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堂体育教学论文

课堂体育教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12:24

课堂体育教学论文

课堂体育教学论文篇(1)

情绪是人心理的基本要素,常常伴随着一定的行为而产生。情绪通常是体育教师容易忽略的一个因素,具体表现在教师在实施体能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并不太重视学生的情绪,更加谈不上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情绪体验了。这种忽视学生情绪的教学,必然使得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绪之间存在某种距离,结果导致体育教学的低效性。因此要促进职业高中体育的有效教学,首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尤其是引发学生消极情绪的原因。一般来说,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如上所说,很多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放松的时间与空间,这种认识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对体育教学要求的距离感,他们喜欢体育课实际上是喜欢体育课的时间,而对真正的“体”“育”与“健康”并不感兴趣,甚至认为没有必要接受这些知识。应当说这是职业高中体育课堂上带有一定普遍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在职业学习的影响下,往往呈现出消极影响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现实与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情绪往往会呈现出恶性循环的现象。此外,体育课固有的运动负荷、体育运动中严格的纪律与行为要求等,也会引发学生的不良情绪,即使对于部分真正喜欢体育学习的学生而言,也有可能引发焦虑甚至是恐惧的情绪,这也是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一个地方。不可忽视的是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情绪也有直接的影响。体育教师相对而言缺乏细心,严格的纪律与课堂要求往往是体育教师表现力量的主要途径,而职业高中的学生又具有明显的叛逆性,这两者一旦对立,就会引发轻则学生消极抵触,重则课堂尖锐矛盾频发的情形。这样实际上教师也就陷入了一个消极的情绪当中,自然谈不上有效教学。

二、职业高中体育教师如何面对学生的情绪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以为要促进职业高中体育的有效教学,关键还是从情绪这一因素出发对学生积极引导,只有当师生在体育课堂上能够享受情绪的高峰体验时,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首先需要阐述的是教师情绪。很大程度上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情绪,笔者的经验是,不要看职业高中学生有着这样那样的叛逆性,其实只要体育教师真正能够以一个乐观、积极、阳光的情绪进入课堂,那这样的情绪就会点燃绝大部分学生的乐观情绪(极个别的学生则会由于个体因素而难受激发,这需要专题研究)。笔者在体育课堂上,一直提醒自己不要急于进行体育与技能的训练,而是通过一些看似与体育无关的事情去引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只要这样的努力持续五至八节体育课,那就会对学生的心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样就会导致他们一进入体育课堂,就会自然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然后要阐述的是学生的情绪。学生的情绪体验决定着一节体育课甚至是所有体育课的学习质量,如果说教师对学生的情绪引导还是一种外在行为的话,那学生自身的积极情绪激发,则取决于教师引导学生去客观理性地认识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笔者在教学中从来不教授纯粹的体育知识,而是努力将体育训练与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与专业技术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只有有了这样的结合,学生才会真正认识到健康的体魄、坚强的心理对于现在的学习(尤其是遇到学习困难时)与将来的工作(尤其是工作遇到挑战时)有多么的重要。一旦学生认清体育具有这样的功能,那么任何一个对前途有希望的职业高中的学生,都会认真对待在校时间的体育训练与心理健康的学习。经验表明,一旦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他们在课堂上的情绪就不会浮于表面,而是会有持久的驱动力。而这种产生驱动力且由这样的驱动力又反过来积极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甚至是文化与专业学习时,笔者以为这就是真正的有效教学的境界。

三、小结

课堂体育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教育特征关系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近年来,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课也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一节体育课,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改革。创新教育以有众多学者和教师进行研究改造并得以发展。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既学生的观察力、获得知识信息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新实施能力等。现就根据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与培养着如下阐述。

一、创新教育是注重智力的开发

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际上,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创新教育虽然仍将传授知识、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它已不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终极目标了。在创新教育中,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创新教育是多样化的教学

1、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如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

3、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否定。不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将加大。内容的广度将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三、创新教育是自主性教学

