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小学数字化教育

中小学数字化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6 16:26:08

中小学数字化教育

中小学数字化教育篇(1)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数字媒体;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235-01

一、数字化时代来临对美术教育带来变化

当今数字化风暴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以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日趋广泛,日益朝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各大领域渗透。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获得庞大而丰富的信息变得愈来愈便捷,数字媒体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字媒体成为我们物质生活为主的日常生活空间中的一部分,科技所产生的强大推动力已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对于艺术创作、对于美术教育也不例外。

二、数字化美术教育相比传统美术教育的优势

数字化美术教学方式与传统美术教学方式相比较,最直接的优势就是提供了新的造型方式和多样的表现方法,数字媒体技术的独特之处为数字美术创作的表现提供了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最终通过新型数字媒体进行呈现,开拓出一条艺术作品展示的新途径。

从美术创作的材料上进行比较,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美术创作不需要使用毛笔、色彩颜料、画纸这样的传统美术工具,用来进行美术创作的鼠标取代了传统毛笔,手绘板取代了画纸的功能,颜料则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获得。从这方面讲,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美术创相比传统美术创作的优势突出表现在减少绘画耗材,节省能源,比较环保。

从美术创作的素材方面来看,学生可以直接运用数码照相机这种新兴数字媒体技术进行拍照获取素材,再通过传输数据线导入计算机。或者通过扫描仪将图像文件扫描导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的应用软件进行美化处理,或将其打乱重组,最终完成美术创作作品。在绘画表现形式上,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美术创作具有强大优秀的表现性,不论是素描、油画、国画,它都可以以最接近架上绘画效果般的呈现出来。

最后从创作过程来说,学生进行创作时不必像传统美术创作那样需要使用复杂的绘制方法, 在计算机介质上进行美术创作时,只需要对不满意之处进行修改即可,还可以使用美术创作软件自带的程序命令简单自如地反复进行修改。

三、数字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方面的优势

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充分发挥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在以往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很多只是利用单一的板书方式讲解课本中的美术理论知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动手能力较弱。而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脑、手、眼、耳等器官的相互协调性,在感知方面给予学生以更新的刺激,更适合学生个性的发挥。美术学科的教学正是一个需要丰富表现形式才能够进行生动形象教学的学科。

运用多种美术创作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美术教学,降低了美术教学难度,增加了学生创作积极性。学生可尝试采用以数字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新形式来进行美术创作,超越了纸张、画笔、颜料等传统绘画工具的限制。学生可以使用数字新媒体技术尽情创作,使学生在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活动中参与美术教学的积极性被激发。丰富多样的新型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更有效的提升美术作品创作质量,使美术教学效益得到显著提升。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美术教学,学生还可以走出课堂,利用手中的数码照相机和数码摄像机去记录拍摄用于创作表现,极大拓宽了美术创作的表现形式。

数字化美术教育还可以加强各个地区间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可以突破语言文字这种单一的交流方式,起到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作用。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美术老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往往忽略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最后导致课堂学习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而数字化美术教学则强调互动式双向或多向交互交流,在这样交互式教学模式中使学生可以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学生进行互动,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内就可以观摩世界上知名美术馆、博物馆,了解当今美术界的最新动态,使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得到提升。

四、结语

进入21世纪,我们已迈入“数字化时代”。面对着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各领域的“数字化”,在美术教育领域导入数字媒体技术已成为必然趋势,它对我国美术教育方面的冲击已不可避免。中小学美术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借助全新的技术优势,在教学中突出对学生艺术素养和发展创意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适应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数字化教育篇(2)

