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堂内外论文

课堂内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26 10:12:14

课堂内外论文

课堂内外论文篇(1)

【摘 要】教师话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达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调控学生课堂行为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国内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相关文献(2004~2013年)进行统计和分析,从文献的数量、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四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国内教师话语研究的局限和启示。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师话语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053-01

一般认为,教师话语是教师进行课堂管理和课堂讲解时所使用的语言,是课堂里的外国腔语。教师话语不仅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工具,同时还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它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国内十年来外语教师话语研究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脉络,突出问题及其发展趋势,本文对十年来国内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

一、教师话语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1.文献检索说明。本研究所检索的数据库为“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的时间为 2004 年至 2013年。检索期刊为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方法如下:第一次检索:检索项为“刊名”,检索词为“外语类核心”;第二次检索:以第一次检索为基础,选定“在结果中检索”,此次检索项为“

关键词 ”,检索词为“教师话语”),共收集37篇论文,其中实证研究论文18篇。

2.文献检索结果统计分析。

(1)文献数量分析。从文献数量的角度分析(见表 1 和表 2)对于期刊的检索既考虑了文章的标题又仔细参考了文献内容, 发文的总数是指该刊物关于教师话语的发文数。

表1从期刊发表数量角度分析,部分核心期刊对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总体来说重视程度不足,仍需增强。表2从时间跨度和文献数量的分布上分析,存在分布不均的现象,甚至近两年(到目前为止)与之前相比,呈现下降趋势。从实证文章数量比例方面分析,学者们对实证文章的重视度不断增强,特别是2010年以来,实证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

(2)文献研究内容分析。从一般意义上讲,教师话语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同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英语教师话语,即传授信息语言;另一类是同教学内容无关、但起着组织与引导教学作用的英语课堂用语,即组织教学语言。

本文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将相关文献分为 3大类:①综述类:教师话语的历史与发展、语用功能、有效性;②研究类:教师话语的形式特征、功能特征以及相关理论(如言语行为理论、输入理论等)下的教师话语研究;③实证类:教师话语质与量,提问策略、提问类型、提问方式,反馈方式,语码转换,规约话语,教师话语语言特征,新手与专家教师话语对比等。

以上文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刘家荣、蒋宇红在对英语课堂话语中师生的话轮替换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教师享有课堂的话语权,而学生也同时应该拥有较多的话语自主权和控制权的结论。胡青球通过对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为提高学生参与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而选择合适语言的潜在因素”的课例研究,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使用、话语质量和次序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程晓堂提出课堂话语的真实性、互动性、逻辑性和规范性,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语言输入。何安平认为教师应更新和转变课堂教学观念,要注意教师话语的形式、教师话语的意义和教师话语的教育功能。吕璀璀从话语量、提问和反馈3个方面对大学英语课堂中男性和女性教师话语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显示:性别因素对教师的课堂话语量提问和反馈具有一定的影响。马毅、刘永兵谈话语的三个主要语用功能,然后根据这三个主要功能对我国英语课堂话语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评价。

根据内容分类“外语类核心期刊”教师话语研究的统计结果表明,教师话语功能研究的论文最多,几乎占教师话语研究论文的一半。研究已经从话语的外在形式扩展到话语功能研究,例如,对教师话语的量与质、提问模式和技巧以及等待时间、交互调整、反馈方式等的研究。以上的变化说明我国目前对英语教师话语的研究已经意识到教师不仅是信息的提供者,教学不再是一个给予和接受的过程,教师更重要的作用是将学生理论和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管理者和促进者。

(3)文献研究对象分析。

表3从18篇实证类文章的研究对象来看, 研究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课堂的占61%,研究中学英语课堂的占33.3%,研究小学英语课堂的只有5.6%,而职校英语课堂的却为0%。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关注的大都是高校英语课堂话语,近年来对中学英语课堂关注度有所提高,但是对小学和职校英语课堂话语的研究却屈指可数。

(4)文献研究方法分析。实证类文献中,80%以上的研究前期都采用了自然调查法而后期则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具体的研究手段(测量方法和工具)包括:课堂观察,课堂录音、录像,问卷调查,追溯式访谈等,对英语课堂教师话语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二、教师话语研究的局限和启示

从以上研究综述可以看出,我国有关学者在英语课堂教师话语文献和实证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尤其是近年来,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实证研究趋于增长,研究范围趋广,研究手段和方法也趋于科学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外语界主流应用语言学研究已开始意识到课堂教师话语研究的重要性。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英语作为外语教学课堂话语的一些特征,其发现必然会对我国英语课堂话语研究和英语课堂教学做出很大贡献。

然而,国内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研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研究内容上,基本是教师话语多于学生话语量,教师话语的形式与功能存在单一、简化特征,不利于学习者交际能力的提高。

②研究对象上,偏重于大学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堂,而对中小学和职校英语课堂进行话语研究相当薄弱,并且研究文章大多局限于单一的课型:口语课或阅读课,很少有关于多种课型的教师话语的对比研究。③研究方法上,缺乏相对系统化的课堂观察工具。目前,教师话语研究领域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录音、录像转录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或者综合运用以上方法进行课堂教师话语分析。这些研究虽然也大多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通过数据考察教师的语言特征、互动特征、语言功能等,但研究大多从某一方面展开研究,系统性不强。