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教师不仅能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这些要素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每一种要素的变化又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变化。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只喜欢学生顺从性的一面,似乎学生越顺从、越听话就越好。实际上,顺从性和不顺从性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个性、独立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相对地说,他在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不顺从性和不随俗性,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常常是顺从的和随俗的。所以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压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能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我们应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的导在课堂上表现为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使学生能做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得?椒⒄梗欠裼欣诒;ず团嘌暮闷嫘摹⑶笾吞剿鞔葱戮裼肽芰Α2⒁陨硖辶废拔饕问评词迪峙嘌拇丛炷芰Α?/P>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历史源远流长的影响,“天、地、君、亲、师”森严的等级观念的余泽,给“师道尊严”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陈腐论调至今仍被某些为师者津津乐道,甚至成为“治学生”的法宝。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学生对教师必要的尊敬(这个“尊敬”也应当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人格“尊重”的基础上)。我们反对的是“唯上、唯师、唯书”,反对的是“唯师命是从,唯师训是依”,不加选择,不辨是非的盲从,反对的是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动辄指责、喝斥,甚至辱骂、殴打的错误做法。这些错误的观点和做法,对学生的人格是无情的摧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无情的扼杀。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能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时的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注重培?淖灾餍浴⒉⒉皇被丶右哉返闹傅己鸵迹蛔鹬匮娜烁瘢蜒嬲醋魇且桓龈龌钌娜耍慌Υ瓷枰恢窒喽钥硭伞⒆杂傻慕萄Щ肪常嘌蚁搿⒏宜怠⒏易龅奈尬肪瘢趴堑氖纸藕痛竽裕醚幻孕殴湃耍幻孕琶耍幻孕爬鲜ΑN蚁耄绻颐钦嬲芙⑵鹫庵中滦偷氖ι叵担匀换嵝那橛湓谩⑺嘉钤尽⑹右翱⒗钟诓斡耄堑闹鞫院突曰岬靡猿浞值姆⒒樱谴葱乱馐兜拿妊炕岬玫骄牡暮腔ぃ敲矗嘌浯丛煨戮窈湍芰σ簿陀锌赡艿靡允迪帧?nbsp;

3、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它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我们要认识体育教学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因此活动量和生理负荷是最显而易见的因素,但身体活动又并不只限于给人以生理上的作用,还兼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发展、情感的体验等作用。因此,创新教育应以“量”的多少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如运动负荷量、知识的信息量、学生之间的交流量、通过活动获得情感体验的量等等。其次,学生的进步应表现在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知识深度的增加以及感觉理解创造的思维递进上。而在培养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改善学习效果、增加运动乐趣等作用的认识和功能上应得到充分发展。再者,身体活动外在表现(技能)的因素除来自于学习者本人努力之外,其他的因素(如遗传的身高、体重、肌肉类型及神经类型的不同)影响很明显,因此体育课中的个体差异大于文化课中的个体差异。再加上体育学科的培养目标(为终生体育服务)和体育内容的相对可选择性(例如同样为健身既可以打篮球也可以打排球),因此,创新教育应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体现在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总之,创新教育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重点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基本的独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是创新教育最为根本的目标和任务。要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本身必须有创造力。因此,教师要依靠创新,发展自己、充实自己、拓宽自己、延伸自己、超越自己,要有高度的工作、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热情、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顽强的意志力。这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倘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教师的创造性主要受自身素质——知识、经验、智力、个性心理品质等因素的影响。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是完成跨世纪宏伟大业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国教育学刊200002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中国教育学刊200002

3《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北京教育200005

4《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北京教育200008

5《培养创新精神——素质教育的核心》山东教育科研200006

6《素质教育要突出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江西教育科研200006

7《试论创新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

8《创新教育与教师观念更新》探索与求是200004

9《关于创新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吉林教育科学199908

10《基础教育与创新》人民教育200008

11《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天中学刊199904

课堂体育教学论文篇(3)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即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和学生的当前发展及终生发展。衡量的指标是学习时间(即学习速度的快慢);学习效果(即学习的收获)和学习体验(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产生的心理体验)。

二、从教的角度保持体育教学有效性

1、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生理状态及能力水平,可操作性强,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走在发展的前面”,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的目标要“跳一跳、够得到”,促使学生认定目标,集中注意力,有的放矢,切实有效的学习。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行为活动是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达成度要以让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才能达到基本教学标准。下面关于《综合素质的提高》一课教学目标可以借鉴:①认识综合素质,能简单说出综合素质对身心发展的作用;②会两种至三种综合素质的练习方法;③能简单说出练习后的情况表现;④能与伙伴合作设计一至两种综合练习方法。

2、教学内容的精选化

新课标规定教学内容具有开放、动态及发展的特性,为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有更大的自由度。教师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应对教材科学的使用,或“再度开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运动强度和技能水平,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抛弃、精选及整合,使之更加符合新课标的精神。教学时将内容分解、分段,让学生选择练习,练习不一定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格性,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教学过程的灵活化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可提前预设而灵活加以生成的,是持续的“生成”和智慧的“生成”。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识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教师自身的特点和风格灵活应用各种教法,实现教法的优化结合。教学反思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明得失,实现“再教设计”,才能扬长避短,精益求精。若过分强调“跟我学、跟我做、跟我练”,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则欲速而不达;相反,教师点拨启发到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合作、持续学习,可能学会的更多。“不讲先做”效果更好。

4、教学氛围的和谐化

教学实践表明,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学习的可能性就越大。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课堂上带动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重视情感投入,增加教学情感色彩,善待体育课程,增强讲解、示范导引的感染力和艺术性,良好的教学氛围水到渠成。

5、教学评价的激励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此,在评价学生时要提倡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不仅要注意学习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过程;不仅要注意定量评价,而且要重视定性评价;不仅要注意绝对性评价,而且要重视相对性评价,建立发展性的多种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减少学生厌学现象发生,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有时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动作都可以起到激励作用。