关键词: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装备管理系统

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小学实验室内的教育装备进行账务资料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以手工为主的管理模式,同时也加强了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杜绝、减少了因管理漏洞造成的教育装备流出带来的危害。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是基于装备管理系统构建而成,主要依靠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从而使中小学实验室管理朝着无纸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同时这种技术也促使中小学实验室的管理与教育信息化接轨,对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1.中小学实验室传统管理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大部分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依旧停留在人工管理状态,其中以教育装备总账、教育装备明细以及报损单等都由手工制作,这种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受到人为因素限制,会导致账目记录存在漏洞、账目潦草混乱以及查询困难等,同时传统的手工记账本在储存过程中也容易出现损坏与丢失。中小学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因人为因素会造成漏记,而教育装备出现漏记后对学校年度统计造成很多影响,同时也会出现管理漏洞造成的中小学实验室教育装备流出事件,这对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带来很多影响,所以随着新一轮课程标准深入执行到中小学教育事业中,这种以手工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已不适应中小学教育发展要求。实验室教育装备管理和实验教学管理是中小学实验室管理的主要内容,传统的管理模式与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要求过于脱节,而且部分中小学虽然构建了教育装备管理系统,但大部分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只是作为形式般的存在,而没有将教育装备管理系统有效运用到实际中,所以当前中小学实验室管理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2.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的实践

装备管理系统是为了中小学教育装备数字化管理而设计的,其不仅可以运用到中小学实验室教育装备管理,同时也适用于中小学其他教育装备的管理中,对促进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网络化以及现代化有着重要作用。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是利用网络技术,将中小学实验室数字管理计算机与装备教育管理中心相连接,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端主要功能是实验室教学装备管理与实验教学管理,同时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对实验室教育管理装备信息进行查询,录入与输出实验室教育装备管理信息。根据中小学实验室管理特点可以将数字化管理分为以下三点:

2.1中小学实验室教学装备帐的数字化管理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正在不断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而新时期的中小学实验课程也增添很多教学仪器,不同学科的实验课程教学工具有几十种或上百种,而且不同的教学工具在编号、名称、规格以及结存数上都有很大差别,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工作效率十分低下且准确性得不到保障。现阶段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中运用Microsoft Excel,实现中小学实验室教学装备帐的电子账册管理模式,电子账册录入人员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工具进行分组录入,然后根据学科名称重新命名所属电子账册名称。电子账册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具有储存简单这一特点,同时在相关教学工具信息查询过程中相对更加便捷,而且电子账册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备份防止其丢失,在数据修改与数据统计方面相对更为简单便捷,可以根据中小学实验室教学用具实时信息进行数据更新,极大的提高了中小学实验室教学装备记账的工作效率,也方便实验教师在线查询。

2.2中小学实验室教育装备的数字化管理

教学装备管理是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只有优秀的教学装备管理才保障中小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所以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人员要根据教学工具种类建立电子档案,电子档案中包括教学工具的编号、规格、数量以及存放位置等,按照不同学科的教学工具类型统一到一个文件夹中,这样在教学工具使用过程中可以准确查找、更新以及录入数据信息。中小学实验室教育装备的数字化管理中要将教学工具摆放位置特别标注,这样可以在繁多的教学工具目录中快速找到其摆放位置,在查找过程中可以通过输入教学工具名称就可以获取摆放位置,从而减少人工管理中因位置摆放不清楚导致的查找困难,所以中小学实验室教育装备数字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中小学实验室教学资料的数字化管理

中小学实验课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教学资料信息,管理人员需要大量的时间对这些资料信息进行整理,传统的教学资料管理模式整体效率十分低下且准确度有限,所以只有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网络对其进行数字化管理,才能有效提高实验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中小学实验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要根据课程需要制定仪器目录文本,然后通过网络及时聊天工具发送给实验室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可以按照试验要求提前准备教学工具,这样可以避免因事件影响导致的实验课程受限问题,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中小学实验室管理效率与质量。管理人员在课程结束后对教学用具进行回收,同时也要注意统计教学用具的损耗信息与使用信息,然后在电子计算机上将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记录,同时也可以便捷的将实验教学资料统一收集,并在计算机上设置独立的文档存放相关实验教学资料,以备下次不同班级进行教学实验课程时可以再次使用。

结束语:

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对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确保中小学实验课程的效率与质量,对减少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教育装备损失有着重要作用。中小学在发展中要注重对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的使用,将其有效运用到中小学教学管理中,这不仅有利于中小学实验教学课程的开展与创新,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小学教育事业在新时期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竺春阳,任伟平.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的实践与研究.设备管理.2008

