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媒介融合论文

媒介融合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20 18:02:17

媒介融合论文

媒介融合论文篇(1)

互联网思维是媒介融合的关键。互联网思维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对用户、产品、企业乃至整个商业生态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提倡“用户至上”,追求“极致的产品与服务、强大的社会化媒体运营”。正如“互联网思维”的提出者李彦宏所言,互联网思维堪比文艺复兴———注重以人为本,应成为我们一切商业思维的起点,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民主化的思维,它建立在平等、开放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人的价值、用户体验和受众直接参与表达。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和媒介融合大趋势,传统媒体往往强化自身优势,重视优质的报道内容,又不可避免地陷入“拿来主义”、“利用主义”,其商业网站、微信微博上的报道大多是把传统媒体上的内容稍加包装后照搬过来,仅把互联网当做传播延伸的渠道。这是一种以我为中心的工业化思路,谈不上真正的“融合”。传统媒体要想在媒介融合中制胜,就应建构互联网思维,在传播技术、思想观念、经营管理等方面与新媒体实现同一个平台上的融合。

二、以报业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互联网思维的建构

(一)坚持媒介融合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媒介融合发展,首先要树立媒介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意识,在思想上坚持媒介融合基本方向,强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有自己的传播模式和理念———自由平等,互动共享。十年前我们可以说传统媒体最大的敌人是新媒体,因为当时我们接触到的新媒体如手机短信、手机报,都只是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的延伸,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传播思路和模式。而现在我们可以说传统媒体最大的敌人就是互联网,如今我们使用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都以互联网为依托,用户可在短时间内创造信息并实现最大范围的传播和共享,“万物皆可以互联,互联成全生态”———这是互联网思维的范式,也是媒介融合应坚持的理念。

(二)利用互联网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推动媒介融合发展新媒体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内容相结合发展的过程,建构互联网思维首先要利用并发展互联网技术。部长刘奇葆称,媒介融合发展要实现突破,传统媒体就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发展移动终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整合新闻媒体发展几十年来积累的丰富资源,完善专业化、规模化的内容数据库,提升数据处理、储存能力,充分挖掘大数据背后潜藏的新闻价值。

(三)建立与互联网思维相适应的媒介融合管理体制实现经营管理上的媒介融合,首先要建立统一组织调度的多媒体采编平台,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媒体内部也要实现融合,如国内的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正努力向“全媒体”迈进,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提供初级新闻产品,经排列组合后生产出各种形态的终端信息产品,再通过多种媒介,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整合资源、节约成本,这是媒体内部业务融合最明显、最现实的价值,也是传统媒体的互联网思维在组织结构上的体现。

(四)强化传统媒体公信力、品牌形象与核心竞争力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传播关系中传者与受者角色界定越来越模糊,人人都是信息接受者和者。这种传播关系下诞生的信息难免失之客观,掺杂传播者即受众个人的主观臆断,对于事件的评论过多是情感控诉而不是理性分析,如微博上针对某话题引起网民的争执甚至骂战,这并不足以成为主导社会舆论的力量。传统媒体有多年建立的品牌形象、公信力和资源,例如已创刊五十余年的《人民日报》在受众心中就是一个权威、实力强大的品牌,这一优势同样可以成为人民网的宝贵财富。树立公信力的传统媒体将以客观理性的深度分析影响并主导社会舆论,这种公信力和核心竞争力在短时间内很难被复制或超越。

三、报业媒体关于互联网思维构建的融合实践

2014年5月,在沪召开省区市媒体融合发展座谈时提出“媒介融合”的概念,将“媒介融合”作为中国媒体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正式提出,然而对于这一概念的实践早已有之。2006年,作为网络新媒体的鼻祖———手机报诞生了,这是一种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向用户传送新闻、图片、广告等内容,成为短信之后的又一新媒体。2009年,新浪微博迎来了第一个报纸官方微博———杭州日报,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手机的3G元年,3G手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原来单纯的通讯工具变成了可以看电视、上网、看新闻、写博客等多功能的媒介,而且手机的功能还在延伸。这些都是媒介融合的广义体现。2009年8月,在遵义举行的国际绿茶博览会中,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各媒体的报道实现了技术、信息、人力等资源的共享,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贵州日报》首先从产业发展角度发表了《红色遵义的绿色战略》等深度报道30多篇;金黔在线承办2009年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官方网站工作,对开幕式进行网上直播;贵州手机报第一时间通过短信向用户发送快讯;新报和经济信息时报也从自身特点出发对茶博会进行了报道。

媒介融合论文篇(2)

媒介受众层面融合。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的技术优势显示得十分明显,传统媒体介质中所体现出来的信息单向传播,传受之间互动性差,受众参与性弱等等更为突出,而相比较之下的新媒体,极强的互动性,突破时间、地点限制,表达自由,使用门槛低,很容易吸引那些在传统媒体下无法自主选择的受众。以往高高的传统传媒的使用门槛,在新媒体面前都不是问题,人人皆可以使用,皆可以发表言论,自由传达情感,互相交流,突破原有的时空限制,自主传播。这种技术上的优势,带来的后果是越来越多的人读报纸、看电视、看戏剧,但通过互联网发表看法,甚至于直接通过互联网使用传统媒体的内容,通过手机读报纸、看视频、看舞台剧,通过互联网交流心得,发现信息,表达意见。以往的传统媒体的受众和新媒体使用者融合在一起,使用者根据自身的信息层面需求,自主选择使用者感兴趣的个性化内容,转变被动消极接受的心态为各取所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受众融合的趋势下,变成了媒介使用者个性化信息需求的新的角色归属。媒介使用习惯融合。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原有阅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看舞台剧的传统受众的使用习惯。新媒体的强互动、时效性、方便易携、个性化等特征使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新媒体使用中。新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媒介素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媒体的内容生产方式区别于传统媒体,使用者本身已经突破原有的传统媒体下的受众特征,受众转为使用者,使用者参与内容创造,是内容生产者之一。使用者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将其使用习惯、使用方式进行了迁移,使用习惯的惯性促使对传统媒体的使用方式提出了要求。这在传统媒体网络化的过程中体现明显,传统媒体为了能够留住以往的受众,将自己的内容搁置在网络平台上,试图通过这种平台转换的方式扩大自己的内容使用范围,但却忽略了媒介使用者的使用习惯发生的变化。新媒体使用者可以通过个性化搜索、原创内容上传等方式实现对内容的使用和生产,传统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在空前使用自由、选择自由的新媒体面前,媒介内容创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使用者最大限度发挥了自由创作的想像力。同时,使用者的媒介使用习惯、媒介使用方式、态度在新媒体环境中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而再无法适应传统媒体以往一成不变的单项维度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内容生产样态。

