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04 14:27:24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篇(1)

【关键词】中职校;体育教育;促进;校园文化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于各种各样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随之,对于教育的要求相应提高,对于教育的重视度也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尤其是新课改以来,对于素质要求的重视增加,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提出了很多要求。中职校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体育技能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中职校体育教育近年来不断被广大教育者所认可,并逐渐推向全国各地,体育教育的发展对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中职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进行探究,并阐述中职校体育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式,希望为我国的中职校园文化发展提供依据。

2.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探究

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偏向综合化、全面化,要求人才不仅是拥有专业的过硬技术,更加要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相对来说,职业院校的学员大多经历了社会上的中考或者高考的筛选,落选的经历给这些学员的心理大大小小造成了一定的打击,他们在性格上通常存在着自卑、暴躁易怒等特点,因此,容易冲动发生斗殴事件,社会上对于职校学生的印象并不好。为了转变社会对职校学生的看法,在职校中广泛开展体育教育能够在教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发泄情绪,舒缓压力,并且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到一起,让学员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体育教育的思想、技能、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方法进行了解内化,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完善性格缺陷,锻炼在社会中竞争需要的能力及心理素质。此外,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能够缓解学员长期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的压力,给学员一个放松的方式,能够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再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员之间相互配合、互相协作,对于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3.体育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途径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篇(2)

    关键词: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发展;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冲击,西方哲学思想在我国迅速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了萨特热、弗洛伊德热、尼采热。高校大学生们也接触到了这个多元化的世界,西方思潮涌入校园,萨特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尼采超人哲学等,在校园中引起了波澜和震动。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政治文化在我国社会逐步的渗透,从而在社会上出现了以《河殇》为代表的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校园文化在“河殇热”的影响下,也掀起了不小的震荡。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社会上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价值倾向增强,大学校园又悄然出现了“经商热”,校园文化出现新的特征。从这一个接一个的热点的形成和变化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校园文化主题思想、主要内容的变化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校园文化的发展是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实现的,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一、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主导与从属关系

    社会文化是社会的主文化、大文化、起主导作用的文化,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亚文化,属于社区文化的范畴。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从形式上看,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范围不同。校园文化表现于学校内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领域中的一个局部的特殊文化形态;社会文化是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的一般文化。二是从内容上看,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活动方式、活动产品不一样。校园文化活动方式,主要是教与学的各个环节及其环境;社会文化活动方式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的活动产品,同其教学方式、思维方式等相适应,主要表现为精神产品,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知识水平要达到新的境界。社会文化的活动产品,是实践活动的产物,包括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而且物质产品是其主要的和基本的产品。但这些差别并不影响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间的联系,正如校园存在于社会之中一样,校园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包含校园文化。因此,一般讲,两者的关系,既有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性质,又有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通、个性与共性的性质。综观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联系,社会文化占主导地位,校园文化具有从属性。

    二、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是渗透和制约的关系

    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校园文化虽然是构成社会文化系统的要素之一,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子系统。这个系统并不是封闭的,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开放的,是动态的系统。社会文化如是校园文化系统的十分重要的输入来源,而且这种输入也不总是强制性的,校园文化总是要主动地选择和吸收社会文化中对其有益,能为其所用的东西。校园文化的地位决定了它必须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它的发生、发展都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和规定。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的规格。同时,社会文化提供校园文化教育的内容。这就是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强有力的渗透作用。社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源泉,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脱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校园文化能给社会文化以丰富的营养,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但是,不管它们如何相互渗透,都是在二者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从这两种文化形态各自的主体来看,每一种文化形态都含自己的对立面于自身,都不能把外在的对立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对立。

