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1 09:21:10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现状;路径;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242-0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使命,标志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不容忽视,且势在必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其说是一种灌输、传播过程,不如说是一种沟通过程。

(一)沟通

沟通,是一个经常使用的词汇,本指开沟以使两水相通。例如《左传·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杜预注:“於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后用指疏通彼此的意见。例如胡采在《在和平的日子里》写到:“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和英雄人物的思想心灵之间,总是比较容易沟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对沟通的学术定义不下150种。沟通,在英语中的对应词是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一词除了可以翻译为“沟通”外,还可以翻译为“交流”、“传播”等之意。所以,通常意义上的沟通和英语中的communication的含义并不完全对等。

一般说来,沟通就是发送者利用一定的渠道(媒介)将信息发送给接收者,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社会沟通学认为:“社会沟通是指社会活动中人们通过社会信息传递进行社会意识交流的行为和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这两个概念,物质交往就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精神交往便是精神生活和精神关系。沟通所涉及的是人们的精神交往。沟通,一般包括以下三要素:一个明确的目标;达成共同的协议;沟通信息、思想和情感。

(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概念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好多学者做过研究。肖述剑(2006)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以语言、符号为媒介所进行的思想信息和情感的双向交流与互动。谷佳媚(2009)写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选择特定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进行的思想、政治、道德信息的双向交流和情感互动过程。邓劲松,王娟(2010)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情境中.沟通主体之间以教育内容为中介,以语育、符号等为媒介所进行的双向交流与思想互动。

综上所述,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定义已有科学界定,虽言语或措辞稍有不同,但内容比较一致。

(三)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理论支撑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指具体的某个人,而是指抽象的人。根据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脑力与体力充分而协调地发展。从人的个体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自由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素质的提高,表现为作为整体和个体的人的生理方面、心理方面、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和完善。所以,该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目标提供了理论支撑。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在马克思看来:人始终是主体。人是自然的主体,是认识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并一再强调人作为主体应该发挥主体性。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人的主体性便是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着眼于沟通二字,则说明教育对象也应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所以,该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

3.马克思的交往理论。马克思的交往思想初步形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系统的表述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交往思想主要内容为:交往和生产是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实践既是一种主客体间的对象化活动,又是主体间的交往活动。交往可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定位提供理论支撑。显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交往行为,隶属于精神交往,双方需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愿意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给对方,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理解,并通过平等交流,认真沟通,达成共识,最终促进彼此思想道德境界的提高。

4.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明确指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是一个总目标{10},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他主张用民主的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强调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他还指出:共产党人在劳动人民中间进行工作的时候必须采取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决不允许命令主义态度和强制手段。此外,他还提出了一系列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例如在思想认识方面,要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所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也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撑。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教育者要学会聆听,实事求是,创造和谐的氛围,在广开言路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在众多的思想中择善而从,使教育对象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树立正确认识。

5.其他学科的理论借鉴。石晶(2010)指出:施拉姆的沟通理论,戈登和吉诺特和谐沟通理论,哈贝马斯的教育交往理论,周哈利窗理论,都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张萌(2010)则认为:首先,“礼”是规范交往沟通的准绳。儒家将交往沟通中所涉及的关系概括为五伦七教(父子、兄弟、夫妇、长幼、君臣五伦和父子、兄弟、夫妇、长幼、君臣、朋友、宾客七教)。其次,古人交往沟通的心理起点是“信任”与“和谐”。在儒家文化中,提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把仁、义、礼、智、信“五常”作为基本的人伦,规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上,儒家文化特别讲求和谐处理人际关系,大宗师孔子提出“仁”的思想,“爱人”的主张,“和为贵”的思想,构建了中国古代人际理论大厦的基石。

实际上,心理学的好多交往理论也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提供借鉴。

(四)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原则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原则,好多学者做过研究。邓劲松,王娟(2010)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四大原则:导向原则、民主原则、适应原则和弹性原则。闵绪国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应坚持以下原则:平等原则、尊重差异原则、适时引导原则、积极倾听原则。哈贝马斯认为:理想的沟通情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每一个说话者和行动主体均可参加讨论;各人均可质疑任何提议,可在讨论中引入任何提议,并可表达其态度愿望和需要;没有讲话者会受到外来或内在的禁制而不能行使上述的权利。

(五)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现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现状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现实情况。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方面,也要看到消极方面。因此我们在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取得新进展的同时,还要总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存在不足的原因,为我们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提供依据。李雯清(2006)通过问卷调查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现状进行了实证,揭示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问题的表现:重主体轻客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隔离;重理性轻情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情感缺失;重灌输轻沟通,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呈静态、单向化趋势;沟通方式单一、沟通渠道相对闭塞。吴耀华(2006)认为: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比较复杂,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沟通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地位和角色的差异,背景与经历的迥异,理解与接受的偏差,渠道与技能的不当。杨春英(2007)指出: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无法克服沟通障碍而导致沟通失效的例子并不少见,其沟通失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由于教育者的原因形成沟通障碍,于教育对象的原因形成沟通障碍,由于教育方式的原因形成沟通障碍。

(六)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路径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路经研究,不同的学者从头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王娟(2011)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要素的优化(主体、内容、媒介和情境),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的优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环境的优化。雍楚婷和张景书(2012)认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渠道包括四个部分: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平台,切实抓好两个群体,即学生干部和党员,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环境。侯玮(2011)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联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桥梁,通过它可以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最终达到沟通思想、化解矛盾、形成共识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法包括以下四个:以尊重差异为出发点,采用积极倾听法,以诚实守信为出发点,采用情感沟通,以积极创新为出发点,采用网络传媒沟通法。李林英等(2011)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重视数字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深刻影响,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丰富资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以人为本,强化情感交流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手机短信,拓展手机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寓教于乐,创新数字化环境下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任亚洲(2010)等认为:实现师生有效沟通,教师的沟通观念是关键。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在与学生沟通中遵循以下基本理念:真诚地对待学生;放下架子、善于倾听;学一些沟通的技巧。丁萍(2009)指出:有效沟通应主意的以下六个问题:沟通信息要及时准确;沟通行动要快速敏捷;沟通态度要真心实意;沟通重点要集力用心;沟通信息要迅速反馈;沟通工作要持之以恒,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需要常抓不懈,切忌急功近利。