基于以上梳理的现有研究的局限,笔者认为这些不足带给今后研究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内容方面,加强对教师课堂话语成效的研究。我国课堂话语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课堂提问、课堂反馈、三语步互动模式、话语量等方面。基本是教师话语多于学生话语量,教师话语的形式与功能存在单一、简化特征,不利于学习者交际能力的提高。建议提高教师话语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成效,教师需提供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交际模式,让学习者有更多机会参与有意义的交际。

2.研究对象方面,加强不同学段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并且强化多种课型的话语研究。研究者们关注的大多是高校英语课堂话语,近年来对中学英语课堂的关注度有所提高,但是对小学和职校英语课堂话语的研究却屈指可数。在我们收集的37篇课堂教师话语研究的论文中,仅有7篇论文与中小学英语和职校课堂相关。小学和职校英语教育在我国外语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外语界没有任何理由不重视小学和职校的英语课堂话语研究。大学和中小学应加强合作,大学的学者应更多地走进中小学,带领广大中小学教师参与教师课堂话语研究,形成自下而上的研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拓展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英语学科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并且,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关于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文章大多局限于单一的课型:口语课或阅读课等,很少有关于多种课型的课堂话语的对比研究,因而,研究还有待深化和深入。

3.研究方法方面,开发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观察工具。现在的不少研究把统计数据作为主要研究结论,这在学术研究尚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但对指导一线英语教师提高课堂话语有效性的作用并不明显。而且,在现有的研究中,一些质量较高的研究一般采用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和学术规范,这类研究学术性很强,但不适合一线教师阅读。对于一线英语教师来说,课堂是提高自身职业语言水平的重要平台,开发出一种专门观测他们课堂话语的观察工具,让其对自身课堂话语进行反思,对同伴的课堂话语进行评鉴,扬长避短,才能不断提高其语言素养。

教师话语的数量和质量会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我国有关学者在英语课堂教师话语文献和实证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地探索性研究。希望今后的研究能冲破当前研究的局限性,为我国英语课程和教学实践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HAKANSSON G.Quantitative studies of teacher talk[A].In Kasper (ed.).Learning,Teach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C].Aarhus: Aarhus University Press,1986.

[2]KRASHEN 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

[3]NUNAN 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A Textbook for Teachers[M].Englewood Cliffs,N J:Prentice Hall Inc.1991:189.

[4]程晓堂.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5]吕璀璀.基于性别差异的大学英语教师话语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2):66-70.

[6]何安平.短语理论视角下的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探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3):23-26.

[7]刘家荣,蒋宇红.英语口语课堂话语的调查与分析—个案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4,(4).

[8]刘永兵,张会平.基于语料库的中学英语课堂的规约话语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14-18.

[9]马毅,刘永兵.中国英语课堂话语研究——综述与展望[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2):42-46.

课堂内外论文篇(2)

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的课堂互动话语研究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Frawley和Lantof首次提出从文化理论角度进行二语习得的研究[5],并引发西方二语习得研究者对社会文化理论的关注。Mercer认为社会文化理论为拓展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他认为“教育的成败并不简单的是个别学生或教师技能的体现,而是取决于师生互动的质量,互动的质量能够直接或间接提高学生语言习得的能力”[6]。有些研究学者认为,语言发展属于一种社会建构的过程,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就是一种社会交往,教师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发展基础,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近几年国内研究者对二语习得课堂的话语研究多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所占比例较少。裴淼从社会文化学视角对英语浸入式的课堂互动行为进行理论分析[7]。2007年由外研社举办的主题为“浸入式教学与社会文化理论”的专题研讨会引发了更多学者对社会文化理论的关注。张东波在新加坡小学华文课堂进行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教师提问和师生互动的实证研究[8],虽然实证的结果是教师的提问话语及师生互动对小学生的推动作用比较有限,但是毕竟是在基础教育研究的一种尝试。文秋芳从语言观、学习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哲学倾向等五个方向论述了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两个派别的分歧。邹为诚、赵飞同期引用Long对两派研究传统的对比,指出两个学派促在根本性的冲突和差异[9]。而高瑛从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两方面对课堂互动话语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认为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不是不可融合的,认为较理想的发展趋势是结合中国外语学习的社会文化环境,将两者相互融合[10]。赵晓军、马海容以全国2011年小学英语名师观摩研讨会上的一个视频资料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课堂话语,目的为了探讨课堂互动策略和模式。

