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课堂总结

大学生课堂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3 11:19: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课堂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课堂总结

篇(1)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选择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开讲的要求有如下两点:第一,大学英语教师必须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大学英语教师开讲时要从大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大学英语开讲方式时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身心特点。所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开讲必须要根据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来进行。第二,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一是从大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二是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大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是指大学英语教师开讲方式或内容必须建立在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被大学生理解,从而顺利地向新知识过渡,这一点尤其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其次,大学英语教师运用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开讲的策略有如下几点:第一,启发诱导式。学起于思,大学英语教师开讲时最忌讳平铺直叙。有经验的大学英语教师往往会使大学生不知不觉走入大学英语教学中,让大学生自己发现和掌握知识。研究发现,这类大学英语教师开讲时,善于对大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一层一层地激发起大学生思维的涟漪。第二,开门见山式。这种大学英语开讲方式是指大学英语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开门见山地向大学生说明大学英语教学目的,介绍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提纲挈领地讲清重点、难点,使大学生心中有数,在开始时就紧紧地抓住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大学生清晰地感知大学英语教材,这种开讲策略使大学生目的明确,有利于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学习效率。第三,故意设置悬念式。设置疑问能引发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设置疑问只是使大学生处于暂时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惑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如果大学英语教师的开讲引起大学生的兴趣,那么,大学生的英语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大学生也就听得津津有味。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结束的策略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环节的作用,圆满地完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的任务,正确地选择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结束的方式,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要注意自然熨贴,水到渠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环节的作用以及方式选择的艺术性、技巧性需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各方面因素的保证,尤其是实施“结课”环节的时间与内容的保证。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要注意把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所需的时间。其次,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内容上,大学英语教师要严格按照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计划和把握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力求有目的地调节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的节奏,便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结束做到自然熨贴,水到渠成。我们要防止孤立地就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结束来安排结束,结课时应该使结语照应开头,做到前后呼应。第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结束的语言要注意简炼。结语不可冗长,更不可拖泥带水,应该一针见血,一步到位,这样做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环节的意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的结束是指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完成一定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后,进行归纳、总结,即将完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收尾环节。有经验的大学英语教师都懂得,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结束环节与开讲环节一样重要。精彩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的策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结束的策略有如下几种:第一,练习式。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时,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安排练习,但这种练习不是一般的作业,它既是对大学生学习本门学科内容的情况检查,也是让大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对本堂课内容的总结。同时,在此练习中,既巩固了大学生所学知识,也有利于形成大学生的实际技能。第二,发散式。发散式的结课是指大学英语教师在大学生理解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另起波澜,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大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第三,图标式。图标式的结课是指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前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及其相互联系制成图标,在大学英语课堂结束时,将其展示,帮助大学生小结,有利于大学生知识系统化。第四,回应式。回应式的结课是指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起始相呼应,所回应的内容可以是开讲的悬念,也可以是文题,也可以是开始的其他提问等等,这些都与理解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知识有关。回应的实质是到结课时,化问号为句号或感叹号,并给以强调,这种归纳结课可以培养大学生对大学英语的总结概括能力。

三、大学英语教师对大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对大学英语课外作业的要求。通常,大学生课外作业的内容包括:预习或复习教科书、阅读有关的课外书籍、完成书面练习;完成口头作业。针对上述内容,大学英语教师在布置大学英语作业时应该注意这样几点要求:第一,大学英语教师要把大学英语作业完成的目的与要求向大学生交代清楚,并规定完成作业的时间,即布置作业要明确。对大学生完成作业可能产生的疑难点,要做适当的启发,但这并不是说暗示大学生如何具体完成作业。主要是为了澄清完成大学英语作业的目的要求。第二,大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内容与要求要符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与大学英语教科书的要求,包括作业本身的数据、观点、表达方式等要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助于相应技能、技巧的形成。第三,大学英语教师要注意布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习题,使大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也可以减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负担,避免大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的无效劳动。第四,大学英语教师布置的作业要适当。大学英语教师布置作业时应该综合考虑大学生作业完成所需的时间的适当比例。作业量过少,不易督促和检查大学生的复习和巩固工作,作业量太大,容易增加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负担,不利于大学生生动活泼的英语学习。第五,大学英语的作业的难易要适度。一般地说,大学英语作业的难度以全班大多数学生克服一定困难能独立完成为度,但这不太好把握。比较好的办法是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大学生布置不同作业,即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例如对水平高、能力强的大学生,可以布置一些较难的补充题,对于程度较差的大学生可以指定一些较为容易,或者在最低限度的要求上完成大学英语作业,这样就可以在布置作业上做到因材施教,也更好地达到了布置大学英语课外作业的目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大学英语教师不应该盲目地编印各种类型的复习资料、习题汇编,不加分析地强加给大学生练习,这种题海战术既不符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科学性,又违反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规律。其次,大学英语课外作业的指导。善教者必须与善学者相结合,只有大学生会学、善学,大学英语教师才能取得良好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只有大学英语教师关心和了解大学生做作业的实际过程,并加以积极指导,大学生学会如何完成大学英语教学作业任务,才能提高大学生的作业的质量,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独立自学的能力。根据大学生作业活动过程的特点,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做好下列各项作业指导:第一,准备。大学生的大学英语作业是孤立的学习活动,每道作业都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内容有内在的联系,大学生只有首先弄懂了大学英语课上学习的教材内容,才能学会运用知识去理解、分析、计算和解决大学英语教师所布置的大学英语作业题,因此,要使大学生养成先复习功课,弄通大学英语所学的基本原理、法则、规律,然后再做作业的良好习惯。第二,审题。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教会大学生注意审题,审题即了解题意。如果能够联系过去解题时用过的思路和方法,就可以把过去不熟悉的题目,变成熟悉的,做到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地回答问题。第三,解题。解题是继审题后把解决的思路和知识表达出来的过程。解题时要想做到保证质量,就要争取做得准而快。

