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传统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2 15:26:52

传统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篇(1)

关键词:传统课堂 翻转课堂 信息技术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的基本概述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概述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即班级授课制,历史发展悠久从不完善到完善制度大约有两个世纪之久,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制定最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流程,主要以教师自我“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途径。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概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而言,课堂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师知识传递”置于学生课外时间,学生观看教师针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做出的教学视频,自主完成个性化学习,建构知识体系,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翻转课堂的促进作用

翻转课堂是信息技术时代下教育领域最为推广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课堂教学流程,理论上重构课堂师生关系,两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存在对彼此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翻转课堂主要促进作用有: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结构完整化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课前,课中与课后,但教学结构实施尚未健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提倡“学生橹行摹钡姆转课堂教学,但学校的教师传授知识的模式与学生吸收知识的模式在短时间内依然受到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该模式促进新型翻转课堂教学结构正加完整。翻转课堂教学的课前预习,课中讨论,课后检测三个阶段中,依然受到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首先,翻转课堂继承传统课堂教师每节课制定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计划,教师备课依然使用该种方法,促使课前教学更加完整。其次,传统课堂教学在课中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提问学生问题,翻转课堂的课中师生交流沿袭固有教学模式,只是将以教师为讲授者的身份翻转为讨论者参与者的角色,促进翻转课堂课中师生交流沟通熟练化。第三,在翻转课堂沿袭传统课堂课后检测总结的常规教学模式,只是将周测月考曾检测模式转化为课后师生共同反思较为平等的课后总结。因此新型的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应运而生但尚未形成完备成熟的教学模式,依然离不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导与促进。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促进翻转课堂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突出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翻转课堂具有“短小精悍”且传统课堂不具备特点。

翻转课堂具备“短小精悍”的特点,但优于传统课堂,减少受学习时间与学习场所的限制,固翻转课堂的实施离不开传统课堂的促进。第一,固有教学模式与教学思想,促进教师发放学生视频之前与制作视频时形成完整清晰的讲课思路,促进教师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与导学案,利用固有教育理念方法抓住课程重点难点,将每节视频课程尽量缩短在5至8分钟左右。第二,固有教学资源教材丰富翻转课堂传播的教学内容,在丰富的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资源与知识中,合理科学的添加固有教材的知识与教学内容。第三,固有的教学思维促使翻转课堂师生角色互换,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对问题的交流程度与探讨。第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给予新型课堂教学参考样式,教师在固有教育思想模式的鞭策下,扬长避短,录制出精湛预言讲解课程内容的视频。因此,在传统课堂教学的促进下,翻转课堂原本的优势愈加突出。

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翻转课堂的阻碍作用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阻碍翻转课堂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培养

独立于传统课堂教学之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培养学生个性化需求为特点,翻转课堂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心理需求,教师发放给每一位学生视频进行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我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进行课前的预习,与课中的师生交流,以及课后的自我检测与总结反省。但在新型课堂流程中受固有课堂教学的冲击,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影响,以保障高效完成教学目标与计划为主要教学目的,制定教学导学案与计划均以教师与教学需求为目标,尚未尊重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阻碍翻转课堂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翻转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程序的不同,新型课堂需要课前进行预习的流程,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自我学习责任心与学习约束能力提高,增强自我完善学习机制的能力,但固有的学生遵循教师安排的课堂阻碍新型课堂的发展,因为传统教师认为一味遵循学生自我学习,易降低学习计划与学习目标的效率,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传授知识的同时,为了保障提高学习效率,以及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效率,依然不完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教师教案为课堂核心。

(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阻碍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的形成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负责讲解知识的教育模式是教育领域最为倡导的一种师生关系,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以最高效率完成教学目标,教师主要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历史悠久,固有思想方式被教师学生无意识带入新型翻转课堂中,教师担心在规定时间完成不了制定的教学计划与目标,会将课堂中的交流与探讨环节更改为教师讲解学生提问的环节,甚至只有教师讲解传授知识的环节,学生也习惯于教师这样传播知识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增强了讲课效率,提高了教师整体安排课堂大局的安全感。因此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定程度阻碍了翻转课堂中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

四、小结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教学内容短小精悍,教学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只需要学习者观看与教学内容一致的视频进行学习,节省学习者时间,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第一,视频课程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易产生学习知识疲惫与厌倦心理。第二,信息技术的冲击,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利用图像语音等多维角度对学习者的感官有一个综合刺激。第三,学习者节省时间之外,不受学习场所限制。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早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近一百多年,教育思想理念原本根深蒂固,翻转课堂的冲击之下,短时间难以改变,因此传统课堂教学对新型课堂教学具有促进也有阻碍作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任何事情均有双面性,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翻转课堂的出现对传统课堂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短时间彻底根除一种教学模式不具备现实意义,利用传统课堂教学对翻转课堂的促进作用,减缓对其阻碍作用,是当下信息技术时代最为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4):46-51.

[2]樊宁.利用微课提高数学教学质量[J].基础教育研究,2015(14):62-62.

