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国内农业发展现状

国内农业发展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6 15:47:55

国内农业发展现状

国内农业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农业气象 灾害 影响评估 发展趋势

一、国内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现状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主要是依据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评价的,我国的学者通过多种控制条件、实验和对气象灾害数据的统计分析,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各种农业气象灾害评价的数学模型,使我国的气象灾害逐渐由定性评价向定量评级进行转变。其中,主要的研究对象包含洪涝、干旱、台风、暴雨、寒潮等农业气象灾害。目前,我国国内外对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内容主要有灾害风险区划及管理、人类社会经济损失和作物产量损失等,评估的模型主要有灾害风险评估、作物模型评估和综合模型评估。

1.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灾害风险分析最早起源于国外,分析领域主要集中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经济领域,而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分析相对较少,起步较晚,我国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主要是通过灾害影响评估的风险化、数量化技术和方法,构建风险评估的技术体系,主要内容包含了气象灾害的风险分析,后期的跟踪与评价,灾后的评估以及应对的措施等等。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一项综合性的、多因子的评估分析工作,主要涉及对气象灾害的危害性、危险程度,对灾害的预测、承载体系的承受能力以及降低灾害措施的分析等方面。

2.农业作物模型评估

目前,在国际上的农业作物模型评估类型比较多,例如澳大利亚的APSIM模型、美国的DSSAT模型、荷兰de W it学派的系列模型等,而我国目前采用的主要是CCSODS模型。该模型主要面向国内的农田管理者以及农业管理者,具有通用性和机理性的特点,经实践证明,在气象灾害评估方面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提供作物的优化栽培体系。

3.综合模型评估

综合模型评估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灾害的覆盖面积、灾害的强度、农作物对灾害的敏感度、农作物的防御能力以及当地在某一时间段所拥有的生产力水平等,在此基础上构建气象灾害评估的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模糊数学方法、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以及灰色聚类分析和BP神经网络等方法的选择与利用,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的综合评估模型,以此实现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目前,我国的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根据当地气象灾害和农业发展的实际,对综合评估模型进行创新和发展,确定了科学的评估手段和方法。在该模型中,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估主要依据对农作物受灾后产量的损失评估,农业部门主要是计算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对粮食的损失。

二、国内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的发展趋势

1.农业气象灾害评估中将加强作物模型的应用

农业作物模型主要是对农作物的生理过程和土壤、气象等一系列影响因素进行数值模拟,把农作物的成长过程进行模拟再现,对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做定量的描述,这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基于作物模型的特殊作用,在我国的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系统中将会得到广泛应用。从作物模型的发展来看,将依据简单、精准、大众化为基本准则,研究方向将有专业的上层研究转向基层的广大生产用户。农业评估模型也将结合数学模型融合专家知识模型,最终建立成综合系统的评估专家系统,实现作物模拟的专业化和可视化。

2.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都将被引入到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体系中,并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首先,通过农业灾害相关机理的研究,对于承灾体的易损伤性、致灾因子的不稳定性以及区域防灾能力的脆弱性将得到深入分析和研究。其次,因为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而在风险评估过程中不同的风险因素的影响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对不同的风险模型评估和风险指标体系的看法也是千差万别,这就导致风险评估结果的不统一,所以,通过不断构设标准统一的风险评估体系,在未来的风险评估指标和风险评估模型的标准方面会得到进一步的统一和规范。

3.农业气象风险综合评估技术将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农业气象灾害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然而在对农业受灾损失进行定量评估时,一般都比较看重给农业带来的经济方面的损失,对于生态环境、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损失关注力度不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将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与之相配套的风险综合评估技术也将出现多元化。对于气象灾害的影响,除了灾害性天气之外,植被地标状况、区域地形结构等也成为气象灾害的影响因素。综合来看,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将发展成为地面监测与3S技术相融合的一体化的灾害评估系统,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全面评估。

三、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我国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的现状分析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要不断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与相关作物模型的分析研究,切实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的气象保障能力,使作为我国基础性产业的农业能够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为我国这个人口大国提供可靠的保证,这也是我国能够实现独立自主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才能为农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常彦军,董津瑞.我国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现状和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6).

