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多元文化音乐论文

多元文化音乐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5 15:05:57

多元文化音乐论文

多元文化音乐论文篇(1)

Magazine114乐文化鉴赏,注重对我国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自上世纪初开始我国音乐教育经历了四次浪潮(20世纪初学日本,20一30年代学欧美,50年代效仿苏联,80年代再学欧美!,至今仍存在效仿欧美的现象。欧洲中心论使得大部分音乐院校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作为教学主要对象,而作为本国灵魂的民族音乐却成为附加模式。②全球文化趋向多元化的趋势以及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首先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应重视本国内部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重对本位音乐教育的回归,尊重我国各民族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在熟知本国音乐文化基础上进而推动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学习。作为基础性课程的音乐艺术鉴赏课在学校音乐教育应该承担此任务,并应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大对本土音乐文化的鉴赏模块,包括对各民族音乐历史文化以及相关音乐的认知、辨别及其理解与评价。③推动我国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学子具备本土音乐文化的正确认知意识,以此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我国多民族地区的民俗音乐的热爱与感知;另外地方院校在音乐鉴赏课程中应增设本地区音乐文化鉴赏模块,使学生在自身固有文化基础上更深刻的感知家乡地区音乐文化的魅力,土曾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意识。

2、音乐艺术鉴赏课中应加强对世界其他音乐文化的学习鉴赏

以此推动学生对世界音乐文化的了解,并进一步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是平等的,使学生学会从文化的角度阐释世界各国的音乐,进而引导学生以文化相对主义价值观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各国的音乐文化。音乐艺术鉴赏课自开设以来大都以西方欧洲文化为主要内容,其鉴赏发展脉络也是以西方音乐史为主,而对于除此之外的其他国家地区音乐文化提之甚少,对于这些内容有些教科书干脆忽略。自多元音乐文化进入我国音乐教育视野以来,我国许多音乐学者提出了开设世界音乐课程的建议,并在当今音乐教育中已有部分高校已实施,但其普及程度及其教学质量仍不乐观,音乐艺术鉴赏课作为普及音乐文化知识的课程应在此基础上应承担此重任,加强对世界多地区音乐文化的普及认知,一方面有利于多元音乐文化的传播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世界音乐文化的传承,使更多的学生接触并欣赏的不同地区不同世界的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的音乐视野及其文化修养。

3、结语

多元文化音乐论文篇(2)

首先,广大人民群众对音乐文化存在错误认识。学生们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认为只有欧美音乐才是“先进”的音乐,而中国音乐却是“落后”的,没必要学习的。他们愿意用那些比较熟悉的音乐风格来期待不同的音乐文化,对于音乐的价值,他们喜欢用有用还是无用来进行评价,忽略了“异文化音乐”的审美体验,这就给我国音乐教育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发展遗留了一系列的问题。其次,学生很少去了解本土音乐和西方以外的世界各个民族的音乐,对它们的了解非常少。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农村上学的学生对我国本土音乐了解较少,对世界音乐基本上不存在什么了解。再次,广大学生对于多元文化音乐有迫切的了解欲望,据调查,我国学生对音乐有较大的兴趣,有大部分学生想要了解世界音乐,虽然有的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表示,了不了解世界音乐都可以,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但是,一旦为其提供了机会,他们就会显示出了解多元音乐的迫切性。

二、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如何进行音乐教育

首先,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必须牢固的树立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理念。近百年来,音乐文化教育在我国音乐教育中一直处于欠缺状态,换句话说,就是在音乐文化交流中欠缺一种跨文化意识能力的培养。“五四”爆发后,音乐界全盘接受了西方音乐体系的阐释模式以及其理论,并将西方音乐体系作为我国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还在该基础上,对中国本土音乐进行重新阐释和改造,这就导致,我国国人的音乐观念逐步转变为西方音乐的观念,随着这种观念的日趋成熟,我国国民也就形成了“重洋轻中”的价值取向以及思维定式。“重洋轻中”“故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我国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而导致这些结果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我国音乐教育缺乏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正因如此,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我们应当牢固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其次,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坚持以本土音乐教育为主,世界音乐教育为辅的原则,在多元文化环境下进行音乐教育,其实就是在对学生进行一种音乐文化教育,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不论哪个民族,哪个群体都应当尊重音乐文化,都应当传承音乐文化。中国的音乐文化一方面是多元文化的结晶,另一方面它也体现着多元音乐文化鲜明的特征。正因如此,在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坚持本土音乐教育,并在此基础上辅助以世界音乐教育,构建本土音乐与世界音乐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型课程体系。其次,进一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我国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超音乐,在美国的一些普通高校,他们进行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出享誉世界的音乐家,而是为了提高本国国民的基本素质,实现创造性育人。在我国,虽然有很多的人,都已经认识到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音乐教育“超音乐”目的,这种情况就导致,我国国民要么不重视音乐教育,要么将音乐教育变成了专业教育,所以,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着重意识音乐教育的“超音乐”目的。最后,对于外来的优秀音乐文化和先进的音乐教育,要做到大胆、兼容、消化等。美国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将其他民族音乐中有利于其本土音乐发展的精华吸收过来,以实现其进行创造性音乐教育的模式,美国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音乐教育模式,进一步提升了美国公民的素质。同志很早就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条原则,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开展音乐教育,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我们应当以科学的、开放的态度来吸纳人类文明中一切有利于我国本土音乐发展的因素,促进我国音乐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总而言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音乐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我国音乐教育的多元途径,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我们绝不能放松警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新时期,已经很多方面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这种情况,对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制约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正因如此,我们一定要进行音乐教育改革,以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多元文化音乐论文篇(3)