[3]赵丽丽.创新远程教育服务体系――美国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特色研究与启示[J].继续教育,2012,06:62-64.

传统的课堂教学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传统文化;价值观

中国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古诗文一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作,其在唐宋时期发展到鼎盛,至今一直为当代人民引以为豪。古诗文是中国千年文化沉积下来的精品,它是古代人们对社会、对生活、对情感等等的表达,也是古代民俗文化不断演变的集聚,也是反映当时社会背景、人们价值观的主要参考依据。当前,小学语文课本中含有大量的古诗文精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古诗文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发挥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就值得众多一线教师共同探讨。本文作者通过借助多媒体的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细品文言名句、强化情感体验;立足“诗眼”或“题眼”把握精髓三个方面来列举通过古诗文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一、借助多媒体的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知识的储备量及对外界的感知能力较弱。而古诗文又不同于传统的白话文,它对学生的语文功底及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很多小学生常常因为看不懂、情绪浮躁等原因很难对古诗文的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就要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好课前的有效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学习《春晓》一诗文时,我们将信息化教学融入课堂,通过多媒体模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唯美情景。让孩子们接触高新技术的产物,吸引学生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从而为下文的教学铺设基础。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给诗人的欢乐。感受古人对自然天成的美丽世界的向往。

二、细品文言名句,强化情感体验

我们知道一般古诗文中的内容大多是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真实反馈,也是作者心理情感状态的真实表露。所以,细细反复品读古诗文中的名诗佳句可以有效地感受作者的励志情怀。例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细读诗句,感受作者对外敌的蔑视,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细读这些名诗佳句,感受作者当时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日夜思念着故乡和亲人的铭心刻骨之情。例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水滴石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等。古人是要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因事小而不为。一个成功的故事就是从小事做起,从小事的完成逐渐地将成功从量变一步步转化为质变的过程。通过细细品味这些名诗佳句,不仅可以感受古人的励志情怀,还可以感受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博大精深。对学生今后的自身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立足“诗眼”或“题眼”,把握精髓

教师在古诗文的讲解过程中,要立足于文章的“诗眼”或“题眼”,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精髓。因为古代名师大家在写诗赋词时,最能表现作者心理感受、社会文化的就是文章中作者的措辞、用字。例如:李白的《赠汪伦》中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深”字用得就恰到好处,一语双关。突出作者与友人的情谊之深胜过千尺深的潭水。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再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彩云间”三字不仅写白帝城地势高峻,也赋予全诗一种爽朗明丽的色彩,而一个“辞”字更写得传神,表达了诗人一旦获得自由后的惊喜情态。第二句实写顺流东下的情景,后两句为补叙之笔,描写行程的经过,特别通过经常使人感到哀婉悲凉的猿鸣反衬出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轻舟”的“轻”字,用得巧妙,是写实,又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真正做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这样的措辞,值得学生细细品味。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措辞严谨和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也能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珍惜身边的亲人,孝顺父母。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巧用古诗文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更有助于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通过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写出的文言诗句,更加真实亲切地表现出当时社会的民俗、文化、美德。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巧用古诗文、引导学生品味、朗读、积累、感受古代诗人大家的名诗佳句,为小学语文课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落实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赵财经.《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0(04)

[2]庞光辉,秦锡纯.《识读结合、识写一体――新编小学语文第一册《影子》教学述评》[J]. 黑龙江教育. 2000(09)

传统的课堂教学篇(3)

关键词: 传统语文课堂 教学方法 思考

一、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我国的语文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发展过程。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社会需求,往往决定着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的目的,进而决定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方法。我国封建社会的语文教育,其实质是单一的以文言文教学为主的教育。由于封建统治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书院、私塾和社学等各类教育机构,除少数对群众进行“教化”外,多数是为了培养各级行政官吏。教学内容以封建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为中心,蒙馆教识字书,其他学校以教儒家经典为主。自隋唐开始,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选拔能够为己所用的人才以巩固和维护其统治,所以大多数读书人把读书作为出仕的阶梯,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科考诗文上面。读书、解经、做文章,成为读书和应考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官办书院还是私塾,均以载圣人之言的文言文为主要教学内容,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论先生和弟子,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都以尊崇古人为原则,以古人的是非为是非,丝毫不敢离经叛道。由于教学内容单一,导致与之相应的简单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以背诵、讲解为主。背诵,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又是学生要完成的最主要的任务,背不出来便要挨板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沿着这种思维定式,先生和学生始终认为只要能够把相当数量的文言文烂熟于胸,就不怕写不出好文章。教师拖着长长的声调摇头晃脑地教,学生跟着摇头晃脑地读,是教学中常见的情形。从蒙学所用的字书,到四书五经,“只要能够把这些东西原原本本地背诵下来,就算完成了任务,即使到了相对较高的程度,对经书的理解也必须根据一定的注释,学生不能进行主动发挥。不但所学内容是一成不变的,就是表现内容的形式也必须是固定的。学生所使用的词汇、句式、语气等都是背诵下来的,甚至达到了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根据的程度。学生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思维的内容和方式也就必然是从古人到古人”①。