(七)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意义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必要性,重要性或者意义,不少学者有过论述。王娟(2011)指出:信息化呼唤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全球化期待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亟须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吴耀华(2006)认为:沟通是管理的必经之路,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教师必须在掌握大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避开沟通环节中的障碍,在有效沟通的原则下,利用灵活多样的沟通渠道,积极热情地与学生交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出成效,从而达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石立美(2008)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功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起的作用。作为一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及时全面地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以及教育反馈信息的功能,及时消除思想隔阂、调解利益矛盾的功能,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的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功能等。徐丽(2007)认为:沟通也是教育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从一定程度上讲,教育就是教育双方智慧、思想和情感的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效的沟通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关键,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实现。

总之,通过沟通,教育者能准确地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及心理需求,使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双方的有效沟通能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产生深厚的感情和思想共鸣,增强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认同和信任。另外,在沟通的过程中,通过交流思想、交换意见,还可以适时适当地引导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马凯,王歧山,等.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钟坚.社会沟通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篇(2)

【关键词】“微”视角;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路径

一、微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近年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最热门的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5.64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超过四亿,微博个人用户规模超过3亿,其中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亿,是连续两年来使用率增幅最大的手机应用。微博、微信之所以能够风靡网络,如此吸引人的眼球关键在一个“微”字。《广雅·释诂二》中曰:“微,小也。”微媒介篇幅有限,方便快捷,即时性强,给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提供了一个最佳平台,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微”视角分析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型沟通路径,有利于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合理建构,也有助于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微”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就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进行传递、交通,以使彼此理解对方的意见,并在相互交流中达成共识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主体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沟通客体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沟通介体包括沟通渠道和沟通环境两方面。从这点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主体间思想信息的传递和沟通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通过不断的信息传递,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了解彼此的意见和想法,增进相互理解,消除彼此的误解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提高教育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道德实践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非常较大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面教育沟通主体间的沟通意识明显增强,沟通方式和渠道也不断拓展,沟通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当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微媒介的广泛推广和使用给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沟通主体、沟通客体和沟通环境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沟通主体虚假——徒有主体之名,没有主体之实

随着“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也逐渐为人们接纳和采用,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也在形式上得以确立。但在微媒介时代,信息海量涌现,思想信息不再由教师单向发出传递给学生,学生们对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媒体等的各种信息加以判别、选择、整合和建构,形成了自身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再以信息的形式传递给他人。“学生不再是洛克笔下的‘白板’,也不再是任由教师灌输的‘知识容器’,而是具有将信息、经验、知识进行自组织而生成新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渴望获得与自身价值需要相关的思想信息而且迫切希望自己的价值观念被他人认同。遗憾的是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传统思维范式教育理念的限制,师生之间的沟通往往比较单一和传统。沟通内容上,教师所传递的信息一般具有权威性和不可质疑性,学生们只能被动地接受造成其被动地位并没有改变;有些沟通信息与大学生的价值需求相脱节或者大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维和认知水平也使学生的沟通积极性降低,主体性难以发挥。沟通方式上,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仍然维持在一对多的局面,一对一式的平等沟通还比较少;沟通渠道上,教师对以微媒介为主的信息沟通应对不足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认同。以上种种给我们呈现的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依然强势,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其名而无其实的状态。

(二)沟通客体僵化——理论实际脱节,缺乏主体建构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但理论课中的一些内容多是学生们从小学到中学都已学过的基本理论和思想,教材内容重复性比较严重;而且这些内容教条化严重,泛政治化明显,脱离学生实际,过于注重理论道德认知,忽视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规定的10条内容中,政治教育的内容有三、四条之多(如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式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等等),而对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内容缺乏教育主体特别是学生主体的参与和建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现实世界,各种真善美、假恶丑的现象同时并存,微媒介中又充斥着大量的良莠并存的信息,大学生是一个对社会敏感度和关注度非常高的群体,这些现象和信息必然会影响他们的思想建构和价值判断。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布鲁贝(R.s.Brubeck)曾指出,高等教育应该充实学生的思想,而不是形成他们的道德习惯。如果忽略现实世界,一味地传递一些预设的、空洞的、不贴合学生思想实际的沟通内容必然不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会被学生认为缺乏说服力而不愿意认同沟通内容。

(三)沟通环境缺失——缺少动态整合,形成无效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具体是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那些凡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并对其发生影响的外部因素,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环境置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之中,是指对具体的沟通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的总称,在宏观上主要指影响人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在微观上主要指影响人具体思想行为的生活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大众传媒等。“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教育环境与思想信息、教育主体之间却未能有效结合,成为了一个虚假的真空。比如两会期间“上海黄浦江死猪事件”等一些新闻热点问题在国家正式定性之前网络上会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微媒介时代的即时性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措手不及,很难及时应对沟通环境里出现的突况。

三、“微”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创新思路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不管从沟通主体,沟通客体还是沟通环境方面都可以透射出沟通机制的运作对于主体能动性的制约,因此必须根据新的时代背景与时俱进地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进行创新。在“微”视角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的新机制也需要从沟通主体,沟通客体和沟通环境方面入手。

(一)“微”视角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主体维度

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的主体虚假,有名无实的状况,必须要增强受教育者的沟通素质,提高他们自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首先,要树立大学生的沟通主体地位。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并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目标,了解沟通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重要性,摆正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化解沟通过程中教师主体强势与学生主体弱势的尴尬局面,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自觉沟通意识。“自觉沟通意识是指大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沟通活动中的自觉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课外交流等形式创造学生接触沟通信息的机会,鼓励学生自我表达,增强他们在实践中主动与他人建立沟通关系的能力,在沟通中的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会转化为学生们进一步参与沟通的主动诉求从而使学生们的沟通素质不断提升。最后,还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沟通心理素质。沟通是一个相互交流思想信息的过程,在沟通中由于观点相左产生矛盾或者发送信息得不到及时反馈都是不可避免的,要教育大学生正确看待沟通双方的关系,正确处理沟通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良好沟通心理素质。