四、结语

篇(2)

一、实践性教学法的含义

学者柳礼泉认为:“所谓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它通常指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实践性教学的重点是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这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对知识的认同感。因此说,广义的实践教学包括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它既能运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运用于课堂外。在本文中,主要探讨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内的实践性教学方法。课堂内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可通过采用讨论、演讲、试讲、情景体验、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引导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思考,自我体验,认同知识,形成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从而内化为他们的主体性素质。

二、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实践性教学法的基本类型

(一)讨论式教学法

这种讨论式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课堂上简短、随机的讨论,而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个知识点让讨论贯穿于整个课堂,以问题作为课堂的开启,让学生来主持讨论,由学生自由讨论,让学生成为讨论主体,教师只负责最后的总结。这种方式能在第一时间开启学生思考思维,使课堂充满探讨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获得多向交流,使课堂上多人的思维方式彼此激活,各种观点相互碰撞,使每个参与者能获取多元的信息和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总结、提炼和引导形成新的、科学的观点。合理、科学的课堂讨论式教学法,能让大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使学生主动思考,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还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与沟通,通过师生共同探讨,让学生明辨是非,从而努力避免“生灌硬塞”,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合作探究与创造的过程。这样,学生们对知识理解更透彻。

采用这种方式需提前布置同学准备,这样才能到达好的效果。这种方式也要求教师要做大量课前的准备工作,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要站在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总结,并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引导。

(二)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把大学生从被授主体转变为授课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体验式教学可通过开展学生试讲活动、演讲活动、情景体验活动等形式进行。采用这些形式需要学生和老师课前做大量准备工作,因此宜采用教学小组的方式进行。如学生试讲形式,学生作为授课主体,课前需熟悉授课内容,还需要思考传授的方式,这就要求学生更多思考,对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因此,宜课前由小组全体同学参与教学资料的查询,共同备课,老师指导备课内容,课堂上由学生代表上台授课,同学互相提问,学生授课后老师补充总结。采用这种试讲形式的体验式教学法,将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课程内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在所教班级开展学生试讲活动,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大大提高。不少学生主动要求试讲,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且学生角色的变化,更能理解老师,增加师生的相会体谅。此外,学生情景表演的形式会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接受。尤其是对于道德等内容,通过引导学生情感体验中的真实感受,将实现道德教育感知―体验―升华的过程,大大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认同感。

体验式教学给了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有利于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

(三)探究式教学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发现学生一方面有吸取外部信息的要求和愿望;另一方面,他们不愿完全被动地接受来自外面的信息。这说明,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并非完全抗拒,而是有一个“期待视野”。只是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他们讨厌被迫式服从性教育,因而,教师需要与学生多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力图使教师教育目标和学生的需求点达到融合、统一。因此,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课前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小组展开研究、探讨、总结,课堂上由小组来选择适当的方式阐述该课程内容及观点,然后由全班师生共同探讨。学生的自主选择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大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

采用探究式教学,教师将不再占着课堂的主动权,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大学生只有以一个平等的、主动的参加者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时,真正的学习才能产生。

(四)结合社会实践式教学法

这种方式不是单独的课外社会实践,而是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及时与学生予以理论的疏导。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由于接受知识的氛围比较轻松,又联系实际,学生身临其境,从而积极性高,充满热情,感触更为深刻,对理论知识的认同感更强。

教学中,笔者带领所教学的班级开展了公交秩序状况调研社会公德活动和益阳市城区宣传“斑马线道德意识”活动,调查统计了益阳市城区行人横穿马路违规现象和机动车穿越斑马线状况,调研后让学生在课堂探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由于学生亲身体验,所以讨论热烈,真实感强,引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反思,感触深刻,学生对知识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大大增强。

结合社会实践式教学是实现学生知行统一的有效途径。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实践性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实践性教学法需设计相应的、合理的考评制度