讲解,是教师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以前教古文的时候,教师的责任就是‘讲’和‘写’,学生的责任就是‘听’和‘抄’。做教员的,在上讲台的时候,把古文逐字逐句解释,翻做白话,责任就完了。如果能够多备几部类书,把古典详细考查出来,写在黑板上,或者在黑板上多写几段和所教的有关系的文章,那学生就要推崇他的学问渊博而认为好教员了”②。这种文言文教学的状况,即使到了清末民初,乃至“五四”时期,依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二、白话文教学内容的初步确立及教学方法的探讨

清朝末年,在外族入侵、民族危亡的沉痛现实面前,许多有识之士发现中国民贫国弱的最大根源在于教育。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文言文教学对于开启民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阻碍。“愚天下之具,莫如文言,智天下之具,莫如白话”③。“中国人知识普及的障碍物多得很;但是最祸害的只有两条:第一是死人的话给活人用;第二是初民笨重的文字保持在现代生活的社会里”④。兴学图强,开办新式学校,提倡白话文教学,成为时代的呼声。西方先进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经验,被逐步引入国内。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堂的设立,“语文”逐渐脱离了自周至清这一历史时期和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教学状态,独立成科。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白话文教学开始萌芽,班级授课制和规定课时制开始试行。1922年11月公布并执行的“六、三、三、四”新学制,结束了辛亥革命后教育的混乱状况,中国新式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稳定的时期。1923年6月刊布的《中小学各科课程纲要》,在全国各地被普遍采纳试行,国语教学得以确立并发展。1929年,由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订定的《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初级中学课程暂行标准》、《高级中学普通科课程暂行标准》出台。1932年,经过修订的新课程标准正式颁行。至此,国语教学得到巩固并走向成熟,彻底结束了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奠定了白话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随着语文教育内容的重大变革,语文教育的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班级授课制的实行,使课堂教学成为学校教育活动开展的最主要形式。如何施行白话文课堂教学,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和教育研究者面临的课题。在长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人们一直在不停地探索和研究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有重大影响的语文教育理论和语文教学法。如陶行知先生,主张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脱离政治,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学习,强调“教、学、做”合一。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启发式,主张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再如黎锦熙先生,他于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教学法》,“是我国语文教育史上迄今发现较早的一部系统、完整的语文教学法专著,为语文教学法学科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书中拟定了较全面的教学目的,把国文课的教学宗旨与社交上的应用结合起来,侧重于读、听、说、写、做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并兼顾语文能力和人格锻炼两个方面”⑤。另外,著名的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一贯主张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对于读写教学,他认为读是写的基础。此外,他还注重口语训练,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语文教学法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语文教学法以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语文学科的性质、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等都是它的研究客体。语文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双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在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引导、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教学方法具有独立的意义和作用,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与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三、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趋势及思考

白话文教学初期,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始终未能摆脱讲解、看书讨论、精读、泛读的大致框架。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学的方法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就有: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研究法、观察法、练习法、复习法、独立作业法、电化教学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影响较大的如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倡导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三主”就是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四式”就是实行自读、教读、练习和复读四种基本形式。又如辽宁省盘锦市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创造的六步教学法:1.定向;2.自学;3.讨论;4.答疑;5.自测;6.自结。再有江西省特级教师潘风潮总结的语文八步教读法:1.默读课文;2.查疑难字;3.小组朗读;4.个人写出分析草稿;5.小组讨论课文;6.听教师分析课文;7.个人写出课文分析;8.写读书笔记和背诵课文。

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我国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区域的广大,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办学条件和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语文教学本身的多样性、灵活性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决定了不可能将某一种教学方法作为恒定的方法运用于所有的语文课堂教学并大范围地推广。“教学是一种艺术,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不同的目的要求,采取不同态度,选择一种或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总体来说,选择教学方法应遵循这样几个原则:“第一,与教学内容的切合性。学科的内容决定着使用教学方法的总的方向性,同时,课型的不同与教学任务的不同,教法应有所区别。第二,知识与能力的兼顾性。第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协调性。第四,教学过程的高效性。”⑥

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讲解法是教师运用最多的基本方法之一。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过去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强调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由于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体系的建设,从而忽视了对于语文整体功能的认识。因此,将语文分做若干个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课堂教学主要围绕这些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进行。同时,追求语文教学过程的模式化,追求完整的教学序列和精确的教学目的。这样,讲解法在使用中往往变为教师的个人表演,变成“填鸭式”或“注入式”,其表现是要求讲深、讲透、讲全。训练则以题海战术为主。这种方法将知识的传授放在第一位,将能力的训练放在第二位,将学习的态度、方法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上,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把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或把教材编写者的解读当成最佳解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教师或教材当成绝对的权威,而丝毫不会怀疑。这与封建社会文言文教学中尊崇古人的现象极其相似。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但是,在信息化社会里,各种知识与信息每日都在成倍地增加,教师根本就不可能穷尽所有的语文知识。况且,从小学到中学,由于教材本身对内容的限制,即使把所有的课程都改成语文课,学生所学的知识从量上来说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仅仅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己任是远远不够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学会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方法。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有条件的学校和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远程教学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快语文教育信息流动,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与共享,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教师必须认识到的:一是必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育方式,即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会合作,进行研究性的学习。二是教师的作用,最主要的是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条件和环境,而不在于给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程是一个过程,不是教师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其所不知的过程。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认识社会生活的过程,认识自我的过程。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找到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点,探求各类教法的内在联系性,调整教学构思,加速教学流程中的信息传递,以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时代与社会飞速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郑国民.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学

