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31 19:32:11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篇(1)

1.1被解释变量

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考虑,本文采用了四个比较重要又可以量化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指标。为了得出综合衡量会计信息质量好坏的标准,将上述四个指标加总求得会计信息质量总分这一指数,以此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其构成如下:

1.1.1可靠性指标(Rel)i。

本文采用审计机构审计意见衡量可靠性:审计意见若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则取1;审计意见若为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则取2。

1.1.2相关性指标(Corr)。

本文以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与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的比值来衡量相关性这一指标:若该比值处于(10,+∞)区间,则取0;若该比值处于(5,10]区间,则取1。

1.1.3一致性指标(Cons)。

若研究样本范围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均值高于10%,而且最近一年净资产收益率高于10%,取1;否则,取0。若最近一年的每股净资产大于1,取1;否则,取0。若上一年度亏损(净利润为负数),而最近一年微盈(净利润为正),取1;否则,取0。上述三个得分之和为一致性指标的取值。所以,本文被解释变量AIQ,即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指标为:AIQ=Reli+Corr+Time+Cons

1.2解释变量

资本结构决定了公司的财务治理结构,同时影响公司的财务机制,从公司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可以将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分为大股东治理、债权融资治理、国有股监管、资本市场的外在治理等,因此选择以下4个指标来衡量财务治理水平,变量1:资产负债率(DR);变量2:Z指数(Zindex),用Z来衡量第一大股东控制程度;变量3:董事会规模(SIZE);变量4:独立董事比例(Inde-pendent)。

1.3控制变量

净资产收益率有可能会引起会计信息质量的变动,为控制解释变量以外的因素影响,本文选择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财务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回归分析的控制变量:净资产收益率(ROE),ROE=净利润÷净资产。

2理论分析

由于信息不对称,经营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目的,也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呈报对自己有利的会计信息。这时二者利益出现了不一致;除了上述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趋同所导致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外,像职工、银行等债权人还有税务机关等政府部门,也同时需要用到会计信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这些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也很重要,可是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更加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些外部利益相关者只能通过披露的会计信息来作决策,公司为了融资或其他目的,选择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很可能编制披露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会计信息报告出来。

3研究设计

3.1研究假设

假设1:H1:资产负债率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股权高度集中,虽然利于对人员行为监督,降低成本,但由于“隧道效应”的存在,在经济环境变坏的情况下,大股东会加大对其他投资者利益的侵害。假设2:H2:Z指数与会计信息质量负相关。假设3:H3:董事会规模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近年来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不断完善,独立董事所起的监督作用也在不断加大。所以提出假设4:H4:独立董事比例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

3.2数据选择

本文选择部分2010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相应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样本中剔除了被ST、PT的公司、被停止上市的公司以及数据缺失的公司,最后样本公司为64家。本文数据来源于CCER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

4实证结果及分析

利用回归模型,本文进行了实证研究,下面将回归分析结果列示,并对该模型的拟合优度、显著性检验结果加以解释。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共线性诊断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SPASS18.0统计分析软件。从以上回归分析结果看:资产负债率与会计信息质量指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支持了假设1;Z指数与会计信息质量指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支持了假设2;董事会规模与会计信息质量指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支持了假设3;独立董事比例与会计信息质量不相关,无法支持假设4。

5主要研究结论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篇(2)

我们通过问卷方式调查中国上市公司应用24种管理会计方法的程度。我们的调查与以往的研究有三个主要区别:第一,我们不是简单的让答卷人回答某项实务是否在应用中,而是请他们选择1一5中的一个数(1代表“根本不用”,5代表“广泛采用”)。第二,我们所列示的管理会计实务更为全面。最后,我们把这些方法拆分成详细的步骤。例如,作业成本法被分为三步:(l)分析经营过程,将其分解成多项作业活动;(2)将经营成本明确的追索到各项作业;(3)用作业成本法来确定产品成本。全部采用了这三个环节的公司才能被称为作业成本法采用者。我们通过地方证监会将问卷发送到中国七个行政区域内的337家上市公司的总会计师或财务主管。问卷调查在2004年六月至十月底,共收回230份答卷。除去5份无效问卷之外,剩下有效问卷为225张,回复率为66.77%。答卷人中仅有四人不是高级会计或财务经理,而这四人也是高级经理。答卷者在目前的职位上平均工作了3.9年,在其所在公司平均工作了近9年。这些数字表明他们有充分的资格来提供可靠的答案。

二、调查结果

1.横截面差异

我们检验了管理会计实务是否因区域、行业、以及公司规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对比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仅发现一个重要的(p=0.05)区别: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的公司更倾向于采用以业绩为基础的薪酬计划。不同行业在采用以下实务中存在显著的区别:成本分摊、目标成本、生产预算的编制、业绩评价中使用平衡记分卡、内部流程评价指标、学习和创新评价指标、在企业层层落实业绩指标。与非制造业企业相比,制造业企业更多地应用了13种方法,如目标成本、质量成本报告、销售预算、平衡记分卡。同时与我们的期望相符,公司规模的不同导致了更多的差异,管理会计方法在大公司中应用得更加广泛。

三、总结及讨论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篇(3)

(一)生产能力的判定

企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收益,财务操作会使生产力高于其他同行公司,需要从总资产、固定资产和经营净资产几个方面对不同指标进行考虑,其中,对静态指标范围的规定值进行严格把控,一般情况下应大于零。经营净资产=(资产总和-货币资金-短期投资)(-负债总和-短期借款-长期借款),这反映了公司经营力和风险,如果净资产低于零,表明经营出现了风险,投资者会认为公司出现了困境,可判断为财务异常。

(二)经常性销售判定

经常性销售指标出现异常,是公司操纵着经营环节的财务指标,财务操纵会由应收账款表现出来,因为应收类账户是公司用来进行操纵的科目。所以,应对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主营业务收入账户进行异常检查。与此同时,要对财务指标和会计科目两者的合并趋势进行考察,对不完全反映的财务异常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三)利润指标

