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商贸流通业

商贸流通业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14 16:58:41

商贸流通业

商贸流通业篇(1)

商贸 流通业 发展

为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下面就这次调研活动,笔者谈三点:一、开展商贸流通业调研

这次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商贸流通业调研活动,一方面是要通过调研摸清企业和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针对性地予以解决,在商务系统把“三问三解”活动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是要切实摸清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研究制定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思路和具体举措,使之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意见。局相关业务处室和商务主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认清发展商贸流通业的重要意义。

一是要认识发展商贸流通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国家“十二五”规划和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商贸流通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杠杆,它连接着生产与市场两端,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能级、促进消费增长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不仅可以促进生产产能快速有效地转化,有利扩大内需和提升最终消费率,还能有效增强我市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二是要认识发展商贸流通业是我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迫切要求。市党代会提出要把本市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市。建设与国际化程度相配套的商业设施、商品和服务,而商贸流通业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国际化程度的重要窗口。目前,我们的市场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高端商场和商品还要进一步增加,服务水平和市场秩序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必须要围绕打造中西部商贸服务中心这个目标,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进一步提升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能级和水平。

三是要认识发展商贸流通业是我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调整经济发展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保证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任务。商贸流通业在提高经济运行的速度、效益和质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商贸流通业为主的服务业有利于促进我市经济结构由生产促进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

四是要认识发展商贸流通业是进一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建设必须注重区域协调发展。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如何让农民进一步增收,让农民共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果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可以进一步健全农产品的流通市场体系,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让农民真正的富起来;另一方面,加快发展农村商贸服务业有利于破除当前在城乡之间特别是城乡社区之间在商业及服务业上的二元结构,让农民同样享受良好的商业服务和便利的社区服务,享受安全的消费环境。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将召开全国流通工作会议,研究出台加快流通领域改革发展的新意见新政策。全市各区县商务主管部门一定要结合这次调研活动,切实摸清本区域商贸流通发展底数,超前谋划,研究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和贯彻落实举措,为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力争实现全市商务工作新突破。

二、扎实做好各项调研工作

这次商贸流通业调研活动可以说是近年来全市商务系统规模最大的一次调研活动,局相关业务处室和各区县商务部门在调研时,要结合实际,把握好调研重点。

1.突出商品流通市场建设调研

商品流通市场建设涵盖面较大。调研中,要突出“农产品市场”、“工业品市场”、“零售业市场”、“商贸服务业市场”等重点内容进行调研。其中,“农产品市场”重点摸清全市农产品市场的数量、规模、主要经营范围及辐射区域等问题,从解决居民买难、农民卖难的角度出发,提出解决的办法;商贸服务业市场重点摸清全市餐饮业、老字号企业和商贸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具体的指导意见和扶持办法;工业品市场和零售业市场,重点是通过调研,对全市大型商场、超市的数量、分布状况、销售额,以及服装、金银珠宝、汽车等销售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2.突出内贸重点工程建设情况调研

内贸重点工程包括“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镇超工程”、“农产品流通网络”以及“农超对接”、“社区双进工程”、“放心早餐工程”、“家政服务体系建设”、“放心肉体系建设”等内容。这些重点工程都与民生联系紧密。调研中,要深入社区和农村,切实摸清群众对工程实施的看法和意见,找准存在问题,为下一步更好地推进这些重点工程,服务民生提供重要依据。

3.突出商贸流通业行业管理调研

调研中,要重点做好流通业发展规划执行情况的调研,特别是要虚心听取企业和相关部门的意见,进一步

完善规划。同时,对市场运行监测、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以及电子商务发展等方面也要做好详细的调研。

三、确保调研活动取得实效

这次调研活动范围广、时间紧、任务重。各区县商务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集中时间,确保调研活动取得实效。

1.加强领导,细化安排

各区县商务主管部门要成立各自领导机构,加强配合,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分工,主动当地企业搞好协调对接,确保各项调研任务落到实处。同时,要结合实际,深入总结分析本地区商贸流通业的成绩经验和矛盾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和思路对策,认真完成基础数据统计调查等重点调研任务。

2.深入基层,务求实效

要切实把这次调研活动与开展“三问三解活动”结合起来。各调研组要真正深入下去,进基层、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采取面对面座谈的方式,深入了解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的发展建设情况,认真听取区县商务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商贸流通协会的分析汇报,了解社区群众、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和消费需求,结合发放问卷调查,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真正把我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现状摸清、摸准、摸实。

商贸流通业篇(2)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 商贸流通产业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已成为特色鲜明的基础产业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点是推进产业一体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商贸流通产业链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区域间的合理分工将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资源在区域内部达到优化配置。

信息技术的飞跃推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电子化交易方式降低了商贸流通企业的成本,电子商务网店不断建立,和大型购物中心、仓储式超市、大卖场、百货店等组成了较为完善的I态结构体系。多元化业态的建立,促进了商贸流通市场的信息化管理,使商贸流通企业的交易和物流更加方便。商业连锁经营的发展,带动了上游的生产企业和下游的销售企业,提高了商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商贸流通业态结构的多元化,加快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高了第三产业在整个GDP中的占比。

区域经济一体化取消了对商品流动的限制,区域内的经济政策逐渐协调,但同时,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非均衡现象也日益显著,这体现为:区域经济越发达,流通发展水平越高,且城市和农村的商贸流通组织存在较大差距。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地区,外资商业比重提高,商贸流通产业国际化明显;而农村消费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承接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的商业设施,商贸流通市场的小型零售组织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城市和农村的商贸流通企业组织集中度不能对接,亟需区域经济协作来实现商贸流通的城乡统筹。

目前,我国商贸流通业综合评价体系已初步建立,使用流通规模、流通效率、流通结构和信息化水平等指标来衡量地区商贸流通产业竞争力,建立了反应商贸流通企业发展潜力的检测体系。商贸流通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推进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

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随着商品流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商贸流通业已经逐渐成为决定经济运行速度和质量的引导性力量。当前,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两大特点。

其一,商贸流通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跨区域发展的商贸流通企业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迅速增长。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1558亿元,扩大到2014年的27.19万亿元,近3年的平均增速达到了20%。商贸流通产业提升了相关产业的整体收益,提高了对政府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但是,地区之间的流通规模差距增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也加大了商贸流通业的管理难度。

其二,商贸流通方式现代化,流通机制市场化。目前,在流通方式上,我国商贸流通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广泛运用于商贸流通市场,在流通业的发展中实现了网络营销、网上支付、网络信息反馈等功能,电子商务交易额比重增加。商贸流通的物流方面正逐渐实现由传统物流模式向现代化物流配送的转变,开始建立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增加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使商贸流通方式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求,并形成了多层次的物流体系。

同时,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商贸流通市场结构不合理,商业业态结构不够完善。我国商贸流通市场结构不断调整,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大了城市商贸流通市场的要素流动,但流通市场对区位聚集依赖性较强,城市交通拥挤的负效应导致流通市场结构出现分散化倾向,不利于商贸中心的建立。而农村商业发展相对滞后,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小型商贸企业经营困难。整个流通市场结构呈现“两多两少”的局面,即单一流通网点多、零售市场多;综合型网点少、专业市场少。此外,我国的商业业态结构不完善,表现为创新能力不足。商贸流通的传统业态层次低、效益差,极大地制约了商贸业的自主创新。

