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市场调查报告

企业市场调查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4 15:12:58

企业市场调查报告

企业市场调查报告篇(1)

一、时空环境调查

营销活动的时空环境,对于人们的消费需求,具有直接的影响、制约作用,调查中应充分注意以下两个要领:

其一,不同地域的需求差异。

城市与乡村、山区与平原、沿海与内地……身处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消费者,其消费需求必有差异。小商贩们常言:“土产进城,多卖三成;清仓(指清仓处理的廉价商品)下乡,心中不慌。”这说明他们也深谙此道。即便是同一山区、同一县境之内,山前山后、县南县北,也会由于经济条件或消费习惯的不同而产生需求差异。只有将这种消费需求的“地域性”特征考察清楚,才好因地制宜地开展商贸活动,避免“章甫适越”的营销错误。

其二,不同时期的需求变化。

研究不同时期的需求变化,尤要注意商品的“三时性”变化特点,即“时尚性”、“时令性”和“时限性”。

有些商品的“时尚性”很强,比如时装、化妆品、手机、家电等,今年时髦,而明年则不一定时髦,甚至一年内几经变化,让人追逐不迭。据言,某女“明星”,五年之内更换了八十多条裙子。诚然,这种盲目的“时髦消费”观念不宜提倡,但是世间的“追风逐浪”者,毕竟不在少数,从企业营销的角度说,则必须充分注意这一消费倾向,做好相关的调查与预测,及时把握商机、扩大经营。

有些商品具有较强的“时令性”特点,比如冬装、夏装、啤酒、饮料、取暖与纳凉用具之类,其销售的旺淡,总是随季节时令呈周期性变化。对于这类商品的需求调查,除了注意其常规性“时令”特点之外,还应分外留意“时尚”的影响。今年夏季“街上流行红裙子”,而明年夏季则未必流行,所以,只有将“时令”与“时尚”综合考察,才能准确地把握需求趋势与未来行情。一般说来,商业季业较之于自然季节,会来得早一些,诚如古人所言:“贾人夏则资(备办)皮,冬则资絺(做夏装用的细麻布),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企业经营者应谙此要旨,早作运筹,早作准备,不失时机地把商品推向市场。

另有一些商品具有较强的“时限性”特征,其销售活动常被严格限定在某一特定时间之内,过期则沦为废品。比如日历(包括挂历、台历、历书等)、报纸、期刊、贺年卡、中秋月饼等等,其经营成败,常“在此一举”,故而常被老百姓戏称为“一锤子买卖”。近年来,每每元旦之后,书店门前“挂历买一赠三”的招牌一再警示我们:此类商品的“需求量”,事前务必要摸得准、算得透,否则,必有风险。

二、市场状貌的调查

所谓“市场状貌”,是指市场营销的常规状态和基本面貌,它是购、销双边活动的直接现实,反过来又是影响和制约购销活动的客观力量。决定市场状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市场价格、外贸情势、社会购买力、产品适销性等几个方面,乃是形成特定“市场状貌”的最基本的要素。市场状貌的调查,实质上就是以这四要素为主要对象的综合调查。

“市场价格”的调查,应着眼于两个方面:

其一,注意同类产品间的价格比较,尤其是竞争对手的价格动向。

其二,注意整个市场变化态势,因为这种大面积的物价消长,极易引起产、销之间的连锁影响和牵动全局的市场波动,甚至引发消费者的“抢购”或“惜购”心理。比如,发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抢购”风潮以及90年代后期的“疲软”现象,均对市场经营造成过巨大冲击,甚至迫使不少企业破产、倒闭。这些教训告诫我们:忽视了大市场的大变化,势必被动挨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外贸”常是“内贸”的晴雨表:某一产品出口量增大,其内销行情看好;出口量减小,则内销也会随之梗滞。而“进口”对内销的影响,则呈反方向变化。在我国已加入wto的背景下,未来几年中,这种变化会日见明显,因此“外贸情势”的调查尤显得重要。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严峻时刻,高明的企业决策者总会在对外贸气候的敏锐感应中捷足先登,迅速抢占市场。去年底,“夏利”轿车“一次性到位”的大幅度降价,也许就是一种高明举措,试想,在未来国外轿车大批量涌入之际,再去步“夏利”后尘者,还会拥有“夏利”那样的市场吗?

“社会购买力”,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决定因素,如果有必要购买,且有强烈的购买欲望,却买不起,那么这种“有质而无量”的需求,则等于没有需求(或成为“潜在需求”)。因此,要想准确把握消费需求量,则必须做好“社会购买力”调查。这种调查,宜着眼于三个方面:

其一,社会集团购买力。这种购买力,虽对整个社会市场不会发生太大影响,但对于某些特定行业、特定商品的经营,却能产生惊人的牵动力。例如,19**年之前,公款购买挂历成风,由此而形成了空前的挂历经营高潮。之后,中央有关禁令颁行,挂历市场骤然形成滞销局面。

其二,城乡居民购买力。这种购买力,是对整个社会大市场产生全方位影响的基本力量,应舍得花大力气对其作出细致的调查和具体的分析。比如,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的营销长期处于疲软状态,因其价格较低,城乡居民均买得起且已基本满足;而冰箱、空调则不然,虽其也在“疲软”之列,但相当多的家庭(尤其是农民家庭)尚不具备,因受“购买力”限制而无力购置。两相比较不难看出,虽然两者的“现实需求量”都不是太大,但后者的“潜在需求量”却是十分可观的,可以说这是一片尚待开发的蕴金藏玉的经营领域,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销售前景会日趋看好。

其三,购买力的投向。购买力能否转化为购买力动机与购买行为,与“购买力投向”密切相关。俗语云:“有钱花在刀刃上。”但对于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者来说,这“刀刃”的内涵却千差万别。比如,小市民热衷于时装、饮食、化妆品;而农民则爱将大量资金投放于化肥、农药与耕作机械上,对于“飘柔”、“清逸”之类的诱惑,他们常会无动于衷。因此,细心地观察、分析各类社会人群购买力投向,对于经营决策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最后谈一下“产品适销性”调查。一般说来,商品总有一定的经济寿命周期,总要在市场上经历试销、畅销、饱销、减销直至消亡的全过程。只有准确把握这一变化趋势,认真调查并悉心研究每个阶段产品的适销程度,才能因时制宜地调整经营策略,及时地为产品更新换代,有效地延长其寿命周期,以提高经济效益及市场竞争力。聪明的经营者,常把主要精力花费在“试销期”的适销对路、“畅销期”的未雨绸缪、“饱销期”的除旧布新、“减销期”的起死回生或转产换业上面,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及时的调查与悉心的分析研究。

三、消费心理调查

人们的消费心理,是影响消费需求的主观因素。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强化消费心理的调查研究,不仅是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运用“攻心”战术引导消费、诱人“上钩”的必要条件。

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时尚型

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人,多为性情开朗、作风浪漫的年轻人。他们极力追求消费方式的新潮、时髦,往往喜欢名牌,喜欢文体明星的装饰,甚至惯于依据既有的消费经验去想象、创造、领导标新的消费方式。

(二)崇外型

具有这种心理特征者,多为文化层次较低、行为盲目、作风放任的年轻人。他们喜欢猎奇,热衷外来货,追求消费形式的诡异怪诞,街头巷尾那些戴着变色眼镜、穿着外文背心、染着红黄头发的“酷哥靓妹”,大多属于这一类。

