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效现代农业

高效现代农业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5 15:42:08

高效现代农业

高效现代农业篇(1)

 

1制约因素

 

1.1自然环境

 

在农业生产中,自然因素是作为生产要素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贫乏或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的自然生产率的高低,从而决定着农业产量的高低,最终决定着经济效益的高低。

 

1.2农业生产投入

 

成本和经济效益构成农产品商品的价值,成本与经济效益在价值中处于此增彼减的矛盾之中,成本低则经济效益高,成本高则经济效益低。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要提高经济效益就要努力降低单位农产品的成本。单位农产品的成本与农业集约化程度有着直接因果关系。不同的农业集约化程度,会带来农业生产力的递增、递减或不变三种状态。最佳的农业集约度,能实现单位农产品成本最小,经济效益最大。

 

1.3农业经营规模

 

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不同的农业经营规模表现出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同的结合度。它们的有效结合程度越高,各生产力要素的利用越充分,经济效益就越高。相反,三者之间的有效结合程度越低,其中有些生产力要素的利用就不充分,经济效益就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农业企业和农户既是农业劳动者又是农业经营者,他们既要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又要销售农产品,两方面的价格直接决定着经济效益的高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高低同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成反比;农产品价格的高低同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成正比。

 

2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措施

 

2.1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

 

农业先进技术包括生物技术现代化和物质技术现代化。两者对实现农业高产、高品质、高效率及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有着重要作用。在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时,要正确处理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三者关系,尽量实现三者的高度统一。在三者难以兼顾的条件下,要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优先位置;在一般情况下,不能采用增产减收的农业技术。

 

2.2实行保护性耕作

 

传统耕作作业环节多,成本高,有机质还田量低,耕层结构变差,资源能源双消耗。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比较有如下优点:降低地表径流60%左右,减少水土流失80%;减少大风沙60%左右;提高水分利用率17%~25%;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节约人畜用工50%~60%;提高经济效益,收入增加20%~30%。

 

2.3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整合农业资源,是等量投入获得更多产出的有效途径。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应根据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实际情况,把各种农作物和畜群布局在自然条件最适宜的区域,充分利用各地的生产实际,提高农作物和畜群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优化专业区域结构,把农产品的生产相对集中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适宜区域,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对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开发农副产品资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有重要的作用。

 

2.4发展农村教育科技事业

 

发展农村教育科技事业,既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也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最终要依靠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广大农村,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和农业科技推广事业,使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成为科学种田和科学养殖的能手。

 

2.5建立健全农业市场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农业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建立健全农业市场体系才能为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市场保障。

 

2.6加强对农民利益的保护

 

在市场竞争中,农民得到公正的待遇,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最基本的条件。国家对农业的合理保护,使农业经济效益在农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农民与国家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增强农民经营农业的积极性和发展农业的经济实力。当前,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农民实行自我保护等,并使主要的农业保护政策法制化,为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积极加强对农业现代化最新知识学习,努力探索适合在本地区使用的各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和方法,更好的发挥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不断促进生产、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作用,切实做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高效现代农业篇(2)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以及中央、省和扬州市相关会议精神,总结回顾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全市现代高效农业建设情况,肯定成绩、交流经验,分析形势、排找差距,研究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市委、市政府对开好这次会议十分重视。春节前后即着手组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4月底市农业领导小组又组织8个乡镇书记、镇长,10家工商企业负责人,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先后赴本省兴化、大丰、东台、江阴、丹阳、句容和上海奉贤等8个县市考察学习,在这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了推进全市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的初步思路,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议分别专题召开会议,听取汇报,深入研究,对今后一段时期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予以了进一步明确。会前,市里已经正式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三年倍增”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和扶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和《2007年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工作考核办法》等文件,这3份文件是一个完整的推进体系,希望同志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

