行工作部署。会上,两个试点单位进行了交流发言,下发了《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各基层残联和社区卫生中心在7月份完成对残疾人的上门康复需求调查,在8月份开始上门服务,并要求重点做好各类残障儿童(包括新生残障儿童的早期康复服务)、新发生的“三瘫一截”患者和患有各类慢性病的残疾人的康复服务。

2、为扎实推进此项工作,区残联、区残康办要求各基层残联分别组织社区残疾人工作助理员和乡村医生就“康复进社区、服务进家庭”工作的签约形式、服务内容和步骤等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培训,让他们了解了各项康复业务知识,掌握了开展工作的具体要求。

3、9月、10月两月又对各基层单位开展的“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进行了抽查。针对存在的问题,11月4日,区卫生局、区残联联合召开了有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分管领导参加的会议。会议总结了前阶段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对下阶段如何进一步完善服务内容和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进行了探讨。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开展康复服务既满足了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又为残疾人康复回归社会创造了条件。但由于残疾人康复工作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还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在开展“康复进社区、服务进家庭”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第一、康复知识不够普及,基层康复工作者队伍专业知识比较

欠缺。一是参加服务的乡镇社区医生由于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对整个残疾人康复的理念认识不清,对各类残疾人所需要的康复服务不太了解,在实施康复服务中从医疗康复考虑得较多,缺少针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康复需要提供相应的康复指导,服务方式简单化,资料填写不到位。二是残疾人对医生的信任度不强,有的视力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的康复需要较专业医生的诊疗,社区医生就难以提供专业的服务,引起残疾人不信任医生,不欢迎医生的上门服务。

第二、社区康复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我们认为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依托社区康复服务机构。而各镇(街道)的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站正在逐步完善之中。在农村地区地域广、居住分散,镇、村、家庭三级康复服务体系还未建成,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项工作的实效。

六、做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的几点建议。

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是社会公平、公正的具体体现。提供条件帮助残疾人康复,使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与全国人民共奔小康,是政府的职责,是社会各方面的义务。

1、要运用社会化手段,整合社区资源,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广大残疾人生活在基层、生活在社区,因此我们要在动员社会、调动各种力量,整合康复资源方面不断探索,争取社会各方面对康复工作的支持。一要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到社区建设之中,为残疾人提供就地就近的服务。二要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载体、家庭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康复站为骨干的康复训练与服务三级网络体系。三要以“资源共享”的理念在社区现有公共服务设施中设立康复点,提供康复服务。

2、加强康复业务培训和宣传。加强康复工作者队伍建设是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保障。因此,要发挥残疾人康复专家技术指导组的作用,加强对残疾人康复需求筛查工作的指导和对康复服务医生的业务培训,建立一支素质好、有技术的社区康复服务员队伍。要加强对残疾人及其家属的宣传,帮助树立康复信心和信念,变要我康复为我要康复。

3、卫生部门和残联要形成合力。在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中,要做到残联、卫生分工不分家,逐步形成区残联、区卫生局抓管理,基层残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抓落实,村、居委干部、社区医生抓实效,残疾人协会、社区助残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康复服务工作格局。

4、规范服务、提高质量。残联和卫生部门要做到“五个定”即一定服务对象、二定服务内容、三定服务方式、四定服务时间、五定服务人员。

社区康复医生要加强业务学习,熟练掌握康复训练与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充满爱心、真心,耐心为残疾人服务;要在服务中加强与残疾人的沟通,增强其战胜残疾的信心和勇气。

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篇(3)

康复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也随着残疾人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康复工作呈现了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困难同在的新趋势。

(一) 社会的大环境为康复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了精神和物质条件。

第一,党和政府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的确立,使残疾人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和各部门的重视、支持和关注;残疾人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观念,已逐渐在全社会达成共识,残疾人康复工作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第二,残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使残疾人工作开始呈现两大转变。一是从由残疾人为主组成的利益团体组织行为向政府和社会行为转变;二是从抢救性的三项康复为主开展残疾人工作向维护残疾人的政治、经济、康复、教育、生活及参与社会等全方位的权益转变。这两大转变使残疾人的康复工作有必要也有可能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三,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20多年连续近两位数的增长,全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这给残疾人的康复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思想和物质基础,政府和社会对残疾人的各类康复需求的物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大大加强,残疾人的康复工作也将步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

第四,尽管全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并不平衡,但各地的残疾人工作在党委和政府领导的支持下,在残联干部和广大残疾人工作者的努力和奋斗下,已为残疾人的康复工作打下了一个坚实的组织网络、运作平台和法规政策的基础。

(二)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使康复工作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暴露,康复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相对滞后的康复事业的矛盾。在思想观念上,无论是医疗机构,政府有关部门以及残疾人(家属)重医疗、轻康复的意识严重存在,致使康复事业发展缓慢;投入机制尚未形成,政府财政非规范投入,其投入量大小很大程度取决于人的因素;按比例就业保障金在康复事业上的使用因政策规定而受到限制;社会投入以利益为导向,在康复利润未达到最大化时,很难有资金流向康复项目;康复设施的研制开发也未形成气候,技术人员力量薄弱,科学成果转化缓慢,人性化设施匮乏。