三、从学的高度关注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1、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精心的课堂设计,严格流畅的课堂组织,新颖、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完成的。教学效果要在学生的身上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学生对示范动作如何观察,观察什么,缺少指导,学生“视而不见”,有时虽然看到了,但应该看的都没有看到。比如一个教师在做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时,由于忽视了学生如何观察这一方面,结果学生只是观察教师是否投中,而没有观察整个示范动作过程,本末倒置,降低了演示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某项体育活动感兴趣,对此将倾注更多地时间及精力,产生恒久的注意,并能保持清晰的感知,周密的思维,牢固的记忆及丰富的想象。由于体育活动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也较易产生疲劳及厌倦,若有兴趣,则会精神饱满、痴情投入。如中学女生大多不喜欢长跑,但若变为在音乐伴奏下的跑步练习,在生理负荷同等条件下仍然情绪高涨,感觉不到疲劳,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提高。

学生的体育兴趣有着年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兴趣差异。初中阶段都喜欢竟技性强的项目,因此,在教学中要安排了比赛竟技方式,可通过“成功教学法”、“教学引趣法”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学得轻松,学的高兴,效果自显。而在高中阶段则突出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

3、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设计与组织、评价

课堂体育教学论文篇(4)

一、中职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体育教学存在问题。在不少中职学校的教学中,体育教学常常被忽视,体育教学的器材设备和场地严重不足,不能有效保证体育课教学的有效开展。而学生对体育课教学兴趣不高,课堂学习训练没有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不服从教师管理,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教师管理方法不当等原因,造成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例如,在体育教学中经常出现如下现象:上课已经开始几分钟后,学生才散漫地来到操场,并且手拿饮料、食品,边走边吃;教师在示范讲解项目动作要领时,学生在旁边嬉戏打闹,有的学生说笑话、做怪动作,分散学生听课注意力;当教师指出学生的训练问题时,学生不以为然或顶撞教师等。以上这些现象的发生,使教师需要不断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1.学生原因。有不少中职学校的学生存在较多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使学生不能较好地适应学校环境。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经常会出现情绪波动大、易发怒、不能专心学习、爱动等问题,甚至个别学生的挑衅行为与敌对心理比较严重,故意不遵守课堂纪律,不服从教师管理,寻衅滋事等。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机,由于中职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不好,学生上进心不强。社会上不少人对中职学生有偏见,再加上学生不能公正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易产生较强自卑心理,学习热情不高,对体育学习缺乏兴趣。由于中职学生存在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又得不到教师和学校的爱护和关心,心理失落感强,存在自暴自弃心理。这些原因造成学生上课不服从管理,问题较多。2.体育场地与器材原因。一些学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训练器材、设施缺乏,投入却严重不足。因缺少场地和练习设施、器材,影响了课堂教学进度。

二、中职体育教学课堂管理策略

(一)加强思想教育,保障教学秩序。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严格的课堂组织纪律能有效避免学生的散漫自由、打闹嬉戏等不良行为现象的发生。教师要和学校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采取多种措施和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和改正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强调和督促学生遵守上课时间,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加强课堂管理,严格执行课堂考勤制度,对于旷课、无故缺席或迟到的学生加强教育和交流沟通,并对学生进行积极批评教育,使学生能认识到错误,从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训练的自觉性,为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中职学生来自农村的人数较多,他们对体育锻炼和健康理念知识掌握了解不多,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在体育课教学时,要广泛宣传“阳光健身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健康理念。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将素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建立终身锻炼的观念,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方法的指导。根据大多数学生喜爱观看体育比赛的特点,教师应经常介绍国内国际重大体育比赛情况,与学生共同探讨热点体育话题,让学生了解体育项目比赛规则与比赛精神,增强学生更好地遵守规则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育和启发学生了解各种体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三)营造和谐氛围,促进课堂管理。要想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管理效果,体育教师就要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提高体育教学管理效果和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把对学生严格要求和信任尊重有机结合,要把学生当成朋友看待,积极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经常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情况,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学习问题、生活问题。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体育学习训练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和谐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中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课堂体育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翻译模式;对话理论;MTI教学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其实是一门技巧。特别是在高校大学MTI教育的教学授课中,英语授课本都是利用对话的形式得以完成。通过分析现在MTI教学的现状,探讨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思路,以及与其相关的教学方法,提出一种适合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对话体制,从而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对话性,全方位对话得以运用在英语授课中。

