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学衔接

教学衔接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7 15:55:13

教学衔接

教学衔接篇(1)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1.中小学数学衔接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在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数学教学研究比较多,但是在每个学段的教学研究上相对来说比较少。

现在有很多学生在小学时数学学习成绩都很好,但是一到初中数学成绩明显不如以前。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小学升到中学过程中,对于两个阶段的教学没有互换过来。在我国中小学生主要是靠学习成绩来评判学生的学习好与坏,并且学生成绩的好与坏还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成绩等等,诸如类似的问题决定了我国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问题。

至今为止,我国的教育工作者虽然在中小学教学衔接上作出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对于具体的学科领域没有相对的衔接模型。本文主要针对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进行简要的分析。

2.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教学策略

2.1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应遵循的原则

(1)直观性原则

小学生的数学一贯用的是直观性的教学方法,学生已经习惯此方法,这种方法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是使小学和初中的数学教学有机衔接的主要途径,这个规律是不可违背的。但是特别注意不能只停留在具体的认知上,要将认知上升。学习数学的关键就是要得到更一般的、客观的规律和抽象。

(2)启迪思维原则

思维在数学教学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数学这门学科是思维的学科,数学教学又是思维的教学,学生的思维都是受教师的影响。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就决定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衔接教学中通过创设思维情景,设置思维障碍,添设思维阶梯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唤起求知欲,培养其能力。

对于刚从小学升到初中的学生而言,抽象思维能力还很薄弱,理解问题的能力还处在初级阶段,这是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应该经常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取得知识。

(3)主动学习原则

无论在什么学科上,都要求学生有对这门学科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主动学习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最直接的方法。衔接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针对性原则

在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中,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必须有针对性。

小学数学是所有数学的基础,而初中数学则是小学数学的扩展和延伸。在数学的学习上,小学到初中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从横向来讲:范围变宽;从纵向来讲:深度变深。比如有正数扩展到负数,从直观的数字扩展到字母也可以代表数等等。小学生在学习数学上基本上都是靠死记硬背和反复的联系来取得成绩,他们主要是依赖教师,缺少独立思考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而初中要求以学生为主,要有一定的独立思考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2 中小学数学双向衔接

要想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就必须在小学和中学都要做好相应的准备。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小学角度考虑与中学的衔接以及从中学角度考虑与小学的衔接。

(1) 从小学角度考虑与中学的衔接

在实际生活中小学、初中的数学用处很大,它能够解决实际的一些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严格按照教材内容的规定进行,不能只是给学生传授一些考试考得知识,对于不考的根本就不会涉及。小学生的思维正是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他们的思维一般都是要借助实物来进行。当然,形象思维是一种很有效的思维方式,但是,光靠形象思维就不够用的,抽象逻辑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更深度的学习中,抽象逻辑思维随时都会用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很难从直观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一些抽象逻辑思维的因素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至于结论成立与否并不作论证,这样就会给学生一种误导——认为实验就是证明。

(2) 从中学角度考虑与小学的衔接

刚进初中的学生,思维方式停留在直观的思维上,所以,在教学的方法上,教师应该吸取小学数学教学的优点,并在这基础上进行改革。对于正负数这一概念的引入,可先将小学数学中的数的知识作一次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注意到数的概念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逐渐发展的,也是因为原有的数集与解决实际问题之间的矛盾而引发新数集的扩展。

3.总结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每个阶段的连贯性都非常紧密。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好自己本身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掌握好中小学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成功,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以及促进师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也要随着课改的变化而变化,总之,无论教学大纲怎么变,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自始至终都是教学应该考虑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吴明喜. 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J]. 考试(教研版), 2009, (03) .

[2] 李凤高.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初探[J]. 考试周刊, 2008, (20) .