其他业务利润在很多情况下是上市公司对财务进行操纵的手段,比如,经营收入很大程度上被计入了其他业务利润科目中。财务异常可以通过非经常性业务指标进行识别,识别相对较为复杂:

(1)上市公司想要进行财务操纵,需要有利益者的支持;

(2)没有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四)资产质量指标

资产质量指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虚拟资产,虚拟资产包括了:待摊费用和应收款项等。公司对财务进行操纵在一定程度上对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大大降低了公司资产质量,增加了虚假资产。

二、上市公司财务异常的会计监管

(一)合理界定上市公司的财务操纵

财务操纵具有一定的财务欺诈性,财务欺诈主要是指公司高层对重大数据进行漏报错报,误导阅读者改变决策判断,在财务审计和财务报告等环节很大程度上有欺诈行为,导致财务数据不具有真实性。财务欺诈主要包括会计准则下的人为操纵和会计准则以外的人为操纵。为了保证投资者的利益不被损失,我国证监会严格要求了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特别是净利润指标和净资产的考核。上市公司如果进行了财务操纵行为,财务流程肯定违背了会计准则,致使财务信息失去真实性,使得财务信息在报送时出现了异常,公司管理层会在不违背会计准则内容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有利于自身的准则。财务操纵致使财务异常,由此可以看出,财务指标的表现往往较为极端,不是偏高就是偏低。很大程度上,上市公司财务操纵会出现多种行为,这种异常行为能够通过一些指标反映出来,使异常信息暴露出来,通这种异常信息为会计监管提供必要的监督管理的依据,证券监管机构对财务报告和各个财务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查,以此对上市公司采取财务操纵的真实性进行确定。

(二)财务异常的会计信息监管

上市公司财务进行实施操纵往往是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进行的,包括一些确认环节和政策的选择环节中。在日常经营中,一些上市公司很多情况下通过不公平交易、虚构交易和一些非经常性经营活动等对日常经营进行财务操纵。公司在确认环节和会计记录的环节中,很大程度上会对成本、收入和收入数据进行不真实记录和不合理确认,以此来实施财务操纵。在会计政策环节中,上市公司会对政策进行更改,实现操纵利润和资产质量的目的。上市公司的外部主要是由会计师事务所和证监会进行监管,对此,监管措施主要包括了一系几个方面:

(1)通过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进行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审计活动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必要的质量审计,对异常情况提出审计意见;

(2)证券交易所监管。证券交易所监管部门必须要根据不同的上市公司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定期监控和审核,如果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有疑问,并拿出合理的证据,就可以把该公司确定为财务异常操纵怀疑对象,可对其进行实地审查;

(3)证监会监管。公司在申请上市的过程中,公司出具的财务报告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以确定报告数据的真实性和异常情况,最后确认待上市公司是否出现财务操纵行为。与此同时,如果证监会有合理的怀疑证据,质证公司有财务操纵行为,应当对其进行必要的深入调查,如果调查发现确实具有财务操纵的证据,证监会要根据具体细节对违规公司进行相应的处罚。另外,我国财政部和政府监管机构有权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抽查。

三、结语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委托理论,保险理论,信号理论

 

近年来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为了私利的最大化对财务报告进行包装,以完美的财务报告来取悦投资者,不仅挫伤了广大投资者的积极性保险理论,而且使投资者对财务报告产生了一种不信任的感觉。财务报告信息失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严重缺位和失灵。在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投资者开始关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情况,并认识到内部控制是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同样注意到仅仅披露财务报表不能给投资者提供更加真实和具有说服力的信息,从而企业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来满足各方使用者的需要。

任何事物都有某种客观需要,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并遵循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演进的,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审计亦是如此小论文。审计动因是指审计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动力和原因。主要的审计动因理论包括信息理论、理论、委托责任理论、保险理论、冲突理论。其中,保险理论认为审计动因是风险的分担;理论认为审计动因在于促进股东利益和企业管理者人员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并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信息理论认为审计动因在增进财务信息的价值,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决策人员的利益达到最大化。本文从理论假说、保险理论假说、信息理论假说角度来研究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动因。

一.理论假说

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保险理论,这种分离必然形成了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和受托这样一种经济责任关系,也就是委托人和人的关系。由于委托人和人的目标不一致,导致了委托问题。正是由于委托人与人存在着利益冲突,使得委托人往往倾向于通过与人达成的契约来解决因目标差异而产生利益冲突。对行为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报告正是所有者能够用以监督管理人履行契约关系的一种手段或途径,而管理者则有责任和义务是如实地向所有者反映行为责任的落实与执行情况小论文。由此可见,信息披露制度是缓解管理者和所有者冲突的有效的制度设计之一,也说明了理论为信息披露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就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而言,管理者有责任确保公司内部控制的合理完整有效,保证公司的正常有序高效的运转保险理论,从而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有利于管理者证明其工作并检验其对公司的诚信;所有者不仅仅通过财务报表了解公司的财务情况更要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了解公司的业务运转情况和财务信息是否得到有效合理的处理和反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合理有效的缓解了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的矛盾使两者利益最大化。

二.保险理论假说

上市公司披露财务报告信息需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一方面各方报表使用者可以理智的获取信息,另一方面上市公司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可以规避风险,对自身的财务信息进行审核并做出正确的披露,给信息使用者一个透明的信息。但在一些列虚假财务报表曝光使信息使用者对其上市公司丧失信心的时候,上市公司开始注意到仅仅通过财务报表的披露是远远不够的,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于财务信息的重要性,为了重塑披露信息在证券市场上的重要地位,各大上市公司开始寻求资深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鉴证和披露保险理论,从而降低信息使用者的风险,有利于提高企业形象和分散风险的作用。但目前,有人认为保险理论在我国并不能做到,由于证券体制的不健全和使用者取证难的现实状况,保险理论在我国难以实现。

三.信息理论假说

自愿审计动机与信号假说有着天然的联系。审计是一项有成本的行为,在有关法律、法规未作强制审计要求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之所以愿意负担审计成本,自愿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其动机很可能是向财务信息使用者发送信号小论文。事实上保险理论,上市公司自愿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信号,意在向外界表明自己提供的财务信息可靠,增加信息的可信性。