一、MTI的对话教学结构

教育对话性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过程中生物个体和群体“生命”的成长状态,所以大学英语对话课堂中学生个体或者群体的“学习生命的健康成长”是本文关注的核心内容。因此,为了在理论层面上形成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对话性大学英语教学思想体系,以及对话观关照下的课堂策略与模式,实践层面上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并取得相关成功经验,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1)对话化大学英语教学思想的理论内涵;(2)MTI课堂教学的对话环境和对话因子,具体指:a.课堂对话环境,指影响MTI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活动涉及的一切环境因素的总和,即课堂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在内的对话系统,它们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课堂生物个体或者群体的生活和发展;b.课堂对话因子,指任何对课堂中的学生和教师产生影响的因素;(3)大学英语对话课堂的对话学特征,具体指:a.适应和发展,指课堂物种个体和群体对于环境的适应,以及互动成长策略;b.课堂对话环境要素的失衡和平衡,指课堂生物个体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导致的教学对话不断地失衡和重新获取平衡,达到和谐状态的过程;(4)共生与竞争,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存在的合作和竞争关系;(5)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对话位,指对话系统中教师和学生这些对话因子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6)大W英语课堂教学的对话功能,具体指:a.滋养功能,主要指“对话性教材”这种促使课堂对话主体发展的教学对话资源;b.对话环境的利用和构建,主要指班级人际关系的和谐氛围;c.促进发展的动力要素,指班级学风和价值观的营造或者树立;d.制度规范功能,指通过建立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确保课堂对话中主体的健康发展;(7)网络课堂教学对话化及其策略;具体指:a.网络技术因子的界定;b.网络技术因子应用于教育的基本对话规律,涉及到课堂教育对话的平衡和失衡规律和竞争与协同进化规律;c.网络对话因子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对话原理,涉及到对话学的限制因子定律、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以及教育对话系统的整体效应理论。

二、该模式学术价值和突破

(1)对话性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需要自然对话学、社会对话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行为学和信息网络技术等众多领域内思想理论的相互关照、渗透和有机整合,因而如何从人文社科的角度准确解读源于自然科学的对话学原理和方法是值得突破的难点之一;(2)如何从对话学的基本精神:联系、平衡与整体观出发,把握教育对话学思想与课程对话观,探索对话化大学英语课堂策略的可操作性极具挑战性;(3)如何保持对话化大学英语课堂对话因子的平衡关系也是要解决的难题;(4)对话化大学英语课堂模式的研究设计需要扎实的个案实验,如何评价个案实验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会成为难点填补空白:外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和学生“主体模糊”的问题。从对话的角度去解决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矛盾,利用对话的方式动态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老师将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是本课题着力解决的问题。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调查更深入、更系统总结学生与教师对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该模式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在国内,最初研究巴赫金对话理论是在文学研究方面。近几年,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才从文学转向翻译和教学法。对话式教学还是一种全新地提法,这一学说在国际上也开始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地对象。

社会效益:

根据当前大学英语教育地现在分析,针对英语教育地特点,找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英语教育特点地共同之处。本课题结合实际出发找出英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本课题采用理论和实践相互关照及相互作用的研究思路。科学的“对话”理念是指导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科学发展的工具。一方面,利用教育对话的理论认识大学英语课堂对话环境及其因子之间的关系,探索和分析各种对话因子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联系和规律性;另一方面,应用教育对话学理论改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要把教育对话学作为研究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理论,又要将教育对话学的理论有选择地转化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对象设定为大学英语1 -4级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研究过程中,综合利用如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观察法、访谈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教育对话理论方面,可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批评性地借鉴国内外教育对话学理论观点。主要包括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涉及的理论:(1)对话学的定义、概念和研究的主要方法;(2)课堂种群的Cremin动态教育模型,诸如单种群的生长模型、竞争模型、捕食模型、功能性反应等;(3)课堂种群的空间格局;(4)课堂群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5)课堂对话学中的抽样方法与试验设计;(6)课堂对话系统的定性分析方法;(7)课堂对话位理论与其度量;(8)课堂空间对话学与集合种群模型;(9)课堂对话学中的非线性问题,对话学中的混沌、突变;(10)课堂对话学中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关系。对于课堂对话环境的失衡现状,采用课堂教学观察法和防谈法。对于课堂教学对话模式构建及其策略部分,采用试验研究方法,从大学英语一年级学生中选取两个教学班作为研究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教育对话学理论为指导开展教学,对照组采用一种传统习惯意义上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开展教学活动,为期一年。采用课堂教学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综合分析和评价对话化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中个体与群体的对话位,及其共生与竞争模式。

总之,作为语言学习地英语教育其实是一种对话式教育。特别是在高等院校,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运用英语做事地能力。所谓地做事,就是对话地能力,沟通地能力。通过对大学外语教师地对话能力地分析与研究,探讨高校英语教学地对话紧迫性和对话性,从而提高高校英语教育地对话地能力,全方位实现对话地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蔡静.翻译教学评述[J].外语界,2010(2).