②沈仲九.国文科试行道尔顿制的说明

③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④傅斯年.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

⑤许嘉璐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沈阳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47.

⑥张健主编.学校教学实用全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75.

参考文献:

[1]郑国民.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传统的课堂教学篇(4)

传播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仅凭一个小小的课堂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对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我们需要有选择的教给学生,让学生知中国文化之源,懂国人精神之根。在教学中,把握以下几个方向,或许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和领悟中国传统文化。

(一)培养学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始于何时,尚无确切考证,但成熟于秦朝至明代的封建社会。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国人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民族品质,这就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周易》有言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健”就是刚健,含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刚强不怕曲折;“自强不息”就是人要时刻保持一颗进取之心,去创造,去完善自我改变环境。这种精神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我们的爱国精神融为一体,表现在中华民族不折不挠的开拓精神,表现在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努力争上的顽强生命力,更表现在民族生死关头,国家存亡之际,无数的中国人前赴后继的反抗压迫战斗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一个演员和魔术师,不仅仅满足于把课文讲清楚了,把知识点讲清楚了,更应该运用语言的多种表现形式。深挖课文中能让人心潮澎湃的东西,比如民族精神,比如爱国热情,让他们在学习崇仰古哲先贤志士仁人的传奇人生后,也有一颗民族心、爱国心,认识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理应具备“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在这种精神指引下,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成长为国家的栋梁,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社会、回报祖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明白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就可以在学习、生活中,把困难视为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就树立了自信心,就敢于面对困难,也培养了他们积极思考动手实践的好品质。

(二)加强礼仪教育,提高个人素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我们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本文侧重于礼仪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然而时至今日,就是重要节日礼节仪式也不如以前丰富多彩了。礼仪之风更不及日本和韩国。笔者认为讲究礼仪,不是要繁文缛节,而是一种对人尊重和珍惜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就要懂得尊重别人,知荣辱,而礼仪就是尊不尊重别人、自己知不知荣辱的具体表现。一个人无论才学多高,其不知礼、不懂礼、不行礼,想成就一番大事业,是很难的。在经济发展,全球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的学生日后走向世界,就会遇到这个问题。教师教给学生的应是应对未来的知识和能力,而不是陈旧的东西。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知礼、懂礼、行礼。现在有的学校因种种原因,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个人素质都亟待提高,所以“教之以礼”势在必行了。那么如何教学生礼仪呢?首先就是要知道什么是“礼节”。老师在课堂上尽可能把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礼节”给学生多介绍,古今中外均可提及。但强调的是生活中常用的礼节,如初次见面要“握手”,别人帮忙要“及时”道谢,不能因其常见就不加以强调。再就是要懂礼,就是别人向你施礼,你要知道。最后就是行礼了,别人施礼于你,你要以礼相待。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当然特殊情况就另当别论了。一个人懂礼了,其个人修养就有可喜进步了。因此,对于正在良好人格塑造时期的学生们来说,加强礼节教育无疑对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大帮助。

(三)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重视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准确地说是对先秦诸子等著作的研读。为什么这样说呢?笔者赞同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中的观点:一是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经典中的经典、精华中的精华;二是关于先秦诸子的著作所讨论的问题都是永恒的话题,比如人生、比如幸福。这些是每个地球人都必须思考的,都在不断追寻的。因此读先秦诸子就是寻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源。读这种经典,目的是什么呢?前文我已经说过,学生正处于知识渴求的黄金时期和生理的发展高峰,身心双方促使他们对人、对人生、对社会要有所了解,而这些文化经典正是教给他们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社会,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引下,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其外圆内方的品质,让学生真正明白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对此,笔者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仅以《老子》一书为例。《老子》一书,玄妙情深,在传统哲学范畴中最先提出“道”的概念,并以此作为其最高哲学范畴。他认为“道”是万物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并认为“道”是永恒的,并称其“道”为“无”,认为“无”比“有”更根本,并由此演出一系列丰富的辩证思想。这是学生以前所不明白的,学生接触“老子”之“道”,若教师教之有“道”,定能启迪学生智慧。因此,揭示老子的辩证思想,是教学生学会变通的关键。老子认为事物之间不是孤立而存在的,而是在相互依存之中,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又告知我们事物是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的,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其目的就是告诉人们要以辩证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生活,遵循事物的规律办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应当取舍得当。然而这种精神或思想的传播,就要教师能适度掌握并引而申之,启迪其智慧,使其得到真正的领悟,这样学生才能学到东西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指导学生进行保质保量的诵读。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大量的诵读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便于日后的吸收消化;二是在大量的诵读中让学生自然感到中国古典文化的“温柔敦厚”特色,潜移默化其气质。

