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国内医药市场

国内医药市场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1 16:55:49

国内医药市场

国内医药市场篇(1)

关键词:洋中药;中医药营销;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233-01

中医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与“瑰宝”,也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最为系统的传统医学体系。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中医药市场与国际医药市场的全面接轨,国际医药需求向天然药物回归的趋势日益强劲,天然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每年以20%~30%的速度递增,中药体系也成为全球各国开发新药的“金矿”,对于我国中成药企业来说,是一个拓展国际市大好历史机遇[1]。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药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大力开展中医药的国际化营销战略已是业内共识。目前,全世界使用中草药治病健身的人数达4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80%,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应用中医中药,12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中医药机构,亚洲、北美和欧洲已经成为我国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2]。然而,在我国积极开展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的同时,国际甚至国内的中药市场均不同程度受到国外自研自产的“洋中药”的冲击。近几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日本、韩国、东南业、欧洲、北美等国的“洋中药”大举进军中药市场,“正宗”中药国度真正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性。日本厚生省批准的210个汉方制剂的处方主要来自我国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医要略》,其生产原料大部分从我国进口,甚至许多中医药品牌业成为口本人的专利产品[3]。即使欧美等曾经排斥中药的国家,如今却也全面参与其中,这充分说明,我国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正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严重冲击,国内中药企业正面临着恶劣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因此,为应对“洋中药”带来的挑战,我国中医药国际化营销策略必须有所调整。

一、“洋中药”的市场优势与局限性。(一)“洋中药”的优势分析。1、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含量高。开发“洋中药”产品的国家(除中国外),一般多为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财政支持,其医疗体系和医药市场制度较为完善,其国内的国际著名医药跨国公司吸收高新技术、高素质人才以及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极强,国际市场化运作经验丰富,中药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科技含量高。2、用料考究。不少“洋中药”的用料和选材甚至要优于国产中成药,并不一味考虑原料成本,而是注重选择品质好的地道药材,大多进口于中国。3、临床应用指导性强。“洋中药”的品种多样,产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出产,附有详尽的服用说明(包括注意事项、禁忌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这是不少国产中成药产品所不具备的。4、市场营销方案完善。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洋中药”的市场营销经验极为丰富,均可针对不同产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拥有雄厚经济实力支撑的可操作性强的营销网络体系和一系列广告宣传活动。5、外观精美,附加值高。“洋中药”产品很重视产品的外观设计,其包装都很精美,成为吸引购买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此外,通过采用先进的制药工艺和名贵的药材,使之成为高附加值和高利润类产品。(二)“洋中药”产品的局限性。“洋中药”产品正是靠质量、资金、技术上的优势,形成开展国际化营销和进军我国中药市场的实力,但仔细分析后也能够发现“洋中药”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1、产品生产过程中缺乏对中医药理论的深层次理解。不少“洋中药”产品的研制者对中医药传统理论并非十分精通,尤其是年轻的研发人员,缺乏对中国中医药经典古书籍的深入钻研体悟,缺少中国本土“老中医”所拥有的中医药文化积淀,因此很难深层次领悟中药组方中的“玄机”。2、性价比和消费市场的局限。“洋中药”的价格一般会高出国产中药的数倍或十数倍,但其实际临床疗效是否优于中国国产中成药,还普遍缺乏令人信服的数据证明。加上进口关税等,使得产品零售价格昂贵。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缺乏针对大多数潜在低消费人群的消费能力刺激策略。3、中医药文化背景的先天缺陷。在相同产品、相同价格、相同疗效的前提下,左右消费者购买选择的不仅是营销策略,更包括消费者心理的好恶倾向,而“洋中药”生产国家多数不具备悠久的中医药历史,在文化积淀与传统知名度上,“洋中药”的产品背景缺乏可信度,这种中医药文化背景的先天缺陷很难通过短时间的营销策略来弥补。

二、应对“洋中药”挑战的国际化营销对策。“洋中药”严重影响我国中药企业占领国际市场,并对国内的中药市场冲击也很大,因此,为应对这一严峻的挑战并能占领国际先机,就要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部署,积极地拓展市场,加强宣传和合作,促进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合法化和竞争力,加强国内中医药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加快科技成果生产转化,建立和完善国际公认的中药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中药产品的国际营销策略和水平,强化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从战略高度切实落实中医药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就现阶段而言,国内中药企业应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调整我国中药产品国际化营销策略。(一)重视中药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研究。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中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医药专有人才队伍培养,并做好人才保护工作,杜绝关键人才的大规模外流;加强对国外医药产业法律、法规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二)加强在WTO框架内和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的应对策略研究。重点开展国产中成药产品知识产权与专利保护的应对策略,按照国际化产业运作模式进行接轨,制定和实施与国际性规则一致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广使用进出口产品绿色标志,国内中药企业要坚决执行国家药品质量管理的强制性标准,并按照国际化质量检测标准生产检验,提高产品质量;积极采用原产地域产品的保护策略,保证道地药材的国内使用。(三)开展改善国产中成药国际化市场营销策略的创新性研究。科学进行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策略;运用品牌营销提升中药知名度,重塑我国中药产品的国际形象;改进产品包装,提高出口产品规范化,实现包装的国际标准化,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包装的民族化;拓展销售渠道,紧扣消费者心理取向,借助中国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悠久历史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全球营销策略。

结束语:面对目前“洋中药”对于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市场冲击,我国实力雄厚的大型中成药企业在探索国际化经营方式、抢占国际市场、推动中药产业和文化站上国际化大舞台、使中医药造福于全人类等方面,责无旁贷。因此,只有将中医药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才能成功实施中医药国际化营销策略,增强国产中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冯夏红,康庭国,林秀玉.中药国际市场营销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药业,2002,(13).

