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4 17:22:57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讨论教学法;有效教学

一p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提出了相应要求

(1)教师应创设讨论的空间和氛围,使学生能针对疑问进行探讨,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质疑,与同学交流想法。

(2)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同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3)使学生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敢于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二、课堂教学中讨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讨论教学法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1.学生知道讨论什么吗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在出示一些问题后,不管问题简单还是复杂,就马上组织课堂讨论,有的学生可能对要讨论的问题还没有弄明白,就开始乱说一气,有的学生干脆天南海北,高谈阔论,产生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不着边际的“题外话”,偏离了讨论的主题。到最后自己也不清楚到底讨论了些什么?

2.学生果真在参与讨论吗

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他们又能讨论什么呢?讨论中有的学生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没有组织小组全体参与讨论的责任感或意识,使讨论的参与率降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有班干部或尖子生的小组中,班干部和尖子生甚至部分小组在讨论时不以自己的理由去说服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而产生争执。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们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学生大多“各自为政”。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实质上没有认真思考,更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

正是由于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观点,讨论时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课堂讨论形同虚设,往往成了空热闹、假正经。其实,学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源泉。

3.教师参与讨论指导了吗

一旦学生进入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很多教师确实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有的教师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教师正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等等。此种情况下,教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的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和调控。这样的课堂讨论能收到实效吗?

4.课堂讨论多多益善吗

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取悦于听课教师,根本不考虑内容是否需要,一堂课总免不了几次搬出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理念。课堂讨论成了上公开课必备的“行头”,成了花瓶。笔者曾聆听过一堂公开课,该任课教师前后共安排了5次课堂讨论,而所讨论的内容几乎是清一色的识记层次的“是什么”,这样的课堂讨论有必要吗?

三、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讨论教学

为了使讨论达到预期的目的,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环节。

1.营造讨论氛围,激发孩子的讨论欲望和热情,是实施讨论式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在当前数学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个关键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但学生都只是独立解题,未能加入讨论的行列,使讨论在课堂上的存在流于形式。而要真正的实施讨论教学,要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要形成一定的讨论小组,适当调配讨论人员,使大家有想说话的感觉.学生在这个小集体中都获得了发言的机会,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真正进入讨论的情境中。同时,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这种机会外,在课后也应适当创造机会。

其次,精心设计问题.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总会觉得空洞无味,无话可说.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觉得有话可说,有讨论的必要.这样,才能为大多数学生所能够理解和接受,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是趣味教学的源泉。因为数学要解决数学问题,经常会出现很多带有“问号”的东西,目的是要学生把“问号”变成“问号”。而这个转变的过程,恰恰就是知识获得的过程。因为这样,学生会产生满足的愉及成功的喜悦感。而这种情感将会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不断地去追求新的成功。当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学习活动,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对“圆锥体”这一课的教学,可以改变以前那种“教师演示,教师推导”的教法,可以采用学生动手主动探究验证的方法,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求知的学习活动。例如,出示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容器,提问:圆柱与圆锥联系密切,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测。学生为了知道自己猜对没有,实验验证已成为迫切需要。

3.加强互动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和创造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旧的观念,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成一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关系。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主要是与教师对待学生态度,学生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等因素有关,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尤为重要。所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良好的学习环境的重要前提。这种理念下的数学活动应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活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调动所有的感官,以便不断收集学生在活动中发出的信息,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方法等,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和启发;当学生得到结果时,要给予肯定。比如在学习“从1数到10,再倒着数”这一环节中,可以结合我国发射“神舟七号”运载火箭的倒计时的实况录像,我和学生跟着科学家一起数,当火箭腾空的那一刹那,孩子们欢呼雀跃,他们觉得火箭发射升空有他们的一份功劳,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自豪感,孩子们真正感到学数学可以做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4.教师的情感投入及适时调控的主导性,是讨论式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讨论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的知识基础不一样,领悟程度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成为课堂进程的调控者,要适时应变,使讨论有效地进行。

首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由于任课时数少,师生交流少,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古板,严厉的印象.因此,数学老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可能的话,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融洽师生感情。在课堂上,教师要用肯定,赞许的言辞情感,鼓励孩子积极思考,敢于提问,发表看法.这样,在讨论中,充分发挥积极的思维,提高讨论的效略。