二、结束语

传统的课堂教学篇(5)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中学政治教学 应用

延绵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智慧、教育资源,将其进行有效利用,不仅对政治课程的功能价值有提升作用,而且有助于推进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内容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使学生具有“人文素养”,并“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传统文化运用于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学生学习综合能力的需要,有助于改进中学政治课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手段“满堂灌”的不足,也是贯彻人文素养教育、促进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的需要。

一、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所谓的主体性原则主要是指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传统文化中蕴涵着许多对政治课教学有用的知识,政治教师大胆地加以利用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引进传统文化知识的目的是辅助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如果篇幅太长,容易占用课堂时间,就会导致教学任务没法完成。教师要切忌主次不分,拘泥于所引用的传统文化本身上,从而犯了舍本求末的错误。

(二)简要性原则

所谓的简要性原则主要是说政治课中所运用的传统文化要尽可能简单明了,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认知水平相应较低,且中学生的知识积累不是很厚,在引进传统文化时,应尽量避免选择那些古奥的、艰深的内容。总之,教师要经过精心挑选,认真提炼。

(三)针对性原则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运用传统文化知识,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等情况,合理确定内容与方式,坚持以有利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落实为标准,这也是政治教学效果高效的关键。在进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时,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熟悉、关注、感兴趣的传统文化题材作为载体,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分析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二、传统文化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运用,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成功地在政治课中运用好传统文化。这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和人文涵养有必须的要求,所以教师要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注重积累工作。另外,政治教师要更新理念,打破学科界线的桎梏,形成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找到学科间的交叉点再搭建沟通的桥梁。而且就中学政治教师而言,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所扬弃。

(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式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他们尽快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要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问题情境式导入,通过创建情景,设置质疑,把教学内容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最佳的状态。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采取表演、辩论、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参与。例如在讲授法律与公民生活时,我先引用了《尚书》和《老子》中的古文:“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诗文一出现就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边诵读边相互交流这些诗文的含义。接着,我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两组古诗文中的“民”和“百姓”在今天是指哪些人?这些诗文对你和执政者有何启示?学生们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踊跃发言。待到学生发言逐渐形成结果的时候,我将学生的发言顺理成章地引导到本框题的核心知识点“依法维护人身权利”。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学习迁移”发展学生知识理解能力

中学的政治教学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严肃性、抽象性和深刻性的特点,这对于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要完成具有这些特点的教学内容,如果采取从观点到观点、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呆板枯燥的理论灌输,决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中学生在平日已经逐步掌握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并且对其中的内涵有着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和能力是教师可以加以利用的一部分资源。教师应该通过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设疑,创设阶梯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例如教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我引用了老子的《道德经》上的一段话讲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然后请同学们尝试翻译,从中不难体会出“美丑”“善恶”“有无”这样一组组矛盾,从而提升学生对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

(四)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传统文化

由于传统文化能够很好地通过声影手段表现出来,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可以积极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既能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鉴赏中深化所学知识,又能渲染课堂气氛。例如,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示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细心、有序地观察,唤起学生的记忆和想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初文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学习,2003.7.

传统的课堂教学篇(6)

关键词:MOOC;传统课堂;优势互补;混合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5-0079-02

1引言

在目前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大量知识,这种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传统课堂无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实现因材施教。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规模在线课堂MOOC(慕课)应运而生。慕课既可以方便学生跨时空自主学习,又可以方便教师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慕课正在逐渐改变着教与学的模式,将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服务于教育的改革之中[1]。

2 MOOC慕课与传统课堂的对比

2.1 MOOC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共同点

1)无论是现今的慕课,还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均以具体课程作为载体,他们都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授课对象、教学内容,并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传统课堂在课上进行面对面交流,课后进行答疑解惑。慕课通过在线课堂,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交流,进行网上的答疑解惑,互相交换学习体验。两种模式都有沟通和反馈。

2.2 MOOC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差异性

1)传统课堂与慕课在教学规模和开放程度方面不同。传统教学以班级为教学组织单位,固定上课时间,固定上课地点,按照教学日历统一授课。每个班级40人左右,合班上课也控制在150人左右。慕课不受传统课堂人数的限制,可以满足大规模的授课需求,而且依托互联网可以不受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而且参与的学校数量和课程数量都是大规模的。

2)传统课堂与慕课在学习互动形式上不同。传统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师生主要的互动形式是课堂提问和回答,优点是即时互动,面对面直接交流,缺点是课堂时间有限,互动时间少,否则会影响授课进度。慕课要求学习者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自己安排学习时间,按照课程任务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利用闲散时间通过互联网学习课程知识点,可以不断重复学习。优点是不用固定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完全利用互联网和社交软件进行学习互动交流,使得学习的方式更加灵活、便捷。缺点是缺乏严格的监督指导机制,往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课程学习缓慢,无法达到学习目标等问题。