教学衔接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中学英语,衔接,对策和方法

教学衔接的好坏对于能否提高质量,高规格的完成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外语综合素质起着关键的作用。小学与中学英语的课程目标是一致的,但是教学要求和层次有所差别。小学英语通过游戏,竞赛,实物,简笔画等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学英语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英语打下基础。中学则更注重通过教学活动训练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培养英语交流的能力。

随着教育部颁布的“我国从2001年开始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设小学英语”的政策的贯彻和实施,我国各大、中城市,包括农村都开设了英语课,社会力量从事的低年龄英语教学也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但由于众多原因,现在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还不尽如人意,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衔接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各小学各自为政,采用不同英语版本教学,在中学阶段开始统一,这就为中学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中学与小学学习英语的方法不同;生源来自不同学校,英语基础有差异;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对学习产生逆反心里,阻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1.衔接问题的发现

1.1 教材衔接问题。经过比对中小学英语教材内容,结果发现:

(1)小学英语与中学英语编写思路相同(话题——功能——结构——任务):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为主线,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任务。两者都突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突出任务型教学,强调语言运用,注重能力培养。七年级的英语教材作为初一学生入门衔接教材,预备教材从ABC开始教学英语。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照顾从没学过英语的初一新生,同时也兼顾那些小学英语学得很不理想的小学毕业生。

(2)六年级与七年级英语教材没有遵循教材编写循序渐进的原则,它们之间失去了教材编写应采用直线排列和螺旋排列相结合的方式,这直接导致小学与中学教学内容的脱节。结果,在初一段普遍出现这一现象:英语学得慢的跟不上,英语学得好的快不了。

1.2 教法衔接问题。

通过观摩课堂教学,我们发现中小学英语教学模式比较相似。

(1)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但是,在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任务型”教学模式并没受到重视,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还很盛行。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活动对书面考试内容没什么帮助。

(2)老师们普遍反映:凡是教材中出现的老师都得教,凡是教材中出现的都得让学生考,因为老师不知道中考出题的时候考什么,也不知道期中、期末的时候将要怎么考。

1.3 学法衔接问题。

通过教学观察、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等途径了解到:

(1)中小学生的学法可归纳为四个“多”:多读、多背、多做、多记。课堂上,老师带读单词、语句或课文,学生跟读模仿;老师分析或讲解课文,多数学生忙于记笔记。下课后,学生的口头作业主要是背诵教材对话或短文,笔头作业主要是做练习,少数学生还喜欢整理纠错本或错题集,努力去记词汇和语法。这种学习英语的方法侧重对语言知识的死记硬背,容易导致“聋哑”英语的产生。

(2)课前预习英语的情况不理想。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有效学习策略还相差甚远。

(3)学习策略方面,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初中生在家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很不理想,应引起广大英语教师的重视。另外,当问及使用词典与拼读音标时,初中生有词典但几乎不使用,初一学生不会拼读音标。

1.4 评价衔接问题。

考试考什么,教学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现在,许多中小学教学衔接问题可归因为:注重对英语语言知识的考查替代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评价。

《标准》指出:英语教学的评价包括非测试性评价和测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但是,目前教育部还没有出台详细、具体、可供操作的任务大纲,全国上下只好采用单一的书面测试,“重知识、轻能力”这一现象难以避免,这严重削弱了许多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观察与研究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

2.1 注意教材内容的衔接。

中学英语教师要通读小学英语教材,可经常去小学听课,了解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模式,明确小学英语与七年级英语教学内容的异同处,找准衔接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加强或跳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巩固基础,加强薄弱,突出新授”。

2.2 注意教法的衔接。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组织多种教学活动,重视情感激励。适当沿用小学教学方法,采用游戏等直观活动,增加读写训练,逐渐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堂读、讲、译、记、背的封闭型转向听、说、讲、练、用的实践型和互动型。增加刺激,鼓励参与。降低语言难度,由简到难,一次不可贪多,循序渐进。教会学生记忆单词,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负担,树立自信心。

在了解初一新生英语学习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可实现分层次教学。教师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学习进度,选择真实地道、活泼有趣、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材料,组织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课堂活动。例如,教师可继续把对话、歌曲、歌谣、游戏和故事等活动引入课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消除学生害羞、胆小、紧张的情绪,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使他们逐渐度过一个爬坡式的缓冲时期,以适应新生的入门教学。这样既可以维持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习得和学得,使教更好地服务于学。