昨天,大家参观了12个现代高效农业现场,4个市外、8个市内,参观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和比较的过程,与外地比、与兄弟乡镇比、与过去比,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体会和感触。马上,周巷镇、龙虬镇、送桥镇、甘垛镇和鸭业园区还要从不同角度进行交流表态发言;会议结束前,市委陈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根据市委、市政府研究的精神,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坚定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农村政策和有关“三农”工作文件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外向化,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去年,全市共实现农业增加值26.2亿元,比上年增长5%;实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482元,比上年增长11%。全市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呈现良好趋势,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基础逐步奠定。以提升绿色五业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高效、规模、外向农业集聚,加快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通过对鸭业、鹅业、特种水产等项目的不断改造和提升,全市农业主导产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奠定了现代高效农业的产业基础。去年,全市高邮鸭饲养量达550万只、扬州鹅饲养量达650万只、特水养殖面积达33万亩,其中罗氏沼虾养殖面积达到11万亩以上,年产量3.5万吨,占全国1/5、全省3/5,亩均养殖效益超过了2000元,在现代高效农业建设中率先取得了突破。

2、规模经济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区域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大力推进规模化、区域化生产,引导龙头企业加强与基地的利益联结,努力培育以种养大户为支撑、以产业化经营为纽带的现代高效农业基地。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累计建成现代高效农业面积30.2万亩,比去年底新增8.5万亩;有19个乡镇落实了千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其中高效水产养殖11个,高效畜禽养殖4个,高效蔬菜生产2个,高效特经种植1个,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园区1个;有65个村落实了百亩高效农业示范园。由高邮鸭集团、朝晖蔬菜公司、戚伍水产公司等龙头企业直接投入建设或形成利益契约联结的基地总面积已经达到8万多亩,其中省级商检出口基地1.2万亩。

3、龙头企业建设加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延伸。去年,全市农业利用域外民资5.22亿元、到帐外资1134万美元、争取国资1.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3.5%、238.5%和25%,共实施过千万元的农业项目6个。全市农副产品加工列统企业增加到80家,去年实现销售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全市累计注册农产品商标451件,获国家免检产品4个,创省著名商标4个、省名牌产品2个、扬州知名商标4个,龙头企业对现代高效农业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戚伍水产食品公司投入320万元,实施罗氏沼虾外贸加工项目,建立省级商检出口基地3287亩,在扬州首家获得国家卫生注册资质并开始自营出口罗氏沼虾。

4、农业质量建设强化,现代高效农业建设水平逐步提升。到去年底,全市累计建成139.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种养基地(包括水产养殖面积),罗氏沼虾、高邮鸭、优质稻米等三个部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累计获得有机食品标志2个、绿色食品标志31个、无公害农产品标志77个。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在全省县级市中首家出台了《高邮市水产、水禽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办法》,并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质量安全水平的稳步提高,树立了我市农副产品良好的市场声誉,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5、农村“三大合作”大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机制逐步健全。把推进农村“三大合作”作为创新农村经营制度,激活农村经济发展内在动力,构建工商资本进军农业载体的重要抓手,因势利导,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到目前为止,我市累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5个,其中合作社84个,专业协会41个,进行工商登记22家,注册资金269万元,入社成员5.25万户,占总农户29.4%,辐射带动农户9万户,占总农户54%。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51家,入股农户达6500多户,入股土地面积2.4万多亩。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3家,加入农户1300户,拥有股本金4160万元,其中65%集体净资产量化到户。

回顾近年来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我看可以概括为:发展思路准、超前意识强、工作措施实、推进力度大,成绩值得充分肯定,许多工作走在了扬州市、乃至全省的前列。但是,对照20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在现代高效农业,特别是在高效种植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现代高效农业规模不大、比例不高。全市虽然已建成现代高效农业面积30.2万亩,但种植业只有不足6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仅为6%;而江都为30%、宝应为10%,前不久我们考察的大丰市、东台市,高效种植面积比重分别达50%和70%以上。相比之下差距甚远,土地作为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资源,其效益远远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二是现代高效种植业项目不多、效益不高。我市现有的现代高效农业项目主要集中在水禽与水产,水资源开发利用有了一定基础。但是我市有耕地96万多亩,围绕种植业的现代高效农业项目不多,上规模、成气候集中联片的项目就更少。相比之下,江都市花卉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亩效益达4500元左右,蔬菜种植面积达14万亩、亩效益达4000元以上;兴化市脱水蔬菜面积达20万亩,其中垛田镇香葱种植面积就达4.5万亩,亩纯效益也在4000元以上,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香葱生产基地。