[2] 余卫东,张弘,刘伟昌.我国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9,(03).

国内农业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特色农业;现状;发展

随着我国对农业发展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农业政策得到了推广,而特色农业是我国新兴的一个名词。特色农业区别于以往的传统农业,它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特色农业主要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就是根据当地特有的品种而发展出来的特色农业,例如内蒙草原牛肉干和吉林梅花鹿等;第二类就是近些年比较流行的具有创意性质的农业,例如景观农业和休闲农业等。以下将着重探讨我国特色农业的现状和发展战略。

一、特色农业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幅员辽阔,以农业为基础的省份众多,本文以山东省和吉林省为例来分析我国的特色农业,并总结我国特色农业的现状。

1.山东省。山东省拥有多种形态的地形和特殊的气候资源等,目前已经拥有发展良好的特色畜牧业,并逐渐转换为其农业的一大优势。山东省的特色畜牧业产值已经达到了200亿元以上,占全国特色畜牧业的12%,其中家兔存栏出栏数量分别为5137万只和10850万只,在全国名列前茅,水貂年出栏数量为2000万只以上,居全国首位,蜜蜂养殖在全国也具有很大的优势。为了推动山东特色农业的发展,山东省政府还印发了《山东省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鲁政发[2010]33号)等文件,以特色农业为农业发展的新切入点,企图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在全省设立了五个保护区培育出新型品种多个,逐渐形成了特色养殖“沿海一线”、综合发展的局面,为山东省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吉林省。吉林省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拥有著名的“东北三宝”,即人参、鹿茸和貂皮,以此为基础,逐渐发展特色农业。截止目前,吉林省的毛皮动物养殖已经达到165万只,在全国名列前茅,省内的大规模狐、貂皮加工企业年产值达到4亿以上。梅花鹿也是吉林省的一大特色,长春市双阳区是公认的“中国梅花鹿之乡”,省内鹿茸加工年产值达到8亿以上。同时林蛙养殖也逐渐成为一大特色,目前全省林蛙养殖4000条,产林蛙油160吨,年产值到达20亿以上。2009年,桦甸市成立的中国长白山特产商品城,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林蛙产品市场,其林蛙产品量大质高,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还远销到新加坡、韩国和香港等国家地区,为该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市场和财富。

3.我国特色农业的现状。由山东省和吉林省的特色农业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特色农业主要以蜂、蚕、鹿养殖和毛皮动物养殖为主,这些养殖业涉及的范围比较大,拥有一定的发展历史,具有当地的特色性质,已经逐渐形成了我国特色农业的现状。

二、特色农业的发展战略

在“十二五”总体规划中,农业部对我国今后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具体的规划,主要体现在“两个千方百计、两个确保”的刚性约束上,对于我国特色农业虽然没有体现过多的政策,但也明确指出了“要积极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并具体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挖掘文化内涵,引领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形成”。在农产品出口方面,传统的农业产品优势已受到极大的威胁,而特色农业产品逐渐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风向标。因此发展特色农业刻不容缓。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牢牢抓住特色的本质。特色农业之所以区别于传统的农业,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具有传统农业不具备的特色,因此要发展特色农业,首先要牢牢抓住其特色的本质,这主要表现在利用当地独特的资源开发出特色的产品,将当地的文化内涵附加到农产品当中,采取当地特殊的加工工艺和营销模式等等,同时还要瞄准市场先机,抓住市场需求,对农产品不断进行开发和提升,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名副其实的特色农业。

2.减小对农业资源的占用量。“十二五”规划对我国传统农产品的占地面积和产量做了最低要求,这就要求保证农业资源有限用于传统农业,使得分配给特色农业的资源有限,因此,发展特色农业要优先发展占用农业资源少的特色农业,这样的特色农业才会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并拥有广阔前景。