(三)保守型

具有这种心理特征者,多是性格内向或治学专精、处世谨严的年轻人,以及钟情传统或城府较深的中老年朋友。他们往往无意于流行时尚,反对超前消费,根本没有或竭力克制“高消费”欲望,常把消费水平限制在比同类人群稍低的水平上。

(四)惜购型

具有这种心理特征者,多是主持家业的一家之长或家庭主妇。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购买欲望,但是“当家方知柴米贵”,他们的消费行为却与购买欲望常常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也许是囿于长期节衣缩食的生活习惯,也许是碍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出手”总是十分谨慎,甚至“该出手时”也不“出手”,爱挑剔、心存疑虑、擅长讨价还价,是他们特有的购物习惯。

(五)从众型

具有这种心理特征者,多是文化层次较低、消费水平不高、自主能力不强的人。他们反应较灵敏,但喜欢“随大流”,缺乏新意识,热衷效仿他人的消费行为并惯于接受他人的消费习惯。

(六)专注型

具有这种心理特征者,常是对待生活、学习、事业或理想等某一方面比较执着的人。他们的日常消费只是保持或低于一般水平,而对某一项消费却不惜代价、倾力以求。比如,有人为事业需要,节衣缩食,却宁肯花大钱去购买家用电脑;有人为了爱情,自奉节俭,却甘愿为爱人购买钻石项链。

企业市场调查报告篇(2)

第一条 为了保障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及时调查处理职工因工伤亡事故,根据国务院《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和《吉林省劳动保护暂行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境内所有企业及有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第三条 企业职工(含合同工、临时工、季节工、轮换工等工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均按本办法进行报告、调查、处理和统计。

第二章 事故报告

第四条 企业发生伤亡事故后,按如下规定分别逐级向上报告。

一、企业所属基层单位发生伤亡事故应立即向企业报告。

二、一次一至二人的重伤事故,企业应立即向主管部门、当地劳动部门、计经委(经委)和工会组织报告。

三、一次三人以上的重伤事故,企业应立即向主管部门、当地劳动部门、计经委(经委)和工会组织及检察机关报告,县(市、区)上述各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分别报告市、地、州有关部门。

四、凡发生因工死亡事故的企业,应立即报告主管部门、当地劳动部门、计经委(经委)、工会组织、监察部门、检察机关(急性中毒事故,同时报卫生部门),上述各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分别逐级报告省有关部门。

一次死亡三人以上事故,市、地、州劳动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所在市、地、州政府(行署)报告;省劳动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省人民政府和劳动部报告。

报告时间最迟不得超过事故发生后二十四小时。

第五条 凡跨地区承包或流动性作业的企业发生伤亡事故的,应在企业注册所在地按第四条规定上报。

第六条 事故报告的内容:

一、事故单位、主管部门及报告人单位、姓名、报告时间;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

三、发生事故的简要经过,人员伤亡的情况,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

四、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

五、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

第七条 事故发生后,企业负责人应立即组织抢救受伤人员,采取防止事故扩大的紧急措施,严格保护事故现场。因抢险救护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必须做出标志、拍照、详细记录和绘制事故现场图,要妥善保护好事故现场的重要痕迹和物证。

第三章 事故调查

第八条 有关部门接到企业伤亡事故报告后,应立即派员到现场,并组成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

第九条 事故调查组的组成:

一、轻伤事故,由企业自行组织调查组。

二、一至二人的重伤事故,市、地、州属企业及其以下所属企业由其企业主管部门组织调查组;中、省直企业由企业自行组织调查组。

三、一次三人以上重伤或一次死亡一至二人的事故,由企业主管部门会同当地劳动、计经委(经委)、监察等部门并请工会组织、检察机关参加组成调查组(急性中毒事故,卫生部门应参加调查)。

四、一次死亡三至九人的事故,由市、地、州政府(行署)或其授权部门组织发生事故企业主管部门和当地有关部门成立调查组。对一次死亡五人以上的事故,省有关部门可派员参加调查组。省政府认为必要时,可由其授权的部门组织成立调查组。

五、一次死亡十人以上的事故,由省政府或其授权的部门组成调查组。

第十条 事故调查组的任务:

一、调查事故的经过、原因、性质和经济损失。

二、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和有关法规提出处理建议。

三、写出事故调查报告书。

四、确认和重大责任事故,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及时移交人民检察院审理。

五、协助事故单位总结教训,制定防止事故扩大的应急措施和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的防范措施。

第十一条 调查组的职权:

一、向事故发生单位、有关部门及有关人员了解事故的有关情况,索取有关资料。

二、决定事故现场的清理与保留。

三、根据调查工作的需要,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技术鉴定和经济损失评估(所需费用由事故发生单位承担)。

第十二条 事故调查程序以及事故的性质、原因和责任分析,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

第十三条 事故情况查清后,各有关方面如对事故的分析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时,由劳动部门提出结论性意见。如仍有不同意见,可分别报告上级有关部门研究处理。

第十四条 事故调查组写出事故调查报告书,经组织调查的部门同意后,调查工作即告结束。

第十五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非法干预事故的调查工作。

第四章 事故处理

第十六条 组织事故调查的部门,根据事故调查组的调查报告书,提出对事故的处理意见,经审批后方为结案。

一、轻 伤事故,由企业自行处理。

二、一次一至二人的重伤事故。中、省直企业,由企业提出处理意见,市、地、州属企业及其以下所属企业,由企业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而后由当地劳动部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负责审批。

三、一次三人以上的重伤或一次死亡一至二人的事故,由企业主管部门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县(市、区)属企业及其以下所属企业发生的事故,由县(市、区)劳动部门审核,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报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市、地、州属企业及其以下所属企业发生的事故,由市、地、州劳动部门审核,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报市、地、州政府(行署)审批。

四、一次死亡三至四人的事故,由企业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市、地、州劳动部门审核,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报市、地、州政府(行署)审批。

五、一次死亡五至九人的事故,由市、地、州政府(行署)提出处理意见,省劳动部门审核,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报省政府审批。

六、一次死亡十人以上的事故和省政府组织调查的事故,由省政府直接处理。

第十七条 伤亡事故处理应在一个月内结案,特殊情况不得超过两个月。事故结案后,结案材料应分别逐级报送劳动部门、计经委(经委)和工会组织备案。

第十八条 对事故单位和责任者的处罚,在按规定的程序审批结案后,分别由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以及劳动、监察等部门按各自的处理程序办理。

第十九条 事故处理结案后,应向企业全体职工宣布事故处理决定。对个人的处分决定,装入本人档案。

第五章 事故统计

第二十条 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须有专人负责掌握事故情况,并建立完整的事故档案资料。

第二十一条 凡生产过程中发生轻伤以上事故,企业都应认真填写《工人职员伤亡事故登记表》,作为原始资料保存。

企业应在每月底填写《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月报表》并附文字说明和《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表》,报企业主管部门(由企业主管部门汇总后连同文字说明逐级上报),同时分别报当地劳动部门、计经委(经委)和工会组织。

