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情景教学法论文

情景教学法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7 18:04:46

情景教学法论文

情景教学法论文篇(1)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关键是看如何创设逼真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融入到课文中去。本文力求从中找到有效的切入点。

关键词:创设情景;导入技巧;课堂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抛锚式学习和认知学徒制学习这两种模式,可结合成为基于真实任务情境、模拟学习的教学设计。它表现为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一种适合于学习课文内容、主题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生动情境,使学生人境会意,触景生情,在一种极其生动活泼、充满愉悦的氛围里去加深理解课文的主题或问题,去获得生动的写作素材,从而使学生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一种新型教学设计。

(一)基本特征

(1)重视创设一种接近生活原型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问题,领受“真实的任务”,并解决问题。(2)注重综合运用包括语言交流的动手操作、情感体验、模式尝试、角色效仿等方式进行教学。(3)提倡自主、合作地学习。

(二)框架设计及操作

情景教学法论文篇(2)

1.原理课程讲授内容是学生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延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情境体验,但其运用于教学的逻辑起点是学习者要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和知识的理解。对于原理课程而言,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的延续,课程内容与中学阶段思想品德课课程内容有些许重合,但更多的是在中学课程基础上的扩展和深化。一方面这种课程内容的“重复”使教学缺少了应有的时代气息和鲜活的生活气息,另一方面学生在中学阶段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为其自身提供了一个“学前经验”,使原理课程开展情境教学不再是“无根之木”,有利于规避教学过程中“形式化”“片面化”的风险。

2.保持学习者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符合原理课程教学的德育目标。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05方案”)中明确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五门理论课程之一,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发展规律,从而完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大学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既面临外部社会的客观压力,又面临成长期衍生的主观困惑,难免在“三观”认识上出现偏差。原理教学的德育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习如何看待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这决定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背诵现成的结论和原理,而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世界观的教育说到底就要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转化成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并用这种思维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正确的“三观”构建是多元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三观”认识,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认识,而又保持各自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3.原理丰富的课程内容为情境模拟提供了有利条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最大的优点和特点在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体系。从内容来看,原理概论中既对马克思创立的哲学体系进行了宏观概括,又对哲学的一般原理做了详细描述;既诠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大经济因素,又描述人类发展过程和阶段;在科学社会主义的介绍中,更是重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进程。从学科涵盖来看,原理课程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伦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涵盖学科面广,内容丰富,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虽然丰富的课程内容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却为情境模拟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构建还原学习情境成为可能。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情境创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原理课程丰富的课程内容为我们选取创设情境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库,使情境创设的质量获得一定的保障。依托课程内容,针对教学目标进行有利于学习意义的情境创设是原理课程进行情境教学的一个显著优势。

二、建立有效师生联系是建构主义情境教学法运用的首要前提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学生理解掌握为主,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由于原理课程有别于其他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知识性,讲授难度大,课时相对紧张,为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一般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方法加剧了师生间上下级关系,直接导致教学效果欠佳。近年来在原理课教学的教学方法上也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采取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有利于促进师生沟通和合作。但从师生联系来看,无论是传统“满堂灌”还是案例教学,都没有改变师生之间建立的单向二元的联系。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交互双向的二元联系。在建构主义情境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授者,转而成为学生情境学习的宏观控制者和参与者。情景教学主体是学生,学生依靠先前积累的知识经验在模拟情境中通过相互合作,自主探索,最终获取知识来完善原有的知识体系。但模拟一个好的情境没有教师的参与是难以实现的,教师能把握知识的前沿,懂得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收集掌握大量的信息,指导学生对知识和信息重组整合,可以成为“发掘情境资源的向导”,组织指导和参与学生的情景设计。因此,建立有效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教师和学生同为情境教学的参与者,二者缺一不可。原理课程有别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其内容无论是哲学还是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都远离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且理解难度大,不仅难以激起学生兴趣且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在实际教学课堂中,学生采取不听、不看、不答的消极上课方式“对抗”教师。情境教学则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机会,原理课教师应该主动指导、帮助和参与到学生的情境学习过程中去,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沟通和合作,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沟通联系,共同探讨确定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和兴趣的情境学习内容,最终达到协助学生自主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言”的课程目标。