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育 多元化

当前我们的高校素质教育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对于高校如何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的途径有了一些新的要求。而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音乐教育一直以来作为素质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品格进行拔高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受到学生的欢迎和社会的关注。

一、当前的高校音乐教育环境

高校音乐教育的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和情操而进行的,同时也是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就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音乐教育水平来说,还有非常多的弊端需要去完善。通常情况下,我们的音乐课程是非常单调的,尽管内容比较多但并不具有多样化,特别是没有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性的音乐内容,以及世界上的各种地方性的音乐内容也鲜少涉及,除了一些对音乐比较有兴趣的学生之外,学生接触到的音乐知识实在是少得有限。另外,从高校的音乐课堂上经常见到的教学模式来考虑的话,依然是以老师直接的传递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导致学生无法掌握音乐的内涵,因此将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我们的高校音乐教育非常迫切的需要进行包含多种文化在内的音乐教育,这也是新课改以后势在必行的。

二、高校中开展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的意义

在高校的素质教育当中,进行包含多种文化在内的音乐教育,是社会发展大方向的需求,同时也是我们素质教育的主要要求,更加是对高校学生的负责。通常情况下,高校音乐教育中进行多元化教育,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环境当中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多元化的社会,进而让学生能够提高对知识的更新能力。如今音乐课已经不再单纯的是艺术领域的一项课程,它在素质教育当中需要担任的责任是帮助学生放松大脑,促进活跃的思维模式,音乐是欣赏类的学科,同时也是一种艺术的沟通和模仿,更是一种活跃的精神活动,通过音乐可以表达出一些无法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达的情绪。

因此,在高校当中开展一些涵盖多种文化的音乐内容的课程,非常利于培养学生认知多样性文化,让学生通过音乐课程来培养出比较好的情操,提高艺术修养,从侧面帮助学生们提高学习的质量,同时带动了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三、怎样在高校中开展包含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

高校的音乐教育过程当中,开展包含多种文化在内的音乐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需要进行比较系统且广泛的改革的,因此在高校进行相关的音乐教育基本上是要从这样几方面入手的。

(一)完善体制,构建包含多种文化在内的音乐教育

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完善相关的教育制度,特别是音乐教育方面的教育制度,以此来保护包含多种文化在内的音乐教育能够顺利进行。相对的,教育学领域的学者们也要适当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地促进音乐教学能够开展和顺利的实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音乐老师也可以将一些具有地区特色或民族特色的音乐适当的带进课堂当中,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各个地区的各种不同的音乐文化,带动学生们对音乐课的学习热情,在这基础之上再开展纯理论相关的教学活动。

(二)加强培训,提升教师的职业水平

在具体包含多种文化在内的音乐教育进行过程当中,首先需要保证音乐老师能够先了解多元文化的音乐教学意义,同时构建比较正面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授课的老师除了需要一定的纯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基础之外,同时还需要有非常正确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们能够在音乐课堂的教学当中主动积极的去学习,鼓励他们通过各种比较创新的途径来获取知识,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个性,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和指导,让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高校当中进行音乐类课程的培训,不仅是需要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同时也是一种传承文化的过程。因此发展包含多种文化在内的音乐教育,也是在指导学生重视本民族的文化,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修养。

(三)提高音乐的学习主动性

在高校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的音乐课堂模式,传统的教学过程只强调学习而不注重交流,这种缺少沟通和交流的学习,是比较单一且没有趣味性的。在我们进行高校的音乐教学当中,如果只是单纯的依赖我们说的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方法也是无法达到具体的教学目的的,因此我们在开展这项教学方式的过程当中,也要适当的加强音乐知识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参加更多的具有实际作用的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提高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和体会,同时也为未来的音乐教学模式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