2.3 注意情感的衔接。

激励学生情感,增强学生自信心。教师要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对待学生。老师平常的话语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为学生不断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2.4 给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初一学生好动,好表现,好胜,所以要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满足心里和生理的需要。在课堂上用少量的时间进行表演或比赛,形式多样,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寓教于乐,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5 慢节奏启动,循序渐进。

以往的教学中,衔接的初中英语预备课程进行的较快,这在表面上提高了教学进度,实际上是欲速则不达,部分学生由于衔接基础不牢固,不能适应初中英语的学习,纷纷掉队,造成班级英语成绩两级分化。开始时应该放慢脚步,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充分把握好新课标的编排意图,重新规范英语学习,为后续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2.6 重视学法的衔接。

重视学习方法,预习,复习并进。小学英语已听说为主,中学后读写要跟上。教学中要重示范,以图片,体态语帮助学生理解,顺利完成音,形,义的逐步过度。重情景,重趣味,用猜谜,儿歌,简笔画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读写打下基础。

2.7 重视能力培养,再迈新台阶。初中新生有很大的可塑性,结合英语本身的特点,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是搞好教学衔接的重要环节。

3.通过对中小学英语的研究与观察,今后在教学中要把握以下几点

3.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给学生引导、启发,逐步让学生学会思考、探究、设计。

3.2 继续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及时收集资料,积累教育资源,总结教学成果。

3.3 定期开展讨论活动,加强交流与合作。

3.4 加强学习和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教学衔接篇(3)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 心理衔接 方法衔接 教学工作

小学和初中的过渡阶段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过渡阶段,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加强中小学教材内容的衔接,使学生能通过小学的学习顺利进入中学知识的探究中。在进行中小学衔接教育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兴趣变化,从知识衔接和学习方法衔接方面对他们进行指导,使学生从小学踏入中学之后,能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通过积极的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一、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促进教育的有效衔接

从小学走入到中学之后,由于学习氛围和环境的变化,一些学生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导致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影响了学习效率,产生了心理压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初一学生的心理情况,通过和他们进行积极的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引导和疏通。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学生能摆脱消极情绪,积极融入新环境中,树立学习信心,主动进行知识探究。在学生进行中学学习时,教师要积极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他们的认知能力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减轻了学习压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不断掌握所学知识的过程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二、注重兴趣衔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在小学教学中,学校比较重视第二课堂的创设,举办围棋、舞蹈、音乐、篮球等兴趣班,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初中教学中,学生一进入初中一年级,就要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在繁重的课业下,很多学生的兴趣特长得不到发展,影响了兴趣爱好的发展。在中小学衔接教育中,初中学校既要注重对学生文化方面的教学,又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他们的特长发展。例如,学校在课外活动时间可以开办心理教育、美术特长班、舞蹈特长班等活动课,让学生根据兴趣进行选择,使他们通过参与课外活动和兴趣班,不断发展爱好和特长,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在德智体多方面获得发展,使中小学衔接获得实效。

三、了解中小学的教育内容,促进知识的有效衔接

小学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和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在教学时,中学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小学学习的内容,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对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不用进行专门的讨论和学习,而是在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引导,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拓宽思维面,完善知识体系。对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知识,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重点探究,通过设计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积极思考中掌握这些知识。在了解小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开展中学教学,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实践,使学生在大胆探索过程中将小学知识和初中知识建立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通过对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了解,能让小学教师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中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为他们顺利进入中学学习打好基础。中学教师在教学时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快速掌握中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使中小学衔接教育取得实效。

四、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促进学习方法的衔接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使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和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与探究。在初中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学习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通过主动探究学习教材中的内容,彻底摆脱被动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方式发生变化之后,一些学生不适应这种主动学习方式,对学习产生了消极情绪,不能有效掌握教材中的内容。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独立完成预习、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单元小结、考后分析等环节的学习,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五、加强中小学教师的交流,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衔接