(二)“微”视角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客体维度

从客体维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就要促使沟通主体、沟通环境和沟通信息有效结合,突出主体的建构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传递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沟通主体对思想信息进行采集、鉴别、选择、加工的过程,教师在对沟通内容进行选择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沟通内容要具有科学性。科学性是使沟通内容具有感召力的前提。比如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验证的真理,是具有感召力的科学理论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必须紧抓的主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就不能纠结于既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而应更侧重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这一理论在实践中的作用的介绍。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要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至于个别的论断,那末,无论马克思、列宁、和同志,都不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二是沟通内容要符合大学生的需要。社会的发展使大学生对民主、自由、现实等问题的关注远超过以前,他们更易于接受与他们心理需求相贴近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三是沟通内容要具有时代性。沟通内容要与沟通环境紧密结合,要能体现在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中人们关注对象的变化及特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的显性沟通内容就应该及时修订,要能反映出时代主题的变化,比如最近提倡的生态文明;还要多增一些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案例,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防止只讲“一面理”而造成的学生的不屑与厌烦。面对学校、家庭、社会中的隐性沟通内容,老师要敢于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时代话题给予判断、甄别、引导,传递给学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沟通信息。

(三)“微”视角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环境维度

在“微”视角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被压缩,由历史性变成了即时性,由绝对空间变成了相对空间。这样的沟通环境不再是单一的脱离沟通主体和沟通客体的纯粹的外界环境,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和环境等因素,在思想信息传递、接收、内化的过程中融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场“是指在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素质主导下,由教育主体、中介工具和环境要素等相互作用形成的,对受教育主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具有连续、持久影响力的信息介质。”在思想政治教育场内,主体、客体和环境共同构成了一种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氛围和人际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场是民主性和平等性的统一,教师与学生不再是沟通过程中不对称的双方,而是共同发挥主体能动性,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激励的平等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场是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统一,无论是宏观的国际国内环境还是微观的社会家庭环境,无论是祥和平静的现实环境还是波涛汹涌的网络环境,都会因为沟通主体能动性的增强而变得不再复杂与可怕。构建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场并不需要人为地制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道德真空环境,相反,它可以通过建构开放式课堂,凸显社会影响,让沟通主体在鉴别和辨析中不断提高沟通意识和能力,最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良性沟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浩.趋向复杂:“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进路致思[J].周口师范学院,2011(3).

[2] 朱新均.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论丛[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19-120.

[3] 布鲁贝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4]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6] 张萌.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篇(3)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医患沟通 人文教育 法规教育

住院医师规范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通过教育磨练,培养成合格临床医生的重要学习历程,培训的目标是培养出均质化,具备良好职业品质、扎实专业知识和过硬临床技能的临床医生,培训结束后的医学生能够独立承担本学科常见疾病基本诊疗任务,为各级医疗机构服务[1]。当前我国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生活的渴望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现有的医疗服务能力的供给跟不上需求,医疗需求与供给服务能力的矛盾突出。现有医疗水平因受医疗技术水平发展的限制,存在客观的局限性。由于存在医疗水平地域差异、地区医疗资源不合理配置、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科普知识的认知不够充分等多因素作用下造成了当前的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时有发生。部分医疗纠纷矛盾激化引发冲突,扰乱了正常医疗秩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2]。2017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全面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本文针对新形势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探讨在教育中如何加强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在人文教育、政策法规、医患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1 提高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医疗纠纷防范能力的必要性

目前中国特色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已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已完善,为培养同质化临床医师奠定了制度基础。新形势下的医学教育改革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医学生质量短板的医德素养和临床能力培养做出了任务要求[3]。经住院医师规范培训的住院医师首先必须掌握好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仁爱救助患者的职业精神,坚守职业操守[4]。既往我国医学教育重点强调专业知识学习,培养出的临床医生缺乏临床交流技能,人文关怀不足,往往只重视患者生理上的疾病,而忽视患者心理和社会因素,不能采取恰当的方式与患方沟通。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疗救治能力不断提高,原本在人类历史上肆虐多年的感染性疾病得到遏制。得益于检查手段的日益更新,医学研究由宏观深入到微观,许多之前未明病因的疾病得到剖析,疾病的发生机制逐渐明了,加之革新的治疗手段层出不穷,让一些被人们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疾病得到治愈,种种现状使得许多人认为似乎一切疾病都可以被人类征服。美好的医学前景使得人们对现代医学的期望越来越高,但现实医学技术能力的局限难以满足人们的所有美好愿望。西方医生特鲁多有一句被视为医学人文主义最具代表性的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铭言揭露了现实医生工作时常常遇到的状况,医生的工作不仅仅是治疗、治愈,在医疗救治能力有限的现状下,医生往往可能提供的更多是帮助和安慰。医学技术只是疾病治疗的手段之一,而医学人文的关怀鼓励,可能对于患者疾病的愈后更为重要。2017年9月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副主任曾益新在中国医学人文大会发言指出:“失去人文的医学是没有灵魂的。要充分认识加强医学人文建设的重要性,这既是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必然要求,更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的必然要求。”在当前现状下,社会对医疗服务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技术服务满足解除患者躯体疾病之外,还要求诊疗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体现在舒适的就医感受、良好的就医环境、便捷的就医程序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机构培养出的毕业生必须能满足社会需求,这对医学生教育培养提出更高的培养目标,因此在今后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除了对医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外,还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体现在人际沟通能力、政策法规、职业道德规范等多方面,以适应新医疗环境下的挑战[5]。