1.会计信息与内部控制相关性需要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由于公司的会计信息与内部控制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有助于发现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有助于寻找并改善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有助于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进行内控控制鉴证,首先,避免了企业内部审计师作为公司员工的关系,内部审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有所隐瞒,或者碍于内部管理人员个人之间的关系不愿按原则披露;其次,内部审计师所接触和了解到的企业内部控制状况不如外部注册会计师了解该行业及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全面保险理论,外部注册会计师更加熟悉和掌握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及有效合理性;最后,注册会计师较企业内部审计师更加注重其在审计市场中自身的声誉,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会更加严谨,以便提供给报告使用者以清晰透明的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任何一个企业有序高效的运作都离不开有力的内部控制机制。会计信息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就如同水与过滤系统的关系,水在经过各各过滤环节都会有效的去除杂质最终得到纯净水,如果某一过滤环节出现问题最终不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纯净水。内部控制在上市公司中它设计的是否完整、是否合理、是否有效都将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仅仅通过财务报表的披露并不能让信息使用者更加清晰了解上市公司的整体情况,只有通过内部控制信息的有效披露才可以让使用者了解企业,达到信息披露的目的。

可见,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进行内部控制鉴证保险理论,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小论文。

2.上市公司的筹融资动机需要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对于有新发行证券再融资的公司来说,银行等金融机构会要求借贷款企业提供近三年的财务报告和最近的中期报告,并对企业年度报告进行审计要求,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报告并没有要求但我国近几年也要求一些金融企业提供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而其他企业没有相关规定;并且,在筹融资的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保险理论,一类是签订贷款契约之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另一类是签订贷款契约之后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诸如上述问题归根结底就需要有一个良好资金流向监管,而它则需要上市公司有着有效的内部控制做保证,从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势在必行。

3.审计声誉和审计质量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声誉常指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通常由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构成。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则可以认为社会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予以信任和赞美的程度。既然审计质量可以理解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客户财务报告错报的概率,如果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想要获得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他就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比如发现并且报告更多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

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每年对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培训和监管并且对一些违规注册会计师进行处罚,说明我国政府为力求塑造一个良好的审计市场不断努力;上市公司也力求四大会计事务所和具有良好声誉的注册会计师进行鉴证。相信我国审计市场的良好声誉渐渐形成。对于投资者来说保险理论,会偏重相信那有良好声誉的审计师所做的鉴证报告,这就促使上市公司寻求具有良好声誉和良好审计质量的审计师进行审计,期望通过审计师的审计对该公司的内部控制做出正确的评估和内部控制进一步的改善,并提供给投资者透明的信息,从而给上市公司带来融筹资的机会小论文。可见,无论从投资者的角度还是从上市公司的角度都倾向于相信具有良好声誉的注册会计师,从而上市公司会自愿寻求审计声誉良好的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内部控制鉴证。

4.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的形象可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大部分上市公司其涉足的领域较多,例如原本以房地产经营为主的上市公司,由于企规模的扩大不断涉足其他行业比如食品加工保险理论,外贸等行业,这就造成投资者和其他相关信息使用者怀疑该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的运作状况。上市公司渐渐意识到在资本市场上筹融资的重要性,让投资者更加对企业有信心就有必要提供给投资者更加可信和透明的企业内部控制信息,使其相信企业具有良好的运作情况和内部控制机制,确保给投资者以更大的回报。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便成为信息使用者较为可信的信息来源,这就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并且,最近财务丑闻不断出现,企业信誉也成为考量企业的一把尺子,财务报表的披露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信息使用者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更加重要,更为可靠。上市公司同样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有助于提高企业良好运转的形象,并有助于企业改善内部控制使其健康发展。可见,企业的规模和企业形象可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通过从理论、保险理论、信息理论的研究分析,可见,在国家法规的不断完善、监管力度的加大及信息使用者对信息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不断意识到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不仅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也有利于上市公司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喻少华.2008.自愿审计动机与质量研究大连出版社

2.周莉.2010.信息理论与自愿审计动机探究科技创业第7期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篇(5)

【关键词】 债务重组准则; 盈余管理; 研究综述

一、引言

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制定历经1998年、2001年和2006年三次变革,其核心是债务重组收益的确认标准,计入利润还是计入资本公积。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与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的内容可以说是基本上相同。而正是因为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招致强烈的批评,才进行了重大修改。那么,为什么2001年对债务重组准则作出重大修改后,在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中又基本恢复了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最先的原貌呢?准则变化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是什么关系呢?本文对债务重组准则的几次变化与盈余管理关系问题进行全面综述。

二、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对于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的研究大多发现准则实施导致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肖凌(2000)认为,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颁布的初衷是让债务人尽量少计收益,让债权人尽量少计损失。但是,准则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以及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的规定进行了盈余管理。程海燕(2001)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为了粉饰会计报表,把债务重组作为“扭亏为盈”的速效良药,很多公司赶在报表日前重组,仅2000年12月份一个月就有12家上市公司实施债务重组。岳彦芳(2001)的研究发现,在1999年和2000年间,由于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利润,导致了大量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的这一变化,通过债务重组随意进行盈余调节,虚增利润,误导投资者。王跃堂(2000)的研究结果证明了上市年限越久的上市公司,其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就越差,这些公司越有可能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俞乔、杜滨(2002)研究了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资格或者避免被特别处理(ST)或特别转让(PT)而利用债务重组来操纵利润的现象,发现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操纵利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扭亏为盈,进而避免摘牌退市。颜敏等(2003)的研究发现,1999年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利润,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了盈余管理,与未进行债务重组的控制样本公司相比,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大多资产负债率较高、上市年限较长、经营业绩也较差,大多数债务重组公司当年更换了会计师事务所,其目的是为了避免被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并且大部分债务重组公司为扭亏公司和被ST的公司,他们的一次性利得显著高于一般上市公司。刘文(2002)证明在1998年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发生债务重组收益的上市公司,其债务重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免摘牌和达到配股资格。

三、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一)准则变化对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有积极的正面影响