国内医药市场篇(2)

关键词: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45-02

医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是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也是我国主要的国民经济增长点。自1997年以来,随着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巨大的医药消费潜力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球制药行业的广泛关注。医药行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一般受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相对较小,全国药品工业企业利润率水平保持稳定发展。因此,国际上知名的医药企业纷纷抢滩中国的医药市场,我国的医药产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一、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形成与发展现状

我国市场营销专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强劲。自上世纪90年代市场营销作为一门课程传人我国后,国内各大学已普遍开设了该专业。目前国内本科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概括为四种:综合性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财经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理工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和医药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各个模式特点各异。医药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开设课程除了经济管理类之外,还涉及医药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对医药市场调查、分析、预测能力的医药行业营销人才。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应强化医药营销方向,突出医药行业特色,但由于医药院校设置市场营销专业时间较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无法达到医药企业用人要求。中国加入WTO后,医药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又有医药企业营销及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会逐渐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要求从事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必须是医药专业知识和营销技能双方面的行家。但作为新兴产业,一方面由于准入条件较低,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整个医药企业的薪酬水平和其他行业相比没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学科教育的交叉性不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对医药产业的流程“一窍不通”,而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营销及管理方面的技能又不过硬,因此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浮出水面。据最近的调查,目前国内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600余万人,其中医药企业营销人才又成为行业内最紧缺人才。

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层次是为适应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而兴起的,学制四年。该专业主要培养能系统掌握管理、营销理论知识及一定的医药卫生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医药市场营销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它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与医药卫生科学管理有关的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及与医药企业管理有关的经济学、营销学、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初步具有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研究的能力。长沙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设在管理系,开设于2008年,属于本科专业,由于起步较晚,在该专业人才能力结构培养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

二、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结构问卷调查

1.问卷调查的背景及可行性分析。从长沙医学院背景看,市场营销专业开设较晚,该专业在培养学生能力结构和课程设置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因此很有必要对这方面进行调查。长沙医学院地处湖南省府长沙,因此,就业单位的调查选取为长沙市的一些医药企业。本论文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一份是对就业单位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选取为长沙市的一些医药企业;另一份是对长沙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对上述两方面的调查对象,本调查分析对于他们都意义重大,保证了这两项调查的可行性。

2.以“本专业学生”为对象的问卷调查的实施。当今医药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中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就是需要好的医药管理人员。因此,好的经济市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以能力培养为突破口,按照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与创新。为此,笔者对长沙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在校本科生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

3.以“就业单位”为对象的问卷调查的实施。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笔者又对长沙市的一些医药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存在着较严重的错位现象。医药企业普遍存在着人才匮乏的问题,目前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的短缺,并不是总量上的短缺,而是懂得建立在企业管理平台上医药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性人才的短缺。

4.问卷调查的可信度及评价。在开展本次调查时,笔者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查询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并通过对调查问卷等方法获取的资料进行统计,为使制定的探索结果更加切实有效、具有可操作性,广泛征求各医药企业管理人员和教学管理岗位人员的意见,尤其是征求教务处、高教研究室等部门的领导意见,然后对前期获得的资料进行总结,最终得出了上述结论。

三、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1.调查问卷的统计。按照科学的方法挑选了一部分长沙市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从业人员,医药企业的所有者或高层管理者为代表填写问卷,本调查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然后收集调查资料并且严格按照统计原则对结果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80份,答卷的有效率为95%。

2.调查问卷的综合,比较与分析。通过对本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调查资料的综合、比较,发现普通高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在长沙市场上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多为2500~3500元,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较为扎实,但对医药卫生管理方面的流程“一窍不通”,而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管理方面的技能又不过硬。湖南省内目前很少有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层次的毕业生。而通过对“医药企业对本科市场营销类专业人才能力结构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尚不科学,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与市场需求错位的弊端。作为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医药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传统教育模式遗留下来的问题,如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许多院校不能清晰地界定所培养人才未来的就业方向,多数院校培养目标宽泛,不符合中国目前市场对专业人才的专业性、实用性需求。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是现代市场营销专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医药企业的很多高级市场营销人员没有接受过市场营销专业系统的知识学习,做市场营销完全靠经验的摸索,市场运作的科学性、系统性不强。这种状况已经难以适应国内、国际不断提高的市场竞争水平。因此,医药企业急需具备系统营销知识和医药医学背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论与展望

当前,世界著名的医药公司已纷纷进入中国,并增大在中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试图抢摊中国市场。与国际大型医药企业相比,我国的医药企业不仅表现为规模小、数量少,产品技术含量、研发能力、管理能力低,经济效益不佳等,还表现为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一批高素质的营销及管理人才。因此,加强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医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措施与手段。培养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能力的创新人才,这既可以满足医药市场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资源优势,增强专业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医药院校的持续发展。

总之,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医药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企业现有人才流失的问题,在医药企业各方面人才普遍缺乏的前提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对医药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关系着我国医药企业能否在与国外知名医药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医药企业对既有医药知识背景,又懂得营销售及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是非常旺盛的,这无疑为医学院校大力发展市场营销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耿冬梅,谭巍,汪晓凡.高等中医药院校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调查研究[J].中医教育,2008.

[2]董圆圆.医学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管理素质培养的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9.

[3]潘金云.论我国医学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D].沈阳:东北大学,2006.

[4]刘振华.提高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5]刘颖,贺加.探讨医学本科教育开设管理课程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

[6]洪炎生,王春雷.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7]戎华刚.新时期地方医学院校的定位与发展战略[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9,26(6).

[8]岳海玉,商广喜.浅谈医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新战略”[EB/OL].中国医药营销网,2006.

[9]傅兰英,左玉华,林克明,朱小平.高等医学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

[10]陈洁.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教育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的研究与干预[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8.

[11]林超岱,陆建伟.美国高等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特点[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1).

[12]李勇.中外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比较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5.

