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能源类论文

新能源类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4 09:34:05

新能源类论文

新能源类论文篇(1)

煤是包含很多有机化合物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三维大分子结构。除了能够放出热量外,煤也是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原料的宝库,被称为“黑色的金子”。通过焦化过程,可以从煤中提取200多种化合物,其中大多数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依然难以通过人工合成得到。 人类对煤炭的利用源远流长。2000多年以前,中国的劳动人民就已经知道使用煤炭。到汉代,煤已在冶金时当作燃料使用。有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1000年,出自中国东北一个煤矿的煤炭,就在炼铜和铸造钱币的过程中被使用。随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到来,煤炭的利用有了长足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也出现猛增。特别是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对蒸汽机做出了重大改进后,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煤炭的使用。以煤炭为动力、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中世纪古典优雅的田园生活突然间被浓烟笼罩,宁静的生活迅速喧闹嘈杂起来,社会贫富分化愈发明显,人类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19世纪对电力的开发,意味着煤炭的未来开始与发电息息相关。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发明了电灯,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燃煤电厂,并于1882年在纽约投入运行,实现了为家用电灯供电。 20世纪60年代,随着运输业的飞速发展,石油超过煤炭而成为一次能源的最大来源,然而煤炭仍然在世界一次能源结构中扮演关键角色。 1、煤炭——安全的能源供应 从目前世界发展的情况看,能源增长的速度远不及全球经济的增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步伐势不可挡。从IEA(国际能源署)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没有一种能源普遍适用于所有场合。所有种类的能源都应物尽其用,而储量最丰富、价格相对低廉的煤炭,仍将对人类生产、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煤炭的优势已为人熟知。作为一种矿产资源,煤炭的特性已被人类透彻理解,其开采、处理、运输和燃烧的要领也被人类所掌握。展望未来,煤炭的可获得性基本上不受制约,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及价格可承受性是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可预见的未来,煤炭不存在储量方面的局限。 全球煤炭市场规模大、分布广,生产者和消费者几乎遍布全球。煤炭供应来源遍布世界各地,而且煤炭资源的国际贸易市场也非常繁荣。煤炭来源的分散性使得消费者无需依赖某一地区的供应保障和局势稳定,在这一点上,煤炭具备比石油更为显著的优势。世界十大产煤国的前五位分别是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和南非,可以发现,煤炭分布并不集中,没有哪个国家或区域对煤炭资源拥有主导的战略控制能力。这些因素均充分体现了煤炭资源的安全性是其他化石能源所不具备的。 2、煤炭与未来能源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大部分能源都将最终通过电的形式为人类所用。人类社会的进步需要储量巨大的煤炭资源提供保障,而科技的不断进步也足以确保煤炭在未来清洁能源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目标,我们认为它主要涵盖三方面内容,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既能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未来世代,并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求”, 这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又称布伦特兰委员会)所下的定义。 面对未来,煤炭在上述三方面都将扮演重要角色。三者间关系往往比人们所想象的更为紧密交错、相互依存。有时人们倾向于单纯地关注环境保护,视其为唯一的考虑重点。这种看法面临的风险是世界经济被迫低速增长,能源在改善人们生活方面的效益也难以实现。 3、煤炭与可持续发展 煤炭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煤炭对全球经济所作的贡献十分可观。价格可承受性是煤炭的主要优点之一。按每能源单位计算,通常情况下煤炭比其他燃料更便宜。煤炭价格一直比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稳定,反映出煤炭市场的多样性和竞争性。消费者和生产者因此各得其所。煤炭开采为煤矿所在地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而直接的贡献,特别是对于世界上一些较为贫困的地区,大型煤矿往往成为当地最大的收入来源。除了为当地人提供工资、生活保障外,煤矿还提供许多社会基础设施,涉及运输、教育、通讯等各个领域。我们期待在未来全球经济进程中,煤炭将通过更为清洁高效的方式保障社会经济发展。 煤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为一种低成本的能源,煤炭也对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新能源类论文篇(2)

评价理论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创建阶段、成熟阶段和巩固阶段。下面就每一个阶段的研究内容和特点作一简要的回顾。

(一)创建阶段(1991-2000)

评价理论发端于Martin和他的团队1991-1994年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所进行的 “写得得体”的科研项目。他们的研究关注叙事文本和文学评论中的评价,媒体、科技和历史文本的客观性,艺术的价值观和行政话语中的责任根源,其目的是要建立一整套评价资源体系,并将这些资源运用于语篇分析。经过10年的努力,随着一系列相关论文和论著的问世,以Martin在2000年公开发表的论文为标志,该项研究逐渐发展为评价系统。[11-15]Martin指出了评价是用于协商感情、判断和估值的语义资源,包括对这些语义资源进行扩展 (相当于后来的级差系统)和介入的语义资源。其中,情感系统是构建感情反应的资源,如 “高兴” “忧伤”;判断系统是构建道德评估的资源,如 “欺骗性的”“勇敢的”;估值系统是构建自然现象 “审美”价值的资源,如 “令人向往的”“和谐的”;介入系统用于调节说话者对其话语的投入程度;扩展系统为评价意义的强化或弱化服务。最初的评价系统包括4个子系统:鉴赏、情感、判断和扩展。[16]但Martin在论文中将介入纳入评价体系,并确立了情感系统的核心地位,基本上奠定了评价系统的格局。Martin一方面结合口语和书面语实例说明评价资源如何协商意义,一方面又说明评价资源的界定和识别具有较大的主观性。首先,情感、判断和鉴赏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个连续体,如Heplaysskillfully中的skillfully既可看成是鉴赏也可看作是判断;其次,分析者在分析评价意义时必须定位自己的立场,要么顺从语篇中作者给读者的定位,要么抵制。此外,有些表达概念意义的词汇也可间接触感、鉴赏或判断,因此,评价意义的判断和识别需要借助语境。最后,Martin高瞻远瞩,认为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今后评价意义可以从词汇和语法、语料库和语篇、韵律、粒子和波、一致关系和霸权、多模态、多声以及阅读策略等各种维度去研究。

(二)成熟阶段(2000-2005)