    三、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和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的发展对社会文化的进步具有强烈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的向外辐射,输出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培养出的人才对社会文化的参与和影响来实现的。校园是知识和智力的密集区,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地,也是新文化的聚集和发散地,校园文化的传播和扩散直接面向社会,对社会文化发生影响。高校师生有着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等优点,他们比一般的社会成员能够更快地接触和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成果,他们的思维个性、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生活方式等在整个社会中都属较高层次。因此,以高校师生为主体构建的校园文化往往要超前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并能成为社会文化的先导,推动社会文化向前发展,校园里的一些思想有时会成为社会思潮的预演。从这个意义上讲,校园文化可以说是社会文化的晴雨表。校园文化之所以能够对社会文化产生如此影响,原因之一是校园文化着眼于未来,教育的超前特征和教育面向未来的要求,规定了校园文化的超前性发展。校园文化的最终成果也会随着大学生的毕业而输出给社会,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能成为发展社会文化的主体和中坚力量。当然,校园文化在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和促进中,一方面使社会文化不断发展,从而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创设了优越的环境;另一方面,也使校园文化的作用充分展现,这种先进性和优越感,也增强了校园文化开拓进取的力量和信心。

    四、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矛盾冲突

    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在其运动过程中的对立,主要表现为二者的相互阻碍。造成二者相互阻碍的根本原因有两条:一是校园文化的现状不能满足社会文化的需要,社会文化迫切要求校园文化作出相应的重大改革,否则校园文化就对社会文化形成阻碍。二是社会文化对相对先进的校园文化的排斥,校园文化强烈要求改变社会文化的现实状况,而社会文化如不作相应的变革,社会文化就对校园文化构成了阻碍。除这种知识内容方面的不同步之外,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差别,以及在生活方式、价值尺度、审美情趣、情感意向、心理积淀等文化因素上也存在一定的相互否定、阻碍和冲突的趋势,从而使它们之间的排斥和阻碍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既有大量的正剧上演,也有不少的反剧出台。学校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会吹进校园,校园里的文化垃圾也会危害社会文化的发展。这也是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不相容的重要方面。

    五、社会政治的发展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

    社会政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处于核心地位,对其他上层建筑内容起主导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同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政治的影响。再加上政治与教育的紧密联系,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发展的校园文化受社会政治的影响和制约会更直接、更强烈、更深刻。

    首先,社会政治制约着校园文化的领导权。社会政治制约校园文化领导权的方式主要有:通过组织手段,对校园文化管理机构乃至教育机构直接领导的任免来控制;颁布一系列方针、政策并以行政手段督促实施来控制;利用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执行来控制。加强党和政府对校园文化的领导,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繁荣校园文化的关键。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则能有效约束校园人的行为和思想。只有牢牢控制校园文化的领导权,才能保证校园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篇(3)

关键词:校园文化;南疆高校;建议

中图分类号:D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10-02

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多次会议上,反复要求“新疆的现代化建设,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首先要以改革开放的文化来引领。”为新疆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工作方向。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鼓舞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从而强化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摆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本课题组通过进行实地调研,发放问卷、访谈专家、召开座谈会、参观、走访等形式,搜集了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录音资料,了解到南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贯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精神文化建设,崇尚顽强坚韧、扎根荒漠的胡杨精神和甘于奉献的红烛精神;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和管理体制等方面,注重针对性、系统性、动态性和严格性的制度建设;在行为养成、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注重加强民族团结、、反渗透教育,自觉抵制来自西方敌对势力对校园文化的干扰;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南疆高校比较注意校园设施的建设投入,倡导中华一家,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美化环境的育人工程。

加快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然成为学校的共同心声,为此,笔者特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机制上,坚持“四个统一”

一是统一部署。南疆高校要把加快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建设领导小组,高校领导应当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倡导者和灌输者,校领导对校园价值观的积极倡导和表率作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学校领导要统领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由宣传部、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团委、各学院联合出台实施方案,对全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统一部署,全校动员,上下联动,高位推进,在全校掀起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潮。

二是统一机制。南疆高校应将校园文化建设任务、建设目标,纳入学校对各部门的年终考核里,首先明确各部门建设职责,建设项目责任人。其次,制定出建设的步骤与时间。形成全校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负责实施,教学学院配合开展,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

三是统一规划。南疆高校需按照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体系,从学校发展、校园建设、培育新人、课程设置、管理育人等各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大学总体规划之中。在校园环境建设设计上更加凸显学校精神的“胡杨”与“红烛”的人文内涵、“师范”与“农业”教育理念。学校对外使用标识系统上,应统一风格、颜色、标志设计,让人一看便知,记忆深刻。