国内医药市场篇(3)

医药工业2004年的增加值结构显示,化学药品工业在我国制药生产工业领域仍然占据半壁江山,处于主导支撑地位,中药工业是我国医药工业的重要支柱。生物制药(包括生物类药物)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全国医药行业的利润中处于补充地位。

“十一・五”医药产业格局

在国际医药市场总体上继续保持需求巨大和大发展的趋势下,我国医药国内市场也将出现旺盛的消费需求环境: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扩大我国药品市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将进一步促进价格低廉、疗效确切的国产普通药的使用;人口老龄化促使我国的老人用药将有较大增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农民收入的提高,为医药市场创造了发展空间。“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的时间内,我国医药市场将呈现以下特点:

1.“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的时间内,我国医药市场需求将继续保持旺盛势头。研究表明,中国医药市场今后5年内将以15%~20%的速度发展,到2010年将达到240亿美元,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之后的世界第5大医药市场;2020年将达到1200亿美元,从而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2.医药行业并购重组热潮继续,在“十一・五”时期或者再多5年将产生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企业拧>懿⒐褐刈椴欢峡梗夜揭┢笠凳看蟆⒐婺P〉母窬置挥懈谋洹K孀乓揭┬幸到徊娇牛ぜ?005年~2010年,全行业重组将进一步升级,外资和民营资本对国有医药企业的并购重组比重将明显上升。其中,外资重组医药行业的重点是医药流通业和原料药。

3.从制药业各子行业看,未来5年~10年期间,我国医药市场将继续保持以化学药为主、中药为辅、生物制药为补充的格局。

(1)化学原料药是化学制药增长的主要部分。预计在“十一・五”时期,在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下,以及市场导向引导下,我国将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在满足基本医疗用药需求的同时,一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目前国内短缺的产品将会出现。我国将克服主要依靠维生素C、扑热息痛等少数品种出口的状况,更多的高附加值出口品种将得到发展;化学原料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会有大幅度提高,生产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我国医药市场过分依靠北美、西欧两大市场的局面将有所缓和,东欧、非洲、亚洲、拉美等广阔的国际市场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开拓。

(2)中药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和中药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国家医药产业“十五”计划鼓励中药现代化。可以预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将在“十一・五”时期内得到提高。随着国际上对天然药物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的中药国际化程度将有所深化,将有一定数量的中成药正式进入国际药品市场。

(3)生物制药和国际水平差距将进一步缩小。未来5年~10年是我国生物制药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十五”计划中,国家已经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科研补助、技改贴息及企业资本金注入的支持力度,鼓励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从当前情况看,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未来5年~10年,预计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开发将取得显著成果,将有15种~20种新的生物工程药物投放市场,其中部分将进入国际市场,与国际上先进生物制药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4.医疗器械市场前景广阔,但还是以进口为主。目前国内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众多,但医疗器械的功能、质量与国际市场仍存在一定差距,在一些小品种、低档次产品中占有成本价格优势,而一些大型医疗保健仪器,目前还是以进口为主。“十一・五”时期我国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虽然潜力巨大,需求将持续增长,但这种以进口为主的态势还将继续。

5.在医药流通业领域,由于企业竞争加剧,企业赢利水平继续下降。目前,医药流通企业竞争“白热化”,各路资本纷纷角逐该市场。除了来自各方面的竞争之外,流通企业面临的压力还包括药品招标采购、药品零售限价、GSP认证加快等因素;加上我国医药分离改革受阻。因此,在“十一・五”时期,流通领域将继续呈现毛利率下降趋势,增收不增利的局面不会改变。

6.医药生产和医药流通将逐步出现专业化分工。现在大的医药企业集团,几乎都有生产和营销部门,自己的产品自己销,生产企业的销售人员直接达到零售终端,企业对生产利润和流通利润都不放弃,但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深入,医药企业将出现药品研制开发生产和市场流通零售的分工,以总经销、总为特征的分销方式将逐步取代企业的营销队伍和销售点。

产业总体竞争态势

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医药生产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总体上的竞争态势是:大、中、小企业并存,以中小企业为主;进口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三资企业市场趋于稳定。

1.在“十一・五”时期将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但在短时间长期形成的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竞争格局还是难以改变。 近几年,跨国医药企业已经纷纷采取合资或者独资的方式进入国内市场;在未来几年,其趋势是跨国医药企业把生产中心向研发中心转移;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外资医药企业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将趋于稳定,国内市场将面临进口产品、外资企业产品和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

2.非医药企业纷纷进军医药产业。自上世纪中后期开始,非医药企业纷纷进军医药产业,比较典型的例子包括海尔集团、浙江尖峰集团等。进入21世纪以来,非医药企业进军医药产业的趋势更为明显:香港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集团,2001年以保健品为切入点进入了内地医药领域;2003年和同仁堂联手组建了北京同仁堂和记医药投资有限公司,专门从事中医药的项目投资;2004年李嘉诚又准备和白云山中药厂合作。

3.在“十一・五”时期,原料药主要还是在国内企业之间进行竞争。在化学原料药领域,外资企业所占比重大概为11%左右,而且内资企业的生产水平与外资企业的差距较小,经营效益还具有一定优势,当前进口原料药产品的增长态势也不太明显。可以说,由于我国主要以中低档化学原料药生产为主,这些领域进入比较容易,大多数产品存在严重过剩,企业之间竞争激烈。

4.我国中药业的竞争格局主要表现为:本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国外产品的冲击。

近几年来,一些植物药消费和生产比较发达的西欧国家(如德国、法国等)的制药公司开始仿制我国传统的中成药,并逐步打入我国中药市场;日本和韩国从我国进口中药材,加工成中成药之后大量返销我国。近几年,我国中药进口高速增长主要来自德国、法国、日本、我国香港地区和台湾省等地;中药材进口增长主要来自加拿大和美国。

在“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国中药进口关税的降低,特别是医药流通领域的开放,进口中药和其他植物药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将更加明显,而中药制药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比重相对较低,大概仅在16%左右,从而导致了国外制药公司有更强的进口动机。

国内医药市场篇(4)

经过长时间酝酿之后,2008年10月14日,名为《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新医改方案全文面向社会公布,开始为期一个月的意见征求。从此次公布的医改草案不难看出,此前来自多方面的关于医改的意见和建议被有效综合在一起。对于一个旨在涵盖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90%以上人群的“大医改”方案,“大而全”的思路在此次草案中似乎随处可见。但是,从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一些具备一定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内容,比如“医药分家”、“基本药品目录”、肯定私营医院的发展等。

从今年4月的西安“国药会”相关论坛,到最近各地举办的医改趋势研讨,当医改脉络逐渐清晰的时候,定位于不同渠道、不同市场、不同竞争方向的企业会从此次医改草案的药品市场扩容、第三终端新趋势、临床改革等方面得到或多或少的启示。特别是在2008年医药行业经受国际金融危机、产业巨变、市场疲软的大环境而举步维艰的情况下,这样的积极信号更牵动着众多企业的神经。

