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8 16:45:41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篇(1)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转型;风景式茶园;设计理念;应用探讨

从茶园的经营内涵及经营业态上看,其实际上是整个茶叶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传承载体,而茶园中所具有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不仅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茶园经营过程中,通过融入必要的文化元素和时代价值理念,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建设的最大价值。

1当前现代农业产业转型的实施背景分析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产业,也是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产业,在整个农业产业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完善的产业经营元素,成熟的产业经营思维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的成熟度与完善度。而在当前农业产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创新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经营思维,从而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的最大效能。农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行业,而随着当前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用好整个农业产业要素,发挥农业产业的最大化价值,能够实现农业经营效果的改革提升。不仅如此,现阶段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良好的产业业态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熟度和完善度,从而影响整个社会产业体系的完善度。对于当前整个农业产业发展来说,科学化、市场化、生态化、产业化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而想要破解农业产业发展难题,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的最大价值,就需要从市场元素的丰富诠释入手。我国是传统的农业经营发展国家,在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历史上,其更关注的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而整个农业经营体系中,想要实现整个产业转型发展的理想目标,就需要从创新产业经营机制,融入市场化元素入手,尤其是要将当前社会大众所关注的内容元素融入其中,从而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对于农业发展来说,茶园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和基础,而茶园在经营过程中,其不仅是茶叶产品生产、加工、制作,同时更重要的是传承茶文化体系,融入茶叶产业发展的各项要素。结合整个茶叶产业体系发展状况,可以看到其当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整个茶叶产业经营过程中,其备受市场关注,当然从茶叶产业经营发展的具体实际看,其实际上与市场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对于整个茶园经营活动开展来说,需要将社会关注点融入其中。当前,人们对茶园的关注点,不仅是茶叶这一健康、生态、绿色要素,同时也是茶文化理念内涵的有效融入和诠释。而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要通过创新设计理念,完善设计元素,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活动的最大效能。

2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认知

对于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其实际上是一项整体性活动,无论是整个茶园中所具有价值元素,都需要传承与创新。对于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来说,其想要实现最佳设计效果,其前提在于寻找到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的基础定位,恰当准确的定位是实现最佳设计效果的基础和关键。更是茶园设计理念优化创新的前提和根本。与普通、大众茶园所完全不同的是,风景式茶园在经营过程中,其将生态、休闲元素融入其中,无论是茶园的经营层级,还是整个茶园的经营要求,其需要结合设计活动开展的价值要求,从而实现整个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的最大价值。对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活动开展来说,其通过创新产业机制,完善产业元素理念,从而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而对于现代农业产业经营发展来说,提升产业价值,优化产业经营理念至关重要。从当前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具体实施要求看,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发展思维不仅是整个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提升产业内涵,优化发展层级的必然选择。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的开展,实际上是优化设计理念,将时展所需要的元素内容融入其中的重要要求,风景茶园在建设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将风景元素融入其中,尤其是通过创新茶园经营理念,完善茶园经营过程中所具有的业态元素,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发展的最大价值和效用。在开展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时,要注重创作设计理念,尤其是从动态化视角来认知整个茶园设计活动开展形式。

3现代农业产业理念及风景式茶园内涵

现代农业产业与传统农业之间相比,有着重要差别,无论是整个农业产业的经营理念,还是其具体的经营思维,实际上都是整个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要求。从现代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体系化状况看,完善的产业理念不仅关系到整个产业发展的成熟度,同时也影响了整个现代农业产业价值化的推动和实施,对于现代农业经营活动开展来说,风景式茶园无疑是整个产业体系中,极具特殊性的元素理念内涵。现代农业产业理念实施过程中,其指的是整个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从整体视角出发实施产业整合。在现代农业产业理念创新与应用过程中,要注重创新产业发展思维。实际上,对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来说,产业化、链条化、生态化、内涵化是发展的重要方向。而随着现代农业经营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在开展现代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需要完善融入时展的具体元素,通过丰富价值理念,从而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而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茶园作为重要的载体,建设风景式茶园,不仅是一种理念上的创新与完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完善、生态化的心态、理念来开展茶园运营活动。风景式茶园在经营过程中,更要注重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整个茶园经营过程中。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其作为整个农业产业传承发展的基础,无论是整个茶园的经营内涵,还是整个风景式茶园经营活动中所具有的价值元素,实际上都值得我们全面探究。现代农业体系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无论是该产业体系中所具有的价值理念,还是时代元素,都需要结合具体要求进行创新完善,从而实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最佳效果。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不仅是发展层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发展内涵的优化,结合整个时展背景来看,创新产业体系,不仅关系到产业理念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能够实现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最佳效果。对于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来说,实现整个农业产业体系的最大化价值,从而满足茶叶产业持续发展的最佳效果。

4现代农业产业转型背景下的风景式茶园设计思路

茶文化体系是我国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该文化体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物质元素是基础,精神理念则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创新的核心与关键。随着当前多元文化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茶文化元素与旅游等多样元素内容相结合,从而发展成为具有综合内涵的价值元素。对于风景式茶园来说,也是如此,其整个茶园不仅是一种优美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其中融入了时展的多层次需要,尤其是其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这一大的时代背景相吻合,适应这一时代的体系化要求,更能为整个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通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在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市场需求是整个产业转型发展的基础导向,其目的在于提升整个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专业化生产服务企业管理,创新服务形式就是整个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从而解决当前整个农业体系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作为农业大国,在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需要探究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从而在促进和提升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最佳经营效果。对于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来说,规划设计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其不仅仅是茶园自身经营理念的诠释和发挥,更重要的是在充分利用茶园自身资源基础上,通过融入市场发展的具体需要,以及结合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从而实现整个风景式茶园经营效果的最佳呈现。风景式茶园在经营时,要注重内涵上的完善,尤其是要注重选择合适的风景元素,在这一过程中,要从茶园所在地基本状况出发,不能盲目照抄。同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更要注重完善价值元素,特别是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背景下,风景式茶园在进行设计优化时,要注重从时代特点出发,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建设的最佳效果。风景式茶园经营过程中,其不仅需要注重融入风景元素,更重要的是融入文化元素和内涵,特别是通过将传统茶文化元素理念融入其中,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茶园的经营要素和发展层级,更重要的是其能够为传统茶文化传承发展寻找到新的基础。

5结语

结合现代农业产业转型这一发展背景,可以看到传统的茶园经营设计理念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极大差距,而想要实现整个茶园最大价值的利用,就需要从根本上对茶园的时代价值和消费者自身的消费理念形成全面认知,其必然能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发展的最优化效果。农业产业转型,不仅为茶园经营设计提供了思路,更重要的是其为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奠定了相应基础。

参考文献

[1]余庆来.大地艺术与当代景观设计的研究———体验中心景观区域的概念设计[J].福建茶叶,2014(9):207-208.

