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金融实务论文

金融实务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10:18

金融实务论文

金融实务论文篇(1)

金融经济的运行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作用。一方面,金融经济助推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活动的过程是不断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金融发展促进了闲散资本集中,通过货币资本的充分有效配置促使实体资源流向新兴产业部门,进而促进实体经济部门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实体经济走向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另一方面,金融经济规模的过度膨胀会破坏实体经济发展。金融经济的运行无序混乱扭曲资源配置,降低市场运行效率,也会增加市场风险,导致经济泡沫的积累,并可能诱发泡沫经济,严重破坏实体经济发展。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的创伤就是例证。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现实路径

全球经济仍处于缓慢复苏阶段,国内经济发展又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问题,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积累和加剧,金融想要取得持续健康发展就得根植于服务实体经济。

1、调整金融资源流向,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金融为实体经济所提供的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决定整个经济体的综合发展水平和潜在增长能力。我国的金融资源主要流向大国企、大项目和地方融资平台,而目前大量国企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地方政府的债务也隐含风险,相反,中小微企业却很难享美羹。所以,我们的首要选择是把握好金融资源的流向。一是支持先进制造业。制造业创新空间无上限,扩容潜力巨大,吸纳就业多,最适合我国国情。欧债危机中德国也因为制造业的强大而一枝独秀。所以,作为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并且享有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中国更应该继续做强制造业,形成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条来维持自己的地位,这就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金融垂直供应链。就是金融不仅支持核心企业,也包括支持上下游企业。二是,服务中小微企业。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对GDP贡献已达到60%以上,税收占比50%、承载了80%的就业,但同时又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贵问题,从政府角度来讲,发挥政策性金融银行的支持力度,构建与之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还可以发展民营银行,例如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

2、发展债券市场,提高实体经济融资效率

债券融资具有规模大、成本低、期限长,投资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特点,使得债券市场具有庞大的容纳量,并且能够有效发现价格,促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股票市场的主要功能绝非资金融通,而是风险的分散和分担,改善企业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西方成熟资本市场上的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远大于股票市场融资额,企业债券融资是股票融资的3-10倍。而我国的社会融资结构是以银行体系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中又具有“股强债弱”的特点。间接融资方式加大了银行系统性风险。所以,我们应该扩大直接融资方式,重点是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需要从制度层面放宽公司债券的准入条件,简化审核流程提高审核效率,逐渐推进银行间债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

3、扩大消费金融,拉动内需促进实体经济增长

消费金融就是促进民众生产生活水平为目标的金融发展模式。消费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短板”,消费金融具有小额、分散、普及面广的特点,发展消费金融旨在突破居民收入约束,借未来的钱来消费,它既可以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也可以提高广大基层消费人群购买力,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群体的消费升级。目前房贷、车贷已经取得成效,可进一步拓展到教育、旅游等服务消费领域推广金融消费。当然,可以在结合网络技术,推网络金融产品的开发,助推网络消费的升级。新型城镇化是本届政府的施政重点,它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也就是说金融不仅要为城镇化的建设提供中长期的资金支持,而且要关注以农民工为主体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多样性消费需求。

4、推进利率市场化,激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基础作用

金融改革创新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金,实现真正市场化的资源有效配置,也就是通过价格客观地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其实质就是要实现利率市场化。同时,在发达的经济体中,利率通过对货币的供需、市场的总供需、物价水平的升降,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汇率和资本的国际流动,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当然也可以迅速将货币政策通过利率传导给实体经济,利率市场化提高央行的政策操作水平。目前,国内银行的存贷利率不能反映资金的真实价格,致使资金的价格出现了“双轨制”,即银行和“影子银行”的两种价格,所以需要推进利率一体化的制度创新,最根本的就是要利率市场化。然而,利率市场化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们已经在利率市场化做了一些工作,最近又放开了银行的贷款利率,随后的改革需要稳步、渐进式地推进,不可操之过急,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

5、预防金融风险,确保实体经济运行安全

金融实务论文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

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在我国所有的独立学院中,经济管理方面的学生人数是最多的,而在经济管理专业里,金融学又是独立学院学生最感兴趣的专业之一。然而,从这几年独立学院金融人才的就业情况来看,独立学院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并不成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尝试对独立学院金融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的定位

因为一本和二本院校是培养研究型金融人才,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金融人才,所以独立学院应该定位为培养应用形金融人才。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含义是:

1、知识方面:应用型金融人才理论知识够用,比一本和二本学生知识方面要精,就是掌握金融核心理论,掌握以后工作中用的上的知识就可以,放弃过于深奥的金融理论知识。比高职院校学生要深,这样独立学院学生比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发展上就更有后劲;应用型金融人才应该具备如下知识结构:(1)工具类知识,指英语、C语言、文献检索方面的知识;(2)人文类知识:指政治理论知识、文史哲知识、艺术体育知识、素质拓展等;(3)自然科学知识:指高等数学方面的知识;(4)专业基础知识:指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证券投资,资本市场,保险学方面的知识;(5)专业知识,指一些专业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

2、能力方面:应用型金融人才需要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体现在四个方面:(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获取金融专业知识的能力;(2)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3)实践能力,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4)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金融产品开发的能力。和一本及二本学生相比,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突出特点是动手能力强,上手快。