大多数研究认为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变化抑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邱晔等(2001)认为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将会促进上市公司的实质性债务重组,使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着眼于改善经营状况,而不是仅仅为了实现会计利润,让真实重组逐步取代报表重组,从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张翠波(2001)以美国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美国资本市场的案例分析得出结论: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收益不再计入当期利润,而是计入资本公积,这将有效地遏制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葛家澍(2003)认为,债务重组收益不能计入利润,使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难度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了有效的抑制。夏冬林(2007)研究发现,2001年修订的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因而提高了财务报表会计信息的质量。罗炜、王永和吴联生(2008)研究表明,在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的规范下,债务重组大多是实质性重组,重组后公司的业绩有实质性改善。谢德仁、樊鹏、卢婧(2005)的研究结果发现,1998年和1999年,上市公司的增加利润之盈余管理动机与公司增加收益的债务重组概率显著正相关,说明有增加利润之盈余管理动机的上市公司更可能进行增加收益的债务重组;但在2000年,上市公司的增加利润之盈余管理动机与公司增加收益的债务重组概率负相关但不显著,这可能意味着上市公司对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作出了反应,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减少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李心福(2007)认为债务重组减轻了企业的财务负担,因此通过债务重组能够提高经济效益,达到增加利润摆脱困境的目的,得出了债务重组能够显著改善企业业绩的相关结论。

(二)准则变化不能根本上缓解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

也有研究认为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变化并不能根本上缓解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程海燕(2001)通过案例分析发现,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虽然能够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但是当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实现快速扭亏受阻时,一些公司发现用资本公积金弥补亏损的对策可以应对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由于公司法的规定较为含糊,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并不能真正遏制住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操纵利润。黄震(2001)指出,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抑制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但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因为部分上市公司用资本公积金弥补亏损的对策来应对,而我国会计制度没有明确限制资本公积补亏。孙富山等(2005)研究发现,造成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准则操纵利润的根本原因不是债务重组准则本身,而是政府监管部门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和管理手段。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虽然将公允价值改为账面价值,但仍然不能解决企业之间(特别是关联企业之间)的利益输送行为,甚至还为他们转移利润等行为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另一方面则为希望通过实质性债务重组盘活资产、改善经营状况、重新恢复生机的企业制造了不小的障碍,因此,债务重组的计价基础应尽快在适当时候恢复为公允价值。李现宗、杨红娟(2005)通过实证检验后发现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收益不能计入利润,从表面上看似乎遏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但实际中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只是盈余管理的策略进一步隐蔽化。王永(2006)研究发现公司在无法利用债务重组来操纵利润后,会谋求其他手段来影响或操纵应计项目的数额,这样会计信息整体质量并未提高,他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根本动机在于资本市场实施以会计盈余为核心的严格的证券发行准入监管制度。

四、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一)准则变化导致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大多数研究还是认为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变化会导致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夏裕等(2008)以ST类上市公司为例,证明了在2006年会计准则下,债务重组给绩差公司带来了“虚假繁荣”,并对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和扭亏为盈具有重要影响。许文静(2008)研究结论认为上市公司确实利用债务重组进行了利润操纵,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利润操纵的监管,加大对其惩罚的力度,并且由政府统一规范年报中有关债务重组经济事项的披露。樊懿芳、纪岩(2009)研究表明,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增加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因此对准则实施情况的监督应进一步完善或加强,特别是要加强对具有亏损压力公司的监管。齐芬霞、马晨佳(2009)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实施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之后确实存在利用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债务重组公司普遍经营业绩较差、资产负债率较高、上市年限较长,其债务重组当年的营业外收支金额较大,ST公司居多。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并非债务重组准则变化导致

也有学者认为债务重组准则变化不是导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根本原因。王雁庆、迟程(2008)对2001年和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认为我国会计准则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充分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能够比较真实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虽然新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有些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来操纵利润,但这并不能说明公允价值本身不公允,而主要是一些环境和人为的主观因素等其他原因造成的。谢德仁(2011)以1999年、2001—2007年间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行为证明是资本市场监管规则而非会计准则在影响和制约着上市公司是否利用债务重组来进行盈余管理。

五、研究述评

(一)国内债务重组研究的焦点集中于盈余管理

国内学者对于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和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以规范研究为主,大多认为,业绩较差的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了盈余管理,其目的主要有三个:扭亏、ST摘帽和避免退市。2001年修改的债务重组准则不允许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利润,而是计入资本公积,大量研究认为准则的修改使得上市公司不能再利用债务重组来进行盈余管理,对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在所有重要环节与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基本一样,学术研究大多与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研究的结论相同:上市公司会利用准则的修改进行盈余管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亏损,因此应该加强会计监管,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二)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侧重点完全不同

国外关于债务重组的研究文献较少,现有的少数文献都是关于债务重组原因和方式的探讨,并没有盈余管理的问题。美国债务重组收益始终是计入当期损益的,与我国1998年和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的规定是一样的,说明在美国,债务重组跟盈余管理没有关系。为什么中美在准则规定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对两国上市公司的影响却完全不同,从而引发学者们完全不同的研究重点?这说明我们现有研究所得到的的结论可能都是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把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会计准则的变化可能不是增加或减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根本原因,这将帮助我们正确评价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变迁。部分学者对深层次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导致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根本原因不是债务重组准则的变化,而是证券市场监管规则等其他原因。因为在同样的准则下,西方不存在这个问题。

(三)国内研究较少研究债务重组后公司绩效的变化

国内学者对于债务重组准则的研究焦点在于盈余管理及其动机,很少研究债务重组对公司的长期业绩到底有什么影响。李心福(2007)认为债务重组可以产生财务效应,债务重组能够显著改善企业业绩,但其研究不具有普遍性。首先,他的研究样本只有38家,不能说明债务重组的总体情况;其次,他通过分析进行债务重组公司当年的利润率高于重组前三年的平均利润率就得出了结论,而绩效应该关注重组之后的绩效。因为对于债务重组公司来说,不管债务重组收益是否计入当期损益,都会直接或间接(减少财务费用)增加当年利润,而重组当年利润率的提高往往是一次性的,不具有持续性,不能说重组当年利润提高了就代表债务重组改善了企业业绩。罗炜、王永和吴联生(2008)研究发现,2001年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规范下重组公司重组后的长期业绩比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规范下要好,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的变更抑制了公司运用债务重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从而使得重组公司的长期业绩更好,但作者没有研究债务重组后公司的长期绩效,没有证明债务重组是否改善了公司的长期绩效、是否使公司彻底摆脱困境。

另外,现有文献都是用会计业绩的变化研究债务重组后公司绩效的变化,没有用股票收益率等多种绩效指标的变化来同时研究债务重组公司绩效的变化,从而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效果作全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程海燕.《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的影响[J].四川会计,2001(10):18-19.