3.避免盲从,偷换概念。特色农业是一个新兴的名词,并且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这就使得许多地区盲目跟从,甚至偷梁换柱,对传统的农业进行表面包装视为发展特色农业,忽视了特色农业的内涵。因此发展特色农业一定要保持特色,无论是以文化服务附加为主还是以创业农业为主,都要认清特色农业的本质,否则只是做做表面工作,并不能推动农业的发展,结果知识劳民伤财。

4.减小对生态的损害。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推行的一项重要政策,特色农业作为一个新的概念也不例外,这就需要特色农业能够自身对生态进行修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即利于环境的保护,也利于生态农业自身的发展,这不仅要求先期对所选的生态农业进行环境评估,淘汰不合时宜的生态农业方案,而且还要在后期运营中不断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立即解决。总之,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农业必须坚持的一项原则。

综上所述,我国特色农业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但局限性有限,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未来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要牢牢抓住特色的本质,以减小对农业资源的占用量为前提,坚持可持续发展,从实质上入手,这样才能不断推动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相信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特色农业将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最终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产业。

参考文献:

[1]刘彦,张旭等.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产业透析,2012,(16):7~10.

国内农业发展现状篇(3)

一、 中国农业“走出去”的现状与问题

1.现状

近些年来,在国际上农业投资发展比较快,而且实现了比较好的效果。我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进行发展,国内企业数量增加,投资规模增大,对外投资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状态,涉及众多领域,不断创新发展投资方式,对外农业投?Y的层次和效益不断提升。在2012年,我国对外农业投资10.56亿美元,到2013年直接提高了2.43亿美元,增长率达23%。到近年来,我国境内投资机构在国外进行农业投资的企业有600多家。他们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农副产品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等各方面,投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52%、6%、5.5%、9%、9.5%、18%。由当前的投资比例结构可以看到,我国境外的农业投资中第一产业占总量的比是最大的,第二产业仅占9.5%,第三产业占19%。

在对境外农业投资企业经营状况研究时发现,之前企业中由于投资管理的不完善和农业本身所特有的慢周期性,在进向境外农业投资时企业大多是200万元以下,而且随着企业数量增加企业投资逐步减少。我们从企业发展的业务类型来看,企业经营个体范围逐渐增大,部分企业涉及众多领域经营多个业务。据数据统计分析,我国对外农业投资大多集中在大洋洲和亚洲,中国境外农业投资企业主要是在亚欧地区的美国、俄罗斯、柬埔寨等国家。我国农业境外投资中各个省的投资都有其独特的地域个性,在投资过程中,决策者都会利用自身的优势,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的产业结构优化合理的对外投资格局。从我国境内投资企业分布来看,进行境外农业投资的企业大多是沿海或者是农业大省,境外农业投资比例最大的省是山东省,它的境外农业投资额占全国总量的24%。

2.问题

当前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是从前期的发展来看,各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发展意识程度不够,由于我国现状引导,人们的农业发展意识集中于本国,政府也没有实行相关的政策对“走出去”农业发展战略进行正确引导,缺乏相应的农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造成企业境外投资资金短缺;没有相关的农业扶持政策,导致的众多企业兴趣不大;没有和相关国家进行沟通,协调不足,在进行境外农业投资时会增加企业发展成本,给企业发展带来障碍。

企业也由于各方面因素集中于中国境内,对国际市场了解不足,不能正确的踏入国际市场。企业本身资金不足加上农业本身发展就展现了它的弱质性,这样就导致企业在进行境外投资时在各个环节融资困难,使“走出去”发展难以顺利实现;企业缺乏专业人员,对国际市场了解不足,不能适应国际贸易化发展;我国企业发展的境外农业投资大多是处在发展阶段,“一带一路”背景下不能真正对农业投资与开发和国际国内环境进行准确把握,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抱团优势,独立性过强,是我国企业境外农业投资发展困难。

二、“一带一路”农业“走出去”的机遇

我国坚持实行“一带一路”农业发展战略,在全球化战略基础上,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基础和支撑。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进步,已经改变了原来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开放市场换取发达国家科技的局面,我在农业发展方面的资金储备充足,随着“一带一路”农业发展方式的带动,沿线众多国家积极响应,为我国实行“走出去”带来发展机遇。