受众信息需求融合。在信息传播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传统媒体服务对象的受众自身所呈现出来的信息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的快速、信源的广泛都是传媒媒体所不具备,而新媒体可以轻易获得的优势。居于信息中心的受众,受到自身的信息环境变化影响,对于提供信息的媒介也相应地确定了不同角色定位。通过不同媒介使用感受,将不同的媒介角色置于自己的生活中实现最大化利用。这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但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受众信息需求层面对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了等级、层次上的划分,这种信息需求层面的融合是针对于受众个体而言的,受众在使用媒介过程中,需要对众多信息进行处理、消化,发现其中对自己有价值的。每个个体都需要对环境信息了解,以确定环境的安全程度,明确社会生活态度和方向。而媒介间的融合,使用习惯的融合,使受众对不同媒介提出不同信息需求要求,而这个信息需求的整体是一个个体对周围环境的预判对环境信息本身需求是整体,相互融合,相互关联的,但对单个的媒体而言,面对融合的受众信息需求,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确定自己的角色,十分关键,尤其是传统媒体,在互动性弱的情况下,如何找到受众对自身的信息要求,以什么样的姿态生产相应的内容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变化,在受众所处的信息环境中,是信息补充的角色,还是舆论引导的角色,是受众信息环境的主角还是配角,明确自己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

二、传统媒体适应媒介融合环境存在的问题

媒介融合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媒介间的产品异质,融合趋势下,多样化的生产便提升了日程,融而不同是立足之本,融合,淹没了自身,找不到自身安身立命的内容,陷入同质化竞争,是很容易被市场淘汰,被新的媒介产品替代。融合能够带来新的内容整合视野,可以促使传统媒体从单一角色中解放出来,将自身搁置在一个更大的信息坐标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宏观视野,做大信息、大整合的系统思维来制作自己的内容,服务受众。信息传播技巧老旧。面对新的信息环境,还是用以往的至上而下的传播思维来制作内容明显不符合现在受众使用媒介的习惯,结果只能陷入自说自话,传播效果微弱的尴尬境地。以往传统媒体可以在时效性、信息深度等多个方面一定程度上满足受众的需求。但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受众差异化的信息需求被新媒体互动性激发出来。对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能力和技巧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传统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需要考量到受众自身发生的需求变化,以及在新媒体使用过程中有哪些信息是缺失,或者没有被很好满足的,找到信息的需求缺口,同时找到制作该信息最好的方式,以良好的传播形式、传播技巧满足受众,确立自身在受众信息环境中的角色。所以在新的信息环境中,信息的传播技巧,提上了日程。信息传播技巧的提高首先是要在传播观念上要转变,改变以往的传统媒体高高在上的传播套路,传播模式,低下腰来,切实看到新媒体与受众间的互动,以及如何互动,受众对于媒体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发生了哪些变化。当然,传统大众媒体有其自身的表达方式,有其自身的媒介特征,充分认识到各个媒体间的不同,考虑到受众出现的新需求,发挥既有优势,也突出与时俱进的态度,是其真正能够独立于融合的信息环境中的法宝。信息来源单一。传统媒体以往的信息来源单一,通过专业工作人员采写或者群众举报线索形成新闻信息,这样相对而言保证了信息的质量,但是相对于信息的时效性则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体所形成的垄断性信息平台,更多的普通媒介使用者运用手机、互联网信息,成为传播者,亦是信息源。传统媒体单纯依靠信息资源的垄断形成的市场优势,被新媒体冲击,形成了挑战。很多的信息是通过互联网传播,而形成新的舆论关注点。新媒体中的信息源头和使用者人数成正比,多少人使用新媒体就有多少人成为潜在的信息源,这对于传统媒体依靠专业人士,需要采、写、编、演、播等环节才能形成信息产品等无疑是一种挑战。当然信息源头多,也有很多弊端,比如信息的真假难以判断,被众多人传播,可能最后确认信息是假的。但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信息来源单一,信息产品因为信源的问题而传播滞后也是不争事实。

信息渠道缺乏整合。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介间融合,传统媒体也试图在融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优势。很多传统媒体开设了新媒体信息渠道,比如设立电视台、剧院的网站、微博、社区,参与新媒体的内容生产,和新媒体的使用者发生互动,建立联系,试图在新媒体的发展中谋得一席之地。从现在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展的情况看,成功的案例较少。更多的传统媒体将新媒体视为另一个信息渠道,将其在传统媒体上制作的内容直接放在新媒体渠道上,展开传播。无视新媒体自身的渠道特征,互动性强的媒介特性,顾自地传播自己的内容。从渠道上看,信息的确达成了传播行为,但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归根究底,是传统媒体制作人,没有转变自己的媒介意识,观念老旧,没能将新媒体的特征转化为自身信息传播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而加以重视,从而形成了新媒体平台沦为传统媒体内容展放区,缺乏对新媒体平台的尊重,以及充分运用的意识。信息产品制作思维滞后。信息类别不同,信息编码、解码方式也不同。媒介融合情况下,什么样的信息内容适合什么样的编码方式是需要内容制作者统一协调,宏观考虑的,将信息资源最大化使用,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是其目标。传统媒体长期在一种制作思维指引下,由单一思维方式向多种编码形式进行转化难度很大。新媒体形式的出现,使媒介生产形态更加多样化,新媒体形式带来了信息的快速生产,同时改变了信息制作流程和制作方式及理念。信息资源可以多次利用,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受众,同时受众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改变信息编码方式,按照自己个性需求进行解读、修改,甚至误读,通过新媒体平台,形成新的信息,进行多次传播。当然,信息形成之初,信息制作者可能是专业型的也可能是业余型的,通过各种方式将信息进行整合、编码、解码,形成新的信息表达,是新媒体平台介质特征之一。而这对于信息的使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备良好的对信息的解读能力和判断能力。新媒体无论是如何地编码、解码都对传统媒体提出了很大挑战,适应多种编码、解码形式的新媒体使用者如何能满足于传统媒体信息产品制作大一统的现状。