其次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流通产业的地区差距加大,总体上呈现“东强西弱”的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结构合理,拥有较为完备的交通基础设施,区域商业氛围浓厚,商贸流通业发展较快。中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较快,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其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次于东部地区。西部内陆地区城市人口少,商贸流通发展内动力不足,流通水平相对落后。但西部地区环境压力较小,普遍拥有丰富的土地和能源资源,商贸流通产业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从市场环境体系建设、流通主体、商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多管齐下

加强流通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体系建设。商品交易市场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是商贸业高效发展的必然要求。探索建立商贸流通市场的长效管理机制,政府部门应在商品流通组织形式、商品市场调控体系等方面做好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工作,通过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制度。此外,还应加强商贸流通的法治建设,为商贸流通企业建立共同的行为约束准则,坚决打击各种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维护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推进商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参与监督商贸流通市场的程度。构建商贸流通业战略协调机制,政府各部门之间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协作,及时收集商贸流通领域的基础数据,确保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最终建立健全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商贸流通市场体系。

积极创新商贸业态,培育多元流通主体。一是引导中小商贸流通企业进入农村地区发展,减少农产品“卖难”与工业品“买难”同时存在的现象,带动农村商贸发展。二是构建城乡连锁经营体系。依托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村市场传统流通模式的变化,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推广农贸市场超市化,着重发展特许加盟和自由连锁,建立农村连锁超市,提高连锁经营的总体规模和水平,构筑大市场和大流通的商贸格局。三是形成电子商务体系。做好商贸流通网点的建设,完善商业网点布局,建立多层次的商业空间网络体系。培育多职能的行业门户网站,规范发展虚拟经营,从而扩大居民网上消费。

加快商贸流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完善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商贸流通信息技术的投入,政府应对商贸流通业信息技术创新、技术引进等方面给予税收优惠,加快商贸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改造升级。在物流方面,商贸企业通过与传统物流商合作,推进网上商贸信息和商务平台的建设,促进电子物流的集约化发展,缩短流通环节,减少流通成本。做好商贸流通的信息采集与工作,建立商贸流通信息平台和有效的市场信息传导机制,完善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增加流通运输工具、扶持商贸流通市场安检设备建设、加强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等,促进国内商贸流通相关技术与国际标准对接。

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商贸流通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面对流通业市场结构不合理、业态结构不完善、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我国应积极扩大内需,提升城乡消费市场潜力,适时制定和调整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政策,构建规范有序的流通市场。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管理研究院)

【参考文献】

①徐乔梅、梁芷铭:《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路径选择》,《商业时代》,2013年第13期。

②李杨超、祝合良:《中国流通现代化区域性差异实证分析化》,《中国流通经济》,2014年第10期。

③宋则、王京:《新时期流通业的发展与经济结构的调整》,《财贸经济》,2002年第11期。

商贸流通业篇(3)

当前国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商贸流通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本文分析商贸流通业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从而揭示出商贸流通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与促进作用,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更快更好地促进我国城市经济繁荣稳定发展。

关键词:

商贸流通业;城市经济;影响云南

一、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现状

(一)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且交易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商贸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作为先导性产业,商贸流通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16.3%的速度逐年增长,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0.8万亿元,到了2012年这一数值提高至21万亿元,增涨幅度近一倍,其中2012年国内的餐饮业营业收入突破23283亿元,较上年涨幅13.6%。由图1可知,近年来我国商贸流通业不断发展扩大,不仅提高了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而且还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可见不断扎实推进商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全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商贸流通业项目建设的发展势头强劲随着商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与逐步完善,当前专业市场得到逐步升级,项目的建设发展势头强劲。2002-2014年我国商贸流通业建设商业市场综合楼共投资1000万元、家居装饰及超市投资接近400万元,同时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投资约1550万元。现阶段国内商贸流通项目的建设发展势头强劲,使得商贸流通水平与经济结构得到快速提升与完善。

(三)流通模式与产业不断发展与创新伴随着流通技术以及流通手段的不断变革,国内商贸流通的模式得到不断创新发展:货仓式商店、超市、百货店、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以及家居建材店等流通模式不断发展,进一步加快了流通业态的多样化发展。其次专业化、正规化流通企业的分工体系也不断完善与形成,进而形成以需求作为导向的商贸流通业链,逐步形成集“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物流配送”综合一体的新型经营模式(洪涛,2013)。此外利用移动通信、互联网与电子标签等先进技术,全面带动了国内商贸流通业的较好转型和升级。

二、商贸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商贸流通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一方面,不仅有效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同时商贸流通业自身也能够提高流通的效率,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业能够促进资本的不断积累以及技术进步,增加了社会的总供给,较好确保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一)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1.商贸流通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商贸流通业对GDP的影响,通过所实现的产值在GDP的比例衡量,而商贸流通业的贡献率主要通过流通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衡量。某地区的商贸流通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多数和这一地区的商品、该区的市场化程度、社会分工与专业化生产水平具有密切的关系。按照历年我国统计的年鉴资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商贸流通业的产值占GDP的比例接近9.5%,年平均增长近3.8个百分点。2013年我国的商贸流通业总产值约29726亿元,增长率为10.63%,远高于GDP的增长率8.95%,而商贸流通业的产值份额占GDP的比例接近10%,可见商贸流通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越大,则表明产值在GDP的比重与增长也就越快。2.商贸流通业对社会就业的影响。社会就业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与要求,不仅具有经济意义,即劳动者为社会提供服务或商品时也可获得劳动报酬,而且还具有社会意义,通过劳动使自己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李欣欣等,2014)。商贸流通业的劳动力就业指数指的是流通业从业者数量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就业指数越高表明该地区的商贸流通业越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进而就能解决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现阶段国内商贸流通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进一步增强,就业贡献率从1980年的3.23%提高到2014年的13.86%,其中2013年商贸流通业的就业者超过7685万人,增幅远高于其他行业。2011年我国批发以及零售业就业者数量比例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约25%,其中零售业、批发在个体、私营企业当中的从业者比例接近41%,连带仓储、交通运输、餐饮业、邮电通信业以及住宿行业从业者,整个商贸流通业从业者数量占社会从业总人数的约50%。由此表明商贸流通业对提高社会就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3.商贸流通业对三次产业发展的影响。首先,商贸流通业作为商品销售主要环节,在整个社会资源的调配过程与结构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生产的分工与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得各产业间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由此提高了产业间的中间需求,因此商贸流通业对提高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起到助推作用。其次,商贸流通业的不断发展较好地为第二产业产品的顺利实现提供支撑,而第二产业的发展又为商贸流通业提供了市场空间;商贸流通的扩大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的深化,同时提高了社会运行的生产效率,从而加速经济的发展(龚丽虹等,2011)。商贸流通业对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均起到调节作用,以第一产业中“蔬菜流通”而言,对于蔬菜流通方面出现的“菜贱伤农”或“价高伤民”之怪象,商贸流通业应通过进一步缩短流通环节提高效率,进一步发挥流通信息的引导功能,有效确保农产品的顺利合理与及时流通,最终有效推动第一产业的健康发展。最后,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对第三产业经济的提高产生外部性作用。商贸流通业也借助其自身能够产生对第三产业经济的贡献力、对于地区经济的带动促进作用以及发挥对消费的服务力、对上游的控制力等优势,促进第三产业经济的增长。