3)传统课堂与慕课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不同。传统课堂的教学方法由教师讲授占主导地位,逐渐引入小组讨论、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课堂布置作业,邮箱和QQ进行沟通答疑等,但教学方法始终不够灵活完善。慕课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课程教学视频多样化,知识点精炼,时间上分段讲解,实景授课、对话式授课、访谈式授课、动画演示、虚实结合等。慕课利用互联网技术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方式,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2]。

3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实施与评价

目前,传统课堂的教学主要还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基本知识,基本上满足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需求。慕课的出现,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灵活性。传统课堂和慕课各自均有优缺点,将慕课形式和传统课堂教学形式有机融合,构建慕课与传统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3.1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NET项目实训》课程涵盖的知识点较多,而且课程案例的实践操作性强,结合《.NET项目实训》课程的教学特点,构建出结合传统课堂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该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程前期、课程中期和课程后期三个阶段,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学习理念。

3.2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施

以《.NET项目实训》课程为例,实验教学班学生人数60人左右,一般3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指定一名组长,由组长负责组员的任务分工与合作。通过小组学习、协作共同完成项目案例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2.1课程前期

教师结合本校特色,针对课程内容分节制作教学视频,详细制作PPT和课程项目要求等教学资源,并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其中,教学视频是核心内容,每段视频不宜过长,以10分钟左右为宜,讲解知识点和任务要求。学生利用充足的课前时间完成自主学习,通过观看网络教学视频,任务要求导读,学习PPT课件,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组讨论过程中,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内容相互交流,相互之间答疑解惑,完成课程任务设计部分。对于难点问题,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请求老师帮助。

3.2.2课程中期

课堂上,每个学习小组针对课前的课程任务要求制作演示文稿,并讲解自己的解决方案。教师针对每一组的任务解决方案进行个性化指导,逐一给出详细点评,指出方案的优缺点,并记录每一组的分数。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优化方案,完善自己的任务解决方案。教师针对网络平台反馈的集中性问题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的学习[3]。

3.2.3课程后期

学生课后根据课堂讲解的内容进行总结完善,形成最终任务报告,并提交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任务报告给出相应成绩和评语,成绩由课堂讲解和任务最终报告两部分组成。教师针对全体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教学总结归纳。学生针对教师评语和成绩等级,进行课后反思、总结和完善。

学生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体作用,锻炼自主个性化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有效的监督,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和教师都要做适当的改变,才能使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达到最佳效果。

3.3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评价

评价环节可以采用传统测评和网络测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通过MOOC网络教学平台随时查看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包括教学视频学习进度、讨论交流情况、作业完成提交情况等。教师根据各部分反馈信息和任务报告情况给出合理的平时成绩,线上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也可以根据每学期课程的内容情况动态调整。最后学生的期末成绩为平时成绩与传统考试成绩的综合。

4结束语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了调查,反馈信息表明大部分学生认可这种教学模式,它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锻炼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对问题的分析与掌握能力更加深入。结合传统课堂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强调教师“教”的过程,却忽略学习者“学”的主动性的现状,构建了新型师生关系;打破了教学资源缺乏、课堂教学方法单一、乏味的现状;解决了传统课堂“一刀切、齐步走”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展个性化学习。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这种将传统课堂的优点与MOOC的优点相结合,构建出混合式教学模式必将受到各教学单位的普遍关注和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林莹莹,魏安娜,陈盈.结合传统课堂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J].台州学院学报,2014(6):79-83.

传统的课堂教学篇(7)

关键词:传统音乐 教学 参与感知 参与体验 参与创作

当今时代是文化自觉的时代,所有人都有意识地感受到了本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思考如何能将所学到的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传承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工作上。在思索小学音乐课堂的传承能力的同时,我们更要把小学课堂拓展成传统音乐继承和传播的阵地。运用更有效的手段,更新鲜的教学方式,使“死”传统“活”起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孩子们在喜欢传统音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

一、音乐教育学理论在开发以传统音乐为素材教学的方法讨论

(一)柯达伊教学法中关于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的阐释

运用音乐教育学理论将传统音乐发扬光大,不只是中国人的想法,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匈牙利作曲家佐尔坦・柯达伊就做出了伟大的尝试。他在吸收其他教育学家的教育观点后,和他的同事创立的“柯达伊教学法”享誉世界。并对中国的音乐教育界也产生很大影响。

柯达伊在他的教学法中提到柯达伊教学法:能够进行语言读写的人,他们也有能力进行音乐的读写(P83,21世纪的音乐教学)。音乐不是少数人的权利,而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的资源。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在工作之后的时间用音乐来丰富是时展的必然。研究表明,音乐可以使潜意识和意识有效的结合,提高人解决问题的效率。中国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更是我们受用不尽的宝库。我们要让每个孩子会唱自己家乡的歌。柯达伊:想要获得最有效的音乐教育,则必须从幼小的孩童抓起(P84,21世纪的音乐教学)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明天的太阳。我们要想使传统音乐发扬光大,光靠个别学者的努力,国家的保护还是明显无力和不足。我们因该发动更广大的力量群体。从幼小的孩童抓起,让孩子们在小时候就接受良好的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从会唱,会跳到了解中国的传统音乐再到创作传统音乐,这才是传统音乐继承和保护的直接有效途径。也是传统音乐文化的希望。