评价系统的创立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开辟了语篇研究的新时代,在第28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上评价理论就是其中的一个研究热点。从所递交的论文内容来看,评价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类的分析,如网络评论、医患对话、新闻语篇等,也被用来指导教学实践。学者们对评价系统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如 “判断”的依据标准、评价系统的语类差异等问题。[17]此后,Martin等人开始对评价系统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态度、介入和级差最终被定为评价系统的3个一级子系统,各自下辖若干个二级子系统,如图1所示。[18]这些资源随着语篇的展开形成一种共鸣,像音乐的韵律一样,称为态度韵,在小句层面以渗透型、加强型和主导型的模式展开。在论及如何界定评价资源时,Martin再一次强调了语境的重要性,指出要分清一个评价成分是判断还是鉴赏,就必须把语境尤其是文化语境纳入到语篇分析中,重点要考虑语义韵。对评价理论的不断探索最终促成了Martin和White2005年的著作。在该书中,介入系统得到进一步扩充,如图2所示。[19]该书另一个重要成果是在Coffin等人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语篇评价的实例化连续体,展现了评价理论如何用于语篇分析的全貌。连续体分为5个层次,由上而下分别为评价系统 (构建评价意义的整个意义潜势)、基调 (构建评价意义整个意义潜势的情景变体)、姿态 (stance)(对语篇中评价意义的二次选择,是在特定的基调内,为达到特定目的的评价性选项的使用模式,以及作者个性化的建构)、语篇中的评估 (语篇中的评价意义的实例化)和反应 (读者与语篇互动所产生的态度立场)。[20-21] 传统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分析主要关注语篇衔接手段的运用,实例化连续体诠释了语篇如何得以产生和理解的过程,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动态的语篇分析工具。与批评话语分析不同,Martin的评价系统强调结盟与一致关系,是一种积极话语分析视角,关注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评价资源构建身份并与读者结盟。

(三)巩固阶段(2005-至今)

评价理论以其 “创新意识、一致性、概括性和解释力”而独具魅力,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正向着多维研究模式迈进。长期以来,体现化和实例化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意义生成的两个重要维度,其中体现化是语言各个层次间的抽象度关系,实例化是语言使用实例与语言系统的关系。在这个阶段,评价理论关注评价语言在社团协商中的作用,作为意义社团的连续体———个体化被正式提了出来。个体化是有关编码取向的研究,它与体现化和实例化形成互补关系。Martin在2000年提到 “耦合”(coupling)和 “亲和”(bonding)概念时曾对其进行系统的阐释和扩展,它们与新概念 “隶属”(affiliation)在协商身份中同时运作。[15]160,172例如,现代都市女性都以瘦为美,这里表示概念意义的 “瘦”与表人际意义的“美”形成耦合,如果你接受这种耦合关系,就会与持这种观点的人形成一种亲和关系,同时表明你与持这一观点的社团存在隶属关系。个体化的提出实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意义生成的三种基本关系的统一:体现属符号层,实例化属耦合层,个体化属契约 (bond)层。[23]Bednarek也阐释了这种思想,他不仅考察了语料库语言学与相关系统功能语言学维度之间的关系,如系统/结构、层次、实例化、个体化以及意义生成,还提出了研究身份和亲和关系的语料库途径。[24]评价资源在许多方面都受语式的影响,兴起于20世纪末的多模态语篇分析在这个阶段获得快速进展。vanLeeuwen构建了声音模态表现态度意义的模式,Knight研究了如何通过随意会话中的笑声来识别参与者之间共享或不共享的价值观或契约,Zappavigna等人以说话者的手势和语音等副语言表现为支撑,描述了新南威尔士青年司法会上一个民族联络官员谈话中的评价韵律特征。[25-27]在这个阶段,评价意义的语类差异得到了很好总结。作为意义配置和文化映射的语类是评价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语类不同,评价意义也会有差异。Martin和Rose以教育为背景,说明了评价资源在不同语类中的不同功能,如在故事语类中评价成分具有组织社会关系的功能,而在历史语类中具有诠释的功能。[28]在翻译领域,Munday以评价理论为框架,探讨了译者如何通过语言来表现自己的主观姿态,所涉语料涵盖了包括法语、俄语、汉语、日语等在内的11种语言,是评价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的一次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尝试。#p#分页标题#e#

二、评价理论在中国

在国内,评价理论研究方兴未艾,根据研究特点,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理论介绍、理论应用、理论完善和创新。

(一)理论介绍:评价理论创立后不久就被介绍到国内,如王振华介绍了评价系统产生的缘由、背景、理论框架及其运作,并指出除词汇层外,语言其他层次、不同文章体裁以及语篇的谋篇布局可能也有评价意义。[30]相关研究证明,评价功能是由语言的各个层面来体现的,除词汇层外,还有句法层、语篇层和音系层,也就是说,评价意义在语言的各个层次都有体现。[31]李战子在综述评价理论时提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对评价作为人际意义和概念意义的划分以及评价与语类的关系等。

(二)理论应用:根据研究对象和方法,可以将评价理论的应用分为3类。第一类是语篇分析的个案研究。现有文献绝大多数都与语篇分析有关,主要考察语篇中的评价资源协商人际意义并促成各种社会关系的方式。例如,李战子通过分析 《论不说汉语》一书中对 “中国人特质”的评价,发现了评价的矛盾和多声现象,并指出这是作者对中国人特质的一种矛盾的立场。[33]庞继贤和陈明瑶围绕介入系统,考察电视访谈语类中介入标记作为一种元话语的运作情况及其人际功能,得出介入标记语有助于协调主持人、受访人和电视观众之间的互动,从而促成访谈的成功。[34]根据现有文献,评价理论已被广泛用于叙事语篇、文学语篇、政治语篇、新闻语篇、议会辩论、医患对话、法律语篇、学术语篇、广告语篇、演讲语篇、多模态语篇、词典和影评的分析,充分显示了评价理论作为语篇分析工具的实用性。第二类是英汉语篇比较的类型学研究。如张丽的研究说明,在相同语类中英语和汉语在评价意义的选择上既有重合,又各具特点,这与文化差异密切相关。[35-36]第三类是在教学和翻译领域的应用。如马伟林和王晓云的研究表明,合理使用评价资源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由于翻译理论历来重视对语篇态度意义的研究,评价理论正好为翻译提供了态度分析的工具,可以使翻译质量得以提高,例如,张先刚、苏奕华、刘晓琳等的研究都是评价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的典型。

(三)理论完善和创新:国内学者针对评价理论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对评价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如刘世铸和韩金龙认为,评价与话语角色、评价者的视角以及评价者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有关,评价系统中应该再加入一个 “标准”系统。[42]应该说,这样的系统可以使评价意义的判断更加系统化和相对客观化,因而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如上所述,Martin描绘了小句层面的3种态度韵模式,而程微则从语篇层面勾勒出态度韵的3种运作模式:发散型、波浪型和梯度型。[43]刘世铸和张征从社会心理学途径并结合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探讨了评价的结构模式和语义构型。[44]此外,学者们还努力在研究视角上进行创新,例如王振华、金娜娜、魏在江的研究分别从及物性、时态和语用预设等方面挖掘评价意义资源。[45-47]这些研究充分说明评价意义无处不在。