三、媒介融合环境下传统媒体信息整合策略

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信息生活方式。以往传统媒体大多以传播信息、传播知识、教育、娱乐的功能出现在人们视野。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人们更多将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出去,同时对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媒介使用者自己设置议题,影响大众舆论。当然,新媒体发展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自身媒介角色特征。比如信息海量,但不能保证质量,对信息的深层次思考、专业解读更是少,高质量的信息产品不能满足新媒体使用者的要求。这也就为传统媒体面向新媒体快、广、互动性强等优势下,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整合海量信息,挖掘信息深度,进行专业化解读,提高信息供应品质。将新媒体使用者纳入视野,差异化竞争,形成信息有效补偿。在媒介融合环境中,新媒体使用者在海量信息中找不到方向,或者新媒体所形成的舆论方向缺乏专业性解读,不能给予使用者以良好的使用体验。这就是传统媒体的用武之地。传统媒体需要有良好的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和信息的整合能力,为媒体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息解读。既能找到信息有效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点,价值属性,同时又具备海量信息的整合能力,进而形成和新媒体的差异化竞争格局。不是被动地跟随着受众跑到新媒体,继而就要在新媒体上开门立户,要变被动为主动。利用自身的专业资源优势,将新媒体使用者纳入到自己的信息视野中来,考虑他们的喜好、表达方式,找到新媒体不具备的而自己又拥有的专业优势,发挥极致,形成对媒体使用者的信息有效补偿。

媒介融合消除了异质媒体间的差异,同时也将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消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一个起跑线上,为媒体使用者提供服务,能不能为使用者所满意,竞争过程中是否有自己的特色,更多地取决于信息制作者的信息整合能力和服务姿态。传统媒体有各自的传播优势和忠诚使用者,将新媒体使用者纳入到自己内容供应对象中来,建立起多元信息产品体系,鉴于不同使用习惯,使用方式,形成差异化信息供应。一方面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多次利用,节约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传统媒体内容制作优势的最大化。共享新媒体资源,扩大自身优势。传统媒体如今多有新媒体平台,通过自身的官方网站、微博等建立起与新媒体使用者的互动联系。将新媒体使用者的态度、意见以文字、声音、视频等形式引入内容生产中来,力图打造一个意见和观点的平台,扩大自身优势。这种优势的建立需要传统媒体具备强大的在海量信息中挖掘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及时发现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利用专业技能对信息进行整合、共享,能够从海量信息中提炼出新的有价值的内容来。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多种渠道,在新媒体平台上挖掘信息资源,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为己所用。发挥新媒体多信源、信息快速的优势,融合传统媒体专业制作、高质量的信息产品优势,形成互补。当然正是看到了这种趋势,很多传统媒体采取媒介融合方式,改变单独作战的媒体信息生产格局。将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和制作资源优势发挥极致,力图突破传播渠道单一弱势。而现在利用新媒体共享资源,实现扩大自身优势,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赢的态势是明显的,但其效果确是有待提升的。信息内容生产过程中,面向多介质实现内容的多元化表达,解决一个内容在多种介质间转换,同时有效表达,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是现在很多传统媒体面对的共同课题。这一方面考查的是传统媒体制作的信息整合能力,还有就是运用不同介质过程中编码解码转换的能力。

信息过滤,聚焦效应。新媒体时代,内容信息空前海量,生产主体急剧增多,受众在信息海洋中难免会迷失方向,甚至被误导。在这种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需要明确角色,找到位置,为受众提供服务,重视受众群的差异性,形成具有媒介特性的信息服务体系。和新媒体相比追求快速、广博信息量明显不是传统媒体的优势,回避劣势,发挥优势,在海量信息中为受众提供方向指引。为在新媒体海量信息中遨游的使用者找到过滤器,成为使用者的一个门户,形成对信息的个性化定制,开设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统媒体成为海量信息的门户网站,对一些信息进行整理,同时结合传统媒体资源优势展开信息整合,进行内容多次生产,利用。一方面强化了新媒体的互动优势,同时又发挥了传统媒体对内容深度加工的资源优势。提供给媒体使用者一套全新的信息链条。满足一些使用新媒体产生良好体验的用户对于信息个性化使用的要求,同时又兼具传统媒体能够将信息深度解读,对信息进行整合的优势,显示出对信息的聚焦能力。将使用者从信息中解救出来,提供一个解读信息的全新视角。同时,利用新媒体互动性的优势,形成和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互动,新媒体使用者暴露在传统媒体视野中,有针对性地使其回到传统媒体中来,形成规模使用,将信息再由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门户反馈回来,形成新的内容生产,如此循环,形成良性互动。专注信息深度,提供意见平台。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对信息的深度解读、专业制作占有优势。但结合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媒体使用习惯的变化,按照传统思维将意见单方面传播出去,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利用新媒体互动特征形成对传统媒体意见平台的打造,形成新的表达样式,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戏剧通过对各种意见的表达,力图打造一个意见表达平台。同时通过新媒体央视网站,形成互动,话题讨论等等,展开新一轮的内容生产循环。

媒介融合论文篇(3)

一、三网融合背景下媒体人的媒介素养分析

1.媒介素养概说。20世纪30年代初期,电影在英国开始普及,在社会带来流行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庸俗低级的文化趣味,当时的一些教师认为,这种大众化的电影对青少年的文化趣味造成了腐蚀与侵害,破坏了传统文化的传承。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发表了文化批评论著《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意识》,提出文化素养的概念,意在反对电影带来的流行文化价值观,教育青少年学会抗拒大众媒介带来的“低水平满足”,保护传统文化,这里所说的“文化素养”,实际上就是媒介素养的滥觞。

陈力丹把媒介素养分了两个层次:一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关于媒介的知识,二是媒体人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重点是媒体人对职业的认识和对工作规范的了解。