参考文献: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篇(2)

关键词:课堂讨论法;初中物理;应用对策

G633.7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课堂讨论法的意义

新时期,我国全面推广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方面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因此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课堂讨论法具有以下意义:

1.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讨论法,顾名思义是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学习知识,自主进行知识研究,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初中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很多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而通过采用课堂讨论法,能够让学生之间进行知识的讨论,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和身边的同学讨论,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积极探究新知识,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学习兴趣。

2.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通过课堂讨论法的运用,教师能够从学生之间的讨论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明确知识点讲解的重点,可以针对大部分学生都不了解的知识进行深刻讲解,而其他的知识可以减少讲解的时间,这样不仅能够节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而且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另外,学生之间进行知识讨论,能够拓展知识面,针对同一知识点不同的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可以从多个方面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达成三维教学的目的,无形中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极大的作用。

3.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处于课堂授课的主体地位,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听课的地位,课堂氛围比较沉闷。而采用课堂讨论法授课,能够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为学生学习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也满足了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课堂讨论法应用的对策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法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仅要设计合理的讨论内容和讨论问题,还要依据学生的讨论状况及时进行知识的补充和引导,同时要做好讨论反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讨论法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体来说,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对策有以下几点:

1.创建愉悦自由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

课堂环境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能够降低学习压力,赋予学生快乐轻松的学习心态,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教师的行为和态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采用丰富的言语和手势教学,营造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那么就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巧妙采用情境模式、实验以及趣味性小游戏等等,都是活跃课堂氛围的好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学习,打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

比如,在学习”浮力”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调节课堂氛围,教师可以设立“使大头针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游戏主题,让学生各显神通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游戏的设立激发学生学习本章节知识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合理分组,把握讨论进度

小组的划分要合理,并且最好是遵循自愿的原则,让学生自己选择小组成员,同时教师要依据课堂和章节内容的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在学习“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用力去维持”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在进行分组之后,教师可以依据课堂需要进行组员调整,确保各个小组学生之间的实力相当,并且能够优势互补,并选出代表作为组长对该组进行管理。

对于讨论进度的把握是十分必要的,在讨论之间教师要依据讨论内容的难以程度确定讨论的大致时间,也可以依据学生的讨论状况适当地缩短或延长讨论时间。比如,在讨论上述“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用力去维持”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设立5-7分钟的讨论时间,如果时间到了学生仍然讨论的十分热烈,那么可以适当延长讨论时间。

3.巧妙设计讨论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意识

一般来说,讨论问题的设计要遵守下面的几个原则:第一,要注重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旧知识引导新知识。第二,要巧妙设置悬念和冲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三、要有足够的讨论空间。

比如,在学习“摩擦力”方面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筷子提米”的实验引导学生讨论:在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并插入一只筷子,同时压紧大米,筷子能够很容易的被拔出,而如果在装有大米的玻璃杯中加入少量的水,那么还和原来一样提起筷子,则会发现玻璃杯连同筷子一起被提了起来。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发生这种状况的原因,相信此时学生一定都非常好奇,因此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原因,便开始了知识查找和讨论,无形中提高了讨论意识。

4.做好评价和反馈,进行知识的总结

讨论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增加知识理解的能力,因此在讨论之后进行知识的总结非常必要,同时进行讨论内容的反馈和评价也是必须的,否则这场讨论则前功尽弃,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里所说的评价和反馈,不仅仅是对讨论结果的评价,还包括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合作情况、讨论态度、方法等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讨论状况,对于有分歧的学生来说,不能仅从对与错两个方面硐露论,而应该分析学生发生分歧的原因,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合理性分析,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三、结束语

课堂讨论法充分结合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三个方面,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可以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面,提高创新意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课堂讨论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参考文献:

[1]刘丽华.初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探究能力[J].科学中国人.2016

[2]牛春虎.初中物理教学中课堂讨论法的运用对策探讨[J].教育科学研究.2015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篇(3)