课堂上采用实践性教学法,为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设计相应的考评制度。由于采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准备工作是课前各小组自行完成,课堂发言的有时只是各小组的代表,所以部分学生对于课前准备工作不重视、偷懒,导致准备工作和课堂上任务由其他同学承担了。因此,需要将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堂表现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主要依据,并将平时成绩设定为期末总评成绩的重要部分。学生的准备工作与平时成绩挂钩,有利于引起学生的重视,并且课前准备工作的考评应采取组长负责考评。

(二)实践性教学法的实施程序设计

首先需要在开学伊始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其次,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规定各学习小组的主题或由学生自由选择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讲清要领,布置准备任务。再次,由学生完成大量课前准备工作。课前让学生了解教学相关的知识,并收集相关资料。需要汇总的,各小组成员先将个人见解汇集到小组负责人手中,再由负责人对收集来的材料进行整合。对于需要推选代表发言的,原则上由各小组自行推选。再次,根据采用的实践性教学形式的不同,课堂上由学生进行自由发言、表演或由学生代表发言、表演。为保证教学的秩序和教学的效果,需要规定各发言者或表演者的时间限制。最后,需要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三)采用实践性教学法对教师素质要求的提高

1. 教师的工作量加大。采用实践式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做好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由于不少学生对此种教学方式不熟悉,所以要求教师进行事先指导以保证教学的质量。这样必然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因此,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工作量将大大增加。

2. 教师要有扎实的、全面的理论功底。实施实践性教学法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要更高。思政教育采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放出去,就不能收不回来,否则就是一盘散沙,不仅不能起到让学生接受知识,教育学生的目的,反而会让学生知识、价值观模糊。所以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一定要点评。教师点评很重要,须要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教师不仅要点评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表达的方式、表达的技巧等,还要着重评价学生的表达内容。由于该课程具有导向性的特点,教师的总结、点评不仅要求高度概括、高度凝练,而且要有具有引领性,要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这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理论水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施课内实践性教学教师贵在引路,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勇于表达、乐于分享,形成思想的升华,塑造人格的独立性。

3. 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实施实践性教学法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因为实施实践性教学法,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会比传统的教学法授课课堂出现的问题更多。比如说可能出现学生的消极不合作或敷衍了事的情况,这样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效果。此外,课堂上学生的不礼貌行为、发言者的紧张卡壳或滔滔不绝、学生尖锐的观点、新颖的信息等等,这些都要求老师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和较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实践性教学法意义

第一,实践性教学的有效运用,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的有益尝试。它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角,从而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采用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发挥大学生自己的聪明才智,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增强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内心真正接受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并外化为他们实际的行为。

第二,采用实践性教学法常常使教师的角色从知识宣讲者转变成活动组织者、主持人。从而使教师摆脱了说教者的形象,让学生更乐于接受。采用实践性教学法会让学生自由的、开放的、多角度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也有利于拓展教师的思路。学生的参与,扩大了教学信息的来源和数量,这样集思广益,汇集众人力量的信息,有时更新颖独特。因此,这样的互动教学有利于教学相长。

篇(3)

“翻转课堂式教学”是指重新安排课堂内外的时间,将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而知识点的学习将放在课后通过网络视频、收听讲座、自学课件等形式完成。这种教学模式下,宝贵的课堂时间不再全由教师讲授知识点,教师的身份由“教”变“导”。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应用所学知识,发现疑难点,分析解决问题。教学目标由原来的识记知识点转变为思维能力、创造力、评鉴力的提高,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翻转课堂已在美国中小学课堂普遍普及和流行起来,这种由外国课堂引进的教学法在我国中小学甚至大学教学中也引起广泛的注意及讨论。国内部分中学开始对此教学法进行全面的学习与实践。有学者提出,翻转课堂更适合理科教学,因为理科教学有明确的概念和公式,只要通过课件将基本概念讲明,辅以例题,课堂上加以答疑就完成了翻转的过程。但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更适合大学课堂,尤其是大学文科课程。一是大学课程的时间充足,相较于中小学课堂40分钟一节课而言,大学课堂往往有80分钟~120分钟,这可以充分保证课堂交流时间。二是大学生的智力与思维较中小学生要来得发达与完善,他们更能轻松地运用各种网络媒体进行课后自学,对于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完全有能力在课后完成。这样一来,课堂摇身一变就成为答疑、交流、头脑风暴、创意博弈、智慧碰撞的平台和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翻转课堂教学法”对大学文科课堂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冲击,它的引入突破了以往大学文科教学中“研读课文―赏析文本”的传统模式,为大学文科课堂提供了新思路,开启了文科教育研究领域的教学改革。文科课程,尤其是大学文科课程,更需要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方式、客观的自我认知能力。一个成功的大学文科课堂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社会理智和心智的水准,更要培养其高尚的公共道德意识和高雅的文化品位。在课堂上简单地文化介绍与作品赏析远远达不到这个教学目的,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真正投入地进行思想观念的碰撞、情感体会的交流才能启发学生产生更多的感悟,从而实现“修身养德、立人立世”的育人目标。