二、社会文化理论教学观和课堂互动话语策略的有机结合

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调节论、内化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活动理论。在社会文化理论大框架之下,笔者将这些核心理论逐一和二语课堂互动联系起来,目的找出两者的契合点。(一)调节论调节论是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其基本概念为,在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之下,人类从低级的心理技能发展到人类的独特的高级认知功能,语言在其中起到了最基本的调节作用。维的最初研究是儿童认知的发展历程,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从物理调控、他人调控到自我调控。随着这一发展历程,语言也从社会语言、自我中心语言、个体语言发展到内在语言。基于维的调节论,二语课堂中的教师作用由原来的课堂主体转变为中介者的身份,即不断调节使学生的信息呈现水平和支持水平,最终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依照调节论,二语课堂的教师提问如何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并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话语的主动性是研究二语课堂互动话语的重点。另外,根据西方学者的实证研究,他们认为二语习得的学习者通过师生的调节,还有同伴调节、自我调节来完成语言的内化,并确保课堂任务的顺利完成。(二)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关注的是个人认知水平的差距。学生的发展水平有两个层次: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为学生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下独立解决问题的智能水平;二是学生将来可能达到的潜在水平。在最近发展区内,当前能力和潜在能力并非是可以静态测量,而是动态地随学习者所参与的交际互动表现出来的。在二语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在学习者当前能力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习者发展思维,适当的超越现有的水平。而学习者再不是过去传统的被动接受课堂知识,而是将自己对社会互动理论理解和实践相结合,构建自己的理论和批判性思维。另外,最近发展区内的教师指导以及同伴协助起到重要的“支架”作用。这又引出了社会文化理论的另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支架,即为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支持和帮助。(三)内化论内化是社会文化理论中解释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将模仿、自言自语和内部言语等看作是内化机制和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它认为学习者的发展过程应该是从社会互动的心智平台到个体的内在心智平台的质变的过程。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都是实现这一动态过程中的必要条件。二语课堂中教师通过调整提问和互动策略,启发和指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并逐级地提升他们的能力,达到最近发展区内相对独立的个人内在心智平台。(四)活动理论列昂节夫提出的活动理论强调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该理论经过相关领域专家的研究得到不断完善。他们认为活动体系主要包括主体、客体、工具、共同体、分工和规则等要素。基于社会文化理论,个体的认知和集体的认知都发生在由这些要素构成的活动系统中。二语课堂作为活动系统,任务型学习是研究的另一个视角。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活动系统,二语课堂应当为学生尽可能的提供真实的学习任务。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学习者是活动主体,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进入一个由真实目标驱动的活动系统。在教师的和同伴的帮助下,学习者在近乎真实的环境下利用语言进行协商和会话调整。另外,学习者同时经历一种“语言社会化”过程,即学习者不仅发展了自己的语言水平,而且他们的自我认同感也得到了提升。

三、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二语课堂教师提问实证研究

(一)研究内容和方法

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核心理论,如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内化论、和活动理论为二语课堂互动话语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互动话语研究涉及的内容宽泛,笔者从教师提问以及提问对师生互动产生影响的角度进行研究。具体内容是通过教师提问的类型、回答提问的方式、教师提问的策略以及反馈四个方面调研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6名教师的二语课堂提问策略,以及该策略对他们的356名学生二语学习的影响。该研究历时一个学期,实施的方式为课堂观察、录音,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本研究采用量化分析和质化分析的研究方法,跨学科分析法。其中,量化分析指的是采用数量的方法来对资料或信息进行研究。本研究的定量研究主要是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质化分析是一种在社会科学及教育学领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是研究者的课堂内的观察和记录,以及在课堂外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的访谈研究。跨学科分析主要以社会文化理论向导,结合语言学、文学、统计学等知识。

(二)研究焦点

1.对于展示性提问和参考性提问,哪一个在二语课堂提问中应用的频率高,哪一种更有利于学习者语言知识的内化?2.关于学生对提问的反馈方式,教师要求学生一起回答频率高还是要求学生单独回答频率高?哪种更有利与教师为学生提供支架式帮助?3.教师提问的哪种策略更能够为学生创造使用语言的机会?4.教师对学生正确回答和错误回答的反映。

(三)调研对象

本文所进行的实证研究的对象包括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语言学院的6名大学英语教师,他们均获得硕士学位或硕士研究生毕业,教授大学英语的时间从4年到17年不等,具有较丰富的授课经验。研究的对象还包括来自12个班(6个合班)的356名学生,他们的专业分布在自动化工程、计算机科学以及机械制造等理工科专业。在调研中,笔者对这六名教师的英语二语课堂提问以及师生互动进行了跟踪和记录。

(四)研究的步骤和工具

本研究采用四种研究工具:课堂观察、课堂录音、问卷调查、访谈。1.课堂观察和录音课堂观察属于自然调查过程,即在调查者不干扰受试者的情况下,真实地描述课堂教与学的情况。研究者带录音笔进入课堂旁听,在学生面前不亮明身份,这样不会干扰到教师和学生的真实互动,也不会对结果产生多大的影响。除了课堂录音外,研究者还会记录整个课堂的氛围、学生之间的讨论情况,教师提问的表情、眼神交流、肢体语言,这些都是录音材料的协资料。2.问卷调查作为支持课堂观察和录音的手段,问卷调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实证研究的方式。问卷调查包括八个选项问题和两个开放性问题,内容覆盖了学生对教师提问的评价和期望要求。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进行正式的问卷调查之前进行初步实验,即在一小部分学生当中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学生的反馈对问卷中无效的题目进行修改,使其变得更加可靠。3.访谈访谈在六名讲师当中进行,主要围绕英语课堂提问策略和互动模式来进行。教师们各抒己见,分享了他们具有特色的提问方式和互动策略。六名教师的帮助使得实证研究更加完善和全面。4.研究结果1)教师的展示性提问的使用率比参考性提问使用率高,而参考性的提问显然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反馈。2)关于回答的提问的方式,教师要求学生一起回答的频率要高于学生单独回答。但单独回答更有利与教师为学生提供支架式帮助。无法最大化帮助学生提升合作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3)教师的提问策略为学生提供了使用语言的机会,但有些策略却阻碍了学生语言的发展。在二语课堂中,教师使用“自我解释法”的比例大于“启发式提问”,但效果正好相反。因为“自我解释”阻碍了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产出话语的机会。4)教师针对学生正确回答的反映是仅仅做简单表扬和适当重复,而对学生错误回答的反映是直接纠正。笔者认为对于学生正确回答,除了给予肯定之外,还要加上适当的评论;而对于学生的错误答案,引导学生自我修正是首选。

