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院创业工作计划

学院创业工作计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15 00:22:35

学院创业工作计划

学院创业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医学检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教育改革;实践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是教育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及大学生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根据教育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号召,通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促使高校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1]。其本质就是希望在校大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走进社会,提早接受实践教育,在实践中创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医学是一门实践学科,而检验更是一个注重技术训练的专业。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技术的革新总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医学检验领域,新型检验项目的开展及新型检验技术的应用为人类的健康卫生事业带来不可磨灭的贡献。作者总结指导检验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经验与不足,从学院、指导教师和学生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组织与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1学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

学院是学校、教师和大学生之间进行有效联系的中间者,学院既下达学校的各项政策给学生和老师,也协调各方面之间的关系,既能调动师生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积极性,也能实时督促师生协作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1.1学院建立检验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小组

由学院分管科研的副院长担任组长,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管办主任担任副组长,专门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宣传、申报和管理工作。

1.2落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预备项目

每年在大一新生刚入学时,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鼓励在大一下学期积极申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预备项目。

1.3鼓励学校中青年教师和医院检验科技术骨干担任指导教师

青年教师有创新潜力,富于开拓性和创造力,与学生之间容易沟通,是激发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2]。青年教师刚刚从学生阶段走过,更能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更容易与学生沟通。目前,高校新进教师多为博士,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强,而医院检验科技术骨干临床经验丰富,工作中更容易发现现有技术的不足和能满足临床需要的新技术或者新项目,两者互相补充。

1.4鼓励学生自主选题或指导教师选题两种方式,做好立项申报工作

学院应及时宣传了解学生动态,对自选课题有想法的学生,予以鼓励,并组织向工作组汇报,对此类学生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对课题形成成熟的思路。对于指导教师的选题,项目负责人仍为在校大学生,鼓励学生参与文献调研、实验实施和论文撰写等,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思维和能力。

1.5监督和管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组加强对立项项目的中期检查和年度考核。由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汇报,重点介绍项目实施所取得的进展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院既对项目的实施起到监督作用,也能举全院之力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充分发挥学院在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推动作用。

1.6提供项目实施所需要的条件

学院的实验室、教学楼和会议室等场地,应对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大学生免费开放,提供相应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

2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对大学生的要求

大学生是国家人才的重要来源,提高大学生的能力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发展为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创新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3]。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鼓励大一下学期的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医学院校课程设置较多,课余时间不够充裕,因此,学生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要依靠寒暑假时间。对于自然科学类项目来说,往往一个项目涉及的实验比较多,出成果时间较慢。医学检验是四年制的专业,三年理论学习加一年临床实习,在校学习时间为前3年,从大一下学期申报开始,共有2个暑假和寒假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时间充裕,可以充分参与项目的每一环节。笔者作为指导老师所带的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负责人及成员为2012级检验专业本科生,在2014年暑假和寒假完成部分实验后,2015年暑假即进入临床实习,后续实验及论文撰写均难以主动参与,按时完成。

2.2要求学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大学生主观意识的驱动,是创新创业训练获取成果的主要条件[4]。与学生一贯的课堂学习不同,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外专业内的研究进展、实验操作、论文撰写和成果交流等方面的知识,更多地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和发掘自己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个人特长,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这就需要学生在达到学校要求的课业成绩以外,对课本外知识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推动项目的实施。医学检验专业相对临床医学等其他专业来说,课程较为轻松,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3不仅培养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而且锻炼团队负责人的团队管理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不仅仅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是对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从团队的计划和组织,任务分配到项目时间的管理,都对项目负责人提出更高的要求。

2.4提早接触实践技能,增强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更重要的是遇到专业相关的实际困难时的心理素质。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大学生,很多以前从未接触过此类项目,缺乏对项目的近远期规划和安排,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容易产生退缩和放弃的想法,大学生应学会适时与学院及指导教师沟通交流,学会寻找多方资源解决问题。

3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学校应把鼓励有科研项目和工作经验的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作为青年教师的教学内容之一。指导教师不仅要设计出适合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项目,更要有较强的责任心来精心指导学生[5]。

3.1指导教师应将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作为教学任务完成

指导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向大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科研及社会项目的机会,并监督和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将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完成,在传授理论知识以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2指导教师应适时督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推进

无论是学生自主选题,还是指导教师选题的项目,大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实施中发挥积极主动作用,而指导教师主要负责点拨思路,答疑解惑,帮助学生解决项目进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防止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无所适从,产生消极倦怠的心理,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夭折。作者在指导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时,在项目启动阶段,即安排所有同学学习文献,对项目意义和内容进行讨论,使大家明白项目的具体流程并知道如何实施。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及时对操作技术给予指导,对于实验中的困难,鼓励同学向其他领域师生请教,使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3.3指导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中注意挖掘适合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面向在校大学生,与普通的教学科研项目不同,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要求时间不能拖延过长,项目不能太复杂深奥,大学生接触专业时间不长,对专业认识不够,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中注意启发学生,挖掘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项目。

4结语

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宝贵资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尽管在目前的医学教育改革中,教育教学和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不断深入,围绕提高大学生岗位胜任力和职业素养开展课程设计、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改革仍需加强[6]。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适应了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体现了教育部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举措[7]。医学检验专业的快速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型检验人才的培养,新型检验项目的开展,新型检验技术的应用,将给人类的卫生健康事业带来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EB/OL].(2012-2-22)[2015-12-20]..

[2]李立明,何桂英,刘子建,等.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8(3):84-86.

[3]李洁.多措并举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J].教育与职业,2014(15):104-105.

[4]钱小明,荣华伟,钱静珠.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21-24.

[5]钱小明.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1):40-42.

[6]张勤,李立明.国外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及改革趋势的比较[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5,35(9):1281-1284.

学院创业工作计划篇(2)

苏州科技学院地处古城苏州的西部——高新技术开发区,由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建设部属)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原铁道部属)于2001年9月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学校以工为主,涵盖工学、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经济学等10个学科门类。

学校美术学科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发展齐全,已经发展成为综合性艺术人才培养摇篮。

学校已成功地举办了两届全国粉画展、一届全国大学生粉画展和首届中国(苏州)国际粉画作品双年展。中国粉画艺术泰斗、我校杭鸣时教授致力于推广普及粉画艺术,中央电视台专门为他拍摄了22集粉画教学专题片。

近年,我校有3位老师的美术作品先后获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2014年8月全国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中,我校6位画家作品入围全国美展。王嫩教授油画作品入选“中国梦—塑造中国新形象”美术作品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刺绣传承人工艺大师姚惠芬、桃花坞木刻传承人工艺大师顾志军为我校兼职教授。

教学单位介绍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建筑系)始建于1985年7月,现有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建筑学(建筑幕墙设计方向)等5个本科专业和方向;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城市规划专业学位硕士点。

学院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学科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风景园林学是“十二五”省重点(培育)学科。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2012年学科评估中,学院建筑学学科排名第18名,城乡规划学学科排名第17名,风景园林学学科排名第23名。

建筑类专业(含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和环境设计专业是江苏省高等学校“十二五”重点专业,城乡规划专业是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江苏省高校首批特色专业。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均通过了国家专业评估,其中城乡规划专业为优秀级通过,建筑学专业具有建筑学学士学位授予权。同时建筑学专业已被教育部批准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城乡规划专业入选“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4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8人,同时还聘请了22位兼职教授参与教学。教师队伍中有“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工程设计大师1人;住建部专家委员会专家2人;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

建筑实验中心是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类主要实验仪器设备900余台套、价值2200余万元。