我国在实行“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坚持“走出去”发展战略,获得沿线国家地区的支持,加强农业国际合作,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实现中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新局面,把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上,打造高水平的市场网络,建立稳定、安全、合理的农产品国际发展体系,扩大市场和资源利用,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科学技术;“一带一路”发展模式带动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优势,为我国农业发展创造机会,实现农业发展的共赢局面;“一带一路”的推进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我国资金融通,为国家农业“走出去”提供重要支撑,由此创立的“三行一会”也会为我国农业发展输送资金,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科学化。

三、 未来“走出去”战略

1.理念创新

坚持农业发展“走出去”战略,就要进行理念革新,建立多边共赢的合作理念、空前包容的开放理念和均衡协调的发展理念。在“一带一路”大背景支持下,坚持与别国合作,加强沟通交流,形成互补,在合作中积极引入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顾全大局促进各国农业发展,实现共赢;坚持包容,在对外农业发展中要调动沿线各国的积极性,把各国资源优势相结合,优势互补加强农业建设,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实现开放型发展;在发展中注意要均衡发展,根据各国发展的现状发挥各自特色,各国在谋求自身发展同时,注重带动相关国家共同发展,实现地区均衡协调发展。

2.内容创新

在内容方面进行创新,就是要把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实行“走出去”战略。发挥资本“走出去”战略杠杆作用,推动发达地区的产业链,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培养新型人才,让这种复合型人才“走出去”,实现共赢发展,把国内种植技术和农业设备生产技术在“走出去”过程中推进到国际市场,促进沿线国家农业技术发展。

国内农业发展现状篇(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机农业发展迅速,根据“生态和农业基金会”(SOEL)的统计,目前有机农业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其中大洋洲、北美洲和欧洲是有机农业蓬勃发展的地区,亚洲有机农业的发展潜力较大。因此,本文从有机农田面积、有机农业从业人员和有机市场等几个方面来对这四个地区的有机农业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1.1大洋洲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总体而言,大洋洲有机农业发展较好的国家为澳大利亚。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澳大利亚的有机农田面积为120万公顷,约占世界有机农田总量的32%,有机农业从业人员为2129人,有机产品的销售额达5亿欧元。其中:畜牧业所占比重较大,其次为粮食作物和蔬菜等园艺产品。同时,截至2009年,澳大利亚有机认证企业已达到2986个,其中约3/4是从事农牧业生产,占澳大利亚农牧业生产者的1.6%[4]。其有机农田面积变化见图1。澳大利亚有机食品种类庞杂,包括肉类、蔬菜、水果和乳品等。从其产品结构分析,有机肉类约占澳大利亚有机农场总价值的44%,其中牛肉是规模最大的有机产品,约占畜牧业的20%;有机蔬菜、水果占有机农场总价值的35%;有机乳品占有机农场总价值的6%[7]。从其市场消费区分析,澳大利亚有机食品出口到世界近3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大的消费地是日本,约占总出口量的33%;其次为英国占17%,法国占11%,新西兰占10%,美国占6%,从长远来看,中国和韩国也将是其重要的出口市场。澳大利亚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是因为其有众多致力于研究有机食品的机构、充足的资金支持以及完善的认证管理和法规体系。

1.2北美洲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在北美洲,美国有机农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较高,其组织经营也相对较为完善。据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美国的有机农田面积为194万公顷,约占其国内农田面积总量0.6%;有机农业从业人员为12941人;有机产品的销售额达200亿欧元。另据美国农业部(USDA)的统计数据,美国2007年有机农场数量为20437个[8]。目前全美50个州均存在有机农业的生产活动,其中加州为美国最大和最发达的农业州,其有机农业面积占全美的14.4%。美国有机农田面积变化见图2。近年来,美国有机食品销量增长较快的产品分别为肉类、乳制品、水果和蔬菜、面包和谷物制品。由于美国有机食品生产的标准严、过程要求高,生产成本随之增加,造成了美国有机食品的市场价格普遍高于同类产品。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对有机食品生产者的激励,另一方面也是成为限制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公众对食品安全与健康生活日益关注,有机食品依然有着广阔市场。目前,美国约有80%的有机产品依靠进口,而本土生产的有机产品多数在国内销售,只有5%~7%销往国外[8]。已有研究表明,美国有机农业以家庭经营的农场为基本生产单位,同时还存在着大量农业合作组织,其主要职责为维护农民的共同利益和宣传推销农副产品[8]。美国政府一直将农业科研和推广视为其重要职责,其有机农业的相关科研活动也直接面向生产。政府通过各州的大学在当地设立农技推广办公室,使农业科研直接服务于生产,生产中面临的问题也直接反馈给科研机构,使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真正做到生产、教学、科研的“三位一体”。