面对行业扩容企业未来如何发展?面对渠道变革如何实现销量提升?新的机遇和条件下如何进行营销模式创新?不妨让我们从草案中提炼出的几个关键词里寻找答案。

启示一:渠道扩容方向明确

“医改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一制度将在10年内基本建成,其中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达到90%以上。”

关键词:“全民覆盖”

“全面覆盖”的概念,将医保范围有效涵盖了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普通农民的范畴,将国内90%以上的人口都有效涵盖,一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药品使用对象扩大,同时药品销售规模将极大提升。

以往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用药量和消费金额方面差距巨大,造成了第一终端、第二终端的市场空间巨大,使得医药企业纷纷在这两个区域进行市场竞争。而随着国家的扶持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此次医保范围的有效确立之后,广大的第三终端,乃至第四终端(城市社区医疗市场)的市场份额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巨大的提升。甚至有专家学者和企业预测,基层市场的扩容规模会达到2000亿元左右,笔者则认为要远远大于这个规模。

新医改草案中关于“医保”、“农保”制度的明确,则清楚地为众多医药企业指明了此次渠道扩容的方向。如何抓住这样一个历史性机遇进行渠道整合和提升,需要所有医药企业慎重思考。药企必须及时研究有效扩容部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药品使用习惯,选择性价比高的药品导入市场;在相关终端,更要提前实施以品牌塑造和口碑传播为核心的营销策略;积极有效调配企业资源,建立渠道战略规划,进而拿到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这些都是急需落实的核心工作。

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当终端商和渠道商正在积极寻求“医保”和“农保”品种,以应对行业发展大趋势的时候,我们的大多数医药企业却显得格外的“大度”:对涉及医保和农保的品种界定不清楚,如何权衡二者在整个企业经营中的方向和地位定位仍不明确,二者的渠道选择和营销策略更没有合理的统筹,更多的只是观望和小心翼翼的探索。

当然,这需要政府进一步明确医保品种和农保品种在我国医疗用药体系中的作用,并给出较为明确的申报和审批流程。但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必须未雨绸缪,积极完善相关产品进入“增补目录”的工作,加强针对即将开启的“医保”和“农保”的巨大市场的前期准备,做好渠道商对医保和农保产品在价格、包装、渠道政策扶持、营销模式创新等不同需求的调研。

启示二:第三终端市场的新趋势

“健全基层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农村居民小病不出乡,城市居民享有便捷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

关键词:“倾向基层”

此次医改将国家的财力重点投放到基层市场,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门诊、个体诊所等第三终端市场,从而让经过前几年爆炒而略显冷清的第三终端市场重新得到众多企业的关注。

其实,从近几年医药企业在第三终端市场的操作我们不难发现,国内企业往往没有一个长远而精细的打算。前几年,辅仁药业、修正药业、石药等知名企业率先打出“开发第三终端市场”的旗帜后,一大批国内企业纷纷跟进,用“人海战术+高投入+会议营销”等模式操作市场,虽然在前期也取得了不错的收益,但是随着竞争手段和营销模式同质化的加重,最终导致的是企业投入和产出的严重失衡。于是,大批企业溃败于这块被业内称之为“蓝海”的潜力区域。同时,过度开发和不成熟的市场操作手段,极大地滋生了第三终端市场主导者(乡镇卫生院、社区门诊等药品采购负责人)的畸形心理,不用非常规手段就很难打动他们参会订货,这给本不成熟的第三终端市场操作加大了难度。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不创新、不变革就无路可走。

细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正当国内部分医药企业开始将第三终端市场视为“鸡肋”的时候,以做事严谨、规划细致而闻名的医药行业国际巨头(如辉瑞制药、西安杨森等)却在有条不紊地挺进这块市场。而从操作手段上来看,这些有备而来的强势企业完全摆脱了传统的“会议营销+吃喝送礼”的传统操作模式,它们采取“学术推广、事件营销、品牌推广”等手段,往往首先选择第三终端市场中的社区门诊发力,并不断将这种模式移植到有一定规模的乡镇卫生院等,从而有条不紊地在第三终端市场扩大着企业的品牌效应和产品销量。

与此同时,国内一些强势企业也在慢慢转变自己的第三终端操作策略,如辅仁药业集团今年年初推出的“红宝书计划”,其实质就是通过与地方卫生管理部门联合建立“不良反应救援和集中上报”机制,从而有效覆盖河南、山东等优势区域的第三终端卫生院和诊所。通过申报药品不良反应,乡镇监控站将获得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基金,这样就将区域内的第三终端机构纳入企业的市场战略链条,逐渐扩大了其药品在第三终端的认可度,提升了产品在计划覆盖区域的市场空间。

由以上的案例不难看出,第三终端市场在此次医改方案的重点诉求下,市场规模和需求习惯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从以低价普药需求为主,转变到越来越注重产品品质和品牌;同时随着农村基层经济条件的持续改善,新特药的比重在第三终端市场的用药量也在不断提升。要把握这样的机遇,再次确立国内医药企业在第三终端市场的领先地位,是考验企业市场操作能力的时候了。

启示三: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大考

“建立由中央政府确定的基本药品名录,退出药品集中招标体系,定点生产、直接配送、统一定价,

并由政府扶持提高基本用药的报销比例。”

关键词:“基本药品制”

上述“基本药品名录”中的基本药品要定点生产,直接配送。这一过程涵盖了两大医药行业主体:生产企业和商业流通企业,因而基本药品制度的出台也将是对两者的一次大考。

首先,对于医药生产企业,特别是基本药品名录所涉及到的普药生产企业,要想占据较大的市场空间并获得长足发展,必须要获得基本药品的生产、配送资格。之后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考虑,这也是在基本药品制试行过程中已经体现出的问题――基本用药的统一标价,影响了企业在临床市场获得高利润的需求,因而基本药物在临床市场的销量只占到其全部销量的20%左右,与整个临床市场的巨大空间极不相符。而占到基本药物销量70%以上的OTC市场,其本身用药规模又很有限,这样无形中缩小了企业药品的销售空间。