我们与柯达伊的音乐训练目标是相同的,我们希望学生能够熟悉他们的音乐遗产,我们自己的语言,和我们的传统音乐。

(二)来自美国音乐教学理念――体验音乐的启示

“音乐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式令人愉快的、实实在在的,它充满情感,富于理性”(P3体验音乐)。“关于艺术,我们有很多体验都是草率和肤浅的,只有在我们真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艺术作品的质量上,我们才能发觉艺术作品的全部含义,从而有所反应”。(P3体验音乐)。通过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研究者确定的是“理解”和“反应”是最终的目标。

学生不仅仅是课堂音乐的参与者,更是课堂音乐的创造者,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体验音乐,创造音乐,不用固定性、唯一性的标准来评判学生创造出来的音乐是对是错,体验音乐教学更关注的是,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创造的能力。

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应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调动起来,关注学生参与课堂的能力。教学活动的评判标准多养化。使学生参与、体验、创作,真正融入到传统音乐文化中去。

二、有效传承对教育者所应具有素质和技能的分析研究

作为传承者的教师,是传承工作的关键人物。更有效地传承才能使好的教学理念发挥到淋漓尽致。作为传承的关键人物教师在传承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本人的素质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到传承效果。我们要对如何能更好的完成传承工作进行论述,还要对具有较好完成传承工作的教师应该完善的方向进行论述。

(一)完美独立的人格是优秀教师个人素质的核心要求

音乐教师做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在工作时应保持轻松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这样才能影响课堂气氛。使课堂气氛高涨,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从而更加投入到音乐课堂和音乐活动中来。在热烈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并加深喜爱。

音乐虽然不是生产力的学科。学好音乐不能让孩子的数学得100分。在很多学校音乐课堂被“有用”的学科偷用。这是现实问题。音乐教师在面对这样事情的时候,首先要坚持自己的音乐课堂是你自己的阵地,不能轻易的妥协。要知道每个音乐教师都肩负着传承音乐文化的责任感。要自信的面对教师同事。更要自信的面对你的学生,要让学生知道,每一门课程的设立都有自己的目标和任务,不是可以被取代的。音乐课堂也是如此。教师的自信影响学生,这样学生就会更加坚定的加入到音乐课程和音乐活动中来。

包容是每个教师需要具有的素质。教师不可能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加入到自己的阵营中来。这是人性的必然。具有传承能力的优秀教师首先应具有的素质就是包容。包容那些不喜欢这节课的学生、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学生、影响课堂纪律的学生。在包容的同时要想策略让这些学生融入到音乐课堂,让他们喜爱上音乐课堂。这是只有一个成功的传承者才可以做到的。在讲授音乐课程的时候,动静结合,收放自如。既能让学习气氛马上高涨,也能让学生安静听讲。让学生很自然的加入到学习中来,也能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聆听。这是一个成功的教师,对课堂完美掌控能力的体现。

(二)较强的专业水平及综合教学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具特色

1.熟练的掌握并运用传统音乐文化知识

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者,应熟练的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用音乐教育学的知识对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元素进行解读,而不单纯照本宣科的讲解和介绍。

2.完美结合多种不同教学方法

柯达伊教学中关于传统音乐教学的启示,奥尔夫教学中运用节奏的变化,启发学生主动的参与创作。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等等教学法的综合使用,使课堂传承教学更具新鲜感和多样化。

3.准确把握儿童心理需求

儿童心理包括对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喜欢的上课方式、感兴趣的内容。将学生兴奋时间和疲倦时间掌握好,更有效地利用不同时间段,做不同的调节,时课堂保持良好状态。

4.具有自主创作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中运用节奏的不断变化及拉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及时的反思及自我评价

三、音乐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对小学生心理研究

年龄6、7岁到11、12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进入到小学接受教育,我们将之称为学龄初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告别幼儿期进入到童年期,心理特点与幼儿时期有显著差别。

(一)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是大脑结构与机能得到突出的发展,神经系统也进一步完善。这一时期是儿童增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包括听觉、视觉)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P142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低年级儿童擅长具体形象记忆,高年级时抽象记忆得到了发展,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想象力随年龄的增长逐年增加。注意力仍然是无意注意占据主导地位,有意记忆逐年增强。情绪表现形式从外显转为内隐。

(二)小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

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时期的小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可以被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写实阶段”。7~9岁的儿童正处在写实阶段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他们对任何艺术作品都以像还是不像的刻板标准来评价;第二阶段:9~13岁,他们才能逐步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艺术作品,并形成对风格、表现性等审美特性的知觉敏感性。