3、素质方面:应用型金融人才应该是综合素质高,文理渗透,具有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好,有创业意识,掌握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外语表达能力好,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爱心和责任心等素质。

二、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及策略选择

(一)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必须分专业方向进行培养,比如可以分为银行类,证券类,保险类和理财类方向,实行“2+1+1”的培养模式,实施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一前两年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第三年根据社会对金融人才需要的变化,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和独立学院本身的师资条件分专业发方向进行培养,学习专业方向课程和部分专业选修课程,最后一年是继续学习几门专业选修课程和做毕业设计。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照搬一本、二本重点院校的培养模式,强调学习完整的金融理论体系,授课教材使用重点院校的,理论学时过多,实践环节太少,导致独立学院学生感觉消化不了,难度大,枯燥无味,学习金融的兴趣大大下降。

2、没有针对三本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照搬重点院校的授课方法,导致教与学脱节,一头热一头冷,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3、教学内容与金融实践脱节,学生毕业后难于上手。

(三)策略选择

针对目前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上面问题,独立学院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应该选择如下策略:

1、有选择地开设课程。对每一门课程的开设是否有必要进行讨论,如果要开设,讨论怎么开设,不同课程的关系怎样,以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如何搭配。

2、坚持大类培养,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思想,开设专业特色课程。在专业选修课程里可以加入企业需要的考证课程,比如可以开设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的培训选修课程。

3、重点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软件模拟上机参观实践的学时数。

4、轻理论和数理,重实践和应用,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金融理论进行反复训练,选择一些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进行重点学习。比如可以选择保险营销和理财进行重点学习,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毕业后不至于找工作都困难,至少使得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社会上存在下去。

三、独立学院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具体建议

1、调整学习内容

金融学里深奥的理论很多,有些金融理论需要用到复杂的数学知识,对于这些深奥的金融理论,如果在金融实务中应用不多,可以直接删掉,跳过不讲,有些金融理论虽然从整个学科理论体系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在金融实务部门中的应用却并不多。如果该理论在金融实务部门应用较广泛,我们可以使用最容易使学生理解的方式把该理论介绍给学生,很复杂的理论也可以使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介绍。金融学科里实务性的知识也很多,这些知识在老师眼里可能觉得很简单,甚至有教师感觉太简单了不值得在课堂上花时间讲解,其实三本学生恰恰是对这些看似简单的实务知识最感兴趣,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反复讲解。

2、因材施教

三本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点,他们一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差点,在理解和接受能力方面和重点院校学生相比也要差点。因此,对他们授课时教师要主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千万不能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破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推行老师授课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基本原理与学科前沿相结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同时还应该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学中教师组织的教学内容,制作的教学课件,使用的教学案例,学生讨论的材料都要有针对性,即要适合三本学生的特点。

3、重视案例的应用

金融学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几乎每一个金融理论都可以找到大量的案例进行讲解。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金融理论知识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要尽量选择我们国家自己的案例,或者和我们国家有关系的案例,甚至可以选择学校所在地的案例,总之,要使学生感觉到案例就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和他们自己密切相关,这样的案例才更有吸引力。讲解案侧不要就案例讲案例,我们使用案例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那些深奥的金融理论,可能一个案例可以引出好几个金融理论问题,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金融学科实务性非常强,因此培养应用性金融人才就要重视社会实践这个环节。实践教学主要可以通过三个渠道进行:模拟操作、参观学习和社会调查。

(1)、模拟操作

金融里面的银行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外汇交易等业务都可以在试验室里进行模拟操作,三本学生对金融业务的模拟操作非常感兴趣,这些业务的模拟操作不需要什么高深的金融理论做基础,有的金融业务可以在没有进行理论学习的情况下直接操作。因为金融行业的特殊性,金融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不太有很可能到金融实务部门去真枪实弹地进行实习操作,所以使用一些金融软件进行金融业务的模拟操作就尤其显得重要。学生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组进行模拟操作,学生的每一个金融业务的模拟操作都要有历史记录,并且要有成绩,模拟操作的每一步教师都要进行指导。

(2)、参观学习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教师可以去外面联系一些金融单位,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学习,参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等金融单位的工作场所,业务流程,可以请金融实务部门的业务骨干对他们单位的金融业务向学生讲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里也可以请一些金融实务部门人士走进课堂,讲解金融实务的情况。这样学生对于课堂上学到的金融理论就更有切身的体会,对于金融行业的理解和认识也更深刻,对于学生明确毕业后的就业选择和安排在校期间学习重点都有帮助。

金融实务论文篇(3)

关键词 金融工程;实验教学;模拟投资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6-0136-02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外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有关股票、债券及其衍生产品的研究不断地趋于成熟,与此相关的金融工程学的研究也不断有新成果涌现。1997年,罗伯特·C.默顿减弱了由布莱克和斯科尔斯提出的有关期权定价的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与迈伦·斯科尔斯同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如果当时布莱克还健在的话也能得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股票市场不断完善,股指期货成功推出。随着中国金融期货市场的建立,金融交易总量得以大幅增长。国内金融工程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加强,我国设立金融工程专业的高校在逐年增多。同时,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都设立了金融工程实验室,为我国培养了许多金融人才。高校中金融工程学的教学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投资实践能力的培养。