四、研究不足之处

课堂内外论文篇(3)

一、教学设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能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能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必须体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语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接受,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

三、教学设计要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个人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如果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里表演岂不是更好?然后要想你如何让学生表演。我认为应该把表演简单化,情景化,语文化,最好是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到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没有扎扎实实地“双基”训练,怎么能切实地提高语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才能使语文学习摆脱表面的浮华热闹,回归本源。

四、教学设计要少一些合作讨论,多一些朗读品味

课堂内外论文篇(4)

关键词:翻转课堂;跨文化交际能力;应用

根据大学校友会网的调查,企业对大学生求职的要求一般包括三大方面:一是学习能力,二是实践动手能力,三是语言和文笔能力。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看,高校在课程安排中注重通过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通过实验、模拟、实习、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文笔能力通过撰写论文可以获得,但是语言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学生越来越需要具有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更进一步来说,任何专业和岗位越来越可能产生涉外业务,使得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升级为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40年代的美国,而这个时代也正是美国二战后经济崛起,企业走出国门的时代。目前,大学生以语言综合运用为基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大学外语课程和极少比例的跨文化类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大众化、互动性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平台,带来了质的飞跃,使培养模式朝着个性化、自主式、主动式的良性方面发展。在这种信息化环境中,翻转课堂应运而生,它是现代化教学的产物,是将传统的教学优势和现代化的教学优势相结合的混合式的教育理念。

一、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大学外语课程难以承担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责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大学外语课程的核心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学习策略、知识结构、英美文学的一般鉴赏能力以及文化意识等等。在这一核心目标的推动下,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词汇、语法、段落分析和简单的课堂互动,还要尝试使用多种教育教学资源和手段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语言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水平。目前各高校外语教学课时紧张,讲课内容、授课格局受到一定限制,致使教师授课切入点不得不加以调整,授课内容主要集中在单词讲解、词汇辨析、句法结构分析等最为基础的语言层面。对于课文作者所处国家和时代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文章深层次内容和结构分析等较高层面的外语教学只能进行分散性、不系统的导入,课堂内容设计不够完善,仅仅依靠大学外语课程似乎很难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公选课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加乏力

各高校对非外语专业学生不开设专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对其这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多采用公共选修课的形式,由学生自主选择,但是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核心领域可供选择的课程不够丰富。而且,学生在选课过程中过于实际和功利,只选择与自己专业密切相关的实用性课程,而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另外,选修课的课时相对较少,可供分享和探讨的资源有限,同时学生对选修课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疏于管理,导致其距离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预期具有一定差距。

(三)部分学生重考试环节,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以大学外语课程为例,学生迫于考试压力,只注重单词、句型、语言细节的基础性学习,缺乏对一种语言的整体把握,把外语学习单纯地看成一门功课来完成,表现在课上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文化导入不感兴趣,对老师提出的有关跨文化交际的问题,不愿主动参与讨论,外语学习只是为了过级和应对期末考试。事实上,学习外语是科学化、系统化的工程,绝不是单词、语法、句法的堆砌。

(四)针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缺乏系统

完善的评价体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以大学外语课程为例,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考核,大多通过大学外语期末考试中的口语测试、听力考试和翻译、作文等形式进行综合性分析,而有些涉及到跨文化知识的考核内容缺乏代表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过程性的阶梯培养,对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估也应是过程性评估,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管措施,致使学生在学习中松懈怠慢,过度追求最终的成绩结果,忽视过程中的学习体验。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作用

翻转课堂在2011年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教育界重大技术变革。比尔•盖茨称其预见了教育的未来,引领了一场教育革命。翻转课堂是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翻转的过程,是“流程的变革”,是学生学习从主动输入到内化理解再到课堂讨论、知识输出的创新学习过程。这种教学流程和范式的转变,促进了教师教学思维的革新,也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

(一)翻转课堂使大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设计更加完善

采用大学外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一改传统的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学习状态。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可以在教学准备的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的布置有条不紊地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安排时间和学习进度,自主学习教师制作的课件和视频内容,自主将知识内化吸收理解。课上主要是知识输出和输入相互结合的阶段,也是交流讨论、互通有无的阶段。教师是互动交流的引领者和掌控者,学生是中心,教师鼓励学生参与知识的讨论,将不太清晰的跨文化知识进一步内化。通过翻转课堂的启用,成功地引导学生从最低级的单纯语言学习中走出来,迈向更高层面的跨文化交际领域。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弥补了跨文化公选课课程设置的不足

目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公共选修课数量不多,而且其教学流程普遍归结为知识输入、知识内化和知识输出的线性思维模式。公选课中翻转课堂模式就是要打破已有思维定式,使其转换成螺旋上升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是外在动力,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经过反复推敲而准备好的微视频和课件等数字化资源,指导学生理解消化知识,精心策划课堂内容,组织学生对所掌握知识进行分析应用、讨论研究,在课堂交流中及时发现问题、整改并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可将所有准备的资源传到校园学习网上与学生一同分享,以老师的知识储备为源,以新媒体时代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渠,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形成跨文化交际体系培养的新格局。

