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供应链人才培养

供应链人才培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31 15:11:11

供应链人才培养

供应链人才培养篇(1)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人才;人才供应链;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126-02

一批又一批的计算机专业人士,在每年毕业季都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被各大企业吸纳。虽然每一年专业人才的数量远远高于企业的需求量,但是更多的企业并未真正拥有适合自身发展的计算机人员。假如,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各大高校是一个大的企业,进入该企业的“原材料”就应该是选择各大高校进行学习的计算机专业人员。那么,所谓的“产成品”,就是真正适合社会企业发展的优秀学生,社会所需要的那种高效能专业人才就因此而来,即人才供应链。对这种供应链的培养,能针对社会发展需求有效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求计算机人才能更好地与社会各大企业相适应。

一、人才供应链的组成

所谓人才供应链,就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精益思想同样适用。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其产成品就是能够适应当今社各个企业需求的人才。供应链有其自身的主体形式流,分为单向和双向的,即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三种形式。人才供应链类似于这种传统的供应链,它也拥有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这三种形式。

人才供应链中的物流是指在人才在供应链下的流动性,在此,仅指计算机方面的专业性人才在该供应链中的流动性。选择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学生,进入各大高校之后,通过在学校特有的教育教学体系下的专业学习,完成相应的学业,进而走向社会,进入不同的企业工作或是自行进行社会深造。

人才供应链中的资金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社会各企业在专业人才那里获取自己的利益,通过向国家纳税的形式将资金进行合理划分;二是指专业性的人才,为了达到预计未来所得到的利益,自主地提前对学习进行资金的分配。这种供应链是以间接形式表现的,它显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供应链。

人才供应链中的信息流是具有双向性的。其流向是社会各企业把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信息传递给各大高校,各大高校在接受到各企业的信息之后,对现有的专业人士进行合理调整,并将调整后的要求报送录取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部门,该部门对其再次进行调整;通过熟悉选取各大高校的学生信息,同样能为该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提供合理的指导方向,从而制定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案,使得社会各企业最终拥有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人才。

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第一,人才培养针对性较弱,结构存在缺陷。现如今,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全面到来,国家在信息化的大发展下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市场需求来说,计算机专业自身发展的结构,人才的素质培养以及就业方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人才市场的需求。众所周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有一定的方向性的,而计算机人才中的实践性占据了市场需求的巨大空间。但就目前各大高校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状况来看,相关的信息化实践性人才是极其缺乏的。

第二,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不够完善。一个行业的良性发展,是需要专业人才具备相应的行业或领域专业的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也不例外,尤其是对于软件开发而言,市场需要的不仅是掌握相应的专业信息技术和过强的理论技能,而且也需要计算机软件专业人士具备行业领域里丰富的基础知识。由此,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软件人员,而且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能有效对新事物做出具体的专业反应,进而推动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合理应用,促进其有效发展。然而,与此要求相悖的却是在计算机专业领域里,那些综合素质不达标,专业知识欠缺的求职者比比皆是,这诚然是不利于软件技术的有效发展的。

第三,社会对计算机专业认识不足。随着计算机普遍的使用状况,社会对此专业性人才的需求已经走向低潮。由于人们日常生活对计算机的需求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专业学者不再是计算机领域的新鲜人士,他们的优势显然受到冲击,一些使用计算机的非专业人士,其水平甚至超过更专业的计算机人员。在这样的情况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们,已然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该局面的形成直接影响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录取率。但是,在一些名列前茅的高校面前,这并不会使其受到很大影响,而那些非名牌院校,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将受到沉重的打击。

三、基于人才供应链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着严格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具体的、客观的。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模式成为教育教学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并且对专业知识的划分掌握以及对知识结构的掌握,都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需要有适合其未来发展方向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且体现在教育模式当中。而在对知识结构的掌握中,则注重的是实践能力,这就需要从学生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发展来进行指导。对于个人而言,掌握强硬的专业技术水平是不断提高自己的重要选择,这不仅是对个人专业知识的考验,更是对个人综合能力素质的考验;对于社会而言,学生未来的就业更应该具有明确的方向,专业知识的运用是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其关注的主要问题。对于现金社会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其具有创新力,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完美结合已经成为综合专业素质高标准的要求。专业的发展有其各自的方向,过强的专业知识,对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研究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具有很大的意义。

“研究型人才”是指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掌握,这类人才一般具备很强的理论知识,并且对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前景有一定的了解,计算机科学这一学科就是从这类人当中培养而来。“工程型人才”是指能将计算机的各种软件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计算机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工程等。“应用型人才”是指对计算机技术的合理运用,比如对信息技术的处理,对图形即图像的处理,对计算机辅助设备以及电子商务的应用,对信息系统的管理等。

(二)高校与用人企业携手培养专业人才

为了使人才供应链能够稳步的发展下去,各大高校不仅要同社会各企业保持有效的针对性合作,而且要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的改正。以期使人才达到定向发展。各大高校根据社会各企业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模式,并对学生进行专项辅导,这一大批学生毕业之后就走进相应的社会企业进行工作,这样的方式,就是人才的定向发展。目前,国内为缓解就业压力,已经采取了这种人才定向发展的模式,如在一些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一些民办院校内,就已经使用这样的发展方式,比如青岛海尔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吉利大学等。