一、课堂讨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1.课堂讨论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程,教师应杜绝对学生进行单纯语言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应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和今后使用英语的需要,通过大量语言实践和有意义的语言运用,如围绕教材中的话题进行讨论、写作等活动,帮助他们掌握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言语技能和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讨论是一个思维互相碰撞的过程,能够互通有无,巩固所学知识。特别是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往往根基不牢,仅仅听教师讲过之后,有些学生不能快速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大脑就像我们的胃一样,教师讲授的内容需要消化一段时间,如果接受得太快太多,可能有时候会造成消化不良。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希望将知识点讲得更多,覆盖更广。学生往往需要接受大量的知识点。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消化,学生听到的内容都忘记了。如果学生带着思考来听课,思考相关语言的用法,就可以巩固课堂所W。这样通过讨论来加深课堂所学,就能提高教学效率。

2.课堂讨论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课堂讨论不仅能巩固和理解课堂讲授内容和学生自学获得的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进行讨论时,学生要先将课堂内容学习之后再进行,学生可以通过将课堂内容归纳总结,将课堂内容有效地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思考,通过独立思考,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二、高中英语课堂讨论的措施

1.针对教材话题讨论

教师可以在学习课文前让学生针对话题自由地交谈。自由的讨论会引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的兴趣,有时还会猜测出课文所要描述的内容。这样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复习和运用所学语言的好机会,也是提高他们言语技能的有效方法。阅读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观点展开讨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并阐述理由。练习册中选编了许多有关课文的问答题,目的也是引起讨论甚至辩论。学生在讨论或辩论中各抒己见,这是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一种很好的活动。要放手让学生组织讨论,教师给予指导,有时也可参与讨论。书中有些“讨论”可放在写作练习之前,先组织学生就某个话题口头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打开思路。有了这样的准备,再让学生独立构思,写作就不至于太困难。

2.“课堂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讨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有效方法,它离不开预习。预习是讨论的蓄势和铺垫,讨论是预习的必然发展。课前预习不仅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知识欠缺及能力差距,认识到了学习的重点、疑点,而且使其有了个人的体会,形成了自我学习经验。这样,疑难要解决,心得要倾吐,必然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去讨论、交流,从而形成讨论的内在驱动力。学习的重点、疑点既非常清楚,求知的劲头又非常足,课堂讨论焉有不生动活泼、省时高效之理。

3.正确选择课堂讨论方式

(1)用“启发式”教学组织课堂讨论。比如,改错题目,教师可以给出多种选择,让学生不要固定寻找一种错误内容。启发学生通过一句话,不同的改法,使得句子语法变得正确。这种方法能够开拓学生思路,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多提供几种改法,看哪个组学生找到的方法多,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

(2)创设问题情境,组织课堂讨论。如在新课文教学之前,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或在讲授课文时将课文与实际结合起来提出问题,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发课堂讨论。这样的问题往往具有开放性的答案,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没有标准答案的束缚,学生才更愿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种问题新颖,具有一定难度,能提高学生挑战困难的动力。在新课学习中,大力提倡合作学习,学生通过表达,展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跟同学的交流,相互交流意见。这个过程不仅能提高知识应用,还能扩大视野。

(3)用“激励机制”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目标激励唤起学生的兴趣与信念;通过质疑激励,调动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通过竞争激励,使学生大脑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通过成功激励,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通过评价激励,给学生奋发向上的力量;通过情感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手段来激励学生,使学生融入整个教学氛围中去,进行课堂讨论。

4.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组织好课堂讨论是一门艺术,尽管课堂讨论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解决问题,但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所以,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师在讨论中应做到: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中心进行发言,不要离题太远;要根据讨论发言的进展情况,随时抓住和深入理解与主题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开展讨论,以求讨论步步深入;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普遍发言;要把学生发言的重要观点写到黑板上,这样可使学生受到鼓舞,并起到引导作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出小结。总之,教师在组织讨论中要做到“激励、点拨、引导”六个字,使讨论达到预期的目的。

5.合理确定讨论的阵势和时间

课堂讨论最好由学生自己主持,这样可造就一种自由和谐的讨论氛围,促使多数学生发言。讨论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占去其他教学内容的时间。一般来说,议论式和小组分散式讨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比较常用。

课堂讨论活动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课堂讨论活动的内涵和实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学有效地实施课堂讨论活动,真正发挥课堂讨论活动的作用,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苗宝久.高中英语课堂讨论的有效实施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12(7).