(二)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间接影响首先,充分刺激需求的增长,优化并升级消费结构,就消费者的地位角度而言,商贸流通业已经由社会经济的补充角色向社会经济的主要角色方向转换,进一步真正发挥出商贸流通业的“聚”与“散”功能,全面引导消费。其次,商贸流通业不仅扩展了经济市场,同时还有效地引导生产、活跃消费,并且促进了社会的充分就业,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率,全面促进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商贸流通业不仅可以节约社会的总交易成本,而且还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的内涵方向发展。最后,商贸流通业通过把生产和消费相互联结,合理配置并优化各生产要素与资源,全面促进再生产,在经济运行中,商贸流通业有效将服务、设备、商品、劳动力以及生产技术等各要素资源聚集起来,从而充分加快流通速度并提高流通的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商贸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以云南省为例

(一)云南省商贸流通业发展概况就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而言,从2000年该省的经济总量由50.25亿元人民币提高到2010年的1020.08亿元人民币,平均年增长速度为5.23%,其中住宿餐饮业、仓储邮电业、交通运输以及批发零售行业均有迅猛发展。2012年,云南省流通业的生产总值接近1288亿元,比重约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2.51%,而占服务业总产值的近30.40%,较上年提高1.4%;同年该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41.62亿元,较上年提高18.10%。2013年该省的零售业的零售额为2367.715亿元,较上年提高了12.4个百分点;餐饮业的零售额接近474亿元,较上年提高17.8个百分点;住宿业的零售额为39.025亿元,较上年提高21.3个百分点,而批发业的零售额接近397.20亿元,较上年提高37.8个百分点。可见该省的商贸流通业发展势头迅猛,各行业流通业态均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云南省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及其发展制约因素1.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云南省的流通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商贸流通的现代化水平逐年提高,同时云南省发展商贸流通业还积极导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以及连锁销售等管理技术与现代化的营销理念,从而提高了全省商贸流通的效率。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云南省全省的生产总值为11720.9亿元,较2012年提高12.1个百分点,其中该省完成第一产业的增加值约1895.35亿元,提高6.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927.81亿元,提高13.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约4897.75亿元,提高12.4个百分点。可见商贸流通业对该省的三次产业起到了促进、协调与带动作用。2.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一,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体系有待完善。缺少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地处偏远且交通闭塞,制约了商贸流通业的顺利发展;流通信息与网络不畅;缺少专业的流通人才;商贸流通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不强。第二,商贸流通业的物流长期发展存在“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商贸物流的基础设施比较差、商贸网点总数不足3000个,而且商贸流通从业者仅有5000人左右,部分商贸流通企业存在“小、散、乱、差”等现象;缺乏流通管理人才,缺少健全的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与运行机制。第三,商贸流通物流市场的建设也存在滞后现象,根据2010年的相关统计报告表明:2009年云南省农村商贸流通物流市场数量比重,仅仅占到该省消费品市场的不足10.2%。由于上述影响因素的存在,使得云南省商贸流通业难以发挥出助推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与优势。

(三)云南省商贸流通业对该省经济发展的影响1.商贸流通业对云南省GDP的影响。现阶段云南省商贸流通业对提高该省的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商贸流通业对该省社会产业的增加值从1996年的212.63亿元提高至2012年的1617.85亿元,年均涨幅约14.68%。此外该省的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由1998年的7.72%提高到2007年的8.53%,表明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不断快速发展且规模进一步扩大,商贸流通业对于该省的GDP贡献率不断逐年提高(见图2)。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在GDP以及在第三产业的比例分别约为14%与40%,然而流通业在GDP的比例相对稳定;第三产业中流通业占比高,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减弱的趋势(宗颖,2012)。由此表明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以及GDP虽保持在同一水平,但是流通产值占GDP的比重未能跟上流通产值占第三产业的速度(见图3)。2.商贸流通业对云南省社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云南省2012年商贸流通业中的城镇从业者人员接近41万人,对GDP的贡献率接近15.7%,该省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为城镇从业者提供了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从而全面较快地带动社会就业岗位的增长,进一步发挥出商贸流通业对经济运行的促进作用,如表1所示。通过表1历年数据的对比情况可知,云南省的商贸流通业中的从业者占第三产业工作者的36.7%。基于动态角度而言,该省流通业从2003年至今,从业工作者数量较为平稳且有上升的趋势。然而该省流通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较大,进而为全面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创造了较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拉动该省经济的全面协调增长。3.商贸流通业对云南省消费的影响。流通环节作为连接消费与生产的纽带,对经济的发展与扩大内需、增加消费等方面起到助推作用。商贸流通业对云南省消费的影响,主要通过流通业的产值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例来表示,当比重越大表明当前流通业对消费的影响就越大,即商贸流通业对该省消费的促进作用就越充分,从而真正促使商贸流通业发挥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图4可知,云南省1996-2012年流通业的产值逐年提高,同时该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扩大,现阶段云南省流通业对消费的贡献作用凸显,对经济消费起到较好的带动或促进作用。

(四)云南省发展商贸流通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路径1.提高对商贸流通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认识。按照《云南省商贸流产业的发展划》,各地方政府部门积极转变观念与解放思想,坚持做到“开拓市场——扩大消费——发展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脉络,进一步加快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加大政策与税收的支持力度。一方面不断完善该省商贸流通业发展过程的软件与硬件环境,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还应提高信息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较快地形成区域的交通以及信息网络,提高商贸流转能力与流通效率,有效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罗文凯,2011)。2.加快商贸流通业中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云南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商贸流通业中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重点规划并积极建设仓储——包装——加工——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提高该地区商贸产业的流通效率,确保地区物流网络及信息的畅通,提高商贸流通业物流建设的服务水平。提高商贸流通信息化的水平,推动商贸流通业的技术装备、资本运营或组织形态等创新。一方面云南省应积极培育大型商贸集团,以便较快提高商贸流通的管理与组织能力,采用“改组”或“收购”、“兼并”等形式有效促进商贸龙头企业的强强联合。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服务功能,不断扩大规模效应增强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促进该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最终提高该省的经济水平。3.重视商贸流通业对于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商贸流通业的顺利发展可以全面推进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为此应加以重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引导功能,同时进一步加快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促进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一方面有效调整商贸流通业的各项政策,制定合理有效的商贸流通发展法规,同时进一步整合现有的批发零售市场,引导流通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电子商务体系,以期全面促进电子商务的网络化建设进程,促进更多商贸流通业的多元化发展,较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发挥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张弘,2013)。4.完善流通业的法规政策助推城市经济较快发展。政府制定切实有效、支持城乡商贸统筹协调发展的法规、政策或制度,推进该省商贸流通业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改善该省各城市的流通与消费环境,完善该地区商品的流通市场,建立统一、有序、开放的城乡商品流通新格局。努力打破市场的准入障碍与行业的保护制约,积极为商贸流通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促进该省商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发挥商贸流通业对于促进消费的先导作用,最终发挥商贸流通业对该省各城市经济的辐射与带动作用。5.重视培养商贸流通人才为快速发展城市经济提供人才保障。积极利用各高等院校的人才,采取校企合作形式,不断培养商贸流通人才,以提高该省现代流通的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商贸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此外建立不同的教育培训体系,提高该地区流通行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管理水平;鼓励商贸流通从业人员考取相关的从业资格证,提高商贸物流服务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促进该地区商贸流通业顺利发展,最终发挥商贸流通业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与带动作用(王锦良等,2011)。