二是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与当前政府和社会的物质、心理承受能力的矛盾。国际上普遍认为,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社会从温饱型中走出,社会成员各种需求就会显得十分活跃。同样,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也会向多样化、高档化、人性化的要求发展。而此时的社会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暴露,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国家还不可能建立一个福利型的康复机制。

三是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与康复能力不足的矛盾。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是两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学科。康复医学在我国近期才逐渐兴起,康复医学教学与研究还相当薄弱。至今,在我国还没有与临床医学相平行的康复医学技术职称的评定系列,一些从临床转向康复的技术人员,由于未从事临床工作,职称评定的资格被取消,造成康复技术队伍不稳定;一些承担康复业务的机构由于政策的限制未能列入医疗保险的定点单位,其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这一切与卫生部、中残联提出的到2015年在全国实现有需求的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残疾人康复工作中存在的误区也严重影响着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由于传统思想和社会偏见的影响,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中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之一是仅把残疾人康复事业作为一项工作来对待。事业是具有一定目标、规划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性活动,而工作仅是一项业务、任务而已。把残疾人康复事业作为一项“积德工作”,作为扶贫解困工作的一部分是不全面也是错误的。这种认识,只能把残疾人康复事业建筑在一个或几个领导的同情心或工作责任心上。如果一项事业只有人为的因素,而没有一个体制和机制作保证,那么这项事业很可能是一项没有希望的事业。误区之二是残疾人的事情残联办。残疾人是社会的一员,他有同社会其他成员一样的共同需求,社会有义务也有责任为他们提供服务,残联也没有理由和能力把他们的一切包揽过来。残疾人的康复工作很大部分是属于社会公共卫生体系以及教育、劳动等范畴,他应该也必须由政府的卫生等有关部门来承担,残联应该做那些该做也能做的事。误区之三是主体错位。在康复工作中,残疾人是主体,任何事情外因是条件,而内因才是决定因素。只有残疾人有了康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康复工作才能健康、持久地进行下去。但目前,一方面绝大多数残疾人(包括他们的亲友)长期摆脱不了残疾给他们带来的阴影,许多康复活动只能是在残联的督促和安排下被动地开展;而另一方面,残联的干部凭借良好的愿望,从行政的角度规划和设计残疾人康复工作,而其中有许多是不切合残疾人实际和真正需求的。残疾人的康复事业如果仅有残联干部的热情和努力而没有残疾人的自觉要求和行动,残疾人康复事业要持续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

构建长效机制,使康复工作全面、协调、

持续的发展

残疾人的康复是残疾人工作的一个老话题,但又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因为残疾人的康复与残疾人的生存、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有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发育有关,也与社会公众和残疾人的心理、观念有关。因此,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机制是残疾人康复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根本。浙江省残联在总结浙江各地残疾人康复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网络化的组织为平台,社会化的运作为手段,法制化的制度为保障”,构划了浙江康复工作长效机制的基本思路,应该说是符合目前浙江省康复工作实际,既切实可行,也行之有效。

(一)建立和完善网络化的康复组织体系

建立各类康复组织其实质就是为康复建立一个工作平台。康复组织网络化,其目的就是要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康复服务网络。

首先,要建立、完善残联和残疾人的组织网络。残疾人康复必须也只能以残联和残疾人组织为载体,依托残联和残疾人的各级组织开展工作。因此完善残联组织网络,并充分发挥其对残联的专门康复机构和社会力量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作用是康复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康复管理网络。管理网络不仅是残联的组织网络,而应该是一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网络。由于康复工作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部门,因此,各级政府都应该建立一个有权威性的强有力的管理协调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目前就要强化或转变诸如康办之类政府非常机构的职能;要建立康复职称评定和管理体系;完善康复器材市场准入和配置许可管理体系,要加强专门康复机构的管理(包括医保定点)和监督。

再次,要建立和完善康复技术服务网络。康复工作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它必须有不断发展的先进技术作支撑。教学和科研机构应把康复医学作为一项新兴学科进行规划和实施,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研究网络;要随着当今社会科学的发展,及时研究、应用和推广现代的、高新的康复科研成果,使康复水平“与时俱进”;要在现有条件下,形成完整的康复技术指导网络,聘请既有临床经验又有康复技术的专家组成康复智囊团,既要发挥他们的特长,又要他们做技术上的辐射;各级残联的康复专业机构要充分发挥技术指导作用,有计划、有实效地指导社区、村等康复技术指导员的康复业务。

第四,要建立和完善康复信息网络。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如网站等通讯媒体推介和交流康复技术、康复业务;要重视咨询和转介网络体系建设,把咨询和转介作为基层残联组织为残疾人康复服务的重要手段;要建立康复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制定和调整康复计划和措施,使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及时、有效地得到满足。