(三)翻转课堂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加立体地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在翻转课堂的准备阶段,高质量的容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课前内容安排,能够激发学生通过主动学习逐渐扫清障碍,发挥其内生动力和探究潜力,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培养了全方位缜密的思维模式。课上根据教材需要所进行的小组讨论、分角色饰演和组内形成性报告等方式,发送与接收信息,互助合作完成既定目标,促进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中培养了学生人际协调与沟通能力,中西方思维方式辨析能力,加大了学生的模拟实践体验机会。创新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大学教学追求的至高目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研讨和模拟实践中产生创新意识,养成创新型学习习惯。而且,在准备阶段,有了老师的线上指导和鼓励,学生在知识内化过程中不再感觉孤立无依,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激励学生在不同的领域中探求新的发现,以便在课堂讨论和深化知识阶段,有让人耳目一新的独到见解和理论支撑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美国芝加哥大学斯克里文教授提出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形成性评价正逐渐成为主流评价体系。无论是跨文化公选课还是大学外语课程教学,翻转课堂中的各个环节都成就了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实现。准备阶段的自主学习能力考核可以在课堂发言中得以实现,课上的个人汇报和演讲能够反映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小组讨论和角色表演可以折射出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教师的总结既是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也是对自己下一步工作的调整和改进。这样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与之相对应的整个评价过程完全符合大学教学要求中的形成性评估考核模式。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应用

(一)课前有针对性地设计跨文化知识相关的视频和课件

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翻转课堂的组织者应认真整合和处理课件和视频内容,力求简洁明了、清晰易懂。课件和视频内容除了对语言点的详细解析外,还要设置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和作者的相应信息,同时尽量涉及学生感兴趣和具有时效性的热门话题。在跨文化知识的介绍中适当安排提问和供学生思考的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寻求答案,鼓励其扩充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发挥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

(二)构建师生课前、课后跨文化知识学习的交流平台

建立师生交流平台,实时与学生互动,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进行个性化辅导。根据对学生网上学习的监控,进一步了解每位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状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开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讨论板块,挑选成绩好的学生担负起带领同学一同进步的重任,做好老师的助手。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线交流实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并将学习进程快、质量高的学生信息公布在师生交流版上,激励其他同学赶超。

(三)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的兴趣

课前通过教学网络平台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普遍感兴趣的方面,重点突出地设计课堂内容和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他们提供演讲、辩论、小组讨论的机会,学生通过语言交流将跨文化知识内化理解,形成体系。辩论和小组讨论是互动课堂的普遍应用形式,鼓励每名同学参与其中,承担起在各自组内的职责,使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在课堂分组方面,兼顾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进度、性格因素、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等,使学生彼此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协作、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同时,教师要有效的参与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管,对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的做清晰透彻的讲解,并进行必要补充,做好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四)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

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件和视频的准备环节,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环节,课后作业的完成环节等,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全方位考核,并将其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提高过程性学习的时效性和考核的灵活性。总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教师以不同的方式、角度,利用对比研究法、讨论归纳法、直观教学法乃至设置情境法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这些方法在传统的教学中很难完全应用和实现,而翻转课堂却可以使这些难题迎刃而解。翻转课堂模式中,教师把课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转移到课下,课上是对知识巩固、研究讨论和深化的过程。因而,教师是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导者,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著提升,也教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后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螺旋式提高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86.

[2]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3]朱文俊.现代英语语言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185.

[4]商金芳,李清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2013(3):43-44.

[5]冯平.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衡水学院学报,2015(4):123-125.

[6]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21-30.

[7]关中客.颠倒教室究竟颠倒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5):19-22

[8]杨昊,曹乐.用对话教学法翻转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范式的翻转[J].现代教育技术,2015(4):71-78.

[9]娄瑞娟,訾缨,段克勤.大学外语文化类公共选修课考评形式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3(9):89-90.

课堂内外论文篇(5)

关键词:翻转课堂;桥梁工程全英文教学;创新创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的号召,旨在培养前沿性创新人才[1]。当前,国际形势日益复杂,世界各国竞争突出,人才竞争更是明显,但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足。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提高我国国力的硬性要求,因此要发挥高校教育的主体作用,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2]。近年来,我国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教育国际化目前已成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模式之一。进行专业课与选修课的全英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提高自身的英语交流能力与专业课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日后出国深造打下基础,同时满足社会对具有高水平英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高水平人才的需求。随着国内“双一流”大学建设进度的不断推进和国内外高校在国际间进行合作交流的需求与日俱增,高等教育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专业知识,还需要他们拥有全球化与国际化的视野与创新意识。同时,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与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愿意到中国留学[4]。然而留学生大部分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所接受的基础教育和我国学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课程水平大多参差不齐,同时大多留学生汉语基础薄弱,中文水平有限,因此留学生课程更多地采用全英文授课方式[5]。可见,创新创业背景下全英文教学的推进十分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了如何将翻转课堂应用到桥梁工程全英文教学,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翻转课堂可以提升自学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其利用最新网络资源,优化分解课前、课堂、课后教学任务,在不增加学生学习压力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同时,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可利用后台数据,为教师提供学生学习过程数据,并分析线上学习结构,这有助于促进教师完善和改进教学内容,且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计划和方法,特别适用于全英文教学这类信息量大、课前花费较长时间的课程。