因而,临床市场不能实现医药分家、灵活采购,基本用药很难提升在临床市场的销量,对医药生产企业反而是一个负面的影响。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大批企业由于无法入出境围基本药品生产资格而遗憾不已;另一方面,入围企业也因为基本药品销售空间受到诸多条件限制、市场不能有效放大而闷闷不乐。这种“双输”的局面,对于生产企业的经营信心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其次,对于商业流通企业,在国家统一定价之后,对于习惯了动辄“几个点费用”的医药商业企业而言,基本药品较为透明的费用空间会对定点配送企业有多大的诱惑?这是一个未知数。而临床、药店等配送对象究竟会有多大的药品需求空间,对于以量取胜的商业企业来说,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

显然,对基本药品的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来说,机会和问题同时存在,基本药品制将考验企业的协调、适应能力。

启示四:临床市场或将洗牌

“改革公立医院的现有的以药补医模式,规范运行机制。”

关键词:“医药分家”

对公立医院的改革,主要是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逐步向“医药分家”方向转变,尽可能地降低患者的用药费用,从而解决医疗体系中的医患问题。这样一个医改方向从政策层面预示了:我国目前医院临床药品采购、使用的操作模式将会进行重大调整,临床市场必然会出现较大的变化。

对于这样的趋势,笔者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南京医药的“药房托管”模式――通过企业托管医院药房,企业进行自主药品采购,大大降低了临床用药费用,同时企业在集中采购过程中也获得了不菲的收益。虽然这种模式遭到了不少地方医院的反对,但是最近,南京医药在全国市场的扩张步伐骤然加大,已经完成了对河南等市场的进入,这初步印证了“药房托管”模式的未来前景。而不久前,国药控股河南九瑞实施“药品集中网上公开采购,然后集中配送”的战略,也印证了医药临床市场新时代的到来。

临床医药关系的变革,直接影响的就是医药临床模式的变革。在医院临床渠道,以代金销售等手段为主的企业的生存空间也会进一步压缩,这势必对临床药品销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各种临床操作模式不断涌现:阳光采购、全省统一配送、招标挂网、药房托管等,这些模式的最终目的在于有效解决“临床用药价格虚高”的核心问题,也必将会对现有临床市场进行一次洗牌。

国内医药市场篇(5)

未来中国医药产业如何发展,市场竞争格局如何演变,医药企业如何应对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和洗牌重组,哪些医药企业可以获得未来的生存权,我们必须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进行理性思考,认真准备、积极应对。

一、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医药工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虽然仍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增幅已经呈现明显的背离发展态势,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逐年下降,2003年9.4%,2004年8.8%,2005年8.4%,2006年7.9%。

我国医药商业的销售利润率已连续几年徘徊在5-6‰,有半数以上省份的商业企业汇总性亏损,医药流通企业已经步入微利时代。

终端市场呈现三分天下的格局,2006年销售统计第一终端增幅下降,占比为44%,而第二和第三终端增长明显,占比分别为17.8%和38.2%。

医药企业GMP、GSP改造和并购重组等并没有使医药行业多、小、散、乱、差的竞争局面得到实质性改变。另外,在民族医药企业效益普遍下降的同时,外资企业的竞争优势日趋明显,两大阵营的差距越来越大。

2006年可谓是医药行业的多事之秋,药品质量与安全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治理商业贿赂医药行业首当其冲、国家药监局地震让整个医药行业蒙羞、药品持续降价进一步殃及医药企业和消费者、继医院招标之后挂网采购和二票制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点运行、针对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问题,媒体的不正当宣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时间医药行业成为万人所指的众矢之的。

2007年,一方面国家将重新修订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价格管理办法、药品广告管理办法等法令性文件,反商业贿赂、药品降价、招标、挂网、同质化市场竞争等外部因素将继续影响医药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研发投入不足、产能严重过剩、生产成本上升、银行还贷压力加大等内部因素将继续左右医药企业的命运。

二、 西方产业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北美产业的摩根时代(1880-1920年)是西方产业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期间的市场竞争状况和产业结构调整对我们今天医药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当时的产业竞争格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厂商林立,恶性竞争,价格战硝烟四起,市场秩序混乱,全行业亏损,产业整体失效,行业内厂商生存维艰、一筹莫展。

金融资本家JP摩根奋起自救,驱动、主导美国产业大重组。JP摩根收购卡内基钢铁公司,吞并785家小型钢铁企业,成就了著名的美国钢铁公司,资产达到15亿美元,是世界上第一家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控制美国钢产量的70%。

随后洛克菲勒推动40多家石油公司组建托拉斯,形成美孚石油,杜兰特推动200多家汽车企业合并成通用汽车,与福特共掌汽车产业秩序。这一轮产业重组浪潮几乎波及到所有的工业部门,金属原料、石油、金属加工等行业尤烈。产业过度竞争的格局被彻底改变,规模经济性得以实现。美国现代大工业崛起,彻底拉开了跟欧洲工业的竞争力落差。

美国医药产业同样经历了这一产业重组过程,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医药企业数量曾经达到3000余家,在随后的20-30年里有近半数医药企业退出了市场,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市场竞争和并购重组,美国医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市场集中度大幅提高,今天的美国医药企业数量只有几百家,他们或是竞争力极强的跨国医药企业集团,或是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

纵观西方产业史的发展与变迁,中国医药产业正处于北美产业史的摩根时代,以史为鉴,我们可以预测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低成本竞争常态化、长期化:首先由于我国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产能严重过剩、仿制药激增等问题,导致低成本竞争成为医药企业生存的主要手段,其次,在药品营销价值链中,医院占据主导地位,医药工商企业的谈判能力较弱,利润空间狭窄。第三,能源和原材料涨价、药品降价和营销费用的不断上升,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2、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截止2004年12月11日,中国医药市场已全面对外开发,目前外资企业占据医院高端市场的半壁江山,在OTC市场亦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国内制药企业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已是医药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

3、并购重组将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从产品经营到资本运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逻辑,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甘心通过市场竞争的手段被淘汰出局,最终只有借助资本的力量才能改变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推动医药产业的重组与升级。