学院已培养毕业生5000多人,近三年来,在全国各级各类学科专业设计竞赛中,共获包括“挑战杯”在内的各类奖项120余项,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近三年,学院获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或优秀课程等8项、完成或在研省级以上教改课题10项;完成或在研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内的省部级级以上科研课题20余项,获得包括优秀规划设计银质奖在内的市厅级以上各项科研奖励20余项,出版教材、专著24部、公开发表论文数百篇。

学院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台湾、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或地区有关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院客座教授或来院讲学。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由原美术系和传媒科学与技术系于2007年组建,两系分别于1993年和2000年建系招生,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学院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发展齐全的综合性艺术人才培养摇篮,现开设美术学(师范)、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四个本科专业,2013年起全部招收艺术生(部分专业原为理科生),2014年开始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

近5年,学院教师科研获得各种奖项15项,省级27项,发表、入选参展200余幅艺术作品。出版画册、专著、教材17部,学术论文近二百篇。

学院坚持“重基础、宽口径、多样化、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托文化底蕴深厚的苏州,加强学院内涵建设和影响力提升,将“学院艺术”与地方民间艺术相结合;将新媒体技术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将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开放办学、广泛合作,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以“大艺术、全媒体”贯穿艺术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招生专业介绍

环境设计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艺术修养、人文素质、设计组织和协调能力,并全方位掌握环境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对时尚的敏锐感,了解有关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方针、政策、法规,能胜任环境设计、施工管理及理论研究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室内设计、外部环境设计、家具设计、装饰材料与构造、建筑设计等。

学生毕业后可应聘室内建筑设计院、室内设计公司、景观设计公司、艺术品公司等,从事室内外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室内艺术品配套等工作;也可应聘到建筑工程公司、装饰公司等施工企业从事施工管理工作;还可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

备注:本专业是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绘画基础,需先通过艺术类专业考试。本专业要求无色盲、色弱。

视觉传达设计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于1994年开始招生,是江苏省重点本科专业建设点,具有专业学位(MFA)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本专业以“厚基础,宽方向”为教学宗旨,构建开放式的教学与研究平台,进行跨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经过几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团队;师生屡次在全国设计艺术大赛中获奖,师生参展和获奖率位于江苏同类高校前列。本专业开设了品牌形象与广告设计、新媒体传播设计、装饰艺术设计三个特色专业培养方向。

本专业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城市经济与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艺术素养,掌握系统设计理论、设计策划方法,具备市场研究和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具有平面、广告、展示等视觉传播设计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设计、策划、研究、生产、服务和管理单位从事平面、广告、展示UI设计等视觉传播设计、研究、管理诸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形式构成基础、装饰基础、图形图像处理、三维数字造型、视觉传播设计史、版式与书籍设计、图形与海报设计、文字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广告策划与文案、包装设计、动态图形设计、空间软装设计等。

备注:具有艺术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

美术学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美术学专业自1994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1997年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为教育部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指导纲要试点专业。

美术学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具备较强的专业学术水平,教师作品不断在全国美展、百家金陵等全国性大展和专业单项展览获奖,教师科研论文在各类高等级专业刊物发表,在专业创作和理论研究等方面成果显著。美术学专业在历届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江苏省新人新作展、江苏省高校美术作品展、江苏省师范生技能大赛等各类展览和竞赛中获奖,在人才培养方面成绩突出。

本专业为师范类,培养掌握美术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能够在中高等学校进行美术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其它教育工作者,同时又能胜任社会多种类型的美术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形式构成基础、中国美术简史、外国美术史、素材收集与创作、毕业创作等。

学生毕业后可应聘中小学校、各种文化创意领域相关企事业等单位,从事美术教育、艺术创作、艺术设计等工作。

备注:本专业具有艺术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

动画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掌握动画策划、创作、传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动漫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动画剧作、分镜头故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影视美学、动画视听语言、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影视音乐音响等。

学生毕业后可应聘文化创意、游戏软件开发、产品设计、建筑、教育等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创作、传播、应用及理论研究等工作。

数字媒体艺术 [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本专业主要培养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设计理论,可独立运用专业知识从事数字影视创作、虚拟现实、新媒体交互设计以及游戏设计等相关行业工作,并具有较高艺术文化素养和创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以新媒体交互设计和数字影视创作为专业特色。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等不同级别的学科竞赛奖项。

主干课程包括: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形式构成基础、思维训练、图形图像处理、数字色彩与版式设计、影视摄影与摄像、数字媒体设计与创意、数字视频制作、三维造型与动画技术、影视画面造型、交互设计、游戏设计方法等课程。

学生毕业后可在移动媒体、IT企业、网络出版、数字游戏、影视音像出版、影视后期特效、视频剪辑合成、虚拟现实等相关行业从事数字产品的开发、策划、艺术设计、交互设计、编创与制作等方面工作。

备注:具有艺术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

招生省份和专业考试方式

2015年我校在浙江、河南、山西和广西4省(市、自治区,下同)设置专业校考,考生报考我校除参加所在省美术类专业统考外,还须参加我校在该省单独组织的专业考试;

学院创业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创新;创新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科技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62-02

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根据国家教育改革需要,很多高校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我们湖北工业大学也加入其中,大胆创新与实践。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我们学习先进的创新教育理念[1],在学校创建“创新学院”,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其次,我们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培养专业面广、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人才。最后,我们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创建“创新学院”

创新学院是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验区。这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近年来,国内很多著名高校已经开始了创新学院的创建、管理和教学。比如北京大学2001年成立了“元培学院”,浙江大学2005年成立了“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成立的“匡亚明学院”等。这些学院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也使得创新学院成为创新教育的一种新途径。我校学习先进的创新教育方法,结合自身实际,对创办创新学院进行了探索。我校创建创新学院依托原有的学院,学院与学院合作,开设有关课程,加大对学生跨专业、跨学科的基础教育。创新学院的管理采取“教务处主管,学院配合”的方式。成立特别的领导小组,小组职务由学校主要领导兼任,便于快速落实先进的创新教育理念,及时修正创新学院创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最终完善创新改革体系。学校也给创新学院提供了全面的政策和经济扶植。我们在创新学院成立创新班。创新班学生由各学院从新生中选拔,采取“自愿报名,双向选择”的方式,通过面试检验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再结合期末考试的成绩进行选拔。我们对创新班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育模式。创新班的学生前期实行宽口径的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广泛学习各类基础课程知识,打牢基础。后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进行小组教学、个别辅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创新班的学生,我们提供了新的考核方式,采用特殊的学分制。这些学生学习新的专业课程和参加导师项目研究,将获得相应的学分,这让学生没有毕业的后顾之忧,更加主动学习,自由发展。对学生的管理,我们除了选择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日常教务管理,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一位学识渊博的专业导师进行学术指导。

二、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实行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高校的积极响应,目前加入“卓越计划”的高校已有近200所。长江大学机械专业加入“卓越计划”,实施了“3+1”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双导师”指导模式[2]。这种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下,企业不再只是用人单位,也是培养人才的机构。通过企业的实习,学生在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便能更快地运用到企业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活学活用,即学即用。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第二批获教育部批准的“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院领导抓住契机,与长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前三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与机械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完成相应的理论教学环节,具备基础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在第四学年,学院安排学生去长机科技公司进行实践教学,主要学习长机的先进技术、先进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并委派专业老师长期“蹲点”长机,与长机工程师共同管理和组织教学工作。这一举措也标志着我校机械专业“卓越计划”进入了实质性实施阶段,我校与长机科技公司的合作也获得湖北省教育厅的认可,并成功入选“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三、鼓励参加科技竞赛