由市、地、州劳动部门填写的《职工伤亡事故综合月报表》、《经济损失月报表》,应于下月十日前,连同文字说明一并上报省劳动部门,并抄送市、地、州统计部门和工会组织。省劳动部门于当月十五日前报国家劳动部,同时抄送省统计部门和工会组织。

第六章 附 则

企业市场调查报告篇(3)

关键词:企业;年检制度;年度报告

企业一般是指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才能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社会组织;主要形式有:独资、合伙、公司;是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为了维护市场的有效秩序,现代国家一般对企业在市场中的进入、运行、退出都有一定的监管。对企业运行的监管则视企业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而不同,前者需要执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后者的要求则低很多。我国自1983 年以来,对非上市企业实行的都是年度检验制度,这项制度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贡献颇多,但自2014年2月国务院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企业实行年度报告制度,标志着实施了三十多年的年检制度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

一、年度报告公示制度

企业年度报告制度是指企业依法向登记机关定期、如实上报年度登记事项执行情况和经营情况的法定制度。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理应由市场决定其进入、发展、退出,政府只需维护市场的有效、合理,兼顾公共利益的保护即可。基于有限政府的思想,自20 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已经普遍的放松了对于企业经营的管制。而我国由于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国家干预意识过强,使得政府职能混乱、资源浪费、监管不当。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在我国呼吁已久,终于国务院与2014年2月批准《方案》,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公示制度。

《方案》自3月1日起实施,企业年度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公司股东(发起人)缴纳出资情况、资产状况等,企业对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对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内容进行抽查。而基于《方案》以及国家工商总局的通知[1],此次改革涉及: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来华从事经营活动的外国(地区)企业,以及其他经营单位的企业。

二、年检制度

企业年度检验是企业登记机关依法按年度根据企业提交的年检材料,对与企业登记事项有关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的监督管理制度。1982 年,国家工商局制定了《工商企业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年检对象只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公司形式的市场主体尚未包含在内;这是年检制度的首次入法;随后几经修改,2006年2 月24日再次修订的《企业年度检验办法》最终确定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年检制度[2]。伴随着我国经济管理体制转型,企业年度检验制度在监督管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三、与年检制度相比,年度报告公示制度的特点

(一)监管方式转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备受诟病的原因之一便是行政权力对市场的干预太强。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我国之前的年检制度受传统的政府监管方式的影响虽进行了多次改革,但仍以直接干预为主,市场发展一直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监管权太强、负担较重、寻租厉害。而《方案》中出台的年度报告制度,则将政府的直接检查,变为督促市场主体及时、准确的报告公开信息的间接监管,突出政府的服务职能、弱化政府的管理职责,虽然政府仍保留了抽查的权力,但相对前者,政府已在转变监管方式,还市场更多的自由。

(二)提出信用信息公示体系的构建

《方案》中强调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将违信公示作为企业违之之惩罚。其规定:一、构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体系,完善信息公示制度,将企业登记备案、监管、年度报告、资质资格等信息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予以公示;二、大力推进企业诚信制度建设,完善信用约束机制,将有违规行为的市场主体向社会公布,使其"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将年度报告与信用建设相结合,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制约"的运行模式,增加企业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企业的信用意识,更有利于社会公众对企业行为的监督[3]。

(三)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为企业减负

《方案》提出年度公示制度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采取网上申报的方式,便于企业按时申报;且强化了企业的义务,要求其向社会公示年报信息,供社会公众查询。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来查询企业的有关信息。对企业来说,无需每年到工商部门提交检查、如实公布即可,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增强企业披露信息的主动性。

四、年度报告公示制度的不足

(一)规定年度报告制度的文件位阶太低

《方案》全称是《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虽由国务院批准,但其法律位阶却比部门规章还要低。将现行企业年度检验制度改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这一重要的措施由这样一个方案的形式确立,本身是否存在不当。且这本是政府在企业管理思路上的一个转变,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市场,但这样一个意味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方案却以行政指导立法的形式展开,是否有点矛盾。自今年3月1日开始,这一制度便正式实施,这彰显了我国当前的行政权力的强大和行政效力的便捷。

(二)规定内容太过抽象

《方案》对于年度报告制度的规定只有一段,却规定了报告单位、报告内容、审查方式等内容。虽已将年度报告制度的轮廓勾勒了出来,但内容改过具体,操作性差。如规定的报告内容事项太少,难以达到监管的目的;报告时间、报告方式都未有明确规定;如何抽查、怎样抽查亦未详尽;惩罚措施只有依法处罚加信誉公示通告、操作空间太大、寻租容易。

(三)审点依然是企业的登记情况

《方案》中规定的报告内容:公司股东(发起人)缴纳出资情况、资产状况等,企业对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故而,现行的企业年度报告制度与之前的年检制度一样,审查的重点依然是企业的登记情况,而非企业的财务状况。这一点则与国外年度报告制度相差较远,国外的年度报告制度即对公司的登记事项监督检查,亦强调对公司财务状况的知悉和掌握[4]。因此,现行的年度报告制度只是政府审查方式的转变,而实质需审查的内容依然未变。

(四)未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无论是企业年检还是年度报告都是政府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管,我国之前的年检制度是管理有之、引导不够,而今的年度报告制度显然矫枉过正,仅仅一工商部门之抽查,对企业提供资料即无实质审查亦无形式审查,兼之以未完善的信用体系,又未赋予公众监督权力,如此单一的监管体系,恐难履行好其监管职能。

五、年度报告公示制度的完善

年度报告制度虽在国外已实行多年,但在国内毕竟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自然存在诸多未尽之处。比之国外经验、以及国内多年实施企业年检制度的总结,对于刚刚启程的年度报告制度建议如下:

(一)完善法律法规

《方案》只是一个改革的大纲,具体制度的建立仍需详细的法律法规保驾护航。相对于《方案》的简单概括,后续法律法规,首先、需要明确管理部门的权力和责任,管理部门有哪些监管权力、措施、怎样监管;其次、明确企业报送年度报告的责任、义务,怎样报送、以什么格式报送;最后、需建立明确的法律责任、统一的处罚幅度以及相应的救济措施。任何规定不透明的地方往往即是管理机构寻租的腐败区。《方案》可以简单概括,但后续的法律法规必须明确,管理机构的职能以及企业的义务与权利。

(二)完善多层次监管体系

1、严格的税收制度

税收与企业息息相关,是最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税收制度的完善不仅可以保证国家的有效收入,更可以实现政府对市场的监管。政府可以通过对税收信息的统计、分析,很快掌握市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可借税收制度的适当调整,实现对经济的宏观。完善税收制度,发挥税收的调控职能,构成对企业的多次监管,维护市场的有效、安全。

2、完善企业信用体系

市场的诚信建设也是现代经济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之一,且其运行成本低,能有效节约了社会资源。故《方案》提出通过完善信用约束机制等监管措施来推动实现"严管"。目前条件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为依托,通过完善信用约束机制,实现协同监管,是一个可行而有效的手段。

3、加强社会监督

企业年度信息报告公示制度,要求企业相关信息的公开,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查询。对于信息的直接利益主体,只有一个查询权,基本是对社会监督力量的浪费,这部分群体即是公开信息的受众,亦是公开信息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是最可能受到公开信息的影响、也是最容易发现企业公开信息存在问题的主体。由于管理部门对于企业报告信息只是抽查,故而作为利益驱动型的企业报告很有可能存在违法问题,如此疏落的政府监管很难维持报告的真实、准确,赋予公众监督权,即可补上监管的空缺,亦可节约行政成本。