二、翻转课堂引入大学文科课堂的优势

1.以往大学文科课堂的教学效果

大学文科的课堂师生互动交流往往较少,大部分老师注重选择高品质的教材,并潜心制作了课件详细讲解知识。在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引导下,大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注意力往往不够不集中,大学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比比皆是。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意气风发地自我表演,学生在台下目光呆滞的现象。这样的课堂学习气氛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让不少老师心寒。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导致:一方面学生根本没有掌握应学的知识,教师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死板的教学氛围没有能让学生得到审美情趣的培养,与大学的育人目标背道而驰。文科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往往缺乏应用性,知识在学生脑中刻板地呈现出“碎片化”,不少学生表示一些文科知识在期末考试结束后就逐渐忘记。为了实现大学的育人目标,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不仅具有知识还有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技巧,仅仅靠教师课堂讲授是不够的。如何营造高效全面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值得教师深思的,在当今网络技术发达的教育背景下,翻转课堂的引入可以为大学文科教学带来一些新思路。

2.翻转课堂的优势

(1)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翻转课堂上运用辩论赛、分组讨论、演讲、角色扮演、情境创设等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课堂参与度。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再也不是被动等待讲授,而是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寻找到知识的价值。在不同形式的课堂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点评、指导、总结、答疑。学生与学生之间在交流过程中能迅速认识到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发现差距、彼此帮助、取长补短。这种教学模式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不仅在文科学习中学会记忆、理解,还能将知识逐渐运用到对世界的品鉴分析中,甚至得到比课本知识更深刻的感悟。

(2)形成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良性循环。为了保证大学生的上课出勤率和提高大学生的上课注意力,各大高校不断采用各种方法,比如“拍照点名”、“无手机课堂”等,然而种种举措缺收效甚微。大学生课堂走神归根到底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但有些课堂的确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在翻转课堂中,每个学生因为强烈的社会人意识,都会鞭策自己投入各种形式的交流讨论中。与以往的课堂不同,在气氛活跃的翻转课堂中,一旦走神或者融不进小组讨论就会被其他人所关注到,自我鞭策机制随之产生。这种机制会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自觉参与学习,主动寻求难点,希望得到他人的解答,逐渐形成自觉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翻转课堂在大学文科课堂中的初步应用及设计理念

笔者以本科秘书学概论的“会议组织”章节教学的课堂作为翻转课堂的实验案例,从课前准备、课堂组织、课后拓展三个部分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良好。翻转课堂的基础知识保证需要在课前完成。教师通过视频拍摄、课件制作、网络平台将知识提要提纲挈领地为学生梳理一遍。

秘书课堂以组织会议这一章节为例,教师提前通过视频与课件将“会前筹备”、“会中服务”、“会后事务”几个环节的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发给学生自学预习。提醒学生注意会议的六要素课堂上运用了小组分工合作及案例模拟这两种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将全班学生分为三个会议筹备小组(会前、会中、会后),老师只是提出了会议的议题、会议规模等筹备要求,课堂上三个小组的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并自觉选出每组的筹备组长、副组长、组员,将一场虚拟的会议准备正式拉开。

学生们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思考,创意无限。如何筹备一场会议,从会议六个要素到各种必要条件、细节落实和后勤保障等角度出发,不断发现问题并向老师及时提出问题以解决小组的难题。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在三组之间给予指导与点评,并在讨论时间结束后与各筹备组组长开会听取会议讨论的结果,为学生指明方向,提醒他们会议的服务需要注意的事项等。通过这个方式将原本枯燥的知识生动灵活地运用起来,一方面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诸多问题并给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例如会前筹备小组提出:“参会对象是以老年人为主的群体么?如果是,那么会前服务小组需要配备临时医疗小组进行保障服务。”“按照之前学习的时间安排的相关知识,会议中间要不要安排嘉宾休息?是不是应该准备茶歇?”“可否制定一份调查问卷让与会者对会议的安排提出意见和建议?日后举办类似活动可以作为参考。”某些学生课后意犹未尽,在课后拓展过程中向老师反映出更多细节方面的思考与提问,令人十分欣慰,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普通文科课堂上难以实现的。据学生反映会议筹备的基本流程和知识在翻转课堂的实践中已经牢牢记住,并且在独立思考过程中运用了以往学习的知识,再也不需要像以往对文科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堂课令师生都印象深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翻转课堂教学法的运用注意点

1.强调知识点的全面和深入

有人认为“翻转课堂”过于强调应用性,知识点被弱化。这个观点并不全面,但同时提醒各位教师在施行翻转课堂时要充分准备。课前将相关知识点交予学生、课堂活动组织时也要及时指导、点评和总结,尤其是在总结时将知识深化强调重难点和突破点,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点。课后要及时通过例题、案例分析、思考题等方式检查和强调教学重点难点,保证知识点的全面和深入。