鼓励大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我国教育相关部门根据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举办了如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重大科技竞赛,旨在引导和鼓励高校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为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辽宁工业大学构建了多层次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机制,建立了科技竞赛的保证措施,取得了丰硕成果[3]。我校汲取辽工大经验,在校内探索科技竞赛机制。各学院每年定期开展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竞赛活动,学校每学年也会举办创新杯等校级科技竞赛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学校把参加科技竞赛作为素质分加分项目之一,并要求各班开班会进行竞赛宣传。对院、校级科技竞赛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奖励,鼓励他们参加省级、国家级科技竞赛,并安排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和较强设计开发能力的专业导师进行指导。大力宣传和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重量级科技竞赛,和全国优秀大学生一起切磋、学习,这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参加科技竞赛的学生将接触一个科研项目从收集资料到立项,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模糊的想法到制作成品的每一个过程,了解学习基础知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这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欲和学习兴趣。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创建创新学院,给学生提供一个优质平台,学院与学院之间的联合培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面,并且重点培养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强化;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行校企联合的方式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导向,积极加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塑造。结合以上三点,必能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邵贵文.创新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实验学院为例[J].新西部,2011,(35-36):43-44.

学院创业工作计划篇(4)

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是民族振兴之魂。今天的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正在蓬勃涌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是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理应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提升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重要举措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其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都能善于思考、勇于开拓、乐于尝试,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类型齐全、层次各异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新疆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教育为优势,以少数民族教育为特色,以农业科学为主要学科领域,以自然学科为主要发展方向,以本科教育为主要办学目的的多学科性农业大学,学校设有农科类、理工科类、文科类、社科类等众多学科类专业。在新的形势下,学校树立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办学理念,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合理设置专业,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把我校的学生努力打造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先头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在学生心中播撒创新创业的种子。

一、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机制现状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应注重项目的研究过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1]。我校现已构建三个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体系,分别是校级、自治区级和国家级,三个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涵盖我校理工科、农科、文科和社科等学科门类。

(一)项目管理

1.项目申报、立项。我校以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农大特色为依据评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要是由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专家审核小组”,由审核小组评审项目(校督导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负责人答辩,学院择优立项,评选出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校审核、公示无异议后发布文件,确认校级项目的立项。

自治区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根据教育部和教育厅要求的时间与分配的名额数量,在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础上进行推荐申报、立项。

项目执行期,校级和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要由学院负责管理,由教务处负责登记备案,并对研究项目实行跟踪管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由学校管理。我校的管理特色是层层负责制。

2.项目结题验收。校级和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由学生所在学院负责组织验收专家小组,学校派一名督导专家参与。验收采用PPT答辩形式,按申请时的成果形式要求进行验收,在验收中需要审核期刊原文或录用通知,对不符合申请书成果要求的项目不予验收通过。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需要交的验收材料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验收报告、项目总结报告、项目成果展示、答辩用PPT文件、公开发表的论文、期刊网下载的电子版和原word版、所有验收材料纸质装订本一套等。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由学校安排专家组进行验收,验收采用PPT答辩形式,按申请时的实施方案要求进行验收。在验收中需要审核期刊原文或录用通知。对不符合申请书成果要求的项目不予验收通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需要交的验收材料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请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验收报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总结报告(5000字以上)、公开发表论文(终稿WORD文档)、成果展示板、专利证书(若有)扫描或照片、支撑材料、答辩PPT文件、所有验收材料纸质装订本一套等。

(二)经费管理

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由学校从教学事业费中划拨专项经费;二是由指导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提供的经费;三是学院及各类企业和社会团体提供或赞助的经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资助额度为1000~5000元/项。由学校资助的经费和企业代管的经费由学校统一管理;由学院和指导教师科研项目提供的经费由所在学院和指导教师负责管理。项目经费主要用于与课题研究相关的项目支出,如文献资料的收集、查询、打印或复印,实验材料和试剂药品的采集和购置,调查、走访等必须的交通经费等。经费报销程序为项目经费负责人签字―学院审核―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办公室审核―财务处报销。中止或撤消的项目,根据相关情节停止或追回其经费。

(三)指导教师

教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校在配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教师时,一般情况下要求首先具有很强的责任性,可指导学生很好地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对所开课程有较深的研究或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成果;具备较深厚的专业理论修养和五年以上教学经验,有独立讲授一门及以上课程的经历;承担学校前期研究课题的教师可以是积极依托课题指导学生申报和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老师。

(四)创新学分认定

学校组织专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行评审,按时结题并提交结题材料的项目,主持人可获得2个综合素质学分,其他参加项目工作的学生每人可获得1.5个综合素质学分;中途退出的学生不能获得学分。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水平,激励学生自主学习,2012年,我校制订了《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办法》。学校设立创新学分,研究项目成果中发表的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在国家级、自治区级的全国高校学科竞赛、自治区高校学科竞赛、挑战杯竞赛中获奖等,根据学生排名给予不等的创新学分认定。创新学分可用于替代各类不合格课程所造成的学分不足,所替代的不合格课程成绩按原考试分数登录,不做修改。有创新学分的学生在成绩表的课程栏中加入一项:创新课程,成绩按80分记入,绩点按3计算,学分数按认定后的数额填写。但综合素质学分和创新学分不得重复使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校每年11月启动第二年的项目申报,由于我校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由学院择优评选立项,因此学院立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不论从命题还是从建设内容上来讲随意性很大,有些项目不符合学校的要求,学院也没能很好地监督和督促项目的实施建设。由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周期短,管理人员缺,因此无法对项目进行阶段性检查和中期检查,导致有些项目无法正常实施,完成不了预期的目标,中途而废。首先,学院是否监督项目主持人组织项目组成员进行项目交流建设?指导老师是否在组织学生建设项目?学校无法对项目是否在实施建设过程中进行跟踪。其次,由于立项项目数量多,学校无法完全实行跟踪管理,无法完成阶段性检查和中期检查。再次,虽然我校制订了管理办法,办法里也明确规定项目变更必须报学校备案,但在未经备案的情况下,学院随意变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和主持人以及参加人的现象普遍存在。[2]

2.项目结题时存在的问题。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验收时也是由学院组织验收,学校只是安排校督导参加验收,起到监督的作用。但是,学院在验收项目时随意性很大,有些项目未按项目申请书上的成果形式进行结题,学院验收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过则过,差不多就过等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学院认为,一年建设期,项目经费拨的又少,做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还有些学院的领导不够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因此,这里面种种消极因素比较多。

(二)经费管理不完善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校的项目经费是不予报销的,项目完成结题,负责人提交所有结题材料,学校出台结题结果后方可报销项目经费。虽然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一直以来都是专款专用,但这样的经费管理导致学生无法按项目进展情况有效使用经费,前期经费支出只能是学生自己垫付或指导教师垫付。后期经费报销过程烦琐,限制条件太多。

(三)指导教师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目前我校没有出台相关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老师规范条例,也缺乏有效机制来监督和督促教师提供指导。而且,指导教师的课时量大,科研任务较繁重,因此很难能保障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个别指导教师,在项目立项后,基本不再管项目实施过程,只是在学期检查、结题验收时给学生签字,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指导。对指导教师,学校没有制订相应的奖励机制,无法激发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积极性。