四是统一流程。南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从学校总体建设规划出台、建设项目实施、专家评估验收、师生参与效果等,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校园为平台,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主导思想,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各方面的工作还需统一部署、统一机制、统一规划、统一流程,这样既避免了建设工作中出现缺失,又保障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高质量、高效果。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上,落实“四个层次”

一是凝炼大学精神,构建精神家园。南疆高校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将中华精神、新疆精神、兵团精神紧密融合,构建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的大学精神——胡杨精神。南疆高校都建设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之中,艰苦奋斗的精神是胡杨精神的本质表现。艰苦奋斗精神集中表现为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献身精神。南疆高校要发挥大学传播优秀文化,引领社会前进,道德示范传承的作用。真正实现“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靠得住”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是强化制度,守土有方。作为祖国西北边陲,在新疆办大学,首先担负着为国家、自治区稳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而在新疆南疆办大学,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这一任务的意义更加突显。在南疆流行一句话:新疆的稳定看喀什,喀什的稳定看师院。南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学生行为或活动文化建设方面,把维护稳定、维护民族团结、、反渗透,作为文化行为、活动的重要内容。把“守土有责”作为全校师生的坚强信念。

南疆高校应坚决贯彻区党委的决定,稳扎稳打,安排到位。坚定不移地站到、反渗透斗争第一线,不畏风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仅做到“守土有责”,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而且,要做到高校在反渗透、反、讲法制、固边陲上的“守土有方”。

三是加大投入,环境育人。南疆高校,北倚天山,西枕帕米尔高原,南抵喀喇昆仑山脉,东临塔克拉玛干沙漠。自然环境较差,条件艰苦,既无地理优势,又无经济优势。在读学生人数众多,学校既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为广大师生创建优美的工作学习氛围,建设具有中华民族风情、文化艺术、独特的人文理念为一体的环境文化,同时,也需营造高雅优美轻松愉快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师生缓解紧张情绪、恢复精力、平衡心理、鼓舞士气、激励热情,确保以最佳精神状态投人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促进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是重视主体,行为养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四有”新人,这也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

首先是学生要学习教师,做教师知识的传承者,做教师精神的发扬者。

其次是学生要学习“自己”,依据学校的具体目标按规定进行严格的“自我加工”。

再次是向社会学习,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刻苦学习、服务社会、献身祖国,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正确认识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的关系,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奠定深厚的专业基础。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篇(4)

关键词:体育文化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1.015

体育的精神是什么?就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1]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也是中等职业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和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发展目标。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为社会输送有一定专长的技术人才和为高职院校输送优秀中职毕业生的重任。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搞好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强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实现自尊、自信、自强非常重要。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它是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特色和积极向上、拼搏奋进氛围的大众文化,其集竞争、健身、健美、休闲、娱乐、消遣、交流、审美、文化传播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等功能于一体的特性,深深地影响着中职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但近年来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数量的增加及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中等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滞后,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中职生全面发展创建平台

体育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在高等学校大力开展,在中等职业学校也必须根据各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状况积极开展,因为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可以为中职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中职生个性成长及特长发挥创建极好的平台,非常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亚文化的一种,长期的、浓厚的、具有一定底蕴的体育文化对中职生的成长非常有利,特别是对促进中职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取向而言更是不可或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身体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心理素质也还处于较为脆弱的阶段,体育在学生身心发展关键阶段的作用无可替代,抓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大力开展体育文化建设增强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知,充分利用体育手段使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存在,亲身体验到自我效能感,所以可以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2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促进中职生个性发展的效应

个性反映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个体带有一定倾向性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意志、情感等方面异于他人的特质,并通过语言、行为等表露出来,每个中职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在中职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体育起着独特的作用。因为参加体育活动不但可以促进中职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其个性的塑造及个性特长的发挥。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身体发育和个性成长都处于关键时期,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实现中职生个性的充分、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中职生个性的成长是在心理过程不断发展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体育通过对中职生心理的影响而对他们的个性发展产生积极效应。如体育锻炼和竞赛可以培养中职生勇敢的意志品质,使得中职生逐步形成遇到困难不服输的个性特征。“以人为本”是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新世纪校园体育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核心。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而起到的促进中职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效应正是“以人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