[2] 樊懿芳,纪岩.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J].财会通讯,2009(2):123-126.

[3] 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8-30.

[4] 黄震.论新债务重组准则与风险控制[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1(8):69-70.

[5] 李现宗,杨红娟.新债务重组准则与盈余管理策略的转变——基于2001年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检验[J].经济问题探索,2005(5):74-79.

[6] 李心福.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财务效应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53-56.

[7] 刘文.《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修订:理论与经验研究[D].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8] 罗炜,王永,吴联生.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变更的经济后果[J].中国会计评论,2008(2):193-206.

[9] 齐芬霞,马晨佳.基于新债务重组准则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09(11):112-115.

[10] 邱晔.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意味着什么?[J] .财务与会计,2001(6):8-10.

[11] 孙富山,陈澎,张巧良.会计应明确有效市场假设——解析债务重组准则、非货币易准则[J].财会研究,2005(9):23.

[12] 王雁庆,迟程.刍议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演进[J].财会研究,2008(1):30-31.

[13] 王永.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盈余管理与证券监管[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4] 王跃堂.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12):31-40.

[15] 夏冬林.会计信息有用性与市场监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6] 夏裕,彭珏,徐莹.新准则下债务重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基于上市ST公司的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6-29.

[17] 肖凌.浅谈债务重组准则的特色[J].财会月刊,2000(4):47-48.

[18] 谢德仁,樊鹏,卢靖.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修订与盈余管理: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C].中国第四届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5.

[19] 谢德仁.会计准则、资本市场监管规则与盈余管理之遏制:来自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1(3):19-26.

[20] 许文静.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变革分析及实施效果评价[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9):93-96.

[21] 颜敏,王平心.上市公司1999年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实证研究[C].中国第二届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重庆:重庆大学,2003:646-658.

[22] 俞乔,杜滨.利润操纵方法——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研究[C].中国首届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长春:吉林大学,2002:543-551.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篇(6)

关键词:上市发电公司 资本结构 宏观经济因素 广义矩估计分析

一、引言

发电产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其整体状况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资本结构,反映的是公司债务与股权的比例关系,是公司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有关资本结构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的热门课题。目前对电力公司资本结构研究,国内的相关的文献较少。王学亮(2004)对31家电力公司2001年至2003年的资本结构和经营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我国电力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经营业绩并无明显的相关性的结论。石书红(2009)对46家电力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业绩进行了实证分析,如果只考虑资本结构与经营业绩的相互关系而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公司的资本结构与经营业绩并无明显的相关性。史富莲、李然(2010)对电力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股利政策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电力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的平方与每股现金股利成显著的相关关系,电力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公司规模及资产的流动性对股利政策影响比较显著。在以上有关电力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的论述中,只讨论了电力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和经营业绩,以及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之间的关系,没有讨论究竟是那些变量对电力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且讨论的变量都是电力上市内部的微观变量,没有讨论宏观经济变量对电力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产生的影响。所以,本文将立足于2004年至2010年电力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宏观、微观经济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以宏观为主。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分析 (1)权衡理论下宏观经济因素对资本结构影响。在宏观经济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方面,权衡理论认为,在经济状况良好或经济发展处于上升阶段的时期,公司的盈利增加,前景良好。此时,由于增加负债带来的财务成本的困境成本将会减少,公司将会增加负债,用负债利息来抵扣税收利息。在经济不景气时期,由于公司的财务成本困境将会增大,给公司带来破产的风险,公司将会减少负债。所以,宏观经济和公司的负债率成正相关关系。受我国金融体制等诸多问题的影响,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并不完善,市场规模较小,发展较为落后,所以,我国公司融资的主要来源是信贷市场。而衡量信贷市场的成本大小的主要指标是贷款利率。所以,依据权衡理论,当信贷市场的成本上升时,负债公司的破产成本将会增加,公司将会减少贷款。反之,公司将会增加贷款。所以,贷款利率将会和公司的负债率呈负相关关系。在股票市场方面,当股票市场处于或将要处于繁荣时期时,资产负债率将会降低,根据权衡理论,为了维持最优资本结构,公司会增加负债;当股票市场处于或将要处于萧条时期时,资产负债率将会上升,同样根据权衡理论,公司将减少负债。所以股票市场状况和公司的资本结构呈正相关。(2)融资顺序理论对下宏观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和权衡理论相反,融资顺序理论认为,在经济景气时期,由于公司的盈利状况良好,公司将会首先选择内部融资,其次才会选择债务融资。相反,经济不景气时,公司才会首选债务融资。所以,在融资顺序理论下,公司的负债率和宏观经济反相关。依据最优融资顺序理论,当信息不对称程度改善时,公司会更多的选择股权融资,反之,则倾向于债务融资。股票市场走势向上的时,由于此时的交易量较大,证明人们对市场很有信心,此时应当是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弱的时期,公司可以选择这个时机发行股票;但是该时期,股票的交易量较大,买卖价差逐步扩大,从而有可能导致股票价格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所以,按照融资顺序理论的推断,股票市场状况和公司负债率之间的关系是不显著的。同样,根据融资顺序理论也无法判断公司的融资行为和贷款利率之间的关系。(3)市场时机理论下宏观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根据市场时机理论,当股票市场处于或将要处于繁荣时期时,公司将会通过上市或发行新股进行股权融资;当股票市场处于或将要处于萧条时期时,公司将会选择其他的融资方式。我国是典型的新兴资本市场国家,而市场时机理论的形成和对新兴资本市场国家公司的资本结构的研究有很大的关系。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沪深两市上市的发电公司2004年至2010年数据为样本。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北京大学CCER数据库,以及和讯财经界网站等。为保证实证检验结果的不被过多不利因素的干扰,本文样本做了以下处理:(1)选取上市时间相对较长的公司,以确保公司的发展相对稳定;(2)剔除缺少托宾Q值的公司;(3)剔除连续三年ST的公司;(4)剔除主营业务不是发电的公司。最后选取的样本共140个样本。