(四)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不完善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和积极性,开启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然而,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对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重视不够,对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照不够,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学生培养共性制约强。很多学生怕影响学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漠不关心,拒之门外。我校虽然制订了一系列创新学分奖励机制,专门出台了《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认定办法》,但奖励力度不给力,达不到学生预期的目的和期望。学校指定的创新学分认定办法无法解决学生用创新学分替代不合格课程所造成的学分不足问题。创新学分认定办法制订的门槛偏高,只有个别毕业生在毕业之前用创新学分替代了不合格课程学分,而且是1~2学分的不合格课程,而大部分开展项目的学生无法认定创新学分,只能认定综合素质学分,因此,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三、加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机制改革

(一)项目管理

1.项目管理上的改进措施。为提高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质量与科研成效,项目需要从以下四个阶段进行管理。

一是选题审核阶段。学生申报后,由学院组织专家,学生答辩,专家小组共同指导和审核的方式,优选和优化项目。指导和审核工作包括:①对选题意义及计划工作内容进行评价②对选题技术路线进行可行性评估;③提出指导性建议与意见。各项目小组在专家评审后,项目需要结合专家意见,重新撰写项目申请报告。教务处对各单位相关工作进行检查合格后,接收该单位本年度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立项申请。

二是立项阶段。项目确认立项后,动员项目组成员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递交项目任务书。

三是项目运行与中期检查阶段。采用中期汇报交流、座谈的方式,加强项目间的工作交流与工作督促,保障项目按计划推进。

四是项目验收与成果展示阶段。学院组织专家小组,采用PPT答辩方式对项目进行结题验收,按申请时的实施方案要求进行验收,在验收中需要审核期刊原文或录用通知,对不符合申请书成果要求的项目不予验收通过。验收完成后对成果进行公开展示,以提升项目在学生中的影响,激发更多学生参与创新活动。

2.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改进措施。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行主持人负责制。接到审批立项通知后,项目主持人需认真填写《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任务书》,制订科学合理、详细周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或结束时,需接受学校对项目的中期检查或结题验收,并提交工作总结和结题报告。

项目执行至中期,须由项目组提交中期进展报告,由学院组织专家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并将问题汇报至教务处。学校不定期检查项目实施情况,对立项后无故不开展项目工作、项目执行不力、未按要求上报项目进展报告、项目经费使用不符合有关财务制度规定等情况者,将视情节轻重给予中止或撤消项目、取消申请资格等处理。

项目实施全程为各项目配备中青年指导教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的创新工作,指导教师对项目的全过程给予意见和支持,负责全程指导、督促项目进展。我校多数项目结合了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研究资源与配套资金。在发挥学生主持人作用的同时,加强教师在科研与方法思路上的指导,调动学生关注科研前沿、行业动态和社会发展,并对校外业务机会、企业合作有新的认识,提升学生创新水平。

(二)经费管理

我校的经费来源主要为三大块儿:学校专项经费、指导教师科研项目提供的经费、学院及各类企业和社会团体提供或赞助的经费。校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资助额度为1000~5000元/项,自治区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资助额度为5000元/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资助额度为10000元/项。国家资助的经费由学校统一管理,自治区、学校和企业资助的经费下放到学院,由学院统一管理,学院和指导教师科研项目提供的经费由所在学院和指导教师负责管理。项目经费支出时,严格按照申请经费预算执行。经费支出项目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支出等,参照《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修订)》执行。项目经费由承担项目的学生使用,指导教师不得使用及挪用项目经费,学校和学院不得截留和挪用,不得提取管理费。项目中期检查合格后可报销50%的项目经费,结题验收合格后报剩余50%的项目经费。中止、撤消或结题不合格的项目,不予报销经费,并返还已支出费用。这种改进措施既方便了学生项目的正常实施建设,保障了学生前期建设项目经费的支出,经费管理下放也方便了学院的统一管理,改变了后期经费报销过程的烦琐。

(三)加大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奖励机制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责任。对于精心指导、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学校出台了《新疆农业大学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给予适当工作量,即指导校级项目验收合格后按每项10个标准学时计算工作量,自治区级项目验收合格后按每项20个标准学时计算工作量,国家级项目验收合格后按每项50个标准学时计算工作量。项目成果有学术且学生排名在前三位的,每篇加计5个标准学时。项目结题验收后按项目级别一次性核定。学校对认真负责、进展顺利、且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四)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机制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才培养多样化,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转换和支持休学创新创业的制度,使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在已有创新学分认定办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现有创新学分,同时增设创业学分,即每结项一项校级创新项目,主持人认定1个创新学分,参加人认定0.5个创新学分;结项一项自治区级创新项目,主持人认定1.5个创新学分,参加人认定1个创新学分;结项一项国家级创新项目,主持人认定2个创新学分,参加人认定1.5个创新学分。此外,创新项目中的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全国高校学科竞赛、自治区高校学科竞赛等可根据新的创新学分认定办法认定创新学分。

对于获得校级创业训练项目并结项的,主持人认定1个创业学分,参与人认定0.5个创业学分;获得自治区级创业训练项目并结项的,主持人认定2个创业学分,参加人认定1个创业学分;获得国家级创业训练项目并结项的,主持人认定4个创业学分,参加人认定2个创业学分。

开展创业实践在毕业当年3月之前达到以下标准,认定相应创业学分:有可行性创业计划书认定1个创业学分;参加创业培训且培训合格认定1.5个创业学分;在工商管理部门正式注册,法人认定2个创业学分,其余人员认定1个创业学分;注册单位软、硬件设施配备完善,法人认定3个创业学分,其余人员认定2个创业学分;注册单位开始运行,法人认定4个创业学分,其余人员认定3个创业学分。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创业学分认定如下:校赛,一等奖2个创业学分,二等奖1.5个创业学分,三等奖1个创业学分;区赛,一等奖3个创业学分,二等奖2.5个创业学分,三等奖2个创业学分;全国比赛,一等奖4个创业学分,二等奖3.5个创业学分,三等奖3个创业学分。创业学分可用于核心课程之外任意课程的学分替换,累积不得超过10个创业学分。以上创业学分可根据新制订的创业学分认定办法认定创业学分。

(五)从学籍管理上支持学生创业

学校鼓励支持学生创业,对于第八学期之前在工商管理部门正式注册并实际运营的创业个人,学籍上给予最长两年的创业休学期,在原六年的学习年限基础上增加两年,达到最长八年学习年限。

(六)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纳入学生评优体系

参与项目的学生在学校评优及面试推荐硕士研究生时可获得量化加分。项目研究取得突出成果的学生,可直接申请参加“推荐特殊学术专长或具有突出培养潜质学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评选[4]。

学院创业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地方院校;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质量

教育部“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其实施是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旨在通過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培养造就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化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2010年6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卓越计划”入围学校,共61所高校列入实施计划,主要集中于“985”和“211工程”高校,河南省只有一所高校入围。201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卓越计划”入围高校,共有133所高校,这次入围的高校以地方院校居多,河南省入选高校包括河南工业大学等6所。

1.问题提出

国内“卓越计划”从2009年开始实施,虽然我们可以借鉴北美、欧洲的一些国家成功的工程教育经验,结合世界及我国经济发展、产业需求以及高等教育现状,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但在其发展過程中还有很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第二批“卓越计划”入围高校大多属于地方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无法和“985”“211”高校相比。因此这些地方院校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简单照搬第一批入围院校的方法,而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列入获批的“卓越计划”专业名单,也是河南省高校中惟一被批复立项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一所省属地方高校,如何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并综合考虑计算机专业发展历程和建设现状,如何科学定位“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在“卓越计划”的实施中探索一套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进行探索和思考的。