2.张小平.激活高中英语课堂,搞好教学讨论[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35).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篇(4)

1.1学生生物、化学基础薄弱

在学习免疫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以高中生物和化学知识作为学习基础,而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都是文理兼收,这就导致入学的很多学生生物、化学基础薄弱,从而加大了学生学习免疫学的难度。

1.2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传统的免疫学教学模式单一,多数教师采用“满堂灌”的形式讲授知识,在课堂中出现概念、知识点堆砌的现象。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差,学生难以理解免疫学的知识点,从而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而课堂讨论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与“满堂灌”讲授不同,课堂讨论重视师生互动、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并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课堂讨论的教学组织

2.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动机,是一种获得外界信息的内驱力,而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认知好奇心的常用方法[2]。在免疫学课堂讨论之前,需提前向各个小组的学生告知问题情境。在设置问题情境时,需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结合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重难点确定讨论的问题,且在确定讨论的问题时,需把握问题的难度,太容易或太难的问题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弱,若课堂讨论的问题过难,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基于这种现状,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难度要层层递进,并根据讨论的问题,结合所教专业创设问题情境。以I型超敏反应为例创设问题情境。I型超敏反应是免疫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对于该部分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前,教师首先应确定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难点,即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及防治原则。对于这些重难点内容,我们设置的问题难度需要层层递进,要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对于I型超敏反应的课堂讨论,可通过雾霾天气或PM2.5这一热点词语引入过敏性哮喘,继而由过敏性哮喘引导学生联想讨论过敏性哮喘为什么发生,讨论该问题其实就是在讨论一个教学重点,即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当发生机制讨论结束后,可紧接着再次引导学生继续讨论过敏性哮喘应该如何防治,最后再由过敏性哮喘发散性讨论I型超敏反应的其他临床常见疾病。

2.2引导讨论,提高课堂讨论质量

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好讨论,把握讨论的开始、论题中心、讨论的深入、时间的控制等,从而保证讨论能有序进行,让学生简述讨论的观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若学生讨论重点偏离预先设计的讨论中心,应及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将讨论焦点转移到预先设计的重点问题上。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讨论之外,还应注意观察学生面部表情、讨论是否积极、讨论内容是否切题等,这样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讨论结束后,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加系统、深入的认识,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对于学生没有讨论到的教学重难点,应予以补充讲解。为了提高后续内容的课堂讨论质量,教师还可适当指出本次讨论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3课堂讨论评价体系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篇(5)

毋庸置疑,课堂讨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凸现学生能力、彰显学生个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平时的公开课中,一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不当操作等,使课堂讨论更多地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了过多、过频利用课堂讨论的局面,用“满堂论”代替了“满堂灌”,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问题一:学生果真在参与讨论吗?

在一节公开课上,一名老师照例搬出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只待老师一宣布,学生便匆忙行动,七嘴八舌,热闹非凡。可仔细一听,这热闹的课堂讨论的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有的学生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默状,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还有的学生干脆天南海北,高谈阔论,产生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不着边际的“题外话”,偏离了讨论的主题。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实质上没有认真思考,更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

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他们又能讨论什么呢?正是由于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观点,讨论时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课堂讨论形同虚设,往往成了空热闹、假正经。其实,学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源泉。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在出示一问题后,马上组织课堂讨论,并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讨论能深刻吗?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裕时间的独立思考,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时还会产生“牛头不对马嘴”的观点,课堂讨论收效甚微。有鉴于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一旦学生经过了自己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时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问题二:教师参与讨论指导了吗?

一旦学生进入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很多教师确实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有的教师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教师正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等等。此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的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和调控。

课堂讨论的关键是教师参与。课堂讨论不是只有学生参与、教师旁观,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课堂讨论将会变得杂乱无序,甚至盲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已从传授学生知识,告诉学生“真理”,转向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做好顾问和参谋,做一位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价等全方位、全过程把握。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往往会阻碍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介入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教师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问题三:课堂讨论多多益善吗?