2.三网融合对传统媒介素养的新要求。随着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正式来临,以及我国三网融合时代工作的循序推进,传统媒介认知方式正在遭受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媒介认知方式具有确定性、唯一性和可认知性等特点[1]。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与蓬勃发展,新的传播方式接踵而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或者超出了传统媒介素养的研究范畴,对当下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新要求。

三网融合下新媒体的虚拟性超出传统媒体的认知与判断范围。三网融合后媒体的虚拟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其展现的是一个高度虚拟的高仿真的现实世界,现实活动几乎都可在网络中找到替代。传统的媒体认知和判断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介传播内容海量化,带来的是信息的大爆炸,这对现今的媒体人的媒介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在这些海量的信息内,为广大受众及时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并帮助媒介受众提高自我正确认知和判断能力。

三网融合下海量的信息降低了媒体人的选择鉴别能力。三网融合后传统媒体中的把关人退居幕后,纷繁复杂的信息都呈现在媒体人与受众的面前。这种高度的信息自由是空前的。尽管这种信息自由提供了越来越多受众了解真相的机会,但也将大家带入一个困境,增加了大家选择与接受信息的难度。信息纷繁复杂、甚至自身矛盾、说法不一,这对时下媒体人的媒介素养便提出了要求,即及时有效地协助受众获取正确的信息并帮助受众提高信息鉴别能力,让受众获知真相。

三网融合后浅阅读增加,信息深度减弱。传统媒体时代的阅读实质上是一种深度阅读,然而随着新媒体的诞生及三网融合的逐步推进,时下受众接触到的往往是浅阅读,一种快餐式的阅读方式[2]。这种阅读方式浅显、片面及欠缺理性,商业化和消费化传播效果明显显现,这从另一方面对广大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即如何增加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阅读深度,更多地注重理性思考与深度理解。

二、媒体人媒介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三网融合背景下,新闻媒体事业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媒体从业人员也将会剧增。2005年末我国正式持有新闻记者证的就已有15万余人,而新闻从业人员达70多万人。随着网络媒体,博客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更多就业。截止2011年底,我国有媒体人近300万。媒体人在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积极开展舆论监督等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我们也应认识到,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媒体而言,我国媒体人的媒介素养还有待提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媒体人职业意识淡薄。媒介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的组成部分。每个职业都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进步的发展历程,无论过程如何发展,不变的是已经形成并深入人心的职业意识。早在十九世纪,白衣天使已形成救死扶伤的职业意识,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对于媒体工作者来说,历史上,曾经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并不是一个行业,而是党政机关的一部分,市场经济以后,我们的传媒业才逐渐转变成一个行业。目前,我国网民人数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2.33亿人。在这样一个全媒体时代,广大媒体工作者关于职业的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

2.媒体人法律意识欠缺。任何社会任何一个国家都应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即法律。只有在法律的威严下,才会是法治社会,才能依法治国。新闻传播事业由其特殊的性质和地位,承担着传递信息、引导舆论、传授知识等等崇高任务,其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无冕之王”是对这一职业的褒奖,但他们对法律至上却认识不够、宣传不够,甚至自己定位为“审判长”的角色。我们在新闻相关专业本科阶段就开设了新闻道德法规课程,但从业群体中仍有很多非科班出身的人员。在岗的媒体人大多都未认真系统地学习过法律,在当前新闻岗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也无暇顾及法律知识的再学习。我国至今仍没有一部专门的新闻传播法律,新闻法制的相关规定分布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中,这也使部分新闻工作者对法律产生厌恶甚至抵触的情绪。

3.职业道德素养不高。职业道德作为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要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人,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无论从事任何职业。大的媒体环境在改变,“一言堂”的局面早已被打破,在新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些媒体人员为了蝇头小利、收视率、收听率以及排行榜赚眼球频频作出有失道德的事情。近年来国内发生的“排队领取封口费”、“虚假新闻”、“红包采访”等一系列新闻事件所暴露出来媒体人职业道德缺失,必须引起反思。在这一点上,国外的媒体人做的较好。以CNN绝大部分工作人员为例,他们选择新闻业,大部分是出于喜爱,他们的执著源自内心深处的社会责任感。对BBC已故主持人萨维尔性侵案的调查并揭开这个丑闻的记者马克?托马斯,曾经是一名侦探,2000年他结束了在萨里警察局的工作,开始成为一名调查新闻记者。

4.专业素养亟待提高。三网融合使各大媒体的分工更加细化,对媒体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广大受众的知识文化水平不断提升,媒体人的专业素养也必须快速提升,才能满足受众日益提高的接收要求。媒体人的专业化层次大幅度提升已然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目前国内的媒体,抄袭新闻、拼凑嫁接、盲目跟风报道的现象还较多。缺乏对相关新闻事件的“调查、调查、再调查”,要更注重的是新闻的原创性、新闻视角的独特性以及深度的解析,这是当今社会对广大媒体人的普遍要求。

三、媒体人媒介素养的提升策略

1.推进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意识。要提升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意识,教育尤为重要。可从两方面去实施,一方面,媒体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公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更应对广大从业者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使媒体人在新闻传播工作中完善自我。无形中培养了责任心、批判能力,提升了媒介素养。另外,必须尽快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我国媒介从业者的教育体系。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多重视在未成年人中的推广,是为了使人们从小就拥有一定的媒体素养,成长为拥有“媒体智慧”的人[3]。当前,我国的培养课程多侧重于媒体技术的应用,忽视了媒介素养的教育与培养。

2.加强监管与自我学习,提高媒体人的法律素养。法律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体系。新闻工作者可以说是社会各界人士中对法律最为关注、了解最快、传播能力最强的群体,同时也肩负着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任。为了从根源上解决媒体人法律素养欠缺的窘境,首先要强化媒体人的法律意识,打好政策法律纪律底子,打好群众观点的底子,要打好知识底子,要打好新闻业务的根子。严肃的、深人细致的学习,才能够正确地掌握法律知识。三网融合后,对于博客、手机报、数字杂志以及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的监管难度将会加大,媒体单位自身要注重法律约束与监管。应考虑加强与律师合作,适时地为媒体人分析、讲解典型案件及新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等,不断提升媒体人的法律素养。将法律惫识贯穿运用于媒体工作的始终。