社会各企业通过各大高校使其对学生进行定向教育的模式属于企业对外的介入模式。社会各企业对外介入的模式仅有一部分是学生在各大高校内完成,而另一部分则是从该企业完成,这就有效地使得学生的专I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当中,为达到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社会企业并不能知晓计算机专业人才在进行了本企业另一部分的学习之后是否愿意继续留在本企业,于是,社会各企业对新的专业人才的再培养有了相应的阻碍。这时,人才供应链的管理模式使得社会各企业与各高校之间的顾虑大大降低,进而,人才供应链的发展进一步得到了细化。

(三)高校完善人才供应链,结合生源地进行人才培养

各大高校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来源于生源地,这两者的配合程度决定了人才供应链的优质程度,好的生源对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方向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各大高校为扩大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招生。要达到预期培养人才数量的目的,就要做好计算机专业各方面发展的宣传工作,包括计算机未来发展的方向、计算机对人们工作以及生活各方面的影响、计算机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应用等,使计算机专业人才深刻感知学习的重要性,进而选择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这对人才供应链的有效发展又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高校与其他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培养

社会各企业最终需要的是综合素质过强的人才。学生在高校进行学习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自身的发展,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接触实践的经历也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在学习当中,可以借鉴人才供应链的管理模式,不断的向既定目标前进。各大高校、学生以及人才供应链之间就有着必然的联系。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不断鼓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认可,各大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和家庭之间进行有效的学习交流及沟通,作为家庭一方,应该尽量地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保障学习资源,比如实践机会和对学习中所需设备的经济支持等。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各大高校所处地区的影响。各大高校的外部环境直接影响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衣食住行,拥有一个方便优质的学习环境,是各大高校应该具备的条件。比如健康的饮食环境、安静的休息区域、便捷的交通设施以及适当的娱乐场所,都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结语

专业人才的培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而专业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和支持,计算机专业人才要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就必须形成有效的人才供应链。并且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要结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来培养符合经济发展的创新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颖.中高职衔接视角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电子世界,2013,(24).

供应链人才培养篇(2)

(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3)

摘 要:以Rhodes的创造性4P原理(Person、product、process和press)为依据,分析了创造性4P原理的内涵及其对创新型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于创造性4P测度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框架,重点讨论了考评方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 :创造性4P测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31

收稿日期:2015-03-20

创造性理论认为,人的创造性是人性中固有的本质特征。而学科知识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和创业成功的重要条件。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不仅要求供应链管理人才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国际化视野,还要求具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与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机会普遍较少。如何通过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一直是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1 Rhodes创造性理论分析

关于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中,Rhodes的创造性理论具有较大的影响。Rhodes认为创造性可从四个方面来衡量,即:创造性的人(Person)、产品(Product)、过程(Process)和压力(Press)。这就是Rhodes的创造性4P原理。

实际上,4P维度与教学元素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1)Person:指从事创造活动的个体或团体以及增强其创造性所需的能力和技巧,即拥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个体或团体。在教学系统中,“Person”指学生以及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品格素质等要求。

(2)Product:指创造性活动的产出结果,包括新观点、作品等。在教学系统中,Product体现为学生在学习中展现的新观念、新看法、解决方案、作业、作品等。

(3)Process:指取得创造性结果的过程、方式,包括进行创造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技术、思维过程等。在教学系统中,对应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过程等。

(4)Press:指对创造性具有促进或抑制作用的环境影响和限制条件,即创造活动所处的外部环境。在教学系统中,Press指教学环境,如教学管理体系、教师水平及其敬业精神、教学资源等。

2 创造性4P原理对创新型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的启示

2.1 知识技能和健康的品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4P原理中,Person是创造性最重要的要素。尽管创造性是人固有的潜质,但供应链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学科知识和技能是供应链人才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前提。另外,创造性的成功还需要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品质,如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顽强的意志力、自信心、勤奋等。这些非智力因素也是创造性成功不可或缺的。

因此,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造性的人——既要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还要具备创造性的综合品质。根据4P测度中的Person、Product和Process三方面要求,创新型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至少应达到四个要求:①掌握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方法;②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方法运用能力;③针对供应链领域的问题解决能力;④具备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包括责任感、意志力、自信心、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表达能力等。

2.2 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

根据4P原理,结果和过程均是衡量创造性的重要维度。对学生而言,创造性的结果是指应用知识、技能后的结果,例如展现出的新观点、创意、解决方案等。其次,创造的过程——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思维过程、技术应用等,本身就是创造性的一种体现。因此,教学管理机构应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重视“创造的过程”,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合理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发散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大胆尝试、不惧失败。

上述两项要求,都要求我们进行考评方式改革,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转变成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还要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考评。

2.3 创建促进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教学环境

创造性“Press”维度说明,环境对人的创造性发挥具有促进或抑制作用。轻松、健康的环境有益于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而过多的限制和约束会禁锢人的创造性思维。影响创造性人才培养质量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学政策、教学管理体系、评价机制、教师水平及敬业精神、教学资源等。因此,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制定灵活的教学政策,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拓展课堂,积极引领学生科技探索活动。

