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外投资现状

对外投资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17 16:39:11

对外投资现状

对外投资现状篇(1)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及特点

1、对外投资总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不稳定。如图1所示,从1992年开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大幅的增加。这一方面有政策变动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对外投资整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在绝对数量最多的2001年,也只有68.84亿美元,远远低于同期利用外资的水平。因此,容易受到单项投资合同的影响,会随个别企业对外投资的计划发生较大波动。不过可喜的是,自从1992年来我国的对外投资总额上了一个新的水平,除1999年和2000年较低,其他年份都达到了20亿美元以上。

2、资金流向及原因分析。在1979年到2002年中国对外投资最大的洲是亚洲,其次是北美,再就是非洲和拉丁美洲(见表1)。我们可以看到在亚洲的投资投资占到总数58.7%,在亚洲主要流向了中国的香港,一个原因是因为香港在地理文化上的趋同,再就是通过香港的资本市场来募集资金然后再投资在其他地方;在北美洲的投资占到总投资的13.6%,北美的企业多年来在中国的投资使双方建立了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促使中国企业对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情况比较了解,更容易融入到其经济体系中去,有利于推动中国的出口市场。

香港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份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香港回归以来,内地的投资从1998年的26亿美元激增到2001年的49亿美元。主要原因是:

首先,两地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入世后,针对中国的贸易歧视政策将受到抑制,中国内地对外贸易额会快速增长,内地会投入更多的资金在香港建立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缓解由于对外交易扩大给内地带来的压力。

其次,在中国入世的新环境下,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强两地的经济合作,促进双方经济的一体化。

第三,大陆和香港在地理文化上的趋同,这样企业无论从管理的角度还是从业务的交往上都是有利的。

第四,大陆企业通过香港的资本市场来募集资金然后再投资在其他地方,这也是内地企业在香港投资额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美之所以成为中国企业重要的投资方向,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企业多年来在中国的投资使双方建立了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促使中国企业对这三国家的经济文化情况比较了解,更容易融入到其经济体系中去,有利于推动中国的出口市场。

总之,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拓展市场,引资国的引资政策、投资环境和引资规模成为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问题

尽管中国公司都加大了海外投资力度,努力贯彻国家“走出去”的政策,希望在国际市场上提高企业的实力,但这条路还很漫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整体规模和行业分布还是相当有限。中国的绝大部分投资仅限于香港地区,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海外投资,企业没有完全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

首先,从企业规模来看,在欧洲地区,TCL、海尔、华为还不具有足够大的市场,品质的差距和营销网络的狭小成为其发展的障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立足的法宝还是靠核心竞争力。“走出去”的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产品、核心市场和核心技术,企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才会有立足之地。中国企业的主要差距在于企业资产规模过小,效益规模不够。

其次,从行业构成来看,中国企业多集中于运输、建筑、石油、钢铁等行业,这些行业的总的特点就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低廉使这些行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相对于金融、电信等服务性行业,一方面由于在国际市场上准入壁垒高,另一方面竞争的激烈程度实在是令人难以想像,中国企业虽然在国内拥有一定的资本但还是不具备抗风险的能力。随着我国对外接投资的发展,今后应该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有意识地搞一些如科研设计、情报咨询、医院、银行、房地产等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资本输出,以改善对外投资企业的行业结构。

此外,目前立法、管理、信息服务等因素严重制约着中国企业成功开拓国外市场和参与国际竞争。制约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六大因素,包括立法严重滞后、工作机制尚未理顺、政策导向作用有待加强、信息服务严重滞后、外汇管理和银行信贷限制过严、企业微观经营机制存在严重缺陷等。

三、如何真正落实“走出去”战略

十六大报告把实施“走出去”战略与信息化、西部大开发、城镇化进一步明确为国家新世纪发展的四大战略。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入世有着密切的联系,入世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同时,入世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条件。

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主要是“请进来”。从最开始进口消费品到后来引进设备、技术,再到引进资金、人才、管理,乃至引进全套的外国企业等。通过以“请进来”为主的开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渐接轨,有效地利用了大量的国际资金和技术,弥补了工业化过程中资金与技术的巨大缺口,从而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中国还有效地利用了国际市场拉动了本国经济的增长。应当说,“请进来”战略的实施是成功的,它为我们今天实行“走出去”战略创造了条件,“走出去”战略是“请进来”战略的必然发展。

中国政府在要求企业遵循“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的同时,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主要包括:

――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开展跨国生产与经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渐形成一批中国式的跨国公司。

――建立完善“走出去”各项业务管理体制,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实行依法管理、指导和监督。

――建立和完善“走出去”的促进和支持体系,建立与“走出去”相关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发挥各行业组织的作用,完善社会中介服务,为企业提供法律、财务、知识产权和认证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建立与“走出去”相关的国际多双边合作机制。加强多双边经贸谈判磋商,通过商签多边经贸协定和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经济合作协定等,积极争取将对外经济合作纳入国际多双边经贸合作框架。同时,加强对外交涉,维护我国企业的公平权益,减少和排除投资障碍。

对外投资现状篇(2)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 潜力

一、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不足

尽管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对外直接投资仍处发展初期,当前的投资现状与预期的投资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1.对外投资整体规模较小

《2009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显示,虽然近几年来企业对外投资规模有上升,但是总体对外投资规模仍然较小。在所有进行过对外投资的受访企业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企业表示现有对外投资规模小于500万美元。对外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占20%,其中超过1亿美元的仅达到6%。另外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领域、区域还比较有限,投资的领域主要是制造业。 投资的区域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将会有所减小。