三是高效种植业龙头加工企业少、拉动力弱。从经营管理水平看龙头企业,粗加工、粗放型的企业多,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生产规模小。从产业发展状况看龙头企业,鸭业和米业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鹅业、虾业发展起点较高,但仍属于起步阶段;其他产业相对较为滞后,企业少、规模小,甚至蔬菜加工几乎是空白,严重制约了现代高效种植业的发展。

以上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影响我市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的关键症结,解决好这三大问题就是今后工作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迅速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上来,振奋精神,迎难而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九届三次全会精神的奋进之年。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不仅对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而且对于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意义。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市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一号文件”、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中心,以强势推进现代高效种植业为重点,大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不断提高农业集约化生产水平;大力推进工商资本进军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力推进农村“三大合作”,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努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今后三年全市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的主要目标是:2009年现代高效农业的各项主要指标要在2006年的基础上实现或超过翻番,农民通过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人均年增收400元左右。具体目标是:⑴力争建成现代高效农业面积56万亩,比2006年增长158%,占全市总耕地的58.3%;其中今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0万亩,总面积达32万亩。⑵建成3个经济总量超10亿元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链,即鸭业经济规模达到25亿元、虾业经济规模达18亿元、鹅业经济规模达10亿元以上;其中今年力争先期建成高邮鸭、罗氏沼虾2个超10亿元现代高效农业产业。⑶主要产业实现快速增长,高效高邮鸭饲养900万只,比2006年增加350万只;高效水产养殖25万亩,比2006年增加9万亩;种草养鹅8万亩、高效扬州鹅饲养900万只,分别比2006年增加7万亩、250万只;高效蔬菜种植10万亩,比2006年增加8.3万亩;花木茶果种植3万亩,比2006年增加2万亩;高效特经特粮种植6万亩,比2006年增加4.5万亩。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目标,在今年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工作中,全市上下要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高效现代农业篇(3)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大庆地处黑龙江省西部、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部。现辖萨尔图、让胡路、龙凤、红岗、大同五个区,肇州、肇源、林甸、杜尔伯特四个县,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281.55万人,全市耕地面积46.8万公顷,草原68.9万公顷,水面26.9万公顷,湿地120万公顷。全市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蒙古内陆冷空气和海洋暖流季风的影响,总的特点是:冬季寒冷有雪;春秋季风多。全年无霜期较短,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和牧草生长。近年来,大庆在资源型经济转型背景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了一定的区域特色模式。如建立了棚室经济、园区式现代农业模式、温泉特色农业、基地式或牧场式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等。2011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3.4万公顷,绿色特色和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33.3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45.4%;全市粮食总产量达554.3万吨,同比增长9.6%;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1%,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20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540个;全市水田已基本实现规模化经营,旱田规模化经营占全市旱田耕地面积的17%;全市棚室发展到4.8万栋,设施农业实现收入25亿元;2012年,大庆市围绕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合作化、市场化、城镇化、生态化的“八化”建设,制订了《大庆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考评标准》,为大庆实现高效生态现代农业起到了高标准的前期示范带动效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产业发展范围较窄。现代农业作为产业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农业而发展农业,要与第二三产业形成对接。大庆基地式现代农业更多的仅限于某一作物的种植或养殖基地,而没有形成更宽广的上下游产业链接。2.郊区型现代农业供给不足。近年来,大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棚室经济,但对于中心城市供应还没有形成有效对接,在大型日常超市还没有形成充足的供应和独特的品牌,很多农产品还主要依靠外地运输。3.大庆现代农业产业附加值不高。农业产业增值能力弱是全国农业生产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有与国际化接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既要增加产能产值还要积极开拓市场。大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立足于国际型都市发展战略,融合非农产业形成大农业体系。4.现代农业品牌竞争力较弱。大庆具有广袤的草场资源,畜牧业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在这一主导产业下做文章,不仅满足现有市场的需要,还要进一步挖掘未来市场潜力,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有机产业等。5.大庆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经济环境承受力不强。大庆市现有耕地1080万亩,其中旱田974万亩,水田106万亩。全市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32.5亿立方米,其中地下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10.0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190立方米,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属干旱缺水型城市。而且,水资源缺乏一度是限制农业发展的瓶颈。