最后,要建立和完善康复监督网络。由于康复工作涉及每个残疾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康复工作必须扎实地开展,来不得半点虚伪和形式。要使残疾人真正得到实惠,必须建立监督、督查机制,由各级康复管理机构对承担康复任务的部门(包括残联)制度性地进行检查和监督,及时纠正康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康复工作中出现的矛盾,使康复工作一开始就走上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道路。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的运作体系

残疾人的康复工作涉及范围广、部门多,因此决不是残联一家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工作。残联要在面对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的同时,面对社会,动员社会的方方面面共同做好残疾人的康复工作,也就是进行社会化的运作。所谓社会化应包含以下三个特性:

一是福利性。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残疾人由于生理和心理缺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时处于劣势地位。依据“公平与效率”的原则,政府应该也可以在再分配中通过干预,对初次分配关系进行调整。构建有效的财政调节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的再分配重要手段,残疾人康复工作完全可以利用政府的这种调节手段,通过补贴、优惠等政策措施,使一些需要康复而无经济能力的贫困残疾人享受康复,政府也应该根据公共财政安排原则,采用政府花钱购买康复服务的思路,增大财政对康复的投入。

二是社会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国家和社会采取康复措施,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这表明,康复工作不仅是残联的职责,也是政府和社会的义务。残联应该也必须动员政府、社会,重视残疾人的康复工作,应该也必须依靠政府、社会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各级政府应把残疾人的康复工作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来抓,经费投入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而同步增长,要统筹规划,加强领导,综合协调,采取措施,使残疾人的康复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卫生医疗机构应有计划地设立康复专门机构,开展康复医疗与训练、科学研究、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残联则要整合社会各种资源,依托医疗卫生、社区、志愿者组织、民政、慈善、托养机构以及残疾人的家庭等社会力量开展康复工作。

三是市场性。康复工作社会化除了依托社会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康复工作要走向社会。朴方同志在全国残联第四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了一个方向性的观点:为残疾人提供的各项服务,在争取政府支持的同时,要大力开发社会资源,根据社会保障与市场经营的不同性质,该保的要保,加大政策、资源的支持,该放的要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介入,争取社会捐赠和救助。这就给我们康复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再不能囿于残联这块小天地,而应该走出去,走向社会,走进市场。一方面,康复机构要走向市场,要鼓励社会力量办康复,无论是民办的、民办公助的以及外资的康复、托管(安养)机构都应欢迎和支持,要形成竞争大格局。另一方面,要提高残联康复机构的市场竞争能力。残联要奏好三步曲:一是引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帮助残联的康复机构从现有的体制束缚中跳出来;二是扶持。要充分发挥现有体制的优势,尽可能地扶持其壮大,增大其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三是放手。大胆地让康复机构在市场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残联的康复机构相应也应奏好三步曲:一要探索。放下包袱,探索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的新路子。二要占领。要利用现有的优势,抢前一步在康复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份额。三要拓展。在市场中完善,在市场中发展。当然按照目前现状,残联的康复机构要进入市场,除了观念转变外,硬件与软件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困难很多,但这个趋势是必然的,残联应该及早做好心理和物质的准备。

(三)建立和完善法制化的政策体系

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篇(4)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最大程度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采取多种渠道,建设县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全面推进各乡镇、社区康复站和村级康复点的建设,不断完善我县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满足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二、总体目标

以康复机构为主体,社区为载体、家庭为依托,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运用CBM残疾人社区康复理念,将现代康复技术与传统康复手段相结合,全面提升康复技术水平,增强康复服务能力、拓展康复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到2011年底建好县级康复中心,全县各乡镇、社区卫生院(康复服务站)康复器材配置率达40%、村级卫生所(残疾人康复点)康复器材配置率达20%,到2011年分别提高到100%和70%;实施康复训练重点工程,对肢体残疾人、脑瘫儿童和智力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有效率分别达到90%、80%和80%;加强聋儿听力语言训练,使训练后的聋儿进入普幼、普小率达25%以上,到2015年全县基本达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康复的工作理念。从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出发,通过医学、工程、心理、社会和教育等手段,兼顾残疾人多样化的康复需求,使其尽可能恢复功能,发挥潜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回归社会。

(2)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体系。

(3)坚持重点推进,普遍服务的工作思路。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和抢救性项目,积极推进社区康复进家庭工程,推广经济实用,简便易行的康复方法,使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法。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使康复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各个康复项目的差异和特性,实施分类指导,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主要措施

(一)完善社区康复网络,建立多层次的康复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组织管理网络,将残疾人康复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牛起虎任组长,卫生、民政、财政、公安、教育、劳动保障、计生、残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残联,办公室主任由残联理事长张一民兼任,负责工作规划及相关工作的组织、协调、联络和督查等工作。各乡镇、社区成立相应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当地经济社会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及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列入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考核目标,明确创建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切实推进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如下:

卫生部门:按照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和落实乡镇、社区和村卫生机构的社区康复工作职能,加强医疗康复机构建设,乡级卫生院设立康复站,村级卫生所设立康复点,建立健全专(兼)职的乡镇(社区)、村康复医生制度,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卫生部门目标考核内容。

民政部门:负责将康复社区建设纳入示范社区建设规划,实现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利用社会福利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就近便捷的康复服务,对特困精神病人及其他有康复需求的贫困残疾人给予重点救济。

财政部门:负责在财政预算安排中,按照全国、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先进)县评估验收标准和市、县两级规定的康复工作经费标准,为残疾人康复项目和康复事业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公安部门:切实做好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管控工作,协助有关部门推进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工作。

教育部门:负责将各类残疾儿童的康复纳入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规划,指导各级教育机构开展教育康复,不断改善办学和康复条件,完善我县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劳动保障部门:按照残疾人医疗康复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关政策,促进康复后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适当安排公益性岗位用于解决康复指导员、康复协调员和社区康复医生的岗位补贴。

计生部门:加大优生优育宣传力度,开展康复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有效预防残疾儿童发生。

残联:作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牵头协调部门,为每个乡镇(社区)卫生院,村卫生所配备一名康复指导员和康复协调员,负责制定实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计划,推进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履行督促检查职能,健全各项制度和职责,切实推进社区康复各项工作。

二是完善技术指导网络,由县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康复专业人员组成残疾人康复技术服务小组,通过指导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加强对康复工作人员的培训、康复新技术的推广,为社区康复工作提供技术保障。由县卫生部门负责为县残疾人康复中心配备一名以上医师和两名康复治疗人员,为各乡镇、社区和村残疾人康复站、点配备康复医生。

三是完善康复服务网络,加快对县康复中心、乡镇(社区)康复站和村级康复点的三级康复场所的建设。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残疾人康复站点、学校、幼儿园、福利事业单位等现有机构作用,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训练指导、心理疏导、知识普及、残疾人亲友培训、用品用具供应、咨询服务、转介服务等,实现就地、就近、便捷的康复服务。

(二)推进社区康复工程,建立多样化的康复服务模式。

按照“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的要求,进一步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融入社区建设,实现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通过调查摸底、建档立卡、及时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社区综合服务、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在社区共同服务设施中开辟适合的场所,配备适宜的康复训练器材,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服务;将康复服务引入家庭,建立家庭康复服务制度,通过制定训练计划指导家庭进行康复训练,并开展训练评估,切实提高康复效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典型示范、逐步建立起投资主体多元化、运作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的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形成多种所有制康复机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多种服务模式互相补充、齐头并进的格局。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的康复经费保障机制。

县政府要将残疾人康复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增加。县、乡镇(社区)应逐级按辖区内人口每年每人不少于0.5元的标准安排残疾人康复经费,主要用于调查摸底、建档立卡、人员培训、组织宣传、协调实施、康复服务机构的补贴、贫困康复对象费用补贴和康复员补贴。积极与国内外相关组织和团体开展项目合作,推动重点康复项目的实施,通过专项捐助,爱心赞助等多种形式积极筹措经费,逐步建立社会捐助接纳机制,保障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全面实施。

(四)落实各项救助措施,建立多方位的社区康复平台。

落实残疾人康复治疗和医疗救助政策,为贫困残疾人康复提供帮助,协助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康复治疗与训练问题。通过对特困白内障患者减免手术费用,贫困家庭中的聋儿免费配戴助听器,贫困家庭的残疾儿童进行免费康复训练,无力购买药品的特困精神残疾人提供免费药品及一次性免费治疗,贫困肢残人免费装配普及型假肢和矫形器,贫困残疾人免费配发基本必需的特殊用品、辅助用具等措施,帮助其逐步实现康复。逐步将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通过将贫困残疾人列入重点医疗救助对象和推行农村贫困残疾人免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形式,保障残疾人的医疗康复需求。

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推进社区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任务目标,使残疾人在社区得到安全有效、方便快捷、价廉质优的康复服务,维护残疾人的健康权益。

二、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

根据中国残联、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意见》,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依托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建立、完善社区残疾人康复体系,按照康复示范社区建设的要求,推广适宜康复技术,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提高康复服务质量,强化康复服务能力,满足残疾人享有社区康复的基本需求。

(二)具体目标

到2012年末,在全市首批建设16个残疾人康复站(室),以后逐年增加。

三、建设内容

(一)设施配备

1、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残疾人康复站”,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或社区活动中心建立“残疾人康复室”,要保证有方便残疾人出入的固定的无障碍训练场所,面积不少30m2。