三、对评价理论的反思

当我们看到评价理论取得的进步及其对语篇分析的积极贡献时,也要看到其尚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首先,态度词汇的类别边界模糊,有待确立相对科学和统一的标准。虽然可以借助语境识别,但评价理论应该提供一个铭刻在词汇中的评价标准来区分态度词汇,因此,还需要建立态度目标或态度评价类型的分类标准。[48]其次,评价资源的单位边界模糊,这给语篇评价资源的标注带来一定困难。通常评价意义以词或词组体现,但是一些隐性评价往往以更大的语言单位体现,如短语或小句,甚至是小句复合体,因此评价意义在词汇语法层应该以什么单位体现比较合适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再次,判定语篇基调的方式缺乏可信的理论依据。语篇的基调与语篇中评价资源的配置模式有关,语篇基调的确定主要以评价资源的分布为依据,即哪种基调中可出现哪些评价资源或者不可出现哪些评价资源,所参照的评价资源主要来源于判断系统,其他系统只是作为辅助说明,这种方法有何理论依据,Martin等人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在实践中,评价理论主要关注评价意义与一致关系,而对语旨的另一个变量———权力———分析不够。[3]210其次,评价意义可以出现在语言和语境的各个层次,而目前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词汇语法层,其他层次的分析还比较缺乏。最后,从评价理论分析所涉及的语类来看,主要以书面语篇为主,口语语篇较少。

四、结语

新能源类论文篇(3)

关键词 知识型智慧;知识资本;“知识垄断”;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经济

当前,是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方兴未艾的伟大时代!当代知识经济是信息科学出现和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广泛运用引起全球性势不可挡、波澜壮阔大规模的信息革命和信息化浪潮的必然结果。当代知识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当代知识经济的兴起不仅最终使知识经济浮出水面为人们所广为认识,还一举成为当今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最主要的经济力量或主流经济(参见我的论文《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六种“经济成分”和六种“社会成分”》)。由于知识的本质是信息,因此,知识经济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经济。由于经济的全球一体化,知识经济的影响已经无处不在,只是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知识经济兴起的时间有前有后、特点不尽相同罢了!需要说明的是人们通常泛泛而谈的知识实际上包括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普通知识和在其基础上产生的“知识型智慧”知识。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知识型智慧是一种来源于普通知识又升华于普通知识的特殊知识。由于智慧可划分为三种类型:知识型智慧、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其中知识型智慧属于传统知识范畴,信息型智慧不属于传统知识范畴,知识--信息型智慧不完全属于传统知识范畴,但它们都属于信息范畴(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因此,近代著名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中的知识实际上指知识型智慧这种特殊知识。与普通知识相比,知识型智慧的特别就在于在一定条件下能直接产生出力量或能量,而普通知识则只是具有某种潜能,不能直接产生出力量或能量。因此,知识经济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主要依靠人们的知识(包括普通知识和知识型智慧两种知识)资源创造的那部分经济,“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主要依靠人们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资源以及由之产生的信息型智慧资源和知识--信息型智慧资源创造的那部分经济。“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不能称为知识经济,只能称为信息经济。(以上参见我的论文《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六种“经济成分”和六种“社会成分” )。

我们知道,人类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总的说来,在不同时代、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人类社会,人类的生理资源或体力资源、血缘关系背景或家族背景或家庭背景或知识背景或特殊人关系背景或组织之间的特殊公共关系背景资源或“背景资源”、权力或职务或身份资源或“权力资源”、财富或金钱或资本资源、普通知识资源、智慧资源(包栝知识型智慧资源、信息型智慧资源和知识--信息型智慧资源三种类型。智慧资源主要表现为能力)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在不同时代、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着六种“经济成分”--“体力经济”、“背景经济”、“权力经济”、“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知识经济和“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它们都在同时起作用并一起促进社会(宏观或微观)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知识经济只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完整的(宏观或微观)经济中的一种经济力量或“经济成分”而已!而且在不同时代、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人类社会,知识经济在社会(宏观或微观)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有很大不同的!因此,知识经济并非当代独有的新生事物(参见我的论文《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六种“经济成分”和六种“社会成分”》)!

由于普通知识只是知识型智慧的来源和基础,事实证明各种具有创造力的科学技术专业“新知识”或知识型智慧是知识经济的唯一直接创造者和唯一直接推动力,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笼统地说“现代科学技术是社会的第一生产力”是不够确切的,应该说“知识型智慧是社会的第一生产力”或者说“作为知识型智慧的现代科学技术是社会的第一生产力”!由此可见,知识经济的实质是一种“知识型智慧知识经济”--即完全由知识型智慧知识创造出来或获得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支撑经济的基础从传统的有形物质资源转变为无形的知识资源尢其是知识型智慧知识资源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智慧不仅可以通过申请专利获得知识产权,还可以通过知识产权转让等方式直接创造巨额经济价值赚取巨额财富或通过知识产权入股等方式直接转化为企业巨额知识资本!这使人类社会经济领域首次出现了不同于传统资本的另一种类型的新资本--精神资本。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中存在着两种资本--传统资本和知识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科学技术起作用的方式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现代科学技术都是作为共享资源向全社会公开的,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某些科学技术专业的“新知识”或知识型智慧可以通过申专利或知识产权的方式转化为巨额知识资本,因此,某些具有较大经济价值的独特新科技已不再会向社会免费公开,而是只向个别企业组织公开。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存在着较普遍的“知识垄断”现象。因此,当代的知识经济也是一种存在着较普遍“知识垄断”现象、常常伴随知识产权纷争的经济。总之,知识经济是靠专利或知识产权或知识型智慧创造经济价值或赚钱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型智慧大显神威主要靠知识型智慧创造经济价值或赚钱的时代!知识分子、知识精英在知识经济时代大有作为!

由于各种科学技术新成果或知识型智慧都是由人们的创造力创造出来的!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力格外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无论国家还是企业、个人,可以暂时缺乏货币资金和物质财富,但绝不能缺乏创造力!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缺乏创造力,货币资金将逐渐变成“死钱”,物质财富将逐渐变成“死物”!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包涵了创造力的专业工作能力也格外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除了需要大力提高科学技术知识水平,还需要大力提高知识型智慧水平!