(三)小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发展特点

舒特-戴森和加布埃尔对小学生随着年龄增长音乐学习能力的阶段性进行了论述:“7~9岁,有鉴赏协和与不协和之和音的能力;8~9岁,在歌唱及演奏乐器时,节奏感较过去好;9~10岁,节奏、旋律的记忆改善了,逐步具有韵律感;10~11岁,和声观念建立,对音乐的优美特征已有一定程度的感知和判断能力”。(P142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

四、再诠释“参与-感知”“参与-体验”“参与-创作”三位一体教学让传统音乐的课堂生动起来――基于对传承者和被传承者分析基础上重新诠释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

通过对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和柯达伊教学法的研究,结合来自美国音乐教育的理念。我提出“参与-感受”的音乐课堂教学理念。基于对传承者所应具有能力的要求和对被传承者心理特点的分析,我们提出:

1.“参与―感知”――让音乐形象具体、生动的展示在被传承者面前

由于小学生仍然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方式仍然是具体思维,审美心理特点停留在“写实”阶段。传统音乐素材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如,讲授“船渔号子”,把反映船渔号子的图片或影像资料开门见山的展示在学生面前。

2.“参与―体验”――让传统音乐的课堂“活”起来

直观的展示是教学的常见手段,在直观展示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讲授“船渔号子”的课程,老师在直观的展示了什么是船渔号子并做介绍后,让男女同学混合分成两组。这时教师把一根粗的绳子绑在树上,一组同学模仿拉纤的动作用力拉绳子,另一组同学喊口号。然后两组再互换。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什么是船渔号子,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船渔号子的功能和用途

3.“参与-创作”――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同样还是因为小学生的特殊心理特点是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审美心理也是由写实向审美心理发展,想象力也是在不断丰富的过程。教师能顺利完成引导学深入思考的工作。在教师展示船渔号子和让学生扮演了船渔号子后,教师讲授船渔号子的节奏特点、重音等知识,并把学生组织起来站成一个圆圈,教师在中间,教师喊节奏,学生在重音处拍手或跺脚,然后再加快速度。最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

4.总结教学

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创作这三个过程的学习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有深的直观印象。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深入理解。至此一节以传统音乐为主要内容的音乐课程结束。

五、实践:三位一体教学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以“船渔号子”为例,设计一堂音乐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什么劳动号子,和劳动号子的演唱形式

2.让学生参与体验“劳动号子”的表演

3.让学生体验劳动号子的节奏,通过游戏让学生学会并自主创作

教学过程:

首先,将学生带到操场,将男生和女生混合分成AB两组,围坐一圈。(目的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心中充满好奇。)

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船渔号子”。

教师:船渔号子是在伴随有水的劳动所使用的音乐,具有典型的节奏特征。船渔号子的节奏目的是为让劳动者统一步伐,更好地完成工作。

教师展示准备好的图片,让学生看到反映船渔号子的图片。(教师把道具拴在树上,学生好奇的目光在研究教师的目的)

教师:首先让我们来听一下“船渔号子”听听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现在跟老师念一下“船渔号子”的节奏,大家跟老师一起念,看看我们念的像不像。

教师起头,学生跟着教师大声念节奏。教师挥手示意大家停下来。

教师:好!现在请A组同学起立。A组同学每个人拉住拴在树上的绳子,所有人向树的反方向用力。(这时没有口号,学生的力量很分散)

教师示意:现在A组同学停下来。

教师:我们请B组同学跟老师一起给A组同学喊口号。请A组同学在老师喊“嘿呦的时候保持力量,喊道“嘿!”“嘿!”的时候向前一起用力。

(这次A组同学听B组的口令,动作一致,力量整齐。B组同学跃跃欲试。两组互换)

教师:现在两组同学都感受到了什么是船渔号子,现在请两组同学站成一个圈,跟老师念黑板上船渔号子的节奏。

(全体同学起立,跟老师一起念唱船渔号子的节奏)

A哒哒 哒 哒

B哒哒 哒哒

C嘿呦 嘿 嘿

D嘿呦 嘿呦

教师:现在同学们跟老师在念到A组第一个哒的时候一起拍手,念到每组C组第一个嘿的时候一起跺脚。我先来示范一下。(教师示范)

教师:两组学生跟我一起来做。

(学生一开始的时候会犯错,然后就进行的很顺利,学生很兴奋)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改变,每三个人一组进行表演(学生活动准备,并表演)。

教学总结:

1.我们学会了什么是“船渔号子”

2.我们参与体验了船渔号子的表演过程

3.我们掌握了船渔号子的节奏特点

4.同学们还改变了船渔号子的节奏并进行了表演

相信通过这次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不会忘记什么时候船渔号子。什么样的节奏是属于船渔号子的。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10.

[2]周青青.中国民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12.

[3]江明.汉族民歌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12.

[4]洛伊丝.乔克希,罗伯特.埃布拉姆森,埃冯.吉莱斯皮耶,大卫.伍兹,弗朗克.约克.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9.

[5]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验音乐――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