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校武术论文

高校武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19 16:49:02

高校武术论文

高校武术论文篇(1)

关键词:高校武术;课程;改革;分析

武术是我国的传统功夫,大学生在大学课程中学习武术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养成强健的体魄,方便以后的工作。同时,学习武术知识能够提升安全感,陶冶人们的情操和修养身心。比如,我国传统武术之一的太极拳,当今社会是生活节奏比较快的社会,太极拳可以让人们静下心来,慢慢地思考和生活,因此,武术的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刻不容缓,老师们应该正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学生也要从自身做起,了解在学习武术过程中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共同改进,促进武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

1高校武术课程设置的现状

新教改的实施,使得高校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注重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技能的培养,但是对于身体素质的培养,一些大学做得还不到位,使得大学体育教学只是一个空架子,徒有其表,不能充分地发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因此,各所高校应该对自己的武术教学甚至体育教学现状进行深刻的思考。下面主要从武术课时比重、选修情况以及授课内容方面分析高校武术授课的现状。

1.1武术课程在高校体育课时中的所占比重

我国教育局规定,高校在一周内至少要有一节体育课程,但是在实际的高校中,大一、大二的学生一般还是一周上一节体育课,后来由于临近毕业,学生的事情和专业课程安排比较紧,体育课程一般不会再进行,也就是说现在的很多高校的体育课时都达不到教育局的最低标准,这就降低了体育课程的作用。体育课也一般是打篮球、羽毛球或者乒乓球这一类的体育课程,武术由于学生们的了解太少,课时比国家规定的最低课时数要少很多。由于时间的限制,老师就不能进行详细系统的授课,使得学生们对武术课的反响不好,进而影响了老师们上课的积极性,周而复始,学生上课没有兴趣,老师上课没有动力,使得武术课授课的效率极低。

1.2武术课程的选修情况

在实行的新课程改革中,武术是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核心课程的,这样的课程应该是开设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两大类的,于是高校就按照要求进行课程的开设。但是,由于学生对武术的了解不深,对学习武术的兴趣不大,认为学习武术一般是男生或者是野蛮人做的事,即使是作为必修的课程,学生们在进行学习时,也不认真,只是为了应对期末考试,学习武术的兴趣不大。作为选修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课,选择这一门课程的人数很少,但是学生只要是选择了,就会好好地进行学习。

1.3高校武术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方式

我国对武术课程的授课内容都有规定,但是我国高校在设置武术教学内容时,一般是会将比较常见的太极拳和散手作为主要的内容进行授课,对于传统武术的一些其他的传统项目则涉及很少,这就导致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比较单一,使得武术教学中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作用降低。另外,在讲课的方式上太过于死板,就是老师先做一遍动作,然后学生继续跟着学,使得武术教学失去了兴趣,学生不愿意进行武术学习。

2武术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通过对高校武术教学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高校在武术课程开设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下面我们进行具体的讲解,以便我们改革的实施。

2.1高校武术课程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校在进行武术教学中,只是对学生进行一些简单招式的传授,老师先打一套拳法,然后学生进行学习,然后再对其中的一些名词进行讲解,整个的学习过程就显得很呆板,学生根本没有兴趣进行学习。还有的老师在上课中,就是讲几个招式,剩下的时间就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学生一般只是简单地进行练习之后,就放在一边不管了,对武术的精髓部分都没有掌握,反而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在以后的选课过程中,学生之间将上课的过程和内容进行相互的传播,越来越少的学生选择这一门课程。

2.2高校武术相关的设施配备不够完善

高校武术教学的另一个弊端就是基础设施不完善,现在许多的高校体育设施严重落伍,只有简单的篮球场、操场等,不能够满足学生日益丰富的需求。一些武术需要的基础设备和一些场地,大多数学校基本没有。学生在需要设备时,就没法得到满足,在做一些动作时,由于基础工具的缺乏,使得学生不能完成这些动作。学生在课下想要进行武术练习时,也缺乏场地,这样就使得学生们的武术能力得不到提高,武术学习一般都是课上进行,学生不能进行课下的练习,使得教学效率也大大下降。

2.3高校武术教学的价值取向不正确,教学观念落后

武术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高校进行武术课程,可以向学生们宣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得我国的武术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武术属于体育项目,但是又高于体育。但是我国高校在开设武术课程时,只是把它当作一门体育课程,每周进行一次上课,在课堂上,老师一般也是讲授武术的运用技巧,也就是说高校完全忽视了武术的传统文化教学,使得学生得不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理念完全与传播传统文化相悖。武术教学中,对学生的习俗教育和心理的教育才是武术教学的核心,很显然,在多数的高校武术课程中忽视了这一点,不利于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3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措施

3.1将高校武术授课内容进行优化整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武术的运动有一定的形式,因此,高校在设置武术课程的内容时,要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进行内容的选择。学校也可以依据专业、性别、兴趣等进行个性化教育,将学生的兴趣作为导向,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得学生能够乐于对武术学习。武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们强健体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涉及一些健身方法的传授。另外,在讲授理论知识时,要摒弃过去呆板的授课模式,选择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提高高校学生的武术理论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2高校要更新武术教学的理念和价值取向

高校在武术教学中要转变教学理念,武术不单单是一门体育课程,它更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们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将武术教学的民族性融入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武术课堂上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

3.3提高老师的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高校在发展武术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提高武术老师的素质,高质量的师资是学生们能够学好武术的基础。聘请专业的武术大师到大学进行任教,另外,要组织老师和其他大学老师进行武术方面的交流,促进共同的发展。在教学中还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成为武术课堂的主人,可以让学生进行武术的创新,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老师和学生要共同努力,提高高校武术教学的质量。

4结语

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是武术的传承者和创新人,因此,大学的武术教育要做好它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对武术的爱好和兴趣,帮助学生积累一定武术知识。因此,高校要了解当前本校武术教学的现状,找出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及时地做出修正,为学生的武术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武术素质。

作者:马锦梦 单位:郑州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新雷,张晓丽.浅析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改革[J].体育研究与教育,2005,20(1):79-80.