知识经济是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识经济是对传统工业经济的“扬弃”。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主要挖掘、运用人力资源中的普通知识资源和知识型智慧资源尢其是知识型智慧资源的潜能为经济发展做贡献。传统工业经济主要挖掘人力资源中的普通知识资源和矿物燃料等自然资源中的潜能为经济发展做贡献。因此,传统工业经济在给人类带来发达物质文明美景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严重的可持续发展难题。而人力资源中的普通知识资源和上述三种类型的智慧资源几乎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环保新能源。因此,依赖于人力资源开发的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广泛的兴起,必将极大地推动人类对人力资源中的普通知识资源和知识型智慧资源尢其是知识型智慧资源有意识、有目的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这必将引发人类二十一世纪全球性大规模“智慧浪潮”和“潜能开潮”的到来引起“智慧爆炸”或“力量爆炸”。而这是人类根本地解决和平和可持续发展难题的前提条件和必经之途!因此,知识经济是一种以普通知识资源为基础、完全由知识型智慧资源直接创造和推动的、高信息附加值低能耗、不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文明为代价却能高效创造物质文明的低能耗环保经济。因此,在当代走知识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当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当前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伟大时代,因此,无论世界上哪个国家或地区最早出现以知识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都必然会以迅猛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快速蔓延、滋生。无论世界上哪个国家或地区最早出现以知识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都意味着人类从此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整个世界的社会意识形态都会随知识经济的“游戏规则”而转向,从而使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无不打上知识经济时代特有的标志!只不过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流社会--“知识社会”里,人们上述的生理或体力资源、背景资源、权力资源、财富或金钱或资本资源、普通知识资源、信息型智慧资源和知识--信息型智慧资源都不会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它们对经济的贡献都通过知识型智慧资源对知识经济的贡献间接地表现出来,在其它五种类型的非主流“社会成分”里的情况与上类似(参见我的论文《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六种“经济成分”和六种“社会成分”》)!当前的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知识经济的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但有一点--无论知识经济如何发展,其它五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及其作用都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宏观)经济是上述六种类型的“经济成分”同时起作用、知识经济是社会的主流经济、知识经济担任主角、其它五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一起充当配角同台献技的经济。其它时代社会的(宏观)经济的情况与此类似!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种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只有知识经济一种“经济成分”的观点是错误的!

新能源类论文篇(4)

论文摘要:我国著名目录学家余嘉锡先生的得力之作《目录学发微》一书,是学习和研究古典目录学的必读之书,文章从《目录学发微》分析了余嘉锡继承了我国古典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思想,并得出了“目录者学术之史也”的结论,这一思想是对古典目录学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信息产业不断创新的今天,阅读古代传统的目录学可能显得有些落伍,但是我认为越是传统的东西越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积累、是底蕴。翻阅余嘉锡先生的力作《目录学发微》一书后,颇有感触。它以淡雅而凝重的封面设计打动人,更以博大而精深的知识内容吸引人。反复通读全书,深感此书是一部底蕴深厚、有所创见、有理论高度与学术深度的好书,既传承了我国古典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思想,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录者学术之史也”的论断,被杨树达先生誉为“透辟精审”之作。它作为我国古典目录学的名著,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余先生将本书名为《目录学发微》,“微”者,细也。“发微”,就是通过对很细小的资料作精密的考证,阐发义理,申明大道,可见余先生的治学态度是十分严谨的。

1.书香门第,成就一代目录学大师

余嘉锡(1883-1955),字季豫,祖籍湖南常德,生于商丘。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目录学家、文献学家、历史学家。余嘉锡学贯古今,著作等身,文笔灵活,跌宕有致,无呆板冗蔓之病,风格和李慈铭相似。他既是文献目录学家,又是史学家,曾经有“宋人史学胜清儒”的论断。著作有《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四库提要辨证》、《世说新语笺疏》、《汉书艺文志索隐》以及《余嘉锡论学杂著》等。以上著作,学术界极为重视。

他的学问始自目录学,少年时的他茫然于浩如烟海的书籍,读了张之洞的《书目答问》、《輶轩语》后恍然大悟,发愤读《四库提要》并记下读书所得,经年不辍,终成《四库提要辨证》一书,他曾自谓“余之略知学问门径,实受《提要》之赐”。可见他的学术渊源得力于目录学,就其毕生所努力的学问来说,也是以目录学为主。《目录学发微》就是他在1930-1948年期间讲课于北京各大学时的讲义,1962年由中华书居正式出版。这部目录学理论专著是余先生的得力之作,他将目录学置于历史长河之中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并发扬了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进一步提出了“目录者学术之史也”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目录学必须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才能实现它存在的意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余先生从目录学的意义和功用、书目文献的体制、目录学源流、目录类例的沿革等四大方面进行了阐释。

2.目录功用,乃“辨章古人之学术也”

章学诚提出过书目之功能在于“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王鸣盛认为它是“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在张之洞看来读书宜有门径,“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目录为“读一切经史子集之途径”,《四库全书总目》为读书人之良师。余嘉锡正是因其言指点走上治学之路,故他极为感慨,认为目录学之功用应当在“辨章古人之学术”。

他说:“目录之书,既重在学术之源流,后人遂利用之考辨学术。此其功用固发生于目录学之本身,而利被遂及于学者。然亦视起利用之方法如何,因以判别其收效之厚薄。”他结合目录学在辨伪、考据方面的作用,总结了目录学的六大功用:

一曰,以目录著录之有无,断书之真伪。

二曰,用目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

三曰,以目录书著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

四曰,因目录访求阙佚。

五曰,以目录考亡佚之书。

六曰,以目录书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

目录于考证、辨伪大有裨益,可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史书,因此,“目录之学为读书引导之资,凡承学之士,皆不可不涉其藩篱”。

3.文献体制,应“要之皆辨章学术也”。

我国目录学源远流长。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古典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思想精华和优良传统。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编纂,是集我国古典目录学方法之大成,是这一思想的完整体现。清代学者章学诚对这一思想从理论上系统加以论述,形成了他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核心的目录学思想,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古典目录学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国古典目录学达到了高峰。章学诚以后的目录学家,继承和发扬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他们在书目工作实践和目录学理论研究中,不断完善。余嘉锡就是这样的代表人物之一。

余嘉锡着重从书目著作体制的特点方面论述其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中的作用。他认为,目录作为学术之史,其体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篇目、叙录、小序。余先生说“篇目考一书之源流,叙录考一人之源流,小序考一家之源流”,“三者亦相为出入,要之皆辨章学术也。三者不备,则功用不全”。