(三)完善处罚措施

1、明确行政处罚措施

《方案》中规定的处罚措施太过具体。应当明确处罚的原由、处罚措施、救济方式等。鉴于之前的处罚措施只是: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罚款的操作空间太大,吊销执照的处罚太重。故而对于企业年检制度的违法处罚,应该首先明文规定,法无规定即无授权不可罚;其次依法处罚,行政处罚要适当、合理;再次、要引入新的惩处措施,如警告、公告;最后、慎用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

2、加重个人责任

《方案》虽引入了对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处罚措施,但只是通报有关部门、产生信用约束。企业虽是独立主体,但其行为都是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的意思表示。企业年度报告违法,处罚企业无可厚非,但做出报告的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也难辞其咎。加重对于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刑事、行政处罚才能起到法律的威慑作用,使这班人不敢实施类似行为。

3、强化司法救济和刑事惩治

司法机关的民事救济和刑事惩治是对合法民事权利的保护和对严重违法行为的惩罚,对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稳定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依法惩处各种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是有效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

企业年度报告制度自今年3月1日开始实施,这项政策虽然还不完善,但其是政府转变管理思维的开始,意义重大。企业作为商主体终究是市场中的活动者,应由市场决定其生死成败,政府做好监管职责、服务职能即可。总之,企业年度报告制度是企业监督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度报告制度存在的问题,也会随着企业登记注册监督管理改革的逐步成熟一一解决。

参考文献:

[1]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63号][EB/OL]国家工商总局网,http://,2014-02-20.

[2]洪婷婷.关于企业年检制度的探索与思考-兼与国外公司年度报告制度比较与借鉴[J].法制建设,2013,(10).

[3]江苏省工商局企业处.建立企业年度报告制的几点思考[J].工商行政管理,2004,(18).

企业市场调查报告篇(4)

而随着生产与消费各自选择自由度的增加,单一性被复杂性所取代,确定性被不确定性所取代,稳定性被不稳定性所取代,连续性被不连续性所取代,使生产者普遍弱化了预见性,消费者普遍增加了随意性。从而促使企业必须向流通领域渗透,强化营销能力。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实用化以及商品流通、物资流通之后的信息流通、产权流通,也使企业向流通领域渗透成为了可能。

那么,作为一个光学材料企业应如何强化营销能力呢?

首先,要建立情报系统及情报力来把握市场。光学材料企业在建立情报系统及情报力时,除强调情报系统的集约化与综合化,强调情报的针对性、连续性、预见性、计划性、及时性与可靠性外,还必须按光学材料企业在未来市场上的支配力,以及对顾客的影响力的要求来建立。即要具有现场性和全员性。因为真正有价值的情报源在交换或流通过程及消费现场。光学材料企业流通或销售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在流通中的情报体系,因此要在顾客层、商业圈、产业圈和营销队伍与推销员之间,建立情报网络,把情报收集、处理和传递,尽可能地置于“流通”或“交换”与“消费”现场。另外,情报收集、处理、贮存和传递不但是高层管理者或情报专家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赋予企业的全体员工,尤其赋予流通或营销领域的职工以一种“责任”,来积极展开情报活动。通过全体员工本身工作产生情报,收集情报,处理情报,使用情报和传递情报,使员工既是“情报员”又是“情报源”、“情报流”。情报力概念的真正价值就在于依靠组织起来的人,以及人的组织,驱使每个工作中的人,围绕着做好工作,去努力收集情报、运用情报。情报力可分为情报采集力,情报汇总力(校正、汇总、编辑),情报供应力(情报的分析、判断、综合和解释),以及情报运用力。光学材料企业要想形成在市场营销上有意义的情报力,有效地鼓励一线人员,在一线岗位上,采集并提供第一手市场情报,就必须建立市场营销业务报告管理体系,赋予全体市场营销业务人员以一种责任,通过业务工作定期或不定期收集情报,并以业务报告的形式逐级上报,形成分散采集、集中使用情报的营销业务报告管理体系。

业务报告的具体内容与格式就企业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一份业务报告,除具体的内容外,都应该写明“报告书名称”、“报告书提交对象”、“报告书填制时间”、“报告书填制目的与方法”。光学材料企业根据营业上的客观需要,需以制度形式把业务报告的性质、责任和填制者规定下来,以确保营销业务信息能及时、准确和完整地收集起来,此外,在情报力中,值得光学材料企业非常重视的是市场调查的能力。市场调查,是指对商品或劳务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这一过程中,对全部商业活动的资料、情报和数据,运用科学方法,作系统、客观、广泛且持续的搜集、记录、整理、分析、评价,并做出结论与建议,供企业经营决策者参考。市场调查的内容,视产品类别的不同而侧重点不同,对工业用品,由于它的购买行为理智,注重成本、质量、交货期和技术性能,且购买较集中。因此,光学材料做为一种工业品的市场调查应强调定量调查,注重间接市场调查,强调市场调查人员的产品技术知识等。为加强企业市场调查工作,把握市场动态,提高营销效率,应制定出市场调查管理办法,它包括市场调查的工作原则、市场调查的类型、调查对象和范围、调查期限、处理方法、调查报告的呈交等管理规程等。

第二,增强(扩大)店铺力,渗透市场。光学材料企业应该将企业内部的销售组织逐渐从企业生产经营体系中独立出来,在国内外光学加工企业周边建立办事处,建立店铺网络组织体系,强调有组织地去接近顾客,并有组织地对顾客需求进行管理。依靠有形的店铺网络把顾客聚集起来,组织起来,了解顾客、维持顾客、控制顾客和影响顾客。通过经常性地与顾客联系,能借助于对顾客的认识,提供他们可能需要的产品与服务,建立延续此信赖的关系,即拥有“回头客”,进而建立了在满足基础上的“信任”和信任基础上“关系”。另外,通过店铺,能有形无形、有声无声地引导、劝诱和改变顾客的购买动机与购买行为。值得提醒的是,光学材料企业应当明白店铺力不是企业单纯商业性机构的设置,也不是一种流通成本的开支,而是企业战略上的一种投资,是一种建立与顾客长期关系的投资,是对顾客需求管理的一种投资,是企业支配市场的战略实施能力,不是渠道选择策略或战术,这样,企业在设置强化店铺力时就会更合理化。

第三,通过促销活动,提高商品力,影响市场。商品力是通过销售活动产生出来的。因而,企业应制定销售管理基准,包括严格的出勤时间、正确着装、店内设置、商品整理、商品的陈列、商品广告、促销活动、推荐商品、例会等内容,并使销售网络规范化,制定销售应酬要领。同时,企业应十分注重促销活动,制定详细的促销计划,确定具体的促销活动安排。当然,企业应当牢牢地记住促销的第一步是推销自己,将自己的热情与诚意奉献给对方,第二步是推销企业,将企业形象展示给对方,最后一步才是推销商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知名度、指名率、使用率等。即提高了企业的商品力。