3 基于4P原理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为提升课程教学对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贡献,从4P维度要求考虑,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包括: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考评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由于课程体系与各高校的人才定位和学时分配有很大关系,因此,这里重点介绍考评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3.1 课程考评方式改革

课程考评在教学中具有结果评定、过程诊断、教学反馈、激励等功能;对教学方法、学习动机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均有直接影响。针对目前高校课程普遍存在“以考试代替评价、以考试结果代替评价结果”的现象,以创造性4P原理为依据,考评方式改革思路如下:

(1)考评Person测度。通过书面作业、课堂测试、期中/期末笔试等形式,考查学科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和团队项目中的表现,小组讨论与课堂提问等,考查学生的创造性的品质,如责任心、毅力、勤奋、沟通、领导能力等。

(2)考评Product测度。通过考核报告、解决方案的质量、课堂讨论的新观点、批判性思维等,考查学生的新观念、新看法、解决方案、作品等。

(3)考评Process测度。通过衡量课堂出勤、课堂参与、完成作业的过程、方法运用和手段的创新性,来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方法手段的运用能力。

(4)考评Press测度。通过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敬业精神以及网络资源的先进性,来考查教学环境的优劣。

前3个P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创造性潜质进行评价,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考察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和任务情境。第4个P是学生对教师能力和教学资源的评价,通过这种师生之间不间断的双向考评机制,不断改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具体方式及权重可根据课程学时的不同进行调整,对于团队模拟项目,教师还须给出评价细则。

3.2 教学过程改革

通过灵活的课堂组织形式,运用一定的策略和技巧,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成功。4P测度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具有如下指导作用:

(1)从Person维度考虑,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适合分解成若干个任务的知识模块,如供应链网络配置规划、需求预测、产品与供应链协调设计等模块,采取“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对不确定环境下的管理决策,如供应链库存管理、采购与供应商管理、收益管理、协调管理等知识模块,采取案例教学法。

(2)从Process和Product维度考虑,通过灵活的课堂组织,设置开放性提问、分组合作、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或创意、评价他人的创意等,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创造性的品质。

(3)从Press维度考虑,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当促进者的角色,通过合理组织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4 结语

Rhodes用Person、Product、Process和Press 4个维度对创造性的界定,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以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初步探讨了该理论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思路,将为促进高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亚伯拉罕(马斯洛, 林方(译). 人性能达的境界[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2 Gregory,R.,Hardiman, M., Yarmolinskaya, J., Rinne,L.,Limb,C. Building creative thinking in the classroom: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Vol.62,2013

3 Rhodes, M..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J], The Phi Delta Kappan, Vol. 42 No. 7, 1961

4 Sternberg, R., Creative thinking in the classroom[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 47, No. 3, 2003

供应链人才培养篇(3)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电子信息类 三链对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1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ervice area economy, it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Cultivate undergraduates need meet requirement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course chain, ability chain and industry chain need to maintain the cohesive relationship, through monitoring feedback mechanism,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s optimized by in and outside school, professional education directly mee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y.

Key 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jor; Three chain connection

0 引言

自二十世纪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飞跃式发展,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三千多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也接近37.5%,现在已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大国,但远不是高等教育的强国。当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也出现新的变化:一是人才市场的供需易位,由高校主导的供给驱动变为社会需求驱动;二是高等教育从过去的规模化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这是新的变化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的新常态。

随着高等教育新常态的形成,电子信息类专业必须树立起市场竞争的意识和优胜劣汰的危机感,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坚持需求导向、合理定位,通过拓展服务能力和提升贡献力实现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①重庆理工大学现有电子信息类专业4个(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立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贯彻“需求牵引,工程应用,成果导向,创新实践”的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毕业能力等方面充分考虑区域产业需求特点,②即在产业链与专业链、技术链与课程链、人才链与能力链之间形成互动。

1 立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能力链-产业链”对接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以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质量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它也是国际盛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对毕业生进入工业界就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因此,它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适应就业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③④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体现以下几点:(1)培养目标必须符合学校定位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2)培养目标需要反映毕业生五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所取得成就;(3)需定期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估和修订,评估和修订过程须有行业或企业家参与。

电子信息类“产业链”包括从事信息技术开发,设备、产品的研制生产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等企业,这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差异化,如从事产品研制类企业更强调工程应用能力,而信息服务类可能侧重“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等能力,企业对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构成了“能力链”。行业就业对象就是专业毕业生,而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就是为行业发展服务,其重点是提供与行业岗位相适应的能力,这就需要“行业链”和“能力链”实现对接,两者之间的对接可以实现以下目的:⑤(1)电子信息产业链的人才需求呈现差异化,同时学生需求呈现多元化,实现差别化、层次化培养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柔性设置专业方向,使培养的学生具备在行业链的适合度。(2)可以快速响应电子信息行业的变化,新兴产业涉及的新知识、新技术,如电子信息类专业选修课程开设“移动互联网”方面 系列课程。

以重庆理工大学新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为契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来实施,为此,专业类与中电44所,惠科电子、川仪和桴之科等单位共同组建电子信息教学委员会,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毕业生和行业协会负责人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改工作,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座谈会”,同时加强到相关企业的走访调研,达成以下共识:(1)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毕业能力要求,建立培养目标及毕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2)把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环节当中,并落实上述能力形成矩阵的实现途径。