教学衔接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初中数学;衔接;教学方法

从小学进入初中,新知识的增加引发了许多新的变化。受到课程内容、学生思维方式等不同因素的制约,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教育这两者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可是不少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却很容易忽略这些客观差异与联系,各自局限在自我教学的课程中,导致小学数学教育与初中数学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无法做到有效衔接、产生了严重的脱节现象。而这种脱节使得不少学生感到很难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因此,如何有效排除这样的现象,笔者做出以下思考。

一、聚焦现实,直面教学现场

中小学数学教学难以衔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其一,心理和学习环境的改变。其二,学习目的不明确。其三,教师管理方法的改变。由模拟葫芦画瓢到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其四,家长督促力不从心。很多家长能很好驾驭小学的数学知识,但是难以理解初中的教学知识。小学生对父母有强烈的依赖感,但是初中时他们要克服对父母的依赖。其五,教材内容由直观转为抽象。其六,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行为习惯没有适时的调整。还有最为关键的是: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

二、原因剖析,点击脱节现象

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放”,这个过程是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教学中有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其主要原因有:

小学生的学习多以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为主,只有进入小学高段的学习中才开始逐渐进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为了充分适应小学生学习特征,将教学内容创造性的融入课堂故事、课堂游戏、动手实践等组织形式之中,力求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与学的最佳教育效果。但中学数学课堂容量大,可时间有限,多数知识只能一带而过,因此,对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要求比较高。中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教学方法的衔接方面狠下功夫,找准实现两者有效衔接的最佳契合点。

三、方法重建,探寻衔接策略

(一)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增强方法衔接的过渡性。

1.寓教于乐――抓住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往往显得较为直观、简单、易于理解,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倾向于活泼、生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根本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谋求最佳的学习效果。而初中数学内容与小学数学内容整体比较而言,更为抽象、立体和复杂。与此相适应,教师更侧重于概念教学法或者抽象教学法等教学组织形式,在扩大讲解范围的同时却也很容易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失去学习的真正目的。初中数学教师要想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实现与小学数学教育的有效衔接,不妨适当减缓教学的节奏与进度,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科学而合理的使用小学数学课堂上惯用的教学方式及模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感知初中数学学习有趣性的同时切实提高学习效率及效果,这对于由小学顺利融入、过渡到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将产生极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2.瞻前顾后――加快适应脚步

初中生正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已经开始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喜欢新鲜事物,上进心和好奇心都比较强,但对事物的认知度不够,注意力较差,做事缺乏耐心和毅力,对新的环境需要适应。因此教师应在“过渡期”放慢脚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逐步减少机械记忆的含量,增大理解记忆的比重,在教法上完成小学向初中的过渡。在教学过程中,创建愉快的学习氛围,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遵循思维发展规律,实现方法衔接的科学性。

教育实践表明,小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思维为主,他们往往依靠耳、眼等感官器官直接对知识进行分析与思考。为了充分契合小学生特有的学习特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通常会借助实物或者创造熟悉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实现对于知识点的更好理解;可是随着思维的成熟及发展,初中学生逐渐由直观过渡到抽象的思维方式。这时,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认识知识的表面,而更对知识点背后蕴含的本质以及内部联系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及欲望。

(三)中小学老师加强交流,增强方法衔接的有效性。

中小学数学教师应主动、积极地进行相互间的联系与交流,了解彼此的教学方式的特点与要求。初中教师在传授新知识时,必须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并区别新旧异同,从而揭示新知识的本质。

(四)融洽师生关系,加强方法衔接的可行性。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而这个时期在学习上是属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的时期,感知的有意性有了提高,但不够稳定和持久。鉴于这些特点,教师必须要注意融洽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特别在课内,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说理深入浅出,表达形象鲜明,讲话幽默风趣,使教与学始终处于和谐民主的气氛之中,同时还要多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例,用别出心裁的比喻和推理、巧妙的计算方法,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衔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但意义非比寻常。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仅为个人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教学,总结的粗浅感悟与认识,希望能为广大教学同仁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些许实质性的建议与帮助,进而推动中小学数学衔接工作的更好实施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祁加萍.《怎样衔接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教育》[J].《数学大世界》,2010-03-15