三、结语

随着我们如今的经济社会不断地发展和前进的过程当中,我们世界文化的融合和发展也在不断地进步,这也给文化的多元化提供了比较好的环境。在音乐的教学过程当中,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艺术价值,进行比较多元化的教学的话,将会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比较先进的音乐知识,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比较透彻地认识到世界上的音乐具有的丰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李健.河北省理工科院校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多元文化音乐论文篇(4)

[摘 要] 音乐是社会文化现象的具体形式之一,与文明历史、文化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必须把握文化与音乐的关系,积极引入地方文化、民族文化、诗词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丰富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音乐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音乐文化

音乐文化的引入,可以为高中音乐教学增添更多的艺术色彩与人文色彩,在实现音乐教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民族、地区和地方的多元文化。但是目前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未加强对音乐文化渗透的重视程度,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一、以传承音乐文化的重要精神财富拓展教学深度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精神财富。通过对其文化内容的探讨,有利于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深入理解,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避免教学流于表面。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过去的教学思维,不仅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唱,还应该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唱,彻底挖掘出音乐的由来与精髓。

例如在音乐鉴赏课《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欣赏《金蛇狂舞》、《毕业歌》以及《义勇军进行曲》等作品,通过音乐让学生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随后,再对作曲家聂耳进行介绍,让学生们紧跟着聂耳的成长脉络与作曲思想,探索其音乐作品中融入的民族音乐文化。如简单介绍聂耳的生平:聂耳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从小就受到云南民间音乐的感染,并在此基础上汲取了各个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除了中国本土的音乐文化以外,聂耳还广泛接触西方音乐文化。除了分析聂耳的成长背景、汲取的文化类型以外,应向学生讲述《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让学生在了解文化故事后,能够对音乐的历史产生更深的感悟。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有关聂耳的文化素材、音乐素材以及音乐的创作背景的相关材料,将其整理成板报,供全班一起分享,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挖掘音乐文化的精髓。通过音乐的导入与文化教学的渲染,学生端正了鉴赏音乐作品的态度,再次聆听时就会投入更深入的情感。

教师应该认识到音乐文化的导入不仅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教学,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尽可能地扩充其知识面,找到音乐创作的源头。

二、以感知音乐文化的多彩艺术魅力拓宽教学模式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从音乐本身的欣赏与理解入手,让学生充分感知音乐与文化的魅力。但是如果过于传统地“守”着音乐,只会造成音乐课堂的枯燥乏味。对此,教师应该全面拓宽教学的模式,通过古今音乐文化的对比、多媒体引入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感知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

在讲解中国民族乐器与西方常见音乐乐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展示中西乐器的图片,用多媒体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还要引导学生去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乐器文化,举行“中西方乐器文化大展台”的主题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别选择两种或者多种中西乐器进行对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探究中国乐器“笛”的发展,从追溯笛子的起源到一一罗列历代笛子的发展史,从笛子的制作材质演变到其形状结构、音色的逐步优化,从人们对笛子演奏技巧的日益更新到历代笛子演奏名家的精湛技艺等等,整理了较为详尽的资料。

中国笛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元朝以后笛子与现在类似,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戏曲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笛子不但演奏技巧丰富,而且它的品种也多种多样,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有定调笛、加键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南北两派。实际教学中可结合音乐作品对南派与北派的演奏技巧特点进行了明确的分析。如南派以细腻、典雅、华丽、流畅取胜;北派则以粗犷、明亮、刚劲有力见长。

而有的学生却偏爱探究西方乐器“笛”的l展:西方的笛分为短笛、长笛等多种类型。西方的笛在造型上较为别致、在音域上极为宽广,具有绚丽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西方的笛文化虽然在发展历史上不如中国的笛,但也代表了西方音乐文化的整体发展。这种对比模式、讲解模式的教学,使得文化的引入更加自然,也避免了单纯看图或者听音乐了解乐器的单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感受到音乐文化的魅力。

教师应该认识到音乐并不是孤立的、单独的,音乐教学也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一种方法,教师不仅应该主动向学生传递音乐的文化,更应该提高教学的双向性,在提高学生自主分析的同时,通过对学生视觉、听觉与感觉的调动,让文化与学生更加贴近。