一、翻转课堂在桥梁工程全英文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教师创建的学习资料,在课堂中交流,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灌输式”教学的模式,其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把教学过程反过来,要求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借助授课教师提供的相关教学资源,实现自主学习,并在线上与其他学生及教师进行交流互动[6]。而课堂则变成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场所,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答疑解惑。对于某些理论知识较多且晦涩难懂的课程来说,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其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而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授课的方法和习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出互联网在教育上的作用和优势,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7]。翻转课堂教学为性格腼腆的学生提供了更多通过主动发言展示自己的平台,学生普遍认为文字输入或语音发表观点比在教室上课发言时更容易克服紧张的情绪;认为课堂上教师不仅教授了语言知识,对于演示文稿PPT的制作经验传授也很有用;课堂上互动形式多而频繁,如随机点名小程序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与活跃程度。同时对于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来说,翻转课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持续学习新的内容,激发学习动力[8]。此外,这部分学生还能利用最新的网络资源,学习效果较好。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线上教学资料丰富,其可借助计算机技术分析线上学习的结果,轻松完成有迹可循的全过程评价,并能及时促进教师完善和改进教学内容。通过把翻转课堂作为学习工具,学生将学习和新鲜感结合起来,可增强学习的热情[9]。因此,翻转课堂必将在目前教育教学中得到更广泛的运用。桥梁工程作为土木工程的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能力。同时,桥梁工程这门课程与工程生产活动联系密切,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是对工程实践的总结,这一特点为其进行全英文教学奠定了基础。桥梁工程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结构力学、钢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课程相关的知识结合密切。同时,随着桥梁工程中所应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迅速发展,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许多的文献和报告都使用英语表述,所以在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下,桥梁工程课程教学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形式进行。形式多样且针对性强的课前学习资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输入内容,同时学生还能自行把握学习进度。以桥梁工程相关视频材料为例,学生可在课前反复观看,自行调节学习节奏。翻转课堂上进行的小组讨论、师生讨论等语言形式的互动则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全英文语言锻炼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其对桥梁工程相关各类知识的理解,进而可使其更好地掌握前沿的桥梁工程知识和技术。通过翻转课堂,从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思考可能会比仅从“课堂学习”去思考更有效果,这样可有效调动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将该方法应用到桥梁工程全英文教学中,有利于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水平及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后续的学习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创新创业背景下翻转课堂在桥梁工程全英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将翻转课堂应用于桥梁工程全英文教学。

(一)基于翻转课堂的课前预习

课前,授课教师要准备桥梁工程全英文教学资源,包括与课程相关的视频、音频、PPT等,其可将相关教学资源上传至班级群或各个学习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观看课程视频、PPT并完成课前练习。这里的课前预习准备工作与传统预习有所区别,一般需借助技术支持,即学生运用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进行线上自主学习,并且可以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网上交流,因此教师不需要重复讲解桥梁工程基本知识点,而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解答其存在的问题和疑惑。通过翻转课堂课前预习,教师可提前开展桥梁工程教学设计,明确学生理论部分与设计部分的教学目标,并进一步选择合理的学习资源,设计相应的线上测验。教师应把相关学习资源和有层次感的任务同步到线上,让学生提前了解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同时可以采取线上交流的方式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一定的讨论,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创新创业意识。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课中教学组织

课中,授课教师要通过探讨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常用的桥梁工程英文术语,进一步解决实际桥梁工程设计问题,对规范中涉及的设计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学生则要确定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独立或协作对理论进行深入探究、实践操作。由于课前预习的存在,教师可把更多时间放在桥梁工程课程知识点归纳、重难点总结上,且可引入实际的桥梁设计应用案例开展讨论和讲解。翻转课堂中,学生可针对桥梁工程专业问题开展小组讨论,从而由被动听课转换为主动学习,教师则在旁起引导与答疑作用,并对学生课堂表现开展快速测评,最终依据各个小组汇报和测评结果集中解答学生探讨过程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际桥梁的设计工作,开展头脑风暴进行桥梁方案比选,并重视每位学生学习差异、长处,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讨论、沟通能力及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结束后,任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指出学生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肯定学生设计过程中的闪光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会表现得较活跃,为了避免出现秩序混乱的情况,授课教师需时刻把控课堂秩序,当然也可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一组确定一名负责人维持讨论秩序,将讨论内容限制在与桥梁工程相关专业范围内。另外,在桥梁工程教学中,讨论需循序渐进,符合由浅及深的学习规律。为了促进全英文学习的顺利开展与讨论的顺利进行,教师要熟悉每个讨论环节涉及的内容和技能,进而设定每个单元的目标,促使教学保持连贯性。翻转课堂不只局限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针对学生课前学习的问题、疑惑实时调整课堂讲授内容重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在实现知识内化、巩固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桥梁问题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预评估快速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相关专业知识学习情况,记录学生的主要学习风格并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从而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课后总结与考核标准

在课堂结束后,教师要精心布置思考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其开展进一步的课后讨论学习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桥梁工程相关知识完成专业知识外化及实际工程检验。比如,在讲述桥梁类型这一章节时,教师可将学生分组,使其分别调研讨论所在城市中存在的梁桥、拱桥、斜拉桥等不同桥型,并开展实地考察,进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严格检查,尽力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课后学生还应整理归纳课堂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并在线上进行分享交流,从而在发现问题、交流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桥梁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授课教师要在线上查看相关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学情总结,并根据反馈进行再次备课,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线上教学资源。此外,教师需建设与翻转课堂相匹配的课程考核体系。目前,传统的桥梁工程考核主要包括两部分:平时作业与期末考试,这样的考核内容较为单一,主要是针对专业知识点进行考核,对于全英文教学中听力与英语表达部分的考核不到位,且缺乏对学生创新性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因此,本研究探索了基于翻转课堂的桥梁工程考核评价标准,主张从单一专业知识考核方式向全方位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英文沟通与创新能力的考核方式过渡。具体而言,教师可将学生的平时成绩扩展为课前预习成绩、课堂讨论参与度及课后讨论与测试,进而全方位考查学生学习水平。课前预习可通过浏览学习资料时间及课前测试分数进行量化考核,课堂参与度可根据讨论时间与教师评价及小组成员之间评价进行综合评定,课后评价主要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打分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定。对于期末考试,教师可设计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传统的试卷考试,即通过全英文试卷考核学生的英文专业术语、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部分设计专题讨论,即教师随机分配桥梁工程相关专业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采用全英文作答,教师现场打分,或者针对某一地形信息,让学生论述科学合理的桥梁设计方案,以此丰富桥梁工程课程考核方式。教师也可将创新创业素质分引入考核体系,将学生参与的相关桥梁工程设计大赛、专业知识竞赛、等相关活动作为加分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下桥梁工程全方位、多层次的过程考核体系。