教学衔接篇(5)

关键词: 初中 高中 历史课程 教学衔接

初高中历史教学分属于“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两个截然不同性质的教学环节或者教学阶段,所以两者在教学内容的安排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性[1]。这就导致长期以来初高中历史教学各自为政,学生上高中后几乎重学初中历史,重复教学的现象严重。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衔接教学的必要性

1.高中老师对新学情不了解。

高中老师很少教过初中,对初中的了解多源于自己学生年代学习的印象,但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所以他们对初中知识的体系和能力要求知之甚少。加上不少高一老师刚从高中带班下来,思考的是高考的要求和标准,很难适应高一学生的需求,往往觉得学生初中历史学得不够理想,为了适应历史高考的要求,不少教师急于给学生补充很多的知识点,造成了满堂灌,背离了现代教学理念。

初中老师研究的是中考录取率,只顾送出学生,很少研究初中历史的教学,更无暇顾及高中的历史学习。

2.初高中教材、教学要求、教学风格的差异,使得高中新生易产生学业倦怠。

初中历史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多视角、多层次的理性分析和思考要求偏少,因此,难度、深度和广度都不及高中历史。另外,高中历史教材,很多内容与政治、经济、思想分开,失去了内在的联系,学生难以展开历史思维。另外,高中历史教材增添了许多新的概念,如各种史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若不专门讲解,则学生很难理解,产生厌学情绪。

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具有明显的差异。“高中历史教材出现专题化和学术化的迹象,叙述严谨而规范,抽象思维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2]。那些习惯接受式学习不采用探究式学习的学生,很难适应高中的教学。

高中老师在教学过渡上用时很少,课件制作简单、精炼,教学语言简洁、准确,不是关键词很少使用,侧重于意义的深刻挖掘。初中老师教学侧重于情感的渲染,满足了有兴趣的学生学习的需要。进入高中后,由于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很难对历史产生兴趣。

初中生的思维是经验型的,思考问题要借助切身的感受或者已经强化的观念,所以学习方式就是划书背诵,依赖老师。而高中的历史则需要理性的抽象思维,需要以理论做指В沿着一定的逻辑顺序,从繁复的资料中理出头绪。在学习方式的转换过程中,很多学生不适应,对历史的印象是乱、杂、碎、难,打击了信心,产生了学习历史的倦怠,导致学生过早地掉队。

3.初高中老师彼此互不了解。

初高中老师长期不相往来,彼此之间很少有专业活动的联系,独立进行课堂教学。一茬茬的学生,任随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即使初、高中两所学校相距很近,但初高中教学交流的距离相当遥远。哪怕只有一步之遥,也不见哪个高中老师走进了初中的校园,哪个初中的老师进入了高中的课堂,固执地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不问“今夕是何年”。

总之,初高中历史在教材内容、课堂教学方式、思维要求、学校的重视程度方面都非常不同。

二、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1.高中老师要上好开学第一课,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第一步。

要强调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及历史学科学习的艰巨性,让学生放松的心理适度地紧张起来,更快地适应高中快节奏的教学状态。可以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学习历史的意义是什么?”,用自己的切身感受来引发大家的共鸣。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科非常重要,需要自主地研究,并以一定的科学方法去学习。

如上所言,教材体系的变化必然带来学生的不适应,必然要让学生转变学习的方法。要让学生重视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预习中了解自己的薄弱点。要克服畏难心理,大量阅读史料,为学习高中历史打好基础。要透过现象,研究历史的规律和奥妙,力求甚解。要学会重视、理解关键词,它是解开历史谜团准确回答问题的钥匙。要随时记住重要的概念,并深刻理解、时常回味,因为它是历史的精髓。高中阶段应逐步转变学习方法,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2.初中老师要构建好基本的历史框架,为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打好基础。