2.对外投资绩效较低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政策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迈出了国际经营的步伐,但对外投资收益率较低。据世界银行估算,中国对外投资的三分之一是亏损的,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持平,这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境外投资是低效或无效的。有关调查显示,沿海地区过半数的企业海外投资是不成功的。UNCTAD开发了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OND), 如果某国(或地区)的OND为1,意味着该国(或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某国(或地区)的OND大于或小于1,意味着该国(或地区)的绩效高于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UNCTAD的计算结果表明,在2001年―2003年间,中国OND为0.15,排在第58位,由此可见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绩效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绩

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状况与预期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快速增长势头,并且已取得一些明显成绩。

1.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

从时段上看,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企业才真正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迄今不过20余年的历史。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增速不断加快。2002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27亿美元,2007年则达到265.1亿美元,五年增长了近10倍。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56%。特别是相对于2006年,2007年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2007年投资总量同比增长25.3%,其中:新增股本投资86.9亿美元,占32.8%;当期利润再投资97.9亿美元,占36.9%;其他投资80.3亿美元,占30.3%。截至2007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179.1 亿美元,流量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4个,较上年增加17个。

2. 投资模式不断创新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因此,初期投资多以试探为主,通常采取合资方式。但近年来的投资模式不断创新,投资办厂、兴建生产基地、构建营销网络、跨国并购、参股等方式逐渐开始兴盛。2005年,以收购、兼并等方式完成的直接投资总量约占当年流量的50%,境内投资主体对境外企业贷款形成的其他投资占直接投资的43%,以投资控股为主的商务服务业投资占当年流量的40%。同时,并购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进军海外的主要手段和方式,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或者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开发技术资源,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全球品牌影响力。

3.区域分布日趋广泛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广泛实施,中国企业对外直接外投资的区域分布越来越广。目前,全球五大洲173个国家和地区有中国企业的直接投资,投资覆盖率达到71.2%。以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为例,亚洲国家依然是我国最大的海外投资目的地,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0%以上。其中2007年投资存量达到792.2亿美元,占当年存量的67.2%,主要分布在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同时,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增长迅速,2007年存量达到247亿美元,占当年总量的20.9%,主要分布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再次是欧洲和非洲,分别占当年存量的3.8%,其中欧洲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国家,非洲主要集中在南非、尼日利亚、苏丹等国。最后是北美和大洋洲,分别占2007年存量的2.7%和1.6%。

4.行业分布不断拓展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业领域不断拓展。从流量看,涉足行业不断增多。2007年,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采矿业、金融业等领域的投资占到当年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1%,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从存量看,行业分布比较齐全,2007年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和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合计占存量的80%。

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只20多年的国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现实状况与预期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呈快速发展之势,且伴随着中国整体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企业逐渐成为全球直接投资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普遍意识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深厚潜力,并把中国列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资来源地。因此,深入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不足及取得的成绩,克服不足,扬长避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大有潜力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 商务部: 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告,2008

对外投资现状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现状;分析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得到快速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农村、城镇的劳动力就业压力。但是,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发展远远不能与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大型企业相比较,国家市场只注重跨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而忽略了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因此,本文提出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对策,从而使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一、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现状

(一)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现状

进入21世纪,中小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效解决了我国劳动力就业的问题。据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在全国企业总数中的占比为99.1%,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超过了1.73亿,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分析中小企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发现,我国中小企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50.5%,并且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出口产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中小企业的发展为我国城镇提供了75%的就业岗位,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有资料表明,我国的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2002年,美国某杂志社就刊登了全球最佳中小企业的排名结果,虽然我国只有4家中小企业榜上有名,但也是可喜可贺的。

(二)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现状

1979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成就,同时也在跨国经济领域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从海外投资企业的总数可以发现,海外投资项目大多数都是我国中小企业投资的,海外投资项目数目已占到90%以上,并且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项目大部分都是规模较大的投资项目,如浙江省的境外投资规模已达到58.77亿美元。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不仅遍布美国,而且遍布东南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俄罗斯等,其主要以贸易、服务行业为主。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中小企业已向渔业、纺织业等方向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发展。

二、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着重大挑战,海外投资问题也不断出现,尤其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下文对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中小企业资金薄弱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不大,资金实力有限,向银行贷款机构申请贷款也是比较困难的。银行只倾向于实力雄厚、偿还贷款能力强的大型企业,资金薄弱导致中小企业不能及时解决资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投资风险。即使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资金贷款,但是由于中小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大,银行会增加企业的贷款利率,这就加大了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成本。

(二)经济体制不完善

虽然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大多数是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但是中小企业自身也存在许多问题,即中小企业体制不完善,主要包括企业缺乏直接投资经验和管理经验、企业投资盲目、企业经营能力和技术水平不足等三个方面。与美国、东欧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也比较低。虽然我国加快了中小企业的体质改革,但是由于企业自身资金实力有限,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投资经验。我国每年都会对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经营进行数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一部分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出现亏损,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盲目投资,没有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也没有充分了解合作伙伴的资金情况和诚信度,导致企业经营亏损严重。企业海外投资经营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管理队伍,但是受企业自身资金实力影响,企业没有多余的资金引进优秀人才,并且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经营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不足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较低