三、以弘扬音乐文化的独特民族精神陶冶思想情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音乐都独具本民族特色。音乐的教学自然要从各个民族入手,要想实现音乐的多元教学,就应该在教学中充分融入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让学生在独具韵味的山歌、民歌之中体会中国音乐文化的独树一帜,从而形成传承与发展的意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价值观,提高音乐教学的总体价值。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体验民族音乐的魅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下对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进行充分的调查,让学生在不听音乐的情况下,去猜测各民族的音乐会有什么样的特点。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对云南彝族的文化特征、、风俗习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彝族是中国的第六大少数民族,“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除此之外,教师应对云南彝族的服装文化、舞蹈艺术进行详尽地分析,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们去猜想云南彝族音乐的风格。这种猜想会明显调动课堂教学的整体氛围,有的学生在结合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特征的基础上,认为该民族的音乐应该是自由奔放的;有的学生认为彝族的音乐在节奏上应该相对较快,且在旋律上较为优美流畅。这时候教师再让学生们去欣赏教材中的音乐《跳月歌》,让学生们在理解、认识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感知民族音乐。为了延伸这种多元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搜集更多的云南彝族音乐,加深民族音乐对学生情感、思想的熏陶。

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在加强文化与音乐感染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形成维护民族音乐发展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

四、以鉴赏音乐文化的唯美诗意歌词彰显诗情画意

音乐在注重乐感的同时也讲究歌词的唯美与知性,在众多歌曲中都有较为诗情画意的歌词,这些歌词不仅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音乐教学变得更为生动。在原有的高中音乐素材中,《诗经五首》、《春晓》、《枫桥夜泊》等作品已经将音乐与诗歌巧妙结合在一起,教师应该以这些音乐素材为基础,在生活中找到更多具有诗情画意的音乐作品,在贴近学生思维与审美的同时,打造多元音乐构成的高效课堂。

在正式开展“音乐与诗歌”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欣赏近来网络上较为流行的几首中国风音乐――《千秋月别西楚将》、《归雁》、《青花瓷》、《苏幕遮》等。古诗词在演唱上独具特点,与现代歌曲的演唱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也许是造成很多学生不喜欢传统古诗词唱法的原因。如果教师选择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的古诗词歌曲进行教学,就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演唱上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可以先将这些歌曲的歌词一一列举出来,如《归雁》的歌词:独行在秦川,敛羽至江南,不啼长悲曲,一枕梦酣,栖涯天之畔,对月出东山,俯颈啜松泉,流年缓缓……《青花瓷》的歌词: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让学生们朗读歌词后进行文学赏析,从唯美的歌词入手,分析和感受这些歌曲在词藻上的华丽与曲调上的婉转。教师再对诗词与音乐的历史发展进行分析,从诗经、唐诗宋词与音乐结合演变的历史入手,让学生意识到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随后,教师再将教材中原有歌曲的歌词摘取出来,让学生对这些歌词进行文学分析,理解并诠释其中的感情与愿望,捕捉古诗词的精髓与韵味,让学生得到文化渲染的基础上,再播放教材中原有的音乐素材,让学生们一起学唱。

教师在此过程中必须发挥积极的引导与指导作用,教会学生古诗词歌曲演唱的基本技巧,鼓励学生通过了解、学习,尊重古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凭借自如的收放,灵活表达古诗词歌曲的文化氛围与艺术特点。

五、以体验音乐文化的璀璨地方特色丰富教学资源

地方文化资源包括区域内的自然地理、风俗人情、历史文化等多种资源,通过地方文化资源的融入,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是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教师在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相贴切、与时代主旋律相一致,且能展示本地特有文化魅力的音乐素材,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高中音乐教学的活力,促进教学的全面变革。

教师在正式开展教学前,可以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去周边调查、分析本地区音乐的发展。例如,越剧是浙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称“小歌班”、“的笃板”、“绍兴文戏”,有第二国剧之称,一直是我们嵊州最璀璨的音乐文化。越剧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被公认的艺术流派有六个:袁雪芬的“袁派”,唱腔纯朴委婉,情真意切,表演商端庄沉静,重视体现真情实感,塑的多为善良、温淑的女性形象。傅全香的“傅派”,唱腔跳跃跌宕,表演活泼多姿,塑的多是热情、痴情的女子形象。戚雅仙的“戚派”,从“袁派”深化而来,唱腔迂回沉郁,表演自然大方,塑的多是悲剧形象。尹桂芳的“尹派”,唱腔流畅深沉,表演潇洒儒雅,塑的多为风流倜傥的书生形象。范瑞娟的“范派”,唱腔富有男性美,质村醇厚,表演富有生活气息,擅演耿直戆厚的男子。徐玉兰的“徐派”,唱腔华丽奔放,表演充满活力,以塑造深情的书生才子见长。除了这六个公认的流派之外,旦角中的王文娟、吕瑞英、金采凤、张云霞,小生中的陆锦花、毕春芳,老生中的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商芳臣,都有与众不同的风格。