2.解决方案

地方院校在实施“卓越计划”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身办学的优势,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河南工业大学根据地方院校的特点,充分考虑行业办学背景(“河南省”和“国家粮食局”共建)和面向河南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需求,明确“卓越”软件人才培养的核心定位与目标(基于地方高校实际情况和地方产业行业发展,培养符合国家“卓越计划”基本要求的专业人才);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充分依靠和利用计算机科学系教师,以项目为驱动,分工合作,强化過程管理;充分依托学校对该项目政策和经费支持,配套学院专业建设经费支持;以“卓越计划”为核心,充分结合学院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学校“优培工程”第一层次专业建设项目及自身多个相关省级、校级教研项目,开展研究和实践,确保“卓越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

2.1构建地方院校“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河南省地处中原,大中型规模软件企业为数不多,企业出于自身实际发展需求,对“卓越计划”实施過程中的认知实习、企业实践等环节热情不高。这就要求采用灵活的方法开展校企合作。

河南工业大学充分考虑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和地方高校的办学特点,结合河南省经济建设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重点面向河南省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人才需求,并考虑辐射中部地区及全国,构建以地方信息企业为主的互惠共赢、深度合作机制,有效落实和实现在人才培养過程中的校企合作,坚持“把教育注入企业,把企业引入校园”理念,建立“两个中心”。

①学校与企业在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参与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与管理,使其成为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的稳定基地,成为学生介入企业软件开发与维护实际工作环节的基地,中心亦是企业员工培训的基地。

②企业与学校在学校共同建立研发中心。研发中心按企业模式管理,成为校企合作共同申请、承接各类软件工程项目的平台,不仅有利于企业开展技术预研,还成为教师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积累工程经验与提高工程管理的平台,学生在研发中心也能参与到软件工程项目。

2)实行“团队化双导师制”管理。

学院建立“卓越计划”实验班,人数为30人。学生按4~5人一组进行分组,每小组配备一名教师担任学术导师,全方面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直接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同时为实验班聘请若干名企业工程师担任企业指导导师,定期与学生座谈,指导学生在企业阶段的实践性学习。

2.2构建地方院校“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

对于刚刚入围“卓越计划”的地方院校,应充分吸取其他院校在“卓越计划”实施過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科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标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通過深入分析软件行业发展的特点以及河南省信息技术的现状,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以“软件测试”方向为主,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形成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卓越计划”计算机专业软件培养及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行业规范,学院整合大一和大二两个学年的计算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压缩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践课课时,在大三开设软件测试方向的多门必修和选修课,安排学生在第四学年完成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在最终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通识课程占总学时的37.61%,学科平台课程占总学时的27.6%,专业平台课程占总学时的12.54%,专业实践类课程占总学时的22.22%,详见表2。

2.3构建地方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落实“卓越计划”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需要科学地、全方位地规划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在整个培养過程中要切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的要求,构建校内外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专业学习与科技创新竞赛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锻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過程中应当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校内实践环节包含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突出各知识点的验证和综合运用,如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的课程设计安排了“面向对象程序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软件综合课程设计”等,这些课程设计采用项目驱动形式,结合精简化的实际工程项目或围绕项目的关键技术,制定课程设计内容。学生通過课程设计,逐步训练自身的软件开发能力,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为校外实践打好基础。校外实践包括认识实习、在岗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三个阶段,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相对集中地完成企业实践环节。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真题真做,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软件开发和运维,例如部分学生在郑州信大捷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毕业设计過程中,直接参与该公司承担的公安部“移动警务通”模块的研制开发工作。

2.4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作保障。目前存在的普遍情况是高校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和经验;企业工程师有实际经验但没有太多时间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通過项目和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尽快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支持“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的保障。为此,学校每年选派2~3名专职教师到软件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项目开发,时间为6个月至1年。按照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教师在挂职锻炼期间教学工作量可减免。在考核时对参与企业技改项目或开发项目的教师,按照其参与项目的程度给予量化确认。实践锻炼结束后,考核合格者按其实践锻炼的实际时间,每人每月发放500元实践锻炼补贴,学院同时也给予等额补贴。每年利用假期选送5名左右专职教师参加系统设计师、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等相关培训及资质认证,逐步全面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每年从企业中聘请2-4名有经验的高级职称人员或技术骨干担任学院的客座教授,定期为教师讲授软件工程项目开发的讲座,外聘企业教师的待遇,根据学院专业需求和授课效果按每课时200-300元的标准支付报酬。学校严格外聘企业指导教师的选拔,注重考核与培训。通過这种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逐步提升高校自身师资队伍水平,最后实现以高校为主体,以企业为重要补充的师资队伍模式。

2.5建立“卓越计划”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

如何评价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构建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是“卓越计划”实施過程中尤其需要关注的。

切实有效的考核体系能够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考核体系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对“卓越计划”实验班学生实行动态管理、择优进入与分流的滚动考核机制。对于不适应学习、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学院建议学生退出。退出后学生可以转到对应专业普通班继续学业;普通班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及学习情况提出申请,通過考核后加入“卓越计划”实验班学习。在教师的考核方面,学校教学督导组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工作,督导组和学生共同评价教师能力,考核不過关的教师不能继续担任“卓越计划”实验班的教学工作。

建立具体的评价机制来衡量“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日常教学過程中,实践教学类课程的评价从分数制变为等级制,从单,一的成绩评价变为综合性评价;在企业教学過程中,企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项目参与過程中的主动性、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完成质量等方面给出综合评价。另外,通過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来衡量社会对学生的认可度。

学院创业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

一、明确指导思想 加强组织协调

学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训练计划”)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师引导,项目驱动,兴趣使然,自由发展,能力提升”为原则,创新理念、创新机制、立体训练,树立“将学习的自交给学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观,充分利用学校科研优势和与行业密切结合的特色,建立“教学与科研互促、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和课外渗透、自主与引导结合”的创新创业训练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成才、创业报国”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组长,组员包括本科生院、学生工作处、科学研究部、计划财务处、校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有关政策,领导、组织和协调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开展,监督项目经费的使用。

为了更好地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于2012年7月将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调整并入本科生院,更名为创新与创业教育办公室,并赋予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生创业教育的规划、组织与实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等职能。二级学院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专职干部,班级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委员,建立了校、院、班三级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创新与创业教育办公室具体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专家工作组,对各级项目进行评审、检查和验收,并指导相关工作;二级学院成立了学院工作小组和专家组,对学院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进行评审、检查和指导。

二、在全国率先开展创业教育探索

学校在全国率先开展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评估指标,推进创业教育全方位、立体化的实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与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创业学分,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作为“个性培养”课程模块纳入培养方案。学校出台了《大学生创新教育行动计划》、《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创业素质提升工程》等文件,制定了《中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实施方案》、《中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细则》等规范。

二是建立评估和激励机制。学校把创业教育教学成果写进了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在二级学院目标责任书中增加创业教育内容,在考核中加大对创业教育的关注度;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本科教学考核体系,对二级学院组织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等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设立优秀学生创新创业奖,对创新创业优秀个人和团队进行奖励。

三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和知识储备,学校积极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在全校性选修课中设置创业教育通识、技能和实训课程86门;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同时,加强创业教育教材建设,积极编写创业教育教材。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营造浓厚氛围

学校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实践教学,营造浓厚氛围,丰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内涵,探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

一是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学校推进科研进入课堂,鼓励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全校实验室24小时向本科生开放。在全国率先设立创业实践学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建立创业依托、实践和模拟基地近千个;开设模拟银行、海关、税务和工商等创业模拟实训;鼓励有能力和条件的学生结合专业创办科技型公司或工作室。

二是实施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导师制。创新训练项目和创业训练项目实施学校导师制,指导学生进行合理选题、实施科学的研究方法、加强科技写作;创业实践项目实施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指导学生创业团队建立企业、优化企业运营、分析并排除企业风险等。