课堂体育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化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2

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的意义

(一)时代要求

2012年,党的十从新的历史起点高瞻远瞩,提出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

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O的意见》。10月,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 2016年12月7、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1]

这就要求我们在高等教育中不仅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也要求我们用生态化的视角考量整个高等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自身发展的需要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不仅是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1.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克服“道德人”、“经济人”、“工具人”的局限,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为、生理与心理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自然属性则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属性。自然界孕育了人类,人类也只有在自然界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化正是为了在新时期建立起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从而促进人文价值的提升。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对于调节人文价值与科技价值的关系,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困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用生态化的角度考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其中包含个体生态、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等。每个群落又是一个小的系统。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基础课教育、专业课教育等又构成了一个教育大系统。这些大大小小的系统通过竞争、合作等其他作用,对大学生起着共同的作用。用生态化的角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有利于我们对影响大学生的各项因素和学生个体、群体系统分析,从整体到个体,把个体的思考纳入整体思考之中,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现实作用。

(三)实践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人们主体性思维逐渐增强,多元文化、海量信息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提出了新的挑战。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可以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时效性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遵循的理念

(一)生态系统理念

“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在结构和功能上形成一个统一整体。”[3]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的建设中,教师、学生、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室环境等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而各要素自身也可以看作一个小的系统,这些要素或者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既是一个整体,也强调各组成部分的差异性。在课堂这个生态系统中,这种差异性就表现教师与学生在年龄、知识结构和水平、专业背景和教育背景等方面;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生源地、专业背景和教育背景等方面。这些差异性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的生态系统,使之丰富充实、多姿多彩,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二)信息交流理念

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是通过食物链联系在一起的。各系统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类,三者之间形成一个食物链整体,互相之间层层交流的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被看做一个生态系统时,各系统之间交流的则是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这种知识交流的方向也与自然生态中的食物链不同,是一种各系统互相交流的过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中,知识主要由教师流向学生,其后,知识在学生之间交互流通。同时知识在学生之间的流通还可以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及时更新教学案例、改进教学方法,使知识更加流畅的在师生、生生之间流通传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通过这种知识的流通,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起一个紧密联系的互动关系,既发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中系统多样化的长处,也有效维护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生态系统这一有机的整体。

(三)和谐共生理念

在自然生态学的理论中,食物链中的各系统是一个上下级排列的关系,上级通过消灭下级,达成化学能利用的全过程。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生态系统中,各系统并非上下级,而是与自然生态学的共生理念相一致,是一种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前提的和谐、平等关系。

在生态学中,共生指不同有机体之间有益的至少是无害的相互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生态系统中,教师和学生并非对立的,而是互相依存。没有教师,或没有学生,都无法构成课堂,遑论课堂生态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应该是知识在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对话的平台,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生态系统的平衡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来维护,任何一个系统的缺失,都会导致课堂生态系统的失衡。教师为了教学付出的努力,不应看成是单方面的付出,“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4]”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化课堂的实现路径

(一)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师的观念

在教室中构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结构,以整体论与系统观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生态的各因素进行系统思考。用传统教育理论中的“备学生”方式,仔细区分学生群体中的不同系统和不同因子,因材施教。

对学生坚持分层次、分模块分析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因人、因时、因事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增强教育的效果。既要注重学生现阶段的发展,更要注重学生今后长期的发展,力求做到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始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是一有机统一大系统,教师和学生是组成这个大系统的两个小系统。而学生因为学习方法、教育背景、生活习惯等诸多不同,有分为许多的更小的小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要实现充分了解学生不同的特征,将每个小的学生系统贴标签。如在高中学习过相关知识的文科生、文史知识相对薄弱的理科生等等。针对不同系统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授方法,并利用不同系统学生之间的共同点,让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二)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课堂中知识的更新和扩展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注重思想政治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将课堂、书本延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他们就国内外热点事件和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我们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中要注意将理论知识紧密地与学生关心的问题、学生身边的问题以及最新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放到现实事例中阐述,深入浅出,使知识由教师向学生通畅的流通。同时,理论知识与现实紧密结合,特别是与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或他们感兴趣的事例结合,还能促使部分学生自觉地宣传相关理论知识,促进理论知识在学生各系统之间的流通,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构建和谐平等的课堂生态

教师在课堂中要从理论权威的强势地位转变为高品位生态营造者,即学习的引导者、创造的激发者和潜能的开发者。要关注课堂生态中生态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不同特点、爱好的学生兼收并蓄,构建一个平等、开放和民主的课堂生态,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是通过理论知识联系起来的,二者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这个生态系统,互为依存,缺一不可。结合新时期高校学生个性化思考较多、否定权威的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中,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与学生平等交流,和谐相处。只有这样,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态课堂传播媒介的理论知识才能顺畅的在各系统之间流通,不至流通阻塞,甚至交流停滞。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12-9(第一版).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7.