教师可以适时在班级中开展“追随越剧,探寻魅力”的活动,并带领学生去越剧艺术学校聆听、欣赏、感受越剧艺术,引导学生去民间录制民g艺人的唱段,并跟随艺人们的演唱进行模仿练习,这样能够全面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整体提升学生的乡土意识。教师可以将学生整合的越剧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制作成微课并上传到班级群文件和校园网站上,供学生去下载学习。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设置是对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选择模仿自己喜欢的流派唱腔,鼓励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进行嵊州越剧经典剧目、名家名段的现场演绎:如《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西厢记》、《屈原》、《何文秀》、《盘妻索妻》、《沙漠王子》、《九斤姑娘》、《陆游与唐琬》、《孔雀东南飞》、《追鱼》、《情探》等。让学生在自我演绎中能够运用地方特有的元素,将不同的代表性流派特点进行演绎体会,促使学生在感受地方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体验、发现更多的乐趣。最后,邀请具有精湛技艺的民间艺人走入课堂,让学生亲身体会纯正民间音乐的魅力。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发现音乐作品中的时代历史与特殊情怀,将音乐的发展与地区的发展有机整合,从而创建音乐文化体系,加强地方文化的广泛传播与积极传承。同时,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地方文化导入的艰巨性,力争取得学校的支持,从而为音乐多元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正昌.将爨文化引入当地中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研究[J].音乐时空,2014,(04):192

[2]王培.多元文化在高中音乐鉴赏中的合理应用[J].中学时代,2014,(12):196

[3]孙剑.在高中音乐鉴赏中融入多元文化的意义[J].时代教育,2014,(16):135

[4]李晓文.多元文化教学理念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通俗歌曲,2015,(10):45-46

多元文化音乐论文篇(5)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当今世界音乐教育的主要潮流,并已逐渐成为世界教育的热点。本文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来审视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现状,提出相关对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其理论与实践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中对仍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是在批判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理论基础是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要求同处一个多元社会中的不同民族、文化、语言应该相互承认、接受和理解,提倡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民族之间以相互共存、相互容忍等和平方式保持和谐关系。在多元文化主义推动下,人们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本文由收集整理观的本质的认识也变得清晰起来。第22届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世界大会通过的文件集中地阐述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的本质。该文件指出:[刘沛:《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信仰宣言”和“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8年,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辑,第63页。]“世界各文化的音乐,不论从个体或是从整体来看,都应该在广义的音乐教育中扮演极重要的角色。”从这一描述不难看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本质界定。其中心内容是对世界上留存的所有音乐文化平等的认同和对构成本土音乐文化的全部组成部分予以全面地反映,这是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前提。

二、高等音乐教育现状

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是基于“欧洲文化中心论”而设计的一整套音乐教育体系,其现状表现为三点:

首先是教育理念的“欧洲文化中心论”。由于历史原因,“欧洲文化中心论”在国人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一谈到声乐演唱艺术或作曲技法,某些人就会“言必称希腊”。在不少人的潜意识里,那些所谓复杂、先进、有“风度”的西洋乐器的地位是高于那些维系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体现民族审美习俗的构造简单、工艺“粗糙”甚至是“土”得掉渣的民族乐器的。这是将“进化论”简单套用于文化发展的典型作法。其次是课程体系上以“全盘西化”为中心任务。中国高等音乐教育是在欧洲音乐基础上逐渐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它成功的引入了西方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具有明显的“西化”特征。“在自身母语音乐文化基础上的课程论或音乐教育体系从本质上还没有被认真讨论过,也就是说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实际上还不存在,甚至还没有认识到它是否应该存在的文化意义。”[管建华;《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课程改革与文化》,《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9,3(6))。]中国音乐文化的基本理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等内容在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中大部分是空白。最后是教学实践上以“工业化流水作业”为特征,培养出的学生极具在近现代工业生产条件的产品所具有的特点。正如赵志扬先生所说:“(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专业音乐教育从一开始便逐步走上一条‘工艺’生产的流水线,在日益制造着更多的懂一些西方音乐理论、会一些西方奏(唱)法同时也学点汉族音乐的‘人才’。……正如两年前美中文化交流中心的外国专家来我院交流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看到你们的现行音乐教育正在扼杀你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赵志扬:《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专业音乐教育将如何迈向新的世纪》,《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7年增刊。]中国内地汉族地区的音乐教育实践也是如此。“流水化作业”特征在20世纪末中国大学暴风骤雨式的扩招后更加明显。