三、结语

本文介绍了创新创业背景下,如何将翻转课堂应用于桥梁工程全英文教学。翻转课堂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翻转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前自学能力,将课堂上的思考提至课前,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学习,然后在课堂互相交流学习过程中的疑惑与困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翻转课堂将传统教学的“教师主导”转变为“师生探讨”的形式,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桥梁工程全英文教学中,难免会产生许多困难,也容易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厌倦疲惫的消极心态,而翻转课堂的出现给桥梁工程的全英文教学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充分锻炼并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课前阅读学习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将疑问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交流,可大大减少学生在桥梁工程全英文教学中感到枯燥乏味的可能性。课中,教师依据学生的疑问进行授课并组织课堂讨论,将课堂教学变为课堂解疑,将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集中在每堂课中进行解决,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这样做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结束后,教师布置思考问题,开展课后的调研与探讨,并建立与翻转课堂配套的桥梁工程课程考核体系。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更清晰地了解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将授课变得更有侧重点,从而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让桥梁工程全英文教学变得更有活力。

参考文献:

[1]彭苗.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问题[J].大学教育,2021(1):168-170.

[2]聂发辉,吴道,夏敏峰,等.工程教育认证下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J].西部素质教育,2020,6(6):48-50.

[3]张洁,黄宏伟.“双一流”背景下全英文课程建设案例分析及建议[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3):57-61.

[4]朱宗渊.留学生能源与动力工程课程全英文教学和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7(13):149-150,160.

[5]李泓昊.土木工程专业留学生结构力学课程全英文教学探讨[J].高教学刊,2017(2):77-78,81.

[6]布占宇.桥梁工程在线课程与翻转课堂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8):173-174.

[7]郭丹丹,项健,肖光朋,等.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方式探索[J].四川建筑,2021,41(2):269-270.

[8]卞学字,孙婷,刘建旭.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效果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风,2021(33):110-112.

课堂内外论文篇(6)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高职;英汉翻译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5-0148-02

1 引 言

多媒体教学也叫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CAI),是将多种教学媒体有机组合并应用于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电脑课件、网络资源等进行整合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综合处理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载体。就目前而言,多媒体教学主要涵盖以下几个组成部分:①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②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③电子资料室辅助学生个性化学习。

多媒体教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起步于70年代后期,从80年代开始,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与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多媒体教学步入发展繁荣期。如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及在教育领域广泛深入的应用为教师使用多媒体提供了充分条件,校园网络工程的日益完善为多媒体网络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总体来说,大学公共英语和中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一直走在前列,而英语专业的多媒体教学相对滞后,原因主要是外语专业的课程相对分散,软件方面无法统一。外语专业在这方面的相对滞后正好给广大外语教师提供了教学研究的广阔空间。翻译教学方面,21世纪初以来一直有学者们提倡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翻译课程中的广泛采用成为翻译课程发展的趋势之一”(段自力,2008)。

2 翻译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势在必行

认识来源于实践,翻译课在这方面的体现更明确,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正如刘宓庆(2007)所说:“翻译学属于与认知科学有密切关系的经验学科”,翻译课老师必须充分考虑翻译的学科性质,以实践为核心展开课堂教学。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就很难提高。传统的翻译教学中,一支粉笔、一本书,老师讲,学生听,课堂练习少,讨论少,翻译课往往枯燥无味,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结果是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收效甚微,学生的翻译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难以大幅度提高。如何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训练,又保证理论知识学习的完成,还要适当地进行扩展,满足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是翻译课堂教学的一个问题。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在单位时间内加大教学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加快课堂教学节奏,既能及时完成理论学习,又能腾出更多时间进行课堂翻译实践练习。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此外,老师放在网上和电子资料室的资料可供学生随时查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们在尝试着翻译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开始了多媒体教学在我们的高职英汉翻译课教学中的应用。

3 多媒体教学在高职英汉翻译课中的尝试

我们的多媒体辅助翻译教学的实验开始于2006年。我们首先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然后扩展至课外的网络辅助教学及电子资料室。

3.1 多媒体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时,制作课件是备课的主要内容之一。

教学实验伊始,我系几位担任英汉翻译课的老师开始分工合作制作课件并分别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学会合作是当今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合作制作课件可以省出大量时间,增进老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合作与交流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做出更好的课件,收集更多有用资料,提高备课总体效率和质量。当然,由于每个人思路不同,合作制作的课件在自己用的时候还需要自己修改和整理,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多媒体,极大促进了我们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我们改变了以前课堂上以讲课为主的方法,上课时用一部分时间精讲翻译基础理论和翻译技巧,省出大部分时间来进行翻译训练。