2 “课程链-能力链”的对接

“课程链”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能力链”实现为主要内容,明确课程体系内部的供求关系网,以课程相互关联关系为特点的链式课程群。⑥课程作为“课程链”的“节点”,由多“节点”形成的人才培养“价值链”,最终实现课程体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整体培养目标。

“课程链”与“能力链”的对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明确课程体系内部的供需关系网,根据供求关系网来处理和把握一门课程、其他课程和任课教师之间关系,如理清课程体系内部之间的先后顺序,哪些是先修课程,哪些是后续课程;(2)通过“课程链”,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估的紧密衔接,分析每门课程及其教学环节应当体现出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授课老师并应据此来确定教学目标及方向。(3)课程要为“能力链”中某一“节点”服务,与“能力链”实现无关联或关联不大的课程,不要因人设课或凑课而加进来,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性。(4)在课程链与能力链之间建立一种清晰的映射关系,能力链中的每一种能力要有明确的课程来支撑,课程链的每门课程要对实现能力链有确定的贡献,如表2所示。

3 构建三链对接的质量监控体系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子信息类“课程・能力・产业三链”对接人才培养体系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该培养体系受多种外部因素相互影响与作用,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⑦通过校外循环(行业链符合度)、校内循环(培养能力链的达标度、课程链合理度)构成反馈机制,形成“生源输入-培养过程-就业出口”这样一套完整的数据分析,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可监控和反馈,三链对接的质量监控反馈体系如图1所示。

4 结论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指导,实现培养单位、企业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动态优化和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课程链、能力链和产业链之间形成紧密对接,使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关系密切、直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变革。

注释

① 梁潘.基于市场需求的专科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8(3):113-120.

② 杨振宏,杨书宏,宋守信等.国外工程教育(本科 )专业认证分析与借鉴[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2):61-66.

③ 马增强,李韶华,司春棣.构建适应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8-51.

④ 郑秀英,王海滨,姜广峰.以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51-53,77.

⑤ 秦虹.职业教育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的探索[J].教育科学,2013.29(5):76-81.

供应链人才培养篇(4)

[关键词]物流 人才培养模式 供应链

一、 引言

在中国,围绕着物流服务供应和需求已产生了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群。我国物流业每年平均需新增加物流从业人员约100—105万人,其中75%到85%是一线操作的技能岗位,高层管理和中层管理队伍约占15%—25%之间。根据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提出的人才需求预测,到2015年和2020年,仅物流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别需要技能型人才510人万和560万人,需要高技能人才148万人和167万人。从我国物流技能型人才队伍现状看来,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结构层次不够合理,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比例与产业进步客观要求相比明显偏低,物流高技能才人的短缺是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二、我国职业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物流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我国物流教育发展历程短,国内在理论、实践和技术组织上都处于一个探索发展阶段。我国职业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一些问题。(1)课程规划和本科教育接近;(2)老师实战经验缺乏; (3)教材缺乏活力,教学内容上因循少变,没有形成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的应对机制,许多物流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标准未能及时进课堂。(4)物流试验实训经费投入不足。(5)“工学结合”(6)物流就业的落差,一方面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出校门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满意工作,另一方面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物流人才;(7)是我国物流行业、企业对物流职业教育的参与度还不高。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推进职业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建立适应当前就业环境的物流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供应链

(1)传统管理模式下的物流人才培养供应链分析

职业教育供应链是一种客观存在,在传统模式下,处于一种自发的、松散的状态。图2是传统管理模式下的物流人才培养供应链。

在传统模式下,中职与高职教育缺乏信息沟通和良好的协作,职业院校之间也缺乏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更为不利的是高职教育成为了职业教育中的最高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各自封闭、自成体系。生源、职业院校、用人单位之间是一种松散的、非紧密的合作关系,缺乏供应链中各节点单位之间的有效连接与集成。

传统职业教育供应链主要是推动式教育供应链,即学生通过教育“加工”后从就业服务机构推向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使得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就业通道并不顺畅,专业不对口和就业成本高的现象严重。

(2)建立物流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供应链

结合物流就业市场发展趋势,并学习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我国应建立以应用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立体多样,学历层次齐全,相互衔接与沟通的“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现代物流人才培养供应链。见图3:

图3 重构后的物流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供应链

重构后的现代物流人才培养供应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是由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高职硕士、高职博士组成的多层次物流职业教育体系,并且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沟通,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体系,改变职业教育是培养低层次人才的形象。(2)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一是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与物流人才需求目标相适应;二是物流人才培养内容与物流技术发展相适应;三是人才培养方式与学生充分发展相适应;四是物流人才培养手段与物流职业岗位实际相适应。(3)实现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的有效衔接,由推动式供应链向拉动式供应链转变。拉动式供应链的驱动力来源于用人单位,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物流专业方向、物流课程设置、教育培养方案设计、教学模式设计等。