3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中职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效应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的同时,还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和竞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培养学生团结一心共同应对挑战的集体主义精神。中职生通过参与球类、田径、武术、健美操、趣味体育等运动项目竞赛,充分体验通过努力、团结、奋进获取成功的喜悦,通过自我价值实现变得更加自信,对于帮助个别有自卑、自闭等不良心理的中职生更无异于一剂良药。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广播、墙报、宣传栏或校园网等宣传渠道营造出的健康、向上、拼搏、奋进的浓郁氛围可帮助中职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取向,培养浓厚的体育兴趣及激发强烈的体育参与欲望。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校园体育文化节、体育竞赛周、体育沙龙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更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展示自我的平台,对于中职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

4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中职生身心协调发展的效应

校园体育文化是通过体育文化氛围,体育文化环境,体育文化活动,大多数人共同遵守的法规、行为以及学校的制度等文化因素,对学生实施体育教育,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2]中职生全面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长期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达到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相契合。中职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表现是身心协调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本着“以人为本”原则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在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对物质、精神、制度等层面的建设,可以为中职生开展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特别是通过不同形式的体育比赛可以激发学生们体育参与的热情,使得学生们在收获奖牌的同时收获胜利的喜悦和自尊、自信的心态。体育不但可以对正在身体发育期的中职生的身体形态结构产生积极影响,对学生健全心理的形成也有良好的效应。中职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是因为文化课差而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的,这些学生很容易产生精神的压抑,如果不通过引导或体育活动等方式将这种不良情绪释放出来,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自责等不良的心理,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危害。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和通过积极参与形成的良好人际关系可以帮助学生从非良性的身心状态中解脱出来。

5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效应

体育运动的过程可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坚强的意志品质,严格的纪律作风;使之学会处理人与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提高社交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3]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作用正是基于体育运动的这些功能。当前社会处于快速发展且竞争激烈的年代,需要人们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应对挑战,需要人们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中职生毕业后即刻面对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复杂社会关系和工作压力,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敢于接受挑战的意志品质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很难在事业上有一个成功的开始。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开展,可以起到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因为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熏陶和积极的体育参与,可以增强中职生的体魄,改善中职生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使得他们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得以加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得以提高,遵纪守法和自我接受社会监督的意识得以强化,这些积极的变化对于中职生主动求变,从容应对社会挑战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6 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通过体育文化建设不仅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也为提高中职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中等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开展对中职生的积极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有利于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等。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必须保持长期性,并不断加大建设力度,以有力推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中职毕业生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班秀萍. 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4).

[2] 谭 红,陈中林.论校园体育文化的特性及价值向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2).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篇(5)

作者:王东兴 刘小雷 李亚楠 单位:河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全面提升人的审美水平艺术教育是审美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即通过审美观照满足审美需要而引起的审美快乐的功能,亦即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能力,感官与心灵对意向的感悟与品味能力。西方教育家豪斯曼指出,就像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综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听觉、触觉等艺术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与体验中使主体的审美经验与创造才能得以发展,从而达到“假物济事”、“以物传情”的审美境界。艺术教育在审美素质教育方面是最直接的。如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传世之作《老娼妇》塑造的是一个干瘪的老女人,她浑身肌肉松弛,皱纹凸现,手足像布满筋节的枯藤,绝无传统裸女那种丰腴艳丽的美感。这个衰老得不堪入目的“老娼妇”,其本身的确不能给人“美”的感受。但艺术家却发现,它的艺术魅力在于看到这一丑的典型所包含的矛盾———它是因为被人摧残、蹂躏才变成这样丑的。看似在塑造她的丑,其实是在为她的不幸遭遇而战栗,艺术家把生活中的丑转换为艺术中的美,引起人们心灵上的震撼和道义上的同情,从而成为一个艺术美的典型,让人的审美境界得到提高。艺术教育正是在遵循艺术教育规律与审美教育规律的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引领受教者调整并调动全身的审美储备,积极参与审美活动,不断训练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2.有助于塑造开放、积极的人格艺术是美的结晶,美的体现,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同时也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反映。这种形象反映不单是社会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复制,更是心灵的开放、创造、尝试。以此为媒介进行伦理道德、民族精神、理想信念的素质教育,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将大大提高受教者的开放心态和接受兴趣,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改造人,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素质教育效果。艺术教育是将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两种方式巧妙结合起来,通过以审美对象特有的美的情趣、情感为纽带,使丰富的思想、伦理、智慧等内涵,与美的形成一起深深地浸入人的心灵,其感化人、陶冶人的力量,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艺术教育的过程,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又是一个情感体验和发展的过程。