中小学数字化教育篇(3)

【关键词】数字化管理 西部县域 农村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

(一)校点分散,难以有效实施资源整合

以笔者所在县区为例,全县中小学校213所,其中完小97所,教学点75所。97所完小中,人数在100人以下的53所,人数在50人以下的14所;全部教学点学生人数均不足50人,其中人数在20人以下的66所,(42所学生数为个位数)。与此相对应,在教师配备上受学生数限制,完小一级学校教师数一般在4人以下,教学点则多数是一个教师,复试教学或教师包班教学成为无奈之举(教学点地理位置偏僻,规模小,师资年龄老化,知识结构陈旧,一些是典型的一师一校,教学方法上只能采取复式教学;行政管理上则琐碎、繁杂)。因为校点分散,资源整合难度大,撤点并校增大了学生的上下学距离、成本和安全风险;办寄宿制学校又受软硬件条件限制,难以实施。过早的寄宿制学校生活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生理上负面影响,“疏离了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系统间的联系”。

(二)教师配备不合理,“素质”教育先天不足

1. 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2. 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小科目”专任教师不同程度缺乏,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严重缺编,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面临难以开齐、开足课时的困难。农村小学英语、音体美专业课教师无法满足现有教学需要。

3. 教师地域分布不合理。从县区层面看,在职教师数总体有余,而区域不足。部分乡镇受学生人数减少影响一定程度地存在教师超编现象,而偏远乡镇学校,尤其是农村完小、教学点则相对缺编。

教师配备的不合理使得城乡教育发展差距突出,农村“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均衡发展成为奢望。

(三)“各司其职、各自为政”,教育行政管理效率不高

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对象重点是“人”,是为“人”服务。教育行政管理的一切工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具体来说是教师和学生,是为全体师生服务的。但从现实层面看,现行的教育行政管理注重的是“物”或者说是“事”。

二、循“数”管理,构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新模式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是“人”,而关键中的关键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教师。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点分散,学生数处于低位状态,教师配备不科学甚至一校一师的状况将长期存在。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学科教师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也将长期存在。

面对这一困境,农村义务教育要突破瓶颈,实现均衡发展,需要新的模式。笔者认为,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教育管理的数字化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一)学校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数字化校园或数字化学校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国内的已经起步并得到了较快发展。“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方方面面正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与个性化为特征的数字化环境,将促使学校生活、工作和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产生重大改变。

从2000年起,各地积极建设,学校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以笔者所在县区为例,截至目前,全县小学阶段学校有计算机449台(合生机比约为44∶1;师机比约为3.5∶1),初中学校有计算机850台(合生机比约为12∶1;师机比约为1∶1),已配备白板教室437个,已接入互联网的学校达82所,占全县学校42%。显而易见,推进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现实条件。

(二)县域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及其应用

乡镇初级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是乡镇所在地的规模学校。按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乡镇中心小学同时负责全乡镇小学的管理。因此,农村义务教育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以乡镇初级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为单元(以班级为最小单位)。建设县级层面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成包括行政管理、人事管理、教学管理、图书管理、实验室管理、档案管理、账务管理和后勤管理等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和教学、科研等的共享数据平台,为学校创设一个高速、高效、资源共享的管理环境。实现学校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管理过程的数字化;实现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整个县级教育系统内部教育管理、服务的系统化、网络化。

为此,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环境建设,即必要的设备和相应的软件;二是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的数字化建设;三是应用(包括教、学、评价;教育管理、服务等)的数字化。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建设,“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并“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构建一个全新的育人环境。

怎样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使广大的农村孩子能够分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建设数字化校园,循“数”渐进,构建数字化管理新模式,将有助于农村校点突破自身局限,拓展新的时空维度,为均衡发展启发新的思维。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数字化教育篇(4)

本次论坛将邀请教育部、中央教科所、教育部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中央电教馆有关领导及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知名中小学校长参加并发表演讲,与参会代表进行专题互动交流。