李佳颐和宋彤在《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中指出,作为金融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金融人才数量需求巨大,人才质量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金融产业的服务水平和效率,事关民生福祉。因此,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实践一直备受关注。所谓顶层设计,指的是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中,从学校及学科建设层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所以,高校在培养金融人才时,除了讲授金融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从而适应当前金融工作实际。同时,要从市场适切度(即适应程度)和知识能力两个方面培养。

1 培养学生投资观念

学生在大学学习的金融工程学是研究利用远期合约、期货、互换、期权等产品进行资产选择、资产定价、套期保值等理论。高校中的学生在接触这些理论时并没有太多的实际资产投资经验,教师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借助模拟投资系统给学生介绍股票投资、期货投资等基本投资操作,同时关注国债、企业债券、世界股票指数、外汇、黄金走势,了解互换合约的交易方式,借助国内及国外网站了解期权合约的交易规则。互联网上许多网站都提供财经信息,新浪、网易、搜狐、凤凰、和讯等各大网站都有财经频道,时时报道财经信息、股市动态、各股行情、外汇产品、基金盈亏、全球股指、黄金走势以及投资方法和投资计算器。利用网络,学生在课后可以很好地跟踪股票价格变动,了解投资动态,分析经济变化趋势,丰富业余生活。

鼓励学生关注全球金融交易所的交易信息,了解各国主要的交易所的网站,如我国内地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CFFEX,.cn)、大连商品交易所(DEC,.cn)、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cn)、郑州商品交易所(ZCE,.cn),香港的香港期货交易所(HKFE,.hk);可关注国外的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https://)、伦敦证券交易所(LSE,)、新加坡交易所(SGX,)、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CME,,英文;/cn-s,中文简体)、多伦多证券交易所(TSX,)、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NASDAQ)、伦敦证券交易所(LSE,)、东京证券交易所(TSE,tse.or.jp)、韩国证券交易所(KRX,krx.co.kr/index.jsp)等交易所的交易;关注几大银行网站,了解利率、汇率、黄金、基金等走势;关注保险的投资方向等活动。

2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利用Excel软件、计量经济学中的Eviews软件、SPSS等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学生可以具有现代金融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金融数据变化的敏感性,研究各种经济变量间长、短期的关系,寻找套期保值或套利的机会。综合各种数据,分析国内、国外经济运行情况,把握投资方向,利用模拟炒股软件、模拟股指期货交易软件、各种理财计算器,计算模拟投资的盈亏。时时检查资产配置,讨论投资方向,根据理论计算敞口风险,确定做多还是做空。

学生的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教学。学生根据世界各地工作时间,实时跟踪金融数据的变化,实时了解各国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前景、金融投资方向、风险状况,了解各国股市、金融市场发展情况,关注时事,了解汇率变化,分析并预测股市、期市、银行等金融市场中金融产品的价格变化趋势。同时也要关注非金融市场中的相关信息,了解世界格局的变化,了解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建立调研小组,研究当地或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投资情况,走访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公司等机构,了解市场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了解金融人才所必需的知识结构,了解这些银行业务、保险业务、股票、债券、期货等金融产品的知识,使学生在大学期间成为具备高素质、高知识储备的综合型人才。

3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通过课上的理论学习,已经掌握无套利原理、风险中性定价原理、积木分析法等理论。如何将这些理论运用到金融衍生产品设计、定价、投资分析,规避金融风险,金融创新是关键。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金融数据分析,结合相关理论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验。将学生分组,利用模拟软件进行模拟投资,根据市场上基差的变化,寻找投资机会和套期保值机会;根据相关系数和β值确定套期保值合约的份数;研究利率的变化,利用利率合远期约、利率期货合约进行投资实验。建立投资的风险测评系统,计算投资风险系数,评估投资风险。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投资大赛,与投资公司合作,定期组织培训,使学生了解新的投资产品构建方法,了解最新的投资动态。学校可以建立金融实验室,通过模拟银行业务实务、模拟金融期货交易实务、模拟证券投资实务、模拟财务会计实务、模拟保险实务等实验,实时跟踪金融信息,实时监控金融风险,实时了解国际经济发展状况、投资趋势。与金融机构合作,分析金融风险,为当地经济服务。

同时,改革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将传统考试模式转换成传统考试模式与实验考试、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更好地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金融工程学的教学不只是讲授金融投资知识,还要培养对金融数据变化的敏感性、对经济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实际投资的动手能力。因此,许多大学都设立了金融工程实验室,这是为我国培养金融人才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学生可以边学习理论边进行投资模拟,理论指导投资,投资又可补充理论。所以,金融工程学的教学必须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佳颐,宋彤.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顶层设计[J].中国金融,2013(10):87-88.

[2]何启志.金融工程实验教学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

2011(9):215-216.

[3]文忠桥,李阳.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0(1):107-109.

[4]刘向华.关于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5):68-70.