二、大庆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化路径

(一)产业集群概述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强劲而持续的竞争优势。在许多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看到各种产业集群。而且,产业集群发展超越了一般产业的范围,形成了特定的地理区域范围。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度集中,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交换成本及制度成本,带来规模化、范围化的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非农产业,主要是基于专业化分工、规模经济、增长极、技术创新以及竞争优势等所带来的产业集群效应;在农业产业集群方面很多学者也做了相关研究,包括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类型、运行机制、竞争优势等。

(二)大庆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路径产业集群是建立在众多相关企业或相关产业基础上的,并以这些企业或产业的集聚而产生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大庆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必须立足本区域特色,建立区域品牌,反过来区域品牌的集聚作为无形资产才能够持久广泛地吸引众多相关利益体,进一步使得区域内相关企业都受益。如何进行相关企业或产业的联合,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探索,一是纵向产业化发展型,一是横向相关产业联合发展型。纵向一体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以现代农业产业为主轴,包括产前(现代农业的设施投入、技术科研、推广组织)—产中(现代农业的种植和养殖基地及示范园区)—产后(农产品加工增值、区域品牌的宣传与推广及产品的流通)。通过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将农业生产形式集中或集聚,并以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以此形成与现代农业投入部门的合作;当然,在此集聚过程中,要发挥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如东方集团在大庆肇源县投资建设粮食物流中心和稻谷加工园项目和在高新区建设高端组织化谷物符合蛋白仿肉项目,以此为依托形成一个现代农业生产的产后重要环节,将带动相应的产前和产中环节,既有利于自身利益,又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横向相关产业联合集群模式是基于地域品牌的多产品联合或嫁接,如园区式的产业集聚,在一个区域内基于主导型或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或是相似而不类似的企业形成一种合力,并辅以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一个产业园区,有配套的辅助企业集群,形成板块式的合作和协作。区域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可以搭乘区域中相关特色农产品的产业体系,在建立相关特色品牌下开拓新的产品系列。

三、大庆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创新机制

(一)理念创新机制要从理念上一改传统农业的小农思想作风,加强对现代农业产业主体进行人员培训、信息服务等,要积极鼓励和培植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大户,以大带小,以强促弱,在整个集群化产业中拓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施以高附加值的区域高效生态特色集群化发展战略。

(二)科技创新机制不断将农业科技创新体制转化应用于现代农业产业,特别是适用于区域特色化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保障资源高效率运作;还要加大对农产品的加工增值转化能力,发挥集群内产业联动效应,将科技创新成果更好更快地运用于农业产业组织体系。

高效现代农业篇(4)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作为农牧业资源丰富的国家,近年来新、澳两国并不满足作为初级农产品生产和出口重要国家的地位,而是面向全球市场,不断改进各个方面的工作,努力提高农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他们教学、科研、推广相结合,服务机构按经济区合理设置,明确分工,互相协作,同农牧场保持密切联系。农畜产品的加工、储运、销售系统完备。面对市场,商品生产和竞争意识强,周转快、出栏多、商品率高。这些成功的做法,与新、澳两国的农牧业管理体制、政策取向、农牧业科研发展方向和各类服务体系等不断调整、完善是分不开的。

一、不断改革、完善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是澳、新农牧业高效发展的重要保证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少有的农牧业资源大国,76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农牧用地4.9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63%,全国1,800万人口,人均占有农牧用地25公顷。而新西兰国土面积虽不大,但人均农牧业资源在世界上仍位于前列。在27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农牧用地1,440万公顶,约占国土面积的53%,全国380万人口,人均占有农牧用地3.8公顷。同时,澳、新两国又是世界上畜牧业最重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据统计,澳大利亚饲养着1.5亿只羊、2,628万头牛,出口羊毛和牛羊肉70.1万吨和110万吨,羊肉和牛肉的出口量占世界第一位。新西兰近年来羊和牛的饲养量也维持在4610万和870万头左右,尽管牛奶产量仅占世界的1.5%,但奶制品产量却占世界的25%,其中90%用于出口。羊肉出口量占世界第一位,羊毛出口量占世界第二位。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贸易自由化,农产品出口市场竞争激烈。澳、新农产品生产和出口都面临新的压力。一方面,澳、新出口的农产品大都集中于传统产业和产品,比如羊毛出口主要是原毛、毛条,产业链不长,加工程度不高,附加值不高;另一方面,进口国对进口产品的检疫、食品安全、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加上欧美等国农牧业对出口市场份额的争夺,澳、新农牧业竞争力被削弱。如何有效地应对农牧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澳、新两国农业管理体制、政府职能以及政策都提出了改革的要求。