1.3欧洲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1.3.1德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欧洲有机农业发展中,德国的有机农业发展较快。据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德国的有机农业面积为99万公顷,约占其国内农田面积总量的5.93%,有机农业的从业人员为21942人,有机产品销售额为60亿欧元。德国的有机农田面积变化见图3。目前德国有机食品的销售渠道主要为三类:第一是农户直销,主要存在三种方式:在农场内设立直销店;到专业市场承租柜台进行直销;根据订单直销送货上门,在一些发达地区还实行了网上订购和邮购。第二是有机食品专卖店。第三是店铺专柜、专区销售[9,10]。德国农业现代化水平高,政府采取资金补贴、强化管理、法律保障、协会推动和严格检验等措施使得有机农业发展较快[11]。德国“联邦有机农业计划”每年投入两千万欧元,而对于有机市场的研发更是不遗余力。

1.3.2英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总体而言,英国的有机农业从业人员相对较少,但有机产品的销售额很高,这主要得益于其有机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以及有机农业理念的不断普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英国的有机农田面积为69万公顷,约占其国内农田总面积的4.34%,有机农业的从业人员数为4949人,有机产品的销售额达20亿欧元。英国有机农田面积变化见图4。根据SoilAssociation的《OrganicMarketReport2012》,2010—2011年英国有机产品市场中所占份额上升的营销方式分别是:箱子计划、送货上门、邮购和餐饮服务。同时,有机产品市场中所占份额上升的产品为婴儿食品和新鲜家禽制品。资料显示,83%的英国家庭会购买有机产品,消费者平均一年购买有机产品的次数为13次,而且消费者中年轻人的比重不断上升,这说明有机产品的消费理念在英国已经较为普及。

1.4亚洲的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亚洲有机农业起步相对较慢,目前发展状况较好的国家为日本,中国近年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日本的有机农田面积为9067公顷,约占其国内农田总面积的0.23%,有机农业从业人员数为2137人,有机产品的销售额为10亿欧元。日本的有机农田面积变化见图5。在日本有机方式、生态生活和慢食主义成为了新一代日本青年中最为流行的生活方式。日本国内有机产品产量较高的是蔬菜和大米。日本主要本着提高农产品自给率与环境保护并举的原则发展有机农业,其有机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形式有6类:通过建立产销联合组织,实行直销;由专业流通配送组织实行宅配化;由生协组织配送;大型连锁超市、大卖场与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订单销售;设立连锁专卖店进行销售;外食加工企业与日本国内外有机农产品基地实行订单直销[12]。日本农业可持续经营重视组织管理机构及相关法律法规、认证程序、经营情况、运行机制,主要支持生产者—消费者“提携”系统: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直接对话与接触,加深互相了解,双方都要提供人员及资金去支持本身的运输系统,设立运输站,3-10个家庭的消费者可直接取得已运抵的产品[13]。