三、编演情景剧是建构主义情境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主要载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习者步入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进一步理解知识。基于理论的指引,结合原理课程的基本特点,排演“情景短剧”自然成为原理课程“情景式教学”的主要形式。情景式教学设计应该遵循坚定贯彻学生是主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基本原则;强调“真实的情景”对学习者学习知识的作用;强调协作与交流在情景式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与地位。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情景剧”的编演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情景剧剧本精炼化,设计要贴近生活,以小见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适用的情景剧本应具备系统性、目的性、现实性、启发性和实践性五个特点。系统性主要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学科系统而言的,原理课的教学内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构成的,在情境设计中一定要尽量覆盖到每一个主题,使经过斟酌设计的情景剧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针对每一个情景剧的剧本设计,要坚持目的性和现实性,即情境的模拟一定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原理问题,不能因为刻意追求气氛的活跃而耍弄花拳绣腿,使表演脱离课堂教学的主题。情景剧设计要在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前提下,对现实生活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力求做到情景剧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基本观点,辅助学生掌握具体知识。实践性强调情景剧实践价值,即情景剧在避免过于冗长的前提下,增加一些幽默元素,并体现一定的时代特色,使情景剧精炼而富有趣味性。

2.情景剧形式多样化,课堂短剧和课外微电影相结合。

一般而言,情景剧采取课堂短剧形式,课前让学生准备好情景剧本,背熟台词,准备道具和服饰,在课堂上展示。但课堂情景短剧只是创设情景的一种方法,受课堂场地限制,学生在表演情景剧时受到制约,剧情难以顺畅完整地呈现。加之原理课程本身属于大学“基础课”,上课人数众多,课堂时间有限,难以保证每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情境剧中,制约了情境教学效果。课外微电影能够很好地补充课堂情景剧的缺陷。任课教师利用课外的实践学时组织学生完成微电影的拍摄和制作,最终安排1学时进行师生共同欣赏和点评,这样保证了情景剧的编演质量,节约了课堂时间。

3.重视团队合作,保证教学活动全员参与。

一台情景剧虽然在几分钟内落下帷幕,但从设计到排演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积极思考、查阅资料、收集、分析和处理史料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各学科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一方面,在情景剧表演过程中,仅仅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需要团队通力协作,各司其职,才能成功;另一方面,编演情境剧的目的是希望每名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承担团队任务,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完善个体经验。没有较高的学生参与度和良好的合作氛围,情境教学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原理课堂人数多,采取情景教学这种开放式教学方法势必对管理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活动中要关注参与的学生,做到及时沟通和监督,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团队合作。

四、建立多元化学生评价是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法的有效保障

情景教学法论文篇(3)

所谓情景教学法(situationalmethod),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感官体验,从而以更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或技能,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在动态与氛围感受中得到发展的方法。情景教学法主要借助多媒体、图片、实物、故事、音乐、身体语言等方法,同时结合课程内容创设教学情景,能较好地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具体的知识技能,以达到表达、行为与情感的一致[1],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情景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情景再现进行教学,使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导游带团实战情景,引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面对不同游客对象的导游讲解能力。情景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教学中有着以下优势:一是能让学生在情景再现中获得感性认识,如同在现场面对着不同的对象进行导游讲解;二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学生敢于在台上当众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旅游管理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的意义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直接目标是为社会输送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创设真实、生动、形象的情景并使学生身处其中,具有积极的实际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反映了教学过程一个重要认识规律: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在旅游管理专业“模拟导游”课程中,应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模拟导游讲解,教师在讲解某个景点后要求学生自己编写导游词,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传统教学多是老师唱独角戏,即老师一个人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在台下听,没有或极少有学生主动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情景教学法中,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场景,学生需要根据某一景点进行讲解,并且其他学生扮演不同对象的游客,这些“游客”会提出不同的问题来“刁难”学生导游,学生必须机智地应答,而且需要面带微笑、认真倾听、耐心解释,这样的教学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往往要直接面对游客进行导游讲解,对其应变能力及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有较高要求。因此,可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专门设置“导游业务”课程,对于游客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并采取情景教学法,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勇敢机智地面对,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景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情景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1.真实情境体验