总而言之,要进一步重视商贸流通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意识,不断促进城市商贸流通业的稳定发展,完善各项商贸流通的法规体系。一方面积极营造良好的商贸流通环境,政府也应加大对商贸流通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培养商贸流通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加快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进而快速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涛.商贸流通业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2.李欣欣,刘根荣.城市化与商贸流通业发展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J].价格月刊,2014(9)

3.龚丽虹,张体伟.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26(4)

4.宗颖.江苏流通业贡献及其发展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5)

5.罗文凯.甘肃省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1

6.张弘.商贸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研究[J].江苏商论,2013(10)

商贸流通业篇(4)

(一)商贸流通类企业财务绩效综合评价原则

商贸流通企业财务绩效综合评价指标的确定规则。商贸流通企业建立的财务绩效评价系统的有效性直接取决于评价指标选取的合理性与精准度。为提升指标选取质量,指标体系建立者应当遵循如下规则:一是明确系统性规则。这要求指标体系建立者应当针对企业内外部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各类情形来统筹设计各级指标,以确保指标体系能够揭示商贸流通企业的运营全貌,实现对商贸流通企业的科学、客观评价。按层次性规则来设置指标体系是系统性的内在要求,指标体系设计者应在各层指标中突出重点,详述关键绩效指标论述的重点。二是强调指标的经济性原则。指标体系设计者应当考虑指标操作成本,选择具有强代表性的指标以降低对商贸流通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成本,提升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运作效能。三是强调指标的实践性原则。在选取指标时,指标体系设计者应当突出指标的普适性特征,确保在理论上成立的指标体系可以切实指导商贸流通企业强化财务管理实践活动。可比性是实践性的内在要求,即指标体系应当从统计口径、财务内涵等方面都具有横向与纵向可比性。指标体系设计者应当广泛吸收国内外商贸流通企业的指标体系设计经验,择优选用指标。

(二)商贸流通类企业财务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前述指标体系设计规则,本文设计出商贸流通类企业财务绩效指标评价体系,该财务绩效综合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可细分为四类即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及成长能力。下面对指标体系各构成部分进行分析,并指明采用其中若干关键要素的具体依据。其一,商贸流通企业的偿债能力(X1)可以由流动比率(Z11)、速动比率(Z12)和利息保障倍数(Z13)等指标来度量。选取流动比率作为衡量商贸流通企业偿债能力的核心指标,其原因在于商贸流通企业的资产运作效能受流动资产利用效率的影响,提升企业的流动资产利用效率可以增强企业的短期内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通常作为揭示商贸流通企业获利值对企业所需偿付债务额度的覆盖能力。该指标值可以衡量企业偿付其长期债务的能力,故通常作为金融机构给商贸流通企业定制授信额度的依据。考虑到该指标易于受到企业的短期盈利能力的影响,故为稳妥起见,通常选择五年期利息保障倍数作为该指标值。其二,商贸流通企业的运营能力(Z2)则可由总资产周转率(Z21)、存货周转率(Z22)、股东权益率(Z23)和应收账款周转率(Z24)来度量。这是由于部分商贸流通企业通过提供商业信贷服务的方式来增加其业务规模,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是导致企业的应收账款规模扩张。为此,商贸流通企业需要加强对外部应收账款总额的控制力度,及时回收应收账款,以此来提升其资金周转效率。利息保障倍数系指商贸流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息税前利润比上利息支出之值,该值可以揭示商贸流通企业的盈利能力对本期所需偿付的债务的覆盖程度;该指标值的增加可以提升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其三,企业的盈利能力(Z3)可以用净资产收益率(Z31)、总资产收益率(Z32)及销售净利率(Z33)等指标来度量。商贸流通企业的销售净利率优劣之标准取决于同行平均水平,并受企业所在地区的环境因素影响,故商贸流通企业在采用该指标时将具体的物流功能和主营业务所在地域来分析该指标值。总资产收益率指标可有效揭示资产运用效率和资金利用效果之间关系;在资产总规模指定条件下,总资产收益率指标反映商贸流通企业盈利稳健性水平。其四,企业的成长能力(Z4)可以由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Z41)、净利润增长率(Z42)、总资产增长率(Z43)等指标来衡量。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可用以衡量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所处生命周期的具体阶段,商贸流通企业可以据此来针对企业所处的特定阶段来制定相应的财务运营战略。总资产增长率可以揭示商贸流通企业所能控制的总资产规模扩张水平,它代表着商贸流通企业的总体财务运营实力。但在分析该指标时,商贸流通企业应当特别关注于企业资产规模扩张与企业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要在确保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力基础上来制定相应的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总规模扩张速度,严防规模的低质量扩张问题的滋生与蔓延。

(三)商贸流通类企业财务绩效综合评价模型设计要点

其一,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商贸流通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由于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绩效评价问题属于针对多目标系统的有限评价目标的评价问题,故商贸流通行业中的企业财务绩效综合评价模型主要选用层次分析法。该方法适合于分析商贸流通企业这类定性问题,它通过将财务评价目标分解为若干评价指标的方式来解析式研究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绩效问题;在财务绩效目标分解为指标基础上,评价模型通过对既有指标进行线性加权的方式来将其中信息提炼为对企业财务绩效水平的总评价值。由于层次分析法中缺乏对指标值的量纲进行有效处理,故模型设计者需要运用诸如阈值法、指数法、标准化方法、比重法等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或凸折线型法、凹折线型法、三折线型法等折线型无量纲化方法,或曲线型无量纲化方法,以此来消除不同量纲级指标值之间的相互影响效能。其二,以财务成果为依据来检验商贸流通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结果。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运营成果最终反馈为企业的盈利质量(EarningsQuality),盈利质量系对企业盈利指标的本质的揭示,它通过多视角来审视企业的盈利能力,以此来测度企业盈利指标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作为较早展开盈利质量研究的学者,Beaver(1982)认为,现金流指标比会计利润指标更能揭示企业的盈利真实状况。除去衡量企业盈利质量的传统指标外,商贸流通企业应当更多地关注那些非量化型财务信息对企业财务盈余质量的影响。例如,商贸流通企业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企业决策层主要成员变更、突发性企业诉讼事件、会计政策大幅调整、特定专利技术的突破等事件,都会导致商贸流通企业财务盈余水平的大幅波动。针对这类特殊会计事项,商贸流通企业应当在财务报告附注中加以详细披露,财务绩效综合评价者则应对该报告附录做深入分析,厘清财务报告中影响企业会计盈余质量的要素,据此来修正前述的财务绩效量化评估结果,保障财务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允性。