[2]王红芳.影响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模式改革的主导因素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0,7(3):59-60.

[3]王焕燃,程谦.高校武术课程改革思路及具体建议研究[J].才智,2016(23):33-34.

高校武术论文篇(2)

关键词:高校;武术文化;教育;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2—0026—03

1前言

高校武术文化教育是指在高等学校里,教师与学生按照某一特定体育行为规范,在课外群体竞赛以及武术教学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精神以及物质财富的总和。科学合理的培育高校武术文化教育,并努力对其进行引导,使其不断实现创新,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武术教学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建设不断前进,并使高校体育文化内涵得到丰富以及发展。[1]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院校在武术文化教育开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过分注重技术传授、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导致高校武术文化教育的实效性较低。本文通过对高等学校武术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提出了提高我国高校武术文化教育发展的对策,为推动我国高校武术文化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促进其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我国高校武术文化教育的现状

武术运动具有非常广泛的适应性,不受运动项目、时间以及地点等因素的局限,在我国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高校传统武术文化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学模式一般通过一套较为固定的套路开展,具体包括内容讲解、动作示范、动作练习以及纠正错误等这几个规定的环节开展,武术教师多数注重将基本套路教给学生,而忽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创新意识。[2]这样学生为充分把握一套完整的技术动作需经过多次的练习,花费很长时间对繁琐的技术进行练习,因此造成学习兴趣降低,出现厌学情绪。教学属于教师和学生双向交流活动,属于两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但是,中国高校武术文化教育仍是灌输式教学,过于注重教师教授的内容,忽视学生真正能够掌握什么内容。在高等院校武术文化教育开展过程中,尽管在教学计划里设置了一定的理论课,实质上,多数教师并未根据计划安排开展理论授课,教师以及学生都忽视了武术文化理论课的重要性,再加上教材设置的理论知识偏少,造成学生在武术文化理论方面了解的非常少,这对于学生知识视野面的拓展很不利。

因在教学内容方面没有足够的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课堂上教师又占据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对武术技术技能掌握得一知半解,对武术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加肤浅,阻碍了武术文化在大学生中的普及与推广。[3]部分高校武术教师没有充分吸取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知识内容,导致了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在高等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以及功能不为人所重视。通常情况下,对于高校来说,其设置的武术课时相对较少,多数时间投入到学习体育技能中,不重视武术文化教学。过分强调技术、课时不足造成高校学生很难领会到武术功夫的真正内涵。[4]尽管学生学习了武术的表面招式,却没有认识到“武术”的真谛,这样造成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很大落差,对武术学习产生失望并导致厌学情绪出现,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高校武术文化教育发展对策分析

3.1将学生个性发展融入到武术文化教育中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在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了以和为贵的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武术运动的发展传播。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来说,在客观上存在着调节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在高等校武术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例如武德与美德教育,将会有助于大学生形成“以武养德,以武健身”的思想。在按照教学计划进度开展工作过程中,应当按照具体实际情况,选择相对应的教学方法进行,充分满足学生个体的实际需要,使学生在身心愉快的环境中实现健身的目的。另一方面,在教学手段方面要根据学生基础选择适当方法,对基础较好学生,在熟悉基本技术练习以后就对其展开成套练习,同时还应该安排他们进行榜样示范和带头领做,通过朋辈帮扶的方式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对于基础相对差的学生,适当安排一些具有较强趣味性和游戏性的基本功练习,一方面可以提高武术基本功,另一方面培养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自信心。所以,高校武术教学开展时应该选择科学合理、灵活多变的方式和方法,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在情感交流的情景下学习武术知识。在教学活动开展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同学相互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双向交流,实现彼此间的良好互动,使其个人意志、情感、以及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和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教学过程中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

高等院校在武术教学实践过程中,一定要以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增强他们的体质,使其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他们形成习武、练武的爱好与习惯。以讲授学生健身方法、健身技能与健身知识为教学主线,尽可能选取那些与学生现实需要相符合、与学生专业学习相匹配的内容,使学生养成一种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5]例如在教给学生成套动作之前,先开展一些较为简单易学的技术,像擒拿、散打、截拳道以及跆拳道等,或者安排一些和课堂内容配套的小游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充分强调积极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让他们尽可能和相关学科理论拓展知识相联系,例如、运动保健学、心理学、推拿学、技击防范学以及医疗学等方面的知识。除此之外,每堂课穿插一个“知识点”进行,例如创编套路的基本原则以及主要方法、防范招式和相关技击、武术实战技术能力、搏击的手段和方法、表演比赛以及攻防作用等知识。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健身和武术的理论以及技能,为学生将来练武与习武奠定基础,使学生的锻炼能力以及实战技能得到提高,从而树立起一种“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观念。