由于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主要以服装、旅游、纺织品等为主要的出口产品,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也主要以服装、纺织品为主,中小企业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同构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出口产品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海外投资的规模,其主要表现在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和出口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上。由于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大多以中低档产品为主,而高新技术和成套设备产品较少,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对外发展。受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中小企业的大量设备都没有及时更新。由于出口制成品都需要较高的技术,但是当前我国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制成品加工程度也较低,这严重降低了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对策

(一)提高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只有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小企业才能顺利扩展海外投资项目。但是,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存在不足,为了扩大企业的发展规模,企业应注重科技的改革,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一,注重科技的改革。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科技改革受到的束缚相对较少,主要包括中小企业发展规模小、资金实力有限。第二,提高科技改革能力。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实力不够雄厚,技术水平也不高,因此企业要以专业化的生产技术为依据,通过细分市场,发挥企业自身存在的优势,从而提高企业制造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使用价值,这样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中拥有一定的竞争力。

(二)扩大融资渠道

虽然企业自身资金实力有限,但是企业可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并获得政府的担保。通过政府向银行、信贷等金融机构做担保,金融机构就可以为海外投资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申请。通过政府的支持,减免中小企业海外的所得税,政府也可以对中小企业海外投资提供现金补贴等政策。但是,中小企业资金贷款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改变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采用直接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第二,建立适合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金融机构,如中央金融机构、地方性金融机构,从而为中小企业海外投资提供担保。只有具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才能提高海外投资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海外投资信息的收集利用

对国际经济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和传递是中小企业海外投资成功的重要环节,只有充分掌握了有效的经济信息,企业才不会盲目地开拓海外市场。因此,为了有效收集经济信息资源,企业应通过一些强大的国际性咨询机构获得有效的信息。由于这些咨询机构对当地的经济情况比较了解,企业可以从咨询机构获得可靠、准确的信息。另外,企业应获得政府的支持,通过政府从银行、信贷保险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而且要把贷款的资助金用在购买网络信息设备上,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通过网络技术,企业才能获得有效的信息,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总的来说,通过改善企业的硬件设备,加强企业对国际经济信息的收集和传递。

中小企业海外投资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政府应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从而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丹.浅析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5).

对外投资现状篇(4)

【关键词】中国;OFDI;现状;问题;策略

一、中国OFDI的现状及问题

(一)规模特征

中国OFDI的规模自2003年之后呈跃升式发展,与其他国家的相对地位也不断提高,但在全球所占份额仍然较低。

数据来源:经商务部《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整理而成

从图1可见,自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十五”计划中首次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OFDI就有了较大增长。2002年我国建立了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我国的OFDI从2003年起从低位徘徊开始飞跃式增长。

同时,中国的OFDI相对于其他经济体投资的地位也不断上升。1990年后,中国的OFDI存量一直稳居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前十,2000年中国超过韩国、马来西亚、阿根廷等OFDI起步较早的国家和经济体,2006年再超越巴西,位列发展中经济体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新加坡。在新增流量排行上,中国2003年跃居第二,2006年开始超越新加坡在发展中国家中位列第一,在全球所有国家(地区)经济体中排名第13。2010年中国的OFDI流量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大国,名列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5位,存量居第17位。

但从总量上看,我国OFDI在世界OFDI市场所占份额仍然有限。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ATD)《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OFDI是1.32万亿美元,年末存量20.4万亿美元,以此计算,2010年中国OFDI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存量的5.2%和1.6%,该比例远远落后于许多传统对外直接投资大国的水平。

(二)产业分布

投资领域广泛,制造业大幅增加并跃居首位,并购领域仍以资源和采矿业为主。

目前中国的OFDI除极少数领域没有覆盖外,投资几乎遍及了一、二、三各产业的各个细分领域。笔者计算出年度投资额占当年总投资流量的比例的前六位行业,并将其按高低排序,请见下表:

2008年前6位依次为:

行业 商业服务 金融 批发零售 采矿业 交通运输 制造业

占比 38.85% 25.13% 11.65% 10.42% 4.75% 3.16%

2009年和2010年的前六位依次为:

行业 制造业 批发零售 租赁、商业服务 建筑业 采矿业 农林牧渔

2009占比 30.2% 21.9% 13.1% 6.8% 6.3% 5%

2010占比 28.6% 23.4% 12.8% 6.5% 6.2% 4.8%

从上表中可见,近年来我国的OFDI的投资行业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

(1)投资于金融业的OFDI从2008年第2位降至第13位,金融业投资比重的大幅下降表明我国非金融类OFDI在总OFDI额中的绝对比重大幅度上升(2010年流量份额为87.5%)。

(2)投资于制造业的ODI异军突起,从2008年第6位跃居为2010年的第1位,说明第二产业的投资跃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首位,由于中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制造业相对来说也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所以这种行业结构比较适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另外采矿业和相关资源产业一直都受到国家的重视,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保障战略性能源、资源的稳定供应和价格风险控制的目的,同时也体现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受到母国政府的政策和制度的较大影响这个鲜明的特点。

(3)商业服务、批发零售业的投资一直稳居前三位,说明第三产业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大比重,但是此情形也不容乐观,因为在商业服务中贸易型投资项目占了绝大比重,同时也偏重于投资如餐饮、旅游业等成本低、见效快的服务业。

(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2009年占比为2.9%,2010年占比为3.9%;计算机和软件业2009年为2.1%,2010年占比为2.2%。可见技术密集型项目投资虽然有增长趋势,但总体上讲,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占比仍然很小,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总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比如过分偏重于对加工、制造等初级产业的投资,忽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偏重消费品投资,忽视生产性投资;偏重对国内拉动效应弱的产业投资,忽视对国内连锁正向效应强的产业投资,这样就不利于推动我国整体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