2、配备经济实用、符合残疾人需求、便于社区使用或家庭租借的康复器材和辅助器具,宣传康复知识的视听设备以及康复知识普及读物。

3、配备用于保存残疾人康复档案的文件柜和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其他办公设备。

(二)人员配备

1、每站(室)必须有经过康复专业训练的医师,兼任残疾人康复员。

2、残疾人康复站(室)服务辐射到的社区,要确定康复协调员(已配备残疾人专职委员的,由专职委员兼任,未配备的由街道、社居委安排人员兼任)配合残疾人康复员开展工作。

(三)站(室)职责

1、为辖区内残疾人建立规范的健康(康复)档案,建档率不低于90%。

2、对辖区内残疾人进行筛查、分类、诊断并提供康复服务或转介。

3、为各类残疾人提供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

4、指导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开展日常监护。

5、开展各类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宣传。

6、承办残联、卫生部门安排的辖区外其他残疾人康复服务与指导业务。

7、指导、培训基层医疗技术人员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和训练。

(四)人员职责

1、残疾人康复员

(1)负责辖区内残疾人的康复服务档案,做好康复训练记录,动态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与服务情况。

(2)进行残疾人功能评定并制定康复训练方案。

(3)适时对残疾人康复训练进行指导。

(4)对配发的设备、器具进行登记造册、维护保养。

2、残疾人康复协调员

(1)协助残疾人康复员工作,在残疾人康复员的指导下,进行残疾筛查,摸清底数,登记造册,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等其他工作。

(2)随时掌握辖区残疾人康复动态情况,并及时反馈给残疾人康复员,根据工作安排,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四、资金来源和管理

(一)资金筹集与使用

1、资金筹集。残疾人康复服务站(室)建设经费由县(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安排,市对县(区)给予适当补助,建设标准为每个站(室)4万元,其中市对县(区)补助2万元。

2、资金使用。市级安排的专项补助经费主要用于残疾人康复站(室)康复训练器材等设备的配置;县区安排的配套经费主要用于辖区内残疾人康复状况评估、建档立卡、人员培训、特殊康复器械的配置及适应性改造等业务经费。

(二)资金管理

1、市级补助的经费,由市残联通过政府招标统一采购康复训练器具。各县区按照当年下达的指标数,在完成残疾人康复服务站(室)建设点优选推荐、配套资金落实到位的基础上,报市残联、卫生局实地考察确认后配发。

2、县区安排的配套专项经费,由县区残联根据各站(室)开展残疾人康复状况评估、建档立卡、人员培训等业务的工作进度和评估情况分期划拨。

(三)资金监管

1、残疾人康复站(室)建设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市、县区财政部门实行专项管理、专项核算。要坚持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市、县区残联,卫生部门要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做好残疾人康务站(室)建设专项经费使用的监管工作。实行定期检查和专项审计相结合的监管办法对经费筹措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按照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实施审计。

3、承担残疾人康复站(室)建设任务的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加强财务管理,严格财务手续,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日志及可以证明其工作真实性的相关材料,将资金使用明细表等在一定范围内张榜公布,接受社会广泛监督,配合做好残联、卫生、财政等部门实施的监督检查。

五、组织领导

为加强社区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项目的组织领导,经研究决定成立市社区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各县区要根据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密切部门间沟通与协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计划地开展项目建设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由各县区残联牵头负责,会同县区卫生局负责本地区残疾人康复站(室)建设的选点申报工作;市残联会同市卫生局负责对各县区申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考察、审核,对条件具备承担残疾人康复训练的,报领导小组研究,确定为残疾人康复站(室)。

各级财政会同残联、卫生部门研究制定残疾人康复站(室)建设和运转资金的筹集与管理办法,及时拨付资金,以保障残残疾人康复站(室)的顺利建成和正常运转。

六、考核和评估

各县区政府要加强对残疾人康复站(室)建设项目的领导和支持,市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将适时地组织工作组开展实施情况检查,并对建设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与验收。合格、达标站(室)准许挂牌。建在卫生专业机构的康复站(室)挂“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室)”标识牌,建在社区(村)居委会的康复室挂“社区残疾人康复活动室”标识牌(有条件可中英文对照)。对建设不合格站(室)将予以通报批评,责令整改,并收回设备和资金。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县区残联和卫生部门要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工作,要依据本实施意见,制定具体操作细则;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抓紧完成残疾人康复站(室)的选点工作(项目指标分配见附件一);各部门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制度。定期检查了解项目实施情况,严格督导,加强管理,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确保完成本年度的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室)建设任务,并投入运营。

(二)规范实施,专款专用。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项目经费不得用于项目实施办法规定以外的用途。对弄虚作假、违反项目实施原则或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的单位,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限期收回资金和设备。

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篇(6)

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是政府发展残疾人事业,社会关爱残疾人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使更多的残疾人得到康复需求。根据市、县残联提出的要求:到20__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在县残联的关心和支持下,我镇作为崇明县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的试点单位,于20__年7月开展这项工作。通过开展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需求调查,目前需求康复服务对象830人与社区医生签约服务。(其中:视力残疾98人,听语残疾89人,肢体残疾399人,智力残疾200人,精神残疾44人。服务对象占持证残疾人76.3)双方手续的履行体现了“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的目的,不断确保残疾人的康复权利。三年来,我镇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工作始终围绕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及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提供了依据,也为这次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评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领导重视,制订方案,分工负责