[2]崔丽娜.江南传统建筑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南京白酒坊民俗风情街景观设计为例[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19-121.

[3]李云歌.茶园规划设计中茶文化旅游的应用研究———以古蔺县马嘶乡建新茶园规划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3):32-33.

[4]孙红霞.把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促成现代农业转型升级[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5(12):216-219.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篇(2)

关键词:多元文化;生态旅游区;旅游者;社区

从业人员当今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流动迁移持续活跃。流动人口很大部分投身于旅游业中,他们来自不同地区拥有不同文化背景。我国著名生态旅游区的客源结构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国外客源市场占有较大比例,从发达国家间旅游向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因此,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会出现由旅游者、社区、旅游从业人员之间的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及碰撞,做好提前预防对于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生态旅游区管理问题

1.旅游者文化背景日益多元化。我国生态旅游地逐渐呈现国内与国际客源市场共同多元化趋势。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交通的日益优化,国内游客到各地旅游阻力减小,客源市场呈现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入境旅游业发展迅速,丰富的入境客源带来的不仅是外汇收入,而且是多元的文化冲击。入境客源国主要遍布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五大洲,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因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有所不同,可能表现出迥然相异的思维行为模式,不可避免的在生态旅游地发生冲突和矛盾。旅游冲突可能引发引发,甚至发展至社会冲突,这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丰富的客源市场可能为一些生态旅游地带来接待业务障碍与不同文化的客源管理问题。2.社区文化背景受外来文化冲击。生态旅游地的社区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对于多数游客极具吸引力。我国很多著名生态旅游地,如张家界风景名胜区与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都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很多国内外旅游者都被当地文化所吸引,把文化体验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部分。旅游目的地是出发地和接待地两种文化相遇和交流的场所,旅游活动可能使当地文化遗产遭破坏、文化特色消失、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消解。随着生态旅游地客源市场多元化的发展,如何尽可能保护当地文化本底就需要相关利益者予以思考重视。3.生态旅游区从业人员文化背景差异性增强。随着国内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参与到第三产业的企业经营当中。生态旅游区的从业人员来自不同城市地区甚至不同国家,受宗教、教育程度、生活背景、社会经历等诸多因素影响,每位员工都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形成了员工群体的跨文化特征。多元文化因素的作用作为生态旅游区经营管理中不可避免的方面,影响着整个旅游区的运行状态。不同文化因素间碰撞,可能会形成经营中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引发管理中的矛盾和冲突。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生态旅游区管理策略

1.对旅游者管理。生态旅游区在功能上区别于大众旅游区主要在于对旅游者具有环境保护教育功能。生态旅游区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在充分考虑旅游者文化背景的同时,使他们了解并学习生态旅游区当地文化。生态旅游区生产的部分商品是无形的服务,在进行具体业务处理时,可选择与服务对象具有相似文化背景的员工进行服务,这样的员工更容易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交流。游客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时,要考虑多元文化因素,避免机械地参照固有的事件处理办法。处理时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取更具文化特点的有效措施。2.对社区管理。社区作为生态旅游区的重要相关利益者,直接参与到旅游活动中。生态旅游区经营中可授权居民自行决定旅游发展目标,倾听居民对旅游开发的希望与看法,并将这些意见纳入政府的决策之中,从而减少社区居民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减少与外来文化对当地文化的冲击,降低多元文化因起的冲突可能性。政府与旅游企业应高度重视对当地文化的保护,采取有效教育措施,加强提高游客的文化保护意识。3.对生态旅游区从业人员管理。生态旅游区管理者应尊重员工多元化的文化背景,避免因为文化差异批评和指责甚至歧视员工。在日常管理中,应增强员工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尽量减少或避免从业人员之间因文化背景差异引起的矛盾。出现问题时,管理者需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三、结语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缩小了地球上的时空距离,入境游客数量与日俱增,我国的流动人口也不断增多。这些现象给生态旅游区的客源结构和从业人员结构带来一定变化,结构日益呈现多元化的同时给当地社区文化带来一定影响。只有生态旅游区相关利益者对旅游者、社区及旅游区从业人员积极采取可行性措施,才能避免和减少多元文化背景下生态旅游区的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礼娟,朱传耿,史春云,林杰,巫丹.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特征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04).

[2]原亚飞.旅游冲突的产生原因及其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16.

[3]王晞.旅游地社会文化潜移与可持续发展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0.