在精讲翻译理论与技巧以后,我们把精选的有关该技巧的材料用PowerPoint 打到屏幕上,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翻译所给材料,译好后用几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中大家相互学习,共同修改译文。老师选出若干小组派代表宣读自己的译文,然后进行老师主持下的班级讨论,如果大家意见一致就通过,否则就继续讨论,直到大家达成基本一致的意见,但允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讨论中同学们踊跃发言,集思广益,由于人多智广,往往能够做出很好的译文,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通过各种形式的讨论和训练,增强了学生翻译实践能力。

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直观的形式对学生大脑形成多种感官刺激,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把域外风情搬进我们的教室,使许多抽象枯燥的翻译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多媒体课件在课堂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明显提高了翻译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充实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形象,更直观,内容更深、更广,给学生创造了课堂翻译实践和进行课堂讨论的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做出更好的译文,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3.2 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

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发展应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把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以外。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在课堂教学之前和之后使用,其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再现,也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和扩展”(段自力,2008)。丰富并深化了教学内容,成为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2007年我们的英汉翻译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我们结合精品课程建设,把有关资料放在网上,学生可以随时浏览,自主学习。这些资料包括多媒体课件、课外扩充资料和练习。课件放在网上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再现,可以满足部分学生课后查看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扩展资料包括有关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探讨、语言文化对比方面的探讨、翻译史、中外翻译家、翻译期刊介绍及翻译练习资料。学生可以随时浏览我们的课件及有关翻译理论的资料和相关的翻译练习资料。

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可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之不足,扩大信息量,克服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老师还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翻译练习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进行练习,使学生各有所得,各自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网络平台还增进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便于老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增强了翻译教学的整体效果。

3.3 电子资料室辅助学生个性化学习

关于电子资料室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学院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其中有各专业的电子资料,我们在其中的外语资料部分加入各位老师收集的有关翻译课程方面的资料,我们的学生甚至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在那里阅读这些资料。扩大了读者群,也延长了学习时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条件。其次,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将有关翻译方面的资料放在其中,充分发挥其电子资料室的功能,课外向学生开放。学生在其中根据自己的兴趣查阅各种有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老师只在必要时给学生关于查阅方法的指导或进行答疑式的个别辅导。电子资料室成为翻译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

4 采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多媒体教学在英汉翻译课上的应用使得课堂教学变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翻译课教学质量。然而,由于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不同,有几个问题需要在备课与讲课的过程中加以注意:①多媒体课件中可以加进各种图片,展示域外风情、自然风景,说明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对于教学内容的呈现是很有必要的。但也不必过分追求画面或动画效果,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注意力。②课件内容可以适当输入所讲内容的提要、主要观点、关键词汇或重要例句。但不可在课件中出现太多文字内容,给人一种念教案的感觉。即使是补充课外内容也不应该特别详细,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③传统教学老师一边写板书,学生一边记笔记。采用多媒体教学老师一般不用往黑板上写板书,必要时要适当留出让学生做笔记的时间。④连续用多媒体上课有时会使学生形成因为形式单一引起的疲劳感,所以,老师在上课时,有时可以适当利用板书、实物等传统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段自力.网络辅助课程与翻译教学整合实证研究 [J].中国翻译,2008(2):46-50.

[2]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65-66.

[3]张红玲,等.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多媒体和网络的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0-21.

[4]陈禹.信息化与外语教学的改革[J].外语电化教学,1997(3):3-4.

[5]张国英.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48-49.

课堂内外论文篇(7)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面向社会的高质量适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应该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定的阶段,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实践活动。如果将实践活动区分为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三大类的话,思想政治教育应归入社会实践活动,是其中的教育实践形式之一;如果将实践活动对象区分为自然、社会、人的话,它属于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思想观念与行为的发展与改造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是关于“教学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不是关于“教学是什么”的问题。学生通过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课程,既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教学和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 

同时,在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并且从中受到了最为切实有效、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认识 

 

1.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可使教学内容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实践教学中以大量的、鲜活的资料或案例,为理论教学提供坚实的实践支撑。一方面,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单一的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讨论、辩论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2.通过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注社会承担责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协调与管理,在参预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对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式的认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而课外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 

(一)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根据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演讲、辩论、观看课件等。  1.课堂讨论和辩论。课堂讨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各自抒发己见,展开辩论,以求得正确认识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的特点在于信息多向,传递反馈迅速,能够调动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使得教学模式不再单一,课堂气氛不再沉闷,增加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通过课件创设现实情境。课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创设了用语言无法营造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其主要特点是生动、形象、具体、富有吸引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些事物和现实,如具体事件、异国的风土人情、宏观世界、微观结构、事物的内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等很难使大学生实际感知,而这些通过教师的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都可以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增强生动性、实效性,并提供更大的信息量,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接受理论知识。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外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包括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 

1. 校内实践活动 

校内实践活动是在学校范围内除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读书活动、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是寓教于乐的载体,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1)读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阅读报刊,丰富时事政策教育的内容,加深对时事政策的理解,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帮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和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和加深已学的政治理论知识。(2)观看影像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电影、教学资料片、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料,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构建良好的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怡情养性、陶冶高尚情操。(3)大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而存在,是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而自由拓宽的天地,是大学生培养能力、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仅靠课堂教育是不行的。(4)开设专题讲座。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和学术讲座,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可以通过外请专家或自己开设讲座的方式。 

2. 校外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