2中国有机农业的演化发展

2.1中国有机农业的演化

中国农作物品种资源丰富,传统的农业方式中包含着很多有机农业管理方式[1]。同时,我国地域广袤,在一些生态环境优越、农耕技术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其农业生产中蕴含着很多有机农业的实践,这为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阶段:(1)初期探索阶段(1980—2002年):由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和相关科研机构共同推动,初步制定了有机农业的相关标准规范,有机农业逐步兴起。1984年中国农业大学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科研工作;1988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南京环科所开始进行有机食品的相关科研工作,于次年加入了国际有机运动联盟(IFOAM),成为我国第一个IFOAM成员;1994年我国建立有机农业植保技术研究中心、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和环球有机食品研究咨询中心(OFRC);1995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按照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组织的国际有机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和管理要求,制定并了《有机(天然)食品标准管理章程》(试行);2001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保护行业标准《有机食品技术规范》(HJ/T80—2001)。至此,我国初步建立了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和认证管理体系。(2)规范化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以2003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正式实施为起点,有机产品的认证工作由国务院授权的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标志着我国有机产品认证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14]。为促进有机产品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保护生态环境,规范认证认可的各项工作和行为,2004年11月5日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2005年1月19日了国家标准《有机产品》(GB/T19630.1-19630.4—2005),为中国有机农业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2中国有机农业的现状

我国有机农业经历了初期的探索阶段和规范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现已成为了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环保产业”。截至2012年,我国的有机农业生产面积已经达到200万公顷,位居世界第三。有机产品国内贸易额约800亿元,年出口约4亿美元[15]。我国有机农产品主要有两大生产区:一是我国的东北地区,主要生产豆类和谷物等。二是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主要生产有机蔬菜和有机茶等[16]。截至2012年6月,我国有机产品认证机构为23家,有效认证证书为10478张,获证企业为7266家,分布在全国1614个县。根据国家认监委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第2号公告,我国有机产品主要分为植物类、加工类、畜禽类和水产类。目前我国有机生产活动以植物类产品和加工类产品为主,进行植物类产品和加工类产品生产活动的企业占全部获证企业的比重分别为82%和45%,而且我国有机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截至2012年,我国获得有机认证的企业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域:一是我国的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和吉林。二是东南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以及四川,其空间分布见图6。

3结论

国内农业发展现状篇(5)

我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水平及其农村风貌有了显著的改变,但目前中国农业仍然面临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资源高消耗和过度利用、生态退化、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瓶颈问题,现阶段的农业总体上还处在近代农业阶段,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粮食需求也出现大幅增加,不少国内农产品供求基本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依存度大幅提高,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有待提高[2]。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义深远。但是,迄今为止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并不多,对农业现代化的量化评价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因此,如何科学的阐述评估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构建合理有效的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对推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3]。基于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以及我国农业生产现状,并借鉴国内外现代化研究中所建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指标和相关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衡量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

2研究方法

目前相关文献对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广泛应用的评价方法有两种:一是单项指标评价法通过单项指标的对比,评价单项指标的发展状态及所处的地位,由此综合判定分析整体水平;二是综合评价法,通过对单项指标进行加权,并进行综合合成得分,以评价对比不同区域的等级次序。由于单项指标评价法对各区域的综合评判不够科学全面,且该方法不能对不同区域间的状况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因此,本文采用两种方法的结合形式来构建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4][5][6]。

2.1指标选取

根据科学性、实用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和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并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构建了农业现代化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7][8]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农业社会系统,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从业人口百分比、恩格尔系数、农业技术人员、农业管理人员、乡村医疗和卫生人员6个指标;农业经济系统,包括人均粮食产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第一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3个指标;农业资源系统,包括有效灌溉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和农业机械拥有量3个指标;农业环境系统,包括森林覆盖率、化肥施用折纯量和农村用电量3个指标。本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评价指标赋以权重,具体结果见表1。

2.2标准化处理

由于农业现代化系统评价的指标性质各不相同,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各项指标值为参照值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分为2种类型:

3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方法,得到我国进入21世纪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况(见表2)。

3.1农业现代化系统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分类系统发展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农业经济系统(2.0045);农业社会系统(1.7394);农业环境系统(1.5862);农业资源系统(1.3161)。

第一,2000―2013年期间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中农业经济系统发展水平提高最快,农业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年均增长率为7.18%,远远高于农业现代化平均增长率。表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低于农业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贡献最大,农业经济系统的高速发展也将会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着更高的要求。