[4]诗颢,邢夫敏,黎宏宝.多元文化视域下酒店危机管理初探[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篇(3)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的跨文化管理是跨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能否成功地进行跨文化管理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对于跨文化管理的内涵、跨文化管理的特征及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对于跨国经营的企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学》一书中,把管理与文化明确地联系起来。任何企业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生存和发展的,文化不仅制约着企业的营销方式,也制约着企业的管理。管理是因文化而异的,文化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管理模式的多样性。

一、跨文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跨文化管理,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的管理,是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的管理过程。它要求管理者改变传统的单元文化的管理观念,把管理重心转向对企业所具有的多元文化的把握和文化差异的认识上,运用文化的协同作用,克服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充分发挥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所具有的潜能和优势,使国际企业具有生机和活力。需要强调的是,跨文化管理,决不是文化的同一化,而是在保持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不断创新,建立既有自己特色又充分吸纳人类先进文化成果的管理模式。

跨文化管理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企业外部的跨文化管理问题,即针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并且与企业打交道的供应者、顾客、竞争者、相关利益群体等的管理;另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的跨文化管理,即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的管理。

二、跨文化管理的特征

跨文化管理比其它企业的管理要困难得多,这是由跨文化管理的以下特征决定的。

1.人员结构多元化

人员结构一般分为母国员工、外派员工、本地员工和第三国员工。这些员工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语言使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有很大差异。即使全新的跨文化的企业文化形成以后,这种企业文化内部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着特征各异的各种民族文化模式。比如,欧美管理者的风格一般是开放和直截了当的,然而亚洲员工就会觉得这种风格不舒服。同样的要求和规定,不同文化的成员很可能按照不同的行为方式执行,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比如,同样是沉默,来自一种民族文化的成员可能以此来表示支持和理解,而来自另一种文化的人们则以此表示漠不关心,还有的文化很可能意味着反对。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想与不同群体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以及存在的差异,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技巧,否则,就会引起沟通障碍,影响企业的发展。

2.经营环境的复杂性

跨文化企业的经营环境与其它企业相比有很大差别。一般企业的经营环境比较单纯,企业所属成员不存在文化隔阂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也不存在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比较容易建立企业文化,也容易在管理方式、决策和执行方面取得共识。相反,跨文化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就要复杂得多,除去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以外,企业成员在管理目标的期望上、经营观念上、管理协调的原则上,以及管理人员的管理风格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无形中就会导致企业管理中的混乱和冲突,使决策的执行和统一行动变得更加困难。即使建立起了新的企业文化,这种差异和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会继续存在。这使得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抵消劳动力价格和原材料价格比较便宜的优势。

3.文化认同的过程性

跨文化企业中存在着差异较大甚至冲突的文化模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无论是心理还是行为都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只有逐渐被人们理解和认识,进而产生关心、认同心理,才能取得共识,建立全新的共同的企业文化。因此,跨文化企业想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有成员都要了解对方的文化模式,进行文化沟通以消除障碍,接受企业全新的特有文化。这个过程比较复杂。

4.管理难度增加

美国学者雷蒙德A诺伊等提出,在全球市场上,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最主要的因素是文化、人力资本、政治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这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及政策的指定变得更加复杂。比如:是否要招聘本地人员;如何招聘到优秀的人才;如何培训和管理外派人员;如何激励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如何协调分属不同国家的两家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等。

5.管理风险加大

劳动关系问题是跨国企业经营的重要问题,因为各国的法律、管理体系、劳动关系的背景都不同,因此,当管理人员所采取的管理方式不为员工所接受时,就有可能导致管理失败的风险。

另外,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有可能面临组织风险和沟通风险。组织风险是企业在开展国际化业务经营时,由于各子市场和分支机构的分散与独特性,使企业的管理、决策和协调变得复杂而带来的风险;尤其是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和市场差异较大时,决策更为困难。沟通风险是管理人员面对不同文化、语言等沟通障碍,引起沟通误会,从而导致沟通失败所带来的风险。同时,沟通成本也会大大增加。

三、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需要通过文化融合来规避和化解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寻找超越文化冲

突的公司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准则,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的独特文化。在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方面,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认识并协调文化差异

跨文化的认识具有两层基本涵义:第一,要认识他文化,必须首先理解自己的文化及其发展与变化、优势与不足。这是更好地认识、理解他文化,识别他文化之间差异的基础,以便扬己所长,补己之短。第二,寻找文化之间的“切点”。这就要求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本土文化的约束,站在不同的立场反观自身文化,并从中寻求本土文化和他文化之间的结合点,并且需要管理者作一个“文化差异最小化”的处理工作,管理者可以有意识地在企业内建立各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有形或无形的跨文化传播组织或跨文化沟通渠道。

2.谨慎选择外派管理人员

跨文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员不但要同具有不同文化、教育背景以及价值观念的员工打交道,而且还要对付各种政治、经济和法律因素。这些因素属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管理职能的履行方式有影响。因此,跨国公司经营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便是文化意识。文化意识是指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对经营所在国的文化传统及其对商务活动影响的了解和认识。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上,就是要求管理者对其属下员工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有深入的了解,能站在对方文化背景的立场上,来处理劳动关系问题。因为许多劳动关系纠纷的产生、劳资矛盾的激化并非是简单的双方在经济利益上博弈的失衡,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因为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的文化碰撞。而这种文化上的不协调,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根据咨询公司的调查,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一项失败的外派任职的直接损失在25-50万美元之间,而摩托罗拉公司估计的数字更高,一名失败的中层职员每年损失为7.5万美元,而3年期任职损失约为60-125万美元。除了在经济上损失之外,还有可能破坏跟东道国之间的关系,丢失业务机会。

这就要求从事跨国经营的管理人员应大量学习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教育等制度,特别是要了解其社会文化环境的知识。最为根本的是,要求管理者必须摒弃狭隘主义,不能有民族自大的偏见,更不能用个人的眼光来看世界,而应当尊重他国的风俗习惯和市场差异,尊重异国文化。因此,企业必须采取严格的选择程序,对挑选出的外派员工进行培训,以增强其跨文化工作能力。

3.实行管理本土化

跨国公司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所在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跨国公司在经营中可以采用“本土化战略”:即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市场来壮大自己的实力,并与东道国政府、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在人才使用上,除了包括尽可能雇佣本地员工,培养他们对公司的忠诚感之外,最重要的是聘用能够胜任的当地经理,这样就可以很好地避免文化冲突,有利于公司开展各种业务。比如日本三洋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公司,其中三洋电机中国有限公司,是日本在中国的一家独资公司,就是实行本土化管理,尽量让本地优秀人才参与各种管理活动,目前本地员工已达到4500人。