(三)变量选取 (1)资本结构变量。由于我国公司特有的原因,国内的文献一般采用负债/账面总资产来度量资本结构。但增海舰(2010)通过对我国宏观经济周期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的研究,表明有息债务/账面总资产(其中有息债务=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债券+应付债券),也可以很好的衡量资本结构。在本文中将采用这一指标。(2)宏观经济变量。本文设置了GDP的增长率、深沪两市的年总回报率、商业银行年贷款平均利率来分别描述国内生产总值、股票市场状况、信贷市场状况。其中,有关深沪两市的年总回报率作为股票市场状况的做法是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和在深圳上市的公司,分别和沪市、深市的年总回报率相匹配表(1)。(3)公司层面变量。根据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和我国发电公司的在国内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及其在国内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其国家完全控股的特性,本文在初期选择了资产抵押价值、非债务税盾、成长性、公司规模、盈利性,为公司层面的变量。为防止变量设置过多,而引起的“噪音”过多,以及文章的论述需要,通过对面板数据对公司层面的变量,用最小二乘法回归的T统计检验,排除了“债务担保能力”。如表(2)所示,T统计检验的伴随概率远远的高于0.05,而修正的R较高,表示整体的拟合较好,这表明“债务担保能力”对公司的资本结构的影响不显著。从而,也可以说明发电公司的债务融资能力和其担保能力不相关,具体的原因将在后面详细论述。具体变量如表(3)所示。

(四)模型建立 由于发电公司资本结构很可能依赖于其过去的情况,为了防止出现计量模型的设定偏误,本文将计量模型建立为一个动态面板模型, 即加入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滞后项。 计量模型的建立如下: Strucit =αi+ ?茁1Strucit-1 +?茁2ggdpit-1 +?茁3ggdpit+?茁4

lrateit-1+?茁5lrateit+?茁6indexit-1+?茁7indexit+?茁8lnsaleit-1+?茁9lnsaleit+?茁10ndtsit-1+?茁11ndtsit+?茁12roait-1+β13roait+?茁14tbqit-1+?茁15tbqit+uit

其中,i表示不同的上市发电公司,t表示年度。Strucit表示被解释变量,是i公司在t时间的资本结构;Strucit-1是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ggdpit,lrateit,indexit,lnsaleit,ndtsit,roait,tbqit分别表示i公司在t时间的GDP的增长率,市场的贷款利率,相匹配的证券市场回报率,营业收入的自然对数,非债务税盾,盈利能力,托宾Q值;ggdpit-1,lrateit-1,indexit-1,lnsaleit-1,ndtsit-1,roait-1,tbqit-1分别表示上述各值的一阶滞后变量。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相关性检验 对宏观经济变量相关性进行了检验,检验的结果表明:解释变量ggdpit-1和解释变量lrateit的相关系数为0.9736,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所以,在实证分析过程中分别舍弃了:ggdpit、ggdpit-1,ggdpit-1,indexit、indexit-1,indexit等,进行了分析。

(二)动态面板模型估计结果 相较于普通最小二乘法、工具变量法和极大似然法等,广义矩估计(GMM)具有较为宽松的假设,在一定的程度上,允许随机误差项存在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性。本文使用系统性广义矩估计(GMM)进行分析,使用AR(1)、AR(2),以及sargan检验对对广义矩估计分析的结果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分析结果如下:由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1)GDP的增长速度和商业银行年平均贷款利率和样本发电公司的资本结构关系不显著。尤其是商业银行年平均贷款利率和样本发电公司的资本结构关系“不显著”值得注意。在上面对样本公司的公司层面变量对公司的资本结构分析中,样本公司的债务担保能力和公司的资本结构关系不显著,能够说明债务融资对样本公司的资本结构影响不大。当期的股票市场状况(indexit)和样本公司的资本结构影响较为显著,尤其是在不含有GDP变量(ggdp)和商业银行平均贷款利率(lrate)的情况下,股票市场状况和样本公司资本结构在1%的水平上显著。同时,还可以看出,股票市场状况和样本公司的资本结构是成负相关的,当股票市场的年平均回报率上升时,样本公司的资本结构下降,也就是样本公司的负债率下降,说明中国上市发电公司股票融资符合市场时机理论。以上有关宏观经济变量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和曾海舰(2010)有所不同。(2)对公司层面变量而言,非债务税盾当期变量(ndtsit)和公司的盈利能力当期变量(roait)对样本公司的资本结构影响比较显著,且与以往的文献研究相似,对样本公司的影响是负相关的。这说明样本公司的融资符合融资顺序理论,当公司有较多的利润时,公司将会选着内部融资,降低债务融资,内部融资是公司融资的首选。(3)在以往的文献中代表公司规模的公司营业收入,往往和样本公司的资本结构呈显著正相关的,也就是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公司的债务融资比率增大,但是本文的分析,从表(3)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代表公司规模的营业收入,对公司的资本结构影响不显著。代表公司成长潜力的托宾Q值,总体来说对公司的资本结构影响不显著,但在不含有代表GDP的GDP增长率的变量中,对样本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有些显著,显著水平在10%。(5)总体来说在对样本公司资本结构影响显著的变量中是当期变量。没有变量ggdp的模型中资本结构一阶滞后变量(Strucit-1)对资本结构的影响较为显著,显著水平在5%,同样在没有变量ggdp模型中,托宾Q值一阶滞后变量(tbqit-1),对资本结构的显著性水平在10%。在无lrate模型中股票市场年综合回报率一阶滞后变量(indexit-1)对资本结构也有显著性影响,但显著性不高,也在10%的水平。