第二,农业社会系统发展水平稍高于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其年平均增长率为5.28%,农业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均是正向指标,表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发展水平的提高,主要是依靠农业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发展水平的拉动作用。

第三,农业环境系统发展水平与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相似,其年平均增长率为4.19%,稍低于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年平均增长率。

第四,农业资源系统发展水平是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系统中增长最为缓慢的,2006年之前都在1左右波动,2006年之后稍有提高。农业资源系统年平均增长率大大的低于农业现代化综合年平均增长率。

3.2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2000―2013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其年均增长率为4.6%,2013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是2000年的1.6434倍。

4政策建议

国内农业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农机;发展现状;维修;保养

中图分类号:S2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187-1

1 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现状

1.1 农业机械有效供给不足

我国农机市场是具有很大潜力的市场,尤其是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机械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需要更多、更好、更优的农机供应到农村市场。这是这种需求让一些“杂牌”产品流入市场,给农机市场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不仅让农机购买者利益受损,同时也造成了农机市场的混乱。要不名牌产品、优质农机产品引入市场,来满足广大农村生产的需要。

1.2 售后服务不完善

售后服务不完善在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我国农村农机维修网点少,交通条件相对较差,利润小,通讯设施落后。当农机发生故障时,得不到及时处理,从而影响了工作效率。农村农机售后服务需要不断完善。

农业机械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机在农村的利用虽然没有达到普遍的程度,但是已经覆盖了我国大部分农村。农机是一种技术含量高,结构相对复杂的专业农业生产工具。农业机械作业的环境比较恶劣,操作人员的操作技术以及知识相对落后,没有达到农机使用的专业性。再加上农机长时间使用,机械本身需要保养和维修。

2 农业机械如何保养

农业机械要根据使用强度与时限进行定期保养。保养方法要严格根据说明书以及当地农业机械管理部门相关内容进行,不要根据自己的经验随意进行保养。要按照号、项、技术保养,一些技术层面的保养一定要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或者到专业维修店进行,达到保养标准,保证机械完全处于优良状态。燃油机械要做到四小漏:小漏气、小漏油、小漏电、小漏水;做到五净:净油、净水、净气、净机器、净工具;还要做到六封闭、三灵活和一完好,六封闭包括:柴油箱口、汽油箱口、机油加注口、磁电机、汽化器和机油检视口等六个封闭;三灵活包括:升降要灵活、操作要灵活、转动要灵活等三方面;一完好是指技术状态完好。这几方面是保养的重点。

3 农业机械的维修

随着农机的使用一些零部件必然会出现损耗或者破损现象,为了维持机械的正常工作必然要对农业机械进行维修,而机械的维修要讲求技术和方法,如果技术不到位或者方法不得当,会对农机产生更加严重的负面影响。

3.1 农业机械技术层面上的维修

我国农业机械还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以前主要用于农机站,由其进行管理分配,在维修体制上依然沿袭前苏联的计划维修体制,也就是预防维修制。农业机械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零部件更换或者大修,维修周期是根据农业机械过去的维修记录而确定下来的,所以称之为计划维修或预防维修。

近些年,我国农业机械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机的维修诊断技术也随着提升。从用水利测试拖拉机功率到简易机械测试仪再到电子测功仪,机械测试仪器的不断更新,科技含量的提高,使得一些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和定部位的故障有了更加明确的结论以及解决方法,有利于改善维修的盲目性,相关材料以及人力资源的浪费。这种根据农机本身状态进行的维修称之为定期维修,他的优势很明显已经逐渐取代了事后维修和定期维修。这种维修方法较之其他维修方法有以下几个优点:其一,可以避免农业机械引发的灾害;其二,大大增加了农机的作业时间;其三,减少了机械的维修时间;其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2 农业机械经济层面上的维修

经济层面上主要指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周期长短。机械在一定的时期内会有不同程度的损耗,机械的工作性能、工作效率会下降。在维修过程中要考虑维修费用,零部件的受损程度,更新周期,如果这些费用已经超出机械所造价值,那么就需要考虑是否需要更新机械。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趋势,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保有量在大幅增加。农业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一些负面影响不断出现,机械本身质量问题,维修过程中的质量事故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伤害了购买者的权益和利益,所以购买者要在购买农机时要掌握一些农机常识。

参考文献

[1] 张建俊.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 丁健.设备状态检测故障诊断的程序化管理[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6.