三是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学校每年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大会,学校专场创新论坛、创业论坛和实践论坛,以及全校所有二级教学单位组织的学院专场论坛,并制作展板在教学区长期展示,同时开通网络项目展示和“网络人气奖”投票,编撰《中南大学大学生创新论文集》,集中反映学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成果;开展创新教育思想大讨论、创业教育论坛和举办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展;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等,进行创新创业探索,培育典型,发挥榜样带动作用。全校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四、强化训练计划项目过程指导和管理

学校不断规范工作流程,建立了约谈机制,加强项目训练过程指导,细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管理,扎实推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

一是做好项目培育,规范项目选拔。学校加强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培育,已初步形成学生从“直观感受”到“实践调研”再到“项目申报”的闭合回路。对新生实施“苗圃行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例如每年10―11月,学校组织新生参观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每年寒假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从点滴做起”实践调研,已有4万多名学生参加;常年组织举办创新创业沙龙、专家讲座、培训等活动;对实施创新创业项目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指导服务。鼓励有创业教育培训和实训经历的学生参与创业类项目,已实现公司化运作的项目优先。

二是建立定期检查约谈制度,实施全方位项目验收。学校对每个项目定期进行检查,对非主观原因在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中实施不到位的项目团队进行约谈,了解项目实施的具体困难,请专家为项目进行指导,引导项目顺利实施。例如,2012年项目中期检查时有8个项目建议约谈、1个项目不合格终止资助;2013年项目中期检查时有16个项目建议约谈。

学校组织专家对结题报告进行审查,要求项目全体学生参加项目结题答辩。例如,2014年共有35个二级教学单位举办了41场学院专场创新创业论坛,学校组织了6场创新创业论坛,有605个项目、超过6500人参与学院专场和学校专场的答辩、展示和交流。

三是严格经费管理。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行“滚动式”管理方式,制作项目台账,规范经费划拨流程和报账手续。学校为各二级学院刻制并下发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专用印章。

五、创新工作思路 建设多级训练平台

近年来,学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多级创新创业训练平台,面向参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学生免费开放。

一是建设创新实验训练平台,包括校级创新训练平台、院级创新训练平台、学科创新训练平台、校企联合创新训练平台。重点建设了物理、化学、机械、电子信息和生物5个校级创新训练基地。

二是建设创业模拟训练平台,包括加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培训示范基地”和“模拟公司创业实训项目”建设;逐步完善创业模拟实训室――模拟银行、模拟海关、模拟税务和模拟工商,为学生创业训练项目提供商业环境支撑。

三是建设创业实践训练平台。学校加强中国大学生创业网站建设,积极构建网上创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完善网上创业素质测评系统和远程网络交流系统。学校加大了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力度,为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提供孵化平台,开展项目孵化、企业诊断等服务,促进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目前,学校有72家学生公司入驻创业园。

六、训练计划成效显著

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已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覆盖面大,受益学生多,社会赞誉良好。

一是受益面大,学生积极踊跃参与。近年来,学校学生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数量和参与人数都呈上升趋势。2012―2014年,共批准国家级立项项目376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254项,创业训练项目112项,创业实践项目10项);湖南省立项项目87项,校级立项项目1754项。学校有超过95%的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活动,超过80%的专业教师有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经历。学校专家、指导老师对项目完成情况的满意度高,

学院创业工作计划篇(7)

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工作会议今天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8年工作,部署2009年任务。下面,我代表院党组做工作报告。

一、2008年工作回顾

2008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南方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航天员漫步太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的坚强和勇敢感动世界,中国的胆识和智慧震撼世界。在这一年里,中国农科院全体科技人员和广大干部职工,在院党组的领导下,以高度政治责任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农业部的各项工作部署,努力做好科技救灾、科技维稳、科技兴农工作,继续强化“三个中心、一个基地”建设,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认真抓好政治大事,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一是扎实开展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后,院党组及时组织传达学习,根据部党组的要求,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以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载体,在全院开展了深入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系列活动。院党组把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推进农业科技事业长远发展和加强自身建设的难得机遇,坚持以“解放思想、自主创新、提升能力、服务三农”为活动主题,以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实践载体,认真贯彻落实活动实施方案的各个环节各项要求,紧密联系工作实际,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是全力以赴做好抗击南方冰冻雨雪灾害、抗震救灾和奥运维稳工作。在南方冰冻雨雪灾害发生后,我院及时向农业部提供了有关作物和畜禽生产的受灾情况分析和技术对策报告,派遣专家前往灾区开展技术救灾工作。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院迅速召集专家,研究制定了中国农科院《四川地震灾区生产应急与恢复技术方案》和《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方案》;派出7个专家组深入灾区提供技术支持;与四川崇州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对口帮扶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组织群众捐款、缴纳特殊党费和特殊团费、捐献应急物资等形式为灾区捐献财物总价超过800多万元,协调国际机构捐赠20万美元,并减免地震灾区新入我院研究生的学费,每人每月资助生活费200元。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全院上下,尤其是京区各单位干部职工高度重视,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增强工作的领导力和安全防范守护能力,全力抓好各个工作环节和重点工作,保证了我院奥运维稳工作的万无一失。

三是认真组织纪念改革开放30年活动。成功举办了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就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农业科技论坛、纪念农村改革开放30年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回顾30年来农业科技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进一步增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决心,妥善应对农业科技面临的巨大挑战,继续谱写农业科技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二)突出科研立项和产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一是超前谋划国家主体科技计划。首次举办了我院技术预测与战略研究培训班,积极参与国家“973”计划“十二五”战略研究,组织起草“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项目建议书。

二是重点跟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积极参加农业部转基因重大专项研究计划编制工作,推荐我院优势课题193项。

三是积极参加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我院有12位专家成为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25位成为岗位科学家,7位成为综合试验站站长。茶叶等22个产业的12个研发中心、41个功能研究室、7个试验站依托我院相关研究所建设。

四是加强在研项目规范化管理。在全院范围内筛选54个核心项目重点跟踪管理,完成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研发工作。

2008年,全院新主持科研项目1043项,参加科研项目282项,项目合同总经费7.22亿元,其中留院经费4.86亿元。共计获得科技成果137项,获奖成果66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奖4项,其中“中国小麦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改良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农业基础研究取得新突破,我院植保所吴孔明研究团队阐明了转基因抗虫作物对靶标害虫种群演化的调控机理和棉铃虫的区域性可持续控制理论,研究成果被《SCIENCE》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黄瓜基因组计划取得突破性进展,构建了首张葫芦科作物基因精细图,覆盖了99%以上区域的基因组。完成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所有临床前研究,被列为应急储备疫苗之一。收集国内外种质资源5047份,初步构建了作物应用核心种质和微核心种质。植酸酶玉米通过专家安全论证,有望成为继抗虫棉后又一个形成产业化的转基因成果。

(三)扎实推进科研平台建设

一是做好全院基本建设基础工作。编制完成《院部大院控制性规划调整方案》及院属各单位基本建设规划。积极筹划国家畜禽改良中心、国家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中心等重大工程立项工作。全力推进国家农业图书馆、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等重大项目的批复立项和实施进程。加强项目督导,着力加强在建项目实施的进程和质量。认真完成2009年度投资预算工作。

二是加强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管理和建设。组织召开全院重点实验室工作研讨会,对依托我院建设的20个农业部野外台站进行中期评估,完成我院承建的6个转基因质检中心的“双认证”工作。