3.3培养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武术文化教师队伍

弘扬武术文化,最根本上应该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实现。武术教师是学生迈入武术殿堂的引路人,肩负着传承精神、传播文化、传授技能的重担。所以,只有将广大教师的武术技能与武术文化知识提高,才能为学校武术文化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就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师的整体素质而言,都具有较高的业务技术水平、综合人文素质相对较低、武术文化理论水平和学历状况严重脱节等问题,以及师资水平和体育教育发展之间不协调。按照武术文化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状况,一定要切实加强武术文化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武术教师人才队伍。首先,积极引进大量专业人才。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其与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专业人才相对较少,因此要想使学校武术文化建设的水平提高,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所以,高校应该积极将专业武术文化人才引入,他们一方面具备较高的武术造诣,另一方面还应该具备非常深厚的文化功底,唯有如此才可以使其引领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其次,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将武术文化专业人才从外界引入高校,尽管新增了一定的新鲜血液,然而这距离高校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实际需求相差很远,因此,一定要通过学习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武术文化师资队伍。对于学校来说,其应该建立武术教研室,选择合适的武术教师,为其提供条件,使其到专业武术院校进行再学习、接受再教育深造,接受规范的武术文化教学培训;聘请知名武术文化学者以及专家到学校举办学术报告会、对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同时还可以利用集中沟通交流、集中科研以及集体备课、集体切磋武艺等方式有效发挥武术文化教师钻研、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武术文化人才队伍,使他们能够发展成学校武术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并最终造就一支双师型人才队伍。

3.4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高校武术教师在开展武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课程实际情况选择分段教学、集体教学、提示教学、循环教学、理论教学、挂图教学以及分组考核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实施生动有趣、多样性的教学事件活动吸引学生,使其情感得到有效激发,达到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目的。武术教学具有非常明显的直观性,这就为运用多媒体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科学有效地对多媒体技术进行运用,通过集动作、声音于一体的视频、动画等方式,将声情并茂的动作技术准确、完美地展现给学生,使其能够清晰、准确的掌握所学武术动作要领,从而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武术基本功。另一方面,高校相关武术教学单位需要构建完善的武术教育教学体系,对新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优化与时俱进,将传统民族文化与武术教学体系相结合,构建一种完善的武术文化教育模式。除此之外,积极举办各种各样的校园武术文化活动,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武术文化环境,激起学生对武术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进一步巩固学生武术功夫的技术技能。

4小结

当前素质拓展教育在高校的发展,推动了武术文化教育在高校的普及与推广,也给高校的武术文化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高校传统武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跟不上学生学习的需求,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学习效果差、武术文化理论知识匮乏等问题;在高校武术文化教育中要将学生个性发展融入到武术文化教育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武术文化教师队伍、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等措施,推动高校武术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武术文化的传播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高等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发明.普通高校武术教育现状诊断及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2(3):64.

[2]杨明.高校武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J].学术论坛,2010(9):178.

[3]管慧香,王宁.传统武术文化在高校的发展及其对策探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0):118.

[4]胡毅.全球化背景下体育文化的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1(1):37-38.

高校武术论文篇(3)

【关键词】少林武术馆校;高等院校;合作办学

An Exploration of New Modes of Educa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Shaolin

Wushu Academies an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Henan Province

ZHAO Xin1, HU Yan-bin2

(1. College of Martial Arts, Wuhan Physical Education Insitute, Wuhan 430079, Hubei; 2.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9)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 reform,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enan Province and that of martial arts as a whole for us to promote the health and active development of Shaolin Wushu academies by exploring the new mode of educa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Shaolin Wushu academies an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finding a distinctive and innovative way in teaching model and ways.

【Keywords】 Shaolin, Wushu academy,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

民办武术馆校是由我国传统的武术馆、社、会、站、中心之类的体育群团组织发展而来的,是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期延续发展需要的产物,是体育社会化、教育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在民办教育事业发展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武术发展与传播的载体,武术馆校不仅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继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武术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河南省武术管理中心的魏来洲主任说,无论从武术流派、习武人数还是从武术的宣传来看,河南是当之无愧的武术大省、强省。现在武术界最热门的两个拳种少林拳和太极拳都发源于河南,目前河南武术馆校有400多所,习武学员达10万人,基本上分散在全省各地,其中以登封、周口等地较为集中,仅以少林寺所在地登封市来说,现有武术学校60余家,上规模的有20余家,学员总人数超过2万人,武校作为武术产业发展初级阶段,已表现出了武术产业蕴含的无限商机〔1〕。正确引导河南少林武术馆校的健康发展,对河南乃至整个武术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1少林武术馆校教育发展现状

“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上千年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奇葩。改革开放后少林武术影响迅速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我国有各级各类少林武术学校数百所,在校学生达数十万人,涵盖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大专教育(部分学校还设有留学生教育)的各级各类教育体制。少林武术教育的发展,满足了社会需求,促进了少林武术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少林武术教育带动全国形成的独特的“武校教育现象”,影响波及海内外,少林武术馆校作为传播少林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林武术馆校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而得到迅速发展,在继承传统体育文化、普及群众性武术活动、培养优秀武术人才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少林武术馆校在发展中遇到了不少阻力和困惑,也出现了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办学的学历层次低,毕业生难以符合社会对武术人才的要求。武术人才的培养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就要求武术馆校提高办学的学历层次、继而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就长远发展而言,少林武术馆校的发展,培养层次的提升是必然趋势。调查发现,武术馆校文化课教学的师资情况存在着结构不合理,教师学历普遍较低,教学经验不足,兼职较多,授课负担较重等现象。最让人担心的是教师来源复杂,流动性较大,无法保证正常的教学,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2〕研究少林武术馆校教育面临的困难与不足,探析少林武术馆校与高校教育合作办学新模式,是探寻少林武术馆校发展的一条新出路。