初中历史老师要抬头看,不能仅看中考的要求,更要看到高中学习的需求,乃至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要立足于初中教材,放眼于高中教材”,初中历史的教学,务求让学生找到历史的支点和框架,辅以史实和基本的线索,进而形成最基本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领悟到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是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由古代到近代、由蒙昧到文明的发展过程与体系。比如“步入近代”章节内容,包括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诞生、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蒸汽时代的到来。这里体现了文明史观:历史是向前发展的,由古代进入近代。而经济的机械化等也体现了全球史观或者近代史观:世界由局部走向了整体。蒸汽时代的到来,彻底地埋葬了封建社会,彻底地走出了中世纪,奠定了近代社会的胜利。

其次,要让初中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和习惯。不能让学生沉迷于历史的故事情节中,仅仅关注记忆的技巧,要带领学生走进历史科学的殿堂,迈上历史逻辑的阶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记笔记、主动思考的习惯。

3.高中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铺好道路。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所以高中的老师要学会向下看,看初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及学习要求。不能只顾高考的指挥棒,而忽略了初中的所讲所学,在学生基础认知的基础上做好教学工作。

要利用好学案,根据上课的内容选择恰当的史料补充认知的空缺。因为,历史学科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逻辑体系、思维体系、由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不同于高中生,因此初中历史知识缺乏完整性,核心知R必然有遗漏。因此,应让学生预习,学而后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4.高中老师要做好专题式授课,为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做好收尾工作。

要强化历史概念的解读,让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在旁征博引材料时,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要让学生注意问题切入的角度,才能有的放矢。要强调养成勾、画理解关键词的习惯,让关键词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古今前后联系,更要按照课程标准简化教学内容,不可面面俱到,突出重点和难点。要精简史料,设置科学的幻灯片文字格式,注意防止学生阅读疲劳。对于有难度的古文字史料,应适当提供现代文的翻译,减少学生的阅读困难。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兴趣,增强主动性,以合作的形式增强探究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学会”,更让学生“会学”。

5.初高中老师要加强交流,互通有无,为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做好必要的补充。

“初中的教学要求与以往有什么样的不同,哪些内容属于初中教学要求的,哪些是需要高中老师完成的,对于我们历史老师来说是迫切需要了解的”[3]。所以,初高中历史老师应加强联系,共同探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初高中老师要多互相听课并交流,了解初中和高中学生的不同需要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定期组织初高中老师座谈,交流心得体会,主动为对方建言献策。还可以让初高中老师有计划地到对方学校去考察教学,加强初高中老师的教学交流。

总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既有知识点的衔接,又有老师们穿越时空的衔接和师生情感的衔接,更有教学活动、教学理念的衔接。因此,要求初高中历史教师应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教育智慧,宽广的课程视野和远大的职业境界,并加强交流,相互关照,使初高中历史教学顺利衔接,强化高中历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阚邵辉.对高一历史教学要解决好初高中衔接问题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6).

教学衔接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衔接教学;教学方法

中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会接触一个陌生而全新的学习环境,面临大量增加的词汇量、繁多的语法点,全英语授课,很多学生会一时无法适应。如何做好衔接、缩短过渡期,是高中英语教师需要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用学法引导形成良好习惯

高一作为高中英语学习的入门阶段,英语教师要在传授学生英语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学法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基本的听课、做笔记入手,为高中英语学习打下基础。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讲究课堂教学的策略,要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有针对性地教会学生听课方法。不仅要听懂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更要注重探索思路的过程;体会教师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做到心领神会。作为听课辅助手段的笔记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一环,教师要及时提出笔记的具体要求,同时指导学生整理听课的内容,提纲挈领地做好笔记,用勾画、圈点来突出重点、强化难点,教师要坚持检查与督促,使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英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反馈,调整教学计划与教法,充分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通过反复实践掌握知识要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从而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的探究