课堂体育教学论文篇(7)

作者简介:储德峰,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政法学院教师。(上海/201701)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12BZX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1YJA88005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项目批准号13JDSZ1004)、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项目批准号B10052)、上海市教育科研创新项目(项目批准号14YS15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 要:高校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之于人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综观我国现存的高校课堂教学,就其价值取向而言,主要存在“占有式”课堂教学和“生存式”课堂教学两种类型。“占有式”课堂教学,重知识传递、轻意义追寻,重原理解释、轻生活指引,无益于人之生存。“生存式”课堂教学,立足知识传递、倡导意义追寻,反对理论说教、强调生活引导,反对教师权威、倡导相互尊重,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本真价值。实现“占有式”课堂教学向“生存式”课堂教学转变,需要积极树立“生存式”教学理念、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努力构建课堂教学的多元化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占有;生存;价值取向;课堂教学 一、问题的缘起

教育之于人之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毫无疑问,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教化学生并指引学生追求向善的生活,是教育最本质的使命。高校课堂教学,作为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自然也不例外。在人类的生存方式从占有型的生存方式向以可持续的生存方式转变的今天[1],个体自我困惑和焦虑日益加剧,深刻反思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方面是因为时代的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转换带来的新的问题要求教育做出与人之生存状态相适应的积极变革;另一方面也缘于我国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重占有价值取向的实然状态。

其实,高校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是“占有”还是“生存”,在应然层面上原本不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理论问题。然而,综观我国当前的高校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基于占有价值取向的“占有式”课堂教学,占据着主流地位,基于生存价值取向的“生存式”课堂教学,虽经学界以及实践界不懈努力,但仍处于一种萌萌待发状态。“生存”价值的缺位,使得高校课堂教学教化品性、指导生活、超越生活的教育功能难以真正实现,教育势必陷入育人实效性日益低下的境况。走出“占有”的窠臼,倡导有益于人之生存的课堂教学方式,实现“占有式”课堂教学向“生存式”课堂教学的转变,对于当前的学界而言,不仅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迫切需要多方努力的实践问题。

二、“占有式”课堂教学和“生存式”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就其价值取向而言,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种课堂教学类型:一种是以“占有”为其价值取向的教学,即“占有式”教学;另一种则是以“生存”为其价值取向的教学,即“生存式”教学。

(一)“占有式”课堂教学

“占有价值取向”是近代科学世界观的价值表达,其基本特征是遗忘生活和现实的人,把追寻和占有本质作为一切实践活动的目的。基于“占有”价值取向的“占有式”课堂教学,是一种以传授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的的知识性教学,其宗旨在于解决大学生“知什么”的问题。这种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以下特征:

1.重知识传递,轻意义追寻

以“占有”为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呈现“重知识传递、轻意义追寻”的总体特征。在这种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总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播教材知识为中心”和“以学生接受知识为中心”进行教学。[2]他们的眼中没有学生,只有写满各种理论的本本,奉行知识至上的原则,把教学看成静态理论知识的单向传输过程,企图“用统一的教育技术、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育工艺流程,把人制造成标准化的教育商品”[3]。这种课堂教学重点关注的是“理论知识”的传递和占有,以至于让对人的生存意蕴的探讨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始终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无法实现课堂教学之于人生意义的指引功能。

2.重原理解释,轻生活指引

马克思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就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而言,亦是如此。任何原理的解释不是目的,生活实践指引才是其最终旨归。以“占有”为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习惯立足于世界的旁观者和解释者的立场,只重视对知识原理的解释,而无视生活实践之于人之德性养成的重要变革性。理论来源自实践而又高于实践,并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功能,这点毫无疑问。但是,能对实践起指导作用的理论或原理,一定是与实践相通相融的理论和原理。生活即实践,实践即生活。任何剔除了生活体验以及生活指引的理论或原理解释,只能是也仅仅是原理的解释。解释无疑是苍白的、没有说服力的、没有生机的,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其结果不仅无益于理论本身为学生所接纳,而且会引起学生反感而无益于人之生活和生存。

(二)“生存式”课堂教学

“生存价值取向”是现代生活世界观的价值表达,其基本特征是把现实中的人和现实生活作为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对当下的现实关怀和人生的终极关切。基于“生存价值取向”的“生存式”课堂教学,倡导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引导人们追求向善的生活,把解决信什么和人生该怎样渡过等问题作为其主要任务。这种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以下特征:

1.立足知识传递,倡导意义追寻

伟大的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5]这句话直指教育的核心和宗旨。诚然如此,课堂教学的本质并不在于理论知识传递的多寡,而在于是否在传递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寻。“生存式”课堂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传递的层面,更需要在知识和理论的传递的基础上实现向人之为人的存在意义的追寻和超越。这种课堂教学,基于“使人成为人”的理念,把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传授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和追寻这些理论本身所蕴含的意义,挖掘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克服人发展的障碍,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旨趣,最终达至在“成人”中“成事”,在“成事”中“成人”的理想境界。

2.反对理论说教,强调生活引导

作为教育的主要组织和展开形式,课堂教学最直接、最集中和最真切地表现着教育的本体价值和意义追求[6],其最终都应指向人。然而,人的本质只表现为生活,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人,离开了人也无所谓生活,生活是现实的人的体现。人也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展现、丰富自己的生命潜能和全部人性,才能成为人。[7]生活的过程就是生成人的过程,人就是在生活的过程中生成的。[8]因此,担负着教化人的心灵、塑造人的内心美好精神家园重任的课堂教学,自然应关注人的生活,把如何引导人们适应“世俗生活”作为题中应有之义,而不应将其束之高阁,空谈理论、空洞说教。“生存式”课堂教学,就是一种以人的生活为中心,把生活作为人感受人之生存意义的现实之域,强调在生活引导中生成人的德性的教学类型。它反对理论说教,强调生活引导,把培养懂生活、会生活、能融个体生活与服务他人和社会于一体的人作为其最终旨归。

