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金融市场基本面分析

金融市场基本面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4 16:28:01

金融市场基本面分析

金融市场基本面分析篇(1)

关键词:金融市场化 经济增长 灰色关联度 协整分析

一、引言

金融市场化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部门运行从主要由政府管制转变为由市场力量决定的过程。它对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很可能成为决定实体经济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金融市场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探究金融市场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人们研究金融市场化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改革在不断进行,金融改革的过程也是金融不断市场化的过程,而且金融市场化的程度在不断地加深。西部地区是典型的“金融高地”地区,而陕西省又是西部的中心省份之一,陕西省的金融市场化程度直接关系着地区的金融业发展。陕西省的金融市场化是否促进了经济增长?金融市场化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途径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对于陕西省金融业的发展以及陕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学者对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大多数是对中国整体金融市场化状况的分析,且得出的结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证上均有在很大差异。少数已有的对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二者关系的研究,也未曾独立从陕西省的角度出发去探求这一问题。鉴于此,本文在探讨金融市场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基础上,选取2000-2010年陕西省相关数据为样本,尝试运用协整分析与灰色关联度分析结合的方法,对陕西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这对陕西省地区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与政策依据。

二、金融市场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

金融市场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金融市场化是一个充分挖掘和发挥金融体系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的过程。关于金融市场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本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考察了金融体系在资金聚集、分散风险、公司治理等各方面的功能。

(一)资金聚集功能

在资金聚集的功能上,金融体系通过提供各种金融产品,达到变小钱为大钱的效果。在这个资金的聚集和转移的过程中,资金的供需双方都实现了帕累托改进:资金的盈余方可以将多余的资金以一定的利息回报为条件借给资金短缺方,而资金短缺方可以用借来的资金从事生产和消费,这一交易使得双方的效用都得到了提高。这一过程还有助于资金从生产效率较低的部门流向生产效率较高的部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了增进整个社会福利的作用。

(二)分散风险功能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形形的风险,因此需要金融市场或者金融中介来转移和分散风险。具体来讲,金融体系能够起到分散纵向风险、横向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作用。其中,银行、共同基金和证券市场通过运用多样化投资策略来减少横向风险;纵向风险的分散则主要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来实现,长期存在的金融中介机构能通过投资长期投资来分散某一时期的系统性风险,这种投资在繁荣的时期提供较低的回报,但在衰退的时期却能够提供相对较高的回报;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对流动性的要求小于单个客户对资产的要求,在同一时点需要贴现的客户总是占少数,银行可以通过自己持有的现金满足低流动性项目的资金需求,并且金融市场能够为金融资产提供交易平台,方便金融资产和金融产品之间的转换,这有助于增强流动性,从而消除了流动性风险。

(三) 加强公司治理功能

公司治理是我们理解经济增长和金融体系功能的核心。资金提供者对公司的监管能使资金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在股东和债权人的有效监督下,经理人会尽其所能最大化公司价值,而这有效地改善了资源配置,使得生产和创新活动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因此,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表现并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的速度。但如果没有相应的金融工具,资金的流动和有效的配置就不能实现。换句话说,由于经理人和股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经理人员拥有信息优势。经理人可能会偏离投资者的目标,或者隐瞒项目的实际收益,从中牟取个人效用的最大化。而金融市场化则为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金融市场化与陕西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一)基于协整方法的实证分析

通过上述的理论分析,我们知道金融市场化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我们对金融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以探讨金融市场化是否是新的经济增长来源。以往学者在实证研究中普遍认为资本与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因此在数据选取中,我们取经济增长变量GDP与固定资产投资变量K、就业人数变量L以及金融市场化变量F三个变量进行分析。其中金融市场化变量F是根据由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的学者樊纲、王小鲁以及张立文编写出版的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报告获得陕西省金融市场化指数2000-2009年,关于2010年指数是由我们根据樊纲等(2011)所构建中国各省区市场化指数的方法进行计算而得。考虑到变量数据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本文选取2000年到2010年作为研究时间。为了方便数据之间的比较,文中变量均以2000年为基期。本文研究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陕西统计年鉴》及陕西统计信息网各年度报表。由于多数变量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可能变量与变量之间高度自相关,因此,本文在计量经济模型时选用对数模型。因此本文建立以GDP为因变量,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Ln(GDP)=a+bLn(K)+cLn(L)+dLn(F)+ e (其中a、b、c、d为系数,e为随机误差项)

1.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模型回归之前,根据计量经济学方法,如果要对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回归分析,首先必须保证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如果时间序列的统计特征随时间趋势变化,即非平稳,则可能存在“伪回归”,对计量回归分析的有效性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首先要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即平稳性检验。

本文通过计量软件Eviews6.0,分别对L、Y与P三个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相关的统计量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表4-5可见,K、L、F与GDP均满足一阶平稳条件,故可以进行下一步协整关系检验。

2.协整检验

在协整关系检验中,Johansen协整检验更有方便分析多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我们参考Johansen(1988,1991) 和Johansen & Juseliu(1990) 提出的基于VAR方法的协整系统检验,分析GDP与K、L、F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变量K、L、F和GDP进行Johansen多变量的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多变量(K、L与F)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注:*表示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情况下拒绝原假设

根据表3协整关系检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变量K、L、F和GDP存在协整方程。

3.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协整检验结果,本文利用Ln(GDP)=a+bLn(K)+cLn(L)+dLn(F)+ e 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回归结果分析

R2 =0.963 修正R2 =0.955 DW=1.635 Prob(F-statistic)= 0.0000

注:*表示在显著性水平为10%的情况下拒绝原假设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得出最后的回归方程为:

Ln(GDP)=0. 618ln(K) +0.895Ln(F)+1.583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金融市场化程度与陕西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的相关性,且相关性显著,金融市场化程度每提升一个单位,经济增长总量就会增加0. 895个单位,充分说明了金融市场化对陕西经济增长具有正的推动作用。而且我们可以发现:在影响陕西经济增长的因素中,金融市场化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因此金融市场化是陕西省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实证分析

运用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是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思想,根据序列曲线的走势和形状的相似度来判断序列之间的关系。序列曲线之间走势和形状的相似度越高,关联度也就越大,反之则关联度越小。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来检验金融市场化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影响。计算结果见下表5 :

表5 相关变量之间灰色关联度结果

本文使用软件为灰色系统理论建模系统3.0。灰色关联度结果如上表6所示,第一列中R1为灰色绝对关联相关系数,R2为灰色相对关联相关系数,R3为灰色综合关联相关系数(其中本文采用=0.5)。不论是从灰色绝对关联相关系数角度、灰色相对关联相关系数角度还是从灰色综合关联相关系数角度来衡量,影响陕西经济增长因素排名顺序都为金融市场化、资本因素与劳动力因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协整分析的结果。

四、结论建议

本文运用时间序列,选择衡量陕西省经济增长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以社会固定资本投资、就业人员和金融市场化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建立等式关系。为了验证金融市场化与陕西省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复杂经济科学前沿方法灰色关联度和协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金融市场化程度与陕西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的相关性,且相关性显著,金融市场化程度每提升1%,经济增长总量就会增加0. 895%。(2)影响陕西省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金融市场化程度以及资本投入变量,其中金融市场化对陕西省经济增长影响最大。

由此,我们建议,在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一方面要提高在陕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提高金融资产的质量,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体系,使金融市场不断走向成熟和规范;另一方面要发展资本市场,提高陕西省企业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的比重,加大金融中介对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赵奇伟,张诚.金融深化、FDI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7-2004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第6期).