[5]王鹏.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探索[J].金融天地,

金融实务论文篇(4)

    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现代银行的出现,将货币经营与信用活动融为一体,虽然金融市场有所发展,但金融活动主要集中于存款货币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金融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货币银行方面;20世纪30年代随着宏观经济学的出现,金融学建立起宏观货币经济学理论体系;50年代后各经济主体迅速增长的理财需求使得以金融衍生工具创新为核心的金融市场迅猛发展,金融学理论从宏观抽象理论分析转向了微观金融分析,运用投资组合理论、CAPM模型和MM定理对资产组合、衍生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进行研究等逐渐成为金融学的主流。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大一统的计划金融,不存在金融市场,金融只研究宏观的货币政策、理论和银行存贷款业务管理;改革开放后从大一统的计划金融转向了多元的市场金融,形成了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建立了多层次金融市场,微观金融发展迅速,金融研究转变为注重研究微观个体的金融决策;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城市信用合作社等地方性商业银行和证券、保险、基金和租赁公司以及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全国各个地区纷纷成立,主板市场包括中小企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技术产权交易所以及债券市场等多层次金融市场迅速发展,投融资工具及其衍生工具等金融工具创新,如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为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能力、能将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业务操作与创新能力融为一体处理各类金融问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而目前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还不能适应各地区经济金融迅速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许多金融机构招不到所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学生面临相当大的就业压力,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结构还适应不了经济金融部门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要。因此我国金融学专业人才质量和结构的矛盾已成为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专业建设中必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缺乏特色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是由专科院校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其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等各方面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存在较大差距,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却缺乏特色,和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大学基本没有什么差别;而且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发展,金融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再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笼统地定位为高级金融人才是适应不了我国经济金融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基本沿用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和实验室教学以及实践实习等设置课程体系,主要注重宏观金融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论文撰写的训练,新型微观金融理论和数理知识传授以及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相对不足。虽然宏观金融部分教学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金融政策,但如果缺乏微观金融基础使学生难以深入理解金融的内在本质与运行机制;数理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现代微观金融三大核心理论CAPM模型、MM定理和B-S欧式期权定价模型的学习都可能感到困难,更不用说深刻理解和运用了[1]。虽开设了与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相对应的《会计原理》、《证券投资学》等课程,但对加深学生对金融市场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开设相对不足;只开设了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证券实时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实验课程,还缺乏外汇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期货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及保险实务模拟等方面的实验课程。

    (三)实践性教学相对不足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虽然专门安排了实践性教学,但由于与本地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缺乏深入的合作关系,有的学生找不到金融机构进行各种实习,即使到金融机构的各种实习业大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深化对金融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强化技术技能培训。

    (四)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大部分是来自高校的博士硕士,虽然受过较为系统的经济金融学学术训练,具有较深厚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但由于大多没有在金融机构工作过的经验,自身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业务工作经验;虽然也从金融机构等实践部门聘请一些高管和业务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学,由于他们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系统地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探讨

    (一)人才培养目标创新

    由于和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各方面差异的实际存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生存发展必须要寻求错位发展,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其培养目标是应该为本地区金融业发展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培养学生良好基本素质、掌握金融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更应突出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特色,强化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微观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毕业就能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业工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应该是服务本地方经济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培养的学生应全面掌握金融学专业基本理论体系和和专门知识以及金融领域基本工作技能,形成良好的金融专业素养;主要应关注金融及相关领域的原理性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侧重学习掌握基本经济金融理论及其应用以及金融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管理技术,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外语和数学等现代金融活动所必须的工具以及良好的人文品德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人才具备的应用型特色应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然应用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是有差别的,不仅要求熟练掌握运用各种金融微观业务操作技能,更要求具有坚实的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培养的人才不具备宏观理论分析能力,那就是工具主义教育,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题中之义了。[2]

    (二)课程体系创新:构建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突出能力导向

    应根据金融学专业对应的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应从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在坚持学科专业导向的基础上、强化能力导向,不必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专精深,而应关注专业知识的广度和交叉融合,在基本掌握经济金融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突出对现代金融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

    2.课程体系模块化

    打破原有的按学科范畴设计教学内容的框架,以基本素质、经济学基本素养、分析工具、宏观抽象、微观分析、操作技能等能力培养进行金融学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可分为通识模块、基础模块、方法论模块、宏观模块、微观模块、实验模块等通识模块主要强调学生品德操守、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政治思想理论课程;基础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为后续的金融学理论和专门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经济法等;方法论模块主要体现金融学的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的金融分析工具支出,由于金融创新出于规避风险和管制的需要,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发展迅速,其定价对于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金融分析工具要求很高,这是现代金融人才所必须掌握分析能力,主要包括微积分、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程序设计等;宏观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概念、宏观思维方法和抽象分析能力,使学生能深刻理解金融现象的本质,主要包括国际金融、中央银行学、金融监管学;微观模块主要体现金融学科的微观化、工程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金融新发展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要求,主要包括投资模块(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投资银行学、金融工程学、公司金融),银行模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银行信贷管理、银行会计)、保险模块(保险学、个人风险与保险);实验模块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缩短理论学习与实践差距,强化理论应用实际的能力,其关键在于开发设计有效的实验课程,要涵盖金融行业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主要涉及的实务操作,当然可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情况有所侧重,主要包括银行实际业务操作模拟实验(如国际结算业务、银行会计业务等)、公司财务业务模拟实验、证券投资业务模拟(如外汇、期货)、保险业务模拟、金融工程实验、金融统计分析等等。由于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存在着较多的内容交叉与重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实际,确定专业建设定位与特色,在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中注意综合平衡,做到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课程体系模块化改革的关键就在此。