2 提高规范化培训医生医疗纠纷防范能力的探讨

2.1 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

人文道德的教育是道德解释、道德同化的过程。施教者通过施教过程中的言传身教,受教育者通过生活中的道德情感体验与所学所感相结合,将学习到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道德信念,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正确的道德价值体系,树立正确价值观。现代医患关系模式的转变,要求医生除掌握医学医疗技术能力外,还要具备同理心,医生在关注患者身体上疾病的同时,也要关注患者因疾病所带来的心理方面的变化,医生诊疗时能了解患者在就医时的复杂心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6]。医学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树立人文关怀的医学理念,让医学生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的关系,陶冶医学生的医德情操和人文素养。部分高校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和思想建设,培养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医德取向。以往我国医学人文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医学生在讲授过程中的参与度不够,教学效果往往不如人意[7]。当前国内部分高等院校主要采用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形式,进行以“贴近临床”为重点的教学改革,引入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临床见习等模式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并以此激发对医学探索的热情,此外还注重专业教师的选拔和培养,选拔德技双馨的优秀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通过带教老师言传身教,诊疗过程中体现出的精湛医术及为人正直的品德,对规范化培训医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还积极鼓励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三下乡”的义诊活动等,使学生对我国医疗事业的现状有直观的认识,在继承先辈悬壶济世人文关怀精神的同时,增进对患者和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

2.2 加强规范化培训医生法律法规的教育

现阶段,医疗领域中的各项活动均在各项法律法规的监管和指导下进行着。学习医学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医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生应熟知《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等与自己所从事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规范,明确自己在诊疗工作中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8]。在诊治过程中。医生应充分履行对患者的告知义务、保障患者隐私权,并严格遵照《病历书写规范》书写医疗文书。在遇到医疗争议及冲突时,有哪些医疗纠纷解决途径和渠道;医疗损害事件发生时,应如何应对和妥善处理。医学生还应学会合理运用法律法规维护医疗工作者和患者双方的权益,及时、恰当地处理部分医患矛盾。早年,我国在医学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相对欠缺,学生对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较为生疏,导致法律意识淡薄,缺乏遵循规范的操作在临床诊疗中时有发生。往往当问题发生、矛盾出现时,当事人才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违法违规的行为。作为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医学生兴趣的手段之一,培训机构可采取情景化教学模式,采用以案例或问题为导向的模式,以启发式的表达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身临其境地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此外,培训机构可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对案例进行模拟审判、答辩,由专家顾问对学生们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实践中,许多医院组织培训对象旁听医疗损害纠纷案件的现场审理,让学生对此类事件有更直观的认识,对相关法律知识的运用有更清晰的理解[9]。除上述提到的教学方式,举办法律知识竞赛也是提高培训对象法律意识的途径之一。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最终的着眼点均应在于切实增强规范化培训医生的法律意识,充分了解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在日后的临床工作明确知道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并尽力避免冲突的发生。

2.3 加强规范化培训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现行的法律法规规范下,医学家长主义已不再适用,患者依法享有的隐私权、知情权、选择权和权利。医生们在征求患者的知情同意时,需提供充足的信息来确保患者对风险、不良反应和其他替代方案有充分的认识。患方在明白和理解下,有选择是否接受治疗的权利。临床医生如何在繁忙的诊疗工作中,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受教育背景的患者进行高质量、高效率、充分有效的沟通同样是规范化培训医生必修功课。以往我国医学教育常常着重临床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对医患沟通交流能力方面的教育相对欠缺[10],医学生投身临床工作后,沟通交流技能的短板方表现出来[11]。临床交流技能除了医生对患者进行医学知识的沟通之外,还要包括情感、行为等各方面的交流。步入规范化培训的医学生正好处于从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角色转变的阶段,往往容易因缺乏人生阅历,沟通能力、共情能力等能力弱,难以与患方建立有效的信任合作关系。如规范化培训医生专业知识薄弱,缺乏临床经验,在与患方沟通交流时表现出不够专业、自信时,有可能失去患方的信任,造成临床工作难以顺利开展[12]。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都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的表现。”临床交流技能是医学生从事临床工作时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医生规范化培训阶段是临床医生提升专业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临床教学中为提高规范化医生临床沟通能力,教学单位可通过开展医患沟通技巧的相关培训提高医学生的理论水平,带教老师通过讲解分析诊疗过程中医患双方的心理特点,教导医学生如何寻找切入点,使用恰当的语言较快与患者建立信任的合作关系,对待不同患者时可以采取不同的接待方法及表述方式,沟通期间如何对患者做好关于疾病的发展、并发症、转归、预后等风险的先期心理建设[13]。除讲授理论知识外,还可通过适当的沟通训练,让规范化培训医生熟悉、掌握沟通技巧[14]。目前教学单位采取“一对一”模式对规范化培训医生进行培养,规范化培训医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日常临床诊疗工作,参与诊疗的同时在旁学习老师如何与患者沟通。此外可通过建立“标准化病人”角色扮演的培训模式练习锻炼规范化培训医生的沟通能力[15],通过自行扮演医患角色,体会患者在就诊时的复杂心理。全体参加培训的医生进行观看并做好记录,谈话结束后对谈话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针对问题进行改进,达到促进提高的目的[16]。在新型教育模式下,尽可能采用多样的教育模式,力求提高规范化培训医生的沟通能力,成为一个善于沟通的临床医生。

3 小结

社会的发展需求及当今医患关系的现状都要求医生必须掌握扎实过硬的临床技能和较好的医患沟通能力,这就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提出了更严格、更高标准的要求。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规范化培训医生是临床教学的培养目标。临床带教的老师应在临床中“言传身教,立德树人”为学生做表率,以感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学生,让学生时刻谨记“医学生誓言”,不忘初心,恪守行业道德规范。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合格医疗技能、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好医患沟通能力的规范化培训医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朱雯佳,苏懿,郭晓奎,等.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效果评估———以仁济医院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2):19-21.