商贸流通类企业财务绩效综合评价结果分析要点

(一)强化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绩效指标信息披露

其一,强化财务绩效指标信息披露制度以强化同行评价结果的指导性。从行业角度来分析,对单一的商贸流通企业进行财务绩效评价结果分析缺乏足够的指导价值,加强对商贸流通行业的多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有助于客观分析特定商贸流通企业在本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以此明确该企业的财务系统在商贸流通行业内的竞争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策略来提升该企业的财务绩效水平。其二,加强跨部门协作来强化商贸流通企业财务数据披露效果。由于当前多数商贸物流企业并非上市公司,在缺乏市场投资者要求企业公开财务数据的压力下,既有的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数据信息公开存在着信息不及时、信息不完善等诸多弊病有待改善。再者,虽商务部、统计部门对于商贸流通企业内部财务数据的披露有硬性要求,但各家企业出于维系本企业的核心财务数据机密考虑而尽可能降低其财务信息披露的深度和强度。为此,针对当前诸如税务部门、工商质检部门、金融监管部门等各类行政职能部门都掌握了关于商贸流通企业的部分财务数据的事实,政府商贸流通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协力打造商贸流通行业财务信息平台,将分散在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财务数据汇集在统一平台上,形成一个完整的商贸流通行业财务数据查询系统。

(二)优化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配套制度

其一,财务预算管理优化资金配置的指导思想。财务预算管理是支持商贸流通类企业的财务绩效管理战略目标实现的有效工具,为此商贸流通企业需要建立涵盖预算方案制定、预算计划执行及预算结果考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应当包括商贸流通企业的预算支出模块,还应当将预算前的融资计划和随后的资金运用阶段的统筹来考虑,实现以提升企业整体财务运作绩效水平最优化为目标的全局战略最优化结果。考虑到商贸流通企业财务部门所面对的主要财务预算风险是企业财务部门对潜在的财务风险的识别能力不足,以及与之配套的财务风险预警能力不足问题。为此,商贸流通企业应当积极引入外部财务智力,运用诸如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财会人才来帮助商贸流通企业压缩预算风险敞口。其二,强化商贸流通企业财务预算定制策略。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预算制定活动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是财务预算制定的基础,商贸流通企业应当在考虑企业内外部财务环境的基础上,并考虑到企业的前期财务预算执行情况来统筹制定企业的财务预算方案。此举有助于规范商贸流通企业的融资渠道、确保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确保企业的资金链运作效能,为保障企业财务绩效目标的实现提供基本保障。二是当前我国政府正运用产业政策来鼎力支持商贸流通产业,为此企业应当从政策、市场、金融和技术等方面来统筹考虑企业的核心能力,通过财务绩效考评来挖掘企业的财务绩效问题,以此来提升企业的财务能力并进而促进企业的营销能力、创新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三)规范商贸流通企业的现金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其一,商贸流通企业应当强化对企业现金流资源的动态调配策略。由于当前商贸流通领域的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商贸流通企业在基建、装备、技术升级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较高,这严重威胁了商贸流通企业的现金流安全。为严控商贸流通企业出现的现金流短缺风险,一般的做法是增加商贸流通企业的现金流资源的预留量,以此来平抑现金流风险。但该策略在降低现金流缺口风险的同时亦将同步增加商贸流通企业的资金运用成本。为有效协调商贸流通企业的现金流配置水平和企业资金利用效率等双重目标,商贸流通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业务类型和资本结构特征来确定企业的现金流需求水平,并通过对现金流的动态配置策略来提升资金运用效率。其二,加强对各财务项目的资金占用成本管控力度。商贸物流企业的项目资金占用成本系指企业为维系其运营系统而支付现金的融资成本。这部分资金成本可用商贸流通企业为获得不同投资品的投资收益而需支付的机会成本来衡量;为计算的便利化考虑,以银行业基准年贷款利率来计算该项成本。商贸物流企业若想提升其资金占用成本管理效能,首先需要破除传统的资金管理理念,将资金占用成本管理工作的各方面都纳入到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体系中,建立具有可操性的资金成本管理系统。其次,商贸流通企业应当建立对资金占用成本相关活动的绩效考评体系,对于严格执行绩效考评制度的部门及其员工要给予有效激励,有效调动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企业财务资金占用成本管理活动。最后,商贸流通企业应当加强财务活动的过程管理,对企业运作过程中需要耗费的各类工料、辅料及相关人工费、管理费用等项目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影响各项目资金占用成本的关键要素并对其展开有针对性的财务治理。商贸流通企业还应当对不同时期的同一业务的财务资金占用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导致当期财务资金占用成本升高的主因,并通过完善财务制度的方式来及时消除该威胁。

作者:杨 敏 单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沈子兰.移动互联网时代经济型酒店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36(2)

商贸流通业篇(5)

关键词:商贸流通企业;税收;税务;风险

一、商贸流通企业的服务特点

(一)商贸流通企业的内涵商贸流通企业主要是指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企业,包括批发、零售等贸易型企业,也包括服务于商品物理空间上发生的流动过程,如提供仓储、运输、配送等服务的物流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不断将生产、生活物资流通到需方、消费者手中,推动市场经济的向前发展。商贸流通企业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其自身健康发展关系到市场经济运行稳定、质量提升,各级政府机关都十分关注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近年来,商贸流通业总体规模始终保持平稳发展,供需关系逐步趋向稳定,产能过剩的行业持续减少,但市场价格愈加透明化,且长期保持较低水平。商贸流通企业经营压力增加,市场呈现出完全竞争态势,毛利低,营销手段复杂。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相对完善,但执行不严,往来资金流大,给商贸流通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营风险。随着数字化技术不断深入应用,商贸流通企业市场环境不断改善,信息化水平逐渐提高,为商贸流通企业规范经营、诚信纳税、加强行业企业自律提供监管的基石。

(二)国家税制改革对商贸流通企业的影响从营商环境视角分析,国家税制改革督促商贸流通企业市场监管环境逐步改善提升,政府、行政机关和商品市场交易所实现了多层次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环境的公平、公正、法治。加强市场准入机制建设,保障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断提升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在新常态、新机遇下,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夯实中国企业的世界力量。同时,受今年新冠疫情的长时间影响,“网红带货”、“明星主播”等电商平台营销模式迅速走红,这是商贸流通企业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商贸流通企业要发挥好网络营销的优势,借势发力,优化业务链条,规范自身经营管理,识别涉税风险,保障企业在长期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能够持续、稳健地发展,不断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创造新的价值。

(三)理解商贸流通业诚信纳税的现实意义自国家“营改增”政策实施以来,商贸流通企业在发生不同业务行为时抵扣的税率不同(小规模纳税人除外),企业税务管理人员要及时关注熟悉,通过进项票的抵扣降低企业自身税负。同时,一些不能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内容也需要重点关注。在经营过程中,商贸流通企业要根据自身业务特征,获取有效、可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特别是涉及企业日常经营成本费用中的重要开支项目,要严格要求企业人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尽量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帮助企业实现税费抵扣。商贸流通企业通过统一票据管理,规范纳税,维护好税务机关与商贸流通企业的服务关系,结合内部管理机制,积极配合税务机关做好商贸流通企业的税务管理,达成共赢的局面。特别是借助税务机关的指导,平台型的商贸流通企业可以引进办税大厅入驻平台内现场办公,便于平台内企业更快速便捷地享受纳税申报、领用发票以及接受征税机关的监管指导,同时,通过信息化共享平台,强化了企业规范化经营意识。