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模拟导游”课程中,常常带领学生去武汉市内的景点,如黄鹤楼、归元寺、湖北省博物馆、辛亥革命起义旧址、东湖、楚河汉街等导游证考试景点,进行实地导游讲解,使学生对这些景点产生感性认识。再加上老师或景点讲解员的讲解,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回去编写导游词就会更加真实,进行导游讲解时也更能具有一定的方位感。

2.角色扮演

如在“模拟导游”课程中,经常会邀请一个学生扮演导游,另外一些学生扮演游客进行情景剧表演,学生导游手拿导游旗,学生游客戴着旅游帽、背着旅行包,这样的情景给课堂带来了生趣,学生导游和游客的表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对旅游行业的热爱。还有如“旅游线路设计”课程,需要学生根据季节需要设计一些时令旅游线路,还需根据不同时段的假期制订长、短途旅游线路。设计线路需要根据游客的需求安排行程、核算价格,比较枯燥,但是当学生在课堂上介绍自己设计出来的线路时,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种“学中做”和“做中学”改变了以往课堂的枯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其体会到旅游工作的艰辛。

3.导游语言训练

导游语言是导游人员与游客交流思想感情、指导游览、进行文化讲解和传播时使用的一种具有丰富表达力的、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导游语言包括口头语言、态势语言、书面语言和副语言[2]。导游语言表达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游客的观景赏美。如导游在描述黄山一景“猴子观海”时,如果观赏的角度或者导游的态势语言表达不够准确,游客就无法看到这一奇景。所谓副语言就是导游员在导游讲解中,游客因其讲解的内容而发出的掌声、笑声、叹息声等。如在讲解黄鹤楼中“崔颢题诗图”和“李白搁笔亭”这一对景点时,当教师讲到李白搁笔亭是李白在此根据崔颢所题的诗写下一首打油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并就此搁笔的意思,不是说李白住崔颢隔壁时,学生往往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如果导游没有诙谐、幽默、风趣的导游语言,游客就无法与其产生共鸣。以上所述情景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途径,需要教与学的双向配合,只有取得双方的配合,情景教学法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二)应用情景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在应用情景教学法时,教师常常有一些困惑,如设施设备问题、学生心理问题、师资问题等。

1.设施设备问题

一般教室的桌椅、板凳都是固定的,无法挪动。为了更好地应用情景教学法,设施设备方面需要改进,桌椅、板凳最好是活动的,有利于根据教学需求进行分组表演。

2.学生的心理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教育历来重笔试、轻口试,忽视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导致在情景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惧怕当众讲解导游词,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口才与交流、沟通能力是必备技能,必须克服惧怕开口的心理障碍。

3.师资问题

在应用情景教学法时,师资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诸如“模拟导游”、“导游业务”、“旅行社门市接待”、“旅游线路设计”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授课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才能较好地胜任应用情景教学,有效地设计教学场境。如“旅行社门市接待”课程,需要设计前来旅行社咨询的场境,如果任课教师对于旅行社的门市结构不够熟悉,对于旅行社门市的软环境、硬环境不甚了解,那么便无法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当然也无法胜任该课程。

四、解决方案

(一)学校的支持

情景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如在教学场地的设置上,需灵活安装桌椅板凳,以便于情景教学的开展。此外在师资方面,有些高职院校不予认可不具备教师资格证和学历证书的校外人士,导致一些校外的企业人士无法走上讲台指导教学,而部分校内教师往往照搬书本,不懂专业,摸着石头过河,对实施情景教学存在一定的困惑。如果学校认可行业专家并邀请其来校授课,那么可大大减少教师培养成本。

(二)情景创设由易及难

受传统教育弊端的影响,一些学生对情景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该由易及难,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讲授“导游业务”这门课程时,可以要求学生先讲解导游词中的欢迎词和欢送词,时间控制在30秒~1分钟。在其后的模拟导游课程,要求学生讲解全部导游词,即欢迎词、导游词和欢送词,时间控制在10分钟~12分钟。按照导游证考试的规范要求,由易及难,这样更容易得到学生的配合,情景教学法才能有质有量地实施进行。

(三)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情景教学法论文篇(4)