2.有赖于学生的自觉学习与监督机制

翻转课堂的过程往往十分精彩,但课前的自学和课后的总结有赖于学生的自觉性。如果课前没有能将相关知识掌握,在课堂分组讨论、辩论、案例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就会十分被动。因此一方面要强调自觉学习,另一方面要建立监督机制,可以由老师监督也可以在学生中成立互助小组互相监督。大学课堂往往忽视课后的拓展学习,但翻转课堂对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的要求要更高。

3.通过网络平台答疑进行二次交流学习

课后答疑的过程十分重要,在翻转课堂实践多次后,答疑环节的意义应该被各位教师所重视。答疑,一方面为课堂展示和小组讨论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方向把握。另一方面充分的课后答疑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翻转课堂上进行观点的交流和互动。课堂时间本来就很有限,如果用翻转课堂的多种方式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交流,那么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一定能在课堂上完全解决,课后就需要师生对难点进行二次交流与学习。

4.教师身份由“教”向“导”的转变

篇(4)

【关键词】网络学习;心理优化;学生工作

一、前 言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正式接入因特网,网络学习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逐渐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第四课堂是最近几年的新型课堂,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是广受学生欢迎的一个空间课堂,也是学生参与感最强的课堂。但网络学习方式也给大学生心理带来了诸如网络学习依赖、网络信息迷航、个性扭曲以及网络沉迷等问题。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学习心理,研究其规律以提高网络学习效率对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现阶段高校本科生网络学习心理素质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心理健康、在线学习心理等。胡凯教授于他的著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中指出,在线学习是大学生在网络条件下掌握和总结经验且用行为的改变呈现出来的心理过程。[1]我国第二十五届全国互联网发展状态统计报告中显示:大学生网民占中国网民的24.3%,网络学习的方式呈多样化趋势。曲佳在《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影响的研究――基于对100名大学生的调查分析》中总结,在网络交流或学习统计上,有67%大学生选择了“上网聊天”, 28%的大学生经常通过网络学习英语或专业知识。[2]康钊发表的《不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性心理的负面影响及教育应对》一文中:当下高校大学生目前正在从性意识从萌芽逐步过度到明确和成熟的阶段。[3]但是,针对大学生网络学习心理的评估的研究,以及优化方案的探索仍然较少。

三、优化大学生网络学习心理素质

网络学习的质量直接受网络学习心理素质的影响。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是大学生网络学习的主要特征。[4]网络环境是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基础,保障了网路哦学习的有效性。但在良好的网络环境基础上,大学生的个人心理特征需与学习过程相匹配,才能产生良性互动,网络学习的效果才最佳。

(一)树立新的学习观念

要想较好地进行网络学习,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新的网络学习观,包括:学会学习观,着重说明了科学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学习实践中自觉去探索,形成学习方式要领的过程。全面学习观,着重说明了大学生必须多元化发展,因此学习也应当是多元化学习。自主学习观,着重说明了大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观能动性,积极进取地、有想法地学习。创新学习观,要敢于思索,长于创造,大胆创新,大胆想象。终身学习观,大学生在大学所学的各种知识和专业技能,十分有限,需要连续不停的学习,以跟上社会的必然发展。

(二)建立网络学习导航体系

当网络学习逐渐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时,大学教育者需要既不放弃自己的原有角色,也不对信息技术盲目崇拜或盲目排斥。在信息社会化大背景下,应以学校教育者为主题,建立网络学习导航体系,预防和化解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心理问题。

提高师生交互质量,构建稳定安全的交互平台,组建网络交互学习共同体;有效预防大学生信息迷航,教育者应引导帮助大学生梳理经验,让大学生能依据自己的需要和既定的目标,有效预防网络迷航,避免信息异化及其所带来的问题;努力倡导主流价值取向,正视并疏导多元价值观影响,倡导主流价值取向,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政治社会化;养大学生自我效能感,通过自身在课堂上展示网络学习的经验,采用灵活多变的学习形式,建设与大学生知识水平相应的民主、和谐的学习情境,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大学生网络元认知能力,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实施强化网络学习意识、开展网络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网络定位感、加强对网络学习元认知的指导。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学习能力建设

对于大学生网络学习来说,大学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关键之处在于不断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加强和自我完善。

正确认识网络学习,网络学习方式是不同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但是二者又互相补充,网络学习永远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每个大学生应根据自身的客观因素和实际情况来分析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调整自己的适应状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真正而有效的提高;树立积极的网络学习动机,大学生要不断分析、了解自己上网的原因合目的,在自己想接触不良信息之前告诫自己它的危害,尽量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并建立正向的提醒;努力网络学习能力,只有积极投入到教育者构建的导航体系的学习中来,才能在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同时避免受到伤害,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注意网络学习中的科学用脑,劳逸结合,注意用脑卫生,合理安排,注意用脑时间,优化机制,注重用脑质量。

总 结

本研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网络学习心理,研究其规律,并提出三项大学生网络学习心理素质的优化方法。根据网络学习过程中的总结和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素质优化。形成了优化、评价、改进的闭环素质提升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崇莲.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曲佳.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影响的研究――基于对100名大学生的调查分析[J].科教文汇,2010(01):177-194.