屈原的《离骚》以强烈的赤子情怀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了崇高理想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通过欣赏,学生纯洁的心灵被屈原伟大崇高的精神所荡涤,不仅对诗人肃然起敬,更在心中萌发起强烈的爱国激情,从而接受那哲理性的思索。因此,艺术教育对于开放、积极的人格塑造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精神境界的培养具有强大的净化功能。有助于开拓知识领域,最大限度地发现素质特长所在艺术教育对智力结构是一种完善和充实,对智力的开发则是一种积淀和训练。它鼓舞受教者的想象力,去投入新的创作,通过艺术教育焕发的想象力将成为智力的原动力,激发受教者开拓新世界[2]。巴尔扎克的一部《人间喜剧》,通过对社会不同阶层的诸多个性化人物的描写,使受教者几乎领略到那个时代的整个法国社会。包含着复杂情感的故事里蕴涵着道德、人性、经济等一系列社会学知识,而附着在形象和故事中的知识使受教者在艺术的接受中印象深刻,这是艺术形象所提供的质感。艺术教育凭借其审美功能,开启由理性思维模式转化为自由直观的大门,并为一般智力认知走向自由直观和创造能力开辟一条渠道。艺术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发散思维能力,其特点是流畅、求异、融通,能最大限度地发现素质特长之所在。这种思维方式总是从多角度而非中心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它既不受已有知识的束缚,也不受传统观念的制约,而是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和补充,最后提出新的认识和见解。在清华大学有一则生动的实例,那里的理工科学生,在增加了文化艺术课程以后,总结出一个有趣的公式:8-1>8,意思是说,从八小时学习中减去一小时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其学习效果大于八小时。总之,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以其容情入景的特有方式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激发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聪明才智。有助于提高展示能力和信息传递的效率及影响力艺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自信的综合性艺术展示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和创造潜能,使学生学会用艺术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人沟通、融洽感情,而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信息功能和交际功能比普通语言更富特色,质量更高,而高科技成果使声、像、图、文等并用,给学生一种直观、立体的印象,学生通过接受艺术教育,把专业学习和参加更多的艺术实践结合起来,为自己重新设计发展目标,规划职业生涯。艺术教育更深层次的实质内容,是培养受教者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树立健康的审美意识,提高美的展示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是人的一种高级文化精神活动,是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一种自我肯定,它有利于大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因为艺术本身含有表达、交流、创造的意义,可以给人的情感提供一块栖息和成长的绿洲。有人说过,艺术可以称作人类的万能语言,人的情感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并为一切人所理解。受教者在艺术审美活动中,可以获得表达、交流、创造的经验,丰富自我表达的内涵,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并增强情感交流和人际沟通的能力。实践证明,参与艺术活动有助于发展受教者的自信、自律、合作和自我激励、自我展示的能力,而这些正是在现代社会获得成功所需要的。