高中英语难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化繁为简、变难为易,通过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艺术,来弱化高中英语难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1.精彩开头,创设良好氛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头可以决定课堂节奏以及教学效果。英语教师可以利用每节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进行freetalk,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轻松自由的对话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创造一种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2.读透教材,精心设计教法

每一单元的教学方法都必须根据各单元的特点、学生的接受实际和现有知识储备,用心设计,尽力使各课的教学方法各异,以增强学生的新鲜感,调动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

阅读教学中阅读材料是语言的载体,集语音、词汇、语法与文化内容于一体。教师要坚持阅读课的整体教学,在学阅读材料之前,进行限时阅读,老师通过问题设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以此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高准确感知全文的能力,培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课文的讲解要注重挑选出能表示课文主体的关键词和短语,巧妙地设计板书,使板书能勾画出课文概要,使学生通过板书可以知晓文章梗概。

熟悉阅读材料是学习前提,讲解语言要点并进行必要的语法归纳,才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课文。由于高一开始完全用英语授课,学生很难适应,所以,教师要用简单、切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英语讲课,使学生逐渐适应。

三、强化训练,提高心理素质

高中的英语学习,尤其是英语考试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在英语听力考试的时候,或者试卷突然很难的情况下,如果紧张,就会使以前的学习功亏一篑。因此,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利用高一英语教学的课堂,对学生渗透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方面,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思维领域里的一个劳动者和收获者。让他们感到有所收获,学习的积极性才会上升,心理负担才会减轻,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才能增进。另一方面,可精心设计一些挫折,提供能使学生在知识上和思维上暴露缺陷、暴露弱点的机会,借此教育他们发现问题并及时去解决,那么出现的问题越多,就越能提高,越能进步。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上吃苦耐劳的品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或考试)中,无论题的难度如何,都能镇定自若,信心十足,正常发挥。

总而言之,高一阶段的英语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高一英语,就会为以后顺利完成高二、高三的英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保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正确的学习方法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使他们尽快适应高一英语学习,顺利完成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杨小燕.浅谈英语教学中的交际能力培养[J].科技信息,2008.

教学衔接篇(7)

关键词:初高中英语 衔接教学 影响因素 采取措施

一、影响的因素

1.管理体制的影响

许多农村初中学校的英语教师,因为师资水平的限制和追求升学率的双重影响,没有按照新教材要求的标准教英语。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又使得大多数初、高中分离,并分属不同级别的行政管辖,这使得除少数的中学外,初、高中英语教师很难有机会进行教学交流。此外,由于受到注重考试成绩排名的影响,许多教师忽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忽视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的能力,只重视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地区的中考试卷过于简单,不重视学生能力的训练,没有有效的区分度。这就使得相当多的初中毕业生虽然考试分数高但是进入高中时语言表达能力低。

2.英语教材的异同

初、高中教材既有其合理性,也有科学性,初、高中英语教材都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教学材料均选自学生熟悉的各种话题,具有很鲜明的时代性。但是许多初中教材版本与高中不同,例如,初中英语用的是仁爱版,高中英语用的是人教版,这样就出现了一些教材体系的不衔接,教学要求的不衔接,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的不衔接,教法和学法的不衔接等问题。另外,高中英语新教材很多使用英语编写,语言真实地道,注意学科整合,增加了生词量,也增加了课文的长度,这就要求学生注意学科的渗透和对课文的良好理解。初高中教材编排模式的不同和要求的不同导致很多高一新生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产生畏难的情绪。

3.教学方式的变化

高中教师在教授新教材时,参加了多次培训,知识面广,教学方式新颖,很多教师上课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上,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参与课堂的活动。刚升入高一的学生,面对课堂活动形式的变化,不能很好地感悟和体验英语。其次,高中教师为了让学生适应高考的变化,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语篇的训练;为了使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得到提高,课堂上大多数用英语口语教学,使得高一新生一时难以调整学习策略和课堂活动的参与方式。

4.教学要求的跳跃

高中英语新教材侧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提供学生发现和探究的空间,书中很多听读材料和活动的设计能激活学生思维,高中英语新教材还对学生自我评价提出了建议,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不断反思,找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践的能力。学生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和参与,发展英语学习的技能,获得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二、采取的措施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想象,激活他们的思维,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主动学习