[2]李香莲,陈莉.医疗纠纷现状调查及医患沟通的改进[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9):55.

[3]黎莉,邢方敏.政策解读《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J].南方医学教育,2017,(3):7-9.

[4]姚文华,李畅,项耀钧.以胜任力为导向住院医师人文教育[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7,24(8):769-771.

[5]罗银丽,何国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39(1):27-29.

[6]郝勇,韩慧,刘永富,等.如何在皮肤科临床带教中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32):25-27.

[7]周婷,张迪,吕嘉春.中美医学人文教育现状比较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12):1544-1547.

[8]雷宁.医患关系合同化的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18,(15):93-94.

[9]王文茹,高睿,吕爱莉.护理本科生法律法规知识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04,18(15):1348-1349.

[10]马柏强,吴益芬,陈红燕,等.大学生医学竞赛对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促进作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45-47.

[11]殷红.培养医患沟通技能在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华章,2013,(25):160.

[12]杨中华,杨屹,贾慧敏,等.小儿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临床交流技能培养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3):140-142.

[13]王聪慧.Mini-CEX在呼吸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0):49-50.

[14]杨荆,李利华,洪仕君.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路径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68-69.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篇(4)

(南阳市中心医院河南南阳473000)【摘要】目的 分析肿瘤科护士对姑息护理培训看法,将护士的年龄、工龄和对待培训的态度进行相关性分析, 以确定肿瘤姑息护理培训影响因素。方法 按照可行的方案,提出我国姑息护理培训内容及影响因素, 包括姑息护理概述、症状护理、心理护理、沟通交流、道德伦理,观念终末护理。护士的各种不良情绪;不完善的医疗制度;专业机构和专业标准的缺乏;护士的工作特点。调查对象根据经验和实际工作需要对内容的重要性做出评判。采用问卷调查我院肿瘤科60名临床护士, 回收有效问卷56份。结果

培训内容的重要性依次为: 沟通交流、心理护理、症状护理、道德伦理观念、终末护理、姑息护理效果影响因素分别是:护士的各种不良情绪;不完善的医疗制度;专业机构和专业标准的缺乏;护士的工作特点。沟通交流、心理护理是姑息护理培训的重点, 应着重提高年轻护士对心理护理、沟通交流、道德伦理观念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及相关能力【关键词】肿瘤; 姑息护理; 培训; 护士; 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86-01 人口老龄化加剧直接导致了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目前,癌症已成为人口死亡的重要因素,且大部分生活质量很差。这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姑息护理模式是处理这一社会性问题的有效措施。然而国内外研究[1]显示,护士对待癌症患者的态度是影响姑息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了解护士对姑息护理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是今后推进姑息护理的必要前提。WHO 对姑息护理做出了明确的定义, 即为对那些对系统的治愈性治疗无反应的病人, 给予积极的症状治疗和生活护理, 控制疼痛及其有关症状并对心理、社会及精神问题予以重视, 其目的是提高病人和家属的生活质量。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和癌症发病率的增高, 需要接受姑息护理服务的人群增加, 姑息医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分支学科。加拿大等国针对本国护理人员进行了姑息护理培训的相关研究, 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内容。我国李金祥[2]在姑息医学领域内展开了此项研究, 但针对于护理人员的培训还是空白。本研究旨在探索影响肿瘤姑息护理培训内容制定的相关因素和姑息护理效果的影响因素 确定培训重点内容,对培训有参考意义。1 对象与方法按照我国现状, 提出我国姑息护理培训内容, 包括6 个方面: 姑息护理概述、症状护理、心理护理、沟通交流、道德伦理观念、终末护理, 每个方面包括若干子知识点,根据。调查对象根据经验和实际工作需要对内容的重要性做出评判。调查对象肿瘤病人是当前接受姑息护理的主要人群, 肿瘤科护士的意见能集中反映姑息护理的专业知识需要。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 对某肿瘤专科医院的60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均为女性。回收有效问卷56份。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 10.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由于数据均为等级资料,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及非参数Spearman 秩相关检验。2 结果姑息护理各项培训内容的重要性分析统计护士对培训内容的意见, 以最重要的频数为依据进行排序, 依次为: 沟通交流、心理护理、症状护理、道德伦理观念、终末护理、姑息护理概述。护理人员的工龄与其认为心理护理、沟通交流、道德伦理观念培训的重要性成正相关; 护理人员的职称与其认为沟通交流培训的重要性成正相关。护理人员的学历与其认为6 项内容培训的重要性均成负相关。3 讨论沟通交流是培训的重点Saunders 等[3]在对癌症病人的研究中指出: 好的照护源于优良的交流, 包括医护人员与病人、病人与家属以及职业者内部间的交流。本调查结果验证了这一论断, 71.2%的护理人员认为沟通交流很重要, 28.8%认为重要, 其重要性居培训各内容之首, 显示了护理人员对该能力的重视, 也表明她们在此方面知识的不足。关于具体的交流技巧, 如与不同人群的沟通、沟通时的注意事项、矛盾的处理方式等, 尤其是语言和非语言沟通。调查还显示: 护士职称与其认为沟通交流的重要性成正相关, 即职称越高的护士越认为沟通交流的能力重要。职称越高的护士, 越容易成为科室的骨干或管理者, 需经常协调处理各种关系和矛盾, 如医护关系、护患关系、患者与家属的关系等, 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是处理各种关系和矛盾的前提, 同时, 由于姑息护理对象的特殊性, 要求护理人员更加注重与病人的交流, 洞察其心理变化, 给予心理安慰。因此, 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是从事姑息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技能, 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应加大这部分知识的比重。心理护理培训比症状护理培训更为重要,世界卫生组织在修订姑息医学定义时明确指出: 提高和改善病人及其家属的生命质量是姑息医学的首要目标。心理健康、症状缓解、舒适程度提高是衡量生存质量的重要方面, 但对于治疗无望的特殊人群, 心理安慰更为重要。作为在职教育, 姑息护理培训对象是具备一定护理技能的护士, 基本的护理知识不应是培训的重点, 而应突出姑息护理所特有的护理要求, 调查显示, 护士对于所熟悉的症状护理的培训需求不高。同时, 59.4%的认为护理人员自身心理调节很重要, 长时间在负性情绪的环境中工作, 护理人员应懂得压力的释放, 才能提高护理质量。而心理调节的常见类型、方式, 不同人群对不同应激的心理反应, 如丧亲者心理、临终阶段的心理及其特点、姑息病人常见的心理压力等以及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都应是培训的重点。护士的工龄影响培训内容的制定护士的工龄与其认为心理护理、沟通交流、道德伦理观念培训的重要性呈正相关, 即随着工龄的增长, 护理人员越能意识到这些方面在姑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由于本次调查的对象均为肿瘤专科的护理人员, 其工龄越长, 与病人接触的时间越长、频率越高, 对病人的需要以及认识程度相比于低年资的护士更深刻,更能领悟到病人潜在的深层次需要, 这与个体的阅历和经验有关, 尤其在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上。年长的护理人员更容易做到换位思考, 理解和容忍病人或家属的失控情绪或行为, 设身处地地为病人考虑, 从而与病人和家属形成更融洽的关系, 便于护理工作的开展。因此, 应着重提高年轻护士对心理护理、沟通交流、道德伦理观念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及相关能力。参考文献[1]C,eorgesJ.GrypdouckM.Moralproblemsexperiencedbynmwhen caringforterminally ill people.A Literature Review.2002(9):155一178.[2]李金祥.姑息医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 10.[3]Saunders J M, McCorkle R. Models of Care for Persons withProgressive Cancer[ J ].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1999,20:365- 377.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篇(5)