二、商贸流通企业主要面临的税务风险

(一)商贸流通企业在税务管理中的问题1.税务管理方式颗粒度大,重视程度不足一些商贸流通企业对税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企业内未设置单独的税务管理部门,甚至税务管理人员也仅限于对应税科目的申报、发票领用等基础工作,缺少对企业整体纳税筹划的管理和方法,人为地造成了企业对税务相关政策解读滞后、理解认识错误等风险,缺少在企业经营活动发生前进行税务筹划指导和管理。随着商贸流通企业对整体税务风险的认识加深,越来越多的企业设置专人专岗,加强对业务整体税务风险的认识和防范,分析风险产生的影响因素,形成控制税务风险的有效手段。2.政策解读不到位,信息不对称随着我国税法及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商贸流通企业也在实践中了解了税收政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特别是对企业税收政策了解滞后、信息不对称造成企业错失政策、欠缴等情况。面对国家地方相关政策的出台,企业无法对政策进行精准地解读,或无法准确地把握自身业务内容是否符合该政策条件等,使得企业在面对诸类问题较为被动,甚至因此造成了拖欠纳税的不良记录。

(二)商贸流通企业税务风险的成因1.对涉税风险认识不足商贸流通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将面临着产品、市场、经营、策略等经营风险,同时,也面对着潜在的资金、财务、税务风险,而很多流通企业对经营、财务风险相对来说比较重视,相关管理制度较为健全,风险防控意识强,但对于纳税方面却缺少全面的税务筹划,仅限在纳税申报与缴纳上能够按时,对于税务风险重视程度不足,也造成企业可能错失国家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不能有效地维护企业自身合法利益。2.防范税务风险手段欠缺大多数的商贸流通企业都能及时做好纳税申报,但对于业务发生前和发生过程中,缺少了统一的税务筹划,造成后期税务审核时认为企业偷逃纳税、补缴税款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给企业后续经营活动开展业造成了不必要的影响。总体来说,商贸流通企业尚未就税务风险建立起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结合自身业务特征对可能的涉税风险进行分析、预判,建立有效、可行的税务风险防范措施,是商贸流通企业内控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商贸流通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提升企业专业化税务管理统筹能力1.定期培训,提升技能随着金税三期在各行业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应对金税三期系统平台相关要求进行培训,提升税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在实际业务中指导税务问题处理。特别是平台型商贸流通企业,面向多家中小微商贸流通企业的开票需求,如税务人员对金税三期的相关操作、税务知识缺乏实践认识,操作失误,直接影响到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开展。要定期对税务人员开展税法实务培训,并设定绩效考核比例,提升税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2.及时了解税制政策,合理控制风险企业管理者和专职人员要加强对税务风险相关知识的定期培训,及时了解国家相关政策调整,特别是“营改增”以后国家各行业细分纳税政策。针对今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家税务总局对多个服务行业提出了免税、减税政策,企业税务人员要及时关注,做好相关政策的争取与落实,保障企业平稳经营。企业税务管理人员要熟悉行业相关税法知识,针对企业经营范围和业务特点,不断提高业务流、资金流、商流的税务风险管控,从业务谈判的源头上避免企业涉税风险,为业务开发人员提供税务相关专业意见,完善业务全流程的涉税风险。企业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内部税务问题进行审核复盘,敦促各职能人员、业务人员对税务风险的认识与防范。

(二)逐步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1.主动沟通,降低涉税风险构建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是商贸流通企业开展日常经营活动的安全保障,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业务扩张,企业涉税风险无形中增加。对于常规性的业务开展前,应当积极与当地税务机构进行沟通,了解相关业务的税务要求,及时向税务部门反映企业近期可能发生的重大项目,咨询项目开展中可能的涉税问题,进而提高企业税务风险防范能力。2.规范企业内控体系,强化税务风险预警税务风险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各环节均有涉及,要针制定合理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根据业务自身特征、纳税特点、风险可能发生的节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税务风险防范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解决企业经营中的涉税风险。为此,企业可以设置专职人员对税务风险进行研究,分析业务开展中可能发生风险点,形成税务风险预警机制。

(三)定期聘请外部力量上门指导,强化企业自查监管1.邀请当地税务机关,定期到访企业指导通过邀请税务机关上门讲授、指导财税政策,帮助企业做好内部财税政策的落地,规范对税务相关业务内容的规范处理,通过规范起公司的“合同台帐”、“业务台帐”、“运输台帐”建设,促进企业业务和税务的双重规范,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财税规范意识和程度。同时,企业可以针对新建项目、新拓展业务内容向外部邀请专业的机构团队解决税务管理等各方面处理问题,以防范企业涉税风险。2.实施票据的集中化管理,做好纳税申报为方便企业内部强化税务管理,提高数据统计管理和诚信纳税意识,商贸流通企业可以借助企业管理系统规范采集业务信息和税务信息,在确保货运发票规范使用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自身经营行为,加强商贸流通企业的规范管理。对所有业务票据,包括道路运输发票、服务业发票、装卸发票、收款收据等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同时,做好网络申报工作,包括地方综合税申报表、印花税申报表、企业所得税报表、个人所得税报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财务指标一览表以及各类年度报表,夯实财税基础管理工作,规范操作流程。

(四)加强业务财务融合,优化内部管控流程随着业财一体化系统在各行业企业中的应用和普及,业财融合的优势愈加明显。商贸流通企业结合自身业务流特点,构建起企业内部业财融合系统,按照税务征管的要求和规范进行设计,融入税务管理相关功能模块,使得业务开展过程中财税管理人员可以提前介入,指导业务工作的开展。通过业财一体化系统,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可以提前对业务的涉税风险进行预判和评估,给予业务人员指导意见,形成事前监管,减少因税收政策不熟悉或忽视造成的罚金或违规失信行为。业财一体化推动了业务人员、税务管理人员沟通事前风险,相关信息同步共享,通过信息化平台显著提升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水平,逐步完善企业税务风险管控流程。

商贸流通业篇(6)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现存问题 改革走向

商贸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国计民生全局的战略性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商业改革起步最早,变化巨大,成效显著,但现存问题不少,必须深化改革,大力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趋势和特点

改革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项:

改革开放以来“三多一少”有很大发展。多种所有制、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形式,在继续不断发展,从而搞活了市场,活跃了经济,方便了民生。

多种业态并存,互补、竞争、共赢发展。业态就是商业经营形态,百货店、专卖店、专业店、超市、便利店等。早在2000年,有人说百货店会消亡,实际上优势互补,大中城市还要有百货店,只是其设备、人员多,经营成本高。各种业态要互相吸取优点,实现共同发展。

国内流通空间国际化。国际商业巨头进入中国,比如沃尔玛等,促进了国内消费国际化。生活方式和产品都国际化,进口商品增多。

流通产业信息化。一方面,传统商业得到信息化改造,厂家、商家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网上交易;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发展很快。线上线下都在发展,并且在不断结合、融合。