小学语文;情景教学;概念;意义;运用

在新课程改革工作不断深入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教学理念也开始出现显著的变化,情景教学法属于较为科学的教学方式,在当今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激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到阶段性的学习活动中。本文主要从情景教学法的意义以及运用两个角度进行阐述,旨在帮助教师利用这种教学理念创造出更佳的教学效果。

一、情景教学法的概念以及意义

1.情景教学法的概念。

所谓的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对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场景加以塑造,从而把相对普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景紧密结合,把教学素材利用教学场景加以展示,让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让小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语文知识。

2.情景教学法的意义。

一是提升小学生的欣赏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利用音乐等情景教学法来对生活场景进行再现,充分反映了语文科目所具有的审美特征。通过音乐创设的语文教学情景,能够让小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审美态度,保证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欣赏能力得到提升。二是提升小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小学语文教师通过游戏创设情景,能够让小学生对周边世界进行任职,并让其感知能力和运动感官得以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阶段性的教学内容来设计与教学实际相符合的游戏情景。例如,让小学生通过舞蹈来对诗词曲赋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加以表现,引导小学生对相关内容加以理解,强化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或者沟通,让小学生的活泼与天真表现得更加透彻。

二、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运用

小学阶段属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时期,小学生内心对生活和社会充满了想象和好奇,小学语文课堂也是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能力进行培养的主要场所。教师要能够从小学生的学习现状出发,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来进行教学情景创设,从而保证教学活动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1.利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教学情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在当今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运用,从而帮助语文教师创设更多的教学情景。在当今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通过播放教学课件能够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和认识,更加深入地把握语文教材表现的中心思想。例如,教师在讲授各种寓言故事时,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教学情景,把文本知识杂糅在音乐或者图片资料中,能够让小学生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有效性和积极性。

2.利用人物模仿来创设教学情景。

小学生有着相对强烈的模仿欲望,任何他们感兴趣的外界事物都会激发他们的模仿欲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时,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选择教材中适合他们模仿的角色,引导小学生亲自感受角色,并对角色的性格特征以及任务特征加以理解和认识,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表演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图像声音来创设教学情景。

音乐本身对于人体各个感官就有着较为积极的调动作用,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音乐来创设教学情景,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小学生的感官。利用具有鲜明色彩的图片来配合音乐,能够让小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各种语文教学内容,保证他们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4.在实践活动中创设教学情景。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阶段性的教学目标,来引导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通过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来创设具有一定教学意义的语文教学场景,保证实践与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让小学生对自然或者其他社会生活场景加以感受和接触。

情景教学法论文篇(5)

所谓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以生活中的人、景、物勾勒出学生常见的情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效果,降低他们对美术专业知识的理解难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以刺激他们的想象力。这是教师在经过很多次的摸索实验发明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对小学美术的授课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师来说,在面对一群年龄较小、几乎没有社会经验、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时,情景教学法在小学美术课堂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对抽象的小学美术知识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这极大地降低了教师在对这些枯燥知识的授课难度,使教学的程序得到很大的简化,使教师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美术课堂质量,完成甚至超额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达到新课改下的教学标准。对于学生来说,情景教学法通过引用生活中最常见的人、物、景构建一个熟悉易懂轻松愉快的美术课堂。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有深刻的体验过程,也可以对教师在授课内容中找来的图片、动画等积极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极大地发散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认识到美术课堂并不是枯燥乏味、冰冷的,而是给他们一种积极的、轻松的感觉,从而让他们从心底里爱上美术课,自主学习小学美术,而不是继续做美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使他们能够在美术方面有更优秀的成绩与造诣。

二、情景教学法的技巧

情景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结合了“教”与“学”的教学理念,对教师的美术教学、学生的美术学习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它仍处于摸索探究中,很多方面还不太成熟,很多教师在小学美术的授课过程中都不能很好地驾驭这种教学方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情景教学法在美术课堂中的使用技巧。