三、多元文化对高等音乐教育的新要求

(一)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是解构“欧洲文化中心论”,建构新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目前的音乐教育(当然也包括课程体系)带有明显的后殖民特色。学界亟待由以“欧洲文化中心论”为基础的一元文化音乐教育观转至以多元文化主义为基础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以多元文化观念来审视音乐文化事项。

其次是破除技术至上的桎梏。在科学理性的指引下,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领域普遍奉行技术至上的原则,将音乐从具体的文化语境中剥离开来而孤立片面的强调其专业技能的训练,使音乐教育陷入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泥沼。世界上发达国家已为我们树立了音乐教育文化观的榜样,比如“德国在本世纪七十年代音乐教育的重心开始由‘音乐艺术作品’转向‘文化中的音乐’的理解,……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强调的音乐、艺术认识的意义理解和批判与自我反省的文化整体意义把握的层面。[管建华;《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课程改革与文化》,《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9,3(15)。]

(二)贯穿四大教育原则

首先是母语化原则。多元文化教育要求以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为基石。基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音乐文化才是中国音乐教育的根。其次是民族性原则。我国是多民族国家,音乐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是多元共存。中国传统音乐的四大组成部分内容繁多,异彩纷呈,源远流长,血脉相连并延绵至今。再次是全球化原则。当今我们应该共享世界不同民族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固步自封只能让我们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音乐文化架起了一座世界各民族理解与尊重的桥梁,我们应该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学习、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最后是平等性原则。平等性原则是音乐文化内容的全面反映,是不同音乐风格特征的相互认可,是基于不同文化传统的不同音乐评价标准。他从客观上要求人们理解音乐文化存在的多样性,抛弃殖民主义逻辑下形成的将东西方音乐简化成古与今、落后与先进的观念。

(三)重构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可以由三大部分组成:中国音乐的本体课程;中国音乐的文化传统课程;世界音乐课程。

母语是文化传统的根基。多元文化视域下的中国音乐课程体系必须建立在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中国音乐本体课程上。这些课程包括中国乐理、中国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国音乐方言与风格、中国音乐史、中国民歌与中国传统声乐、中国器乐、中国戏曲与曲艺音乐、文人音乐与宗教音乐等。

中国音乐的文化传统课程就是指在中华文化语境中涉及价值判断、审美评价、信仰等内容的课程,它是音乐文化的核心部分。这些课程有中国哲学、中国古典美学、中国艺术学、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国文化史、中国艺术史、中国民俗学与中国方言等。

世界音乐课程反映着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可以适当精简、统合目前以欧洲音乐为主的课程,增加属于真正文化意义上的世界音乐课程。其教学可按照地理区域。

多元文化音乐论文篇(6)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传播交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在全世界进行拓展,与之相伴的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兴起。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引发了世界音乐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巨大变革,有利于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创新。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影响因素,结合相关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推动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实施对策。

关键词: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实施对策

20世纪初期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提出多元文化观点之后,西方人文教育界迅速掀起一股“多元文化”思潮。[1]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多元”思想逐步渗入文化、教育和音乐等诸多领域,并与不同领域的专业学科相互交融,形成了更为丰富深刻的内涵,其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是多元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体现。音乐天生就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具有显著的多元化特征,呈现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通过音乐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博采各民族优秀音乐文化成果之长,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不断创新发展。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日趋深入的背景下,对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进行思考与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在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中,不同文化间无时无刻不进行着碰撞、交流、吸收与融合。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每一种文化又都保留着自身的魅力与特质,并以此彰显其存在价值。正是这种文化的异质性塑造出人类文化的多元性。随着各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全球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多元文化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成为热点,多元文化教育也日益普及。[2]时至今日,虽然多元文化教育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定义,我们仍可以通过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梳理,来理解这一教育名词的内涵。多元文化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教育理念上的特殊取向,主张在教育过程中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坚持文化一律平等,相互借鉴,求同存异,赋予每一位受教育者公平均等的教育机会,促进民族间的互相尊重与文化的共同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倡导音乐教育的多样化与丰富性,力求通过实现每一个人的音乐受教育权,达到基于音乐文化异质化背景下的多元共荣。就教育内容而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范畴不仅包括现代音乐,还包括古典音乐,不仅包括本民族音乐,还包括其他民族的音乐,是一种全面的、兼容并蓄的音乐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帮助学生拓宽审美视角,实现多重音乐感的构建,使他们能够以更宽广的思维应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推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发展中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差异十分明显。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要实现全民族素质与创造力地提升,就必须采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来推进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具体而言,推进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推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时代潮流的必然要求。随着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在这一背景下,大力推进多元文化教育模式的发展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逐渐成为音乐教育理念的主流。通过多元文化音乐的学习教育,培养学生以全球化的视野看待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相互学习借鉴,促进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其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和谐社会与文明强国建设。[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影响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在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音乐教育作为文化教育的一种形式,有利于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和文化软实力。近年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在教学理念和内容上均有所突破,在音乐教育多元化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有助于全面促进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构成的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成为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最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助于音乐教育改革和创新。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西方音乐教育模式占据着我国音乐教育的统治地位。推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能够进一步对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发掘和利用,进而突破西方音乐一元论的格局,改变“一家独大”的现状,丰富我国音乐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二、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育思想因素