[2]陈邦强,傅蕴英,张宗益.金融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结构、政府行为、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间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经验(1978-2005年)的实证[J].金融研究,2007,(第10期).

[3]许文彬.我国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1978-2007年数据[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第3期).

[4]金山,汪前元.FDI、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个分析框架及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检验[J].开放导报,2012,(第1期).

[5]张富田.区域金融深化与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现代经济探讨,2013,(第4期).

金融市场基本面分析篇(2)

关键词:金融市场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国际货币;面板数据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10-0039-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10.08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在全球经济中逐步由参与者转变为领导者,身份的转变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相应的机遇和挑战,其中金融体系的改革将直接影响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态势。目前,中国正处在金融改革的关键时期,而货币改革更是关乎全局,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又是货币改革的重中之重。事实上,人民币国际化将推动中国一系列的金融体系改革,如果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其他诸多方面的改革也会接踵而至。

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可以使政府从货币发行中获得“铸币税”收入,而且减少了中国国际收支的波动和外贸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然而,中国国内金融市场低水平发展却严重限制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因此,有条不紊的推动中国国内金融市场的深度发展,去除人民币在国际流动中的自身限制,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之一。Bergsten(1975)明确提出货币国际化的内外部条件,并特别强调发达的金融市场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1]。

针对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Lardy et al.(2011)研究证实中国目前并不具备较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人民币国际化将可能因此减速[2]。Eichengreen et al.(2013)研究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受到资本账户管制的限制,人民币国际化要求资本账户开放,这其中又以金融市场自由化为重,包括了市场决定利率、有效地金融监管等因素[3]。李文浩等(2010)从金融市场的视角入手,深入分析了金融市场深化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并指出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在金融市场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市场整体发育不成熟、债券市场规模较小以及汇率、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等[4]。林珏等(2013)以新兴市场国家货币锚的调整为主线,分析1999―2011年美元、英镑、欧元和日元国际化货币推进过程中金融市场发展因素的影响,认为西方国家的货币国际化本质是一条金融深化的道路,中国在稳固发展国内实体经济的同时,要提升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5]。

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市场发展是一个有机的动态系统,尽管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的国际化并不需要金融市场的完全高度发展,但最终的人民币国际化则依赖一个高度发展的金融市场。事实上,就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重要的是如何衡量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分析已有的大量数据和模型,兼顾广度和深度来衡量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是十分困难的。于是,与其他国家进行横向比较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比较中国与发达国家、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比较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发展之初时的状况,这便要求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细致、全面的比较和分析[6]。

因此,从实证角度来分析金融市场发展对国际货币带来的推进作用,可以定量的探究现有的国际货币在国际化过程中金融市场发展对其带来的影响,同时可以厘清金融市场发展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机制。本文在Chinn et al.(2005)关于货币国际化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金融发展指标的分析选取,利用国际货币发行国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有更深入认识[7]。

二、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及其国际比较

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是决定一国货币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阶段的货币都有着足够发达的金融市场作为支撑,以应对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多样化需求。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提供种类多样的金融工具,以应对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在特定的市场上,存在大量的金融工具;保持较高的交易量。如果没有足够发达的金融市场,一国货币就不能令人信服地在国际交易中使用,也不会对外国投资者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同时,如果一国货币的资产市场流动性不足,一些大型机构投资者包括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将不愿持有该国货币作为安全的国际储备。此外,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境内外金融市场之间缺乏通畅的货币双向流通渠道,货币国际化会引起国外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增加,导致货币升值,使出口企业失去竞争力。因而,在分析一国货币国际地位时,对该国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进行评估至关重要。

(一)国内现状

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纵向角度来看,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突出表现为金融总量的快速增长,尤其是经济货币化程度的迅速深化。通常来说M2/GDP是作为刻画一国金融市场深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该比值越大表明经济货币化程度越高。图1所示即描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货币化程度,1978年我国M2/GDP比率(又称货币化指数)为0.32,此后货币化程度一直稳定提高,1992年M2/GDP数值达到了0.94。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货币化程度以更快的速度提升,截至2013年末我国的货币化指数达到了1.95。

经济货币化程度的迅速深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货币化进程的加快。但是,我国银行体系在金融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股票和债券市场发展仍不成熟,金融深化不够,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的脆弱性,这严重阻碍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下面从银行业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1.银行业市场

由图2可知,由于现阶段我国银行业体系仍然受国家的直接控制,金融市场中银行仍然占主导地位。整体而言,我国银行业系统突出表现为以下两个特征:一是银行信贷仍然是国内金融资产组合的主体,银行信贷以其低利率和国家信用保证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尽管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信贷融资总体上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截止到2012年,银行信贷提供了大约54%的国内融资,超过了股票和债券市场的总和。二是银行信贷流向不均。近年来,银行业市场竞争逐渐增强,早已打破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的局面,然而并没有改变原有的银行业分工格局。银行信贷大部分流向了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中小企业依然难以从中小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

2.股票市场

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股票市场规模也逐年扩大,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股票市场的发展为国内和国外的投资者提供了大量的金融工具,为企业提供了面向公众融资可能性。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起步较晚,波动性较大,同时我国国内仍然存在对国外投资者的限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的积极性。

3.债券市场

如图2所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获得了迅速发展,债券交易量和流动性明显提高,现已成为世界上债券市场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但是,我国债券市场存在场内和场外两个市场分割、交易工具比较单一、债券品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二)国际比较

从金融市场的横向发展角度来看(见图3),中国金融部门深化程度虽然超过了主要的新兴国家,例如巴西、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但与发达国家及泰国、马来西亚和南非等部分国家相比较而言,中国金融部门深化程度依旧较低。通过与世界发达国家金融深化程度的比较(见图4),可知我国金融市场的总体规模远小于美国和日本,而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规模则未能超过欧元区和英国。由此可见,从金融市场总体规模角度来看,我国并不具备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此外,通过与发达国家(以德国、日本、韩国为例)不同发展阶段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比较(见图5),可知中国2012年金融深化的程度超过了德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和韩国九十年代初的水平,同日本八十年代初程度相当。若以“货币国际化起始年”作为一个基准点,则中国金融业当前水平要超过德国1973年,同韩国2001年的水平相当,但落后于日本1984年的水平。若剔除银行信贷的影响,单纯比较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则中国当前水平则普遍落后于德国、韩国、日本。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规模较小,是制约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主要障碍。

综上可知,虽然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提升,但与主要国际国币发行国相比,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发展仍然不够成熟,存在着诸如债券市场规模偏小、产品种类单一、金融市场监管不足、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金融市场当前还不具备快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三、指标选取、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通过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整体现状的定性分析可知,我国金融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存在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定量的探究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金融市场发展同货币国际化程度的关系,在借鉴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推进货币国际化的经验基础上,对积极稳妥的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指标变量选取

为了对货币的国际化程度进行分析,本文参考Chinn et al.(2005)的研究,选取国际货币在全球所有国家的国际储备中比重(ICIR)作为货币国际化的程度,即被解释变量。由于储备的比重(ICIR)在区间[0,1]之间,然而解释变量却并不受此约束,Chinn et al.(2005)指出函数形式并不必然是线性的,一种常用的处理方式是利用标准的对称形式的logistic变换对被解释变量进行处理,即logistic=log(ICIR/(1-ICIR))①。