第四,组建直销队伍,增强推销力,接近市场。推销力,是一种最富神奇的力量。在世界上还没有店铺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拿着商品,沿街叫卖。推销力,是推动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店铺力和商品力一种延伸,通过店员和上门推销员的努力与推销技能,去接近顾客、了解顾客、维持顾客、控制顾客和影响顾客,从而扩大或提高销售,尤其在市场导向的生产体制下,没有默默地辛苦劳作的推销员是不可想象的,就像一句流行语所说:“每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一批成功的推销员。”众所周知,推销是推销人员利用说服、沟通、暗示、诱导等一切可能的方法,使客户(顾客)接受或购买其原不想购买的产品或劳务的一种行为。因此,企业的推销管理任务应着重于:规范企业的推销行为,改善推销业务,提高推销效率,培养造就一大批成功的推销员,以提高企业的综合推销力。从而使得企业的推销人员集中化,推销行为标准化,推销过程组织化。另一方面,企业应发挥各推销员的长处,充分利用推销员的资源与能力,强化推销员素质,谋求推销队伍的整体业绩最大化,以及便于公司总体控制顾客资源。企业每年对推销员的勤务时间作一次调查,推销员应自觉地对每一次的推销活动作时间分析,在时间分析基础上,制定访问日程表,填写“客户管理卡”、“工作日报表”,井呈报单位主管。

第五,强调服务力,控制市场。服务力,谋求的是一种企业与顾客之间的长期依存关系,服务手法上的多样性,就好比富有弹性的管道,把企业与顾客的供求关系连接起来,免遭竞争者的冲击与渗透。它是一项长期投资,强调的是长期收益,长期对市场的支配力和影响力。服务力的直接实施对象是客户,因此企业在向客户提供商品或劳务的同时,应伴以规范的、趋于艺术化的服务,使客户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从而使其消除因购买行为支出货币时的“痛苦感”,进而成为本公司最忠实的和最长久的主顾。因此,企业对客户的管理尤为重要,它也是提高企业营销服务力的必经之路。客户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客户档案管理和客户投诉管理。

客户档案管理是企业营销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营销管理的重要基础,企业不能把它仅仅理解成是客户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存档,应建立完善的客户档案管理系统和客户档案管理规程。客户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首先包括客户基础资料,如客户的名称、地址、电话、所有者、经营管理者、法人(这三项应包括其个人性格、嗜好、家庭、学历、年龄、能力等方面)、创立时间、与本公司交易时间、企业组织形式、业种、资产等方面。第二,顾客特征。如服务区域、销售能力、发展潜力、经营观念、经营方针与政策、企业规模、经营管理特色等。第三,业务状况。主要包括目前及以往的销售实绩、经营管理者和业务人员的素质、与其它竞争公司的关系、与本公司的业务联系及合作态度等。第四,交易活动现状。主要包括客户的销售活动状况、存在的问题、保持的优势、未来的对象、信誉与形象、信用状况、交易条件、以往出现的信用问题等。客户档案管理的方法是建立客户档案卡,将企业拥有的客户进行科学的分类,并将客户构成、信用进行分析。企业在客户档案管理中应从客户角度全面把握本公司的营销状况,找出不足,确定营销重点,采取对策,提高营销效率;应保持客户档案管理的动态性,根据客户情况的变化,不断地加以修改;客户档案管理的重点不仅放在现有客户上,而且还应更多地关注未来客户和潜在客户,从而为企业选择新客户,开拓新市场提供资料。

企业市场调查报告篇(5)

1.调查报告的定义

调查报告是针对某一现象、某一事件或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对获得材料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发现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

调查报告是一种在新闻领域和机关应用文领域中都可采用的常用文体,也就是说,它是新闻和应用文的两栖文体。不过,有些在机关之间流通的调查报告,可以没有新闻性。而在报刊广播上发表的调查报告,必须有新闻性。具有新闻性的调查报告在报刊上发表的时候,也可以叫做“新闻调查”。

2.调查报告的特点

(1)较强的针对性

调查报告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文体。必定是`某一情况、某一社会问题、某一成功经验,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注意,为了进一步得到它的详情、真相,认识它的性质,才需要有人专门对它进行调查、研究,向有关机关提供报告。例如,高考是农村青年的一条重要出路,可是我国教育现状还比较落后,考生众多而录取人数有限,于是造成了大量的高考落榜生,他们不甘心重新被捆绑在土地上,可是又找不到出路在哪里,这就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专门就此作了充分调查,写出了题为《独木桥下的思索——关于农村高考青年的报告》。还有,由于正规本专科的录取人数有限,于是又有了各种各样的成人教育方式,各校纷纷举办自学考试辅导班、脱产成人教育班等等,这些办学方式的效果如何,学生能否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被培养成材?也有人对此作了调查并写出报告供有关部门参考。这显然都是一些很有针对性的写作实例。

(2)材料丰富翔实

调查报告需要列举大量的相关事例、统计数字和各方意见,以便在此基础上进行考察分析并提出作者自己的意见。例如《关于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中方股权代表和高级管理人员管理问题的调查报告》一文,就对北京市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如下列举:

截止到1998年4月,北京市累计批准中外合资、合作企业10712家。协议外资金额192.18亿美元,总投资额350.7亿美元,客商投资额204.1亿美元。其中中方控股企业4492家,占41.9%,外方控股企业4561家,占42.6%,双方股份各占一半的1659家,占15.5%;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752家,占7.0%,100万美元至1000万美元的2530家,占23.6%,100万美元以下的7430家,占69.4%。全球最大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146家在京落户。目前在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从业的中方员工已近40万人,有党员约2.49万名。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大量兴办,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有些行业已经成为税利大户,对北京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调查报告的写作中,大部分的文字都是在列举事实,这使调查报告具有一种“事实胜于雄辩”的强大说服力。

(3)提供规律性认识

调查报告确切地说应该叫调查研究报告,它的价值不仅在于调查和报告,更在于研究。研究的结果就是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把这些规律性认识提供给读者。例如,1999年12月9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调查报告《按照市场规律提高农民增收——山东省微山县调查》,就概括了若干组提高农民增收的规律性认识:

育市场、调结构、重品牌、创名优;

一是“壮龙头”,二是“建基地”;

“一品带动”、“一业带动”、几块经济高地凸起的经济格局。

这些规律性认识是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的,又是大量事实的理论归宿点。只列举种种现象,而缺少理论归纳的调查报告是肤浅的。

(二)调查报告的类型

1.介绍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

某一地区、某一单位、某一企业,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过程中,或在日常的思想政治、经济建设、科学教育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了把他们的具体做法和成功奥秘反映出来,可以对他们进行专题的调查,然后写出调查报告,这种类型就是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

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跟工作通讯中那些以反映工作成绩为主的类型有些近似。区别在于调查报告重在调查,特别注重对调查过程和调查所得数据的叙述和列举。

以新近的此类调查报告为例:1999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穷山今日皆文章——广东梅州市山区开发工作考略》,1999年12月23日发表的《靠名牌赢得市场——关于深圳飞亚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调查》,以及同日发表的《不信民心唤不回——从宁乡县五个乡镇的变化看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这几篇调查报告分别从农村山区开发、大型企业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介绍了几家成功的经验。