篇目可举一书之纲目,览一书概貌。著录一书之篇目有四大好处:一是便于检索,“按图索哜,不至聚说纷纭”;二是便于了解图书内容,“就其篇目,可以窥见文中之大意,古书虽亡而篇目存,犹可考其崖略”;三是便于辑佚,“凡有篇目可考者,望文而知其义,则各归之本篇。其无可考者,则以所出之书为次序,亦或意为先后,文义凌乱,无复条理,使目录皆著篇目,则无此患矣”;四是考古书之真伪,“用篇目以考古书之真伪,则其功用尤为显而易见矣”。最后余先生又举了《群书备检》一书所列之篇目,“体如今之索引,盖便于检查,亦目录中应有之义也”,借以说明篇目之功能。余嘉锡的分析是正确的,在编制目录时,著录篇目是必要的,它可以客观地反映图书的内容和学术价值,起到辨章学术源流的作用,并且可以帮助读者选择文献,因此,这种方法沿用至今。

4.目录类别,“足以考见学术之源流”

余嘉锡在开篇就发出:“目录之学,由来尚矣!”的感叹,但是历代目录类别冗杂,体制众多,“吾国学术,素乏系统,且不注意于工具之述作,各家类然,而以目录为尤甚。故自来有目录之学,有目录之书,而无治目录学之书。”因此,他在全面考察我国书目的历史发展基础上,提出以书目编制体例来划分书目类型,将书目划分为三类:第一类,部类之下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者;第二类,有小序而无解题者;第三类,小序解题并无,只著书名者。并认为古人对这三类目录书的分法各有主张,但无论哪一种,都应遵循编目的宗旨,即“必求足以考见学术之源流”。

第一种类型的书目,即有小序有解题的书目,现存的有《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通考·经籍考》、《四库提要》等。余嘉锡总结这一类型书目,“其意大要有六:一、述作者之意,论其指归,辨其讹谬。二、览录而知旨,观目而悉词。三、一书大义,为举其纲,书有亡失,览其目录,犹可想见本末。四、品题得失,籍以求古书之崖略,辨今书之真伪,并核其异同。五、择撢群艺,研核臧否,为校雠之总汇,考镜之渊棷。六、阐明指要,资学者博识。”其中解题很重要,只有小序与解题完美结合,才能达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的。

第二种类型的书目,即有小序无解题之书目,现存的有《汉志》、《隋志》等。余嘉锡认为,这类目录能“穷源至委,竟其流别,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其作用也是相当大的。这类目录多为史志目录。目录中的大序、小序源于刘向、刘歆。《七略》分六部三十八小类,六大部有大序,三十八小类中三十三小类有小序,这些大序、小序都集中收在《辑略》中。后班固作《汉书·艺文志》,把《辑略》中的大序、小序各以其类别分散于各类,书前是全书总序,各小类之后是小序,大类之后是大序。《隋书·经籍志》效法《汉书·艺文志》的体例,与类目之后撰写大序、小序。对于汉以来既流行之学术,则继汉之后,接续其事;对于《汉书·艺文志》以后新起之学术,则结撰新词,述其学术之始末。余嘉锡总结了这种目录的作用:“穷源至委,竟其流别,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使读者能够从学术角度,了解每类书的作用和价值,进而准确地利用和掌握这些图书。

第三种类型的书目,即小序解题皆无之书目。现存的有唐、宋、明艺文志、《通志·艺文略》、《书目答问》等。这类书不辨流别,只记书名,向来不为目录学家们所重视,但余嘉锡不仅指出它们“苟出自通人之手”这一优点,而且还认为,这类书目“类例分明,使九流百家各有条理,并究其本末,以见学术之源流沿袭。”这一评价是与其他目录学家不同的。较之他说,余先生的看法更为公正客观。

余嘉锡以此三者互相比较,立论之宗旨,无不吻合,体制虽异,功用则同。最后得出了“目录之书,实兼学术之史,帐簿式之书目,盖所不取出”的结论。盖吾国之学术,其意义皆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5.类例理论,应追随学术之发展也

何谓类例?余嘉锡解释说:“凡每略分为若干种,每部分为若干类,每类又分为若干子目,即所谓类例也”。实际上,就是根据图书的学科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图书层层细分,形成一个完整的分类体系。

余嘉锡非常赞成郑樵关于类例的论述,并指出了类例的重要性。他说:“盖古之编目者,无不有类例。然特以为部次之法而已,未尝言其重要。言类例之重要者,自郑樵始。大凡事物之繁重者,必驭之以至简,故网有纲,裘有领。书之类例,文字之部首,皆纲领也”。余先生还极具变通之精神,他以客观、发展的眼光,剖析了类例的沿革后,得出学术不必泥古,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容纳不了新的著述,目录也就达不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的。他还举了《七略》之所以演变为四部,也正是这种形势发展的需要。他指出“自来言及书目,辄曰经史子集四部,实则自齐梁以后已尝数变矣。今之学术,日新月异而岁不同,绝非昔之类例所能赅括。夫四部可变为五,为六,为七,为八,为九,为十,为十二,今何尝不可为数十,以至于百乎?必谓四部之法不可变,甚至欲返之于《七略》,无源而强祖之以为源,非流而强纳之以为流,甚非所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也。目录的类例应与图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相同步,如拘泥与四部或《七略》的分类法,必无法发映学术的发展,无法辨章学术。现在目录分类法就有多种,如《中图法》、《科图法》、十分法等等,这就充分证明了余嘉锡的看法是很有远见的。

6.结语

《目录学发微》是余嘉锡目录学思想的精华。自问世以来,在目录学界有较大影响,被奉为古典目录学理论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学习和研究古典目录学的必读之书。他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思想,通过对目录之类别、目录之体制、类例及功用的探析,得出了“目录者学术之史也”的结论,是传承历史,创新升华的完美融合体。余先生说:“考证之学贵在征实,议论之言易于蹈空。”他正是以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从细微末节着手,博引群书,详加考辨,以理服人,使读者可以从中获得较为准确和精细的资料,得到了读者的赏识,同时这也是我们这一代图书馆人应该提倡和学习的。尽管《目录学发微》过多陷于史料的考证和罗列,而没有对我国目录学的发展提出更多的创造性的见解,这不能不是它的一大不足,但是余嘉锡先生毕竟对我国目录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对目录学的贡献也将永载史册。

参考文献

[1]余嘉锡.目录学发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余嘉锡.余嘉锡说文献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

[4]肖希明.论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四川图书馆学报,1998(1):62-70。

[5]滕兰花、周艺.余嘉锡目录学思想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2):174-177。

新能源类论文篇(5)