一、论坛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

北京天空中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中央教科所、教育部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中央电教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教二处、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育网络与信息中心、北京教育技术设备中心

合作媒体: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北京记者站、《现代教育报》、《北京教育》、搜狐教育频道

二、论坛内容

论坛主题:数字化进程中的中小学教育创新与发展变革

论坛主要议题:

1.数字化校园引领学校管理现代化

2.数字化校园整体规划与平台建设

3.未来的数字化课堂以及教学模式变革

4.新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电子白板、电子书包、数字图书馆等)

5.数字化校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三、其他事项

1.论坛会务费

780元/人(含会务费、餐饮费、资料费),住宿费自理,食宿由论坛会务组统一安排。

2.省略

洪文秋:010-66490946;

陈美玲:010-58802234;mlchen@bnu.省略

中小学数字化教育篇(5)

今天,我们在常州市天宁区举行全省小学数字化试点现场会、观摩会,旨在总结交流小学数字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做法和经验,探索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新模式,推进小学数字化教育创新与特色发展,促进全省小学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的质量决定着基础教育的质量,小学教育的兴衰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小学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影响着国家未来信息化水平。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我们把它简称为“新四化”。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引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人的智能、潜能,以及社会物质资源的潜能被充分地发挥,个人的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数字化学习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又被称为网络化学习或E学习。

我们现在说社会的转型进入了一个关键的阶段,其实转型的关键是技术的转型,技术转型的依托载体是人的转型,因此,在数字化时代培养学生数字化的能力和数字化的意识比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迫切和重要。

我们讲的教育要优先发展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就是说基础教育要优先发展,基础教育的优先发展首先应该体现在小学教育的优先发展上,所以这次我们开信息化会议不从高中阶段,不从初中阶段,而从小学阶段开始。

我们江苏省小学生的质量呈现着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根据国家教育部去年的学业水平测试结构,江苏的小学教育质量是领先全国的,走在全国的最前面。所以温总理在两年前召开座谈会的时候,他曾经说:“全国教育看江苏”。当然我们谈成绩也不能自满,成绩是有的,但是差距还是很大的。

全面持续地提高我省小学教育质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以信息化打造小学质量的升级版――使教得更民主、育得更有效、学得更有趣、习得更快乐、管得更人文、理得更科学,切实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小学教育。

一、我省前一阶段的小学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 我省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小学的生机比达到8∶1,73.4%的小学建成校园网,苏南许多学校实现“班班通”,省市还加强了平台建设和资源建设。

(二)我省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逐步提高

全省中小学99%以上的教师能够运用网络检索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我省教师在全国多媒体教学大赛、信息技术创新大赛等全国性竞赛中位居全国前列。

(三)我省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进入了新阶段

省教育厅于去年10月正式启动了全省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试点工作。其中幼儿园20所,小学45所,初中36所,高中23所。实践下来,成效明显,就拿天宁区来谈,每一所学校都推进改革,常州市整个市推进数字化改革,所以我们考虑数字化学校在总结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扩大,到2014年要推广1000所学校,到2015年,所有的小学都要普及,要用这样的时间进程表来推进。

南京、扬州、镇江、常州、徐州等市多次组织公开课和现场交流会,试点学校的老师尝试了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一对一学习,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基于微课程资源的翻转课堂学习等教学方式的探索,为建立新型课堂模式积累了经验。

(四)建成了江苏E学习平台

江苏E学习平台已经正式开通运行,面向全省基础教育学校师生,形成了基于云服务的个性化学习管理中心,课程资源中心、学习支持中心、学习评价中心。

“三通两平台”建设取得可喜进展。“宽带网络校校通”依托各类项目进展顺利。“优质资源班班通”,通过“专递课堂”、“名校课堂”、“名师课堂”等三个课堂的建设和运用。“网络空间人人通”是在网络时代下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新模式的创新与探索。据统计,目前全省已建成超过30万个各级各类网络学习空间。“江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运行。“江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江苏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投入使用。