三是认真做好修购专项工作。编制完成2009-2012年全院《修缮购置专项发展规划》。组织开展修购专项仪器设备院级统一招标采购,采购仪器设备415台/套。组织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经费项目64个,资金总额4077万元,仪器设备95台(件)。

2008年,我院科技创新支撑条件进一步强化,新建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2个,农业部转基因质检中心6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专业分中心2个,农业部野外台站4个。财政经费稳步增长,全年财政拨款总计20.12亿元,同比增长8%;基建项目投资3.4亿元,较2007年增长21.68%。在建项目进度加快,全年完成或基本完成航天育种工程科研楼、院办公楼、果树所综合科研楼等48个项目的建设,完成29个项目的竣工验收。

(四)以创新团队建设为先导,全面强化人事人才工作

一是大力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制定我院《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办法》,组织召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会议,完善创新团队创建的措施和办法,确定了我院首批重点建设的13个优秀团队。

二是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全院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设置方案,颁布并组织实施《中国农业科学院岗位设置管理暂行规定》等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办法。

三是认真做好领导班子换届和调整。完成草原所等16个单位领导班子、党委换届和领导班子届中考察。全年共任免所局级干部19人次,一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

四是全力抓好研究生教育工作。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评选院级优秀博士论文,促进研究生教育数量和质量并重发展。继续扩大与国外知名大学的联合培养,首次招收了11名外国留学生。

2008年,我院科技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被中组部授予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研究生院连续七年以农学第一名蝉联“中国一流研究生院”并被评为北京市教委“北京地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和“北京地区研究生学位工作优秀单位”。

(五)结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一是加强省院科技合作。在过去的基础上,今年与河南、江西省人民政府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全面启动与宁夏的科技合作。加强青海省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制定我院“科技支疆”工作方案和“科技”工作计划。与辽宁省共同举办第十二届中国北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博览会。组织参加第二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第十五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等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展示展销会,积极展示推广全院科技成果。

二是积极参加农业部组织的科技下乡活动。组织专家赴安徽省指导农业生产,赴井冈山地区开展科技扶贫,赴河北省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组织编制我院“保障农产品供应科技支撑行动计划”,明确了工作内容,强化了计划实施。

三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发。召开兽用生物制品及兽药产业发展研讨会,研究探讨我院兽用生物制品及兽药产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继续扶持种业、饲料、保健品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完成对我院全资和控股企业的调研。

2008年,我院科技转化与推广工作成效显著,水稻、小麦、大豆等主导新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转化推广面积不断扩大。“中黄13”年推广面积达1100多万亩,跃居全国大豆品种推广面积第一位。超级水稻新品种“中浙优1号”年推广面积500多万亩,产生经济效益5亿元。推广蔬菜花卉新品种60多个,新技术23项,推广面积达400多万亩,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口蹄疫系列疫苗5亿多毫升,累计免疫猪、牛、羊等2亿多头份。

(六)围绕高水平科研合作,大力推动国际合作纵深发展

一是瞄准国际重大战略计划,促进高水平科研协作。针对重点国家及国际组织重大计划,分类制定我院战略实施方案,谋划我院国际合作全球战略。种质资源国际计划、欧盟框架计划、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挑战计划等重大项目得以具体落实。提升双边合作层次,增强高层合作。新签署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达14份,主席和总理与孟加拉、哥斯达黎加、巴基斯坦国家元首,分别出席了我院与孟、哥、巴三国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谅解备忘录签字仪式。

二是积极开拓新渠道,加强与私营部门和国际基金会合作。2008年,我院落实国际合作项目经费2.46亿元,比去年增长了近两倍。与比尔盖茨基金会签署了水稻生产技术项目协议,获得项目经费1860万美元,是我院建院以来争取的经费支持力度最大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完成援助阿尔及利亚土壤项目可行性考察,完成任务投标,获得5800万元资助。与加勒比开发银行等的合作进展顺利。

三是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分中心谈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东道国协议已经农业部和国际马铃薯中心确认并报外交部审批;与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国际灌溉管理研究所、国际应用生物科学研究中心等国际组织,联合成立了3个联合研究中心和联合实验室。设立院国际合作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我院急需的技术及合作。牵头组织设计了全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信息平台项目,进一步推进了全国农科院系统外事协作网络建设。举办了“第三届国际马铃薯晚疫病大会”、“国际棉花基因组大会”等12个国际会议。

四是加强调研和规划设计,摸清国际合作新要求。举办首期外事培训班,加强对我院各研究所、各学科群、兄弟单位以及各国际组织的调研,提出了我院今后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等合作的领域、方式和机制。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需求,对生物技术、气候变化等十个技术领域进行梳理。

(七)全面加强党建、反腐败及创新文化建设

2008年,我院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凸现。健全完善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廉政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一是加强党建工作。注重党委班子自身建设,举办党办主任和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学习十七大、全国两会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院报》、网络等媒体和《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建设》期刊的作用,宣传典型,弘扬正气,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二是有效推进廉政建设工作。出台了《中国农科院党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狠抓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全年各单位领导干部述职述廉541人次,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125人次,执行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463人次;完善廉政监督机制,出台我院《基本建设项目招投标廉政监督办法(试行)》和《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廉政监督办法(试行)》,规范我院招投标监督工作。出台《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管理办法》,明确基建项目“实施和监督分离”的原则。全年共完成基建项目审计18项,完成所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12项。

三是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组织开展我院2004-2007年度“十佳青年”、2007-2008年度文明单位、文明职工及标兵评选活动。通过科技文化双下乡等形式,进一步加强与艺术学院的合作,连续15年被评为海淀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及2008年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

四是积极推进创新文化建设。组织召开全院创新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组织宣传交流各单位创新文化建设成果,完成院部新办公大楼标识导示系统的设计、制作和安装,进一步推动全院规章制度建设。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科技创新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当前院党组的一项中心工作,是全院党员干部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经过学习调研、分析检查两个阶段,全院干部职工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科技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院工作全局。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清醒认识新的发展环境。从国际环境看,全球化在波折中发展,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凸现,科技与创新日渐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从我国发展要求看,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多样化需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变化看,国家科技投入将大幅增长,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不断增强,中国科学院、大学、企业及省级农业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快速提升,跨国涉农企业研发机构在华迅速发展,对我院创新水平、能力、效率和体制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形成了竞争合作的新格局。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科技创新,必须认清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必须抓住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和对长远发展起关键与先导作用的重要科技领域,依靠科技创新,解决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前瞻思考、谋划未来。我院要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贡献,必须要以全球的视野、发展的理念,站在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和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来思考。不断解放思想,促进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同时组织结构、人才队伍、管理模式、资源结构与来源也要前瞻,使我院真正发挥国家农业科研中的主力军和领头羊作用。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要紧紧围绕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把国家目标放在引领科技创新活动的突出位置。要把自主创新融于价值理念、政策制度、管理机制的各个方面,形成促进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在为国家、人民和“三农”服务的实践中实现理想和价值。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和创新体制机制。要深刻认知客观规律,深刻认识农业科研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科技管理规律,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要真抓实干,切实将我院出台的各项重大改革发展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切实防止浮夸、浮躁,反对形式主义。努力破除制约和影响改革创新发展的各种旧观念、旧思维,革除阻碍科技创新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造科研活动组织新模式。

目前,我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经进入整改落实阶段,我们要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落实方案,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体现到解决突出问题、促进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发展上来,用科技创新的实际成果来衡量和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

三、2009年主要任务

2009年,是加速完成“十一五”各项工作部署,实现“十一五”计划目标的关键的一年。我们要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重大成果培育的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步伐。主要任务是:

(一)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培育重大成果

要科学规划、继续提高科研立项水平。重点组织做好“973”、“863”、科技支撑等国家主体科技计划的申报立项工作,全面提高我院项目引领能力,继续扩大我院重大科研项目的份额。

要统筹布局,规范项目实施管理。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组织实施好各级各类项目,提高科研投入产出效率,提高科研产出水平,提升我院在全国农业科技界的地位和影响。

要细化措施,着力培育重大成果。继续按照“顶天立地”的要求,实事求是,针对我院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十一五”后两年重点培育目标,提前介入,大力扶持,加强组装集成,提高成果的分量与水平。

要突出重点,做好国家奖的申报工作。重视和加强报奖组织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提升申报质量和水平,提高初评入选比例。统筹协调各级各类奖项报奖工作,鼓励联合申报、分期申报,努力夯实冲击国家奖的基础,加大国家奖申报的力度。

要把加强全国农业科研协作,作为培育重大成果,带动全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做实做好。

(二)大力加强创新团队建设

在“十一五”末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院将努力建设100个左右在重点学科领域具有明确稳定的主攻方向,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从中遴选并扶持20个左右能够引领国内外学科发展的优秀队伍,力争3~5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支持。围绕上述目标,2009年的主要工作:

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宣传动员,把全院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院党组的重大工作部署上来,政策上给予倾斜,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支持,争取在1-2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要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三个环节,按照“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点经费”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全面加强高层次农业科研领军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要坚持在科研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大力倡导青年科研骨干深入田间地头、深入一线,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要加强院里统一管理团队的建设工作,加强团队骨干成员教育培训,在组织领导、管理机制、人才建设、考核分配、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强调研和指导,帮助这些团队尽快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上来。

四要加强各研究所创新团队的建设与发展,各研究所要在上半年确定本所的创新团队,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夯实全院创新团队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五要在研究方向和目标定位上,引导他们瞄准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学科前沿问题以及综合交叉性新学科增长点开展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研究,争取重大科技专项等各类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计划项目,培育和产生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要建立健全岗位设置管理的各项政策制度,深化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与农业科研工作实际情况和特点相适应、与现行工资总额计划管理相对接的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和分配制度,发挥好工资分配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务实工作、潜心钻研、团结协作、互帮互助。

要继续加强研究生教育。坚持以质量为本,着重从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稳定教师队伍、培育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做好外国留学生招生和管理工作、加快条件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要适应全国教育改革,注重我院科技发展需求,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我院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和保障。

要进一步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建立人才成长的长效机制。当前,中央正在推动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我院已被列为首批2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之一。各研究所要以此为契机,加大骨干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把人才引进与创新团队构建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协调推进。要把是否培养人才、培养科研梯队、培养接班人作为评价一个单位领导、室主任、课题组长业绩的重要标准之一,纳入年度考核评价的范畴,抓实抓好。要建立或完善所学术委员会制度;要实行年度科研进展汇报制度;要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多出成果与人才。

(三)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与应用

要创新科技兴农工作机制。紧紧围绕建设一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这个战略目标,以优势技术为依托,积极探索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三农”的新机制。要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以解决区域共性问题为重点,强化科研与生产的结合,探索区域间联合协作的有效方式。要激励科技人员以及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科技兴农活动,探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长效机制。

要精心组织重大科技兴农行动。围绕农业部中心工作,组织做好重大科技兴农活动,扩大良种良法和先进实用技术的覆盖面;认真做好我院“百县农技人员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活动”,重点在北京、四川、宁夏等地开展科技培训工作;继续组织实施“科技支疆”和“科技”行动计划;继续开展抗震救灾科技支撑行动,对口做好四川震后恢复生产科技帮扶工作。

要继续加强院地科技合作。落实与吉林、河南、江西等省的科技合作协议;推进与河北省共同组织的“百名博士兴百县”活动,组织开展第三期合作项目的启动和实施。做好与宁夏的“院区合作、所县共建”科技合作。认真履行与青海、新疆等西部地区签订的科技合作协议,继续做好青海省的科技人员培训工作。

要大力提升我院科技成果的显示度。重点组织好我院与锦州、运城、寿光、廊坊等地共同举办的博览会、对接会和现场展示交易会,促进当地农业发展。会同吉林省农科院继续举办玉米产业峰会,推动玉米产业发展。

要积极推动科技产业升级。通过设立院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形式,加大对现代先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通过技术市场广泛宣传、展示、推广我院科技成果。积极筹建国家农业技术转移中心,总结提炼各所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整体推进全院科技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四)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要瞄准重点领域,稳固推进我院科技创新团队步入国际舞台。充分挖掘和利用国内外资源,推动我院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争取国际重大项目。总结比尔盖茨基金会水稻项目申请经验,争取在禽流感、小麦、棉花等我院优势领域有所突破。

要争取国家支持,大力推动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建设。积极争取政府高层官员和政府项目的支持,加快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中荷农业创新与促进中心、科技部国际合作中心、CGIAR下属研究中心联合示范中心等大型国际合作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要集中优势力量,重点打造国际合作队伍。着力加强国际合作人员外语能力、专业能力、了解外国文化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5个能力的培养。针对重点国家、重点国际机构和国际农业科技重点问题加强调研,提高国际合作人员跟踪世界把握潮流的能力。

要整合各方支持,加大资源引进力度。积极争取国内各方支持,优化力量,提高优势资源引进和利用率。向重点国家派驻中短期访问学者或合作研究人员,扩大资源收集范围。

要加强条件建设,提供有效支持手段。争取国际合作与交流大楼立项,争取更多资源补充院内国际合作经费,支持各类国际合作协议后续活动,重点资助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开展国际合作。

(五)努力提升科研平台建设水平

要紧紧围绕我院学科群发展和创新能力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加强调研,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编制2009年至202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建设规划》。

要明确方向,加大重大项目筹划与立项工作力度。要以基本建设中长期规划为指导,继续加强人畜共患病研究中心、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等重大项目谋划;积极争取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中心等重大项目立项成功。

要切实抓好全院重点项目的实施。继续加强基本建设管理培训,进一步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提高全院基本建设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重点推进国家农业图书馆、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马连洼住宅楼等主要工程建设。

要加快在建项目的执行进度,大幅度降低资金结余和在建项目数。继续做好预算执行月报工作,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针对不同类型项目加强特殊督导检查,力争2009年年底结余资金降低到3.5亿以下,在建项目个数降低到70个以下。

要密切跟踪国家、部门实验室等立项动态,超前谋划,提高申报中标率。积极推进院级平台建设工作,组织评审、评估、命名首批院级野外台站。

要围绕九大学科群、41个一级学科以及12个重点创新领域,优化资源配置,重点抓好“三级三类”平台建设,提高管理与运行效率,积极争取平台运转经费,逐步建成布局合理、条件完善、开放流动、运行高效的平台体系。

要努力把握政策走向,积极参与国家科技财政政策的制定工作,争取上级部门对我院的理解和支持,持续增加全院财政经费。

(六)持续加强党建廉政与创新文化建设

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围绕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通过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活跃职工生活,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凝聚力,为实现我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院所。深入开展创新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要进一步推动全院规章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工作,推动各项管理工作的规划化、制度化建设。

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农科院党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坚持依法审计,维护我院经济秩序;强化服务意识,重视查办案件的治本作用;加强督办机制,确保制度落实,重点加大对廉政监督办法及重大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推进反腐倡廉教育进课堂,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意识。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监督部门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全院纪检监察审计干部队伍建设。

要切实加强院所两级院落环境综合治理,建立与国家农业科研机构相适应的科研环境氛围,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