3.反对教师权威,提倡相互尊重

对于教育而言,知识和理论“进教材”、“进课堂”都不是问题,“进头脑”才是真正的问题。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就人的认知机制而言,理论知识能否进头脑,一方面取决于受教育者本身的内在认知体系,另一方面取决于外在的教学模式。对于既定的教学对象,受教育者内在的认知结构相对固定,外在的教学模式则相对开放,特别是师生关系。“生存式”课堂教学反对教师权威,倡导双向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认为教育的世界应是双重的、双向的,是师生共存的世界,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单向的线性关系,而是激荡于师生之间多元的双向互动。“生存式”课堂教学,充满人文关怀,提倡师生相互尊重,强调师生双方享有同等的地位和共同的权力,且以主体性人格自居,鼓励师生平等的参与各项活动。教师尊重、爱护学生,学生敬重老师,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在这种情感交融的和谐完满之中,达成“知识和理论进头脑”之目标。

三、从“占有式”教学向“生存式”教学转变的现实诉求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从“占有式”教学向“生存式”教学的转变,需要从“生存式”教学理念的树立、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的提升以及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逐步推进。

(一)积极树立“生存式”课堂教学理念是前提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为出发点和归宿,是“生存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在“生存式”课堂教学视域之中,课堂是师生进行知识、信息、情感乃至生命意义交流的场所,每一次课堂教学都应是师生的一次情感体验和实现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旅程。每一次课堂教学活动,都是师生的生命的洗礼、唤醒与激扬。

对教师而言,课堂是实现其生命价值的场所,课堂教学过程则是职业幸福感的生成过程。因为,每一堂课的质量和效果都会影响教师对他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感受,继而会影响他的职业态度。立足于人之生存境遇且对之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课堂教学,不但知识丰富、讲授生动,而且也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能引起学生的心灵回应,唤醒学生的生存意识;师的生存价值也在这种充分肯定中得以最大限度的彰显,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进而把对蕴含更丰富生命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教学作为自己的自觉追求。对学生而言,能否实现“生存式”教学课堂转换,关系其青春、生命活力和审美创造力能否被焕发。“生存式”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知识传播和重建,并深刻理解作为人类实践的静态凝固的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进而用自己的“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生存式”课堂教学是师生感性生命的感悟和自我生命的生成的现实之域。所以,积极树立“生存式”教学理念是实现从“占有式”教学向“生存式”教学转变的思维前提。

(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入,价值取向、社会分层多样化、就业市场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呈现出思想日趋开放、活跃、可塑性强的特征;另一方面浮躁、功利的心态日益滋长,且缺乏甄别是非能力和选择能力,实现“生存式”教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困难得多。从教师角度而言,能否实现“生存式”课堂教学转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

首先,需要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的理论素养,要求教师掌握最新的理论成果,要真正吃透专业理论知识,要真正把握教材的精神;其次,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格素养,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教育和管理,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高尚人格;再次,需要不断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教师要站在当论学术前沿,熟悉当前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成果,认真学习和研究新理论、新问题,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9];最后,需要不断提高教师之于教育理论本身的忠诚度,即对这些理论本身的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忠诚和相信。这一方面是因为当前学界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完善、教学技能和教育智慧、职业道德等在内的专业素养已经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重视”[10],而对教师之于传授的理论本身的忠诚度问题没有予以足够重视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在于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因为,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对所传授的理论本身都不相信的教师能够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信服这些理论。

(三)进一步打造教师的人文情怀是关键

如果说教育是人类所有活动中最具人文意蕴的活动,那么教学课堂则是人类最能体现人文情怀的场所之一。“生存式”课堂,是对人之生存境遇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课堂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情境冲突都应成为课堂教学得以发生的载体,教师需要掌控课堂教学中的每一次情境转换,需要将“一个没有成效的、没有希望的、甚至有危害的情境转换成一个从教育意义上说是积极的事件”[11]。这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素养,而且更需要教师具有厚重的人文情怀。然而,当前我们之于教师的关注,还基本局限于单一的、现实的、功利性的目标,更多地停留在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力等显在的层面,较少甚至没有涉及到教师生命价值等内在性问题,没有给教师的精神发展留有余地,教师的精神空间被知识、技能、能力这些看起来更“实在”、更“实用”的东西遮蔽了,以致大多数教师呈现出知识至上、思想贫乏、生命浮躁的现象。所以,提升教师的人文情怀是关键。