(五)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每一个学科专家组组织本学科试点学校,成立学科联盟,集中研究课程改革的方向,要求与信息化带来的环境、机遇、研究三者的对接融合和创新,给每一个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小学语文组、综合实践组已经组织了全省试点学校的活动。每个组都梳理出了本学科改革的路线图。

但是一年来,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高;三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宽带入网率不高,同时也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四是不少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要求。五是统筹管理比较薄弱,重复建设、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比较突出,共建共享良好机制尚未形成。

二、为了完成小学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我们要着力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以教育信息化打造小学教师教学的升级版,使教得更民主,育得更有效

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共性发展和个性发展相互协调的过程。这对教育过程当中的“教”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得更民主”。

“教得更民主”包涵三层涵义: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育得更有效”有如下的实施途径:指“育”得有效果,对教学活动的结果、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指更有效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指更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个人的教育需求吻合程度的评价。教学质量要达到两个满足,一个是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二个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刘延东同志指出:“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迫切要求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她还指出:“信息技术突破了学习围墙,扩展了学习的手段与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有助于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教育新模式。”

(二)以教育信息化打造小学生学习的升级版,使学得更有趣,习得更快乐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新、好动、好胜、好学。由此可以映照信息化学习,它首先是符合小学生的特点。由此推论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亟待三个“转向”:教育价值取向,从“形而下”的关注到“形而上”的追求;教育制度的深层变革,从路径依赖到制度创新;教育方式的转向,从脱离儿童到回归儿童。

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学习者之间是协商、合作;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学习是可以随时随地终身进行的。

我们应该把现代技术交给学生,把学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题海练习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兴趣的驱动下,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利用工具和平台去学习、去体验、去交流、去探索、去创造,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驰骋,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学习过程是有趣味的、有价值的,知识的世界是美妙的,学习生活是美好的。

因此,我们要把握好数字化学习的三个要素: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数字化学习方式的建设。

要做到“习得更快乐”――数字化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分析、批判和理解的能力;能根据社会需求,整合信息、创造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融入到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三)以教育信息化打造小学校长管理的升级版,使管得更人本,理得更科学

“管得更人本”,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关注人的需求、凝聚人的智慧、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技能、促进人的发展。

推进小学教育的信息化,不仅要投入经费、配备设备、建设资源,关键是在教与学主战场的应用,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要让信息化手段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手段。如果仅仅是在教与学的搞点应用,或者是搞点展示性应用,那绝不是教育信息化真正的应用,更不是发展的方向。应用既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和方向,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

1.加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

通过整合、征集、购买、开发等多种方式,逐步建设完成符合新课标要求与新版教材相配套的数字教育资源,为小学提供适用、实用、好用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多种应用模式,把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教研活动以及跨校教学的应用变成日常教学行为。同时,重点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

2.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应用

探索建立“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建设机制。建设集空间建设服务与优质资源服务于一体,实名制、组织化、可控可管的网络学习空间,完善空间的改进、升级和服务能力。在现有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基础上,采取资源开发与征集遴选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建设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和各类资源开发者的积极性,逐步形成资源免费使用和有偿使用相结合的格局。

3.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要把学科教学培训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结合起来。要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针对教师不同教学水平和实际需求,结合网络学习环境与优质资源建设,以案例为主,开展分类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构建有特色的数字校园文化

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记》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则茶亦十分矣。十分之茶,以八分之水试之,则茶亦八分耳。”要推进数字化就要建设有特色的数字化校园文化,让学校师生生活在数字化环境之中,沉浸在数字化文化之中。

5.创新推进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

(1)统筹规划,协同推进

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头绪多,必须充分发挥多部门的作用,在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的基础上协同推进。

各级教育部门要把握好应用方向,统筹各方力量,组织好信息技术企业、电教馆和信息中心做好技术支撑和应用服务,尤其是要服务好课堂教学。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探索小学教育信息化运维经费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好设备运维、网络租用、资源购置等相关费用的配套政策,探索通过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支付基础教育信息化经常性支出的办法。