3.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提升媒体职业道德素养。在美国,新闻工作竞争激烈压力大,不是个很“赚钱”的职业,但每个人对工作都非常认真,一丝不苟,他们拥有很强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种社会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得益于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良好的环境使得每一位媒体人的职业道德素养得到了保证与监督。提高我国媒体人的职业道德素养归根究底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积极向上的道德氛围。广大媒体人作为社会的信息载体,履行传递信息的义务,也应在各大媒体内部营造出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以“三个代表”、“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对待本职工作,引导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4.强化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媒体人专业素养。纵观当今世界,媒体人都在由全能型向专家型转变,已然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媒体已经把重点由及时准确的报道新闻事件转向挖掘新闻背后的事实真相,这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提出更高要求。一名优秀的媒体人要适应任何媒介环境,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要适应媒介的市场化、人本化和数字化转型的要求,充分认识转型带来的新要求,制定相应的工作方式,善于在具体工作中总结好方法,重视策划,懂政治,熟历史,了解国际形势。美国传播学者麦奎尔认为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受众的形态,强化了受众介入媒介、选择媒介、和使用媒介的能力。在媒介融合时代,广大媒体人要放弃过去的思维定势,走“信息公开”、“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形式多样”、“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善用最新传播方式”之道路。

媒体人在当前三网融合的新形势下需要对未来媒介产品、未来媒介形态敏感;对融合新闻特点和优势敏感;对新闻的喉舌论敏感;对新闻的社会使命敏感;对其服务对象敏感;对传播内容敏感;对新媒介产品生命周期敏感;对人们基本需求敏感;对新媒介技术带来的生活形态的改变敏感;对新媒介发展趋势敏感。这一系列敏感意识加上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媒介技术使用能力便是媒介融合时代所呼唤的优秀新闻人的专业素养。媒体人在采访编辑过程中还要“知需知求,知主知次,辨真识伪,见微知著,知征识兆,挖潜拓展,预测未来”[4],塑造新媒体环境下的合格媒体人形象。(来源:今传媒 文/张 洋,李燕临 编选:)

参考文献

[1]徐国飞,沈连丰.三网融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通信与广播视,2010(3).

[2]张苑深.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研究的转向[J].文化视野,2011(8).

媒介融合论文篇(4)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报纸版面设计的创新必须充分认识竞争对手的优劣势,取长补短,才能持久发展。新媒体基于网络资源,通过数字页面承载进行信息传播,其优势在于实时性强,互动性高,传播范围广,传播形式丰富。比如论坛、微博、微信等,都是基于计算机、通信技术,将网络数字资源,包括以文字、图片、影音等为载体的各类信息,实时不断地传递到读者所能接触到的任何屏幕上,如手机、电脑、户外灯箱等。对于传播者而言,如果没有人为限制,他们几乎可以传播任何想要传播的信息给任何一个人。这些优势都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新媒介的数字版面设计可以将信息编辑成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形式,通过图文影音的混编,将读者的阅读体验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而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融合,实现了新媒介的移动化,新媒介版面的智能终端版,如手机版和Pad版,也应运而生,从此读者的阅读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信息的传递和互动分享无处不在。

新媒体在版面设计上带来颠覆性体验的同时,也存在其固有的缺陷,如信息海量带来的焦点涣散、虚假信息带来的困扰和误导、新闻内容的粗制滥造对阅读体验产生消极影响等。新媒介版面通过层层嵌套和链接应用,承载了大量的信息,但信息量过于庞大,超出了读者所需要和真正能够消化的范围,读者在浏览中耗费大量的时间,却难以找到自己的焦点。久而久之,读者可能会失去持续关注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一些新媒介版面是一个开放互动的平台,其弊端在于虚假信息满天飞,对个人理解及舆论导向都带来极大的误导,一些还对现实生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另外,由于强调实时更新和信息量,许多新媒体缺乏足够的能力和时间来对新闻或信息进行高质量的编辑或深入报道,在内容编排上,往往简单地以标题、图片和简短文字的形式进行复制,对于内容的要求也主要是突出抓眼球的关键词或图片。对于读者而言,很多新闻并没有太强的可读性。

二、基于阅读体验的报纸版面优化设计

通过研究门户网站及新闻网站的手机终端页面,笔者认为报纸版面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合理运用新媒体,提升内容的吸引力。读者在进行文字阅读时需要投入更多的专注度和时间,如果仅仅是大量的文字,则读者会产生阅读疲劳。新媒体中一则新闻的开始往往采用吸引人的标题及图片,文字描述较少,并穿插视频、图片等。对于报纸而言,需要保持深入和严肃,可以将核心的描述及评论放到文中,而对于其他支撑信息可采用图片图表的方式附注;在页面中如能够优先使用一张或少数经典图片,不仅能够提升关注度,还能够大大提升转载率。精彩而简练的评论同样能达到此效果,因此报纸需要以新媒体的形式来体现优质的内容。提升易用性,形成差异化的版面风格。新媒体出现后,读者面对五花八门的界面,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报纸需要树立自己稳定的版面风格,并从读者阅读时对色彩、结构等的心理反应来指导设计。首先,在颜色搭配上应采用能够使人心情放松和平静的冷色调,以缓解读者在长时间阅读中形成的心理压力;其次,对界面进行清晰的具有等级差异的板块划分,不出现交叉或雷同,能够帮助读者在海量信息中梳理线索及路径,从而减轻迷乱及烦躁感;最后,保持风格的稳定,突出个性。无论是主页或分页的结构、用色,还是每种新闻的编排,都需要形成固定的版面,从而加深读者的印象,提升辨识度。