(三)投资方式:跨国并购已成为中国OFDI的主要方式

总体上看,中国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中以跨境并购方式进行的投资约占总额的一半左右,并购领域涉及采矿业、制造业等。据2010年统计公报,2010年全部的688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中,以跨国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投资达到297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43.2%。另据统计,2010年中国企业并购案例2556起,披露价格的交易额达到了1696.43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四)主体分布:投资主体以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为主导,并表现出较强的资源目的取向,中小企业和私企的对外直接投资没有受到应有重视。

资料来源:历年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从上面的图和表中可见,我国OFDI的主体目前已形成多元化格局,并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尽管从数量上国有企业己退居第二(见表2),但国有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仍居首位,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先锋和主力。譬如在2010年末中国非金融类境外企业资产总额前四十家公司中,有26家“中”字头国有企业,而前十家公司中,有8家“中”字头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相对照的是,民营企业的数量在排行中寥寥无几。可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具有相对灵活性,是容易培育小规模技术和创新技术的主要载体,但在我国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在资金、信息、审核、税收上得不到系统的支持,这极大削弱了其对外投资的优势。

(五)区位分布:从大洲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流向相邻的亚洲国家和地区,拉丁美洲和欧洲也是投资的集中区域,而对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投资比重明显偏低。据公报显示,2010年底,中国的1.6万多家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85%。从国别地理分布来考察,2003-2010年间,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变动不大,一直是中国香港、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且香港吸引了国内的半数以上的投资。

(六)政策环境: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我国的OFDI政策体系已经初具雏形,主要包括审批与管理制度、促进和鼓励制度、日常监督与服务政策。虽然中国的对外投资政策,已朝着符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趋势的方向在调整,但仍有很多问题存在。目前我国既没有统一的监管部门,也没有一部权威和系统的对外直接投资法,主要由商务部、发改委和外管局等部门分头管理,各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制定相关的规章文件,这导致了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前必须经由三个部门“九道坎”审批的尴尬局面,大大降低了效率。此外,海外国有资产的监管不力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非公有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的立法不完善;对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监管存在漏洞,导致企业海外投资风险难以防范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改进。

二、对策建议

1、从宏观上科学制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战略

首先政府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规划,避免企业自发进行境外投资的盲目性和短视性。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区位规划:继续巩固在东亚和东南亚东周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逐步向发达国家延伸,实现投资地域的多元化;

(2)产业规划:对行业的选择上要坚持我国和东道国产业的互补性,继续以发展制造业为重点,向海外转移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同时加大对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以技术寻求型直接投资为未来发展方向;

(3)主体规划:既要鼓励有实力国有控股大企业拓展境外投资业务,同时通过有效手段促进国有企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健全责权统一、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又要鼓励有特色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4)政策方面:制定与完善境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统一监管部门,明确职责划分,简化审批程序和手续,放宽审批标准,增强企业对外投资自;继续完善境外投资监管体系,对境外投资的企业和部门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加强对境外投资效果的跟踪测评,强调完善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管;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包括信息服务、境外投资担保、签署双边或多边投资保护协定、金融和税收支持等等。

2、在微观层面提升企业的对外投资竞争力

企业在投资之前要认真作好前期准备(项目调研、环境评估、伙伴调查等),选择适合自身的市场进入方式。在投资时企业应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整合自己的竞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产品,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重视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发展,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企业信誉。同时还要处理好与东道国的关系,注意境外安全问题等。

参考文献:

[1]刘宏,汪段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特点研究(2008-2009)[J].国际经贸探索,2010,26(12).

[2]联合国贸发会议(UNCATD).Word Investment Report[R].2010-2011.

[3]颜凌芳,李一文,刘宏青.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研究及其新变化[J].财贸研究,2010,8.

对外投资现状篇(5)

一、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个时期由于缺乏开展国际业务的专业人才、加上对外直接投资监管的难度大以及泰国企业自身国际化能力弱等原因导致了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初期规模非常小。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泰国加快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并且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泰国对外直接投资多为绿地投资,且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泰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低于亚洲地区其他新兴工业国家水平,如新加坡、马来西亚,但高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国。虽然泰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巴西、中国、中国香港、韩国以及马来西亚相比投资规模较小,但是泰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明显有上升的势头。图1所示,2005年,泰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为21.54 亿美元,到2012年已经达到767.47亿美元,增长了35倍。自泰国央行对对外资金流动放松管控后,泰国对外国的投资规模明显持续上升,尤其是自2007年以来,为了促使泰国企业投资进一步自由化,泰国央行于2010年10月公布调高放款额度,因此2011年泰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比2010年投资的增长了7.5倍,继而于2012年创下历史新高。

1.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

20世纪70年代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美国、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市场。目前,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制造业方面。表1显示,东南亚地区一直是泰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最大的地区,2012年泰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投资流量170.92 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2.27%,但比重低于2005年至2010年六年的平均值 42.92%,其中,对新加坡投资最多,占东南亚地区的总量32.31%;中国是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第二大国家,2012年泰国在中国投资68.44亿美元,占其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额8.92%,高于2005年至2010年六年的平均占比 5.66%。日本居第三位,2012年泰国在日本投资65.54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量8.54%,高于2005年至2010年六年平均占比2.61%。至于美国,2012年泰国在美国投资64.84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额8.45%,低于2005年至2010年六年平均占比9.2%。从2006-2010年开曼群岛也是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地区之一,这五年泰国在这个区域的投资占总量的平均值13.84%,但到2011-2012年期间投资额只占总额的3.69%,远低于前几年的投资比率。