4.跨文化培训

伦纳德南德勒早就提出跨文化培训应当是人力资源发展的重心所在,它是解决文化差异、防止文化冲突的最有效手段。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对文化的认识、文化的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地区环境模拟等。这类培训的主要目的有:①减轻驻外经理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使之迅速适应当地的环境,发挥正常作用;②保持企业内信息流的畅通及决策过程的效率;③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与公司凝聚力;④促进当地员工对公司经营理念及习惯做法的理解;⑤维持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另外,公司对员工提供的培训,也显示了公司对员工长期发展的诚意。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进行培训。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有两种基本的选择:一是通过企业内部的培训部门进行培训;二是利用外部培训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咨询公司等进行培训。因为跨文化的培训并不涉及到技术或商业秘密,不少企业倾向于后一种选择。如果企业规模较小,或是一次参加培训的人数不多,采用这种方式可以降低培训成本。オ

参考文献:

[1]范静,秦霖:跨国公司文化管理[J].商业研究.2004(1)

[2]储冬红,郭睦庚:经济全球化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探析[J].科技与管理.2004(1)

[3]张素峰:国际化经营与跨文化管理[J].长江论坛.2003(4)

[4]于俊秋:克服跨国公司中的管理障碍,做好跨文化管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

[5]龙建辉:企业跨文化管理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6)

[6]杨晓玲:21世纪企业管理的创新--跨文化管理[J].企业经济.2004(9)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篇(4)

摘要:从当前整个时展的具体状况看,参与旅游活动已经发展成为社会大众重要的生活元素和习惯。结合当前社会大众的生活消费理念,不难看出参与旅游活动、融入文化休闲心态、满足社会大众绿色生态的追求,已经成为时展的新特点。本文拟从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具体背景分析入手,结合茶文化旅游的具体内涵认知,通过融入新经济时代对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具体特征及影响,从而分析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构建思路。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茶文化;旅游体系;发展机制;内涵研究

如果能够将生态开发、绿色提升这一理念融入到茶文化旅游活动开发过程中,其必然能够实现茶文化资源开发应用的最大价值。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创新茶文化资源应用理念,优化茶文化旅游产业经营思路就极为必要。

1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具体背景分析

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发与参与,实际上是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标志。通过对时代所期待的旅游产业内容进行研究,不难看出茶文化旅游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新的关注点和消费内容内容。茶文化资源体系,实际上是茶叶产业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而在整个茶文化资源体系中,其不仅有着丰富完善的物质元素,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文化体系中,茶文化资源中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行为规范也被有效诠释。因此,可以说,将茶文化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其必然能够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和最大价值。因此,认知茶文化机制的资源优势,并充分发挥茶文化体系的资源内涵,能够有效提升茶文化的利用价值阐述和发挥。通过对长期以来的茶文化资源的具体应用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在整个茶文化资源应用时,无论是资源的内容应用,还是其中功能价值设置都相对较为局限,进而影响到茶文化旅游发展资源的有效应用,同时也无法满足社会大众的层次化需求。可以说,茶文化旅游活动,实际上是以茶文化资源为开发基础的旅游形态。而在对茶文化旅游活动的经营理念和特点进行具体分析时,必须认识到其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形式。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茶文化旅游活动经营过程中,需要将传统茶文化、地域文化等各项内容融入其中。因此,在整个茶文化旅游活动建设过程中。可以将游客体验和具体需求参与融入其中,比如通过引导游客实际感受产茶过程,从而不仅能够提升游客的具体参与程度,更重要的是实现茶文化自身的传播目的。

2茶文化旅游的具体内涵认知

通过对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元素,同时也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因此,可以说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不仅是传统茶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应用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满足时展要求的必然选择。结合我国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具体状况和整个旅游产业经营特点,不难看出走茶文化旅游发展道路,不仅是利用茶文化资源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现阶段整个时展特征的客观选择。首先,茶文化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指的是以茶叶的生产等自然条件为依托,以茶文化体系的文化内涵要素为重要支撑的具体活动。因此,在实施茶文化旅游活动开发过程中,通过创新经营形式,结合融入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具体内涵,实施效益最大化开发。通过将茶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从而突破传统的茶文化产业经营理念。所以,茶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其实际上是茶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业发展,同时以旅游业发展推动茶叶产业发展的共融、创新机制。此外,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体系。在长期以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茶相关的物质元素不断发展,其作为整个茶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和基础。可以说,其对茶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作用,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其不能局限于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应用,更重要的是需要从整个茶叶产业的体系化视角来全面认知,通过将自然要素与文化要素进行全面整合,从而实现茶文化体系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而在整个茶文化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想要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其必须注重时展与社会大众的层次化需求全面融入其中,从而满足社会大众参与旅游活动的具体需要。当然,在整个茶文化资源体系内,与茶相关的艺术资源也是展现茶文化体系内涵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茶文化资源开发,就必须注重利用好这一资源内涵,通过创新完善,从而实现理想的经营效果。

3新经济时代对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具体特征及影响

随着当前整个社会发展不断成熟,如今已经进入全新历史发展时期,在当前整个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具体的经济内涵,还是整个时展过程中的各项资源都实现了创新发展,尤其是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速度更快,经济内涵更为全面,特别是互联网媒介的成熟应用,造就了新时期所独有的经济业态,在互联网经济模式影响下,各行各样也需要结合这一时代特征,进行优化和调整,通过对新经济时代的具体特征和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在该时代特点影响下,要创新发展业态,优化经营模式,特别是将时代新元素融入其中,从而满足时展要求。当然,新经济时代的影响,不仅是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在这一过程中,其消费需求等等也实现了相应创新和优化,也就是说现阶段,无论是消费者自身的消费元素,还是消费者自身消费需求的有效释放,都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一渠道来进行融入。而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消费者选择自身感兴趣的消费内容元素也更为成熟,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发展效果,就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发展特点,通过具体探究和有效完善,从而满足新经济时代下消费者需求与产业社会发展之间的有效融入。对于茶文化旅游发展来说,无论是其中所具有的价值内涵,还是其中所具有的元素内涵,都需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融入,尤其是从当前整个时展的特点和模式看,消费者希望整个产品能够得到有效创新与完善,所以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应用好具体的时代资源,传承融入整个时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价值内涵,从而为整个茶文化旅游发展活动有效开展奠定重要基础。从当前社会大众的具体需求看,文化、休闲、养生与生态内涵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新的消费方向和趋势,因此,结合新经济时代内涵要求,创新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整体机制,就极为必要。当然,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时代媒介形式,优化茶文化旅游发展机制,从而满足社会大众的旅游需求。