机关报、商业新闻报及产业报等在内容和版面结构上需要保持一定的严肃性和简洁性,但在图标、颜色及叙述形式上可以借鉴网络流行的形式,如以图表及标识作为叙述和分析的路标,形成形象的逻辑线路,增加趣味性和观赏性。而都市报、生活报、周末报或生活服务类报纸,应在界面上适当减少小块信息的堆叠,而借鉴杂志的表现形式,筛选有限的优质内容,提升文字内容及图文搭配的品质。增加交互模块,引领舆论导向。交互是读者普遍的需求,尤其是在报纸这样权威和专业的媒体上,读者更加迫切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相比其他媒介普遍存在不理性的互喷、造谣等现象,报纸的互动模块需要引入公众人物作为支撑,如知名记者、评论人等。这些具有强大舆论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能够在互动中起到稳定局面及引导风向的作用。报纸需要继续保持客观、真实、深入等传统的原因也在于此。只有报纸的优质报道本身能够继续保持,那么就能与公众人物形成配合,发挥各自长处,从而维护舆论的积极性和严肃性。另外,线上线下联动交互界面设计,要求无论是在纸质版面,还是网络、应用等界面,都在具有统一的UI体系,即实现报纸的标志、标语或符号的统一。如在纸质版面中的固定位置设计互动区,如客户端二维码、其他平台中的链接标识等。统一的UI体系能够加深读者的印象,在线上线下都能形成对报纸一致的印象。

媒介融合论文篇(5)

民族音乐是特定民族人群理解世界和表达情感的音乐文化形式,它与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礼教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蕴含了各民族的音乐艺术个性特点,由各族人民自觉地传承和弘扬。面对面的口授心传是传统的民族音乐传承形式,各族人民在与朋友、同伴和长辈的音乐交流中,受到感染,进而通过亲自实践,掌握音乐的节奏和韵律,进行传承和传播。但媒介融合背景下,民族音乐的传承模式逐渐发生了改变,音乐传承不再以人为载体,而是通过手机、电脑和移动设备等媒介设备进行传播,人们不再需要面对面的口授心传,而是使用电脑、手机、U盘、DVD、VCD等设备进行记录和整理,这使得民族音乐传播的覆盖面更加广阔,打破了传统传承模式的局限性。此外,由于民族音乐多为各族人民在劳作和生活中即兴创作和演唱,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灵感过后人们便容易忘记所唱的内容和旋律,因此,严重影响了民族音乐的传承,现代媒体设备则可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人们在歌唱时可以用手机、移动存储设备等便携式媒介设备,及时记录下来,这使民族音乐的创作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取得了更大的自由性和稳定性。在这种背景下,民族音乐的传承必将朝着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风格更多变的方向发展。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民族音乐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

由于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在对音乐的审美上有着各自不同的标准,但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各族人民逐渐接触到外界信息和音乐艺术形式,音乐审美观念逐渐产生了改变。人们通过电视欣赏到更多的音乐作品,通过手机和电脑了解到来自全世界的音乐知识和理念,艺术审美观逐渐改变,开始逐渐吸收其他民族的音乐元素,并对本民族音乐进行加工和改编,形成了新的民乐形式,这种新民乐的出现一方面丰富了民族音乐的意蕴内涵和表达形式,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民族声乐的传播范围,增强了民族声乐的包容性和感染性。例如,无线网络普及环境下,各族人民可以将本民族的音乐录制成音频或视频,进而进行flas加工,搭配图片和动画,使之更加生动可感,然后上传到相关的视频网站,全国甚至全世界人民就可以共同欣赏和分享,这不仅扩大了民族音乐的影响力,而且也会使欣赏视频的人产生音乐审美上的变化。调查显示,目前许多非本民族音乐逐渐进入各族人民的生活,并受到人们的喜爱,许多少数民族歌手认为这些新的音乐形式更易于表演,且更受欢迎,例如,哈尼族人民将陕北民歌《拥军秧歌》用本民族语言演唱,搭配本民族舞蹈,显得更加生动感人;楚雄黎族的左脚调也在新媒体背景下逐渐引入流行元素,用新的曲调进行翻唱,受到大家的喜爱和传唱。可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各族人民受到各种音乐元素的影响,审美观念也逐渐发生改变,人们不再向往古朴、自然、原始的传统音乐审美元素,而更倾向于流行音乐的审美理念。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民族音乐价值观念的发展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机、电脑、电视机、网络逐渐出现在各族人民生活中,这一方面使各族人民对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使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文化受到外界的关注。例如,当前,许多旅游节目都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并介绍当地的特色音乐文化,人们在观看节目时,就会对当地的民族音乐进行了解和关注。此外,一些电视音乐节目选拔赛,也为民族音乐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在《星光大道》《中国好声音》等节目中就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演唱者,这无疑加深了人们对民族音乐的认识,提高了民族音乐的价值。增强了少数民族人民在音乐艺术上的自豪感,增强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进而自觉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

媒介融合论文篇(6)

【摘要】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从最开始的一味热捧到冷静反思,从研究媒介融合的模式到研究媒介融合的规制,从媒介融合的现象描述到运用相关理论来作支撑,媒介融合的研究向广度深度拓展。同时,媒介融合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媒介融合研究缺乏系统多元的理论研究范式,缺乏媒介融合的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随着媒介融合研究的发展,这些问题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媒介融合综述

随着媒介融合的日益发展,特别是2014 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主席发表重要讲话,这次会议将媒介融合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因此,国内学界对于媒介融合的研究再次兴起。由此,可以预见到,在媒介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媒介融合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一、对媒介融合概念和内涵的界定

对于媒介融合这个概念的由来,学界基本上已经形成共识。郭毅、于翠玲对国外的媒介融合进行研究,认为“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依梯尔·索勒·普尔于1983 年提出的,其含义为“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①

而对于媒介融合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学界、业界的看法各不相同。有学者认为媒介融合的实质就是媒介形态的融合,把媒介融合的内涵聚焦在媒介形态上。如黄斐认为,媒介融合的本质内涵在于“建立在介质融合上的各种媒介形态的聚合”,但这种媒介形态的聚合并不是取消各媒介形态的差异。②而有些学者认为媒介融合的外延应该更宏观,不能只是媒介形态的融合。在首届“中国媒体融合与发展论坛”的报告中,将媒体融合的概念界定为:在数字化技术的驱动下,一切传播信息的载体相互之间在技术、产业、组织、规制等方面的融合。③

在媒介融合与媒介分化的理解上,也有学者提出了自己看法。丁柏铨认为,媒介融合是媒介间在诸方面相交融的状态,包括物质层面的融合,操作层面的融合,理念层面的融合。同时,他也认为对媒介融合的理解不能只将它理解成媒介形态和媒介业务的融合,也不能太过强调媒介融合而排斥媒介的细化和细分。④