4、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品牌化是企业创造核心价值的重要手段。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制药企业的市场份额高达45%,排名前10位的药品占全球药品销售总额的10%,研究表明,在世界著名制药企业中,大品牌产品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与其价值增长倍数呈明显的正相关。规模化是企业实现成本领先和规模效益的重要前提,国家统计局曾在2003年针对国内中药企业做过一项调查,中药企业销售规模与其平均销售利润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当企业规模达到5-10亿时效益最佳,低于或高于这个规模区间的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专业化是充分利用资源、建立品牌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专业化发展方向可以进一步分为治疗领域专业化、产品类别专业化、营销手段专业化等。

三、未来哪些医药企业可以获得生存权

21世纪是生物医药快速发展的时代,医药行业是伴随社会发展和人们健康需求持续成长的朝阳行业,中国医药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将会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市场竞争、并购重组的结果必将使一些不具备竞争能力的企业淘汰出局,也必将使一些优秀的制药企业脱颖而出,那么哪些制药企业可以赢得下一轮市场竞争,获得未来的生存权呢?笔者认为以下六类企业值得关注。

1、稳健成长的合资医药企业:合资医药企业在中国发展多年已经建立起强大的营销网络和良好的品牌形象,这是长期市场培育的结果,更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基础。另外,合资企业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新产品的持续开发与上市成为企业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运营领先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合资医药企业在中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具有综合实力的大型医药企业:国有大型制药企业具有较雄厚的产业基础,它们并不缺乏产品、技术、人才和资金,缺乏的只是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体制决定观念,观念影响机制,机制制约发展,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困扰企业发展的机制问题必将得到解决,企业内部多年积淀的资源和蕴藏的潜能将会释放出来,进而转化为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3、专业化发展的中小型医药企业:通过聚焦某个细分市场或产业链的某个环节,以产品、技术和品牌建立并持续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走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是我国中小医药企业战略发展的主要方向。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和各地市场发展不均衡,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中小医药企业将与大型制药企业形成舢舨与航母和谐相处的共赢局面。

4、具有国际化能力的特色医药企业:许多国内制药企业跳出国内同质化市场竞争,放眼国际市场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如浙江的海正药业和华海制药等化学原料药企业,它们的有些产品已成为国际医药产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国际市场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但是应当看到目前中国医药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还不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我国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经明确提出了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方向和目标。

5、具有卓越管理能力和执行力的民营医药企业:民营医药企业具有灵活的运营机制和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迅速崛起,目前已经成为支持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家多半是创业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矛盾,集权与分权的矛盾表现较为突出,成为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正如发达国家的家族企业一样,当中国民营企业真正度过了家族性企业的管理关后,将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国内医药市场篇(6)

2007年中国经济仍将持续向好,尽管在国际市场上面对人民币升值,国内医药市场药品降价、成本费用压力仍然存在,但拉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仍未改变,药品终端市场依然旺盛,医药行业的发展将继续呈现较好的增长态势。

(一)在国际、国内市场推动下,产、销继续较快增长

2007年国际医药贸易,尤其是对原料药及中间体的贸易需求仍将稳定增长,目前,已明确了卫生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医改方案有望在2007年出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正在各地推广。根据“十一五”规划,2007年的覆盖面将扩大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80%,农村市场医药消费的巨大潜力正在逐渐显现。因此,虽然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可能降低医药出口的竞争力,但随着国内外医药需求的稳定增长,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医药工业的生产、销售仍将继续以较快速度增长,2007年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的增长率将保持在18%左右。

(二)在市场和政策环境推动下,医药行业面临重大调整

为解决当前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国家正在加快医改进程,加大医药购销环节商业贿赂的打击力度,整顿药品研制、生产、流通秩序,在医疗器械领域实施GMP认证试点。为提高三废治理水平,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清洁生产,国家发改委、国家标准委新近了《医药产品取水定额》,2007年还将在出台《制药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行医药工业的资源和环保新标准,提高行业门槛。

随着医改的加速,社区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发展,将改变目前药品消费过分集中于城市大医院的市场格局。各项政策和医药专项的出台和实施,使医药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等各环节上的运作方式都面临重大调整,行业资源将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行业进入门槛,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行业的未来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成本上涨和药价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效益增长不容乐观

能源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瓶颈,同时也是医药行业在未来中长期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挑战。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提高的同时,医药产品的价格持续走低。在2006年的3次实施药品调价之后,2007年1月又了354种药品实施调价,尽管在药品价格的调整中区分不同药品,采取有降有升的政策,但中长期内国内市场药品价格的总体趋势仍将呈现下行趋势。

从发展趋势来看,医药行业效益持续20多年高速增长的态势正在发生变化,效益水平趋降,进入平稳增长期。2007年,在深入展开整顿与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和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大背景下,医药行业经济效益水平将维持在10―12%水平。

根据2006年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和当前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预计2007年1季度的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增长率保持在18%左右,与2006年全年水平持平,同期利润增幅将会在8%左右,仍将处于历史的低位。

二、2007年工作重点和政策建议

(一)鼓励创新,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积极制定有利于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加大对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创新体系;扶持一批优势企业,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从仿制为主向仿创结合,逐步走向自主创新发展道路。

(二)加快技术创新,进一步挖潜降耗

在生产成本上升、药品价格走低,企业盈利空间受到严重压缩的不利形势下,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和工艺改进,重视新工艺、新技术包括清洁生产工艺、污染治理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重视以先进技术、适用技术改造和提高老产品的技术水平,开发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深加工产品,淘汰落后工艺、落后设备和落后产品。同时,进一步挖潜降耗,节约水、电、粮等基础资源,节约化工原料,以消化成本上涨因素,提高经济效益。

(三)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制定相应办法,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农村医药市场开发,逐步解决农村用药难的问题,进一步拓展国内药品市场。

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国外市场需求,建立医药产品出口信息平台,加强医药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指导医药企业境外注册和相关认证。在“十一五”期间,设立医药制剂产品出口专项,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产品出口,提高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产品走出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企业和资本走出去发展模式,大力开拓国际新兴市场领域;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妥善应对国际间的贸易摩擦。