现阶段命运:边缘化和不确定性当我们置身中国教育大发展的宏观环境中客观地看待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时就会发现,艺术教育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是一个最薄弱的环节,处在被边缘化的地位,其发展存在不确定性。从认识层面看,受知识为中心、继承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片面强调基础学科的重要作用,把艺术教育排斥于育人主渠道之外,造成艺术教育“不入流”的尴尬局面,已经开展的艺术教育也主要的是针对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没有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塑造健全人格,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作用。从教育现状来看,由于教育的不断市场化、功利化、大众化,使艺术教育无法确保在自身功能、本体规律上运行延伸,从而失去了其理应担当的文化意义和责任。其后果是当前的基础教育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培养,故急功近利的基础教育培养模式导致高等教育中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普遍滞后,艺术知识与创新能力严重“贫血”,艺术审美鉴赏力浅薄低弱等。加之当前艺术教育的教学资源和内容松散粗放,缺乏整合,运行机制缺乏规范,评价标准单一,社会认同度较差,未能形成完备科学的艺术教育培养体系。所以,现阶段艺术教育的上升趋势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被忽视或被认为可有可无的现象十分普遍,亟待加以重视和扶持。中期命运:稳定上升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艺术教育正逐步作为重要的教育构成要素进入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良好的国内外教育发展环境为中国艺术教育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从国内环境看,实施综合艺术教育,中国是最有优势的,因为综合艺术教育在先秦的“乐教”中就已经得到很好体现,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下来。而且,现阶段的政策环境也比较有利。教育部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陶冶高尚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发展的有力手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要尽快改革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工作的全过程。”教育部更进一步决定,“尽快颁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条例》,使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不断提高教育质量”[3](P6)。从国外经验看,美国在1960年代进行了以艺术教育为研究对象的《零点项目》案例研究,其结论是:美国当时的科学教育是先进的,但艺术教育落后,科技人员文化艺术素质偏低是导致美国的空间技术落后于苏联的关键原因。美国人还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提高国人的文化素质,而最迅速、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施健康而有效的艺术教育。这种认识大大影响了美国的教育体系,并最终促使1994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将音乐、视觉艺术、舞蹈及戏剧艺术等艺术教育列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学科”,并一再促进艺术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同其他学科的连接。这在美国和世界上都是首次以法律形式将艺术教育提到如此空前重要的地位[4](P284)。终极命运:内化融合当前,文化生产力与知识经济的强势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各个层面,文化要素已转化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生产力。艺术的“文化转型”显示为以科技为依托、美学为规范、创造价值为内容的知识产出结构的生成。在现实世界中,任何一门学科要从自身的角度揭示其全部规律都是不可能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应运而生,其本质就是一类知识与另一类知识、一门学科与另一门学科的“融合”。实践证明,艺术教育能将抽象思维有机结合,使人脑协调发展,使学生具有厚实的知识基础、广阔的知识视野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艺术教育的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促使人文学科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外化为行为习惯,以形成学生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当前,艺术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高科技、高文化、高素质、高文明、高修养的优秀人才。艺术是通过美的形象和令人愉悦的形式,感染心灵,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艺术教育应当承载起这种崇高的文化使命———统摄人生之意义、道德之完善、生存之价值、心灵之归宿的精神文本和精神载体。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篇(6)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在高职院校实施书香校园建设其实就是通过教育者的积极引导,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让广大师生通过多种形式,感悟人类的智慧和文明。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涵盖了自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品读国学经典,汲取精华,建设书香校园,对于承载教书育人任务高职院校来说是必要的,更是必需的。本文由收集整理

一、书香校园建设服务师生成长

在科技哲学领域关于科技伦理的研究中,我们能找到包括人的理性理论、人的心灵理论、人的追求理论等,这些将为书香校园建设的主体——人,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解决了科技伦理中人的理论问题,也就能更好地建设书香校园,服务师生成长。

1.书香校园建设是一种理性的过程。书香校园建设的主体是人,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存在物,书香校园建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分享普遍理性的理性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认识普遍理性的理性过程。一所真正有内涵的学校,应该是让人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能深切地感受到书香的味道,感受到人的理性内涵。教育不应该成为一个训练“机器”的机构,而应该成为培育有理性的人的场所。通过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广大师生认识理性,学会分享理性。

2.书香校园建设是一种提升人的心灵境界的过程。书香校园建设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为主要任务。书香校园建设是一个努力向上,努力向无限追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忽略的是人的限度,尤其是社会的限度。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同范式的文化传播更加普遍,文化中的价值观差异更加凸显,对科技文化教育提出挑战。高校是人文精神的殿堂,建设书香校园,用优秀传统文化来构建我们的价值观,对于高校的德育教育来说非常必要。

3.书香校园建设是一种实现人的追求的过程。师生在校园环境中,通过主体的认知来表达对人文精神的接受。当人的期望值特别高,不能达到时,不能忽视我们对善良追求的动力,我们更需要一种自我超越的精神,来实现书香校园文化层次的提升。书香校园文化具有德育教育的特质,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相关联,高品位的文化理念灌输,能保证学生人格修养的形成,达到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