篇(5)

大学英语口语的活动形式是在大学英语口语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组织所要求学生形成的具体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团队的讨论形式展开,也可以以教师为主导的集体形式展开。通过这种活动形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大学英语口语任务型教学中的教学环境:大学英语口语的教学环境是指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任务所产生的背景或环境,主要有教学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去比诶,大环境包括课堂语言交际的语境、课堂任务执行的环境以及大学生课外语言自主学习环境等,而小环境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对大学英语口语任务型教学的相关态度。通过对以上大学英语口语任务型教学的相关要素构成的分析与总结,大学英语口语任务型教学的本质对应着系统的结构,本身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它既不是目的,也不是内容,但通过大学英语口语任务型教学,一方面可以促进当代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人际交往,有效促进当代大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用目的语解决问题和社会交际的可行机会。在此基础上,使英语语言学习摆脱以往课堂单纯的语言练习习惯,成为有交际目的的、有意义的、有语境的语言实践活动。

二、任务型教学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在大学英语口语任务型教学活动中,任务的难易程度、任务完成的进度和准确性等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任务过程的组织能力将影响到大学生讨论进行的正确方向和交流的流畅性;任务布置得是否清晰恰当将影响到大学生对任务的掌握程度;展示汇报活动等形式的选择将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展现学习的成果,在吸取其他同学的成果基础上,从中进行新旧、优劣、是非等评价,这些因素的成功与否与科学合理的任务设置密切相关。因此,在大学英语口语任务型教学活动中,任务设计者需遵循如下相关原则,以达到预期教学中的实践效果。第一,可操作原则。在大学英语口语任务型教学活动中,任务设计者首先应充分考虑到任务设计在英语口语课堂环境中的可操作性,尽量避免程序过于复杂、环节过多的课堂任务。设计者要充分根据教学活动中的具体条件,围绕特定的语言环境和交际目的,科学设计出教学任务化实施难度适中的相关课内外教学主题活动,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的任务操作模式或建议。在大学英语口语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只有具备了可操作性,大学生才不会针对任务型口语教学满头雾水,以致很多学生因不知从何做起而对相关口语学习失去兴趣。第二,主体性原则。在大学英语口语任务型教学活动中,主体性是指大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地位、作用、能力,即大学生的主动、自主、有目的的活动的特性和地位。大学生应该是英语口语学习任务的主体和完成者。在大学英语口语任务型教学活动中,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团队成员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成员间主动积极的辩论、交流、对话和角色扮演等相关活动,在英语口语的任务完成过程中既能将目的语融会贯通,又掌握了新的口语知识,进而将学习成果扩展到自己已有的文化知识中。第三,实用性原则。在大学英语口语任务型教学活动中,任务型教学是一种教学的实用工具,任务的设计不能仅注重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还要充分考虑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最大可能地为大学生的团队活动、个体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最大限度地为大学生提供交流和互动的机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第四,原生态原则。在大学英语口语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如果语言脱离本身原汁原味的用法,大学生就不能顺心的像本族语使用者那样熟练运用英语语言的表达和功能。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将原生态的语言情境和语言形式相关联,增强大学生对英语语言得体性的掌握。第五,真实性原则。在大学英语口语任务型教学活动中,真实性是大学英语口语任务教学所输入的教学材料均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履行任务的情境和任务的设定和及具体教学活动应尽量靠近于生活实践,使大学生在英语口语课堂上使用的技能和语言能在生活实际中得到有效的运用。“真实”在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中是个相对性的概念,其并不否认非真实语言材料出现在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任务教学中,因为非“真实”材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充“真实”性材料的不足之处。第六,趣味性原则。在大学英语口语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兴趣是促进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动力,通过趣味性的课堂交际活动和任务目的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任务型教学的特点。根据任务型教学形式的的多样化,如采用角色扮演、复述、小组汇报、讨论、预测甚至是改变故事情节等多种形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兴奋阈值,其中,选取诸如时尚、文化、经济等领域的相关材料也可以避免教学内容的疲劳。任务的趣味性来自多个方面,如多向的互动和交流、多人的参与、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兴奋感、任务履行过程中的人际情感交流等。

三、总结

篇(6)

摘 要: 高校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纳入必修课,结合医学生特点,在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总结单一课堂教学的不足,探讨利用SPOC教学模式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启示。

关键词: 医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SPOC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同时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科学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各高校包括医学院校已然采取各种途径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从大学时期开始做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结合自己的综合素养与社会实际,从而确定自己大学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及职业目标等[1]。对于医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进行自我剖析,在全面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订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积极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2]。针对医学生培养周期长、专业性强、择业途径较为单一的特点,引导医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医学生的择业及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为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能力,各高校普遍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逐渐被列入了高校必修课的行列[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的是让大学生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的能力,找准职业的方向,并提早制订计划,能够先人一步找到理想职业,实现人生梦想。现阶段,部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仍按照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已经产生了抗拒心理,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失去了兴趣,因而忽略了此课程的重要性[4]。在医学院校,结合医学生课业多、专业性强,医学生普遍忽视专业以外知识学习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