2教育合作办学的内涵

合作教育是国际上采用的先进教育模式。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合作教育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引进中国。20多年来,合作教育这一模式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得到了广泛、深入和持续的发展,特别是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产学研的合作育人模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基本方法和途径。逐步探索形成了合作教育的中国模式: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就高等教育规模来讲,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但毋庸讳言,也有一些问题困扰并将长期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其中,主要瓶颈问题有三个: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就业水平。这三个问题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

3依托高校平台提升少林武术馆校的办学水平

中国高等教育完成了第一次历史性的跃升,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历史发展的新起点,即将迈入一个发展新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四个结论:第一,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第二,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走出了亦步亦趋的模仿和跟随阶段,需要从完全追赶型战略发展模式转入追踪与自主发展并重的新发展阶段;第三,从高等教育大国开始迈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成为中国教育的新使命;第四,高等教育正在成为推进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源。少林武术馆校可以借助现已发展比较成熟的高等学府,依托高校这个大平台,使自身的教学模式、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得以提升。

3.1建立合理机制创造合作办学条件

制度化少林武术教育与传统的少林武术教育在教育目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别。所以少林武术虽然在形式上实现了制度化教育,但并不说明少林武术教育就真正跟上了现代化教育的步伐。客观地说,我们对民族传统体育制度化教育尚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对民族传统体育如何与现代教育接轨,教育过程中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相当一部分少林武术学校也存在不健全的问题,还有部分学校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执行政策和规章制度时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却忽视了政策、规章和制度的强制性,使得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另外,部分武校忽视了自身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教育形式、教学内容、招生对像与普通学校的差别,采用了拿来主义,全盘照搬了普通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造成制度与实际情况不符,降低了制度的适用性。少林武术馆校要与高校合作办学,首先要建立规范机制,机制的本意则是机械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教育机制指的是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这些方式即机制主要有如下三种基本类型和九种子类型。一是教育的层次机制,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机制;二是教育的形式机制,包括行政――计划式、指导服务式和监督服务式三种机制;三是教育的功能机制,包括激励、制约和保障三种机制。〔3〕少林武术馆校可以参照教育机制基本类型进行机制规范,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

3.2整合资源加强少林武术特色教育

合作办学的前提是不失少林武术特色,少林武术馆校与高校教育合作,有利于实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真正做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利于高校武术专业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特别是在教育实习这一环节中,将具有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大学生落实在武术馆校实习,并有高校专职教师辅导学生实习,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社会实践能力会提高很快。高校可以为武术馆校提供好的教学经验、管理模式和良好的信息平台,同时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林武术进入高校,无疑对“学院派”的教学内容是一个冲击,为高校武术教学也注入了新鲜血液。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来看,办学经费不足和短缺成为普遍问题,特别是针对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必须有实际操作动手能力方面必备的实习基地,这单凭学校自身是难以解决、难以满足的。怎么办?互惠互利、双赢多赢的教育合作办学成为办好应用型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必然的选择。少林武术馆校能够为高校提供部分资金和实习基地,这样高校与武术馆校互利互惠,资源共享,为打造具有少林武术特色的馆校会起到积极作用。

3.3激发活力促进少林武术馆校办学育人模式

为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少林武术馆校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进行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一是“请进来”。武校可以聘请当地高校的专家为专业教师开设讲座,以提高教师前沿学术理论水平。二是“走出去”。少林武术馆校的教师,要定期到合作办学的高校进修,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进修后将新的知识和技术带回武校,合理融入到教学中去,将有效地提升武校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推动具有少林武术特色的馆校建设。有了过硬的师资力量,少林武术馆校的教学质量一定会随之提高,培养出的学生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也要激发武术馆校的办学活力,为部分少林武术馆校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深造机会,为他们提供跨进高等学府的机会,这对武术馆校教育会是一个有力的刺激,有了好的出路学生自然会安心在武校学习、习武,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4结论

少林武术馆校与高校教育合作办学新模式的实施,首先要提高合作办学层次;再者要积极开展高校与少林武术馆校教学领域的合作;还要扩大学生的规模,真正实现双向交流;最后就是建立某一地区的教育合作联盟。少林武术馆校与高校教育合作办学新模式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不断完善,两者在合作的过程中,才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少林武术馆校与高校教育合作办学新模式,是少林武术馆校发展的一条新出路。

参考文献

〔1〕杨本升,刘爱荣,李成银.发展传统武术的思考〔J〕.

山东体育科技,2001,23(1):76-78.

〔2〕爨逢春.河南省武术馆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校武术论文篇(4)

关键词:武术;高校;公选课;推广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57-02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武术则被视为民族的瑰宝,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体育手段之一。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具有健体、防身、娱乐、观赏审美等多种功能和价值,在学校体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如何更好的推广武术公共选修课在普通高等学校的中的价值,是广大体育教师肩负的使命。

一、当前高校推广武术公选课的现状

武术分为必修课程和公选课程,在普通高校中,对武术公选课程的研究一直很少,在研究方向和内容上,大多数武术课程在普通高校中的开展都是以太极拳、武术套路的技术教学为主,对于武术的健身、防身、审美和武德教育等价值的研究几乎没有。近年来,在新《课程方案》的背景下,各高校对武术公选课程做了不同程度的修订和改革,但修订和改革力度不大,其成效和价值不明显,因此,在高校中普及武术公选课程成了发展的必然。