关键词:水文与水资源;创新实践;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86-03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水利中的重要专业领域之一。本专业的培养原则是: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信息采集与分析计算结合,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并重。所培养的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能力,掌握与水文、水资源相关的专业及基础知识,能够解决水利水电工程中,如勘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出现的水文、水资源问题,应具备扎实的水文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际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随着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日益严重,加之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水旱灾害加剧,给新时期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要求我们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仅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常规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问题,更需要具有一定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来解决变化环境下日趋复杂的水资源问题。针对此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与管理实践,建立了“一核心四支撑”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架构培养模式,即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教学管理、制度保障、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四个重要平台为支撑,探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水文学及水资源领域还存在着大量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水文学主要研究区域的水循环规律与模拟,由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存在着大量的产汇流理论问题亟待解决[1]。如人类活动对流域下垫面的改变以及大量水利、水保工程的修建使得经典的产汇流理论无法直接应用进行流域水文模拟与水资源评价等工作。再如气候变化使得水文气象资料的一致性遭到破坏,从而更加剧了水文资料短缺的程度。上述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创新性的去解决。其次,从目前我校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分析,近三分之一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还有部分从事水文勘测、测验、设计与规划、施工等相关工作。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必然要具备一定的科研潜质与创新能力,而从事勘查设计工作的学生也需要灵活应对勘查设计中的一些复杂问题甚至是新问题。此外,本专业教育注重系统性、理论性,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学生专业能力比较单一。现代社会对水利工程师的需求已由知识型转变为能力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的大学,更应当走在时代的前列,为国家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型复合人才。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重大变革以及现代水利对水利人才的需求,一些新技术、新仪器不断涌现,更需要毕业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大胆创新,将新技术、新方法等引入到专业领域中,以解决日趋复杂多变的水文、水资源专业问题。水利高等教育应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别的体系,人才的创新实践培养也应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别的培养模式,需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与创新实践能力实施方法。

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1.有效引导学生参与相关学科竞赛。学科竞赛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一些全国性的高水平学科创新竞赛平台,以任务驱动方式促进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对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相关的部级竞赛有“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等。另外,省级及校级的其他各类竞赛在此不一一列举。鉴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对数据分析处理与建模能力要求较高,故建议在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上述各类竞赛时,重点推荐参加数学建模大赛。通过参加数学建模培训,可使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建模能力、模型求解能力及论文撰写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与提升,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如水文预报、水库运行调度与管理、水资源规划及利用、水文水利计算、水信息采集与处理等)学习打下良好的应用基础,从而有利于将数学建模等多方面能力应用于专业问题的求解。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课程设置,推荐大二时参加数学建模大赛培训。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创新思维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包括课堂教学、课外作业、课下小组讨论等环节。课堂教学作为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创新能力培养启蒙的重要环节,要求专业课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统筹规划,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选取适合的专业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从而便于引导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需认真研究教案,讨论教学案例设计,特别是针对目前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一些尚未解决的老问题以及伴随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重点进行讨论。针对我校的区位优势,可利用三峡地区的水文气象资料为基础,在讲解中长期水文预报时,方法众多,类型多样。课程讲解时宜先引入传统的历史演变法,再讲解该方法的不足,引出其他的预报方法。针对预报因子的选择以及预报方法,可将学生分组,引导各组学生通过采用不同的预报因子与预报方法进行径流预报,最后将结果汇总,引导学生进行方法间的综合对比分析,并归纳各方法的适用条件与优缺点等,进一步针对各方法的不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方法。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查阅相关的参考文献制订出改进方案或实施步骤,再经讨论后进行实施。这样可以既锻炼了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与团队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增加科学研究兴趣。在课堂教学环节,还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最新学科发展动向。如讲解《水文预报》课程中的河道汇流方法-马斯京根法,在讲解完方法的提出背景、方法基本理论等后,进一步针对该法的参数率定问题,引导学生在手工率定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优化率定,可以指定学生阅读事先准备好的相关论文,由学生就算法、率定目标等进行自主选择,采用竞赛的方式评选出预报效果最优的学生或者小组,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锻炼了学生的文献阅读、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培养学生采用专业思维模式进行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起到了巩固专业知识的效果。此外,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以研讨式、头脑风暴式、课堂模拟演练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大胆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互动环境。不轻易否决学生的想法,为激励创新思维,还应从成绩评定等方面对学生加以奖励。通过上述措施达到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创新思维的效果。

3.重视实验教学,拓展专业实践。实验室是从事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2]。而目前受学时限制,无论是从实验数量与质量上都不足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实验室的开放,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是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因此,在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的前提下,合理的对本科生开放部分专业实验室,有利于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开展诸如《水文学原理》、《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等课程的相关实验,特别应适当开设一些带有探索性质的实验。此外,大力鼓励本科生全程参与研究生的课题实验,尽量为学生创造发现新问题的机会。通过参与实验,有利于学生了解当今的新技术、新手段、新设备在本专业的应用状况,如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激光颗粒粒度分析仪、ADV、TDR等先进设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实践是本专业学生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践环节,可以有效提升动手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大力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生产与科研课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需建立相应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等以利于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我校建立了水利与环境工程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长江三峡集团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水文局、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宜昌分院等单位合作,搭建校外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实习基地,为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

4.建立创新实践保障机制。创新实践培养环境需要有良好的政策管理保障作为支撑。对于有创新潜力的学生,教师应加大培养力度,从学校、学院层面上应为每个创新实践小组提供良好的资金与实验环境,并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采用由学校、学院、系部、学生组成的“四层”创新实践保障机制,设立相应的管理小组对创新实践活动全过程与实施效果实行督导与评价,接收学生及指导教师的反馈与工作协调等工作。为鼓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于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教学工作量或者补贴等。如我院自2011年起试行了“本科生导师制”项目,从各专业中选拔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为每位本科生配备指导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高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此外,学校也设立了“求索”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与科技创新基金,资助大学生科技立项课题、科技论坛。另一方面,加强教师培训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培训,通过校企合作,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事业、生产单位等第一线定岗挂职锻炼,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此外,定期组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为学生做专题讲座,增强本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与理解,了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现代水利需要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水利专门人才,本文结合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特点,探讨了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与途径,建立了“一核心四支撑”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架构,从而达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较强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毕业生,为水利事业培养更优秀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芮孝芳.水文学原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祖波,王维,李颖,等.关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6):190-192.