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取悦于听课教师,根本不考虑内容是否需要,一堂课总免不了几次搬出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理念。课堂讨论成了上公开课必备的“行头”,成了花瓶。笔者曾聆听过一堂公开课,该任课教师前后共安排了5次课堂讨论,而所讨论的内容几乎是清一色的识记层次的“是什么”,这样的课堂讨论有必要吗?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篇(6)

关键词:案例;课堂讨论;教学形式

课堂讨论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的被动学习地位,从而有效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法律案例的学习效果。而在具体应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精心准备讨论案例并合理控制具体的课堂讨论实施过程等方面的问题。

一、精心准备讨论案例

案例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讨论的效果,关系到教学的质量。一个好的法律案例应具备以下一些要素:

1.准确定位案例的作用和地位

教师在选择需要讨论的法律案例时要选择那些能够揭示各种书教材提到的法律原理,能对学生的思维起到良好的启发,并

能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的案例。所以选择案例前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内容,并广泛了解社会时政的焦点热点,精选出最切合的典型案例,充分解释和说明课堂上将要讲解的相关法律知识。如: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走进法律》这节课时,为了更好地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法律的平等性原则,教师可以积极引用目前的时事案例引起探讨。

2.注意所选案例的立场

教师在选择课堂讨论所需的法律案例时,一定要做好对学生价值取向的正面引导。《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的组织以及实施过程都应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且应该积极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所以教师选择法律案例时要严格把握大方向,以正面教育为主要手段,辅助使用反面教育。对于那些弘扬社会正气的案例可以多用,而对于那些对社会上造成的影响较为恶劣的,反映出社会的黑暗面和阴暗面的法律案例,要尽可能地少用,即便真的要用,也要慎用。如在讲到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这些内容的时候,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撇开正常的司法程序,选择自力救济而最终导致犯罪的法律案例,教师要有选择地进行讲解,对道德层面可以不用做太多解释。

3.案例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要从广大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出发来进行教学,并注重与社会各实践活动的联系。所以教师在引用案例的时候最好能够选择学生耳熟能详的,实际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的各种现实情况和事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拉近各法律案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便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4.法律案例要真实、新鲜

法律案例要真实可信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让学生信服并接受,还能从中得到启迪。教师在选择课堂讨论中的法律案例时,要注意所选的法律案例一定要具备真实,案例的具体内容和情节要尽可能地真实、详细、具体,不能使用胡编乱造的案例。如果所选择的法律案例不切实际,则会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质疑,不

但达不到预期的课堂讨论效果,还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案例要新鲜是指选择的法律案例要具备一定的时效性,那些与社会发展形势步调不一致的陈年往事型案例最好不要用,最好选择那些发生不久的新案例。

三、合理控制讨论案例的实施过程

合理选择法律案例只是课堂讨论教学的前提条件,而课堂讨论的具体实施过程才是整个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1.巧设启思,积极引导

开展课堂讨论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自己所选择法律案例的实际内容,精心设计并引出课堂内容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慢慢地引出课堂上需要讨论的实际法律

案例。

2.合作互动,积极讨论

在通过问题引出需要讨论的案例后,教师可以积极地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分析并进行课堂讨论。具体的课堂讨论可以分为小组讨论形式和全班集体讨论形式两种,小组讨论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2~4人一组,并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在小组讨论中进行发言,积极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和看法,并和大家一起进行总结和反馈。小组讨论之后可以进行全班集体讨论,并集中讨论各小组分别讨论时有争议的问题。于是在对法律案例的讨论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予以引导和协助,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篇(7)

关键词: 高职英语 真实性课堂讨论 发生要素

一、引言

在英语课堂中营造真实有效的讨论状态一直是教育理论家们,研究人员及教学从业人员们所推崇的目标。对于语言课堂话语的特点研究已有不少,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真实的课堂讨论应达到的状态作了描述,真实的课堂讨论或课堂对话往往被认定为一种独特的互动类型或言语类型(speech genres)。正如霍奎斯特(1990)[1]指出,言语类型是在某种情境下生成的。换言之,它的一系列特点发源于使用它的言语共同体(linguistic community)。因此,当在研究一种被某个言语共同体所使用的互动方式时,就必须研究该言语共同体所处的环境特点,以及由此环境所塑造出的言语类型的特点。本文旨在探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下促成真实性课堂讨论产生的几大要素。