连锁经营和“农超对接”在城乡广泛持续发展。连锁经营作为零售商业的主要形态,正在我国蓬勃发展。我国连锁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量的8%-10%,美国占到60%,我国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消费大变革,出现消费革命。特别是加入WTO以后,2000年以来,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调整优化,消费方式不断变化。如今人们日益关注安全消费、健康消费,追求绿色消费。中央提出实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消费兴起,条件比较好的讲究个性消费,方兴未艾,潜力巨大。消费革命,要求商贸流通产业不断创新。

我国商贸流通业现存问题

第一,对商贸流通业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至今在全国各地“重工业轻商业”、“重外贸轻内贸”还是普遍现象,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工业现代化。改革开放以后,对外贸易弱,所以重视对外贸易。现在要改进,不能重工轻商,只注重外贸不关注内贸。外贸是内贸的继续和延伸,外贸是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走出省界走出国门。前些年内贸未列到政府重要议程,人、财、物力投放少,讲外贸多,讲内贸少,总体上还未将其摆到重要日程上。现在理论上已清楚。1999年时任副总理吴仪,在上海主持召开全国流通现代化会议,明确提出现代流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是卖方市场,商品供不应求,主要商品厂家具有话语权,消费者求助于卖方。改革以来商品生产大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主要商品开始供大于求,现在卖方求于买方。在这种情况下不是生产决定一切,而是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流通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要将商贸流通从末等行业转变为先导产业,现在已经形成了共识。

第二,流通效率偏低,成本过高。包含3个层面:一是商业资金周转缓慢,主要是指传统的流通业,不包括电子商务,流动资金周转平均一年2.4次,而发达国家年均20次以上,我国不到其八分之一;二是物流成本偏高,我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前几年为21%,2012年为18%,还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美国只有10%;三是利润率偏低,商业低利、微利经营,由于百货店成本高,而电子商务也竞争激烈。2003年,我国企业500强中的连锁企业,利润率平均为1.06%,沃尔玛2002年为3%以上,差别较大。反映出我国企业利润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不仅物流成本偏高,整个流通行业费用偏高,我国商品流通速度慢,进入最终消费之前,90%的商品在流通环节,原因或者是环节多,或者产销不能直接接触,所以流通费用高,并最终加在商品价格上。据统计,流通环节的利润占商品总利润的四分之三。生产环节和零售环节利润偏低,是造成菜价偏高、而农民增收难的重要原因。

第三,农村流通落后,设施薄弱陈旧。其中较重要的原因是投入少。近十年来有了很大改观,但还不尽人意。农村流通落后,造成“卖难买难”,影响农村发展,影响农民增收。

第四,流通企业集中度偏低,散、弱、小。我国缺乏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大型企业和集团,即商业航母。我国上海百联公司集团、王府井百货集团公司是国内最大两家大型企业集团,武商集团也较大,但与真正的“商业航母”仍有一定的差距。我国本土化的“商业航母”还未真正形成。

第五,商业地产和商业网点建设重复,商业资源浪费严重。近几年来,出现投资过热、重复建设的问题,而十年前的情况是网点不够。最近十年,商业地产发展迅速,投资较多,造成地产资源、商业资源浪费。原因之一是调控管理没有跟上,宏观调控不足,规划不足,规范管理不足。还有一部分商业街名不符实,开始红火,之后疏于管理。比如西安西大街,被商务部命名二级商业街,原来希望仿宋代的建筑形成商业街。商业街不能过长,西大街不行,公交车通过,是交通要道,不利于商业街的形成和发展。全国许多地方存在“有场无市、有市无场”问题。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有实现的必要条件,达不到条件则可能无法继续发展。

第六,物流组织落后,尤其是区域性的大型的第三方物流平台落后。现在大部分厂家自办物流。专业化物流缺失。因此我国组织形式落后,物流成本偏高,2012年为9万多亿,占GDP18%。

第七,商贸流通秩序、市场秩序混乱。制假售假现象很多,有屡禁不止继续发展的状况,原因一部分是厂家商家缺少诚信意识,商业道德意识缺失。当然也与国家宏观管理、质量管理检测不到位有关系。缺少监测、检查的标准。

第八,电子商务发展很快,但规范缺失,法制缺失。不少假冒伪劣的产品转移到网络上销售,出现在网购中;电子商务竞争也较激烈,只能薄利多销。

第九,内贸的商业教育落后,商业人才培育滞后。1998年,当时全国财经院校撤去贸易经济专业,原来我国相关博士点是贸易经济学博士点,现在则改为产业经济博士点,只保留了流通经济研究方向。撤消专业之后,专业人员流失、资料流失,没有专门人才,国家取消投入,影响很大。1998年只有6所高校保留贸易经济专业。经多方争取,2012年教育部决定恢复高校贸易经济本科专业,但其实际恢复建立需要时间和条件,不是短期能解决的问题。

商贸流通业改革走向

总体上说,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可归纳为五点:大力提高流通效率;引导生产发展;促进居民消费;加快转变流通产业发展方式;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比如,就陕西而言,商贸流通业总体发展要求是,按照打造关(中)-天(水)经济区商业功能区的需要,实现商贸流通创新发展,把陕西建成全国西部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逐步形成内外贸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产销一体化、传统与现代一体化(比如传统商业也要与电子商务结合)的新型商贸流通业,充分发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和服务功能。具体到改革的方向和策略,涉及面较大,择要提出以下几项:

(一)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具体包括四项:一是要建立工业消费品的现代流通体系。根据我国城镇化、调整流通结构的要求,建立以城市为中心可带动农村的工业消费品流通体系,包括加快城市流通设施改造建设,组织新的流通组织、业态,覆盖城乡的大商圈、服务网络。二是加快建立城乡对接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特别是新型农产品流通组织,培育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标准化、冷链化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三是加快建立大宗商品流通体系。这是工业化深化发展的要求,对于煤炭、钢材、粮食、食油、矿石等能源和原材料的大宗商品,建设有较强资源配置能力的现代交易方式和物流支持的市场交易平台、组织和基地,实现生产资料和原材料的顺畅流通。四是加快构建内外贸一体的国际化流通体系。根据对外开放的新要求,深化引进来鼓励走出去,促进中外流通企业对接和合作,建立国际交易平台,形成内外一体的国际流通体系。加强国际采购、国外分销,建立展示中心、分销中心、营销网络,发展国外租赁业。

(二)大力提升流通现代化并推进流通产业创新

随着科技发展和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新型流通用人越来越少,网络技术运用使我国的流通业正在摆脱传统劳动密集型特征,向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的现代产业转型。有必要、也有可能大大提高流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进行流通方式的转变,提高流通的现代化水平,实行流通产业的创新。具体包含7项:技术创新,以自动化、信息化、标准化为核心实行技术创新;以电子商务为引领进行交易方式创新;以连锁经营为先导进行流通业态创新;以商品配送为重点的物流服务创新;以绿色低碳为核心进行商业运行模式的过程创新;商业主体营销观念创新,牢固树立以消费者论为基础的市场营销观念;商业制度创新,含商业企业制度创新,商品交易制度创新,政府对商业调控制度创新等。