新能源类论文篇(6)

办好新闻评论已成为办好报纸的有效途径之一。当然,不同报纸,其评论在很多方面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在选题来源、评论主题、评论对象、文本结构、标题制作等特征信息方面,其差异性更为显著。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每天众多报纸携带着的各种信息,借助于多种传播方式,充斥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其中,新闻评论在指导读者、引导舆论、解读社会、满足受众信息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对媒体自身发展的影响也很大,办好新闻评论已成为办好报纸的有效途径之一。当然,不同报纸,其评论在很多方面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在选题来源、评论主题、评论对象、文本结构、标题制作等特征信息方面,其差异性更为显著。为深入研究这种差异性,做好报纸新闻评论,本文选择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和燕赵都市报三份报纸作为分析对象,对2009年9月上旬这三份报纸十天内的评论文章进行统计和特征分析,并就文章选题、评论对象、文本结构和标题制作等方面做出了比较。

一、三种报纸的基本信息统计及分析

本文选择的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和燕赵都市报三份报纸分属党委机关报与都市类报纸两种类型,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总体上分属不同的阅读群,在功能和定位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在新闻评论方面也会有所反映,基本统计信息如表1所示。

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党委机关报较都市报都重视评论,除公休日外,三份报纸都未间断评论,并且前者的评论文章数量和规模要大于后者。党委机关报着重于从思想上提高人们的认识,通过评论,把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提升到理论和政策的高度加以阐述。因此,社论是各级党委机关报新闻评论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开发有形式多样的评论样式,比如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国际论坛、人民时评、来论、今日谈等,南方日报的笔谈、南方论坛、网友说话等各种形式。

都市报作为大众化的报纸,评论数量相对要少一些,在篇幅上、板块分布上也比党委机关报要明显要少。但也应该看到,都市报同样重视新闻评论,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闻媒体发展的要求。社会生活复杂化和社会分工精细化使人们对社会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因此,“人们对那些刚刚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不仅希望获知‘是什么’,也希望获知‘为什么’ 和‘怎么样’,需要媒介提供更全面、更深入、更权威、更专业的解读。”

二、报纸评论的选题来源与类型分析比较

选题来源是新闻评论重要的特征信息之一。在选题来源和类型方面,党委机关报和都市报评论的差异性也在上述报纸中得到了反映。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党委机关报评论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因而,其选题来源多种多样,比如上级指示和工作部署、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或者某一时期社会形势。当然也包括大家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如当今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人们对经济发展走向的考虑,如文章《推动经济长远健康发展》(人民日报2009年9月1日3版国际论坛栏)。

都市类报纸新闻评论的选题来源与党委机关报有较大差别。以燕赵都市报为例,新闻评论选题多是来源于具体的新闻事件或者是其他报纸刚刚报道过的一件事情或一种社会动态,比如《积极赔偿该不该影响对孙伟铭的量刑》(燕赵都市报9月7日时评版)。这类评论以一定的新闻报道为背景,阐述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并由此深化,扩大思考社会上的若干行为。与党委机关报调查评论相比,都市报评论往往是选择各地的报纸内容,综合起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对事件进行解读和评价。

三、报纸评论选题主题、性质分析比较

在评论主题的选择方面,如表3所示,显示了明显的广泛性。

至于新闻评论选题的性质,通常是指评论的视角,一般分为三类:赞扬鼓励、批评警示和一般性客观分析。就本文所选择的三家报纸而言,基本情况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党委机关报评论作用在于宣传和指导,所以选题以赞扬鼓励类和中性的居多,但也有数量很多的批评警示类评论。如南方日报9月4日的来论《酒后代驾乱象源于行业监督缺失》,就是根据一个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深化到行业制度层面的评论。值得注意的是,在评论的写法上逐渐向贴近性、群众性靠拢,比如《上班“偷菜”不如回家卖红薯》(南方日报2009年9月9日)。都市报侧重于信息和服务功能,在为大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帮助受众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因此,它的评论多是批评警示,或是单纯地针对具体的事件发表意见。

四、新闻评论标题制作及比较

标题制作评论写作和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体现报纸差异的重要指标之一。社论类评论标题,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总是比较正统,一般不会用到比喻的修辞等表达方法,比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动摇》,这样的句式比较长,而且官方语言浓重。机关报评论标题的制作,有时候会用很形象的词语表达很生动的意思,跟文章中内容也有很好的结合,通过标题,能大致判断出新闻评论的选题领域和题材情况,如人民日报的9月4日第4版《紧紧扣住“第一链接”》 (人民论坛),就很形象地把乡镇干部比喻成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第一链接”或称“第一道关口”。

都市报的评论在标题制作上,常常用一些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强语气。以燕赵都市报为例,9月9日的评论标题《“五百强”中何时能有世界级消费品牌?》就是运用了问句的形式,但本文所选样本看来,评论中加标点符号的不属于多数。都市报评论在标题设计上也多用拟人、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并常常借用网络中发人深省的新词,如“拼爹”(见9月3日燕赵都市报的《不“拼爹”,做堂堂正正的中国公民》)。都市报的评论在贴近受众方面做得似乎技高一筹,语言风格更加大众化。有些评论题目比较模糊化,从标题中看不出来具体的选题题材和领域,但是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和标题制作可以吸引读者的兴趣,使读者有兴趣继续往下读。这说明,评论标题制作的特点与报纸的定位和受众群构成有直接的关系,都市报面向大众发行,结合大众文化,要照顾到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员,所以其评论标题更加通俗易懂。

五、报纸评论的文本结构与语言特征探讨

不同报纸新闻评论的文本结构与语言特征往往不同,会影响到评论文本的话语模式和交流感。而党委机关报和都市报在定位和功能上的差异性,在评论的文本结构和语言特征上也会有所反映,形成不同的话语模式。过去一些党委机关报在话语模式上有些“官腔”,比如,多长句和复句,说教味浓重,官话“套话”多,文章表达比较生硬,交流性较弱。不过,正在转型中的党报有较大改进,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方面做得较好。都市报面向的是大多数民众,其新闻评论较多用平等的口气、谈话的口吻进行交流,互动感强,使人较愿意接受。

新能源类论文篇(7)

【关键词】会议 文献 数据库 数字化 资源共享

一、研究背景

会议文献是指在各类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论述、总结等形式的文献,包括会议前参加会议者预先提交的论文文摘、在会议上宣读或散发的论文、会上讨论的问题、交流的经验和情况等经整理编辑加工而成的正式出版物[1]。文献是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知识资源,大多数会议文献都具有独到的学术见解和新颖的学术观点,学术质量较高。许多会议文献还公布科研人员取得的新进展与新成果,并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和新的研究设想。因此,会议文献往往具有专业性强、学术水平高、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可靠性强、出版速度快及发行方式灵活等特点[2]。