高中教材内容丰富,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不去主动地学习,不去获取知识,了解知识:运用知识甚至创造新知识,就很难掌握并运用知识。学生刚进入高中,教师就应该让他们渐渐领悟、习得、积累一些方法和经验,主动地学习,并逐步养成习惯。

2.参与学习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强调的是知识、情感、经验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尤其是基础比较差的、课堂上不敢发言的学生,更要采取措施让他们动口说英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此外,教会学生参与学习有助于增强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可以弥补教师面向众多不同的教育对象的教学不足,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共同发展的目标。

3.探究学习

高一新教材涉及面广,渗透的学科多,教师应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灵活使用教材,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为学生学会利用学习资源创造好的条件。例如高一英语模块一的话题是Friendship,课堂上,通过探究活动学习,探索朋友和友谊的重要性;课外,让学生摘抄一些有关朋友和友谊的谚语,使学生熟悉本单元的话题。

(二)不断增强学生的信心

1.提供学英语的平台

要让高一的学生认识到,尽量利用机会多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要敢于动口说英语。例如,每一节课提问时即使学生不懂得回答问题,也应该学会说“Sorry,I don’t know。”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来完成任务,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给予加分,并及时对他们进行鼓励。也可以通过观看英语电视节目,收听英语广播电台和网络学英语,增加高一的学生学英语的机会。

2.增加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高一的学生刚刚进入高中,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如果老师具有良好的知识形象,掌握了准确的语音语调、流利简洁的口语,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授课时,教师的专业素养、课堂教学的体态语言、表达能力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教师的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以及课堂时间的分配、上课的提问、板书的设计、作业的批改等环节也会影响学生对老师的态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激起求知的欲望

上高中后,学生所学的科目有所增加,英语这一学科既要记单词又要背课文,还要完成作业,使一些学生不想学英语,觉得学英语太累,花的时间太多,就产生了厌倦的情绪。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必须尽快熟悉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尤其是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查找原因,进行个别辅导,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在批改作业和进行课堂提问时,都应尽可能地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

(三)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高一新生进入高中,对一切都感到陌生和新鲜,容易接受新知识,有利于改变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如果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越学越困难,最后会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

1.正确使用参考书

高中英语新教材覆盖面广,课外内容多,所以高中生需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正确指导学生使用和选择参考书。高中课文中阅读理解文章编排得较多,为了与高考接轨,课外作业很大一部分是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课文中的练习多数是根据英语解释写单词或词组的。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用的新版英汉双解词典,鼓励学生勤于查字典。

2.早晨开口朗读

学生往往担心自己英语发音不准而不敢开口朗读,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采用引导和强制的办法。利用早读课的时间,播放磁带,让学生跟着磁带一起高声念单词和课文。不断强调朗读的重要性,每天布置适量的背诵作业,并及时检测,使学生养成自觉朗读英语的习惯。

3.课前预习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随着课文词汇量和长度的增加,如果没有有效的课前预习,他们在课堂上根本不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所以,教师课前要布置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预习材料,及时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预习时把碰到疑难的问题记下,同学之间再进行讨论,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一种探寻答案的迫切愿望。

4.听课做笔记环节

高中英语新教材体裁多样,涉及的学科广,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上课时如何做到心领神会,掌握要领。学生做笔记时应该学习如何根据老师的板书记录重要的信息和要点,如何归纳一堂课中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方法和策略。另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当天认真整理并复习课堂笔记,配合科代表坚持做好检查与督促工作,使学生保持做笔记和看笔记的习惯。

5.阅读课外书报

高中英语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扩大阅读量。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英语课外读物,定期定量阅读,并且要求学生记录有用的词句,进行词汇积累;组织阅读兴趣小组,让学生互相交换和推荐材料,写阅读心得,并进行适当的阅读理解能力比赛。

6.摘抄好词好句

友情链接