金融实务论文篇(5)

论文摘 要:为满足当前金融市场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为实现培养创新型现代金融人才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快高校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已势在必行。本文在深入分析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金融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校内金融实验室实训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学术论文发表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国外金融企业陆续进驻,市场对高级金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面对金融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创新型现代金融人才,已成为金融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因此,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应用型高级金融人才和金融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术论文发表

一、开展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回顾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界限日趋模糊,企业和民众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多,金融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大量涌现,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跨国金融机构大量涌现,国际资本对一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样的金融市场必然需要大批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同时也对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满足市场需求,培养综合素质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金融人才,就成为了各高校金融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要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光靠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实践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业务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通过案例分析、课程实验以及通过金融实验室对学生进行模拟实训,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金融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金融学科各门课程的热情和兴趣。另外,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和参加社会调研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社会、金融背景和用人单位的认识,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市场需求情况和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就业前所需掌握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此可见,对金融学本科开展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是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是现代金融学科建设的要求,是实现金融本科学生培养目标、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各高校金融专业开展实践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案例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实践;二是建立金融实验室,开展校内金融业务模拟实训;三是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等实习单位进行业务实习。

(一)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普遍不够科学

科学合理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可靠保证。从教学内容上看,金融实践教学应单项课程实践与综合实践相结合,从教学方式上看,应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因此,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不仅包括在专业理论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在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中引入课程实验,而且还包括专门开设的培养职业操作能力的校内实训课程、社会调研以及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习。

从整体上看,大多数高校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能引入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提高了一定的理论学习效果。但是,由于讲授理论课的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要求老师及时掌握各类金融活动的最新动态有一定难度,因此很难将最新金融动态引入到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最新形势的掌握。

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金融实验课程开设得较少,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合理。目前,各高校普遍开设的实践课程有“商业银行模拟业务实训”、“股票模拟操作实训”、“社会实践调查”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对于期权、期货、外汇和保险等方面的实验课程则很少开设,这显然不能满足创新产品日益繁多的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此外,在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上,有些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时安排上不尽合理。有的课程理论教学学时过少,理论知识得不到全面讲解;有的课程实验课时过少,知识的领会不够深入,操作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二)实践教学资源缺乏,配置不够完善

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政策使得高等教育成为大众化教育,也使得高校的资源进入紧缺状态,导致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从校内实践教学角度看,虽然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顺应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设立了金融实训模拟实验室,但是在硬件设施上整体设备仍不齐全,只能开展较为简单的商业银行柜台模拟交易和证券模拟交易。从软件配套上看,大多数高校的金融实验室配备了股票、期货和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和行情分析系统,但对银行、保险和其他衍生品的模拟软件则很少涉足。另外,大多数的实训教学缺乏配套的实验教材,即使能够见到少数一些实验教材,也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金融学科实验教材体系。实验教材建设的落后,使得有些实验课无法开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从校外实践教学角度看,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不足。由于企事业单位与学校追求的目标不同,同时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实习单位的相关金融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真刀真枪”的毕业实习难以进行,再加上实践教学经费的短缺,校外实习效果进一步被削弱了。

(三)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专业的实践教学队伍是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目前,各高校对实践教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在校内模拟实训中挑选一些在职教师担任主讲,在校外实习中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指导老师。虽然这些做法可以开展实践教学,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验室建设经费短缺,实践教学工作繁琐,导致一部分教师表现出畏难情绪;二是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业绩评价还未与薪金挂勾,也未与教师职称评定挂勾,也就是说,学校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影响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金融实践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实践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精通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其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多数高校实践教学的教师往往要么缺乏实践经验,要么不熟悉理论知识,不能做到实验教学有的放矢,不能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三、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前提。各高校在制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时应尽可能考虑金融学专业发展方向和学生的特点,设置的方案既有可操作性,又能保证实施的效果。

首先,从教学模式上看,应构建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现实经济中,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创新不断,这就要求金融实践教学不能光靠课堂上的案例教学、单项的课程实验或者是在金融实验室的综合实训来完成,还必须要与金融实际业务部门密切合作,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从教学内容上看,应以专业为基础构建科学的金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设计相应的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金融学科包含金融理财、金融工程、保险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实务操作性很强,对实践技能要求较高。因此,应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优化金融实验室软硬件资源,提高校内实训教学水平

现代金融实验室建设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金融模拟实验室,在承担金融课程课内实验教学和校内实训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来看,现阶段多数金融实验室的建设水平较低,硬件配套不先进,软件配套不全面。因此,应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配备技术含量高的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软件和内容全面的教学实验软件,使实验室不仅能满足商业银行经营业务、证券行情分析和交易、期货期权交易、外汇买卖和保险业务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而且还能浏览国内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实时行情,跟踪了解国内外金融业的变化,实时地将行业或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引入教学。这样,通过实训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够通过模拟操作熟练掌握基本技能,而且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金融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金融学科的教育必须将专业知识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起来,把学生置于真实的金融经济环境中,去感受金融业发展的脉搏,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际业务操作技能。为此,学校应该结合金融专业的特点,在市场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咨询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企业签订协议,使之成为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加大与上述实习基地的合作力度,发展业界与学校的良性互动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行业和企业的资源优势,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提高学生的金融业务操作能力。

(四)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影响金融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金融实践教学的专业性很强,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业务培训,创造条件让实践课教师到实际工作部门调研或学习,努力提高现有教学人员的实践教学水平。另外,学校还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还可以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事业单位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人士到高校任教或兼职,充实实践教学队伍,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使金融学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 邢天才,刘丽巍.金融学科建设中的实验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09,(01).