2.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

表2显示的是2005年至2010年对外投资统计数据。从行业分布来看,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金融保险行业、矿产和碎石业以及批发零售业。以2010年为例,泰国对以上四个行业的直接投资额达到75亿美元,占泰国对外投资总额的88.5%。对外投资项目最多以及发展最快的是矿产和碎石业,2005年泰国对这两个行业直接投资仅为8883万美元,到了2010年已达到39.1882亿美元,增长了44倍,这六年对矿产和碎石业的对外投资额占泰国对外投资总额的年平均比率为24.94%。作为泰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产业――制造业,虽然在2005-2010年投资额的增长率不稳定,但是在这期间年平均占比高达30.54%,其中,在食品制造业投资最多。2010年泰国对批发零售业直接投资9.0959亿美元,占泰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0.73%,六年年平均占比8.47%,对金融及保险业直接投资2.655亿美元,占比3.13%,六年年平均占投资总额的比率为22.18%。

二、泰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泰国企业走出国门对外投资的动机来自多个方面,这主要取决于投资者主要目的以及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因素。按照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市场导向型投资和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

1.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

主要指的是为开发和利用国外的自然资源而进行的投资。在东道国寻求某种自然资源既是为了满足本国的需要,也可以向其他国家出口。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在泰国境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较大,2010年,泰国对矿产和碎石业的直接投资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46.24%。2006-2010年这五年期间平均增长率达到 163%。

在东南亚地区,许多国家拥有的自然资源比泰国丰富,如缅甸和越南拥有天然气,印度尼西亚拥有原油,老挝和柬埔寨拥有农业资源。泰国跨国企业中能够进行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的企业仍然有限,主要由大型工业企业集团和政府有关的企业为主。比如,泰国政府控股的国家能源石油化工公司在马达加斯加持有80%煤炭探矿权的股份,在埃及对天然气资源进行投资,并拥有该国全国天然气资源的25%股份。在能源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中国,泰国跨国企业也进行投资。2003年,万浦集团公司在中国进行煤炭开采的投资和开发,并拥有山西高河能源有限公司45%的股份;并且在2006年进入中国电力市场,目前在中国北方拥有并运营三家热电厂。在东南亚地区,泰国暹罗水泥集团对柬埔寨的水泥行业进行了投资,2012年在越南投资并拥有了陶瓷原料的龙头企业,占有其85%的股份。

2.市场导向型投资

是指跨国企业为了绕开东道国严厉的贸易保护壁垒,或为稳定与扩大东道国市场或为开拓新市场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扩大国际市场和开拓新市场是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之一,从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从泰国对制造业的对外投资额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来看,2005-2010年连续六年排在前三位,这六年对制造业的投资额占泰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年平均比率为30.54%。服务业也是泰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另一个重要行业,尤其是金融保险业和批发零售业,两大服务行业六年投资平均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0.65%。

随着泰国经济增长逐渐趋缓,邻国的经济增长将对泰国企业在国内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压力。而且,目前泰国的劳工资源短缺,更严重的是泰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处于工作年龄段的人口还将不断减少,这意味着未来消费者的购买力将逐渐下降。这些原因都导致越来越多的泰国投资者开始在海外寻求新市场,特别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市场,如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这些国家人口基数庞大,随着这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最具购买力的中产阶级占总人口比重在逐步升高,这些市场所具有的购买力在逐渐增强。比如,泰国龙头跨国企业正大集团,作为泰国最大的非国有企业集团,目前在国外投资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投资额近60亿美元,设立企业200多家,员工人数超过8万人,年销售额超过500亿人民币。正大集团在中国实行多元化经营,形成以农牧业、食品业、商业零售业为核心,并辅以制药、机车、房地产、国际贸易、金融、传媒等领域共同发展的业务格局。如今,正大集团一半的销售收入来自中国市场。

1979 年当邓小平启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时,正大集团为了建立一座饲料加工厂和禽类养殖场,获得了第001号外商投资证书,开始了中国养殖业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而且在中国培育起了一个新兴行业――饲料业,并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产业。2012年,世界饲料总产量达到9.59亿吨,其中中国产量1.91亿吨,占全球总量19.92%,成为世界第一大饲料生产国。在中国内地,2012年正大集团饲料生产总量为897万吨,占全国总量4.08%,排名第二,仅次于占中国市场份额8.72%的新希望六和集团。

3.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

是指跨国企业通过获取国外低廉的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力和土地),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以此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目前泰国面临着劳工资源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工资上升是导致泰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起初,泰国与其他东南亚国家如柬埔寨、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相比,泰国国内的平均工资水平就比较高,而 2012年泰国政府施行的调高工资的政策又进一步拉大了泰国与柬、越和印尼的工资差距,这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纺织产业,开始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或提供外资优惠的邻国。根据2013年泰国纺织研究所的调查,泰国26个纺织企业,例如 Liberty Garment Co.,Ltd.,Thongthai Textile Co.,Ltd.,Hi-Tech Apparel Co.,Ltd.等等已经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仅在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六国,设厂就已达到35座工厂。此外,这些产品通过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CLMV国家)出口到美国和欧洲,投资商还有权享受优惠税率。