二、相关理论依据

(一)课堂讨论与真实性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通常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和内容在课堂上相互讨论、相互启发,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思辨能力,课堂讨论的效果如何往往难以衡量。真实的课堂讨论是一种基于课堂环境的言语类型,参与者们共同探讨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这类互动过程中,参与者们有机会表达意见和想法,讨论的最终结论往往来源于参与者们真实思想的碰撞[2]。真实的课堂讨论往往事前不会框定结论,目标在于对相关问题达成新的更具深度的理解。这种互动方式被纽曼[3]形容为“具有实际意义的讨论”,尼斯特兰德[4]称之为“对话式的”,而被古铁雷斯[5]描述为“应答式协作”。在对真实的课堂讨论语言进行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之后,发现如下:a.处于真实的课堂讨论情境下的师生都分别在讨论过程中担当了具有实质性的并且多样的角色;b.讨论内容往往涉及不同意见的表达、反思、信息提供、对错误认识的澄清,以及联系过往经验分析问题;c.讨论的方向往往指向还未达成共识且含糊的问题[2]。课堂真实讨论所具有的探索性,使其言语类型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性。因为参与者需要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立场,为讨论的进行提供具有可讨论性的、可质疑的话题及观点,并时不时地对同伴的意见提出质疑,同时又不至于冒犯对方。

(二)言语类型及其所属言语共同体

巴赫金[6]曾提出人们不是完全自由随机地选择自己的语言,语言的选择和一种相对固定的言语类型相关。真实性课堂讨论就属于一种特殊的言语类型,具有一系列固定的话语表述。成功地进行课堂讨论互动需要正确地领会并解读课堂环境下特定互动模式,识别言语类型,并根据需要形成自己的言语行为。换言之,某种言语类型被使用时所处的环境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交流的性质,它决定了什么能说,怎么说,对谁说,以及为什么说,等等。

言语共同体(或言语社区)是指在某种语言运用上持有某些共同社会准则的人员的集合体。语言环境的重要性表明存在于一个言语共同体中的互动与该共同体的生活性质有紧密联系。若把一个班级作为一个言语共同体,那么该共同体的生活支撑并培育了相应言语类型的发展,同时,由该言语类型所支撑的学生间互动又为班级生活提供

了素材[7]。

三、研究方法

调查选择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应用英语专业的一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教授该班级阅读课的教师

(Ms.Ma)善长在课堂上运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对英文文本的理解。该班有39名学生。采集数据的方式包括两个月的随堂观察及与师生分别进行的单独访谈。这项调查的目标是寻找促成该班级英语课堂真实性讨论的要素,以及描述构成该班级课堂社会生活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结果分析

真实性课堂讨论的三大要素:

(一)教师对课堂讨论的认识

在与Ms.Ma进行的单独交流中,她表示,她的阅读课堂上基本回避给学生灌输现成的观点。她说:“我希望他们找到自己的答案。那样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会更难忘。”她对于同一个文本学生们的不同理解持有开放的立场。在课堂上反复强调“没有唯一的答案”,鼓励学生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反复解读。在传统的英语阅读课堂上,教师往往迫于帮助学生通过等级考试的压力,一味地介绍并操练各种阅读技巧,而忽视了文本本身的内涵。而Ms.Ma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外国文学素养,试图将高职英语的阅读课程赋予更多的文学性,通过真实性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此外,在访谈中,她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她反复地强调学生们是如何的出色,经常给她带来惊喜。

在Ms.Ma的英语阅读课上呈现出的真实性讨论状态与其一贯推崇的教学理念紧密联系。她认为“是学生的思维赋予了文本更多意义”,而她只是课堂讨论过程中的帮助者。课堂中通常由学生发起讨论的主题,学生表达观点,最终形成属于他们的言语类型。同时,Ms.Ma对于分歧的极大包容度也增强了学生积极担当讨论角色的意愿。她的坦诚给学生传达的信息是,课堂的确是个开展真实性讨论的“安全区”。

案例中教师Ms.Ma为营造易于真实性讨论的课堂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个案例证实了教师的态度及理念对于课堂讨论是否成功的重要作用。布罗迪[8]曾提出教师的一切教学实践都与其自身的教学理念密切相关。因此,广大一线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已内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是否依旧视知识为一系列真理的叠加,而教学只是直接传递真理的过程。在一个由教师占据无可争议的权威地位的课堂环境中,真实的课堂讨论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真实的讨论需要开放地包纳对于同一问题不同解释,而这正是Ms.Ma“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相信学生具有思考和学习的意愿”教学理念的实践反映。