建立完善的境外投资管理监督机制,简化审批程序,主动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对重点企业在对外投资信贷、海外投资所得税、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研究制定药物制剂出口的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疗效确切、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制剂产品出口,提高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深入开展医药政策研究,为医药发展良创造好的外部环境

对近年来医药产业政策的实施进展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研究当前医药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下一步医药改革提供政策性意见。加大政府卫生投入,积极稳妥地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推广,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和使用等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在定价、采购、税收等相关政策上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和临床供应;实施药品通用名处方制度;完善药品定价管理制度;加快医药“分开核算、分开管理”的进程,逐步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充分、合理地利用好我国有限的医药卫生资源。

(五)综合治理医药商业贿赂

各级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多方面采取措施,多管齐下,继续全面展开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综合治理,积极探索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惩治和预防相结合的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创造公平的药品市场竞争环境。

(六)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

根据国务院要求,继续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坚持整顿与规范相结合,围绕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四个环节,突出重点品种和重点地区,严格准入管理,强化日常监管,打击违法犯罪,查处失职渎职,推动行业自律,尽快扭转药品生产和流通等领域监督和管理混乱局面,确保药品规范生产和上市质量,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感普遍增强。

国内医药市场篇(7)

近年来,我国医药工业发展相当迅速。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9年中国医药医药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大关。据预测,2010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将增长23%,已步入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的上升阶段。但其中一些问题不解决,将严重阻碍其发展。

中国医药产业的四大短板

医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复合产业,可中国医药产业当前主要面临四大短板。

市场控制力下降

近年来,跨国企业在华扩张步伐明显加快,销售额约占整个医药产品销售额的26%~27%,在华医药领域的投资不断扩大,包括辉瑞、葛兰素、诺华、拜耳等全球前20大制药企业均已在华投资设厂=有的还建立了较大规模的研发中心,并把触角伸向药品批发领域。

由于外资企业在批发、分销、配送等方面的优势,其生产的药品和进口药品已占全国大城市医药药品年销售额的60%~65%,市场控制率不断增强。中国医药流通企业普遍存在销售半径短、规模小、流通成本高和经营管理不善等弊病,很容易被外资整合,预计未来几年外资的市场控制率将会进一步提高。

技术研发力不足

医药制造业作为典型的高技术产业,企业需要强大的研发投入来支撑其发展。

在专利数量方面,国内医药企业在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还存在大量的仿制的问题,目前我国医药有效专利数量少,从我国制药企业生产的品种看。98%以上为仿制药。国内的专利申请大部分为方法或用途等非基本专利申请。

反观那些在华的外资企业,自“十五”规划以来,在华申请量排在前6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日本、德国、瑞士、英国和法国。其中,美国在中国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遥遥领先,以每年增加100多件的数量在我国申请药品专利,在所有外国申请的总数中占1/3以上。

在化学合成药和药物制剂领域,国外申请明显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化学合成药领域,外国申请量占据了该领域总量的91%;在天然药物方面,尽管我国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但技术含量相当低,离中药现代化的要求差距很大。在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方面,我国非职务发明的申请量远远大于职务发明申请量。从而导致国内的专利申请中技术含量高的较少。

产品创新严重不足,在高端市场,几乎被外资企业占据。在生物制药上,中国只能走仿制的道路,根本无法在技术上与欧美等国家抗衡,唯一的希望寄托于中药创新。但长期以来由于中药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不足,发展结构失衡,致使中药新品种市场竞争能力不够,传统品种增长乏力,中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产业规模化不高

目前,我国的医药产业还处于相对分散的阶段。在制药工业领域,世界制药前十强的集中度为40.13%,而我国为13.5%。我国目前有4768家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但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总数的80 09%;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医药企业只占1.52%。在医药分销领域,前三强的集中度为20%,仅相当于美国和日本10年前的水平。在10年内,日本的医药商业前三强集中度从21%提升到67%,美国从31%提高到96%。在药品零售行业,我国连锁前三强的规模占零售市场的5.97%,分店数占总体的2.6%,而美国的连锁前三强的这两个比例分别为60%和40%。

贸易竞争力下降

1999-2008年,我国医药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呈下降趋势,2008年的医药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由1999年的0.34降至0.19,下降明显。自2009年3月份以来,我国对欧洲医药保健品贸易由顺差反转呈现逆差,全年逆差金额为8.64亿美元。

从分类产品看,生化药、医用辅料及植物提取物进出口增长明显。其中,生化药出口14.46亿美元,同比增长60.22%,高居出口增幅之首。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医药产品出口出现下跌走势。西药原料首当其冲,出口165.6亿美元,同比下跌4.53个百分点,位列跌幅第一。中成药进出口均出现萎缩,出口和进口同比分别下降4.23%和3.88%。

从出口目的国或地区看,美国、日本、印度、德国和韩国依次为我国前五大出口地,占我国对外出口46.6%的市场份额。其中,对美国出口62.38亿美元,同比下降0.06%。在排名前20位的国家或地区中,我国对荷兰、巴西、印尼等国家的出口与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相对明显,降幅均超过6%。

从进口国家或地区看,我国医药产品的进口大部分来自于发达国家,前5位分别为美国、德国、日本、瑞士、法国。其中,美国以35.6亿美元的进口额稳坐我国对单一国别进口第一位,同比增长15.3%。我国对德国、法国和比利时的医药外贸都出现了较高逆差。

发展环境不容乐观国内市场竞争无序化

在国内,我国医药企业竞争无序化严重。从2006年开始,中国医药市场转入全面竞争的“寡头经济”,大型医药企业相继出现,但国内市场的竞争仍处于无序化状态,同时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的现象愈演愈烈。

我国制药企业的新药研发以仿制为主,只能生产通用名药物,获利微薄,产品难以打入国际市场,而且,仿制药频繁发生专利争端。目前,我国内地医药企业约97%的产品为仿制药。数据显示,2001-2010年。包括治疗溃疡、降压调脂、抗菌、抗肿瘤等35个总销售额超过800亿美元的畅销药品的专利保护集中到期,使中国制药企业面临“无药可仿”的窘境,将面临重新选择产品和行业洗牌的窘境。