2.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

跟上种类型相反,这是针对某一存在问题展开调查,以揭示这一问题的种种现象和深层原因为主要目的的调查报告。它的主要功能是揭露和批判,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也是比较多见的一种调查报告样式。1999年12月22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的《一个富裕居委会的财务调查》,1999年12月9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莘莘打工者,维权何其难》,1999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的《政府决策岂能朝令夕改——浙江温岭市一市场建成后开业受阻》,都属于这种类型的调查报告。

3.反映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

这是针对社会现实中某种新近产生或新近有了长足发展的事物而写的调

查报告。 在现实社会中,新生事物总是不断涌现的。这些新生事物,究竟是显示了社会发展的某种趋势,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还是昙花一现的偶然现象?对这些新生事物,究竟应该肯定,还是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反映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的文体功能,就是全面的报道某一新生事物的背景、情况和特点,分析它的性质和意义,指出它的发展规律和前景。

对新生事物,调查报告的最终意见可以是肯定性的,例如1985年1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调查报告》,在对被人称为“中国的硅谷”中关村电子市场进行调查以后,认为它为科技、教育、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对一些新生事物目前的状况,也可以持一种质疑或探讨的态度,如1999年12月9日《人民日报》刊登的社会调查《个人住房贷款缘何发展缓慢》,所调查的个人住房贷款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它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原因在哪里?作者揭露了形成障碍的几个因素。

4.社会情况的调查报告

这是针对一些社会情况所写的调查报告。这里所说的社会情况,主要是指社会风气、百姓意愿、婚恋、赡养、衣食住行等群众生活各方面的基本情况。

这类调查报告虽不直接反映政治、经济等重大问题,但百姓生活也是跟政治、经济密切相关的。另外,这也是群众最为关心的一些问题。因此,各种新闻媒体都十分重视这一领域的报道,《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都曾开辟过公众调查专版。类似《北京人出游记——北京居民京、津、沪地区旅游消费调查》、《中国夫妻过得怎样》等,都属于这种类型的调查报告。

(三)调查报告的结构

从外部形式上看,调查报告由标题、前言、主体、结语四个部分组成。

1.标题

(1)单标题

公式化写法。

公式化写法就是按照“调查对象+调查课题+文体名称”的公式拟制标题。如《一个富裕居委会的财务调查》就是这样的标题,其中“一个富裕居委会”是调查对象,“财务”是调查课题,“调查”显示文体是调查报告。这样写的好处是要素清楚,读者一看就知道这是写的什么单位,涉及的是哪些问题,文种也很明确。这样写的不足之处是太模式化,不够新鲜活泼。

常规文章标题写法。

具体方式灵活多样。可以用问题作标题,如《儿童究竟需要什么读物?》。可以显示作者自己的观点,如《莘莘打工者,维权何其难》。可以直接叙述事实,如《三个孩子去蛇岛》。可以用形象画面暗示文章内容,如《“航空母舰”逐浪经济海洋》。还有种种写法,不再一一列举。

(2)双标题

双标题由正副标题组成,其中正标题一般采用常规文章标题写法,具体手段如上所述。副标题则采用公式化写法,由调查对象、调查课题、文体名称组成。如《明晰产权起风波——对太原市一集体企业被强行接管的调查》。

2.前言

调查报告的前言一般要根据主体部分组织材料的结构顺序来安排,常用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提要式

提要式就是把调查对象最主要的情况进行概括后写在开头,使读者一入篇就对它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例如《靠名牌赢得市场——关于深圳市飞亚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调查》的开头:

飞亚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亚达)是一家以生产钟表为主的大型企业,1987年成立于深圳。在经济特区这块改革开放的沃土上,该公司坚持不懈地实施名牌战略,终于在竞争激烈的钟表行业后来居上。历经十二年的艰苦创业,飞亚达由一个钟表小厂发展为总资产逾八亿元,年创利润八千万元的上市公司,成为国内同行的翘楚。

这个开头把飞亚达公司发展情况和主要成绩作了概括的介绍,提纲挈领,统率全文。

(2)交代式

在开头简单地交代调查的目的、方法、时间、范围、背景等,使读者在入篇时就对调查的过程和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关于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及建立经营管理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调查报告》一文的开头就是这样的:

根据市委的部署和安排,我们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会同市委工业工委、城建工委、商贸工委,对工业系统、城建系统、商贸系统、新技术产业实验区、旅游集团所属33家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及建立经营管理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八月中旬又配合全国国企办对我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情况进行了调研,两次调研共走访和座谈企业领导人员和中层干部以及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领导160余人。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这个开头包括目的、方法、范围等几个方面,总的来说属于交代式的开头。

(3)问题式

在开头提出问题来,引起读者对调查课题的关注,促使读者思考。这样的开头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出问题,也可以直接将问题摆出来。例如《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之路——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调查》的开头:

近些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正在我国农村迅速突起。它一出现,就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种经营方式对我国农业向商品化、现代化转化有哪些作用?应采取什么方针政策扶持其发展?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同10个县(市)的有关同志进行了座谈,形成了一些共识。

采用叙述的方式直接提出问题,显然属于问题式写法。

3.主体

前言之后、结语之前的文字,都属于主体。这部分的材料丰富、内容复杂,在写作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结构的安排。其主要结构形态有三种:

(1)用观点串联材料

由几个从不同方面表现基本观点的层次组成主体,以基本观点为中心线索将它们贯穿在一起。例如1999年12月9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调查报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农民增收——山东省微山县调查》的主体就是这样的形态。它由四个部分构成:“抓住了规律就抓住了根本”,“把握市场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围绕市场竞争,加强联合与协作”,“遵循价值规律,推进农业‘四化’”。这四个部分是由标题所显示的基本观点贯穿起来的。

(2)以材料的性质归类分层

课题比较单一,材料比较分散的调查报告,可采用这种结构形式。作者经分析、归纳之后,根据材料的不同性质,将它们梳理成几种类型,每一个类型的材料集中在一起进行表达,形成一个层次。每个层次之前可以加小标题或序号,也可以不加。例如1999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调查报告《不信民心唤不回——从宁乡县五个乡镇的变化看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分别从原因、措施、启示三个方面着眼,写了三个大的层次。其中原因又概括为五条,启示也概括为三条,又形成大层次下的若干小层次。

(3)以调查过程的不同阶段自然形成层次

事件单一、过程性强的调查报告,可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它实际上是以时间为线索来谋篇布局的,类似于记叙文的时间顺序写法。1999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记者调查”栏目发表的《暗访北京站前发票非法交易》一文,分别写了这样几层内容:12月6日15时35分,记者在北京站东侧出站口遇到第一个卖发票的人;过马路前,又遇到四五个卖发票的小伙子;过马路

后,被一个穿棕色皮衣的卖发票者拦住纠缠难以脱身;在站前丁字路口东北侧又遇到几个卖发票的男女。这种有清晰过程的写法,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4.结尾

调查报告常在结尾部分显示作者的观点,对主体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升华,因此,它的结尾往往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常见的写法有下述三种。

(1)概括全文,明确主旨

在结束的时候将全文归结到一个思想的立足点上,例如《关于邯郸钢铁总厂管理经验的调查报告》的结尾:

邯钢的实践证明,国有企业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必须在转换经营机制的基础上转换经营方式,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样才能充分挖掘企业的内部潜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邯钢的作法为国有企业实行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这样的结尾,提供了清醒的理性认识。