(2)试点引导,以点带面

通过“试点先行”的办法,探索机制、培育典型、总结经验。要将天宁区的做法进行总结和梳理,提升到可供学习、借鉴和实践的高度。通过试点培育一批骨干学校、骨干教师和骨干课程,探索信息技术在不同条件下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各地要在各自的教学活动中学习、使用这些好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在学习中体会,在思考中凝练,在实践中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3)规范管理,强化指导

各地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着眼长远、总体规划、系统设计,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和专业指导,切实将教育信息化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做到领导到位、任务明确、责任到人、统筹有力。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在硬件建设。随着小学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工作重点也要适时予以调整,转向促进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主体角色转换等内涵发展方面上来,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各地要探索建立“强化应用”的新的管理模式,理顺各方关系,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进一步强化专业指导。充分发挥教研队伍的作用,不断加强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研究,教研人员要深入教学一线指导教师进行实践,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在本地区进行宣传和推广。要鼓励小学在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和其他各项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全校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氛围。各小学要努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调动他们自觉不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促使教师逐步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变成常态化的教学活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书能力和育人水平。

省e学习协调工作组要加强沟通协调,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管理和指导,协调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条件保障,认真开展项目培训、经验交流、工作考核、评比表彰等工作,确保全省数字化学习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省e学习专家工作组要进一步提高顶层设计的水平,跟踪国际国内数字化学习的发展趋势,系统思考基础教育数字化学习的理论体系、目标方法、行动路径、技术支持、模式构建、评价标准等问题,指导试点学校开展工作,各学科专家组都要积极行动起来,积极组织参加本学科试点的教师开展探索。

试点学校要认真按照预先制定的试点方案落实人员、投入试验。学校要成立数字化试点项目组,人员构成要合理充足,学校领导要采取积极措施为试点工作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不要把主要精力和财力放在信息化设施设备翻新上,要充分发挥现有信息化设施设备的作用,充分利用公共教育信息资源,要为试点学科的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大胆实践。

加强对数字化学习试点绩效的评价,制定评价标准,重点考查教师怎么教好、学生怎么学好这两方面的过程和成效,要研究如何在技术支持下使教学更有效。要从教育教学规律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衡量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和学的质量和效果,要用科学的数据说话。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纲要》和《中小学电子交互教学设备教学应用指南》,前者重点是制定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标准,用以指导各地以应用为驱动,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创新多元评价方法,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后者重点是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指导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开展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今年,教育部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专项督导,督促各地切实将教育信息化工作重要地位落到实处。

中小学数字化教育篇(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开放、系统、共享、多元、安全、高效的网络思想为指针,根据国家、省、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部署,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我区教育信息化新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组织实施过程中,要结合现代化学校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创建达标工作,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防止重复建设,避免浪费,提高整体效益。

2.注重实效。各校要加强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制定年度推进计划和具体实施措施,以服务为导向,加强应用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为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撑。

3.示范引领。要重视创建过程,充分调动创建积极性。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有效引进新技术,整合应用系统和优质资源,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充分发挥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主要目标

1.校园环境数字化:完善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提升教育装备水平,中小学生机比达到5:1,师机比达到1:1;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备建设,实现校园网络千兆快速交换和校园安全无线漫游,完成网络中心标准化改造工作,建成具有技术先进、高扩展性、高安全性和覆盖全校的校园数字化环境。

2.教学资源数字化:加快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校园门户网站和特色专题网站建设,建立内容丰富的学科教学资源平台,打造教育影院品牌,实现教学、教研和学习模式的转变,进一步增强教师共建共享意识,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

3.教育管理数字化:在现在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全区教育OA系统建设,实现校园OA无纸化办公;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综合系统建设,建成区域监控安保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教师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单点登陆方式,基本实现教育管理数字化应用全覆盖。

4.教学应用数字化:加强教学应用综合平台建设,实现教务、教科研、网络备课、教学等功能;加快德育、体卫艺、实验室和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定期开展师生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和创新大赛活动,全面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专题培训。