二、武术公选课在普通高校中的推广价值分析

1.武术公选课之于大学生个体锻炼价值。①提高高校学生的健身理论和益智观念。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武术健身理论的讲授,使学生明确在武术课程上的锻炼对人体各个系统和机能的影响,从而提高武术普通高校教学的理论水平和指导能力。众所周知,武术课程是一门具有强身健体、壮内强外、内外兼并的健身健美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医理论以及养生导引的熏陶,通过练习:对外可以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受到由内到外的全面调养。普通高校中开展的公共选修武术课,不仅对血管,心血管系统有良好的影响,而且有利于调节神经系统、陶冶情操、缓解压力,还能够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开发智力、充足精神。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武术运动与人的智力活动能够相互调剂,促进体力与智力的恢复,同时,武术课程在普通高校中的推广也是个体智力发展的途径。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学生而言,经常参加适量的武术课程的练习不仅有利于各种器官的发育和发展,而且能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对于大脑的发育也是非常有效的。②加强高校学生的育人功能和武德教育。加强武德教育,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有的道德品质。传统武德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期的武德概况为“树立理想、为国争光、见义勇为、团结互助、修身养性、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庄”,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是一致的。拳彦中讲到:“未习武,先习德,武以德立,以武显。”学习武术特别是普通高校中的公选武术课,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通过武德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武学的内涵,树立正确的武德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并能正确指导自己的行为规范。在学习中,按照武德的行为要求自己,表现出个人立身风度以及容端体正的尚武本色和特有的“精、气、神”。教师要注意学生课堂的表现,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武德观。武术课程的教育价值还体现在能够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果断勇敢、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高校推广武术公共选修课程就是一个锻炼学生思想品德作风,处世哲学的过程,更是人生观价值观是改造过程,可以真正让大学生体会到育人的道理。③激发学生的健身观念和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探求。武术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作用,受到了社会和很多普通高校的普遍欢迎。日本医学家古田信夫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武术具有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医药效果,多对高血压和肥胖病特别有效。此外,武术中的各种拳术和各种手法也具有医疗保健作用,例如:形意拳崩、炮横、劈、钻五拳,相应与五行匹配。练习这五拳可以相应收到练肝、心、脾、肺、肾的效果;八卦掌以及不少的拳种均强调站桩及行拳时要注意“五指抓地”,这有促进内气通畅的功效。高校学生通过学习各种武术拳域,在学习攻防技击和健身健美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传统智慧结晶。现在许多普通高校开设武术公选课学习武术套路,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运动的表现形式,而且更需要了解武术中“一招一式”的由来和文化的底蕴并将其发扬光大。教师可以运用力学、心理学知识从攻防的角度剖析动作,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兴趣,以加强学生对武术内涵的理解。武术的这种哲学思想,现在正普遍被高校教师和学生逐渐认识,并正发生着越来越深的影响。

2.武术公选课之于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分析。①加强高校学生的技击能力及欣赏水平。抗击性是武术的本质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的一些不安定的因素逐渐增多,人们迫切需要一种防身的本领。现今武术课越来越多的被普通高等学校所接受,并且在除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中普及开来,这就为学生乃至社会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因此,在高校学生中推广武术公选课程,他们一定会在长期的科学化的练习中掌握一套防身技能来克敌制胜。武术在普通高校中还具有娱乐、观赏、丰富业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学生通过参加武术课的学习,可以愉悦身心,可以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习效率。②丰富高校学生的美学价值及审美能力。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对武术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审美特点在武术中有着集中的反应。武术的美,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古代就有“武舞”的娱乐表演,武术的某些表现形式和技艺已相继被我国的戏剧、舞蹈、杂技所吸收和借鉴。武术的美是给人一种矫健的运动之美,同时在健身、动态节奏和神采上又兼有民族风貌的英武之美,是高度的力与美的结合,是一项很有健身效果和艺术之美的体育运动。武术包含功架造型、攻防技击和手眼身法步以及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其中,功架造型直接产生技艺形式之美,攻防技击是武术特有的内涵,武术之美寓于攻防技击之中。武术具有美学价值,丰富了普通高校的美学内容,给高校学生提供了一种高尚的美的享受。在高校武术公选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讲解和分析武术美学特征和美的表现形式,了解武术的美学价值,构建审美心理,提高审美能力。

武术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对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具有多元性。作为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我们要加强武术基本功的练习和武术套路的学习,同时,还要了解和掌握武术各种攻防技击的拳种的练习,以实现健身、健美、益智、教育以及提高审美能力、构建审美心理等多种价值。

参考文献:

[1]郭霄祥,攀红岩.在普通高校发展传统武术的可能性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6).

高校武术论文篇(5)

摘 要 传统武术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经过历史淘洗沉淀下来的民族瑰宝,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近代以来传统武术受到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巨大冲击,其文化流失非常严重,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和困惑,在高校教学中也概莫如是。本论文是笔者近十年高校武术教学经验之总结,期望通过此论文解决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困境,并为其发展谋得一条出路。

关键词 传统武 高校 体育教学 困境 出路

21世纪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国际体育民族化和民族体育国际化。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已受到国人乃至世界其他民族的接受和认同,正快速融入世界体育文化发展之中①。同时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西方体育项目文化的、价值的冲击,在某种程度上武术运动淡化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忽视了民族独特的健康理念和价值观,这些必然影响武术运动的深入普及。武术教学是武术文化延续和更新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和载体,如何在武术教学中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以及对现有的文化加以改良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以奥林匹克体育为代表的西方体育与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体育进行新一轮融合,受竞技武术影响,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日益举步维艰。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开展传统武术教学,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此了解当下高校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和困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有关普通高校武术运动现状的研究较少,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几乎空白。