(2)指出问题,启发思考

如果一些存在的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限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作者也不可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只要把问题指出来,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或者启发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也是很有价值的。例如《暗访北京站前发票非法交易》一文的结尾:

记者随后又转了几个地方,16时10分从北京站前离开。在这40分钟里,碰见了大约20名卖发票的不法人员。听口音他们大都是外地人。从言谈举止可以感觉到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在广场、路口维持秩序的公安、保安人员不少,也许是司空见惯了吧,记者没有看到他们出面制止这种不法行为。

对发票非法交易的现象,到底该由谁来管,怎么管?作者指出这一问题,相信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3)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在揭示有关问题之后,对解决问题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例如1999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专题调查《人情消费,让人如何承受你!》就写了一个建议性的结尾:

在人情消费已成为一种风气的情况下,制止大操大办单靠哪一个人、哪一个单位很难从根本上奏效,如喝喜酒,往往是通知范围大了人们反感,范围小了没接到通知的人也有意见。遏制人情消费,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倡导社会新风,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首先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倡新事新办,勤俭持家,厉行节约,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节日期间,报纸、电台、电视台可举办专题栏目、节目进行宣传,文化部门应挑选一批优秀的影片(主要是婚丧嫁娶新事新办方面的)在各乡镇、村巡回播放。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情消费观。其次要制定社会规范。在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立红白理事会,推行节俭办红白喜事。建立约束机制,对人情消费进行引导、规范、管理。最后是严格稽查。对大操大办甚至借机敛财的干部要严肃处理,直至在新闻媒体上曝光。

提出了三条建议来解决人情消费的严重问题,其中不乏切实可行的措施。

【 例 文 】

关于国家统分大学生队伍建设的调查

北京市印刷集团总公司党委组织部

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大学毕业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队伍建设,1998年上半年我们在全系统范围内,就国家统分大学生队伍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

一、大学生队伍建设状况的基本估计

1.各级党组织和行政领导重视大学生队伍建设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

2.大部分企业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为发挥大学生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其施展才华的舞台。

3.部分企业初步建立了对大学生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有些单位实行了向大学生倾斜的"特殊人才津贴制"、"专业技术职务津贴制"和"岗位工资"等分配制度,拉开了大学生与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有些单位大学生的月收入平均比普通职工高30%~45%。

4.国有企业注重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情投资,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5.部分大学生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他们拥护和支持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稳定;关心企业的发展,维护企业的利益;注重业务学习,刻苦钻研技术,业务素质好,实现自身价值的欲望强烈;工作思路多,踏实、肯干,积极主动,能够较好的完成本职工作;在激烈的竞争中适应性强,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就业的期待值符合客观实际,进入角色快,工作独挡一面,专业特长得到发挥。

二、大学生队伍建设状况的思考

在充分肯定各级党组织和行政领导高度重视大学生队伍建设,部分大学生在工作中发挥了较好作用的前提下,也应当重视目前大学生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之一,靠什么留住大学生?

目前国有企业大学生流失严重。1991年至1997年,我们系统国家统分大学生共计调入128人,同期调出86人,占调入总数的 67.2%。其间调出、调入比分别是:1991年为24.2%;1992年为 18.5%;1993年为60%;1994年为40.5%;1995年为45.2%;1996年为41.2%;97年为58.8%。目前,大学生调出的比例还有上升趋势。

大学生不安心于国有企业工作的主要原因是:

(1)国有企业的经济收入偏低,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基本生活需要。91年至97年从我们系统调出的大学生中,因经济收入低而调出的,占总数的64%。统分大学生中,大部分是外地生源,他们在北京举目无亲,需要吃饭、穿衣,需要学习,年龄稍大又需要谈恋爱、结婚成家,基本生活所需的开支很大。目前,我系统国有企业大学生的月均收入,大部分不超过1000元,有些企业的收入低于500元。每月几百元的收入,无法满足这些"无依无靠"大学生的生活需要。

(2)外资企业的工资报酬与国有企业相比反差大,大学生心理不平衡。全系统1991年后调出的大学生中,调到外资企业的占总数的40.7%,调到其他非公有制企业的占总数的38.4%,两项合计为79.1%。这表明,大学生调出以后,大部分仍然在企业工作,只不过企业的性质不是国有企业,而是外资和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外资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企业所给予大学生的经济报酬,平均是国有企业大学生的1.5~5倍,有些外资企业更高。这种巨大的反差造成了大学生心理的不平衡。有些大学生往往经受不住外资企业高工资的诱惑,一旦机会成熟便毫不犹豫地另谋高就。由于外资企业没有人事权,一般不能直接从大专院校接收毕业生。于是,曾经或正在国有企业工作的、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就成为他们优先考虑引进的对象。因此,一些分配到国有企业工作的大学生,在来到国有企业之前,就没有长期在国有企业工作的打算。他们来到国有企业的目的,就是积累经验,等待机会,最终把国有企业当作投奔外资企业的跳板。

(3)国有企业没有建立起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大学生感到自身发展受限制。目前我系统1982年以后国家统分大学生中,只有3人被提拔为厂、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占总数的3.4%。提拔为中层干部的占总数的11.4%。国有企业没有建立起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机制原因很复杂,主要是:客观上,企业没有形成使知识人才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完善机制;主观上,在个别企业领导干部和职工的思想中,仍然存在论资排辈观念。有些企业的中层干部,甚至由于耽心大学生今后可能威胁他的岗位,而反对接收大学生。因此,大学生感到在国有企业工作没有发展前途。

(4)部分大学生及其老师、家长,存在片面认识。他们认为国有企业的名声不好,到国有企业工作是没本事、没面子的标志。有些大学生曾讲,他们在学校时老师就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否则就将分到国有企业去。”这些片面的思想认识和影响,是大学生不愿意在国有企业工作的重要原因。

问题之二,怎样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作用?

1991年以来统分到印刷系统的大学生中,发挥作用好的占总数的15.6%,发挥作用较好的占总数的39.8%,两项合计占总数的55.4%。党员占总数的12.5%。发挥作用一般的占总数的43%,发挥作用较差的占总数的1.6%,两项合计为44.6%。

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发挥作用一般和较差,说明目前大学生没有完全、充分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是:

(1)部分大学生没有在国有企业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有些大学生虽然文化业务素质比较好,但思想不稳定,这山望着那山高,关心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多,关心企业发展少。有些大学生不注重学习,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差。有些大学生工作不主动,业务素质差,工作思路窄,不能较好的完成本职工作,不能积极维护企业的利益。有些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客观实际差距大。

(2)部分企业领导在思想上轻视知识和人才的价值。有些企业没有为大学生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有些企业对大学生的工作安排不合理,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有些企业领导听不进不同意见,对大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经常以"我就知道你们怕苦"而加以拒绝。有些企业没有建立起合理的大学生管理制度和能够激励大学生发挥作用的利益驱动机制。有些企业的干部认为,老职工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每月收入才仅几百元,担心拉开大学生与普通职工的收入,会影响其他职工的积极性。有些企业迁就、放任大学生的缺点、错误,不敢大胆教育和管理。

(3)经济效益比较差的企业,虽然主观上重视大学生工作,但却没有能力为大学生创造较好的工作、生活条件。

问题之三,怎样解决好国有企业大学生引进、使用、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有企业在大学生的引进、使用、教育、管理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1)引进缺乏计划性。个别企业没有长期的大学生引进计划,存在临时安排、临时决定、无岗位引进、无目的引进的现象;有时受市人事部门和大专院校的左右,搭配引进。