(三)着力培育本土化的大型流通企业或集团

现代流通必须有大型的流通企业。本文归纳为四点:一是要推进流通企业的并购重组和联合。大型流通企业的行程需要有联合,涉及内容很多,如改革产权制度、政策上部门的支持。要允许打破所有制界限,发展强强联合,组建战略联盟,加强工业品联购分销,加强农产品分购联销,如陕西苹果最终通过供销社发展壮大。实行信息共享,实行错位经营。二是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型企业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包括公司治理。三是引导企业提高综合素质,包括人员素质、企业形象、企业理念提升,人员培训等。四是内外资企业实行平等国民待遇。

(四)整顿和规范市场流通秩序

此处强调四点: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弘扬商业职业道德;生产厂家严格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检验,从源头上解决质量问题;严惩制假售假行为;加强流通法制建设和管理。

(五)发展商品流通的区域互联互通

此处包含两个方面,对内和对外。对内而言,首先大力发展省内各地区互联互通和省内外互联互通的交流合作。省内企业走出去,强调对外走出去,先走出省界。二是大力发展国内外联动交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建立分销机构、展示中心、国外营销网络和物流网络。

(六)推进产业间融合发展

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商业体制改革要农商、工商、银商联合,但结果不尽人意。推进产业间融合发展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推进商业与农业融合比如实现农超对接,实现农业与批发市场企业的对接;二是推进商业与工业的融合,商业可以向工业生产领域延伸,订制、委托加工、参与产品研发设计,也可以与工商企业签协议;三是发展内贸与银行的融合,解决融资问题,取得银行支持,加快资金周转。银行的支持很重要,理论上讲,商品流通是借助货币流通实现的,货币流通通过商品流通才发挥作用,正因为货币流通内外交流才发达,才有人民币跨境结算和人民币的国际化;四是加强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文兴商,以商兴文,进行文化产业与商贸流通结合;五是加强商业与旅游业的结合,通过商业发展旅游业,旅游带动商业餐饮业,使本地优秀文化走出去。如陕西省在商旅文结合方面大有发展潜力,政府应将其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商贸流通业篇(7)

所谓的“互联网+”实际上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即对传统行业经营模式的一种技术性转化,并在转化的过程中创造新的业务模式。“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融合的过程(宁家骏,2015),是一个系统性概念,涉及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乃至互联网金融等各个方面。“互联网+”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包括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梁海红,2016;孟妍、王亚民,2016)、物流管理创新(郭金勇,2015)及经济发展(方巍巍,2017)等方面。”互联网+”促使信息更加对称(孙韬,2016),搜索成本大幅度下降,交易效率则大幅提升。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一轮互联网创业浪潮正在形成(辜胜阻等,2016),“互联网+”背景下国内创新创业的热情有增无减。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得创新创业活动十分活跃,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变革。在运用互联网技术方面,英美等国早就走在了前列,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AMP)及《网络空间国际战略》(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Cyberspace,ISC),英国高校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的《JISC2010-2012战略》、《信息经济战略2013》等一系列行动计划和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旨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我国在2017年3月份了《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进一步表明国家对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高度重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许多行业将会发生巨大变化,生产经营形态会发生革命性变革。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新经济的到来,充分把握数据时代机遇,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望获得新的突破和机遇。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评价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商贸流通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社会再生产的中间环节变成中心环节,由末端行业变成先导产业(任保平,2012),成为支撑相关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商贸流通业与消费市场和物流运输市场密切联系,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起居离不开商贸流通业的支持。我国商贸流通业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对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有赖其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发展方式分析,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资本和技术的大量投入。如表1的统计,劳动贡献率(1997-2014)平均值为8.97%,而资本的贡献率达到了79.49%,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为77.23%,这种贡献率结构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方式相吻合。在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影响下,企业发展依靠投资主导,结构性失衡问题比较突出,这点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中也有明显的体现。从统计分析数据能够看出,无论是劳动、资本还是技术进步都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贡献巨大,且贡献率处在不断的增长当中,技术进步和资本的贡献率基本持平,这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1997年至2001年技术进步贡献率为53.42%,2001年至2005年资本的贡献率超过技术进步(70.81%),表明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对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演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商贸流通业传统的发展方式在创造企业利润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问题:一是传统发展方式下商贸流通业依靠单一进销差价盈利模式获得生存,盈利模式单一,增值服务相对缺乏,经营方式较为粗放;二是依赖简单重复的物流实现货物跨区域的运输,交通线路规划不合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净利润微薄;三是企业库存管理经验性因素过多而技术性因素相对不足,容易出现产品积压和资金周转困难;四是传统发展方式下商贸流通领域的企业融资难问题制约其发展。

“互联网+”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

(一)“互联网+”的动力之源分析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商贸流通业的经营方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营方式被优化,价值链的主导模式被重构(宋瑞,2015),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高效快捷,交易成本逐渐降低,服务效率在不断提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络用户规模达到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提升了2.9个百分点。充分尊重行业发展规模,拥抱信息技术变革,利用互联网生态创造新的价值是商贸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选择。如图1所示,“互联网+”带来了信息技术的变革,使得经济参与主体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快捷,参与网络交易的各方积累了原始的数据资源(见表2),通过运算便可转换成新的生产要素。数据资源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在信息基础设施(云+网+端)上实现高效传递,并通过各类算法模型进行信息汇总分析,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以辅助商业决策。信息基础设施的广泛建立为分工形态提供了平台,使得不同主体之间能够实时进行协同合作与分工。“互联网+”催生出新生产要素,与资本、劳动等传统经济发展要素共同构成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影响要素。信息时代里信息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经济要素,而在DT时代(数据时代)里各类数据构成了新的要素,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出现能够将各类无关数据转换成有价值的信息,从中挖掘商业价值和商业机会。(二)互联网渠道运用分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商业生态产生了系统性的变化。众多企业开始逐渐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业务推广,在国内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企业市场规模正在进一步扩大。根据CNNIC的调查,2016年我国企业选择互联网作为营销渠道的比例为38.7%,较上年提高了4.9%,手机渠道2015年为10.5%,2016年为10.6%,电视渠道2016年为17.6%,通过户外广告营销的比例为28.7%,占比要低于互联网渠道,整体而言借助互联网进行营销推广的比例远远超过其他推广模式。表3统计的是我国2010年至2015年间网民数量的增长情况,网民数量的大量增长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是商贸流通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关键。表4所统计的是我国企业开展互联网营销的比例,2011年互联网营销占比24.2%,这一数据到了2016年已经增长为38.7%,增长趋势明显。就商贸流通企业而言,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行业的发展趋势,多数企业纷纷布局互联网领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行业变革,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提升市场竞争力。从表5的统计能够看出,企业开展在线销售和在线采购的比例逐渐增加,2016年在线销售比例达到45.3%,而在线采购比例为45.6%,增长幅度较大。从企业采购、销售、物流到消费者购物等各个方面,互联网技术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这是“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销售环节而言,互联网技术使得精准营销模式得到大幅度推广,企业获取客户的渠道越来越多,获取客户的成本也越来越低,对市场的分析能力逐步提升。互联网技术也使得物流配送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对库存决策和物流路线规划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对消费者而言,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便捷购物,充分做到“货比三家”,提高了购物消费的效率,大大方便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互联网+”背景下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变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