[2] 葛开明.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09,(01,02).

[3] 刘波,曲春青.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8).

金融实务论文篇(6)

【关键词】金融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模拟实验教学 校外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01-02

金融专业是经济学类专业中最有生命力和活力的学科之一,主要培养综合能力和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金融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且要熟练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具有创新的勇气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但中国高校培养的金融类毕业生虽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却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这体现了中国高校金融学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分离严重的问题。因此,探索金融学实践教学的模式,反思中国金融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已成为高等院校经济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中国高校金融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1.案例分析实践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由授课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经典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设计――案例展示――案例分析讨论,用已有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又由现实经济问题验证已有理论,发现新的理论。对金融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都可以采用在课堂教学时引入经典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提升教学效果。尽管在案例讨论部分教师可通过学生代表的发言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经济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课堂讨论的时间有限,发表的学生只是个别代表,无法体现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国内外金融形势变化快,教师在使用案例时,存在案例陈旧,学生无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金融实践教学的质量。

2.模拟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在金融教学中引入实验教学环节,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能让学生在实验室模拟完成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业务的仿真操作,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的衔接。目前,国内多数高校都根据金融专业的特点,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校内模拟实验室。如长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金融模拟实验室能完成商业银行交易业务、证券投资和外汇投资等模拟操作。但金融业务更新速度很快,业务流程、交易方式和管理规则不断调整,学校由于资金限制,无法满足实验室同步更新,模拟教学环境与真实金融业务相差甚远,缺乏市场灵活性,无法使学生真正了解市场,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3.社会实践教学模式

由于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是金融领域最活跃的组织,学生到这些金融机构进行社会实践,一方面能帮助学生直接了解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业务能力,学校也能根据学生的实践总结和企业的实践评价,对金融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金融人才。另一方面,学生在金融企业接受的实践技能训练比在校内模拟实验室的训练更加真实,让学生从事具体的金融工作,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帮助他们发现理论与实践的差别,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三种教学模式对中国金融实践教学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金融人才。但总的来说,金融实践教学仍以案例分析教学和模拟实验教学为主,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教学效果有待提高;社会实践教学不同程度地流于形式,金融部门出于信息保密,一般只让学生参观金融部门,看看业务流程,或从事一些打杂工作,远未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二 中国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实践教学被认为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可有可无。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实验室配套设施不到位,管理不严格,极度缺乏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教学的基地,这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丰富,缺乏行业从业经验,因此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弱,这也严重制约了金融专业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2.金融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银行、证券及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的都是资金融通和信息中介服务,业务的保密性强、服务质量要求较高,由于学生对业务不熟,效率低下,企业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对于接待和配合高校学生校外实习的积极性不高。有些金融企业即使同意提供学生实习岗位,一般也不让实习学生介入实际工作,能够直接接触或者顶岗实习的机会较少,往往只是允许学生参观业务流程或安排简单的打杂工作,社会实践活动失去意义。

3.金融实践教学方法创新不足

金融教学中,很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务操作性,如证券投资、外汇交易、期货买卖等,但由于校内模拟实验室的现代化教学条件不足,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缓慢,大多数课程仍是“纸上谈兵”,学生只具有理论,缺乏操作水平和职业技能的强化训练,这与金融机构对金融人才的职业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学生毕业后很难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4.金融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许多高校都会安排学生在毕业前到金融企业实习,通过实践使学生参与具体的金融业务,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活动,反思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但认真在实习单位积极完成实习任务的学生并不多,有的学生忙于准备考研或出国,有的四处找工作,不愿意主动地参与实习。有的学生即使参加实习工作,看到实习管理不严,无故缺勤;在实习中遇到问题,也不愿意虚心请教。同时,金融企业出于经济效益考虑,也只安排学生进行参观或简单操作。这些原因导致高校金融专业校外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实习效果差,而缺乏管理和监管,又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实践教学的低水平发展。

三 完善中国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1.更新观念,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应改变以前“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树立以实践教学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规定相应的学时学分,除了安排校内实验课程外,要合理增加社会实践课时,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另外,金融企业应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地协助学校开展各类金融实践教学活动,完成金融类人才的培养任务,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对积极支持学生校外实践教学的金融机构,政府应给予相应的鼓励或优惠政策;对实践活动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政府应给予资金支持。

2.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开拓多样化的实践教学途径

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将实践教学贯穿于课堂内外。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料和电子资源,引入新的金融交易平台和操作软件,使金融实验室能满足证券、期货、外汇和保险等课程的实务操作需要,为学生提供全真的职业环境和业务操作流程,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专项技能和职业素养。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和发展学生个人兴趣。如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每年会定期举办金融专业基本功大赛、股评大赛,聘请行业专家现场指导,提高学生在金融投资方面的实战经验。最后,推行课证融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金融行业实行严格的从业资格准入制度,金融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推行课证融合,既能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获得资格证的比例。