以改革促发展,导致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农牧业管理体制和政策的变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面向市场,尽量减少政府对企业、农场经营的干预。换言之,一切可以由市场运作的行为,政府都交给市场,政府专司市场无法做或做不好的事。按照这种思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对农牧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澳大利亚将初级产业与能源部调整为农渔林业部,划走矿产资源的管理职能,并从卫生部划入仪器管理职能。新成立的农渔林业部统一协调对农牧渔和林业的综合管理,并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情况和促进农产品出口的需要,强化和增加了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和动植物检疫、农产品贸易以及资源保护和持续发展方面的管理职能。新西兰改革后新的农林部的职能集中于农业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农场和企业提供各类市场信息服务、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动植物检疫、财务审计等方面。澳、新改革后的农业管理体制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注意形成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的管理体制,避免管理职能的交叉、分散、重叠,从体制上确保提高农业竞争力;二是强化农产品的品质、质量管理意识,注重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效益。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还对一些过去政府赋予特权的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澳大利亚小麦局(AWB)自1939年以来一直是以法定形式垄断澳大利亚小麦的国内外市场的销售,但继20世纪80年代后期澳取消了小麦对国内市场的控制权利,放开国内市场经营后,1999年 7月又将小麦局改革为农民参与经营的股份制公司。政府除了继续保留小麦局对出口小麦的独家外,对小麦局的干涉越来越少。而改革后的小麦局与农民的利益也越来越密切,农民从小麦销售中得到的利益比过去小麦局垄断小麦的国内市场时明显增加。澳大利亚羊毛局的改革更为彻底,1991年政府宣布取消羊毛收购和贸易的职能不复存在,目前羊毛局已完全演变为只负责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民进行成本核算并逐步私营化的公司。

总之,澳大利亚、新西兰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以及农业政策调整的着眼点是彻底的市场化。特别是澳大利亚 1991年取消羊毛最低保护价、新西兰1994年对农民的补贴后,澳、新两国农民已成为发达国家中为数不多的没有得到政府任何补贴的农牧民。面向全球市场,即要减少政府对农牧民的干预,又要保护本国农牧业、服务于农牧民,努力保持农牧业、特别是畜牧业的生产和出口优势,争取和扩大在全球市场份额中的比重,成为澳、新政府关注的焦点。

二、生产、科研、教学的紧密结合,是加大澳、新农牧业科技含量的源泉

澳大利亚、新西兰具有先进的农业科研系统。澳大利亚的旱作农业、育种、畜产品加工等技术在世界居于领先水平。新西兰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出口享有盛誉。澳大利亚农业科研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联邦科学与产业研究院落(CSIRO),其中50%的研究所从事农业及与农业有关的基础性理论研究;二是联邦农林渔业部及各州农业部附属的科研和推广机构,主要解决本州和区域内农业科研成果的开发应用问题;三是高等院校的农业科研和教学部门。先进的农业科研和网络健全的推广体系对澳、新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团全体成员在与澳、新两国的相关部门与人士接触交流中都深深感到:科研意识、开发意识、结合意识已渗透到澳、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在此背景下,政府所属的农牧业科研机构除了把握国家农牧业科研的基本方向,确保在基础性理论研究方面的忧势外,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与企业合作,尽快将科研成果商业化,成为科研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每年研究经费7.8亿澳元,其中2/3来自联邦政府,1/3来自合作单位,主要是国内的各类生产、加工以及科技咨询公司和国外用户。例如:粮食储藏技术研究所的经费来源除联邦政府外,主要来自于澳大利亚小麦局。研究部门在课题内容的选择以及课题研究过程中,都要与委托单位合作,及时向委托单位通报研究情况,而委托单位也及时将各种要求和信息反馈给研究部门。一面研究、一面开发、一面应用,双方的利益密切结合。为了及时将科研成果商业化,昆虫部甚至将原来的主任办公室都腾出来,成为成果开发应用部门。同时,各研究院所还积极开拓科研成果应用的海外市场,比如粮食储藏技术研究所对向我国推介储藏技术就非常热心,不仅派出研究人员考察我国大部分粮食生产省的储粮技术和储粮设施情况,而且积极培训中国的技术人员,包括中国的动物检疫官员,目的是既为澳大利亚粮食出口到中国服务,又推广其储粮技术成果,以保证科研成果与经济贸易紧密结合。