解释变量即衡量金融市场发展的相关指标,张薄洋等(2005)通过对已有文献梳理发现,金融市场发展的衡量指标多达19个,因此甄别出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发展指标对于实证研究显得尤为重要[9]。结合金融发展指标使用的广泛程度、针对中国经济金融发展实际情况的分析以及张薄洋等(2005)的建议,本文选取金融深度指标(M2/IR)、金融发展结构指标(PRIVY)以及股票发展指标(SVT/GDP)②。

本文中所有国家的国际储备中比重(ICIR)1995―2012年的数据来自国际清算银行(BIS),金融深度指标(M2/IR)、金融发展结构指标(PRIVY)、股票发展指标(SVT/GDP)以及银行金融系统发展指标(BC/GDP)1995―2012年数据均来自世界银行(WB)。

(二)模型构建

为了更好地分析国际货币在国际化过程中金融市场发展对其带来的影响,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如下模型:

ICIRit=?茁0+?茁1(■)it+?茁2PRIVYit+?茁3(■)it+?着it

其中,t为样本时间长度,i表示国际货币发行国,样本国家分别选取了美国、日本、英国、瑞士③。本文将三个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同时引入回归方程,若?茁i>0均大于0,或者三个变量的回归系数之和?茁1+?茁2+?茁3>0,均表示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具有推动作用。

(三)实证结果

为了对国际货币在国际化过程中金融市场发展对其带来的影响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本出国际货币的国际储备比重同三个金融发展指标的散点图(见图5)。散点图清晰地展示出金融深度指标(M2/IR)、金融发展结构指标(PRIVY)、股票发展指标(SVT/GDP)三个衡量金融市场发展的指标同国际货币的国际储备比重成正比。即金融市场的发展推进了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依赖一个深度发展、具有流动性的金融市场来支持。

本文将基于国际货币发行国的截面国家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正如Chinn和Frankel(2005)指出,尽管基于截面国家的简单回归分析可能存在估计的偏差,但通常都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出发点。此外,本文还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扩展分析(见表1),其中模型I-模型IV分别对每个截面国家的数据进行简单回归分析,模型V和模型VI分别利用了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从截面国家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回归分析可知:模型I中的三个回归系数均大于0,就美元的国际化来说,美国国内金融市场的深度发展发挥了较大地作用,衡量金融市场发展的三个指标对美元的国际化均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尤其是金融发展结构变量(PRIVY)和金融深度变量(M2/IR)促进较为明显,而股票发展变量(SVT/GDP)对美元的国际化推动作用并不明显;模型II、模型III以及模型IV中,虽然存在金融市场发展变量系数为负的情况,但是三个系数之和均大于零,从日元、英镑以及瑞士法郎的国际化来看,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样是保证货币国际的重要基础。当然,对于不同的国际来讲,金融市场中的不同因素对日元、英镑以及瑞士法郎的国际化程度影响存在差异,对于日元的国际化来说,金融深度变量(M2/IR)对其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对英国和瑞士来说,则依靠股票市场的深度发展来推行本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

截面国家数据的简单回归分析虽然支持了金融市场高度发展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但是考虑到各截面国家样本长度的限制,内外部经济冲击对于各国金融市场发展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扩大样本容量并控制不同国家的个体异质性条件下,对金融市场发展与一国货币国际化的检验至关重要。模型IV和模型V从固定效应、随机效应两个实证检验发现,衡量金融发展不同指标之和分别为:3.11、0.324,三个解释变量的系数之和均大于0,并且显著不为0,这再一次印证了金融市场发展对国际货币的国际化进程的促进作用。

此外,对于回归模型中金融发展指标变量系数为负的情况需要格外关注。经济学理论认为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提高在一定条件下会由于过度投机而产生的金融泡沫以及金融寻租等弊端,进而对金融稳定产生不良影响,例如近年爆发的美国次债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部分经济理论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金融发展程度提高后,金融体系在原有状态打破条件下,过渡到另一种新的状态时,所造成的原有金融体系内部短期失衡。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大部分新兴国家来说,由于其实体经济的薄弱,金融冲击因素会被明显放大,从而造成经济的持续低迷。因而,金融市场长期发展程度的提高将有助于金融体系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金融体系中各种要素的配置效率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基础,但是其短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特别关注。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之一――金融市场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研究与探讨。首先,分析了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并与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的金融市场进行横向比较发现,我国金融市场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同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相比,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发展仍然不够成熟,存在着债券市场规模偏小、产品种类单一、金融市场监管不足、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程度低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当前金融市场还难以支撑人民币国际化。其次,通过对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美国、日本、英国以及瑞士)金融市场发展与货币国际化程度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显示:金融市场高度发展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与重要基础,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依赖一个深度发展、具有流动性的金融市场来支持;要防止金融市场的过热发展,防止由于过度投机而产生的金融泡沫以及金融寻租等弊端,同时避免金融市场的不良发展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带来的阻碍作用。

本文在借鉴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推进货币国际化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政府应当进一步提高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的针对性政策,从而有利于积极稳妥的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一)积极推动我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

银行业国际化发展将直接带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因此,提高我国银行经营效率,加大银行的海外分支行的建设,积极拓展银行的海外业务,提高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尤其要重视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自己的分支机构,加强我国银行业与其他国家银行业的沟通与往来,利用开设的分支机构就地吸收当地的存款和发放贷款。对于海外银行开展,采取本地化的经营管理策略,深入了解当地的监管环境、法律环境、经营环境和当地客户的需求,并积极拓展当地的客户与市场[10]。

(二)大力推进债券市场建设

要提高信用债务在债券市场的比重。当前我国信用债务产品的种类比较单一,还不能为有不同投资需求和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更为丰富选择,而信用债务产品的丰盈程度直接决定了一国金融市场的深度。重新对债券市场的结构和质量进行定位,为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广泛使用做好铺垫。同时,更加有效地对债券市场进行监管,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不断被拓宽的同时,保证债券市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上述实证分析显示,在金融市场发展的过程中,金融风险的失控将会不利于金融市场的长远发展。因此防范短期资本的大规模流入并对其进行严格管控,同时控制资本市场的跨国投机行为,防范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并对金融机构出现的不良状况进行及时上报,建立风险预报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C. Fred Bergsten. Toward a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M]. Lexington Books,1975.

[2]Nicholas R. Lardy,Arvind Subramanian. Sustaining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fte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M]. Peterson Institute,2011.

[3]Barry Eichengreen. ADB Distinguished Lecture

Renminbi Internationalization:Tempest in a Teapot? [J]. Asian Development Review,2013:148-164.

[4]李文浩,张宁.论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及对策:金融市场视角[J].武汉金融,2010(11):63-65.

[5]林珏,杨海荣.货币国际化过程中的金融市场发展因素分析[J].西部论坛,2013(3):80-89.

[6][8]Prince Christian Cruz,Yuning Gao,Leilei Song.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Financial Markets: Are They Deep and Liquid Enough for Renminbi Internationalization? [J]. ADBI Working Papers 477,Asian Development Bank Institute,2014.

[7]Menzie Chinn, Jeffrey A. Frankel. Will the euro eventually surpass the dollar as leading international reserve currency?[J]. NBER Working Paper No.11510,2005.

[9]张薄洋,牛凯龙.金融发展指标的演进逻辑及对中国的启示[J].南开经济研究,2005(1):79-85.