3.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分析“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

南京医科大学为统一规范本校本科生的“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各学院自行开展“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上,自2016年起全校统一开设“低年级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纳为本科生必修课。课程面向全体一年级本科生,针对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进行大、中班教学。课程依照《南京医科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要求》采取集体备课、授课教师自行拓展的方式进行课程准备。课程内容包含:大学生职业生涯概论、大学生职业生涯理论、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大学生涯与大学生活、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现状、专业学业要求和职业发展、职业规划书写作及课程理论考核。授课教师为具有教学资格的辅导员及相关专业课教师,授课方式为课堂教学。

在完成第一轮教学后,总结授课经验,在肯定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发现以下几方面问题:

3.1教师资源不足,本课程教学经验不足。

3.1.1课程授课教师主要为辅导员,小部分课程授课为专业课教师及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兼任。备课过程中,校级集体备课进行了两次,各学院集体备课数次,以笔者所在基础医学为例,集体备课四次以上。备课使用教材未能统一,授课教师依据授课内容,自行检索授课参考教材,多数参考教材为数据库数据,出版教材种类多,内容杂,无针对广义医学生的职业规划课程教材,由此可以看出,授课组织过程及授课教师的准备过程缺乏统一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规范”。

3.1.2课程受众为全校2173名大一学生,分布于25个专业,参与教学且具有教学资格的辅导员仅15名,其中具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者9人,比例为60%,具有本课程教学资质的高水平专业教师资源不足。

3.1.3在课程班级编排中,由于师资有限,各学院往往采用大、中班编排模式,相比较按专业分小班教学,效果远不如小班教学。另外,由于辅导员日常工作较为繁重,且任教辅导员多为办公室负责人,增加教学任务后,使得任教辅导员工作内容和工作压力大大增加。

3.2专业众多,不同专业合班教学时,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

以基础医学院为例,其中法医、基础医学、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四个专业,由于班级规模小,在学生教学班级编排中,将其合为一个教学大班。

在授课过程中,虽然专业学业要求和职业发展为专业课老师任教,但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大学生涯与大学生活、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现况这两部分内容仍需辅导员大班教学。由于专业不同,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专业性不强、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

3.3纯课堂教学导致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死板,缺乏互动性。

大班教学模式使得授课过程中教学方式难以改进,例如基础医学院的四个合班课堂在进行大学生涯与大学生活课程教学时,由于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导致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模式、未来择业途径中均不同,教师难以单纯使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课程互动。

3.4课程内容多,课时安排少,课程实用性偏低。

医学生的职业规划内容涉及广且深,在课程内容编排上,15个课时难以详尽完成对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致使课程的实用性相对偏低。同时,医学生专业课程较于其他专业学生偏多,专业课程时间安排紧,将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再编入医学生课程中,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学生的学习压力。

篇(7)

一般来说,显性职业素养中个人知识、技术技能是职业教育课堂所关注的重点,它们可以通过知识的传授、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获得。而显性职业素养中的个人外在形象、职业核心能力如沟通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技能等,则往往被忽视。因此,开设职业素养课程应该更加重视这些内容的教学。隐性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其中,职业道德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任劳任怨等。职业意识是指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是人们对职业的认识、评价、感情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应,如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保密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

职业态度是从业者对职业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如职场忠诚度、责任心等。由此可见,隐性职业素养的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总的来说,职业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职业意识、基本态度和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同时,职业素养可以在课堂教学、训练和实践中进行培养,让大学生去领悟、体会和感受,从而形成良好职业道德习惯和正确的职业意识与态度。

“三点一线”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高职院校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准备基地,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接受教育、提升自我素质的主要场所和锻炼平台。加强课堂教学、提升职业素养是当前高职大学生教育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高职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完全可以通过课堂教学途径来进行培养。可以通过开设一系列职业素养课程,如“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核心能力”、“就业与创业规划”等课程教学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道德修养等。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大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的,大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单纯的理论灌输、空洞的理论传授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隐性职业素养的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构建贴近现实、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为此,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和职业素养课程的本身特点,提出了“三点一线”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三点一线”是以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自我认知、职业意识、基本方法技巧”为三个基本点,有机组合、密切构建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本点之一“: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即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我测试找出差距和不足,以便更清晰的了解认识自己,准确把握自己。如通过心理测试来了解自己的情商、与人沟通表达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了解自己的性格倾向、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来很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等。

(二)基本点之二:“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借助生活案例、寓言、故事等深入浅出讲解,通过“小故事”来阐释“大道理”,从而启迪思维,唤醒和激发大学生的职业意识。通俗易懂的寓言故事不仅可以激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充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如为了让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可以讲解“福特制造第一辆汽车”“牙膏开口要增宽”等故事来拓宽大学生的思维眼界,增强创新意识,开辟新的思维境界。