根据泰国上市公司的统计数据,泰国企业仍然对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低于自然资源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2006-2010年泰股大盘的数据显示,泰国上市公司对生产要素导向型的投资仅占投资总额的1.38%。其中,Indorama Ventures Co.,Ltd.为了拓展海外市场占有率和获得生产技术,与国外同行业进行合并水平投资;2007年在美国建立塑料厂以及在荷兰和英格兰买了两座塑料厂。因此,该公司的收入快速增长,与此同时,股东权益报酬率也迅速增长,从2006年股东权益报酬率18.3%增长到2010年的42.9%。

三、泰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主要的问题

泰国央行为了促使泰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进一步自由化,已放宽投资额度,目前,对外直接投资有关资本流动的措施不再是泰国投资者主要的障碍。然而,泰国外国直接投资的流量与许多国家相比,仍然处于投资水平比较低阶段,其主要原因如下。

1.税收政策

泰国税收制度尤其双重课税不利于泰商对外投资。泰国政府对股息红利双重征税或称经济型双重征税高达21%。与此泰国政府做法相反的国家和地区,譬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并非对对外直接投资征收所得税。此外,泰国退税流程复杂性及繁琐性使得这些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原应享受到的已与泰国官方签署避免双重征税协议的55国的优惠,实际上却没有真正从中受益。缘于税收操作上某种程度存在着工作人员业务不熟练,对上述协议内容不了解,仍对其征收二次税收。该现象导致许多泰国企业不愿意走出国门寻求发展机会。这无疑大大减少泰国公司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积极性。

2.缺乏跨国经营人才以及经营经验

在国际市场上,跨国经营要求企业家必须具有全球化的观念和开放的思想,善于以全球的视角定位企业的未来和发展方向,精通国际竞争规则。但目前而言,泰国跨国企业中符合上述要求的经营人才数量非常有限,加上大多数泰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使之客观地限制了泰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3.融资困难、缺乏融资支持和服务以及缺少研发资金

由于贷款成本相当高和申请贷款的限制性政策,目前,泰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缺乏融资支持和服务。金融机构通常认为中小型企业具有较高的风险,使之较难获得贷款。泰国政府在为企业提供资金的支持方面相当少,企业为筹资而发行外国债券仍面临许多限制。与外国相比,其他国家会通过许多形式支持其有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去,例如政府金融机构,建立专门对走出去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融资机构,如韩国的进出口银行建立Economic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Fund (EDCF)基金,旨在能以较低的0.01-2.5%年利息贷款给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商或到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的投资商。

除此之外,泰国企业应该加强技术方面的投资。若技术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因而就无力参与国际竞争,甚至连国内的市场份额都难以保全。泰国在研发方面的投资仅占GDP的0.24%,相比之下,中国约为2%,韩国2.8%至2.9%,日本4%。所以,泰国企业应加紧产品研发,政府部门也应予以税务优惠。

4.缺乏市场信息以及不了解东道国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

对外投资现状篇(6)

【关键词】 矿产资源 境外投资 对策建议

一、黑龙江矿产资源境外投资的基本现状

2004年至2012年,黑龙江省共投资境外项目37个,其中勘查靶区优选及评价项目7个,普查、详查项目25个,勘查开发类项目5个。投资总额55474.57万元人民币,其中中央财政资金9556.00万元,省财政资金6050.00万元,社会资金投入39868.57万元。37个项目由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所属地质勘查单位实施。

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从2004年开始到2012年为止,有6家地勘单位,共投资境外项目18个,其中优选及评价项目7个,普查、详查项目6个,勘查开发类项目5个。地矿局境外矿产资源投资的国家有俄罗斯、老挝、赞比亚、博茨瓦纳、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等。矿种主要有岩金、砂金、铜、镍、钴铂钯、铅锌、饰面石材矿等。投资总额43965.72万元,共获得中央财政资金5336.00万元,省财政资金6050.00万元,社会资金投入32579.72万元。2012年7个项目共投入工程技术人员等人力83人,钻探设备3台,物探设备19台,交通车辆7台,通讯设备30台。7个项目均在国外注册了公司,其茨瓦纳CGC公司为全资公司,其他6个为与境外企业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双方分别以矿权和资金入股,黑龙江省占股比例均在65%以上。

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从2005年起到2012年为止,有3家地勘单位,共投资境外项目19个,均为预查、普查项目。有色地勘局境外矿产资源投资主要以赞比亚、刚果(金)为主,其次为俄罗斯。矿种主要以铜、钴、铅、锌多金属为主。投资总额11508.85万元,共获得中央财政资金4220.00万元,社会资金投入7288.85万元。2012年8个项目投入工程技术人员等人力32人,钻探设备7台,物探设备10台,交通车辆1台,通讯设备23台。3个赞比亚项目在国外注册了公司,双方分别以矿权和资金入股,黑龙江省占股比例均为65%;5个刚果(金)项目,在外国公司以56%的股份参股。

为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提高境外矿产资源项目的运营水平,促进全省矿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黑龙江省各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境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资金项目的管理工作,由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共同管理该项工作,国土资源厅人事科技处、地质勘查处及项目管理办公室紧密配合,协同管理,并委托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部省项目管理办公室进行专项资金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项目管理制度和办法参照省内地勘项目管理制度和办法,并按国土资源部《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项目实施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10]116号)要求,建立了项目申报初审制度和专项项目半年报、年报制度。要求各项目承担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在技术上参照国内地质勘查规范并结合项目所在国有关要求,根据各自情况建立相应的项目管理办法和制度。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4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16号)和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关于开展2010年度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项目检查工作的通知》(黑国土资发[2012]125号)的要求,2012年5月15—23日,由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组织,项目承担单位主管部门参加,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部省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安排实施了黑龙江省2010年度境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项目检查工作,同时完成了2010年度境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资金项目任务书的编制、确定和设计审查工作;2012年7月15日,完成了2011、2012年度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资金项目任务书的编制、确定和设计审查工作。