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是残联工作的一项新内容,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评估工作是一项新举措。为了进一步了解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开展情况,了解残疾人对此项工作的满意度与康复需求,根据县残联的要求,我镇接受“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评估工作。镇政府把此项工作放在十分重要位置,按照市、县残联制订的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及时召开送康复服务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认真制订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评估工作方案,成立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评估工作小组、评估汇总小组。

为了确保评估工作的时间进程和质量效果,拟订评估工作日程安排,对参与评估的同志提供信息以利工作的方便。为了体现效果评估真实性、代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随机抽样20从被服务对象档案资料中以逢五逢十的数字抽取,从而确保20对象评估的公正性。

这次参加评估的有:民政、残联干部2人,社区卫生中心专职医生2人,县人大代表1人,退休教师1人,镇村助残员33人。还举办培训班、召开相关会议,让大家明确评估工作目的,了解送康复服务方面的落实情况,通过调查上门访谈了解残疾人对康复服务的满意度,掌握残疾人对“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的认同度。

二、深入调查,分组汇报,分析情况

我们把这次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评估工作作为推进和不断完善、巩固送康复服务的基础和动力。自九月二十一日至九月二十八日分成六组突击九天时间逐户上门分别对辖区内康复需求的830名残疾人进行效果测评问卷调查和随机抽样的166名残疾人进行满意度调查表问卷访谈。为了确保评估工作进程和掌握评估工作第一手资料,镇残联干部、康复指导员分别到协进、育新、育德、西新等村逐户上门访谈评估,认真听取残疾人对“送康复服务上门”满意度、社会对送康复服务认可度。这次入户调查830人,发出问卷830份,收回问卷830份,问卷回收率100,随机抽样20对象,发出问卷166份,收回问卷166份,问卷回收率100。

(一)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满意度调查表汇总分析:

1、社区医生每次按时上门提供服务

按时143人占86.15,基本按时22人占13.25,不按时1人占0.6。

2、社区医生每次上门服务的时间。

一小时30人占18.07,半小时至一小时123人占74.1,半小时以下13人占7.83。

3、社区医生服务时间约定情况

能预约117人占70.48,基本约定48人占28.92,从不约定1人占0.6。

4、社区医生服务态度

认真的158人占95.18,比较认真8人占4.82。

5、社区医生提供需要康复服务情况的服务内容

159人认为医生提供需要服务的内容占95.78,7人认为医生提供需要服务的内容占4.22。

6、社区医生服务后双方的签字情况

163人确认每次服务签字占98.19,3人有异议的占1.81。

7、社区医生服务满意度

161人对社区医生服务满意占96.99,5人对社区医生服务基本满意占3.01。

(二)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测评问卷中汇总分析

1、第一次知道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

镇助残员15人,村助残员503人,村干部4人,社区医生300人。亲友3人,其他残疾人1人,康复宣传资料1人。

2、了解“送康复服务上门”内容

康复知识咨询713人,康复知识宣传736人,心理咨询606人,康复训练441人,基本保健813人,防病知识宣传682人,转介服务15人,营养卫生指导537人。

3、“送康复服务上门”带来哪些改变

生活自理能力有所增强109人,心情更为舒畅368人,对药物使用更加了解78人,对自身健康更加了解125人,对疾病防治知识更加了解42 人。

对自身残疾的康复训练和预防知识更加了解35人。

4、对目前享受“送康复”服务是否满意

调查中满意801人,占96.5,基本满意29人,占3.5。

5、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还存在哪些问题,应有哪些建议:应继续加强“送康复服务上门”,特殊人群分类服务。例:长期卧床的每月二次。

(三)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服务记录表评估汇总分析

为了真实掌握社区医生的康复服务质量,评估小组对康复需求的830份服务记录进行逐份分析评估。

1、基本情况(基本信息)平均得分1.77分,康复需求平均得分0.73分,服务确认(双方签字)平均得分1.52分,服务次数平均得分1.93分,服务记录(服务内容)平均得分1.91分,总分的最低分为7分,最高分为9.3分,平均得分7.86分。最后逐一审定,有6人在80分以上,其中2人在90分以上。70分到79分有15人,康复医生普遍受到残疾人的好评。

三、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分析原因

通过评估汇总,我们认识到开展“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普遍得到残疾人的接受和社会的认同,社区医生逐步了解残疾人在康复医疗方面的需求,残疾人也逐步认识到通过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从而激发了残联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

通过评估工作,我们认为:

1、成效显著

(1)、社会效应扩大

开展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残联工作的知名度,各级政府对残疾人的关爱使残疾人的待遇不断提高。一些智障人士通过阳光之家的活动和社区医生的康复服务,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各项活动。例:北桥村三官7队陆凯军、三协村养正1队邢丹参加了市、县举办的特奥会,分别获得自行车金牌和铜奖,为残疾人争得了荣誉。象海中村10队宋群等残疾人长年患病卧床不起,不能行走,心情沉默,导致有寻短见的念头。自从康复服务到家后,社区医生每月一次甚至多次的服务使她心情开朗,解脱了困境,对生活有新的希望。

(2)、多奉献,少索取

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成为社区医生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平台。通过开展这项活动涌现出许多动人的故事。杨品岳、吴振西等医生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上门为残疾人宣传康复知识,耐心进行心理疏导与残疾人更近了、更亲了。顾琴、施建华的服务得到残疾人的一致好评,上门服务中有时侯人不在还要走数次,他们从不怨言。常说,服务是我的职责,为了他人的幸福我们就是多吃苦也心甘情愿。

(3)、坚持长效机制

开展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为了使更多的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我们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寻找可行的管理方法。发挥镇助残社、阳光之家的作用,依靠村助残员的力量于20__年6月对康复需求的830名残疾人逐户上门考核社区医生的服务和满意度情况。通过汇总考核:好的占75.5,较好占8.9,一般占14.9,差的占0.7。通过这次评估得到启迪,开展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要有长效的考核机制,平时普查和相关会议的提示,才能使康复服务得到不断推进。

2、存在问题

通过评估汇总分析,个别社区医生服务记录单一,部分社区医生服务内容、服务记录书写不规范,个别社区医生服务与记录不一致,态度不端正,根本原因:

(1)、社会宣传力度不够

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重视会议与培训班的宣传,忽视利用镇广播的宣传,从而缺少社会监督的力度。

(2)、调查研究深入不够

通过评估分析,极大部分康复需求对象对送康复服务是满意的,但部分社区医生对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关系分不清。理解上的原因导致康复服务局限于基本保健,缺少针对性,专业性的服务,对提高和改进服务有一定的距离。

(3)、对特殊群体服务不到位

部分听语残疾人语言交流的困难,服务流于形式。

部分智障人士行为能力差,只能通过监护人服务,使一些社区医生服务内容不钻研,工作上不主动。

这次效果评估中汇总,为确保评估质量,强调评分不感情用事,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客观公正,对每一份服务记录表逐一认真细致地评分。汇总评估小组全体成员广泛地从各方面评估,充分听取每个人的意见,真正体现民主和集中,做到了畅所欲言。这次汇总评估,既从上门调查中看到和听到的意见反映出来的情况作为评估内容结合起来,又从服务记录表中填写的记录与现场反映的情况结合起来。还从问卷调查、服务记录与整个服务的全过程结合起来,把服务记录、调查问卷,被服务对象反映的情况贯穿于整个汇总过程中,达到了每个社区医生得分标准统一。

四、对照现状、落实措施、分步推进

根据社区医生服务记录等情况,通过评估汇总结果,为了坚持长效管理。不断深化和推进康复服务,及时召开了镇、村助残员、社区康复医生参加的残疾人康复工作总结会,通报了镇社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的评估结果。从评估汇总分析及接受服务的残疾人满意度效果分析,表彰了3位工作实绩较好的康复医生。我们还对于被服务对象反映服务好,但记录单一的个别社区医生进行个别引导;对于部分社区医生服务内容、服务记录书写不规范的进行提示,对于个别社区医生服务与记录有不一致的现象分别指出。整个评估汇总分析,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还有个别性。为了进一步推进和深化送康复服务上门的效果,真正不断满足接受康复需求的服务对象,体现全社会对他们的关爱,拓展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让党和政府的恩惠洒向残疾人的心坎上。具体的措施:

1、强化康复工作联席会,完善信息,沟通情况,认真做好康复工作。

2、制订切实有效的康复工作质量管理制度。

3、发挥村助残员的作用,跟踪调查康复服务工作质量效果和按月记录动态情况。

4、不断摸索,积极探讨送康复服务联系网络,通过信息联系,形成社区医生激励康复家庭促使残疾人有的放矢地加强每日的康复锻炼,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康复服务。

5、不断建立、逐步完善送康复服务工作考核内容,使镇村助残员、社区医生自我对照、自我鞭策、自我创新,形成送康复服务工作是应尽的职责。将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进一步拓宽思路,使我镇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又有新的特色。

五、点面结合、制订计划、分类服务

随着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残疾人地位不断提升,对我镇残联工作又有新的要求。为此,我们专题对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进行研究,集思广益,制订了下一步工作计划。

1、根据残疾人的特点,实行分类服务

通过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评估,对残疾人家庭、残疾人类别、残疾人身体健康状况有必要实行不同对象,不同年龄段的服务。促使服务不拘于形式,达到服务有效果。

2、实行点、面相结合的服务形式

随着村社区残疾人居住的分散,各类残疾对象工作的流动性,残疾人健康状况的不同,有必要设定村社区固定的康复服务点,实行信息联系报告制度。这样残疾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接受服务、内容、时间等。从而既减轻社区医生的工作负担,也增加了残疾人康复服务的选择,确保康复服务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3、规范服务手续