新西兰十分重视畜牧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这也是新西兰畜牧业生产持续发展、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重要原因。新西兰有比较完整的科研机构和质量较高的科研队伍,拥有现代化的科研设备和研究手段。政府科工部把畜牧业科研列为重要工作,与农业部门所属的实验室、站一起进行研究推广。各高等院校也根据有关部门需要开展研究工作。科工部设有24个农牧业的研究所,拥有2400多名高质量的研究人员。农渔部在北岛和南岛设有4个农牧业技术研究服务中心;有5500多名科技人员。全国7所大学都设有农牧业系、草原系和园艺系,其中林肯农学院和梅西大学则以畜牧业为主。除国办的以外,各个生产者也在畜禽品种改良,奶制品、肉制品加工等方面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和院校同广大农牧民保持密切联系,积极提供科技服务。

三、各类农牧民组织和中介组织,是销售农畜产品、开拓市场的动力

澳大利亚、新西兰发达的农牧业除了两国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以及农牧民的高生产率外,来自于各类农牧民组织和中介组织提供的有效服务。这类组织除了充当农牧民利益的代言人外,服务主要集中在为农牧民提供各种生产经营技术,帮助他们进行会计核算,了解农畜产品产销市场行情,与他们签订购销合同等方面。其中,农民联合协会作为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大的农民组织,几乎涉及澳、新两国农林牧渔各个产业。也就是说,农业不同的产业几乎都设有农协的行业分会,从而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澳大利亚农协(NFF)的宗旨就是代表、保护和提高其成员的利益。农协更多地扮演了农民利益代言人的角色,主要职责是代表农民游说政府,制定有利于从事不同产业农民利益的政策。

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与有关人士座谈时,他们大都坦言,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现代科技越来越发展、农民素质越来越高,农民对资本、技术的需求增加,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农民追求利润的意识也愈来愈强烈,传统的合作组织走出一条新的道路来。

总之,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为农牧民提供技术、信息咨询、生产资料购进和产品销售服务的组织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比如在澳大利亚为农民服务的组织即有农协、合作社以及小麦局、羊毛局这样的农民组织和中介组织,也有大量的私营性公司。而农民对服务组织的选择具有多元化特征。在产品的销售上,澳、新农民出售凌羊毛,主要是通过拍卖市场进行。例如澳大利亚新南维尔士州达博市的一个牛羊拍卖交易市场,占地15公顷,由政府出资兴建,年拍卖牛18万头,羊250万只,市场辐射半径400~500公里,基本上解决了市场周边地区农场牛羊销售问题。农户生产的牛奶则主要通过合作社统一收购、销售,谷物则主要通过小麦局一类的专营性公司销售。比如,小麦局通过合同向农户购买谷物,农户可以将他们生产的谷物交至小麦局在各地的仓库,也可按合同将谷物直接交给国内的客户。而谷物收购场所由各州的农户合作组织或州政府的公用事业公司经营管理,也有属于私人的储藏设施。此外,众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也与农民签订购销合同,减少了中间环节,农民和企业都有利可图。

高效现代农业篇(5)

一、现状及路径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是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它是对以村、镇为基本单元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的一种表述。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推进,要求经济发展走专业化、规模化的路子,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正是适应这一规律逐步发展起来的,并成为世界各国加快农业和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泰兴市初步形成了以新街、黄桥、河失、张桥等镇的设施园艺,珊珊镇西芹,宣堡镇经济林果,虹桥镇特水养殖,黄桥镇生猪养殖,古溪镇家禽养殖等为代表的“一镇一业”,以姚王镇桑木村苗木、黄桥镇果园村葡萄、元竹镇沿泰村芦笋、张桥镇西桥村银桑套种等为代表的“一村一品”,对促进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2011年,该市新街镇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黄桥镇被确定为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示范镇,黄桥镇祁巷村、姚王镇桑木村被评为江苏省现代农业示范村。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0.6万亩、设施农业2.7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同比增长6.5%,各类现代农业园区达到16个;实现农业增加值39.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47元,比上年增长18.3%。