对于媒介融合的定义,学者的看法各有不同,有的学者认为媒介融合的内涵应该更宏观,包括媒介产业的融合,媒介所有权的融合,而部分学者认为媒介融合只是各媒体内部组织结构、采编流程、媒介产品、传播渠道的融合。因此,对于媒介融合的内涵、实质以及外延,学者们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

二、对媒介融合模式和过程的认识

虽然学界和业界对于媒介融合的趋势都是认同的,但对媒介融合的模式和过程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

对于媒介融合的模式,陈映在充分考量媒介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和逻辑后认为,媒介融合可以并且至少包括技术、经济、组织以及社会文化这四个理论分析维度。⑤她认为,技术层面的融合体现在生产融合、网络融合以及终端融合三个方面;经济层面的融合可以分为市场融合和产业融合;组织层面的融合主要是公司架构、媒体运作方式和媒体成员工作方式的改变;社会文化层面的融合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的融合以及法律和规制的融合两个方面。邓瑜认为,媒介融合既涵盖由技术基础的技术融合到产业高度的业务和产业融合,也可以把信息生产流通过程看作为内容加网络加终端的融合。⑥庞亮、郭之恩总结了不同国家媒介融合的策略和路径,并归为三类:服务融合、网络融合、公司融合。⑦

在媒介融合的实践中,学者都认同媒介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但对于这个过程的看法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的彭兰在2010年提出,媒介融合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即跨媒体产品扩张、关系再造、信息终端变革。⑧从现阶段来看,媒介融合在近5 年的发展,不论前两个阶段的变革完成得彻不彻底,至少是走到了“信息终端变革”这一步。而栾庆明、陈一雷则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媒介融合的过程,他们认为,就国内媒介融合的发展来看,媒介融合最初表现为媒介集中,随着融合的发展日益走向资本、技术和产业三个层面的融合。⑨

还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把媒介融合分成媒体形态融合、媒体所有权合并、媒体战术合作、媒体组织结构融合、新闻采访技能融合等几个方面,丰富了媒介融合模式和过程的研究。

三、对媒介融合规制和政策的探索国内目前研究媒介融合规制的学者主要是肖赞军,他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媒介融合过程中的规制融合,总结了很多实践经验,对于我国媒介融合具有启发意义,并探讨了我国应该采取的策略与措施。肖赞军、李玉婷、陈子燕认为,媒介融合过程中,传统规制面临根本性挑战,主要是传统媒体、电信等产业日益聚合形成横向市场,而在融合性的横向市场实施传统纵向规制,必然导致很多问题。在最近的研究当中,肖赞军还对媒介融合引致的规制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他认为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规制的不一致性、不确定性、不合理性、不恰当性”四个方面。⑩规制不一致性主要是,相同或类似业务适用不一致的规制,造成竞争扭曲;规制不确定性主要是,同一业务可适应不同行业的规制,滋生规制套利;规制不合理主要是,已有规制政策不再适合当前新情况,与政策目标背道而驰;规制不恰当主要是,原有规制虽仍需要,但施行的方法需要改变,以实现规制目标。

在传统规制面临挑战的时候,肖赞军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传媒规制,把世界上走在媒介融合前沿国家的规制变革模式概括为三种模式:美国模式,欧盟模式,日本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媒介规制融合的策略,他认为我国媒介规制融合的改革不能简单照搬国际模式,要按照我国的情况分阶段、按步骤调整规制框架,坚持“对传输实施分离规制,对内容实施分类规制”的原则。⑾

从学界开始研究媒介融合规制的问题来看,媒介融合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学者不再把精力放在对媒介融合的定义、概念等方面的探讨上,而是越来越关注媒介融合在现实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四、对媒介融合现状与问题的反思虽然大多数人对于媒介融合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但也有部分学者对媒介融合进行了理性的反思,分析了当前媒介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媒介融合的理论进行重新审视。

早在媒介融合势头正猛的时候,就有不少学者对于媒介融合的负面影响表示担忧。丁柏铨认为,媒介融合使得“新闻从业者的业务精专不被强调、个性特点趋于弱化,对传播活动的人文底蕴有所忽视”。⑿靖鸣和臧诚则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和反思媒介融合带来的负面影响,他们认为,媒介融合和融媒的出现,使信息进一步泛滥和超载;媒介融合的结果必然是媒介市场的垄断;媒介融合助推媒介化社会加速到来,“媒介人”和“媒介依存症”现象出现;文化帝国主义在媒介融合时代进一步扩张。⒀王亮则主要从市场以及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媒介融合,在他看来,媒介融合的驱动力是商业利润,新闻文化有可能被商业文化压倒,新闻报道的独立性、报道质量将受到影响;媒介融合时代全媒体记者的出现,使得记者的同一声音在不同媒体传播,媒介多元化受到威胁;媒介融合要求记者熟悉各种数字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过于强调技术可能会削弱新闻业的专业性和独立性。⒁

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业界人士在实践中也发现很多现实问题。李燕认为中国媒介融合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立法缺位,政府职能不清晰,管理机构属性不明确,技术层面融合速度与其他要素融合速度不协调。⒂这些问题制约了媒介融合的发展。

对媒介融合的反思以及再认识,也是对媒介融合理论进行了辩证思考,总结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对媒介融合的一种深入研究。

结语

近5 年来,媒介融合研究在中国成为热点和前沿问题,不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对媒介融合都给予高度关注,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

在媒介融合的概念和内涵研究上,国内的学者已经做了相当多的研究,但是关于媒介融合的定义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进行研究,所持的观点也不同。由于概念的不清晰,媒介融合的实践没有明确的理论作指导,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媒介融合的进程。

对于媒介融合模式和过程的研究主要是结合业界的媒介融合实践进行的,由于媒介融合实践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并且各家媒体的具体融合路径也是各有差异,这样的媒介融合实践现状也不利于媒介融合模式研究。

在媒介融合的规制研究方面,国内已经有学者开始深入了,但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大多数研究成果主要是介绍国外关于媒介融合规制方面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媒介融合的规制研究需要根据国内目前媒介融合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使规制研究符合国情。

对于媒介融合的反思,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视角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有些观点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①郭毅、于翠玲,《国外“媒介融合”概念及相关问题综述》[J]《. 现代出版》,2013(1)