1.视觉技巧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可以得到这样的经验:一个良好的视觉效果的展现可以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直观的认识,可以刺激大脑,从而增强对该事物的记忆力。同样的经验可以适用于小学美术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在授课的时候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利用网络资源与多媒体资源,将教学内容通过精美的PPT展现出来,比如色彩丰富的图片、鲜明活泼的动画等,还可以定期组织班里的学生去博物馆、展览会,并让其发表自己的欣赏想法等,这些都可以对学生有一个直接的视觉冲击,使其感受到美术的美感,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2.听觉技巧

美术课堂的开展就应该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并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还有听觉上的欣赏。教师可以在授课的时候将音乐融入课堂中去,比如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或优美舒缓、或活泼愉悦的音乐,刺激学生的听觉神经,并加上图片、动画、作品的展示,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美术课堂的感染力,以促使他们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顺利、深入地进行交流沟通。

3.语言技巧

这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语言,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增加美术课堂的趣味性。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需要被教师肯定的心态,因此教师对于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美术作业的评定都可以选择“你很棒”“下次努力会做得更好”等具有鼓励性质的话语,以提高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信心。

4.合作、互动等技巧

教师可以将三到五个学生划分为一个美术小组,并在课堂上给他们分配任务,比如捏橡皮泥比赛,通过挑选出优秀的小组作品,对他们奖励;对进步大的小组进行精神上的鼓励,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彼此之间的友情。当然,教师还可以经常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通过模仿作品比赛、进行身份交换等形式,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使教师对学生掌握美术知识的程度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能使学生体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不易。以上技巧都可以运用到情景教学法中去。

三、情景教学法导入美术课堂示例

笔者以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材第八课《瓢虫的花衣裳》为例,来示范怎样将情景教学法科学合理恰当地导入到美术课堂中。

1.前期准备工作

确定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明确《瓢虫的花衣裳》的教学要求:用多种教学材料,比如橡皮泥、水彩笔等制作一只瓢虫,这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想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瓢虫生活习性与特征,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培养其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的品质。

2.具体示范

首先,教师以“相信很多同学都看过农民伯伯的好帮手———瓢虫吧,那么你们真正了解它吗?我们下面来看一组图片”作为话题导入,然后使用多媒体播放制作好的PPT,这些PPT中插入了七星瓢虫、二十一星瓢虫、二星瓢虫等图片,可以是漫画版的,也可以是真实版的,放映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观摩感想以及对瓢虫知识的讲解,随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言语上的鼓励,接着就正式进入瓢虫的制作阶段,教师先熟练地制作一只瓢虫,然后划分学生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瓢虫的制作。在此期间,可以播放关于瓢虫的儿歌,教师也可以讲述一些瓢虫帮助农民伯伯保护庄稼的小故事,通过在教室的走动,充分指导每一个小组在橡皮泥的颜色选择及头、触角等的制作手法等,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最后让每一个小组展示他们的作品,并选出优秀瓢虫代表,让其他小组共同欣赏,对表现好的小组发放奖品以示鼓励。整个美术课堂的进行都十分有趣愉快,学生也可以对瓢虫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达到了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

四、结语

情景教学法论文篇(6)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阅读教学已成为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部分,所以,教师对阅读教学越来越重视。叶圣陶先生指出:“要抓住语言文学的意义和情味,才能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了作者的旨趣的希望”。这就告诉我们,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内涵的最敏锐、最丰富的把握和感悟。情景阅读教学法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在创设的情景中引导学生联想,激发美感、情感,展开理性感悟,进入品味语言表现的音色美、情感美、形态美等审美活动中去,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情景教学法:概念与特点

情景教学是指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而言,即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它具有“四特点”:行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行真,主要是要求形象富有真切感,即神韵相似,能达到可意会,可想见就行。情切,即情感不仅仅作为手段,而且成为语文教学本身的任务,成为目的。意远,与情景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在儿童的眼前,造成“直接的印象”,激起儿童的情绪,成为一种助推剂,成为学生想象的契机。理寓其中,就是从教材中心出发,由教材内容决定情景教学的形式。

二、情景教学法的原理:角色转换

小学情景阅读教学把教育的影响定位于情景,承认情景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情景教学,在优化的特定情景中进行,既有教师的意图,又有根据教学目标设定的角色使儿童投入,再现教学内容的角色,体验角色和评价角色的心理活动中,产生进入情景角色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既有担当角色的知觉,产生体验角色的情感,又有发展角色的体验,合乎情理地感悟出相应的行为和语言。学生从过去只是静静听老师施教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的角色,进入教学活动情景,强化了主体性投入的意识。