[关键词]专业课教师;高校德育;大学生;师生关系;全员育人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专业课教师是高校德育的主体之一,他们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使命,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他们在举手投足之间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笔者结合在重庆市高校范围内的几项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着重分析专业课教师这一德育主体的作用发挥状况及基本对策,以共同推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

一、专业课教师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

高校德育任务的完成,不仅需要辅导员、班主任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全员育人”,需要专业课教师发挥好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作用。第一,教书育人是专业课教师的基本使命。高等教育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域,“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作为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更有情绪、情感和情怀。学生们都是“向日葵族”,习惯朝着老师转。站在讲台上是一个心态光明的老师,教出的就是一群积极光明的学生。[1]社会上都是光明的建设者,这个国家必定有光明的未来。在专业课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其职业幸福感的来源,离不开他们在工作中所获得的成就感,而成就感的来源有方方面面的,比如,可以来源于优秀的教学质量,也可以出自可喜的科研成果,而学生的学业发展与品德成长也是重要的来源之一。教师站上讲台,任何时候都不是为了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完成“授业”的职责,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也就是强调的,要把“传道”作为教师第一位的职责,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第二,学时的分量决定了专业课教师德育的重要主体地位。根据笔者对调研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提供的本科学生培养方案进行的统计分析,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农、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近100个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性教学环节,总平均大概160学分。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占20个学分,其余的140学分都需要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以及不同形式的考试获得,也就是说,大学本科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任务中,至少有88%的学习是通过课堂获得的。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共计14个学分,占12个学科门类100个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的8%,可以说,作为大学生德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分比重上并不具备客观的优势,而其他课程占据了92%的比重,这也为专业课教师承担课程教学、进行德育提供了基础与平台。此外,如果不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或学时,大学本科学生需要完成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共计是2488个左右,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是288个,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比重约占课堂教学学时比重的12%。也就是说,大学生大概80%以上的课堂学习时间要与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外的其他专业课教师一起经历。因此说,专业课教师是大学生4年学习生活中的密切接触者与重要影响者,这就决定了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德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专业课教师在高校德育中具有独特优势。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高校里那些名师以及学生比较追捧的教师,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他们大多学识渊博、教艺精湛,特别是他们在专业学术上的研究和造诣,往往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服,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这也使得专业课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专业课教师在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专业课教师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发挥不够。经过访谈了解到,在“您觉得任课老师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外,是否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影响”方面,75%的受访学生认为比较必要或者非常必要。这说明大学生是需要专业课教师给予他们思想的引导和人生的指导。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要求,也需要专业课教师承担起德育职责,而大部分专业课教师也对自身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有明确的认知。但是,由于多数高校对专业课教师在德育中的具体职责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或制度要求,专业课教师往往仅从个人认识出发,在专业课教学中或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学生德育工作。很多专业课教师仅限于把课教好,课堂以及课间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加以解决的,也大多是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专业发展方向上的困惑,至于学生思想道德养成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往往不在专业课教师的解答范围之内。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专业课教师仅仅局限于完成“授业”的任务,而没有尽到德育的职责。第二,专业课教师与学工系统对学生德育的合力作用发挥不够。学工部门人员以及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由于在德育问题上的认识存在不一致,甚至有冲突的地方,使得二者在德育中的合力作用发挥不够理想,影响了德育实效。一方面,学工系统人员认为,他们开展的一些学生活动,需要专业课教师来参与,比如学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学工系统需要并邀请专业课教师的参与,而很多专业课教师则对学工系统开展的活动的目的、意义不够明确,认为牺牲个人业余时间参加学生的活动意义不大,从而参与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生德育工作的效果。第三,教师自身科研与生活压力较大无法顾及学生德育。当前专业课教师面临教学、职称、家庭等诸多压力,他们的课余时间更多会用于科研、做课题以及其他方面的事情,所以对学生德育的投入不多。我们调查发现,不少教师也认识到自己对学生确实没有很尽心,自己本着职业精神把课上好,学生没什么问题或者学生不来找的话,也很少主动去找学生,然后上完课之后就离开教室,基本上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但是据教师们反映,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因素与他们现在面临的各种压力有关,更多的时候是无法抽出更多精力去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和发展。