到2015年,创建不少于25所区级数字化校园示范校,10所市级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基本建成覆盖全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与手段的现代化,使教育信息化各项指标和应用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四、重点工作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行动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按要求配足配齐电脑,教师实现人手一机标准,学生用机比达到5:1;进一步完成网络设施布局建设,实现信息点校园全覆盖,采用裸光纤组网技术,主干速率达千兆及以上,千兆到桌面,带宽利用高。学校建成无线网络,实现校园无线漫游,方便师生各种教学和管理应用。

2.网络中心机房建设提升行动

学校网络中心机房建设应符合《区中小学网络中心机房建设标准(暂行)》,用五年时间,全面完成学校网络中心机房标准化建设工作。建有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和防病毒系统(独立互联网出口学校还应建有防火墙系统、入侵防护系统、网络监控系统)等组成的网络安全体系,拥有满足各类应用服务、核心数据实时备份的服务器群和高性能存储阵列,全方位保证数据安全。

3.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提升行动

进一步加强我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创建工作,到2012年,全区中小学全部通过“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达标创建评估”一、二类标准,其中一类学校通过率不低于50%,位居全市前列。通过达标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中小学信息化应用水平,真正起到“以评促用”的目的。

4.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行动。

进一步加强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区中小学门户网站建设标准”,完善校园门户网站的各项功能,集成学校各种信息资源,及时、有效地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并以学校门户网站为主要载体,实现校务公开,融合信息、资源、研修、博客等分类应用,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主要窗口。

5.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提升行动。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围绕教师研修网和瑞博数字化平台开展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学科教学基础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通过采购、交换和录制等多种办法收集优秀的资源,打造“教育影院”品牌资源库,鼓励学校和个人筹建校园资源网站和学科专题资源网站,积极做好省市各类教育资源网宣传和应用工作,增强教师共建共享意识,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

6.学校OA系统应用提升行动

不断完善区教育局OA系统的各项功能,全面实施校园OA办公系统建设工作,实现校园OA与教育局OA系统无缝对接,并通过OA系统实现不同系统的单点登陆,整合短信平台的短信提醒功能,提高办公效率,实现校园低碳无纸办公。

7.教育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提升行动

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系统建设,不断满足教育管理的各项需求,逐步建立独立的校园智能广播系统、校园安全监控安保系统、教师信息人事系统、教科研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等应用系统,基本实现教育管理数字化应用全覆盖。

8.教师网络研修平台应用提升行动

以教师研修网为主要平台,以学科组为载体,有组织的开展网络研修活动;以协作组为活动单元,鼓励教师自主交流、自主研修;以名师名校长为骨干,建立名师网,整合各名师工作室的研修活动,进一步提升网络研修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网络辐射作用。

9.教学应用平台建设提升行动

加强教学应用综合平台建设,实现网上排课、学生选课、网络备课等多种功能,并以瑞博数字化平台为载体,开展网络教学,实现网上授课、网上辅导答疑和网上批改作业等功能,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分层教学创造条件。

10.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行动

定期开展师生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和创新大赛活动,全面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达标培训工作,全方位提升教师数字技术运用的能力、教学软件选择与制作的能力、数字环境下驾驭课堂的能力、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课外交流与指导的能力,到2015年,要求80%的教师达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五、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组织机构建设,明确分工和职责。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所有中学和24个班级以上的小学要单独设立“教育信息技术处”中层机构,配足配齐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建立专业技术人员有效工作机制,制定各类信息化管理制度,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管理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

2.加大经费投入

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经费投入,坚持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区教育局将设立数字化校园建设专项经费,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各中小学也要建立数字化建设配套经费,确保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利进行。

3.建全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吸收符合资质要求的企业加入服务平台,建立区、校和企业多层次的支撑服务体系,为全区教育信息化提供及时、快速、高效的服务,全面做好教育信息化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进一步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4.加强考核督查

要结合各类达标创建及评先工作,加大对数字化校园创建学校的考核督查力度,把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现代化学校、示范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内容之一,并纳入对学校和校长的年度考核之中。

中小学数字化教育篇(7)

关键词:数字故事 中小学德育教育 教学设计案例

随着“校校通”工程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逐步推广,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将文字、图像、声音、音乐等多媒体素材的有机整合,讲述真实性、情感性、意外性的可视化故事,为学生提供一种高质量的学习体验。笔者认为,将数字故事与中小学德育教育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的教育质量和效益。