金融市场基本面分析篇(3)

一、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实际应用

自我国提出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建设的政策以来,如何使农村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相关机制问题就成为农村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从经济运行机制来看,目前我国实行并倡导让市场自行调节,以达到资源的有效分配。但事实上,亚当斯密所谓“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并不能在任何情况都发挥自动调节的功能,以致产生“市场失灵”的现象。正如当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即在农村金融市场中不存在完全竞争,各主体之间信息不流通,外部市场干扰影响私人消费以及生产等等,社会福利和成本可能会因为这些现象而产生影响,导致资源配置不能达到最优等。在此,为了使我们便于理解优化分配机制属性、个人动机的解释以及私人信息等,我们可以借鉴赫尔维茨开创并由马斯金、迈尔森进一步发展的机制设计理论。

(一)机制设计理论简述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视和在金融资源配置机制设计方面改革,我国农村经济市场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常而言,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主要讨论两个基本问题:其一是信息效率问题(Information Efficiency),也就是机制运行的成本问题,即为了实现既定的社会目标所需要多少信息量的问题,主要通过以最低的信息成本或者最少的信息量达到已定的社会目标来评判机制设计是否最优。其二是机制的激励相容问题(Incentive Compalibility),它是指在理性人的假设下,机制的规则激励下参与者选择自己占优均衡的客观结果正好达到设计者所要实现的目标。

(二)机制设计理论在农村金融供求关系分析中的应用

十后,深化改革进一步开展,农村金融体系也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进一步开展,这是对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在机制设计方面的一次变革,在新机制设计理论提供的新方法和新观点下,对于研究和分析目前农村金融体系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以预测农村金融改革方面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可能带来的后果提出预防解决预案。本文运用机制设计理论和相关的模型,对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提出一些见解和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应对策略,期望对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图1 机制设计理论在农村金融供求关系分析中的应用逻辑图

将机制设计理论用于我国农村金融供求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农村金融经济环境和信息空间,寻求有效地配置规则,实施理想的农村金融供求配置。基本逻辑如图1所示,通过分析经济环境因素需求,总结出模型分析中国农村金融需求现状、需求状况和特点的政策环境,包括政府、企业和农民,这些因素从供给和需求双方在选择行为影响的重要因素,是信息空间形成的基础。通过对当前中国农村金融供给现状的分析,对供需不平衡的原因进行分析,明确农村金融供给和市场需求的机制,由于农村市场是供应驱动的市场,因此供给方的利益机制的模型在分析了经济环境和机制的基础上,以最大化供方利益为前提,分析供需双方的行为选择,也就是供需双方及政府部门对经济环境的信息反映,形成信息空间。

二、影响我国农村金融资源供求的因素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体系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的核心作用越来越明显,若没有一个适合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金融供给体系作为支撑,那么农村经济也将不能做到持久健康的发展。我国当下的农村金融供给还处于待开发阶段,因此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正式金融机构有效供给不足,民间金融机构乱象环生,民众贷款成本较高等等。因而,这就需要设计一套与我国农村金融情况相符的金融供给体系。

(一)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需求

我们在设计相关的农村金融制度、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的同时,应当从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农村经济实际情况为起点。因而,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势等展开研究和探讨,这是进行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和制定农村金融政策的首要任务。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农村金融需求按以下几类来划分:从主体上,分为农户、农村企业以及政府的金融需求;从金融产品看,主要分为信贷、保险、投融资渠道的需求。通过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出差异化、多样性、规模小、但风险高等特征。

(二)我国农村金融资源供给

尽管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已历经多年,但总来的来看,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大多是针对发展中的具体问题而采取一系列短期性和阶段性的措施,然而这并未解决农村金融供给的根本问题。从以往农村金融改革的结果看,金融制度供给导向的农村只满足于生产者制度本身的制度供给和需求,没有考虑到农民的需求特征,从根本上说,它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市场的多层次金融资源。

三、我国农村金融供求平衡机制设计建议

农村金融供求体系在设计上的基础主要是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需求方以及供给方的行为选择的研究,根据农村金融供求双方行为选择的模式,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以提高信息的传输机制,强化激励机制,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微观层面推进,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从而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起到推动的作用,让其能在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到其应当发挥的作用。

(一)发展初期不可盲目追求利率市场化

农业的发展作为国计民生的基础。也一直属于国家所保护的行业。农村金融信息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很到。有具有农业贷款风险大、成本高从而使得其环境比较的特殊。就现在的情况,在我国的农村金融供给中,明显的供给不足,机构偏少,致使供给体现不健全,这样不健全的体现,使得市场的竞争局面较难活波起来,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此,在初期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包括在其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面,都不应该的对市场进行盲目的去追求。为了促进健康的发展,也需要根据市场具体情况,在一个适合的范围内进行浮动,对市场不进行完全的管制,而是扶持和管制互相的配合,并且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通过对信息机制的完善,形成有效利率发现机制

就分散的农村金融市场而言,因为普遍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求大于供的不平衡现象在低利率时容易出现,在利率高的时候存在逆向选择的现象,使得利率机制基本失去效果。并且,因为农业的弱质性扔利率不能够完全的实现市场化,因此,信息机制的完善是利率发现的大前提。依据农村的市场风险和偏好的分析,让形成的利率发现机制更加的合理,是农村金融市场完善的重要基础,另外,可以根据利率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管理和产品,使经营效率得到提高,使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促进。

(三)提高利率的监管,促进资金回流

银行业的监管部门和央行需要发挥在利率风险上的基础调控作用,在了解我国农村的金融市场特殊性的条件下,及时的把控我国农村的金融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利率监控方案,及时的做好监管工作,在既能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稳定的秩序的同时,也配好转移支付和担保机制,鼓励资金的农村市场投入,促进资金的回流。

(四)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分担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因为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依存需求,面对大自然的灾害现象,预测能力和防守能力很低,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在农业政策性保险,农民必须支付保险费用,当农业生产遭受损失,农民将支付保险费用,将保险费作为一种权利,在合理的范围内索要理赔,通过这样的保险制度,能比较大程度帮助到农民提升对农业灾害上的抗灾自救和防范措施能力和信心。而这样的效果,大多情况下,是政府直接以救济方式所不能到达的效果。想要有效的分散农村金融风险,需要在农村保险体系上,积极的政策性保险为主,这样才能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五)对农村民间金融信用担保体系进行完善

信用环境的优良程度,影响到金融体系的成熟程度。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借贷双方不对称的信息问题,也是可以创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来解决,拥有良好的信用环境,也要避免金融机构在信贷上的风险。我国农村资本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现在急需解决的是创建能够作为农村信用担保的机构,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构建能够作为农村信用担保的完整体系,能够为农村的企业和农户做到融资服务。

(六)对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机构进行规范

在我国,正式的金融机构部门会受到利率制定和信息成本的约束,正式金融部门在提供贷款时,会在对象和规模上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来是被正式金融部门所排斥的维持型农户所需求的借款需要可能能在民间金融组织得到满足。而那些富裕型的农户,也可以通过民间金融组织借贷,避免抵押品的提供二获取更大的利益。所以,正式金融上的一些不足,是可以通过民间金融来弥补的。对于民间金融,国家应当引导,而不是打压。

四、小结

本文主要阐述了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这种机制设计对我国农村金融的供求关系的影响。概括的说,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状况,总结农村金融供需的特点,为之后的机制重构打下基础;其二是由分析得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需不平衡的根源在于正式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不足,民间金融机构不规范,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并且针对民间金融机构缺乏监管,农村金融市场的担保机制和抵押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提出能够将我国农村金融供求体系完善的方案,应将利率机制进一步的完善,加快抵押担保机制的设定,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统一规范,推进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等建议。(作者单位:1.云南大学;2.云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田国强.经济机制设计信息效率与激励机制设计[A].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发展前沿[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 孔祥瑞.我国农村金融供求行为选择研究――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视角[D].山东经济学院,2010.