(2)使用与专业脱节。个别企业让大学生长期在生产车间学习,或安排的工作岗位用非所学。有的企业没有建立《大学生实习目标管理制度》,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标准、考核方法等不明确,实习效果不明显。有些单位的领导用人观念陈旧,喜欢用老实、听话的人,并用这个标准考核在生产车间实习的大学生,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合理使用。

(3)管理不完善。

个别企业引进大学生时有专门部门负责,管理时则没有专门部门负责;或虽有专门的部门管理,但该管的没管好,不该管的却管了不少;大学生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措施不适应目前的实际需要。部分企业领导不重视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领导班子,没有专门研究过大学生的管理工作。

(4)调走难以控制。

有些大学生来到企业之前就没有在企业长期工作的打算。他们在毕业分配时,没有服从学校的安排,而是自己主动寻找企业联系工作。当找到经济效益不太好、长期没有能力引进大学生的企业时,这些企业非常高兴,立即接收他们,并积极为他们办理了入京户口等手续。手续办完不久,他们就有的提出调走,有的不辞而别。大学生来厂后,学校要向大学生收缴20__元的培训费。一般情况下,这笔钱均先由接收大学生的企业垫付。然后企业与大学生签订协议,规定大学生在企业服务不满5年的,大学生应将20__元培训费还给企业。然而,大学生一旦调走,企业根本无法向他们索要这笔培训费。协议只是一纸空文,毫无任何约束力。

有些大学生虽有在企业大干一番事业的雄心,但考虑问题过于简单,对企业的期望值过高。来到企业不久,看到的现实与自己的主观想像不一致,思想落差大,产生情绪波折。而这时企业又没有及时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工作,致使他们萌生去意。条件一旦成熟,便坚决调离企业。

三、几点建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人才竞争则是市场竞争的关键环节。企业要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就必须留住优秀人才、用好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各级党组织和行政领导都要重视大学生队伍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有关政策,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使各级领导干部牢固地树立起以下观念:知识分子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分子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就是经济财富,人才就是效益;能否做好知识分子工作,是衡量企业领导人能力水平的标准之一。

2.采取措施吸引和保住人才。

在思想上重视知识和人才的同时,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吸引人才、保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使知识和人才转化为经济效益。主要措施是:

(1)关心大学生政治上的进步,密切党组织与大学生的联系。大学生的文化水平高,自学能力强,了解信息多。企业党组织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摸索帮助大学生政治进步的有效方法。

(2)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大学生努力创造有利于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大胆依靠和放手使用他们,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

台。对大学生的工作安排,要体现"学有所用、用有所长"的原则。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大学生来到企业后,先安排到生产车间实习一段时间,有利于其成长进步,但实习的时间要有制度规定,且不宜过长。 (3)为大学生办实事,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根据企业的实际,尽力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大学生和工人一样,不仅是劳动者,而且是脑力劳动者。脑力劳动也是劳动,在许多情况下,脑力劳动则更辛苦、更艰巨。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好大学生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4)建立起能够激励大学生发挥才干,实现自身价值的分配机制。在经济报酬上,人才要有人才的待遇,特殊人才要有特殊待遇。在生活上要加倍关心他们,以此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5)抓住工作重点。调查表明,我系统现有1982年之后分配的大学生中,30岁以下的有57人,占总数64.8%;31~35岁的21人,占总数的23.9%。两项合计占总数的88.7%。要把大学生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35岁以下年轻的大学生身上。

3.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1)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要使大学生认识到,目前国有企业加速改革、稳定发展的新形势,对大学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大学生展示才华、实现抱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大学生,肩负着历史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建议采取多种形式在大学生中开展"两个提倡、两个反对"的教育,即提倡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个人主义;提倡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精神,反对自由主义。

(2)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十五大"报告指出,知识分子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四有"职能实现的重要前提条件,就是要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态度,使他们重新修订对于就业的期望值,使之贴近客观实际。

(3)政治上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作为大学生,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以此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确保自身的政治素质不断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作为企业党组织,在入党、提拔干部等问题上,凡是符合条件的,应优先在大学生中考虑。

(4)重视大学生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加强对其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技术业务素质。

企业市场调查报告篇(6)

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调查报告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地、有系统地搜集、记录、整理有关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信息和资料,分析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情况,了解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环境污染处理行业投资决策或营销决策提供客观的、正确的资料。

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调查报告包含的内容有: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环境调查,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调查;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基本状况的调查,主要包括市场规范,总体需求量,市场的动向,同行业的市场分布占有率等;有销售可能性调查,包括现有和潜在用户的人数及需求量,市场需求变化趋势,本企业竞争对手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扩大销售的可能性和具体途径等;还包括对环境污染处理行业消费者及消费需求、企业产品、产品价格、影响销售的社会和自然因素、销售渠道等开展调查。客户可根据自身要求研究最终的调研大纲。

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调查报告采用直接调查与间接调查两种研究方法:

1)直接调查法。通过对主要区域的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国内外主要厂商、贸易商、下游需求厂商以及相关机构进行直接的电话交流与深度访谈,获取环境污染处理行业相关产品市场中的原始数据与资料。

企业市场调查报告篇(7)

根据全省建筑业工作会议精神和我省建立建筑劳务分包制度三年目标及分步实施目标,今年的主要工作目标:一是省辖市基本建立分包交易市场;二是全省新增劳务企业*家;三是特级和一级资质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必须全部使用劳务分包企业,二级资质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使用劳务企业比例不得低于30%;采取直接用工形式的,必须与农民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并办理有关社会保险。现将开展全省建立建筑劳务分包制度调查工作布置如下:

一、调查目的

开展这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各市建立建筑劳务分包制度工作进度及贯彻落实情况,推动各市培育建筑劳务分包市场,推进建立建筑劳务分包制度,促进建筑业企业规范使用农民工,逐步实现“农民工基本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直接吸纳,‘包工头’承揽分包业务基本被禁止”的三年工作目标。

二、调查范围和内容

1、各市培育建立建筑劳务、专业分包市场情况;

2、自去年全省建立建筑劳务分包制度现场会以来,各市指导、发展建筑劳务企业情况;

3、特级、一级资质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包括进皖企业,下同)在我省境内承包的在建房屋建筑、市政工程是否全部使用劳务分包企业;采取直接用工形式的,是否与农民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并办理有关社会保险。

4、对未达到厅分步实施目标的企业,各市采取哪些措施,帮助、督促企业尽快达标。

三、调查方式和要求

1、按照我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劳务企业的意见》的通知(建管[*5]290号)要求,属于率先达标的企业在市级建筑管理部门指导下,对本企业在我省境内的在建工程开展调查,填报《建筑工程项目劳务分包调查表》,并向所在地市级建筑管理部门提交调查汇总报告;跨市行政区域承揽的工程,应同时向工程所在地市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送一份调查表。

2、各市要在企业报送调查表的基础上对本辖区的在建工程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数量为本辖区特级、一级资质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不少于在建工程总数的10%,并进行调查汇总,形成本地区建立建筑劳务分包制度总体情况调查报告,于9月15日前报送厅建管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