三、情景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入戏、体验、出戏

情景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设置情景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入戏、体验及出戏,教师必须根据教材中的课文特点,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做好一个“导演”:

(一)基础: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的好奇心是最好的“引路人”,在教师的点拨下,他们就能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进入课文情景。如教《画家和牧童》一文,根据教材的重点,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巧妙引导:“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来当一回老师,围绕课文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几个问题,看谁最会动脑筋?待会儿来考考大家。”学生的思维马上被激活了――画家跟牧童有什么联系呢?为什么牧童比画家更懂画牛呢?为什么旁边的观赏者都夸奖画家呢?为什么牧童敢于指出画家的错处?……学生在质疑、探究、品读、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画家与牧童由于生活体验不同,产生了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加深了孩子们对课文的体会。

(二)关键:运用生活情景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因此,我们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实际,将教材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有机地融为一体,寻找更适合学生阅读探究的鲜活的“生活话题”。如学习了《邮票齿孔的故事》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收集到的关于邮票的更多故事,课堂上孩子们非常踊跃,纷纷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跟同学们交流,并且更深刻地体会到课文的中心思想:生活中只要认真观察,我们的收获肯定比别人多;而在学习了《小村庄的故事》后,我引导学生调查家乡的环境污染及治污情况,让孩子们在调查中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可见把课文情景与生活情景相结合,能让孩子们在愉悦生动的生活中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核心:体验角色情景

在探索阅读过程中,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真情,把阅读和角色表演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积极读书的强烈愿望。如学习《丑小鸭》、《狐假虎威》、《揠苗助长》等童话寓言类文章的时候,我有意选择一些角色让孩子们表演,并配上适合的音乐。孩子们在课堂上有了当主角的主动性,都非常用心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朗读好自己的“对白”,上课的气氛一下子都被调动起来,对阅读更有兴趣,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转折:激发想象情景

情景教学法论文篇(7)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 理论研究 应用研究 发展趋势

一、情景教学法的含义

情景教学法(Situational Method)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感官体验,从而以更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或技能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在动态与氛围感受中得到发展的方法。情景教学法主要借助多媒体、图片、实物、故事、音乐、身体语言等媒介,同时结合课程内容创设教学情景,能较好地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具体的知识技能,以达到表达、行为与情感的一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近年来,随着第二语言教学目的、任务的不断明确,情景法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使用得越来越多,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从研究阶段及发展趋势方面对情景教学法近15年理论研究进行回顾并展望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以期对我国的外语教师及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启发。

二、研究回顾

(一)情景教学法的理论研究

1. 情景法中的学习者情感因素。

(1)情景法与学习者情绪。

情感和认知是紧密联系的(Lazarus,1999):一方面,认知过程激感;另一方面,情感影响认知,如强度恐惧阻碍创新,而轻微恐惧引发细节注意力。Ashkanasy&Nicholson(2003)指出,情绪状态是一项综合表征,它包含了情感关联和小组成员之间的情感共识。课堂上的情感氛围首先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emotional interaction),其次是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快乐与满足是积极情绪,生气和沮丧是消极情绪。在强度上,生气和快乐是强度情绪,满足和厌倦不是(Caruso&Salovey,2004)。情感状态无法被事先计划,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在情绪的自然流露和设计之间创造一个理想平衡。同时,研究显示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产生的作用或影响。Isen(2001)指出,积极情绪有利于创造力、认知灵活度、创新反馈及对新信息的开放度。教师可采用幽默等方式来缓解紧张气氛,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逻辑理性地思考。