地矿局高度重视境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项目的管理工作,每隔半年组织召开一次境外工作会议,了解和掌握境外项目情况,分析当前形势,统筹规划部署境外工作。2011年10月1日制定出台了《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境外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境外专项工作,提高项目运营水平,加强对项目的监管,持续完善境外项目管理体系。该《办法》明确提出:一是目标项目符合我国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不危害我国、安全和公共利益,不违反国际法准则,不违反当地法律法规;二是遵循经济规律,以取得经济效益为中心;三是优选国家急需和短缺的、经济意义较大的矿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稀有金属等矿产;四是优选资源勘查类项目,兼顾开发类项目,项目工作周期一般为2—3年;五是以工作环境优越和经济互补性强的周边国家为主,兼顾资源互补性强、市场环境好、法律比较健全的非洲、澳洲、拉丁美洲国家;六是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建立项目公司,派驻黑龙江省经营、技术、财务代表,施行现代企业管理,投资主体、责任、权力、利益、分工明确;七是项目风险可控可担,运行可驭可导;八是鼓励局院或院院联合,以及与第三方联合,共同合作勘查开发矿产资源。

办法中明确要求,境外项目投资合作中,凡存在突发事件处理、投资额度改变、工作方案变更、资产处置等问题必须向地质矿产局申请,履行审批程序,待批准后,方可执行;建立双月报及年报制度,对境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进展情况、工作成果、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汇报;对在境外项目投资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的,将严格追究相关组织和个人的责任。鼓励各相关单位积极响应国家“开辟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的号召,积极申报国家项目,并对上报项目的矿权情况、成矿条件、投资环境、投入方式、投资规模、可行性报告、合作方资信及合作意向书等进行审核鉴定,严格把关。

二、黑龙江矿产资源境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1、地勘项目风险程度大

与全国矿产资源境外投资的情况基本一致,黑龙江省矿产资源境外勘查项目风险程度非常高,项目成功率低,含金量不高。

2、勘查目标矿种较分散

由于全省矿产资源境外投资开发未形成一个完整体系,未对各主体的勘探行为进行有效协调,远未达到补缺、补紧、补劣的要求。

3、缺乏战略眼光

一是对矿企走出去认识不足,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战略构想,相关配套政策也不完善,导致黑龙江省矿企“走出去”还属于个别行为,远未形成“全省一盘棋”的联动机制;二是部分主体在“走出去”时重短期利益,而轻视长期利益,缺乏远期全球战略,或者单纯为了享受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

4、信息不畅

有的项目可供参考的有利地质资料少。大部分境外项目所在国家基础地质工作落后,部分区块仅作过1/50万、1/25万地质填图,区内未进行任何矿种的普查工作,参考资料极为有限;有的项目因不能全面掌握工作方法在项目所在国、项目所在地实施的可行性,导致设计的某些工作方法不适用。如有的项目因地形平缓,覆盖层厚,地质检测效果不佳;有的项目因覆盖层很厚,槽探工程大部分达不到施工目的。

5、东道国施工环境不理想

工作区气候条件、环境条件复杂,野外施工难度较大。如澳洲项目,由于植被异常茂密导致原设计的土壤取样、地质路线调查存在很大难度,物探工作也受到地形限制;非洲项目,由于每年雨季导致无法施工,施工期短,受气候影响较大,部分区块荒漠化严重,覆盖层较厚,施工较难达到基岩,工程控制存在困难;有的项目所处国政治不稳、政府办事效率低、社会治安差等对项目进度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刚果(金),因当地政府部门及当地人办事效率较低、协商好的事情常常发生变化,影响到公司的正常工作及以后的发展。

6、配套设施、服务不全

项目所在地没有适合的样品分析化验机构,样品托运回国的海关检查异常复杂,特别是土壤样品的检疫检验,导致样品入关困难,影响了样品数据分析的进度,不能及时指导野外施工,并影响了综合资料的整理;工作人员境外工作签证办理困难,如到澳大利亚工作只能办理商务考察签证,且出入关及签证手续繁琐。

7、专业人才缺乏

不同国家的矿业法规各异,既懂外语又懂地质矿产勘查技术和矿业开发的人才极为短缺。如在刚果(金)进行勘查工作,由于对政策、法律、法规及政府部门办事程序(特别是矿权维护、申请方面)不是很清楚,不能像在国内这样做起来得心应手。

8、项目运营管理存在漏洞

有的项目野外生产全部由外方承担,工作效率低下,成本过高,项目承担单位不能及时掌握项目进展和实际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不能及时译出,或多在境外,普遍存在资料综合整理和综合研究工作程度偏低的问题;有的项目技术方法及质量要求需执行项目所在国的勘查规范,某些工程布置上不符合国内勘查规范要求;有的项目资金汇款手续不完善,项目专项资金管理不符合有关要求,未单独建账,未单独核算。

三、黑龙江矿产资源境外投资的对策建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黑龙江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立足国家和全省长远利益,统筹规划、积极引导、重点扶持、安全推进,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全省利用国外矿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高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的安全性、经济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实现全省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促进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持续有力的资源保障。