4.书香校园建设是一种文化扬弃的过程。书香校园文化受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影响。当今很多年轻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个性超脱于社会文化,形成扭曲的道德观,对文化教育的现状提出挑战。时代要求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同步,书香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反映社会的总体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强化主体意识,对文化进行扬弃,接受对师生发展有益的传统文化,摈弃那些功利主义文化。

二、书香校园建设服务学院发展

在科技哲学领域关于科技方法的研究中,我们能找到包括假设理论、归纳理论、演绎理论等,这些科技研究方法的理论将为书香校园建设搭建更加合理的框架。把科技方法理论运用到书香校园建设,能让书香校园建设更加科学、理性、规范,服务学院发展。

1.书香校园建设是一种回归过程。书香校园建设能更好地对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质和内涵进行追求和把握,是一种回归过程。文化的积淀是书香校园建设的前提,是高等教育实现战略目标的保证。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要注重对文化本质和内涵的把握,引领文化建设的潮流,把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找出文化深层次的价值所在,建立能服务学院发展的文化模式。

2.书香校园建设是一种动态过程。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归纳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发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都是时代的需要。归纳和总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把学习传统文化作为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完善的文化价值体系,把校园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文化的动态性。

3.书香校园建设是一种辩证过程。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从书香校园到校园溢满书香,是对文化的演绎,是一种辩证过程。文化的发展遵循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事物的发展过程是辩证的否定过程,即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校园文化建设是客观存在的,书香校园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也就必然遵循辩证否定的规律,因此,我们的书香校园建设过程是一个辩证过程。

三、书香校园建设服务社会进步

在科技哲学领域关于sts(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的研究中,我们能找到教育活动、思想文化活动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些关系更加有利于书香校园体系的构建。要有效利用这些关系,使其服务于社会。

1.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的相互作用推动社会意识形态的提升。思想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前提,对文化建设有指导作用;文化建设是思想建设的表现,对思想建设有展示作用。用sts中的理论关系来指导书香校园建设,其实就是研究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关系的过程,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sts理论能指导书

香校园建设,书香校园建设能展示sts理论的成果,二者的相互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社会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能更有效地推动文化的进步,进而提高全社会的综合素质。文化是内化为人类思想的人化过程,文化能不断丰富教育的内容,让教育充分体现时代的特征。社会综合素质的提高过程其实是人的综合素质提高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教育的接受和文化的传播,二者相互影响有助于社会综合素质的提高。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篇(7)

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快。这场改革浪潮的掀起对中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是持续性和多元性的,而致使大学生思想发生改变的重要原因就是大学里的校园文化。从改革开放至今,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个高校也都在积极的建设高校的校园文化,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已经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效:各大高校的文化环境优美;各种文化活动琳琅满目;校园文化的管理也日渐完善;学者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工作也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现阶段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与实际的需要相比存在着极大的偏差,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真实意义,只是从功利化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笔者觉得有必要研究现阶段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情况,找出阻碍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原因,为以后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1文化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

1.1文化的概述

辞海一书中把“文化”一词定义为:文化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讲,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与组织机构。

1.2校园文化的概念

最早提及“校园文化”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美国的一位学者华勒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他认为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办学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被广大师生所认同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学生文化的总和。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开展,对校园文化一词也有了更加准确的定义:校园文化是学校生活的存在方式的总和,它以生活在校园内的教师、大学生和干部为主要群体,它是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

1.3高校校园文化的延伸

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延伸,从字面意思上我们不难理解高校校园文化主要是指高校的全体教师和学生在长期的教学、学习、交流、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形式的具有独特性的价值取向、校风、学风以及传统等。高校校园文化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主线,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的信念以及一所大学的办学精髓的集中体现。

2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现状和问题

2.1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2.1.1高效校园文化环境日渐优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也来越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大了对高校的资金投入力度。各个大学不再单单只重视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深刻体会到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高校在校园的格局,图书馆、教学楼、寝室楼的建设上都力求完美,努力将建筑物和校园绿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每个走在校园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一草一木、一石一砖中所独有的文化美。