[3] 田国强.最优选择与一般均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 Myerson R.Incentive Compatibility and the Bargaining Problem[J].Econometrica,1979(47):61-73.

[5] 田国强.一个关于转型经济中最优所有权安排的理论[J].经济学(季刊),2001(1):45-70.

金融市场基本面分析篇(4)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证券市场;证券分析师行为

引言

在证券交易中,证券分析师具有专业的知识和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他们往往能够准确的掌握一些“高质量的信息”,这就为其在证券市场的行为建立了可靠的依据,其对股票的评级及盈利预测、荐股等行为也比较正确,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往往会成为投资者和公司管理层进行决策的依据。在行为金融学理论下研究证券分析师行为,能真实的揭示心理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证券分析师也不是完全的理性人,这就为证券市场的一些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也为证券市场中一些异现象提供了解释途径。

1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与前景

行为经融学兴起于上世纪中期,是以心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目的在于利用其解释一些金融市场的现象,特别是在传统金融学有一定局限性的情况下,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一度唤起了人们对不确定因素下人的行为、抉择的深度研究。当时的行为金融学研究是基于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对不确定条件下人的选择行为的分析、研究,打破了人的理性假设,认为人在选择、抉择中属于不完全理性的状态,其行为受信念的影响较大,例如行为人的过度自信、框架依赖等等,这些不确定的因素都会影响到人的心理,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和抉择。这一时期基于行为金融学投资行为研究很受关注,不少学者相继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对于行为金融学的研究逐渐的走入低估。直到八十年代后期,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才逐渐的复苏,一方面,传统金融学解释不了金融活动中的一些异现象,金融体系在严密的逻辑下有一定的缺陷,基于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为金融活动中的一些异现象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决策模型,解决了一部分传统金融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2中国证券市场分析

我国的证券市场诞生较晚,且存在较多的缺陷,一九九零年底我国第一所证券交易市场正式营业,当时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且在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下发展的较为艰难,在这种情况下证券市场诞生了并发展的极为迅速,这就导致了市场发展、法律法规建设的相对滞后。在经历二十多年的发展之后,我国的证券市场仍然不算成熟。第一,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董事会制定不完善,本应维护大多数股民利益的董事会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加之上市公司素质的差异较大,这就导致了证券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平衡、弄虚作假等问题的频繁发生。第二,投资者群体的不成熟也是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投资者的行为存在很大的不理性,在证券投资上具有“跟风”、“盲目”等特点。另一方面,投资者的维权意识薄弱,即使有维权意识受精力、财力等限制,选择维权的寥寥无几。第三,证券市场的发展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例如,信息的不平等,价格信号的扭曲等,导致证券交易短期内升降幅度很大,加之某些违规操作,证券市场的发展较为混乱。

3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证券分析师行为分析

证券分析师是证券市场中各种经济信息的收集者和掌握着,并且他们具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决策知识,是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信息媒介和“行为榜样”,在证券市场交易中,证券分析师的分析行为对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行为和投资者行为都具有很大影响。

3.1证券分析师预测市场行为分析

现代金融学预测市场是基于完全理性人假设进行分析的,通过一定的期望函数进行决策运算,将其中的异现象忽略或排除,以保持市场的平衡状态,基于现代金融学理论的证券市场总体上是理性的。然而,在人的思想、行为、决策中并没有绝对的理性,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不具有完全的理性,其行为、决策受心理因素影响。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分析师在股票评级、盈利预测过程中,会受到过度乐观等情绪影响,从而产生预测的偏差。对公司管理层而言,分析师的乐观倾向可能给公司的经营带来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在乐观倾向下分析师会对证券市场及公司盈利做出过高的预测,这种预测会对公司管理层造成压力,会影响到公司规划决策的执行,如果公司管理人较为理智,不受分析师行为的影响,继续有效的执行公司决策,在短期内公司股票也许会受影响,但从长远看公司可以健康的发展。反之,公司管理层受分析师预测行为影响,采取比较积极的措施增加盈利,这样就会影响公司决策的执行,而且为了提高公司盈利,管理层可能执行一些风险较高的决策,虽获得了当前的盈利增长,但却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由此可见,基于行为金融分析师对市场预测的分析如不能客观的、合理的反应公司的内在价值,将对证券市场造成较大的影响。

3.2证券分析师荐股行为分析

证券分析师在证券市场中掌握着绝对优势的信息资源,对股票进行评级、进行盈利预测等,为投资者提供服务,是投资者重要的信息来源。证券分析师的荐股行为一样会受心理因素影响,例如对市场走势的过度反应、自信乐观等都会影响到证券分析师的抉择。而投资者大多数觉得证券分析师荐股更为踏实可靠。在股票交易中,如市场整体处于上升趋势,分析师难免受乐观情绪的影响对盈利作出较高预测,该情况下投资者会扩大证券分析师的预测,产生更为积极的情绪,从而难以理性评价股票,虽然整个市场看似“异常繁荣”,实则是处处风险。此外,人对于信息的处理需要一个过程,在证券分析师乐观倾向的影响下,投资人会对“推荐的股票”产生较大的信任感,从而推升了整个市场股票价格的上升。因此,在市场整体趋于上升趋势的情况下,证券师一定要保持冷静、客观和理智,对于自己的荐股行为作出合理的、负责的认知。因此,证券市场的频繁交易不全是证券分析师荐股行为的扩散,与投资者的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对于证券分析师荐股的过度依赖本身就是一种缺少理性的行为,且证券分析师本身也不是现代金融学中假设的完全的理性人。证券市场的规范化、法制化仍然是我国当前证券市场发展的核心问题,关于证券分析师的行为我们也不能完全的按照假设理性人的基础去衡量,在遇到证券市场的异现象时,保持冷静、客观、理性的态度是关键,这就要求证券分析师进一步的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以引导我国证券市场积极、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游家兴,邱世远,刘淳,证券分析师预测“变脸”行为研究———基于分析师声誉的博弈模型与实证检验[J],管理科学学报,2013(06):67-84.

[2]蒋薇,孙隆,影响证券分析师预测报告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西部地区证券公司指数分析[J],商业会计,2013(16):64-66.