4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构建思路

通过对茶文化旅游活动的经营主体中所具有的主要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茶文化旅游活动在具体开发过程中,其想要实现理想效果,就需要做到:首先,细化社会大众的消费趋势和实际需求,在社会化成熟发展背景下,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人们的生活元素和生活理念也实现了相应优化、调整,在人们生活体系中,参与旅游活动,消费旅游产品已经发展为社会大众重要的生活理念,因此在这一大的背景下,旅游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除了旅游、休闲消费理念外,健康养生也是人们重要的消费期待。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经营就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大众的普遍选择以及整个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要求。其次,当然想要实现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最佳效果,需要在认知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要求的基础上,完善发展要素,提升发展内涵,同时更需要将社会自身大众需要融入到整个茶叶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当然,在整个茶叶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充分注重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特别是在整个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将传统茶文化理念内涵进行诠释,通过彰显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内涵优势,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最佳效果。可以说,融入新经济时代背景,实施茶文化旅游发展必然能够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值。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理念内涵和元素内容,通过对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具体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文化元素和生态内涵是整个茶文化体系经营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而在当前整个时展背景下,人们对旅游产品的要求更高,只有诠释和融入人们的价值需求,从而才能实现整个旅游产业经营的最佳效果,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其也为茶文化理念传播提供了重要帮助。当然其也满足了社会大众的旅游文化消费需求。对于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来说,其中想要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就需要在满足社会大众消费需求的基础上,融入文化元素和生态理念内涵,特别是凸显茶文化的深远内涵。客观而言,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想要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还要注重创新旅游元素,尤其是在整个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必须凸显自身特殊性,同时还应与时展相结合,特别是要注重对整个旅游产品的各个细节和具体元素内容进行挖掘,通过提升旅游产品的发展层级,从而在创新产品经营体系的同时,满足社会大众参与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具体需要。

5结语

在新的经济时代影响下,无论是具体的发展内涵,还是社会大众的层次化需求,都实现了全面提升,事实上,当前已经进入社会大众参与旅游的全新时期。相对于传统的旅游时展状况来说,目前整个旅游市场的需求,逐渐呈现层次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休闲生态旅游不仅是社会大众新的消费趋势,更重要的是人们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实现自身旅游需求有效诠释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赵万芹.从文化感角度谈旅游产品包装设计的设计创新[J].中国包装工业,2013(1):92-97.

[2]李付星;孙健.体验经济时代下川南盐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9):112-115.

[3]朱三元.浅谈产品设计中的民族特征———传统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7):205-208.

[4]沙春发.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体现———以福建土楼造型为元素的产品的思考与建议[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15(17):68-73.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篇(5)

【关键词】新常态 多元化 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传统的高资源投入、高污染转向新型的信息化与集约化生产,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针对这种宏观环境的改变,我国政府及时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认识。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企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对于很多企业而言,传统的单一业务发展模式已经无法为其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很多企业开始采用多元化的发展战略。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多元化发展日益普遍

新常态视角下我国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整体现状。受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我国企业在传统单一方向发展的背景下,积极拓展企业的业务领域,多元化发展日益普遍。商务部在2016年的我国100家大型国有企业和30家大型民营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主要大型企业走多元化发展道路的数量越来越多,从2011年的97家上升到2015年的126家,累计增长了29家,累计增长率为26.80%。从比例变化来看,在2011年多业务领域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量的比重为74.62%,而在2015年这一比例则上升到96.92%。根据商务部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当前规模以上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的数量占到了总数的75%以上,这说明当前企业整体上是趋向于多元化发展的。

新常态视角下我国企业多元化发展的行业现状。受到行业发展的影响,不同行业的企业在进行多元化发展时所采取的态度和力度也不一样。例如,有的企业为了保障其在传统领域发展中的优势和投入力度,即使有实力发展其它业务,也放弃了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径。而有的企业则比较热衷于多元化发展,并且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例如,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其主营业务是电子商务,但是目前,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也势头强劲。商务部官方网站数据显示,从事建筑行业的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的比例是最高的。在每100家建筑行业类的企业中就有超过80家属于多元化经营,其次是金融行业企业,而零售行业的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的则相对较少。

在新常态发展背景下,受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我国企业在传统单一方向发展的背景下积极拓展企业的业务领域,多元化发展日益普遍。但是,不同行业的多元化发展比例不一,其中金融行业企业的多元化发展表现较为明显,而零售行业中进行多元化发展的企业所占比例则相对较低。

新常态视角下,我国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

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金融支持不足。资金支持不到位是影响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实现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具体表现为:第一,多元化发展的直接资金支持不足。新常态背景下企业进行多元化发展需要有充足的资金做支持,如购买新的生产设备以及采用新的技术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来实现。第二,融资渠道窄。当前我国的金融体系还不完善,企业在多元化的转型发展中所能够使用的融资渠道较窄。第三,融资申请条件高。市场上的金融机构作为一个盈利性组织,其开展相关的信贷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利润。因此,这些金融机构在向企业发放贷款时会将贷款的风险因素考虑进来,进而对申请贷款人进行筛选。当前对于企业而言,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除了额度难以达到预期的要求外,诸多限制条件也是影响其融资成功的主要因素。