通过调查、分析,泰兴市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条路径:

――科学谋划,规划引领是前提。立足全市实际,研究确定了农业“双五”发展规划(即全市100万亩耕地,其中50万亩发展优质稻麦,50万亩发展高效农业),制订了《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规划》,合理划分功能区域,落实产业布局安排,实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引导各乡镇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重点,以区域传统产业为基础,逐村制定发展规划,着力实现差别发展、错位竞争。

――强化载体,园区示范是关键。以新街镇为核心,以设施蔬菜、规模养殖和特色林果为主业,深入宣传,加强农业招商,引导农民参与,做大做强高效农业园区。在其示范带动下,全市每个乡镇都有了一个规划面积5000亩的高效农业园区,其中12个乡镇的建成面积超过3000亩,占乡镇总数的75%。以黄桥生猪产业区及毗邻靖江、如泉、海安的乡镇为主体,建设一批技术规程统一、管理严格规范的畜禽养殖小区,推动和促进全市养殖业由传统养殖方式向现代养殖方式转变,2012年全市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1.5%。经过三年的建设,该市农产品加工园区被认定为部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雨润食品、湖南九鼎、广西参皇、江苏三零等4家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园区。

――科技推广、农民培训是支撑。结合致富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综合开发项目科技推广培训等项目,针对全市农民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现实需求,科学制定培训方案,积极采取“引进来”与“沉下去”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菜单式”培训,探索实施“科研院所+规模基地+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着力增强培训实效、提高农民科技应用水平。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载体,积极采取课堂培训、典型示范等多种方式,重点推广优质高产良种、高产高效种养模式、动植物疫病防治以及抗灾减灾等重大农业技术措施,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提高优势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加大高效农业关键环节和重大技术的开发引进力度,发挥先进科技对高效农业的支撑作用。大力实施科技人员蹲点进村行动,扎实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及时帮助广大农户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不断强化高效农业的科技支撑。

――有效组织、降低风险是保障。依托现有成熟产业,积极引导广大农民、企业组建各类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起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了组织发展与产业规模扩张互动的局面,促进了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推进了特色产业的规模经营。目前,该市已建立各类农民合作组织587个、成员6.5万户。按照运作有序、补偿明确的要求,采取“政府推动+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方式,有序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江苏省率先推行高效设施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以中央、省加大农业投入为契机,着力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泰兴市发展模式的经验总结

通过调查泰兴市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做法,可以将泰兴发展模式归纳为“四个紧密结合”:

一是与区域特色产业紧密结合。泰兴市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积极培育、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近年来,该市围绕设施蔬菜、经济林果、规模养殖等主导产业,坚持园区带动,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农业招商,高效农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加快发展的条件进一步成熟。

二是与农业现代化工程紧密结合。泰兴市围绕当地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总体要求,发挥各地优势,一方面,加快农业发展的“五个转变”,即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投资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条件生产向依靠设施的可控生产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另一方面,着力提升农业“五化水平”,即围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农业规模化水平,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围绕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围绕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围绕提高农业产业层次、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三是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泰兴市创新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合作组织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稳定可靠的产业化原料基地,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健全市场流通体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四是与农民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泰兴市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政府引导的办法,突出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返乡农民、种养能手、村组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等群体的积极性。

三、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建议

为了使现代高效农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稳步推进,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领导。充分认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建立健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协调和推进机制,各村镇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细化任务,量化目标,加强考核,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二是政策扶持。认真落实中央和江苏省扶持“一村一品”发展的政策意见,积极主动争取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支持,用足用好现行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设立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整合涉农资金和项目,支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

三是金融助推。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外来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鼓励金融机构把支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进一步扩大小额贷款规模,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创造宽松的金融环境。

高效现代农业篇(6)

为认真贯彻落实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按照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集中调研的通知》要求,认真开展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专题调研,特制订如下方案。

一、调研主题

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二、调研目的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刻领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意义、战略内涵、战略重点、战略目标,精准掌握相关区县产业布局、发展现状、合作方向、合作需求等,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为高水平编制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夯实前期工作基础、提出政策参考建议,确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顺利实施、取得实效。