金融市场基本面分析篇(5)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金融物理学;实验经济学;鞅论;流形

自从戈森定律的兴起,再加上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门格尔和瑞士的瓦尔拉斯在19世纪70年代掀起“边际革命”以来,经济学基础理论便发生了第二次飞跃。经济学基础理论第一次飞跃是由传统的劳动价值论转到基数效用价值论的飞跃,第二次飞跃是基数效用论朝着序数效用论的转换。而序数效用论之萌发也即是人类开始重视心理效用在经济生活中的体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如火如荼。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与蓬勃发展标志着学者对经济生活中的心理效应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与此同时,作为行为经济学主要的、成功的运用来看,行为金融学在对主流金融学(又称标准金融学)的批判与质疑中成长壮大,在股票市场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力量。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自身包含的一些内在因素所决定,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参与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行为金融学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心理学分析所起的作用。行为金融学融汇了心理学基本原理,其主要表现在信仰(过度自信、乐观主义和如意算盘、代表性、保守主义、确认偏误、定位、记忆偏误)以及偏好(展望理论、模糊规避)在行为金融学的应用。从而,行为金融理论包含两个关键要素:(1)部分投资者由非理性或非标准偏好驱使而做出非理;(2)具有标准偏好的理性投资者无法通过套利活动纠正非理性投资者造成的资产价格偏差。这意味着非理性预期可以长期、实质性地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行为金融学在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从而逐渐为经济学的主流所接受。自诞生起就被奉为经典的现代金融理论受到的挑战一直未停过,主要是行为金融学对其理论前提“理性人假设”、“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甚为激烈。在对传统主流经济(金融)学的批判中,一大批行为经济(金融)学家成长起来,并获得了世人的承认。主流金融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主流金融资产定价理论在实践和解释金融市场“异象”中遇到了巨大困难。主流金融学--资产定价理论主要包括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股票资产定价模型理论及套利定价理论。主流金融学中的资产定价理论是以有效市场假说为隐含前提,建立在数理模型和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不能较好地说明实际投资过程,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在实践中也存在较大的不足。而行为金融理论对作为主流金融学理论基石的有效市场假说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与质疑。

黄树青在《行为金融学与数理金融学论争》一文中,提到DeBondt和Thaler(1985)、Statman(1995)、Berstein(1996)、以及Shiller(2000)等行为金融学家在不遗余力地为行为金融学呐喊。而行为金融学与数理金融学争论的起点是1973年——1974年纽约城市电力公司取消红利支付导致中小股东扬言采取暴力行动;其争论的核心是市场有效性---过度反应和滞后反应;其争论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行为资产定价模型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对立;行为金融组合理论与马柯维兹资产组合理论的对立;如何看待泡沫与风险补偿的对立等。而刘志阳在《国外行为金融理论述评》(载于《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3期,页码:71——75)一文中,首先指出了EMH理论形成过程中,奥斯本和法玛的贡献最大。奥斯本提出随机游走,法玛在这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接着指出了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历史可以概括为以下阶段:(1)早期阶段(2)心理学行为金融阶段(3)金融学行为阶段。并认为行为金融理论的理论基础是:(1)期望理论;(2)行为组合理论。同时,指出了投资行为模型应分类为:(1)BSV模型;(2)DHS模型;(3)HS模型;(4)羊群效应。最后提出了行为金融实证检验:(1)小公司效应;(2)反向投资策略;(3)动态交易策略;(3)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而与此同时,学者卫珑在《关于中国资本市场问题的研究综述》(载于《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3期)一文中总结了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们诸如樊纲、吴晓求、梁定邦、吴敬琏以及厉以宁等人对中国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的看法以及他们对其主要问题的研究。但在这一文中,没有丝毫迹象表明这些专家学者们运用行为金融学等基础理论对中国股票市场进行研究,而是总结了这些专家在这方面的定性分析。从中可以保守地推出:至少在中国著名的学者圈子里,引用比较前沿的数量方法来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数目不容乐观。换言之,我们还是将国外金融学前沿理论基本处于引入的初级阶段,基本上是对国外的金融学前沿理论做综述而简单介绍之,将其运用到中国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的分析很少,做综合分析的就更少。目前,国内学者引入金融学前沿方法对中国股票市场研究的主要有:张本祥(《非线性动力学的理论及其应用——资本市场非线性分析》;吉林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孙博文(《中国股市波动的混沌吸引子的测定与计算》[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1,5);金学伟(《用分形理论看当前股市》)等。

除了上面已经提到过的,国外学者运用行为金融学等前沿理论对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的研究主要有:Kahneman和Tversky的期望理论;Kahneman和Tversky的遗憾论;Shefrin和Statan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和行为金融组合理论;LeRoy和Porter对过度反应的研究;Bernard和Thomas对反应不足的研究;Tversky和Shafir对分离效应的研究;Tversky和Kahneman的可行性试探法的研究等。除此之外,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为行为金融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又一强大武器。实验经济学对经济人理性假设提出了强烈的挑战,使得过去奉为经典的“大数定律”和“大拇指法则”遭受到根本的震撼,从而提出了一个假设:在不同的测度空间下,原有的经济研究将发生面目全非的变化。而这一假设与西方学者们大量引入鞅论、测度论和分形以及流形等理论到股票市场分析当中来是相互呼应的。我们知道,在Grassman空间下与在Hausdorff空间下以及Wiener空间下,同一事物采用不同的标量来刻度得出的结果是不同的,甚至迥然相异。正如在同一反馈函数,对初值的精度稍有不同或者迭代次数不同,得出的结果或许一个是收敛的,一个是混沌的。当然,金融物理学的兴起也促进了金融学研究的革命性变化。金融物理学对经济学的另一个基本假设(信息充分)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关于对这一假设的研究很早的时候就有肯尼斯*J*阿罗的经典著作《信息经济学》,随后又有斯蒂格勒等诺贝尔获得者对二手市场的信息占有的研究;接着到了信息滤波经济理论时代。其主要理论为维纳滤波理论和卡尔曼滤波理论。维纳滤波理论比较集中地表述在维纳——辛钦定理中,其主要是采用偏差反馈方法,用于滤波处理。卡尔曼滤波理论是本世纪60年代初提出来的。1960年和1961年,美籍匈牙利学者卡尔曼和美国学者布希提出了递推滤波算法,成功地将状态变量方法引进滤波理论当中来。目前,对滤波理论在经济学中的拓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主要有穆斯和卢卡斯等人。穆斯在弗里德曼持久收入基础上提出了信息滤波;卢卡斯在继承魏克塞尔价格理论基础上,考虑了信息滤波与混淆问题。而搜寻理论实际是滤波理论在现实中的一个具体体现;统计滤波理论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为基础的一种滤波理论。而金融物理学引入纤维束等革命性工具对传统金融学进行改造,也是对原有信息理论分析的一种深化。金融物理学和实验经济学是推动行为金融学向前发展的两个轮子。因为,行为金融学的视角从是行为的角度来考察金融领域的。而分析人类行为,主要从物理的角度和心理的角度来刻画。而金融物理学正是从物理的角度来考察金融问题的,同时另一方面,实验经济学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的。总之,这些领域的基本原理基本上都能在数学上找到比较合适的表达方式,从而推进金融学研究和金融学前沿理论在股票市场的运用所采用的一般形式的数学化。

沿着这些大师们的足迹,我们可以判定:未来的金融实践活动将越来越超乎一般人的设想,金融学前沿理论的应用将越来越综合化。考虑到国内学者现在的研究趋势,对于金融学前沿理论在中国股票市场分析中的应用,大致可以做如下展望:(1)Shefrin和Statan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和行为金融组合理论。采用Shefrin和Statan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和行为金融组合理论来分析中国股市投资者的选股优化问题;(2)Arrow的风险配置和信息相互关系模型。采用Arrow的风险配置和信息相互关系模型来探析中国股票市场的风险和信息之间的非线性相关性;(3)采用金融物理学中的资金流动态模型来解剖中国股票市场定价问题;(4)利用遍历模型和最优停时模型来探求中国股票市场的漂移系数、股票价格优化以及股市政策效应分析;(5)利用数学模型、非线性模型和混沌模型以及分形模型考察中国股票市场的复杂;(6)利用序方法、卡尔夫算子以及微分流形模型探索中国股票市场的局部均衡问题;(7)利用生物学和心理学基本原理来验证实验经济学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分析效果。总之,中国学者将金融学前沿理论应用到实际经济工作分析当中来还任重而道远,有待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交流合作,去挖掘和探讨金融学前沿理论并将之运用到实践当中来。