2.1.2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样高校校园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借助于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现阶段我国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充盈着整个大学校园。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被层出不穷的各种协会邀请加入其中。于此同时,学校也会定期举办各种比赛、晚会、音乐会、运动会。这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活跃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也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2.1.3高校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更加深入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理论的研究才能更好的促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如今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定义更加的精确化、对校园文化的功能、意义等方面的了解也更加的深入、对更好的开展校园文化的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成熟,有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观的研究绩效。随着各大高校对校园文化的重视程度的加深,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活动也更加的活跃,研究成果以课题、丛书以及论文的形式相继呈现,高校的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工作已经相当成熟。

2.2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2.2.1不良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侵蚀如今社会科技发展十分迅速,我国成为了信息化大国。互联网的优势作用被广大师生所认可,并主动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互联网进行教学。互联网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已经深深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微信、微博以及其他移动社交软件时刻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然而现阶段的高校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还不高,网络上传播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以及思想观点会对高校的德育工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网络上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会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比如网络上的暴力事件、凶杀以及不良视频等。这类不健康的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制约着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

2.2.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不协调现如今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对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上,着重对校园环境、校园布局以及各种教学设施的建设。我们不容忽视的是精神文化才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忽视了精神文化的建设必然会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出现偏差。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然而现阶段的高校校园中的商业化的气息很严重,高校的教育中带有一定程度的功利化的色彩,在教学活动中仍然采用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体、音、美的全面发展,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远远没有达到校园文化发展的需要。

2.2.3高校文化管理体制落后现阶段我国高校文化的管理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虽然现有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效果,但是总体而言还是与时代的要求还是相差很大的。现代校园文化的发展太过随意,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充斥着校园,但是这些文化活动大部分都太过盲目和杂乱,根本没有形成一种有序的开展形式。归根结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高校文化管理体制太过落后,管理水平达不到发展的需要。

3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向度归因

3.1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向度的行为归因

高校教职工和学生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的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方式和活动方式被统称为高校的行为文化。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行为文化的发挥的作用。高校行为文化主要有学术文化、课堂文化、社团文化、宿舍文化四部分。其中学术文化主要指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钻研教材,总结经验,对前沿的理论知识进行认真钻研的文化,一个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教师学术水平的高低。课堂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活动方式等方面的总和。好的课堂文化可以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社团文化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通在参与行色各异的社团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在这种社团文化氛围中学生可以了解、接触到一些与社会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提供帮助。宿舍文化主要是指学生在宿舍的生活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一种文化,涵盖了学生寝室内务、卫生、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

3.2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向度的制度归因

高校制度文化一所大学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最基础的保障,制度文化是在管理教职工以及学生的过程中所形成一种文化。高校制度文化不仅包括用以规范师生的日常行为的各种规章制度,还包括那些贯彻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的组织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在高校校园里制度文化作为一种外在的力量始终规范着广大师生的行为,是学校的教学工作能够有效进行的基础保障。

3.3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向度的精神归因

21世纪的中国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众所周知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小社会”,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这是如今社会对高校办学的最基本的要求。高校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中形成的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总和。校园精神文化在整个校园文化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其主要体现在一个学校的校史、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方面。学校精神是校园精神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精神是学校的教职工以及学生在长期的接触与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沉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理想、情操和信仰等。每所学校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学校精神是各具特色的,学校精神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和波及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同时又会反过来对教师以及学生的道德、情感情操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励着教师和学生的不断进步。

4高校校园文化未来发展向度的多维分析

4.1高校校园文化未来发展的群体行为向度

高校在未来的发展上要努力提高全校教职工、学生和校领导等人建设校园文化的意识,要明白建设高校校园文化不是某一个部门的职责,也不是单单只依靠学生的力量和思想教育部门的努力就能够建设好的。一个学校如果拥有和谐的校园文化得益的会是学校的全体成员,因此,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的责任就应该由校园里全体成员共同努力。

4.2高校校园文化未来发展的时代精神向度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因此未来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对精神文化的建设上。如今对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目标十分模糊,精神文化的建设工作做的也很不到位,仍然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在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的今天,亟需加大发展精神文化才能保证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育人作用。

4.3高校校园文化未来发展的人文环境向度

现阶段的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现象很严重,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问题。高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理应承担起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义务。通过高校的校园文化来熏陶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对美的辨别和鉴赏能力,对文化的吸收和感悟能力。所以,未来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要重视对人文环境的建设。

5结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