四、基于供应链理论的职业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职业院校、用人单位、生源供应方以及职业院校之间应建立合作的信息共享平台。在此信息共享平台上,用人单位向职业院校开放的信息主要有:主要物流业务流程信息、物流岗位需求信息、物流技能要求信息、物流人才需求计划、人才评估信息等,让职业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工作。职业院校向用人单位开放的主要信息有:教学内容、学生培养计划、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等。职业院校之间相互开放的主要信息有:物流专业方向设置和物流课程设置情况、物流实验实训设施情况、物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师资等。

(3) 加强职业院校物流教育

1.综合多个教育教学因素,全面提高培养质量

第一,建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遴选教学内容,适时吸纳物流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职业道德、安全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应得到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得到充分体现。第二,构建以物流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第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推广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2.加强物流实训教学基地建设

应加强物流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加强物流实训基地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经费投入问题。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对物流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要把投入的重点放在实验实训设施设备建设上。其次,要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健全物流实训教学制度和教学管理办法。第三,加强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合作。按照专业基本能力训练在校内完成,要在校内形成真实的仿真的职业环境。还要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机制,满足顶岗实习的需要,成为专业教学的有效延伸。

3.加强物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物流高技能型人才,必须要求“双师型”教师作为支撑。从学校来讲,要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物流专业课教师的机制,规定专业课教师必须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要从企业引进一批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4.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

职业院校要利用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依托相关的专业办产业,也可以与先进的企业联合创办相关产业,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企业互动,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推广与咨询。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以专业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推动专业教学改革。与此同时,职业院校要加强物流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密切与企业和人才市场的合作,积极探索职业学校和职业中介一体化的经验,按照物流就业岗位的要求,配置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内容,按照企业的要求“量身定做”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3)发展物流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物流人才再学习能力的一个体现,更是物流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发展物流继续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合理运用继续教育资源,不断优化物流继续教育系统的内容,建立高效的物流继续教育管理体系。

(4) 政府参与人才培养供应链结构的调整

政府应重新调整职业教育学历层次,把职业教育的最高学历由大专层次向本科、研究生层次拓展。在本科或高职院校中挑选几家办学能力强的学校作为职业教育本科和研究生试点单位,然后向全国逐步推广。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双方共享对方的资源,为社会提供一个物流高级技术人才的培训系统,为高级物流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后续教育支持。

五、 结语

职业院校是承担物流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将供应链管理思想引入物流职业教育领域,可以有效地对物流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创新我国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物流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率。这种模式将是21世纪物流职业教育探索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何晓林、洪雁.职业教育供应链管理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1):73-74

供应链人才培养篇(5)

通信设备企业在现展的浪潮中,但还是带有传统管理模式的思想。在供应链管理上,基于“预测—计划”的管理模式,仍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者通信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但这种供应链管理模式,缺乏柔性,不适合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①供应链缺乏反应能力。供应链反应是一连串的活动过程,体现过程链中的全面性和时效性。一些通信设备企业在供应链的活动中,表现出供应环节不顺畅的问题。例如,在收到订单到组织生产环节,明显表现出行动性的不足。所以,通信企业供应链运行效率整体偏低,与快节奏的社会需求相矛盾。②存在产成品存货偏高的问题。就实际情况而言,通信设备企业的供应链存货规模还是相对较高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供应链管理成本上升,而且极易出现大规模库存下的低效率资金周转,通信设备企业出现资金缺口,这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2强化通信设备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应对策略

2.1强化供应链管理意识,形成正确的供应链管理思想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强调通信设备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之前,树立起正确的供应链管理思想。这样,依托正确的管理思想,有助于供应链战略的计划与实施,促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强化供应链管理意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运用供应链管理,首先需要树立企业为中心的思想,这样才能照顾到供应链的整个体系。所以,通信设备企业不仅仅是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操作层面,而更多地是从战略层面加以全方位的认识,以发挥供应链管理效率。在供应链管理意识的强化中,积极体现供应链的战略作用,为通信设备的生存发展创造力量。

2.2构建供应链战略联盟关系,提高通信设备的市场竞争力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通信设备企业要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不仅仅需要依托强大的科研技术能力,而且需要构建有力的供应链战略联盟伙伴。在系统的供应链环节中,企业间依托自身强势制造单赢的局面其实是短暂的,难以使其可持续发展。①在业务外包下,可以强化合作伙伴关系的资源共享、优势互比,以及分担风险。这样一来,可以促使通信设备企业的业务流程更加顺畅,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②在实施关系营销的过程中,可以让各节点企业建立起纽带关系,强化供应链中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联系。尤其是与重要客户源建立稳定而良好的关系,对于通信设备企业的长足性发展非常重要。与此同时,基于关系营销,也可以有效地促进供应链中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提高合作力度,进而逐渐构建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关系。

2.3发展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

通信设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依托现代供应链管理,形成以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供应链管理形态。通信设备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IT技术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市场营销、支持服务、人事资源等方面。①完善的信息系统,依托于相关技术的支持。通信设备企业可运用CIMS、JIT、MRPII等技术,有效的解决企业在生产环节所面临的问题,以实现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在企业资源、设备等的配置方面,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②通信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要针对信息化项目,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以提高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的契合度;以企业长远发展为需求,优化已有信息平台,以满足企业当前及未来的发展需求,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4培养供应链管理人才,促使通信设备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人才无疑是发展的基础动力,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通信设备行业,更加强调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以迎合企业发展的需求。通信设备企业要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在多元化、多形式的条件下,进行全方位的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同时,企业也需建立相应的人才引进机制,构建有力的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大背景,以确保人才队伍的稳定性,这点对发展中的通信设备企业非常重要。