[3] 傅东兴,陈斌.目前我国农机市场发展现状分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9,(3):4-5.

[4] 李雄川.我国农机市场营销现状及对策[J].农机市场,2003,(5):23-25.

[5] 赵亚玲.当前我国农村对农机需求特点分析[J].科技信息,2010,(3):383,341.

国内农业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综合评价值;发展进程

1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水平及其农村风貌有了显著的改变,但目前中国农业仍然面临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资源高消耗和过度利用、生态退化、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瓶颈问题,现阶段的农业总体上还处在近代农业阶段,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粮食需求也出现大幅增加,不少国内农产品供求基本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依存度大幅提高,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有待提高[2]。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义深远。但是,迄今为止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并不多,对农业现代化的量化评价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因此,如何科学的阐述评估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构建合理有效的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对推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3]。基于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以及我国农业生产现状,并借鉴国内外现代化研究中所建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指标和相关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衡量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

2研究方法

目前相关文献对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广泛应用的评价方法有两种:一是单项指标评价法通过单项指标的对比,评价单项指标的发展状态及所处的地位,由此综合判定分析整体水平;二是综合评价法,通过对单项指标进行加权,并进行综合合成得分,以评价对比不同区域的等级次序。由于单项指标评价法对各区域的综合评判不够科学全面,且该方法不能对不同区域间的状况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因此,本文采用两种方法的结合形式来构建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4][5][6]。

2.1指标选取

根据科学性、实用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和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并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构建了农业现代化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7][8]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农业社会系统,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从业人口百分比、恩格尔系数、农业技术人员、农业管理人员、乡村医疗和卫生人员6个指标;农业经济系统,包括人均粮食产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第一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3个指标;农业资源系统,包括有效灌溉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和农业机械拥有量3个指标;农业环境系统,包括森林覆盖率、化肥施用折纯量和农村用电量3个指标。本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评价指标赋以权重,具体结果见表1。

2.2标准化处理

由于农业现代化系统评价的指标性质各不相同,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各项指标值为参照值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分为2种类型:

3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方法,得到我国进入21世纪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况(见表2)。

3.1农业现代化系统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分类系统发展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农业经济系统(2.0045);农业社会系统(1.7394);农业环境系统(1.5862);农业资源系统(1.3161)。

第一,2000―2013年期间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中农业经济系统发展水平提高最快,农业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年均增长率为7.18%,远远高于农业现代化平均增长率。表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低于农业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贡献最大,农业经济系统的高速发展也将会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着更高的要求。

第二,农业社会系统发展水平稍高于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其年平均增长率为5.28%,农业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均是正向指标,表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发展水平的提高,主要是依靠农业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发展水平的拉动作用。

第三,农业环境系统发展水平与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相似,其年平均增长率为4.19%,稍低于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年平均增长率。

第四,农业资源系统发展水平是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系统中增长最为缓慢的,2006年之前都在1左右波动,2006年之后稍有提高。农业资源系统年平均增长率大大的低于农业现代化综合年平均增长率。

3.2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2000―2013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其年均增长率为4.6%,2013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是2000年的1.6434倍。

4政策建议

第一,农业社会和经济系统的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继续促进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财政支持力度,为低碳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持和实际需求。

第二,有害化学物质的过度使用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化肥的施用量为负作用指标,该类指数值越小,说明该指标对低碳农业的限制作用越大。因此,要减少化肥投入,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生产模式。同时,应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提高复种指数,发展不同农作物的套种模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徐佩华.试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J].农业考古,2006(6).

[2]隋华杰.在WTO条件下我国农业现状分析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10).

[3]陆世宏.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

[4]孔祥智,周振.“三个导向”与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J].江汉论坛,2014(7).

[5]辛岭,蒋和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J].2010(6).

[6]郭强,李荣喜.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