新常态视角下我国企业的多元化发展的政府支持不足。新常态视角下,推动我国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所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复杂,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具备高效的经济发展协调能力。但我国政府在协调我国企业的多元化发展的资金支持上存在增长比例不稳定、增长不协调的状况。首先,政府经济决策能力不高。在我国的乡镇行政级别中,受行政管理职能和政府工作人员素质的限制,一般没有完善的科学决策体系,更缺乏“智囊团”,因而政府的决策往往依赖于领导的意见,或者是少数管理者的管理经验。其次,很多地方政府仍然不愿意放手让企业独立自主地开展多元化经营,在很多方面还继续推行着政府包办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下,政府并未能真正调动起企业内在的经济发展潜力。

多元化发展背景下,企业采取多种措施应对风险与挑战

强化多元化发展中的风险控制能力。多元化发展背景下,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金风险,二是管理风险,三是企业文化与财务风险。为此,在新常态的视角下企业进行多元化发展应当做好以下风险防范措施:第一,在进行多元化发展时必须制定系统和科学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从而保障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是在科学的规划指导下开展的,避免可能出现的盲目现象。第二,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应当将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其自身所具有的资源状况相结合,尽可能选择与企业已有资源相关联的发展方向。第三,科学处理企业原有业务与新业务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强化多元化发展中的金融支持能力。强化多元化发展中的金融支持能力,就必须在融资渠道上进行完善。一方面,政府需要修改和完善金融企业的市场准入政策和限制性条件,从而吸引更多的优质金融企业进入到金融市场;另一方面,政府还需要不断创新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模式,从而使得各类企业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能够找到符合自身经营特点的融资渠道。此外,政府应当适当增加对金融企业的补助,对于一些发生违约款项的金融机构,政府可以给予其一定补贴,从而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

发挥政府职能,提升对多元化发展的支持能力。提升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可以安排相关工作人员进入高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经验交流。其次,从企业或者是高校中引入一些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以辅助决策。再次,建立起工作人员的问责追究机制,使相关工作人员不敢乱作为,也不敢不作为。让政府感受到更多压力,约束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要提高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能力和效果,就必须提高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的水平。只有科学的决策加上民主的表达才能在决策过程中最大程度地避免个人主义。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政府部门在制定经济决策时要将决策建立在大量的实践数据基础上;其次,要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审评,并不断进行修改;最后,将决策内容公布出来。

新常态视角下,我国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实现,既面临着有利的促进条件,也遭遇着诸多不利的限制性条件。我国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再持续下去,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不应当走传统“三高”的老路,而应当将发展的方向转移到绿色与循环经济领域。在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实体的发展,还可以实现“虚拟”模式的发展。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极易给企业的整体经营带来风险,为此,必须对企业多元化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及时提出风险应对措施;必须创新融资方式,从而满足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金融需求;同时还要注重发挥政府职能提升对多元化发展的支持能力。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①全淅玉:《经济多元化视角下我国贸易加工产业新常态发展趋势研究》,《改革与战略》,2015年第7期。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篇(6)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对外金融投资 问题

1、引言

2005年7月我国对浮动汇率制度进行了调节,使人民币形成了富有弹性的汇率机制,使其不在盯住单一的美元,此后我国人民币就一直处于持续升值状况。虽说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了调节,但是我国外汇储备仍然是以美元为主,因此人民币持续升值使外汇出现了严重缩水现象。同时人民币升值的客观存在,使得大量外来资本进入中国市场,在促进我国国内资产价格上涨的同时,也造成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日渐严重,使得我国物价和资产价格快速上涨,使全社会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对这样的发展背景,我国应适当推出资本流出,稳步发展我国对外金融投资,以促进我国在国际经济上的收支平衡,降低投资过快增长、物价和资产价格上涨压力,最大程度提高我国对外投资效益。

2、我国发展对外金融投资的原因分析

2.1、国内原因分析

2.1.1、我国对外金融投资主要目的是缓解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部分学者认为我国流动性过剩主要产生的原因是我国国际收支持续扩大,加上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不断涌入大量的外来资本。利用对外金融投资,在一定程度可以减少贸易顺差和外来资本流入所增加的外汇占款,从而减少货币发行,使流动性过剩压力得到缓解。

2.1.2、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为主,且只有仅仅几十亿,根本就无法进行外汇市场的干预和抵御风险,更别说用于发展国际市场了。到2008年上旬,我国外汇管理局显示:我国外汇储备达到了16000多亿美元,为我国发展对外金融投资创造有良好的资金条件,加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外汇缩水的风险,因此需要使资本对外发展,寻找保值增值的机会。

2.1.3、发展对外金融投资为国内投资者提供了世界各地的投资机会,同时对国内投资实现全球化资产配置、分散单一市场系统性风险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发展背景下,存在的汇率风险对我国对外金融投资的实际收益率具有较大的影响,加上国外经济市场突出风险较严重,使得国内部分投资者并不看好对外金融投资的前景。在2007年受次债危机的影响以来,全球资本市场低迷,我国诸多理财产品出现了零收益率甚至是负收益率现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内的中国机构投资者也不例外,因此关于中国发展对外金融投资的争议不绝于耳。从一些出口导向型发展的国家来看,在经济被出口带动发展在一定程度后,往往会积累过多的外汇储备,使其面临着货币和外汇管制放松的压力,造成资本净流入过渡到资本输出。由于我国企业产能过剩,国内实业投资很难充分地储备外汇和分散巨额,必须面对外向型经济和对外金融投资转型的难题,因此必须防范经济的泡沫化,促进我国对外投资稳步发展。

2.2、国外对外投资的经验教训(以日本为例)