跨国药企已从过去单纯以注重产业投资为主向产业投资与研发投资并重转变。在全球新一轮医药产业转移的推动下,跨国药企在华投资行动愈加频繁,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其中,阿斯利康已决定将其原料药生产基地转到中国,这标志着由外资加快进入带来的新竞争格局即将形成。

大力发展仿制药的生产模式导致企业进入门槛低,利润微薄,又面临专利争端的风险,其根本的原因是缺少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惟有突破自主研发才能解决产业无序化竞争的问题。国内部分实力较强的医药企业为了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率先走出国门,但在海外市场的发展状况还有待观察,特别是与国外先进医药企业存在差距,竞争更加激烈,生存状况仍然艰难。而目前,外资占领国内医药行业的状况愈演愈烈,从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到品牌数量逐渐渗透,从资金依赖到技术依赖,这将为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构成极大

的障碍。

国际市场竞争环境恶劣

在国际市场上受到的出口限制措施较多,如贸易救济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侵犯等,使我国医药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恶劣。

不少国家因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出于维护本国企业利益的考虑,对中国制造产品,特别是低端医药产品加以限制,对华采取贸易救济措施明显增多。

2009年,我国医药保健品行业的贸易摩擦主要是集中在国外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上,发起案件有4起,涉案产品包括一次性注射器、青霉素工业盐、葡萄糖酸钠,涉案金额1.4亿美元,涉及的国家有阿根廷、印度以及欧盟。其特点为:一是涉案产品范围由原料药扩展到医疗器械类产品。以往,我国医药类产品遭遇国外反倾销调查的产品90%以上是西药原料药,而自2008年下半年,我国一次性注射器被巴西、乌克兰分别提起反倾销调查以来,2009年9月阿根廷又对同一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为458万美元。二是涉案的国家从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扩展。以往,医药类产品主要国家是印度,从2008年开始,一些新兴市场如巴西、乌克兰和阿根廷也开始对我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三是涉案金额逐年增加。2006年以前,个案的涉案金额都不到1000万美元,2006年印度对青霉素工业盐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为9950万美元,2007年印度对头孢曲松提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为1560万美元;2009年印度对我国生产的青霉素工业盐提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达1.3亿美元,成为国际上对华医药产品反倾销涉案金额最大的案件。四是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反复提起反倾销调查,如一次性注射器在前后一年的时间内就有3个不同国家提起反倾销调查,而印度对我国青霉素工业盐也已3次提起调查。

我国医药出口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基本有技术法规和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包装和标签规定。鉴于以美日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苛刻的技术标准、多样的技术法规和繁杂的合格评定程序,我国的医药产品往往难以符合其要求,无法进入其市场。此外,发达国家还经常对药品的技术法规和标准等进行修订和补充,我国医药企业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出口就会受阻。有些技术标准虽然不对医药产品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由于国外制定的技术标准相对较高,我国的医药企业为达到其标准就必须进行较大的没备和人力的投入,并支付昂贵的认证、注册、评审等费用,在客观上增加了医药产品成本,从而削弱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了跟踪最新的技术标准,部分医药企业还需要不断地追加投入,这些都使得医药产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降低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减少所获得的经济效益。

目前,世界很多国家都颁布了反垄断法,旨在调整限制竞争的行为,实行保护竞争和反对垄断的经济政策。美国对华维生素c反垄断是我国医药产品在海外遭遇的第一起反垄断调查案件。维生素c产品在我国医药出口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历年来都是我国在医药出口额最高、创汇贡献最大的产品,也是目前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品。本案在美国结束后,欧盟国家对相同企业提起了在欧盟法下的反垄断诉讼。这个案件对涉案企业的打击非常严重,几乎改变了世界维生素生产行业的格局。

政策助推产业升级

针对目前国内现有的医药产业发展的环境,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批针对医药产业的政策。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的公布,可谓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将对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政府主导下的投入增加为做大做实医药行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并间接带动个人和社会医疗卫生支出,医药市场将得以扩张,有助于振兴行业发展。此外,创新能力是医药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源,而这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因此政府投入的增加将切实保障医药行业的创新能力,提升医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是新医改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将以杠杆效应拉动医药消费需求的增加,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遇。

新医改方案中关于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的内容一直备受医药企业的关注,对基本药物配送和供应的内容进行了彻底的改动,了统购统销的思路,改为将基本药物供应回归市场化,并将招标采购权下放到各省,将基本药物采购与各省药品挂网采购接轨。

药品定价制度历来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难点和热点。《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定价的思路和范围,并在新药、专利药以及仿制药的定价机制上做出了新规定,有利于规范医药行业的价格监管。《意见》提出,“对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定价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对仿制药品实行后上市价格从低定价制度,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此外,严格控制药品流通环节差价率也是政府监管的重点。

促进和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建立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医药产业自主创新,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中医药行业的促进和扶持政策将扩大中医药的市场份额,对优质中药企业是重大利好。2009年2月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实施《中药品种保护指导原则》(下称《原则》),对中药行业的影响较大。

《原则》主要在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增加了现场核查的内容,完善申报资料内容,提高中药延长保护期门槛,进一步明确同品种保护的要求。此次调整的内容都是中药品种保护申请评审中的重要环节,意味着今后中药品种申请保护尤其是即将到保护期的品种申请延长保护将受到严格的控制。

事实上,中药低水平生产和产品质量问题既是新形势下中药保护存在问题的根源,也是中药品种保护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中药保护品种存在至少7年的保护期,期满还可以通过简单改造而得到续保,这使得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更愿意简单改进成熟技术而不去创新。从这个角度来看,原有的中药品种保护的行政保护方式反而抑制了中药创新。《原则》的实施对中药创新是一种鼓励和支持,具体体现在初次申请保护和同品种申请保护尤其是申请延长保护期的中药品种门槛的提高上,这也是国家对中药品种进行保护的初衷。

据《货物出口许可证管理办法》和《2009年出口许可证管理货物目录》,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公告《2009年出口许可证管理货物分级发证目录》(下称《目录》)。《目录》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青霉素工业盐、维生素c、柠檬酸三大原料药出口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