三、专业课教师发挥德育作用的对策

第一,从制度上保证全员育人的工作体系。首先要构建德育工作的组织体系。从学校层面而言,成立校党委书记、校长共同负责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在宏观上把握方向,制定学校德育工作总体规划;从学院层面,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中将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各项工作中,全力配合学生德育工作;从学生层面而言,畅通班级、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网络虚拟群体等各个学生组织的活动渠道,支持他们开展切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校园文化活动。此外,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合作推动德育工作的机制,促进学生家长、校友、企事业优秀人士等参与学校德育工作,一起努力帮助学生获得品德的发展与完善。其次,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德育使命感。我国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每一所大学、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使命。要通过各种教育培训加强专业课教师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目标、形势、任务和发展战略的了解,加强对教育学知识特别是德育知识的学习和了解,进一步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提高师德修养,使每一个专业课教师首先成为一名德育老师。再次,完善评价机制,实施师德建设工程。强调每一个教职员工参与学生影响的重要作用,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增强教师参与学生教育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建立对师德的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从具体工作要求到考核评价机制,再到奖惩机制有效衔接的完整工作体系,将全员育人通过师德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第二,从组织上畅通高校德育主渠道系统内外的沟通渠道。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各个部门之间彼此缺乏充分了解,学工、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德育主渠道系统内外的交流沟通也不够通畅,德育主渠道系统不了解其他部门在做什么,其他部门也不了解德育系统对其他系统工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总之,德育主渠道系统内外缺乏交流和沟通。因此,加强德育主渠道系统内外的交流和沟通,是形成德育合力的必要途径。在当前我国高校内部组织体系架构下,还是应该由三个层面在组织上进行协调。宏观层面,在学校宏观规划指导下,由学工部门、宣传部门、组织部门负责实施协调全校各个职能部门以及各个学院的沟通与交流。中观层面,各个二级单位、各个学院根据学校的规划与指导,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情况与学科优势进行学院层面的规划与协调,面向全体员工进行宣传和沟通,让每个层面的教职员工都了解学校及学院的育人目标,了解每个人的职责之所在。微观层面,各年级的辅导员、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与阶段需要,协调各位任课老师尤其是本科生导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这些层面的协调沟通,让每一个教师都能熟悉学校的德育目标,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德育使命,能够在日常的教学、学习、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带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第三,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促进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而且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充满关爱的师生关系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形态德育资源。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关爱学生成长成才。当然这种关爱并不是要放纵学生,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同时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不断以自己的关心为学生补给能量;要重视言传身教,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发挥好榜样的作用,专业课教师的榜样作用是青年学生学会关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无言向导和动力之源。只有在师生间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关系,才能使学生在被关怀、被尊重的感受中学会关怀他人、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同时,和谐师生关系需要双向的交流和反馈,如果教师一直进行能量的流动与消耗,却得不到积极的信息反馈,一定会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如果学生对教师的关怀麻木不仁,认为理所当然,也一定会让教师产生挫败感。所以,学生的关怀品质也需要培养,作为学生,对教师、对知识、对他人,都需要具有起码的尊重和敬畏,也只有尊重和敬畏,才能对自己、家人、社会、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未来世界的美好前景有着不懈的追求,并在对生命意义和生活意义的追求中,勇于担当该担当的责任和使命,实现人生的价值。

参考文献: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篇(6)

1.1德治的示范导向功能辅导员作为教育者,其职业本身具有示范性。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大学生群体本身具有向师性的特点,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着如沐春风的作用,无形中塑造着大学生的人格和形象。有人就提出,毕业班学生身上往往会体现出辅导员的影子。因此作为一名追求卓越的辅导员,良好的个人素质是德治的必然要求。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领路人,应先立身,塑造自身形象,提升自身素质,丰富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技能,这样才能发挥模范榜样作用,在学生中增强感染力和影响力,树立能力威信,让学生得到熏陶,自觉地向老师看齐。

1.2德治的协调沟通功能人与人之间离不开沟通,僵化的行政管理手段给师生间的划出了一条鸿沟,大学生对于老师更多是“敬畏”,甚至不理解、厌恶,这很大程度上是传统管理手段、教育理念所造成的。强调德治,要求辅导员把自己定位成:亲切如慈母、平等如朋友、严厉如严父。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赢得学生信任,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强调德治,可以协调沟通,消除“心理鸿沟”,使高校管理工作深入开展。我与学生的相处,注重平等,主动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他们接触各种高科技,沟通手段多元化,思维活跃,我会通过QQ、微信与学生交流,时刻关注学生最新动态,一方面为自己的思想充电,增长知识,跟进学生潮流;另一方面,可以尽早发现存在问题的学生,将危机扼杀在摇篮里。

2制度推动,依法治人

大学生管理工作在有情有义的德治前提下,自然也离不开有理有据的法治依托。法治,就是要使大学生的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让高校辅导员走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法治是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教师队伍都迅速膨胀,这使得高校的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势必需要一个完整、系统、全面的法制体系来进行管理。法治,是有力、有效、有序治理学校、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

2.1推行法治要求构建完善的管理体制推行法治管理高校,必然要求构建一整套科学完备的学生管理制度。首先,高校构建的规章制度应严格遵循国家法律和政策方针,将国家法律法规中有关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条文严格执行。同时,教育部的《规定》也是我们架构体系过程中最直接、最权威的具体管理依据。这些文件都是原则性、理论性较强的条文,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将这些条文加以具体实施需要高校将其明确界定,加以充实,转化为符合高校自身实际、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在构建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还应以服务学生为中心,以维护学生利益、学校利益为出发点,尽可能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制定的规章制度应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通过公示、汇编、宣传等方式,让学生知晓,保证其“知情权”,还可通过学生座谈会,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辅导员召开专题班会向学生解读规章条款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制度精神,使制度得以贯彻落实。