(四)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保障

毫无疑问,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可以极大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育人目的的实现。“评价的意义在于服务”[12],在于评价者对于评价对象的兴趣、要求、观念与想法的回应。“生存式”课堂教学是重过程的开放式教学,其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精神生命的互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创造知识和建构意义的过程。所以,面对“生成性”课堂教学,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不能以是否达成了既定目标为标准,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受到了启发,是否诞生了精彩观念。这不仅因为学生不断诞生自己的观念是其精神生命持续发展的标志,更因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诞生的观念不是意念造作,而是智力、创造性和道德的结合,它所体现的是人的‘道德创造性’”[13]。

然而,现行对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是一种目标式的评价,即对教学的优劣有个预定的目标体系,然后用这个体系逐条去匡正教师的教学结果。[14]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方式不但无益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反会对之有抑制作用,甚至会对课堂教学产生误导。“生成式”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人性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和理论,更要追寻人生的意义。所以,对于“生成式”课堂教学的评价不应该是一种目标式的评价,而应是一种多元化的评价,既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包括评价的过程、评价的内容以及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在评价活动中一定要努力使所有与评价利益有关系的人都积极参与、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把每一方面的‘心理建构’都展现出来”[15]。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及相关人员进行广泛且充分的交流,才能形成相对中肯且有益于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育人实效性的评价结果。

综观近几年来对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评价研究,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都对此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但细细考量下来,鲜有实质性创新。所以,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衡量方式改革,积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迫在眉睫。这不仅是课堂教学实现从“占有式”教学向“生成式”教学转变的重要保障,同样也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育人实效。

四、实现“生存式”课堂教学转变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从当代哲学中汲取养分,是理论陷入困境时的必然选择。对于“生存式”课堂教学的思考,其实质是对当代课堂教学的生存论反思。用生存论哲学关照当代课堂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走出育人实效性日益低下的困境的需要,更是在当代人类生存方式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作为最具人文意义的教育活动应当达到的理论自觉。但是,从“占有式”课堂教学走向“生存式”课堂教学,不是一个操作流程上的简单过渡,“生存式”课堂教学的实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防止课堂教学出现教学目标虚无倾向

人类的任何意向性活动,都有其特定的指向目标。美国课程学家艾斯纳(E.W.Eisner)认为存在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教学性目标”是在教学计划中预先规定好的,它预先规定了学生在教学后应该获得的知识和行为。“占有式”课堂教学青睐的就是这种“教学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强调的是“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16]“生存式”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是“表现性目标”,强调“过程性”、“开放性”和“动态性”,强调学生与情境的互动,强调师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如果教师不能深入领会,很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甚至可能会误认为可以没有目标,可以信马由缰。所以,推行“生存式”课堂教学要防止因强调表现性目标的“灵动性”、“过程性”、“开放性”和“动态性”而导致目标虚无的倾向。

(二)防止课堂教学娱乐化倾向

“生存式”课堂教学强调教学的“人文性”,强调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尊重学生。这并不等同于在课堂上可以无限度地迁就学生、迎合学生。近年来,我国高校的课堂教学真实地出现了教师迎合学生的课堂教学“娱乐化”现象,教师一味追求教育方式的“轻松”和“欢快”,投学生之所好,学生喜欢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不要、不能也不敢批评和指责学生,整个教学课堂一团和气,其乐融融。正如广告所说:“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种“娱乐化”教学所培养的只能是“欲望的囚徒”、“享乐的机器”和“精神的侏儒”。[17]诚然,大学课堂教学出现“娱乐化”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是我们在推进“生存式”课堂教学所应提高警惕的重要方面。

(三)防止生存关注的单向度倾向

是否立足于人的生存境遇、关注人的生存方式、指引人追求向善的生活,是“生存式”课堂教学与“占有式”课堂教学的最大区别之所在。就课堂教学活动的发生而言,学生是根本,教师是关键,只有抓住了关键,才能触及根本。所以“生存式”课堂教学倡导的对人之生存方式和境遇的关注理应具有教师和学生的双重维度。“生存式”课堂教学的实现,不仅需要把对学生的生存方式和境遇的关注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而且需要在此同时把对教师生存方式和境遇的关注纳入其中,对教师不能只讲奉献,不讲报酬。因为,对人之生存境遇的关注关涉个体的精神福祉。希冀于一个生存状态很糟糕的教师能深刻体悟“生存式”课堂教学的精髓,培养出追求向善的生活的学生,无异于缘木求鱼。

参考文献:

[1]邹诗鹏.生存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57.

[2]吴果中.从“知识”到“生命”——课堂教学的精神交往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2005(2):17.

[3]刘晖.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互动特征再探[J].江西教育科研,1996(4):3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5]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75.

[6]钟瑞添.提升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8(7):37.

[7]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32.

[8]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3.

[9]徐光临.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4):72.

[10]刘春花.从“素质关怀”到“生命关怀”——教师教育的伦理视角[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8(8):50.

[11]马克思·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72.

[12][15]张民选.回应、协商与共同建构[J].外国教育资料,1995(3):55.

[13]张华.中国教育需体现民族文化的美丽精神[J].教育发展研究,2007(18):32.

[14]罗祖兵.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实践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