会议论文作为仅次于科技报告的十大情报源之一,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期,在相关学术领域内取得的最高学术水平,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文献信息保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情报价值,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必备文献之一。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加工、处理技术及信息检索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大图书馆以及数据库商开始将会议论文数字化,以期为受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数据服务。目前,国内综合性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主要有三个:CNKI的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的《中国学术会议文献数据库》、上海图书馆的《全国学术会议篇名数据库》。

本文通过对这三个数据库的统计调查,对国内主要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的建设和利用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特别关注了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并给出了相应对策与展望。

二、国内主要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开发所处的环境

(一)政治环境

近年来,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研发中心服务,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倡导学术诚信、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弘扬科学精神”。在政策的保障和推动下,学界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学术交流活动日见活跃,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二)经济环境

目前,整个市场经济正步入转型升级的阶段,各领域之间的渗透交融越来越明显。科研人员、教育界人士、政府机构对学术会议转化的成果需求日益旺盛,愿望日益迫切。传统图书情报机构对于会议文献的揭示已经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需要寻求更为高效、精确的揭示途径和呈现模式。

(三)社会环境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会议文献数据库》的总部在北京,《全国学术会议篇名数据库》总部在上海。京沪两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上海能感受到海纳百川的思想碰撞,北京更是汇聚了大量优质的教育文化资源,国内高质量的学术会议有很大部分都选择在这两地召开,办会条件成熟度高,具备明显的资源优势。

(四)技术环境

数字化加工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会议文献的揭示和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数据库开发者得以运用这些成熟的技术,来构建会议论文资源,成为采集、加工、保存、服务的技术平台。并通过互联网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提供学术会议论文数据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三、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建设和利用的现状

《全国学术会议篇名数据库》由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所制作。该库建库时间早,早在1958年零星的资料收集就已出现。该数据库正式始建于1982年,最初以微缩胶片形式全文,1998年开始建立光盘及网络版数据库。《中国学术会议文献数据库》由北京万方数据有限公司制作,始于1983年,于1995年建光盘库,1997年通过Chinainfo出网络版文摘库,2002年网络版全文库。万方数据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为基础,直属科技部的股份制高新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由清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制作,教育部主管,该数据库始于1999年,能实现多库并行检索,具有强大的综合优势。(参见表1)

(一)会议论文收录量

万方《中国学术会议文献数据库》以250多万篇的数据量独占鳌头,CNKI《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以200多万篇紧随其后,上图《全国学术会议篇名数据库》为120万篇,数据量较少。

(二)z索功能比较

基本的字段检索、高级检索和专业检索功能均无太大差异。万方和CNKI 均提供相似文献推荐服务,万方还提供与互动百科的词条链接服务;CNKI的分类导航、论文集导航和会议导航均做得较为出色,使用体验较佳。

(三)全文服务

万方和CNKI 均提供会议论文全文下载,会议论文索引免费获取,上图库仅提供篇名服务,需线下联系以获取全文。

学科导航(大类数量) 基本按照中图法,A大类不单列 分为十大专辑: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工程科技Ⅱ、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社会科学Ⅱ、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十专辑下又分为168个专题。 无

(四)数据库收录会议情况抽样比较

通过对三个数据库5年内的收录数据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类目进行抽样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五)会议论文收录情况比较(参见表2)

2008~2012年,万方收录论文集12593种,年均2546个会议;CNKI收录7897种,年均1379个会议;上图收录3076种,年均613个会议。

(六)会议论文收录学科分布情况比较

万方会议论文收录科技类占总量的83.58%,其中工业技术比例最大,占39.07%;CNKI科技类占总量的73.80%,其中工业技术占30.00%;上图科技类占总量的68.40%,工业技术占30.92%。万方会议论文科技类占比是三个库中最高的,工业技术也是三个库占比最高的大类。上图会议论文中社科类占比为三个库中最高。

(七)收录会议重复情况比较

从5年内的抽样统计结果看,万方收录的会议论文集数量与上图收录的论文集数量重复率在大约是上图的50%。同时,万方和CNKI的重复量也基本上占CNKI的二分之一。

从上述调研及统计中发现,在建设力度方面,公益机构(上图)对会议文献数字资源的建设力度并不大,开展的服务力度非常有限,利用率不高;在加工深度方面,仅仅停留在对文献的数字化扫描的数字化还原层面,远未达到资源的深度揭示。相比较公益机构的迟缓,嗅觉灵敏的商业机构却在资金技术人力方面加大投入,采用全文扫描识别技术,力图深度揭示文献内容的内在关联,为受众提供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

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我们发现,目前三个国内主要会议论文数据库之间数据体量差异较大,有一定的重复率。同时,因为数据库制作者的不同,制作标准不一,对同一种会议文献,不同的单位可能按不同的文献类型来处理,规范程度也不尽如人意[3]。由此影响了会议论文数据的查全率和查准率,给受众的正常使用带来诸多不便。学术会议是新研究成果的重要场所。据统计,有近1/3的学术成果是在相关会议上首次公布的;学术会议对本学科领域重大事件的首次报道率也是最高的。可以这么说,只参考期刊文献,不参考会议文献,科研的开创性将不复存在。因此,各大数据库应以读者的利益为出发点,达成共识,分工协作,不断提高兼容性,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一)增进沟通,统筹规划

会议文献数量巨大,任何一家机构都不可能独立收全所有的学术会议文献。这就首先需要全国各文献情报机构精诚协作,整合分布在各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情报机构、数据公司中的会议文献资源,将资源进行充分的梳理、组合;其次要借鉴运作模式相对成熟的数据公司的力量,依托公益机构专业的分类标引手段,将公众资源和商业力量进行统一的运作规划,联合共建从而合理分配使用社会资源。如此,必然可以减少重复建设,从而提供更丰富优质的服务。

(二)规范制作,深度揭示

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建立规范的会议文献数据库,将不同出版形式的会议文献统一纳入该数据库,按照会议文献的特征和著录规范进行著录。同时,对会议文献的开发不能停留在全文提供的层面,应认真调研,做好深层次开发的准备,以深度标引为基础,提高资源揭示的深度与内在关联性,进一步完善会议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在服务平台相关功能上,论文数据的精准定位、深度标引以及全文的可检索途径已成为服务平台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必须充分考虑并挖掘这一功能。

(三)丰富内容,深化服

新一代的会议论文服务平台,不应当仅仅是提供论文检索的数据库,更应当以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为着力点,将服务延伸至会前、会中和会后。从会议预告到相关新闻,从篇目揭示到文献传递,从单向提供会议信息到支持用户相关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协作将是未来会议文献数据库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冰,曹开玉. 军事情报网络资源检索理论与应用[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508-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