一、数字故事的简介

数字故事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达纳?温斯洛?阿奇利作为数字故事的首创者,用电脑把自己的老照片配合讲述制作成了一部自传体小电影,得到了好评[1]。后来,随着数字故事的成型和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数字故事的学习和制作中,并将这种方法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

数字故事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1.确定主题、编写故事

在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中,主题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个主题要源于生活,在真实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升华,再配合具有意外性的欧亨利式结尾,带给观众心灵的震撼,引起观众的共鸣。

2.设计故事模板

故事模板能够形象直观地显示出作品完成后的可视化效果,就像是一个可视化“地图”,指引故事创作者去组织故事开头至结尾所能看到和听到的素材,为编辑数字故事起指导作用,方便作者直观性地思考和安排各种素材[2]。

3.收集、编辑、合成素材资源

根据故事的结构安排和内容要求,选择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音频,并用PowerPoint、绘声绘影、Move Maker等软件将各类多媒体素材加以整合,形成完整的数字化故事。

二、数字故事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结合点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本身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因此,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然而,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远离学生实际,针对性不强,“假、大、空、远”现象严重;德育途径单一,方法简单,存在“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硬办法不行”的无奈[3]。如何拓宽学校德育途径,改进学校德育方法,成为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数字故事让学生成为德育学习的主人

中小学德育教育要求结合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的特点,展开形式活泼、生动形象的德育活动,让学生理解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内涵。此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总论)》中指出:“青少年思想品德必须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就要求德育教育必须集合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情境中。

数字故事的制作特点恰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探究,并通过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方式来展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自己对问题的看法[4]。数字故事通过确定主题、设计模板、搜集多媒体素材、制作作品等一系列的过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和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学生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将内容抽象、理论深奥的知识点转化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可视化故事,培养学生创意、表达、艺术、逻辑等综合素养。

(三)数字故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

数字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简洁的文字、契合主题的图片和声音,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和对生活的思考。如数字故事《逃生者》,讲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选择自杀性的跳楼方式;《我不愿当老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的辛酸以及他们甘愿为学生奉献的精神;《老师,我可以不爱吗?》带给我们一个孩子因为不想看到母亲在恶劣的天气下工作,向老师提出不爱秋天和冬天的故事。这些故事虽小,却具备极高的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和创新性,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观众。由此可见,制作符合德育教育主题的数字故事,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促进师生思想深度交流,将知识技能教育与情感态度教育相融合,使学生从数字故事的启迪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设计案例

本文以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马路不是游戏——遵守交通法规靠自觉》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来探索数字故事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的运用模式。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环境:网络教室,要求每台计算机安装PowerPoint等软件,并能链接互联网。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师:大家小时候一定都学过一句童谣:“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那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生:(自由回答)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正确,这句童谣就是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法规。

2.展示违反交通规则和交通事故的图片

师:交通猛于虎,之所以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是因为一旦出现交通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下面大家来看一组图片,并告诉老师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观看图片并谈观后感)

3.播放数字故事案例

师: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此时此刻同学们又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生:(观看屏幕并交流感想)

4.小组合作,制作数字故事

师:大家都基本了解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现在老师要把同学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制作一个有关交通安全的数字故事。

生:各小组确定主题、编写故事、设计故事模板、分配任务、搜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技术指导,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完成多媒体素材的选择和编辑工作。

四、总结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延伸,更体现了它的“综合性、跨学科性”[5]。数字故事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作一个好的数字故事,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和艺术审美能力,还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数字故事”教学软件制作能力和多媒体素材的编辑处理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信息素养,有意识地制作和推广数字故事,让数字故事真正成为中小学德育教育强有力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孙卫华、郑红艳:《数字故事在美国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第2期。

[2] 李颂:《数字故事:一种新学习和表达方式——以“上海市女教师故事大赛”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3月,第44-46页。

[3] 刘立华:《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问题和对策》,《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22期,第163-165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