3结束语

供应链人才培养篇(6)

1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1培养冷链物流人才是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需要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是我省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两圈一带”区域规划的全面实施,特别是“双百工程”和“万村千乡”工程的实施,农产品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得以快速发展,给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带来了机遇。此外,财政部、商务部决定在湖北等9个省份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通过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品牌化和包装化,探索和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打造高效、畅通、安全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链条,这也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2培养冷链物流人才是建设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的需要湖北省“菜篮子”工程建设已经完成“菜篮子”生产从分散向集中转变,“菜篮子”供给从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菜篮子”流通从“提篮小卖”向大市场、大流通转变。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湖北省农产品的消费规模快速增长,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新鲜度和营养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已经成为提升农产品消费品质、减少营养流失、保证食品安全的必要手段,是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必要保证。

1.3培养冷链物流人才是实施农业产业化重点建设工程的需要长期以来,受到农产品集中上市后保鲜储运能力制约,农产品“卖难”和价格季节性波动的矛盾突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时有发生。未来5年,湖北省将实施农业产业化“四个一批”工程,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一批集中度高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大县。这对降低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对冷链物流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既是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间接节约耕地等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带动农产品跨季节均衡销售,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

1.4培养冷链物流人才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近几年来,湖北省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利用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建成首批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出口总量居中部第一位。我省农产品生产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是由于冷链发展滞后,出口多为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进口农产品准入标准,相关质量、技术和绿色壁垒已经成为制约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湖北省农产品出口方式转变和出口结构调整对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突破贸易壁垒,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2当前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紧迫性目前,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营与管理人员大多数是从普通物流转行而来,对农产品冷链特性和操作规范不熟悉,严重影响到企业服务水平与质量的提升。冷链物流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我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瓶颈。与其他产品相比,农产品冷链物流有其自身特点,它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实战型的物流人才,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运输、保管、装卸、配送系统、库存系统、集装系统、物流信息处理等;具有系统分析解决冷链物流问题的能力以及具备法律、财务、贸易、计算机等多种知识。

2.1冷链物流人才供求严重失衡截至2008年底,我国职业院校中具有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已经超过1000家,供求已经基本平衡。截至2009年,我国342多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本科专业,预计到2013年左右,这类普适性人员在我国的供需有望达到基本的平衡,这还没有包括农产品冷链物流这类专门人才。据查,我国开设冷链物流专业(方向)的本科高校只有一所,广州大学物流与运输研究中心从2004年开始培养冷链物流人才。其它2所是职业院校,即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路科技职业学院。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9月才开始招收物流管理(冷链方向)的学生。湖南铁路科技职业学院是与企业合作培养冷链物流人才。

2.2冷链物流比其他类型的物流对人力需求更大上海英脉物流有限公司的阚宏伟认为,冷链物流比其他类型的物流对人力需求更大,冷链物流对时间的要求更严格,所以对收发、分拣、理货、运输的效率要求更高,由于技术和知识的缺乏,现在大多数企业都通过增加人力来提高效率,根据估算,同样的配送标准,冷链物流需求的劳动量多出20%。仲量联行的调查报告指出,中国的公共冷冻仓储设施在未来五年中将以每年约24%的速度增长,从而满足消费市场以及食品出口领域不断增长的需求。可以想象,一线作业人员的需求必将随着这种增长而迅速扩大。阚宏伟估计,只要全国药品、食品、果蔬、水产、肉类消费量的20%采用冷链运输,那么冷链物流就至少需要30万以上一线作业人员。

2.3培养冷链物流人才迫在眉睫从实际看,由于高校教育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经验薄弱,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视角与企业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从而导致了物流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低层次的物流人才多,高层次的物流人才少,特殊物流人才少,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据毕博咨询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物流人员当中拥有大学学历以上的仅占21%,其中,相当一部分物流管理人员来自于其他专业,拥有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学历的人数少,而高中及中专、职校学历的占50%,难以达到提供综合物流业务的要求。而根据美国奥尔良大学进行的全美物流业管理者受教育程度的调查显示,大约92%的被调查者具有学士学位,41%具有硕士学位、22%具有从业资格证书。目前湖北省高校中开设物流管理本科的院校共有10所,专门开设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学校还没有,加大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今后一段时间,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型物流高级人才、特殊物流人才缺口更大。我省虽然是教育大省,但是目前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与引进仍然比较薄弱。冷链物流作为物流行业的新兴业态,加大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3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及途径

3.1培养目标按照“面向市场、服务行业、学用结合”原则,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适应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培养掌握冷链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冷链物流操作实务,了解国内外冷链物流业发展规律,能够在省内物流企业从事冷链物流规划、冷链物流系统设计以及冷链物流业务流程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3.2培养规格与要求通过学校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习与训练规格,学生应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与法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备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国内冷链物流发展的理论前沿与实践动态;能够熟练运用物流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具有对省内物流企业进行冷链物流规划、冷链物流系统设计以及冷链物流业务流程管理的基础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等主要工具,独立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冷链物流专业问题;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能力。