3.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

由于金融机构对自身经营状况具有较高的保密意识,实习学生接触介入具体金融业务的难度较大。对此,学校应积极主动地与各类金融企业联系,积极探索与区域金融机构合作的有效方法。一方面可以灵活选择实践教学基地,除了与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外,还可以选择财务公司、中小企业信贷公司、汽车租赁公司等金融中介公司。另一方面,学校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可采取双向交流的方式,鼓励专任教师定期到金融机构进行技能培训或参与金融产品开发,培养“双师型”教师,增强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同时,金融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也可以客座教授、兼课教师的身份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与学生分享他们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投资心得。通过这种合作,既可以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金融企业以及金融人才的技能要求,也能加强实践师资队伍的力量。

4.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和效果评估

实践教学的管理规定包括课程的实训大纲、实训手册,以及各项专项技能的操作要求和考核标准。每次实践教学结束,学生都应上交规范的实习报告或实结,并由专业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做好记载,按照实践教学课时占总学时的比例计入课程成绩。为了不让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应对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制定细致的标准,以加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考评。因此,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实习部门意见、指导教师评语以及学生自评在内的三级评价体系,通过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以及学生反馈的实践教学信息,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董正春.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8)

[2]李士忠、张素芳.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11)

金融实务论文篇(7)

关键词:金融中心;创建模式;路径选择

一、引言

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且相互制约的。设施完备、市场健全、资金活跃、信息便捷、服务高效、机构集中的区域金融中心能够有效地加速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反地,当某一区域金融环境受到金融制约时,同样也制约着该地区的经济水平的健康发展。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逐步深入,如何借助金融中心的建设协调我国西部地区金融业不平衡的现状,促进经济金融环境的和谐发展与各地区的平衡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探索西部城市金融中心创建模式与路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IS-LM”模型说明了“供给引导”理论与“需求跟随”理论,最终探索出西部四市金融中心的创建模式——将“经济推动”与“政策推动”两种力量相结合,以“政策推动”为主导、“经济推动”提供辅助作用的模式建立金融中心。而金融中心的建设路径则应遵循“省内的金融中心——省际的金融联动中心——西部区域金融中心”这一循序渐进的发展路径。

二、文献综述

Y.S.Park主要应用了区域经济学当中的区位理论对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因进行了细致分析。Grote以法兰克福为例来展开对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认为外部规模经济对金融中心未来体系的构造起着重要作用,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他进一步得出结论,路径依赖及其相关概念作为一个有用的工具可以描述积聚的轨迹,从而使规模经济效应得以充分发挥。Taylor等通过对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的实证研究,指出高质量的金融人力资源、消费者和供应者三者关系的地方化对金融服务企业的创新和产品服务的传递至关重要。王传辉首先比较分析了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两种模式:国家建设模式和自然形成模式的,针对我国金融中心的发展现状确定了我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和提出了提高我国金融中心竞争力水平的建议。王力、黄育华等考察国际金融金融中心的历史演变,指出供给因素、历史因素和城市因素以及维护金融中心稳定发展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作用力共同推动了金融中心的发展。高洪民研究了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中心可能的发展趋势,认为金融体系极化效应的强化是当代金融中心竞争的显著特征。

总的来讲,国内外学者关于城市金融中心建设的研究体系已经日趋成熟,但对于研究我国西部城市金融中心建设的文献相对比较匮乏,而把重庆、成都、西安、昆明金融中心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献更是稀少。因此,对西部四市金融中心建设开展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为该地区金融中心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三、西部四市金融中心的创建模式与路径选择

1.“IS-LM”模型

“IS-LM”模型又称“希克斯——汉森模型”,它把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结合起来解决了凯恩斯的循环推论问题。该模型反映了利率r、投资I、货币供给M等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增长y之间的关系,为国家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依据。

对于两部门经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是:

由于货币供给量(M)是已知的,故在上述二元方程组中,只有利率(r)与收入(y)为变量。解出这个方程组,就可以得到r与y的一般解。

如下图所示,点E对应的r0、y0代表的是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在均衡点E,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投资等于储蓄,任何偏离点E的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都不能实现产品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2.“供给引导”论与“需求跟随”论

“供给引导”论与“需求跟随”论是由帕特里克提出的,在经济发展初期,经济对金融的需求较低,而金融发展对经济起着支配作用,此时的金融体系只不过是为了迎合实际的经济部门的融资需要。因此,这一阶段主要是“供给引导”理论在发挥作用。随着经济发展趋于成熟,“需求跟随”型的金融发展模式将成为时代主流。也就是说此时的经济发达程度对金融体系有更高的要求,金融体系的变化、发展取决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对金融业发展产生了新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财富的增多会导致其对更丰富的金融产品、更完善的金融市场等的追求更高,意味着金融体系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来满足日常经济活动。一般而言,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越落后,它就越有可能遵循“供给引导”型金融发展模式。

3.金融中心的创建模式

金融中心的形成不是单一力量影响的结果,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一般而言,有“经济推动”与“政策推动”两种金融中心创建模式。