三、调研内容

(一)发展现状。当前成渝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现实情况,各自的比较优势,合作建设的基础。包括产业基础和优势互补、农产品市场前景,以及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物流基地、乡村旅游、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电商、农业生态建设等合作发展情况。

(二)问题分析。调研分析两地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以前在川渝合作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制约因素,分析在共建特色农业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破解这些问题的突破口、着力点。

高效现代农业篇(7)

政府投资:“搭台”

“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这是寒旱园区建设之初的真实写照。人们难以预料,短短四年多,昔日的戈壁荒滩,如今变成一片绿洲。2009年,我县选准能人带动这个突破口,在龙首山北部滩规划建设能人创业长廊,依次布局商贸流通园区、万亩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区、新型工业园区和生态保护示范园区四个功能区,县上提供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捆绑倾斜和科技服务,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致力于把能人创业长廊建设成高水平的经济开发区,并大力实施“1369”全民创业工程。在分析资源特点、征求各方意见、邀请专家“号脉把诊”基础上,紧紧抓住G30高速公路、兰新铁路、国道312线及山阿公路交汇中心,阳光充足、大气干燥、昼夜温差大、“冷资源”丰富的特点,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组建园区建设机构,驻扎园区,开工建设。规划设计、土地平整、放线施工、棚体夯筑、肥料拉运、苗木定植等一道道工序、一年年建设,一个现代高效节水示范园区“孵化”出壳。昔日的戈壁荒滩,蜕变成了现在的“绿洲”农业。自2009年开工建设以来,我县在寒旱园区累计完成投资3300多万元,平整土地3590 亩,修建道路11 km、硬化4.8 km,新打机井3 眼,修建高位水池3 座,埋设低压暗管14.26 km,架设电路6 km,栽植防风林250 亩,种植各类苗木3.9 万余株。在东、南两区建成日光温室大棚355 座,西区建成仓储物流中心1 处,高标准观光农业大棚3 座。如今,园区绿树成荫、瓜果飘香、道路相通、厂房林立,犹如现代高效节水设施农业的“龙头”,舞动引领全县设施农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能人入区:“兴业”

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是园区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广泛吸纳生产要素向能人创业长廊集聚,把园区建设成为全县能人创业长廊的示范性园区。我县大力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简化办事程序,出台优惠政策,相继制定《扶持设施农业发展资金补助试行办法》、 《关于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等政策办法,为能人创业发展搭建“平台”,大开“绿灯”,吸纳生产要素聚集,撬动民间资金融入。设施农业云生水起,甘肃爱福、甘肃宏武、张掖泰丰、山丹富农种业、博源、润丰、龙首源、三益等10多家农字号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组织入驻园区,投资近3 亿元,在园区创业兴业,发展以设施葡萄和食用菌双孢菇为主的高效节水型设施农业。甘肃爱福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5 亿元建设河西最大的农业循环产业示范基地,修建菌种厂、双孢菇原料发酵厂、日产20 吨标准化食用生产车间、食用菌深加工厂和爱尔兰示范菇棚,发展以食用菌为主的农业循环产业。通过公司提供统一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统一供应菌种、统一供应原料、统一培训、统一收购的运营模式,辐射指导扶持全县9 个农民创业园发展,促进全县双孢菇产业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张掖泰丰现代农业设备有限公司投资2600 万元建设山丹县泰丰生态农林示范基地,修建高标准自动温控系统钢架大棚4 座,高标准钢架大棚600 座,建设30 亩的生态观光农业功能区,发展以早熟葡萄大棚、大枣、水晶杏、西瓜为主的设施农业。如今,一位位能人老板投资兴业,一个个建设项目落地生效,园区成了能人投资创业的“舞台”。去冬今春,我县为了让园区更好长效发展,积极转换角色,变“建设者”为“管理者”,通过媒体报刊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招商引资,采取分割转让、出租承包等形式,对已建的195 座葡萄大棚进行了经营机制转变,实行出让自主经营,并投资600多万元,对大棚温室主体结构进行了改造升级。同时,县上积极成立园区管理委员会,创新发展思路、完善服务功能,吸纳园区企业,健全运行机制,做好协调服务,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并加强园区水、电、路、地、渠、林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园区步入“快车”轨道,推动设施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农民群众:“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