3.3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途径

3.3.1深化校企合作探索“产学研战略联盟”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省内高校的实习基地,与省内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与流通的重点企业联合,双方可以根据职业岗位的特点及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增设企业实习学分,共同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合格人才。

3.3.2深化校府合作深化与政府、行业学会、行业联合会的合作,例如可以与省有关物流主管部门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调研并共同全省物流发展研究报告,与省交通厅物流局合作,共同研究制订全省交通物流统计制度。

3.3.3构建人才培养平台与省内物流企业、高校物流专业合作建立共享实践教学实体、实验室。整合全物流教学资源,编辑全省冷链物流核心课程教材,并组织和参与全国高校财经类院校物流教学研讨会。依托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平台,组织全省冷链物流教学研讨会及定期学术交流等活动。

4创新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4.1“钻石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对冷链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冷链物流专业可采用“钻石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具体如图1所示:

4.1.1物流管理专业技术能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从事冷链物流管理活动必须具备的技能,主要包括运输线路优化、物流成本控制、库存管理与控制、第三方物流运作方案策划,冷链物流宏观战略规划与分析等。

4.1.2系统综合分析能力物流管理不同于其他的经管类学科,它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物流系统由于存在明显的“效益背反”效应并适用数学的方法或技术优化管理,比如:运输车辆的指派问题,配送中心的安全库存量问题,物流成本的控制问题等都需要结合一定的数学方法建立模型计算求出最佳结果。其中对运筹学的应用度很高。因此物流人员用系统化的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4.1.3创新实践能力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与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相适应。

4.1.4沟通与写作能力包括口头与书面表达、拟订相关文件、填写相关物流单证、工作分析报告、冷链物流方案策划及物流企业调查报告的撰写等。

4.1.5计算机应用能力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储运的显著特征是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平台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该项技能主要运用于冷链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及维护、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运用,储存和采购等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等过程。

4.1.6前瞻性学习能力物流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前瞻性的快速学习能力,跟上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与潮流。通过这种“钻石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重在培养本专业学生能将科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即转化能力的培养,以此形成学生既懂得物流技术,又懂得物流经济;不仅熟悉物流工程技术,更能够把握冷链物流供应链流程,并熟悉相应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学生们还具有能快速接受现代物流新理念,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团队意识与挑战精神等基本素质。

4.2“双进双融”培养方式在培养方式上,采用“大学生走进企业、经营者走进课堂,企业与学校培养相融合、学生与企业需求相融合”,以学校和企业“双轮驱动”的“双进双融”的人才培养方式,如图2所示。通过这种培养方式,一方面学生与教师将走进企业,通过学生在校八个学期不间断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们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管理活动,同时教师也能从理论走入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企业经营活动或以咨询顾问的角色与企业保持联系,对企业的发展进行跟踪研究,从而使他们有可能在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最先进的理论以提供给学生。另一方面,企业的人员进入学校,可以更多地了解到在冷链物流领域当前最关注的热点话题和国内企业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特别是能够借助这一培养体系与学校的理论平台,更多地了解西方冷链物流企业成功经营案例,以及其中具体经营运作方法,找出国内外冷链物流的差距,为借鉴国外企业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湖北乃至全国冷链物流管理水平提供理论支撑。此外,由于企业与学校的积极融合,在提升了企业人员素质的基础上还进一步确定了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以此形成了与企业用人规范持续同步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由于学生与企业的长期融合,使学生对企业各岗位与工作环境倍感熟悉与亲切,在进入正式岗位前即已基本具备企业“准员工”、“准经理”的能力,在企业用人时,能够快速进入工作角色,承担起相应的职责。

供应链人才培养篇(7)

[关键词] 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061

[中图分类号] F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115- 03

0 引 言

供应链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追求规模经济的目标,降低交易成本、利用更多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分散经营风险、快速获取消费市场的信息。对中小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进行研究,找到符合中小企业独特性的管理模式,对降低中小企业的成本,增强竞争力至关重要。

1 基本概念

1.1 中小企业的标准

中小企业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它是相对大企业而言的,现行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是,行业不同,标准不一样。工业行业里,职工人数一般少于2 000人,销售额小于3亿元,资产总额小于4亿元。建筑业里,职工人数小于3 000人,销售额小于3亿元,资产总额小于4亿元。批发业里,职工人数小于200人,销售额小于3亿元。零售业里,职工人数小于500人,销售额小于1.5亿元,交通运输业里,职工人数小于3 000人,销售额小于3亿。邮政业职工人数1 000人,销售额小于3亿元。住宿和餐饮业里,职工人数小于800人,销售额小于1.5亿元。

1.2 供应链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1.3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指运用特殊的集成方法和模式对供应链各环节进行协调、统一。从单个企业来看,是指企业采用合适的方法与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进行合作,选择适合本身的采购库存策略和配送途径,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减少停滞资金,缩短生产周期。