在资源利用方式上,坚持贸易与勘查、开发并举;在矿种选择上,以中国资源短缺的战略矿产和大宗支柱性矿产为重点,坚持补缺、补紧、补劣的原则;在地区选择上,以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为重点,兼顾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南非和加拿大;在运作机制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投资主体,实行多元化发展,实现境外矿产资源的稳定、长期和安全供应。

重点是在坚持安全、经济、高效和可持续性原则的前提下走多元化、组团化和信息化之路,系统实施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矿业企业、健全矿产资源境外投资的多元化模式、建立境外矿产资源开采协调机制、强化矿产资源境外投资服务体系建设、搭建矿产资源境外投资区域合作平台和构建矿产资源境外投资风险评价系统等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 冯雁秋:中国境外投资多元化发展与宏观管理框架构建[J].经济学家,2003(2).

[2] 郭力:东北振兴过程中的对外开放:中俄合作[J].东北亚论坛,2007(9).

[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资司:中国境外投资风险和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0(1).

对外投资现状篇(7)

关键词: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565.3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五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2010年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流量),对外投资流量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存量)。图1显示了从1990年到2009年这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图1)可以看到,加入世贸组织后,从2002年到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包括金融类和非金融类)从27亿美元上升到565亿多美元,增长20多倍,年均增长速度超过65%,从世界第26位上升为第5位,发展速度相当可观。但是,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是相当弱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金额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比较小;同时,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资主体规模较小,一般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另一方面是投资的资金量较小。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绝大多数的投资规模仅为几百万、几十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水平。

(二)投资结构有待改善。首先,从对外投资区域结构来看,存在着投资区位相对集中的问题。其中,亚洲是我国对外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他地区的流量则相对较少,造成企业之间为了争客户互相压价、封锁消息,致使海外投资环境不断恶化;其次,从对外投资流量的行业分布来看,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流向了商品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等行业。这样的行业结构既不甚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也不尽依据FDI理论的学习动机。中国拥有低廉劳动力、大国规模经济和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真正体现我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建筑业在FDI投资存量中的比例偏低,高新技术等学习型投资所占比例更低。相反,采矿业等资源寻求型投资比重较大,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表明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导向还停留在初级层次,缺乏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行业结构表现出较明显的初级化特征;再次,从投资主体看,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是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很大一部分投资属于政府政策性对外投资,由此会造成国有资本与私营资本比例失调,私营资本积极性受挫,也容易滋生国有资产流失的险患。

(三)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战略和跨国经营意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且不具备真正的全球观念和跨国经营意识。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这些企业对外投资是为眼前利益驱动,或是为了获得海外投资所带来的税收减免,而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生产和交易的比较利益;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走一步说一步,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四)缺乏核心技术且科研创新能力较弱。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偏低,在主流市场或主流产品当中我们并没有多少自主的核心技术,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而且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平均还不到1%,仅有极少数大企业能在3%以上,这样低的开发投入维持生存尚有困难,更谈不上与其他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竞争了。

(五)缺乏跨国经营人才。国家对外投资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缺乏高素质跨国经营管理人才是我国企业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企业派出的境外经营人员很多难担重任。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直接投资公司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障碍是缺乏海外经营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海尔总裁张瑞敏也坦率承认,即使像海尔这样在海外已有所成就的企业,仍然缺乏懂得海外市场及其操作的管理人才。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几个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实施规模经济战略。没有一定的规模,就难以实现较好的效益,也不可能形成较好的抗风险能力,更难以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如首钢集团),应该充分利用原有的国内规模优势,运用市场的作用和国家的指导,使企业之间通过强强联合或相互兼并等措施来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二)优化投资结构

1、投资地域多元化。针对现时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集中于周边国家和地区,长远看来,投资东道国应该逐步向发达国家延伸,实现投资地域的多元化。因为发达国家投资环境规范,非经营性风险小。虽然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贸易壁垒也相对较多,我国产品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实力毅然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但双方有互补性,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就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当然,发展中国家市场广阔,资源丰富,也是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市场。

2、行业选择上突出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首先,加大对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既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对先进技术的现实需求,又是我国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最有效途径;其次,向海外转移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扩大出口贸易量。目前,我国的机电制造业、纺织业、家电制造业等行业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技术体系,扩大这些行业的投资不仅能优化国内产业、产品结构,促进劳务和设备产品出口,而且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3、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既要鼓励有实力、管理好、拥有自主品牌的国有控股大企业拓展境外投资业务,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以培养更多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同时,还要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取消歧视,使其在优惠贷款、信息交流和境外投资保险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三)科学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和中长期规划,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际收支状况,制定对外投资战略规划。明确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思想、指导原则、产业导向和重点区域等,从而使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更有力地利用国内外2个市场、2种资源,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更好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企业要把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战略目标,通过独资、合资、并购和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或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公司,了解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和最新科技发展动向,并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利用当地的先进设备,研发和生产高新技术及产品,使企业通过海外研发和生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大力培养对外直接投资的高素质人才。首先,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境外企业派遣、用人和选拔制度,完善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制度,吸纳具有丰富国际经营管理经验的海外和东道国人才为我所用;其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国内院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国内专业培训以及选派人员到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进行实践锻炼,实施跨国经营人才培养战略,多层次、多渠道对从事跨国经营的人员进行培训,以实施人才国际化和本土化战略,集聚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企业在整体上仍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因此深入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对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有着深远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伊玲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J].商业现代化,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