Gavriel Meirovich(2012)提出,营造良好的课堂情感氛围能促进学生学习及课堂表现。针对将情感看作非理性因素而不利于决策判断的观点,该理论同“情感革命”流派的其他理论一道,将情绪与认知作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Ellen R. Auster & Krista K. Wylie(2006)提倡在商学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管理教育者面临如何创造能够让学生参与,受到启迪及激发其学习自身所需技能的课堂学习环境。他们从四个维度(情景设计、课堂准备、授课及持续改进)对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进行了系统介绍,并对“主动学习”作了概括:让学生参与任务并思考所从事的活动。运用“主动学习”教学法培养管理人才时强调理论及概念的运用,如通过小组活动、提出并解决问题、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获得在商业环境中游刃有余的技能。尽管情景创设为课堂奠定了整体基调,课堂前准备(如教学技巧,时间掌握及直观教具将我们学习的“第二语言”作为母语的选择)对于课堂成功的作用不容小觑。

(2)情景法与学习者动机。

对情景教学促进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研究方面,Callie Mady(2012)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有意识地参与到真实的社区生活当中,体验目的语或双语语言环境,能有效增强EFL或ESL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并希望融入目的语社区群体中。因为学习者与外国人的接触交流及体验真实生活的机会对其固有的情景激发机制起到影响作用,使其受到感染、鼓励并有交流欲望。正如Carver(1997)所阐明的,亲身参与社区教育环境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及归属感,培养其自发地去学习所需技能和知识及将新学知识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的能力。同时,这种类型的情景体验模式能增强学习者对自我意识及自信心的批判认识,并对大学水平学习者的学术、社会及领导能力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2. 情景法课堂对母语的定位。

针对二语教学课堂是否应该“非目的语不用”,Deller&Rinvolucri(2008)也提出使用母语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一系列益处,如有助于学习者更快进步,尤其是水平较低的学生,同时通过对比目的语更好理解目标语法,为发展学生自主性提供更多机会。Kavaliauskien&Carless(2009)从人文主义视角出发,指出母语代表了学习者身份;Tang(2002)引用Nation所言指出课上禁用母语显示出对母语的贬低,对于学习者会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O'keeffe(2011)提出母语使用能帮助学生放松,增强其自信心,反过来增强学习动机;Mahmoud(2011)进一步补充说母语使用能满足学生“自然交流的欲望”,而这种欲望很可能由于目的语知识漏洞而受阻碍;Cook(2002)声称母语可用于解释语法,尤其是对语法一窍不通的初学者。

因此,尽管没有这样一条“非目的语不用”的规定,大多数学习者仍感到这样一种强加感。课上用母语解释语法或教词汇可有效提高上课效率。

3. 情景法中的文化元素。

Claudia Patricia Franco(2012)针对词汇识记在有情景和无情景条件下进行了对比研究,即将词R置于语境下的测试(提供完整句子环境,如完形填空、多项选择等),结果表明受试者有随机选择的弊端,另一缺陷是多项选择考查的只是识记而非输出。相反,无语境的填词测试中,学习者的回忆、输出能力均受到考验,结果比有语境测试更乐观,即当词汇已被习得,提供情景语境并不能有助于词汇测试(Chikamatzu,2006)。此外,情景语境之外的因素,如完整的文化熏陶应被引起重视。

Olga A. Obdalova(2015)强调了对俄国非语言专业英语学习者进行真实美语情景输入的重要性。Kecskes(2003)指出词块是本族语言的核心和灵魂,言语社区的人对如何表达有一定的偏好,对如何组织语言也有相对约定俗成的方式。在辞海中选择合适的表达比句法更为关键。因此,对学习者来讲,很多语言成分是不容忽视的,如文化。例如“be my guest”不能按字面意义理解为请某人做客,而是表示“请便;请随意”。因此,在教学大纲中引入文化情景因素以感受社会文化差异下语言使用的细微差别是很有必要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实验步骤,让学习者融入练习情景当中,并注意区分字面意义和真实使用情景中之中意义之间的区别。

(二)情景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在传统教学法着眼于提高学习者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及文化灌输(Kramsh,1993)的同时,其他学者指出别的语言成分的教学被全然忽视了,如词汇教学。在此基础上,Nation(2001)全面思考了词汇教学,定义了词汇教学的主要趋势,即让学生暴露于以意义为中心的活动中,且学习者对这些活动所需词汇量的掌握达到90%以上,以激发一种自然的习得,提高产出能力。同时,活动中可回溯使用之前熟悉的词语,以提高口语输出的流利度。