一、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困境

(一)高校武术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科研能力不强

专业素质是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基础,而在我国高校目前的师资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武术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只是临时学会几套拳法现学现卖。这些教师对传统武术的理论和技能理解的不够深刻,不了解所授武术的精髓,当然更不可能将其传授给学生,导致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大减,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即使是某些专业武术教师,也没有对自己所学技艺和教学方法完全掌握,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高校武术教师学术氛围不浓,部分武术教师表现出强教学弱科研的情况,这不利于武术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武术教师在完成正常教学活动之后还要进行一系列的训练与学习来保持专业能力与身体素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专业教师很多业余时间,从而也限制了科研方面的研究与精力。

(二)教学目的不明确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的特点以及国内外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将体育课程学习的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5个学习领域。这5个学习领域的划分真正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发挥体育课程育人的功能。然而我们的高校武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这前三项学习领域,却忽视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项学习领域。致使武术中蕴含的传统民族文化和精神没有在教学中体现,更没有被学生领悟②。

(三)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武术教学内容单调、枯燥,与现代体育课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客观要求不符,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是高校武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现行的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内容基本上以五步拳、初级长拳三路、初级剑、初级刀、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为主。可是这些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教学的需要。

(四)考评制度不合理,理论课形同虚设,学生自我锻炼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高校武术课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判多为学期末的“技术考试”的形式为主,造成教师与学生片面的重视运动技术的传授与学习,而对每学期仅有的理论课视若不见。由于学生对基本理论了解少,不能正确理解武术学习的重要性,造成了学生被动、消极参与课堂学习的状态,对他们来说,进行武术学习不是体验乐趣、强身健体,而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的行为,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因而在教学之中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培养不了学生课外自我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五)武术教学缺乏训练场地

虽然近些年高校扩招,但大多数学校还保持着原有的体育场馆与体育设施,使得人均体育锻炼场所和器材相对减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体育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武术教学需要有一定的器材与场地,场地设施的不足与匮乏是影响高校武术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体育院系的专业学生来说室内场地是保证教学质量与动作难度必不可少的设施,但是室内场馆的匮乏与人均体育场地的不足是导致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质量不高、学生锻炼积极性差的主要原因。

(六)武术教学成果缺乏展示平台

竞赛是武术开展的重要平台,对高校武术的发展能起到推动作用。目前我国仅有针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全国性大学生武术比赛,就省级来看,1998年仅在江西省教委组织下举办过一次全省高校武术比赛。广东省高校大学生武术竞赛每四年一次,但参与学校少。不能参与竞赛导致教师缺乏竞争心态,学生缺乏竞争意识,致使高校武术群众基础差,从而影响高校武术运动的开展。

二、传统武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发展出路

(一)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武术专业素质水平

高校武术论文篇(6)

关键词:传统武术 体育教学

武术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体育项目。在长期的演化与发展中,形成了集健身、防身、养生为一体的独特锻炼功效,是一项很好的健身和终身体育运动。武术也成为了我国各级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一形式满足了不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而且由于授课时数和教学内容的增加,使得武术教学过程更加系统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一技之长。

一、大学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的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内容丰富多彩,分类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按照运动形式,可以分为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两大类。在当代大学的实践教学中,套路运动教学占据内容。

教学中武术的套路运动和正式的武术套路运动一样,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遵循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的徒手和器械套路演练。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武术主要有拳术、器械、对练和集体项目等。格斗项目在校园体育教学中开展的比较少,因为格斗运动在进行的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的几率比较大。现在校园体育开展的格斗运动有散打和太极推手。

二、武术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武术由于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色彩,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与精神都在武术的精神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武术同时对强身健体有着显著的功效,更可以锻炼一个人意志力,武术的道德也在不断的影响着现在的大学生,起到教人做人的作用,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着明显的地位优势。同时也因为武术神奇的强身健体的功效,也为其赢得了广大学生的喜爱。

1、武术课程是壮内强外内外兼并的健身运动。武术强调的是内外俱练,身心双修。通过练习对外可以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特别是太极拳强调用意识引导动作,长期锻炼对调解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气养血,改善人体机能和精神状态,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都有很大的作用。

2、武术课程可以自卫防身。武术的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都是以攻防的动作为主要内容,可以起到一定的自卫防身效果。这同其他的体育教学是有很大区别的,其他的体育项目能做到的仅仅是强身健体的效果,却不一定在自卫防身上取得很好的效果。

3、武术课程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意志。武术课程不仅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武术基本技艺,而且能培养吃苦耐劳、果敢顽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长期以来中华武术都有重礼仪、讲武德的优良传统。通过习武,让正在成长的大学生可以学会做人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礼仪守信、宽以待人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4、武术课程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武术项目的观赏价值很高,不论是技术动作的艺术美,套路演练时的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和谐美,还是团体竞赛时团队的团结一致的气势,都给人以美德享受和精神上的激励。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这是别的体育教学项目所无法企及的。

三、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学习武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武术内容非常丰富,一个套路往往动作多变,技术复杂,方向路线变化大,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难记,学不会,教学费力又效果差。

1、让在学生学会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武术教学应从“基本”入手,后教学拳术和器械套路。“基本”练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专项身体素质,提高基本动作规格,而且是学习拳术和器械套路、提高技术水平的基础。武术套路都是由基本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跳跃、平衡等单个动作组成的,基础是否扎实,动作是否规范,直接影响以后教学武术套路的效果。