参考文献:

1、托马斯J萨金特;《动态宏观经济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2、黄达主编;《货币银行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2版

3、姜波克主编;《国际金融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4、杨秀琴钱晟编著;《中国税制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5、陈共主编;《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6、蒋殿春编著;《高级微观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7、奥利维尔琼布兰查德斯坦利费希尔著;《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8、周爱民编著;《高级宏观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9、张定胜编著;《高级微观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10、曾诗鸿主编;《西方经济学习题解答》;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11、KnutSydseterTopicsinMathematicsAnalysisforEconomistsAcademicPressLondon1981

12、郭庆旺编著;《现代经济增长模型比较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13、卡里尔伊林斯基著;《金融物理学-非均衡定价中的测量建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14、申曙光等著;《中国保险投资问题研究》;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15、伍海华等著;《资本市场复杂性》;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16、劳伦斯克莱因著;《经济理论与经济计量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17、肯尼思阿罗著;《信息经济学》;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18、L.schoonbeek,E.SterkenandS.K.Kuipersedited;MethodsandApplicationsofEconomicDynamics;North-Holland;1995

19、RobertA.Becker,JohnH.BoydIII;CapitalTheory,EquilibriumAnalysisandRecursiveUtility;Blackwell;1997

金融市场基本面分析篇(6)

[摘 要]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面向地方、面向行业、面向企业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数学专业建设方面,不仅要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更要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实训实习、金融仿真,以满足金融数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金融数学;专业建设;产学结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119

[中图分类号] F830;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219- 03

0 引 言

应用型本科应该包含全部的教学型大学和部分的研究型大学,其特点是在注重专业性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在职场上的职业适合性。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数学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以期为一般普通院校传统专业由基础性向应用性过渡,为地方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1 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数学专业内涵分析

1.1 应用型本科内涵分析

应用型本科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纯学术型、研究型、理论型高等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类型,具有实用性、社会适应性、技术性和技能型等特点。

所谓实用性,主要是指这种类型的高等教育从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都以行业需求为前提,突出应用,具有实用性特点。所谓社会适应性,主要是指这种类型的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社会需求,从传统的高等教育基础上转型发展而来的,具有社会适应性特点。所谓技术性和技能性,是指对学生进行系统知识传授外,尤其注重对学生应用型技术和技能的培养,以满足行业职业需求和适应社会需求,毕业走向社会时具备足够的技术和技能。

学者潘懋元把应用型本科概括为:以教学为主,同时开展应用性和开发性的研究;以面向地方为主,某些专业可以面向地区和全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也可培养少量研究型人才;以培养本科生为主,某些学科专业可以适当培养应用型的研究生。

1.2 金融数学的内涵分析与发展趋势

金融数学又称数理金融学、分析金融学。它是新兴的边缘学科,是数学与金融学的交叉结合。它主要以经济为背景,以数学为工具,以金融为例证且服从于经济的一门应用数学。其研究对象是在对金融金融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研究金融经济系统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数量变化及其规律性。

我国的高等金融本科专业教育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形成规模,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数学的研究与应用也随之发展起来。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金融数学、金融工程、金融管理”列为国家“九五”重大研究项目。随着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兴起,又有一批金融数学专业建立起来。如何完善、开拓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数学专业的建设,培养金融与数学兼备的应用型合格人才是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2 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数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2.1 金融数学专业建设宗旨与培养方案

2.1.1 总体宗旨

金融数学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全面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所培养的学生能熟练应用数学工具,力求探索打破学科、专业界限的新型金融人才。

2.1.2 培养目标

根据已有院校开展金融数学专业的现状来看,其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基本金融理论、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知识,具备开发、设计、操作新型金融工具和手段,综合运用金融工具和数量分析方法进行经济、金融信息分析和数学处理能力的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在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部门从事金融业务性、技术性以及管理学工作,胜任在企业从事财务、理财、风险管理等工作。知识结构方面,主要以金融、数学、经济学为基本理论,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具有运用扎实的数学工具去分析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应用统计软件。

2.1.3 师资队伍

大学的根基是教师,一所大学的水平最终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金融数学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师资缺乏,往往精通数学的不精通金融,精通金融的不精通数学。给金融数学专业学生上课的教师也主要分为数学教师和金融学教师。因此,需要我们通过引进、培育学科交叉型教师,用“引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2.1.4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必需、够用、应用。学科基础课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统计、常微分方程、微^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专业必修课如: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学、金融衍生品定价、金融风险管理、固定收益证券、金融数学、金融计算方法、多元统计分析;专业方向选修课如:证券行业数据分析、统计计算、统计软件(SPSS、Eview、MATLAB、SAS等)、金融交易技术分析、计算实验金融、经济模型与实验、期货行业数据分析、运筹学、互联网金融等。

对这份课程设置菜单,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检验与完善,努力开设具有既满足课程体系又满足市场需求的课程,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内容。

2.2 金融仿真实验室

金融仿真实验室是用于对金融市场发生的交易进行模拟操作的平台。在实验室中,学生可以模拟股市操盘、期货期权交易、银行业务办理等一系列的仿真活动。授课教师要积极给学生布置相应问题,并指导学生现场分析解决。形式上可以类似开展模拟炒股大赛,制定投资方案,安排风险管理措施等,真正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仿真实验室起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过渡平台。

要借鉴香港理工大学“模拟工厂”构建,开展“模拟金融市场”教学。根据专业方向,精心设计一系列基本训练课程,每个课程都有一个编号,一个课程训练内容介绍,一个训练大纲。这种仿真实践教学的延伸,拓展了学校实践教学的缺陷和条件限制,将最先进的生产力(金融创新与金融模拟实践)引入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第一手的核心科技,提高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性,这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具有极高的实践应用价值。

2.3 实训机构建设与完善

金融仿真实验室毕竟不是真正的实践机构,因此,要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必须在实际中去学会解决问题,需要我们去开辟企业实训机构。当前在上海,各类银行、证券交易所、保险公司、投资基金公司等金融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有与日俱增的态势。充分利用地方社会办学资源,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企业等签订合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固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使这些金融机构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和条件,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应率先开展和强化实验室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毕业前亲身实习,不仅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且有助于毕业后进入这些机构工作的机会。

2.4 双师型队伍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也要像高职那样,重视“双师型”(“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应从企业、金融机构引进优秀的金融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加入教师队伍,同时,学校应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机会,深入金融机构第一线进行锻炼,使教师不仅提高科研水平,还提升相应的技术实践能力,最后,聘请经验丰富的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建立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高校教师队伍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达到全面培养的目的。

3 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数学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3.1 以市场观念来明确专业特色定位和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金融数学专业要根据市场状况来形成特色定位与错位发展,逐步打造和树立自身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品牌。

培养目标要定格在:以普通大多数学生职业化教育为中心,以向金融、保险、投资、证券等部门从事金融分析、策划与管理服务培养服务型人才为重点,切实把握市场供给与需求,突出投入产出与效益,彻底打破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走应用服务型、职业化教育路子,大力推进应用型金融数学专业的大众化教育。