联系西部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其金融中心的建设需要将“经济推动”与“政策推动”两种力量相结合,以“政策推动”为主、“经济推动”为辅,并把西部区域金融中心划分为西北、中部偏南以及南部边境三大区域中心模式。首先,西安应该利用西北地区的能源经济以及中小企业突出等特色,发展专业化与小型化金融,依托政策支持打造扶植型专业化的金融中心模式,以此辐射西北地区。其次,重庆与成都各自的经济综合实力在西部地区都处于领先地位,但二者之间又有着爆发金融资源激烈争夺战的可能,将带来资源浪费及重复建设等问题。因此,为实现综合利益最大化,重庆与成都应建立共同协作、强强联合的金融发展模式,带动整个中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最后,随着人民币在东盟国家的国际化程度的加深,昆明应该充分利用其东盟自由贸易区一号桥头堡的地位优势,大力发展边境贸易,提高对外开放度,振兴云南乃至整个西南部边境城市经济,建设其独特的离岸金融中心发展模式。

4.金融中心建设的路径选择

中国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较缓慢,且经济总量较小,同时同东部地区的差距还在不断增大,西部地区迫切需要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来提升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考虑西部地区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要求同时建立多个金融中心联动发挥作用以辐射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根据前文的分析,本文认为重庆、成都、西安以及昆明要构建能够辐射大西部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条件还不成熟,故应遵循“省内的金融中心——省际的金融联动中心——西部区域金融中心”这一循序渐进的发展路径。

重庆应该先巩固自身长江中上游金融中心的地位,建成一个筹资型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发挥内向型金融中介的作用,从外部地区筹措资金来满足重庆自身及周边省市的经济发展需求。依托“成渝经济圈”构建成渝区域性金融中心,把重庆发展成为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成都加快建设全国性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步伐,提高金融机构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成为全国金融产业的大后方,推动成都建成能够辐射西南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西安则要依托南大街、高新区及劵灞新区的金融发展格局,围绕“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定位,加强与西部地区实体经济相关联的“金融腹地”建设,建成一个具有较强资金融通功能、金融服务功能的服务全省的金融功能区,立足陕西、辐射西北,最终建成能够覆盖中西部地区的我国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对于昆明来说,首当其冲的是建立起覆盖全省各个县市的边境贸易结算网络,然后建成以昆明为中心的连接内地与周边各国的人民币结算网络体系,奠定昆明作为省内金融中心的地位。在此基础上,跨越式地展开金融产业布局,把昆明金融中心建设成为面向西部、服务全国并辐射泛亚的金融中心。

四、结论

重庆在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时要整合区域金融资源,围绕江北嘴CBD打造一个金融核心区,将解放碑至朝天门一段打造成为“金融半岛”,力求吸引更多的金融巨头到重庆发展,建立能满足各类企业以及农村地区金融需求的金融机构。加快打造国际离岸金融结算中心与电子商务国际结算中心的速度,以金融带动经济,实现重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另外,利用其天然气储量较大的绝对优势,积极争取建立天然气期货交易所,并将一些矿产纳入到交易所的期货产品中,打造西部地区一流的期货交易所。最后,要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引进更多大型国际企业进驻重庆,建造更高级的科技园区与物流园区,为重庆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业支撑。

成都建设西南地区金融中心,首先要适时调整其产业发展策略,建立以高科技产业为龙头、以农业和基础工业为支撑、以服务业为纽带的多种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其次,加快大规模物流中心的建立,进而带动信息、人才、资本的良性循环,为成都构建区域金融中心打造一个坚实的产业基础平台。再次,加大力度发展成都的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为金融资本提供一定的政策保障和环境支持,优化金融中心发展的软环境。最后,努力培育并组建大型金融机构,利用成都在证券市场与保险市场的相对优势,把成都发展成为区域性证券市场与保险市场,以增强成都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经济功能。

对于西安,首先需要借助“关中——天水经济区”这一机遇,积极争取政策倾斜,推动市区经济发展。其次,充分利用西安的科技、人才优势,快速推进金融信息化建设与高级金融人才的培养,为金融创新提供支撑。第三,依托陕北能化基地、渭北能源聚集区以及陕南新兴材料基地,西安要尽快调整产业结构并完善产业链建设,为其金融中心建设提业支撑。第四,充分发挥其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业、开展对外贸易,结合其交通、能源优势,发展特色金融服务。第五,依靠劵灞金融商务区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推动西安金融中心建设。

昆明要抓住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把握住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加强与南亚、东盟等地区的金融合作与交流,并与之建立起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其次,昆明要加大人民币清算网络的建设,积极创新人民币国际业务,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建立离岸金融业务的支撑平台,推进金融中心建设。同时,还要加快发展与边境贸易相关的物流、仓储、金融、保险等行业,为昆明泛亚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业支撑。最后,昆明需要放宽人才引进政策,并打破户籍壁垒,加强对外籍人士在昆明工作、生活的保障体系的建设,这是对金融中心地位维持及发展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陆冠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路径[J].上海金融.2007(9):15-19.

[2]谢太峰:国际金融中心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曾康霖:对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思考[J].中国货币市场.2003(6):20-24.

[4]黄解宇 杨再斌:金融集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潘丽英:畅想国际金融中心[N].国际金融报.2008.05-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