2、重视武术基本理论的讲授。由于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善独立思考,喜追本溯源,要求从理论的高度对学习的拳术或器械进行概括,掌握规律性的知识,又喜欢怀疑和争论,富于想象,常常提出一些新的设想和见解。

四、通过武术课程在大学中的开展完善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武术文化体系应包括武术课程教学、武术协会及高校武术队。在校园武术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这三者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武术课程教学中,我们应从根本上突破工具性教育、实用性教育这个框架,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贯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可改变教学内容,开发短小精练的组合动作体系,将实用、娱乐、健身、休闲、文化融为一体,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及创造能力,充分利用书籍、光碟和网络传播武术文化知识。在武术课程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应督促全国各高校成立武术协会分会,对其进行引导,使武术文化能够有效地传播。在高校武术队建设方面,我们应让更多的普通学生加入到武术队的后备力量中去,要使高校的武术竞赛有其本身的特点,不要一味的走竞技化的道路,应该为武术而武术,为国家而武术,将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发扬光大[21]。只有将这三者不断的完善,才能使我们的武术文化在高校校园内更加广泛的传播开来。

五、武术教学在大学课程中的重要意义

高校武术文化源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高校校园武术文化的传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的师生属于高层次的文化群体,对武术文化的研究和传播都具有极强的创造力、感染力和辐射能力,我们应加强高校校园武术文化的传播,这对今后武术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创新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势必将武术文化更好地传播到全社会、全世界。

参考文献

[1] 许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教育传承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4).

[2] 王少军论传统武术发展现状与对策[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高校武术论文篇(7)

关键词:云南 地方高职院校 武术教学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066-02

1 引 言

武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有着古老的历史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它具有教育性、健身娱乐性、欣赏性、表演性等特征及功能,适合于在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活动。鉴此,本文主要是以云南地方高职院校武术教学为个案进行研究及分析。笔者调查发现,武术运动在当前云南地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及应用,现正在各级学校中发挥着自身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普遍得到学校师生的认可与肯定,参与的学生人群正在逐渐增加,在学校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但是,在教学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和完善的事项与问题。由此,本文选取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共6所地方高职院校武术教学作为研究对象。就云南地方高职院校武术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索,总结以往的教育实践经验教训,提出一些对策及建议,进一步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及水平,使其能够在高职院校更好、更快地发展,服务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和学生健康娱乐的需求。

2 地方高职院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

2.1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接受调查的6所地方高职院校中,共有4所高职院校开设武术公共课,占66.67%。在开设武术公共课的4所高校中,开设传统武术课的有1所,占7.69%,以国家规定套路为教学内容的有3所,占79.92%,以散打为教学内容的有1所,占15.38%。

以上数据表明,武术课程教学在云南地方高职院校中开设情况一般,从开设的学校教学情况来看,所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如课程设置不太合理,教学内容较为单一,课时数较少,器材不足等现实问题。目前武术教学的内容主要以国家规定的武术套路为主(主要是24式太极拳和初级长拳第三路),这一方面有利于教学计划、考核等内容的制定和实施,同时也为日后开展训练、比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和积极性。

高校武术课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实践课和理论课两类,然而从以上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在云南省的地方高职院校中专门讲授理论知识的只有6.52%,随技术课当堂讲解理论的占33.71%,基本上不讲解理论知识的占54.08%,从来不讲解理论知识的占7.71%。

2.2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指引和激励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现代教学论认为,非认知因素是学习过程的控制系统,而动机是这一系统的核心,动机对学习起着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有人形象地把动机比喻为汽车的发动机和方向盘。实践证明: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目地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之一。

据笔者调查统计结果发现,云南省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依次是:强身健体35.05%,防身自卫占占27.72%,考试拿学分占22.01%,随潮流占8.87%,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占6.25%。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和拿学分是大学生学习武术课的主要动机,这表明大学生把武术作为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和提高生活质量以及修得学分的需要。说明现在的大学生对武术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的还是不够全面和准确。武术的实用性、健身价值依然是武术课的主要内容,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武术课的学习达到即可健身又可防身的效果。但是,普遍地方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武术课教学中只教授技术技能要领而对其文化内涵知识介绍较少,无法满足学生了解、掌握武术全面知识的要求。

2.3武术课程教学的效果

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教师的演练水平、教师的人格魅力、学校对武术课的重视程度与开设规模、武术表演的水平等。所以,就要开展多种武术练习方式结合理论教学从学校的软环境到教师的具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热爱武术课的兴趣。因为学生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着我们教学的效果。

据笔者走访调查发现,通过对武术课程的学习,培养了兴趣的学生人数不是很多,反而在第二学年通过对武术课的学习,对武术兴趣下降的学生人数有23人,占6.25%。说明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武术课程学习后,对武术运动仍缺乏兴趣和爱好,这种情况应引起我们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另据笔者实地田野调查发现,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师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并不是学生所感兴趣的武术内容,也可能是与学生生活不贴近,学生对其较陌生。第二,部分学生认为武术是花拳绣腿,一点实用价值也没有,可见武术运动与学生对武术的理解相差较大。第三,部分学生感觉到武术运动存在较大的难度,自己本来基础又不好,对学习掌握武术技术技能的自信心不足,说明了大部分学生选修武术课程就是为了拿学分顺利毕业。第四,说到底,当前学校所开展的武术教学活动过程显然是过于单调,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4课程教学所需场地、器材和师资情况