对国外一些国家或者地区对外投资分析来看,国内经济高速发展,金融市场牛气冲天,国民乐观情绪高涨,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必须注意外部因素引起的经济和市场的拐点,这往往预示着国内经济和市场的崩溃。那么防范经济市场崩溃的方法就是把资金疏导至全球金融市场。下文以日本在本币升值背景下对外投资情况为例,论证长远角度发展对外金融投资的重大意义。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日本面临着本币升值的情况,从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稳定和寻求资本更高回报来讲,日本发展对外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日本在对外投资方面并没有把金融投资放在重要位置,而是比较重视对外直接投资,金融投资项目仅仅占到了总投资的25%左右。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日本股票市场处于迅速膨胀阶段,日经指数在日元升值背景下从10000点涨到了40000点,这就使得投资者不愿意大规模向外投资。从日本历史对外投资来看,日经指数在20多年时间内处于剧烈波动状态,在日元的升值背景下,日经指数大幅度上涨,之后又随着经济泡沫化一泻千里。若日本当时对外投资时,加强金融投资的权重,应该可以获得比其对外产业投资高的效益,并以此弥补日元升值美元贬值的缩水损失。

3、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中国发展对外金融投资的有效对策

3.1、重点控制汇率风险

在我国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存在的汇率风险可能会对我国发展对外金融投资的实际收益产生不利影响,如果不能对其进行科学高效地控制,我国对外金融投资将逐渐走向衰败。这也是我国诸多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率或者负收益率的主要原因。为日本发展对外投资为例,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由于美元进一步升值使得对外投资实际收益率下降,这样日本对外投资失败的根本原因。之后日元对于美元有了一个大幅度升值,到90年代日元又进一步升值,前后两处升值所积累的结果大大降低了日本对外长期投资的收益。

根据我国对外投资而言,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必须避免人民币快速升值对我国经济带来的硬冲击,以防再次刺激经济而采取降息等措施。我国应该把握好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时机,在国内资产价格飙升后可以对人民币升值进行重点考虑,等到海外热线涌入抢购国内资产时再进行国内资产的大规模卖出,回收流动性,并换汇投资全球资产组合,以实现套利。

3.2、促进对外金融投资多元化

首先应该对中国对外金融投资开放程度进行有效的把握,在放松金融投资限制过程中,不断健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避免资金单向大规模跨境流动,以防资金分流对中国经济金融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应积极发展全球化投资,积极拓宽对外金融投资的渠道,疏导流动性。从日本对外投资情况来看,美元对于日元升值过程中,美国是日本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国,且日本持有大量的美元资产。如果对风险进行合理分散,集中持有单一币种资产的行为显然是非理性的。因此在美元不断贬值过程中,日本难以摆脱冲击。我国在对外金融投资过程中,不仅要在投资对象上实现多元化,还应该实现多元化的币种选择,比如选择大宗商品、投资战略资源等。我国在对外投资实现多元化的同时,还应该动员国民投资持有全球化的资产组合,从而分散持有单一资产的风险。

3.3、鼓励弱势企业对外金融投资集群发展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我国对外投资逐渐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这些弱势企业进行对外金融投资的企业集群发展模式,并对其进行统一的设计和协调。政府在境外开设的工业、科技、经济贸易等合作园区,与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外金融投资集群发展模式相结合,不仅可以使政府充分调动企业对外投资产业选择和投资经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还能使企业利用政府资源有效的避免海外经营风险,进一步开辟国家市场。政府因借助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良好契机,充分协调人民币汇率和中国对外金融投资的相关政策,不断完善我国对外金融投资的各类配套服务装备,为我国投资者发展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选择最优的投资方式和企业发展模式,从而努力提高我国对外金融投资收益,加快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4、结束语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全面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为我国对外金融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发展背景下,对于金融机构来讲,如何有效的避免经营风险,提高经营能力,这需要金融机构在主观上不断积累更多管理风险的经验和教训,合理的调控投资方式以及投资范围,有效的防范经济泡沫化。中国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得益于全球资源配置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若想实现我国对外金融投资最大化收益,需要设计出适合目前国际资本市场的指数化产品,科学的控制汇率风险,实现对外金融投资多元化,借助政府资源为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减少国际热钱进入中国套取利润的机会,增大国际市场出现套利机会,以获取最大化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曾彦伟.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贸易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3,06:47.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

近年来,商业银行表外信贷类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逐渐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在信贷规模相对紧张的情况下,表外信贷类业务不占用银行资金、灵活性强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从某省五家大型商业银行情况来看,至2012年6月末,五家行各项贷款余额15578.3亿元,较年初增加861.2亿元,增幅为6%;表外信贷类业务余额6621亿元,较年初增加907亿元,增幅13.3%。从授信产品来看,增长较快的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和信用证,6月末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1808.9亿元,较年初增加450.4亿元,增幅33.2%;信用证余额1692.9亿元,较年初增加231.8亿元,增幅15.9%。从业务量来看,表外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其快速发展和创新层出不穷的同时,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均有所积聚,截至2012年6月末,五家行的表外业务垫款合计为8.07亿元,较年初增加了3.79亿元,增幅达到了88.8%。

一、商业银行表外信贷类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

(一)贸易背景不真实的问题。与贸易相关的表外业务实质上是银行凭借自身资信为企业贸易提供的支付便利和融资便利,一旦此类业务缺乏必要的贸易背景真实性,银行就会失去对业务关键环节的控制,风险也就随之而来。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贸易背景不真实引发的案件屡见不鲜,检查中发现此类问题也较为普遍。如有的不法分子以虚假公司名义办理业务,利用关联关系开具融资性银行承兑汇票并办理贴现,套取银行资金;有的以低比例保证金获得高面额的承兑汇票;有的甚至伪造贸易合同或者增值税发票,手段繁多,不一而足。在近两年对辖内大型银行的序时检查中,发现了多例贸易合同内容与企业营业执照范围不符、票据在贴现后资金回流到出票人等问题,贸易背景真实性明显存在问题。如某公司在A行办理银行承兑汇票4笔4000万元,背书转让后,该公司一经销商持此4张票据在该行办理了贴现,贴现资金入账后,先转入贴现人在B行的账户,当日又从该账户转回出票人账户。