我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思想认识方面还远未成熟,主要表现为音乐教育领域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鼓吹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二是一味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拒绝外来文化的“封闭主义”。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界已经认识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并对世界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以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逐步探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科学模式。实际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践仍然处于附属地位,被有意无意地“边缘化”了。例如,高校音乐课程设置中,以基本乐理、和声、配器等教学内容为代表的西方音乐课程占绝对优势,而开设的关于世界音乐和民族音乐方面的课程却很少;再比如,一些教育界人士坚持本民族文化绝对优势的思想,不承认其缺点和糟粕,反对文化交流,畏惧创新、固步自封。这两种思想倾向都是推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

(二)课程教材因素

教材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由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相关教材与教学资源匮乏,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模式顺利推行的重要瓶颈。首先,受到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长期影响,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材的内容和结构研究不够,难以科学构建教材框架。其次,对其它民族音乐的相关研究比较匮乏,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这些音乐内容在教材中的普及。最后,如何在教材中平衡各种音乐的内容结构比例,实现不同学段学生的广泛接纳,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实践。

(三)师资因素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是实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目标的关键。但是,我国大部分音乐教师成长和工作于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之下,对西方音乐有着先入为主的认识和接纳,而对世界音乐和我国民族音乐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偏颇和知识方面的匮乏。大多数教师较少接触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无法理解其内涵实质和重要作用,因而成为推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障碍。在音乐教育迅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广大音乐教师正面临着思想、知识、方法等方面的多重考验。

(四)政策保障因素

在我国,政策导向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推行和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教育部门也认识到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在各级学校的音乐课程标准中体现出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但由于监督机制的缺乏,推行效果不尽人意。特别是受到我国教育体制和长期积存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音乐课已经沦为中小学教育中的边缘课程,一些地方甚至连正常的音乐课都保障不了,所以政府相关政策地制定和有效地监督执行也影响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推行发展。

三、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

文化是丰富的、多元的,各种文化之间没有优劣之分。从多元文化角度来理解音乐,一直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所秉承的基本观点,我们应以平等、尊重、理解的心态来接受多元文化教育理念。首先,积极营造浓厚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氛围。这不仅需要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作为支撑,同时还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通力配合。相关的理论研究,可以通过共振的力量吸引更多的人们来关注和投身这一领域,推动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体系的迅速构建。教育主管部门的配合主要是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相关文件,促进其在音乐教育领域的推广。其次,培养音乐教师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意识。破除西方音乐中心论的教育观,用平等的眼光来审视、用尊重的态度去认识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为学生树立和营造出豁达、包容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氛围。最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音乐认识论。运用多元化音乐教育理念加以引导,激发学生对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达到平等接受不同音乐文化的目的,使学生在真正认识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平衡的音乐价值观。

(二)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

多元文化教育是音乐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当前我国音乐教育领域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要行之有效地推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推进音乐教育机构的变革,包括课程(多元文化,多学科的结合)教材(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研究),研究音乐的教学方法。[4]

1.建立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制

作为教育教学思想呈现的重要载体,课程是实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关键。针对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课程层面的实施重点在于通过课程融合,丰富教育内容,从而促进学生音乐文化整体素养和水平的提高。首先,在基础课程领域,主要是将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融入基础乐理和视唱练耳等基础性课程教学,同时课程之间相互补充协调,促进学生的乐感培养。其次,在音乐史论类课程中,进一步重视和贯彻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例如,可以在史论课、欣赏课中,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增添多元文化音乐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和教育。

2.丰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资源

首先,做好教材的翻译和编写工作。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现状,编写切实可行的教材,使之与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科学发展相适应。其次,音像资料也是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教材。广大音乐教师可以积极使用未经改编的、具有显著民族特征的音像资料,引导学生融入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强化对多元音乐文化的体会和感悟。最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拓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促进学生的多元文化交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3.加强教学方法的适应性改革