(三)基本点之三“:方法技巧”

“方法技巧”即让大学生学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手段,好的方法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如何让自己更加自信”、“如何演讲”、“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等等,让大学生学习必要的方法技巧,少走弯路,获得职场上的成功。

(四)主线“:职业能力培养”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即将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始终贯彻其中,以游戏活动、情景角色扮演等互动式体验教学,获得职业工作中所需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从思想到行动”的落实。如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先进行自我能力测试,了解自己与人沟通能力水平,加强团结合作的意识,进而学习如何与人打交道,最后获得与人平等相处的合作能力。

“三点一线”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具体环节

(一)导入测试,找出差距

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应设法巧妙地激起大学生的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每个人都迫切想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而“自我测试”能够很好帮助自己认清当前的状况、明白自己的差距。比如人格类型测试、职业规划测试、趣味测试等都能极大地引起大学生的兴趣。通过自我测试,大学生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弥补各自的差距和不足,避免盲目学习。自我检测是学习的有效帮助手段,在职业素养中导入测试,更能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故事启迪,知晓道理

小故事蕴含大道理。首先,职业素养中很多知识、道理,教师如果苦口婆心、长篇大论地解说,收效反而甚微;如果用一则有趣的故事代替,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过程中,大学生不知不觉明白了他们该明白的道理。寓言故事作为一种更有效地交流手段,他就像一个信息传送带一样,能够把深刻、枯燥无味的道理简单化、有趣化。其次,还可以活跃上课的气氛,吸引大学生的集中力。在职业素养课堂中,恰当地运用故事寓言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让大学生明白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重要性,教师可讲述“非典”时期不顾个人安危主动提出把危重病人集中到自己医院来的钟南山院士的故事,也可以讲述“忠诚狗找工作”的寓言,等等。这些寓言故事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学生受益匪浅。当然,教师在选取故事的时候,首先要注意选好故事的主题,符合教学内容;其次要在恰当的时候讲故事,还要提高讲故事的能力,必要时配合适当的手势、表情,注意讲故事的节奏等。

(三)实战演练,学会方法

找到了自我差距、知晓了道理之后,我们更重要的是掌握如何提升自己职业外在形象和职业素养能力的方法和技巧,而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实战演练”的情景模拟学习这些方法的运用更为有效。“实战演练”要求大学生把课堂中学习到的方法技巧等在模拟的情景中进行灵活的运用,这是学习的真正检验。比如认识到职场中与别人沟通能力很重要之后,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如何倾听、如何表达特别是即兴演讲的相关技巧,更注重的是亲自尝试即兴演讲,用自己的激情和口才感染在场的听众。通过这些课堂内外的情景模拟、自主的训练,才能真正的把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

(四)游戏活动,加深体验

游戏活动是构建职业素养课堂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游戏活动重视和强调互动式体验教学,可以使大学生全身心的积极投入,寓教于乐,以达到经验共享,共同提高能力的目的。大学生只有参与其中,成为当事人,才能认识到差距,也才能真正缩小差距。运用游戏活动的学习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效果倍增,比单调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大学生在轻松活泼,隽永有趣的游戏活动中进行“手—脑—心”全方位的学习。

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大学生是主角,参与是关键,教师只是游戏活动的主持人或引导人,其责任是通过简单导入游戏规则和活动内容,大学生充分的体验游戏活动后,教师在最后简明扼要、画龙点睛的总结游戏的主题,让大学生轻松地明白道理,收益匪浅。如团队培训游戏“合力吹气球”,每组一共有6个人分工合作来完成任务。6个同学分别抽各自的一张签:“嘴巴”、“手”(二张)、“脚”(二张)“、汽球”(每组一个)。游戏规则和内容都很简单,首先由抽到“嘴巴”的必须藉着抽到“手”的两人帮助来把汽球给吹起(抽到嘴巴的人不能用手自已吹起汽球);然后二个抽到“脚”的人抬起抽到气球的人去把汽球给坐破。通过这个简单的小游戏,大家深刻体会到只有齐心协力、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任务,比起长篇大论讲解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效果要好得多。

当然,课堂中的游戏活动要恰当好处,游戏活动并不是越多越热闹越好,而是根据教学目的来选定游戏主题,教师要学会积极引导,注意巧妙的提问,善于组织小组讨论及大组分享,让大学生自己领悟寻找答案,最后进行总结性辅导。

“三点一线”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一)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习兴趣浓厚

“三点一线”的课堂教学模式因为融入了趣味的自我测试、生动的寓言故事、有趣的游戏活动、情景模拟的实战演练,整个课堂教学不再呆板枯燥,而是轻松活泼、兴趣盎然。

(二)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做好就业前准备

“三点一线”的课堂教学模式能让大学生清晰的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从而改善自我;因为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能让大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与其他同学交往中体会到自我的重要性,找到自我的价值,从而增强了自信心。

(三)强化职业意识,提升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