2.4.1云南地方高职院武术教学场地、器材调查分析

武术教学的物质基础即场地、器材。拥有足够数量的场地、器材是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的前提,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作用,也体现了学校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状态。经过调查发现,开展武术教学的4所地方高职院校中只有2所有专门的室内馆,占38.46,还有一半多的学校只能在室外篮球场或空地进行教学;有地毯和镜子的学校只有2所,占23.08%。从调查结果来看:有84人对学校的器材比较满意,占22.83%。有101人对学校的器材基本满意,占27.45%。有183人对学校的器材不满意,占49.72%,还有一半的学生对学校武术教学的器材不满意,满意率较低,说明当前云南地方高职院校武术教学的可用器材还是比较欠缺的,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2.4.2云南省地方高职院校师资调查分析

作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素养、广博的知识素养、教育学素养。从调查结果来看,云南地方高职院校武术专项的老师占40%,非武术专项的老师占60%。从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有接近一半多从事武术教学的教师不是本专项毕业的,大多是其他专业的教师转到武术教学中来的,可见,武术专业教师的比例明显偏低,此种状况必然会影响到其教育教学的效果,一定程度制约了武术运动在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

3 地方高职院校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3.1学生对武术运动功能与价值认识不够

武术课程虽然在云南地方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活动已经有了一定的历程,但由于学校对其宣传力度不足以及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影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往往是应付了事的学习状态,导致大部分学生没能真正了解武术运动的文化内涵及其功能价值。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有关武术项目的教育科研成果不多,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功能作用的了解及认识的渠道不多;其次是学校普遍存在对武术运动的宣传力度不够,方式和手段较为单一,真正能够认识和了解武术文化的学生人数并不多;再次是学校对武术项目的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较差,现有的教育模式没能适应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3.2场地器材较差,师资力量薄弱

众所周知,拥有足够数量的场地器材和优良的师资队伍是武术课程在学校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及必备基础。据笔者调查表现,大部分的学校普遍存在场地器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并且这种状态存在已久而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一定程度影响到教学质量及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也阻碍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速度。首先是现在的武术教学大多只能选取在室外如田径场、空地等地方进行,而天气、场地、环境面貌等外部条件对武术教学影响很大,普遍学生对此表示不满意。由此可见,学校现有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已无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校应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努力改善授课条件,完善各种运动器械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以满足学校体育教育和广大学生学习武术知识的需要。另外,云南地方高职院校武术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处于较弱的环节,无法满足武术运动教学的需要,导致部分学校因缺武术教师而无法开展课程进行教学活动,虽然有些学校开设了武术课但其课时数较少,教学质量与效果较差。

3.3武术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武术课程在云南地方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活动已有一定的历史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好评,总体呈现出稳中有进的发展状态。但是,随着云南地方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当前武术的发展速度明显与之不相适应,已表出落后的发展态势。当中要算其教学内容单一和教学方法陈旧最为特出及普遍,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例如目前大部分学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依然以传统的全国学大纲中规定的武术教学内容为主,在武术教学内容的开发上没有创新与突破,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其实,我们在进行教学时除传授学生一些基础的武术动作技术之外,还可以增加武术理论和武术礼仪等方面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武术技术动作的同时能够对中华武术文化的丰富内涵有所了解。另外,笔者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地方高职院校在开展武术课程教学时,其教学方法还是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其教法欠缺新意和改革,较为单一而无创新,难以激发广大学生学习武术运动兴趣和爱好。

4 地方高职院校武术教学发展对策

4.1提高武术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将会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效果,也是影响该项目在学校发展的基础条件,应该得到学校的重视。就此,学校应关心武术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状况,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如应组织现有教师外出考查或培训,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校传授教育研究经验,引进武术专业的人才,引导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教育研究工作。通过上述策略与手段的实施,进而影响到教师的自我提高意识和欲望,完善他们的项知识结构及能力,逐渐促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使之成为教学、研究的双向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体育教学。

4.2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育实践经验证明,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对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可见,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对课程发展以及学生掌握技能知识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武术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校教学条件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分析、研究与改革。使其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紧跟时代步伐,要有所创新及变化,以适应现代学校教学的需要。另外,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采用声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尽量做到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武术运动的技术及要领, 让学生感觉到武术项目是较为容易学习和掌握的,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从而更好地提高武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4.3宣传武术运动的功能和作用

武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他集健身、娱乐、表演、竞技于一体,长期以来活跃于社会的各个地区,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重要活动内容,正在满足着不同阶层人民的健身需求。由此可见,正在学校进行文化知识学习的学生们应该掌握一项用以强健身体的体育项目,以其在现在及日后能够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而武术运动正好迎合了此要求,值得学生们参与期中进行学习。因此,我们应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武术运动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学生们能更深刻地了解武术的功能价值。比如在学校成立相关的社团、协会、俱乐部等活动机构,课余时间举办一些武术表演、训练和竞赛活动,以创建具有一定的校园武术环境和氛围,促进云南地方高职院校武术运动顺利的开展。

5 结语

武术作为一项具有教育性、健身娱乐性、欣赏性、表演性等特征的体育运动,其特有的功能价值及作用普遍受到了学校师生的认可与肯定,较为适合于在云南地方高职院校进行教育传承的活动。但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活动过程中,应加强对武术课程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通过这些有效的路径与策略,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了解、掌握武术运动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武术项目的兴趣和爱好,让参与武术学习的学生群体逐渐增加,促进云南地方高职院校武术运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岗.对我国高校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1997,(2) .

[2]秦子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