三、情景教学法的发展趋势

(一)从单一教学法到综合教学法

传统情景法要求有错必纠,对语法或结构错误坚决避免,及时纠正,这是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习惯形成理论的影响。然而实际使用中有错必纠势必会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而且有的错误产生于失误,是偶然发生的。

同时,针对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学课程语法翻译法的缺陷,应明白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交流和表达。因此情景法与交际法、浸入法等的取长补短与融合升华是今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二)对母语的宽容与有效使用

传统的情景法排斥母语,主张课堂用语只用目的语,通过机械性反复操练与记忆达到对语言的掌握。然而研究发现,适当引进母语的使用,如语法解释、词汇讲解等,会提高课堂效率,加快学生理解过程。此外,母语是学习者身份的象征,二语课堂上对母语的排斥或偏见会对学习者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无论从课堂效率及教学效果,还是从维护学习者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角度来讲,二语课堂如何引进母语的使用会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趋势。

(三)人文主义的发展趋势

不论是情景教学法,还是听说法等其他教学法,传统意义上均以学生整体或大多数学习者群体为研究对象,讨论针对大多数人的外语教学原则,对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及语言水平的考量除少数研究外,被大部分研究者忽略。事实上,从人文主义视角及教学实际出发,学生个体差异,包括其文化背景,如国籍、民族和其他差异(如年龄、性别、语言水平)等,即如何将共性的理论运用于具体实际,而不是“一刀切”,需要教师综合考量平衡。

(四)文化元素的引入

学习者对语言的准确理解不仅依赖于情景语境,还需要文化语境,如一些习语、惯用语的理解与运用。文化语境的缺失不仅会造成理解困难,有时甚至会因字面意义而误导了学习者。因此,在情景设置时需要将文化因素一道考虑,使学生既明确言语使用的情景语境,又需要在文化语境中切身感受目的语的地道用法,避免误用。因此,如何及何时对于哪些教学内容需要加入文化成分也是二语教学研究者应引起重视的课题。

四、Y束语

情景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适应教学需要,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得到了改进与完善,从传统的机械性操作实践发展成为一个灵活包容的理论。与其他教学法的对比与融合也有利于情景法的改进,如以往有错必纠的观点在实践中有时会为了照顾语言表达的流利性而适当妥协,这是对交际法进行比较吸收与实践的结果。此外,一些特殊教学内容如习语、俚语等的理解不仅要建立在情景中,还需要特定的文化背景作支撑,甚至文化成为其学习的必要要素。因此,情景教学法要求教师有目的语文化素养与文化意识,能够为学生创建准确的文化环境,并对各因素有全盘把握,系统考量。最后,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着眼整体中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看到每个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Jui-Chou Cheng. Promot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Situational Interest in Integrating Nanotechnology Into Science Curriculum[J].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2014(1).

[2]Jill Fortune. The forbidden fruit: using the mother tongue in a Bogota university EFL programme[J]. Columbian Applied Linguistics Journal,2012.

[3]Qiqian Cao. Investigating situational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with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J]. System,2011(39): 468-479.

[4]Claudia Patricia Franco. The Role of Situational Context and Linguistic Context when Testing EFL Vocabulary Knowledge in a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J]. Columbian Applied Linguistics Journal,2012(200): 313-317.

[5]Ellen R. Auster & Krista K. Wylie. Creating ac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 systematic approa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2006(36): 32-45.

[6]Gavriel Meirovich. Creating a favorable emotional climate in the classroom[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2012(10): 169-177.

[7]Hsing-chin Lee.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student learning of English using COL.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ur,2013(5): 141-153.

[8]Ludmila Yu. Minakova. The Situational Context Effect in Non-Language-Majoring EFL Students’ Meaning Comprehension. Social and Behaviral Sciences,2015(200): 51-68.

[9]Ulrike I.E. Magner. Triggering situational interest by decorative illustrations both foster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14(29): 141-152.

[10]Liudmila A. Mitchell. The Role of Actual Situational Context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ituational-bound Utterances. Social and Behaviral Sciences,2015(200): 313-317.

[11]Olga AObdalova & Elena V. Gulbinskaya. Cross-Cultural Component in Non-Linguistics Students Teaching[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200): 53-6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