2.2推行法治要求把握好宽严尺度在推行法治的过程中,辅导员应遵循宽严相济的原则。中共中央16号文件指出:学校管理工作要体现育人导向,把严格日常管理与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这就要求辅导员在管理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尤其在学生处分问题上,应以教育为主,倾听学生心声,多加疏导,从根本上处理问题学生的问题,杜绝再犯,使其步入正轨,而非一味惩罚,治标不治本,最后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

2.3推行法治应畅通沟通渠道,建立监督机制推行法治,而非传统的“人治”,那就应抛开学校本位的传统观念,强调民主,实现平等交流。辅导员作为学校管理的一线工作者,一方面必须随时把握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最新信息,并及时反馈;另一方面,辅导员应积极贯彻落实学校相关法律法规,传达学校相关文件精神,使学生深刻认识,并加以遵守。可见,辅导员是学生与学校上层管理部门的中间桥梁,应努力保持学生与学校上层管理信息沟通渠道的通畅。学校可设立校长信箱,学生管理部门意见信箱,校领导、院领导接待日,听取学生意见和呼声,为学生答疑解惑,及时纠正管理部门的不当做法和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学生权益。随着网络的发达,学校可利用网络平台,接受学生监督,学生可采用留言的形式就相关部门提出疑问及批评意见,学校则应及时给予回复,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篇(7)

【关键词】思想建设;医务人员;沟通交流【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594-011加强思想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发生了很深刻的变化,这也给医务人员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有一些医务人员在糖衣炮弹的冲击下,其价值取向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思想上滋长了资本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思想。有一些的医务工作者在经济利益的吸引下,良好的医德逐渐消弱,责任感逐渐淡薄,在医疗中有着很强烈的、片面的、不顾一切追求物质的利益倾向化。还有一些医务人员将医疗服务看作是商品,将自己所有的技能看做是商品进行出卖,并且无利不医。这些人员,都损害了白衣天使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增加了做好医务人员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难度。

医院相对来说都是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地方,医务人员的文化程度比较高,所以给医院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思想建设工作是我们党的优先工作,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也给思想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机遇。作为基层的医院,只有适应社会的大潮流,采取最新的措施,不断加强并改进工作人员的思想建设工作,才能够使人们的思想建设工作深入人心,这样就能够更好的推动医院其他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所以说,对于医院来说,他的工作的重心不可以只是单顾着医院的治疗质量,医疗队伍的能力,还必须要加强医务人员的思想建设工作。人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在技术上可以给人们更好的治疗的医生,有专业的、精湛的医疗技术,更重要的是有崇高的医德和品质。特别是对于新时期的人们来说,越来越激烈的行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质量和人才的竞争,其中一所医院的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十分重要。

2 树立良好的医风医德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医风医德不仅是一所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医院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医院医务人员的医风是否良好,医德的高度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医院的医疗质量。这几年来,医疗行业的很多的不良之风在渐渐的增长。比如收受红包、开高价药、索礼请客、贪污药品等,这些都非常严重的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声誉和形象。所以,医院应该以职业道德建设、医风医德建设为重点,通过一些思想教育课程使医务人员自己认识的自己所在职业的神圣使命,这样从自身上来抵制不正之风的邪气,渐渐的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思想建设工作主要就是通过一些政治教育课程来解决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精神状态和理想信念,并以此来推动其他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思想政治的实质就是要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和人生观,正确的审查并解决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思想建设工作一定是要牢固的树立起思想为根本的想法、观念,谨慎记住思想工作的重心就是要用优秀的品质来鼓舞人,用高尚的情操来塑造人,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思想引导人。这样就能够营造出很好的舆论的氛围。要尽量围绕并提高医院领导和职工的素质,比较广泛的开展一些群众性的文明建设活动。还要不断提高干部们和职工们的思想政治急哦与,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并愿意投身到现代化医院的建设中去。这样一系列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造就领导和员工都可以成为新时期的“四有”新人。

我们通过一些教育和思想改造,帮助医院的医务人员和职工树立起正确的、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大家都以医院优秀的思想工作者为榜样,对患者满腔热情,对病人家属理解、支持,对工作认真负责,对自己的医疗水平精益求精。这样才能够从自身做起来抵制医疗行业中的不正之风,并做到正确合理的处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维护好病人的根本利益,更维护好医院的尊严和神圣使命。

3 如何与医务人员做好有效的思想沟通

想要做到有效的改善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与医务工作者做好较好的沟通了解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主动倾听,诚心交流。沟通是人们彼此了解的桥梁,有位名人说过,世界上没有通过诚心的沟通解决不了的难题。所以作为医院的医务管理人员,要定期的与医务人员进行交流、谈心,彼此之间以朋友的身份主动倾听彼此的心声,了解工作人员最近的思想动态 和心里想法,采取集中交流和个别沟通的方法,有针对性的、有用心的开展与他们之间的面对面的交流和谈心,抓住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思想脉搏,并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根据与他们交流的结果制定出一些相应的管理政策,或者是更新一些不合理的政策,这样,医疗队伍才能够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下去。

第二,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歪,只有正己身,才能正他人。针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要用实际情况和真是道理来教育人、说服人。作为医院的管理者要本着“热心、耐心、诚心”与医务人员进行交流,真正做到感情真挚、态度诚恳、情理相融、情真理正,这样就能够加深医务工作者的信任感和亲密度,在情感上做到真正的融洽,让医务工作者将这样的温暖带到为患者的服务中去。

第三,换位思考,平等交流。“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只有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才能够真真正的做到为别人考虑,政治工作者要站在医务人员的立场上进行换位思考,真正为医务人员排忧解难;医务人员又要站在患者立场上考虑问题,真正为患者医治疗伤。思想政治人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与医务人员做到平等的交流沟通,要尊重并关心每一位医务人员,心平气和和与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做朋友,这样自己的语言才更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结语:本文对于医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做了简单的分析,并指出了在新时期做好医务人员的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最后提出了一些加强思想工作的办法和建议,交流才是加强思想建设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王嫣,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医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