(二)学生对课堂讨论的认识

真实性讨论作为一种言语类型,强调参与者的积极互动以及互动的多样性。观察中发现,学生以发起主题,表达意见、反思,给予同伴幽默的评价以及提供信息等形式参与了真实性课堂讨论。这表明学生对课堂讨论这种方式很有好感。学生这种积极的态度从随堂观察及个别访谈中都得到了验证。被访问的5个学生代表都表示很喜欢英语阅读课的讨论过程,认为老师选取的文本很好,并表示“这样的讨论形式对自己多方面水平都有提高”。

学生a表示英语阅读课是她“自我表达的场所”。

学生b认为英语阅读课“很有价值,觉得自己也能发言,很开心”。

研究传统课堂环境的学者戴森[7]、尼斯特兰德[4]等曾表示,课堂互动事实上极少以个人表达为目标。而从学生访谈的记录来看,学生不但认为课堂是自我表达的合适地点,甚至表示自己有必要在课堂上说些什么,并认为自己对课堂所讨论的话题有发言权。换言之,学生不但没有死板地根据教师事先设定的轨迹来进行讨论,反而在Ms.Ma的阅读课堂里,学生享受讨论的过程,并珍惜讨论过程中的表达机会。

(三)课堂人际关系

随堂观察中发现,Ms.Ma与学生间存在着双向的关爱情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对老师总是带着一贯的尊敬而亲切的感情。这种情感通过课间师生的善意调侃以及学生对Ms.Ma兴趣、爱好的熟悉程度体现出来。比如,学生都知道她是游泳迷,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学生在清晨见到老师时就问:“昨天菲尔普斯又破记录啦,你看了么?他真强!”师生间和谐的关系对于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畅怀地表达有着重要作用。对教师的喜爱情绪无形中引导学生响应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邀请,并且展现真实的内心世界。

此外,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幽默解读,学生找到了一种互动的全新方式。他们将幽默作为一种分析途径和缓解气氛的方法。同时,幽默的话语有助于维护学生间的关系,避免意见冲突所带来的摩擦。接受访谈的几个学生表示,和同学的关系也不错,并感受到了班级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班级的人际关系也是影响课堂讨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班级成员间互信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学习过程的基本因素。这一点在真实性课堂讨论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真实性课堂讨论是一种需要参与者抛开顾虑、表达自己的观点供同伴评议的言语类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该班级的突出特点之一,可见有意打造真实性课堂讨论的教师应将其作为努力的方向之一。教师应了解学生多方面信息,从而凭借对学生的了解去创造积极、可信、并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也应为学生自我表达及学生团队合作提供机会,以营造良好的学生间关系。

五、结语

这项针对浙经院院应用英语专业班级阅读课的调查证实了国外专家如戴森[7]的观点,即不存在一个简单的答案能够概括性地描述某个言语共同体所处的课堂环境。课堂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包含了众多特性,因此只能视为是一个复杂的实体。这种复杂性表明,当教师试图构建一个有利于真实性课堂讨论发生的环境时,必须尊重环境中的各种特性及特性间的动态关系。这项调查结果显示,课堂环境中的所有特性都是整体环境的组成部分,并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影响。如幽默的语言方式是学生间和谐关系的产物,同时也成为了建立和修复这种和谐关系的机制。戴森[7]曾对课堂环境中不同特性间的互动关系作过研究,在他的研究中发现,尽管被研究的班级具备了许多利于真实性课堂讨论形成的要素,但是课堂讨论的有效性仍不理想,原因在于学生认为教师所谓的对不同意见的开放态度是虚假的。为促成真实性课堂讨论的发生,各种以班级为单位的言语共同体必须找到属于自身的行为规范及平衡。对案例班级的分析希望能为一线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努力和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1]Holquist,M.Dialogism:Bakhtin and His World[M].New York:Routledge,1990.

[2]Hadjioannou,X.An Exploration of Authentic Discussion in the Book Talks[M].Florida:University of Florida,2003.

[3]Newmann,F.Five Standards of Authentic Instruction[M].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3.

[4]Nystrand,M.Dialogic Instruction[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7.

[5]Gutierrez,K.How Talk,Context,and Script Shape Contexts for Learning:A Cross-case Comparison of Journal Sharing[M].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1994.

[6]Bakhtin,M.Speech Genres and Other Late Essays[M].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