四、结论

从以上的实证结果中可以发现,在宏观经济变量中只有股票市场的年综合回报率的当期变量对样本公司的资本结构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商业银行年平均贷款利率对样本公司的资本结构影响不显著。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对发电公司的资本结构的影响很小或者根本就没有影响。同时,在公司微观层面,样本公司的债务担保能力对资本结构影响不显著(0.4437);在以往的文献分析中,营业收入往往代表公司的规模,公司规模较大的公司其债务融资能力较强,但本文分析发现,营业收入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不显著。然而,在我国股票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债务融资是公司融资的主要渠道,尤其是对于有一定规模的上市发电公司,其国有绝对控股和基础能源生产公司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其在债务融资方面的便利性。因此,有关债务融资的变量对资本结构影响的不显著,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利率、公司的担保能力对上市发电公司债务融资影响不大,上市发电公司能够相对较为容易的取得贷款。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首先,在中国商业银行绝大多数为国家控制的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公司作为政府左右手,政府为实现其自身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国有商业不计成本的向国有公司贷款,以维持国有公司运转;其次,发电公司作为自然垄断公司,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上市发电公司一般具有较大的规模,正如西方有关商业银行“大而不能倒”的理论一样,上市发电公司作为基础能源公司,对全国经济或区域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正是因为由于上述原因商业银行认为上市发电公司不但“不会破产”,而且为保证国内经济的健康持续的发展在上市发电公司出现亏损经营的时候,政府会为其注入资金,所以,商业银行为追求利润,在对上市发电公司进行放贷时,不会追及上市发电公司的抵押单款条件,因为政府是上市发电公司的最大的担保。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无论发电公司面临怎样的贷款利率,为保证国内经济或区域健康持续的发展,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将会以管理者和担保者的双重身份,把对加之上市发电公司之上的贷款约束条件予以“屏蔽”。所以,有关上市发电公司的贷款变量对其资本结构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学亮:《电力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业绩相关性实证研究》,《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2]史富莲、李然:《电力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股利政策实证研究》,《财会通讯》2010年第6期。

[3]赵冬青、朱武祥、王正位:《宏观调控与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金融研究》2008年第10期。

[4]石书红:《中国电力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业绩的实证分析》,《经营管理》2009年第14期。

[5]曾海舰:《宏观经济因素与公司资本结构》,《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6]田利辉:《国有产权、预算软约束和中国上市公司杠杆治理》,《管理世界》2005年第7期。

[7]Gertle ,M., and S.Gilchrist, Monetary policy, business cycles , and the behavior of small manufacturing firm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

[8]Harris, M. and A. Raviv,The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e,1991.

[9]Korajezyk, R.A., and A. Levy,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 :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Financial constraint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3.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篇(7)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于2007年1月1日开始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的新会计准

则,充分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并考虑了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在对旧会计准则(注:此处所指旧会计准则包括2006年2月15日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之前已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修订的同时,新增了一系列的会计规范。对于新会计准则是有效制约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还是为其留有了更大的空间这一问题,理论界自其颁布以来就一直争论不休,但至今尚未有统一的结论。现在,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已按时披露了其实施新会计准则第一年即2007年的财务报表,为对其进行分析提供了可能。鉴于此,本文选取了我国部分上市公司2005年、2006年和2007年三年的相关财务指标数据,利用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运用SPSS统计分析工具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新会计准则前后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新会计准则是在对原有1项基本准则和16项具体准则进行修订的基础上,加上新的20余项准则和准则的应用指南所构成。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不再将历史成本计价作为会计核算基本原则,而是有条件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可以说,此次会计准则体系修订涉及的会计改革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史无前例的。据此,我们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设:

假设一: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从整体上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有显著不同

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由于经营环境、公司基本情况等的差异会使其对新会计准则的执行产生区别。就上市公司而言,不同行业板块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对其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冲击是不同的,对其盈余管理所产生的冲击也不尽相同。据此,笔者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设:

假设二:新会计准则对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不同

我们的研究样本选自2007年12月31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公司。由于要进行2006年度和2007年度两年数据的对比,笔者以2006年度在沪深两地交易的公司为基准进行选择。考虑到虽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普遍性,但也不能假定所有上市公司都实施了盈余管理行为。鉴于此,考虑到样本的代表性,我们以2006年度财务报告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为选取的基准。

2006年在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公司中共有139家公司被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按照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这些公司共涉及农林牧渔、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仓储、信息技术、批发零售、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传播文化和综合类11个行业。为了保证每一年份、每一行业组合有足够的样本可以进行回归,我们对行业进行了适当归并和调整。主要做法为:(1)删去农林牧渔、建筑业、运输仓储、批发零售、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传播文化类上市公司。因为一方面,这几类中的一些行业特性与其它类型的差异较大,难以归并,另一方面,有几类行业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数量很少,将其剔除对研究结论不会有太大影响。(2)将信息技术类公司合并到综合类。

经过上述过程,并剔除截至2008年4月30日尚未披露年报公司和5家数据异常公司,最终得到涉及制造业和综合类的102家上市公司,其中制造业69家,综合类33家,两年共计204个样本。这些样本中包括仅发行A股上市公司、同时发行A股和B股上市公司以及同时发行A股和H股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2006年审计意见类型数据取自万德数据库(WIND),样本公司财务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http://www.cninfo.com.cn),参照了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http://www.szse.cn)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http://www.sse.com.cn)的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并进行了交叉核对。

二、盈余管理的计量

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有三种:应计利润分离法、具体项目法和盈余分布检测法。国外最常用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是应计利润分离法,即用回归模型将利润分离为非操纵应计利润和操纵性应计利润,并用操纵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大小和程度(夏立军,2002)。分离应计利润常用的计量模型有五种,它们分别是: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行业模型、截面Jones模型、 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本文采用由Jones模型衍生出来的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来计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是在Jones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收入的操纵修正后得到,具体模型如下:

NDAi,tAi,t-1=α1(1/Ai,t-1)+α2[(ΔREVi,t-ΔRECi,t)Ai,t-1]+α3(PPEi,tAi,t-1)(1)

其中,NDAi,tAi,t-1是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公司i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ΔREVi,t是公司i当期营业收入和上期营业收入的差额,ΔRECi,t是公司i当期期末应收账款余额与上期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差额,PPEi,t是公司i当期固定资产价值,Ai,t-1是公司i上期期末总资产,以上指标均可以直接取自样本公司的年度报表或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得到。α1、α2、α3是不同行业、不同年份的特征参数,这些特征参数的估计值根据方程(2),并运用经过行业分组的不同年份数据进行回归取得:

TAi,tAi,t-1=β1(1Ai,t-1)+β2(ΔREVi,tAi,t-1)+β3(PPEi,tAi,t-1)+ε(2)

其中,β1、β2、β3是α1、α2、α3的OLS估计值,TAi,tAi,t-1是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公司i的当期总应计利润,ε为剩余项,代表公司i当期总应计利润中的可操纵应计利润部分,其他变量含义和方程(1)相同。

DAi,tAi,t-1=TAi,tAi,t-1-NDAi,tAi,t-1(3)

式中,DAi,tAi,t-1表示公司i当期的操纵性应计利润,它可以用来衡量公司i当期的盈余管理程度。

在上述应计利润模型中,总应计利润的计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资产负债表法,另一种是现金流量表法。本文对总应计利润的计算采用现金流量表法,计算公式如下:

TAi,t=NPi,t-CFOi,t(4)

式中,TAi,t为公司i当期的总应计利润,NPi,t为公司i当期的净利润,CFOi,t为公司i当期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我们对样本公司2006年度和2007年度分行业进行参数估计时有关变量的特征值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以下从表1到表2反映了描述性统计的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2006年度在69家制造业公司中,总应计利润的均值为-0.08,最大值为0.48,最小值为-0.60;2007年度制造业公司中对应数值分别为0.06、8.07和-1.92。为了比较两个年度制造业公司总应计利润的大小,我们忽视总应计利润的方向而对其取绝对值。在对两年数据进行比较后可以看出,2007年度制造业公司总应计利润不论是最大值的绝对值还是最小值的绝对值水平都远远高于2006年度的,但是其均值的绝对值却小于2006年度的水平。

如表2所示,2006年度在33家综合类公司中,总应计利润的均值为-0.15,最大值为0.12,最小值为-1.21;2007年度综合类公司中,对应数值分别为0.29、5.32和-0.82。对两年数据进行比较后可以看出,2007年度综合类公司总应计利润不论是均值的绝对值还是最大值的绝对值水平都远远高于2006年度的,但是其最小值的绝对值却小于2006年度的水平。

(二)回归分析

首先,对方程(2)分行业分年度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3到表6。

可以看出,由于模型的解释能力不是十分精确以及样本量的关系,制造业类和综合类中的多数样本公司变量回归系数的t值都比较小,模型的拟合优度也不是很高。

接下来,利用分行业的回归方程回归结果与方程(3)可分别计算出样本公司2006年度和2007年度的操纵性应计利润。为了分析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究竟有无实质性影响,我们分别对制造业样本公司、综合类样本公司以及全部样本公司的两年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了配对样本的T检验,检验结果如表7、表8所示。

可以看出,2007年度全部样本公司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均值为-0.05,2006年度全部样本公司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均值为-0.15。同上文一样,我们对其绝对值进行比较,从表面上看,2007年度比2006年度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均值略有下降,似乎盈余管理程度有所降低,但由于T值为1.17,双尾P值为0.24,所以统计结果并不显著,拒绝原假设,本文的假设一,即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有显著不同并不成立,表明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从整体上看较之旧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是同样也没有明显证据表明其扩大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

2007年度制造业类样本公司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均值为-0.26,而2006年度的为-0.14,对两者的绝对值进行比较后,似乎2007年度制造业类样本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要高于2006年度,但由于T值为-1.62,双尾P值为0.11,统计结果不显著,所以这个结论并不成立。因此,可以说新会计准则对制造业类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并无显著影响;综合类样本公司2007年度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均值为0.39,2006年度的均值为-0.17,取绝对值后,2007年度的操纵性应计利润大于2006年度的,而且由于T值为3.06,P值亦小于0.01的显著性水平,表明这个结论在统计意义上是显著的,说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反而扩大了信息技术类和综合类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空间,提高了其盈余管理的程度,由此可以验证本文提出的第二个假设,即新会计准则对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不同。

(三)稳健性检验

在估计各样本公司的操纵性应计利润时,应计利润的算法是:总应计利润=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同时也考虑了另外一种算法,即总应计利润=营业利润-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并根据这一公式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回归,所得结论与本文结论基本一致。

考虑到各行业样本公司的数量可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我们采用雷光勇等(2006)的做法,把全部样本公司作为一个总体进行了回归,然后利用方程(3)计算出了2006年度和2007年度的操纵性应计利润,最后也对其进行了配对样本的T检验,检验结果并无明显差异。

四、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一)研究结论

综合以上实证结果,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未能发现存在明显的证据支持本文的假设一。这一结果说明新会计准则从整体上并没有像一些激进的学者所宣称的那样扩大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但也没能有效地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本文亦提出了足够充分的证据验证了假设二。我们认为,本文的经验证据有助于进一步分析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例如新的盈余管理手段和过程,有助于监管机构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监管以及会计准则制定者评估和完善会计准则。

(二)局限性

我们的研究可能存在以下局限性:(1)本文是基于注册会计师能够识别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并能最终反映在对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类型上来选取样本的,因此选取的样本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由于样本数量有限以及理论界对审计意见识别盈余管理的能力尚存在质疑,无疑会对研究结论产生一定的影响。(2)在利用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对样本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计量时,由于各行业的样本数量有限,必然会影响模型的拟合优度及其有效性。我们的实证研究亦发现,不少样本的应计利润多元回归模型无法通过F检验或有关回归系数无法通过T检验。因此,如何提高操纵性应计利润计算的精确性,从而增强模型的解释能力,将成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