2 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未与供应商建立良好关系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实力较弱,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对供应商的条件可能会妥协,或者在现实条件的逼迫下,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企业由于财力的限制,往往会选择单价较低的企业或者其他一些不理想的供应商。因为这些企业往往信誉较差,不守承诺,经常推迟交货期,或者降低产品的质量,造成产品生产日期推后,与顾客的交货期延后,严重影响中小企业的自身发展和在顾客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2.2 严重缺乏专业人员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跨组织、跨行业的新型管理模式,涉及诸多领域的高新技术,不但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而且需要既精通供应链管理理论,又熟悉与供应链有关的电子商务技术的复合人才。多数中小企业采用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多,电子商务人才奇缺。加之现在高校培养与社会需要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造成了“岗位众多,但符合要求的人员少”的现象。这些都制约了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方法在中小企业的传播和实施。

供应链管理人才已经被国家列入紧缺的12类人才之一。2008年,有关统计数据显示,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目前中国的物流人才缺口50万,即使到了2010年物流人才的需求不会少于20万,然而现在各类大专院校物流专业年培养规模仅在1万人左右,在职人才培养也只有10万人,物流行业仍需要大量人才,其中最缺乏的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还在以15%的速度增长。一名供应链管理人才是决定企业成败的中枢神经,是企业的“心”,缺乏了供应链管理人才,企业无论怎么样,都无法取得较快、较强发展。

2.3 无力承受信息化建设方案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布局分散,原始资本不足的问题,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社会融资困难的问题。而供应链管理需要尖端的信息技术支撑,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信息系统改造。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虽然意识到了竞争压力,想进行投入,但由于自身资源有限,如果要全面否定现有机构,花费巨大资金添置硬件设备和应用系统,会感到力不从心。中小企业作为一个市场竞争的弱势群体,在资金供给、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有数据表明,约有50%的中小企业在创立的3年内死亡了,在剩下的50%企业中又有50%的企业在5年内消失,即使剩下的这1/4企业也只有少数能够熬过经济萧条的严冬。中小企业的资金维持自身的生存尚存困难,用于引进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硬软件设备的资金就更加匮乏。

3 我国中小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优化对策分析

3.1 国家层面

3.1.1 加大对中小企业供应链信息技术应用的财政扶持力度

中小企业自身资金没有像大企业那样雄厚,在面对现阶段高价的供应链管理应用软件面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供应链的发展进程。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必须在财政上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近年来,财政部门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创新扶持方式,积极为中小企业营造公平和宽松的发展环境。自1999年以来,中央财政先后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专项资金(基金),从不同方面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规模实现了逐年较大幅度增长。面对原材料价格涨幅激增、职工薪酬增加等挑战,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在“十二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财政部“增”资金“减”税收的举措,无疑会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政府除在企业资金供应链上要发挥积极作用外,还要在企业成长的法律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上加强引导和协调,既积极促成个体企业的成长和创新,又要努力促成产业集群,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发展,尽快地使我国的中小企业进入国际价值链分工的高端,形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3.1.2 加强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

面对快速的市场变化,人力资本的建设是供应链高效运行的根本,中小企业的人才短缺,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种人才不仅懂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有一流的专业技术,而且是具有很强合作精神的管理人才和专家。企业应该每年从利润中提取一部分,作为职工的教育经费。可以通过加强培训、引进人才或是让有关人员出去进修来满足对人才的需求。中小企业与大学、职业院校建立定向、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让高校为自己培养高素质的供应链管理人才。只有得到了一流的人才,企业才能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但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浩大而耗时漫长的过程,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社会必须把培养供应链管理人才作为一大责任,完善教育培训制度,从根源解决企业人才缺乏问题。

3.2 企业自身

3.2.1 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要争取和“哑铃型”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具体的选择过程中,我们还需考虑以下内容:供应商的信誉;供应商的创新能力;供应商的资金实力,供应商的资金实力越雄厚,企业就可以在和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基本上,因为资金一时周转不过来,而延缓付款。

选择供应商后,要对供应商进行恰当的管理。中小企业的供应商管理较大企业难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第一,在供应商开发上,应该减少供应商数量,最好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尽量对同类型,有匹配组装的物料下在单一的供应商。

第二,对进料检验品质进行汇总,提供品质数据给采购参考,针对品质较差的供应商强烈要求其寻找代替更换。

第三,对于特殊物料,供应商不能更换的,但其品质又较差的,针对来料的品质问题拿实物与检验数据直接联系供应商请其帮忙改善,不能因为一些小事儿伤了和气。

第四,建立供应链评价和激励体制,尽量是额外利润均沾,让各个企业愿意及时与本企业沟通信息。

3.2.2 适当外包,强化核心竞争力

外包被广泛认为是企业降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已经成为企业取代传统、垂直一体化企业的有效、柔性化的经营组织形式。

物流外包既是一种减少成本的方法,从更高的层次看物流外包更是一种减少管理风险的选择。从成本角度来说,是因为企业自身不具备专业的物流运作能力,选择外包可以降低物料处理、仓储和运输等环节的运作成本。可以减少风险的原因是物流外包服务提供商拥有专业人才和广泛资源,并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对客户需求能力的估算,提高物流外包服务的企业进一步降低了因物流繁忙而不能满足客户需求的风险。选择外包服务可降低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不确定性、能力、过程和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武文胜.中小企业如何节省成本[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

[2]张志坚,周湘峰.浅析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问题及实施对策[J].商场现代化:上旬刊,2007(3):153.

[3]闫秀霞,殷秀清.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