社区医生的服务要规范,记录要按照规范的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双方必须签字。被服务对象不能或不会签字的,以印章或监护人代签字,不能由社区医生。如有现象,不能作为当月服务的次数 。

4、康复服务要互相配合

社区医生服务与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要发挥信息作用,无信息的社区医生应主动上门明确服务时间。双方有规定的时间约定,可以方便被服务对象就医,也可以减轻社区服务医生负担。

5、服务项目要规范化

社区医生送康复服务上门对业务要不断提高,应按照不同的残疾对象和类别给予不同的服务内容。对于提出需要增加服务项目能解决的尽量满足他们的服务。不能解决的及时记在服务记录上,向所在村助残员汇报,村助残员一并报告镇康复指导员,统一妥善处理。

6、加强社区医生交流和信息的反馈

为了不断提高送康复服务上门的效果,实行季度例会制度,社区医生如实汇报送康复服务上门的服务情况、满意程度、存在问题和建议,并由镇康复指导员检查服务记录,并及时剖析情况。

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篇(7)

我自从去年月份任职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以来,在社区残联领导的正确带领下,在残联所有工作人员的鼎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进取,认真工作,充分发挥一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应尽的义务与职责,在任职以来,我与其它专职工作人员通过走访社区残疾居民家庭,了解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及时向社区、居委会反映残疾人情况并提出工作建议,切实照顾好社区残疾人的生活。做好社区残疾人的生活保障、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工作。我希望通过努力工作,可以激励残疾人朋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让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现将今年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评议。

一、积极走访,关心残疾人生活状况

今年,我与社区、等两名同志积极走方社区残疾人家庭,了解残疾人朋友的生活状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我们通过主动走访社区户残疾人家庭,对社区残疾人生活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对残疾人朋友的需求做了认真的记录,并向上级残联组织和有产部门进行了汇报,确实的解决了社区残疾人朋友遇到的问题。像社区里残疾人、是一对夫妻,他们两个人都没有工作,面且身体上还是级残疾,家庭生活困难,我们在走访中了解到了他的困难,后来通过联系塑料花外加工工作给他本人和家人做,增加了家庭的收入,解决了生活问题。通过开展走访活动,受到了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

二、加强社区残疾人的康复工作

我们根据社区每个残疾人的不同康复需求,对社区内的残疾居民开展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使其得到最佳的康复效果。在今年月,我们接受了残疾人康复训练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通过这种有效的培训工作,切实加强了我们这些专职委员的工作能力,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残疾人朋友,我们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依托,使残疾人就地就便得到康复训练与服务,根据上级领导的要求,我对自己所管辖区的名残疾人的康复需求进了深入调查工作,对需要康复训练与服务的残疾人建档立卡。为残疾人朋友提供多种康复服务,我根据残疾人不同的康复需求,为他(她)们提供康复医疗、心理疏导、康复护理、知识普及,同时还对残疾人的亲友进行培训与训练指导,这样可以更加方便帮助残疾人进行康复工作,在平时的康复工作中,我根据社区各类残疾人的特点,开展相应的康复训练:肢体残疾成年人开展以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为主的康复训练,指导使用矫形器和训练器具,并对训练效果进行阶段评估。对脑瘫儿童按照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原则,适时选配辅助器具,开展运动功能、姿势矫正、语言交往、生活活动四方面的康复训练,并对训练效果进行阶段评估。对智力残疾儿童开展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交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六方面的能力训练,并对训练效果进行阶段评估。逐步开展成年智力残疾人生活自理、简单劳动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生活护理等综合康复训练服务。开展盲人在日常生活环境和公共场所的行走导向训练服务。聋儿听力语言训练、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及视功能训练、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等。同时积极普及康复知识,积极开展康复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工作。

三、加强残疾人就业管理

今年,我所管理的社区残疾人中,有名残疾人在就业问题上遇到了问题,主要问题是部分残疾人朋友因为身体伤残情况严重找不到工作,以及工资待遇过低等两个主要问题,为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我将情况反映给有关领导,在上级领导的帮助下,开展了以下工作措施来帮助残疾人朋友解决工作问题。

1、加强残疾人文化素质培训。要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加强残疾人素质培训尤为重要,我们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以就业需求为出发点,依托社会资源举办各类短期技能培训班,帮助残疾人掌握生产工作技能,加强就业前培训;又以职业要求为落脚点,加强企业内残疾人在职培训,提高残疾人工作适应能力;通过加强创业培训,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同时我还为社区残疾人个体就业提供帮助。

2、加强分散比例安置残疾人工作,这项工作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帮助残疾人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依法足额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促动用人单位愿意接受残疾人,从而为残疾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继续贯彻落实已有的福利企业政策,对现有福利企业切实搞好服务,为福利企业巩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带动更多的残疾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