正确的教学方法可以在实现教学目标上体现出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同样也不例外,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适应性改革。首先,在理论课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方法,强调教学方式上的低起点、大容量和多元化,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综合运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的参与性与创造性。其次,在实践课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元音乐文化实践体验,以获得直观的音乐感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性认识。[5]

(三)加强音乐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教材、教师是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缺乏其中任何一环,都不可能取得进展,好的课程必须有好的教材,以及好的课程实施者——教师。[6]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必须提升高校师资力量,国家和高校要为教师创造必要的条件,使教师尽可能多地掌握世界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教育教学能力。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聘请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音乐专家、学者,通过举办演出和开展讲座等形式,为学生创造与世界音乐交流对话的机会。其次,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力量建设,国家可以采取必要的强制性政策措施,建立完整的再教育和考核激励机制,引导教师主动学习,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升自身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能力。

(四)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对教育的宏观调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推进和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国家要在政策、人力、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首先,针对我国音乐教育,特别是基础音乐教育边缘化的现状,建议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借鉴国外经验,将其列为与语文、英语、数学等学科同样重要的核心课程,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7]其次,要加大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力度。尤其是针对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科研投入不足的现状,政府应积极承担起组织和规划的责任,建立起制度化和体系化的研究机制。最后,建议教育主管部门针对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目标,积极制定适合各级各类学校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评价体系和评估标准,具体的监督管理模式可以借鉴“体育达标”和“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的做法,改变我国当前音乐教育重视不足的现状。

结语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突破了我国唯西方音乐教育模式为中心的狭隘思维,以更为开阔的视野,来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为实现多民族文化的共融共生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也契合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面对我国音乐教育中的西方音乐教育中心论等多种主客观因素带来的挑战,不仅需要音乐教育界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最终构建出健全完善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

作者:李丽娜 单位:宿州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桂珍.中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时代策略[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94-197.

[2]田莉.国内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1):95-96.

[3]谢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意义与作用[J].大众文艺,2011(17):259-260.

[4]管建华.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音乐教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3):84-94,170.

[5]王卓.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施[J].艺海,2013(12):175-177.

多元文化音乐论文篇(7)

一、方法科学,内容系统

该书整体内容系统、全面,论述方法科学得当。该书聚焦健康养生的时代背景,研究了当前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通过从音乐教育、音乐欣赏、歌唱训练和音乐表演艺术等多个领域对音乐与养生的内在关系进行论述,生动叙述了健康养生与音乐艺术的内在关联。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康养文化的价值主要表现为:第一,康养文化中蕴含了独特的情感意境和人文意境,在乡村振兴环境下,各类文化高度共享、自由开放,借助智慧媒介不断传播、交流,形成了新的文化传承体系。因此,想要破解康养文化的断层问题,就需要对不同文化理念进行合理收集、多元整合和时代转化,构建符合全新乡村振兴环境的文化传承机制。第二,我国康养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传播载体,其中汇集了浓厚的人文景观、民俗气息和文化资源,既是我国整个文化体系中的特色内容,也是见证农业文明生动变迁的有效记载。因此,在大众聚焦健康养生的时代环境下,充分挖掘康养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音乐元素,对其中所诠释、传递的情感理念进行全方位、生动展示,能更好保留乡村文化的精神本质,进而为乡村文化提供最真实的情感记忆。

二、融合性强,框架完善

该书融合性突出,通过讲述名人、老年人等不同群体与音乐养生的关系、叙述了传统八音乐器、五行与音乐养生的内在关联,并且结合音乐艺术的不同类型,生动讲述了与音乐艺术的内在关联,全面彰显了该书的论述框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将音乐元素与康养文化相融合,其背景主要表现为:首先,在现代智能设备和智慧系统助力下,挖掘康养文化中的音乐元素,使其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具备基础可能。同时,要充分发挥、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内容的多元性优势,为大众生动挖掘、全面展示康养文化的音乐元素和多元内涵。其次,乡村振兴推动康养文化进入全新发展、传承环境,尤其在现代文化体系建设影响下,康养文化的发展空间更加完善,文化形态进一步丰富。音乐对大众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积极、健康的音乐通过诠释情感、传递思想,能够积极感染听众。康养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休闲、健康的养生文化,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元素,合理发挥音乐功能,使居民及游客将音乐艺术作为重要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态度。最后,在大众聚集健康养生的全新环境下,康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康养文化中凝聚了养生、旅游和文化休闲、娱乐体验等多种产业要素,形成了完善、融合的产业集群,造就了庞大的产业规模。将音乐元素与康养文化生动融合,丰富了产业价值,满足了大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三、聚焦现实,融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