国内信用证和银行承兑汇票一样,为买卖双方解决了在付款和交货上的信任和风险问题,但相对于银行承兑汇票来说,对贸易背景的审查较弱,单据性较强,审核的重点在于单证一致、单单一致、表面相符;相对于国际信用证来说,国际信用证多是凭附有货运单据的汇票或仅凭货运单据付款的信用证,包括可以作为物权凭证、象征货物的提单,国内信用证涉及的贸易由于多采用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在单据的种类和真实性上不如国际贸易,如没有类似提单的物权凭证,货运合同也较为随意等。现场检查中也发现,部分行开立国内信用证时存在对贸易背景审查不严,致使客户融资资金回流基础交易对手的问题。如C行为某公司开立国内信用证1笔,金额5000万元,从资金流向看,其中1200万元流向该公司法人代表;1000万元流向该公司的关联企业。

(二)信贷资金被挪用的风险。资金挪用风险主要在于企业用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或信用证方式进货并完成销售,将应支付货款的资金挪用他处,严重的甚至将资金用于投资或者做开证保证金,循环开票或开证,放大融资杠杆效应。借款企业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将贷款资金与承兑及贴现相结合,恶意套取银行资金,从商业银行本身来看,分支行可以利用承兑及贴现的信用放大功能来调节存贷款规模以及不良贷款占比等指标,通过作假实现考核目标。在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层面,甚至还存在银行经营者与企业互相串通,循环开票的情况。上述情况下,一旦企业资金链断裂,银行损失将成倍放大。检查中也发现,部分银行在办理表外信贷业务时,贷后管理流于形式,对融资资金管理、控制不到位,致使银行资金被挪用。如,D行向某企业授信2000万元,用于进口开证,2011年由于企业对外投资的房地产项目未达预期,加上企业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导致资金链濒临断裂,在后续销售资金回笼后,该企业非但未用已回笼的货款偿还银行信用证垫款,反而汇给F行用于开证保证金,继续扩大融资杠杆,直接导致银行还款来源落空,进一步放大了风险。

(三)集团性企业关联交易带来的风险。现场检查发现,集团性企业的母公司、子公司、孙子公司等管理企业之间,存在依托关联交易,利用表外业务降低集团整体财务费用甚至套取银行资金的行为,由于集团性企业内部关联交易普遍存在,银行很难识别其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以往集团企业主要是在国内贸易中利用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达到上述目的,近几年这种行为有跨境发展的趋势,一些跨国集团通过设立在国外的贸易型子公司,利用国际信用证等方式套取银行信用、获取汇差收益。如某化工企业为获取银行信用,先后注册多个关联公司,形成了关联企业集团,随着该集团业务的发展,集团内部关联成员之间相互担保、重复贷款问题突出,整个关联企业集团信用快速膨胀。在2012年上半年,该集团内部关联企业在辖内多家银行仅通过银行承兑汇票方式的融资金额就超过3亿元,后因主要子公司资金链条出现问题,使整个关联企业集团的贷款风险集中爆发,形成承兑垫款近2.5亿元。

(四)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表外信贷业务主要和贸易有关,因此商品价格的变化对表外业务影响较大。一是货物价格下降风险。如在即期信用证业务中,如果货物到达后在本地市场价格大幅下降,卖货的损失甚至超过保证金的情况下,商家极有可能放弃货物,不再付款或者货到后商家仍要货,但损失过大导致商家无力付款。二是质押物价值风险。除货物本身价格外,由于表外业务多采用存货质押,一旦存货价值大幅下降,就会增加企业质押物的变现困难,对商业银行造成直接的冲击。如某企业为当地最大的化纤原料、化纤和纺织产品的加工集散中心,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因此当地银行纷纷介入,并批量办理国内信用证业务,由于该企业上游产品产能的60%为国外控制,定价权亦为几家海外巨头掌控,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下游化纤企业不景气,企业价格无法转嫁,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对当地化纤企业及银行业均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二、加强表外信贷类业务风险管控的监管建议

(一)树立审慎经营的理念,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表外信贷类业务的发展有利于丰富银行产品,加深银企合作,增加银行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银行信用弥补了企业信用的不足,有利于企业资金的周转融通。表外信贷类业务的良性发展对银行和企业来说是双赢局面,但是部分银行从业人员为了增加业绩,盲目甚至违规发展业务,既浪费了银企资源,又带来了风险。对此,商业银行应牢固树立审慎经营的理念,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辩证关系,切实杜绝为提升业绩而忽视风险甚至制造风险的短期经营行为。

(二)切实加强对表外信贷类业务的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商业银行在办理表外信贷类业务时,必须严格审查企业授信的真实用途,一旦发现贸易背景存疑,如授信资料虚假、申请用途不符合企业经营范围、增值税发票存疑、信用证相关单据虚假等,应立即停止办理业务。监管部门也应加大对表外信贷类业务贸易背景真实性的检查力度,严防企业利用开立无贸易背景的票、证融资,甚至将银行资金用于房地产、股票、期货等投资热点领域。

(三)落实内部监督检查,加强授信后管理。商业银行对于表外信贷类业务风险的防范,除了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贷前调查和严格的贷款审查,还要关注授信后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包括是否出现企业资金链紧张、抵质押物价值下降等问题。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国内企业经营也普遍面临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授信后管理,定期检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及时了解商品价格、抵质押物价值的变化,密切监控企业资金流向,严防循环开证、开票行为,确保银行资金安全。

(四)改善考核机制,加大对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表外信贷类业务的部分违规行为,往往是经办人员为了完成考核计划,为了业务发展、客户维护等原因实行的,这也导致了部分问题屡查屡犯,屡禁不止。银监会前期出台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评监管指引》,商业银行应根据该指引,进一步健全完善自身的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对分支机构经营行为的正确指导,同时对屡查屡犯的违规问题严肃处理,达到举一反三和系统整改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若愚.银行资金表外循环加剧的原因、影响及应对[J].发展研究,2011,(12):86-88。

[2]马洪达,于珊.浅析表外融资的类型及形成[J].财务与会计,2010,(8):31-32。

[3]万国才.商业银行表外资产业务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J].武汉金融,2010,(9):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