3.2 以客户的标准来提升学生竞争力

应用型本科金融数学专业的毕业生,要想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并能够及时有效地将自己推销出去,就不但要严格按照应用型本科的专业教学标准,重视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必须以市场的客户标准在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团队协作、创新精神等方面打造学生,使他们踏上社会就能符合市场、客户的要求,能够以市场的通用规则、职业操守来从事工作。

3.3 以市场导向来架构课程与教学内容

应用型本科需以市场为导向,开设具有满足市场需求的课程与内容。一是要充分考虑金融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要,将一些常用的数学方法、算法、建模等交给学生。二是要开设与市场完全对接的专业课程,使学生接受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三是要结合考证的课程,把所学的知识直接运用到社会资格认证与职业考证中。

3.4 以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应用型本科金融数学专业是一个新欣交叉的专业,主要为金融业提供投资分析、理财分析、风险控制、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因此实验教学对金融数学而言尤为主要,要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和保障体系,要与时俱进开设适应社会需求的实验课程、仿真实验 ,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与相应的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签订办学合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固化校外实践基地。使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通过验室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

4 结 语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金融数学专业,首先要清楚专业内涵与发展趋势,同时要对专业的建设宗旨和培养目标、金融仿真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双师型队伍建设等有个清晰的思考,此外,在专业建设上要不断创新与探索。作为应用型本科,特别要把职业适应性教育融入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添加职业教育元素,增强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和竞争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金融市场基本面分析篇(7)

【关键词】相依风险 Copula理论 金融业 证券市场风险

一、金融市场的关联性及金融风险相依研究的缘起

世界金融体系的形成和构建与资本主义经济世界体系同步,经受过多次经济危机,业已相对成熟。改革开放后,国内金融市场在加入WTO的同时日渐融入国际金融市场,内在结构逐渐实现国际化同构,有由里到内均和国际市场融为一体的趋势和倾向。也就是说,海内外金融市场的关联性或者说相关性越来越强,研究某地域或某方面的金融现象必须有相对系统的观点来关照。

在金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是管控各种金融风险,其重要前提是金融风险的量度和预测问题。在金融市场关联性和相关性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各种金融风险的相关性也逐渐增强,其具体的风险量度问题也应该充分考虑相关风险的系列情况,即联合风险或者说是相依风险的度量问题。

基于对风险相关即风险相依具体复杂内在情况的认识和估量不足,早期开展金融风险相依研究的主导思路是线性相关系数分析法或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方法。另外,VaR风险价值的计算方法以其较强的操作性及相对的准确度为综合风险度量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框架,被大量金融机构接受,成为后者研究综合风险或者相依风险的主导计量方法。

二、Copula理论的内涵及其对金融相依风险研究的推动维度

Copula本是数学统计范畴内的一种理念方法,其核心是利用样本数据和各种风险资产收益率的边缘分布近似确定其联合分布。Copula理论发展成熟于海外,2002年张尧庭撰文其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后,Copula理论随着金融市场的关联性、金融风险的相关性、证券市场风险相依等顺序和逻辑不断深入,逐渐成为风险相依研究的主流,从多方面推动了风险相依风险研究的发展。

(一)克服了传统风险度量方法的缺陷,推动了相依风险度量预算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交易活动及工具的不断增长变迁,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日趋激烈,基于正态分布假设的传统风险度量方法及线性相关系数指标面对复杂的金融风险相依实务的时候本身缺陷尽显,导致出现了实务层面和研究层面的双重困境。而Copula理论以其不变性导出的系列相关性描述指标比线性相关系数更切合风险实务,Copula通过对相关结构和边缘分布分别建模的灵活性可构建出比多元正态分布假设下更合适准确的多元分布,比传统方法有明显的优势,推动了相依风险度量预算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推动优化VaR风险价值的计算,提升风险度量预算的准确度

VaR风险价值的计算方法虽然有操作性强且相对全面的优势,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实务增多其在不同模型计算结构差异及尾部损失信息反映等方面的缺陷也逐渐被人意识到。对此,马艳民、谢赤、罗付岩等部分学者探索构建基于Copula理论的VaR模型,提炼基于Copula函数的VaR与CVaR算法,通过将Copula融入VAR中优化VaR风险价值的计算,构建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型,进而得出与实际分布更为近似的联合分布或者说相依分布。

(三)以对尾部相关性的敏感优势,推动证券相依风险研究的长足发展

对于证券市场风险而言,尾部相关性因其在市场大跌时的强烈反应对预防、管控股市重大风险非常关键,但是相对简单的线性描述不能够充分展现复杂而多变的尾部相关性,限制了其对证券风险相依研究的力度。对此,Copula以其刻画相关性的全面而灵活的优势,可充分地展现尾部相关的全部信息。基于此,Fre、马艳民、任仙玲、司继文等海内外学者陆续利用Copula的这个优势深化研究证券相依风险,并使Copula理论之成为证券相依风险研究的主导理论。

(四)以其较强的普适度,Copula理论扩大了金融风险度量的论述研究范围

在引入Copula理论之前,基于当时国内金融风险管理实务的局限及传统风险度量方法及指标的缺陷,论述范围一直比较有限,主要以相对西化的理论分析欧美成熟市场的金融现象为国内提供借鉴意义。引入Copula理论之后,论述范围有所扩大,相当一部分研究者把视角转向沪深股市甚至以韩国、台湾为代表的东亚金融市场。

三、Copula理论应用的局限及金融相依风险研究未来走向探讨

风险相依研究引入应用Copula为确保为金融风险管理提供更切实有效地基础信息,同时研究者和实务负责人员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Copula理论应用的局限、难点和先天不足。

首先,Copula理论本来属于数学统计范畴,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需要克服跨学科和领域的界限,不同学科和领域的某些内在实质差异会影响Copula在金融领域的应有深度和效果,即风险相依研究引入应用Copula理论要克服不同学科的异质性特点、

其次,国内风险相依研究或金融市场研究引入应用Copula理论的借鉴参照是海外的相关研究和实务开展。对此,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关注开始于1999年前后,到2008年的时候已经比较成熟了,不过依然没有拦住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这说明海外相关研究和探索本身在整体上不能算是成功的经验,或者说Copula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本身存在先天性不足。

最后,从传播流程上说,风险相依研究或者说金融市场研究引入应用Copula理论属于舶来品,存在着本土化路径探索的问题。虽然着国内金融业在融入世界金融市场方面的深度不断增大,不过基于政治制度和监管体制等原因,国内金融市场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目前在转型期间的成熟度也相对不足,海外的相关经验在国内的适用度比较有限。

总之,国内风险相依研究引入运用Copula理论面临着跨学科异质性难点,其本身还要有借鉴失败探索进而本土化成功转型的难点。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风险相依研究:一应该清醒意识到这些不足和难点,避免绝对盲从和不假思索地肯定和盲从;二应该立足国内现实,强化国内实务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索应用路径;三应该引入多种相似理论和方法进行对比博弈,扭转以Copula理论为绝对主导的局面;四应该将Copula理论量度和预测风险相依与相依风险的管控相结合,利用前者为管控风险提供方便,利用后者的效果倒逼证实风险量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刘琼芳.基于Copula理论的金融时间序列相依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2]吴庆晓,刘海龙.基于Copula模型的风险相关性度量方法[J].系统管理学报.2011(06).

[3]赵晓玲,陈雪蓉,周勇.金融风暴中基于非参估计VaR和ES方法的风险度量[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2(03).

[4]易文德.基于Copula理论的金融风险相依结构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5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