②黄斐,《试论媒介融合的认知及实践误区》[J]《. 新闻记者》,2010(8)

媒介融合论文篇(7)

舆论宣传的群落竞争:构建防御共生的模式

在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种群是最基本的研究单位,“群落是指在一定特殊的地理边界内由不同的种群所构成的,包括所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集合。”①主要有媒体种群和受众种群。种群可以分为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区域层面以及地方层面。就河北省的舆论宣传而言,可以形成河北省舆论宣传群落,其中包含了河北省所有的媒体种群和传媒的政策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如果在河北省建立这种舆论宣传的群落,能有效地整合媒介资源,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能增强抵御各种舆论风险的能力。

在三网融合时期,互联网和电信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又极具隐匿性,这使社会舆论更加多元、多变。同时其即时互动的特点,使信息的主动性、时效性大大增强,导致一些潜舆论能够通过新兴媒体这个平台得到快速聚焦、裂变,使社会舆论更易快速放大。而且互联网和电信网的信息和传播远远超过了河北省地域的限制。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广电网、互联网、电信网在舆论宣传上,虽然存在竞争,但更重要的任务是构建抵御影响社会安定的潜舆论、突发事件的危机舆论的有效防御体系。比如2011年6月1日《燕赵都市报》报道了河北沧州河间市公安局巡警大队民警王润泽出警时,遭河间市纪委常委邢某殴打,邢某的十余名同伙还一路追打巡警至公安局门口,致民警身体多处受伤。此事在百姓中间形成了恶劣影响。②河北长城网6月5日迅速登出了《沧州河间市委对纪委干部邢富强做出严肃处理》的信息,河北省河间市“纪检干部带头殴打出勤巡警”事件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河北省纪委、公安厅联合成立督导组进驻河间现场督导调查工作。根据调查结果,河间市委对当事人邢富强作出免去现任职务,调离纪检监察机关,并予以全市通报批评的处理决定。③在这一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燕赵都市报》和河北门户网长城网,迅速利用各自的媒介,有效地对事件进行了相关报道,并有效疏导了群众的不满情绪,维护了社会稳定。二者共同构筑了舆论宣传的防御体系,有效制止了危机事态的扩大。

舆论宣传的种间竞争:建立融合共生的模式

舆论宣传的种间竞争,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来说,是指“传媒业不同子媒体之间的竞争,如传统媒体内部电视媒体与报纸媒体的竞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④随着三网融合的深化,中国的媒体本身也在经历着转型。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曾明确指出:“各种新型传播手段的出现,给新闻工作带来许多新变化新挑战。”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新闻宣传更要高扬主旋律,正确引导舆论,凝聚人心,把维护社会稳定放到首位,突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这就要求媒体在竞争的同时要建立融合共生的模式,共同担负起舆论宣传的重任。融合共生的种间竞争模式尊重媒介竞争的自然规律,各媒介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建立良性的舆论宣传竞争环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实施:

第一,在舆论宣传上改变媒介利用资源的方式,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广播媒介在舆论宣传上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电视、网络等媒介的出现,对广播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广播媒介也迅速融入新的媒介环境。以河北人民广播电台为例,实现了从固定媒介向移动媒介的转变。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在2011年的媒介推广会上提出,全面打造有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的广播媒体,改进新闻宣传、强化责任意识、转变经营模式,把握广播科技发展潮流,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二,通过技术融合,拓宽媒介的舆论宣传。传统媒介河北日报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加速自身的重构与整合,变舆论宣传中“单纯内容供应商”为融合形态中的极具竞争优势的角色。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与新兴的网络媒体等交融在一起,传统媒介的舆论宣传途径大大拓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型宣传活动中,河北省以纸质媒介河北日报为宣传龙头,从2011年5月17日起开展“红色太行颂党情”系列宣传活动。同时在河北新闻网、长城网等网络媒介开始全面宣传,打造“红色太行”这一文化品牌,激发了河北省人民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当前,舆论宣传的媒介种间竞争非常激烈,但不同的媒体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任何一种媒体都不可能在短时内被其它媒体形态所代替,所以种间竞争是一种共生的状态。而共生和跨媒介经营,又催生融合型共生舆论宣传模式,各个媒介共同担负起舆论宣传的重任。

舆论宣传的种内竞争:建立开放共生的模式

舆论宣传的种内竞争是从媒介竞争的微观层面来说的,指同种媒介的竞争,比如电视和电视的竞争、报纸和报纸的竞争、互联网和互联网的竞争等。随着三网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媒介形态和舆论宣传方式都有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一个多媒体融合并存的媒体格局和传播环境,所以舆论宣传的种内竞争就是要建立一个开放共生的模式,打破地方行政和经济垄断。以电视产业为例,在我国的舆论宣传方面,中央电视台依靠强大的媒体优势,独领。但无论是央视还是省级卫视或者地面频道,它们作为党和人民的联系纽带,要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但一些地方政府把电视台当做自己的“喉舌”,对电视资源有着强烈的独占意识。于是,舆论宣传的电视资源被垄断,阻碍了不同行政区域间的信息流动,妨碍了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

目前,河北省电视媒介在舆论宣传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地方行政条块分割,使舆论宣传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在河北省,除了上星的河北卫视,还有十几个地市级电视台,在舆论宣传报道方面,形成了以行政区域为中心的壁垒,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因此,电视媒介在舆论宣传上的种内竞争,最大的问题就是行政垄断。只有打破垄断建立开放共生的模式,才能保障舆论宣传处于和谐的媒介生态环境。

总之,三网融合时期,这三种模式在舆论宣传上共同构成了融合共生型媒介生态环境。这三种共生模式各有侧重:开放共生,强调打破舆论宣传垄断,引入竞争机制;融合共生,重在强调不同媒介在舆论宣传上的融合互补;防御共生,强调舆论宣传的防御功能,能有效地使媒介在信息化时期抵御舆论风险,消除杂音,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本文为2011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网融合背景下河北省舆论宣传对策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HB11XC008】

注释:

①④卢文浩:《中国传媒业的系统研究——一个媒介生态学的视角》[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②刘树鹏 韩泽祥:《纪检干部带头殴打出勤巡警》[N],《燕赵都市报》,2011年6月1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